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

篇1

(一)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大量的模型都存在假设前提,比如: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假设,在讲到寡头市场古诺模型时,它的一个假设前提是“成本为零”,这与现实生活是极其不相符的,这些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假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学校学生基础不扎实,在理性思维环节存在着欠缺。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在大一的下半学期开设,由于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社会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学知识,这对于数学知识薄弱的学生提出了挑战。大多学生对各个章节中的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图形分析经济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问题。

(二)学习兴趣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一般,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只停留在课堂,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学习和参阅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相关书籍。

(三)学习目标方面。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理由是找工作时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帮助很大,在考研时微观经济学很有用。以此可以看出,学校学生选择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功利性很强,并不是单纯想多了解微观经济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学习方式方面。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而课外的其他教材、报刊涉及较少。除了上课与老师做一定的互动以外,课下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较少。通过分析图书馆提供的借阅数据,学校学生对经济学等相关书籍的借阅量、电子资源的下载量都比较少。

(五)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比较困难和很难。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在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就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轮、成本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内容,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该本书籍增加了难度。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收,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存在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问题,这无形中给学习增加了许多困难。文科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比如: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对“弹性”、“边际”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做题时频繁出错。学习内容的较大难度使得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本门课程,更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调查反映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学习微观经济学以外,其余每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间都在六小时以下。

(六)学习内容的喜好程度方面。将微观经济学划分为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其余理论等选项,让学生选择。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供求理论和消费者理论。从选项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比如说消费者理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消费者,因为每个学生每天都要消费,那么,在讲该理论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角度出发,来理解所授知识,并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编排教学内容

(一)要注重教材的选择。现阶段,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是很多,但大部分高校选择的都是有较多数学模型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编排合理,大量的数学模型支持经济学理论。但是,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版教材有些偏难。尤其是在数学模型的运用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首先对运用的数学模型不理解,然后再用数学模型说明经济学问题,就更增加了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理解难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选择这类型的教材就存在着不合理性。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的教材应该尽量简单,理论体系完整,案例和相关生活材料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开课时间的选择。大多数高校,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是大一的下半学期。但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不在于特定的时间,而在于讲微观经济学之前,与经济数学的有关知识和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是否已经讲授完毕。在这两门课程已经授完的基础上,才可以开课,切忌同时开课,这样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数学知识还没有讲到,经济学知识已经涉及,这样无形中给微观经济学的讲解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讲课内容上,用大量的经济事例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该章节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用事例来为教学内容作支撑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运用吃包子案例。在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运用肥料事例,相关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观经济学的大量案例都采用的是西方国家中的事例,那么,有些事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恰当的。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强调采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事例,这样更接地气,也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生产理论”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厂商,并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商业竞争。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篇2

關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会计学领域

Keywords: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application;accountingfield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187-02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最早发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初才渐渐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并且主要研究个体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所有权状况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深入下,微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例如: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当前,着重讨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又称小经济学,即所谓的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研究以个体或者个人为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并且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失灵的看法和纠正,积极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个体的经济过程。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其中包括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就是对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并且能够解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来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消费的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在生产方面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中,不论是消费者理论还是生产者理论都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而市场理论也充分的证明了政府无形的手的有效性,同时也讨论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主体中,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模块,这样分析就可以大体得出微观经济学的脉络。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的方面考虑,认为所有个体和单位的经济行为准则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并且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当然,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必须考虑个人和单位所需要的条件。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消费者及其家庭都要根据各种商品不同的价格来进行选择自己适合及偏爱哪一种产品,在自己有限的收入的条件下,能够有能力购买该商品,并且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能够满足自己一定的需求和欲望。消费者及其家庭对商品的选择过程和结果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又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对商品的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各种商品及其劳务都是由厂商决定的,因此厂商是商品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最小的投资和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促进厂商的发展。一般来说,厂商的决策又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不管是家庭和个人还是厂商都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执行最终的决策,也是这种决策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最终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和作用,均衡市场价格,考察市场机制是怎么通过个体和单位来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并且取得一定的效益。微观经济学也是市场机制的经济学,以价格变动为中心,称为价格理论。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是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有效干预。例如:在经济学历史上,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凯恩斯主义都充分的说明了政府的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2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产权和市场失灵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中,市场理论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对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那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能够正常运行,也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一般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源于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和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产权理论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表明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确产权,使产权能够明确并且可以转让。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产权理论表明,私有企业的常人有权享有剩余的利润,并且利用激励机制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的社会。当然,能够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合理利用产权原理,能够清晰分析出企业中会计造假的一定原因。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我国国有资产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更沒有使资产、人、事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的管理。由于产权关系界限的模糊,绿色会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会计就是将会计要素记录到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利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理论,采用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法来进行会计表达。绿色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记录上,只有进行严格的绿色会计披露,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并且综合分析。

会计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即会计信息的交易。会计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包括: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公共物品,可以供所与人使用的东西。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也叫做外部经济的影响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其他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后,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是指市场机制提供的信息,对交易事项能够有所帮助的信息要素。由于会计信息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善机制,就要求政府必须进入会计市场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2委托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领域中,委托关系是从事某种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体是人们,因此,在互相依存的经济整体中,需要某一个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彼此产生影响。而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第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各个单位、成员和委托关系来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委托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表明了会计学在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能动作用,激励问题在委托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了对人的激励,也包括了对委托人的激励。只有在委托人和人之间进行合理的激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双方的经营成果,达到最大收益,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会计的相关制度中强调的风险分担的重要性,委托具有分享原则,也就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但是,风险一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被人们所预测或者控制,一般都是在人们完全没有预测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当委托人把经营风险交给人时,要积极调动人的热情,不能对人实施压力作用,使人心理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风险和收益之间达成科学合理的平衡。另外,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有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总的来说,委托就是将左右着的资产根据其意愿和相关的条件委托给人经营,实质也展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对经济的学术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不管经济是衰败还是繁荣都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并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学术领域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和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在新形势下,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作者:周一然

    参考文献: 

[1]陈淑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 

[2]王铁林.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J].财会研究,2010(05). 

[3]陈汉文,董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篇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互动式教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民办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经济系和管理系每年有1000多名学生要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国际贸易原理、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打好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才有可能学习好这些专业课。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而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更遑论用学过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了,这样反倒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既保留微观经济学原本的特色和学科体系,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每个经济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1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合适的教材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校层次,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在很多课程教材的选择上都还是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比如,笔者学校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一直使用的是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体例上在国内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上都是上乘之作。但是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该教材内容非常繁杂,内容也比较深,体系严密,逻辑性太强,除一小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同时,由于生源的差异,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程度相差很多,给老师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最近几年市面上的标明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逐年增加起来,但是水平也参差不齐,基本内容没有太大差别,缺乏特色和针对性。而国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相对于国内的教材来说,趣味性强,难度也不大,但是,相对来说逻辑比较分散,也不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因此,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对于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必要。

1.2 学生缺乏经济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笔者所在的高校,在江苏省内历年高考招生中,其录取分数在独立学院中始终名列前茅。但是,就学生本身而言,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中更希望老师提供结果,然后记住结果,为应试做准备,从而失去了经济学教学本身的逻辑性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如果教师推导了各种模型的分析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数学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讲,又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的情绪,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1.3 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和模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现实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生产论和成本论的相关内容。而我们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生活,缺乏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实例。当这些例子中提到的现象和我们国家的经济现象有所出入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差别,也很难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假设,甚至会对理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1.4 教学条件有限,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一个教学班一般都有100多个学生,从而导致教师对于课堂内容控制力有限,很难组织起规范的案例讨论,教师也很难掌握所有同学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另外,由于母体学校的特色,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工科实践基地建设,忽视经管类实践基地建设的问题,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缺乏具有经管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导致学生只是在课本中学习,而很难具有实践的机会。

2 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2.1 尝试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编写一本适合本校学生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对于改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教材编写的方向,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删掉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避免了内容的繁杂性而导致的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从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案例,如每个章节前面增加导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每章结束后,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配合相应的题目加以巩固。

2.2 实施互动式教学

相比于一本、二本学生而言,三本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弱,但是,学生相对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也比较强,一旦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是有能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

2.2.1 适当分组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一个班100多个人,教师很难顾及到所有的学生。教师可以把10个左右的学生分成一组,每一组设一个组长,上课时候要求同一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组长也可以轮流,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就会变得顺畅许多。

2.2.2 把互动教学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

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互动式教学的设计,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渗透到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中等各个教学环节。

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要求各个小组按照案例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在课堂上,按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以及对于问题的回答,给各个小组相应的分数,建立起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案例的选取,教师应该尽量选择当下的热点问题,因此,教师应当经常更新案例库,保持案例的新鲜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一例到底,用一个案例讲述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教师也不需要把每个知识点涉及的新的案例讲述一遍,节省了教学时间,学生也对案例的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可以采用短小精悍的案例来说明相关问题。如讲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书上吃馒头的案例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讲其实并不合适,因为他们很少吃馒头。可以用体育课后喝饮料来说明,刚开始时候喝一口都觉得很解渴,当一瓶饮料快喝完的时候,再喝一瓶就没什么感觉了。再比如,在讲授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时候,可以举交换商品的例子,实践表明,学生听了以后,直观感受很强,对知识点的印象也很深刻。在每一章结束或者某一小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这种社会调查可以是实地的调查,比如了解本校学生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考察影响因素,每一种因素如何影响了需求。也可以是查找相关的数据资料,例如,哪些因素影响了住房市场的价格?如收入因素可以查找相关的统计资料,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引导学生使用统计数据库,使用统计工具。从互动教学的形式来看,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演讲,课堂辩论等形式,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学的目的。当然,前提是教师要提前布置好规则,做好设计。

2.3 优化考核方式

2.3.1 强化平时分的统计

笔者所在学校,几乎所有课程都是用三七开的分值比重,即平时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但是在考核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的平时分数给的都十分随意,学生分数较低,就把平时分提高一点,这导致了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平时不逃课,或者几乎不逃课,老师就会把平时分都给满,从而产生了一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平时分的学生。这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严肃平时分的计算方式,比如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熟悉,这种熟悉建立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和关注上。每一次课堂讨论都把平时分公布出来,奖惩要严明,考试前公布所有同学的平时分数,增加透明度,从而避免学生浑水摸鱼现象的产生。

2.3.2 对试卷形式进行调整

根据各自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设计题型。传统的考试中往往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忽视用基本原理解释经济现象,忽视基本原理的应用。笔者认为,在试卷的设计中应该提高应用部分的比重,适当降低计算的部分。微观经济学最核心的不是要学生算,而是要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想和灵魂以及应用。

3 小结

独立本科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实践与互动环节,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调整考核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 117~120.

[3] 彭柳林,李晓云,陈青雁.交互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117~120.

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生产者行为理论;企业

沙盘模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主要介绍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理论由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三个理论构成。在局部均衡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均衡价格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所描述的情况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生产者行为理论描述的是厂商的行为,学生几乎接触不到,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需要着重于学生对于厂商行为的感性认识。而企业沙盘模拟课程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企业沙盘模拟介绍

用友ERP沙盘将实训学生分为4~6组,每组运营一个企业,这些企业在起始的时候具有同样的配置,并且面对同样的选择。包括:广告费投入的选择,生产线的选择,原材料采购的选择等。各个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其他企业的发展策略对本企业的影响,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争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沙盘模拟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理论加实验的方式合理安排微观经济学课程

高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基本为48学时,且全为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将企业沙盘模拟引入微观经济学教学。所以,根据企业沙盘模拟运营等环节,理想的教学时间是16学时,故需要将微观经济学48课时划分为:理论课时32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二)调整企业沙盘模拟规则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

在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厂商的行为原则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企业沙盘模拟时,必须要对企业沙盘模拟的规则进行调整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假设有很多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量只占总供给的一小部分,对于价格没有影响。而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是: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对产量进行控制。生产者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要求厂商的产量要小于需求量,而在企业模拟实训当中,有四种生产线:手工线、半自动线、全自动线和柔性线。而每个生产线的全年产品数各不相同,为保证总供给小于需求,需要对企业进行限产,调整生产线。在教学中运用企业沙盘模拟微观经济时,为使企业沙盘模拟符合微观经济的实际现状,应适当调整模拟规则,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

(三)提炼企业沙盘模拟中包涵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1.经济人假说。用友ERP沙盘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运行一个企业,运行六年后,以利润多少作为判断胜负的标准,这体现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说的表现。2.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用友ERP沙盘中将企业中的成本具体化,主要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广告费,设备维护费。教师可以将这些具体的成本进行归类,形成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实验当中,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属于可变成本。在第一年内,由于只能使用手工线生产P1产品,所以,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都等于1M•q,其中q代表产量。可变成本的公式是:TVC=2•q。而设备维护费,设备折旧等,都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属于不变成本。3.显成本和隐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自己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4.停止营业点。如下表所示,第一年在广告费用为零的条件下,除数量为7的订单外,其余都是亏损的,是不是应该继续生产?这涉及停止营业点的概念。判断是否停业的标准是收益和可变成本,收益大于可变成本,就应该继续生产。如表所示,每个订单的总收益都大于可变成本,所以,应该继续生产。总之,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企业沙盘模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同时了解企业运行中的相关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富荣,吴红英.提高高校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J].中国市场,2015(33):132-133.

篇5

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作为微观经济学中消费理论的基础概念,对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边际分析法作为标记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分析作用,所以,经济学家只有掌握边际效用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对微观经济学具有更好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关于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的相关概念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一门以社会中的单个经济单位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主要目标的科学,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消费者新增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是服务所带来的相关的新增效用,也就是说,在外界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从此件商品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被称之为边际效用。在边际效用中,商品的消费量是自变量,由商品消费量增加而产生的效用是因变量。 

3、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首先假定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那么,该消费者从此件商品所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获得效用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对该规律的透彻掌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消费者所进行的消费行为。 

二、在微观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边际效用的意义 

1、边际效用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效用对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俗的来说,正是由于边际效用的出现,才使得商品使用价值、消费者消费目的以及消费者消费感受三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同时,经济学家也通过边际效用的帮助对消费者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针对商品价格的约束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消费的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边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微观经济学从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困境中得以解放,使微观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科学。 

2、边际分析法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把进行追加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比较,得出数值相等时的临界点,也就是所得利益、投入资金以及输出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相等时的点。随着边际分析法的逐渐普及,对不同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经济学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为经济学家进行经济均衡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除了应用范围最广的递减规律以外,还包括成本的递增规律、产品边际转换率的递增规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对边际效用中递减规律问题的分析 

1、边际效用是否唯心 

虽然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即商品的边际效用,但是,由于消费者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倾向,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样一件商品在效用评价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但是并不能因此把依存于让消费者心理而产生的效用评价与心理学或是唯心主义划上等号。虽然社会的经济和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在现阶段人类所达到的科技水平仍旧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家无法直观的对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边际效用进行衡量,但是并不能以此而否认边际效用的存在,因为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商品效用是可以被消费者所感知的,商品关于物质方面的属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都是有客观依据所支持的,由此可以看出,边际效用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是由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所虚构出来的,但是想要对边际效用的存在进行否定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作为具有客观存在性的边际效用与唯心主义从本质上就背道而驰。 

2、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否唯心 

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消费者所共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因,这里需要重点进行强调的是,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依托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但是这与唯心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无法通过实质性的物质进行准确的衡量,但是,通过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已经将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了证实,这说明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能因为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产生是以消费者主观的心理感受为基础,就认为该规律是主观唯心的,如果仅仅因为无法被衡量就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唯心主义的,那么我们就会进入思想的误区,从而影响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3、货币在应用边际效用时是否遵循递减规律 

篇6

【关键词】自私假设;无关性命题;教学困境;研究式教学法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

微观经济学常被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选择的学科,或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的学科。这两种定义只是视角的不同。在A.马歇尔所奠定的新古典主义框架中,自私假设、稳定性偏好、需求定律、理性选择模型、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共同构成了微观理论的内核。从效率或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当约束条件变化时,自私个体通过行为选择调整,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微观分析模式,可以被精炼为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该模型旨在阐释,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以价格机制来引导个人的行为选择,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状态,即帕累托效率状态。传统框架中的理想条件通常包括:任何参与者都没有市场势力,而只是市场交易条件的接受者;市场中同种交易对象在品质方面没有任何差异,从而交易对象可以简单地以一个数量来指代;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进出退出市场,或者说不存在市场进入与退出的壁垒;以及参与交易的各方不存在信息方面的差异,并且知道所有会影响收益的重要信息等。当交易满足这些理想条件时,市场交易行为将在某个特定价格决定的交易数量下达到均衡,亦即参与交易的个体都在这一价格和数量下,达到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优化。对于偏离理想状态的现实世界,则需要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为蓝本,通过实施政策干预等使其向理想状态靠拢,典型的操作是对市场失灵的干预,如反垄断、外部性干预和公共产品的提供等。概言之,通过构建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的微观理论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并以之服务于经济政策的提供和评价。

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难点剖析

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为统率的微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具有封闭特征的演绎逻辑。从理论的实践功用看,如何将这种封闭的演绎逻辑运用于对真实经济世界的分析,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倘若不能妥善克服这些困难,微观经济学将只能是R.科斯所说的黑板经济学,只是一套基于自私假设的重义反复式的演绎推导,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是自私假设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工具化,以其作为阐释工具,揭示自私假设这一经济学本体在变化不居的约束条件下所体现的不变本体特征。马歇尔说,一寓于多,多寓于一;中国儒家哲学说,理一分殊,体用不二;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等。这些哲论可以被认为是对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与应用之间关系的认知途径或法门。随着观察的角度不同,或对考察经济活动的假设条件处理不同,自私假设可以表现为一套无关性命题或相关性命题,它们是同一本体在某些前提条件存在与否时的两种不同表现。从无关性命题的角度看,有表现为经济效率与产权制度无关论的阿罗-德布鲁范式,资源使用效率与产权初始配置无关的科斯定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的MM定理、金融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格拉欣法则、国际贸易中的一价定律、契约理论中的契约形式与效率无关论;税收与公债的巴罗-李嘉图等价、费雪效应、货币中性乃至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等。而从相关性命题的角度看,这些无关性的判断都不能成立。其间的关键点在于对于约束条件的假设处理不同。例如,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经济效率与产权制度无关,但现实世界的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因此,需要将无关性命题限定为一套观察经济现实的参照系统,通过测量现实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经济现象,回到相关性命题上来。

问题是,因缺乏交易费用等分析理念和技术的支持,传统框架中表现为一价一量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分析结论遭遇着重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框架很难将诸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纳入经济分析,譬如,在分配理论中分析劳动动报酬的决定时,因局限于交易对象同质化假设,导致劳动市场上复杂多变的劳动契约形式和签约行为大多被经济分析漠视。显然,基于传统框架的分析结论和政策措施必将因忽视了约束条件的差异而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将其逻辑体系运用于分析经济现实,传统框架缺乏一套有效的关于测量与假说验证的操作体系,至少是在这方面缺乏系统清晰的阐释。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难点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首先,课程时序设置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将微观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方法论意义的课程大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也缺乏基本的科学方法论、逻辑和哲学素养,新入学的大学生们大都很难对该课程形成相对准确而清晰的理解。其次,课程在逻辑体系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复杂多变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的困难。如何在课程的讲授中,以不断变换地处理约束条件变化与行为选择调整之间的联系为载体,展示无关性命题与相关性命题之间区别和联系,使同学们得以认识和体悟到两种看似矛盾的命题是自私假设本体的不同表现,如何巧妙引入形式多变却又源自一体的无关性和相关性命题,如何选择详略并突出重点等,都需要相对深厚的教学技能和经济理论素养的支撑。再次,如何通过引入交易费用的理念,以考察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假设条件的理想化,并处理好有关假设条件是否应该具有现实性特征的争议等,通常都超出了授课对象的理解意愿,问题是,这些内容大致上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所在,不对其进行阐述将无以明晰学科的中心理据。最后,如何以交易费用理念为支持,通过考察约束产权界定竞争的多样化契约,对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为核心的传统分析框架进行拓展和完善,以弥补其对经济现实解释能力低下和解释范围狭小的局限,并最终回到对经济理论或命题判断与经济学本体之间关系的阐述和体认上来,似乎更加超出了对理论缺乏足够好奇心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关于测量体系的特征、假设处理与假说检验的关系等问题该如何处理,虽属必要,但往往因为内容太难而只能稍作介绍,从教学内容设计的层次递进角度看,通常只能以具体的内容构成进行暗示而不明言。

四、以研究式教学作为困境的对策

鉴于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可能的困难及其性质特征,本文认为,应该在教学内容设计和形式安排上积极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和应用体悟。研究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研究计划书,计划书的具体构成包括:以对认识学科理论和建构假说提供帮助为指导,确定切实可行而有价值的研究议题和研究目标;进行相关文献回顾,以考察其他人使用了哪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技术,对该议题进行了怎样的描述,是否存在缺点或可改进的地方;选择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确定可资利用的资源或资料来源,以及收集处理方法;根据理论指导确定并妥善定义研究议题的主要变量,同时确定测量变量的方法体系等。作为体悟微观经济学体系及其本体和变化关系的支持手段,研究式教学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文献研读、围绕专题的实地调研分析和案例教学。这三种形式在不同程度和范围内阐释着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自私本体在不同约束条件或应用领域内有着怎样的变化表现或具体理论形式,如何处理与约束条件密切相关的假设条件,如何围绕经济理论来构建假说判断,并如何遵循科学方法论的准则对相关假说进行验证或否证等重要内容。虽然一寓于多,多寓于一,但认识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初始阶段更多地需要通过聚焦于“多”的具体含义来暗示“一”的恒定性及其内涵。通过将问题界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问题的重点和相关处理方法得以特别强调和烘托,这些形式为经济学入门者提供一个体认经济学体系,模仿假说构建和约束条件测量等学习理论和经由模仿转入理论的运用实践的良好小生境,它使得入门者得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议题的局部性重点上。再通过研究议题的变换和教学控制者强调暗示各研究议题重点之间的联系等操作,将能够较好地实现微观经济学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研究式教学的条件支持

以研究式教学这种手段来应对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困境,需要一些列条件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简要地刻画并强调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体系,摒弃一些缺乏现实解释力的理论构成,并重点强调关键性经济学概念在体系中的逻辑联系和方法论意义,以期为学生形成一个指导认识现实的理论框架和不断体认反省的理论体系标的。其次,需要放松常见的严格课时考核管理,为研究式教学提供富有弹性的教学时序安排和课时设计等支持。再次,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一个具有多种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学师资团队,以便对学生提供多个方面的指导,为有效开展研究式教学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这包括提供基本的科学方法论指导,文献搜集与研读方法指导、研究选题方法和研究计划书的编写指导、相关调查研究方案设计与相关方法指导等服务内容。最后是设计科学有效的研究式教学效果的检测、控制和反馈方法。总之,研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推广,本身就需要一套理论方法的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对于研究式教学法的研究是另外的课题。

六、结论

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学科中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意义,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其中心内容是,自私假设这一经济学本体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会表现为不同的具体理论。随着对约束条件进行不同的假设处理,源自自私假设本体的理论可以表现为看似矛盾的无关性命题和相关性命题。更为困难的是,由于缺乏交易费用理念的支持,传统框架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分析交易主体和对象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缺乏清晰而系统的交代。相关的内容要么表现为经典文献,要么需要借助相关理论指导,才能够从一些特殊经济现象或前人提炼的案例中解读出来。这些都是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当然,研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些列条件的支持,包括方法论的指导、课程教学设计调整、师资团队的构建和具体的研究调查分析方法指导等。

参考文献:

[1]许成钢,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J].比较2002(1).

[2]谢作诗,李平.《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J].世界经济,2007(12).

[3]张五常,科学说需求[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微观经济学 应用

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为基础,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各种约束条件及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将有限的资源加以最有效利用的学科。它将经济理论和决策方法相结合,将逻辑分析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广泛运用数学知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比较抽象,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动性,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一、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真实情境或事件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或事件进行分析、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20世纪二十年代首创。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要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且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人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许多理论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差异比较大,同时它的基本内容大多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并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头疼难懂。案例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联系实际了解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价格理论时,可以将去年网络上出现的流行词“蒜你狠”、“豆你玩”引入到课堂案例中进行讨论、分析,会使学生发现微观经济学理论原来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案例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学以致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原理不仅能够解释很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也能解答很多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事情。教师在引入案例时,可从多个层面给学生以引导,开拓其思维。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如何运用这一知识;又可以启发学生从生自身的角度思考并讨论“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在继续深造和参加工作中如何选择?”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是以“填鸭式” 、“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听完就忘,或者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而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实际经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探索、归纳和推理,因而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方式

案例教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科学地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要提高案例法教学效果,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不能重案例,而轻理论。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全的,案例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应当相辅相成。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和依据,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将流于形式。并且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导以及知识推进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是案例教学不能体现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应使这两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时效性。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好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同时又是具有时效性,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经济现状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典型案例是指那些能够充分说明相关理论,被反复引用,既通俗易懂又具有象征意义的案例。例如在解释“边际效用”这一概念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们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通过“钻石与水的悖论”这一典型案例来说明。增强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保证授课内容的鲜活性。因此,在选择微观经济学案例时应更多关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以便将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寡头垄断”时,可以引入“京东、卓越、当当的图书价格战”这一既具有时效性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

(下转54页)

(上接34页)

(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如果不参与,就无法从中得到收获。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收获的大小,学生参与则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承担简单的讲授任务,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用于实践。案例教学不能都由老师“教”, 应当确立学生的“主角”地位,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把问题引向深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非常熟悉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应充分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注意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应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诱导学生,使案例讨论的发言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除在关键时刻予以正确引导外,还要善于归纳学生讨论中的各种意见,适时地给予充分肯定,也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保证良好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教学相长。

三、结语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注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合理互补,注重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和时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和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Z,张毅.浅探管理经济学案例互动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1(08)下期:138-139.

篇8

關键词:教育生态学;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

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对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使其具备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然而,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从新的角度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失衡现象,并提出开展生态化教学的一些建议,以期为实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方法应用在教育学中的成果,它将教育视为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致力于探索和完善该系统中各组成因子(如教师、学生、教育机构等)之间的作用机制,由美国学者克雷明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体现了系统观、动态观、平衡观相统一的理念,其目标是运用生态智慧来建立和谐有序的教学模式[1]。

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生态学逐步进入微观研究的阶段,并在课堂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生态学视角下,“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中的各因子历经长期的发展磨合,已达到兼容稳定的状态。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失衡现象的生态解读

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内部的各因子均应处于合理的位置,系统内外部能量与信息应交流顺畅,系统内结构应处于稳定状态,面对外部冲击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然而当外部冲击和干扰的强度超过系统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时,系统原有的均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且难以恢复,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失衡。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是教学失衡的体现,而失衡则是由生态系统中自组织能力欠缺、生态链脱节以及最适度原则被破坏等因素造成的。

(一)自组织能力不足

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面对外部环境改变时具有识别、分析和调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即为自组织能力。学生群体作为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其适应性、创造性和协同性均应来自于“自组织”,而非“他组织”。自组织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识别与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生态化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反对过多的外部“权威”和“指令”。然而源自系统内部的惯性和惰性使得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呈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学生依然处于“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状态,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被调动,独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愿望低下,自组织能力匮乏。

(二)最适度原则被破坏

在当下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由于其具有图文并茂、信lTrKJHPu/p1Z8r7ByjGUDpez/eTbmMWQD2bCXCqRfZE=息量大、节约时间等优点而受到教师的青睐,并被大量使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此时最适度原则已经受到了破坏。在生态学中,任何生物的发展都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子间最科学的组合推动着生物的健康成长。任何一种因子数量过多或过少,都无法使生物达到最佳状态[2]。多媒体固然有多种优点,但其无法清晰完整地展现数学模型的推理步骤和几何图形的推演过程,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导致其产生疲倦和反感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的过多运用挤占了其他教学方式的空间,超过了最适度水平,变为了教学效果的限制因子。

(三)开放性特征缺失

根据生态学理论,开放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从外界不断输入的物质和能量为系统带来了维系其平衡稳定发展所需的营养。如果一个系统趋向于封闭,则其中生态因子的生命活力就会大大降低,适应阈值也会不断减弱。就教学内容这一重要因子而言,“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不足。目前“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基本源自西方经济学的早期版本,未能实现与国外最近理论同步,数据与方法偏老旧,且缺少对中国自身经济问题与现象的研究分析[3]。这使学生缺乏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生态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现有“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评价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在期末采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学生个体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应得到尊重和发展的。目前的评价方法过于重视一次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的测评。个体的认知差异和个性品质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无法得到体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也无法实现教学生态系统中知识流和信息流的循环交互。

三、微观经济学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生态失衡的问题,本文基于协同、平衡与联系的生态学原理,探索生态学与“微观经济学”间的契合点,从师生角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优化教学生态的对策。

(一)重塑教学双方角色,提升学生的自组织能力

学生自组织能力与师生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当教师从“讲授者”变为“规划者”和“引领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发现者”和“建构者”时,课堂的主动权会由教师过渡给学生,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自主调节能力的提升。结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可以在合适的章节,如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垄断力量的市场影响部分引入经济学实验。精心设计的实验通过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还原和主体行为的模拟,为学生亲自检验经济学的假设与结论创造了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问题的体验和感受,还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判断能力,加深了其对抽象理论的理解[4]。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并能使其初步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教师除了介绍实验规则和总结发言,并不直接参与实验活动,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督促,这对学生独立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形成大有裨益。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控制限制因子

要实现“微观经济学”教学生态的优化,就必须衡量教学整体对任何一种教学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现并消除限制因子的作用。要消除因多媒体教学不当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案例以及小组讨论等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摆脱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其次要精心制作PPT,用简明的文字勾勒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利用图表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来对经济现象和问题加以分析;最后应合理地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节奏,在放映幻灯片时做到有张有弛,使学生有时间消化吸收其中的内容。

(三)引入慕课和微课,强化“活水”效应

为满足时展对大学生经济学综合素养的要求,“微观经济学”教学生态就必须与其环境实现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以微视频为载体的高水平慕课和微课将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输送给学生,对于实现课堂教学与外部世界的多元互动大有裨益。教师作为教学生态中的主要因子,将名校名师开设的经济学慕课介绍给学生。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弥补教材中知识陈旧的缺陷,还可以获得与授课名师互动的机会[5]。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在论坛中提问,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实现观点的碰撞。慕课和微课就像富含营养的活水,其带来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生态因子的共生与协同发展。

(四)加强过程评价,优化评价体系

生态化的“微观经济学”评价体系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多样性,并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督和评估,综合体现学生课堂出勤、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和网络课程学习等环节的表现。学生以自评和互评等方式参与其中,能够更为全面和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终结性评价以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表现为依据进行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的综合评价体现了生态教学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理念,不拘泥于单次考试的表现,更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更高,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9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运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策略。微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部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只能借助于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与可控的实验室实验无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的“翻转课堂”和慕课(M00C)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经济学实验的现状

 

Roth指出,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用规范的实验室实验研究经济学[2]。Thurstone的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实验研究[3]和Flood的囚徒困境博弈的实验研究[45]都表明经济学是一门可实验的学科。1948年,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Smith系统整理和阐述了经济学实验的方法论[6_7],尤其是2002年弗农史密斯[8]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人主流经济学舞台。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多数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金雪军教授于2003年申报了经济学教学案例与案例实验室建设项目,成立了实验经济学研究小组,建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和编写了经济学教学案例集。2005年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师与研究生合作翻译了奥西多C伯格斯特龙和约翰H米勒合著的《Experim entswith Economic Principles》[9]。2006年暨南大学张耀辉教授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编著并出版了《实验经济学教程》[10]。2008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立了实验经济学实验室,为经济学的实验课程开展提供平台。尽管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但真正将经济学实验运用于课程讲授中的较少,尤其是系统阐述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则更少。

 

2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学科,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形式单调。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讲授法,教师单纯运用“黑板+多媒体课件+粉笔”的教学手段,由于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教师需要板书的时间较多,繁冗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导致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惯性思维和学习方法,生搬硬套,为应付考试而考试[n]。忽视了对微观经济学的实践价值的理解和理论的现实运用。另一方面,“满堂灌”教学模式。鉴于课时量的缩减,各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授时仍然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偏重于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和运用n2]。“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仍然处于“要我学”状态,未转变为“我要学”状态。

 

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为变革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可以有效地改变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具体的教学价值表现在:

 

(1)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感受。将实验经济学引人到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而在于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现象,把理论抽象的经济学进行简便的实践还原,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体验和感受。

 

(2)丰富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开展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计算机或实物模拟的经济活动中,教师的讲述及实验参与人员之间的对话产生的听觉刺激、实验过程中观察的经济现象产生的视觉和编码刺激等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较之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好的互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3)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不同的假设前提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用于辅助经济学的传统教学"3]。因此,经济学实验并不是用于验证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一种经济理论的展示。其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科学训练,在学习经济学理论时严格遵循假设、推理到实验的科学过程。

 

3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学实验的教学应用

 

3.1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设经济学实验主要采用两种教学体系模式:①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仍然以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为主,但会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专门安排若干次的经济学实验,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体会和理解;②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整理设计成若干个实验,以经济学实验室中的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参与经济学实验体会和学习经济学[14]。这两种模式的适用范围不同,第一种模式是国内现在开设经济学实验的高校广为采用的,一般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安排4或5次的经济学实验,开展方便、有效;第二种模式以实验为主,但并不能取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因此往往作为选修课课程来开展,这种对经济学的实验要求较高。

 

3.2软件平台

 

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的实验主要以手工实验为主,通过笔、纸、黑板和时钟等设备来进行。经济学实验往往受到课堂时间、经费和学生人数的制约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200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曰新月异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为经济学实验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实验依赖于计算机来开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记录。这种实验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实验效率,实验的参与人通过鼠标即可操作整个实验的流程。

 

计算机在经济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经济学实验软件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有的经济学实验软件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然后结合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略微的修改。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在1972年成立了实验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实验室(LEEPS),普洛特教授主持发明的真实市场软件(MUDA)使双向拍卖的市场实验开展从理论变成了现实。1985年,“实验经济学之父”史密斯教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ESL),成功开发了Econpor的电子数据库软件,其中包括了NFC,MarketLink,0SA等软件,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美国普渡大学为纪念史密斯教授成立了弗农史密斯实验经济学实验室(VSEEL),设有数据采集和观察实验室[15]。

 

国内的经济科学实验室起步较晚,最早的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陈禹教授在1994年发起成立的。1997年之后,国内许多著名大学在“211”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资助下开始进行经济学实验室建设,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均已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研究,通过对国外经济学实验软件产品的研究,模仿和开发了相关的经济学软件,创建了良好的网络软件平台。

 

3.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学实验应用——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

 

3.3.1实验目的

 

垄断是微观经济市场结构中的一种,表示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的形成可能来自于厂商对生产资源的独占、厂商独自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政府的特许、自然垄断等因素。通过经济学实验了解垄断的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3.3.2实验设计

 

本实验的参与者包括:厂商、消费者。厂商将得到一份说明成本的信息表,消费者将得到一张根据需求信息表制作的卡片,卡片上的数字代表意愿价格。厂商和消费者还分别得到一张收益记录表,所有的信息均保密。

 

本实验的交易规则。把厂商公开报价的形式称为叫价,厂商可以用举手方式或者用语言告诉现场的所有人员。当消费者购买数量超过厂商所能够提供的数量时,厂商可以要求用抽签方式,或者直接决定卖给谁。每次叫价时间间隔为2min,超过2min仍然没有成交,则为无效叫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是否选择两次报价和如何报价由厂商决定。全部交易共有两个阶段8轮,16min左右。请每轮参加者记录好自己的收益。第四轮、第八轮结束时,计算收益,并通告每位参加者收益情况。在第四轮和第八轮留下专门的时间给参加者一个计算收益的时间,大约为3min,3min以后重新恢复交易。每位参加者单独计算收益并将各期收益累加得到总收益。收益的计算公式分别是:

 

厂商总收益(或企业利润)=$(交易价格一生产成本)X交易数量

 

消费者收益(或消费者剩余)=$(意愿价格—交易价格)X交易数量3.3.3实验过程

 

首先,进行实验分组,假设班上有30名学生,可以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其中4人编号分别为A、B、C、D,均为消费者,1人为厂商。每次交易之前,每个消费者得到一张扑克牌,扑克牌上的数字代表消费一单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意愿价格,即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每次交易完成,将扑克牌收回重新随机抽取。厂商之间的信息保密,其拿到的信息表上面的数字表示生产每单位产品的成本。

 

其次,开始交易流程,共进行两轮8局实验(每局4轮)。具体包括叫价、交易合同、生产3个环节。在叫价环节中,厂商在每一轮交易中先报价。厂商有两次报价机会,每次叫价的时间间隔大约为2min,包括买卖双方等待消费者的思考和准备;在2min以内,时间由厂商决定。假设当出售四个单位产品时,成本分别为3、4、5、6元,那么厂商的报价可以大于6元,但不能小于6元。对消费者而言,接受的价格不能低于所拿到扑克牌上的数字。双方能够共同接受的价格即是成交价格。价格仅由卖方报出,买方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相互商量共同购买决策行为,只能各自决定买或不买。在交易合同环节,如果消费者愿意购买,随即与厂商签订合同,合同一经签订双方不得反悔或违约。然后,厂商可以进行第二次报价,消费者可以决定买与不买并签订合同。如果出现厂商报价后出售数量不足时,厂商有权决定与哪一位消费者交易,没有达成的交易不能签订合同,双方都不能计算收益。在生产环节,厂商签订合同后立即生产,不存在违约可能,也不发生运输成本及交易成本;厂商是根据订单生产的,不存在存货机器成本。

 

3.3.4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程中,学生们将课本中垄断市场结构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验中,消费者只能决定买与不买,不能讨价还价,更不能相互商议而做出共同购买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垄断的市场特点,真实反映出了垄断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充分体会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垄断理论和问题进行延伸讨论。

 

4结语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的可实验性得到认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感受。本文以垄断市场结构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与讨论的阐述,探究了实验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过程。教师事前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的实验过程中,通过规范设计,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实验规则,认真完成每一个步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案例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具体来说,案例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由例到理,即借助于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找知识,发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二是由理到例,即借助于案例,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发散思维,以理释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有关专家研宄的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学生思考方式,锻炼学生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效果要大大优于传统讲授。《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繁杂的图形和公式,抽象难懂。该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案例教学,才能让复杂的内容生动呈现,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据了解,目前国内各经管类院校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来帮助实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但是,如大家所见,并不是所有的案例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效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案例教学的难度很大。从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践来看,其教学效果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案例的质量

案例的质量是保证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一个能激起学生探宄问题的兴趣与热情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课堂中选用的案例最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案例涉及的内容最好是社会生活中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讨案例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讲授资源稀缺性时,许多老师直接使用教科书上“大炮”与“黄油”的案例,“大炮”与“黄油”这两种商品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这两种商品很陌生,这种案例无法调动学生分析案例和研宄案例的兴趣。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结合当前社会“出国留学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分析当前出国留学的机会成本。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时效性,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当人生面临选择时应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才能做出明智选择的道理,从而改善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2.案例内容应具备问题性。要取得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所选用的案例本身要隐含着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这里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当不能脱离案例。教师设计的问题常有两类:一类是结构良好的问题,也就是有求解方法,有统一的正确答案的问题;另一类是劣构问题,也就是有多个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案例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结构良好的问题,更需要有劣构问题。劣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探宄辩论,从而从多个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设计的问题均为结构良好的问题,自然无法形成激烈的讨论场面,讨论时也有可能出现冷面,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

与传统的教授法相比,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为前提。再好的案例教学活动,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可能在教学中有所收获。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际上很低,在课堂的集中讨论中,部分同学始终不发言或者随便发言,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总是那部分相对固定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同学也是无所事事,只是观望与等待,从案例研读到分析到总结与陈述观点常由小组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完成,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学生参与程度如此之低,严重影响到案例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能力与责任心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任课教师具备相当的能力和责任心。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既能够时刻关注社会现实的经济问题,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又能够了解学生日常生活所思所想,具备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进行量体裁衣地整理案例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够研宄透教材中的理论、原理,具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这样才能流畅地驾驭课堂。由此可见,要活的案例教学的成功,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工作,付出几倍于传统教学的精力。因此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编写微观经济学案例集

我们的师资队伍中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深受学生喜欢的案例;有些教师具有企业的实践经验,而且承担了相关的课题,对问题的分析很深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编写案例集。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案例不仅能够快速地激起学生探宄案例的兴趣而且为制定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案奠定了基础。因为教师熟悉案例的背景,能够有效地引导案例的讨论,能够自信地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更能够由浅入深地进行案例的总结。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中要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案例本身和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灵活采用案例穿插、集中讨论和分组讨论的组织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蕴含了单个概念的案例可以采用穿插式加深学生对单个概念的理解;对于与单个经济学原理密切结合的案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原理,而且能应用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常采用课堂集中讨论的形式。在经济学原理讲授之前由教师引入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而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合案例本身总结出其中的重要的原理。对于涉及到众多章节内容的综合性案例,则采取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常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要求各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团结合作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加相关的讨论,了解讨论的全貌,引导讨论的进程,然后又各小组的代表陈述评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代表的观点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微观经济学成绩的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应进行改革

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最终成绩的评定上,应该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适当增加平时案例讨论的成绩的比重。同样在期末考试试卷中不能只考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案例分析应该作为试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微观经济学傲视试卷中需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题。成绩评定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有助于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