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综述范文

时间:2024-04-17 18:0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服务综述

篇1

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带给我们的亦是不同的人生风景!平日在大学里忙于学业的我们业余时日真是少之又少,提供给我们的锻炼机会也是非常有限。然而,暑假这个不受任何约束自由的假期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服务他人的美好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更真实的触摸到了社会的躯壳,更是身临其境地了解到了人们的生活学习!

这次社会实践令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实践的简单内容:

今年暑假石家庄新华区天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了一次下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的团队被派遣到了一个医疗服务技术水平都不太健全的小乡村,那里是我的家乡—清明河乡!

刚到时我们就组织了一次给中老年人免费赠药的活动。大概凌晨四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拉横幅,摆条桌,上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天渐亮了,人们也陆续地来了。上咨询台咨询的,排队领药的,向医师询问病情的……大家都忙开了,热闹极了!一天下来,笑容僵了,身体疲了,眼睛倦了……是真的累了,可心是快乐着的!

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了,药派完了。晚饭后,大家带着疲倦的身躯,愉悦的心跳进入了甜美的梦乡。略带小小兴奋的我难以入眠,悄悄地走到窗前的桌边,想要将这幸福的时光载入史册。刚一坐下,只见月光透过玻璃窗射进来,很柔,很窝心!小桥上的路灯在月光和灯光的相辉照映下显得额外的迷人!小桥下的流水披上月光满撒的嫁衣也动人极了 ……夜晚的一切都很美好!那清新,飘香万里的桂花香,在这静谧的夜晚更是另一道别致的风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见证了疾病痛苦给大家的生活学习家庭各个方面带来的不幸,也目睹了那些遭受疾病恶魔折磨病人的撕心裂肺……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和病痛打交道,很是令人揪心。但是在这里也不乏令人欣喜的事。医护人员的认真负责,善解人意;病人的坚强乐观……这些都足以让我们乐心!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了很多朋友。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护人员;有患末期乳腺癌但还积极乐观勇敢面对的勇士;有因工作事故不得不切除手指头让它更好生长的斗士(在没有打麻醉剂的情况下,没流一滴泪没发出一点音);还有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嬉戏一会儿打闹的孩童……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智者,勇者,斗士,天使!

经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认识到:

第一, 平凡健康就是幸福!面对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中的挫折我们应该勇敢坚强地去面对去解决,抱怨很廉价,妥协气累更是廉价。

篇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社区卫生 双向转诊 障碍

中图分类号:R 197.1 文献标识码:A

1.社区卫生双向转诊概念及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和技术条件方面的限制.需要将一些无法确诊及危重的病人转移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上一级医院对诊断明确、经过治疗病情稳定转入恢复期的病人.确认适宜者,将重新让患者返回所在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继续治疗和康复[1]。双向转诊实际上有广义的和狭义的、纵向的和横向的之分。广义的双向转诊包括上下级医院之间的纵向相互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一、二级医院的小循环相互转诊;一、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大循环相互转诊,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牛服务机构的相互转诊[2];综合医院社区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的横向相互转诊。本文讨论的是纵向的、狭义的双向转诊所面临的困难进行探讨和思考。

双向转诊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的功能和作用,节约卫生资源并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减少病人就医的盲目性,降低医疗费用和病人负担,控制日益增长的卫生费用;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对解决目前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2.社区卫生双诊中存在的障碍

本文选取近五年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问题与障碍的8篇文献,论述我国社区卫生双向转诊存在的障碍。

(1)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不足。8篇文献中所有8篇文献均提到该因素(100%)。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缺乏,一方面是数量上社区医务人员不足,另一方面是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主要是中专学历水平,高中学历以及无学历人员,本科学历人员非常少。国家全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不足,人员素质偏低导致居民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影响居民到社区就诊[1-8]。

(2)经济利益诱导。在8篇文献中有5篇文献提到该因素(62.5%)[2,4,5,7,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自己不能诊治的病人转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诊治,当他们进入恢复期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观点认为由于医院由于经济利益因素往往不愿意将已经快康复的病人再转回社区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由于利益关系导致向下转诊困难。

(3)转诊标准、转诊制度不完善。8篇文献中有4篇文献提高该因素(50%)[1,4,5,7]。该观点认为什么时候要转回社区,转诊标准、转诊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双向转诊的重要因素。

(4)医疗保险因素。8篇文献中有4篇文献提高该因素(50%),该观点认为由于一些社区医疗机构尚未纳入居民医保,很多居民不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的人少了,转诊的人自然就更少了[1,4,5,8]。

(5)医疗信息化建设不足。8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提高该因素(37.5%)[2,3,5]。医疗信息化建设不足,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块分割,病人信息不能共享,这影响了局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医院治疗的延续性,因此认檎馐亲璋双向转诊的因素。

(6)各级医疗机构间的职能和定位不清楚。8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提高该观点(37.5%)[2,6,8]。目前由于我国对社区卫生以及医院具体职能定位不清楚。例如患者感冒可以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也可以去三级医院看。而国家层面并未有严格的限制。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因此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局面仍未能形成。

(7)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8篇文献中有2篇文献提高该观点(25%)[3-4]。该观点认为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优秀人才,设备都集中在大医院,社区卫生人才设备都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必然导致病人无法形成合理分流进而影响双向转诊的实现。

(8)缺乏有效的监管。8篇文献中有2篇文献提高该观点(25%)[2,7]。该观点认为政府对于双向转诊的开展并未有严格的监督措施,如转诊情况、转诊标准、转诊率、对转诊情况的评估等,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开展。

(9)社区首诊制度尚未建立。8篇文献中有2篇文献提高该观点(25%)[1,7]。鉴于各种因素,中国目前尚未能建立社区首诊,居民生病时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社区首诊是向上转诊的基础,因此首诊制在中国未能建立必将影响转诊的实现。

从以上文献所得出观点可以看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不足是影响我国社区双向转诊的最主要因素。社区卫生要取得居民的信任,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只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能有更多的患者,社区首诊制才能逐步在中国实现,也才能真正实现转诊。因此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应视为社区卫生建设重要环节。有62.5% 的文献提高经济利益是影响双向转诊的因素。本文不认为经济利益是影响双向转诊的重要因素。医疗卫生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自负盈亏,尽管如此,社区卫生服务并未能与大型综合医院构成利益上的竞争关系。应该说上级医院未能及时将快康复的病人转回社区继续治疗主要是尚未形成转诊意识,或担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设施不能很好满足进一步康复的需求,而医院也没有因未转回而受到任何限制或者惩罚。因此本文不认为经济利益是重要因素。

此外有50%的文献有提及转诊标准、医疗保险因素是影响双向转诊因素。医疗保险因素如扩大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报销比例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会促进病人分流,更有利于实现转诊。对于转诊标准制定与否会影响转诊,本文认为转诊标准应该不难制定,不应该成为双向转诊的主要因素,但是转诊标准的执行是难点。

3.结束语

本文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影响转诊的因素之一。高度发达的医疗信息化利于促进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可以节约资源,方便病人。

在8篇文献中,有提及各级医疗机构间的职能和定位不清楚仅占37.5%。本文认为我国各级医疗机构间职能和定位不清楚应该是影响双向转诊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和综合医院并未对治疗疾病种类,服务职能和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定,因此患者在选择医疗机构时有高度的自由啵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性,而医疗保险尚未成为主导居民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情况下,中国居民就医处于无序的状态。因此本文认为清晰定位社区和综合医疗机构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在明确职能定位情况下对应的进行相关建设。只有这样,社区卫生双向转诊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

综合分析这8篇文献研究:近年来针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存在困难和障碍的研究观点比较陈旧,重复性比较多,没有提出新的思路,一些观点并不能很好说明当前我国双向转诊障碍的真正原因,仅仅是从表象去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服务并未形成;中国各级医疗机构职能定位不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不足尤其是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不足情况下居民对社区卫生的信任度非常有限,此外居民在就医选择权方面有绝对的自由性。综上多重综合因素影响了真正意义上双向转诊的实现。

中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还需要很慢漫长的建设过程,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努力实现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三级医疗服务分级体系和转诊体系,明确定位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职能,为实施双向转诊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虽然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并未实现,但是各地探索不同医疗级别医疗机构合作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可以加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模式的探讨,实现共赢局面,为未来中国实施真正意义的双向转诊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健,徐喜卿,李顺平.双向转诊运转机制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3):1- 3.

[2] 李志曼,曹书杰.进一步完善社区双向转诊方式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5(05):79- 82.

[3] 王川,张蕾.当前我国施行社区首诊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9(8):25- 28.

[4] 苏宝锋,吴荣.兰州市双向转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医院院长论坛,2009(2):40- 42.

[5] 李晓斌,侯准科,马振江.浅谈双向转诊实施中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12),23(12):8- 10.

[6] 沙悦,黄晓明,等.社区患者与医务人员对双向转诊的评价[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5):374- 378.

篇3

一、我县乡村医生队伍及村级医疗机构的现状

(一)我县乡村医生的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组成分析。截止*年12月,本县执业的乡村医生共有508人。其中按性别分,男性288人,女性220人。按年龄分,年龄在30岁以内的5人,30至35岁的10人,36至40岁的11人,41至45岁的31人,46至50岁的105人,51至55岁的153人,56至60岁的165人,60岁以上的28人。年龄最小的26岁,年龄最大的69岁,男性平均年龄53.8岁,女性平均年龄49.5岁,50岁以上年龄段的占了总人数的68%。按学历分,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68人,高中学历34人,初中学历361人,高小学历32人;按技术职称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58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407人,执业乡村医生的49人。因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后,政府就没有举办过乡村医生培训班,508人中,除13位大专生、68位中专生经过正规培训外,其他人均未参加过一年以上正规的脱产培训。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不尽人意,村级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在运行中存在较多医疗隐患,从2005年至*年,村卫生室发生医疗纠纷达12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县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知识层次低,更为担心的是后继乏人。我县的乡村医生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相对于基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尚处于一个极不平衡的停滞状态。

(二)乡村医生的待遇与地位。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其队伍建设却不容乐观。乡村医生的报酬、福利待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参照村的副职干部或者群团干部,业务收入实施“收支两条线”。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模式的逐步改变,从开始的村办村管到村办镇管再到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不再参照上述方式,而是依靠“三费”、“药差”等“业务收入”和乡镇对乡村医生为数甚微的工资补贴来解决(补贴标准:高的每人每年2000元左右,低的每人每年1000元左右),且各个乡镇的管理办法也各不相同。乡村医生的收入因缺少制度的保障而缺乏稳定性,导致了乡村医生“重医轻防”、“重收益轻质量”等情况的发生。

*年底,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县卫生局制定了《关于完善本县村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把村级卫生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政策统一管理,消除了以往乡村医生收入与村卫生医疗机构“三费”收入挂钩,从而从中提成的不合理现象,从源头上切断了乡村医生“以药养医”的趋利行为。目前,我县乡村医生基本工资收入为每月960元,绩效考核工资每月300至500元。另外,乡村医生纳保工作基本落实,在岗及到龄离岗的乡村医生享受小城镇社会保障,进一步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三)乡村医生的管理模式。本县对乡村医生的管理比较复杂。上有县卫生局、县“初保办”,中间有镇政府委托的合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面还有村委会,看上去组织机构健全,县、镇、村都有指定的相关部门在管,但这种多头管理的混乱模式实质是造成《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意见》难以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随着各乡镇对乡村医生管理的不断完善,针对乡村医生的检查、督促、考核制度也得以进一步健全,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逐步到位。但由于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聘用乡村医生只拥有聘用权而无解聘权,既不能实施正常的人事管理与调动,也无法实施既定的奖惩措施,因而对乡村医生中违法、违纪现象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遏制措施。“一体化管理”后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四)村卫生室建设与运行概况。自*年始,根据市、县统一部署,在市、县、镇三级财政投入下,我县开始着手进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与设施、设备改造。*年和*年已经完成70所,*年还将完成75所,预计至2009年将完成224所村卫生室的改造,其中中心村为110所,一般村为114所。中心村卫生室用房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一般村用房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同时,设施、设备的配备基本符合村卫生室开展基本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

二、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与发展村级医疗机构的对策

(一)稳定和适度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事关生命安全的无小事,即使服务地点与服务对象有所不同,医务人员的就业标准和服务水平应该是相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县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乡村医生已成了“低水平、服务差、隐患多”的代名词。要逐步摒弃乡村医生培养低起点、低水平的落后思路,可以借鉴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提高乡村医生培养的起点。政府可为那些有志于加入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学子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其部分或全部学习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保证其分配意向,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后继有人。要逐步建立向社区医生(全科医生)过渡的培养机制,把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社区医生尚未替代乡村医生的今天,要充分用好乡村医生这块现有资源,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在职乡村医生,要以业务培训、执业教育为抓手,指导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与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执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支执业素质过硬、专业素质强、服务意识高的乡村医生队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为正规的、训练有素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现阶段,政府要在保证社区医生基本待遇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规范的社区医生培养计划,扩大全日制大专医学教育,及时、适度增加社区医生配备。

篇4

【关键词】基层社区医院;中医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护理的健康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互相促进。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其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

1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发展前景

1.1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1]。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1.2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2]。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现阶段社区医院中医护理的应用

2.1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主要护理方法[3]。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2在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中,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4]。

2.3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

2.4在居家康复护理中,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5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及。

2.6在居家护理评估中,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3小结

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护理包括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其与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正在逐渐完美融合[5]。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连初秋.综合医院开展中医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3,(10):149-150.

[2] 王淑琼.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4-25.

[3] 熊成敏,陈泽芬.浅谈基层医院中医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8):2387-2388.

篇5

关键词:全科护士; 工作规范; 护理质量

全科护士是相对于医院专科护士而言的,它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面对社区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团体,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为一体,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主动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可及性的卫生服务工作。它体现了全科医学的全病种服务(不分科)、全病程服务(未病、欲病、已病)、全生程服务(优生、临终关怀)、全面(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服务(时间、空间、人间)的特点。全科护士是向社会、群体、家庭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由于社区是慢病管理的主阵地, 护士是社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全科护士除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外,还经过社区医疗服务知识和系统培训,获得结业证和上岗证,其思维模式和服务模式已向社区卫生"全科"转变,且利用在医院工作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为切入点,以规范护士行为为重点,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现状 我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的一级甲医院,本中心参与了2005年海珠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全院护士有 65人,年龄18~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22人,护士 30人。本中心管辖的社区居民有9万人。存在情况是:①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置难以满足社区日益递增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压力过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多,护理队伍不稳定;②护理队伍整体力量薄弱,护理质量难以提高,护理安全存在隐患;③护理工作面临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引入,加大了护理风险,扩大了专业的内涵。以上情况提示,加快护士的培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

1.2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以6个月为一阶段,分脱产和半脱产两部分学习:①前两周脱产学习,第1w培训从护士的礼仪举止到训练语言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来提高社区护士文化传统的修养,伦理道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修养和语言文字的修养;。第2w主要为规章制度、职责、环境、规范要求培训。②专业知识学习,根据2007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制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将培训内容确定为:理论课,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概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特殊人群的保健、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社区紧急救护等;操作课,内容包括外科换药技术、心电图基本操作方法、包扎、吸氧、导尿、灌肠、心肺复苏等。计划中详细列出每月须了解、掌握的相关制度、操作标准、护理工作方法,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按达标要求开展阶段性的规范化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有共同的关注点,能参与交流切磋,培训后有所得益,在工作中能切实运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2考核

由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成规范化培训考核管理小组,分别对参加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阶段考核和全年总考核。

2.1 护理部根据培训目标及内容,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定期进行业务(临床实践,理论水平,操作技能等)和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阶段考核。

2.2 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定科室规范化培训计划,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培训人员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及手册登记情况,由护士长对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每次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计划,如实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3 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应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认真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按时完成基础护理量化指标,按时完成综述或论文。

2.4 每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测试。平时要加强技能操作训练,特别是对一些常见急救操作要不定时抽查考核。采用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力度,

2.5 护理部年终对规范化培训完成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对不能完成计划及相关要求者,取消其年终评优评先的资格,年终考核定为"基本合格",对连续3年不能按计划达标者则实行解聘。

3 结果

①全院护士"三基"考核合格率从2011年的83.5%提高到2012年的98.3%。②患者满意度从2011年的91.5%上升至2012年的97.8%。③护理差错发生率从2011年百张床年一般差错发生率8%下降至2012年的2%。社区护理人员在素质、护理水平、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效率都有相应的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工作质量。

4讨论

4.1 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以护理规范保证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4.2 规范了护理行为 从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到护理操作,使护士通过规范纠正偏差,强化服务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4.3 提高作工作效率 通过规范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庭的配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发生,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5结论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全科护士工作规范使护士的交流沟通、综合应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灵活应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通过系统全面地对护士进行教育培训,使护士在任何岗位、任何时候都能胜任工作以确保护理安全,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张选,禹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建立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新模式[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2):23-34.

[2] 王春香,杨颖,来彩芬,等.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73-74.

[3] 马晓伟.立足国情加强建设开创我国护理工作发展新局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01-806.

[4] 王秋韵,陈娴洁.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8):750-751.

篇6

[关键词] 就业意向;护生;社区;综述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140-03

The research statu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LI Jia-jia

Tieling Health Career Academy of Tieli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Tieling 112008,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nurses is a nurs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engaging in community nursing work in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nd is the backbone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One of short boar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China is the shortage of nursing talent.The plasticity of students at the school of nursing specialty is strong,and they were selectedas a new force of timely replenishment of numbers of nurses after graduation.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ing the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ten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students and enhancing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Study status of impact factors of employment intention in community nursing students i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factors of nursing students,community nurse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s,social influence factors and so 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mployment intention;Nursing students;Community;Review

社区护士是指在社区卫生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1],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短板之一是护理人才数量缺乏,在职社区护士改行多、临床护士转社区护士少、护理专业毕业生社区就业少,是社区护士短缺的三大最主要原因[2]。前两种原因研究方向都立足于在职护士的职业稳定性,而后者则针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校生可塑性强,可作为新生力量及时补充社区护士数量。调查护生社区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今后在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职业教育,增强护生社区就业意向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影响我国护生社区就业意向的相关因素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护生个人因素

1.1 家庭背景

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护生,就业时要考虑减轻家庭负担[3],独生子女要考虑父母的赡养,而家庭条件好的护生对经济收入无顾虑。护理专业女生居多,依赖性强,自主性差,在就业决策时易受他人意见影响[4]。农村护生信息来源相对狭窄,在就业决策时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5],且希望以就业为渠道进入城市生活。

1.2 对社区护士的认知

护生可通过教师授课、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了解社区护士职业的工作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今后自主选择社区就业信息基础[6]。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我国起步晚,群众认知程度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对侧重于医院就业的传统学科感兴趣,对侧重于公共卫生的新兴学科不够关注,只是被动了解[7],导致认知不全面。我国社区护理入门把关不严[8],现有的社区护士一部分从临床淘汰、年龄偏大,另一部分刚刚毕业、经验缺乏,导致整体素质偏低,自身提高意识不够,工作内容只在低水平局限重复。在校护生对工作抱有很高期望,上述工作状态使其认为“做社区护士将学无所用[9]”。也有很多护生认同社区护理前景好,对社区护士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毕业后不愿意直接到社区工作,仅把社区护士作为“备选项”,而优先选择其他岗位[10]。

1.3 对自身能力的评估

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广泛多样,因此“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要有综合护理能力;社区护士工作深入千家万户,具有较高的自主性,要有应对突发事件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11];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相关的经验教训以及榜样都不多,要有自主学习新知识和采纳各类信息的能力,在摸索中进步[12];工作时既要与上级部门联系协调,又要与护理对象交流互动,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13]。目前,我国护理理论教育侧重于临床,实践环节也缺少社区护理专门训练[14],导致护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1]。由于相关知识储备缺乏, 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必然会影响其社区就业意向[15],担心自己不能胜任[9]。有些护生打算先到医院积累临床经验,综合能力提高以后再到社区工作,说明护生认同社区护士职业,也认同护士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才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4]。

2 社区护士职业特点

2.1 工作状态

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处于发展初期,工作环境不理想、设备不足[16],导致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无法体现职业价值。我国社区护士与居民人数的比例是1∶2.3万,社区护士与医生人数的比例是0.7∶1,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理想比例1∶2600和1∶1差距很大,社区护士人数严重缺乏导致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社区护理工作主要由护士独立完成,主观能动性强,挑战性大[17],锻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比临床护理工作更能够发掘护士自身的潜力,但目前社区护士的自主性工作仍受到诸多限制,缺少政策支持。社区护士的工作性质属于全科医学范畴[15],需要更广泛的医学知识作为工作基础,难度更大[9],而社区居民对护士主动登门进行家庭访视普遍不接受、不习惯、不合作的态度,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另外,社区护士须对居民上门服务,工作时间不固定,存在人身安全风险。也有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压力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对社区护理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仍显不够;另一方面是护生仍然对从事社区护士的实际难度认真对待并予以重视[18],有轻敌思想。

2.2 工作的价值体现

社区护士学历、职称普遍比临床护士低一些,工作单位经济效益也比临床医院低一些,导致社区护士的福利待遇均比临床护士低[17]。相比临床岗位,社区护士资质积累浅,外出培训机会少,职业竞争实力差[9],被认为是“没前途”的职业。部分护生虽然对社区护士产生兴趣,但为了更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称晋升机会放弃社区护理[17]。很多护生认为,如果社区薪酬职称待遇能够不低于临床,其愿意考虑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1]。

2.3 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同,工作期望值不同,所承受的就业压力也不同。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职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13],占半数以上。在对社区护理的意义和社会地位的认同方面,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消极[19]。本科生就业资源丰富,不愿选择社区护理工作;专升本学历护生大多数经历过就业困难,愿意考虑社区护理;高职护生就业压力更大,更愿意从事社区护理[20]。

据张彩虹等[3]调查,各院校各年级间社区就业意向无差异,是否学习社区护理课程对社区就业意向无影响,说明学校教育没有在学生中造成良好影响,为社区护理队伍的壮大做好铺垫[21]。学校设置社区护理课程的实习学时及内容少,学生只能脱离实际地死记硬背,对单纯理论学习也缺乏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良,影响护生对社区护理知识的掌握[8],说明单纯理论学习效果不好,学生缺乏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切身感受和实际锻炼,应加强社区护理实习[16-17],但很多院校的实习计划中并未安排社区护理内容[17]。

3 社会影响因素

3.1公众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职业价值定位、追求、选择的一种倾向[22],对择业方向有很大影响[23]。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择业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逐渐由注重实际收入的“经济实惠型”变为注重职业抱负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公众整体价值取向制约与支配着护生个人职业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护生认识到只有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竞争的社会[5]。有些人认为社区护士职业发展空间大,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与临床护士的“治已病”相比,社区护士的“治未病”对居民健康更有意义;也有些人存在功利化倾向[24],只注重经济收入和职称晋升等具体收益,认为“社区护士的地位比临床护士低”[5],无法实现人生价值[6]。

3.2 公众的具体就业取向

李玮等[25]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护生愿意从事社区护士工作,说明随着公众认识程度的提高,护生逐步对从事社区护士工作持认可态度,但当面临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岗位,需要护生作出就业选择时,其仍然更愿意去临床医院工作,说明护生认为临床是更好的就业去向。公众的就业取向已形成定势,认为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工作是就业的最佳选择,社区护士这一职业还未被公众就业取向认同,导致护生个人就业视野受限,择业面狭窄[6]。我国护理人才一直缺乏,但很多医院引入竞争机制,导致大批不称职护士下岗,出现人员相对“过剩”的现象,使职业稳定性成为影响护生就业取向的主要指标[26]。

3.3 政策制度支持

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重心正逐步向社区转移,未来将有大量护理人员从事社区护理工作[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政府拨款公益性单位,各项工资福利主要依赖于国家资金投入,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可影响护生的社区就业意向[9],因此,政策保障有力和资金及时到位是吸引优秀护理人才社区就业的重要因素。学校、社区、政府的积极态度也对护生社区就业意向有直接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便利条件,创造机会,使招聘途径畅通,引导护生进入社区工作[8];社区应积极配合各级部门,提供平台,充分接纳,使护生看到明确的就业方向[7];政府应注意政策导向,加大对社区护理的政策倾斜,完善设施,宣传指挥,使社区护士受到应有的回报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Z].2002-01-08.

[2]王芳,朱晓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08-110.

[3]张彩虹,何国平,王秀华,等.3所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57-760.

[4]谈学灵.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1,25(11):2857-2859.

[5]高金玲.护理本科毕业生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5):118-119.

[6]董方虹,蔡碧娥,徐建美.山东省本专科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20):6-9.

[7]张迪,吉文晶,丁亚媛.对南京市医学院校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A):2948-2849.

[8]于浩.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及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331-332.

[9]康丽华.阻碍临床护士从事社区工作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1):1218-1220.

[10]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士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7):1713-1714.

[11]孙桂香,姜海霞,高修银.陆召军社区护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9):742-743.

[12]温亚彬.聘任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8):779-780.

[13]齐玉梅,王生锋.医院高年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意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12):72-74.

[14]张建洲,娄金凤.学生实习前对社区护理认知的调查及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64-66.

[15]马海波.大学生能力培养与择业方向研究[J].新学术论坛,2008,(8):25-27.

[16]冯娟,罗芬芳.实习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态度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4B):72-73.

[17]罗芬芳,冯娟,李颖清,等.社区实习对护生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15):16(6A):71-73.

[18]胡晓秋,严笑金.温州市部分临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11,28(12B):24-27.

[19]姜小鹰,张旋,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9.

[20]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2):312-314.

[21]邓仁丽,夏同霞,付其刚.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42.

[22]康延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475-479.

[23]戴立丽,陈瑜,史瑞芬.某校一至三年级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6B):18-21.

[24]孙小娅,宋悦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6-7.

[25]李玮,刘宇.在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社区护理学课程学习的测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98-100.

篇7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居家患者 维护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32-03

Research progress of maintenance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of the patients at home

XIE Liying, CHEN Lihong, PAN Jianying, YAO Fang, LU Haiyan, ZHU Huiqing

(Liant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15, China)

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从肘部或上臂的表浅静脉置入,然后沿着静脉的走向前行,导管最终被送到接近心脏的大血管处。PICC具有长期、安全、无痛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长期静脉治疗及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的患者。许多患者在化疗间歇期需带PICC出院,出院后的导管维护效果直接影响到PICC的使用寿命,乃至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1-3]。因此出院后的管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居家患者PICC管路维护作综述。

1 社区PICC管路维护门诊和人员配置

1.1 开设PICC门诊

关于PICC门诊的设置地点,要求有独立诊室、环境整洁、布局合理,设立在静脉输液区附近更合适,可根据置管患者量和护士的人力酌情安排开诊时间[4]。范爱飞等[5]认为,PICC护理门诊要求诊室光线充足、通风良好、设施齐备,可参照门诊手术室与换药室的要求进行布局,严格做好物品与空气的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1.2 人员培训

宋葵等[6]提出,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PICC穿刺操作和导管的日常维护是护理工作发展的需求。PICC穿刺操作应由取得PICC资格的专职护士进行,对更换敷料的护士进行专题培训并考核。经过PICC专门培训和长期临床训练的护士,能有效评估管路相关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并及时、正确处置[7]。取得PICC证书的护士对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护理能力远远高于无证书的护士。张莉等[9]研究结果显示,由专人进行PICC维护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流护理。对PICC护士进行多学科相关知识培训,有助于增强专业护理技能,是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PICC并发症发生的必要措施[10]。

2 社区PICC管路维护形式

社区患者PICC管路维护可选择附近医院PICC门诊、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人诊所、家庭护士上门服务等[11]。赵力群等[7]的调查结果显示:居家患者PICC管路维护主要有两种方法,去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回穿刺的医院进行维护。

3 社区PICC维护内容和时间

主要是局部消毒、更换接头、冲洗导管、更换敷料及健康教育等,每周1次,以延长PICC的使用寿命,预防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效果[12]。

3.1 健康教育

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很重要,包括为每位患者发放维护手册,并在维护时给予强化教育。强调避免持重锻炼、盆浴、泡浴;每7 d对导管维护1次;教会患者观察异常情况,知道什么时候要来医院处理等[13]。廖小玲等[14]通过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有效减少了留置PICC管路并发症的发生。

3.2 心理护理

赵力群等[7]调查显示:患者出院后管路维护的依从性下降。通过护士主动服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促使患者定期主动进行管路维护。还可组织居家PICC患者相互交流,经验分享,互相督促,对提高居家PICC患者管路维护的依从性起到很好的效果[15]。

3.3 带管期间生活护理

带管期间洗脸、看报纸、进餐等日常活动可照常进行,但需保持导管处清洁干燥,避免做反复弯曲手臂的动作;每7 d管路维护1次并做好记录,保护好导管外露部分,以免损伤导管或将导管拉出体外[8];患者沐浴时,用保鲜膜将置管侧肢体缠绕2~3周将导管包裹严密,用保鲜膜包裹范围要超过贴膜上下边界10 cm以防进水,只能淋浴。浴后检查敷料有无浸湿,如有浸湿立即更换敷料[16]。

4 预防居家PICC的并发症

对于带管出院的居家患者,PICC维护不当会导致很多并发症:管路堵塞(最常见)、感染、移位、脱出、静脉血栓形成等[17]。周胜兰等对12例出院带PICC患者社区维护研究显示:除1例因洗浴不当致局部感染外,均未发生导管堵塞、脱落、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社区PICC管路维护是安全可行的。临床护理人员在患者行PICC穿刺前的评估、健康宣教和置管后的维护对预防置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8]。

5 影响居家PICC管路维护的因素

5.1 医院方面

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PICC专科门诊,因此该项护理尚未全面开展,也不是患者周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能力提供相关护理[19]。乔美珍等[20]研究显示,目前PICC护理门诊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而需要PICC维护的患者居住分散,地域分布不均,难以满足患者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PICC维护专业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有限,阻碍该项工作在社区的开展。患者仍然需要到大医院门诊,对社区医护人员的能力表示怀疑。

5.2 患者因素

赵力群等[7]采用自制问卷对108例社区居家PICC患者的管路维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很少到医院置管维护的患者占9.25%,偶尔去的占27.78%。分析其原因:经济问题占33.33%,病重无力占22.22%,7.40%的患者认知度差。张金桃等[21]研究发现,患者及家属对PICC置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担心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及因护理不当致并发症发生。吴冬冰等[22]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因素有健康知识缺乏、经济原因、交通不便、年龄大、文化程度偏低等。

随着PICC技术的开展,出院带管患者日益增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PICC专科护理门诊势在必行[23],而如何规范社区PICC管路维护工作的开展,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范爱飞, 李九琴, 丁小容, 等. PICC门诊带管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原因分析与处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5): 786-788.

[2] 段培蓓, 梅思娟, 张园园. 金黄散外敷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08, 15(4): 71-73.

[3] 张照莉, 阮健, 蔡华荣. 流程护理在PICC管理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3): 214-216.

[4] 李蓉梅, 袁玲, 陈湘玉, 等. 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实践[J]. 护理学报, 2010, 17(1): 32-34.

[5] 范爱飞, 喻笃霞, 丁小容. PICC护理门诊开展工作现状及展望[J]. 护理学报, 2011, 18(10): 17-19.

[6] 宋葵, 戴雪松. 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8): 742-744.

[7] 赵力群, 赵忆文. 居家PICC患者管路维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3): 1222-1223.

[8] 范力明, 董美媛. 对基层医院门诊护士经皮外周静脉中心置管维护的培训与体会[J].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 19(2): 81-82.

[9] 张莉, 毕良群, 吕世丽, 等. 专人维护PICC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1, 18(5): 49-50.

[10] 张玲玲, 朱建英, 钱火红, 等. PICC护士的培养[J]. 护理学报, 2008, 15(5): 8-10.

[11] 赵林芳. 国内外输液小组与PICC管理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2): 5-9.

[12] 薛嵋, 陆箴琦, 胡振娟, 等.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插管门诊的建立与管理[J]. 上海护理, 2008, 8(2): 82-84.

[13] 金晓燕, 么莉, 尚少梅, 等. 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实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2): 19-21.

[14] 廖小玲, 杨丽莎. 规范化健康教育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及围管期的应用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7): 118-120.

[15] 陈建红. 在基层医院开设PICC护理门诊的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4): 335-336.

[16] 徐晓梅. 肝移植患者应用PICC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天津护理, 2010, 18(1): 23-24.

[17] 刘远玲, 潘玉琴, 张秋蓉. 癌症患者PICC带管出院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护理学报, 2008, 15(10): 80-81.

[18] 蓝珍. PICC置管护理新进展[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33(4): 537-538.

[19] 张晓蓉, 李赛兰, 龚宝珠. 肿瘤病人携带PICC的健康教育[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3(4): 30-31, 34.

[20] 乔美珍, 杨益群, 熊威, 等. PICC维护技术在基层社区医院推广应用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19): 1759-1760.

[21] 张金桃, 刘翠容, 黄晓艳, 等. PICC维护技能的重点环节管理措施[J]. 当代医学, 2010, 16(31): 136-137.

[22] 吴冬冰, 陈岱佳, 林金香, 等. PICC带管出院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5): 9-10.

篇8

1带教老师的医学观念必须转变 

过去在其他住院医师带教时,主要强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以疾病为中心,缺乏整体观念。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带教时,带教老师必须转变医学观念,除了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外,一定要秉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把病人看成一个整体的人,把疾病与病人有机联系起来,全面评价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并利用专科会诊和其他各种资源,充分满足病人的需要。在诊断疾病时,以专科医生为背景的带教老师往往会注重各种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手段,忽视与病人沟通、理解的重要性,没有掌握了解病人的具体方法,在全面了解病人、全面评价病人的健康状况方面缺乏专业训练,当然,也缺乏其他专科的知识和技术,更缺乏社会、心理、人文科学的知识。因此,除了带教老师应充实必要的知识外,采用教学相长的方法也至关重要,充分发挥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2明确专科训练的目标 

其他住院医生的兴趣主要在掌握高深技术和解决疑难问题上,而对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各科急症的院前处理方法、了解综合医院各专科的工作流程、熟悉转诊资源、了解各专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带教老师应该完全站在全科医生的岗位上来想象一下,全科医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术。往往是带教老师认为没必要重复的基础知识,恰恰就是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应该得到强化的,带教老师认为过于简单的操作技术往往就是全科医学住院医师最应该熟练掌握的,如专科的体检、问诊、常规检查的操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判读等。对于基础知识,带教老师绝不能机械地重复和灌输,否则,会影响住院医师的学习积极性 

住院医师对基础知识往往似懂非懂,简单地复习和重复讲解很难引起住院医师的兴趣,但在关键时刻住院医师又会犯最简单的错误,这叫基础知识不扎实。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再加上活学活用的方法来不断强化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强化还应该从纵向的学习转向横向的学习,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学习转向以运用知识为目的的学习。 

在医学院校时,医学生是以学科为基础学习基础知识的(纵向的学习),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在住院医师训练时,住院医师应该以健康问题或疾病为基础来学习基础知识(横向的学习,整合式的学习),例如,针对某种心脏病,应该从这种心脏病的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等各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从而深刻理解这种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同时,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各种基础知识得以融会贯通,这就是所谓的强化。对于常见疾病的理解,带教老师很容易产生误解。在各个专科的病房中,专科医生司空见惯的疾病很容易被理解成常见病,但在病房中常见的疾病,在社区、门诊可能并不那么常见,尤其是在高级的医学中心的病房中,这种住院病人在社区病人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全科医生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如何为这些病人服务。因此,常见病应该以社区为背景来理解,而不是以综合医院的专科门诊,更不是以综合医院的专科病房来理解。最好的方法是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类,以便各专科的带教老师能把握好教学方向。相关的教学机构应该为各临床专科的带教老师准备一份完整、详细的教学大纲,让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对于基本操作技术,应该有所侧重。在社区中经常用到的技术,一定要做到熟能生巧,十分有把握,而不是会做就够了。在社区中不常用的操作技术,只要动手做过就够了。在带教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现象,那些难度较大的操作技术,住院医师会抢着做,而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却谁都不愿意做。 

3教学方法的改进 

除了手把手的教学以外,对于全科医学住院医师来说,一定要多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先选好合适的病例,以专科医生为主进行第一次病例讨论,重点反映专科医生的思维方式。然后,要求每个住院医师分别准备不同方面的综述和病例分析意见,在第二次病例讨论时,分别报告,并由参加讨论的各方面的专家或带教老师进行评价,这样可以综合各方面的知识,强化整体观念,同时,也锻炼了住院医师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口头汇报、参与讨论、融会贯通各方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化训练对全科医生的培养来说也很重要。设置一个有录像和单向玻璃的标准化教室,培养一些标准化病人,让住院医师有机会一对一地为病人服务,并从中得到训练,如问诊训练、体检训练、与病人沟通的训练、操作技术训练等。训练结束后,还可以让住院医师从录像中做自我评价,吸取教训。总之,为了做好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专科带教工作,有必要让带教老师先学习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转变医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条件和任务,明确专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掌握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卢祖洵·卫生部基妇司城市卫生服务课题《中外社区卫生服务比较》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2001, 6 

[2]李春昌,吴春容主编·全科医学概论·第4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1-20 

[3]Dupuit S, Collins E, Shergill S, et al. Computer-based assistance infamily medicine.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1998, 55 (1): 201-203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脑血管疾病;重要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或人群掌握防病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国内外研究证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疾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1.1定期检查 45岁以上的人群定期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般应该以每年检查一次为宜。

1.1.1血压 国内外报道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嗜酒者应减至适量,减少食盐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等来预防高血压。并经常测量血压,一般成人每隔两年至少测量一次,大于35岁者每年测量一次,高血压患者每2~3个月测量一次。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社区,定期筛查人群中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和随诊。对于早期轻症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一旦开始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需要按时随诊,及时调整用药或剂量,直到达到目标血压水平(当血压水平小于140/90 mm 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130/80 mm Hg为宜)。

1.1.2可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有无异常,特别是有无房颤或缺血性改变。因为无论处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两倍以上。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心血管专科医师治疗。

1.1.3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因为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两倍。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蛋白。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小于等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同时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1.1.4监测血脂水平 大量研究已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疾管病有密切关系。血管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将胆固醇(TC)控制在

1.1.5肥胖 肥胖的人群容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据巳有不少研究证实,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糖是分不开的。有研究表明,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肥胖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所以要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成年人BMI(kg/m2)应控制在1,体重波动范在10%以内。

1.2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过少,休息时间不规律,膳食营养成分摄入不合理等等。其中每天应有≥30 min的适度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骑脚踏车或其他有氧代谢健身活动)。制定高危患者(如冠心病)的医疗监督方案和适合于个人身体状况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锻炼方案和全面的健康食谱。提倡多吃蔬菜、水果、谷类、牛奶、鱼、豆类、禽和瘦肉等。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改变不合理的膳食习惯,通过摄入谷类、鱼类、蔬菜、豆类和坚果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限制食盐摄入量。

1.3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酗酒等的嗜好被称为不良生活习惯。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所以要强烈劝说患者及家属戒烟,提供忠告,介绍有效的、可行的戒烟方案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促进当地政府部门制订相关吸烟法规,如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场等公共场所设立无烟区,以减少被动吸烟的危害。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样在老年人中饮酒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因素。所以对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孕妇更应忌酒,饮酒者一定要适度,不要酗酒,男性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0~30g/d,女性不应超过15~20g/d。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医院健康教育 包括在候诊大厅、门诊和病房举办一些经常性的健康知识讲座。这种形式是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讲授,效果最佳。有条件的医院可在候诊大厅摆放一些科普录像片,或在门诊发放一些科普宣传材料,也是一些值得推广的有效办法。

2.2社区健康教育 我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内容融为一体,全科医生有责任对社区居民提供预防疾病和保健服务。逐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筛查高危个体、开展经常性的管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以减少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

2.3利用大众媒体开展健康教育 报纸、杂志、电视、网站等教育媒体,上述媒体面向各个层次的人群,教育的覆盖人口数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利用电视开展健康教育,城乡家庭都适用。

综述,广大医护人员要重视对患者、患者家属及全社会的健康教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疾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并使患者掌握脑血管疾病的必要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复发的机会,提高生存质量[1-2]。

参考文献:

篇10

巩固三年改革成果突破医改重点难点

山西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陕西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江西万名尿毒症患者获免费救治

顺应时代要求实现转型发展

如何发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责任制

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程疼痛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X线胸片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治疗效果中应用

慢性病激增,我们怎样应对

完善机制促医改补管结合惠民生

加速基层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

开创卫生跨越发展新局面

病人"倒流"现象值得深思

从乡镇卫生院"空编"现象谈起

补足短腿搭好平台筑牢板块

中医肾主骨理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

不同护理干预对哮喘儿童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韶关市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效果评价

9例散发性脑炎误诊为癔症分析

云南省2004-2010年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

简论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卫生事业的着力点

福建省农村卫生服务需要现况调查

新农合制度与其他三种医保制度衔接的研究综述

浙江省农村结核病人获新农合补偿情况分析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公平性研究

农村基层卫生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职责探讨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估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新农合拒付制度对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性分析

参加新农合患者医疗费用的因子分析

浙江省乡村医生注册培训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杭州市萧山区美沙酮门诊复吸和维持率的分析

医药分开政策影响患者用药费用控制的研究

陕北某县氟中毒病区饮水状况调查研究

新医改中医务人员思想动态与应对意见

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进展情况报告

杭州市萧山区河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区域性”和“功能性”

罗定市乡镇卫生院改革效果探讨

对新时期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的思考

域外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模式实践与思考

农村居民饮用水与厕所卫生状况及其经济投入分析

乡镇卫生院构建急诊体系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确立卫生事业国策地位

从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看新农合制度的设计

兼顾公平与效益,构建农村健康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