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数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17:2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必修一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必修一数学

篇1

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图像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本节知识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和函数的图象等知识点。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周期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对称性是学习函数的图象的基础,函数的图象是它们的综合。所以理解了前面的几个知识点,函数的图象就迎刃而解了。

一、函数的单调性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1)定义法 (2)复合函数分析法 (3)导数证明法 (4)图象法

二、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1、函数的奇偶性和周期性的定义

2、函数的奇偶性的判定和证明方法

3、函数的周期性的判定方法

三、函数的图象

1、函数图象的作法 (1)描点法 (2)图象变换法

2、图象变换包括图象: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

常见考法

本节是段考和高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是段考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并且题目难度较大。在解答题中,它可以和高中数学的每一章联合考查,多属于拔高题。多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和图象等。

误区提醒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即遵循“函数问题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单调区间必须用区间来表示,不能用集合或不等式,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开区间,不必考虑端点问题。

3、在多个单调区间之间不能用“或”和“ ”连接,只能用逗号隔开。

篇2

一、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建议:明确此处要掌握的知识是“一条直线只有两个方向,规定一个方向为正方向,那么,另一个方向即为负方向。在这条直线上,每一个矢量都可以用一个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出来。数值表示大小,正负号表示方向,符号参与运算”。同学们遇到类似的题目可以多练习几次,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二、字母方程的转换、推导和求解

说明:这是第二章第四节的任务。听课时,老师会要求同学们将前两个方程中的t消去得到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不少同学对此感到挺费劲的。原因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到全部由字母构成的方程或方程组。

建议:(1)在预习功课的时候,回忆一下数学中解方程组的方法,重点复习消元法。(2)明确在公式推导的过程中,不需要一定得出来某个量等于什么,只是要消去某个量,找出其他几个量的关系。

三、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角函数的应用在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中首次正式出现。

说明:这是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后遇到的习题。三角函数在这里就用到了。同学们虽然很熟悉勾股定理,也学过“勾三股四弦五”,但是对于37°和53°这两个特殊角,并不熟悉。

建议:(1)在学习第三章第五节前一定要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数值。在高中物理习题中37°和53°这两个特殊角出现的频率较高,同学们要记住它们的三角函数值。(2)在开始用三角函数解题的一个月内,要每周都复习一次,直到对基本三角函数的应用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这样,可以保证在以后的正交分解以及运用牛顿定律解答题目时,能够不受相关数学知识的困扰。

四、函数与函数图像

高中物理常用的函数图像为一次函数的图像。

在必修1第一章的第四节就出现了速度-时间图像。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高一同学在学习时尤其是应用它解决问题时,总感觉困难重重。如对“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对直线斜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需要数学知识,而相关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必修二的第三章才能学到。

篇3

一、高一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教学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高、初中数学教材容量和培养目标的调整。一方面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严谨阐述较少,而到了高一后,数学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数量剧增,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中第一、二章的概念有将近四十个。这样一来,还没有完全适应身份转变的高一新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初中阶段相比多了很多,学生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与初中主要是以形象具体进行叙述相比,高一增加了许多抽象知识,如在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中的数学符号就有近30个。培养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就是数学思维方式的变化。

其次是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师主要是将一些数学知识以片断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向抽象过渡,学生的主动理解能力、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不少高一数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这种变化,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很多高一新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无法提高。

2.学生方面的因素。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知识点的识记,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组织和引导下学习。但到了高中阶段,学校和老师在组织学习方面给予学生的自由度更大了,而高一学生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准备,没有改变初中时的学习方法,很吃力地保质保量完成每天的作业。同时,高一学生受初中定式思维的影响,他们面对那些更抽象,更注重逻辑推理的内容和题目往往无从下手,不善于或不愿意思考、不主动探索,总是等老师讲答案,思想上的惰性越来越严重,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二、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数学学习转变的策略分析

1.注意高一教学内容与初中数学内容的衔接。

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初中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石,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因此,在平时教学时,高中教师在讲课尤其是新授课时,要从高一学生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以函数为例,中学数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函数都是一条重要的主线。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一章与初中的二次函数联系较多。所以,教师在讲授函数内容时,必须兼顾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如在讲授二次函数y=ax■(a≠0)时,可以从初中正比例函数y=kx(k≠0)的知识入手。在正比例函数中,函数的图像是随中常数k的不同而不同,k的符号确定直线所在象限的位置,而|k|则确定直线向上方向和y轴正方向夹角的大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内容,并让学生想想,二次函数的常数a的值的变化是否也是决定确定曲线的位置?|a|又会起什么作用呢?最终的结论是a的值确定着曲线所在象限的位置情况,|a|则确定着曲线与y轴的相对位置情况。可以确定的是,在高一学生刚刚入门时,这样的教学处理肯定能帮助尽快学生抓住一元二次函数的本质,并学会利用一元二次函数图像求最值,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等。另外,在讲授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时都可以从常数a的作用入手。

2.正确处理高一数学内容与初中数学内容的断层点。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课改后的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有一些知识点被弱化甚至被删除了。但这些内容和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却会出现甚至是重点。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有所侧重。比如,在初中数学中计算能力已经被淡化,但在高中却是学生要反复运用的能力。所以,高一老师更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多组织练习;另外,还有一些在初中被淡化或删除的知识,如根的分布、因式分解、立方和差公式和十字相乘法等,高一的老师上课时只要涉及相关内容,就应该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强化;对于在高中经常应用,初中却不作要求知识和内容,如韦达定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等,教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

3.根据高一新生的思维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首先,高中数学课程由模块和专题两部分组成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对比各分支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高一学生逐步领会高中数学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可以借助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针对高一数学内容的相对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高一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量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多启发他们利用高中数学内容如函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体验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

篇4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

1.内容比以前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调查表明,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是对课本的肤浅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也不好,不能及时消化。特别是现在的教辅材料与课本习题相比难度很大,这让我们“新”老师不知如何是好?

2.教材学习内容的顺序与本身、其他学科不吻合。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注重通性通法。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置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初衷是好的,可是实施起来不尽人意,不太科学。如先学必修1,再学必修2,但这用到必修4的三角函数知识,物理中力的合成也用到必修4;若学必修4,必修4中又有必修2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

教师教学方式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在高中的数学课标中随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功夫,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学生没有时间巩固,导致学生听着明白,做题不会做的情形。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问题。初中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学习基本采用“已知理性认识──新的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高一学生在初中只要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活动基本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高中的学习更侧重于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勤于反思、归纳总结,即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学习习惯的衔接方面

1.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数学思维方法区别很大。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因式分解先看能否提取公因式,再考虑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分五个步骤,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思维定势。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推理能力与化归思想应用更加广泛。这些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因而有许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在学习上出现后退,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改变思维方法。

2.学习习惯问题。在初中阶段,课本中习题基本上与例题的类型一致,学生基本上不需要预习就能掌握,即使碰到难一点的习题与学生讨论就可以解决,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听课基本上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很少做到“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在高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老师讲过学生做过,过了一段时间,再做,学生好像未曾“相识”,效果较差,这说明学生没有勤于反思、复结的习惯。

初高中的数学衔接,实质上是一种知识体系向另一种新的知识体系的转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成功与否,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影响尤为深远。衔接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否则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笔者对于做好初高中的数学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见解。

一要优化课堂教学,搞好初高中衔接。高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把教学过程直观化、抽象思维通俗化,注重数形结合,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从高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从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出发,对数学后进生进行转化教学.

一、高一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征

分析

数学后进生最主要的表征是把数学看成是一门令人讨厌的学科,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行为上,他们不愿意上数学课,懒于做题,不愿积极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上课时不能进入角色,经常开小差,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另外,完成作业缺乏紧迫感,总是希望老师提示或抄袭同学的答案.

在心理上,很大一部分数学后进生缺乏学习和取得进步的自信,有着较强的自卑心理.每当数学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出、计算出现错误、证明遇到阻力或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便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情感上心灰意冷,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时,他们也存在着焦虑、犹豫,甚至厌倦、逃避的心理,高中数学是抽象性很强、延续性很强、趣味性相对较低的课程,很多后进生在数学学习时缺乏对模糊状态的承受力,对不能一下子就能看到希望和成功的问题或事情缺乏等待的耐心,在他们看来数学似乎不能在短时间内补习上来,也就不愿冷静分析、继续探索,以至于数学成绩一直提升不了,造成恶性循环.

二、高一数学后进生的成因分析

1.初中数学基础不够牢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

一部分数学后进生初中数学基础就没有打好,甚至没有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和定理、公式.数学课程是极具逻辑性和连续性的课程,学生初中基础未打好,升入高中后又没有及时地查漏补缺,很容易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接受新知识就会残缺不全,在新旧知识之间不能形成连通的网络,这是后进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与习惯,阻碍了其认知水平的发展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能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部分后进生的形成是因为在进入高中后,没有认识到高中数学在内容、难度和逻辑性要求的加大,在上课之前不进行预习,课后不对知识点进行加深巩固,甚至抄袭同学的作业.这使得后进生从高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缺失了认识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总结教材各要点与实际习题之间的联系的机会.

3.教师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实际,家庭教学环境的缺失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语言更加抽象化,更多的是运用符号语言、函数语言等,加之知识内容的增加,使得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仍然持有灌输式教学的错误观点,不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主动性,要求全体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接收同样多的内容,这将造成后进生失落、自责、焦虑的心理,不利于后进生的学习和进步.

另外,某些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和教育方式不当,家长与子女、学校沟通较少,也是造成后进生数学成绩恶化的原因.

三、高一数学后进生的转化教学

策略分析

1.控制教学的难度和进度,防止入学初期学生分化

在高一入学初期,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全体学生的基础状况,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衔接教学.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尤其是抽象性较强、知识含量较大的内容时,应该做一定的具象处理,如作表格、作类化等,让学生的思维水平通过情景化的课堂逐步从形象向抽象递进.

2.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从高一开始,教师应提倡后进生认真预习和复习,在习题讲解时启发后进生养成思考解题方向与方法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记笔记或做错题本的方式总结自己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适度开展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让后进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6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进入到高中以后,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初三一年的学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部分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听说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新教材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映射、函数、向量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数学的效果和兴趣。

2.教材难度差距的变化。首先,初中新课改后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新课改后的教材编排实行模块化,内容抽象,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新教材内容的不断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较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老师们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新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量的变化。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每一节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就拿我们学校来说,高一一年要学习必修一到必修四这四本书,也就是说一学期要学习两本书的内容,由于知识点增多,课堂容量增大,知识难度增加,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反复强调和训练。这就使一些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似懂非懂,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

4.学习方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重难点讲的细,练得多,并且把各种题型归纳总结,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的典型例题,套用这些模式化的东西,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养成了一切靠老师的习惯,忽略了独立思考和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到高中后,由于内容多时间少,老师不可能像初中教师那样讲的细,练得多,只能利用一些典型例题,来反映知识的运用。其他的要靠学生学生要自己思考,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由于要学习九门课,又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再课后及时的思考归纳,更不用说自己预习、复习了。没有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导致越学越难,越难越没有信心和兴趣来学数学了。

二、关于搭建初、高中数学衔接桥梁的一些措施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促进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增强高中学习的紧迫性,消除学生松口气的想法。首先是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在整个高考学科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是对学生做一些学习数学的要求,主要包括:课前的预习,做好课堂笔记,作业要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的落实,建立纠错档案。还有就是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摸清学生基础,有针对性教学。为了是学生学好高中数学,首先我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认真学习和比较了初高中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数学中知识的衔接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3.优化课堂教学环节。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函数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教学进度上,开始放慢进度,夯实基础后逐步加快教学进度。在知识讲解中,先落实基础知识,后变通延伸活用这些知识。在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对知识的理解重点难点和应用时的注意点做必要总结归纳。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高中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搬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4.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等等。在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的同时,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

篇7

关键词: 初高中数学 衔接 教学策略

初中毕业生以较好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本文分析了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以及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相关措施,以便实现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从环境和心理方面讲,有的高一学生对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在经历了紧张的中考后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还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畏难心理。

从教材方面讲,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从课时方面讲,在初中,由于教学内容少,题型简单,因此课时较充足。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

从学法方面讲,在初中,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策略

1.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自主建构的,也就是说,一切新的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意义自主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数学学习不应被看做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就好似一个容器可以任意地被装进各种东西,恰恰相反,数学学习同样是每个学生的主动建构,他按自己的认知结构建构(同化或顺应)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四个模块整理初中数学内容:代数、几何、统计、概率,建立各自的知识网络结构。比如代数的主要研究对象有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这五个研究对象依次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而高一数学必修一就以函数为主线进行学习,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时以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为衔接基础,类比学习其他基本初等函数,建立完整的函数知识网络结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2.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要时刻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提炼与应用,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触类旁通、横向联系、纵向发散,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总结,才会不断提高。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每个环节都有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听课习惯。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若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则必然顾此失彼,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应适当地做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和意图,多种感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一遇到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5.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抗挫折能力。

我们在高一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不好数学,教师不能一味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深入学生中,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提问和布置作业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热情。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努力争取今后的胜利。

总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2]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篇8

关键词:数学;差异;初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15-01

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与初中数学课本相比,初步分析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至严谨;从定量到定性。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因此,学生对初中数学并不感到太难。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再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初高中数学的差异进行分析。

一、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多且抽象,逻辑性强,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联系上注重逻辑性,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上发生了突变,高一教材开始就是集合、映射、函数定义及相关证明、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论证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

其次,近年来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教材难度降低的幅度大,而且有中考试卷的难度作保障;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解斜三角形、分数指数幂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

另外,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二、升学考试要求不同下的教法变化

初中阶段的数学,由于内容少,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强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数学教学在授课时要求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均要求学生掌握,注重理解和举一反三,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从升学考试看,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阶段好成绩,取得中考好成绩。而高考的要求则不同,有的高中教师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类型和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造成了轻过程、轻概念理解重题量的情形,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学习方法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注意听讲,但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看书,皆按照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虽然不少高一教师介绍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学法调整,但由于原有学习方法已成习惯,不少同学特别是女生不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高一阶段课程多负担重,突出的就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高一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却不会做题,或者说能做作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往往不大。

四、学生学习能力的脱节

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面几何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体几何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低。从数学思想方法看,初中数学对其要求不高,如高中所重点要求的四大数学思想初中就要求很低,象每年中考和期末考试暴露出的数形结合意识较差等就是例证。

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篇9

关键词:数学;衔接;内容;课时;基础;补充;复习;反馈

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由于教材内容、教师观念、课时、学法等原因,造成初高中教学脱节是高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能够敢于学习、乐于学习,以至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摆在高一数学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从教材、教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谈一谈个人的体会,以期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结构上,初中数学采用连贯、整体、螺旋上升的结构;高中数学则采用模块的结构,将内容分为必修的五个基本模块和选修部分。在内容上,初中注重基础,讲求知识的广度;高中则注重推理、应用,讲求知识的深度。同时从内容的连贯性上看:高中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十字相乘法、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等”内容作了淡化处理,把它们放到了选修或者直接删去,但习题中却大量出现。所有的这些都说明初高中数学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从而使学生产生许多的不适应,直接影响了今后的学习。

2.教学课时

初中阶段我们用6个学期的时间学6本书,其中的内容多是重复、提升的形式出现;高中阶段我们用4个学期学8本(文科7本),其中的内容基本没有重复,难度更是初中无法比拟的。就拿高一来说吧:高一第一学期有两本书共72学时的教学内容,这些并不包括单元测试与讲解、复习等所用的时间。此外,高一学生一般报到较迟(9月4~5日左右),还有一周至十天的军训,再加上国庆节、元旦等正常假日。真正能用于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补缺补差的时间,连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感到十分困难。这就注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可能再照搬初中了。

3.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上,高初中数学的脱节并不仅仅在教材内容上,在思维方式上也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如果说初中数学是一个幼童的话,那么高中数学则是一个标准的成人,这是从思维能力上说的,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级别上,且从高中一开始就没有缓冲区的直接产生这样一个质的飞跃,这让绝大多学生难以接受,也让多数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套学习方法到高中很难奏效,大大地增加了他(她)们的困惑,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衔接措施

1.依据学生数学基础进行教学

这是一个动态的、贯穿始终的过程,因为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不信任。首先我查询了入学成绩,了解一个大概的情况;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消除试卷、临场发挥等方面的影响。我还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定期找学生谈话,从中了解学生的接受、消化情况,这样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状态,不会出现被单纯考试分数所蒙蔽的现象。

2.注意相关内容的及时复习与补充

由于初高中数学在内容上的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的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及时复习与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的度过难关。例如在高一数学《函数》一章中,对初中数学中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内容涉及的不少。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中,关于y值范围(函数值域)、单调性的讨论、最大(小)值的求法等,有的当时不作要求,有的要求不深,现在学生感到模糊,就应当及时作适当的复习。为此,可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引申,可不作太高要求,能解决一些问题就可以了。可以跟学生明确指出,这些以后还要学的,不熟练不要紧。

3.及时比较和总结,注重学习中的信息反馈

与初中数学相比较,在解题方法上,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分情况讨论、数形结合、合情推理、逻辑推理等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都比较高。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这些思想方法虽不陌生,但距离熟练应用还是很有差距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及时总结、比较现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与初中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从而确定应当掌握哪些,注意哪些。经常性的分析与比较,学生就会不断调整方向,明确目标,逐渐形成一整套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衔接的体会与反思

1.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改变

知道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过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什么没有学,学习要求如何等等。针对与高中相关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具体知识结构,高中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关注其数学学习中的状态变化。从课堂教学,到课后练习、巩固,到单元测试等。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变化,上升快的要及时鼓励,给予肯定;出现下降幅度大的,应及时谈话,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要错失良机。这样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意学生所用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个人兴趣、爱好等。鉴于此,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方法。这在课堂教学中不易做到,但可以利用课外辅导来处理,还要注意数学解题中通性通法的理解与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如: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算法或构造性方法、统计方法、迭代法、数学实验、数学模型法、猜想、直觉、灵感或顿悟等。“既是提出问题的方法,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应注意培养。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10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

【中国分类号】G633.6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本是相倚依,岂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由此可见数形结合思想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把代数的精确刻画与几何的形象直观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高考要考查的重点思想方法之一,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数学结合在高一数学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在完成必修1的学习后对于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通过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学习对于数形结合思想已有所了解。因此数形结合思想在求解方程的根和解不等式两个方面的应用的讲解可以说水到渠成。所以完全可以来上一节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赏析课,下面来谈一下我的构想。

用函数的图像讨论方程的解的个数是数形结合思想重要的体现,它主要适用于“超越方程”即:我们无法真正求解到方程的根的方程,具体方法是先把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看作两个熟知函数的表达式,常为常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当不熟悉时需要引导学生变未知为已知,同时化繁为简),然后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两个函数的图像,此时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的个数就是方程解的个数。下面举例进行循序渐进的阐述。

等价于

等价于

等价于

通过此题首先让学生感知利用数学结合思想解决方程的根的个数问题时题中所会涉及的语言描述,提高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敏感度,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快速所定方法,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粗略感觉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最终所要的形式,即两个熟知函数的构造。

在例1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在同一个坐标系下作出了单调递减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通过观察很容易观察到两个函数交点个数为一个,此变式中右侧的函数只需把对数函数的图像进行下翻上即可,容易得出图像交点变为了两个。

基于变式1的图像,此变式中左侧的函数只需把指数函数在y轴左侧的图像去掉并进行右翻左,也容易得出图像交点依然为两个。通过两个变式既让让学生感知函数图像变换的应用,也训练了学生对基础函数的识别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已经粗略感知了数形结合思想,也对于图像变换进行了复习,下面即可通过五道练习进行巩固和加深。首先安排

零点个数为(),强化学生变未知为已知的关键,此题学生的变形会出现多样化,要引导学生学会摒弃不良因素,走向正轨,即发现此题实际上就是变式1的特例。给学生充足的“窃喜”的时间,领略学习数学所拥有的快乐;接下来通过函数形式的改变复习基础函数:为指数函数与二次函数的组合,其中常数3的处理是一个小的技巧,可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感知常数的灵活性。 和

分别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指数函 数的结合;最后一道是久唱不衰的经典“曲目”

为例1画上圆满的句号。

以上的问题实际上是静止状态的,即所要应用的两个函数是固定的没有变化,而且题中所涉及的问题只是局限在方程的根的个数的求解,相对来说难度系数不大,时间事物是千变万化的,更何况是集中了人类智慧的数学,下面欣赏一下变化中的数与形的结合

,此时常函数y=m的图像是变化的,通过动态分析学生很快就会锁定答案,这时可以适时发问:何时两个交点,何时又有三个交点,进而追问何时有解。这种一连串发问的目的还是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变化,当这些工作已准备就绪,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变式 的思考

此次问题的解决相信学生是很容易发现答案的。

有了例2的铺垫,学生已经进入动态过程。此时便可以考虑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不等式,对于解不等式问题我们常常根据不等式中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两个函数(或多个函数)利用所构造函数图像上的上与下的位置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来解决不等式的问题,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繁琐的运算获得比较简洁的解 ,此题考查的是二次函数与对数函数,根据题目中的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