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4-17 18:0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心理契约 管理类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心理契约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Schein曾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未写明确的,但在组织当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目前,国内外对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员工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上,也有一部分学者开始把心理契约的研究内容扩展到服务业中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上[2,3],但很少有涉及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实践表明,在高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心理契约, 而心理契约的状况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在对高校教师与学生心理契约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研究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的原因,并提出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二、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

(1)对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

所谓高校师生心理契约,是指大学生与高校教师在相互关系中,除了制度规定的责任以外,彼此对对方的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期望和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特点

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心理契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性

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都是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群体,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非常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对于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非常敏感。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很强,对自身的期望是否受到重视、人格是否得到尊重、学习成果是否获得认可等都非常关注。这些特点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2.不对称性

高校师生的心理契约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两方面的内容,而这两方面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主要表现在: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的形成和改变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二,由于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性格、价值取向等还没有完全稳定,仍处于形成和完善中,所以学生对于教师的期望会随着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变化而呈现出波动较为明显的状态。

3.功能的两面性

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虽然不具有刚性的外在约束效度,但其功能性极为明显。运行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配合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另一方面,当学生感知到心理契约遭到破坏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感反应和后续行为,诸如迟到、早退、扰乱课堂秩序,甚至可能发展为无故旷课和正面对抗。

三、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开展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分析

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作为衡量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会对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达到高校教学改革的目的。而能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开展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时展对人才的需求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周期的缩短,任何人都不可能依靠大学所学的知识应对职业生涯和人生中的一切问题,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无论其大学课程考试成绩多么优秀,走出校门后都难免要被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所淘汰。因此,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必须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尤其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帮助学生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而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培养起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而师生之间运行良好的心理契约对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2.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看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要求学生应该由学术型转变为应用型。社会需要高校教育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大学生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相应的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完成,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要求师生之间必须要有频繁、良好的互动。而师生之间运行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为上述互动提供基础和平台。

3.从高校培养对象的特点看

高校的培养对象——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蔑视权威,学校刚性的规章制度对于他们的约束力非常有限,能对他们起到强大约束作用的是师生之间的信任以及那些心照不宣的约定,而这些正是师生之间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此外,由于中国的大学生在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不愿意或者不善于表达自己,所以心理契约常常是维护双方关系的纽带。

4.从高校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来看

高校管理类课程所具有的最突出特点有两个:1)实践性很强。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在运用管理知识时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而且必须亲临实际才能真正领悟管理的真谛、解决好管理上的问题;2)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管理类课程作为融合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综合学科,其理论知识体系会随着相关学科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基于上述特点,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观点和培养能力。而后两个目的的达成需要教学双方相互信任、通力配合,师生之间良好心理契约的建立恰好能为双方的信任与配合创立充分的条件。

四、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开展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中,学生的心理契约对于课程教学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在高校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学生的心理契约来达到管理类课程教学目的。具体措施包括:

1.教师通过自律的敬业品格获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心理契约的建立提供基础

国内外有关心理契约的研究显示,企业的心理契约对于员工的心理契约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员工会根据企业对心理契约的履行状况来建立和调整自己心理契约的内容[5-8]。曹威麟等人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契约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履行对于学生的心理契约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敬业品格维度对学生的心理契约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敬业品格和行为示范获得学生的信任,将对学生的期望有效传递给他们,为他们心理契约的建立提供基础。具体做法包括:1)遵守上课时间。每次上课都能提前10分钟到教室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时间安排得当,能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加以充分利用。2)遵守课堂纪律。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之前,必须先做到自己遵守,上课期间不接打电话、不随意进出,保证自己高度认真和投入。3)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有学生提出问题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解答;为学生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尽量做到风雨无阻;对于学生们的作业,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地批改,并给予他们快速反馈;当有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向教师求助时,一定要热心及时地予以帮助。

2.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满足他们心理契约的内容

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效完成。通过课堂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满足他们对于课程的教学期望。具体做法包括:1)将课程相关信息有效传递给学生。在开课之初,就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的学习价值、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等重要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在现实教学中面对信息时代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且迅速传播的实际,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将有关的新成果、新进展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把学生引向科技和开拓创新的前沿。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方向的指引者[10]。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注意课堂上语言的使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注重语言的运用,既严谨精练,也好不失风趣幽默,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

3.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积极频繁的互动了解学生期望的改变,以引导学生心理契约的发展

由于学生的心理契约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特点,所以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候甚至周围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学生却主观认为其发生了变化,也会对心理契约的内容进行调整。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尽一切努力创造和学生沟通互动的机会,除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之外,可以通过与学生课后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聊天谈话、建立网上的课程论坛、参加学生举办的活动、吸引学生加入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等方式和学生建立密切的互动联系,了解他们期望的变化,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促使学生的心理契约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有些时候,教师可能因为一些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而没有很好地履行其对学生许下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将教师心理契约的违背归因于教师的随意、不负责任以及对契约的故意违反,那么随后的反应就将是消极的负面行为,诸如消极听讲、扰乱课堂秩序、迟到、早退,甚至可能发展为无故旷课和公开对抗;而如果将其归因于双方理解上的不一致或客观原因,随后的反应会缓和得多。因此,一旦当教师的承诺因客观原因无法履行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机会,向他们详细解释其中原因,以取得学生的理解和谅解,使学生不会单方面改变和调整心理契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Schein, H.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 Prentice-Hall, New Hersey, 1980

[2] Eddleston K. A., Kidder D. L., & Litzky B. E. Who’s the Boss? Contending with Competing Expectations: From Customers and Manag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2, 16(4): 85-95

[3] 林阳.服务企业与顾客心理契约结构研究——一项基于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 13(1): 59-68

[4] 胡卫红.心理契约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教育研究,2010, 7: 38-41

[5] Robinson S. L. Trust and Breach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 574-599

[6] Bal P. M., De Lange A. H., Jansen P. G.W., & Van Der Velde M. E.G.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job attitudes: A meta-analysis of age as a moderator [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8, 72(1): 143–158

[7] Zagenczyk T. J., Gibney R., Few W. T., & Scott K. L.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 Journal of Labor Research, 2011, 32: 254-281

[8] 沈伊默,袁登华.心理契约破坏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1):155-162

[9] 曹威麟, 杨光旭.高校教师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8: 88-91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 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并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这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帮助学生真正从“学会”走向“会学”。

1 学生能自己学的,让学生独立学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口算乘法”时,由于学生学过了乘数是10的口算乘法,所以新课中的乘数是100的口算乘法,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完乘数是10 的口算方法后,便出示100×4、4×100让学生试算学生利用迁移法很快便算出结果,接着出示7×200,12×300让学生讨论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此类内容不乏其例。要使学生有效自学。课前教师必须钻研掌握教材,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学”的过程,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会。

2 学生难以理解的,让学生通过操作学

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的形式。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可动手操作的活动,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更加深入的学习过程。因此,凡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应让学生去实践。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部分知识时,如果只是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利用学具采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然后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这样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的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既掌握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

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思维的支柱。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义,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教师应充分凭借教材,重视学生操作实践,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且做到操作到位,不流于形式。

3 学生有生活积累的,让学生利用经验来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经验被激活、利用、调整、积累、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间接触所感受的数学事实,无不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并深刻地影响着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师中,应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学起来倍感生动、亲切、真实。

篇3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系统;系统论;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3-02

1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学这门传统学科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技能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以重庆为例,2008年重庆市高校毕业生中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近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6%,占全市总毕业生的比重近20%,其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的比重为4:52:44。本科生管理类的毕业生增长速度最快,比上年增长26%。此外,许多其他专业的院系都纷纷开设《管理学》课程或选修课,以适应复合性专业人才的需求。保守估计,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至少在50%以上。同时,由于研究生的比重较少,做管理学术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掌握实用管理理论与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事实上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实用管理技能,通过《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管理的实践经验,培养对管理的兴趣,都是《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本文将结合系统理论,探讨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问题。

2 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研究

2.1 《管理学》课堂教学子系统

《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内,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和经典理论思想,为学生进入管理学世界打开一个通道。课题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相对集中,便于老师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问题,同时还可以搞一些集体讨论与交流。此外,面对面的课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课题教学的缺点在于学生过多,水平又参差不齐,偏好也不尽相同,使得“因材施教”变得较为困难。同时由于从众效应的存在,老师很难即时把握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因为一些同学迫于群体的压力,很难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

《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应注意不能守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管理学思想博大精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原来的经典理论会不断补充与完善,即使是经典理论和思想,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综合参考多个教材的理论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以讲义为主,以教材作参考,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教条主义”的问题。例如,对于经典教材――罗宾斯的《管理学》,其网络型组织结构的理论分析,如果结合现代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核心竞争力理论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将会更具有说服力与现实意义。

此外,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案例教学的方式应该进一步广泛地运用。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哈佛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大小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而定。根据作者的经验,在管理学教学中小案例更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的原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庄子就非常善于用小故事来讲解他的思想。例如沟通一章,可以通过寓言《秀才买柴》使枯燥的理论更生动、更易懂。大案例更适用于MBA的教学。除案例教学之外,情景模拟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做游戏、“请同学们出期末考试试卷”等情景模拟活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头脑风暴”来探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或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

2.2 专题讲座系统

专题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的补充。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经典理论为主,并且时间有限,对一些问题不能深入展开。但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管理学的发展,了解当前各行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专题讲座系统应该不断完善。专题讲座系统应该重点在以下管理学领域中进行:重要知识点领域,例如如何提升控制力的问题;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相关领域,例如当前某个行业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管理学前沿问题,例如当前及未来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等;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管理问题领域,例如对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到的一些管理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时间管理专题等。在以上这些领域,请教师、专家学者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创造性思维。

2.3 学生自学引导系统

学生在课堂之外阅读管理方面的期刊及书籍,是管理学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扩大管理视野、了解管理实践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管理类的期刊与书籍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阅读不当,既浪费时间,又可能失去阅读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自学的引导非常重要,但目前常常被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忽视。教师的引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推荐期刊与书籍,或者将部分期刊与书籍的精典评论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更全面的阅读。老师的引导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在线即时通讯系统,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

2.4 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

当前,高校内部有许多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活动的热情也较高。如果将学生所学的管理学知识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并且老师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将对管理学的教学与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社团可以自发组织对学校住宿、食堂、恋爱问题等生活问题进行调研活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计划的制定,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等。对于学生的创业方案比赛,老师可以参与辅导与评审。对于学生干部的学生活动方案策划以及在学生活动中领导与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在学生们集中讨论的同时,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5 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

管理学不同于专业技术技能很强的工学或农学专业,管理学是一种“软科学”,更多地涉及社会科学的领域。自然科学的学生对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岗位的针对性较强,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多个行业或多个岗位工作,它更强调一种软实力,包括确定发展目标与方向从而科学制定计划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激励、沟通、领导的能力,控制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与自然科学研究人才一样,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由于社会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的存在,社会科学规律比自然科学规律更具有变化性和抽象性,也很难同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来模拟现实,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应该更注重社会实践,才能真正使学生体会管理学理论所总结的规律,才能灵活运用管理理论,乃至在实践中对原有理论进行创新。

本文所指的学生社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周末、假期或其他课余时间在校外进行的短期的兼职、“三下乡”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在实习基地进行的时间较长的实习。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积累中,往往对管理学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与疑问,这时如果老师与同学们进行适时地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同学们对管理学的理论思想与实践问题掌握更加透彻,而且可以收集管理案例素材,让后来的同学进行分析与讨论,让《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具体的交流方式中,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将其安排为一种课后作业,然后通过课题讨论的形式,同学将一段时期以来的社会实践心得进行分享。同学们也可以主动将自己社会实践的体会提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教学的安排,在课题上单独安排时间进行讨论。而针对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或其他时间较长的实习,由于学生们实地地点比较分散,也不可能再组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电子邮件或其他即时通讯技术等现代通讯技术,使同学们有机会与专业教师保持联系,老师可以实现远程的指导与讨论。根据作者的经验,许多同学在实习阶段会产生很多新的管理问题与想法,希望也愿意与教师进行讨论,希望得到一定的指导。目前,许多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理解是静态的,一般都仅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时期,事实上,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学习时期,而且应该延伸到学习毕业实习期间,甚至对于部分学生可以延伸到工作之后,尽管各个阶段的教学方式会有所不同。这样一种动态系统,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管理实践问题与管理案例来为以后的学生们分析与探讨,同时还可以让一些已经工作的同学在工作之余回到管理学课堂上给新来的学生进行管理学方面的经验分享,形成学生们之间的自我学习回路。

3 《管理学》课程教学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上述《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五大子系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课堂教学系统可以让同学们对管理学的框架和经典理论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专题讲座系统可以让学生在某个专题上开拓视野,引发对管理学更多的兴趣和创新性的思考。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更广泛地阅读管理学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评论。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培养具有灵活运用能力的创新性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为课堂教学积累更多的案例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总体而言,课堂教学处于一个更加基础的位置,而专题讲座系统、学生自学引导系统、学生校园活动指导系统与学生社会实践交流系统围绕其周围,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相互促进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服务于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样一个教学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考试方式应所有改革,例如考试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卷面笔试,而学生的调研报告,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所形成的管理案例报告,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个部分。第二个问题是在一个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推进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仅限于课堂之内,而且会延伸到课堂之外,相应的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与之相关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也应相应改变。总之,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管理学》课程教学系统的推进离不开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8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R].2008.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第二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管理;小学教育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在教育改革中也应该充分利用新的管理办法进行改革,传统的管理办法与当前新课程下的观念局限性不少,然而部分高校却仍然使用传统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这不仅让学校在管理模式上的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学生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为了全面发挥新课程的作用,需要针对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相应的策略分析。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观念滞后

管理观念滞后是使得教育教学不能够充分发挥新课程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以后,部分学校和教师经过多年仍然没有从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当中走出。在新的课程观念当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中心转换为学生中心,而这种变化在教师教学中就是通过课堂以及教材展现。但是,部分教师只看到教材内容的变化,忽略了课程观念的转化,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更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展现,以学生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发展,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难以顺应,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是一个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1.2管理目标模糊

在新课改以后,许多道路都需要教师重新探索,同时这些新的探索方向充满许多未知的可能,于是在教育管理的目标确定上迟迟难以做主,或者想要定下却又无从下手。于是,在管理目标缺乏目的性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因为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只好比较散乱地教導学生学习,不仅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这种尝试性的教学,很有可能在教学中出现错误,甚至产生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符的结果。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者没有的明确的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无法良好进行,造成许多方面的困扰。

1.3管理队伍薄弱

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师管理工作的质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今部分学校教师队伍综合水平偏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不够高,导致教师管理工作无法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此外,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时,将一些做着兼职工作的小学教师安排进去,这些教师不仅管理经验有所缺乏,同时也难以针对该校任务进度展开实质性的管理工作。

1.4管理体系不全

部分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还处于较为封闭的阶段。更有学校在管理体系上本身就不够健全,还在展开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让教师闭门造车,缺乏师、生、家长之间的密切交流,师、校、社会之间没有汲取经验。以上种种,都导致学校不能够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反馈,小学教学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策略

2.1转变管理观念

教师要积极转百年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不能够守着以往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够再以自身为中心,要抓住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在以往传统的观念下,学校在评定教师上一切都是从教师成绩出发,根据实际成绩来要求教师展开教学工作。然而新课程标准下就已经不再是这种摸样,而是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评定标准。因此,学校对于教师要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入手,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要定期为他们举办一些管理培训活动,使得他们对新课程的实际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2.2明确管理目标

在小学教育中,要确定相关的管理目标,教师管理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意义重大,只有教师有了相应的目标,才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践行。对于教学目标来说,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出现了教学问题,能够根据该目标,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调整,自觉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样的,管理目标也是如此,教师管理队伍如果有一个相应的管理目标,那么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但要注意在管理目标的确定中,要符合规范、民主、人性化的标准。

2.3强化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也是影响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方面也要杜绝兼职人员的使用,积极培养教师,增进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解。

2.4优化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往往通过学生的成绩反映出教师的工作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将不再适用。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在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管理和指导下,建立一个新的、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要求,顺应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考试评价标准可以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由管理者和学生评价教师,联合评级,教师通过管理者和学生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

结语

新课改以来,小学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思想观念不能够及时从传统教育模式转变的情况下,教师、家长在理解新课程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难以正确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师自身做出努力,不断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才能够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建设。

参考文献 

[1]白辉,黄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中华少年,2016,(34):251-252. 

[2]张宇.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35-36. 

[3]宋喜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88. 

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既懂外语又熟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是我国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教育部高教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由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重点高校在师资、学生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必然会有所差异。本文主要针对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一、信息管理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程涉及不同学科,主要包含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开设的课程也主要包含这三类学科的相关课程。在当前,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较为缓慢且理论较为成熟,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学的计算机课程更新较快,因此,有必要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计算机最先进的概念、理论、技术和应用基本上都来自美国和欧洲。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以后形成书本内容,然后翻译成中文,这段时间往往长于技术的更新周期,使得所学内容往往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阅读学习英文资料,具备获得国际上最新知识的能力。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

通过查阅国内多所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不难发现,该专业开设专业课程基本相似,如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等。普通本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强,学生的外语基础比较薄弱,加之自己学习的能力不强,如果在所有专业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不切实际,必然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信息系统起源于欧美国家,最先进的知识和理念都以英文方式流入国内,根据专业的特点,可以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初步开设双语教学,因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该课程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该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国际前沿知识。

三、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双语教学是指非英语课程利用英语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以英语讲授、英语板书、用英语完成作业、英语命题考试、使用英语教材等形式来实现。双语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根本特点在于使用英文文教材和用英语授课。根据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1.翻译式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指课本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但授课过程以中文为主,即边翻译边讲解知识,考核采取中文形式或英语。2.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采用英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中外两种语言,因教材知识点以英语讲授为主,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适当用汉语进行解释和说明,该模式较易操作。3.示范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某个学科中选择某门课程用纯外语进行教学,通过该门课程的纯外语教学,使学生体会了解外语表述和外语原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快速获得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起到示范作用。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要弱于重点高校,且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不能保证,为提高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宜采取第一种模式即翻译式双语教学模式,具体采取何种模式应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双语教学的建议

国内许多重点高校以及发达地区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较早,而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高校双语教学工作才刚刚起步,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在整体上与重点高校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信管专业也不例外。因此,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首先,在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前,要了解学生的外语水平,如可以根据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来判断是否开展双语教学,如果一味强调双语教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则可能导致学生不能掌握真正的课程知识内容,因此需要在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时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将影响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手段:第一,选拔相对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进行的交流学习,提高外语水平;第二,积极引进既能掌握精深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第三,建设一个合理年龄梯度的教学团队,使双语教学工作持续开展。

五、《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1.教材选择。根据我校实际以及学生特点,使用的教材是Jeffrey L.Whitten等三人编著的《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S》(第五版),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17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McGraw-Hill Companies共同出版,同时还推荐学生阅读美国Landon夫妇编写的《管理信息系统精要》。考虑到有部分同学的外语水平还没达到四级水平,以及为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要求他们自己阅读由黄梯云编写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

2.教学内容。为保证学习效果,在有限的学时内,对课本中的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十章和第十六章,其重点内容主要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知识,但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没有讲授,如第12章的数据库设计等。

3.教学过程组织及考核。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主要采取以下办法:第一,课程教学采取多媒体全英文方式,幻灯片上插入一些图片和示意图增加学生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的名词用加粗的彩色字体表示,并给出英汉对照。书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采取逐句解释的办法。第二,每次上课快要结束时,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介绍下节课的授课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认真阅读参考书籍。第三,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并进行互相讨论,可以放慢语速但不允许用中文回答讨论。第四,教师的课前备课非常重要,由于是进行双语教学,要使学生在英文背景下掌握专业知识,难度比传统的教学难度要大。不断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在消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需要用简单易懂的语句讲授课程内容,对于一些专业词汇进行注释。设计好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保证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使学生能有一个清晰的知识内容结构。第五,课程结束采用英文试卷进行考试,并遵循在考试的试题设计上尽可能减少英语语言本身带来的影响,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原则,因此期末试卷上客观题比例与主观题的比例为8:2。

六、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普通高校只是起步阶段,正在不断深入。这项教学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也对教师的英语水平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最新知识,采取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因此在教、学、教材选择使用以及考核等方面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张智娟,王瑜.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

[2]刘飞.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课教学的研究[J].商业文化,2008(7).

[3]陶皖.普通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技术,2008(1).

篇6

关键词:预设;愉悦;动态生成;逾越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很多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随着我们课题组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研究”的深入,我们认为: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精心预设,感受愉悦

1、用动态预设,作为“互动生成”诱因。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都要做到符合教学实际,即应该是现时的、真实的和灵活的,课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动态生成。例如在教学《祝福》时,针对课文,我预设了一个问题“祥林嫂自身的可悲之处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她第一任丈夫死了,她本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但是她的婆婆让她再嫁,事实上再嫁后她也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非常讽刺、非常可怜的是,她的丈夫又死了,她的儿子还被狼给叼走了,这体现了祥林嫂非常可悲的历程。”我又追问:祥林嫂为什么要反抗再嫁?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当时女子再嫁是道德问题,就是“三从四德”……这一过程在保证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既体现了预设的弹性,又让学生有生成中感受到了思考的愉悦。

2、整合多元预设,呈现“互动生成”灵性。教学的目标如何才能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的目标如何才能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应怎样呈现?教学流程要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却是直面真实的教学,故教师必须根据师生在课堂中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使生成富有灵性,方能彰显师生智慧。例如教学《老人与海》,深读课文时,老师事先预设这样的问题:“老人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面对注定的失败,如此不屈不挠有意义吗?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我们可以看课本27面第2段。“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这样做值得吗?请大家就此展开讨论。”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把课文细读一遍,在小组内讨论后进行现场辩论:甲组同学:我们认为值得。虽然马林鱼最终被吃个精光,但老人至少曾经奋斗过,不像那些懦弱的人那样遇到困难就退缩,老人可以无悔了。乙组同学:有意义。大马林鱼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怎能轻易放弃?丙组同学: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与其与鲨鱼做徒劳的搏斗,不如早点回家,休息好了再出海,说不定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样的课堂,可能学生的有些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教师在课前认真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多元化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灵性,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真正体现以学定教,当然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

二、动态生成,感受“逾越”

1、创设环境,准备“逾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愉快的,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能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如《孔乙己》的教学,可先让学生自己改编创作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审判,做如下演示:法官一名;被告丁举人;原告孔乙己;双方律师各一名。再让双方进行辩论:孔乙己偷书该不该打,丁举人有没有罪。通过辩论,学生们明白了孔乙己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偷,可见只是小偷,不该遭受丁举人如此摧残,但他毕竟好喝懒做,而且偷窃。故应该判丁举人重罪,对孔乙己予以一定的同情。动态生成的环境创设好了,学生就有机会跳出文本。

2、引导感悟,实现“逾越”。动态资源生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是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的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更要时时挖掘动态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自我,超越自我,实现逾越。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联系实际,出示视频――2003年湖南跳楼事件,跳楼者在众看客的起哄下喝酒跳下身亡,在进行了一番研讨后,得出结论:今天看客现象死灰复燃,真没有想到中国半个世纪前的现象今天还在上演,孔乙己少了,但是冷漠还在。只有彻底摒弃这些,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生活即语文,我们要重视这种动态资源的生成,耐心引导,让学生实现逾越。

篇7

【关键词】工程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实例讲解 项目教学 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47-02

1.引言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飞行流量不断上升,空中交通安全及效率问题越来越引起从业人员的关注。空管人员面临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指挥航班完成飞行任务,流量容量管理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形势下,空管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不仅需要扎实的行业基本知识,还需要具有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工程中去,以解决实际工作工程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同时需要团队协作能力[1]。空中交通系统优化与管理是一门以管理运筹学为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空中交通管理行业专业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空中交通流向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课程。本文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空管行业特点,对本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结合项目团队合作的教学理念[2],在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

2.课程改革整体构思

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各方向本科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通过学习该课程,应了解运筹学对整体优化决策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问题,理解线性规划、对偶问题、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动态规划、图与网络分析、网络计划技术、排队论、决策论等分支的基本优化原理,掌握其中常用的模型和算法,具备一定的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数学建模能力,同时了解和掌握系统工程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为今后在工作中应用系统工程的科学观点与方法去处理空中交通管理问题、航空公司运行管理和机场现场管理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4]。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实践课环节是教学关键。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掌握运筹学基本概念、模型和方法。实践环节不但可以对所学的理论加深理解,并通过组内合作、任务分解、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思考所学知识点,并能够将其应用到项目完成过程中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等能力。

3.理论讲解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的讲解是为实践环节服务的,因此在该阶段设计讲解重点为基本理论知识的原理介绍,可以将理论知识点的范围扩大,但难度应当适中。理论讲解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系统的好优化的思想,同时使学生掌握继续深入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学会查工具书、学会基本计算机辅助运算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评价标准之一。

实践环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该课程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是提高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评价。该部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科学选择项目主题、合理组合知识点、预先设计小组人员分工、设计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项目讲评及学生成绩评定方案等。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满足岗位对学生大工程能力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单位管制员岗位的业务内容进行分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构思设计了一个项目:基于容量约束的进离场航班流量管理。实践环节项目教学的实施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三个阶段[5,6],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体现“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团队组织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及知识创造能力。

该项目主要任务为:(1)机场容量评估方法;(2)进离场容量分配的线性规划模型建立;(3)基于MATLAB的模型机算法编程实现。不同阶段的任务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主要任务

3.1 项目准备

首先教师针对同一项目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项目,编写项目任务说明书。在任务书中尽量减少说明性文字,增加启发式问题并附带背景材料及参考文献,鼓励学生通过科技文献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支持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点和思路。本项目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机场容量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及优缺点进行参考文献查阅,掌握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建立和MATLAB编程基本方法。首先由教师介绍项目任务和完成步骤;然后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进行自由分组,并推选项目负责人;最后,教师会明确本次实践项目的意义:一是综合运用理论课中所学的运筹学知识以及相关前导课程的知识完成任务说明书中的要求;二是学会团队合作、交流的工作方法;三是查阅参考文献方法;四是MATLAB建模及编程方法。

3.2 项目实施

1)首先,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分工,制定完成项目的步骤、方法。

如本文提出的实践项目――基于容量约束的进离场航班流量管理,学生首先对机场容量进行评估。在对机场容量影响因素及评估方法总结的基础之上,分析教师提供的基础数据,设计基于历史统计数据的机场运行情况表示方法,通过EXEL或者MATLAB编程实现机场容量评估。

其次,根据教师提供的基本思路,对该项目的进离场航班流量管理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运用理论课程学习的整数规划模型建立方法对该项目建立数学模型。然而该项目基于滚动时域的整数规划模型,较理论课例子不完全一致,是在其基础上的提升和应用化改进,此过程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在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求解。在这一阶段,学生会查阅大量有关MATLAB编程的相关书籍,自行设计算法框架、流程和数据表达方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运用到教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讲解的知识点,并且会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空管方向)及相关前导课程的知识,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及课程间的知识融合,使知识点内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工程意识。

2)撰写项目报告及分组公开答辩,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各自的项目进行总结与展示相关成果。在报告中要清楚的描述项目分工、实践步骤、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成果及参考资料。并且在完成总结报告后进行公开的答辩,接收教师、同学的提问。该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撰写报告的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临场演说能力,为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相关科研项目提供先期准备。

3.3 项目评估

主要从分工合理性(10%)、资料查阅的正确性和全面性(10%)、机场容量评估方法正确与否(20%)、模型建立正确与否(40%)、总结报告及答辩的准确性和全面性(20%)五个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步骤和过程中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并且对与该项目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结束语

本文针对《空中交通系统优化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以工程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项目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思辨等能力得到提升。这一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的讲授课程、科学研究及引导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掌握一线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总结升华为实践项目的能力,并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综合能力。过去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鸣, 熊光晶.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 2010, (3): 54-58.

[2]陈艳, 魏星, 李志梅. CDIO 工学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 2013, (3): 136-137.

[3]郭兆正, 尹作友, 于鹏. 典型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 64-66.

[4]顾学雍.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1): 11-23.

篇8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 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 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 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 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 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篇9

关键词:课程设置;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74-03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文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专业的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专业本科生一共4个年级,向在读本科生和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10份,回收率70%,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99%。调查对象中,男生58人,女生150人,分别占总数的27.88%和72.12%。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分别是16人、18人、59人、46人、44人、25人。

2.调查方法及内容。发放调查问卷,汇总调查信息。调查内容包含以下三部分:①调查对象对本科课程编排的整体评价。②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结构顺序及教学内容安排的满意度。③对于课程具体内容的改进意见。

3.资料数据处理。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采集的调查数据以Excel建立数据库,再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4.问卷信度和效度。本次调查的信度Cronbach α=0.936,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一般量表的信度标准。

二、结果与分析

1.课程设置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①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通过Likert 5级标度法,对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的效果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从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同学对于现行课程设置满意程度方面,得分为2.87±0.64分(x±Sx);在对课程安排顺序的合理性方面,得分为2.73±0.66分;对现行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认知方面,得分为3.25±0.64分;感觉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对就业的帮助程度方面得分为3.09±0.71。各项得分距离效果非常好的5分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校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本科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改进。虽然该专业课程设置满足学校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认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和顺序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尚不能彻底满足广大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专业同学的实际需要与需求,课程设置的实用性、适用性和适应性有待改进。②影响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的诸多因素。使用spss做多元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显著性P=0.0000.4),分析年级、性别、课程对就业的帮助,对人才培养计划的了解,对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认知,对课程安排顺序合理性的认同诸多因素在课程设置满意度上的影响,可以看出,性别(显著性P=0.026

2.课程编排顺序的调整。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同学认为大一和大二课程安排时间不紧凑,大三、大四专业课课时紧张,尤其大四学年为准备工作、实习、考研、公务员考试等会占据大部分个人时间和精力,影响专业课程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专业培养,故希望将大部分专业课程提前至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学年集中完成。大四只保留公文写作课程和实践与实习部分,这表明同学们希望在较低年级时就接触管理学原理类课程和核心课程。

3.课时调整情况。①政治素养与公共基础课程。调查显示39.9%的同学认为公共基础和政治素养课时可适当减少,这主要是由于这类课程在大一、大二期间占用较多的正常日课时间,大家疲于应付,造成很多重头专业课为此延后或压缩课时,同学们因此对这类课程认可度较低。②医学类课程。各类型医学课程增减各不相同,42.31%的同学认为西医类医学专业课程需要减少,38.46%认为中医类医学专业课程时长不需要改变,73.56%认为公共卫生类医学专业课程需要适量增加。③管理类课程。数据表明,75%的同学认为管理类课程需要增加课时;不仅管理必修课课时需要增加,60.58%的同学希望增设管理类选修课程;40.8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需要增加医院行政和科研部门的见习、实践课程,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安排的见习课程只涉及医学理论的学习和很少量课时的临床现场学习,没有行政管理的见习与实践。管理实践课时较少,导致管理学知识只有广度,缺乏深度,管理学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和管理思维的培养会受到相应限制。大部分同学认为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占总课时30~35%合适。

4.男女同学课程需求情况不同。例如策划分析实践能力课程的需求,男女生的应答百分比分别为77.59%和59.33%,X2=6.08 P=0.014

5.考试形式的讨论。哪种考试方式能够真实检验并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这一问题,65.38%选择半开半闭,记忆性与知识应用性问题各占一部分;45.19%的人选择小组讨论、汇报作业形式;21.63%选择撰写论文方式。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突击学习,为考而学,比较应付,课本知识学过便忘,知识掌握并不扎实。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考试模式僵化而缺乏灵活,需要变革创新。

三、讨论与建议

1.大一开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专业宣传讲座,调整课程顺序。为了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深入理解与重视,激发其专业兴趣,引导其深入思考学科问题,进而改善教学效果,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宣传介绍,更应该注重在大一、大二期间组织经常性的专业讲座,而且建议在低年级就开展核心专业课程学习,让同学们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和特色,从内心接受并认可所学专业。同时建议学校参考此次调查数据信息及分析结果,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对课程的时间安排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将部分专业课程的安排提前。

2.实行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制”教学模式。虽然同学们希望减少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但众所周知,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在素质的诸多方面,良好的政治素养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应该借鉴综合类大学的成功经验,逐步推行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此种模式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通过教务网选课系统自行选择、安排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政治素养和公共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大多在晚上或者周末开设,不占用正常的日课时间,而且修满学分就可以结束此类必修课程的学习,没有年限的规定,自由度和灵活度较高,可以改变学年学分制既局限于年限,又局限于学分的特点。

3.增加医学课程种类与学时,整编医学课程教材,充分利用小学期。虽然调查显示同学们认为中医类医学课程不需改变课时,西医类医学课程需要缩减课时,但医学知识的掌握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趋势并不相矛盾,了解掌握医疗过程的规律是展开有效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医学知识的积累对卫生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根据卫管专业培养的需要适当增加医学课程门类及学时的设置比例,医学单科与概论课程相结合,并为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增设医学实验课,以提高学生的医学知识储备。医学课程教材也有待进一步精编。医学学科覆盖面广,内容繁杂,系统性、连贯性强,无论是将诊断、内科、外科等学科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还是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等整合为中医学基础概论都是高度融合,都需要科学合理编排,而不是各学科章节的简单叠加。[1]教材应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医学学习基础,深入浅出,易于接受,系统连贯。该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团队来自不同的教研室,授课缺乏协作,内容衔接性不高,效果不理想,故需要设置独立的医学概论教研室,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团队专门化。[2]公共卫生类课程的增加既能够为考取公共卫生医学研究生的同学提供知识准备,也满足了医疗管理的多元化视角要求,故公共卫生类医学课程可以在小学期、暑期课程中开设,或增设该类型课程的选修课。

4.全方位提供管理学课程的比重与地位,重视实践。管理学课程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知识在该专业的知识结构中举足轻重,应当增大管理课程的比重,并充分体现“医学背景基础上的管理人才”的专业特点与优势。[3]另外,我院设置的实践课时在25%左右,但在美国,卫生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占到专业教育的一半以上时间。实践观摩见习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特点与社会实际,提高管理理论的掌握度,故应适当增加公共卫生管理实践教学时间。实习方面,中医类院校对于该专业的重视程度也不如中医、中药等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希望学校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与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社保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加强合作关系,开展专门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进行的实习前培训,制定灵活、有针对性的实习方案,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见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见习真正区分开来,培养在实习中处理问题、沟通社交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提出更明确要求,共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4]

5.增设工具类课程。调查、统计分析与文献检索的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学生胜任卫生领域相关工作的必备技能,当前医疗卫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工作性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资料分析、组织调查、写作研究的能力,我校开展的工具性课程相对较少。工具性学科应适量多开设一些工具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培养好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6.增设就业需求课程、多元考核。男女同学课程需求情况不同,所以课程的制定应根据同学们的具体需求,兼顾全局。可以通过开设更多种类的利于就业与职场的选修课,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人生职场就业计划,选择对自己就业意向有利的课,相应地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和教学成果,加强对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真正理解式学习,要采取多元化方式综合考量模式对选修与必修课进行考察,以杜绝目前以应试型为主,不利于综合素养发展的考核。

最后,学校应该及时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学习状况及课程安排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做好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紧密接轨,考虑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课程,不断研究社会、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动态变化,改善提高教学质量。[5]

参考文献:

[1]冯珊珊,王碧华,周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101-103.

[2]陈沛军,李娟,林春莹,李雪果,庞震苗.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课程学习现况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33-34.

[3]于红典,何军,王凤鸣,李晓庆,吴少平,夏保京.川渝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J].重庆医学,2014,43(4):508-512.

篇10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践

0 背景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即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实践。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学习理论,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使学生一学就能用,一学就会用。2006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2007年广西颁布《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我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育,全面提高我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如何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做到“教学做合一”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是为学生学习旅游类职业岗位规范服务与管理而设置的核心课程,总课时为36 课时。《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针对酒店等旅游行业的工作能力要求,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标准,采取项目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在实训室中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1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1. 1 设置合理的项目内容和层次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规范性,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均有突出的意义,是将本专业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业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遵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实行项目教学方式,将课程按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易及难地思路设置五个项目,每个项目内容设计上,必须紧扣酒店或其他旅游部门的岗位特点设计。项目一的教学目的为:了解酒店和旅行社公共关系的对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旅游公共关系知识,明白学习和实践的目的,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简单并有趣的公关实践,增加学生学习和实践积极性,增进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为下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打下基础;项目二的教学目的为: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的仪容仪态标准,学会简单的职业化妆;项目三的教学目的为:了解旅游从业人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规范,学会打几种简单的领带结;项目四的教学目的为:掌握正确的接听电话和记录技巧;项目五的教学目的为:掌握旅行社咨客接待、导游服务、车辆服务等部门的接待礼仪。各项目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项目的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强,学生通过努力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够完成。

1. 2寓教于做,寓学于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旅游公共关系与礼仪》实行“教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模式,按照旅游管理职业的工作性质组织好项目内容(即教学内容),有效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贯彻在一个个项目任务实践中,使教学进程由实践项目任务来驱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间的协作能力。如: 项目一教师先普及旅游公共关系的基础知识,创设情景和设定要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旅游服务对象进行公关实践,实践后结合旅游公共关系知识进行简单点评,指出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项目二开始前教师先讲解化妆的一些标准,学生开始练习化妆。项目二结束后,学生按照项目任务要求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进行分析和点评,总结化妆的技巧。项目三开始前,教师介绍和示范几种简单的打领带结步骤,学生分组练习打领带。项目四开始时,教师讲授办公室电话礼仪规范,然后创设情景,学生模拟接听电话。学生通过完成五个项目后,就掌握了旅游行业工作领域要求的相关公共关系与礼仪知识和技能。

1. 3构建设评价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量化

针对本课程实行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特点,我们构建设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量化,根据内容制定好各个项目的任务书,详细说明了任务要求和量化评价标准,如项目二,个人仪容仪态包括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走姿,会化简单的职业妆,打分标准根据任务要求也分成仪态标准、仪容标准和职业素养标注,打分点细到一个具体的要求对应具体的分值,比如: 仪态标准中,打分点包括: 站姿( 1分) 、走姿( 1 分) 、手势( 2分) 等。而职业素养评分标准是本课程的特色,如:端庄的仪容( 2 分) 、三度微笑( 2 分) 、团结合作( 2 分) 等,老师在监控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每组同学的职业素养进行现场记录。每组项目结束后,由老师当着全部学生面,按照打分标准对每个小组完成结果进行公开打分,打分的过程也是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给全体同学的过程。每个项目都打分,使学生对本项目中本组和其他组的不足立刻认识到,而且随着5个项目的不断进行,对任务要求和标准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2 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内容切合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工作岗位和职业鉴定标准要求,采用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有多年的礼仪授课经验,全程跟踪指导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结束后,分发《旅游公共关系课程调查问卷》,很多同学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馈,85%的同学持肯定态度。该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合适的项目,寓教于做,寓学于做,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过程量化评估体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等做法,对高职其他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有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冬生.“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