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范文
时间:2023-04-10 06:2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间去哪儿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我们生命最初的记忆去哪儿了?现在有一项研究表明,“婴儿期遗忘”可能是因为海马体中神经细胞的快速生长,大脑开始负责把新经验存储为长期记忆。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们明明记性不错,却在几年后将曾经印象深刻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的原因。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 如今,科学家已确定了时间点。一项有关童年记忆的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他们回忆的形式并不成熟;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近两个月的暑假却十分漫长,回到学校时,觉得上学期的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希望日子过得慢些,日子却飞逝而过,一眨眼,一年过去了;一转眼,五年十年也就不知不觉地飞一样地过去了。等到退休后,时间更是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十年、二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呢?科学家从3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再比如,如果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同样是一天的时间,却感觉比呆在家里长多了。这也是因为我们在旅途中有许多新鲜感受,这些感受刺激了大脑的记忆。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会变得越来越少,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能为岁月的脚步留下痕迹。
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 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为何人生寂寞时长,快乐时短?
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或者说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参与了对时间的感觉,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由此推知,当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说明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平淡幸福的。
人一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的高达八九十岁,也有的六七十岁就辞世了。这里取一个平均值——72岁,看看这72年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因此光睡觉时间要有24年。如果你6岁开始上学,60岁退休,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约18年。如果你每天吃一顿饭花半小时,一生中要在饭桌上度过5年。你一生花在等车和交通上的时间约6年,做家务(包括做饭)时间约6年。看电视已是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每天平均看2小时电视,人一生在电视机前时间约6年。上网和玩手机时间每天按2小时算,一生要花6年时间。这样算下来,我们一生中真的没有什么时间做其他事了。
链接1:
为什么新鲜刺激能使人感觉时间变长?
人脑中有一种神经适应性机能。神经适应性是指人的感觉系统对外界的持续刺激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有一种适应刺激的过程。比如对触觉来说,我们穿衣服的时候,一开始会感觉到皮肤与衣服的接触,但过几秒钟这种感觉就被切断了。如果不是刻意去感受,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皮肤与衣服之间在接触,在摩擦。适应性使得这种对人意义不大的信息被屏蔽了,这种现象可能是为了使人更加专注于其他事情。因为神经系统每天工作繁忙,不仅要实时监控生理指标,指挥人体内外部运动,还要从各种感觉那里收集海量信息加以分析,如果完全不加筛选可能就累垮了。这种适应性使神经系统忽略它认为不重要的信息,比如这种持续不变的刺激,而更好地对外界变化的信息随时保持反应。正是这种神经适应性机能使我们对熟悉的生活缺乏“记忆”,时间也就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链接2:
人生最美好的记忆大多发生在25岁以前?
一项最新的对退休人员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回忆起的人生里最美好的记忆都发生在25岁之前。这项研究开辟了所属领域的先河,主要利用了“自然主义方法”——被试者被要求在30分钟内描述自传,研究人员搜集自由流动的故事。研究发现,大多数人记得的重要事情大多发生在25岁之前。为什么成年人记得的事不是发生在30~70岁?25岁之前有什么特别事情让他们如此念念不忘?科学家认为,人们大多通过值得眷念的事件来权衡时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称,人们用“第一次”来权衡时间,譬如第一天上学、初吻、第一份工作、第一次旅游,婚姻和有孩子。而这些最值得记忆的事件大多在25岁以前就完成了。
链接3:
中国人与欧美人的一天有什么差别?
中国人民大学王琪延博士进行的一项关于“居民生活时间分配”的研究显示,中国人每年比欧美人要多劳动3个月,而在教育子女所花费的时间上,中国人也要远远高于欧美和日本。
篇2
小的时候,我特别的顽皮,老爸从来都没有责骂,从来都是笑眯眯的。每到寒暑假,老爸开会,他总是带上我,走遍了中国的大好山河,每到走累了,没力气了,老爸都会举起我放到他温暖的肩膀上,之后的我又变得无比开心和兴奋。
六年的中学生活无比的紧张,每天早上都是老爸在天没亮就去买早餐,买我最爱的热干面,然后叫我起床,估计这是老爸最最头疼的一件事了,我是超级赖床鬼,不到最后一秒是不会动的,老爸总是一遍遍耐心地喊我,不懂事的我会很反感地把头蒙在被子里半睡半醒地说上一些很过分的话,比如说“讨厌了”,“无聊了”,可是老爸还是不厌其烦地帮我准备早餐,给我带上一个我最爱的红富士,送我去车站,这一送就是六年。
无论老爸多忙,每天下班,老爸开门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我的房间看我,摸摸我的头,喊着我的小名。每次出差回来老爸都会带给我好多好吃的,我最最盼望的就是老爸回家了。每当周末,我总是和老爸坐在沙发上,比赛嗑瓜子,边嗑瓜子,老爸边教育我如何做人,这是我最最享受的时光了。老爸从来不以我的考试成绩来看人,以至于我每次考试考砸了的试卷都是老爸来签字,每次考砸之后的家长会都是老爸去参加。
大学生活对我来说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老爸极大地支持了我的各项兴趣爱好,我参加了摄影协会,炭画班,英文培训班。因为爱好摄影,我买了很多摄影仪器,每到周末还拉老爸出去采风,我拿着相机,老爸帮我扛着三角架,我觉得我是最最幸福的摄影师了。
真羡慕大萌子每年都能和父亲合影,我大学毕业后,见到老爸的时间就屈指可数了。为了实现我儿时的梦想,老爸四处举债,为我出国留学凑齐学费和生活费,我也不知道那时我为何是那么的一意孤行,一定要远走他乡。老爸从不说起借钱的艰难,只是要我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不要操心钱的事情,他是我永远的后盾。不懂事的我在毕业后的整个暑假都过得特别开心,现在想想那应该是老爸最最难过的一个暑假吧。
直到临走的那一天,爸妈亲友们送我到了武汉天河机场,虽然离别前的伤感让我不禁落泪,可是还是有老爸送我到广州白云机场。我的心情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老爸拿着我的所有行李,我们一起到了广州,办登机牌的时候,因为行李超重,折腾了半天还是被罚了款,老爸把身上所有的钱交了罚款,在我郁闷得不行的时候,老爸说不要因为这件事影响了我的心情,好事多磨。我才发现我和老爸在一起的时间只有不多的几分钟了,从老爸手中结过行李,我猛然一下感觉到好重的担子落到了我一人身上。和老爸说再见的时刻到了,我泪眼朦胧,一步一回头,想再多看老爸几眼,多和他说上几句话。我不停向老爸招手,可是却离他越来越远。我看见老爸眼角也泛起泪光,我想那是我一生中最最不舍的一刻。
在国外的十年打拼让我成长,让我自立。这些年来,老爸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每当我遇到挫折,老爸都会鼓励我,给我力量。当我成功时,老爸比我还开心,我想这就是永远割舍不断的父爱。无论相隔千里万里,父爱如山,都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篇3
音乐的旋律,是如此的令人心酸,剪一段烛光,照亮昔日过往,浮云遮眼,看不清的容貌,理不清的思绪,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何寻不到了……站到十字街头,忘记了曾经的那个街角,那个转角,那株白杨,为何都寻不到了,只剩下空寂的一人,徘徊彷徨零落在空气中。
探索在曾经的上学路上,不见两旁的野向日葵,树儿怎么苍老了,不禁试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少了的人儿,都在哪儿,可会回来?望不见的太阳,掩不住的苍老,乌云后的彩虹有多美?青涩的黑发飘舞着心酸,流露的忧愁。
电视机前的父母怎么有了皱纹,无所不能的父亲为何瘦弱了,传来的笑声怎么如此让人难过,又过了一年,他们又老了一岁,我又大了一岁,终是明白了,他们在用青春换我们的长大……
零落的香水百合还在期盼着什么,等时间给它一个回答,时间都去哪儿了,草叶上的露珠滚动着,殊不知不久后的死亡,仍在快乐的嬉戏着,这,也许就是我一直寻找的。
为什么要在乎昔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应该像露珠一样,不要在乎下一秒的事,也不用关照前一秒的事,应该学会享受这一秒的快乐。
篇4
大年初一的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
当我听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时,眼泪在眼里打转,父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啊,每当我们在玩电脑时,母亲在扫地,拖地。每当我在上学时,父亲在奔波。晚上有时在家看电视时,母亲在洗衣服。
每次在玩时,他们总是在忙碌,每次休息时,他们总是在加班,为了什么,为了我们,扫地,拖地,为了我有个好的环境。为了我买好衣服,为了我在学校不被人瞧不起,他,奔波。每次衣服有香味,我总会想起她脸上豆大的汗水和红红的双手。
父母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都到我们这里来了……
五年级:孙明慧
篇5
记录时间的人
林克莱特最为广大影迷熟悉的作品,自然是在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完成的“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作品分别相隔九年的时间,展示同一对恋人的相遇、分离、生活的琐事,片中的演员伊桑・霍克与朱莉・德尔佩随着影片的角色一起在十八年的时间里体味着生活和爱情本身的细节。如果说“爱在”三部曲展示了三个最难忘的生活侧面,那么新作《少年时代》则像是一瓶浓缩剂,展示了我们本以为平淡无奇的成长时光。
《少年时代》将“爱在”三部曲的手法进一步发挥,展示一个男孩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这并算不上什么新奇的点子,但是林克莱特是真正从“字面意思”上来拍摄这部影片的。在影片中,他始终使用的是同一个演员埃拉・科尔特兰,也就是说,整部影片等待着科尔特兰和片中角色一起成长,从六岁到十八岁,《少年时代》的拍摄经历了十二年之久。相比“爱在”三部曲多少带点即兴创作成分,林克莱特从十二年前就开始筹备,并且一直以来“秘密拍摄”,这为《少年时代》带上了某种朝圣般的气息。这种“死脑筋”的拍摄法,也使影片获得了几乎超越纪录片的真实感――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个从小面对父母分离的小正太,一点一点成长成为一个带着耳钉的青春期少年,在这中间,母亲的再婚、每年和父亲的度假、爱情的受挫、理想的追求,成长的阵痛和懵懂,一切都触手可及。或许,正是由于影片“反常”的拍摄手法,青春少年的成长轨迹在科尔特兰身上留下了更清晰的痕迹,使我们对主角产生了更多感同身受的认同。影片最终呈现的是165分钟的时间,但是在近三个小时背后,我们无法忽视的是科尔特兰的十二年成长,剧组的十二年等待,甚至,我们自己的十二年。
篇6
母亲:
时间转瞬即逝,谁也留不住它。。
我与你共同生活了十四个年头,过去的我还只是个孩子,但现如今,我拼了命地长大,而你却白了头发。
过去的我俩,就如同两只互不忍让的“母老虎”,总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争吵。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但毕竟你是长辈,我也只得在争吵一阵后与你“停战”,将数不清的憎恶扭曲着塞进心里,一个人独自在一边儿烦恼。或用看书的方法使自己静下来,或用捶打软绵绵的公仔消气。
大概一年前,缘由我已记不清了,你我大吵了一场后,竟然有三天左右未开口与对方说话。在记忆中,这是你我打起的第一场“冷战”。在后来的日子里,又发生了一次“冷战事件”,整整持续了四天。那时的我们就如同一对不共戴天的“仇人”,可抛开“仇恨”不讲,我们却是一对母女!
饭桌上的我们除了歪着头看电视,就是听妹妹谈论自己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不知从何时起,我俩就有点儿形同陌路的感觉了。关于学习上的事我从不请你帮忙,半分钱也从未伸手向你要,毕竟自己还有积攒的压岁钱。你的脾气渐渐暴躁起来,但还不至于到动手打人的地步。想起一件另自己十分愧疚且万分不孝的事,在你渐渐转变的时候,我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从未再喊过您一声“妈”了!
不知是被这无情的时光冲淡的,还是被一件件突如其来的事情破坏的。你的笑容依然还在,但岁月却爬满了你憔悴的面容,笑容也变得僵硬了。
你瘦小的身影出现了,也该轮到我来为您遮风挡雨了……
时间如向东的溪流,谁都阻止不了它远去的决心……
此致
安好
膝下女陈思颖
篇7
这家让人难以一眼看明白的在线旅行网站发展速度惊人。2005年,“去哪儿”以在线搜索形式出现,到2009年就实现了盈利。据ComScore早前的一期中国及亚太地区在线旅游网站统计和分析数据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在线旅游网站TOP50中的前5位中,“去哪儿”和携程占据其中两席,再加上Expedia,这三家网站的独立用户访问量之和占据亚太市场总量的22.8%。
既不参与在线预订,也不将收取商户佣金作为主要盈利模式,“去哪儿”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去哪儿”总裁、合伙创始人庄辰超根本不关心“去哪儿”的商业模式,“我不关注模式,无论是搜索、社区、活动、无线,都只是工具箱里的一个工具而已。”
进入上市冲刺期的“去哪儿”究竟要去哪儿?是继续专注做旅行搜索引擎,还是做可拓展社区、无线等互联网新应用功能的全方位旅行服务平台?
弃“佣金”的媒体平台
在“去哪儿”出现之前,携程一直是中国在线旅行网站的一个风向标。国内的在线旅游行业多数都在学习“携程模式”,做旅游分销的全产业链营销,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去哪儿”走了另外一条道路,站在分销商的前端,整合信息,提供给消费者最佳解决方案,却并不参与交易环节。
据庄辰超介绍说,“去哪儿”的价值并不是一个比价网站,“做订单处理不是‘去哪儿’的优势,而且以后也不会做。不是优势的地方,选择合作或换种通路。”如果说携程是对航空公司的一次比价,“去哪儿”就是将“航空公司+服务商”做了一次综合比价。在机票、酒店、度假和签证四大业务中,机票是“去哪儿”目前最为成熟的业务。
因此,不同于以收取线下商户佣金为盈利模式的“携程系”,“去哪儿”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媒体平台上,主要靠内容广告和用户点击向合作伙伴收费。“一个点击大概几块钱,比谷歌更贵。”“去哪儿”执行副总裁彭笑玫说,“去哪儿”提供的用户更精准,对供应商来讲,总成本还是低的。
类似的模式,“去哪儿”在开拓其“酒店直通车”业务时,被同样采用。不同于此前用户在“去哪儿”网上进行搜索后,被引导至酒店官网或商页面完成在线预订的模式,“酒店直通车”业务集成了互联网搜索和电话预订的综合应用,即当用户在该平台上搜索到了目标酒店之后,便可以通过拨打400电话与酒店前台进行电话沟通。此外,加盟酒店还可以通过酒店直通车平台来直接展示酒店的信息。但该业务却又并非传统的订房中心,不收取酒店佣金,仅按加盟酒店与用户实际通话费来计费。
“去哪儿”媒体平台定位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搜索技术来告诉消费者有哪些选择。不过,当“去哪儿”总是能为用户找到性价比最佳的解决方案时,那些总处于行业竞争劣势的线下商户会不会因此“知难而退”?于是,如何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和维系与合作伙伴的良性关系,成了“去哪儿”进一步前行时所遭遇的最大难题。
线下资源整合
虽然“去哪儿”在商业模式上一直坚持打造旅游产品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零距离沟通平台,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最初的想法已悄悄发生改变:“比如说,我们曾经认为现在在线上销售的1万多家酒店已经能够满足中国主流消费者的需求,但其实并非如此。”“去哪儿”一名高层透露。
2010年春节时三亚旅游市场“一床难求”,通过全国其他渠道根本购买不到三亚的酒店产品,不仅“去哪儿”自己没办法,就连携程、艺龙等在线旅游商手头也没有床位。在这样的情形下,“去哪儿”在线下找到了没有能力自己进行网络销售的小酒店,并为他们搭建平台,再通过“去哪儿”的酒店平台把信息卖出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拓展渠道,庄辰超曾亲自出手,说服了一个做传统订票业务的人创业做网络订票商,专门对接“去哪儿”的信息平台。如今,该网站的粗略估值已近千万元。
寻找商尚未挖掘的潜在资源,并将他们从线下带到线上,是“去哪儿”近两年一直在做的事。这也是后起的垂直类网站必须要经历的路。从2009年12月策划运作到2010年6月结束的“酒店试睡员”活动显得很有代表性。“去哪儿”招募的“酒店试睡员”透过视频、文字、图片以数字化方式记录本人在酒店入住的真实体验,并随时随地到自己的微博上。活动接受后的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去哪儿”酒店频道在活动期间的月独立用户数上升约150%,“酒店试睡员”活动日均搜索指数220,最高日搜索指数超过600。截至2010年6月,“去哪儿”拥有用户自发中文酒店点评100万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酒店点评系统之一。
当把线下资源发展到线上,还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也会像淘宝一样为对接用户提供模板式服务标准。此前的采访中,庄辰超一直宣称要保留商户的各自特色,只是将用户输送到他们面前,只做这一件事情。不过最近,“去哪儿”改变了想法。
近日,“去哪儿”机票频道统一调整机票商预订界面。据“去哪儿”网机票产品部高级总监杨威介绍,一直以来,国内机票商的网络预订界面不统一,消费者在网上预订机票会遇到上百种不同的流程,需要较长的界面学习和操作时间,这导致消费者成功预订一张机票的平均时长至少在20分钟。而按“去哪儿”调整后的统一订票界面,成功预订一张机票仅需要5分钟左右。
社区的门口
对“去哪儿”而言,当“聪明”与在线旅行划上等号,也许其已经成功了一多半。在同样具备感性特征的旅游市场,是否还需要“聪明”之外的元素呢?有人为“去哪儿”网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创意你的旅行”,既是聪明的,又将会是“独特”与“自我”的,这似乎更加符合旅行的意义。
但“去哪儿”的两位创始人显然还并未做好准备。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当记者向“去哪儿”另一名创始人戴福锐询问是否有意向SNS拓展时,他的回答不置可否。而庄辰超此前也对此表达了谨慎的态度:“我觉得社区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目前还在探索。我们会做,但是会非常谨慎地探索,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
目前在“去哪儿”的主页中已经有构架简单的论坛开放,用户交流也非常有限。事实上,庄辰超当年有过做社区的经验,成功开创体育社区并卖给了搜狐。但在他们看来,体育与旅游不一样,前者是人们天天在谈的事情,而旅行,往往是在出行前后几天才需要交流分享的事情,用户并不会长时间呆在上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在探索之中。”庄说。
篇8
10月19日,去哪儿网就私有化交易达成最后合并协议,同意被远洋管理有限公司(Ocean Management Holdings)收购,对去哪儿网的股权估值约为44.4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包括远洋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管理”)、携程及其他Rollover股东将成为公司实益拥有人。预计这笔私有化交易将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届时去哪儿网也将从美国退市。
从6月去哪儿公告称接到远洋管理的私有化要约,历时半年,终于尘埃落定。而回溯一年前的此时,携程与百度达成股权置换交易,之后携程、去哪儿宣布合并。
百度或失利?
6月23日晚间,去哪儿网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接到来自远洋管理的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计划以每股美国存托股30.39美元的现金,收购去哪儿网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为此,去哪儿网董事会特别成立了一个由3位独董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来评估该私有化要约,并计划聘请独立的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来帮助评估。
早先,另一被携程控股的在线旅游网站艺龙已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同时艺龙已经申请股票在纳斯达克市场停止交易并退市。因此,当去哪儿被携程收归麾下时,私有化也被业内视为“早晚的事”。有意思的是,本次私有化要约的远洋管理有限公司之前也参与过艺龙的私有化交易。
去哪儿私有化进入倒计时,远洋管理的身份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公开资料显示,远洋管理隶属于私募股权公司OceanLink,后者曾正式对外宣布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携程和泛大西洋投资集团。
OceanLink其实非常年轻,成立时间正是今年初,合伙人为凯雷投资集团亚洲基金原董事江天一以及铂涛集团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郑南雁。在引入携程和泛大西洋投资集团之后,携程、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均有权提名OceanLink董事会董事候选人一名。此外,携程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主管张弛为OceanLink董事会董事及投资委员会成员。“人事上密切的关联,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去哪儿网私有化过程中,携程会交给远洋管理出面。”执惠旅游创始人、在线旅游市场分析师刘照慧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分析道。
一年前,携程宣布与百度达成股权置换交易。百度通过此交易完成前拥有的178702519股去哪儿网A类普通股和11450000股去哪儿网B类普通股置换成11488381股携程增发的普通股。交易完成后,百度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
在线旅游是李彦宏提出的“连接人和服务”最重要的支柱行业之一。近两年来,百度一直深耕于移动端的布局,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糯米三大移动入口都在全面推进与在线旅游相关服务的接入。
“作为这桩‘联姻’的主导方,百度原本能通过获得携程的投票权以间接保持与去哪儿的联系,但现在去哪儿私有化退出股票交易市场,百度或将失去对去哪儿的间接控制。”刘照慧说。
携程色彩
过去的一年,对于去哪儿而言,真可谓是“换血”的一年。首先是管理层的集体出走,人员过于频繁的变动使其发展方向扑朔迷离;其次是与航企的纠葛不断,应对表现得很无力;再者机票和酒店两大支柱业务都在这一年里饱受冲击。
但另一方面,对于携程而言,去哪儿交到其手里的成绩单貌似还算令人满意。尽管去哪儿仍然承担着巨额亏损,但却让携程原本放缓的营收开始增速,更重要的是,去哪儿越来越自带携程色彩,让后者因为有了一个好的运作对象,“体面”回归A股市场。
去哪儿前CEO兼董事长庄辰超、前CFO赵轶璐、前COO彭笑玫、前CTO吴永强,在股权置换后的三个月内,纷纷撤离去哪儿。
期间,去哪儿网的董事会进行了两次改组,九名董事席位减至五名,新董事会由携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梁建章、去哪儿网新首席执行官谌振宇、以及三名独立董事,赖佑明、朱剑岷和时颖组成。换血之彻底,即使在并购案例中,也较为少见。
最动荡的是机票事业部,这一年中去哪儿网的机票事业部就换了三个CEO。原去哪儿机票事业部CEO杨威被任命为业务委员会主席兼任创新事业部CEO后,机票事业部前COO丘晖,在2016年1月晋升为去哪儿机票事业部CEO。但仅仅半年之后,7月去哪儿网机票事业部就遇上了二次换帅。原CSO刘连春晋升为去哪儿网VP兼机票事业部CEO,原CEO丘晖对外宣称离职是“个人原因”。
对于“老大并老二”,最受热议的话题必然是两者之间内部的整合。如今,去哪儿身上“携程”色彩最为浓重的当属酒店业务方面。去哪儿现在的大住宿事业部是由原无线事业群酒店业务线、目的事业群、酒店及海外事业群合并而成。
在刘照慧看来,最为可惜的是去哪儿的高星酒店的剥离,现在去哪儿潜心做低星酒店业务。并购之前,高星酒店曾是去哪儿的重点发展目标,显而易见的是携程也同样瞄准了这一块“蛋糕”。此后,去哪儿的酒店业务和携程成为互补关系,携程在利润丰富的高端酒店版图中“一家独大”。现在,在低端酒店业务方面上争夺战打得正激烈的,正是去哪儿与新美大。
这一年去哪儿的风波中还有个第三方――航企。在航企的“围追堵截”中,去哪儿机票业务下滑十分迅速。从原本的“淘宝”模式,被动转化为和携程类似的直营模式。此外,组建客服中心的做法也让去哪儿更加的“携程化”。而且,类似的调整和同化仍在不断发生。
OTA价格战虽然让去哪儿面临巨额亏损,但去哪儿却一直保持着高增速。去哪儿的财报显示,去哪儿网2015年第四季度总营收为12.9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0%。2015年全年总营收为41.7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4%。这是去哪儿连续七个营收增速超100%。但2016年第一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速降到了48.0%,到第二季度甚至降到了17.0%。并购之后,机票业务受创、酒店业务收紧,造成去哪儿的增速严重下滑。同时,亏损仍在继续。2016年第一季度归属于去哪儿网股东的净亏损为10.765亿元人民币,第二季度为3.733亿元人民币。
此次,去哪儿就私有化交易达成最后合并协议,在营收和利润上的压力就会相对降低一些。
篇9
去哪儿网作为在线旅游行业中的后起之秀,凭借着旅游搜索引擎起步,为人们创建了一个专门的旅游平台,为游客提供全面、准备的旅游信息服务,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如今,面对愈发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要想能够长期的保持竞争力,去哪儿网该做出怎样的对策来应对呢?
二、发展对策
(一)技术方面的对策
1、保持创新意识
去哪儿网作为一家技术型主导的公司,其创新的能力有目共睹。企业应该秉承这个优秀的基因并且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使公司的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创新意识,且不至于在员工新老更替中丧失这一特质。
2、适应智能化发展
如何更好的去适应时代的潮流能够考验一家企业的应变能力。智能化时代下的人们更加追求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如扫二维码购票,刷人脸入住酒店等,这些都能为消费者免去中间许多的繁杂过程,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体验。去哪儿应当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技术,充分利用智能化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为用户创造更多便利的空间,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二)服务方面的对策
1、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去哪儿网的平台主要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而中小型企业的服务质量大都参差不齐。一旦客户遇到不满,虽然同去哪儿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通常在客户的认知中去哪儿也难辞其咎,这样很容易对其信誉造成影响。因此,对供应商的严格把关非常重要。去哪儿应当在与供应商进行合作前,应当充分调查清楚其线下服务的质量,评估其服务质量等级,并且签署相关服务保证条例,这样不仅对企业自身的信誉是个保障,对用户的服务也有了保障。
2、增加与用户交流
由于去哪儿网本质上还是一个以搜索引擎为主的旅游网站,且根据它的主要盈利模式,其对用户来说是完全免费的,因此去哪儿网并没有像OTA那样拥有VIP系统,所以在与用户的交流上去只能通过其平台来完成。此前,去哪儿网推出了酒店点评以及机票点评系统,为用户和商家建立了一个交流平台。另外,去哪儿网的攻略频道也是一个与用户交流的平台,文字、图片是应有尽有。但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录制短视频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这势必也是一个潮流趋势,同时视频更是文字和图片的结合。
(三)人才方面的对策
1、进行校园招聘
年轻代表着活力、希望和创造力,正因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进校园来为公司输入新鲜血液。大学应届生的优势在于相比社会人员对于工资的要求较低,思想较为单纯,求知欲强等。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入行门槛相对较低,发展空间大;对于去哪儿来说,技术人员对于技能的要求大于工作经验。因此,对于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去哪儿网来说,在校园招聘时对大学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很强的。
2、培养综合型人才
一家企业培养人才的能力往往也能证明其企业的整体水平。众所周知,去哪儿网的技术人员远远大于其客服人员。但随着去哪儿网的战略调整,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与其花重金进行招揽,不如建立健全培训与教育的长效机制,针对企业内部优秀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另外,去哪儿还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岗位创新,充分给予员工一个随时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使企业内部始终保持全面发展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四)合作方面的对策
1、充分利用与百度的合作
国内在线旅游行业的巨大潜力不仅吸引了众多创业者,而且吸引了国内互联网的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百度与去哪儿的合作预示着百度进军在线旅游的决心,而百度对去哪儿不竞争的承诺也体现了百度对去哪儿的充分信任。去哪儿上市之初,百度对其的扶持和影响不言而喻,因此也筹集了超出预估的资金。而近日,去哪儿网与日本航空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合约,去哪儿网将获取日本航空所有航班时刻信息及价格信息,预定支付将直接跳转至日本航空官网。据悉,此次合作是由百度日本分公司进行协调的。从中可以看出,百度对于去哪儿在各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去哪儿应该充分利用百度的影响力来拓宽自己的合作伙伴。
2、增加与海外同行间的合作
去哪儿网的成功不仅源自于其创新式的旅游搜索引擎的起步,同样源自于其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所制定的特殊战略。国外的在线旅游业发展较早并且已经成熟,尽管早早地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却吃了环境因素的亏,照搬国外的模式始终无法适应国内的发展节奏。去哪儿应该利用自身对中国市场理解比较通透的优势,与海外同行展开合作,吸收对方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同时为打开海外市场进行铺垫。
(五)市场方面的对策
1、竞争与合作并行
为了抢占市场,去哪儿与一些大型OTA不得不产生一些正面的竞争,但通常合作的效果往往是利大于弊。国内的在线旅游市场需要去哪儿、携程等一些国内领先的旅游网站来开拓。保持良性的竞争与积极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去哪儿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内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
2、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篇10
事情起因于南航昨天下午的一封公告,要求去哪儿正式下架所有南航机票产品。面对众多商的质问,原泉觉得,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地解释这件事情。
这是继国航和海航外,去哪儿今年再次遭遇封杀行动。更严峻的情况在于,航空公司要针对的,似乎不只是去哪儿,而是整个OTA行业。一位OTA公司内部人士称之为“卸磨杀驴的行动”。这个故事的悲伤之处在于,当上游是垄断行业的时候,下游渠道能做的应对非常有限。
杀死OTA
前些日子,南航突然放出公告称,要求去哪儿网于3月13日起正式下架所有南航机票产品。目前去哪儿网销售南航客票未经南航正式授权,建议旅客选择南航官方渠道,或南航正规授权购买客票。
随后,去哪儿机票事业部的原泉砸了自己的电脑。在他的leader苏亚南写给去哪儿CEO谌振宇、党委书记陈明和机票事业部CEO丘晖的内部信里,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去哪儿一直帮南航做营销,但航司说下线就下线,很多同事都懵了,不知道怎么面对商。
一位去哪儿内部人士透露,引发员工愤怒情绪的另一个原因是,南航对谈判并不积极,公告之前连招呼都没打,直接通知下架。
事实上,这是去哪儿今年收到的第三个封杀令。
3月1日,国航下发通知,宣布对人开展专项整治,整治完成之前,下线去哪儿所有的机票商产品。3月11日,海南航空及海航旗下福州航空迅速效仿,开展销售专项整治工作,自3月14日起暂停海航授权销售通过去哪儿网销售机票。
更重要的是,封杀令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此之前,航司和OTA也起过封杀风波,但通常情况下只是停止官方渠道的票源供应,不涉及机票商。现在的情况则是,打出封杀令的国航、海航和南航,要彻底切断去哪儿的票源。
另外,有行业人士透露,去哪儿并不是航司们的唯一目标,而是第一只被开刀的螃蟹。接下来,封杀的范围很可能继续扩大到其他OTA。
这是一场战事。杀死OTA。
死因何在?
航司们,为什么急着判OTA死刑?
在几个航司开出封杀令里,提到的原因基本是提供虚假客票、对航班变动未尽通知责任、盗用旅客信息虚占航空公司座位等。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只是放到台面上的原因。
一位行业人士透露,在携程和去哪儿合并后,加起来的出票量,大约能占到航司出票用量的一半以上,峰值时可能更高一点。这个份额带给航司的危机感,或许是去哪儿被封杀的真正原因。
在他看来,航司之所以先拿去哪儿开刀,是因为和行业老大携程的合作时间更长,不太好意思动手,所以先“杀儿子给老子看”。
另外,去哪儿入股航空公司的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去哪儿证实筹建航空公司,和国航的封杀令,都发生在3月1日。在航司看来,这或许是OTA不安分的证据。
不过,根据考拉君获知的消息,在这个筹备中的廉价航空里,去哪儿的股份只有20%,并未控股。一位行业人士称,廉航本身很难做,去哪儿此举其实只是一种尝试。
而且,上下游之间有渗透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携程当年也入股了如家。甚至,某大航司之前也曾提出希望入股去哪儿,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没有达成。去哪儿也曾为青岛航空做过定价、售票的解决方案,航司们当时并没有什么反映。
对航司来说,也有其自身的压力。一方面,去化本身是航司们一直的方向,尤其是国有航企。去年国资委提了一个要求,未来3年内,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要提升至50%,费要在2014年的基础上下降50%。
另一方面,航司们的财务压力也比较大。淘在路上CEO唐一波曾估算过,以上海飞厦门的航班为例,一趟飞行能给航司带来的净利润大概在2000到5000元。不少航空公司的净利率都不到1%,达到2%或3%就很牛了。
另外,航空公司的营收,与货币政策、燃油等紧密相关。由机采购都是通过融资租赁,对货币政策非常敏感。同时要受油价影响。所以航司的财报经常是在亏损和微薄利润中交替。
因此,一旦航司们认定自有渠道搭建妥当,便急着要把渠道商干掉了。
OTA走向何方
在去哪儿公布的2015年Q3财报中,第三季度总营收为13.251亿元,机票以及机票相关收入为5.966亿元,占比为45%。毫无疑问,机票业务对去哪儿来说,是重要的。
那么,航司封杀之下的OTA,会走向何方?
去哪儿内部人士透露,在国航和海航的封杀令后,双方有过几次沟通,去哪儿也明确表态会自我反省。
今年年初开始,去哪儿也有一系列的调整动作。比如,向人下发公告,要求人严格按照航司规范,进行机票销售以及提供退改签服务。以及在国际机票业务上,逐步停用航司不喜欢的穿山甲系统。
三大国有航空公司中,东航是唯一态度柔和的。东航股份营销总监、营销委总经理董波向媒体表示:“东航也愿意看到去哪儿彻底对平台业务进行规范,在全面规范后,东航也愿意继续合作。总体上,东航期待在规范有序,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跟第三方平台合作。具体到跟去哪儿平台上的机票业务,会进行动态评估。”
一个明确的趋势是,航司们会越来越“裁判员化”,把优势资源放在自有渠道中。今年2月,南航宣布称,4折以下的优惠国内机票,都在南航官方渠道独家销售,包括南航官网、APP以及官方微信。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航司们正在变成第二个12306。
不过,在他看来,按照正常节奏,OTA还不至于被一棍子打死。“没了大的玩法,还有小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