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协议范文

时间:2024-04-17 18:0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由贸易协议

篇1

关键词:劳工标准;自由贸易;谈判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2-0082-05 收稿日期:2008-09-17

一、自由贸易与劳工标准――难以取得共识的争议

本文所使用的“劳工标准”概念是指国际劳工组织(ILO)通过的处理全球范围劳工事务的各种原则、规范、准则,它们形成了以国际劳工公约(188项)和建议书(199项)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劳工制度(佘云霞、王讳,2007)。在这套制度中,涵盖四个领域的核心劳工标准(也被称为劳工的基本权利):结社自由、自由组织工会和进行集体谈判;禁止童工劳动;禁止强迫劳动;同工同酬以及消除就业歧视。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同时也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际社会之所以关注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对劳工的负面影响开始增多。国际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劳工权利及工作条件的问题,主要关注怎样实施劳工标准以维护劳工权益(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国家借保护劳工的名义而达到其他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实施国际劳工标准,即在贸易和投资协议中写入劳工标准的条款(又被称之为“社会条款”――A Social Clause),并且要求在实施劳工标准时也应该像世界贸易组织一样具有强制性,由此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劳工标准问题的大争论。介入劳工标准争论的主体既有相关的国际组织,也有国家和各种工会组织,还有学者等。以WTO为例,在其1995年成立之后的新一轮的国际贸易谈判中,国际劳工标准开始作为乌拉圭回合以后贸易谈判议程中的重大问题出现,世界贸易组织内部争论是否将其列为新议题。最近美欧一些国家不断有这样的呼吁,这些呼吁得到了来自经济学界、政界、工会及非政府组织一些人士的响应。上述争论也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贸易争端中最新的争论焦点,并构成一个难以调和的分歧点。

国外有关劳工标准的研究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微观研究只涉及劳工标准核心条款及劳工权益保护问题,如结社自由、童工问题、废除强迫和强制劳动、同工同酬及消除就业歧视等。宏观研究主要涉及道德和经济两方面,争议较大。道德方面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劳工标准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是具有相对性,是否在任何时候适用于任何国家(Andr6 Sapir,1995)。经济方面的争议主要涉及贸易与劳工标准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有联系是否应该在贸易和投资协议中写入劳工标准的条款。第一种观点认为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两者不应该挂钩,经合组织就持这种看法(OECD,2000)。第二种观点认为贸易对进出口国家的工人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应该在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中写入劳工标准的条款(Kimberly Ann Elliott and Richard B,Freeman,2003)。

国外学界对劳工标准研究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标志性成果的作者主要是从事国际组织和经济学研究的欧美学者;第二,劳工标准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有涉及劳工标准本身的争论,也有涉及与现实相关的问题,尤其是与贸易相关的问题:第三,国外研究对通过ILO成员国(182国)批准国际劳工公约执行劳工标准的方式持较为一致的看法,但在是否通过贸易协议方式实施劳工标准的问题上存在很大争议。

中国最近几年才开始关注劳工标准问题,不论是对该问题的学术研究还是对策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同时缺乏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在中国,对于劳工标准是否应同贸易挂钩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世贸组织中引入社会条款问题已是大势所趋(许国庆、邵宏华、夏中,1996)。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将劳工标准引入到贸易协议或投资协议中,认为讨论和谈判贸易和劳工标准议题不是一个急切的问题(陈建国,2003)。

二、劳工标准的谈判模式

虽然国际劳工标准是一种规范全球范围劳工事务的制度,但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尚不存在一个实施这一制度的国际义务和责任框架。即使会员国不能遵守劳工标准,国际劳工组织既不会对其进行政治谴责,也不可能对其实施经济制裁。所以,国际劳工组织在实施国际劳工标准方面被认为是“缺牙的”(lack of teeth――意即缺乏约束力)国际组织(Kimberly Ann Elliott,2000)。正是由于在劳工标准的实施方面没有权威的、强有力的国际规则,再加上目前国际社会围绕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的问题争论不休,所以当今劳工标准的实施呈现出多样性,如自由贸易协议、软法、普惠制和生产守则。但这些方式所起的作用是不等同的,其中更为有效的是自由贸易协议的方式,发达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协议在劳工标准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施压的做法在其政策制定当中已经显现出来。而以自由贸易协议的方式实施劳工标准在全球采取的是谈判模式,即将劳工标准纳入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中。纵观目前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劳工标准的谈判模式存在三种不同合作方式:第一种是多边合作谈判,目前在全球层次进展停滞:第二种为集团谈判方式,在地区层面有重要进展:第三种为双边谈判方式,也有成功突破。这几种类型的劳工标准谈判不涉及劳工标准本身,而是谈判如何有效地在国际贸易中实施劳工标准,如何有效地保护劳工权利等等,并最终以在自由贸易协议中直接写入了遵守劳工标准的条款、或是以附加劳工合作协议的方式实现了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的挂钩。

(一)全球层次:南北对立

自20世纪90年代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有关国际劳工标准谈判的发展至今,国际社会介入劳工标准谈判的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谈判的主体以国家为单位,但各国内部关心及介入谈判的角色众多,各方利益分歧也难以协调,但最终国家在谈判中实际上是要反映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利益的。发达国家阵营包括美国政府、欧盟(EU)、发达国家工会、非政府组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十几个国家的工会及欧美的一些学者等;发展中国家阵营包括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和工会、非政府组织及学者等。所以,有关劳工标准的谈判是一场纷繁复杂的、主体看似少,但实际参与者并不少的谈判,这种角色众多的“游戏”必然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冲突与合作、联合与对抗、同时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又不断相互妥协的过程。

两大阵营对是否在国际贸易中实施劳工标准的问题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关国际组织对该问题的争论为开端,但从最终的谈判结果来看,两大阵营没有就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达成协议,也没有就劳工标准的实施达成全球性协议。因而呈现的基本格局是南北国家间的对立。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能严格地执行劳工标准,从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成本低于发达国家,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不公平的。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发达国家这样做是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所以发展中国家不希望因为劳工标准的问题而最终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事关各国的经济利益和今后的发展权益,再加上各国家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分歧,各国在谈判中采取什么样的立场,经常会取决于其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和外交上的考虑。

两类国家在个别问题上形成了共识:(1)从长远看,两类国家都认为应该遵守劳工标准、维护劳工权益;(2)作为两类国家争论平台的一些相关国际组织在某些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看法。如WTO的成员认为WTO不是处理劳工问题的合适机构,国际劳工组织才是合适的机构(Gerda van Roozendaal.2002:Robert J.Flanagan and William B.Gould lv,2003);WTO允许各国可以采取措施抵制劳改犯产品进口。2005年12月12日,原世界银行行长PaulWolfowitz在布鲁塞尔宣布,世界银行已经决定,未来世界银行资助的项目必须完全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核心劳工标准,新的借贷项目条例非常清楚地提出,世界银行将调查核心劳工标准并鼓励接受此贷款的国家政府尊重核心劳工标准。

(二)地区层次:权力主导之下的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与劳工标准的态度是趋于一致的,但在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也出现了分化趋势,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合作,在地区层次体现的合作是权力主导之下的。在这种模式中,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在某些领域的需求,使地区层次的各方合作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按照它们的要求去做。北美自由贸易协议附加劳工合作协议、以及欧盟东扩进程中中东欧国家人盟谈判(其中有劳工条款的谈判)就是典型的案例。

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rA)是全球第一个明确涉及劳工权益的贸易协议,其具体内容体现在附加的《北美劳工合作协议》(NAALC),该协议列出了3个签字国要致力于提高的11项“劳工原则”,不但涵盖了核心劳工标准的4项内容,而且还有其他保护劳工权益的条款。NAALC的目标是使每一缔约方实施其国内的劳工法以保护劳工权利,其内容包括改善每一个签约国工人的工作状况、促进维护劳工权利的原则、交换信息、在劳工活动中进行合作、有效地实施劳工法、在劳工管理方面实施透明度原则;每一缔约方有权建立自己的劳工标准;建立三国劳工合作委员会三国分别设置的国家管理办公室;建立合作和评估机构;建立一个争端解决机制以保护工人权利不受公司和政府的侵犯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NAALC的出台主要是美国各工会施加压力的结果(Robert J. lanagan andWilliam B.Gould IV,2003)。众所周知,美国工会从一开始就反对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担心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将引起美国国内就业的减少,而美国的工作岗位则会流向墨西哥。美国工会还认为要团结墨西哥工人,尤其是要团结那些被剥夺了基本工会权利的工人。作为解决办法,美国政府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时附带了劳工合作协议。

截至2008年6月30日,美国在同其它地区和国家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直接写入劳工条款或附加劳工协议的地区自由贸易协议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和《美国与中美洲一多米尼加自由贸易协议》。同4个地区性自由贸易协议谈判正在进行中(美洲、中东、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预计也将会涉及劳工标准的谈判。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欧盟很关注劳工标准的问题,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从法律层面出台保护劳工的条款。早在1958年缔结的《罗马条约》就直接写入了保护劳工的条款,1972年出台的《社会》更是将劳工标准的内容也涵盖在内,1989年《共同体工人基本社会权利》作为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国家首脑或政府的宣言获得通过。同一年,欧洲议会通过了《基本权利和自由宣言》,宣言包括若干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的条款。欧盟在1999年制定并于2000年12月在欧盟尼斯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盟基本权利》,此给予经济和社会权利以相当的关注。第二,将劳工标准纳入普惠制的范围,并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来进行:如果受惠国违反国际公认的核心劳工标准,普惠制的协议将暂停实施;反之,受惠国可得到额外的优惠。第三,通过双边及地区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推动劳工标准的实施。2000年6月欧盟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国家集团(ACP)签署《ACP-EU伙伴协议》时,谈判框架就已囊括了对尊重核心劳工标准的承诺。如果ACP国家承诺更加关注工人的权利,他们就能获得更多有利的条件。2002年,欧盟成员国达成一项协议:通过未来的双边及地区的贸易谈判,寻找推动劳工标准的办法。此外,发展中国家同欧盟的贸易谈判也可以建立这种战略(桑德拉,博拉斯基,2003)。第四,为加入欧盟的国家设置有关劳工标准谈判的条款,只有完成这一条款的谈判才可加入欧盟。冷战结束后,欧盟开始了东扩的进程,十几个中东欧国家开始申请加入欧盟。按照欧盟人盟规定,新申请加入欧盟的国家在获得加入欧盟的候选国资格后必须就欧盟所列31项议题逐项进行谈判,如有一项议题不能完成谈判,就不能加入欧盟。在这31项议题中,第13项议题为“就业和社会政策”,专门涉及到劳工标准和劳工权利问题,10个申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按照欧盟的要求先后从1999年开始到2002年12月均结束了对第13项议题的谈判,并最终在2004年5月加入了欧盟。

(三)国家层次:不对称条件下的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出现的分化已不可避免,再加上美国一直在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问题上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使得从21世纪起,美国和一系列的发展中国家(如约旦、智利、摩洛哥、巴林、阿曼等)所进行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对劳工标准的谈判有了重大突破,即把劳工标准的条款正式写进了自由贸易协议(而不是附加条款)中。

截至2008年6月30日,美国同其它地区和国家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有16个,有11个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均直接写入劳工条款或附加劳工协议。除

此之外,美国还积极同其它地区和国家进行双边投资条约(BITs)和双边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TIFAs)的谈判,并提倡在所达成的协议中涵盖劳工标准的条款或保护劳工权益的条款。作者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处官方网站上双边贸易协议下的内容统计,美国同其它国家和地区共达成40个双边投资条约,其中直接写入劳工条款的有29个,占全部双边投资条约的72.5%;签署了31个双边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这些框架协议全部直接写入了劳工标准的条款。

从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附带劳工标准的谈判来看,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不对称合作。就目前看,尽管南北对立的格局依旧将继续相当长时间,但在双边合作的形式有可能还会继续,即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将包括劳工标准的条款。在双边层次的谈判中,美国也是利用对方的需求,动用自己的力量,迫使对方接受了它所提出的条件,所以,在国家层次有关劳工标准的谈判结果体现的是一种不对称的合作。

三、中国与劳工标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世贸组织的一个新成员正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申请人世到人世以后,中国一直立场明确地反对国际贸易与国际劳工标准挂钩,但现在已经不能完全回避在贸易领域与国际劳工标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一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国家也开始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致使该问题越来越多地在中外经贸争端中表现出来。在提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不论是美国在2004年6月初曾专门举行的首轮公共听证会、还是劳工部长赵小兰和前商务部部长Donald L Evans在2004年6月的访华,均表示了同样的意思,即讨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是扫除两大障碍――货币的自由兑换和劳工问题。实际上“劳工标准”问题一直是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底线之一。

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但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关注,劳工权益问题自然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中受到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是否遵守国际劳工标准在有些国家看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选择。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工会及非政府组织等指责中国政府和中国工会对劳工权益保护不当。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劳联一产联(AFL-CIO)一直充当排斥中国工会的排头兵,曾在2004年3月和2006年6月两次要求美国政府制裁中国:在两国的贸易往来中对中国施加惩罚性重税,原因是中国违反国际劳工标准,因而能够人为地压缩生产成本,同美国工厂进行不公平的竞争,导致超过百万的美国人失去工作。也就是说美国工会组织要求中国必须考虑全球劳工标准,否则中国就将会在两国的贸易往来中受到惩罚。除此之外,美国还要求中国在执行劳工标准方面为发展中国家起一个带头作用,即制定一个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计划。

三是中国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已批准了25项国际劳工公约(其中包括四项核心公约),面临着如何执行已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及如何将国际与国内劳工标准协调的问题。因此,如何应对中国内部劳动关系调整的需求和外部对国际劳工标准规范的要求,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挑战。

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与此同时,两国还订立了《环境合作协定》和《劳动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第一次签署与发达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议,就附带了劳工领域的合作备忘录。作者认为,其意义非同小可,此举也将会引起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劳动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表明中国和新西兰不但在自由贸易领域进行合作,而且准备在劳工领域进行合作,其中包括劳工标准的问题。该备忘录具有法律约束力。

四 小结

篇2

关键词 中国 新西兰 自由贸易区 协定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3-0051-57

继中国政府与智利、巴基斯坦政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之后,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政府签署了第三个双边自贸协定,即《中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贸协定》。经过15轮友好谈判和协商,历时长达3年之久,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订立的第一个自贸协定,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并具有示范效应。中新签署和实施自贸区协定不仅有助于加强两国政治、经贸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双边贸易迅速增长和投资领域的互动合作,也为推动南北合作树立了典范。该《协定》于2008年10月1日起付诸实施,为中新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也为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提供了范例和借鉴作用。

一、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背景及其意义

中国与新西兰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我国之所以选择新西兰作为签署第一个双边协定的发达国家,首要原因是两国在政治上的互信不断加强。自中新两国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一直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两国政府就一系列地区和国际重要问题加强了对话,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开辟了道路。2004年11月,主席和克拉克总理共同宣布启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由此拉开了谈判序幕。新西兰是第一个完成中国人世双边谈判的国家,第一个承认中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展开自贸区谈判的发达国家,并且是第一个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西兰确实与众不同,他对中国始终表达了一种友好的、政治上的诚意,这种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新西兰是一个法制健全的贸易自由化国家,与中国合作关系也非常密切。新西兰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和优越的投资回报率。其主要经济指标显示,新西兰经济体系能够良好地运转,即使面临世界金融危机,新西兰经济仍然保持稳定增长。2003年10月,中新两国签署了《贸易与经济合作框架》等一系列协议,为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2006年4月,总理对新西兰进行正式访问,与克拉克总理共同确定了1至2年内达成全面、高质量、平衡和为双方所接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目标。2007年,主席和总理又与克拉克总理多次会晤,两国总理在东亚峰会期间会面时再次重申了以上目标,不断为谈判注入动力。经过15轮谈判,2007年12月,双方最终就《协定》涉及的所有问题达成共识。

中新两国相距遥远,中国之所以选择新西兰作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对象国,关键在于两国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双方的贸易结构看,新西兰主要向中国出口乳制品、木材、纸制品、羊毛等初级产品,中国向新西兰出口电子产品、机械、纺织品、家具等制成品,两国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这是双方达成协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新是国际上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近年来,两国经贸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37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与2003年的18.3亿美元相比,在四年时间内实现翻一番。中国是新西兰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在旅游方面,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第四大旅游客源国。这些都为两国达成自贸区协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商务部开始提出将自贸区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的构想,并陆续展开相关问题的研讨,计划先在亚洲选择某些国家,再向拉美、非洲、欧洲扩散,逐步形成中国的全球自贸区网络,选择谈判对象的标准是:战略意义突出、经济互补性强、市场规模大或资源丰富、推动和谐发展效果显著。新西兰只是较小的贸易伙伴,且自新西兰进口大宗商品的零关税要在5至12年内逐步实现。但中新签署协定后,就容易在其他发达国家形成突破态势,可为中国此后与其他国家谈判添加筹码,其战略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新西兰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FTA协议的发达国家,这为中国同其他发达国家的自贸谈判积累了经验。协定的签署实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中“零”的突破。中新自贸区协定是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对话中按照市场规则和双方要求达成的“规范化程度较高”的自贸区协定。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又一个全面的自贸协定,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这种实质性的突破,是中国在贸易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当前背景下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对于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克时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协定》的签署将全面提升中新两国的合作关系,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营造更加开放和稳定的商业运行环境,创造更多的贸易投资机会。双方的企业和产品将按照《协定》提供的优惠条件进入对方市场,拓展合作空间,提高竞争力,实现互利共赢。双方的消费者也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到优质产品和服务。

二、中国与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特点

1 《协定》调整范围广,内容充实,涉及领域宽泛

中新自贸《协定》共分18章,计214个条款,涵盖范围广,内容繁多,可操作性强,加上附件1至附件14,其范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知识产权等内容。可见,中新自贸区协定的主要内容大大超过中国与智利自贸协定的范围,而且附件数比后者多一倍以上,几乎无所不包。总体而言,它是以《协定》为基本框架,以14个附件相配套,能够调整和规范中新自贸区各方面关系的法律体系。

具体来说,在货物贸易方面,新西兰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中国将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绝大部分自新进口产品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在人员流动方面,双方承诺将进一步便利两国人员往来,新西兰将为中医、中餐厨师、中文教师、武术教练、中文导游等5类职业提供800个工作许可,并允许车工、焊工、计算机应用工程师、审计师等20类职业至少1000名中方人员赴新西兰工作。在投资方面,《中新自贸协定》就投资促进和保护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解决与投资相关的争端建立了有效的机制。两国同意,除特殊领域外,给予对方国家投资者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在知识产权方面,《中新自贸协定》重申了新西兰与中国根据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其他多边协议所做的知识产

权承诺,两国都同意建立和维持透明的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并同意共同合作,依据各方的法律消除违反知识产权的货物贸易。在劳动和环境方面,规定中新两国将通过《环境合作协定》和《劳动合作备忘录》,加强在劳动和环境事务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此外,《协定》还针对中新两国在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做出了制度安排。

从以往分别签署、分步实施的局部自贸协定到如今的全面自贸协定,表明中新两国经贸合作有着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环境,两国在资金、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各有优势,经济互补性强,共同利益广泛,矛盾和贸易摩擦少;《协定》也表明了双方对全面实行自由贸易的决心和信心。所以,中新双边自贸协定的签订必然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和提供重要的契机。

相比之下,中智自贸区的建设呈循序渐进之势,起初两国自贸协定的内容较为单薄,只有13章、121个条款和6个附件所构成,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此后逐步扩大到服务贸易领域,双方于2008年4月13日签署了《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这就意味着两国将进一步开放本国的服务贸易。目前,投资谈判正在进行之中,也是中智双方努力的目标。

2 在对一些产品各自采取不同比例的零关税措施的同时,还设置关税减让过渡期

尽管《协定》涵盖范围广泛,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劳工和环境等方面,但中新自贸协定规范的重点领域是货物贸易,焦点是关税削减。经过15轮谈判,中新双方在《协定》中对零关税作出不同程度的承诺,新方承诺63.6%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即实行零关税,中方承诺24.3%的产品从《协定》生效时即实行零关税。并且中新双方在《协定》中确定,新方承诺的货物贸易关税过渡期为8年,即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对华进口产品关税,而中方承诺的货物贸易关税过渡期为11年,即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进口产品关税。虽然双方降税的时间表有所不同,前期降税幅度略有差异,但都为国内相关产业争取了一个8年或11年不等的缓冲期。

3 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优于南南型自由贸易区

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属于南北型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且是中国对外订立的第一个南北型自由贸易协定,符合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对于中国来说,与其他国家开展自贸区谈判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好处,就是可以绕开WTO规定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比如澳大利亚、挪威等多个国家,都是在与中国展开FTA可行性研究前后,宣布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样他们就不能对中国产品采取纺织品特殊保护等一系列措施。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南北合作”型自贸协定,其实对中国经济的好处明显大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南南合作”型。无论在吸引外资、技术外溢、产业集聚还是比较优势上,FTA协定都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以墨西哥为例,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它从美国得到了明显的好处和实惠。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区域合作,经济较不发达的一方,受益也将比经济发达的一方要多。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一直没有停止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建立FTA的尝试。2004年,中国与新西兰开始FTA谈判;2005年11月18日,中国与智利政府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并于2006年10月1日付诸实施;中国与澳大利亚于2005年展开了FTA谈判;《中巴自由贸易协定》已于2007年7月起实施,2008年4月《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签署;同年10月,中巴两国政府签署《中巴自贸协定补充议定书》;10月26日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今年1月1日起生效)签署,11月19日,中国与秘鲁两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成功完成,两国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叫;今年2月21日,中国和巴基斯坦正式签署《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在这之前,冰岛已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展开贸易谈判的欧洲发达国家,陆续还有与挪威的自贸谈判。但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的相关谈判,一直还是空白。对于欧美日这样的经济体来说,从现有的中国在WTO承诺中得到的好处,可能会高于在FTA得到的好处。同时,中国在WTO的承诺和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是他们现在和中国进行经贸谈判非常有力的武器和筹码,他们自己可能还不愿意放弃这一武器。

4 除设置一定的缓冲期之外,中国在农业开放的态度上有所松动和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业开放问题上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认为与欧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要政府加以保护。前几年,中国加入WTO谈判之所以久拖不决,农业便是一个最主要的障碍。此次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则反映出中国在农业开放态度上的微妙变化。

中新自贸协定规定,中国乳制品(包括婴儿配方奶粉、酪蛋白、酸奶和乳清)的关税将在5年或6年时间内逐步取消;奶酪、黄油和液态奶的关税将在10年内逐步取消;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的关税将在12年内逐步取消。农业是新西兰的经济支柱,乳制品出口占世界乳制品出口总量的31%,乳制品市场开放是新西兰在中新市场开放中的主要利益所在。中国向新西兰开放农产品市场,不排除有以该领域开放来换取对方在工业品领域开放的考虑,但同时也表明,中国在国内农业开放问题上开始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中国在农业开放态度上的变化是适应自身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和进口农产品激增便是很好的例证。从长远看,随着中国人口的继续增加和经济稳定发展,国内农产品的需求量必然会呈上升趋势,其供求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这就决定了今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将由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逐步转向限制出口和扩大进口的方向转变。

三、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

国际经济一体化在运作的过程中,要达到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要运用某些有效的解决争端机制模式,以使其法规具有有效,从而促进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在《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也设置了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

1 采取“软法”化的争端解决机制

由于不同的自由贸易协议在争端解决机制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中新自由贸易协定》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在这一问题上有相似之处,其相关条款采取了非诉讼、非对抗的途径,即采取了“协商(磋商与谈判)一调解(或斡旋、调解和调停)一仲裁”的纠纷解决方式。这种机制具有较明显的“软法”倾向。尽管如此,《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在某些事项上仍依赖于W70的组织机构,例如在双方当事方不能在30天之内就仲裁庭第三名仲裁员即首席仲裁员人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可要求WTO总干事在提出要求后30日内指定(第189条)。

2 投资或其他争端尽可能采取磋商与谈判的方式求得解决

根据《协定》第153条规定,在投资项下,一方投资者与另一方之间产生的、与该投资者在另一方境内投资直接相关的法律争端,应尽最大可能,通过投资者与另一方的磋商与谈判友

好解决,在争端方均接受的前提下,这种磋商与谈判可包括利用非约束性的第三方程序。磋商与谈判的要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且应当说明争端的性质。如果自提出磋商与谈判要求之日起6个月内,无法通过上述方式和途径解决该争端,则应当根据投资者的选择,将争端提交仲裁,争端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第154条)。在货物贸易或其他领域纠纷,协定的相关条款也体现了这一原则精神,除双方当事人应尽力通过磋商就所有事项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外,各方还应就涉及任何影响本协定执行、解释或者适用问题充分地与另一方磋商。任何分歧应尽可能通过双边磋商加以解决。当然,磋商要求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说明提起要求的原因,包括说明所涉措施及指控的法律基础。方应向另一方递交此要求(第186条)。实际上,这种磋商与谈判机制是一种非诉讼、非对抗的途径,简化争端解决程序,有助于争端尽快与合理解决。

3 投资仲裁管辖或适用规则相对确定性

如果通过磋商与谈判的方式仍不能解决彼此之间的投资争端,则提交根据1965年3月18日于华盛顿缔结的《关于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设立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进行调解或仲裁;或者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规则进行仲裁;但该投资者在提交上述机构进行仲裁请求3个月前需要让争端国一方知晓,即有通知争端国家一方的义务。同时,争端国一方有权依据该国法律及规章规定,履行适当的国内行政复议程序,该程序不应超过3个月。需要专门指出的是,如果争端已被提交国内管辖法院,只有在最终裁决做出前,投资者从国内法院撤诉,该争端才可被提交国际争端解决。

4 争端解决的“软法”机制在协定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不同的自贸协议在争端解决机制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中新自贸协定》、《中智自贸协定》和《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在这一问题上有相似之处,其相关条款采取了非诉讼、非对抗的途径,即采取了“协商(磋商与谈判)一调解(斡旋、调解和调停)一仲裁”的纠纷解决方式。《协定》除在其他章节(投资、知识产权等)中奉行磋商机制外,还在争端解决专章中详细规定了磋商的具体条款,要求双方尽可能通过磋商就所有事项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案。各方当事人就影响本协定的执行、解释或者适用的问题充分地与另一方磋商。总之,任何分歧应当尽可能通过双边磋商机制加以解决。《协定》第187条还专门规定了以斡旋、调解和调停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经贸投资之争端,具体做法显得灵活而实用,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规定双方可随时同意斡旋、调解和调停,这三种方式可随时开始和终止;只要双方同意,在根据第188条设立仲裁庭解决争端之前,斡旋、调解和调停方式仍可继续进行,也可请求自贸区联合委员会帮助进行斡旋、调解和调停。在仲裁方面,如针对争端国家一方做出最终裁决,只有当所有可行的复议程序结束后,争端一方才可寻求执行最终裁决,对争端方具有约束力,争端各方应当承诺执行该裁决。这种机制具有较明显的“软法”倾向。

5 强调救济手段的非惩罚性

不同的经济合作协议,其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有的协议以惩罚性的救济方式为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有的协议则以非惩罚性的救济方式为争端解决目标。在价值取向上,WTO争端解决机制强调的是非惩罚性的救济方式,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使违反条约规定的措施符合条约,并不强调通过补偿或中止减让等手段来解决争端,因为补偿和中止减让乃至交叉报复都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争端当事方经贸关系的提升。中新《协定》采取与WTO相同的非惩罚性的救济方式。该《协定》明确规定:“中止利益应当是临时性的,只能维持至不符合本协定的措施被消除或必须执行仲裁庭裁定的一方已执行或双方已达成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止。

可见,《协定》在争端解决机制的价值取向上偏重于非惩罚性的救济方式,强调终止违反条约规定的措施,使本国法律符合协议的宗旨与内容,强调中止利益措施的临时性和次位性。这将有利于促进两国经贸往来,增进彼此间的政治友好关系,提升两国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

四、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两国经贸投资的影响

中新自贸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对于促进中新两国贸易、拉动两国产业发展和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双方今后经贸合作与交流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好处和实惠。

通过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市场准入的条件,为双方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中新双方的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近两年,我国物价逐步在上涨,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引起,我国对粮食及肉禽食品的需求缺口很大,有不少都是从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进口,但由于关税水平很高,这些产品的进口价格居高不下,根本不能平抑国内物价水平。而一旦取消关税,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农产品以及整体物价的下调。

中新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后,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扩大效应会使双方的进出口都有所增加。一方面,由于中国在农产品关税上存在较大的减让空间,随着贸易的自由化,中国进口的规模可能显著扩大。贸易创造效应会有利于中国具有优势的加工类产品及其他热带水果、蔬菜产品的出口,但新西兰只有400万人口,国内市场相对狭小。所以两国进出口增加的幅度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都不会太大。另一方面,贸易扩大效应会增加新西兰除畜牧产品以外的其他优势产品的出口,例如,新西兰的深海鱼产品,其产量大、品种与国内也明显互补,品质则更符合环保和健康的要求,但由于营销力度不够,国内的进口并不多。签署双边自贸协定后,两国在农业、工商业领域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新西兰工商企业在中国国内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将更为便利,包括深海鱼等在内的其他优势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将可能迅速增加。

此外,双边自贸协定还可减少走私带来的经济损失,技术工人的流动也能带来产业技术和效率水平的提升。中国拥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能很好地解决新西兰国内劳工短缺的问题。

从国际政治角度讲,新西兰作为东亚首脑会议成员,与“亚洲地区发展最快、最有影响、正在改变地区面貌的经济体”中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对其融入东亚地区起到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我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刚刚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目前,我国与3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14个自由贸易区谈判、商签和联合研究工作。其中7个自贸协定已生效实施,效果良好,涵盖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20%,近5000亿美元。通过相互降低和取消关税,进一步开放服务和投资领域,实现了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间的互利共赢,为我国的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和空间,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有助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

《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是中新双边关系发展历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将有助于深化两国21世纪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营造更加开放和稳定的商业运行环境,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贸易投资机会,使两国人民从中受益。双方的企业和产品将按照《协定》提供的优惠条件进入对方的市场,有利于拓展合作空间,提高竞争力,双方的消费者也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到优质产品和服务。

《协定》实施后面临挑战。新西兰经济是以农、畜牧业为基础,每年向国际市场出口大量牛羊肉、乳制品和脱脂羊毛。无疑对中国畜牧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中国牧民出售羊毛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将遇到更为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政府统筹安排。逐步降低农牧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减轻农牧民的税费负担,提升畜牧业产品产量、质量及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篇3

关键词:区域贸易协定;多边贸易;世贸组织;多哈会谈

一、世贸组织

WTO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作为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果,目前有174个成员,其成员国在国际贸易规则,停止自私保护主义的,它也担任场地讨论国际贸易规则的多边谈判。在加入WTO之前,跨国公司的贸易关系受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约束 。

二、区域贸易协定

虽然世贸组织的目标是使国际贸易更加自由,有时是不能奏效的。正如我们都知道多哈会谈是成功的,主要的问题是农产品。由于这样的问题不能在多国谈判中得到解决,因此区域和双边的贸易协定应运而生。区域贸易组织在世界各地有许多种,例如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域贸易措施对美国是非常重要的,它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布什政府时期已经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另外11个还在谈判中 。以多哈会谈为例,即使它失败,美国损失也很小,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加入区域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承诺和福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小WTO的RTA ,他们都对国际贸易,其规模是不是一样大,基本上,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所以他们也有类似的承诺和成员的权利方面。然后,让我们看到RTA与WTO的一些细节。

三、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协定的比较

区域交易和多边交易都需要谈判达成协议贸易的某些方面,如降低关税和补贴。但为什么如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贸易协定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个突出的热点。世贸组织是全球化的象征,而区域贸易协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甚至世贸组织的成立都没有影响到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多哈会谈开始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出现了33个区域贸易协定,其中21个是关于货物贸易,其余13个是对服务贸易。除蒙古外,所有的世贸组织成员都至少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员,区域贸易协定中成员国的交易量是整个世界贸易量的一半。区域贸易协定不仅源于欧洲,而且也是在欧洲得以固定。现在,亚太地区对签订区域贸易协定也变得非常活跃。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充实。传统贸易协议的目标是把重点放在减少和消除货物贸易税和非关税障碍。现在的协议,不仅扩大到服务贸易,而且还制定关于投资、竞争政策、环境政策和劳动条款的规则。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也成倍增加。一些国家已经有很多的经验,它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首先,它们不只是致力于与周边国家签订区域贸易协定,而且还发展隔海相望国家的贸易协定 。例如,美国和新加坡。并且他们也想打造一个超级的大自由贸易区,例如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欧盟 - 地中海自由贸易区。

与多边交易相比,区域交易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它很容易在少数几个国家当中达成共识。这就是为什么贸易外交官喜欢区域协定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我想谈谈多哈谈判,这是一次多边的谈判,即世贸组织活动。是什么导致了通话的失败呢?

要谈多哈会谈失败的原因,我们可以分析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的缺点。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多哈会谈?它于2001年在多哈(卡塔尔首都)举行。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特别是农产品的贸易壁垒,消除贫困,扩大国际贸易。自2001年以来,谈判时间表已经一推再推。主要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补贴无法得到共识。

对于多哈会谈的失败,很多的参与者都是有责任的。对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关税已经很低,它要求欧盟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大型新兴经济体,以减少对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障碍,但是美国自身只是提供了很少农业补贴改革。而美国宁愿选择达不成共识,也不想自己受到协定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印度希望发达国家削减农业补贴和降低关税,但自身并不想降低其对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贸易障碍。

很多国家宁愿区域贸易协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多哈(WTO)的承诺是不可撤销的,而双边交易则是灵活的,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承诺。

无论区域交易或多边交易,如果他们成功了,他们都可以有利于国际贸易。但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很明显,区域性协定只是影响少数几个国家,而多边协定影响所有成员。在多哈谈判中,任何一个贸易伙伴让步自动延伸到所有成员,这意味着一个成员国对另一个成员国作出了承诺,那么这个承诺对所有其他成员都是有效的。但在双边交易,这样的承诺仅仅是在这两个国家之间是有效的。

地域性协定可以成为重新启动多哈会谈的催化剂,因为很多国家都意识到自己在多哈会议上没有做出的让步在区域性的谈判当中都做了。区域协定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整个世界也能得到应该在多哈会谈中得到的结果。以美国为例,布什政府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许多人认为多哈会谈的失败造成美国的损失非常小,部分的原因就是它从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同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因此,区域贸易协定的不断增多同样会加速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环境保护;冲突与协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加强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两个共同发展趋势。贸易与环境之间既存在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着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一面。不加限制的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遭到不适当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加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出于环境保护的宗旨,有必要对某些国际贸易进行限制或禁止。由此,二者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面对频繁发生的贸易与环境争端,如何协调和平衡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以及各国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本质

(一)宗旨方面的差异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考虑,WTO的宗旨在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实质性削减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其中必然也包括因各种环境保护措施而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贸易自由的最大化,以贸易要素在国际间无障碍地流动为主要任务。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不加限制的自由贸易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遭到不适当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和加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某些产品的跨国流通还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扩散和转移。

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限制或者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与贸易有关的多边环境协议的共同特点是对国际贸易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加以限制。各种环保标准和措施对产品的原材料开发、生产、加工、包装、市场准入等各个环节都要求环保技术标准,从而限制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绿色贸易壁垒。这必然与贸易自由化的价值和理念相冲突。

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在某种层面上是矛盾和冲突的,二者在保护对象和宗旨上存在着差异。而由于贸易自由化的无节制发展,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不适当的干预贸易行为,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客观上发生了。

(二)规则方面的不协调

由于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宗旨和出发点不同,由此所导致的差异和冲突必然会在其各自的法律规定中反映出来。规则的模糊性和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WTO和各国环境立法以及多边环境协定中的一些相关原则和规定及其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WTO努力在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寻求协调与平衡。但是,WTO在规范环境保护措施时,采用了原则性的规定,规范内容过于抽象,对关键概念的内涵、外延和适用条件方面都缺乏明确、具体的界定,使得这些条款在实际应用当中有很大的弹性和解释空间,容易导致贸易冲突的产生。

各国拥有不同的环境政策。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制定不同的环境政策。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难以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措施和贸易制度的认识上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的问题上矛盾更趋尖锐,其实质是相关国家的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同时,在处理环境与贸易争端时,也会面临适用何国政策法规的困境。

多边环境协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多边贸易体制在公平贸易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对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等的相关规定,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上都存在着冲突。

二、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所追求的共同和终极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协调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根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都是发展的要素,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都只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下某一方面的具体指导原则。当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把握好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度”的问题,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兼顾、寻找平衡。争取在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情况下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双赢”,最终达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和持续、永久发展的目标。

(二)完善WTO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规体系

由于WTO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模糊,在实际应用中留有较大的解释空间,使得各成员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利己的解释。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WTO的环保条款。

首先,WTO应着力于制定明确的贸易和环境规则,加强国际合作,使制定的国际性规则能最大程度上反映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第二,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相关的环保条款。GATT/WTO中第20条是WTO法律体系中环境保护的主要依据,WTO对其缺乏统一的、明确的解释,而只是在争端发生后,由争端解决机构对个案进行解释。应进一步明确其内涵,使之具有确定性和可执行性,避免各条款之间的重复、歧义和矛盾。

第三,制定环境保护的国际标准或最低标准,以此作为解决争端的依据。各成员国在最低与最高的标准之间,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程度的环境标准,这样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进行遵守与执行。避免产生新的贸易摩擦和环境贸易壁垒。

(三)尊重各国国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解决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冲突时,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国情,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更公平、更实际、更易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当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承担起与其经济、技术能力以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水平,加强环保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切实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政策,并进一步扩大优惠领域,包括特殊和差别待遇,以促进全球环境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以及环境保护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应逐步调整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措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多边环境协定的相关立法过程,加强国际合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模式,争取达到贸易和环境协调、共赢的目标。

(一)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应参照WTO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律规范以及多边环境协定的相关立法,综合考虑国外和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创新,调整和提高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并逐步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尽快完善贸易中的环境保护法规,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同时,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专门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机构,负责及时了解国际社会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新动向,对WTO环境与贸易政策、多边环境协定以及国际环保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和实时监控,逐步提高我国应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能力,减少贸易与环境摩擦,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加新规则的制定

国际社会应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发展平台,使全球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尊重各国的经济与发展权利,通过国际协调解决全球性的贸易或环境问题。中国应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制内的环境与贸易谈判,争取公平合理的谈判地位,制订出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的多边环境规则和贸易规则。

(三)合理利用优惠待遇

WTO在多边贸易规则上明确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以优惠待遇。在合理利用特殊和差别待遇权利的同时,我国也应当积极寻找差距,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环境保护水平。

(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开发绿色新型产业

发展中国家要依靠科技力量,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一方面不断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促使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型;另一方面,调整外贸出口结构,减少初级资源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扩大绿色产品出口,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把握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努力提高本国的环境保护水平,逐步实现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避免贸易摩擦,促进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黎平.绿色壁垒若干法律问题之探析[J].宁波党校学报,2003.

[2]单亚东.浅议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J].中国商界,2008.

[3]黄辉.论环境保护的国际化与自由贸易的协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

篇5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效应;协整检验

一、引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于2002年11月签署,2005年1月生效,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关于经济一体化对贸易影响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是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研究,大部分研究发现,欧洲经济一体化对于贸易是正的且显著的效应。国内对中国-东盟的贸易效应研究显示,CAFTA对贸易具有扩大效应,但对中国的净的贸易效应为负。陈汉林,涂艳(2007)认为贸易转移效应远大于贸易创造效应,且差额在逐年增加,对中国而言净贸易效应为负;陈雯(2009)和徐婧(2008)认为CAFTA对区域内贸易有正的效应,且对中国从东盟进口的作用较大。

使用引力模型估计是研究贸易协定效应的重要方法。早期的研究多使用横截面的分析方法,如:徐婧(2008);近期的研究多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如:郎永峰,尹翔硕(2009),陈雯(2009),Marie,Eric(2011)。但现有文献对CAFTA效应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由于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且在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时忽略了数据的平稳性,可能会造成谬误回归。本文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且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减轻由于遗漏变量产生的内生性问题。

二、数据和模型设定

本文使用的引力模型是对Ma'tya's,L.(1997)中引力模型样板的一个改版。Ma'tya's,L.(1997)认为正确的计量经济引力模型的样板如下:

ln(EXPijt)=αi+γj+λt+β1ln(Yit)+β2ln(Yjt)+β3ωij+β4CAFijt+...+μijt(1)

其中,EXPijt是i国与j国在t期的贸易量;Yit和Yjt分别是i国和j国在t期的实际GDP;ωij是指i国和j国的贸易组特征,如共同边界、共同货币、距离和文化联系等;CAFijt虚拟变量,当i国和j国在t期时是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时取1,否则取0;αi是进口国固定效应;γj是出口国固定效应;λt是时间固定效应;μijt是随机误差项。

由于本文是基于中国角度分析CAFTA的影响,因而采用“单国模式”进行研究。“单国模式”与“多国模式”的不同在于需要分别对进口和出口进行回归。

本文使用的回归方程如下:

ln(IMijt)=α0+α1ln(Yit)+α2ln(Yjt)+α3DGDPPCijt+α4ln(DISTij)+α5CAFijt+α6LANij+μijt(2)

ln(EXijt)=α0+α1ln(Yit)+α2ln(Yjt)+α3DGDPPCijt+α4ln(DISTij)+α5CAFijt+α6LANij+μijt(3)

方程(2)是进口的回归方程,方程(3)是出口的回归方程。其中,i国表示中国,j国表示其贸易伙伴;DGDPPCijt是j国与中国在t期的实际人均GDP差额,DGDPPCijt=|ln(GDPPCit)-ln(GDPPCjt)|,GDPPCit和GDPPCjt分别表示中国和j国在t期的实际人均GDP,根据林达的偏好相似理论,实际人均收入的差距与贸易量应当是反向关系;DISTij表示j国与中国的距离,两国距离远近可以衡量贸易成本的大小,因而距离与贸易量是反向关系;CAFijt与LANij为虚拟变量,CAFijt中国与j国在t期都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时取1,否则取0;LANij中国与j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取1,否则取0,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两国或地区其文化联系较大,因而对贸易的效应是正的。

本文样本是中国与东盟十国以及12个主要的贸易伙伴2000-2012年间的双边贸易流量数据。其中东盟十国是文莱、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12个主要的贸易伙伴包括:香港、日本、巴西、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数据来源:双边贸易流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UNCTAD数据库;以2005年为基期的实际人均GDP来源于ERS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数据库;以2005年为基期的实际GDP来源于IMF数据库;RTA数据来源于WTO数据库;距离以及共同语言数据来源于CEPII数据库。

三、实证结果

为避免数据序列因存在单位根过程而造成的谬误回归,本文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和表2。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在1%显著水平下都是一阶单整的,且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零假设,即存在协整关系。表1IPS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ExportsImportsGDPDGDPPCGDPPC变量水平截距项3.142.794.614.684.82截距项和趋势项2.430.640.751.530.19一阶差分截距项-6.71***-8.07***-6.75***-5.16***-6.77***注:滞后长度根据BIC准则选择;***表示1%水平下显著。

表2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Panel vPanel PPPanel ADFGroup PPGroup ADF6.23***-5.46***-7.35***-8.91***-7.39***注:协整检验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滞后长度根据SIC标准选择,最大为2;***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本文对方程(2)和(3)的回归采用混合面板回归的方法,回归结果见表三。由于遗漏变量的存在可能导致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相关,进而导致实证结果存在内生性偏误。本文通过固定个体效应控制样本不可观测的遗漏因素减轻内生性问题,即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

由表可以看出:

(1)实际GDP对贸易的效应是正的,且在混合面板回归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都是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贸易量与经济规模正相关;实际人均收入差额对出口的影响在混合面板回归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中的结果符号不同且不显著,而对进口的影响在混合面板回归中是负的且显著,但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中符号改变且不显著,此结果不支持林达的偏好相似理论;两国的距离可以表示两国间贸易的运输成本,对进口和出口的回归结果显示距离的系数为负且显著,与预期一致;共同语言代表两国或地区间的文化联系,其系数在进口和出口的回归结果中都为正且显著,表明贸易双方间的文化联系对贸易有正的影响,与预期相符。

(2)CAFTA虚拟变量的系数在对进口和出口的混合面板回归中为负且不显著,但在个体固定效应回归中符号发生变化,其中对出口的回归中系数为正且在5%水平下显著,对进口的回归中系数为负且在5%水平下显著。这表明控制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的重要作用,即在控制了由于遗漏变量产生的内生性后中CAFTA的签订对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由不显著的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而对中国从东盟国家的进口的负效应有微弱增加。表3对出口和进口的回归结果

出口方程进口方程解释变量混合面板回归固定效应回归混合面板回归固定效应回归ln(Y1)1.70***(-15)1.39***(-8.6)1.52***(-11)1.63***(-7.9)ln(Y2)0.96***(-38)1.29***(-4)1.02***(-33)1.19***(-2.9)DGDPPC-0.02(-0.5)0.2(-1.6)-0.25***(-4.7) 0.12(-0.8)CAFTA-0.036(-0.70)0.067**(-2.02)-0.089(-1.93) -0.091**(-2.17)LAN0.70***(-14)1.08***(-18)ln(DIST)-0.89***(-11) -0.97***(-10) 注:括号里面为t值,***表示1%水平下显著,**表示5%显著水平下显著。

四、结论

本文利用引力模型的拓展版本对CAFTA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文化联系对贸易有正的影响,而距离对贸易的影响是负的,这与经典的引力模型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CAFTA对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的影响在没有控制遗漏变量产生的内生性时为负且不显著,这与现有文献(陈雯 2009,徐婧 2008)的结论不一致。在控制内生性的个体固定效应回归中CAFTA对中国向东盟的出口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国从东盟的进口是负效应,对中国而言净的贸易效应是正的,这与大部分现有文献的结论一致,说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够促进我国对东盟的出口。

参考文献:

[1]Marie M. Stack and Eric J. Pentecost. 2011.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rade: A panel cointegration approach to estimating the gravity model [J].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 Vol. 20, No. 1:53-65

[2]Ma'tya's,L. 1997. Proper econometric specification of the gravity model[J].The World Economy 20: 363-368

[3]陈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单国模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1):61-66

[4]陈汉,林涂艳.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5):47-52

[5]郎永峰,尹翔硕.中国-东盟FTA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9):76-82

[6]徐婧.CAFTA对中国和东盟贸易扩大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63-70

篇6

首先,中国在专业服务领域中还未开放兽医学服务、助产、护士、物理治疗师、研究开发服务、租赁服务,在交通部门没有开放邮政服务及视听服务、电视通讯。保健医疗部门中把旅游导游排在开放之外。娱乐文化服务部门中除了体育娱乐,没有允许移动多媒体服务、新闻提供服务、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文化服务。运输服务部门没有开放宇宙航空、管道运输。

另外,韩国在整个部门限制自然人口的移动。专业服务领域中,没有开放医学牙科服务、助产、护士、物理护士服务,也没有开放有关能量流通服务、建筑物清扫服务。在视听服务中的电影、录象放映服务和广播电视服务部门,在国内是比较敏感的部门,所以至今没有允许。还有,保健、医疗部门没有开放整个部。教育部门,没有允许中小学教育及其他领域硕士论文。环境服务部门,没有开放有关卫生设施的服务。娱乐文化部门,把新闻提供、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文化服务、体育服务从开放对象中除外。运输服务部门,把内部水路运输、宇宙航空服务从开放中除外。

在市场经济里,形成了以WTO为中心的,与多边主义的接近,以及把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媒介的与区域主义的接近两个方向。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表现出国家之间的利益对立还比较明显。与此相反,有相同利益追求的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则表现繁荣的现象。

服务的自由化意味着民营化与竞争的引进。据研究,服务与商品贸易不同,它不是通过区域协力引起贸易转换,而是比多方协商期待更多的利益。就是说,类似的国家集团之间,在国内管制方面,以自然发生的相互认定及调和的形态可能形成实际的协助。汉语圈、儒教和佛教相连的宗教性的纽带及人的习惯、制度方面,跟其他文化圈相比韩中之间的区域协力,比泛世界性的接近更加给对服务自由化起帮助的作用。服务贸易的主要障碍是,让外国服务供应者对市场接近的不允许、资格条件、承认、许可、对其他外国服务供应者限制服务供给等与国内规制相关连的内容。

篇7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六(3)班 鲁佳莉

您读过《黑猫警长》吗?如果您读过,那么您一定会对黑猫警长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您没读过,那么您听了我的讲述后,也会崇拜他的。

黑猫警长是动物森林里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小白兔找回了玫瑰花,为狗熊大婶找回了剪刀……更重要的是,他还帮棒槌星熊解决了能源问题。总之,黑猫警长功绩数不胜数。在动物森林里,还有一个心肠非常坏的“独眼龙”老鼠和一只狡猾的狐狸。因此,正义的黑猫警长经常与邪恶的“独眼龙”、红眼狐狸展开拼搏。但是,邪恶永远打不倒正义,黑猫警长屡次获得胜利。

虽然只是童话故事,但他却带给我无数的遐想,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使我愤怒,有的使我感叹。最主要的是,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邪恶打不倒正义。

篇8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大中华自由贸易区,制度安排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二者并行不悖。在欧洲,以欧盟为核心的大欧洲经济一体化将达到一个新境界,欧盟将变成拥有至少30个成员、占全球GDP40%、占全球贸易50%的最大经济体;在美洲,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将发展成为有至少15个国家参加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在非洲,以南部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基础的一体化安排将会进一步实施;在南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将会加快建立与实现自由贸易区方案;在东亚,日本、韩国都将更积极地参与签署若干个自由贸易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

作为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战略还是地区战略的角度,中国都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是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两岸四方建立自由贸易区即“大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地经济繁荣与发展的需要,是顺应潮流的举措,也是新世纪“一国两制”的新发展。

一、区域经济合作对中国的意义

1、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意味着成员国内部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使得贸易环境相对于非成员国而言变得更为有利,有力推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2、获取规模经济和竞争的福利效应。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产品双向贸易的增长上。统一市场的建立为化工业扩大生产、享受规模经济提供了可能性。生产能力的充分运用,不仅可以增加产出,还可以降低成本和市场价格,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受益,而且在统一大市场下,还可以避免各国规模的扩大可能产生的垄断。另外,在本国市场有限需求的限制下,企业规模的发展一方面会有“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会使企业数目减少、竞争程度降低而失去部分经济效益。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不仅提高了部分企业的经济规模,而且提高了整个市场的竞争程度,提高了整个统一市场的经济效益。

3、规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有利于全球福利增进的过程,因为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规模,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从而使得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利。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过程,不仅具有随机性,而且其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强者获利、弱者受损。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风险是很难规避的。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一个国家起着主导作用的进程,在国家作用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把全球市场内部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4、有利于地区安全和多极世界的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出于共同的利益,以共同的声音和共同立场一致对外,增强了谈判地位和综合实力,有利于地区安全和多极世界的建立。

5、加速企业的重新组合,提高竞争能力。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给区域内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因为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获得,商品可以在更广阔的市场低壁垒或无壁垒的销售,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改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般来说,只有区域贸易成员间的贸易才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区域一体化才会成为现实的需要。如欧盟经过近50年的努力,其区域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除此之外,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域内贸易已经超过45%,也就是说,在事实上,两岸四地的贸易一体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我们需共同承认这种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顺乎民意,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并辅之以必要的制度安排,以促进两岸四地共同的经济与贸易繁荣。

建立大中华自由贸易区,要从以下经济理论和据角度这两方面分析,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据WTO统计,迄今世界已签订120多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截至2002年3月1日,正在实施的区域贸易一体化中,绝大多数是自由贸易协议,占所有区域贸易安排的72%,共有175个,关税同盟22个,占9%,服务贸易协议及部分授权条款实施的区域贸易一体化共46个,占总区域贸易一体化的19%,其中除货物外,还涉及服务贸易的有17个自由贸易协议和1个关税同盟安排。,除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香港、澳门、中国台湾省尚未正式签署区域贸易一体化之外,WTO的每个成员均至少参加了一个区域贸易一体化组织,多者则达30个以上,区域贸易一体化遍布各大洲和地区。

那么为什么要区域化?除了出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外,其背后的驱动力主要出于各国经济上的考虑。

首先,一部分国家由于历史渊源和地理上的便利以及文化上的相似性,往往在外贸政策上发出同样的声音,这些想法相似的国家可能会在开放贸易方面比大部分成员走的更远,因此具有相似的禀赋和人均收入的国家之间产业内部贸易水平很高,这些国家传统上倾向于形成区域一体化协议。与区域一体化协议有关的总的调整代价会比在多边贸易谈判的情况下小得多,因为这类国家的贸易主要是中间产品和品种相异的同类产品。大多数成功的区域一体化协议——欧盟、欧洲共同体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其产业内部贸易水平都很高。其次,区域一体化协议是一些国家增强其市场力或者规避GATT关于非歧视性要求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如果区域一体化协议使不同经济体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对非成员提高贸易壁垒的话,区域一体化协议将会给世界带来好处。也就是说在利己的同时不损人。再次,寻求区域一体化协议的另一经济动机是将其作为一种锁定贸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进程的机制。另外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为了保障市场准入。因为即便是在一体化水平最低的自由贸易区阶段,成员国之间彼此消除了各种贸易限制。

三、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及主要规定

WTO与GATT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持肯定态度的。关贸总协定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并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是有好处的。WTO的“最惠国待遇(MFN)”原则,其主要目的是避免一成员片面实施贸易措施而导致不公平贸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各国利用区域组织之名,造成区域组织与个别国家的对抗。但GATT第二十四条是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它规范和肯定了区域贸易组织的存在。WTO总理事会于1996年2月成立了区域贸易协议委员会(Committee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CRTA),赋与该委员会审理各国所提出有关区域贸易协议的申请,并制订一个可供依循的标准模式,评估区域贸易协议对多边体制所造成的影响。《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二十四条和《关于解释第二十四条的谅解》及《服务贸易总协定》第5条对成立区域贸易组织(主要分为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两种类型)的定义、目的、涵盖范围、过渡期、结果及审议等做了明确规定。

(1)定义。根据关贸总协定第二十四条“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第8项规定:关税同盟应理解为以一个单独关税领土代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区内成员实质上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实质上实施同一关税或其他贸易规章。自由贸易区应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税领土所组成的集团,对原产于这些组成领土的产品的贸易,已实质上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的集团。自由贸易区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在该集团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另一方面,各个成员又各自独立地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所以,有人把自由贸易区称为半关税同盟。关贸总协定第二十四条第4款说明了总协定对建立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态度:通过自愿签订协定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一体化,以扩大贸易的自由化是有好处的。缔约各国(方)还认为,建立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的目的,应为便利组成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各领土之间的贸易,但不得提高对其他缔约方与这些领土之间进行的贸易壁垒。

(2)成立的目的。GATT第24条第4项规定:“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目的应是为便利成员领土之间的贸易,而非提高其他成员与此区域性组织之间的贸易壁垒”。“参加方应在最大限度内避免对其他WTO成员的贸易造成不利影响”。GATS亦规定:区域化服务贸易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而非在提高对外服务贸易的整体贸易障碍。

(3)涵盖范围。区域性贸易组织必须实质上涵盖所有的贸易范围(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SAT)。GATT第二十四条第8项第(A)款规定,不论为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其构成成员之间实质上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本项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发生“并非真正要在区域之内实施自由贸易,而只欲就某些特定产品形成优惠待遇,以排斥或限制其它国家产品进入其市场,从而形成区域壁垒现象(Regional Block)”。

(4)过渡期。不论是关税同盟还是自由贸易区,若不是立即成立,而是经过一段期间逐步完成,则应在合理期限内完成。GATT第二十四条第5项第(C)款规定,签订任何“过渡性协议”(an interim agreement,即最终将形成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协议),应将形成关税同盟及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及计划包括在内,其时间应不超过合理的长度。《关于解释第二十四条的谅解》规定,只有在例外情形下(exceptional cases)下,“合理时间”才可超过十年;倘若过渡性协议缔约国的WTO成员认为十年并不足够时,则其应向货物贸易理事会提出其需要较长期间的充分理由。

(5)协议结果。GATT第二十四条第5项第(A)款规定,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对非区内成员的关税或其它贸易限制在整体上不得高于未成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前之关税或其它贸易限制。

(6)审查程序。GATT第二十四条第7项规定,WTO会员欲签署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及过渡协议时,应立即通知货物贸易理事会,并由货物贸易理事会交由区域贸易协议委员会进行审查,并提出报告,送交货物贸易理事会采纳。

(7)对受的区外成员的补偿。GATT第二十四条第6项规定,在符合第二十四条第5项(A)款前提下,若成员方为成立关税同盟而必须提高关税,而此项提高并不符合GATT第二条(减让表)规定的,则必须适用GATT第二十八的条所规定的“调整关税时对受影响国家的补偿”。《关于解释第二十四条的谅解》第五项规定的补偿形式为:调低其它关税类别的关税。如果不被接受,双方应继续谈判;若在合理期间仍无法达成协议,关税同盟有必要进行修改或撤回其减让。

由此我们得知,相对于内部成员来说,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对其他WTO成员实行贸易歧视。但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成员之间取消贸易壁垒毕竟是朝着完全的贸易自由化迈进。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告诉我们,全球化及世贸组织所推行的贸易自由化最终会使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这也决定了世界经济的客观趋势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但人类几千年以来就存在的、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资源禀赋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不是旦夕之间就能消除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必经的发展阶段,是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台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显著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此对于区域经济集团来说,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是一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促进的矛盾体。但应当注意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世贸组织第24款允许区域贸易协定作为一个特例存在,条件是它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流动的同时不得提高对外部世界的壁垒,即区域贸易协定应该补充而不是威胁多边贸易体系。也就是世贸组织允许在坚持非歧视原则的同时,允许区域贸易协定的存在。世贸组织对贸易协定的认同为区域贸易协定的扩展提供了极大的制度空间。同时由于世贸组织无法满足一部分国家在开放贸易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一些国家致力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因为他们在多边谈判中无法达成的协议却在双边或诸边谈判中取得成功,许多贸易自由化措施都是首先在区域一体化内部实现的。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殊途同归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

(一)模式选择

区域一体化协议(RIAs)根据一体化程度可能会有几种形式:在自由贸易区中(FTA)中,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限制,但各成员均对区外成员保持各自的关税结构;关税同盟是具有共同对外贸易政策的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是一种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关税同盟;经济同盟则是一种成员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经济政策的共同市场;而货币同盟是采用统一货币的共同市场或经济同盟。就,在WTO协议中,GATT第24条规定了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例外,

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对关税事务进行合作的地区经济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关税合作的范围与程度有所不同。关税同盟是一些彼此之间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实行共同关税壁垒的财政合作形式。在关税同盟下,某一成员国对来自其他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而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按共同制定的统一对外税率征收进口关税。在自由贸易区下,各成员国相互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但对非成员国的商品则分别按各自规定的税率征税,各成员国没有共同的外贸政策,各自按本国的具体情况决定本国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政策与关税税率。显然,相比之下,关税同盟成员国对整个组织所承担的义务和所受的约束范围比自由贸易区要大。

因此,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显然建立自由贸易区比较切合实际,也更易行。应该采取有层次分步奏的方式,逐步过渡到高层次的一体化水平上。首先建立类似于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即CEPA(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Arrangement),使两岸四地彼此之间消除贸易壁垒,之后随着彼此间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和“一国两制”不断深化,四方的关系可以升级为关税同盟,最终发展为完全的经济共同体(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二)制度安排

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日益深层次的经济融合并没有产生两岸四方间重大的协定和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而且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一直是在当局各种政策限制和阻力下实现的。

换言之,如无政治障碍,两岸四方现实的经济一体化将会发展到更高层次。尤其是对内地和台湾来说,其一体化的特点在于它是绕过政治障碍“”形成的。其隐含的意义之一就是,当政治壁垒拆除工作迈出一小步,由于经济关联的相互作用而引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迈出一大步。

从前文的中可得出,两岸四方经济一体化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随着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和格局的变动,两岸四方自发形成的经济融合正在呼唤两岸高层次的制度安排,以为其持续深化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对两岸四方都是挑战和压力,两岸四方应意识到强化业已形成的利益共同体的紧迫性。因而,顺应经济发展,推动两岸四方经济一体化,制定适当的制度安排,是两岸四方最现实的选择。

制度安排是四方经济向高层次多方位融合的关键。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但其经济合作主要是外向型的产业,其结构和布局特点是港澳台地区的生产化解和资金、技术等要素通过不断转移的方式扩散到华南地区,在两岸四地之间形成了一个世界上出口量最高的制造业加工基地。但由于缺乏政府间的正式安排和高层协调,其合作性不稳定,难以全面发挥区域合作的竞争优势,影响到四地高层次运作和进一步的经济融合。如何进一步深化两岸四地间已具雏形的产业互补和分工体系,使更多的经济资源纳入到区域合作中来,加快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服务、创新为一体的经济整合,制度安排成为其中的关键。

1、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出版社,1999.1。

2、黄东黎《国际贸易法经济理论法律案例》,法律出版社2003.8。

篇9

关键词:中国;自由贸易区;实践

1、引言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晚,最初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部署。但是在逐渐的推进过程中,中国自贸区战略逐步清晰。2008年多哈回合再一次无果而终之后,中国坚定了加强区域合作的决心。截止2011年9月,中国已签协议的FTA有10个(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智利、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中国-秘鲁、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哥斯达黎加、大陆-台湾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另外,正在谈判的FTA有5个(中国-海合会、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冰岛、中国-挪威、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正在研究的有4个(中国-印度、中国-韩国、中日韩、中国-瑞士)。

本文主要对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梳理脉络,并探讨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实践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同其他国家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的自贸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与东盟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双边贸易持续攀升。目前,东盟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是东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实施进程一览表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为1303.7亿美元;2006年达到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2007年贸易总额达到20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双边贸易实现了稳健、持续的增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我吸引外资的6.08%。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了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我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主要投资目的地。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关系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双方业已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也对亚洲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必须看到,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与东盟之所以能形成如此紧密的合作,除了地缘政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两地在资源、市场等方面高度互补。

但必须指出的是,东盟与中国的合作,仍有若干关键环节需要打通,例如基础设施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对接,以及商品流通网络的建设等。不然,这种互补仍然停留在潜能上,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此外,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几乎全部由发展中国家构成,这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机遇,又带来一系列合作的隐忧,事实上,我国与东盟各国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过程中,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强势的国际贸易企业以及成熟的贸易规章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需要通过组建具有公共品意味的大流通平台来加以促成。并且,在法律法规的接轨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3、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迄今为止我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通过分析其建设进程,我们可以对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推断性分析与总结。

3.1 中国缺乏战略规划与管理

自由贸易区谈判具有谈判难度小、内容丰富以及合作方式灵活等特征,成为各国获得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的贸易战略工具。虽然中国已经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但仍然处于实践的初始阶段,缺乏一套主旨明确、安排有序、措施具体的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规划。这种战略规划上的劣势不利于中国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获取战略利益。此外,中国自由贸易区谈判涉及外交、金融、商务、农业等众多部门,但却没有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管理上存在劣势,会对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自由贸易区网络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大都纷纷设立专门的机构对自由贸易区谈判进行综合管理,协调自身在全球FTA网络中的利益。比如,美国不仅制定了目标明确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创造一个有利于美国商品和企业的竞争性自由化环境,为美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以及安全利益服务,还成立了专门的双边谈判机构和多变谈判机构,进行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的谈判与规划。

3.2 中国缺乏谈判经验和谈判人才

虽然规划和管理是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谈判才是一国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一国对外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需要明确的谈判授权和高效的谈判队伍。

中国商务部在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时,缺乏相应的授权支持,在没有更高一级部门进行协调的情况下,谈判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谈判成本和协调成本的增加。同时,中国在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时由于缺乏据有经验的专业人才而出现了能力不足的问题。当然,这与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时间较短有关。因此,我们缺乏一支精通国际规则、熟悉国内外现状、谈判能力强的队伍。在此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速培养有关自由贸易区谈判方面的人才,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谈判能力的队伍。

3.3 中国服务业发展缓慢,处于被动地位

现在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只涉及有关货物贸易的内容,同时它更多的牵扯到服务贸易、投资、金融、农业、环境、安全等多各方面。尽管中国在货物贸易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相对落后却会对我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

据中国外汇管理局统计,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060.3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589.24亿美元,出口额为1471.12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总体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运输、咨询业等生产业。

3.4 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起步较晚,具有后发劣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多变贸易进程受阻,自由贸易区建设开始成为各国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

要形式。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始认识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性,2007年提出开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此时,以欧盟为中心的FTA网络已经形成,美国成为美洲FTA网络的核心,中国现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大都是FTA的组建者或参与者,中国已经失去了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机。中国构建FTA网络存在后发劣势。首先,如果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组建自由贸易区,竞争对手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占领贸易伙伴国市场,对中国形成贸易转移和投资转移。即使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组建自由贸易区,在商品和投资方面失去的市场也难以恢复,我们的市场进入方面存在后发劣势。其次,如果中国的贸易伙伴与他国组建自由贸易区,他们就会现行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不管中国加入该自由贸易区还是组建新的自由贸易区,都必须根据已有的标准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这就意味着中国失去了制定标准的先机。最后,根据“轮轴一辐条”理论,中国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成为轮轴国的先机,失去了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特殊利益。同时如果盲目进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很可能成为辐条国,分享不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成果。

4、中国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策略建议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起步较晚,既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中国需要谨慎思考、步步为营,最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道路。中国需要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FTA网络,以此来落实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策略,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条件。

4.1 积极参与、合理控制

中国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开放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大国综合优势,可以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获得贸易利益。因此中国只有通过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才可能获得相应的收益。但是中国在自贸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适当控制,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协调成本和调整成本。要保证每一个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执行效果,必须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随着中国参加协定数量的增加,面对着为不同协定而设定的标准,协调成本势必会增加。所以,中国应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的数量。

4.2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虽然整体上可能提高我国福利水平,但是国内各个产业或产品的发展状况不同,其竞争力水平也层次不齐。对于每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中国应该进行必要合理的可行性研究,权衡利弊,有步骤、有层次的逐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开放我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金融投资市场,切忌急功近利。首先,先选择地理位置相近、经贸关系紧密、政治关系和睦的经济体;其次,选择富有竞争力,但是规模较小的发达经济体;最后,选择富有自由贸易区建设经验的经济体,然后发展其周边区域。

4.3 差异化策略

与不同对象开展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谈判的内容和谈判的方式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中国在进行自贸区谈判时必须根据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策略。

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采取不同的开放政策。如果有的经济体与我国的贸易结构比较相似,可强化彼此之间的产业内分工,通过外部竞争内化的策略,化解外部竞争,以规模经济获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利益。如果有的经济体与我国的贸易结构不相似,优于我国,可通过市场换市场的策略,消除贸易壁垒。获得市场准入,根据产业间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获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利益;汤托有些经济体的贸易结构劣于我国,则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通过FTA开放我国市场,输入经济体的廉价商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篇10

本文作者:解春艳朱红根工作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分析从图1可知,200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395.22亿美元,随着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削减,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该年双边贸易总额增加到547.81亿美元,其后随着2004年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以及2007年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2007年达到了2025.33亿美元,但由于受2008年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相比于2008年有所下降。从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地位来看,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呈波动性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33%上升至2009年的9.65%。图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统计得到(二)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分析从图2可知,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0年的173.41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43.17亿美元,增长了5.59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2009年有所下降,为1062.57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占中国对外总出口额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6.96%上升至2009年的8.84%。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来看,2000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仅为221.81亿美元,2008年则增加到1170.03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4.27倍。从中国对东盟的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比例来看,从2000年的9.85%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1.47%,其后4年呈相对平稳状态,到2008年有所下降。图2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及所占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统计得到(三)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区域差异分析从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区域差异来看(见表1),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与中国双边贸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并且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与这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2004年后增加幅度较大。其次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相比,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量相对较少。缅甸、柬埔寨、文莱和老挝等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量较小,但今后的双边贸易潜力较大。

(一)理论假设基于国内外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贸易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相关因素进行理论假设: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启动以来,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在这十年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签署了各项贸易协议,这些贸易协议的实施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及市场开放等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将长期促进双边贸易。但标志性的贸易协议有3项,分别为2002年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和签订《货物贸易协议》及2007年签署《服务贸易协议》。本文用这3个标志性贸易协议的签订来度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化程度,并假设每项贸易协议的签订对双边贸易都有正影响。2.经济规模。本文采用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一国的GDP总量反应了该国的经济规模总量以及该国的进口需求能力和出口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双边贸易流量,并且GDP越大,贸易流量也越大。本文假设经济规模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3.人口数量。一国的人口数量越多,意味着该国国内的需求越多,当国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则需要从国外进口来弥补无法满足的需求。本文假设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4.地理距离。一般指两国的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本文选取的地理距离是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两国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贸易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时间成本的大小,这些成本从而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增长。本文假设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5.科学技术水平。一国科学技术水平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提高,越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该国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活动更为活跃。本文采用计算机拥有率作为衡量该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指标,并假设计算机拥有率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正影响。6.文化距离。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的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近,则意味着两国的文化距离越近,一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商品越容易被接受,两国间的贸易流量也就越多。本文采用共同语言,即贸易对象国是否使用华语作为衡量两国文化距离的指标,并假设存在共同语言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7.共同边界。如果两国拥有共同边界,一方面可降低运输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意味着两国存在共通的文化区域,相互之间交流更便利,贸易更快捷。本文假设共同边界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8.优惠贸易区。保护性贸易政策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巨大壁垒,而当两国同属于一个优惠贸易区时,由于各种壁垒的消除或削弱,区域内各国的贸易能够在一定程度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会促进两国的双边贸易,对贸易规模的扩张有积极影响。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同处于亚洲,且同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本文采用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这一共同自由贸易区作为衡量优惠贸易区的虚拟变量,并假设该变量对双边贸易有正影响。(二)模型构建本文基于引力模型中的Linnermann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和修正,建立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变量的扩展的引力模型,其形式可以表示为:1nXijt=β0+β11n(YitYjt)+β21n(PitPjt)+β31n(Disij)+β41n(Comjt)+β5(Lanij)+β6(Borij)+β7(APECij)+β8(Policy1)+β9(Policy2)+β10(Pol-icy3)+μij其中,Xi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额;YitYjt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经济规模乘积;PiPj表示在t年i国与j国的人口数量乘积;Disij表示i国与j国首都的直线距离;Comjt表示在t年j国的科学技术水平;Lanij为文化距离变量;Borij为共同边界变量,APECij为优惠贸易区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分别表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重要变量。β0是常数,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β10是回归系数,μij表示随机误差项。(三)数据来源目前,东盟成员国有10个,其中柬埔寨于1999年最晚加入东盟,因此本文选取2000-2009年中国与东盟10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作为面板数据。双边贸易额数据根据2000-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获得。GDP和人口数量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通过世界城市经纬度查询系统(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计算获得。计算机拥有率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Bank)数据库。是否有共同边界可由世界地图查询。各国加入APEC的情况来源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官方网站。是否使用华语、各项协议签署时间和内容均来源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官方网站。模型中各项变量的说明如表2所示。

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首先分别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3个关键事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为了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综合影响,把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事统一纳入模型中回归,得到模型Ⅳ。从表3的模型回归结果可知,模型调整后的R2较大,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D.W统计值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中所有变量基本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分析如下: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对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有重要影响。代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3个关键变量Policy1、Policy2、Policy3在全部模型中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均为正,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说明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化的发展,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量不断增长。第一,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原因在于该协议条款中规定,双方要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所有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第二,2004年实施了“早期收获计划”并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根据该项计划及协议,中国与东盟首先削减近600种农副产品关税,紧接着开始相互实施全面降税,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东盟双边农副产品贸易的发展。第三,2007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规定,双方在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这一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进入了全新领域。2.经济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均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与双方的经济规模呈现正相关,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符。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贸易国GDP越高,潜在的进口需求越大,更有利于中国对其贸易出口。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GDP的增加对其供给市场的影响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出口额加大。随着各国经济规模地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量也会不断增长。3.人口数量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均显著为正,说明人口数量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东盟中的多数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因素使得国际间的贸易更加活跃,人口数量增加创造的需求效应远远大于国内分工深化作用。4.地理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中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地理距离对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有负影响,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并且地理距离越远,中国对贸易对象国的双边贸易额越小。但在地理距离变量模型Ⅳ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有待进一步考察。5.科学技术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对象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中国与其双边贸易额越大,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一般来说,一国计算机拥有率越高,表示该国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越高,居民生活水平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对商品的消费能力会越强,因此会带来更多的进口需求。同时,一国科学技术越发达,生产能力就越强,会创造出更多的出口供给。6.文化距离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与同使用华语的贸易对象国进行贸易较之不使用华语的国家,双边贸易量更多,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原因在于:一方面,使用华语的国家华人人口较多,对本国的产品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华语作为该国的官方语言,使得该国居民对中国抱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在人文环境上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通点,更容易接受和喜爱中国的产品,对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容易推广。7.优惠贸易区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全部模型中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当中国与其贸易对象国同属于APEC成员国时,更有利于促进两国间的双边贸易,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一致。因为属于同一贸易区的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存在贸易优惠政策,相互之间可以享有关税优惠,技术性贸易壁垒、非关税贸易壁垒和其他贸易壁垒都会相对较低,利于贸易规模的扩大。8.共同边界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四个模型中都为负,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共同边界与双边贸易量负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假设不符。究其原因,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缅甸、老挝都是贸易小国,经济规模小,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贸易流量少,即使存在共同边界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优势来大规模的扩大贸易;而与中国没有有共同边界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其国家经济规模大,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同使用华语,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都较大,因此就造成了与中国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较大,而与中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贸易流量反而较小的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对东盟各邻国的贸易还不够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