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的内容

篇1

关键词:陶艺;实验课程;整合;创新

陶艺专业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重点特色专业,陶艺专业的教学因学习特点需要,超过一半的课程为实验实践类型的课程。实验实践类型课程旨在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近几年,高等艺术类院校都开始开设陶艺课程,作为其必修或选修的一门课程,随之陶瓷艺术的学习也越来越普及。我院作为陶瓷特色类艺术院校,也开始着力给学生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陶艺学习平台。明确各个专业设置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为艺术市场输送有价值的陶瓷艺术人才。

体现在教学上的变化,就是从简单的传统型陶艺大方向教学,在陶艺专业分化的基础上,明细专业方向,区分创新型艺术家、应用型生活陶艺设计师和自主产研创业者的三大类不同的培养目标,构建一个遵循学校教学方向、一个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更加科学的大学陶艺课程体系。

1 基于多元培养目标下实验课程内容的整合

培养创新型陶艺家的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实验课程可开始基础陶艺+实验陶艺创作课程内容,满足学业提高,可于国内外艺术机构、展览比赛挂钩,选派部分学生参加高规模艺术展览。现阶段基础陶艺实验课程的基础学习有拉坯、泥条成型、模具成型、泥板成型、泥塑基础、青花装饰、粉古彩装饰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是所有陶艺学生整体了解陶瓷制作生产的工艺艺术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在陶艺基础学习之后,设置的一些陶艺提高的实验课程环节如环境陶艺设计、实验陶艺观念创作、实验陶艺材料技法创作、综合材料构成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学习重点在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启发艺术思维,使学生能灵活运用陶瓷这种材料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培养生活陶艺设计师的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生活陶艺方向可加强实行校企合作的环节,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设计作品参加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现阶段已有的实验课程内容有陶艺首饰设计、生活陶艺(器皿)创作、生活陶艺(家具软装)创作等。这类生活陶艺课程的手工制作性和陶艺材质的探索给陶瓷设计带来更为宽广的设计理念。生活陶艺课程的手工性和陶艺语言的多变性对培养学生驾驭陶艺语言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从更广的专业范围来看,生活陶艺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该类课程后,能够熟练掌握生活陶艺的制作技法,独立创作生活陶艺。

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创业者的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培养陶瓷艺术方面产学研Y合的创业者,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环节中能脱颖而出。现阶段各类中高等的陶艺教育都在增多,一般类型的陶艺人才也在增多。产学研结合的创业者不同于一般的陶艺类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以陶艺知识学习为基础,学校通过与研究机构搭建平台给学生一个科研的平台,使学生在陶瓷材料、陶瓷工艺的创新上有所突破,再投身到产业生产中去实现价值。这类实验课程内容是新的实验实践项目,具体的实施和设置还值得我们在进一步的教学环节中总结经验去改进和完善。

2 基于多元培养目标下实验课程内容的创新

拓宽陶艺专业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及艺术机构共同建设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验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验课程在陶瓷艺术教育中实施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陶瓷艺术本身具备技术价值和创造价值,这两种价值系统都要求学生要参加各种实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养成探求精神,激发创造欲望。

第一,配合学科知识去陶瓷产区观摩、加入生产环节等。在对各个瓷区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可以安排特定的实验实践环节,去往瓷区身入了解和学习。以便于学生在毕业创作时可以运用不同的瓷区材料、工艺来完成自己的创作。

第二,将学科紧密联系生活,划分调查小组去做市场调查。生活陶艺的运用是贴近生活的,不是凌驾生活之上的,最好的考验就是市场。设置市场调查这个实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掌握市场动态之下,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和设计创作。

第三,多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等。通过多元教学策略和多模态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找准自我个性定位,为学生开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有效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多维思辨能力、学习设计的能力、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国际陶艺交流打下艺术应用基础。

3 结语

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都是教学内容的四个要素。改变现有多元培养目标下单一的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应根据不同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实验项目。并且使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一样向满足学生多目标学习转变,符合学生自身学习兴趣,职业价值取向。提高陶瓷艺术学习的应用价值和改善实验基地结构和教学模式转变。通过部分小方向教学实践,分项目逐步从小方向惠及专业大方向教学。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艺术设计;融合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长期昌盛和快速发展的内在意志和精神纽带,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强大的源泉正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础和力量。鉴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建筑文化和理念为指导的室内艺术设计也应该立足于这一深刻文化内涵,从中吸取精华,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民族的、传统的爱国情感的依赖。因此,当前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运用到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等建筑欣赏领域,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的关系

1.中国的传统文化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中华儿女辛勤劳作的汗水和热爱家园热情。它主要包含了道德、风俗、文学、艺术、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先是中国古代道家富于辩证观点的阴阳学说,儒家的天人合一,都无不暗含着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后有欲显而隐、露则浅的园林设计艺术理念,等级森严的装饰色彩风格,都映射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

2.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

建筑体系下的室内设计,有着足够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逐步的发展与改善。但改革开放以来,革新的观念与城市化、现代化潮流的影响,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开始走向更明亮的舞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不同于古代独具历史风味和森严等级制度的风格,具有潇洒、不拘一格、现代奔放的时代气息。

仔细研究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不难发现,不拘一格风格潮流引领下,仍旧遵循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清晰可见,任何时代的室内艺术设计都是对当时代生产力和文化内涵的着重表现,而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也成为发扬和表现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着满足人们对于民族归属感追求的同时,也宣扬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艺术设计理念中的有效融合

1.历史传统文化的存在,传统思维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道家和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思维和思想的基石,指导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劳作和艰苦奋斗历史。道家:

“天地与我同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的和谐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这对于室内艺术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启蒙和夯实基础的阶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和意境。

确实,室内艺术设计,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室内环境与窗外大自然景观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共处,现代的纯粹室内艺术设计,往往会忽略掉这点,完全建立在现代化、机械化工艺的基础之上,缺少展露人与自然灵动的微妙关系刻画。同样,儒家提倡的谦虚谨慎为人处事之道,欲显而隐的意境油然而生,这点最早被用于中国的园林建设,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含蓄、隐晦、曲折、追求一种象外之象的艺术境界,极力避免开门见山,增加室内艺术设计的回味色彩和神秘气息,增加室内建筑的可观赏和层次性。相比于文化思想的显著影响,森严等级制度实施下的空间划分层次对现代室内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其最终产生的室内装饰空间的划分仍旧会起到很明显的影响效果。

2.传统装饰元素的衍生,传统装饰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通常室内装饰空间划分主要有分割、切断、通透、裁剪、高差、和凹凸六种,由于古代传统隐晦思想的存在,虚拟空间分割一直是室内艺术设计的着墨之笔,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摈弃了古代室内设计时连而不断的屏风、帷幕设计,转为结合现实的灯光、家具等材料,但保留了对于空间装饰设计的虚拟分割以及层次分明的形式美、功能美的追求,现代而又具有若隐若现、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革新,以前兴盛的传统装饰元素,正逐步推出历史舞台,转而被一些新型的材料和艺术品替代,但现代的室内装饰风格并不是对古代的一味否定,而是对其的抽象提取和意象重构。比如,传统的玻璃窗花或剪纸转变为现代室内的隔断,传统的窗格转变为现实的新型绘制图案或书法,这也使得室内的色彩搭配更加复杂和随意化,以前注重对于对比色的运用,而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在类似色。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室内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

要使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同时体现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与时代气息,单单依靠简单的模仿和生硬的改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良好结合古代的哲学思想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法则、符合传统的意境。在对古代文化利用的过程中,找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不断创新室内艺术设计的理念,遵循传统文化但不能拘泥与传统文化。为此,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理念,必须做到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来于现实,超于现实。具体来说,就是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应吸取传统思想的核心精髓之处,找到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现实切入点,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高端工艺,创造性的运用传统文化指引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把古代传统文化和思想作为意识指导,而不是作为框框架架,着重构建寓情于景的设计风格,将室内艺术设计的重点归根于抽象化、细腻化的传统文化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陆超.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融合运用研究[J]_现代装饰理论.2011,(7):26-27

[3]张瑜.罗小兵.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卟经营管理者.2010,(10):17-19.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改革需要创新,创新促进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国家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萌生创新意识。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岂能产生创新意识?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4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内部动力,是创新潜力的起源,同时也是儿童的天性。历史表明,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由最初的好奇发展总结而来的。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人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旺盛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发的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把即将学习的知识中比较新奇有特色的因素提出,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比如说在学到“能被3整除的数”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询问,学生知道哪些数字可以被3整除?通常学生回答的都是:9、12、18等,可以接着鼓励学生,让学生说一些较大的数字。当学生说出如198、147这些数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这些数字再写出一些能够让3整除的,如189、819、918、891等,在学生感到惊奇的时候,让学生进行验证是否真的能被3整除。然后再列出几个能被3整除较大的数,如1350、1620,让学生进行验证。经过验证会发现同样能被3整除,让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在学生无比好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进行总结,思考这些数之间的共同特征,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发现了所蕴含的规律,也学到了本节内容所需要教授的知识。在学生产生好奇,从而自行探索的学习中,既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对所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托小学生喜欢提问的提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特别是学生的一些别具一格的想象和标新立异的想法,教师需要及时适当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促进其发展成有教学价值的因素。例如,应用题问题:某小学某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的数量是女生数量的三分之二,女生共有多少人?教师在课堂上用分数方法解答:50÷(1+32)=30(人),有学生提出是否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解答,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其他的解法。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终于想出用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50×3÷(3+2)=30(人),以及用归一法进行解答:50÷(2+3)×3=30(人)等多种不同的解法。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质疑进行验证和引导,让学生不断增强在数学学科上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三、优化练习设计通过思维障碍的设置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同一问题和他人有着不同的答案,以及别开生面的想法和设计理念,在思维方式上表现独特。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一些思维障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通过冲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中,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特点布置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在对内容进行练习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学校空地上集合,安排练习题目。在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为20平方米的花坛,有多少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个题目有着高涨的积极性,他们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思考讨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做出了多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这就是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的结果。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思维更加具有创造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篇5

及其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系科学素质作为普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的理科教学中需培育的公民素质。从事物发展角度来说,科学素质的内涵不仅突出对科学、社会与技术三者关系的重视,还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化发展,如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与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学作为素质教学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包含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的同时,又需形成自身典型的特征,即在化学教育中形成独特的知识成分。此外,如今科学素质教育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始重点关注学生对科学的实质与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并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并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逻辑与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认为科学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想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开展科学素质教学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共同提高。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科学素质教学中突出强调了对学生个性、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并重视对其展开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进而对学生进行获得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创新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唤醒其主体意识,进而提高其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主体意识越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越高,从而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进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以及行为方式。总之,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全面唤醒并激发学生个体主体意识,并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想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就必须以广大高职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科学素质教育理念下逐步形成以探究式、启发式与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促使高职化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逐步朝着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根据高职生的特殊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科的研究,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还可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CAI等,为高职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展开主动创新学习的氛围,进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小结

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快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形式、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十分繁多。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内容还在不断增多。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少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试偏重知识的记忆性。因此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走出传统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误区。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以此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设定题目,固定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新技术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动机,利用学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其在独立思考下,发挥想象力、勇于探索、发现、创新,从而创新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定题目、定要求、定时间的模式,只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小项目如电子小产品、应用程序、功能电路等,然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实际应用项目的功能、设计方法、设计思想等是否完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或改进,该类型的课程设计没有具体的限制,只有鼓励和促进,因为不管学生完成的程度如何,他都是对现有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我们认为创新意识是基础,而创新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的实现,如果只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那么就不能对创新进行升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能力的建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1.探讨在本科教育中,结合学生个性能力引入项目培养制,学生自选课题或与教师、同学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实践能力;2.尝试挑选优秀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3.建立层次化、开放式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综合性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举办各种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比如说电子竞赛等相关活动,作为引导学生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单一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这些知识不是靠课堂单一教学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由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环境的建设

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初期的地位居于主导,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相互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需要注意创新环境的建设。结合教学体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

1.开设多种可以选修的拓展知识面的课程;2.提供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3.组织各种兴趣小组;4.组织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专题讲座;5.联系科技创业中心,为科技发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寻找突破口。

四、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

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法以及以考试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死读书本,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们要改变过去考试模式单一、成绩评定标准单一的现状,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不采用标准答案,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新的方法、新的见解。开展非考评学,通过写专题研究、参与科研实践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评分。

篇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意识。他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蛙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情绪,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二、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三、播放画片,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篇8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篇9

关键词:语文;培养;创新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就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才会有帮助。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学好语文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每个人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而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则可以很好地提升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造开创创新意识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提高。

一、开创新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点的时候,要摒弃老旧的授课方式,努力开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进步,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着进步,这样才给学生带来与时俱进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能先开创新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有创意的语文课堂,才会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生活化教学等。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想象力,而学生的想象力与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想象力能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展开想象,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帮助。为此,只有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月球之谜”这一课时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去想象月球是什么样的,上面会有什么等,这样引导学生去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鼓励大胆质疑

抱有疑问的人经常伴随着大量的创新意识,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深思,才会有创新的灵感。所以,问题是创新的来源,只有大胆提出问题,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只有勇敢地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有提升。

总的来说,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芳.小学语文趣味化识字教学策略应用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3).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意识;探索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保持着飞速发展的劲头,各项教育改革也都不断推出,效果良好。高中教育同样在这场改革当中受到了空前的洗礼。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和生活实际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是高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无论是从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产生了较大的转变。新课改要求中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升。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深化的表现,下面就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一些简单建议: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创新已经逐渐成为现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创新教育满足全新的社会需要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创新意识也是现今每一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做好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是对其主体精神的弘扬,是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的教育过程。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做法

1.兴趣培养,创新基础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一切钻研和学习活动的最佳原动力,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提和关键所在。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催化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所在。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通过视频让他们感受到自然和天空的美丽,以及二氧化硫所带来的危害,引入环保意识,这个时候再提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学习显然效果是更佳的。还有在乙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类大型假酒中毒事件作为情境;在盐类双水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泡沫灭火器的应用加以解说,这样通过各类生活应用和饱含趣味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拥有创造热情的学习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所在,在此基础上的教学,也才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极佳环境。

2.故事导入,创新氛围

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不断讲述各类相关化学知识所伴随的一系列社会文化和历史以及化学家们丰富而精彩的探索历程,这些精彩知识内容的导入对学生创新意识也有较大的启发作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各类故事的导入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尤其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激发,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较为积极活跃的状态,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导入饱含趣味性和化学知识的故事,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课堂活动,让师生在融洽的环境和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进行教学活动自然是事半功倍的。

3.积极鼓励,敢于创新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意识,首先应当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盲目复制教师和书本观点,方能有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积极鼓励学生活跃思维,敢于发挥想象,提出自身观点。例如在乙烯性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当中,教材当中通过乙烯让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了整个加成反应,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疑问引导和启发学生:乙烯和溴水的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其产物是否相同?为什么在乙烯和溴水的反应当中方程式却只有乙烯和溴的加成?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和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提出更多的的问题和方法,让学生明白书本内容的局限性而展开自身丰富的想象创新,敢于提问,敢于创新。

4.问题情境,引发质疑

一切探究和成就都源于质疑精神,“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现代教育当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任何一种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源于自身对情境中问题的思考和质疑,无疑,这样对学习效果及其创新都是相当有利的。例如在“物质的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首先拿出一杯一定体积的清水,然后说:大家想知道这个杯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水分子吗?有谁能数的清吗?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入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基础上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探究,显然会收效更佳。

另外,鼓励学生质疑而非打击他们的错误,以免挫伤学生创新和质疑的积极性,积极肯定学生质疑过程中的亮点,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逐步完善并给予适当引导,创新意识的火苗则在这样的过程当中逐渐燃烧壮大,在学生的质疑和不懈求知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品质。

5.积极探索,促进创新

中学化学的教学是一门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教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过程当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实验探索。将教师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动手实验,将化学验证的过程转化为实验探索的过程,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各类探索实验,将常规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同时,实验过程当中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以及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实现思维的跳跃和创新,让学生在亲身感受过程中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继而探究解决,引发创新。例如在氯气与水反应的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东西,提问到:“当你们打开水龙头的时候,往往会闻到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气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事物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另外,除了对课堂实验探究的注重,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和生活当中进行自主探究实验,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实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各类物品自制简易的原电池;在乙炔的制法学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其特点和化学反应原理,自己独立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可以是参考教材设计但决不能完全相同。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同样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在学生完成设计和探究实验过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为学生引导、指正,肯定学生的各类创新思想,这些都是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关键所在。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当从多个方面着手,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出发,通过质疑引发和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然而在实施过程当中却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创新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实验探究或是因为条件限制,或是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些都是需要强化的地方。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开展更多有效的化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各项实验探究落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加斌.浅析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2]胡卫兵,史伯安,聂光华等.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知识和能力并举: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3]李海江.浅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