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效果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效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效果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族学生一开始学习朝鲜语,就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世界。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学生在学习中采取何种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这种语言的喜好程度。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老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汉族学生产生对朝语学习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后学习朝语的主要基础。

首先,要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这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他们对老师有好感,便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花大功夫学这门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都是很强的,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教师教的有“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的,自制能力较差,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老师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认为,对于有进步或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真诚和恰到好处的表扬,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如果对于有些学习成绩不好,但他的朝语字书写得很棒,或者他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语感较好的,我也对他们进行适时表扬,使他们在得到赞赏的同时,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精心设计课件

朝语音节课的内容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既难读又难记,学生学起来费劲。为了突破这种难点,我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每节课都精心准备自制课件和卡片结合起来,将形象化有声有象,并为其创设一个学习的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网上很少有朝语课件,特别是朝语识字教学课件几乎没有,我就自己做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教学。

三、精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中适时依据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学生接受状态和思维状态随时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启发学生,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动手的过程中受益。

朝鲜语元音和辅音的拼读和汉语声母和韵母的拼读是相似的,但有些音素是汉语中没有的。所以重点把这些发音的口型、舌位、声带和气流、轻重准确地教给学生,并反复操练。特别是收音教学难度大,收音在文章中发音变化多样,连音化,送气音化,紧音化,语言同化,腭化音等,学生很难掌握。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些语法都编成简单的故事、顺口溜和通俗易懂的歌曲传授给学生。

四、精心设计课前活动和课堂练习

篇2

[关键词]中学英语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研究

一、引言: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伴随着我国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对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并确立了新的英语课程的任务和性质,描述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等。首先在前言中的提到的一条重大改革,即“课标”与国际接轨,“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的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标准。”这种设计考虑了我国具体的国情,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其次在《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也有对英语教师提出的: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多种渠道,组织生动的课外活动等等。最后在《标准》的《评价建议》中还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使对学生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1]

从以上我们看到,《标准》给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给学校和教师在决策方面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从而使得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了课程和必要。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但是共同的英语学习目标却整体化一的却很难照顾到各个学校学生英语学习上的差异,对学生的健全发展造成影响。

(3)培养和提高了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最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爱好,他们能够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并且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得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由此而加强了教师对其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2]

(4)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时刻体现着新课标中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宗旨。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

在钟启泉的《校本课程论》里提到:划分校本课程的类型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一是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二是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和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课程。那么接下来笔者就第一个维度来做分析。

(一)整合和改编已有课程

现有的好多英语教材都是力图注重知识前后的连结,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讲,现有课程的好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讲都过于简单,而在课堂上,他们却要花费那些不必要的时间去等教师把那些他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才能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讲,老师有时讲的东西过难,却因为有的学生懂了就过去了。更甚者,在现有的中学英语课程中,有一些形式上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根本局势多余的或者是不实用的,所以为了照顾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我们的教师可以把限有的英语课程整合,删减掉那些确实被证明不是实用的东西,然后把那些不是很系统的知识用科学的组织形式重新组织起来,开发出新的英语课程,让学生对他们有兴趣,从而更直接,快捷简便地掌握到那些重要的信息。在整合和改编已有的教材中,可以把词汇进行整合,也可以对单元进行整合,目的都是一样,就是为了把重点知识集中起来,有系统有组织的呈现给学生。使得课堂节奏紧凑,重点突出。[5]

(二)创编全新的英语校本课程

进行英语课程的创编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来讲是有着更大的挑战。但是在探索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创编的重点放在活动或技能课为内容的课程上。这种课程的研制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以教师努力能够创造出比较真实的情景或情境中来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

三、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面对知识增长,信息爆炸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一些课程开发者一味的搜集信息,用来扩充内容,使得各种课程泛滥到铺天盖地。这就难免会遭到许多人堆课程内容的不满。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慎重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我们的英语校本课程? 那么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知识的系统性原则

知识的系统性是指课程资源应尽可能多的涵盖一定阶段教学所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内容。开发者对课标中对中学每个阶段的知识性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还应该明白这些阶段的知识是如何过渡的又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二)技能性原则

我们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那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分阶段分梯度的开发既能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能在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形式上则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表演,模拟,视听说课。朗诵比赛等。

(三)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

我们的中学生是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来学习外语的,并且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在学习兴趣和方式方面的不同。所以在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在内容上遵循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利用不同类型的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和方式来教授不同内容的课程,使得不同喜好的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技能方面来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6]

四、英语校本课程的资源

(一)日常生活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死为了交流,而交流更多的是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见面打招呼,吃饭待客,讨论共同的话题,兴趣爱好,体育新闻等。每天都在进行着这种言语的交流。并且在这种信息发达的条件下,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在的一些新兴的东西和未来的事物,而不是更多的去关注过去。所以在内容上应该多搜集一些资料,利用现达的信息技术和科技,然后利用开发者的理论水平和素质进行编排。

(二)风土人情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点就是要遵循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地方特色为依托。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他独特的地方,就拿现在的南京来讲,当当是作为六朝古都的他就已经使他染上了厚重的文化色彩,更何况历史沉淀下来的诸多古迹已经成为人们浏览观光的好去处。更为欣慰的是出于长江中下游的他,地理位置的优越和气候的宜人更早就了一幅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图。还有独特的人文气息等等。当当是这些就够我们南京各中学的英语工作者有足够的内容开开发英语校本课程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来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当地民俗,民间艺术,继承本土文化精华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扎根于本土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去审视和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和素养。[7]

(三)跨文化交际

始终牢记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而学习一门外语我们要学会和另外的一种完全不同于本族语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就不仅仅是需要学习一些语言知识即可的。而是要彼此依托各自的文化背景,把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而作为校本课程这一块,需要做的不是拿英美文化去跟我们的国土文化进行比较,只是国家课程考虑和涉及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补充国家课程这种不足。我们要把这种文化间的差异做到小,做到细,做到精。让学生能在这种比较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浓厚气息。就南京来讲,来南京和呆在南京的外国人有很多,我们的学生接触的机会有很多,学生们在掌握了这些东西后,会有足够的知识内容去展示给他们的外来客人,使得交流能够更顺利,从而提高学生们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结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是在明白了它的形式和内容就可以进行的,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专业的开发者,即我们的一线教师,还有我们的学校和社会甚至家庭等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定要关注课程目标,课程的有效组织,对相关因素分析,在真正的实施后还要关注课程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丽佳.“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钟启泉.校本课程论[M].2001.

[3]刘素琴,孔富强.“走进经典”校本课程开发实践[J].课程与教学,2009.

[4]余唯贵.浅谈中学英语视听说课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2).

[5]丁惠芳.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3).

[6]王惠东.开发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若干原则[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7]张世善.依托地方和学校资源研究开发校本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篇3

一、开设本校本课程的价值思考

(一)由于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新的变化,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了课程目标。同时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这是属于“国家课程”的范畴。而校本课程应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它更多的是体现在学校层面上的课程开发和设置。

(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校本课程是相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的。毋庸置疑,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历史和不可否认的优越性,使它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也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示范和引路。但是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和有限的语文知识,对处在信息社会的高中学生显然是不够的。另外,由于受课堂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获取更多的需要,仅限于课堂学习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显然是难以实现的。相对于课堂教学的这些局限,开设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校本课程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校本课程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广阔天地。其次,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校本课程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的余地。第三,本校本课程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校本课程的学习和课堂学习相得益彰,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语文能力。

(三)开设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校本课程还源于古代诗歌鉴赏是各类大型考试包括高考的重要内容,与之相关联的对联之类的试题也屡屡出现。如前所述,目前语文课本选取的古代诗歌比较少、比较散,学生很难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里达到对古代诗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局限于课本,很难把握古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大多处在就诗论诗的层面。本校本课程的开设,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能更实际解决学生在古代诗歌鉴赏方面的问题。

二、本校本课程的简介

《唐诗宋词选读》选编了唐宋两代诗人的二百首诗歌及其鉴赏资料,资料来源于《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等此方面通行的权威辞书。因为《唐诗(宋词)鉴赏词典》这些大型工具书内容庞杂繁多,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也脱离当前阅读教学的实践,所以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资料进行了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调整、删减,适当补充的资料都依据有据可查和不增加阅读难度的原则。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编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回避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二是每位作者一般以选一首作品为限,以题材新颖有特色为特别要素;三是作品体裁以绝句、律诗、小令为主,以能读懂、容易记为依据,也考虑作品风格特点和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选读诗歌接近。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唐诗(宋词)鉴赏词典》等工具书原文也有疏漏,赏析文字也不是每篇都是佳制精华,但不满意之外并没有妄加增删,是为才力所不逮者也,这也是编选的依据之一。

所选每首诗歌设计了六个阅读环节:作者其人、其诗、相关掌故、选讲理由、亮点赏析、高考命题模拟。

其中核心内容是“相关掌故、选讲理由、亮点赏析”三个环节——“相关掌故”一节中所谓的掌故选材不拘一格,目的在于提升阅读兴趣,使阅读者在文学、文化、文史方面得到陶冶;“选讲理由”一节侧重推介题材体裁方面的特色;“亮点赏析”一节则侧重技巧、表现手法、具体内容的赏析。

另外,每首诗后面的“高考命题模拟”部分,设计了1-2道思考题,设计的依据是“相关掌故”“选讲理由”“亮点赏析”三部分的内容,不求和中高考命题接近,但求对读者有所警策。

三、本校本课程的反思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校本课程,为师生提供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空间。对必修和选修课程是一个很好的充实。但校本课程毕竟是独立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它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本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理论指导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不同在于国家课程都是由专家学者研究和编制的,而校本课程既不是学者专家,也不是学校领导干部说了算,而是由教师说了算。但是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教师不能过分独立,不能迷信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要有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减少随意性。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注重实效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地成长为宗旨,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注重实际效果。从编写的内容上讲,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考虑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拓展提高;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时时有反思、常常有改进,最终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

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实际上就要求教师要着力于区域性和个性的基本要求,对国家课程教材进行合理的校本化改良,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不断完善,实现增殖。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从有效教学、教学相长的视角审视现行各版本语文教材,发现它们虽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但大多是面向社会平均水平的普适性教材,与我校培养文科基础宽、厚、实的高质量文科生的目标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因此,产生编写一套侧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且适合学校学生学情的语文教材的诉求。

一、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基本概况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不仅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为绝对指导,还应以一本通过国家审定教材的知识框架为框架,结合学校自身的师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增、删、调、改、编,并不是为了张扬个性完全另起炉灶。如果那样,只能算是新开发了一个校本课程,而不能算作国家课程校本化,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

我校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该区使用京教版语文教材,因此我们编写的校本化教材大体遵循京教版教材的知识框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便于同西城区教学保持相对同步,教师可参加区集体备课和开设研究课,有利于教师成长;二是便于学生参加区统测统练,以进行横向比较;三是京教版教材以学科信息平台的使用为基础,理念有其不可忽视的先进性。这不仅是学校课程探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甚至可以说是当今教育方式的变革趋势。

二、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建设的有益尝试

通观比对现行各版本语文教材,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1.借鉴互文性理论,对相关篇章进行单元重组

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的创造及其意义的产生依赖文本的共生性语境和不同文本间意义的参比。仅凭单一文本,不能完整地解释文本自身的全部意义;文本自身往往要通过参照其他文本的内容表述来获取意义,进而形成意义的增殖。虽然现行各版本教材也是按单元组织的,但在编排时主要注意的是篇章手法的相似性,对篇章内容、主题关联度的关注不够。

实践证明,内容主题的相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为此,我们在不破坏京教版教材框架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内容、主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相关度的篇章组合在一个单元,便于学生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将《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组成“我看秦政得失”单元,将汪曾祺美文一束编为“花香水影汪曾祺”单元。

2.着力于作文教学系统化的探索

当前各版本语文教材对写作的关注力度均不足,多是一两个单元后附一两页纸的讲解,外加一道文字题。中学的教学实践中,也是多作文训练、少作文教学。所以,我们认为在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之时,如能丰富完善写作内容,摸索出一套能指导学生写作学习的方法,功莫大焉。而且,我校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均有较深的研究领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作文大赛,成绩显著,每年均有数十位学生的作品被公开发表。其中,5位教师有公开出版作文教学著作的经历。这是一笔巨额财富。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初步梳理,整合成写作教材,分记叙文指导和议论文指导两大部分,共20章。虽稍显粗糙,但初步实现了作文教学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成系列。

3.注重与学校活动相配合

教学理论认为,最好的学习是将知识与生活环境结合的学习。如果教学内容能与学校实际活动相联系,就能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比如,我校有“登顶晓天下,礼圣遇文心”泰山祭孔活动,在相应学期适当单元,我们恢复了传统名篇《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这看似是不大的变动,但对学生有效参加学校文化活动,是极大的帮助。反过来,学校活动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也能体现我校宽、厚、实的特点和有效教学理念。

4.尝试增设自主组元单元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可以在教材的整体框架下,以教学目标为原点,以自身素养和特长为半径,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同样,一群优秀的学生也可以以学习目标为原点,以特长爱好为半径,组织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这符合教师不是教材的盲目执行者、学生不是教材的盲目接受者的新课标理念。

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在选修二到选修四的三个模块中,通过选文整合压缩,各空出一个教师学生自主选文单元,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需求结合自身爱好专长自主组元,借以彰显任课教师的视野、功底与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这也让本套教材在共性中有个性。

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不仅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还要注意多方挖掘学校资源优势。以我校为例,我校文科实验班是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的,有20余年的教学历史,出现了一批批文科专业人才,所以在单元阅读导引中,邀请历届文科实验班的优秀学子来完成。他们有亲身学习经历,有对学校教风的直接体会,撰写的导引贴近学生需求,很受欢迎。

另外,我校与各所师范大学、市区教育学院联系密切。在阅读导引中,我们还会外请许多一流专家帮助揣摩、推敲或撰写,对学生的指导更高位。为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成为一泓活水,在教材装订上,我们采用活页形式,便于教师根据学情与教情随时进行增删。

虽然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的编写工作已初步完成,并开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尝试辅助国家课程教材(京教版)使用已达5年,框架体例均相对成熟,但我们并未停止改革探索的步伐。结合时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师生需求,今年入学新生使用的语文校本教材必修一中尝试加入31个二维码,共计31节微课。这些微课将教师最有心得、最为精彩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供学生预习、复习及深入思考使用,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的效果,很受好评。

篇5

1.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即单纯开设国际课程阶段,如设立“世界历史”、“国际经济”、“东方文明”、“欧洲法律”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实际上可能仍然采用中文教材,但它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学科的特点;二是课程国际化发展阶段,课程讲授中以比较视野增加对国际背景、异域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深入诠释,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等多种手段,将课程国际化内容融入其中;三是课程国际化成熟阶段,即国际课程本土化阶段,开设国际课程以及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去,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国际导向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如通过模拟动态教学、远程跨域授课等开放课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课程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已经把国际化理念运用到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而且在多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适应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常态化国际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已经推进到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国际化兴盛于欧美研究型大学,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得以加快,从目前看来,上千所普通本科院校只有数十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在课程国际化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推进,现已推进到上述的第二或第三阶段。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研究型高校,不仅早已进行课程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措施。而对于我国新办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尚未有这类课程开设的要求、受限于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师对这类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学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课时所限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其中绝大多数刚刚完成从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到课程国际化形成阶段的跨越。

2.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国际化理念的贯彻有待加强。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浙江外国语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上述高校100%认为课程理念国际化的核心是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并合理实现中外课程的交叉融合。这一调研结果体现了国内高校对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理念的实用化倾向,也说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课程国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引进国外教材、开设双语课程等实践手段。课程国际化理念应贯穿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材运用、教学组织等整个教学过程与各个培养环节之中,而这恰恰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薄弱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国际化理念是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前哨,课程国际化意识与观念贯彻不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进程中的首要障碍。

(2)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还是课程管理、课程评价,都没有真正确立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如果我国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明确课程国际化战略的基本依据,要真正实现课程国际化就变得相当困难。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除了能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某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操作能力等两项内容达成一致外,选择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强调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能力、与国际对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课程国际化目标选项的高校仍占一定比例。可见,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关键。然而就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本课题组2013年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归纳的九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中,其中有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等三类课程至今仍然停留在尚未起步或初步规划,其存在落差的原因在于师资不足,特别是不仅具备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能够接轨世界和洞察前沿的国际化师资尤其欠缺。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相对不多,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偏少,而聘请国外专家、教授的比例更低,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建设。

(4)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亟待加深。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和课程设计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内容仍然难以反映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和最新动态,从而形成其最显著缺陷。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外某个或某些区域相关的研究课程已经稳定成熟,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基本处于执行发展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国际职业素质的课程、培养跨文化交流与交际能力的课程正在进行从执行发展向稳定成熟的阶段性跨越,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亦基本处于从初步规划向执行发展的跨越阶段;而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高校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仍居于较低水平。

(5)课程输入和输出的严重不平衡。课程交流的对等性是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注重课程输入和输出的均衡,因而在向其他国家输入先进课程的同时,也向外输出本国优秀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在接纳外来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或短期交换生等方式,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譬如成立至今不到30年的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可以为海内外学生量身定制地开辟国际班,开设“国际企业与贸易”等国际化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新办本科院校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所高校的调研,认为既要保持本国的特色与优势,又要吸收其他国家高校课程中的精华的比例高达100%,而其中仅有50%的高校认为不能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之中,应该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针对全国而言,相当多的新建本科高校仅仅为了招生的需要,盲目地输入国际课程,生搬硬套地引进国外教材,却全然脱离了自身特色和实际。外来课程吸纳过多,而合作交流相对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所有课程框架中所占比重过低,国际留学生招收工作刚刚起步,课程的输出和输入严重不平衡。

二、推进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对策思考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在课程国际化观念、课程国际化战略、课程国际化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课程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提升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水平,要从以下五大方面着手:

1.根据新建本科校情,走特色化的课程国际化道路特色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这一点对新建本科高校更是如此。纵观世界大学发展历程,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是许多低起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譬如坐落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一跃进入世界大学100强之列,并获2012美国大学表现评估中心美国大学排名第3名和2011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排名第19名。威斯康星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于:自建校开始一直坚持走面向实际且注重实用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可见特色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尽管世界各国课程国际化理念有着很大差别,国际化形式和途径也有较多不同,但坚持自身特色是其共同点。譬如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历史悠久,到目前几乎全美高校都在实施课程国际化,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课程国际化规模,并特别注重课程国际化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澳大利亚,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24%,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18.4%,构成其高校课程国际化的鲜明特点。因此,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和新建本科校情,探索并制定出一条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国际化发展道路,是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确立课程国际化战略目标学科是新课程的重要依托,课程的国际化发展始终与学科紧密相联。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所有学科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对部分优势学科实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以加快其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步伐,让一部分学科及相关课程先“走出去”,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课程领域,从而带动高校课程的全面国际化。可以说,“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始终是一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法宝。譬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还只是一所二流大学,课程国际化程度非常低。面对极其严峻的发展形势,斯坦福大学依然打破学科平衡发展的传统,实施“学科冒尖”发展战略。如今的斯坦福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著名大学,也正因其具有浓厚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学生前来深造。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依托本校优势和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形成发展重点,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政策、课程建设资金、课程建设资源等方面对优势学科进行扶持,有效加大对先行课程国际化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势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国际化,带动其他与其相关的学科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实现所有学科课程的国际化,从而全面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发展。

3.做好本土化批判性吸收,建立科学的课程国际化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国际化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之后,就能够解决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产生的隔阂和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全球通人才”。但课程国际化并非抛弃本土课程或者与本土课程相背离,本土化支撑着国际化,而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的升华和发扬,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使本土课程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共同发展。在分析、比较、筛选和鉴别的基础上,课程国际化逐步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科技精粹融入到本土学科专业设置和国内课程教学实践中来。它不仅强调民族经济文化和全球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体现在国家民族精华和国际有益知识的兼收并蓄。简而言之,国际化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狭隘的爱国情感,而重点在于培养其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引进与输出之间的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模式设置上,而且表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多地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标杆,通过学习、借鉴和引进他国的优秀课程资源,甚至不少高校直接运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在吸收引进过程中,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应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这一点无可非议。但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新建本科院校校情的不同以及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差异。在课程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路上,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该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国际化模式,从而使课程真正实现国际化。

4.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规模,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者的质量。教师不仅主导课程设置、传授课程内容,而且直接参与课程实施,因而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锋力量。要真正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而国际化课程内容的讲授,又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各高校对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已经开始重视,但与发达国家和研究型高校相比仍远远不够。由于国际化师资不足或教师对很多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课程国际化的进程受到诸多阻碍。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课程的考核上,仍采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课程论文、大作业或自主学习考核方面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师资水平、师资结构和师资数量的制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充分的保障措施,鼓励本校教师海外留学和进修,更新教师课程国际化理念,熟悉国外高校的课程规划和课程设置,在扩大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增添课程国际化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和待遇吸引海外学者,重点引进和聘请海外高端人才,从而有效充实本校教师队伍。坚持“送出去培养”与“赴海外引进”双管齐下,大力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篇6

关键词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教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体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可供学生选择的、有特色的课程。那么实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是什么?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根据江苏省某高级中学的调查,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第二需要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第三需要才是学会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学生合理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一个动态过程。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时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对教师而言, 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性知识,累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再从教学角度而言,校本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相应地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课堂管理艺术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能自然地得到提高。久而久之,教师就能养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借助相关的理论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不明确

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宏观上来说,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并且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与和谐发展具有影响。而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许多中小学校、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了”例行公事”的课改或一般教研活动,摆不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关系,造成校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容易早策划能够学校科研的恶性循环。

2.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与程序缺乏认识与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为分析环境、设置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五个环节。具体来说,分析环境就是对社区等外部环境与学校内教师要求与课程开发条件的分析;制定目标是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提纲;组织课程和实施课程是指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内容和呈现方式,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实验、推广和教与学过程等等;课程的评价是指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学生参与课程、教师实施课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涉及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结构处理、改进等等。

由此可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许多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喜欢”头脑发热”,课程确立没有制度,实施混乱,评价缺乏科学性等。

3.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形式与比例的错误认识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能归结为一种简单的课程类型。国家根据课程选择权的大小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把所设课程的学术性、知识性还是非学术性、活动性,而把课程课程划分为学术性(或知识性课)课程和非学术性(或活动课)。校本课程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样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更加可以是必修课;其次,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棵的设置理念有很大的区别。选修课、活动课只是简单地根据课程要素与结构的需要而划分、开设,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更是一种新思想,它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研制和改革模式,和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师角色转换。

三、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解决对策

(1)针对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学校应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能力,多方筹集资金,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适当地调拨经费给教师用来开发校本课程,保证无论是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还是设计方案的实施都有充足的资金或是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得到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加强临近社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2)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设置与决策意识方面,学校应该采用“校本管理”的体制。学校要努力形成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给予教师、家长、学生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同时,要改革不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院校的课程设置。目前我国各类院校都存在普通课程结构单一、科学研究落后、学校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要求,因此,各专业院校应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建立以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学校要确定因时因地制定评价标准,以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是解决目前校本课程评价滞后的一个有效方法。评价时应该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否充分发挥了本地本校的特色为出发点,是否密切联系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实际以及校本课程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成果等作为基本准则。并要注意是否体现出对学校特色形成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著.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例患者,全部来自于农村,年龄18岁~50岁,均有生育史。将其分为廉价药物治疗组和新型抗生素的治疗组,各100例,其中胎盘粘连患者各25例(A),产后感染患者各25例(B),泌尿系感染患者各25例(C),盆腔炎患者各25例(D)。每位患者均为1年内妇产科住院患者中患4种炎症统计的典型患者,临床检验和药敏试验均符合其诊断标准。2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入院时营养状况、病情状况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药品使用和给药方法(治疗方法)

2组患者基本均采取一致的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只是所使用的药物不同。

1.2.1廉价治疗组

A、胎盘粘连:①青霉素钠160万U×6支(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中静滴,每天1次;②甲硝唑250mL×1瓶(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滴,每天1次。

B、产后感染:①青霉素钠160万U×6支(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中静滴,每天1次;②庆大霉素8万U×3支(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中静滴,每天1次。

C、泌尿系感染:①青霉素钠160万×5支(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天1次。②环丙沙星0.2g×100mL×1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静滴,每天1次。

D、盆腔炎:①青霉素钠160万×6支(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瓶(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中静滴,每天1次。②甲硝唑250mL×1瓶(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滴,每天1次。

1.2.2新型药物治疗组

A、胎盘粘连:头孢替安0.5g×2支(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中(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滴,每天1次。

B、产后感染:头孢匹胺钠1g×2支(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中(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滴,每天1次。

C、泌尿系感染:头孢孟多脂0.5g×2支(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中(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滴,每天1次。

D、盆腔炎:头孢米诺1g×2支(国药集团生产)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中静滴,每天1次。8组治疗时间均为7d~10d,平均8.5d。通过非限制性抗感染药物和限制性抗感染药物新药的临床使用对比,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

1.3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连续3次镜检转阴;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连续3次镜检转阴;有效:无症状或体征明显好转,连续3次镜检阳性;无效:症状体征不变或加重,镜检阳性。根据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痊愈病例和显效病例合计为显效病例,显效率(%)=(痊愈病例+显效病例)/总病例数×100%[1]。

2结果

2.1成本的计算

药物经济学的成本不仅指药品费用,还包括医疗费用、检查费用、给药费用、时间费用等,所有患者常规检查费用相同,住院治疗时间均为8.5d,均为静脉给药,其他费用基本一致,故只计算治疗4种妇科炎症的相应药品费用,价格按2010年5月招标价格计算。

2.1.1廉价治疗组

A、胎盘粘连:青霉素纳160万×6支×0.9775元=5.865元(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3.45元=3.45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甲硝唑250mL×1瓶×4.6元=4.60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共计13.915元×8.5d=118.28元。

B、产后感染:青霉素纳160万×6支×0.9775元=5.865元(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3.45元=3.45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庆大霉素8万U×3支×0.1265元=0.3795元(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0.9%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4.14元=4.14元;共计13.8345元×8.5d=117.593元。

C、泌尿系感染:青霉素钠160万U×5支×0.9775元=4.8875元(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3.45元=3.45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环丙沙星0.2g×100mL×1瓶×5.5元=5.5元(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共计13.8375元×8.5d=117.619元。D、盆腔炎:青霉素钠160万U×6支×0.9775元=5.865元(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瓶×4.14元=4.14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甲硝唑250mL×1瓶×4.60元=4.60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共计14.605元×8.5d=124.14元。

2.1.2新型药物治疗组

A、胎盘粘连:头孢替安0.5g×2支×32.20元=64.40元(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3.45元=3.45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共计67.85元×8.5d=576.73元。

B、产后感染:头孢匹胺1g×2支×27.60元=55.20元(海南通用三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3.45元=3.45元;共计58.65元×8.5d=498.53元。

C、泌尿系感染:头孢孟多酯0.5g×2支×27.60元=55.20元(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3.45元=3.45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共计58.65元×8.5d=498.53元。

D、盆腔炎:头孢米诺1g×2支×31.05元=62.10元(国药集团生产);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瓶×3.45元=3.45元(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共计65.55元×8.5d=557.12元。

成本:非限制抗感染药4组分别为118.28元、117.59元、117.62元、124.14元;限制性抗感染药4组分别为576.73元、498.53元、498.53元、557.12元。

A、一、576.73元÷118.28元=4.876倍(费用)

B、二、498.53元÷117.593元=4.2395倍(费用)

C、三、498.53元÷117.619元=4.2385倍(费用)

D、四、557.12元÷124.14元=4.4878倍(费用)

2.2同种疾病廉价治疗组和新型药物治疗组有效率比较。见表1。

2.3效果的确定

效果是以患者病情的改变为衡量标准如拯救患者数、延长生命年限、有效率等,本文效果以总有效率来表示。见表2。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达到某一程度效果时成本较低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比(C/E)表示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当对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时,有的方案可能花费的成本较高但产生的效果也较好,而增加效果需增加患者的支出,故这时就需要考虑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即增量成本-效果比(AC/AE),它代表了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出的结果。这里以廉价组4种方案与新型药物治疗组4种方案相对应比较,其分析结果详见表3。

2.4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是为了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假设4组的成本分别下降10%其敏感度分析结果见表4。

2.5不良反应

2.5.1非限制范围内抗感染药4种用药方案治疗的100例

患者都使用青霉素钠治疗,在用药前都严格按操作规格做了过敏试验,未发生由于使用青霉素引起的过敏等不良反应。A组:有2例患者由于使用甲硝唑出现了轻微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等,但不影响正常治疗。B组:虽然使用庆大霉素参与治疗,但由于用药剂量合适大部分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只有1例患者因原有神经性耳聋,用药后期出现听力减退,但坚持疗程停药后,逐渐恢复原有听力。C组:由于使用了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环丙沙星,有1例患者出现了上腹不适症状,但每日液体输完后症状随之消失。D组: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平时患有轻度神经衰弱,使用甲硝唑后出现头痛、眩晕,但输液后每晚按时正常休息,睡眠良好,不影响第2天正常输用甲硝唑治疗。

2.5.2限制范围内抗感染药4种用药方案治疗的100例

患者都使用了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它们的作用机制同青霉素一样都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达到杀菌目的,属繁殖期杀菌药。其不良反应与青霉素大同小异,所以在用药前都严格按操作规程做了过敏试验均为阴性,患者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青霉素样”过敏反应。A组:使用头孢替安治疗用药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头晕,但每日液体滴完后症状即消失不影响正常治疗。B组:使用头孢匹胺钠治疗输药后有2例患者出现热感,但停药后30min该症状即消失;有1例患者出现全身倦怠感,但均能正常用药。C组:使用头孢孟多酯治疗期间有1例平时患有结肠炎的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有所增加,但能正常坚持治疗,停药后减轻。D组:使用头孢米诺治疗1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发热现象,药物输毕后逐渐恢复正常,不影响治疗。

3讨论

本文应用2种不同治疗方案,即使用非限制性抗感染药和限制性抗感染药,治疗4种不同妇科炎症,非限制抗感染药总有效率为96.75%,限制性抗感染药物有效率97.75%,仅差1个百分点。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两类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基本持平,个别品种,限制性抗感染药的发生率更高,副作用更大。但是从成本来看患者使用限制性抗感染药的成本远远是非限制使用抗感染药的4倍多。药物经济分析注重防治措施的社会效益,最佳成本效果方案,并不是成本最低的方案,也不是成本最高的方案,应该是成本较合理、疗效较好安全性较佳的方案。本文2种方案比较非常明确地显示使用非限制性抗感染药治疗4种妇科炎症,不良反应少、经济、安全,能够为农村低收入的妇女减轻沉重的医疗负担,治疗妇科炎症的最佳方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4结论

篇8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探

新建本科院校,指高职高专、师范高专、教育学院、成人高校等地方院校通过合并或者单独升格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按照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12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842所,而1999年这个数字是390所,10多年增长了1倍多。这些新增的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大众化发展的使命。但新建本科院校上有几百所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老牌本科高校,下有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如果全盘照搬传统本科大学的办学模式,甚至与名牌本科大学进行全方位的竞争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定位应该是立足现实,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教育、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本科教学和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导,坚持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灵魂。“学以致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治学理念。只有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科学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才能有效构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才能有效地展开具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的课程建设,避免流于形式的趋同建设和层次失衡。

一、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建设现状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障碍因素如下:第一,学校定位不清晰导致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带来困难。新建本科院校脱胎于专科层次院校,成为本科院校以后,急于跟原来的专科划清界限,导致行业定向不如专科明确,而二次加工的机会又不如老本科多,进而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兼顾更加困难,这样的课程目标基本无法实现。第二,教师教学观念固化。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是办学层次提升后的一大问题。教师观念的固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老人”固守高职高专的办学思路和教学观念,进行单纯的职业教育,学生缺乏对国际商务谈判的整体把握和谈判素养的基本养成;另一方面新进高层次教师不愿意走出传统的教学体系,机械模仿老本科院校,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轻视实践,结果学生无法把握,无所适从。第三,新建本科院校从生源来看,学生多为刚过本科线的学生,在10多年大扩招的背景下,这些学生道德素质、自控能力、责任感参差不齐,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探索性相对欠缺。面对如此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要帮助每个人成功更加艰难,这使得课程建设工作愈加复杂化。

二、我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建设的几点探索

课程建设涉及面很广,我校针对当前较为突出和急迫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突破。

1.更新课程目标。老牌本科院校关于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定位一般是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容和方法,懂得商务谈判的有关法律规定,基本掌握商务谈判的程序及技巧,掌握商务谈判的策略及有关技能,平衡处理谈判过程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风险、策略、利益关系,为今后从事商务谈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这个目标对于我校学生是无法实现的,并且我校经管类学生的毕业去向是中小企业,所以过多涉及到大型商务谈判中的策略、技巧等内容也是没必要的。鉴于我校实际,课程组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为:通过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内容,基本掌握国际商务谈判的程序,熟悉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清楚成为一个合格国际商务谈判工作者需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简单地说,学生通过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学习,能够从事较为初级的国际商务谈判。

2.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赖于课程目标的设立,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校国际商务谈判课程导入的教学内容高度服务教学目标。①国际商务谈判基本知识。国际商务谈判是跨文化商务谈判,具有国际性。谈判的参加者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价值观念,代表着各自企业利益。本部分内容详细论述了国际商务谈判的需要理论,概述了谈判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国际商务谈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②国际商务谈判惯例。无论何种类型的国际商务谈判,从开始的准备工作,到谈判中的讨价还价,直至通过法律程序签订合同,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将这种规律性称为商务谈判的惯例,它反映了谈判科学性的一面。本部分从实务角度论述了谈判的准备工作、谈判的过程、国际商务谈判的法律规范、谈判技巧、谈判者行为分析、语言、非语言沟通等内容。目的是使商务谈判人员对谈判的整个程序、过程有所了解,以便指导实践。③国际商务谈判技巧。谈判技巧是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是谈判的所有。本部分首先导入国际商务谈判的需要理论,然后用此理论来指导商务谈判的准备和实施工作,最后对国际商务谈判应用技巧组合和使用技巧的方法做出详细的介绍。④国际商务谈判的国别比较。本篇对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的谈判风格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使我国商务谈判人员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传统和谈判方式,并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谈判策略。

3.改进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学生参与的形式完成学生谈判素养的培养。①案例分析。除了课堂讲授外,大力推广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谈判实务和案例进行分析,充实和巩固理论知识。由主讲教师根据国内外企业实践来设计具体案例要求;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意识,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桥梁,避免了教学与现实的脱节。②模拟谈判。按照课程的不通阶段,将学生分组,以对抗式的模拟谈判巩固学习内容,这是最能建立学生对国际商务谈判感性认知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谈判,架设场景,引入内容,激烈对抗,学生对于谈判的流程,谈判的内容和谈判的策略都会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③探索式教学法。商务谈判是个复杂的工作,因此,相同的案例不同的人去实现,途径可能不同,结果亦有可能不同,探索式教学法是以探索为主的教学,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师提供的案例,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④学生合作学习法,在教学组织中我们把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是指视教学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在“商务谈判与推销模拟挑战杯大赛”组织中,我们要求学生设立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案例,要求案例内容有深度、组织衔接完整,以宿舍为单位讨论,推出宿舍优秀案例;然后以班级为学习团队,由有关负责人负责案例的落实和组织课堂发言;最后挑选出的优秀谈判队伍参加全校比赛。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4.改革考核方法。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考试改变了以往期末闭卷终结性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采取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笔试和动手实践相结合以及口试、分组讨论、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并且形成性考试在考核总结果中占60%这样的考试分布,导向作用明显,保证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克服了具体实施层面的许多困难,通过课程建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达到了课程设定的目标,还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巩固和升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姜书竹,殷红蕾.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3]王瑛.中阿经贸论坛与宁夏高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4]明娟.地方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篇9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59―02

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就将国际化视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就使得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化成为必然。所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后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教学型院校,培养的人才以应用型为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而且由于先天存在的办学时间短、经费不足、教师队伍质量相对较低等原因,使得其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涵盖很多,但最重要的内容还是课程的国际化。邦德(S.Bond)在谈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时认为“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元素接近20个,但其中没有一个元素的地位可以与课程国际化相提并论。”本文主要讨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相关问题。

〖HT5H〗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及优缺点

1.1聘请外教授课的形式

聘请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教,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采取国外高校常用的考核方式是目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简单、粗暴”。“简单”是它的优点,即实施起来相对简单,只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外教即可,无需积累,无需底蕴。“粗暴”是它的缺点,即虽然可以很快开展,在表面上看起来实施了国际化,但这并不具备传承性,很难让这门课程延续下去,因为一旦教授此门课程的外教离开,也就带走了这门专业课程国际化成果的主要内容。

1.2由中国教师用英文或者中英双语授课的形式

由国内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参照国外的课程实施和考核方式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具有传承性,而且授课质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因为授课教师是中国人,其流动性很低;缺点是很难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现实中的情况是能够用英语授课的教师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懂专业的老师则不会英语,或者英语水平不高不能够用英语授课。而且一般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很难有出国学习的机会,即使能够勉强讲授这类课程,也是“形而上学”,很难体现国际化课程的精华。

1.3使用国外网络课程的形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美国高校和部分其他国家的高校开发了一个国际联合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免费提供网络课程。国内高校可以直接把这些资源用作课堂教学资源。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让国内高校的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享受这些“原汁原味”的课程,可以领略世界名师的风采。但是这种形式也有以下三方面的缺点:(1)很多课程内容不是最新的,录制时间相对久远。国内网易的网络公开课算是比较成果的,但是在网易公开课的资源库里有很多七八年前的课程。(2)国内高校买不到与课程匹配的课本。通常情况下所有网络课程都有与之配套的课本,但是网络课程里一般不会明确指出使用哪本教材,而且即使知道是哪本教材,这些教材也很难买到,没有课本就导致借助网络课程开展专业课程的国际化教学很难实施。(3)不能进行答疑和讨论。一般情况下课程会开展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疑问需要答疑,这些都需要在线完成,但是网络课程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1.4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求学,而且国内的“1+3”、“2+2”、“1+2+1”等双校园模式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很多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有一年或者两到三年的时间到国外高校学习,这实际也是一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享受国际化课程,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与国外课程没有太大差别;缺点是对学生的英语要求比较高,如果学生英语水平太低,会跟不上国外高校的授课进度。

〖HT5H〗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建设的资金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相对紧张,其生均拨款远远低于部署高校。这类高校建校时间短,学校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建设发展,用“百废待兴”这个词来形容并不为过,所以这些院校能够用于支持国际化办学的经费很少,而且国际化办学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因此能够用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这些院校基本上不可能投入很多经费支持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不足会导致这类课程不被重视,没有教师愿意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

2.2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较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知名度不高,能够提供给教师的待遇也相对较低,科研条件也教差,所以很难吸引优秀教师加入,更难吸引有海外经历优秀教师的加入。这就导致这类学校能够开展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极其匮乏,大部分学校基本没有能够开展这类教学的教师。一些学校即使勉强开展了这类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些教师要么来自外语学院,作为外语教师他们只懂英语不懂专业,要么是各学院的专业教师,他们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过程中,教材的建设非常落后。一般情况下课程需要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国内很难买到,而且价格非常昂贵,一些评价高、质量好、知名学者编著的教材单价高达两千多元人民币,这就使得使用这类教材具有很大的困难。通常情况下,国内授课教师会到淘宝上购买一些国外原版教材的PDF文件,然后根据需要打印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材费用,但是教材选择的范围就限定在能够购买到的数量不多的教材上。而且国内教师对国外同一课程教材的优劣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也不可能把市面上所有的教材都买回来进行比较。

〖HT5H〗3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措施

3.1思想上重视,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投入

高校领导要重视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要意识到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如果现在不进行国际化将来会被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淘汰。学校领导要站在学校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问题。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但如果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那么学校投入到这一方面的经费也会增加,因为学校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经费的投入比例。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在经费上有更多的投入。

3.2做好专业课程国际化的长远规划

专业课程国际化涉及到很多方面,而且建设周期长,这就要求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上要提前做好规划,不能无目的开展这项工作。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一般会分布在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这就表明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周期最少是三年,如果缺乏授课教师,周期会更长。学校要针对所要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而且学校的规划必须是长期规划,最好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教学工作中也不例外。教师是影响专业课程国际化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多方面加强专业课程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可以设立诸如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人员具有优先被录取的权利等条件;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派送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培训学习;以课程引进的方式引进国外高校的专业教师来学校授课,还可以给该课程配一个教师助理,让助理教师通过跟堂听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3.4加强教材的建设

对于教材的选用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不要选用经过中国出版社增加了内容或者删除了内容的教材,要选用最地道的原版教材。对于专业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的选用可以咨询相关外教,或者专门组织教材选用研讨会,把对这些专业课程和教材熟悉的国内外专家、外教请来研讨,讨论各版教材的优缺点,最终选定本专业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的外文教材。相关学院也要把历年授课教师的教案、讲义、PPT等资料收集存档,供下一任授课教师参考使用。

4结语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在我国高校中占很大比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虽然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很多先天不足,但是国际化是时代赋予的要求,如果不进行国际化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淘汰。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要抓重点,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对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清,陶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5663.

[2]许晴云.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河南日报,20120128(08).

[3]杨志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解析[J].唐山学院学报,2014,(02):8790.

篇10

关键词:教学效果评价;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SEEQ问卷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37-03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很重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1 研究對象

本次调查实施时间是2012年4月中旬,调查范围涉及怀化学院2010年级非计算机各专业学生,调查内容是對本校担任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16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硕士13位、本科3位,副高4位、讲师10位、助教2位,青年教师9位、中年教师5位、老年教师2位。青年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中年教师年龄在36周岁以上50岁以下,老年教师年龄在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均为在职教师。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电子问卷形式,由教师组织在相對统一的时间内发放并回收。

调查用选择题形式的质量评估表,参与调查的样本人群数量约为1212人,有效问卷1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7%。从样本人群涉及的学科分布来看,分散度较大,政法系11.1%、经济学系8.99%、教育系8.41%、人文教育系12.3%、体育系4.04%、中国语言文学系2.64%、外国语言文学系10.56%、数学与应用数序系1.15%、物理与信息工程系1.15%、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4.6%、生命科学系7.26%、音乐系8.99%、艺术设计系5.94%、工商管理系2.64%。总体来说,样本的整体分布较合理,随机抽取的样本涵盖各个学科,有助于提升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

2 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

本研究在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的基础上,结合怀化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對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改和编制。问卷主要内容包含34个项目,前2项为基本信息。后32项分为9个方面:问卷的3~5题调查学习价值、问卷的6~10题调查教学热情、问卷的11~14题调查教学组织、问卷的15~18题调查师生互动、问卷的19~21题调查师生关系、问卷的22~25题调查教学广度、问卷的26~28题调查考核与评价、问卷的29~30题调查作业与阅读材料、问卷的31~34题调查功课量与难度。32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计分,分别为“很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同意”为2分、“很不同意”为1分。

2.2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问卷信度分析

问卷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才能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科学性。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分析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α系数),其公式为:

其中,n为问卷包含题项的总数,S2i为答卷者在第i题得分的题内方差,S2x为答卷者测试题项总得分的方差。

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试的可信程度越大。通常说,问卷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具有使用价值。信度系数在0.85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良好。

另外,折半信度法常用于意见式问卷的信度分析。在不可能进行重复调查的情况下,将全部题项按奇偶或前后分为两部分,计算二者各自的信度及相关系数,相关性高则认为信度好。

利用SPSS13.0系统中Reliability Analysis模块检验问卷总的信度系数,得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4,split-half reliability分半信度为0.882,表明此问卷可靠性较高。

3.2教学效果评价因素检验结果与分析

3.2.116位教师在各项目上的得分情况及差异分析

對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项目的标准差都比较小,表明学生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时意见比较一致。

排在前5项的问卷题目为:教学热情3即教师按时上下课,很少调课、停课或缺课;教学热情1即老师對教学很热诚;教学热情5即老师教学认真、治学严谨;师生关系3即能够欢迎学生课堂内外向老师求助或咨询;师生关系2即老师能够友好地對待学生。表明我系特别重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授课老师师德观念较强,對教学工作不敷衍,教学态度好,授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

排在后5项的问卷题目为:学习价值2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提高了该课程的兴趣;功课量3即教师教课的教学进度掌握是否合理;学习价值3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我学会利用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功课量2即老师每次教授的功课量是否合理;功课量4即老师要求的每周课外的功课时间是否合理。上述结果表明,我校授课教师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知识宽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教学呆板,教学内容不够开阔,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年龄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的老师并无显著差异。

3.2.3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职称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除师生互动均值、功课量均值外其他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各指标在不同职称的老师上得分不全相同,运用Lsd對不同职称教师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可知:学习价值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42,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4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热情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7,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组织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3,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8,有统计学差异;师生关系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8,有统计学差异;教学广度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6,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21,有统计学差异;考核与评价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29,有统计学差异。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职称教师评价显著差异主要在助教与讲师之间、讲师和副高之间,助教和副高之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對所获得的数据分别进行不同职称的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从评价总分来看讲师高于助教和副高。说明讲师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助教限于教学经验欠缺和知识广度局限,获得的教学评价得分较低。副高可能由于年龄、看问题的观点、精力侧重科研、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评价得分也较低。

3.2.4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学历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5所示。

由上表可知,教学热情均值不满足方差齐,t=-2.962,p=.011,p

教学组织均值t=--2.254,p=.041,p

其他得分p值均大于0.05,可以得出不同学历的老师其他指标,如学习价值均值、考核与评价均值等没有统计学差异。

3.2.5不同专业学生對教师的评价的差异分析

将专业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6所示。

上表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专业的授课老师的各指标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4 效果

怀化学院担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获得学生认可度较高,教师依法治教,敬业爱岗,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陈旧,授课技巧单一,讲解内容枯燥的情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對教师的培养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對中级职称的教师评价相對较高。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怀化学院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级职称教师已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的主力。因此,进一步加强中级职称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能力,是怀化学院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背景变量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對于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学生對不同年龄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上,专业和年龄并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数据可知,学历高的教师各项得分较高。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累,会随着技术更新很快被淘汰,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提高业务水平,不断进修学习和参加科学研究。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