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总体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总体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方案制度要落 实
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制度要先行。缺乏长远和总体规划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是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由此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细致分工、明确职责。在国家课程方面,重点是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措施,完善制度确保国家课程,特别是艺体、综合实施活动课程的正常、规范开设,确保实效和质量。地方课程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重点是做好省级必修地方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落实,以及地方选修课程的合理开设计划。校本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特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立足于实际情况,通过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展的总体方案,提出校本课程实施要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桓台县世纪中学的社会课程资源建设值得借鉴,他们立足调研学校周边文化环境,将社会上的手艺人,比如京剧、航模等引入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实现了很高效益。作为我们南冶中学来说,目前也已开发了莲花山、莱芜八景"、"社区服务"等校外课程资源,但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今后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挖掘周边人文和自然资源,制订校外课程资师、开发规划和方案,为校本课程的规范实施创造条件。
二、人员要落实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规范办学行为的新形势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发生了大的变化。一方面教师要变单一的学科专任教师为适应新形势的"一专多
能"型教师,即"教师要有开发第二课程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课程的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有需求的特色课程需要一些有专门特长的教师进行指导,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培训或引进等方式增加必要的师资配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含义,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的耍求,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使全校教师放下包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二是创造条件对教师
进行专业化培训,新课程实施后,在教学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艺体课程理念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进行了规范,设置了各年级必修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得到强化等等。这些都对学校的师资配备提出了挑战,想要在短时间内按课程要求配齐专任教师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内部控潜,即对现任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专业化培训时要注意发挥教师特长,尽量从教师优势和特点进行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三是引进外撮,有一些特殊课程的师资要求专业性很强,靠校内教师不能完成.比如戏曲、航模、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这就需要学校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广揽人才,将杜会上的一些专业人才吸引到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
篇2
一、福建省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特色
福建省有高中学校575所[1 ]。2011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把开展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改革列入福建省十大教育改革试点之一,由18所普通高中承担试点任务。一年来,18所试点高中校积极探索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两大类七个方面特色。
1.在创新办学模式中形成多样化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按照《纲要》要求,福建省普通高中试点校积极开展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三个办学特色。
(1)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福州三中、泉州五中、泉州七中。福州三中利用学校已经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爱迪生中加友好实验班”,积极引进国际高中课程和优秀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2 ]泉州五中开设中美合作课程实验班,引进国际教育理念及优质课程资源,采取具有国际特色的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还计划与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联合承办国际教育园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泉州七中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2010年与德国奥博豪森市达成合作协议,互派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访问。2011年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坎贝乐中学达成“中美合作高中课程实验班”合作协议,双方在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学生的培养、课程的开设等方面达成一些共识。学校还与CPH机构合作在学校推广“中美高中交换生”项目,2011年选拔5名学生到美国高中进行交换。
(2)普职融通办学特色。福州华侨中学、漳州五中在普职融通上勇于先行先试。福州华侨中学开展普高分流模式试验,采用“1.5+1.5”分流式(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一年半的文化基础课,并参加福建省高中会考;高中会考后的一年半,根据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分别开设普高班、体艺班或职业班),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努力探索能融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社会、高校对高中毕业生多规格、多层面的需要。漳州五中实行“普通高中+艺术特长+职业教育”三合一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努力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创新性人才,取得实效。
(3)六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厦大附中、三明一中。厦大附中承担“六年一贯制”试点项目,创办中学“六年一贯制”教学实验班,在课程、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中学阶段“资优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三明一中实施“初高中教育一体化”实验,联合三元区五所初中校创建一套具有特色的初高中教育教学互通互助的体系,构建一个新型的特色教育平台,争取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建立“初高中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范式。
2.在创新课程体系中形成学科特色。在积极开展办学模式创新的同时,我省18所普通高中试点校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一着力点,努力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创特色。福州格致中学、厦大附中、晋江养正中学、南安国光中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福州格致中学在原有课程建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有格致特色的多样化可选择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化,国家课程选修I(B)校本化、生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普及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厦大附中着眼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整体设计初高中课程,设有省颁课程、特许课程和拓展课程,多层次满足“资优生”汲取创新素养的需要。晋江养正中学积极构建“一本两翼”的办学模式,挖掘国家课程中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资源,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开发和实施,推进本土化和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南安国光中学从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出发,以扎实必修课程、优化选修课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探索开发具有农村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高中课程体系,已有良好开端。
(2)在优势学科中创特色。福州外国语学校的外语学科是多年形成的优势学科,在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试点中,学校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为改革重点,以特色办学为方向,立足课程开发,在原先第一外语英语、日语两个语种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德语,努力形成更加明显的外语教学特色优势。
(3)在校本课程中创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福州铜盘中学、福州屏东中学、永定一中、石狮一中。福州铜盘中学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扎实开展国防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发展,能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国防特色教育模式。福州屏东中学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审美(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开发出高中美育教育系列教材,逐步形成美育教育系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美育办学特色。永定一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客家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把客家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发建设了一批以客家文化为主线的学校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客家文化校本课程特色。石狮一中立足市情、校情,开发了《创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对高中学生进行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开创性的个体和开创性的群体,培养和提高在校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目前该校本课程已实施8年多。
(4)优势课外教育特色。福州格致中学、南安一中、莆田六中的优势课外教育特色十分明显。福州格致中学将学校四大传统优势项目——“体、艺、科、英”提升为特色课程,实现乒乓球、英语口语、学生社团活动“三个100%普及”,让在格致中学毕业的学生,人人会打一手乒乓球、能英语会话、有一个兴趣特长。南安一中以体育特色课程、文体社团活动、科技兴趣活动为主题,优化多样育人模式,坚持关注全体与培养拔尖生并重、兴趣培养与特长发展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莆田六中围绕“文化·科技·体艺”三大领域,在校本课程基础上认真进行社团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开发,先后开发了中华灯谜、集邮、对联、发明创造等14个社团活动课程,学校还把社团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学活动计划,确保社团活动课程规范实施。
二、高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8所高中校在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试点中,形成了初步特色,也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如何解决好试点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对助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至关重要。
1.课程改革与特色课程建设。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18个试点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建设上,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但总体上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不够明显、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兴趣不够浓、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这是影响高色发展的问题之一。
2.师资配置及职称评定。在推进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中,一些试点校积极探索特色课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但在开展多样化、特色化试验中,也使师资配置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试点校反映,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专业指导教师缺乏,师资引进和师资培训任务紧迫。多样化改革还带来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如石狮一中开发《创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引进一名金融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师,但由于普通中学学科教学中没有金融专业设置,造成该教师职称问题无法解决。福州华侨中学反映,原本分流办一个建筑职业班,因班生数才16人,福州建筑职专老师派不过来,本校老师中又无此职教经验,造成分流班办不下去。
3.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这指明了政府在高中办学的主体地位。虽然我省高中财政性经费投入每年呈递增趋势,但仍难满足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需求。改革试点普遍反映经费不足、活动场所偏紧偏少、设施设备无法添置齐全等问题。
4.普职融通学校学生学籍、学制等的管理制约。《纲要》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上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一些试点校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积极探索普职融通教育特色,把职业教育纳入高中办学多样化渠道。但试点校也反映,普职融通教育还存在高中校的职业教育学籍管理问题、学生分流学职业教育学制两年(一年学专业课程,一年学技能)不愿意,同时希望学校能设职业技能鉴定站。
5.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尽管政府一直强调要推进高中办学多样化,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这直接影响学校的改革力度和改革热情。在校本课程建设上,目前还未建立评价体系,究竟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才是规范的课程、优质的课程,试点校反映较迷茫。
6.优势学科特色生的招生工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一些试点校积极探索培育优势学科特色。但在试验过程中,受政策限制,试点校面临优势学科招生难的问题。如福州三中计划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试验,原计划通过学校自主招生考核,吸收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拔尖苗子,但由于2011年没能申请到配套招生政策的支持,无法按计划实施,只能从高一新生中挑选学生,这样造成学生素质未达预期的高起点,也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三、内因外力助推高色发展
高色发展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升办学内涵、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的有效办法。针对我省普通高中试点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充分发挥内因外力的作用,助推高色发展。
1.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应如何理解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这是深入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的一个关键点。对“多样化”的理解,目前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多样化就是在一所高中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另一种认为多样化是指区域内高中校办学模式多样化,而具体到某一所高中校应是特色化发展,具体的、许许多多的特色校就会形成区域内高中校的多样化发展。省基础教育咨询指导专家组认为,作为具体的一所高中校,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区域内高中多样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追求本校内“多样化”。一所具体的学校搞“多样化”,只能抹杀自己的特色,而且会出现各个学校通过同样的路径搞“多样化”,最终又将形成单一的办学模式。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应廓清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这有利于普通高中试点校沿着正确的路径开展试验。
2.高中校要认真分析校情学情,进一步凝练形成本校办学特色。高中校是高色发展的实施者,内因的作用非常重要。高中校要认真分析本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进一步培养、发展办学特色。一要发展学科特色。学科特色是高色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大力加强课程建设,牢固确立课程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在普通高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学科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课外教育形成的学科特色,努力使学科特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二要发展校园文化特色。要注意凝练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标、校歌等,形成学校的文化名片、文化基因、文化模式,成为高色发展的形象品牌。三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对在某一领域具有超长素质或特殊兴趣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招生、办学、管理模式,举办专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班,对确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别培养。
3.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高中校特色发展。一要加大普通高中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从办学场所、设施设备上支持普通高色发展,培养各类创新人才。二要从师资配备上予以支持。对普通高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师资,可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内学校中进行重组,让特色校的优势学科配备更强的师资力量,助推特色发展。对试行普职融通试验的高中校,应在引进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倾斜。三要配套改革招生、学籍、学制等管理办法。对高中校创办特色班要研究出台相应的招生办法,对普职融通试点校在学籍管理、学制管理改革上要相应跟上,让试点校“试”得起来、“试”出成效。四要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教研、督导部门要研制具体评价办法,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高中校校本课程质量。五要尝试在普职融通试点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鼓励试点校大胆开展普职融通试验。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普通高中选修课“空中课堂”,不受时空限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兴趣的选修课程,同时解决各高中校因师资、场所问题难以开出丰富的、学生喜欢的选修课的问题。七要加强引导,要引导建设若干类特色高中,如综合改革普通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高中、优势学科高中、人文素养高中等等,让我省的普通高中园地真正出现百花争妍的生动气象。
参考文献:
篇3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学校和一个区域教育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自2007年以来,我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牢牢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个“纲”,牵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经过六年的努力,全县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师生的行为方式大为改观。
怎样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设置校训石、文化墙等校园景观,学校变得越来越漂亮,我们就说这个学校有文化,可以吗?不一定,把“文化”理解为“风雅”“装饰”,投入大量经费建设校园美化工程,只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认识。
第一,学校文化绝不仅仅指学校的物质景观或者大型活动,而是包括学校理念、学校制度、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等在内的复合体。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学校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处于领军地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深入研究本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汲取学校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底蕴,结合学校发展现状,深刻反思现有学校文化的优势、特色和不足,在广泛争取师生意愿的基础上,建构学校核心价值观,明确学校办学理念;通过师生和专家论证,最终完善并清晰地表述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深入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建立能够体现学校特点、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二是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要树立师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积极营建反映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良校风。通过提炼核心价值观,优化办学理念,制定发展策略,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文化体系;继而努力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对所在乡镇、社区以及学生家庭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内化为全校师生的个性品质,使师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体现学校的文化倾向。
第二,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追求。各中小学要深化课程改革,树立新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县各学校依据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民间漫画艺术之乡的厚重文化底蕴,开发出了富裕漫画、满乡满语、石头装饰、珍珠球等近百种校本课程,使学生特长得以充分培养,丰富了办学内涵。
第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健全学校制度,确保制度与办学理念的协调。学校制度是学校观念转化为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的中介,观念能否转化为行动,关键在于制度。在学校新的观念体系之后,应该努力在制度层面寻求落实的路径,健全执行、监督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师生广泛参与,并逐步认同办学理念,使师生员丁将学校观念体系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理念宣传、思想引导和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两翼,不可偏废,既加强外在约束,又鼓励自觉自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学校文化落地。
第四,加强专题培训,注重专家引领,不断提升教师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能力。校长和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由于学校文化建设是新兴事务,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没有接受过这一方面的系统培训,所以,他们虽然认可“文化强校”等理念,满腔热情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但因为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有限,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往往走入误区。近年来,我县多次召开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剖析典型案例,引导校长注重反思,协助校长选择本校学校文化发展方向,制订本校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等,广大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显著增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必须得到专家引领,我县先后聘请季平、刘祥平、鲍传友等学校文化建设专家讲座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五,确立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的首创精神。领导者的角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非常关键,师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容忽视。校长应通过加强宣传、鼓励进步、支持专业发展、民主分权等方式,争取教师对新型学校理念和各项建设措施的认同、参与,鼓励教师多反思、多创造,成为新型文化的自觉实践者和倡导者。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多样的个性出发,切实开展好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美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活动、学会娱乐,全面主动健康成长,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学科教学;教学学术;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转型和发展过程之中,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效率、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也在此环境中应运而生。实践证明,自20世纪初高职院校实施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显著提高,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育发展迅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高职英语新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课程逐步实现有效整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被广泛应用,教学管理效率大幅提高。伴随着高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探索,如何深化改革,进而实现从教学模式和框架的改革过渡到以学科和内容为实质的系统改革,成为当下高职外语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高职英语教学也在实践中反思其本体价值,寻找改革发展的最优路径。随着商务英语、医学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蓬勃发展,以学科为依托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DBI)新模式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基于学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向前发展。
一、学科教学内涵的再思考
学科教学最初是在教学法研究的领域中提出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最早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知识融为这样一种理解:如何将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组织与重新表征,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不同的兴趣需要”。PCK概念的提出目的在于使教师和研究者摆脱“迷失的范式”,实现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整合。学科教学是一个横跨各门学科,并从宏观上探讨各门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式及其课程体系的研究领域。“学科划分不明导致了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清,方向不明,才会使得外语教学研究者一直以来显得无所适从,所以只有跟着国外语言学、二语习得、认知心理学等等理论学说亦步亦趋、踉跄前行……对外语教学的学科性认识产生了误差,因而导致研究策略的偏颇;不自觉地采取理论性教学策略,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研究”。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也注意到了学科教学和“学科意识”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突出“学科”,这种学科一方面强调科学的概念范畴、知识体系,同时也针对高职教育的特征强调行业特色。学科教学的概念实际上重新提出了教学的 “基点”,即“学科”。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实践语境中的教学改革都不是抽象的,都需要通过教学的物质载体得以实施,从而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合法性机制。相对于各种形式的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学科”提供的是教学中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机制,即通过概念、范畴、关系的架构,构建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从学科教学的内涵反思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要求》作为高职英语教学设计的总体方案提供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原则。然而从高职英语教学的逻辑起点来看,只有实施基于学科的英语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这一基本判断的出发点是当前我国高职英语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还没有完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征进行优化和提升。以教材建设为例,虽然高职院校也有专门的《高职英语综合教程》、《高职高专实用英语》等基础性教程和《酒店英语》、《金融英语》、《文秘英语》、《银行英语》等专业性教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无论是高职英语基础性教程还是专业性教程,都没有很好地实现英语和高职专业的整合,换言之,高职英语的“定位”比较模糊。高职英语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高职英语教学应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的能力,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可以进行相关的口头交流和书面作业;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高职英语无论从体系构建还是在教学改革的实践领域,都距离高职英语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第一,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高职英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补偿性”的教育,从而制约了教学层次和教学效能的提高;第二,高职英语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还没有将行业课程特征与英语基础知识实现有机整合,高职院校自身在校本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三,高职英语教师对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存在误区,缺乏专业认同和实践知识,从而制约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分化与整合:基于“教学学术”的逻辑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理念,以提高教学和课堂效率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实际英语能力为宗旨。然而笔者发现,不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甚至研究者对高职英语的教学环节并没有清晰的定位。说到底,是由于缺乏对“教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导致了在实践中的偏差甚至背离。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的高职英语课程与教学理论偏重于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忽略了高职学生在学习互动中的主观构建和体验,更缺乏对“教学的哲学”进行本质主义的追问,从而导致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空心化”;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学多年来将学生的教学和实践视为两个层面,对于“偏技术性”和“偏应用性”的专业英语知识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架构,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McLaughlin认为,认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能主动进行有意识活动的主体而非仅仅从外界接收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并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作为衡量语言实践活动设计是否恰当的标准。这种模式符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知识的分化和连同其规训制度形成某一学科,而这种知识分化建立在长期的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之中。作为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更应该体现这种在在“分化”之上的“整合”。整合的过程,也构成了以学术为中心的本然逻辑。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eiler Brubacher)认为,学术包含两种形态,即作为知识结果的学术和作为知识活动过程的学术。作为知识结果的学术即是高等教育研究对象――高深学问。高深学问构成了整个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延伸出了对真理的追求。“它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而作为知识活动过程的学术,更多地体现出了学者本身的学术职业活动,教学即是重要的学术职业活动之一。博耶(Ernest Boyer)将大学的学术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即“发现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以及整合的学术。”博耶认为学术的这四个方面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探究是学术的开端,同时也是学者之所以为学者的根本,是学者从事知识生产创造的源泉;应用的学术使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使理论更加真实可靠;教学的学术则是传播知识的学术。教学本身不仅仅是知识传承和延续,同时也是教师再创造,再探究的过程。教学的学术伴随着研究型教师的智慧,同时也启迪着学生的心智;为了实现知识的整合,必须将科学发现重置于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促进跨学科的交流。
尽管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然而对高职教师和高职教育研究者来说,开展对高职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则从一定层面体现出了其学术性的内涵,这一点无论是对高职英语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来说都具有普遍性。从“教学学术”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更具现实意义。毋庸置疑,高职的教学环节本身就具有学术性:一方面,学科背后体现出的理性逻辑和科学内涵具有“育人”功能,在增进高职学生知识的同时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是严密设计、符合高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的科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学的学术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于所教学科的“整合”能力,这种整合是基于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方法的整合。而我们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认为,只有科研活动才具有学术性,教学活动的学术性则无从谈起,进而割裂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也不利于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而从当下的教师评价机制来看,“重科研”、“轻教学”的错位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在探究学科本身逻辑的同时,还要改革相应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等制度框架。
三、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需要在反思和借鉴中,探索改革和发展的最优路径。
a)推动专门用途英语发展,以内容带动高职英语教学
基于学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归根到底是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征,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路径,更加彰显行业特色。改革伊始,教师和研究者对高职外语的外延认识不清,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为改革而改革”的行动指向。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尝试提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改革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如今,作为交际工具的英语正在与各门学科交叉,开拓了学科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本体价值的反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融合,以及各门学科的实际发展需求,推动了基于学科和内容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基于内容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使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基础阶段全过程,为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必须对基础阶段英语和行业阶段英语加以区分。基础阶段英语内容主要是听说读写译,可突出英语应用文的写作;行业阶段英语包括各专业英语阅读、专业应用等内容。以内容带动高职英语教学在本质上提供给了人们一种改革的思考。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可以冲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在实现高职英语“工具理性”的同时,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
b)改变高职英语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教学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演进。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并没有彻底的了解,而又不断有新发现和新认识。教学观念的变革在实际的改革中起着先导作用。而从片面的注重课堂知识传授到更加关注教学效能,正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观念转变。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检验。首先,高职英语教师作为教学观念的直接作用主体,通过实施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授英语知识,将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其次,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形式,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同时,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英语教学将更加突出岗位特征和行业特性,让学生学之有用,学之能用。学习者将来工作可能涉及到的业务或者岗位英语应该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以凸显高职英语的“职业化”、“岗位化”的特色。再次,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的使用、网络教学的实现以及自主学习中心的建立,高职英语教学应坚持在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之上更加突出快捷、便利的特征,面向特定的知识具体开展教学。
c)改革高校英语教师评价体系,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出现了几种倾向。首先是评价目标异化。评价目标中,大学组织管理的需求大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评价导向较为单一;其次是评价内容泛化,评价内容中存在着片面静态的学术观,同时教学学术缺失;第三,评价手段的简化。量化评价多余同行评议,学生评价短缺;最后,评价结果弱化。表现为反馈机制的缺失以及单一向度的“优胜”或“劣汰”,评价的反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改革高职英语教师评价,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可测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科学、合理地利用评价结果,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只有打造一支专业、高标准、训练有素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才能保证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实践性。
参考文献:
[1]Schulman L.S.,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7), 4-14.
[2]郭丽丽.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20-121.
[3]石冉.浅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8(6):28-29.
[4]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 上一篇:培训课程管理体系
- 下一篇:包装工程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