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篇1

引言

村级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农村村集体所占有、支配以及管理的资产所发生的财务活动所进行的核算、计划以及监督管理,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环境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必须对新农村财务管理进行调整,以改善农村财务管理状况,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村集体资产安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

1.独立财务管理的模式。独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由村集体自行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对村集体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也就是俗称的村财村管的模式,由村委会负责聘请村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村集体的财务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助于村集体强化对村级债务、资产等财务活动的管理,但是由于村级财务人员独立性差,和容易受村委会领导影响,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资产、资金流失问题难以监督控制。

2.会计委派财务管理模式。会计委派模式与独立财务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村级财务人员由乡镇委派,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对于保护村集体资产,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非常有效,能够避免随意开支、资金占用等问题,但是由于委派村级财务人员的职责权限界定困难,对村集体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差,在一些财务处理实际工作中经常受到掣肘。

3.村财镇管模式。村财镇管就是村集体的账务集中由乡镇进行统一的管理,乡镇通过设置经管站等机构对村级财务统一管理,这种模式有效的规范了村级财会行为,实现了村级财务的事前管理,强化了乡镇监督与村民监督职能,有利于确保村集体资金资产的安全,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冲突,而且使村级财务管理环节更加繁琐,管理不便的问题较多。

二、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农村“两委”班子人员少,财务管理工作基本由会计一人处理,因此对于村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较差,没有结合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系统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2.财务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在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上,村民理财小组作用严重虚化,设置也成为摆设不能真正的发挥对于村级财务工作的监管作用,村级财务工作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同时,村集体财务工作的透明化程度不高,财务公开力度不足,也造成了村民无法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

3.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不高。在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再加上监督的无效,导致大量资产管理尤其是资产的处置方面存在着违规的问题,一些村集体资产不正常流失,不仅造成村集体的损失,同时也引发了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

三、农村财务管理对策探析

1.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确保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的基本保障,为了确保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必须要结合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建立涵盖有财务报销管理、物品购销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现金管理、财产清查、财务会计岗位职责等在内的村级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指导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同时为了确保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应该对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责任来界定,尤其是在审核批准方面,以免出现权力交织、越权操作的现象。

2.落实好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实施民主理财,可以确保在农村财务管理上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完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民主理财组织,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日常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审核、监督检查。对于财务公开,其形式就是将集体经济组织一定时期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指标张榜公布,以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在透明的状态下运行,为了强化对于农村财务的监管,财务公开内容应该包括村集体经济的收支情况、上级财政补助专项资金的收支及使用、集体经济重大支出和所得收益、村干部的报酬、村集体债权债务情况、村集体基本建设项目的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内容。通过落实好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确保农村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与规范合理。

3.强化村集体资产管理。村集体经济的资产主要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农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具体的管理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流动资产重点是确保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账款、内部往来等相关项目的核算管理,并严格落实好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度,确保流动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与真实准确。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应该设置固定资产管理账册,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对于需要转让、对外投资、出租或报废等形式处理的固定资产,应严格履行财务会计手续,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篇2

摘 要 农村财务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改革,管理日趋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下新时期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 集体财务管理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1.农户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新时期的农村生产单位基本上是以农户家庭为主,农户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关系不紧密,群众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

2.个别领导干部和部分群众对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经站概念模糊,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

3.农村财务制度不健全。由于相关的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非生产性开支过大,出现票据管理不规范,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

4.村领导者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对农村集体层次的统一经营缺乏科学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开支审批职责不明确,并且审批权限不界定,随意性较大。二是村主要领导不明确指定财务主管人员和职责,而村主要领导只管有无“钱”开支,无人关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三是个别村领导办事无规则计划,收不抵支就挖陈年积累。四是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成员改选制度给少数领导干部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

5.由于待遇问题使得部分村会计队伍青黄不接,老的业务素质差,新的不愿干,加上培训少,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记账方法、记账凭证、账簿登记不规范等。

6.内部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难以落实,监督主体不明确,致使法定的监督机构和群众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很好地履行。

二、农村财务管理滞后的原因

1.法律地位不明确。一是给农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表现在农村集体资产能否抵押等问题上。二是财经法规往往忽视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依据,致使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处理不力。

2.约束机制不健全。虽然各村都有可操作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完善,部分领导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可能出现干部自搞一套,财会人员或听之任之,或同流合污现象。

3.财会制度不健全。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出现了集体土地的资本化、收益分配问题、增加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问题,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等新的核算内容。

4.“两委关系”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两委争夺财务管理权、签字权;在解决问题时又成为推诿权。使财务管理问题陷入人人管,人人不管的误区。

5.部份乡镇领导思想上存在有“重生产、轻理财”、“重指标、轻实效”的片面认识,对村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片面认为搞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得于各项指标的增长,以致对政策文件的宣传、执行落实不到位。

6.群众参与意识淡薄,无暇顾及集体之事,加之财务知识不多,对公布的账目看不懂,这就导致了名义上人人都是主人;实际上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7.审计监督环节薄弱。由于乡镇农经站人员少,肩负着全部农经工作,工作量大,对于村级财务工作指导、监督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8.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都是农民身份,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培训,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三、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切实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奖惩制度。要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与村、组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利益挂钩,建立奖惩制度。二是辩证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三是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健全财务管理等制度。一是国家应尽快修订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增设“合作社法人”条款,并明确合作社法人的相关权益。二是要根据各地形势发展的变化,适时制定和修改财务管理和审计办法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3.明确主管村级财务工作的第一负责是村主任,同时结合组级干部法律知识、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村级应对组级财务把关、监督,开支单据必须先由组长审批或经组集体讨论通过并由组长签字后,附会议记录报经村主任审核后方可入账。

4.规范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加大村民监督力度。在村、组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

5.实行集体资金“村账乡(镇)管,组账村管”的制度。凡是村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乡(镇)农经站管理,凡是组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村管理。实行定项限额使用资金,杜绝集体资金损失和浪费。

6.完善奖惩措施,加大处罚力度。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各乡镇应因地制宜制定村主要干部工资报酬、交通工具管理、电话费用报销标准,保险费、退离职费标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以增强内部控制能力。

7.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搞好以民主理财小组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8.切实抓好财务公开,根据群众对财务公开内容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9.进一步开展以干部任期、离任审计为重点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工作。

10.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干部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对策探析

乡镇是基层政权组织,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状况备受社会关注,上级部门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乡镇政府在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有章不循等现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是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答的课题。笔者对此展开探讨。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从近年来审计反应的情况来看,乡镇在预算批复、调整及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违反《预算法》的行为。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实行“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预算既不全也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乡镇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大量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预算调整不规范。有些乡镇追加预算没有严格履行报同级人大审批的程序,超出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的监督。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由于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情况不明。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且对发现的问题没有具体的处罚和整改措施,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乡镇普遍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和代管资金的情况。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政府机关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有的是财政所做账,有的是经管站做账,有的整个乡镇政府机关一套账,有的却多达四套账。乡镇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财政所长既是所长,还是会计兼出纳,有的乡镇一年做一次账,出纳成了事实上的兼职会计,内部管理控制基本失效;有些乡镇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手续交接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

4.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负债现象严重。目前,大部分的乡镇在农村基金会、财政周转金、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普遍存在数额大、沉积多、偿还难的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是有的工程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可行性研究,结果一些企业效益不好、长期拖欠,资金收不回来;二是有的乡镇盲目搞建设,不根据本乡镇实力、财力、借钱上项目;三是个别乡镇

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入不敷出,靠借款来维持日常的费用开支。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4.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培训教育,部分乡镇的财会人员岗位变换频繁,影响了工作开展。

5.个别部门对乡财信息化管理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个别部门未能继续对乡财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经济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后续管理不够。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财政职能日益强化,地位愈加重要,作用越来越大。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1.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推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模式。按照公共财政的管理要求,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通过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或“镇财县管镇用”,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1)对实行“乡财县管”或“镇财县管”的乡镇,坚持“五不变”原则。一是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财政所负责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和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组织执行本级预算。二是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各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三是财务审批权不变原则。乡镇的财务审批程序按各乡镇目前实行的审批制度执行。四是独立核算主体不变原则。以乡镇为单位进行财务核算,结余归各乡镇所有。五是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2)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治理方式。一是预算共编。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并按程序报批。二是账户统设。统一开设乡镇财政收支账户,各乡镇财政所按县财政局的批复在镇金融机构开设“国库基本结算户”、“工资专户”、“非税收支专户”等财政银行专用账户,办理乡镇财政资金的收支业务。三是集中收付。即乡镇财政税收收入全部上解县级库,纳入预算管理,乡镇收取的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直接缴入县财政专户,由县财政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由财政专户拨入乡镇财政收支账户,以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进行分配。四是采购统办。即镇采购支出凡属集中采购范围的,由镇提出

计划和申请,报县财政局审核后,交县政府采购办按有关规定统一办理,采购资金从“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县政府采购办或供应商。五是票据统管。即乡镇使用的财政票据,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由镇会计核算所到县财政局领取,发给各预算单位使用,严格实行“限量领用、定期核销、票款同步、以票管收”的办法。

2.完善制度、夯实基础。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债权债务管理,逐步化解现有债务等工作,规范理财行为。

3.加强乡镇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队伍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重视乡镇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人事部门在对乡镇财务人员调配时要将熟悉财务知识、精通业务、素质好的人员选拔到财务工作岗位上来;为财务人员自身学习,更新知识提供机会和机制,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考试考核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明确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建立互相制约机制,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保证财务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

4.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处理处罚力度。一是加大监督广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增加乡镇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把内部监督与公开曝光结合起来。二是加大监控的深度,加快建立健全乡镇领导离任交接制度,加强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把监督与管理干部结合起来。三是纪检、监(检)察、财政、税收、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合理分工、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和制衡机制,对于监督检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对单位收缴违纪违规资金、罚款的同时,按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个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殷金胜.浅论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08,(2).

篇4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乡镇卫生院属于福利性事业单位,承担着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重任。在乡镇卫生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卫生院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却是日常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财务管理观念、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财务内部控制、财会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此,乡镇卫生院有必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堵塞财务管理漏洞,消除财务风险隐患,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保障卫生院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一)财务管理观念薄弱

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经济来源,尤其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以“零差率”的方式进行销售,使得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收入大大缩减,提高了对财政补偿的依赖程度,从而导致卫生院的财会人员理财意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层和财会人员对卫生院的财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存在随意使用资金的现象,造成财务工作混乱,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会计核算欠缺规范性

按国家规定从2011年7月起《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与基层医疗机构有所分开,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执行《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在执行该会计制度时,部分乡镇卫生院的会计人员对工资及福利支出、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两类费用的归集不准确,随意使用科目,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难以真实地反映单位实际财务状况。同时,新会计制度的执行使得乡镇卫生院在处理一些经济业务上,出现了记账科目不统一,核算方法不统一以及收支管理混乱等问题。

(三)预算管理形式化

乡镇卫生院没有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有力手段,使得预算管理形同虚设。财务部门的预算编制质量不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较大的预算执行偏差。同时,卫生院没有构建起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使得预算指标难以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降低了预算对本单位收支活动的约束力。

(四)财务内部控制缺失

乡镇卫生院不重视财务内部控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资金控制弱化,岗位职责难以切实履行,在费用报销方面不按照规定程序执行。同时,乡镇卫生院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约束机制,在会计和出纳岗位设置上存在兼职情况,甚至一些领导任人唯亲,造成无法正常开展财务监督工作。此外,乡镇卫生院的规模较小,受监督手段和专业技能的限制,内部审计工作通常是走过场,难以起到监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财会工作的作用。

(五)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乡镇卫生院的财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严重缺乏毕业于专业院校的财会人才。现有的财会人员对财务管理制度知之甚少,综合技能低下,不熟悉卫生院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尤其在电算化软件日益普及的新形势下,一部分财会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导致财会工作效率难以提升。此外,还有一部分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高,经常听从领导授意或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出现编制假账的情况,严重影响卫生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加强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乡镇卫生院要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明确院长是财务管理的第一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卫生院要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明确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将财务管理工作提升为卫生院管理的核心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能直接授意或过分干预财务部门的工作,保证财务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财务部门要切实做好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风险防范、财务决策、财务监督等工作,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保证本单位资金良性运作,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二)规范会计核算业务

乡镇卫生院的所有收支项目均要进行统一会计核算,并对内对外公示财务收支情况,接受卫生院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会计部门要定期对卫生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坚决不对违法、失真、记载不明确的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若发现这样的原始凭证,则将其及时扣留并报告到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查实,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由于乡镇卫生院的经济业务较为单一,所以建议进一步修订适用于卫生院的会计制度,尤其是职工人数少于100人的卫生院可适用的制度。如,在固定资产核算中,引入“累计折旧”,对固定资产进行按月计提折旧处理;扩大“医疗支出”的范围,使管理费用也一并归入该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简化账务结转程序;规范支出明细科目的会计处理,要求乡镇卫生院的三级明细科目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支出保持一致,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构建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乡镇卫生院强化财务管理的有力手段,预算编制是卫生院规范开展收支活动的重要依据。为此,乡镇卫生院应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落实预算管理责任,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严格预算执行控制,按照程序调整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首先,卫生院要明确预算编制依据,加强分级归口管理,按照事项要求逐一编制预算项目。其次,卫生院要将批准的预算指标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各环节、各岗位中,构建起预算执行责任体系,进一步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预算、月度预算,将预算贯穿于各个时期进行分期控制。再次,财务部门要负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向领导层汇报,使领导层了解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偏差以及预算目标的实现程度,强化对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最后,卫生院要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对各部门、各岗位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强化财务内部控制与监督

财务内部控制与监督是规范财务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为此乡镇卫生院应建立健全财务内控机制和监督机制。首先,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要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从细微环节入手使制度覆盖卫生院的全部经济活动,强化财务内部控制与监管,落实财会监督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会岗位内部牵制制度、报销审批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保证卫生院各项经济活动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开展。其次,加强对财务工作行为监管,杜绝存在财务人员的情况,如杜绝出现亲信管收支、领导管签字的现象。卫生院的财会部门要定期轮换岗位,减少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实现财会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再次,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意识,及时纠正财会工作中的问题,认真审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若财会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和纰漏,应当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最后,上级卫生部门也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外部审计,定期检查卫生院的财务状况,对于财务管理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并将经济指标作为卫生院负责人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负责人的财务管理意识。

(五)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乡镇卫生院应结合本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培训和教育,不断更新财会人员知识体系,扩充业务操作技能,提高专业素质。一方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财会人员法律意识,使财会人员热爱岗位工作,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处理财会业务,不因受利益诱惑或领导授意而出现做假账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财会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为财会人员制定长效的培训计划,掌握与财会工作相关的技能,如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辨别原始凭证真伪的技能等,使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岗位工作需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的重点,对保证卫生院资金良性运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乡镇卫生院必须认真分析自身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之处,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措施堵塞漏洞,强化全体职工的财务管理意识,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国兵.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管理(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6-57

[2]安国臣.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10):89-90

[3]曲红艺.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卫生院财务管理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7):96-97

[4]卢卫锋.基于制度视角的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工作[J].中外企业家,2014(10):104-105

篇5

【关键词】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经营水平

医院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不再是由国家拨款支持扶助的单位。随着医疗的改革,将医院推向了市场,使得其成为了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医院间的市场竞争愈发严峻,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成了医院的根本问题。此外,越来越多的私立民营医院及中外合资医院涌入市场中,给竞争本已激烈的医疗市场造成更大的影响。目前,医院如果把握市场的动态,加强医院内控制度的建设,从而提高经营水平,成为各大医院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医院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够重视,且不科学、合理。我国多数医院对于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方法不科学、合理,无章可循,造成医院内部控制度基础不够。尤其是各大乡镇级别医院,受人员及规模等因素影响,无内部控制管理或者不完善,缺乏严谨与科学,医院几乎都认为内控控制制度即是医院的规章制度,但实际中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无约束预防机制,不能顾全,影响医院内控制度实施的效果。

(二)医院缺乏经济管理人才。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多数医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经济管理人重视程度不够。在挑选人才时未按照标准执行,使得经营管理人才质量差,造成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失。由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较弱,对医院的所有经济活动管理力度不够,致使医院医疗质量较差,物质消耗又大,影响医院稳定与长远发展。

(三)医院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管理能力弱,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经验管理知识,实际工作中未全力投入。我国部分医院管理办法仍不够仔细与明确,多数采取行政立法与经济立法两种。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两种立法已不适合用于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中。

二、加强内控制度全面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相关举措

(一)完善内部制度的建设。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1.加强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财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制定《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等29项财务管理方案,编制《预算管理流程图》《医院财务管理流程图》等,为全面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2.强化内部牵制制度,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严格根据内部牵制原则合理设立岗位,并明确各个岗位职责与权限,各部门、员工相互制衡。重新调整科室与各部门间的岗位分工,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为了管理更加规范,可采取设立采购中心与资产管理科措施,明确医院采购中心负责医院药物、设备,落实各项制度。强化财产物资保全控制,避免资产流失。医院可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医院资产与库存物资的管理。加强资产处理管理,相关部门定期对申请报废的资产进行审查,确保资产完整及安全。严格限制接近控制,定期清查,银行存款、现金及有价证券等仅仅限于出纳人员经手,非仓管人员不得进入仓库内,大型医疗设备由专人管理及使用。药品每两个月盘查一次,若账务不符,查明原因并及时上报进行处理。

(二)完善医院预算体系。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到预算委员会、预算员及财务部,主要负责内容有:起草、检查、批报、记录、控制、管理预算执行、定期分析问题、预算年度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分配预算指标、分配定额制度与调整,制定预算调整方案。医院需完善各级人员,确保预算准确、无误。

(三)建立问责制度,提高监督力度。在医院实施问责制度,提高内部的控制力度。医院业务的开展主要包含了检查者、审批者、经办者及监督者,不同岗位人员权利不同,因而需要相互独立与制衡。医院经费管理过程中,严格根据审批权与核实权,通过财务与审计、纪检三个部门组成监督小组,进行检查与监督,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以掌控医院财政支出情况。

三、小结

综上所述,医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的变革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医院目标,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使得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洪滟.充分发挥财会职能作用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J].财经界,2013,16(30):217-217.

[2]姜宏.运用现代经济管理手段提升医院管理水平[J].中国经贸,2012,07(2):49-49.

[3]孙云辉.有效落实绩效管理执行力,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J].管理学家,2012,14(16):97-97.

[4]税国保.创新医院财务管理提升医院管理水平[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06(8):164-164.

篇6

摘 要 现代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企业的财务实现有效控制,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企业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控制和防范、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前提。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探讨,为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企业财务 财务风险 问题 控制措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受到内外部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并受到损失。只有充分认识风险并有针对性的防范和规避风险,企业才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概括探讨,并分析其成因及控制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一、财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一)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意义重大,它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企业财务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

(二)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在生产监管活动中,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是形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主观性阴虚。在实际成产经营中,很多企业日常的财务关系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资金的管理、使用、利益的分配上不明确,日常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的市场经济竞争下,生存日益艰难。因此,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风云突涌的环境中赢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财务风险意识和管理制度是不能缺少的一个因素。

(三)财务决策失当

科学的财务决策水平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作用重大。但有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存在着缺乏科学性最终导致投资失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一一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缺乏周密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导致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造成了损失,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问题。

(四)风险预警体系尚未健全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对于财务风险的预警、危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以及危机处理体系,保障企业财务的有效运行。但是,实际中,很多企业的风险预警以及危机处理体系尚未健全,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导致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以及处理不当。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要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很必要的。 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风险管理意识贯彻到企业的每项日常工作中,加强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及高效率性,更好的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服务。

(二)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三)加强风险整体预测,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应对系统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应对体系,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系统,加强风险事前预测;完善企业财务风险内控系统,加强风险事中跟踪;完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系统,加强风险事后评估。

要坚持“全面系统、实时动态”的原则,在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基础之上,锁定潜在风险并以之作为实时监控对象。一方面,要树立财务预警的全局观,全面掌握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及早捕捉危机信号,提前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同时,完善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的预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确立财务预警的局部观,财务危机往往从企业管理的局部产生,部门财务预警乃工作的重点,可以对主要经营部门卡点设置相应的预警线,将企业经营活动的关节点纳入监控全过程。此外,还要将局部监控与全局把关有机结合起来,发现风险隐患点,进行风险点的全局性评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四)明确企业内部财务关系,落实权力与义务

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要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第一,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第二,利益分配时,要兼顾企业各方利益,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三、总结

企业在作出各项决策时,都是充满了风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风云突变的市场条件,必须树立财务管理的风险观念,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各项工作,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范围内。正确分析和防范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法人管项目;财务管理

“法人管项目”的模式是在“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新模式,实施“法人管项目”的模式,目的在于推动项目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法人管项目概括起来讲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以及物料资源的控制,而财务资源的管理是最关键的环节。

1“法人管项目”模式的内涵

“法人管项目”是企业法人组织项目机构的经营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程序规范,合理安排项目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要素,进而对项目机构的职能部门进行管控。在传统的“项目经理负责制”中,经理拥有管理权力但是不用承担风险和相应的义务,这种管理模式让经营企业承担风险,容易致使企业项目管理混乱,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采用“法人管项目”的模式项目经理仅仅是项目的执行者,并且项目经理需要严格遵守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利益。“法人管项目”模式的优势是利用信息技术对项目的要素进行控制,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需要充分的考虑企业法人的利益。能够加强企业对项目管理的集中管理。集中管理主要表现在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劳务队伍集中管理、项目物资集中招投标管理以及对整个项目的资源的调配。对财务资金的集中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的资金实现集中的管理,做好规划,控制好财务的成本。对劳务队伍的集中使用管理可以有有效的降低劳务管理混乱的现象,防止在劳务用工方面出现。对于项目物资的集中招投标管理可以控制项目的成本,对项目成本实施透明化管理,可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对项目的集中调配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控制项目的进度,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2施工企业加强财务“法人管项目”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的措施

2.1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控制。对于项目的招投标时期的资金投入,在企业承担项目的时候,不要承担亏损的项目,促进资金的良性结合。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的资金控制,对于同一个项目必须设置一个银行账户,杜绝公款私用。项目的银行开户需要经过财务部门的申请、项目管理部门的审批以及财务部门的审核才能够办理。对于项目的开户银行需要开通网上银行,严格管理资金的进账和出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资金的规划管理,财务部门需要掌握资金的使用状况,规范申请用款的计划表,这样有利于财务系统复核用款计划。财务部门需要对用款计划表的内容进行初审,总会计师需要对用款计划表进行审核,决定是否拨款。项目部门需要严格依用款计划表利用资金,禁止任意更改用款计划表。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中需要贯彻和落实法人管项目的理念,对项目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这样可以提高法人对项目的管控能力,防范经营风险。在项目资金的管理坚持“统收统治,合同审批,项目申请,公司审批,延伸支付”的方针,这样可以确保建筑企业施工的正常开展,又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2.2加强项目的成本控制

在项目的施工前需要明确项目的经营目标,制定项目的成本目标,并且需要明确责任成本的内容,强化责任成本的管理。加强合同管理,严格合同的审批程序,尽量规避合同的风险。加强合同的审批工作,完善合同的条款,合理的确定施工的成本。严格控制项目的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合理的利用项目招待部门的费用,并且需要依照相关的规定以及项目经营的情况,设置项目招待费用,并且遵循着“勤俭节约,合理必须”的原则,充分发挥招待费用的作用。

2.3强化信息化管理

“法人一套帐”是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财务工作。必须把“法人一套帐”和项目信息化管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优化财务管理的流程,实现财务核算集中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实施财务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就是促使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产动态管理以及全面预算管理等部分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实现各个系统的信息集成,并且可以控制信息化的各个环节。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利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控制,让企业了解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的融通,从而保证“法人管项目”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能够高效运作。

3结语

“法人管项目”是一种新兴的项目管理模式,它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不同,它改变了传统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模式,是对传统“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大胆革新。这种模式是由于企业法人直接管理项目的管理方法,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法人依照制度的规定严格的进行管理。“法人管项目”可以实现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监控,促使企业有效的控制项目的进度,从而能够确保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毛志兵,崔惠钦.“法人管项目”实现集约化.[J].施工企业管理.2012,19(05):145-148.

[2]郭清明,赵立刚.走出“法人管项目”的误区.[J].施工企业管理,2012,13(05):128-129.

[3]刘程军.法人管项目”下的采购管理.[J].施工企业管理,2012,10(05):76-79.

[4]郑乐津.法人管项目下的财务集中管控.[J].施工企业管理,2013,14(08):167-169.

篇8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所以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小型化、分布广等特点,特别是近些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田水利工程数量逐年增多。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数量庞大的工程项目难免良莠不齐,一些工程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因此,本文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路,以期为相关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经济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问题。虽然我国加大了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但是各个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西部一些偏远地区,政府财政紧张,投入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有限,甚至根本没有投入。加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涉及水利、发改等多个部门,缺乏统筹安排,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资金利用率低。资金短缺直接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停滞不前。(2)重建轻管,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堪忧。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部分属于乡镇管理,人员水平有限,观念落后,把关不严,建成后也缺乏后期维护措施,导致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个世纪修建的,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也不完善,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落后,难以适应时展。施工周期长、设计标准低是农田水利工程的软肋,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水平,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质量隐患,虽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已经出台,对施工过程进行规范有了依据,但是在工程实践中,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管理措施

(1)设立专项账户,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投入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有限,因此,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充分利用资金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项资金的支出都要有详细的记录,严格执行制定的财务政策,工程竣工后,要对财务状况进行审核,确保资金利用率最高。(2)完善审计制度,评估水利工程效益农田水利工程完工后,应该对工程效益进行评估,把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总结出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究,把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汇总成为技术资料,为制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发展策略提供技术支持。(3)深化农田水利工程改革,建设新型水利工程目前我国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小型化的,因此,可以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对小型化的农田水利工程能够进行标准化的工程建设,以提高建设效率,保证建设质量。同时,小型化逐渐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可以尝试建设多功能、大型化水利工程,总之,农田水利工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日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4)健全法制建设,促进农田水利立法目前,我国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门法律不够完善,仅有一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试行)》的法律文件,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法律依据。只有健全法律,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建设中的各个环节,每一步都做到有据可依,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特点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即对农田水利建设有贡献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和精神奖励,对违反规章制度,甚至破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惩戒。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效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也能打击一些不法分子,避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有力地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程科技含量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专门人才,为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学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毕业后到一线建设部门参加工作,为农田水利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强培训,确定主攻方向,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努力达到高精尖的水平。这样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4总结

农业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进行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财务管理、审计制度、水利工程改革、农田水利法制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实地考察,制定适宜的水利管理方案,使农田水利工程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洪江.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014(03).

篇9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上应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优抚、农村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关于保障制度的设计也应从这几个方面人手,全面进行完善。但从目前我国国情出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建设农村社会救助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且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困难地区补助。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一个福音,城镇困难居民和农村困难农民从此“同享一片蓝天”,这也是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步。但要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也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以解决:

(一)合理筹集保障资金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资金保证最为重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历来都是政府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保障资金一般由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合理分担,这就导致不少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紧张,资金缺口难以弥补。通常是财政越紧张的地区,贫困人口往往越多,分担低保经费的任务就越重,落实经费保障的压力越大,影响到低保工作的最终开展。因此要搞好农村低保,中央应加大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把好事办好。

(二)正确界定保障对象

依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对象应主要为以下四类: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力户;家庭主要成员在劳动能力年龄段,但因严重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保障确有困难者;家庭成员虽在劳动能力年龄段,但因常年有病基本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保障确有困难者;家庭主要成员因病、因灾死亡,其子女均不到劳动能力年龄段,生活特别困难者。为提高保证社会保障工作效果,保障对象的确定必须采取收入调查和社会监督的方式。因此,要在全面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另外,还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档案,以便及时掌握保障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一年调整一次。

(三)正确选择资金管理与支付模式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有两种可采取的方式:一是将保障资金集中到县一级统一管理,实行专户专账,按时下拨到乡镇统一发放;二是各级政府财政负担的资金集中到县一级统一管理,村集体负担的资金,可由村集体直接与保障对象签订合同或协议,按时发放。相比而言,第二种方式更可行一些。最低生活保障方式可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发放现金、物资等实物也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如免除“三提五统”、义务工、学杂费、部分医疗费等。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一)养老保险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形式很多,按投保人的情况不同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普遍保险,即由个人直接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投保而形成的保险,其保险费主要由保险对象或其亲属缴纳;另一类是职业保险,即与某种职业有关的保险,如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村义务兵养老保险、民办教师养老保险、蚕农养老保险等,其保险费有的是保险对象与有关单位按一定比例缴纳。这两类养老保险形式特别是第二类养老保险形式应大力倡导。

(二)合理确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

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的情况自行组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为主、所在集体(村、企业)根据能力给予补助,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支持(如集体补助部分可在各集体单位税前利润中支出)。另外,地方政府还可根据本地财政状况为农民提供一定的补助。这种筹集资金的形式目前已经在一些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基金的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

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当前基金运营主要集中在县级,由于基金规模小、运营层次低、风险很大。同时,现行的基金运营渠道窄,法制不健全,即使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通过市场化的运营,逐步进入金融市场,依据市场利率增值,还有一个过程。因此,现阶段保险基金仍应以存银行、买国债为主,但国家应给予这项长期稳定的基金以更高的收益率。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使一定比例的基金进入国债、甚至股票市场。少量基金进行直接投资试点,投向效益高、相对安全、有稳定回报的公路、电站、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基金运营管理体制,采取集中运营、统一管理,多渠道分散投资的策略,降低和减少各种风险。必要时主管部门可成立专门基金运营投资机构,赋予一定的投资职能,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保护农民的利益。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设计

医疗保险曾经是我国农村普遍实行过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在我国农村影响最大、最广泛的保障制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合作医疗曾一度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但80年代几乎都垮掉了。近些年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但进展缓慢。1996年,实行合作医疗的村数只占全国总村数的17.6%,农村人口覆盖面仅为10.1%。目前,农村医疗保险大体上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预防保健合同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各地应积极发展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

(一)因地制宜确定合作医疗的形式和内容

各地农村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条件和群众意愿,吸取以往办合作医疗的经验,试行形式多样、内容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如健康医疗保险、风险型医疗保险、合作办医、预防保健合同制等。就合作医疗的内容而言,目前主要有合医合药、合医不合药、合药不合医等三种形式。这些形式都可以并行发展,但应以合医合药为主,因为这种形式更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需要。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

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要按照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予以支持的办法进行。集体补助部分要根据当地的集体经济状况而定,各级政府(主要是县乡二级)也应有适当的财政投入,作为合作医疗的启动、扶持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合作医疗的建立应予以特别的关注。集体与政府的投入比例都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农民个人缴纳合作医疗资金数额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年人均医药费用实际支出;二是农民愿意每年缴纳合作医疗资金的数额。

(三)合理确定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应由各地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根据筹资数额与以往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情况,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自主确定,但该比例不宜过高或过低,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为,比例过高就会出现“有病无病都看病,大病小病多拿药”的现象,造成医疗资金的浪费,而过低就达不到医疗保险的目的。根据以往经验,该比例的范围应在30%~80%之间。

(四)强化管理与监督

篇10

[论文关键词]广西 新农保基金 监管

一、新农保基金监管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与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相对的,公共产品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20世纪初,国外一些知名学者通过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科的研究上,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Public Goods Theories)。1919 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 Lindahl equilibrium )提出了著名的公共产品理论成果之——林达尔均衡模型,该模型认为公共产品的价格是由公民的购买意愿决定,而不是由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来决定。1954年,学者萨缪尔森提出了著名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受任何他人对这种产品消费的影响。1956年,学者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 “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1965年,学者布坎南在其“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准公共产品进行了讨论,认为只要是集体或社会团体决定,为了某种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繁荣物品或服务,便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概念得以拓宽。1973 年,学者桑得莫从消费技术角度研究了准公共产品,从此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设计机制以保证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上。

根据公共产品的相关定义及理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基金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对于全国的农民来说,农民甲在享受新农保时,并不排斥农民乙参保。但是,随着全国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地方和中央的财政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参保成本并不为零,因而新农保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新农保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必须由广西各级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合理干预和调节,不断健全和完善广西新农保相关制度。

(二)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又名“赛局理论”、“ 对策论”,是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博弈论认为一个主体(个人或组织)的选择会与其它主体选择的产生相互影响,研究具有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算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博弈论的著作,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始于冯·诺伊曼(von Neumann)。1928年,学者冯·诺伊曼(von Neumann)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将二人博弈上升到多人博弈,并将博弈论系统应用到经济领域。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等学者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借鉴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对广西新农保基金的市场化运作中农民、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机构等的多方博弈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机制的措施。

二、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机制的构成

截止2011年5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农保参保总人数达到352.5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8.56%,2012年年内将提前半年实现新农保制度全区覆盖。各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内控外监制度,构筑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的长效体系。

(一)新农保基金管理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 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桂政办发[2010]3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新农保基金实行县级管理,纳入县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和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并建立全区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将新农保的登记、缴费、核算、查询等项目全部纳入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广西新农保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新农保基金管理体系由县、乡、村三级构成,并实行属地化管理。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自治区级和地级市社保机构负责组织指导辖区内各级社保机构开展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工作,协调财政及时划拨新农保基金;参与制定本地区新农保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细则;制定本地区新农保内控和稽核制度;规范保险费的收缴、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和管理工作;参与新农保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编制、汇总、上报本级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组织开展人员培训等工作。县(市、区)级社保机构负责新农保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管理、个人账户建立与管理、待遇核定与发放、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档案管理、统计管理、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等工作,并对乡镇事务所的业务经办情况进行指导。乡镇事务所负责对参保人员的参保资格、基本信息、待遇领取资格及关系转移资格等进行初审,录入有关信息,并负责受理咨询、查询和举报、政策宣传、情况公示等工作。村协办员具体负责新农保参保登记、缴费档次选定、待遇领取、关系转移接续等业务环节所需材料的收集与上报,负责向参保人员发放有关材料,提醒参保人员按时缴费,通知参保人员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并协助做好政策宣传与解释、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摸底调查、农村居民基本信息采集、情况公示等工作。并对新农保经办流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督体系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指导意见》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各级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第二十四条规定:“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对新农保基金的审计监督、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途径,保证广西新农保基金的收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确保新农保基金在运行过程中不受损失,提高新农保基金的管理效益。

三、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机制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尽管广西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新农保基金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完善基金监管机制。但随着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参保的诉求日益强烈,新农保业务呈急剧增长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针对新农保基金的监管主要来自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自身的内部监督,以行政监督为核心,而缺乏应作为主要监督力量的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外部的有力监督。同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分离社保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来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即保值增值)。而我国目前采取的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虽然增加了财政部门和银行的审核,但是针对新农保基金的筹集、发放等需加强监管力度。

(二)法制建设滞后

广西已经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等制度规范,但对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在法理上还存在真空,有关新农保基金监管的法规建设亟须加强。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国家“金保工程”的逐步开展,新农保基金的征缴、支付和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减少了业务经办过程当中的人为干扰,提高了新农保基金运转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冒领、错领新农保基金现象的发生。但是,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须提高信息建设力度。

(四)风险预警监督机制不成熟

人口老龄化加快、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加大新农保基金运营的风险。因此,预警基金风险,保障基金保值增值显得尤其重要。但目前广西的新农保基金风险预警监督机制还不成熟,尚处于完善阶段。

四、完善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机制的设想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健全的机构是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的基础,广西政协李达球副主席的《促进广西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专题报告》认为有必要在自治区、市、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调配编制,专门成立“农村社会保险处”(科、股)来对新农保基金进行监管。完善的制度是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的前提,监管机构要从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的实际出发,在基金登记、缴费和支付等各个环节上,都制定完善的监督检查办法,形成专项监督检查长效机制。比如建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席监督检查机制、群众举报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法律是新农保基金监管的依据。广西各地方政府作为“新农保”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应根据广西农村地区养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充分体现中国农村养老“公平与效率兼顾、权利与义务和谐”的立法价值选择,研究并制定涵盖包括基金经办、基金运营、基金保值增值、管理机构等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比如尽快出台《广西农村养老保险法》等,保障广西新农保基金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立法规范基金经办,打击基金违规运营和多领、冒领基金等违法行为,促进广西新农保基金管理逐步迈向法制化轨道。

(三)强化预警,防范风险

新农保基金的市场化运营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安全是基金管理的基本,增值是基金管理的延伸,应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增值。除了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分散基金市场化运营风险,还要通过构建的风险预警机制来保障新农保基金的安全。比如建立新农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指标体系、成立专业投资机构和制定市场进出标准等。

(四)多管齐下,全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