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本质;返璞归真
教师的教学在于能够“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从所授知识要求的角度来看,“授人以业”要求所授知识“准确”;“授人以法”要求所授知识“深刻”,而“授人以道”则更多地要求所授知识“本质”。显然,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对于“数学本质”本身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视角,我们在课堂中要追求的“数学本质”,一般其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为理性认识。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的体验等方面。
基于对“数学本质”内涵的认识,本人认为要在课堂中呈现“数学本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要深透领悟教材内容
数学的教学,最终要教师本人落实到课堂中去,要做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凡是你教的东西,就要教的透彻”。为求透彻,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沉下去”,理清知识发生的本原,把握教材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回顾自己上过的许多的课,总感到有些许的憾意:课堂缺少耐人回味的东西,缺少引起学生思考的部分,对教材内容的领悟浅薄,缺少厚重感。本人认为要弥补这些憾意,教师对教材的领悟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目光要深邃,看到的不能只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定理,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这种思想能让所有教材内容融入到教师的思维中,成为教学的能力源泉。“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教师只有不断揣摩教材,才能对教材有独到的体悟,在课堂教学中也才能做到“精彩纷呈”。
二、教师要真正做到把数学知识“返璞归真”
对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学数学难,但又必须学。在学生眼里,数学是一个又一个公式、符号、定理、习题的堆积,它们是如此的抽象、散乱、遥远、不可琢磨,它们就象石塑一般------充满着理性精神的美却显得冰冷和生硬。数学本来是这样,还是我们的数学教学的原因?翻看人类的数学思想史,在数学“冰冷的逻辑推理之中有一大堆生动的故事”,其“冰冷美丽”的外表下存在着“朴素而火热的思考”。数学教师的教学,就应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火热,享受数学中生动的故事。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链条,恢复为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的火热思考,做到返璞归真。
毋庸置疑,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是形式地摆在那儿的,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在纸上。这种形式地、演绎地呈现出来的数学,看上去确实是冷冰冰的,我们上课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很难进行“火热的思考”和主动地建构,也就难以欣赏“冰冷的美丽”,从而也就难以领会数学的本质。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已有基础本质
“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能接受新知识是建立在其原有的基础水平之上。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相应理解和主动建构。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学习初中空间拓展
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多样性、地方性、特色性提供了舞台,也为学生全面发展、专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为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因而着重发展学生兴趣比较浓与生活实际更接近的课程,同时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的教育,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按步就班的教书模式,激发了教师开发生活中的教材、周围环境中的教材,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结合本校的校情特点,有目的地选取本校的特色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专题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但并不是照搬中学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应更能体现新意,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
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拓展地理空间呢?
一、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要求合理选择地理专题内容
校本课程的特色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选择地理的专题内容也会有多有少,如开发的是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环境教育专题内容就比较多。如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知识相对就比较少,有的学校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就比较少;也有的学校开发的社区教育校本课程会涉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等地理知识;有的学校开发的生态旅游校本课程,也会涉及许多地理知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古迹等。由于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校本课程教育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的,就连美术、篮球等校本课程也会涉及一些地理常识。
二、 选入有趣味性的地理专题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升学校教育的特色,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远比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效果显著多了,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成长,从而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有趣味性的知识技能很多:有对气象、气候的认识,通过建小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通过看云识天气,学会初步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天气预报,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有绿色消费、绿色家居、绿色生活,认识消费、生活的误区,提高生活质量;有家乡资源的调查,认识家乡发展优势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 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要适合中学生的身心要求
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有的比较高深,有的比较难懂,作为入选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的地理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易懂,才能使学生愈学愈感兴趣。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讲气温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太阳光,应回避学生不具有的光谱知识,简单扼要的说出气温来自地面热量的传递,冬天人在外面晒太阳时是先衣服热起来,而不是空气热起来,夏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石头发烫而周围空气并没有发烫,然后空气再逐步热起来。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形象、直观思维比较行,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地理知识时多讲学生看得见的摸得到的地理知识,并将之形象生动化。
四、 选入的地理专题内容要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解决学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问题而开发的课程,因而课程应紧密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开发,选择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工作需要而准备的,如旅游常识、工业布局常识、各地物产、民俗民风欣赏、星空观测、看云识天气、当地资源调查、认识家乡的山山水水等等,让学生认识家乡,带着改造家乡的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行家乡建设,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建设家乡的本领。
五、 选入的地理专题应与本校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
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 校本课程 会计实训教学 实践动手能力 探讨
一、《基础会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没有专业实践教学也就必然制约了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制约了适用型人才的发展。
(二)实训教学资源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处于低谷瓶颈区,制约了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形势变成闭门造驹、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以致用变成空话,理论与实训操作实践能力脱轨。
(三)学生校外实践不多,缺少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又很难联系到对口实习基地,长此以往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就没有办法对接挂钩。
二、《基础会计》校本课程开发的切点及内容
(一)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学校,会计服务型人才是学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这种人才的基本标准是,能满足区域经济需要和发展,能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职业技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在农村生产一线的具有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和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具备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变化的能力。《基础会计》综合实训作为校本教材,正是为当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和学生现实状况,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而编写的,本教材以手工会计核算系统为核心,以我国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为主导思想,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农民工、农村专业户、农村技术员、复转军人等有志在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青壮年为对象,以易学、适用为原则,经过多年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初学的学生中反复使用、修改而编写成的。
(二)内容含概会计实训操作规范和会计C合实训
其一:会计实训操作规范由四个任务块组成
任务一: 会计书写规范
【一、会计书写的基本规范:1.保证规范;2.要求准确;3.需要清晰;4.保证工整;二、数码数字的书写规范:1.数字书写的要求;2.数码数字的规范示例;3.数码数字书写的问题解析;三、文字的书写规范】
任务二 : 会计凭证规范
【一、原始凭证的规范:1.原始凭证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2.原始凭证的填制规范;3.原始凭证的审核规范;二、记账凭证规范:1.记账凭证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2.记账凭证的填制规范;3.记账凭证的审核规范;4.会计凭证传递与保管规范】
任务三 : 会计账簿规范
【一、会计账簿设置规范:1.总账和日记账的设置;2.明细账的设置;3.备查账的设置;4.会计账簿封面的设置;5.会计账簿账户的设置;二、会计账簿登记规范:1.会计账簿启用规范;2.会计账簿的登记规范;三、对账、结账的规范:1.对账;2.结账;四、错账更正规范:1.划线更正法;2.补充登记法;3.红字更正法】
任务四 : 财务报告规范
【一、编制会计报表前的准备工作:1.检查当期业务是否全部入账;2.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调整账簿记录;3.核对账簿记录保证账账相符;4.财产清查财产保证账实相符;5.当期账簿记录的结账工作;二、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1.编制依据的要求;2.编制格式的要求;3.编制标准的要求;三、编制会计报表的一般方法: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2.利润表的编制;四、会计报表的审核和报送:1.会计报表的审核;2.会计报表的报送】
其二:会计综合实训由三个项目块组成
项目一:企业资质;项目二:期初余额资料;项目三:日常发生各项经济业务的资料及操作说明。
三、本教材的特点
(一)贴实际。本教材在内容、数据、票据等方面紧贴实际、努力创新。教材中的会计科目及经济业务是按照最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最新《企业财务通则》选择或设计的,会计业务更加全面,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等都是按照最新法规或最新标准设计的;票据和结算凭证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票据和结算凭证的种类和格式进行调整后的新版样式设计的;支票、商业汇票、现金交款单、银行进账单、电汇凭证、托收凭证等重要票据全部推陈出新。
(二)讲实用。本教材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单项训练部分,重点提供适当的会计工作项目,训练学生会计操作能力,与《基础会计》(第四版)高教版教材配套使用,更加方便实用;综合实训部分,专门提供模拟涉农企业一个月的原始凭证,既有票据,也有业务提示,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工作的能力,也方便学过课程之后配套实训。方便学生学完基本理论之后,验证自己对会计工作常识的掌握程度。
(三)重实效。本教材总体目标定位在“会计工作能力实训”上,主要包括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部分。单项实训主要包括文字数字书写能力实训、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实训、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实训、手工登记各种账簿实训、编制财务报表等。综合实训提供模拟企业一个月的业务和真实票据,并提供手工记账所需全部凭证、账簿和报表,综合训练学生会计工作能力。在项目设计方面坚持职业特色鲜明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会计工作特点,将企业中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往来核算、财务成果的计算与分配、财产清查等典型业务和一些不常见业务涵盖其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工作要求逐一操作,经过实训,学生基本具备在小规模乡镇企业从事会计工作。
篇4
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因而在教学中如何把二者相融是对一线教师的挑战。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根据学校的具体办学目标,结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资源,一线教师具体制订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二者的相融,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略有所感。
一、教师要站在课程的高度上审视大纲教材
长期以来,由于课程设计上的封闭性,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应有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了,他们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统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缩减成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的过程。一种狭义的“双基”成为教和学的客观对象与目标,教师、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了。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是让学生“划重点、背重点”,然后“考重点”,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强化“双基”。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内容,教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题;对于“昼夜半球的分布图”,教师则绞尽脑汁地画着各式各样的图,让学生去分析。试问一下我们的地理教师,课程目标对这部分内容是个什么要求?反复地训练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我们的学生是不是每次都考100分才是好学生?实施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教师就应该自然地站在课程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通过学习课程论,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教师站在课程的高度上去审视教学,就会考虑要制订怎样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用什么教学手段去实现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这样的手段是否合理?对于教学活动,教师就要考虑学生应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等问题。例如,对于“地球运动”这一难点内容,站在课程的立场上去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考虑,它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今后发展有什么作用?掌握这个知识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先前的题海战术是否合理?通过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教师可以“居高临下”地剖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临床专家型”教师,可以积极地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并撰写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和论文,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或实践反思者。如这部分知识我是先让学生查阅资料找出榆次所在经度――113oE,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北京的经纬度位置的,同时我还要求他们通过讨论搞清楚北京时间的含义。这样我的问题就可以出示给学生了,在中午12点放学时,抬头看看太阳,低头看看自己的影子,太阳是否悬挂中天,影子是否垂直最短,学生会很好奇地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但同时也会有疑问出现,这样地方时和区时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不用苦口婆心,更不用搞题海战术。
二、在具体教学中注重与乡土地理教材的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一直重视现成的结论,重视已有知识的接受,忽视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就此而言,虽然始终提倡重视科学,但从思想基础上与一百多年前开始接触自然科学时仍然表现出相似性。国家地理课程许多科学的结论、规律直接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不经过自己的验证就被迫地接受下来,并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巩固、强化。如此,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但却束缚了科学精神的成长。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测量、标本制作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等科学精神。天文观测、气象测量、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等内容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要亲自动手去做、去观察、去记录、去分析、做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和结论,对于数据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互助合作才能得到,结论需要学生综合各类数据,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或请教前辈,仔细分析研究,才能作出结论,并与大纲教材理论相结合,分析其价值和实用性。
榆次是历史底蕴较深厚的古城,它的历史要从战国时说起。尤其近代明清时期,晋商文化享誉全球,因此榆次打造明清晋商文化的旅游产业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学习选修课程《旅游地理》时,带学生去榆次老城寻找古人的足迹,如,素有世界百座古建筑之美誉的榆次悬鉴楼,传说为鲁班一夜之间用榆次所有骡、马、牛建起的南阁,后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才得以让世人一睹其壮观的瓮城,常家庄园品赏北方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后沟古村2000年前的祖先如何因势造村落,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对这些旅游景点的访问,让学生自己评价榆次发展旅游的条件,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并有待提高。
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专科层次的学校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成长,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国家倾斜力度更为突出.近年来,民族地区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扩大招生,使更多的民族地区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但在次过程中这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院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成本是由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个部分组成的.成本利润、收入需求、价格等经济量,是经济问题中必需考虑的因素.为了达到利润最大、成本最小、价格最合理,就要把握最佳产量、最佳销售量,而这常用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问题等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最优化问题,而其实质就是求能够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值的选择变量的值.作为科学技术之基础的数学,既有卓越的智力价值,又有卓越的应用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数学将更广泛、更普遍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
1.1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
数学方法在会计中应用的重要性,表现在数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度的准确性,二是烟密度逻辑性.由于数学固有的精确性优点,采用数学方法可以准确地研究和描述会计要素之间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时采用数学的方法,有助于赋予会计学中的经济范畴和概念以准确的定义,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内部收益率的定义等.运用数学方法严格遵循数理逻辑程序,从一定的前提必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另一方面,
有助于暴露出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如经济学中有两个非常常用的经济术语:边际和弹性,它们和经济数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如果掌握了经济数学,就很容易就明白"边际量"近似于或者说就是经济数学中的"一阶导数"即而不至于无从下手.如果没有经济数学知识,那么只能直观地凭对它的语言陈述理解这一经济术语,必然要求文字阅读理解能力强,但仍不容易准确地把握这一术语,因为它本身涉及的就是数量变化,只有用数学加以定量化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它.
1.2 经济数学在财经类专业课程的作用
所谓经济应用数学是指经济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它涉及算术、代数、微积分、概率统计、运算学、对策论等多门课程.它们相互渗透,又形成众多的数学分支.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会计、经济管理、金融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升学考研及进行财政金融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课程.经济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和运算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备的基础,培养成为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统计等领域从事金融分析、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的经济数学复合型人才,还可以通过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审美能力.
通过经济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缜密的分析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因此,针对经济人才培养注重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应用的显著特点,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好的发挥经济数学教学在民族地区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进行经济数学教学,除了和其他地区的的共性外,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出现了一些 "不是问题"的问题.
2.1 学生认识知识存在障碍
由于地域、民族习俗、知识结构差异,导致了学生对待同一件事物认识、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地处地区的大中专类院校,90%以上的生源为藏族学生,他们从小习惯于藏语交流与思考,很多学生都是从小学五年级,甚至初中才开始系统学习汉语,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无法准确、全面掌握.
2.2 基础知识较薄弱
在讲授经济数学时,常常会用到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如加、减、乘、除,百分比等,而一些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薄弱,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应用.任课老师时常不得不给这些学生"加餐".长此以往,学期初计划的课程无法完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2.3 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遵循"概念-性质-计算",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没有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提高.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积极的主动学习者.由于经济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财经类专业文科学生较多,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较薄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对高数的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长此以往,更谈不上教学质量了.
2.4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滞后
民族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方式仍然以"课堂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书本为主"的传统模式进行,基本没有创新可言,除了灌输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和反复讲授的例题之外,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提高,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和手段.
2.5 生源与师资结构的矛盾突出
目前高校的持续扩招,一方面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特别是财经类专业兼收文、理学生,入校后又混合编班,加之民族生源数学知识欠缺,班级内学生数学成绩相差90余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很大.另一方面,部分在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教师数学素养欠缺,无法将数学高质量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因缺乏相关的财政经济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未能体现出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与结合.
3 对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的思考
目前大部分经济数学教材的内容都存在"重数学理论,轻经济应用"、"重知识灌输,轻方法培养"的问题,没有做到"经济"与"数学"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学习乏味、主动性低,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某些定义、定理的来龙去脉,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不能从经济的立场抽象数学思维.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转型过程中经济数学基础教学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的问题,鉴于以上种种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并在教学环节中加以了尝试.
3.1 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教学
在每年新生入校开始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前,安排4至6学时给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最常用的数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有基础知识"垫底",在讲授新知识时能很快融会贯通.
3.2 突出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
财经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具有专业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财政经济类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保证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删除或简化繁文缛节.教学的内容应注重理将数学知识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存贮模型、最优价格模型、蛛网模型等等.通过学习交流,领悟数学与经济的联系,掌握新知识和新概念,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3 利用能够利用的各种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接触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及时的意见反馈能够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兴趣的同时挖掘其探究欲望.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平时讨论、数据收集、处理、数学模型分析等结果记入平时考核,改变过去固定的考试方式,尝试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新型考核方法.
3.4 融入学科励志小故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成果,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了解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和闪光智慧.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可适当穿插讲授牛顿、莱布尼兹、柯西的生平和他们在微积分相应理论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学的发展等,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博大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5 尝试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分层教学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 在授课环节上做出相应调整, 即在教材、进度、课时、考试内容等方面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具所长,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入校时的数学成绩和学生个人的意愿将学生分为"高、低班"."低班"要求:在保证满足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为基础,使学生掌握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维,具有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班"要求:对于数学基础扎实,学习有余力,准备继续深造或者所学的专业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设定的.给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对目前最新的数学工具及其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种新模式、新视觉、新感受、新体验,消除了一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一些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发生.
4 结束语
篇6
选择课程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选择未来。作为一所优秀的初中校,五中分校在推进符合初中教育特点,体现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从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全方位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我们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集十几年办学积淀,以国家课程和68门校本课程为主干,构建起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力求为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素质和创造力。
学校的课程建设,首先要在继承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优秀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鲜活的、更具生命力的元素融入到课程当中,不断改革和弥补原有课程中欠缺的地方。五中分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了对教育资源潜能的挖掘,体现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衔接与融通,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整合,使不同学科的目标形成互补性整合,使课程实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
■ 精致之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
国家课程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全国学生普遍情况设定的课程及开发的教材。课程改革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了更加适应地方和学校教育情况,允许地方和学校开发符合当地和学校特点的课程。此外,国家课程中的部分课程也需要在学校层面深入开发,特色实施。我们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之一,积极挖掘、拓展国家课程资源,构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具有五中分校特色的国家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上,学校缩减学生已知和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在本地区无法开展的实践内容,增加影响学生成长、发挥学生潜质、体现学科前沿、体现人文与科学相互融合的课程内容,使学科知识得到校本化拓展。
在课程实施形式上,学校强调课堂形式(课程实施)的多元化。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性,当学生走进不同的课堂时,应该能够感受到不同学科的精彩。所以,学校倡导的是不同学科要创造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学校强调各学科要站在学科系统的高度,明确本学科基础性的目标和发展性的目标。我们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要求各个学科要特别关注学生学科兴趣的培养,呵护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享受学习。五中分校的孩子们学习虽然紧张,但他们快乐。
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关键在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对国家课程有目的、有意义的反应和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这种意识使教师立足课程,将教材作为达到课程目标使用的教学材料,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是将课程实施狭义地理解为“教书”。教师应依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需求创设丰富的教育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正所谓“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中,学校给予孩子的学习任务有待于学生去深入思索和咀嚼,这样的任务往往成为孩子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重点之一。例如,在生物学科推出的“生物大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们在认识细菌时,手拿着接种棒在学校里这粘粘,那粘粘,然后涂抹在培养基上,放在恒温箱中进行培养。他们每天定时观察培养基的变化。几天后,学生们发现培养基上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菌落。经过这样的观察实验,学生对细菌的了解就远远超过了单纯在课堂听讲的效果了。
■ 精致之二: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组成,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性能,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中分校校本课程的建构,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不在于数量多、主题新奇,关键是加强了学校认为重要的,但在国家课程中缺失或强调不够的元素。比如,加强学生科学素养、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就是五中分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别强调的部分。为此,五年前学校就开始研究《创新思维》、《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等校本课程。
到目前为止,经过反复修改试行,学校已开设实践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科技创新类(创新思维、科学物理、科学化学)、修养类(心理学、礼仪修养、形体)、生活技能类(摄影技术、电子技术、烹饪)4类10门特色课程,相应的教材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学校还按年级开设了涉及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跨出学校大门。目前,学校的定向越野活动已经系列化:由初一年级的景山定向越野和北京植物园定向越野,拓展到初二年级的香山北山综合实践课,再发展到初三年级的野外生存训练。这些活动的地形由简单到复杂,由平原到山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联动,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获取单一学科无法达到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还聘请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的教师们直接指导并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中来。
学校还开发了胡同文化、消费者权益调查、汉石桥湿地考察、“感悟古都――我眼中的故宫”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课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优秀的意志品质,又使学生亲近自然、享受阳光、融入社会、体验生活。
■ 精致之三:学生为本选择课程
学校所有课程的开发都源于对学生成长的设计。学校在提供给学生普适性课程外,还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校本选修课程。现学校已开设生存技能与生活技巧、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训练、自主创意探索、兴趣特长、竞赛等5大类56门选修课。
我们希望选修课程能够成为学生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助推剂,不让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学校的选修课采用学分制,以学期为单位,让初一、初二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来选择课程。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考虑初中生个体成长速度的差异。另外,选修课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成果呈现形式,即主观开卷考试、小论文、调查报告、创意制作,等等。
■ 精致之四:特色活动融入课程体系
精致的课程不是躺在教材的文字,也不是课堂的讲授,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五中分校始终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育人的载体,使孩子们的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学校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以科技、体育、艺术为核心的多维活动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教育体系已成为五中分校奠定学生成才基础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学校先后开辟了六个系列科技教育基地。如密云奎百宜生态农业科技园、北京农科院食用菌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学校坚持利用每一个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到长白山、云南、台湾等地考察,每次参加的师生都有近百人。去年年底,我们的学生还踏上了神秘的南极大陆,跟随专家团队进行科学考察活动。
在科技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质和智慧。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比如,学生们深入医院开展研究,从人的发病机理角度研究“细菌生物被膜与呼吸机相关肺炎关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终于发现了婴儿在无菌舱中还会患肺炎的原因,这一研究发现得到了儿童医院、儿研所等单位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
作为体育传统校,我校的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和桥牌队都在各项市区级大赛中屡创佳绩。特别是校篮球队,自2009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获得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的冠军。
篇7
1、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深入贯彻执行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落实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规范学生课业负担管理为重点,制定学生学业负担监管办法。加大检查督导和考核力度,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好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综合实践等课程,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丰富学生活动,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思想,保障学生学业水平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突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德育品牌和文明创建工作,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校情,打造学校德育品牌。推进学校德育活动系列化,实施德育活动课程化,优化德育梯级目标和积分制评价,抓小求实促优,凸显学校特色。指导督促学校完成年度创建任务,实施项目奖励,同时启动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项目首轮复评工作。指导督促部分学校积极申报市级德育品牌,扩大德育品牌的影响力。
3、深入开展高效课堂创建工作。围绕《__区“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常规,深化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实践成果,抓实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设计应用、微型问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全员教学竞赛为抓手,开展“教学设计和说课反思”主题比武,实化校本研训。统筹协调,抓实过程,全面高效完成“一师一课”活动年度任务。继续实施高效课堂基地建设项目管理,深化2014年项目研究,适当增加新项目,抓实项目过程管理,创新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和成果展示评比,按绩效发放奖补资金,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小组合作教育实践与研究’、“日行一善,积善成德”等一批省、市、区课题的研究与应用,抓好高效课堂创建的专题研讨,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与研究,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
4、巩固质量评价改革成果。认真组织调研,广泛针求意见,强化看入口、比提高,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奖励办法。指导学校科学制定实施细则,促进学校用活评价杠杆,更好的发挥表彰奖励的导向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加强学校体艺工作。坚持课堂主体地位,抓实体育、艺术教学。按照“1(学校特色项目)+X(学生特长项目)”模式,科学筛选项目,普及学校特色项目,发展学生特长项目,鼓励支持学校开展体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抓好学校社团活动,逐步实现体艺特色创建项目校本课程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体艺特色学校创建常态化,形成一校一特。抓好学校“三节一社团”组织管理,继续实施创建任务目标管理,落实以奖代补政策。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传国网工作,严格组织体育中考和全区第八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展乒乓球、足球等单项竞赛,探索初中生综合素质展示内容和方式。指导、督促部分学校积极申报市级体艺特色先进学校,以评促创。
6、加大学前教育工作力度。启动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协助做好公办园项目建设工作,完善民办园奖补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强化各项制度规范落实,督促落实家长进园参与保教管理,细化幼儿园规范办园的指导。开展学前教育集团目标管理考评,充分发挥公办园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学前教育共同体活动,完善考核管理。深入开展学前教育示范区创建,做好省教育厅验收准备工作。
7、扎实做好2015届高考备考工作。围绕2015年高考目标,以主题研讨为抓手,针对性组织研讨活动,解决好备考管理和教学技术问题,夯实备考过程,提高备考实效。组织好高考考务工作,确保平安高考。严格招生纪律和程序,服务考生,做好高考招生工作。
8、认真组织2015年中考年考及招生工作。督导区研训中心和各初中科学备考、高效备考,提高中考质量。优化考务管理,规范招生秩序,顺利完成考务组织和高职中招生工作。严格划片招生,及时制定、公布中小学招生计划、范围和办法,规范招生秩序,完成招生工作。严格要求,规范程序,组织好学年调考,做好质量分析和考核评价。
篇8
关键词 校本培训 实践 探索
一.校本培训界定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研”和“训”,也就是“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所谓“校本研究”,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我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我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我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校本培训是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自动发起,规划和组织实施,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成员工作需要和自身发展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发展到今天主要有四个因素,即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枢的保证,校本课程是落脚点,校本管理是贯穿、渗透它们之间起协调和组织作用的因素。
二.现状与背景
1、校本培训水平提升的需要与教研资源缺乏的矛盾并存
随着形势的发展,教研活动的内涵和形式都更为丰富了,校本培训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几个教师围坐在一起“集体备课”。要有效提升校本培训的水平,必须提供资源上的支持。而目前初中我校这方面的资源显得不足,专业引领更是困难。限于经费,初中我校既不太可能大量地将教师“送出去”,也极少能将专家“请进来”。同伴互助虽然是一种容易实现的形式,但因为缺乏学科带头人,互相难以产生思想上的激荡作用,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2、校本培训中教师的积极性与盲目性并存
经过多年倡导,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有了,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校本培训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有效的,他们通过校本培训初步尝到了“甜头”。但对于什么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到底该怎么做等问题,还是有些模糊。比如写教学反思,有的教师是迫于“我校有要求,要检查”;有的教师坦言“不知道怎么写”,而且在自我反思过程中未能摆正自我,缺乏对自我经验的反省和对原有行为的挑战;有的还满足于旧有认识,未关注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有时甚至经过反思反而倒退了。在同伴互助方面,没有源自教学工作实际的共同问题,或者不善于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或者缺乏互动技巧;止于评论,缺乏在实践中的行为跟进。
3、教师有校本培训的需求与力不从心的矛盾并存
教师会经常遇到教育教学中的困难,比如对“后30%学生”的转化、民工子女的教育、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指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校本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但另一方面,受制于一些主客观条件,他们从事校本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又往往难以保证。加之“三大压力”――教学质量压力、学生安全压力(近乎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家庭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当一个人每天穷于应付的时候,他是很难产生研究的冲动和激情的,也是很难产生思维的灵感和火花的。
二.校本培训的实践探索。
认识论指出: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只有在充分唤起教师主体发展需求(即内因)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策略(即外因),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螺旋上升,不断提高自己。
1、校本培训采取全员培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全员培训统一安排,全体教师参与。有《有效的课堂,无限的追求》专题培训会、《课题的酿制与撰写》培训会,《励志教育,教育人本化的选择》报告会、教育教学论坛、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分类培训根据我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如根据新分配教师多的特点,组织新教师进行《如何当好一名教师》的专题培训;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专门邀请了专家对课题作了指导,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培训。如为了班主任的工作需要,组织了全体班主任,作了《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成长》的专题培训。通过这些讲座、专题报告、论坛、学习交流等不同方式的培训,大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校本培训与区域联动有效地结合起来
2008年至今我校先后与杭州市勇进中学、杭州清泰实验、台州市双语我校、宁波市镇海仁爱中学、区内兄弟我校成功开展了“区域联动”教学研讨开放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活动累计有900多人次参加到我校的活动中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极开展课堂观察,推进课堂效率提高,探索轻负高质教学模式。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拓展校本培训的空间
“走出去”,就是有计划有选择地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和培训,博采众长,弥补校本培训的不足。近年来我校先后多次派出部分教师赴山东、杭州、金华、温州、嘉兴、宁波、金华等地参加有关学科研讨活动和培训活动,使与会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掌握方法,并运用于自身教学实践,一学年共计70多人次外出学习培训。“请进来”,就是我们根据教师培训学习的需要,积极主动地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我校讲课。这样既有助于我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有利于提高全体教师普遍参与的学习积极性。
4、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以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交流,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升。历年来我校举办了台州市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区历史与社会青年研修会、区初中数学、英语教研会、区初中语文新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区初中科学新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等,另外我校还举行青年教师展示课评比活动、考试命题预测竞赛、新教师汇报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校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一些优秀的新教师也脱颖而出。我校还定期召开教育教学论坛,通过教师间的经验交流,达到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引领,让优质的教学理念来带路。
5、校本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
把教科研工作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明确工作即研究,教学即研究,要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努力营造平等、开放、互动的教科研氛围,构建我校科研文化。每年有区级小课题、市规划课题、重点课题研究并服务于教育教学。
6、校本培训与新老教师拜师结对工作相结合
为了使年轻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融入西城中学这个大家庭,我们在校本培训中,特别重视年轻教师的培训、培养,建立师徒结对制度,每名年轻教师由骨干教师进行学科指导,在发聘书的同时对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师徒结对结束后对徒弟进行优秀学员评比。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的落实,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有效地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校本培训的实践成果
鲜活的校本培训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我校的发展构筑了一片灿烂的新时空。实践证明我们的培训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1、校本培训的经验有积累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探索,基本确立了“教、学、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的实施模式,并积累了一套培训的经验,即以教师自我反思为重心。采取自我促进、外部支持路径,运用个人反思、互帮互学、专业引领、师徒结对培训等方法进行培训;注重四个结合:自我反思与我校支持相结合,自我反思与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自我反思与引领指导相结合,自我反思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2、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校本培训促使每一教师主动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学习型方向发展,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情趣品位在不断提升。通过共同合作、相互交流、教研组活动等形式进行思维的碰撞、智慧与经验的共享,实现了教师之间的互培和激励,增进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与探究中,在同育人情境对话中分析、评判、寻找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在经过课堂、班级这一天然的教育实验室的验证,获取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在经验中学习,在研究中工作,不断的整合、丰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从而引导教师行为的变化,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研究积极性、教学水平提高明显。
通过各种培训学习,我校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师中树立了校兴我荣,我校有发展个人才有发展的爱校思想,我校不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之一及格率在全区名列前茅,我校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高。
3、教师专业成长得到长足发展
通过培训,参训教师找到了现代教育的理论依据,树立了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教改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这些都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优化与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业绩基本跟上了我校的发展,骨干教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教师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课堂教学比武中获奖人数多,获奖面广,获奖级别高。
4、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校本培训,教师们学会了发现问题、筛选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报告、推广经验等一系列教学科研的一般方法,形成了反思的工作习惯。课后反思已经成为多数教师的自觉行动,培养了他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学会了“小题大做”,使教育设想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每年度的校本培训,我校特别重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高培训工作,多次邀请教科研专家、行家来我校指导互动反思,现有30%的教师参与到该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参训教师的科研意识,优化了教科研素质,提升了教科研能力,而且使参训教师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四.问题与思考
基于初中学校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惑,存在着不少问题:
1、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尽管我校领导再三强调自主发展的校本培训的重要性,但有少部分教师仍对此认识不足,思想上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过去的教育教学思想未能认真加以反思,而是凭着经验去干活。有些薄弱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内驱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认为,人要发展,首先要有求得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需要,但是需要并不必然导致人的行为。人的行为的产生最终是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群体活动中,环境因素就是群体所构成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区域学术氛围的影响,少数教师活动流于形式。这些教师认为校本培训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热情不高,自主性不强,参与的深入度不够。
初中学校校本培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而艰巨的任务,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老师们的认识会越来越高,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主动性会越来越强,教科研成果会越来越多。今后,我们力争开展更多更有实效的活动,让校本培训工作在我校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并能带动周边学校的校本培训建设和发展,让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科研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1]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5
[2]严育红.新课程标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 2004.05
篇9
西城篇
西城区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文化、教育大区。辖区内的资源单位主要有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北海公园、鲁迅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
摸清家底,争取支持
早在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之前,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就已经为社会大课堂忙碌起来。西城区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亲自担任区社会大课堂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长。2008年暑假中,在全区中小学书记、校长会上,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宣讲,使大家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部分校长还有组织地去资源单位之一的神笛陶艺村参观、学习,增强了感性认识。
通过学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建设社会大课堂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计划性;二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三是充分利用好自己辖区内的教育资源。
西城区教委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摸底和排查,进而对大课堂的推进工作有了清晰的把握。比如,与区委宣传部配合,落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还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展览路街道在教师节前夕,专门召集了辖区内各学校的校长、主任会,成立“校外教育资源协调委员会”。百万庄图书大厦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8折的购书优惠,专门开辟了学生读书角。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在盘清家底的基础上,西城区教委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了新的整合,努力开发新的资源平台“五苑一中心”,即:文苑(区少年宫)、武苑(区国防教育中心)、礼苑(金融街少年宫)、工苑(中小学劳动技术辅导中心)、学苑(区教育研修学院、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例如,设在国防教育中心的武苑,主要介绍我国古代、近现代的兵书、兵法、兵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感受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凛然正气的同时,产生一种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学生到武苑学习和训练,所有学生的军训和学习费用全部由区教委负担。“五苑一中心”已成为具有西城特色的社会大课堂平台。
科研引领,服务课堂
社会大课堂必须为学生服务、与教学紧密结合。西城区教委努力为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不满足于只印一个册子,而联系课堂内容不断更新信息,让学校与资源单位互相促进。比如首都博物馆这个单位,由区教研中心采集其一年的展出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处理,及时传递给学科教师。区教科所还开设“首都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课程资源开发培训班”,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带领七个学科百名教师实地考察并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目前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金融海啸,请来了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结合政治课内容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给中学生们上了关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生动一课。百万庄图书大厦紧密配合学校各年级课程进度组织读书活动,学生的语文课正在学习鲁迅的《呐喊》,图书大厦就会同步将鲁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集中陈列,供师生阅读。图书大厦还参与了北京四中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开展中学生阅读调查,调查结果由图书大厦定期通过网站公布推荐书目。
海淀篇
海淀区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烈士陵园、中华世纪坛、颐和园、国图音乐厅,北大、清华等高校及中科院的部分院所,都已成为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单位。
立足区情,科学谋划
海淀区是教育、科技、文化大区,社会大课堂建设面临这样的格局和特点:一是资源单位丰富、综合实力雄厚,但潜在资源多、资源单位规格高,统筹难度大;二是教育整体水平高,但内部差异大,均衡和协调困难,整体拉动难度大;三是区域人才密集,社会文化层次高,对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课堂要求高、期望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统筹利用挑战大。
根据上述情况,主管区长、教委班子决心以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契机,突破、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统筹的诸多瓶项问题,使区域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精心组织,制定政策
为保障全区资源的有效统筹协调,海淀区成立了以区委常委、主管区长为负责人的社会大课堂统筹协调办公室。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青少年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任务分解等文件,重点解决社会资源统筹、部门协作、校内外结合、场所有效利用和公益性问题。区教委研制了《关于创建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方案》,突出区域特色和思路,即依托海淀这个科教文化大区的优势,与学校课改和社会发展接轨、同步,与学生现实生活融和、衔接,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社会资源,特别是动员整合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中小学生开放实践活动场所。
在经费保障上,海淀区单列了一项教育资源共享经费,用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交通、材料、接待、组织等费用。2008年的标准是生均200元,全年总计投入3600万元。
深度开发,创新模式
根据区域特点,海淀区教委确定了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战略。
对于区内众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海淀区积极协调,重点做好大学、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统筹,增强大课堂的科技含量。如清华大学在清华附中、101中学、中关村中学建立了艺术教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在北航附中建立了科技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北航、北理工、中国农大在八一中学建立了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这是一种大课堂的新模式。
其次是开发校内外相互融通的课程资源。近几年海淀区校本类课程资源开发很丰富,为大课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面临的任务是丰富的潜在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特别是区域性的课程资源需求越来越大。海淀区教委同时组织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准备把典型精品资源开发成区本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形成海淀特色、门类齐全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资源体系。
海淀区重视国际合作,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中外多元开放学习环境建设及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合作研究项目”,与英国、日本、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按照国际标准研发中外融通和共享的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同时引进志愿服务机制,成立“海淀区校外教育志愿服务团”,采用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招募在校大学生、专家、社会工作者做志愿服务,协助活动组织、项目辅导。
平谷篇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北端的相交地带,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谷地,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加强组织领导
平谷区建立了区、校两级工作领导小组。
平谷区教委设立了平谷区中小学社会大课堂活动建设组织机构,包括组织领导、管理实施、条件保障、安全保卫、督导评估等五个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区社会大课堂活动的领导工作,负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审批、组织与评价,确保活动安全、有效运行。管理实施小组组织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开发区本课程;组织运行社会大课堂网络平台;审批学校活动方案;协同政府督导室做好督导评价工作,组织研讨交流活动。条件保障小组负责专项经费投入的落实与保障,审计学校活动经费使用情况,确保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和管理经费的落实。安全保卫小组负责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审批学校安全工作预案,处理突发事件。督导评估小组负责制定评价方案,组织对学校社会大课堂工作的督导评价。各小组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平谷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学校工作小组,由校长为组长,教育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安保主任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骨干班主任等为成员,组织实施本校的社会大课堂活动。
健全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审批机制。平谷区学校组织学生骑车或乘车参加4公里以上的区内、外社会大课堂活动,需经区教委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实施。审批时需提交活动方案(包括内容、时间、地点、出行方式、人员构成、人数及活动经费来源、数额、使用情况等)和安全工作预案各一式两份,并分别备案。
其次,建立社会大课堂活动经费补助机制。经费问题一直是各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拦路虎”。平谷区教委一方面规定各中小学校原则上只能组织学生到免费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进行活动,不向学生收取活动的任何费用(午餐由学生自行解决);另一方面预计投资200余万元,对各校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予以交通补贴。
明确数量要求
平谷区教委规定:每学年高中阶段学生应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累计参加不少于10天的社区服务;初中校至少安排5天、小学校3~6年级学生至少安排3天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考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及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内、区外至少各1天。
挖掘本地资源
平谷区地理环境独特,本土文化鲜明,农田、林区、景点、农家院、农业科技园区均蕴含着浓郁的教育内容。平谷区挖掘本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
平谷区有“大桃之乡”的美誉。平谷区把田间地头、销售市场作为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体验种桃、养桃、卖桃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桃花节、采摘节时,组织学生为游客服务,介绍自己的家乡,增进学生爱乡情怀。
平谷区有鱼子山纪念馆、上宅文化陈列馆。借助弘扬民族精神月组织学生参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平谷区有兴隆庄文化交流园。利用这一综合性实践基地,开展学生军训、陶艺、种植等实践活动。
平谷区教委开发了“平谷――我可爱的家乡”区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平谷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自然风光,并确保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社会大课堂主题班或团、队会课,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
房山篇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是北京市郊区区县之一。
健全机构,上下联动
房山区成立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领导小组、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社会大课堂工作团队三级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房山区教委还建立了六个工作组:资源提供保障组、安全与财物保障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组、信息网络建设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组、校级社会大课堂工作组。
完善机制,加强保障
一是构建运行机制。出台了《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施意见》《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管理办法》《房山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信息系统平台管理运行办法》。
二是提供五项保障。制度保障:坚持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社会大课堂专项议事制度,建立校内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年度总结、工作计划和活动公告、表彰制度。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免费政策,争取对校内外资源单位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性经费投入,保障激励性经费投入。物质保障:不断改善资源单位设施设备条件,改善网络信息基础和条件。时间保障:把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监督保障:制定《房山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评估办法》及《房山区社会资源平台建设标准》,以此作为评估学生、学校和资源单位的依据。房山区每两年进行一次教育督导评估。
明确目标,分步推进
篇10
1.1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辅助内化、理解.课堂中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如果能建立一个具备生物多样性的植物园,让学生带着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形式,更能深化教学内容,优化科学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建立植物园非常有必要,它可以作为实验活动与课堂理论相结合的实践体.
1.2拓展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观察和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基础,它具有积累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训练操作技能等作用.虽然教师也意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当面临缺乏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时不得不放弃.以往,学生的很多分组实验,就是因此而被教师演示实验所取代,甚至直接放弃实验.而植物园的存在,完全解决了实验取材问题,提高了初中生物实验开出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3露天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如果总是让学生呆在教室里,面对着黑板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难免会低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偶尔换个环境,把课堂搬到植物园中,让学生徜徉在绿色世界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映入眼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体例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植物园的建设
场地选择:因地制宜,选取校内适合种植的闲置土地或屋顶空间,面积以不小于50m2为宜,要求阳光充足、浇灌方便.土壤以山坡土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也可以自己调配.花盆、藤架、喷壶等工具配足.植物品种的选择:结合教材,选取和实验要求匹配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容易栽培的植物,以方便教学需要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种植和管理:按季节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各种植物的种植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积极性,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种植和管理.植物园定期向全体学生开放参观,成果定期汇报交流.
3如何充分利用植物园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学
3.1课堂教学与植物园观察相结合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和区分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植物园中,通过分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对比、讨论中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根、茎、叶、花瓣、子叶等方面的区别,并能准确的区分.又如,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教学中,可以在植物园中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结合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及其环境,将三者的概念进行区分.
3.2就地取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如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中“观察叶片的气孔”的实验,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摘取书本中的选材———菠菜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无法获得清晰的结构图,学生将多种植物的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最后发现鸭趾草和空心莲子草这两种植物叶片的气孔在显微镜下呈现非常明显.通过此实验,学生不仅观察和认识了气孔,而且使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又如,在“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中,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采摘茶花叶、桂花叶、樟树叶、红叶李叶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有许多书本中未提到的意外发现,如:选材上,应选择质地较柔韧的叶片,角质层太厚(如桂花树叶)或者叶脉不够韧的都不适合;煮沸后不同的叶片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些像茶花一样是棕色的,有些是黄绿色的;茶花的叶脉会很明显地分成2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还撰写了实验小论文.
3.3寓教于乐,给学生参与建立植物园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我校开设了“打造更美植物园”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设计如何完善植物园,选出最佳方案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栽培植物,然后认养植物,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进行种植、观察、记录和管理的同时,养成细心做事和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在科学实践中体会到动手参与的快乐.
4我校利用植物园进行教学取得的成果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2012年建成了一个植物园,成功引种了近百种植物,还在屋顶上建了一个近40m2的屋顶花园,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开辟了第二课堂,把“德育培养、美学培养、劳动教育、环保教育”融入此活动中,对学生“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关心环保,服务社会”美德的养成、“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崇尚自然,关注社会”课外生活常识的拓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对比我校2009届学生和2012届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情况(学校没有为2009届学生提供植物园),2012届学生在充分利用植物园配合教学之后,具有以下特点:(1)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学生能将生物学知识直接联系到具体实物上,从而更轻松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2)通过亲手栽培植物,观察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利用植物进行活体实验,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植物名称、种植养护方法等知识,表现出更强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具备更强的独立实验能力;(3)学生更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强烈.植物园从此成为了全校师生课余时间最愿意流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