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法案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工商管理,在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内都是十分热门的专业,这样的局面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商业领域的崛起有很大关系.但一个专业成为热门,并不代表教学质量便得到了大幅提升,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过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应当更深入的进行教学改革分析,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工商管理教学概述
工商管理,是针对盈利性组织营运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方式、理论与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分析的专业学科。这个专业的涉猎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运营策划、财会、人力资源等,都包含在专业研究范围内,所以需要去学习课程也较很多,包括了管理学及经济学相关的多门课程。只要学生有面向商业相关工作发展的诉求,都能够在这一专业当中找到明确的方向,可以根据个人的发展需求与专长选择课程方向。例如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以及企业投资管理等等。但也正是因工商管理涉猎广泛,所以包许多名词与概念,如果校方与教师无法让教学变得直白易懂,学生很容易陷入听不懂学不会的局面。所以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十分重要。教师只有更积极的利用案例帮助学生建立情境,才能真正促进理解。但就当前我国工商教学的整体趋势来看,案例教学的落实面临以下几点问题。其一是案例不足,这与教师自身的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平日不懂得积极收集案例,教学过程中也无例可举。其二是案例与实际的关联性不高,无法让学生尽快联想。其三是案例与当前的实际发展趋势脱节,使学生感到无法理解。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工商管理教学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达成。
二、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应用要点
1.养成案例收集习惯。要确保在讲解任何知识点时都有相应的案例可用,教师的案例收集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时提出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分析的角色,所以如果教师自身都无法提出相关案例,案例教学便无法成立,案例不合理,亦无法体现出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所以要确保案例教育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对案例的持续收集才能达成目标。收集案例时教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真实性,即是说案例中的数据与事件都不可造假。其二是案例的全面性,应涉及财会、金融、管理等各个相关领域。做到这些,才能有更权威的案例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理解。2.衔接案例与现实。工商管理面向的是实际的商业领域工作,所以无论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学习结果如何,最终都需要在工作中以实际工作的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应当更注重案例与实际的衔接。例如通货膨胀听起来高深,但究其本质只是在一段时间内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如果要举例,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我们现在基层月薪资是三千元左右,买西瓜是按照两元一斤来计算,那么如果货币购买力下降了,基层月薪资二十万,西瓜两百元一斤,便是通货膨胀。对于经营范围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事业来举例。3.时刻更新案例内容。不同时期商业领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所以工商管理教育也只有根据时代趋势规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到符合时代趋势的知识,案例教学同理,虽然不应当完全排除过去的代表性案例,但对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工商管理教学来说,近期的案例更能够让学生了解商业领域近来的发展趋势。根据近年来的社会趋势来看,毫无疑问电商是我国商业领域近来最关注的运营模式,有淘宝网、京东网、美团网等平台的带动,加上电子支付平台的支持,越来越多电商企业应运而生,借助电商平台,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方式,网络购物便利快捷,无需出门便能够轻松完成购物及点餐等过程,而且能够送货上门,在讲解商业趋势,以此举例最为恰当。4.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素养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直接进行学校进行任教,自身就缺乏实践能力,也缺乏工商管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案例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从事案例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可以到校外的企业中挂职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有关于工商管理的实战经验,或者参加一些专门的培训,对这种新型的案例教学法能够做到熟悉并习惯运用。史美兰曾经说过,一个老师从不熟悉案例教学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有花两三年的时间。因此,学校要鼓励老师去一些国外名校或者国内的知名商学院进修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有关的课程,同时还要针对老师的培训给予一定的资助,对于深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际管理工作的老师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工商管理专业老师的实践工作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大力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打破单独摸索的局限性,建立一支高素养的师资队伍,促进工商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有些怎样的重要意义,以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具体落实还需要得到校方与教师的重视,才能真正发挥出实际意义。所以教师应当更加广泛的收集案例,并精准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理解晦涩的专业名词及理论,强化学生的记忆。
作者:付佩一 单位: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
篇2
【关键词】Eclipse Struts 教学组织 激励 需求 创新
一、相关概念简述
1.什么是Eclipse.Eclipse 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基于Java 的可扩展开发平台。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一个框架和一组服务,用于通过插件组件构建开发环境。幸运的是,Eclipse 附带了一个标准的插件集,其中包括 Java 开发工具(Java Development Tools,JDT)。
2.什么是Struts.Struts是一个基于Sun J2EE平台的开源MVC框架的解决方案,它把Servlet、JSP、自定义标签和信息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框架中,开发人员利用其开发时不再需要自己编码实现MVC框架,极大节省了时间。
二、“在Eclipse中开发Struts工程”的教学方案设计
1.课前准备细致化。为了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课堂上受益,教师在课前应将教学材料准备充分,除了需要认真查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等情况之外还需要认真准备在项目进行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有学生可以超前实现既定目标,如何对学生实施“激励”使之达到更高要求等。比如,在使用Eclipse开发Struts工程项目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项目,这个项目应该具备“学生比较常见并且对其业务逻辑熟悉”的特征。其次,准备细节,即从“建立工程”开始到“项目功能完善”间的所有问题准备到位。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最好能整理成为“项目指导书”分片置于Word文档中(也可直接置于教学所用的PPT文档中,但是经过实践检验效率不如Word高)。第三,将有关课堂节奏和控制的相关内容整理到PPT文档中。这样双管齐下既可以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宏观调控又可以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2.课堂组织宏观化。有了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放手学生学习,自己充分地发挥其指导和辅助作用了。首先,教师应该从宏观上告诉学生课堂学习目标;其次,告诉学生如果需要达到目标应该做什么;然后,给学生一些指导性文件(即课前准备的项目指导书);最后,实现了学生学习教师在必要时辅导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局面。为了保证学生不至于看到很长篇幅的指导书就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将指导书分片给学生发放,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和把握,与此同时实现了对各种水平层次学生的照顾。如技术基础好、对项目掌握得比较快的学生,可以将指导书整体发放给他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对项目有完整的认识,更加对他们的超前需求有了提前满足;而对那些技术基础薄弱、对项目的理解不够深刻的学生,则可根据其进展逐步将指导书跟进,我们可以预料到,课前准备的指导书越细致,可操作性越强,则这部分学生的进展越快,反之则不然,所以为了在课堂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们需要认真准备这些材料。
3.项目成果个性化。在如此细致的指导下,学生的作品雏形是一致的,在一些强势学生做好雏形作品后,教师就要发挥其导演作用,让这些学生们的“表演”更加精彩一些,比如,针对某个功能提出更高的业务需求,更人性化的界面需求,更节省资源的方法需求等,用这样的一些“激励”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以此为契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案例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类。对于已经实现基本要求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的需求似乎已经可以达到“自我实现”这一层次上,作为课堂上的引导者-教师而言,我们的职责不再是简单地给他们记个满分,而应该想办法促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由此形成“实现需求—激励—实现更高的需求—激励—…”的良性循环。
4.评价学生层次化。在类似此项目的评价体系中,层次化似乎显得更重要一些。因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成果不一,这必然造成了评价标准也不一的局面。那么该如何分层制订评价方式呢?首先,根据其成果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分层。比如,在此项目中,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学生假设为第1层,满足了较高需求的学生假设分到第2层,满足了更高需求的学生假设分为第3层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成绩上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因项目而异。其次,根据其项目制作过程中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时需要使用正常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即可。最后,将评价结果加权处理。
三、结论
篇3
目前,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倡导学校与校外企事业机关单位合作,采取“1+1”即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建设的模式。然而,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建设较为缓慢,教学现状仍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进展。各高职院校已对《经济法》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等达成共识。《经济法》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的基础能力课程,对今后从事财会工作学生的综合性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也是会计类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考试的共同科目。该课程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基础法律理论、市场管理法、市场主体法、宏观调控法与经济程序法,涉及二十余部法规。教学体系由知识模块、案例模块和实训模块构成。这三大模块结合成为十余项教学项目,已设计形成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此外,实验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课时结构日臻合理。课程标准已全面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将教学项目任务化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也正处于革新攻关阶段。例如采用“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也有所拓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践仍较为传统、单一。该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法律术语和法律条文的讲解为主,内容高度概括且抽象,未能做到通俗易懂,也未能与经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方法仍以传递──接受式为主,即遵循“讲、听、读、记、练”的教学活动程序,或采用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并未完全建立、开放,为学生所应用。一些高职院校财会实验室尚未安装该课程软件,也不具备网络教学所需的专兼机房。学生课外学习的场所或设施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2.《经济法》课程标准中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有待完善。第一,由于该课程被归为基础理论课,一般安排在一学期内授课完毕而未安排实训课程,总课时过少且课时结构安排欠合理,教学项目不能涵盖课程知识模块导致一些重要的经济法规未被纳入教学项目。第二,由于未确定专业、方法及社会能力目标的具体内容,各教学项目尤其是认知项目的设计目的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与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不一致,导致该课程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公司法和合同法的教学项目中仍以认知性项目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知法守法的素养而缺少能力性项目,有碍于实现用法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不具备深化型实践性教学项目所需的条件,例如缺少校内模拟法庭,不能真正地实施模拟庭审的教学项目。第四,三大模块在教学项目体系未能有机结合。案例与知识模块能够实现全面结合、相互渗透,而司法文书应用写作教学项目等实训内容较少。第五,各教学项目下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实现步骤,即教学活动程序含混、模糊,缺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活动程序,特别是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上,仍侧重于以前者为中心而忽视后者的主动能动性。
可见,如果按照目前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则教学效果与学生毕业后从事财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法守法素养和用法能力之间将存在较大的差距。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未深入展开,《经济法》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滞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法》“1+1”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刚刚启动。校企合作协议、校外法律专家库、司法实践基地等均未全面签订和建立,后续课程建设的诸多环节和步骤流于形式。
可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有待深入,这也是上述教学实践和课程标准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进行“1+1”课程建设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企业、律师事务所和各级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处于司法实践的第一线,对实际经济情况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及变化,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解决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滞后的有效措施。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使校外司法单位和法律专家参与其中,以课程建设团队为主导,司法单位和专家进行,双方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面深入的有效紧密合作,彻底地进行课程建设,同时共同组织实际教学工作。《经济法》“1+1”课程建设的方式是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仅将“1+1”课程建设方式停留在倡导施行的工作层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1+1”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方面,基本处于摸索阶段而并未创建一种可行的模式。所以,各高职院校应保证该课程“1+1”建设的经费落实和组织落实,营造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全面推进“1+1”课程的建设工作。另外,还应鼓励、允许师生进行《经济法》实际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创造教学实践条件,支持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维护。
三、“1+1”课程建设的路径和内容
笔者认为,为突破《经济法》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改革滞后的瓶颈,有必要对“1+1”课程建设模式进行研究、设计,主要解决路径和内涵问题。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循序渐进,认真、有效地深入开展“1+1”课程建设工作。
转贴于
(一)初始工作的重点在于寻找适当的合作对象并签订合作协议。《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采取多方联系、主动上门的方式,以学校名义与当地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或律师事务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再根据协议条款,在校外与上述机构单位共建司法实践基地、校内共建模拟法庭实验室;聘请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建立专家库,并在其中有选择地聘请自愿执教的兼职教师,确定来校授课或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人选。
(二)课程建设团队应与上述协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分析。该步骤包括学生分析和课程定位两个环节,对合作单位的法律专家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据此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召开较大规模的研讨会以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估计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态度、兴趣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并与专家、毕业生一起撰写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2.课程设计。该步骤较为重要且环节较多,更应加大合作单位的参与力度。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确定环节,可采取召开研讨会的方式,由合作双方共同对目前财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将会计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描述。探究财会职业岗位群可能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对毕业后从事经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具体分项内容进行周详的确认。就此拟定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初步设计报告。
第二,在制定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方案时,应由课题组与校外专家共同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各单元的能力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形成各课程基于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的各模块框架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概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