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语课程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语课程管理办法

篇1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乌

鲁木齐 830054;新疆乌鲁木齐市妇联幼儿园,乌鲁木齐 830002)

[摘 要] 近5年来新疆实施的学前双语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主要得益于自治区政府以下主要举措: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农村学前双语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与专业水平的提高;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经费投入大且经费单列,健全财政运行机制等。新疆的经验可以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关键词 ] 学前双语教育;政府主导;农村优先

一、政府规划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新疆农村学前双语教育优先发展

自2005年7月新疆自治区政府颁布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以来,中央和新疆政府就把农村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2008年颁布的《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五年发展规划》明确计划到2012年,新疆将全面普及少数民族两年学前双语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相关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新疆新建成2237所双语幼儿园,这样截止到2012年底,新疆双语幼儿园总数量已达3474所(含公办独立设置双语幼儿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公办幼儿园),且80%以上双语幼儿园都建在县级及以下行政区域(乡镇和村),基本实现每乡每村有一所双语幼儿园。在园人数已由2008年初的9.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43.82万人,少数民族幼儿在园人数逐年递增。双语幼儿园教师数量也从2008年的2645人增加到2012年的1.46万人,学前双语教育师资队伍从数量上来看有了明显好转。整体而言,学前双语教育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已有较大改善,质量和效益均得到明显提高。按照两年学前教育入园情况计算2011年人园率为86.87%、2012年人园率已达到92.03%。2010年,新疆政府颁布的《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进行了规划。

在“因地制宜、治薄扶弱”原则指导下,政府优先考虑并大力发展了农村学前教育的“两年制”普及,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严重滞后的现状,更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均衡、缩短南北疆教育差距、改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对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以上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二、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新疆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与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以及学前双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政府意识到了教师问题在发展学前双语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政府在教师发展问题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因而自推动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以来就特别重视建立健全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待遇、培训制度等,以解决学前“双语”教师“一缺二低”(“一缺”指双语教师数量不够,“两低”指在岗学前双语教师普遍存在学前教育专业能力低、汉语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低)的现状,吸引和留住所聘用的学前“双语”教师等现实问题。为此,2008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双语”幼儿园管理的意见》和《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管理办法》等政策,以指导做好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招聘和聘后管理工作。同时,自治区政府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来解决基层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较短缺的现状。

第一,实施了“新疆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双语教师,享受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工资待遇,工资性支出由中央财政承担;三年聘期结束后,考核合格自愿留任的,纳入经批准的教师编制总量内管理,工资纳入当地财政统发,享受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第二,启动了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培养计划,恢复了三年制中等师范专业招生,由区内各中等师范学校承担培养任务。第三,启动了自治区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缓解南疆学前教师紧缺矛盾。第四,自2009年9月开始,采取政策性招生,实行了大专层次的“特招”“特培”“定向就业”的“南疆四地州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

面对基层双语幼儿园在岗教师普遍存在汉语能力和专业能力低的问题,自治区教育部门为有效地促进学前双语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多种类型的“常规化”培训模式。例如,组织专家、骨干教师赴南北疆基层,开展双语教育教学课堂现场指导培训活动;开展园本培训与“集中加远程”模式的教育培训,该培训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离岗培训对基层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指导的实效性;建立自治区级和县级学前双语教育专家指导站,通过县级骨干教师推动本地教师培训。

三、国家和自治区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经费投入大且经费单列,健全财政运行机制

经费投入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稳定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国家及地方财政在2008-2012年间投入40.02亿元,用于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工程,扶持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改善新疆边远较贫困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的办学条件。为了确保经费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自治区教育部门设立学前双语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各地方也设立了双语教育专项经费,保证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需要。例如,颁布《自治区“双语”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和《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以督促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经费的管理。如此基本形成了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覆盖全区的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也为普及偏远农牧地区两年学前教育提供了基本保障。

为确保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国家、自治区还设立了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资金,保证国家和自治区级培养培训任务的按时按质完成。各级政府也要求有专项投入,重点保障地、县两级双语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工作。通过建立制度确保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地方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

四、加强学前双语教育指导,积极研发适宜新疆双语幼儿园发展的课程资源

篇2

论文关键词:“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CDIO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推动高等院校专业改革与发展。笔者所在电气工程学院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文件要求为依据,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国家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是专业发展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等。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良师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在进一步提高团队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的同时,关注团队队伍的人员结构,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标志性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在教育界有影响、教学水平在本专业处于拔尖地位、有标志性教研成果的教学名师,培养和引进在工业界有影响、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引领地位、有标志性应用成果的工程精英。

在引进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工程精英的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师自身工程素质,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制订教师获取行业资质证书任务要求。

制订《专业教师学历、学位进修管理方法》,学院制订教师学历、学位、职称三年规划,有指向性、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改善教学团队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

针对中青年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历较少,特别是缺乏企业生产的经验的状况制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训练实施方法》,对已经实施、富有成效的做法,如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青年教师工作站工作1至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对其在站内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明确新上岗硕士、博士年轻教师必须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等凝练为规章制度。[1]

针对教学团队中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大胆引进外援。让企业工程人员参与教学、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验管理,通过不同教学、管理理念的撞击,让思维的火花转化为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改进教学手段的催化剂。

强化优良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形成结构更合理、学术氛围更浓、协作精神更佳、创新精神更强、培养人才有手段、科学研究有水平、服务地方有特色的知名教学团队。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对师生具有一定的动力和约束力。

制订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因此要围绕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制订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其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度要详细明确,既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又要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对那些自觉性差、自制力弱的学生起到约束教育作用。

制订《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围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组织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规范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其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教学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订与执行、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督导等。

制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文件档案建设、课程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等。

制订《双语化教学实施办法》。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双语教学工作势在必行。内容包括:教师选聘、教材选用、教案准备、课堂实施、教学考核等环节。

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内容包括:管理与实施、选题、项目申报及活动开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研究成果、经费管理、奖励办法、时间安排、经费来源等10个方面。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教师年度考核评优细则》,以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转贴于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目标,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2,3]

形成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的CDIO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工程界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与工程实践的距离。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实际的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中,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学习、实训。为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促进学生学业规划、工程项目研究、企业实践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学生尽早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制订《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双导师制管理及考核办法》。

四、加强档案建设,规范管理程序

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档案”不仅是检查学生培养质量的依据,也是教师考核以及上级对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凭证。要制订《教师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包括电子文档及纸质文档,内容包括档案的更新、档案核实、档案的借阅等。这样不仅规范了管理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制订《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办法》包括归档内容、要求、履行情况评定等。全面落实学院已出台的《教学资料袋归档、毕业设计归档细则》。

五、结语

众所周知,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成果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学院以电气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为内容,打造以“学习能力为综合能力生成的基础、工程能力为综合能力发展的手段、创新能力为综合能力提高的核心、创业能力为综合能力形成的标志”的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双语教学;民办高校;问题;上海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科技的空前发达,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出知识经济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模式。在这个新模式里,如何更好地接纳和领略来自各种文化的信息,如何提高交流和沟通的效率,渐渐成为了适者生存的必修课。而近年来涌现的双语与多语现象,充分体现了当今模式下人们对知识一体化的新适应和新展望。

双语教学在近年来逐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渗透到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各个层次的教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关于双语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运用和普及,是最易受到关注的。而对于民办高校对双语教学的开展,涉及到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更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有关民办高校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通过在中华知网全文数据库中对期刊的检索发现,搜索篇名包含“双语教学”,期刊出现最早是1983年,当时只有2篇。之后二十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且在数量上每年呈递增趋势,成倍增长。尤其以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最为突出,平均每年高达一千篇左右的期刊量,总计6397条记录。另外,在这些结果中包含“高校”字样的有1253条记录。而再在其中检索包含“民办高校”字样的只有8条记录。

同样地,在中华知网检索2007年至2012年六年间博硕士论文题名中包含“双语教学”字样的文献,总计136个记录。其中25篇研究的是以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为对象的双语教学。再在111个记录中检索带有“高校”字样的题名,一共只有30条记录。再在30篇已得记录中进一步检索“民办”,显示0记录。也就是说,针对民办高校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至今尚未有成文的博硕士论文诞生。

综上所述,虽然涉及高校双语教学的文献已然层出不穷,也诞生已久,但有关高校双语教学这一主题的学术性论文不多,近几年内,发展的也较慢。而针对民办高校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更为鲜有,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期刊之余,几乎尚未有这方面的博硕士论文,因此,对我国民办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研究仍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二、民办高校发展概况

(一)民办高校的内涵

民办高校,即民办高等院校的简称。本文引用河南省教育学院徐玉斌教授在《关于民办学校概念的界定》一文中的论述:“民办高等院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依照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最贴切我们对民办高校内涵的理解,以解释这一概念。

(二)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

早在1980年国务院就在《关于普及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文件中提出“以国家办学为主,充分调动集体、厂矿企业等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还要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为鼓励民办教育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之后,民办高校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蔓延全国各地,到1999年,已有近百所。经历了20多年历史至今,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同时,民办高校早已不再是多年前的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的“三无”院校,而是逐渐发成为注重学生兴趣需求、不断提高育人质量、注重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型院校。

三、上海地区民办高校的双语教学

王斌华在谈到上海地区双语教育时提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的概念:“每两天有一个国际性会议召开: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半数市民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每天有13万旅客从天而降:每年入境游客占本地人口数的40%:平均每位居民一天赚12美元。能否确保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直接关系到上海能否达到国际大都市初级阶段的基本标准。”

上海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的典范,充分呈现出国际交流频繁和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较高的特征。该地区几所重点高校如复旦、交大、同济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杰出成果和先驱作用,正是体现了他们对双语教学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勇于尝试。另外,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这些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推广情况,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也是具有模范性和代表性的。这些院校在双语教学方面所做的实践努力和研究成果,为上海地区民办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他们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典范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成就

1.上海建桥学院

近几年来建桥学院一直推行国际化办学。双语教学自然成为其国际化办学进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喊出“每年增加2门以上双语课程,逐步增加全英语课程”的口号,积极开发双语教学。目前已开设的较成熟的双语课程包括:国际物流风险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国际经济学、商务洽谈等,以及1门全英文授课的外贸函电与进出口单证。

2.上海杉达学院

作为1992年创办的上海市属第一所民办高校,上海杉达学院在开展双语教学方面,扮演了先驱角色。学校的双语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胜祥商学院,最早开始于中外合作项目。杉达学院在其与美国瑞德大学长期合作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量开展双语乃至全英文教学。该本科专业学生前两年半在国内的学习中,除语言类、思政类和体育课外,几乎80%以上的课程均运用了英文进行授课,授课教师既包括国内教师也包括海外教师。其中,美国瑞德大学委派的外籍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国内教师采用全英或双语授课。而除了该中外合作专业外,双语教学在商学院其他本科专业(如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专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另外,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自2008年也开始逐步推进双语教学项目,组织年轻教师提高双语教学技能。

为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数量和质量外。上海杉达学院的胜祥商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从2007年至2012年,已成功主办了四次双语教学研讨会。研讨会除邀请校内领导外,还邀请上海地区其他本科院校具有丰富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交流经济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胜祥商学院在推动杉达学院双语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双语课程的教学创新、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上有着不容小觑的贡献。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推行中英双语教学的目的,虽然同国外为缓解社会矛盾的政治目的不同,但依应符合加拿大学者麦凯和西格恩诠释的双语教学的三个目标,即语言目标、学术目标和社会目标。但一些学校在实施时。只重视了语言目标。即只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的英文专用名词和术语,运用英语进行思维,提高英文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忽视了学术目标对于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双语教育不等同于外语教学,绝不能误将双语教学认定为传授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只重视了它的英语能力传授过程,而忽视了它专业课程授课的本职工作。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只是出现在民办院校,也是一些公办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的普遍问题。

2.教材选择难统一

为了保证学生既能原汁原味地习得专业知识。又能学习英语专业术语,提高英语思维能力,一些教师认为,应尽量选择全英文原版教材,这样符合双语教学的语言和学术目标,一举两得。而一些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考虑,提出在选择教材的难易程度方面要求较高,如果所选的教材难度高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但会影响教学进程,更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听课质量。另外,全英文教材存在成本普遍偏高的问题。于是有一些教师建议选择经国内翻译过的中文教材,或国内重新编排的双语教材,但这个建议又遭到质疑,认为其违背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

3.师资配备不完善

民办高校的师资配备素来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就拿上海杉达学院来说,初建校时。杉达学院的授课教师多来自于公办院校返聘的退休教师,之后不断调整,通过聘请大量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组建了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杉达学院基本形成了以年轻教师为主力,退休返聘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而在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年龄较大的兼职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几乎很少可以胜任英语口语能力要求很高的双语课。于是双语学科的开展多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年轻教师在做,他们都有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学习过较长时间的背景,学校看中的正是他们教好的英语语言基础。然而,这些教师大多又是应届毕业生,都存在着社会实践经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他们在传授专业知识方面能否做到结合具体实践,以及在面对接受程度良莠不齐的学生的时候,能否做到应对自如,都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经验的不足,能够开设的双语科目也十分有限,使得学校在双语课程数量的拓展方面,也存在困难。

4.学生水平不高

教学原本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双方,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因此学生问题也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我国高考录取体制所决定,目前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问题。上海杉达学院在认识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先天不足和英语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之后,以英语教学作为特色办学,猛抓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即便通过等级考试,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仍缺乏英语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真正接受双语教学时还是遇到了困难。且近几年大量的民办高校扩招活动,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拉大了语言基础差距。

5.教学方法单一

在采访了几个在民办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后发现,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单纯讲授的模式,互动较少。有教师反映,他们原本也会以提问的方式,努力调动学生进行互动。但效果并不好。学生反而由于害怕用英文表达不好,而恐惧发言,久而久之,提问下去,无人做答,教师只好减少提问次数。实际上,双语教学若采用全英文教材,需要学生在听课前先对教材有一定的熟悉,即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要求极高。而在讲课过程中,为了令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专业知识,大多数教师会采用中英文夹杂的形式进行讲课:先用英文全程讲解,最后再用中文总结。这种方法就可能导致学生久而久之因为偷懒,只重视听最后的中文讲解,忽视前面的全部的英文授课过程,令授课教师事倍功半,使双语教学失去意义。

篇4

Abstract:The Kangting county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 Ganzizhou only key boarding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lso in Ganzizhou first carries on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Key Middle school,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is school high middle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work, and attempts for this curriculum reform to seek for the good way and the way.

关键词: 藏汉双语 藏文中学 新课程改革

key word: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Tibetan Middle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甘孜藏区汉语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A06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新课程实验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0年秋季起,该校将在高中起始年级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为推进此次普通高中的课改,该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多年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是这次新课改同其它普通高中明显不同的地方。笔者就该校为贯彻落实好此次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作了以下调查:

一、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基本情况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执行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教学计划,整个高中部现有三个年级7个班,学生人数为316人,其中一类模式班级5个,二类模式班级2个,一类模式理科班1个。2010年秋季,学校计划高中招生数为210人左右,计划设立4个教学班。学校高中部现有专职教师17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职称结构中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0人,未评定职称4人,从教师学科上看,学校高中部无专业地理、生物、化学、政治教师,尤其是在一类模式班级,更加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师。在实施高中课改后,学校需要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及部分学科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相当新颖,同以往的课程相比较,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该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提高。

1、实事求是和思想先行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校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掌握思想先行的原则。

2、转变观念与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由于该校实行的是以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双语教学,学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师思想,使课程改革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三、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

2、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体系,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四、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了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形式结构的变化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于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4、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二)基本内容的变化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藏汉双语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给该校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

(一)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新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二)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切实做好学生指导工作,转变传统学习观念

(一)一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学校一类模式按照学生自愿及学生成绩情况,在高一时开展必修课程。高二后,根据学生特长及学生自愿划分文、理科班级,选用选修教材。教学中由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其他科任教师协助。

(二)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三)管理设想

篇5

作者:李建生 李翠萍 雷敬卫 孙刚 陈随清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研究

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展师带徒学习模式为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研究的优秀人才,我校经过多方论证,依托河南地方资源优势,开办了“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培养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髓而奋斗一生的中医传承人才——仲景学术思想的传人。为该班学生在校内外选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高的知名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并且选聘中医临床水平高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实践。学生则2~3人一组,跟从1名导师,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不局限于一家一师之言。学生边上课边跟师临床学习,打破了集中实习的局限,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举办教学大奖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钻研课程教材,探讨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学大奖赛,互相观摩教学。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历年来分别举办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奖赛”“高层次暨双语教学比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具特色,对加强研究性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教育研究创新体系,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激励机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径。如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职务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挂钩,先后出台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教学研究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实施、检查、结题、经费、奖励等都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由此形成以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验收、成果鉴定报奖等的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课题全过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我校发展和改革中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管理新体系的实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队伍水平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和形式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如“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教学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全院大型“教学观摩”“优秀教案展评”“获奖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术研究骨干和带头人,这已成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标志。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成立了学生信息员教学管理委员会,每学年换届一次,管委会下设教学信息管理、宣传调研、策划协调3个部,独立自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开展师生座谈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主动与各二级学院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并针对对课程的理解、学习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国外研究情况、学院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情况、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了解,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开展课程调研学生对正在开设的主干课程、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把学生调研报告反馈到各任课教师,利于教师及时整改。组织征文活动,参与教学管理以“学生眼中的河南中医学院”为主题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对我院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并组织评选优秀论文,将论文发至各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并协调各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毕业生离校前也召开多次专题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遵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活动。该项目面向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项目,进行以独立性思考和创新性工作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本的科研思维与科研方法训练。通过对中医药学专业认证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标准。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按照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进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对于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篇6

[关键词]国际合作 办学质量

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跨国高等教育((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的兴起正是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和教育投资方式的多元化,我国兴起的中外合作办学(SFCRS)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使得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国内培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出国门,便可以在国内现代化的环境里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受到国际化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还属起步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规模化和体制化的时间并不长。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使得其在发展方面往往受制于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中外合作办学之中。与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相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端发展还是近几年的新事物。我国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外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在法规政策的引导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近年才逐步开展起来。正是由于实践的落后,使得对于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研究也相对滞后,特定方向的研究成果或研究课题才仅有50篇。

2009年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交流协会成立,它是河北省教育界开展民间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省级组织,为积极推动河北教育界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河北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增进河北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河北省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从2012年6月开始第一次进行了与意大利Aquila大学的交流;双方就办学概况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关扶持措施的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谈。

2012年12月3日,英国普利茅斯城市学院院长Dr. Phil Davies和该院国际办公室中国区总负责人Jackie Zhang(张硕)女士在河北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中心张瑞国主任的陪同下来到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就合作模式、合作专业等进行了广泛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013年3月,英国普利茅斯城市学院国际办公室中国区总负责人Jackie Zhang(张硕)女士再次来我院进行交流访问,双方就留学生事宜进行了广泛交流,并与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2013年4月19日,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代表赴保定参加了由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会召开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和来华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经协会提议和全体代表表决通过,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正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会和来华留学研究会理事单位。随着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广大师生提供留学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求学、发展需求。

目前,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种类已经形成了多种选择,国内高职院校与国外学校之间从教师培训、学生交流、课程认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等,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最近几年,合作办学遭遇了学校招生难、学生出国难、合作办学主体不明确,管理混乱,国外院校竞相争夺生源基地,合作办学泛滥等多重问题,未来办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途径仍需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打破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建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完善教育体制。

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问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而要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在贯彻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做到: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第三,在教学管理上,为双语教学从人员培训、教师待遇、学时分配等各方提供保障。第四,在具体的授课方法上,应该采用正确的双语教学方法。第五,要进一步改善软、硬件条件,处处营造有利于学习外语的氛围,同时加强语音室、机房等硬件设备的投入。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问题

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想健康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质量,创新借助国外教育资源、要根据自身特色寻找适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合作伙伴,根据不同的专业及发展方向共同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做到课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并精心组织日常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贯彻课程内容”。有些专家认为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卓有成效,在政策层面和实践中还应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与思考的维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办学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同时要求合作双方真正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这其中,审慎选择合作伙伴、坚持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考核、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新领。

(三)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其他问题

中国高职教育的合作办学处于发展初期,尚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首先,教育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其次,跨国教学模式涉及到签证的问题。因此,大部分的合作专业实质上是在国内读完所学专业,而国外合作院校又难以满足长期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加之国内缺乏优质的双语教师,因此,部分院校的合作专业处于生源很少或停滞状态,合作现状不容乐观。第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证书在我国尚在普及阶段。很多企业,特别是国内的中小企业对此不甚了解,加之考试费远远高出国内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报考人数往往低于合作双方预期的结果。第四,互派教师进行讲学的教育合作进展也并不顺利。有些学校便在招生宣传时在宣传材料上做文章,声称中外合作办学班是不出国的留学,可以发中国和外国两个文凭。许多家长便也误以为进入这个中外合作班就可以获得两张文凭了。而实际上,国外的文凭并不是随便发放的。我国政策鼓励在高新技术类学科或国内社会发展急需但又相对薄弱或空白的应用型专业进行合作办学,借此学习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 飞行技术 飞行学员 课程建设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Flight Technical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Abstract Fligh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high-quality flight talent to improve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For student pilots training mode,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 pilots and flight career, reasonably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planning, curriculum-building measur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andards, effectively rationalize flight technology course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asonable course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flight technology; student pilots; cours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0 引言

目前,在国内、外,针对普通大学生进行的课程建设研究较多,但是,就飞行技术这个特殊专业而言,可行、有效的,符合我院实际的课程建设研究比较少见,主要是因为,飞行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大学生是为民航系统输送高素质的飞行员,①其特殊的身份就决定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

研究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原因在于,通过近几年的飞行学员的教学工作可知,来自这两种模式的飞行学员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②不是很浓。分析这些学员的专业特点,据统计,来自“2+2”模式的飞行学员的原学专业大多不相同,他们的飞行基础知识相对短缺,由此,会造成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其根源在于缺少一个比较完善的课题体系建设,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讨,使得任课教师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目标,从而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尽管国内外存在一般大学生的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资料,但是,对行员的特殊大学生来说,已有的研究不能够完全照搬到飞行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的飞行技术专业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专业特点,研究适合行员教育的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我们的民航运输业输送高素质的飞行人才。

1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飞行技术本科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其主要任务是为航空运输业培养航线运输机职业飞行人才。飞行技术专业既为学历教育,又要符合行业对飞行员的职业要求,同时由于民航是一个高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的行业,因此,对飞行员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在知识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符合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要求、满足行业规范和与国际接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验设施和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也是教学建设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根据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与培养高素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相适应的富有特色、水平先进、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目前飞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特色不够鲜明,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梳理、规范,课程内容与行业执照考试内容衔接不够紧密,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为任课教师指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2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

2.1 课程建设规划

飞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以飞行技术专业规范为指导,根据学科领域、知识点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梳理课程内容的衔接,构建涵盖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的五个课程群。

(1)飞机基础知识(理论)课程群:飞机结构与系统、航空动力装置、民航飞机电气仪表及通信系统、飞行气象学及其应用。(2)飞行基础知识课程群:航空医学、航空运输地理、飞行技术概论、基础飞行模拟训练、飞行员职业素质与能力概论、民航概论、民航运输系统概论、航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航空公司机队规划。(3)航行基础知识课程群:空中领航学(I)、空中领航学(II)、仪表飞行与航图、空中交通管理基础、现代导航技术。(4)飞行理论与管理课程群:飞行原理、飞行性能与飞行计划、安全飞行原理与事故案例分析、飞行法规、飞行心理学与人为因素、驾驶舱资源管理、飞行运行与安全管理基础、飞行资料与手册(5)飞行英语课程群:飞行英语(I)、飞行英语(II)、飞行英语(Ⅲ)、飞行英语(Ⅳ)、英语无线电陆空通话、ICAO英语。

2.2 课程建设措施

重点建设几门核心课程,建成校内、行业内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现课程建设的整体优化。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在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同时,不断加强高质量自编教材的比例,争取五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行业和国际化需求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比例不低于60%。实践教学资料齐全、科学、实用,实验项目全部具有指导书。

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内容,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进、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文件与资料建设、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几个方面。考虑到飞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模式多样性等特点,课程群内的课程之间以及不同课程群的课程之间必须相互关联、紧密衔接,保障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3 课程建设基本标准

每门课程以局方执照考试大纲、执照题库、相关规章、飞行技术专业规范等为依据,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院校的经验。

2.4 特色课程的建设

重点围绕核心课程加强双语课程、模块化课程建设。为适应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不同,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为了适应民航发展的要求和与国际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开展双语教学课程。③

3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难以替代的,可以检验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课程考核工作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教学质量、教风和学风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为使课程考核更加综合化、制度化、科学化,需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课程特点和教学风格采用多种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针对飞行学员的自身特点,加强对飞行学员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核,改变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防止“考前突击”的行为,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注释

① 刘星. 高校教师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增刊:66-67.

篇8

关键词:社会成本;文化建设;媒体;规范化

一、研讨社会成本下的文化建设意义

所谓文化,一般包括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规范、准确的文化主体,能够很容易进行学习掌握和交流使用。杂乱无章的语言文字,不仅失去文化的严肃性、民族性和专属性,有失国家尊严,也给语言文字的学习设置障碍,增加成本,不同国度之间的往来交流不能顺畅。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交流的频繁,经贸、留学、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越加严重,破坏力不容忽视。不能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有损文化尊严和国家形象,增加交流成本,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

二、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障碍

文化是国家的符号,体现民族的尊严。语言文字杂乱无章、混乱不堪,主流媒体不能正确导向,教育领域会深受其害,百姓生活无所适从。文化出问题,不仅仅是社会交流成本的增加,同时将阻断5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危害深远。

(一)法规制度落实不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001年、2015年颁布的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管理办法,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制定出法律法规规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交往日趋活跃,以及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出现,给语言文字规范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法律法规已经失去约束力。尽管相关部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一些严格规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混乱局面。新闻广播中文夹杂英语,外文字母随处可见,全世界的国名、地名遍布国内各个地方,语言文字的混乱局面让百姓忍无可忍,怨声载道。一些主流媒体不能做出表率,在语言文字规范上同样我行我素,影响极坏。

(二)文化管理混乱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传播,大众媒体不能带头遵循规则规范,给语言文字的混乱推波助澜。外文缩写铺天盖地,中国话不用几个英文单词似乎不能彰显地位身份和水平。媒体的不自重,让受众群体增加负担。语言文字传播具有普遍性,不是精英文化,让大众看不懂、不理解、不明白,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央视足够大气,非冠以字母表达,摄像机、视频、信息技术,个人电脑、国内产值,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事情,用英文简写体现的不是素质和文化,就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常见的地铁出口,东西南北,指示方向,明确具体。用以四个英文字母,没有任何意义,让人一头雾水。

(三)文化娱乐化

语言文字,不仅肩负中华历史的传承,还需要承担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不遵循使用规则的语言文字,不仅在学习掌握时无所适从,对外交往也会造成障碍。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需要遵循规则规范。同样道理,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也需要遵循规则规范,不能毫无拘束、自由化、娱乐化。经常会看到这样情况,胡编乱造的网络语言文字,堂而皇之出现在大众公共媒体,作为逗趣娱乐的工具,甚至用于文章和报道上面,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些主流媒体也未能免俗。语言文字的混乱,文化的娱乐化,对于年轻人和处于文化知识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对身心的影响很深,国家民族的符号成为儿戏。

(四)传统文化重视不够

国家和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化,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延续,没有自己特色的国家和民族,不会成为强大国家,也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经济一体化,文化日益交融,互联网让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情况下,传统文化的更能彰显其重要地位与价值。从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观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很不够。极具民族文化特征的国画、书法、诗词歌赋的学习了解,不是很多,而外语学习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提前。双语幼儿园、双语学校、双语教学,从孩提时代直至大学课堂,都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赶时髦。政策导向有误,付出的成本代价过高,同时也是对民族根基的一种蚕食。

三、解决文化建设障碍的路径

文化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繁荣和民族兴旺的大问题,文化乱,人心就会散。规范统一的语言文字,能够维护主流文化的权威和地位,能够降低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成本,减少传播误差。强势的文化,才能造就强大的经济,才能引领世界潮流。

(一)完善有关文化的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是规范语言文字的有力武器。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法律法规,指导约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主流媒体应当旗帜鲜明,做出表率。改变平时做派,去除处处夹杂的外文单词和字母,进行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上传下效,有好的氛围,净化工作会立竿见影。新闻从业者要站在维护祖国文化尊严的角度,遵章守纪,传播正能量,做出榜样。2016年1月末南美国家爆发的“寨卡”病毒,没有使用外文字母表达,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需要认真对待,扎扎实实去做。很快就会看到报纸杂志和电视荧屏,都是规规矩矩的文字。

(二)加强文化秩序管理

制定法律法规很重要,但落实法律规范更加重要。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人人有责。相关部门应制定语言文字法规的落实细则,监督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加强文化秩序管理,工作要持久、要有力度,不能松懈。抓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堪比烟草管控一样,公共场所禁止,影视镜头禁止,人人参与,人人监督。有了大张旗鼓旗帜鲜明的管理,一定会扭转文化领域的混乱状态,还百姓一个净化的语言文字环境,让生活便捷,交流通畅。进行语言文字的管理,不是拒绝国外语言文字,是对本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是将目前百姓周围杂乱无章的语言文字环境进行净化,利国利民,福荫子孙。

(三)还原文化本质

文化是一种品位,充满端庄和高贵,悠久的历史,造就灿烂的文化底蕴。不能让语言文字的混乱局面继续下去,要还原文化本质,维护语言文字的严肃性。语言文字作为人们的交流工具,时时处处体现国格和人品,决不能不尊重。社会在发展,语言文字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不能将不负责任的编造作为变革,不能将错误的语法修辞拿来逗趣。对于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名词,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挥,相关部门应当提早干预,确定出统一的表达方法,以便遵照执行。没有一定的规范,会引起信息交流的混乱,引起额外的负担。多年前的“拉登”、“拉丹”两种称谓,在不同媒体长时间较量,就是一个例证。

(四)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篇9

关键词:从严治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与办学机制的一次大胆创新,它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缓解了本科教育的供需要求,同时也适应了经济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几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作为一所独立学院,以成功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思路,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监控,在努力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部长周济曾说:“从未来的发展看,必须进一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是独立学院为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趋势,培养多样化人才,实现独立学院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的、我校率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成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注重突出“一个特色”(成功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抓好“两个课堂”(专业素质课堂和非专业素质课堂)、立足“三个阵地”(学校、家庭、社会)、依靠“四支基本队伍”(教师队伍、素质导师队伍、科研实验人员队伍、管理人员队伍),并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在学生培养中的合力作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塑造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坚持实践至上,知识为本; 学生至上,教师为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规范教学管理

(一)健全规章制度

为全面推进成功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工作,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中南分校的办学特点,学校从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三个层面来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制定统一的、规范的行动标准,规范教学各环节中的“教”与“学”行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学管理要点》、《中南分校教学工作规范》、《中南分校院、系(室)三级建制、两级教学管理暂行办法》、《中南分校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考试违纪处罚条例》、《关于优秀本科生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关于本科生申请转专业的暂行办法》、《关于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南分校教材编写与管理办法》、《关于教学实习经费管理办法》、《中南分校实验室工作条例》、《关于做好毕业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建立了一套适应学校特色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制度不仅仅起到约束人、规范人的作用,更多地起到激励人、开发人、调动人的作用,使我校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规范工作流程

独立学院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其教师和管理人员来源多元化。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加强岗前培训和专项业务学习,另一方面建立了校、院、系(室)三级建制,校、院两级教学行政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为规范日常教学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严格的工作程序,使全校教务管理人员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严谨规范、高效服务,学校拟出和制作了“日常教学管理流程表”,分上下学期,按教学周将常规工作和专项工作的时间要求、工作内容要求、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要求汇成流程表,并制成镜框悬挂在教务处、各学院办公室,使全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具体、责任落实到人。

(三)严格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教务管理的核心,学籍管理的基础是成绩管理。首先,以规范学生成绩管理为切入点,组成专班,深入各学院逐一清理、核对学生名单、学籍信息、成绩数据,然后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启用新的教务管理软件,将全校380多个班级15000多名学生的学籍信息和成绩数据全部网上录入,并对成绩录入和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操作规定,实现了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网络化。

三、深化教学改革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遵循人才培养应符合经济建设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原则,我校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主线,把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一二三四”,即:强调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二个基本技能(外语、计算机)、夯实三项基本功(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塑造四项基本品质(笃志、博学、崇实、拓新)。形成99%的学生按高素质劳动者方向培养,1%的学生按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即“99+1”的培养模式。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着力提高学生语言(中、英文)、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和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试行素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按照“三用”(实用、够用、会用)原则,整合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业要求。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特长及能力差异对教学的要求,实行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三门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的分类分级教学,教务处统筹协调,按学院分级编班,确保学时学分、开课序列相同,同一教材与补充教材相结合,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略有差异的原则组织教学。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效果明显。

另外,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教学,鼓励双语教学,鼓励个性教学。开展校内实训,开展校外采风实践活动,全方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三)严格考试管理

变单纯的知识性考试为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着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转化为平时学习的动力,学校规定,学生成绩的计算方法为:期末考试成绩只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学生期末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中的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检测、期中考试五项和期末考试等六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则采取多种形式如:考试、考查、作品展等。

在05年秋的公共基础课期末补考中,有8名学生请人代考,学校在对违纪事实进行深入调查,积极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和学校规章,按规范程序拟出处理意见,在接受学生申诉后成功举行“违纪学生处理听证会”,其教育意义、影响极大,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中南分校重教育、重调查、重事实、严格管理、从严治考的良好形象。同时被媒体称为湖北高校自教育部“新规定”实施后的首次听证,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科学时报》、《长江日报》等,以及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光明网、中新网等数十家主流平面媒体及网站进行了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评议。

改革考试组织工作。自05年起,实行考试组织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将分工做细,责任到人。公共课程的考试组织安排工作由校教务处负责,其他课程考试的组织安排工作(考试时间、地点、监考教师的确定)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学院负责,并通过对教学秘书的培训、指导,确保考试的有序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强化质量监控

独立学院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校建立了一套“学生评教、领导听课、教学督导、部门检查”的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机制。将控制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来抓,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学生评教”是课堂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机制的主体。一般来自三个层面:一是期末全体学生对所任课教师的综合测评;二是各学院和各个班级学生信息员每月一次教学情况信息反馈;三是每学期一次的学生代表座谈会中对任课教师的评价。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得出“学生评教”的具体数据,作为教师期末测评的主要依据,而教师期末测评结果将与工资奖金挂钩,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有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领导听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定,校、院、系(室)三级领导每学期都要随机随堂听课。领导听课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便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各级领导作为教学行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评价,鼓励督促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督导”是课堂教学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机制的专家。我校聘请了长期在公办高校教学工作第一线有着丰富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的老教授担任专职教学督导员,对教学工作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监控。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随堂听课,跟踪听课,重点监控、指导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青年教师采取帮、扶、带;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提高有极大作用。此外,教学督导不仅督“教”,还督“学”,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看书报、打瞌睡等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教学督导还起着督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质量监控。

“部门检查”是课堂教学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机制的行政手段。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学工处等)对课堂教学和学校教学质量实行全面的监控和考核。开学初查教师备课情况,对教师教案、教学日历进行随机抽查; 期中进行常规的期中教学检查,对教学进度、作业批改等进行抽查;期末重点检查出卷、评分等。通过这些检查,教学管理部门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解决。对确实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且不敬业的教师及时调整或解聘。

实践证明,以学生评教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构建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机制,对稳定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效果。

规范管理是办好独立学院的前提,提高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的基础,是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发展。我校将进一步从严治教、从严治考、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9.2

篇10

(安徽新华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本文以本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专业定位、校企合作、内部潜力挖掘等方面工作的介绍,分享应用型IT人才培养的一些做法,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应用型IT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IT服务外包;应用型;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29-02

基金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皖教高〔2009〕9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01139)

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中规模最大的一类[1].为了提高这一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各个相关学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的探索,我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针对每个专业均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为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不断打造专业特色.下面就以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介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做法,以供学习交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并有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IT服务外包示范实习实训中心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支持,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改变专业定位,形成自身特色

借助安徽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合肥市作为全国服务外包试验区和科技城之一的优势,对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定位多数趋同所面临的问题,在省内较早改变人才培养定位,并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省级“IT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IT服务外包示范实习实训中心”,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面向IT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业操守,具备较强英语和日语应用能力,达到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嵌入式、软件服务外包领域专业技术与技能,能从事网络设计及实施、软件开发与测试、嵌入式开发等岗位的国际化软件服务外包领域的中高级应用型IT人才.

2 坚持校企合作,做好专业建设

坚持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校企合作共同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将毕业生推向就业市场[3].

先后邀请了省内外等同类高校以及科大讯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8所、达内科技等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定本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增加服务外包相关课,加强学生英语、日语听读写说能力,开设IT职业英语、IT职业日语等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培养过程坚持“3个不断线,1个强化”:即(1)四年外语学习不断线,(2)四年专业实践不断线,(3)四年素质与思政理论教育不断线.(4)强化应用技术实训,开展IT服务外包教育.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特别是最后一学年的教学完全在企业或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企业课程和学校课程互换学分,且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也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是到大中型IT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工作,学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在此基础上,还就共同完成产学研究项目、共同开发应用型教材、共建实验室、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方面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合作成效已经显现,为应用型IT人才培养奠定了很好基础.具体产学研合作成果统计如表1所示.

3 内挖潜力,助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

3.1 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探索IT服务外包人才成长路径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在教学方法上,集知识传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与技能培训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程群建设为载体,整合相关知识点,合并相近课程.此举既适当减少了教学学时,又达到知识合理衔接,起到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衔接,专业课与岗位职业需求相衔接的作用.同时在考核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关改进,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适当弱化纯理论的考核,使考核更加合理.

为此我们构建了服务外包人才能力成熟度模型(教学质量动态评估体系),将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与监控专家戴明循环管理法——PDCA方法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在管理素养、专业技术素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研究其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建议与改进方法.经过与企业的调研、合作、座谈、校企专家建议、反复论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班实践,包括对日、对欧美外包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从学生的能力素养、管理素养、能力标准三个维度考核IT服务外包人才,总结出IT服务外包人才成长路径,如图1所示.

3.2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

从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专业与课程质量标准,形成与企业应用能力体系相一致的课程模块标准体系,如图2所示.建立健全计算机应用、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课程群,通过不断建设,每个课程群力争建设1~2门精品课程,3~4门特色课程,同时与企业合作编写课程配套自编教材和讲义.同时,加强学生英语、日语听读写说能力,开设IT职业英语、IT职业日语等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用英文教材.培养过程坚持“3个不断线,1个强化”:即(1)四年外语学习不断线,(2)四年专业实践不断线,(3)四年素质与思政理论教育不断线,(4)强化应用技术实训,开展IT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教育.

3.3 构建了“三级”管理与运行机制,确保管理运行顺畅

为保证管理运行顺畅,我们构建了“三级”管理与运行机制,具体如图3所示.

3.4 设立安徽新华学院IT服务外包培训中心,提升学生围绕IT服务外包就业的综合素质

为做好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在安徽省商务厅、合肥市商务局支持下,成立了安徽新华学院IT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制定了中心管理办法并开展相关活动,就IT服务外包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多次参与全国服务外包中心来合肥开展的研讨活动,获批安徽省振兴计划“基于IT服务外包人才标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重大教研项目1项.

4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建设成效

通过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群较非实验班级平均分数提高4.1%,计科专业课程群较非实验班级平均分数提高5.3%,服务外包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等考核效果都较好.学生英语、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合格率显著提高,四级合格率达到71.2%.2012年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批10多项;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全国、省级创新大赛(全国软件设计大赛、省级机器人大赛、单片机大赛)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奖学金等,比例上升20%.教师在教科研立项工作质量、数量稳步提升;教科研成果丰富多样,论文、出版书本、全国课件比赛、青年讲课比赛、教案讲稿比赛等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在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达到和保持了98%以上的就业率.在专业符合度与服务地方上有明显的提升,以2013届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跟踪调以查显示,有80%上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有75%以上的学生服务于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符合度较高.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以上市企业科大讯飞为例,2014年一次性从实验班招聘14名同学,这在很多一本类院校等很难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24-26.

〔2〕余立新.合肥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