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特色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6年以来,学校积极实践“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处社区玉石文化资源,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玉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以玉立德,以德育人”的德育理念,提炼出耀华小学“玉石精神”: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多年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玉石精神”深深地凝聚起师生的精神。“以玉立德”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区域影响,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耀华小学把培养光耀中华的“现代君子”作为育人目标,希望学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素质,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不断雕琢自我、磨砺成才。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下课程目标:
一是情感态度目标: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玉文化;热爱荔湾,热爱学校,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品格。
二是行为习惯目标: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做到善于交往,注重礼仪,以诚相待;关爱他人,乐于参加各项小义工活动;树立远大志向,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发展史;懂得玉的分类和玉石原料的加工过程,体会“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明了校园玉石精神的内在意蕴;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二、结合学校特色筛选课程资源
德育资源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有文本资源(如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音像资源(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挑选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有利于实现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本校的玉石文化特色,对校内外的德育特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形成了一份德育特色资源综合分析表(见下表)。
三、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玉石资源,以及全体师生对玉非常熟悉的优势,以“玉石”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每个年级均确立了“古玉寻根”“品玉赏玉”“话说神玉”“琢玉成器”“细说玉德”“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六大主题,每个主题由“资料坊”“实践空间”两部分组成。“资料坊”主要是介绍玉器知识、玉器街、和玉石有关的成语等,“实践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如一年级的“古玉寻根”——寻缘源胜老街,“品玉赏玉”——玉从哪里来,“话说神玉”——女娲补天,“琢玉成器”——原石的故事,“细说玉德”——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原石;二年级的“古玉寻根”—— 今日“老街”,“品玉赏玉”—— 玉的产地,“话说神玉”—— 西王母献玉,“琢玉成器”—— 脱下粗糙的外衣,“细说玉德”—— 以玉立德,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 璞玉等活动。六个年级的德育特色内容,形成了序列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综合设计学习活动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能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为此,学校在设计“以玉立德”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时,遵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校内活动,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玉的种类、玉的历史、玉石的品质、玉石的故事、玉石成器的过程,如何分辨玉的等次等。主题活动的内容则是:一为耀华之星评选:“仁爱之星、睿智之星、儒雅之星、磨砺之星、和美之星”品牌学生评选表彰;二为各种仪式活动:“璞玉雕琢”入学仪式、“大爱润玉”感恩活动、“璞玉初成”毕业典礼仪式。
校外活动,则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玉器街、参观玉雕厂、参观南越王墓活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小义工活动,如义工制作活动、义工关爱活动、义工读书活动等。
五、开展立体式课程评价
篇2
散落性与渗透性是教学过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节日、民居、服饰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现了民风民俗,蕴含着为人处事的准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传递着人们朴实的审美观念,彰显着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民俗教育的意义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俗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对民俗文化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貌失范,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遗失了自身优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记忆”的断裂,便会丧失自己民族历史的根脉,“这个民族很可能就会逐渐演化为无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文化。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1.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在考虑每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应该兼顾文本中有关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均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方可获得。《刷子李》语言朴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天津”单口相声的风味,冯冀才在塑造刷子李这一人物形象时,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语言来显现人物的形象与技艺的高超。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的关键,是要寻找到教学主要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点,这需要教师对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筛选、组合、归类,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都要讲解,应根据课文实际内容,参照课堂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处地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时机讲解民俗知识,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国的节日大多都有来历,遇上民俗节日的日子,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民俗知识讲解的时间。这样不仅抓住了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时机,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还可以根据节日和学生开设民俗活动,如举办民俗主题班会课、民俗欣赏课等。节日习俗非常贴近生活,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节庆活动事项,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认识。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又充分体会到了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执着追求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厚情感。尽管这些制作工艺有难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乐于相互切磋手艺。
3.作文教学中,书写民俗。在小学语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两次习作课是关于书写民俗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抒写民俗。如在上《说说端午节》这一习作时,可先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等手段来激趣导入话题。也可让学生说见闻、讲风俗、谈过节感受等手段,激趣,引发想写动机。然后阅读课文素材,自选资料构思起草。本课没有“例文”,可以准备“下水文”,读议后把握基本写法:如何筛选需要的资料,怎样做到有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说写法,议写法,明写法,接着让学生仿照,或是模仿,对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馈、评价,鼓励那些灵活模仿有创意、内容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的习作。这样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学目标,又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课外教学主要是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延伸性阅读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①《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和“风俗宝鉴”,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包括游戏、酒茶、婚俗、丧葬、节庆、戏剧、建筑与园林等,内容之丰富堪称社会百科全书。学习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鼓励学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阅读《红楼梦》,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人物及表达内容的理解。在汉文化中,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生,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每逢此日,民间有登高的风俗,又称“登高节”,是我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登高等活动。如今,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历来被称为是吟唱重阳节最脍炙人口的诗章。学完此诗后,可让学生课后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句或文章,也可参加登高望远活动,既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印象,又受到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使学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此外,学校还可适当布置一些关于民俗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民间,收集、调查民风民俗,把调查到的结果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俗意识和探究式学习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小学语文课包罗万象,涉及知识多,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所能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来宣传民俗文化,所以各个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开发有关民俗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在教师方面,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可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加深教师对民族文化、文化认同等的理解,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学生方面,可让学生在民俗选修课的学习与实践中,拓宽民俗文化知识,更深切地体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校方面,立足于当地资源的校本课程民俗选修课的开发与开设,有助于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篇3
xx同志自2005年担任校长以来,坚持科研兴校的治校方略,在学校特色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学校的持续发展积聚了更多更大的正能量,使学校成为市内外知名品牌学校。
1、创新一个优势项目
xx校长结合学校的师资和传统优势,创新学校体育工作,以“健体健美,和谐快乐”为主题,把跳绳、踢毽子、滑旱冰、溜滑板、集体舞、艺术操等传统体育活动作为各年级体育课堂教学锻炼项目,使师生的锻炼生活化、艺术化、系列化,打造“艺术体育”教育特色。20xx春季,xx市教育局组织的学校内涵发展现场会观摩了xx二小的艺术体育,与会人员给以了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已成为xx市体育特色学校。
2、坚持两个“三分之一”
xx校长把发展教师作为强校兴学之本,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任职以后,他提出了“确保两个三分之一,建设有尊严的教师”的治校方略, 即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公用经费,保障三分之一的教师能有一次出县学习的机会。并通过一系列的“引智”策略,诸如专业引领、校际交流、名师示范等手段,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近五年内学校先后培养了省级教学能手1名,市级教学能手4名、县级教学能手11名,学校现在能够承担市县教学示范的教师在三分之一以上,为科研兴校、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推进两个教学模式改革
从20xx年开始,xx校长认真学习了邱学华先生尝试教学理论,借鉴教学改革知名学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学科特点不同,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校本化“先学后教”的实践与探索,先后进行了“小学语文四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学数学五步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推进模式改革以来,xx校长撰写相关论文20余篇,为教师做专题辅导10多次。目前,xx二小教学改革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课堂上学生自由自主,积极思考、气氛热烈,参与度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高。省教科所领导来xx县进行校本教研调研时,对学校的做法充分给予肯定,称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精彩的小学化、校本化的先学后教”。xx校长就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在xx县高效课堂论坛中进行了经验交流,学校成为xx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首批示范学校。
4、开发四个校本课程
自担任校长以来,结合学校实际,先后编写了双语校本课程—《生活英语》、《生活语文》,德育校本课程——《美德课堂》,幼儿教师指导用书——《幼儿教学资源库》。四个校本课程的投入使用,彰显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美誉度有着深远的意义,米脂县教研室、神木县水磨河学校等先后慕名来学校进行交流学习,xx校长在xx市小学校联会上进行了专题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xx县乃至xx市产生了极大影响。
5落实“双十养成教育”
篇4
一、关于精品课题建设的基本认识
所谓精品课题,是指通过精心选题、精细设计,被省市级教科研部门立项后,能够精当操作、精彩呈现和精致管理,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成果的课题。精品课题的建设和推进,可以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引导教科研工作走向规范、专业与卓越;可以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优势、特色与品牌;可以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与管理,促进精品成果的产生。
《宿迁市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的一线指标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精心选题,选题要突出问题性、简洁性、适应性;精细设计,核心概念界定科学合理,论证富有逻辑性,思路、过程、方法具体合理;精当操作,操作的过程要突出计划性、完善性、规范性;精彩呈现,成果要注意多样性、规律性、创新性;精致管理,主要强调成员的稳定性、活动的经常性和资料的完整性。
二、学校推进精品课题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在推进精品课题建设方面,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即“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以提高为重点,以服务为导向,以实践为根本”。
1.培养做精品课题的意识
(1)实践导向,精心选题。精品课题建设要从精心选题开始,选题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导向,努力寻找与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在教学层面进行实践与研究,自觉抵制片面追求选题的“高大上”。学校目前的三十多个课题,均集中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大多数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中的目标导向、设计体系、学习方式、课程开发、师生关系、质量管理等要素的研究。
2013年,学校共有三十余位教师申报了课题。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校委托市教科所专家对课题申报书逐一量化打分,从课题选题、目标界定、方法选择等方面给予了客观中肯的指导性评价。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学校召开专题会议,通报评审结果,让每一位申报课题的教师都明确优点与不足。根据得分,结合实际,学校择优逐级推荐上报。对于得分特别低的课题,待其修改完善后在下个年度重新申报。这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培养了教师精心选题的意识,优化了学校的课题申报工作,得到了市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2)优化整合,注重过程。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要突出“优化整合”的思想,让课题研究与新课程的实施整合,与教师的专业培训整合,与学校的特色发展、制度管理整合。在课题立项之后,学校定期组织课题组开展集中培训和分组学习,要求教师心怀精品意识,注重过程性研究实践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积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做到“学习―反思―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再实践”。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课题,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改进日常工作,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工作、学校运行的常态,积极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
2.提升做精品课题的能力
为了提升教师做精品课题的能力,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组织教师外出参加专题培训。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但强调在选派人员方面要遵循“三优先”:优先选派具有省市级学科荣誉称号的教师,优先选派教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优先选派承担课题研究的主持人、核心成员。
(2)邀请教科研专家零距离讲学。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多名专家到校开设教科研专题讲座。专家们高屋建瓴地指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教师做精品课题,起到了开拓视野、激活思维、提升能力的作用。
(3)承办大型教科研活动。学校积极承办省市级大型教科研活动,如:2011年,承办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和江苏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培训活动;2012年,承办江苏省苏派新生代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2013年,承办江苏省小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2014年,承办江苏省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和江苏省“送教助学”名师大讲坛,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学校承办的省市区级教科研活动达百余次。
(4)读书与写作。学校近年来扎实推进教师读书工程,每年都为青年教师购买市教育局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每个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组织一次教师阅读考核;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完成一本读书笔记。此外,要求教师每课一则教后记,每学期6篇教学随笔。而且学校每年组织十余次的省市级教学论文参评活动。
3.推广精品课题的研究成果
学校借助校园网、展板、校报等媒介,营造氛围,及时宣传,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与辐射面。通过与校本教科研、省市级教学竞赛、教学论文评比等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课题组强烈的成果物化意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和推广精品课题建设的成果,有效提升课题研究的专业影响力。
三、学校精品课题建设的推进效果
目前,学校各项课题都能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活动开展扎实,成果整理务实,参与研究的教师有强烈的成果发表及转化意识。
比如,学校的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成功是一种习惯’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以及宿迁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的实践研究”均已结题,与之相应,有多篇与课题关键词关联度较高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孟建萍 单位:金阳县天台小学
参考文献:
篇6
在小学语文课程总体目标的设定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了要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例如:在第一学段就要求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一、书法课程,实现专业引领
学校有两位专职书法教师,其中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吉林市较有名气的女书法家。另一位书法教师王秋艳师从吉林市有名的书法家韩戾军先生,也有着很深的书法功底。
根据学校优质的师资条件,学校将书法课确定为校本课程,每周每班有3节课,由专职书法教师授课,依据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从笔画到汉字,从结构到行款,各年级均有不同的教学计划,由浅入深,自然衔接。
书法课上教师细致的指导让学生的书写更为规范,他们的起笔、运笔、停顿都可见专训的痕迹。有了这样的专业引领,就为学生更好的书写奠定了基础。
学校要求书法教师持教案上课,教案书写要求同其他学科,这样就保证校本课程的特殊性与规范性并存。
教导处也经常深入书法课堂,了解教学现状,及时发现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给予教师适当的指导。比如:针对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氛围过于呆板的问题,教导处与书法教师集中研讨,从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开始,通过展览、奖励、评比等方式实现多元激励,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语文课堂,实现普及提高
201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新修订后,对学生的书写又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书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指导书写的能力,保证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指导。
因此,在期初备课时,学校就要求语文教师每天必须安排10分钟的指导书写的环节,这既符合课标的要求,也是对书法学习的很好的补给。
三、抄写训练,实现有效巩固
书法课的引领、语文课的指导都为学生提供了认真写字的空间,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写得都很好,而写作业和练习时就会逊色一些。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要求各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范围内关注学生的书写以外,从学校层面规定,每周一和周三的午间读书时间,作为固定的学生抄写训练时间,这一过程由班主任负责,根据学生阅读情况,指定一段内容,组织学生抄写。教导处在字的大小、行距、字距等方面给出明确的规定,学生就按这样的要求抄写,力求做到规范,整洁,美观。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只几个月的时间,学生的书写就有了明显的进步,高年级写字太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低年级行距、字距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存在了,学生的书写不仅做到了规范,而且也达到了干净、整洁和美观。
四、等级测试,实现深度激励
从书法教师到语文老师,再到班主任,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已成为了学校各个学科教师的重要职责。而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测更让书写真正落到了实处。
每月月末,教导处会根据各年级教学内容出一张书写能力测试卷,或抄写指定的一段话,或是含有字词、阅读的试题,一方面可以考核教师对教材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考核学生的书写情况,而教师每月的质量分析和教导处的检查反馈都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无小事,事事要落实。
同时,为了达到深度的激励,学校每年度都要组织一次校内学生书法等级考试。考试内容和标准由教导处和书法教师共同研究制定。教导处主要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方面去考虑,书法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专业引领的角度出发,关注书写技巧和章法结构等。
五、特色活动,实现充分交流
每学期期末,学校都要组织一次学生学习成果展,不仅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也是为了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书写情况,获得他们的支持,家校共教,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每年的5月份,学校都要举办一次“绿荫杯”师生书画展,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因为我校许多教师都是书法爱好者,学校申报的教师集体绝活就是毛笔字书写,加之学校长期坚持的硬笔书法的学习,教师的作品完全可以在展览中受到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阳光课堂,实现兴趣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提出能用毛笔字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落实,我们以阳光课堂为主要平台。
阳光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时间为每周三下午的后两节课,学校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开设了轮滑、健美操、乐队、葫芦丝、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书法组主要学习毛笔字的书写,因为属第二课堂,所以吸收了部分书写能力较强的同学参加,初步实现学生的兴趣拓展。
七、校园文化,实现环境熏陶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无声的教育,最好的影响是环境的影响。当学校确立“翰墨养行”的办学理念后,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考虑了更多的书法元素,让整体环境给学校师生一种文化的引领。
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师生了解书法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呈现出的一字一句关乎的不仅是文化,更是一种情感的陶冶和升华。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师生对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均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着力解决了曾有的低年级认真书写,越到高年级越不好好写字的问题;从教师到学生,每一个人都充分认识到书写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写一手好字,练就好性情,日益成为我们书法教育的更高目标。
篇7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学校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
2.课程改革呼唤诗教。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诗歌(包括古诗),占比约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3.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们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我们多方面寻找“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地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诗人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们还广泛搜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以画配诗,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儿童诗的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还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时中调剂,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编创活动。
4.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校报。这两个刊物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校报,1―2册诗刊,并寄往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有关报刊。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倘佯。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诗教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以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凸现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体现蓬勃活力,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校更加注重人文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儿童诗宣传栏、儿童诗墙等“儿童诗文化”濡染着孩子们的精神底色。孩子诵读不绝于口的《童谣集》、《儿童诗集》等让孩子们在“儿童诗文化”的浸润中明理修身,化育灵魂。
同时,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着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是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位老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及进行诗歌讲座。
四、开发实践“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学校涌现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儿童诗校本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教师层面,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沙龙、专家讲座,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有效结合,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教师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
篇8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篇9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教学中,对阅读教学和习作都相当的重视。因此,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由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之后,并没有对他们的习作能力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虽然已有部分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发现了读写结合对阅读、习作能力的促进,但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不都是显性的,不是一目了然的。
因此,我校提出了“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文本读写训练点的研究”实验,希望能够结合语文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设计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以鲁教版小学三、四、五年级语文课文为文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在小学中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确定研究目标如下:
1.解读教材,寻找中高年段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训练的切入点。
2.围绕切入点,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的方法与过程。
3.指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精心指导,归纳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与写能力。
(二)课题研究方法
1.实验法。在三、四、五年级中分别抽取2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的语文老师尽量多的挖掘到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并在备课、上课中体现出来。
2.搜集资料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们搜集大量的有关课题的文字资料,包括书籍,网络资料、教科研成果等等。
3.语文课例研讨。课题实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进行阶段性的课例研讨,这样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又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一线资料。
4.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法。课题顺利结题后,把研究的材料形成一本有特色、有实用的校本课程,并把总结到的经验推广到我校全体语文教师,把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全校的语文教学中。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这一阶段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了有关的理论书籍,如《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等,认识了此项研究的意义,通过作文比赛摸底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动员。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1.根据课题的要求,3-5年级段成立相应的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现将老师们读写结合训练点的设计方法总结如下:
(1)填补课文空白
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对人物品质体验更加深刻。
(2)丰富故事情节
古诗、文言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文言文教学中,我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在熟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把一些文言文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样既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
(3)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穷人》一文,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老师要引导孩子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为文章续写结尾,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采取了自学加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对精彩的练笔集中展示,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全班同学阅读、欣赏其他同学的练笔,并集中进行评论。通过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激励孩子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将研究初果推广到全体三、四、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四、研究成果
1.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变得乐于习作。“读写训练点”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整体来说,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优秀学生作文集锦。
2.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研究,老师们不仅寻到了一些读写迁移训练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方式,而且学校语文组科研能力正在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提升,形成了“读写训练点”教学论文和案例集。
五、讨论与思考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3-5年级段在写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教研组反思和改进:
(一)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在同一班级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实行“文本读写训练点”实验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尖子学生“吃得饱”,让学困生的“吃得好”,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研究探讨活动,但是总觉得缺少专家、学者高层次的指导和点拨。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虚心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请教,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写训练的最佳点。
今后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潜在价值,赋予传统的“读写训练”新的力量,让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
参考文献
[1]专著: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
篇10
理论探索
(5)教育知识的实践性的再思考 任永泽
(8)论教育家的界定与评价 陈祥龙
(11)资本积累: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研究的新视角 王彬 族 刘秀江
(15)哲学“反思”观照下的教师专业成长逻辑 陈学金 邓艳红
(18)伦理学视野下的课程研究 王小鹤
(21)服务德育的方法:内涵、构成与基本特征 何玉海
政策与调研
(25)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性分析 任伟 王安全
(28)关于中小学教师消极轮岗的调查与反思 朱洪翠 杨跃
课题研究
(31)小学教师教学风格对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翟媛媛 张景焕
(35)广州市城中村青年心理压力状况分析 李江雪 李巍 魏晓丽
(39)初中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 张又红
管理研究
(43)利益焦虑:教育评估消极情绪表达的诊治 林英典
(47)区域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中绩效计划与实施的思考 周慧
(50)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思路及其发展形态 鲍远根
教师发展
(53)教眇币现代化发展浅析 赵小成
(56)教师反思的域、限与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教师反思的反思 尹浪 范会勇
德育与心理
(59)小群体对德育接受过程的影响 张琼燕
(62)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提高班级管理效力 邓璧莹
学校视点
(65)主题型学校文化下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游家水
(68)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浅探 张永红
课程与教学
(70)学校课程建设策略初探 戴双翔
(74)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刘其祥
(77)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的个性化 徐虹
(79)中学英语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李华
(83)英语高效课堂中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交互转换 何树声
(86)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浅探 陈淑贤
(89)浅谈小学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何敏梓
(91)从“字词句篇”入手,提高作业布置的实效性 刘伟栋
(93)活用探究 激活课堂——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 叶素珍
教育短论
&n
bsp; (95)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 朱晓蓉
(96)“读”“写”相辅,构建阅读教学和谐之美 陈剑青
无
(97)广州市南海中学 百年艰辛砥砺 世纪涵英哺才 无
(98)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探索多层次、多形式职业教育模式 无
(f0002)理论先行 聚焦课堂 力促专业发展——越秀区举办首届教育学术节 无
(f0003)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全面化优质 特色化发展 无
- 上一篇:工商管理类专业认识
- 下一篇: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