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预防管理

篇1

关键词: 秋季养鸡;日常饲养管理;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17-01

经过夏天连续高温天气的影响,鸡食欲降低、消化能力差、体质弱,生长发育慢,体重偏轻,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秋天天气变凉后,在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应多加注意。因此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促进养鸡业稳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 日常饲养管理

(1)每天早晚喂料时要观察鸡群的精神、食欲、粪便情况。对那些精神委顿、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须进一步检查。

(2)加强营养。入秋后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变化大,在饲料中应注意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饮水中加维生素C,可缓解应激的发生。对于经过较长时间产蛋的母鸡,身体疲劳,若管理不慎,极易停产换羽,此时要增加日粮的营养水平,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多种维生素,配置足够的料槽和水槽,保证每只鸡都有适宜的位置,吃足饮足。

(3)尽量降低气候变化对鸡群的影响,使鸡舍内的小气候相对稳定,减少昼夜温差。对于舍外放养的肉鸡白天温度过高时,要把鸡赶至树荫下或凉棚内,晚上气温低时,赶鸡入舍。

(4)鸡舍要求干燥、通风良好。使鸡舍内空气清新,没有异味。

2 疾病预防

秋季天气早晚变化大,忽冷忽热,是以下四种病的高发期。

2.1 禽腹泻

天气忽冷忽热,造成肠道调节机能差,致病微生

物大量增殖,引起腹泻。其预防措施如下。

(1)隔离病鸡,淘汰残鸡,清除垫料,彻底消毒。

(2)注意既要保温又要通风。

(3)建议用药方案,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平衡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迅速补充有益菌群,恢复肠道功能。

2.2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本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鸡感染后,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多为散发性,但死亡率高。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其中以4月龄以上的产蛋鸡发病最为严重。病鸡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给健康鸡。当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内源性传。

2.2.1 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特征,实验室检查确诊。

2.2.2 预防措施

(1)卫生防疫措施。平时加强鸡群饲养管理,使鸡群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做好防疫消毒工作。一旦鸡场发病,除了对鸡群用药物进行及时防治外,对病死鸡污染的鸡舍、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新引进的鸡要隔离饲养15 d,观察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2)药物防治。已发病的鸡场应及时选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金霉素、氟哌酸、喹乙醇、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等都有切实疗效。可采用混水法、拌料法和逐只投服法给药。但对不吃不饮的病鸡,应采取注射给药法(每只鸡肌注青霉素5~10万U,每天两次,连用2~3 d)。为了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可采取交替用药法,注意用药疗程和剂量。

(3)免疫接种。鸡场若无该病流行,一般不需要接种疫苗。在流行地区接种菌苗有一定的效果。菌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可选择使用。种鸡和蛋鸡在产蛋前接种,疫期都很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

2.3 鸡痘

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尤以秋、冬两季最易流行。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

2.3.1 临床症状

患鸡痘病的症状分3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混合型。秋季多发皮肤型,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特别是头部的冠、肉垂、眼及喙角、泄殖腔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处,有大小不同的痘疮,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病情严重的病鸡中,部分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

2.3.2 预防措施

(1)预防鸡痘,最可靠的办法是接种鸡痘疫苗。对健康鸡定期使用禽痘疫苗进行翅下刺种。

(2))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进行消毒。特别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对新购入的鸡,应隔离进行饲养,待观察2周无病时方可放入鸡舍。

(3)治疗鸡痘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防止并发症。患病鸡应隔离,积极做好消毒工作。利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以防止并发症,中药鸡痘散有一定疗效。

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作治疗,必要时用清洁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酒或紫药水。

经过夏天连续高温天气的影响,鸡食欲降低、消化能力差、体质弱,生长发育慢,体重偏轻,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秋天天气变凉后,在日常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应多加注意。因此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促进养鸡业稳步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1 日常饲养管理

(1)每天早晚喂料时要观察鸡群的精神、食欲、粪便情况。对那些精神委顿、食欲不振,粪便异常者须进一步检查。

(2)加强营养。入秋后冷暖空气交替,气温变化大,在饲料中应注意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饮水中加维生素C,可缓解应激的发生。对于经过较长时间产蛋的母鸡,身体疲劳,若管理不慎,极易停产换羽,此时要增加日粮的营养水平,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和多种维生素,配置足够的料槽和水槽,保证每只鸡都有适宜的位置,吃足饮足。

(3)尽量降低气候变化对鸡群的影响,使鸡舍内的小气候相对稳定,减少昼夜温差。对于舍外放养的肉鸡白天温度过高时,要把鸡赶至树荫下或凉棚内,晚上气温低时,赶鸡入舍。

(4)鸡舍要求干燥、通风良好。使鸡舍内空气清新,没有异味。

2 疾病预防

秋季天气早晚变化大,忽冷忽热,是以下四种病的高发期。

2.1 禽腹泻

天气忽冷忽热,造成肠道调节机能差,致病微生

物大量增殖,引起腹泻。其预防措施如下。

(1)隔离病鸡,淘汰残鸡,清除垫料,彻底消毒。

(2)注意既要保温又要通风。

(3)建议用药方案,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平衡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迅速补充有益菌群,恢复肠道功能。

2.2 禽巴氏杆菌病(禽霍乱)

本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鸡感染后,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多为散发性,但死亡率高。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其中以4月龄以上的产蛋鸡发病最为严重。病鸡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给健康鸡。当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内源性传。

2.2.1 诊断 本病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特征,实验室检查确诊。

2.2.2 预防措施

(1)卫生防疫措施。平时加强鸡群饲养管理,使鸡群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做好防疫消毒工作。一旦鸡场发病,除了对鸡群用药物进行及时防治外,对病死鸡污染的鸡舍、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新引进的鸡要隔离饲养15 d,观察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2)药物防治。已发病的鸡场应及时选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金霉素、氟哌酸、喹乙醇、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等都有切实疗效。可采用混水法、拌料法和逐只投服法给药。但对不吃不饮的病鸡,应采取注射给药法(每只鸡肌注青霉素5~10万U,每天两次,连用2~3 d)。为了避免细菌产生抗药性,可采取交替用药法,注意用药疗程和剂量。

(3)免疫接种。鸡场若无该病流行,一般不需要接种疫苗。在流行地区接种菌苗有一定的效果。菌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可选择使用。种鸡和蛋鸡在产蛋前接种,疫期都很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

2.3 鸡痘

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尤以秋、冬两季最易流行。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

2.3.1 临床症状

患鸡痘病的症状分3种病型,即皮肤型、白喉型、混合型。秋季多发皮肤型,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特别是头部的冠、肉垂、眼及喙角、泄殖腔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处,有大小不同的痘疮,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的症状,但在病情严重的病鸡中,部分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症状,甚至引起死亡,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

2.3.2 预防措施

(1)预防鸡痘,最可靠的办法是接种鸡痘疫苗。对健康鸡定期使用禽痘疫苗进行翅下刺种。

(2))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定期进行消毒。特别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对新购入的鸡,应隔离进行饲养,待观察2周无病时方可放入鸡舍。

篇2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利用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是与各种恶劣的疾病、传染病打交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专业性非常强。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如果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达标,会直接影响档案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开展,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口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者数量稀缺,一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只能“将就”或是由其他职位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达标,水平良莠不齐,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导致行业混乱的关键因素。(二)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做出规范化的要求,没能建立起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混乱,档案资料梳理不清晰,归档不仔细。在需要调取使用档案的时候,往往要浪费很长的时间用于寻找档案,效率低下。另外,档案的制作规程不够规范统一,很容易出现前几年和近几年的制作标准不一,装订规则不一,给档案的装订保存造成困难,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三)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低。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应当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存档,梳理档案条例,方便进行永久保存和随时调取,这样不仅减小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还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尝试建立起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但是系统适应性差,功能不健全,使用起来束手束脚,一直难以发挥预期作用。所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是迫在眉睫的。(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建设和发展医疗卫生行业。但是,作为医疗卫生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疾病防治工作,却没有得到多少资金支持。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和建设一直十分缓慢,而且,在一些小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十分简陋,各种基础设施不达标,开展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优先聘用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首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的部门,招聘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同时要注重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在业务技能提升的同时,让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保密性等多重特点,所以在招聘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时,一定要严格把关,重视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一旦发现合适的人才,不要吝惜,给出较好的待遇,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无后顾之忧,将精力集中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离职几率,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二)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建立起严格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以我国的《档案法》为核心,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制定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的制作和归档工作,制定统一的检索条例,方便档案的检索和调取使用。保障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定期对档案书里情况进行检查,用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三)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适应当今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培养专门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建设完整的电子档案信息库。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进行梳理,积极与档案管理系统的编制人员进行沟通,使得系统功能更加完备,更加切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根据各种查询需要,完善档案管理系统的查询功能,提高查询效率,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四)加大对疾病防控工作的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是医疗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力度,增加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础设施,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档案管理可以为疾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依据,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档案使用的效率,对于保障老百姓的健康,对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体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余惠红 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君英.疾控中心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3).

篇3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性质是公益性的,其机构运作基本上全部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支持。而我国现阶段采用的预算会计制度,所以该机构在资金使用上是十分方便的,这就使得很多疾控中心的管理者和相关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管理不甚重视。这是预防和控制中心在财务管理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片面认为财务管理是现金管理,而对财务分析、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等相关财务管理方面想的较少。

1.2财务管理方面还没有明确的重点。目前的会计制度还不健全,大多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管理活动的认识也停留在现金管理水平,而对其他资产管理不重视。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实施的会计制度不需要提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导致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不明确。此外,大多数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没有应收账款,只是重要的资产管理才会较多关注,工作的重点出现严重的偏失,并对会计成本做的不够详细,准确,核算上也会出现问题。成本会计核算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成本核算两个部分,每部分包含很多的子项目,工作内容相对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常会疏忽减少资本投资,影响财务管理效率。

1.3部分疾控中心财务管理较为混乱。一是未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来执行操作,由兼职会计和兼出纳进行管理,二者角色可以随意互换。二是中心的专项资金和公共经费未能完全分开使用。经常会出现混用、挪用现象并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账户没有钱。三是财政预算数据和中心实际状况不相同。很多专项资金都没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四是财政预算执行与监督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不是很健全,经常出现管理漏洞,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使用不合理。

1.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从事财务管理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不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财务进行管理时,部分财务人员都无法独立完成信息记录、分类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常规工作。现阶段我国财务信息管理水平远远低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这主要是相关的财务人员认识不到位,对财务知识掌握不够,适应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较少使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财务管理有关。此外,管理工作责任心不够,工作不认真等现象也会导致财务管理的上出现错误。

2常用财务管理措施

2.1思想上要不断加强财务的现代化意识。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意识,不断学习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要充分认识到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有效地实施财务制度,随时在工作中对财务工作业务的效益和经营成本进行协调。另外,疾控中心还要做好内部管理,统筹安排资金,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对疾控中心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改革。改革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必须与职工保持总体任务及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预算管理最大的优势,取得最好的管理效果。疾控机构的预算管理应该在“编制、实施、评价”三个原则相统一的情况下开展,最大限度的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实用性。在财务规划时可采用零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对疾控中心的各个部门分别进行预算编制,然后把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还要注意将财政收入和支出项目具体细化,认真落实政府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分类改革措施,让预算落到实处。

2.3在疾控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这样对于会计流程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核算,遏制腐败、浪费现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疾控中心来说,重点是要加强财政收入和支出监管,以便于更加有效控制资金。有了会计结算中心,负责将所有的会计和会计管理进行集中管理、核算,能够极大的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也更加规范,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

篇4

关键词:疾控中心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37-01

疾控中心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业务的开展以及过程中对于疾病预防的进展工作,这些档案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证明所汇聚而成的结果。对疾病预防有很强的利用价值。同样的,对于这些档案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档案的管理包含了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归档到保存利用的过程,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工要明确,这样才能将档案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卫生防疫提供便捷有利的条件。

一、疾控中心

疾控中心全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一个事业型的公益单位。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与公共卫生,我国已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在各省、市、自治区等建立了相关的分支机构。

(1)为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提供相关的政策,规章和科学依据等。

(2)建立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实施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的工作计划。对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因素进行监测。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生长、进行病学检测。

(3)参与和处理地方重大疫情、突发疫情事件。建立应急反应系统。研究开发且推广先进的技术,以便促进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专题访问。

(4)着重研究影响国民经济和生命健康的疾病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对疾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5)组织和承担疾病预防的控制等相关的科学研究,负责对下级部门人员的培训;国际方面,与国外精湛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

二、档案管理

档案的管理是预防疾病工作机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一种历史文献,可以为以后疾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咨询、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若想疾控工作开展得顺利,就必须夯实档案工作基A,必须不断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源。确保档案齐全完整,为疾病预防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强规范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疾控事业稳定地发展。档案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法律意识。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为档案管理提供硬性条件。规范化的管理可以确保档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相比之前的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必须分工明确,否则,到了用的地方就会自乱阵脚。应分两级管理。中心统筹,下级各部门进行细致化管理。下级部门要听中心的统一安排。

疾控档案的管理要着力解决档案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要创新发展档案服务的方式,更新新型的服务观念、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善于交流,接受新信息,达到资源共享。作为一个疾控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创新归档方法。要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自己的职业操守。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结语

疾病预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与人民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SARS”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不断警示人们要提高疾病预防的工作。重大疾病的流行时刻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疾病预防中心要时刻关注民生民态,以人民生命安全为首位。同样,也要求每位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的分类,做到“一类一整”不能害怕麻烦,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足够的材料准备。只有做好疾病预防事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杜玉玲. 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档案利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4):238-239.

篇5

1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1.1发生原因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有污染性或毒性的因子,通过进食而进入身体引起的疾病[5]。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化学性污染因素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6]。

1.2影响因素

1.2.1环境因素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环境、人们饮食习惯、食物加工、食品供应全球化[7]、病原微生物适应性改变,加之国际贸易、旅游的增加[8]等方面诸多变化,一些新的食源性疾病更是频频出现,也已引发过一定程度和范围的“社会恐慌”。

餐饮食品是导致各类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导致的食品污染是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1.2.2人员培训缺乏WHO西太区公布的宣传资料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低文化水平人员进入餐饮加工行业,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够,也是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3]。

1.2.3管理者意识淡薄由于资源的缺乏,区域政府或企业管理者担心负面消息对食品出口或者旅游业的影响,很少对食源性疾病采取措施去研究或者预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原因。

2国外经验借鉴――HACCP体系

鉴于自身的和公共的因素,包括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系统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经济的发展(包括食品贸易的推动),食源性疾病发生率的增长,以及HACCP系统相对于传统方法的诸多优势,HACCP系统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9]。

2.1HACCP体系

HACCP的全称是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译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生产控制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食品行业安全卫生保证体系。HACCP系统的雏形最初是由美国的Pilsbury公司于1959年承担宇航食品开发时建立的。该系统1971年在美国食品保护学术会议上首次公布,开始在美国逐步推广应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推荐,199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HACCP系统为目前保障食品安全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并于1997年了《HACCP系统及其应用原则》,该指南被广泛地接受并已被世界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广泛采用。

HACCP体系包括七个基本原理: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确定关键控制点、建立监控体系、建立纠偏措施、建立记录及档案管理体系、建立验证程序。

2.2HACCP体系对于食品安全的作用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运用HACCP的七个原理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可以将安全保证的重点由传统的对最终产品的检验转移到对工艺过程及原料质量进行管制,这样可以避免因批量生产不合格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HACCP是科学严谨的预防性系统。

HACCP本质上是一种前馈控制手段,基于预防的目的,从对食品可能造成的危害入手,将安全控制贯穿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层层预防的方式,尽可能地减少食品受到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对于提供日常饮食为主的餐饮企业而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生产和消费,采用事后控制的方式很难达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而HACCP体系却可以通过预防的方式来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与主要依靠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和测试的传统食品控制方式相比,立足于早期阶段的预防、源头控制和对有问题产品的识别显然更科学,也更经济。从而达到餐饮企业盈利、顾客满意的目的,同时,社会和政府也会从中受益。

2.3HACCP体系在我国餐饮业的应用遭遇“瓶颈”

HACCP是一套能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其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及预防性,一经推出后便得到全球食品工业界广泛认可,被发达国家食品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甚至成为国家间食品贸易的一种技术壁垒。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餐饮业对HACCP的应用却是效率非常低。1988年,HACCP的概念开始进入我国,到9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推广和应用。2002年7月公布的《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2005年6月颁布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中推荐使用HACCP。卫生部出台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要求:2006年学生集中供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2007年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医院营养配餐企业实施HACCP管理[10]。目前,我国餐饮业HACCP体系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型运动会的餐饮及其卫生监督中[11]。也有一些餐饮企业通过了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小肥羊、丽华快餐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连锁企业,但是据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宣称已经建立HACCP体系的餐饮企业,要么没有完全彻底地建立这套体系,要么就是只具备了一套复杂的程序文件,而实际上却无法在加工现场真正执行[12]。由于中餐加工方式和原料的复杂性,以及从业人员卫生意识参差不齐,如何把HACCP的管理理念与中国餐饮业的现状结合,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HACCP在我国餐饮业应用所遭遇的“瓶颈”。

学术界多以理论探讨为主,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事医学卫生、营养卫生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从怎样确定关键控制点及如何控制方面来论述的,这为餐饮企业实施HACCP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际可操作性。餐饮业的经营现状、成本控制、消费者的选择偏好等都是餐饮企业经营中必须考虑且非常重要的因素,管理者在日常经营中在这些方面会考虑更多。因此,如何将HACCP与中国的餐饮业结合起来,还需学术界的努力,并关系到HACCP能否更好地为我国餐饮企业服务的未来。

3餐饮行业的HACCP管理

欧盟很多食品安全专家都认为,HACCP体系本身存在着记录复杂、过程繁琐的缺点,不完全适用于餐饮业的管理。美国FDA 餐饮管理专家Mareello认为,在餐饮业建立HACCP体系重点仍应放在一线职工,教育他们危险因素是什么,如何防止交叉污染,如何从合格的供应商进货。因此,对餐饮食品的安全控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原料控制、人员培训、过程控制等。

3.1原料控制

餐饮食品的原料涉及各类食品,包括蔬菜、肉制品、蛋制品、水产品、豆制品、米面粮油制品等。由于我国食品加工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上述各类食品原料的安全问题都会影响餐饮食品的安全。在现实生活中,蔬菜及肉制品的农兽药残留、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工业原料、使用变质原料加工等,都是经常存在的问题。上述污染因素虽然一般不会导致急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但对消费者的健康会造成潜在危害。餐饮行业受规模因素的限制,原料采购很难做到集中定点采购,因此原料的污染因素控制是彻底解决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的难题,针对原料控制,要求餐饮经营单位定点采购,按规定索证是主要的管理手段。

GMP和SSOP是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13],企业实施GMP和SSOP,引进先进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理念,有助于HACCP的贯彻执行和管理,使HACCP更好地为企业服务。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一般是指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硬件设施、加工工艺和卫生质量管理等的法规性文件。是政府强制性的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14]。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的英文缩写,是食品加工企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卫生条件,也是在食品生产中实现全面GMP目标的卫生操作规范。SSOP是为了消除加工过程中不良的因素,确保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制定的,用于指导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实施清洗、消毒和保持卫生状态。

鉴于此,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食品的安全性,要从以往泛泛的全方位管理转变到以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管理,要根据不同致病菌导致人体患病影响因素和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建立定性或定量危险性评估模型,从而为控制餐饮即食食品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5]。要使制造者不仅在内部采取安全食品加工,并能对危害实践和食物进行识别,减少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性。事实上,在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对原料污染的监测与控制,同时,运用HACCP管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于加强食品安全预防领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3.2人员培训

对于小型食品企业和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应该使他们认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自动采取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在餐饮业硬件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是人们普遍认同的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手段。一项研究表明,普通食品加工者在正确使用温度计、保持手的卫生方面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但通过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后,其在执行正确的加工程序方面有了明显进步[16]。

上海市2002―2003年食物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中,交叉污染、加工人员污染、储存不当占食物中毒发生原因的70%[17]。在我国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收到的监测数据中,由交叉污染、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原料变质、存储不当导致的食品污染,分别占总报告病例的20.66% 、19.29% 、15.73% 、12.26% 、11.39%[3]。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针对餐饮和家庭食品加工中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制作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的宣传挂图,内容包括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加热、合适的贮藏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等。这些内容在全球被译为25种语言并广为张贴,为餐饮业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指导[3]。

3.3引入HACCP管理体系进行过程控制

根据大部分文献报道,由于餐饮食品加工不当导致的生熟交叉污染,是餐饮食物中毒发生的首要原因。除以上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间接因素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澳大利亚1例报道显示,环境温度是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环境温度升高,沙门菌食物中毒发生率也相应升高[18]。我国餐饮业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显然与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病菌易于繁殖有关。此外,空气污染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

参照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量化分级管理的经验,在日常管理中,餐饮业将各项重要风险因素纳入分级管理具备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供顾客食用的食物,是否属高风险、低风险或即食食物;在制造食物过程中,有否处理属高风险或低风险的食物;在处理食物时,有否采取任何减少病原体的措施;顾客人数;既往食品安全状况(包括是否发生过食物中毒)等。

4HACCP执行的支持性环境

就餐饮业本身来说,HACCP的执行需要一个系统的支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需要不断地修正。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是经济社会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经济单元,尽管个体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也承担着各种样式的经济任务,但经济活动组织化也就是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主要类型,因而在社会责任方面,较之其他两者,企业理应承担更大的份额[19]。餐饮业是一项与公共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的行业,卫生状况差、食品安全意识淡漠的企业对公众健康的危害非常大,甚至会引起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对餐饮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消费者可以存在侥幸心理,但企业却不能存在这种思想。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虽不能使餐饮企业一荣俱荣,却可以使企业一损俱损。餐饮企业的所有人员尤其是主要领导应该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来实现。有了这种迫切的社会责任感,实施HACCP保证公众健康就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是一项必须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

国外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警戒案例是很多的,如1993年在法国发生的单增李斯特菌的爆发,由于消毒过程和前期处理时间短,而造成熟肉和生肉的交叉污染,这次食物传染病的爆发对生产企业的经济损失是极大的,熟肉酱整体生产停止了6个月,并且其品牌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一直处于阴影之中[20]……从这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看出,HACCP系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必要的平行措施和补全措施,也包含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包括生产、处理、运输、销售和预备食物的每个环节,此外,消费者在食用未加工或未煮熟产品时应该受到关于食品状况的强烈警告,使消费者清楚地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应该使其明白该食品与其他食物交互污染的可能性。

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HACCP管理,是保证工业化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应将推广GMP和HACCP列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快推广进程,培养企业自律精神。美国在肉禽加工厂全面推广应用 HACCP技术,使发病率很高的食源性沙门菌污染明显减少。据报道,我国出口食品企业现已采用了HACCP技术,但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21]。因此,需提出我国食品HACCP的评价和认证准则,建立食品HACCP评价和认证体系,以便推广应用。我国科技部2003年在“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食品企业与餐饮业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在我国餐饮业建立一套完整的HACCP实施指南与评价准则文件,作为认证的基础;2005年6月,卫生部颁布实施了《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将餐饮业按照业态进行分类,并详细规定了餐饮企业在建筑布局、设备设施、加工过程、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此规范于2005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HACCP系统不是零风险,但HACCP系统有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潜力,其应用范围包括从“农田到餐桌”,它的应用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基础,改进食品卫生的质量无疑可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5参考文献

[1]Rocourt J,Moy G,Vierk K,et a1. The present state of food-borne disease in OECD countries[R].Geneva:WHO,2003.

[2]Mead PS, slutsker L, Dietz V, 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J]. Emerg Infect Dis, 1999, 5:607-625.

[3]樊永祥.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3):170-176.

[4]WHO.Press Release WHO/58,1997.

[5]WHO. WHO

Food borne Disease[EB/O]. who. int/food safety/food borne disease/en/2000.2006-11-09.

[6]黄中夯,李咏梅.国外食品安全控制与食源性疾病监控策略研究现状[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 ,34(2):116-119.

[7]Fidler D.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 Emerg Infect Dis,1999,2(2):77-84.

[8]Kaferstein Fk,Motarjemi Y, bettcher DW. Food borne disease control:A transnational challenge[J].

Emerg Infect Dis, 1997, 3(4):555-559.

[9]Motarjemi Y .Importance of

HACCP for public health and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 Food Control,1996,7(2):77-85.

[10]季建刚.在餐饮行业推行HACCP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J].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12):576- 578.

[11]郑永贤.HACCP在旅游饭店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天津:天津商学院,2005.

[12]樊永祥,王茂起.HACCP体系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食品卫生,2006,18(1):1-4.

[13]张登沥,沙德银.HACCP与GMP,SSOP的相互关系[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4 ,13(3):261-265.

[14]张立卿. HACCP及其相关食品安全生产规范[J]. 中国养蜂,2003,54(3): 27-28.

[15]李少形,栾玉明,蒋卓勤.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56- 1557.

[16]Finch C,Daniel E.Food safety knowledge and behavior of emergency food relief organization workers:effects of food safety training intervention[J]. J Environ Health,2005,67(9):30-34.

[17]叶剑.餐饮业安全监督管理方法的思考和对策[J]. 中国卫生监督,2005,12(3):208-212.

[18]D’Souza RM . Becker NG. Hall G. Does ambient temperature affect food borne disease[J]. Epidemiol,2004,15(1):86-92.

[19]杜中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方式[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39-46.

[20]徐丽萍. HACCP和食源性疾病的关系[J]. 食品科学,2007,27(12):878-880.

篇6

[关键词] 基层; 疾病预防控制中; 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运行

[中图分类号] R17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50-01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承担着本辖区内公共卫生检测工作任务,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本辖区内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任务,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规范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管理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进行探讨。

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质量管理的必要前提[1]。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 17025:2005)、《实验室资质评审认可准则》(国家认监委国认实函[2006]141号)、《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9-2006)的有关规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量体系应该覆盖组织机构、人员、各项规章制度、仪器设备、检验过程、检验环境条件,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质量体系

中重要的环节。

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据标准,结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系建设要求,确定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编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应该涵盖中心全部行政职能科室的业务职能,确定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质量监督人的职责。技术负责人由中心主任担任,主要批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定期主持中心管理评审;质量负责人由分管检验工作的副主任担任。主要组织实施内部审核,签发检验监测相关技术文件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应该融入本实验室实际情况,保证有效运行体系,最重要一点就是切实可行,从管理人员到具体操作人员,每个岗位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都能从自身实际出发,避免单纯的纸上谈兵。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前提是领导重视,领导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者,领导对管理体系的建立、改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发挥着决策作用,领导的重视和思想统一是建立管理体系的关键。因此领导层首先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2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检测检验质量的关键。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正常运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协调指挥,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2]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 人员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保证检测质量的首要条件,要求实验室人员必须具有与测量项目要求相当的最低能力水平,要求检验人员高、中、初各级人员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检验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制观念。

从事检验监测的所有人员必须进行相应的知识培训和考核,对大型精密仪器操作人员进行现场技能考核,并结合能力验证结果,各方面合格后发给操作上岗证,持证上岗。实验室确定的仪器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安全员、样品接收员、剧毒药品/菌(毒)种管理员等相关责任人,都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2.2 环境条件的规范管理

检验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实验场所,合适的环境和符合有关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的实验室,其目的是保证检测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不影响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所要求的准确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与实验室环境条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工作环境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许多局限性,进而影响卫生检验工作的质量。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配有通风设备,如通风柜、排风扇等,应安装冷暖空调以控制室内温度。精密仪器室的基本要求除放置与仪器使用有关的物品外不可放置其他物品,不要经常开窗,如果室内湿度过大可采用相应的除湿措施,精密仪器应注意选用避光性强的厚窗帘。无菌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配备有紫外线消毒装置,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及空气质量监测。净化实验室在使用之前应先送风再进行紫外线消毒,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入净化实验室之前要更换隔离服。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要求除按有关要求进行管理和使用之外,尤其要注意工作人员的隔离防护及空气过滤的质量。

2.3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规范管理

仪器设备是检测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仪器的好坏直接反映各检测单位的检测水平高低。对影响监测质量的设备均应建立统一档案,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的有关原始资料和技术资料,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方便检验人员随时使用,防止因人员变动而丢失。为了保证监测仪器设备的量值可溯源性,每年对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明细目录中的仪器设备进行检定,对未列入明细目录中而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根据检定和校准的结果在仪器明显处贴上“合格”、“准用”、“停用”的标志,进行运行的标识化管理。

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和规范管理对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溯源性有重要意义,用于开展检测项目中使用的标准物质,必须使用列入国家标准物质目录的有证标准物质。

2.4 检测方法的规范管理

凡从事为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检测工作必须依据相应的法定技术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实验室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作为检测/校准的依据,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规程、规范必须是国内现行的、最新的。

2.5 样品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应建立样品的抽取和处置管理程序,设样品受理室,使所有样品均办理受理手续,建立合同评审关系,建立对检测样品的唯一识别制度,对样品进行唯一性的编号,并在一个工作日内由样品受理室送达检验室进行检验,对所有送检样品进行待检、在检、检毕、留样4种标识,以保证避免对样品的识别发生混淆。

2.6 记录及报告的规范管理

实验室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对样品接收、仪器设备使用、试剂配制、检测过程等各环节均进行记录,记录的信息要准确、完整、清晰、明了,要能够“复现”管理和技术活动,具有可溯源性。

实验室应制定检验报告编制审核签发程序,对报告的编制、修改、审核、签发、发放等过程的严格控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客观公正地出具每一份检验报告。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3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实验室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3]。定期开展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标志,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基础。管理体系定期的内部审核是检查中心各项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评审准则和体系文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内审能自我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中心主任主持评审工作,就质量方针、目标,对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的正式评价。

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由获得内审员资格或计量认证评审员资格的人来承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涵盖质量体系所有要素。内部审核采取查阅质量记录、技术记录以及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工作,立即运行“不合格工作控制与预防措施程序”,制定切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审核。对于潜在的问题,制定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管理评审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程序进行,参会人员对相关人员所做的资源配置合理性及充分性报告、内部审核纠正措施及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报告、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及服务客户情况报告、工作量变化及检测人员培训工作报告、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实施情况及评价等进行充分讨论,以确定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过程改进、检测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改善,并在会上对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检测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做出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是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永恒的目标、永恒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兴培.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

篇7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落实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和不断完善的过程[3]。从2013年5月起,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编写,又不断与实际结合,不断反复,于2014年元月完成初稿,通过人员和设备等加强制度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为确保所开展检测工作的能力,对人员资格、能力、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等做出规定,并通过培训持续满足检测能力的要求配备与开展的检测项目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各部门负责人、检测人员、内审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样品管理员、试剂及耗材管理员、标准物质管理员、档案管理员等。为确保实验室检测检验结果或数据的质量,中心对所使用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采样和样品的处置、结果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的基本能力和条件实施了有效控制。具体质量管理体系控制构架见图3。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近半年的运行,为了满足中心第三方检测的需要,于2014年5月通过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复评审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的现场评审,2014年7月获得了计量认证复评审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的证书。

2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全员参与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个系统,全面质量管理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对全面质量、全部过程和由全体人员参加者的管理。这种方法要求全面、全员关注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全体职工、所有部门参加的质量管理,确定质量目标和措施的依据,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格外强调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的重要性,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加强质量意识,充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3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就是要求全体职工树立服务意识,一是保证单位内辅助科室为业务科室服务;二是中心对政府、企业和广大客户做好技术服务。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指导思想就是“用户至上”,通过采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满足用户需求。“用户至上”就是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使服务全面地满足客户需求,服务的好坏最终以用户的满意程度为标准。以全员参与发起的工作流程,可以使质量管理体系更加系统、简单、直接,实现质量管理体系同步、一体化运行,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彻底解决质量管理体系的“两张皮”的现象[4]。

4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和生命力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就是一切都按体系系统的程序进行并持续改进,持续改进说明体系是充满活力、有效的,是动态的,是随着形势或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不断对体系文件的持续改进,中心于2014年8月完成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后定稿。

5全面质量管理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

篇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广大居民对疾病预防的认知有了大幅度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作为专门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主要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及技术培训等重要职能,以前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所以疾控中心应当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从而为建立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基本保障。财务管理是疾控中心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指疾控中心组织、处理各种与财务相关的管理工作。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持续深入,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模式也在持续完善中,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疾控中心职能的正常发挥。

2 疾控中心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2.1 疾控中心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疾控中心是由国家全额拨款支持的,属于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机构运作的资金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家财政支持,再加上我国事业单位普遍采用的都是预算会计制度,所以该机构几乎没有资金压力,这也是疾控中心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疾控中心管理人员都片面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现金管理,只要做好现金管理就完成了财务管理,而对财务分析、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等工作内容则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1]

2.2 财务管理没有明确的工作重心,核算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疾控中心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认识都还只停留在现金管理层面,而忽视了其他资产管理。在财务管理实践活动中,疾控中心所实行的会计制度并没有要求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样就造成了单位资产实际状况的不明确。另外,多数疾控中心都没有对应收账目、重要资产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工作重心严重偏颇,并且在成本核算方面也没有做到细致、准确,常常出现核算考虑不周的问题。成本核算工作是由间接和直接成本核算两部分组成的,并且每部分又包含多个子项目,工作内容相对繁杂,在实际工作中常会出现疏漏而导致资金投入减少,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2.3 资金管理混乱

一是未严肃对待资金管理工作,由一人兼任会计与出纳职务或两个岗位串岗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常发生疾控中心将专项资金与公共经费支出混合使用,或直接挪为他用的现象,最终导致专项资金有账无钱;三是财务预算收支数据的真实性欠妥,数据与单位真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并且很大一部分的财务预算都没有真正执行到位[2];四是内部控制制度及监督体系有待健全,管理漏洞频现,从而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资源浪费。

2.4 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疾控中心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半路出家,缺少财务专业知识,不少疾控中心的财务人员甚至还不能独立完成会计信息记录、整理及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目前,我国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远不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这也主要与疾控中心财务人员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更习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较少应用财务管理电算化有关。另外,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足,对待财务工作不认真,没有对电算化结果进行认真复核,也会导致财务管理低级错误频发。

3 提高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

3.1 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疾控中心管理者应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强化财务管理意识,组织财务人员学习财务管理知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有效地贯彻、执行财务制度,在工作中随时考虑到运营效益与运营成本的统一协调。此外,疾控中心还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切实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管理者必须与工作人员在个人目标任务和整体任务方面达成共识,才能让预算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疾控中心的预算管理必须始终秉承“编制、执行、评价”三者于一体的原则,将三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整体性、科学性。监控中心在进行财务规划时,要摒弃传统的预算编制法,采用零基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先对各部门进行预算编制,再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最后,还要对预算收支项目做进一步细化,并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以确保实际情况与预算相符。

3.3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会计集中核算可以优化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从而有效遏制腐败和铺张浪费现象。疾控中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的重点在于加强财政收支监督,以实现资金的有效控制。建立会计结算中心,专门负责将所有的会计及账户业务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核算,这样能够让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的效率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将成本降至最低。

3.4 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联系,面对疾控中心存在的诸多财务管理问题,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人员可从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类人才中选拔担任,以确保财务管理层的专业水准。在平时,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方法,以提升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篇9

一、疾控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收集的范围不够广泛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大致有文书、业务、会计、设备、声像、实物等。目前,疾控中心档案收集的范围有的还仅局限于文书档案的收、发文件,从而忽视了大量的业务档案的收集。一些基层档案人员与业务科室没有更好的衔接,所收集的档案数目较少、缺少内容,这些都是造成档案收集范围较小的原因。

2、归档材料不完整

案卷的完整性直接影响档案的利用效果及价值。疾控中心有许多个职能部门(科室),每个部门(科室)的职能不同,产生的文件材料数量不一,往往有一些有较高价值的材料被本部门(科室)保存起来,档案管理人员收集文件材料时难以回收,给档案的完整性带来了影响。还有一些具有价值的科技档案存档的机率较小,在收集过程中,往往存下来的是文件档案,有的附件档案也是该文件的核心,缺少了附件的档案让档案的保存缺少了实质意义。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档案员来说,有时容易将疾控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混杂,致使档案资料重复或信息冗余;有时则造成了文件缺失,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档案分置,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另外,疾控中心的摄像、照相设备都较完整,但对于声像档案归档意识淡薄,缺乏长远的保存观念,使得一些声像资料遗失,这也是形成档案材料不完整的原因之一。

3、归档案卷质量低

档案案卷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的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归档工作中疏忽大意,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都将起到了不利因素。尽管现在规定了公文归档的要求和方法,在归档文件中,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对卷内目录内文件的编号、责任者、日期、页次等项纪录的不详,有的对案卷页数标记不清楚等,这些都将影响到档案案卷的质量。目前,要求档案归档文件的目录要使用办公用纸打印出来,但仍有些归档的文件或目录是书写而成的,在书写的这些档案中还会有些字迹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档案归档案卷质量低的原因。

4、对档案工作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疾控中心的档案人员几乎都是兼职的,一个人身兼数个职位。部分领导对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对档案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档案意识淡薄。还有些单位档案人员变换频繁,没有足够时间从事档案工作,有的单位一年换几个档案员,使得一年一度的文件不能按时归档整理,容易造成档案积压甚至流失,对档案工作者重视程度不够也是疾控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解决的途径

1、加强档案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现疾控档案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加强档案制度建设,要以《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为依据,建立一个符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制度,统一规范档案的收、归纳、保管、利用等操作流程,建立切合实际的业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由分管领导、专(兼)职档案人员为具体责任人的档案管理队伍,形成以档案室为中心,各科室为主体,档案人员为辐条的档案工作模式。规范档案管理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档案工作的管理。

2、提高案卷质量

案卷是档案的基本保管单位,案卷质量提高了,档案资源才能得到开发,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使档案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案卷的质量呢?首先,要做好收集工作,在做好日常的疾控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外,还要拓展疾控档案的收集范围,丰富疾控档案内容。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总体水平的资料及监测数据,且有一定学术价值、保管时限长的资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针对在日常开展的长期性、连续性工作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另外还要将年度所产生的科技档案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以保证疾控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所疾控中心所产生的声像资料整理并进行归档,要利用相应的设备,对声像资料采取定期检查等保护措施,尽量延长声像档案的寿命。其次,做好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提高案卷的质量要在立卷、归档等方面下功夫,以便于分类和检索。要按文件材料的来源,按综合和具体业务的性质区分开来,分类立卷,避免案卷内容交叉现象发生。案卷内的文件材料的制成和书写要符合档案保存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立卷和归档任务,明确归档重点,要认真细致地接收、征集、整理、鉴定、保管各种门类(或载体)档案,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提高案卷质量。

篇10

关键词:农村;散养鸡;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91-2

1 小鸡的引进

1.1 选择品种优良、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耐寒热)的品种

1.2 引进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引进的场家要正规、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等

1.3 雏鸡的选择

引鸡时要通过羽毛和外貌状态、腹部和脐部收缩状况、雏鸡的活力、呜叫声和体重大小进行选择。

2 饲养

2.1 刚引回的鸡的饲养办法

刚引回的鸡要及时补料,进行开食,将料撒在纸上进行,3天后可改用料盘或料槽,开食料最好用全价饲料。

饮水最好用饮用冷开水,青年鸡和成年鸡都同样要饮用清洁水,最好用专用饮水壶,并加入预防药物进行防病。

2.2 日粮配合

鸡的日粮配合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配制,小鸡最好采用购买成品颗粒饲料,小鸡达到3-4两重时为节约成本就可采用自配饲料,配方一般玉米为50-65%,麸皮20-25%,米糠5-8%,豆类10-18%,骨粉2-5%,食盐0.2%,添加剂(适量,按说明使用),产蛋期注重添加蛋白质饲料和矿物质(骨粉)。可在饲料中添加适当青料。

3 管理

3.1 合理的温度、光照和密度

刚购回的小鸡温度应掌握在24℃左右,6周龄降至20℃左右。

要有适宜的光照。一般情况下,4-7天每天光照20小时,8-14天每天光照16小时,以后采用自然光照,光线强度也要逐渐减弱。

密度:冬天早春可高点,夏秋季低一些。0-2周平养每平方米30只,3-4周平养20只,5-6周平养15只。

3.2 加强日常管护

经常查看料槽和水槽,观察健康状况,饲料数量品种不能突然更换,禁喂发霉变质饲料,注意防止野兽、老鼠和其他畜禽骚乱鸡群。

3.3 搞好环境卫生工作

要经常保持鸡舍内的环境卫生,尤其是小鸡更为关健。饲槽、水槽要保持清洁,饲料不能放置过久,要经常清粪和更换垫料。

3.4 严格消毒

(1)清扫污物。(2)消毒药选择。选用强力消毒灵、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百毒杀复合酚等广谱、高效消毒剂。(3)科学配液。浓度要均匀,用40℃以下热水稀释,不宜久存,应现用现配,一次用完。

3.5 消毒

带鸡消毒可使用喷雾器,喷头距鸡体50cm左右为宜。喷雾时喷头向上,先内后外逐步喷雾,最好每天早、晚各带鸡消毒一次。

广大养殖户尽量不要使用老鸡舍饲养小鸡,鸡进圈前要彻底消毒。对环境要经常消毒,防止蚊蝇孳生,传播疾病。

4 疾病预防

4.1 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4.1.1 鸡新城疫 俗称鸡瘟,全年均可发生,发病急、来势猛、传播快、死亡率高。其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严重下痢及病鸡运动失调等症状。防治:以疫苗免疫为主要方法,10-14天用Ⅱ系苗滴鼻接种,28-30日龄用Ⅱ系苗饮水免疫,120日龄用Ⅰ系菌肌注。也可3日龄用新支二联苗滴鼻,28日龄用Ⅰ系肌注,120日龄再加强一次。在搞好免疫的同时,还要加强消毒工作,如发现病鸡应迅速分群隔离,对病鸡的粪便、污染的饲养管理用具等要严格消毒,鸡舍可用0.3%过氧乙酸、3%火碱溶液等消毒,粪便发酵消毒,病死鸡深埋或烧毁。

4.1.2 禽霍乱 又称禽巴氏杆菌病,该病鸡、鸭、鹅等能够相互感染,且一年四季都能发病,以春末秋初节为多见。以病禽剧烈下痢、肉髯水肿和关节炎为主要特征。防治:预防本病的关健在于平时的饲养管理,防止病禽和带菌禽进入饲养户,对周围环境经常进行消毒。对2月龄以上鸡用禽霍乱菌苗注射免疫,磺胺类药物及青、链霉素、土霉素等多种抗菌素都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4.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本病是雏鸡急性传染病,以严重腹泻、胸、腿部肌肉出血、法氏囊肿大、出血和坏死为其特征。

防治:1-7日龄鸡苗用传染性法氏囊弱毒苗饮水免疫一次,24日龄再重复一次,在14周龄免疫1次,45周龄再免疫1次。发病时用法氏囊病高免蛋黄肌注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用速效管囊散,混于饲料中或直接口服,治愈率较高。加强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从外边把病带入农户,一旦发生本病,及时处理病鸡,进行彻底消毒。

4.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是由冠状病毒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其临诊特征是呼吸困难、发出罗音、咳嗽、张口呼吸、打喷嚏,鸡是本病的唯一自然宿主。

防治:(1)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注意温度、湿度变化,避免过冷、过热。加强通风,防止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

(2)合理配比饲料,防止维生素的缺乏,搞好环境消毒。

(3)适时接种疫苗。首免在7-10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弱毒疫苗点眼或滴鼻;二免于30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弱毒疫苗点眼或滴鼻;开产前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油乳疫苗肌肉注。治疗使用干扰素、丁胺卡那、地塞米松混合肌注。强力霉素原粉加水任其自饮,连服3-5天。双黄连口服液、液体维生素、黄芪多糖、林可大观霉素、复方阿莫西林、复方头孢噻呋可溶性粉灌服。

4.1.5 鸡马立克氏病 本病主要是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在周围神经、性腺、各种脏器以及肌肉和皮肤中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症状以“劈叉”姿势和患眼明显肿胀为多见。防治:防治本病主要是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不从病鸡场购鸡苗,定期严格消毒,发现病鸡应立即隔离淘汰。

4.1.6 鸡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其中包括大肠杆菌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脐炎、滑膜炎、气囊炎、肉芽肿、眼炎等多种疾病,对养鸡业危害较大。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和霉雨季节多发,3-6周龄雏鸡最易感染,主要特征是张口呼吸、鸡冠暗紫色,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食欲废绝或减少。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及时清除粪便等垃圾。保持良好通风换气,定期消毒。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实行全进全出制,防止发霉、变质,通过饮水添加水溶性维生素要谨慎。治疗可使用抗菌药。如氟哌酸、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最好使用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壮观霉素等。

4.1.7 鸡球虫病 病初表现为不饮不食,继之发生下痢,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严重时发生便血,羽毛蓬乱、呆立、鸡冠苍白、生长发育不良。主要危害3月龄以内的雏鸡,病愈鸡长期得不到康复,生长、发育、增重及产蛋均受到严重影响。

防治:(1)雏鸡3-5日龄球虫病疫苗免疫。(2)盐霉素混入饲料进行预防。(3)磺胺二甲嘧啶饮水连通用4天。(4)其他药物:盐霉素、球速灭、诺球、球痢灵、马杜霉素、氯苯胍、杀球灵等。

4.2 免疫程序

1日龄:马立克氏病疫苗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

3-9日龄:每只鸡用新支二联苗或新支肾二联苗2羽份滴眼和鼻,或用新支油乳剂皮下注射,同时用新支或新支肾点鼻、点眼或饮水。

10-14日龄:每只鸡用法氏囊弱毒疫苗2羽份饮水或滴口。

20日龄:新城疫Ⅱ系每只2份,滴鼻和眼或饮水。

60-62日龄:鸡群生长发育正常的情况下,用鸡Ⅰ系活疫苗、鸡痘活疫苗分别胸部肌肉注射;鸡群发育不好的情况下,用鸡新城疫Lasta系活疫苗点眼或3-4倍量饮水。20-30天以后再用鸡新城疫Ⅰ系活疫苗、新城疫Ⅰ系疫苗肌肉注射、禽出败菌苗肌肉注射、左旋咪唑驱虫1次

120-125日龄:用新支二联疫苗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左旋咪唑二次驱虫。

农村养鸡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接种:14日龄左右接种1次。如果饲养期较长,在第1次免疫接种后,每隔2-3个月再接种1次较为合适。20日龄以内雏鸡接种量为成鸡的50%左右,一般为0.25-0.3ml。

4.3 药物预防

4.3.1 常见鸡病与用药一览表(参考)

4.3.2 几种常用预防药物(供参考)

1日龄:用“口服补液盐”饮水,水中可加入多维及2-3%的葡萄糖;

2-5日龄:以预防雏鸡白痢为主,可在饮水中加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等,饲料中拌入多维适量;

6-8日龄:水中加入适量多维,但不宜全天饮用;

9-10日龄:以防肠道病为主,可选用恩诺沙星、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泰乐菌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唑钠等;视鸡大群情况预防球虫(如鸡球虫散等);10日龄左右断嘴;

11-15日龄:防疫苗应激,可选用泰金灵、威隆奎泰、威隆禽喘宁等;

6-18日龄:放球虫,可选用通扬毒霸、鸡球虫散、清球先生、强益球虫粉等;19-20日龄:视鸡群状况加肾肿解毒药;

21-26日龄:防治肠毒综合症,选用氟林、杆沙净等;

27-30日龄:防治大肠杆、小肠球虫,每百公斤饲料中加碱100g、苄氨嘧啶20g,连用3-5天。35-38日龄:饲料中加抗球虫药3-4天。

64-98日龄:饲料中加氟苯尼考,另加广谱抗菌素饮水。

100日龄:按规定用量料中加维生素E。

125日龄:加青、链霉素混合饮水,连饮3-5天,料中加一些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加大各种营养性添加剂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