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成果范文

时间:2024-04-17 17: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实践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实践成果

篇1

劳动竞赛活动是促进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州石化近几年来炼油新建装置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有竞争,就会促进发展,有比赛,才能找出差距。为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如柴油加氢改质项目,通过三个阶段的劳动竞赛活动,攻坚克难,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创造了国内同类型装置建设工期仅为12.5个月的新纪录。多年以来,工程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劳动竞赛的平台,多次创造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新纪录,被股份公司工程部誉为屡次创造奇迹的单位,连续三年被中国石化评为工程建设先进集体。事实也证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劳动竞赛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一、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劳动竞赛的必要性

目前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当然可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机制或政策法规,以及利用现代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去解决。但是不管政策法规、制度或合同如何完善,总存在着局限性。即政策法规、制度或合同在某些问题前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说是难以调整的。因此建设项目管理中开展劳动竞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对承包人进行激励和约束,使之按照合同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的过程。

第一,人的积极性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不容忽视。政策法规、制度或合同总是要通过人去执行和落实。因此,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除了约束以外,更重要和更关键的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有效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把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能动作用。特别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对承包人管理的各种风险,使得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第二,劳动竞赛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人的问题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开展劳动竞赛的核心是调动参建各方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是按照劳动竞赛“比、学、赶、帮、超”的原则,劳动竞赛不仅调动了参赛个体的积极性,更重要地是通过“先进”带动“后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劳动竞赛是一种群众活动,它通过宣传教育、样板引路和组织发动等手段,引导广大的参建者围绕着建设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是开展劳动竞赛是帮助企业创建信誉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炼油配套装置工程建设及项目管理中,将劳动竞赛作为一种提高管理水平和规避风险的手段加于运用是必要的,它是对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完善手段。

二、劳动竞赛活动在广州石化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历年来,广州石化工会都把组织职工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围绕企业的年度目标,抓住企业生产、经营、建设的重点、难点、薄弱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全员参与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以创新创优为目标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读书自学等活动,以增强职工的发展、创新、主动意识。劳动竞赛活动得到了专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以2011年为例,公司工会坚持按照“工会牵头组织协调,专业部门主抓竞赛,相关单位积极参与,总结评比表彰”的竞赛机制,年初,由各专业部门提交劳动竞赛项目,筛选确定了16项分公司级的劳动竞赛项目。每项劳动竞赛都做到有方案、有考核、有结果、有报道、有总结讲评,先后有310人在竞赛中受到表彰。劳动竞赛达到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加快工程建设步伐,促进技术经济指标提升,确保装置安、稳、长运行的目的。

以质量安全进度为劳动竞赛核心内容

开展劳动竞赛,可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手段。如何设定劳动竞赛内容,尤其是竞赛核心内容的设定,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确立高标准的建设目标

第一,建设目标及确立原则。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时间性、被限制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并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第二,广州石化新建炼油装置的建设目标体系。各参赛单位要紧紧围绕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具体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优质、快速、安全、高效、廉洁为主要目标开展竞赛活动。主要目标为:

一是优质: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90%以上,确保省、部优工程,争创国家鲁班奖。

二是概算控制:以“不突破概算”为目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三是科技创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研究、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攻克“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技术难题。

四是工程进度:按工期计划完成任务,统筹规划,周密安排,不松懈,不怠工,不延误每一阶段工期。

五是安全生产:力争为事故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确保工程中不发生一例安全责任死亡事故。

六是廉政建设:按章办事,公开透明。不发生一例违法乱纪案件。

广州石化新建装置项目管理部应将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分解为参建各方具体的目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目标体系,确保工程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的实现。

篇2

现将《2008年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目录》(以下简称《课题目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确定重点,选择申报课题。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题立项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全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从建设“平安浙江”和构建大社保体系的总体部署出发,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根据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继续围绕加强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与收入分配秩序三大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推进我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申报劳动和社会保障科研课题,要着眼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创新,以民生问题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加强实用性、综合性、政策性、基础性研究。各地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针对劳动保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提炼出一批指导性、针对性强,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研成果,强化科研成果对劳动保障实践的理论支撑。

三、2008年《课题目录》分一般项目和资助项目两类(附件1)。一般项目申请人可以根据《课题目录》申报课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题,同时也鼓励用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申报成果课题。一般项目原则上不进行资金资助,但可择优在《浙江劳动与保障》杂志上刊登,并可直接申报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对不宜公开发表的可在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内参发表,并支付优惠稿酬。一般项目的结题时间为2008年12月15日。资助项目原则上不能变更课题题目,课题成果符合结题要求的给予适当经费补助。资助项目要结合浙江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研究成果将视作省劳动保障厅和省劳动保障学会的科研成果,并有权根据需要自行修改和要求作者修改。资助项目的结题时间为2009年5月15日。

篇3

【关键词】劳动实践;促进;成长;实践能力

一、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

劳动实践活动是使学生的想发现、研究、探索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学习形式,是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身兴趣、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劳作活动。过去的劳动活动只是要求教师课上和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些科技制作,或者讲授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转变指导思路和指导方法,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活动中体现学生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还要独立完成教学,为劳动实践活动做好知识的储备。它包括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有信息技术也有各种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充分协作,提前感知预设活动中的突发事项,真正体现师生间的平等。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劳动实践活动上。通过劳作活动,学生亲历了查阅文献,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开展科学小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理论指导劳动实践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目标是重过程、重质量、重体验的过程。是让学生将理论通过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得到升华,促使学生在今后的理论学习中能整理收获,形成多种多样的劳动成果如:会写劳动计划报告、能参加表演、欣赏艺术作品等,还能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在劳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协作、理解、奉献、分享,学会客观分析正确思考。让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活动能真正给学生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主体学生体会到理论和劳动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必要性。认识到知识理论和劳动实践还存在各自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劳动实践了没有,经历了劳动过程没有;学生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没有,他们又是怎样千方百计地排除困难的;广大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样体验;广大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怎样与他人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劳动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要关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结果,我们要把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质量差异作为重点,还要把广大学生的自身劳动感受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劳动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将学生的劳动兴趣研究引向内心深处,提高到劳动光荣思想境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要求和客观经验,转嫁给学生,这是我们在劳动活动过程中要避开的形式。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是一项内容广泛。衔接严密的活动。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过程。更是培养广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总体讲劳动实践教育是任重道远的教育活动,他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协作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滕兆荣.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3年30期.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劳动者的劳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培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3.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辛苦劳动。

2.让学生懂得善待普通劳动者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从小树立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准备

1.准备不同行业劳动者工作的图片。

2.收集一些关于劳动者的感人故事。

3.让学生提前调查访问自己的父母,收集父母作为劳动者是如何奉献的资料。

四、教学策略

1.互动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维互动的方式,使师生、生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

2.直观教学:借助图片、插图、小黑板等,通过激感,如谈身边事、遐想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使他们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3.创设情景教学: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离不开他们

1.猜谜语导入

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吧,下面大家猜猜他是谁?

(出示)身穿白大褂,细菌病毒最怕他。(医生)

他有一双巧巧手,做出美食最拿手。(厨师)

他是城市的美容师,有了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更加整洁。(环卫工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种职业,正是由于他们的劳动,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你,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2.根据词语猜职业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跟这个职业相关的词语,看看谁能猜出这是什么职业。

五谷丰登——农民;救死扶伤——医生;保家卫国——;钢花四溅——炼钢工人;教书育人——教师

3.看图说职业

服装厂工人 钢铁工人 空姐 铁路建设者 鞋匠 宇航员 列车员

4.谈早餐后的感受

从刚刚吃完的早餐谈起,让学生感受到一顿早餐就牵扯了很多行业的劳动者在为我们服务。学生说得不全面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旨在让学生认识更全面,感受更深刻。由早餐引出社会大家庭中还有更多为我们服务的人,让学生在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活动中,感受生活中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为我们服务。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以游戏活动为载体,通过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游戏培养学生乐于和同学、教师交往的情感,并使其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

5.介绍父母的职业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父母的观察与访问,了解、体验父母一天的劳动工作情况;通过叙述他们的贡献、工作时间、在工作中最辛苦的事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辛苦。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观察、访问等方式的课内外结合的实践体验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劳动者的认识,激发了对劳动者的感激之情。

活动二:假如没有他们

6.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各种职业的看法

问:是不是所有职业都是你喜欢的呢?

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听取意见。

反馈个人意见,着重说出理由。如,有的学生说不喜欢当“清洁工”;有的不喜欢做“医生”……各说各的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充分暴露对不同职业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7.分析假设,合作交流

我们一直生活在有这些劳动者为我们服务的现实生活中,设想:假如没有这些人,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没有环卫工人,会怎样?

(1)请看视频(尼玛拉姆)。

(2)(出示图片)分组讨论。

假如没有清洁工人,就没有清洁的马路。

假如没有纺织工人,……。

假如没有建筑工人,……。

假如没有理发师,……。

假如没有医生,……。

设计意图:在全面分析环卫工人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职业来说说假如没有这种职业,这个社会将变得怎样?学生合作讨论,先确定主题,再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全班交流。这一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活动三:实践活动

8.做动作猜职业

学生表演职业让同桌猜,之后上台展示给大家。

9.看教材中的图片,谈个人感受

生活场景:一位同学倒垃圾少走几步路,倒在垃圾筒旁,给清洁工带来了不便。(如果那个清洁工是你的妈妈)

请学生自由地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在生生、师生交流中让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尊重他人。

活动四:学会尊重并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小组继续合作研究,选择清洁工或农民,怎样做才是尊重和珍惜他们的行为?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汇报交流:

(1)不挖苦,嘲笑他们。

(2)不乱扔垃圾。

(3)看见地上有纸屑及时捡起来。

(4)盛饭时吃多少盛多少。

(5)吃不完的菜要打包。

……

总结延伸:同学们,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服务社会,造福人民,都是神圣的、高尚的,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尊重并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在体验中加深认识,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活动五:提升情感,学会感恩

10.写感谢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历中,有一个光荣的节日就属于每一位劳动者,这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面对默默工作的劳动者你想说什么呢?想用怎样的行动表示感谢呢?说出自己心里感谢的话。

小结:正如大家所说的,每个职业都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11.动手实践,制作节日贺卡

为我们服务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该如何表达我们的谢意呢?说得好不如做的得好,就让我们动手做一张“节日贺卡”,在五一劳动节那天送给最想感谢的人吧。

学生自由活动。

全班展示。

篇5

1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智力成果属性

1.1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内涵

环境地质勘查是地质勘要的一环,自从有了地质勘查工作,就有了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环境地质工作是指在环境地质学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环境勘查、环境地质研究、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报及防治工作,其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是一项科学性较强、工作环节较复杂的系统工程[1]。从事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为地勘单位,如从事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地质勘查队伍,也称为环境地质勘查院、环境地质勘查局等。环境地质勘查人员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地质工作等一系列的地勘劳动,在大量遴选甄别、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始地质信息资源,指直接从地质体采集、获取的信息,其包括野外采集的和室内测试化验取得的,是地质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时间、空间信息的实指性表征;二是演绎地质信息资源,指经过地质工作者加工处理的信息[2],其产生过程或外化表述方式虽有不同,但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反映了区域性地质环境及资源性地质环境要素特征、地质环境形成机理、地质灾害生成等信息。这些地质环境信息知识对人类重要的经济、生活、工程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人类上述活动在最终结果上的质量与成败。

1.2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智力成果属性

无论原始的地质信息还是演绎性的地质信息,都需要人类智力投入进行加工再创造。根据洛克劳动财产权认为:“(一个人)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只要他使任何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发生改变,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我们可以说,“在这上面掺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是正当地属于他的,所以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从而排斥了其他人的共同权利[3]。”由于劳动是属于个人的,而人的智力以及智力劳动,恰恰是一个人最不能被剥夺的人那一部分,同时(智力)劳动本身又增加了价值,因此,只能(也必然)属于劳动者本身。就原始地质信息资源而言,它是环境地勘工作者通过野外采集、室内测试化验取得的,使这些原本处于地质原始状态中、自然所提供的物体掺进他的劳动了而获得的地质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时间、空间信息的实质性表征。掺进并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还有地勘工作者智力投入。至于演绎地质信息资源更是如此,符合知识的“进一步加工成更带概括性表述的信息”之概念,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环境地质勘查成果是由环境地质勘查工作者智力劳动投入创造的智力成果。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具有智力成果的一般特征:

(1)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非物质性。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作为智力活动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虽然它具有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但由于没有外在的形体,它的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因而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精神财富。

(2)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创造性。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与一般的物质产品不同,它不可能是现有产品的简单重复,当然也不可能是现有环境地质知识产品的复制再现。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取得,要在物质投入的同时,通过环境地质工作者对勘查过程中所取得各类环境地质信息进行智力投人,这正是提高环境地质信息的有序性、准确性、有效性、科学性的根本所在。

(3)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可复制性。环境地质勘查成果是精神产品,其无形性特征形成了知识信息的可重复使用性。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完成人或权属人不可能以有形或物化财产的方式控制或实现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作为知识产品的价值状态。实践中环境地质勘查成果被多方或多用途使用获益而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完成人不能就此获得应有的权利尊重和合理收益概源于此。

2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著作权可保护性分析

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属于智力成果范畴而给予正当的权利保护是知识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必然。实现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价值,需要一个既反映智力劳动成果属性,又符合知识产品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机制。学界和业界将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或主要运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已渐成共识。当然,既有关于环境地质勘查成果法律保护的制度理论与实践阐释,基于不同侧重而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将环境地质勘查成果通过商业秘密或专有技术方式保护;还有学者认为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可以纳入科学发现权、专利权保护项下分别进行保护;等等。这些对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认识具有一定制度见地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应注重其作为知识信息表达的保护并由此延伸其技术价值的实现。换言之,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著作权保护是其最为基本的制度首选。这一点,《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有所体现。

2.1著作权的作品特征

著作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的总称]。我国《著作权法实施细则》第2条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因此,著作权所保护的作品应具备以下3个属性特征:

(1)作品必须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感情。这是指作品必须反映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即作者通过创作作品而将自己对某事物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不反映作者思想、理念、情感构思等内容的一些客观堆集,不符合这一条件,因而不是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勘查成果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始地质信息资源,指直接从地质体采集、获取的信息,其包括野外采集的和室内测试化验取得的,是地质体的物理、化学、生物、时间、空间信息的实指性表征;二是演绎地质信息资源,指经过地质工作者加工处理的信息[2],其产生过程或外化表述方式虽有不同,但其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反映了区域性地质环境及资源性地质环境要素特征、地质环境形成机理、地质灾害生成等信息。这些地质环境信息知识对人类重要的经济、生活、工程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人类上述活动在最终结果上的质量与成败。

(2)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构成作品的实质性要件之一,是作品的本质属性。作品具有独创性,就是要求作品必须是作者通过脑力劳动创作的,不能抄袭或复制已有作品。作品的独创性既要求作品是独立创作完成,即要求作者是通过自己的独立选材、排列涉及、内容取舍或者组合构思而创作作品,又要求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或达到一定的思想性。而这些个性特征或思想性主要构成作品应具有的原创性。

(3)作品应当具有可复制性。作品的可复制要求作品应当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进行复制。所谓的有形形式是指书写、印制、照相、录音、录像、雕塑、雕刻、建筑、绘画、制图等形式。作品能够被复制,目的在于可以使人们感知作品的内容,为他人所自由利用,从而促进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

2.2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符合著作权作品的特征

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可以分为实物成果、原始成果和最终成果3种。环境地质勘查成果适宜于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行性可以从这3种成果的特征分析得知。

(1)实物成果是指在地质工作中为深人研究而从天然地质体上按一定规范要求采集的实物实体或经过特殊技术加工处理所产生的实体。如在基础环境地质调查和基础环境地质研究中所采集、获取的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测试副样,化探工作中采集的水系沉积物副样,都属于实物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范畴]。

(2)原始成果是指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反映地质现象或地质体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泽资料、最终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它包括各类工程布置图、实际材料图、钻孔综合成果图,各种调查、测试、监测的原始数据及测量结果数据或测量数据汇总表(或数据库),成果报告(包括正文、附图、附表、附件、数据库和软件、审批文件等)的底稿等。

(3)最终成果是指在地质工作中直接形成或采集的各类记录资料、实物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综合研究,并按一定的规范和格式编制形成的以文字、图片、声像等形式存在的最终地质工作成果。上述3种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中,最终成果是以报告或图形形式表现地质信息的,符合表达的独创性与可复制性,无疑是属于著作权的客体范畴。对于原始成果,有学者认为其原始记录与数据往往具有表达的唯一性,不应享有著作权,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原始成果如上分析包括各种图件、数据、数据库及成果的底稿,只要原始成果在表达环境地质信息的形式上是新式或原创的,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复制的都应享有著作权。对于实物成果,必须根据实物成果具备3个特殊条件来进行分析:首先实物成果必须是作为环境地质工作研究对象而由环境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地质工作过程中系统采集的;其次实物成果有其自身的环境地质意义;最后实物成果具有详细的采集环境地质背景资料记录。实物成果不仅仅是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测试副样这些实体,还包括相应的采集环境地质背景资料记录,尽管实物成果作为环境地质工作的研究对象,由环境地质专业技术人员采集并通过脑力劳作而成,反映了地质工作者的思想与理念,但基于实物成果实体的特殊性,其类似于著作权权法保护的建筑作品及模型作品。综上所述,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符合著作权作品基本属性特征,属于著作权作品的范畴,应当适用著作权法的保护。

3环境地质勘查成果著作权的作品类型

著作权法的作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图形作品、模型作品等类型。环境地质勘查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著作权作品类型。

(1)环境地质勘查文字成果属于著作权文字作品。文字作品在著作权作品中的范围极广,不仅限于文学表现的小说、诗歌、散文、译著、工具书等作品,还包括以数字表现的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指标等统计报表,以符号表示的盲文读物以及综合运用数字、文字和符号表现的作品。环境地质勘查成果运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等表现方式的作品,如调查工作报告、成果的分析报告、工程的总结报告等,符合文字作品的基本特征。

(2)环境地质勘查图件成果属于著作权图形作品。著作权作品可分为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一般为地图、示意图两种类型。地图是按照数学法则,运用符号、图形,反映地形、地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图形。环境地质勘查地形图属于地图一类。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内容较为复杂的事物的原理或具体轮廓而绘成的简略明显、使之一目了然的图形。环境地质勘查地质柱状图、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抽水试验地下水降落漏斗平面图与剖面图等即属于示意图。

(3)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立体模型作品符合著作权模型作品。著作权模型作品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模型作品十分广泛,有地理模型、动植物模型、施工设计模型、产品模型等。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立体模型作品,如立体再现的测绘成果等属于著作权的模型作品。

(4)环境地质勘查成果数据库部分属于著作权汇编作品。著作权汇编作品是指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8]。数据库在范围上大于汇编作品。如果数据库内容的选择、编排具有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即构成汇编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四条所提供的对此类作品保护的规定是:“亡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为汇编作品,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因此,环境地质勘查成果数据库符合著作权汇编作品的要求,应按照汇编作品著作权保护,但保护的是“汇编作品”,不包括其中的数据或材料。

4结论

(1)环境地质勘查成果保护的法律制度途径的选择与设计是实现权利的具体依托,在现实制度条件下怎样运用法律制度达到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生产和利用所涉及的各方利益合理协调、实现环境地质勘查的良性发展,是制度理念和制度实践能力上的跨越。

篇6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知识产权;困惑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那么,比尔·盖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天才的比尔·盖茨的财富顶峰时期曾达3000多亿美元那么,盖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简单劳动的倍加?又是多少复杂劳动的倍加?

盖茨财富的获得与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是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知识产权保护对盖茨的财富积累起着决定作用。那么,知识产权保护能够获得劳动价值论的支持么?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理由如下:(1)我国立法以为指导,宪法中亦有明文规定;(2)我国的意识形态及教育机制决定,立法者、执法者都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知识产权领域出现劳动价值理论的困惑,有必要进一步思考。

二、讨论的前提:知识产权活动是一种劳动

知识产权活动必须属于劳动的范畴,否则无法用劳动价值的理论进行考量。

知识产权是人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指的是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也称著作权)、商业秘密专有权等人们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劳动指:“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缝和织是不同质的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比较以上概念,我们可得出创造性的知识产权活动属劳动的结论,这是我们讨论的前提。

三、劳动价值论的诸多困惑

“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的柴薪”,这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精辟概括。但问题是:1.为什么要“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的柴薪”?2.谁是天才?3.要添加多少利益的柴薪?“利益的柴薪”是越多越好,还是有副作用需要抑制?我们面临诸多困惑。换一种思路,以劳动价值论来考量,前述问题分别可以换成下列问题:

1.劳动价值理论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么?

2.谁可以参加知识产权成果的价值分配?

3.社会分配给创造者多少才为适度?

四、对知识产权领域劳动价值论的探析

(一)劳动价值理论支持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活动创造价值,符合劳动价值理论,这是对其予以保护的正当性理论基础,而且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应当从社会获得倍加于简单劳动的承认与保护。首先,价值由活劳动创造,理应由劳动者所有,否则为剥削。其次,知识劳动属于复杂劳动,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而最复杂的劳动就是从事科技发明和创造的脑力劳动。故其社会劳动时间的理论值应当高于非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社会劳动时间的理论值,创造性劳动成果理应受知识产权法保护。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是符合劳动价值理论的,但是,困惑并没有全部冰释。

(二)知识产权成果的价值分配的参加者

按照传统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价值完全是由劳动者创造,若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等同起来,那么就会得出“谁创造,谁分配”的结论,其他人很难有分配的资格。

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立法设计,还是司法实践都会面临劳动价值的分配问题。活劳动的实施者以外的人,如创造者、投资者、使用者有没有获取分配的资格?依据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困惑。具体来讲,有两个问题:

1.投资者并未直接参与生产性劳动,资本也不创造价值,如何参与分配、取得收益?

按传统劳动价值理论,价值是活劳动的产物,源于生产要素中的劳动要素,于是传统劳动价值理论得出结论,“不劳动者不得食”。但是,马克思的价值分析的前提之一是假定劳动以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而这种无偿的前提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除劳动以外,一般是有偿的,故有付出应有回报。在市场条件下,若不允许对财富创造做出贡献的其它要素如资本参加分配,就会形成一个悖论:劳动者通过活劳动创造了价值,取得全部价值,价值的物化形式——商品因在再一次的劳动中无法获得价值分配而无人投入,否则被视为剥削或不适当,社会生产将无法进行。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投资者参与劳动价值分配有其合理性。

2.除了投资者以外,还有什么人可以参与价值分配?值得注意的是,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当时语境下的“劳动者”或说是“工人”主要是指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沧海桑田,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应有新的解释,以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第三产业知识经济的兴起,充分证明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者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各种劳动实际上是一个总的社会劳动过程,产品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总体劳动”,包括五种形态:体力型、技能型、知识运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理论创造型。而从事这些工作的都是“工人”,当然有资格参加价值的分配。

另外,根据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物质生产三要素为: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参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远不止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生产三要素,而是多要素,如劳动力、经营管理、信息、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等。如前所述,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具有正当性。随着我们对生产要素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上述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也应参加价值分配。

由此可以推出,投资者、注册商标所有人、委托发明人、相邻权人等等都应参与价值分配,他们并未直接参与物质生产劳动,但他们或提供了生产要素,或对生产要素的改进做出了贡献。作为“总体工人”的一分子,理应从“总体劳动”成果中获得应得的价值分配。

那么,知识产权作为绝对权,在权利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天平应当倾向于谁?

(三)知识产品的公共性,决定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度”知识产品具有公共性,体现着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那么,社会本身有资格参与其价值分配么?在权利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天平应当倾向于哪一方?

传统劳动价值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理论,在此,本文试图作以下分析:

篇7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观误区;幸福观形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63-02

与唯心主义幸福观不同,幸福观是在分析人类幸福观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劳动实践的总结形成并发展着的辩证唯物主义幸福观。

一、幸福观是唯物主义幸福观

1.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在才有幸福可言。然而生命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只有健康的生命、积极向上的生命、肯于奉献不损人利己的生命才是获得幸福的有意义的生命。

2.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人们的社会劳动实践。人们的幸福感或幸福观念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意识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它不是凭空就存在的,并且这种意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随之发生变化。

3.幸福观不仅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对幸福的基础性作用,还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对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少数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广大劳动群众很少甚至没有生产资料,而且在劳动产品的分配上也是少数资本家占有绝大部分劳动产品。少数资本家的幸福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剥削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无幸福可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为人民大众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幸福开辟了道路。

二、幸福观是辩证的幸福观

1.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就是从客观方面来讲,幸福观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幸福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客观环境和经济状况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有效途径。从主观方面来讲,幸福观是个人关于幸福观念对客观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以及精神状态等。幸福观正是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通过社会劳动实践来实现。

2.幸福观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人的幸福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足,还应包括精神幸福。幸福观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实现幸福的最高形式,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不追求精神提升的幸福是低级的。当然物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对精神幸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物质生存基础何谈精神幸福?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精神幸福的提升和多样化对人们进一步追求物质幸福具有推动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一个民族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就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的需求这一奴隶状态中,不应当是肉体的奴隶,所以首先必须留出时间来,以便能够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所以,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吃、穿、住、用、行等基础之上,还应当获得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是精神幸福的提升,它是物质幸福基础之上的更高级的形式。

3.幸福观是劳动与奉献的统一。劳动作为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人们可以享受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获得内心的幸福。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又使人进一步推动人们进行新的劳动和创造,进而产生新的幸福感,如此循环往复。个体劳动赋予社会劳动之中,在整个社会劳动系统中个体要懂得奉献和乐于奉献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幸福感。

4.幸福观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好比水滴和大海,水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大海没有水滴的汇聚就不会有大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个人幸福寓于社会幸福之中,只有不断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人幸福水平的实现程度,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众多个人幸福的提升又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幸福,两者相辅相成。

三、“90后”大学生幸福观的几个误区

在我国“90后”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健全幸福观的树立对于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然而通过对我院及周边院校的部分“90后”大学生幸福观进行调查发现,当今“90后”大学生幸福观存在几个方面的误区。

1.物质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在物质上越富有就越幸福。穿名牌衣服、戴名牌首饰、用名牌产品(比如名牌手机、名牌电脑等)、开豪车、住豪房就会越幸福,强调了幸福的功利主义色彩,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

2.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普及,几乎人人每天都在接触网络,“90后”大学生也不例外,可以说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和电脑。然而有很大一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必须要每天每时都要接触网络,刷手机、玩电脑,否则就会感觉无聊、空虚没有幸福感。他们不惜牺牲读书学习的时间来玩网络游戏,甚至牺牲晚上休息的时间玩游戏和刷手机,第二天白天不上课或上课没精神,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接触网络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幸福,形成了一种网络精神主义的扭曲幸福观。

3.禁欲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人应当对欲望加以节制,在物质上不能追求奢华,精神上不能追求激烈。他们认为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欲望太多,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他们表现的很平淡,对于学校的一些竞赛活动或娱乐活动表现得毫无兴趣,显得比较懒散,对自己的一点点成绩就能够满足,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动力。

四、幸福观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启示

作为高校基本原理课教师,应责无旁贷地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出现的问题,运用幸福观的基本理论联系“90后”大学生生活实际加以引导使其能够树立正确和健全的幸福观。

1.教育“90后”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马克思唯物主义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当代“90后”大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珍惜生命才能拥有幸福的根基,而一个健康和健全的生命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锻炼:一方面是锻炼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是锻炼健全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才可以用正确的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做正确和有意义的事情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享受实践成果带来的幸福并进一步推动新的实践活动。所以,生命作为幸福的基础需要珍惜和锻炼,倡导“90后”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自己的体能,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应变能力,保持精力充沛生命力才能旺盛,才能够体味生活感受幸福。

2.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针对“90后”大学生出现的物质主义幸福观、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禁欲主义幸福观和迷茫的幸福观几个方面的误区,引导学生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中更多地参加劳动实践并从中积极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长久的幸福。幸福观认为单纯追求物质富足的幸福是低级的幸福不会长久,但又不否认人对物质幸福的追求,人的幸福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90后”大学生追求物质富足需要有一个度,这个度统一在精神幸福之中。我们知道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人的自我实现,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幸福是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基础上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终极幸福。紧跟倡导艰苦朴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抛弃名牌和奢华,保持节俭、珍惜粮食、勤于劳动和实践,增强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在发展中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努力把个人幸福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实践中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3.增强“90后”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学生实践创造幸福的重要性。幸福不是天上掉馅饼,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获得的。由于劳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创造出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所以每个人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劳动成果需要高层次的劳动实践来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并尽可能地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社会劳动实践当中转化为高质量的劳动成果从中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源.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2]吴冬梅.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杨丽媛.试析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4]周静.幸福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D].华侨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视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里的内容,主要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从内容上看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生活实际出发,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乃至少年儿童的所有活动空间。作为一名教师,在从事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挖掘教材资源,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还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儿童的兴趣特点。在此基础上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使孩子们愿意学,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接下来我针对如何通过小学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触摸社会、热爱生活浅谈几点感悟。

一、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一个人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社会,本学科有很多社会实践的内容。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及具体途径,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文字、数据等资料。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可以由家长协助。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加深感性体验,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准备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时间长了,遇到类似的课学生就知道怎样收集、整理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探究能力。比如,教学《中秋与重阳》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课外或双休日的时间,收集与中秋、重阳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图片。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进行,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查阅了解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一些知识,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爱的情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敬老爱老的真实情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孝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二、参与实践,感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教师要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的新常态。例如,《秋天的收获》这一主题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自然美,同时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辛勤劳动的人,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在进行这一主题活动时,正值秋收时节,我们地处农村,附近就有农田,我便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帮助农民收割玉米、豆子。我先让他们看农民怎样收割,然后分组一起参与收割。通过参加收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了收割的过程、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学生参加完收割后,我还组织了一次收获后的交流,交流方式很多:有的学生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田野里,小组同学编排节目,再现了劳动场景;有的学生写了一首诗,描述了秋收的喜悦与辛劳……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流,都体现出了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与喜悦,感受到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由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声有色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

三、走访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

W习内容往往来源于生活,带领儿童走向社会,才能感知教学内容的真谛。由于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学习内容理解起来有很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课前深入生活,走向社会,用多种形式的走访、调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有关的学习内容,这样掌握知识更牢固,懂的道理更深刻。例如,在教学《早餐吃什么》这个活动主题时,我带领学生走访商店、医院、邮局等工作人员,了解早餐吃什么,为什么吃早餐,孩子对这一活动很有兴趣。通过自己实践明白了吃早餐的重要性,回来后把这次活动的经过写在了日记里,并且还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挑食,按时吃饭,有利于健康成长。通过这次采访、调查活动,孩子们知道了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事实更有说服力,其效果要比纸上谈兵理想得多。

学校是社会的前身,学校最终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优秀的劳动者,学生时代的头脑记忆处在最佳状态,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黄金时期,利用品德实践活动这一途径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热爱社会。把他们培养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具有热情、爱心、勇敢、坚强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社会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9

一、活动意图

一年一度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了,为了让幼儿对“五一劳动节”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劳动人民,萌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知道珍惜劳动成果。我园在五一假期前一周开展了“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教育。希望通过此活动,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也以此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实现家园共育。

二、活动目标

1、尊重生活周围劳动人民,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能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参与活动。

3、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三、活动主题:劳动最光荣

四、活动时间:2020年4月25日----5月5日

五、活动准备

1、通过相关视频资料播放,使幼儿萌发热爱劳动的思情感。

2、结合活动谈话:让幼儿懂得劳动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劳动。

六、活动过程

(一)了解“劳动节”

1、介绍“五一”国际劳动节,了解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初步理解五一劳动节的含义。

2、各班搜集各种有关劳动的图片,进行宣传。

3、各班搜集适合本班幼儿的关于劳动为主题的儿歌、故事、歌曲,在活动中让幼儿念一念、听一听、讲一讲、唱一唱。

4、各班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家长宣传五一劳动节教育思想,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目的。

(二)劳动实践

开展“我有一双小小手”等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的劳动中学会生活的自理,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1、各班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围绕“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活动。

2、各班利用晨间谈话,给孩子讲解几种劳动技能。(擦桌子、扫地、叠被子、分勺子、穿脱衣服)

3、用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三)幼儿分享

将自己在家的劳动经历与全班小朋友分享,充分展现“我能行”!

二、主题实践活动

培养自理能力

一、活动目的

1、知道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

2、知道身边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用劳动为大家服务,有尊敬和热爱他们情感。

3、在活动中培养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生活。

二、活动准备

1、结合活动谈话:让幼儿懂得劳动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劳动。

2、读报和收集关于社会新闻,关心身边的事。

3、大班幼儿积极参与制作宣传小旗。

4、创设环境:老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布置成人劳动成果展览会(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预备一些成人劳动的照片和图片。

5、预备一些小水桶、抹布、小刷子等工具,供幼儿劳动之用。选择人物(如商店售货员,汽车的司机,厨房的厨师,马路上的警察),带领幼儿观察成人的劳动。

三、活动方案

小班活动:《环保小卫士》

1、通过晨间谈话、集体活动进行有关:“我会自己洗手”、“我会自己脱衣服”、“我会自己吃饭”等系列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的劳动中学会生活的自理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2、通过我是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为我们周围的环境进行检垃圾的活动。

中班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主题开展“我会自己叠被子”、“我会自己穿衣服”“我会自己叠衣服”、“我能自己擦椅子”“我会扫地等活动,以促进幼儿的自理能力,以及热爱劳动的快乐。

2、通过班级的各项活动后,进行年级组的自理能力竞赛活动,具体项目就是班级已经进行了的各项活动如:“叠被子“

“穿衣服“

““叠衣服

“擦椅子“

扫地“。

大班活动:《我是劳动小明星》

1、进行关于“五一”劳动节的教学活动

备选课程见后。

2、各班级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的节日教育资源,进一步挖掘了潜在资源,开展“从小做个勤劳人”的德育活动,尊重并感谢劳动者,尝试体验成人的劳动。

3、以班级为单位包干院内、院外的不同区域进行灌溉花草树木、拔拔杂草等活动。

四、特别说明

1、此活动为下周的任一天或几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2、此活动需要挖土和浇水的工具,请教师们提前做好收集的准备。

友情提醒:

1、活动切实对儿童的成长有帮助、有提升;

篇10

雇佣一般是指根据当事人约定,一方于一定或不定的期限内为他方提供劳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契约。传统的雇佣关系是劳务关系的基本类型。考察雇佣关系是否成立,主要看以下几点:1、双方是否有雇佣合同(包括口头合同);2、雇员是否获得报酬;3、雇员是否以提供劳务为内容;4、雇员是否受雇主的控制、指挥和监督。其中第3、4点是确认雇佣关系的核心。

承揽一般是指当事人双方关于一方按照另一方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另一方应接受该成果并给付一定报酬的合同。应完成工作并交付成果的一方为承揽人,应接受承揽人的工作成果并给付报酬的一方为定作人。承揽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为定作物。承揽的特征有:1、承揽以完成一定的工作成果为目的。2、承揽的标的是特定的工作成果。3、承揽人在完成工作中具有独立性,定作人只有在不影响承揽人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对承揽人的工作情况进行指示、监督和检查。4、承揽人自行承担风险独立完成工作。

当事人双方就雇佣与承揽的性质发生争议时,为了准确区分二者,人民法院可以综合分析下列因素,结合案件具体情况予以认定:1、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控制、支配和从属关系;2、是否由一方指定工作场所、提供劳动工具或设备、限定工作时间;3、是定期给付劳动报酬还是一次性结算劳动报酬;4、是连续性提供劳务,还是一次性提供劳动成果;5、当事人一方所提供的劳动是其独立的业务或者经营活动,还是构成合同相对方的业务或者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如当事人之间存在控制、支配和从属关系,由一方指定工作场所,提供劳动工具或设备,限定工作时间,定期给付劳动报酬,所提供的劳动是接受劳务一方生产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的,可以认定为雇佣。反之,则应当认定为承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