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课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7 16:0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课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进行课程管理

篇1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概况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1.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落实到课程的学习上。而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开设时序混乱,缺少特色课程。并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衔接。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对培养专业人才极为不利,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掌握统计学、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

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高校应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实验室。一方面是要完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第三方物流”模拟实验室;另一方面还要配备有“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机”、“标准化集配车”等专业设备的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用于物流配送各环节的实践性教学。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技术水平高,管理规范的物流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物流工作岗位实习,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立多元化考核制度

篇2

[关键词] 工作过程 仓储管理 工作任务 课程设计

1 工作过程概述

2004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即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实际工作任务,归并成教学工作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它是一个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最终到学习情境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应当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有学科内容进行重新解构、排序和重构,因为学科知识重构不出经验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2 课程性质与作用

仓储作为物流的重要节点,其发展对企业、地区经济乃至国家的综合配套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仓储经营管理能力,仓储设施设备操作能力,仓库保管作业能力等多种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获得仓储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素养,为物流管理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该课程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仓储管理》以《现代物流概论》、《管理学》、《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物流企业会计》等后续主要专业课程提供部分核心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3 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管理》课程设计

3.1 解读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目标确定

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并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综合职业能力划分成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而专业之外的能力又包含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有目的、符合专业要求的、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矛盾、与他人最佳相处和社会责任心等。方法能力是个人对职业中的要求与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自己的智力和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支撑活动之一,它构成十分独立的工作领域。这就要求从事该管理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该领域的工作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习惯。以仓储工作领域典型的基础工作岗位库房管理员为例,企业需要围绕库房管理员这一岗位,完成货物的入库作业、库内货物的整理、出库作业、退换货管理、盘点、现场安全管理等一系列既有完整性、又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作。按照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仓储设施设备操作、仓储保管作业、仓储单证报表处理、仓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社会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工作中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而方法能力,则应当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的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职业能力的分解,确定基本的培养目标。

3.2 组合工作项目,进行教学内容重组

如图1所示,新入职员工、库房管理员、项目经理作为高职学生仓储管理职业生涯的典型工作岗位。项目按照工作岗位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递进关系安排,结合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项目一的学习前提是假定学生作为物流公司新入职的一名处理仓储物流业务为主的员工。作为新员工入职,学生需要了解公司仓储管理的基本业务内容、上下游环境、组织结构以及公司主要货物的基本情况。项目二的学习前提是假定学生经过双向选择,决定在物流公司从库管开始职业生涯。项目五的学习前提是假定学生经过两年的仓库运营实践,被公司各方认可,提升为项目经理,这时视野更加开阔,可以跳出仓库的运营看事情了。

以项目的形式来组合仓储工作领域的不同内容,打破学科体系讲授式的方法,以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课程。通过工作项目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企业的物流活动,更有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掌握普适性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3 分解工作任务进行情境式教学

3.3.1 分解工作任务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让学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不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过程,必须找到学习的合适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环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学习任务组成,通过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够建立职业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如图2所示。

下面以项目二为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要掌握货物的入库作业、库内货物的整理、出库作业、退换货管理、盘点、现场安全管理等一系列既有完整性,又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作。该项目分解成七个工作任务:如何进行货物的接受和检验(4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堆码(2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分类管理(2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装卸搬运(2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发运(4课时);如何进行货物的盘点(4课时);如何进行退换货及残品管理(2课时)。

3.3.2 情境式教学

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式教学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的,每个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个项目或一件产品。学习情境的设计注重于体现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之上,通过多个平行或递进的学习情境集成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以仓库管理员这一典型岗位为例,典型工作任务是物品出入库作业、物品堆码、分类管理盘点等在库作业,通过对仓库物品的管理,发挥好仓库的功能。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容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既有技能操作,也有知识学习,是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有机整体,强调分工和协作,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和对工作过程的直接参与来形象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亲身经历实践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货物的接收和发运为例,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各组选出一个负责人,分角色按组内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货物接收的详细任务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运输专员在前一天20:00前,将次日的移库计划发给物流客户经理。

步:骤2:客户经理将移库计划分别发送给信息员、调度、库管。

步骤3:调度安排货车移库,库管调整货位、安排叉车和托盘。

步骤4:库管安排卸货,叉车司机根据货位入位。

步骤5:库管根据入库单填写库房台账并将入库单返给信息员录入系统。

货物发运的详细任务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运输专员在前一天20:00前,将次日的移库计划发给物流客户经理。

步骤2:当班信息员打印销售订单,分别交由库管和调度;库管接客户经理出库计划指令后,安排备货和人员装备准备工作。

步骤3:库管根据实际销售订单指导理货员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调度根据出库计划,调配合适的车辆和装卸人员准备发货,并给司机开具运单。

步骤4:发运车辆到达装车,当班库管与司机交接同时安排装车和出库作业、填写修改对应垛卡表和开具出库单。

步骤5:出库完毕后将配送订单和出库台账表交由库存信息员登陆WMS系统核销出库信息。

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需要现场操作指导。例如物品入库一般经过入库前的准备、验单、接货、卸货、分类、物品点验、签发入库凭证、入库堆码、登记入账的环节。对这些作业环节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出库一般实行交叉出库法,即不同的时间发不同地区的货物,保证车辆等待时间最短,工作效率最大化。如每天22:00安排天津出库,次日4:00-10:00安排北京出库,10:00-15:00安排河北出货。

3.4 加强过程性评价,进行学生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评价,既要有对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定量分析,也要有对学生所获得能力的定性分析。一方面在实际考核中,应合理分配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加大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例,体现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要求。如表1所示,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特别是项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并记入成绩。教师按各作业项目的考核标准(过程标准、绩效标准、时间标准)进行考核和评分,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另一方面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形成性评价,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增加学生平时学习、实训情况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让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基础,不再以对知识的复制为标准,教师结合学生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操作等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同时把终结性考核分成笔试和机试。笔试通过纸质试卷进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观题为主;机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考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开放式、全程化考核方法,以综合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线,符合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的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010级专业培养方案[Z].

[2] 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研讨会论文集[C].

篇3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方法管理课程教学渗透

一、引言

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可以穿插大量实践案例,更可以渗透管理科学中的方法,以实现管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点。因此,管理课程中能够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学方法的关联教学,能够丰富管理课程内容,增强软学科的硬道理,对于工科类学生的管理课学习尤其重要,能够成为其学习软科学的方法及理论的启蒙教学工具,让其明白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另方面,管理科学方法随时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加入,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单元,将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能够使其方法理论结合更多的管理实务,使其在管理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运用,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分离的情况导致了管理科学及其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往往将管理课程与方法课程分开设置,而方法教学中,又过于强调数学问题,如公式推导等,而对管理科学思想,如何从实际问题搜集资料数据建立模型的技术,量化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有何关系如何应用等问题分析讲解引导不够。这使得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运用无从下手,将管理科学看成深奥的、难以掌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管理科学及其方法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课程的讲授中,面向实际问题,运用关联,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管理科学方法串联或并联至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中,既能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又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更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目的,本文从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八手,探讨其在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教学。

二、管理科学方法能够渗透至管理课程中的原因及优势

管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经过各其他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移植性进一步决定了管理科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能够更好的结合管理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应用与丰富。因此,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使得管理科学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融入渗透至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管理活动自身性质原因。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产生和进行的,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各项复杂管理问题必须通过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能解决,而管理科学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个学科的前沿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理所应当结合实际经验将管理问题与管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讲解。既传授了管理科学新方法,又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问题。第二,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在管理课程中穿插与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专家都普遍系统学习研究过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知识加以融合并结合管理问题进行讲解,因此为在管理课程讲授中穿插和关联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合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通过将管理科学方法与管理课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结合讲解与授课,能够让同学们对管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把握更加全面,并且学会对各种实际管理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术”,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学高度的“学”。

第二,通过管理课程中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概括抽象地关联传授和渗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法,如系统论、自组织论、信息论等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各种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运用各种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

第三,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的研究中,都促进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断融合。这顺应了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偏向于“物”,侧重于对外在对象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以“人文主义”为特征,偏向于“人”,侧重于对人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描述与阐释的人文管理这两种模式深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

管理科学及方法相关课程在长期的教和学中存在诸如忽略管理特色,教、学、用脱节,教材不适,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导致了管理科学及方法作为独立课程设置后,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没有提问、学习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既让同学们学习了管理科学及方法,又让同学们了解其在管理中的运用及效用,并且让同学们有积极性有热情去进一步探索管理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世界中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途径与模式呢?在任何一门管理课程中,如管理学原理,基础,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分支课程中,都可以关联、穿插、渗透相关的管理科学方法进行结合实际管理问题的教学颇为一种更好的管理科学及方法的教学方法及模式。

篇4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42-02

一、会计实践教学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企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基本都实现了智能化,会计的预测、决策、管理等高层次职能也日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会计毕业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拥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能力,这对会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会计教育应如何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提高。会计实践教学作为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弥补课本知识的抽象性和滞后性,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会计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近年来我国会计规范尚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阶段,相对稳定的会计教科书与不断更新的会计知识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同时,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这就要求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会计发展的最新理论,同时还应注意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

会计实践教学推动了会计教学的完善和发展,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生源大部分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所学专业缺乏感性认识,对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缺乏了解,对专业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耳闻目睹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在各个领域的职业情况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等。实践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操作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突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开放式教学,采取引导式、访谈式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势,是一种真实、具体、活生生的案例教学;同时,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关注社会,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对于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而言,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研究和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研究,加快会计实践教学改革非常必要,通过改革来构建完善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实践教学现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实践教学包括:会计学类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实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财务管理类的财务管理课程实验;审计类的审计课程实验;财税类的企业税务管理课程实验。从实践课的前提保障看,拥有财政部专项资金资助建设的信息产业部电子商务与会计电算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会计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实践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看,学院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O)、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以及天健、立信、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等数十家单位建立了合作的教学科研基地。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集团深度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第一要务,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实践授课计划的制订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会计实践授课计划是会计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纵观实践授课计划,可以看出会计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及规范性仍有待加强,实践授课教师由于其社会阅历及涉猎知识的不同,制订会计实践授课计划也不尽相同,林林总总,参差不齐。

2.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完整系统的实验教材。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会计实验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实验教材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较为完善的实验教材应该能体现会计学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和会计教学的逻辑性,但是,目前会计实验教材主要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这几项,对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的涉猎较少或没有。实验教材是实验的基础,这不利于学生接受全面的会计理论知识。

3.会计实验项目容易脱离实际。学生提高综合会计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是会计模拟实验,这就要求会计实验项目必须贴近会计工作实际,所设计的会计经济业务应该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并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但是目前会计实践课的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未曾涉及企业部门设置、凭证的传递流程、财会部门各岗位设置等,对于需要做出职业判断的实验项目基本没有。学生这样的实践结果只停留在会计核算和反映职能的训练上,对于会计人员如何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如何进行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决策,如何与其他部门和财会部门的其他岗位进行沟通和协调则涉猎较少,因没有实践的机会,学生毕业后这方面的会计实践能力不足。

4.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知识。教师是会计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要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会计教师整体缺乏会计实践知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对于大部分高校会计教师来说毕业后直接任教于高校,缺乏会计实践知识,从教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会计社会实践;二是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性质特殊,企业高管人员不愿外人接触财务信息,不愿接待教师实践,因财务工作集中反映企业的资金流、财务状况、税负等方面的信息。因此,高校会计教师整体上缺乏实际会计实践知识,对学生会计实践的指导缺乏可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1.完善而规划的会计实践教学计划制订。由于会计实际操作独有的规范性,要求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性,每门会计相关课程包括会计、财管、审计、税务的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必须统一而规范,相同会计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可以协商制订一份相对完善、规范、统一的实践授课计划。会计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应根据会计实践教育的特点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分解为可检验的能力目标,同时围绕各能力目标设置教学项目,包括实践动手项目及其理论基础和评价考核方法。

2.建立完整的实验教材体系。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而这必须有系统、完整的实验教材与之相匹配。完善的实验教材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单个课程的实验教材,其中又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收、财务管理、审计、会计制度设计等会计学主要课程的实验教材,有了系统完整的单个实验教材,学生就可通过实验进行某一方面的实践能力训练;另一部分是综合课程的实验教材,有了融合以上全部或大部分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学生只要通过综合实验,就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模拟实验项目的开发应达到如下要求:其一,实验内容应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会计学科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这样可以系统进行会计实践。其二,有关资料应仿真模拟某一集团企业一段时期的完整资料,包括该虚拟企业有哪些子公司,子公司属于哪些行业,该虚拟企业的基本情况、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职能、产品生产类型、凭证传递流程、内部控制制度、各会计岗位职责、各账户期初余额、原始凭证等。

3.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一是要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二是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场所,把企事业单位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器。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真正接触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从而对会计工作的整个工作流程有深刻的印象,通过实习,学生可以锻炼会计实际操作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能力等。由于模拟实验很难涵盖企业当中遇到的诸如企业合并、重组、关联方交易的判断、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等问题,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才能真正掌握如何进行会计判断、如何进行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审计等,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培养,从而弥补校内模拟实验的不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真正胜任企业工作。

4.积累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必须加强相关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会计实践教师的培养力度,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如ERP软件的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合作,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担任客座教授,他们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请他们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中真实而丰富的业务案例,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懂学科理论又懂专业操作、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胡克琼,杨侃.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会月刊(综合),2007,(10).

篇5

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概述

柴葛解肌汤在小儿感冒高热中的运用

超市库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高校学生应重视电脑键盘卫生

“去产能”过程中的思考

浅议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详解

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去杠杆”政策措施之我见

人口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高课堂效率,让兴趣结伴先行

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初探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熏陶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的组织教学

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石棉黄果柑”的传说看“供给侧改革”路径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途径和目标刍议

从荥经挞挞面的发展过程看价值规律的作用

域控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研究

平行宇宙,科学道路上的一道坎

药物艾灸在小儿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小麦淀粉在洗制和修裱中的机理探析

基于师范生职业岗位需求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java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浅析职业高中英语教学难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ACCESS2010数据库的高校人事管理系统设计

基于EXCEL的随机点名抽问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工学一体设计模式

美术课程多媒体教学光盘设计原理(网页部分)

医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品牌建设的困惑之如何进行品牌定位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之我见

档案数字缩微市场困境博弈浅析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刍议

探究老年病人肺癌手术的护理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浅析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老师的角度谈以德修身

主体性教学的本质、特点及条件的建构

蒙氏感觉教育对低年级儿童汉语教学的启示

小议企业的兼并被兼并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金属钛/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的制备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汉源花椒挥发油提取工艺及其抑菌作用研究

具有双时滞的离散SIS传染病模型地方性分析

高职院校检验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金课”标准;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編号:2096-000X(2020)27-0136-04

随着我国高等专业人才输出体系逐步完善,高校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范围和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的优化。[1]国家教育部在2018年明确提出了“金课”建设理念,并在全国各地各类高校部署和推行金课建设工作。[2]公安院校作为高素质警务人才输出的代表性渠道,其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工作系列化管理与统筹性安排,将直接对国家基层警务执法服务队伍的整体品质产生影响。行政法学课程作为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公安专业学生接受法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公安专业行政法课程涵盖繁杂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促使学生全面掌握行政法的精髓,并协调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长期以来,公安院校的行政法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和单一、与公安行政执法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尤其是传统的行政法教学模式在培养公安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和公安执法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3]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其教育教学效果与当前打造“金课”的新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鉴于此,改革和创新公安专业基础课行政法学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在金课理念指导之下,针对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反思,一方面通过对公安专业行政法课程教学实践现状的针对性分析,总结当前公安专业行政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意图改善传统上的公安专业基础课行政法学教学内容枯燥、高耗低效的弊端;另一方面,结合“金课”建设的标准,从我国公安教育的实践出发,以公安专业行政法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深入地推进公安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向高水平、科学化方向发展推进,从而切实落实教育部有关“金课”建设的政策精神和具体要求。

一、“金课”标准与高校课程改革概述

(一)“金课”标准

“金课”一词,来源于2018年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该会议指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要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概言之,“金课”是关于高校课程教学未来实践提出的建设性标准。[4]具体而言,“金课”标准就是“两性一度”。所谓“两性”是指高阶性、创新性。前者是指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它与培养学生的复杂问题分析和解决思维意识培养相互結合;后者是指高校课程教学教学应体现出时代前沿性,将教学方式创设为具有探究性、个性化的实践形态。[5]所谓“一度”,则是指高校课程内容的设定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性,在课程授课期间创建“最近发展区”,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想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实践形态。[6]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金课”标准下的课程改革模式主要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以及社会实践金课五部分。当前,高校教师落实“金课”标准系列工作的有序安排,为教学活动探索在“金课”标准之上提升教学成效提供了应然趋向,也为教学工作的统筹性安排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高校课程改革

高校课程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不断进行调节与优化的直接体现,是提升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品质的主导条件,它具有基础性、多元性、时代性等特征。[7]自2008年以来,国内高校课程改革工作始终保持着稳中求进的发展状态。一方面,高校课程改革着重突出理论与实践比重的合理对接;另一方面,高校课程改革着重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8]高校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其乃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打造“金课”的导向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它不仅抑制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限制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公安院校的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就应始终坚持以行政法学的社会应用实际情况为背景,深入分析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灵活地进行行政法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公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应当为培养公安专门人才服务,紧密联系公安实践。改革和创新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模式,对各公安专业培养预备警官的行政法治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预备警官们走上公安实践部门后能尽快融入执法实践。

二、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中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改革实践难度大

公安院校的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了公行政、国家行政、行政法、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权、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用、行政命令等)、行政法制监督和行政救济等多个方面,内容体系庞杂且涉及面颇广,几乎包含到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实现行政法学理论知识与公安行政执法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与正确学习动机相结合、教师科学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无疑是行政法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切实解决的关键问题。[9]当前,在公安院校的行政法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往往采取局部实验到整体推行的探索策略,但由于行政法学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容范围很大,一方面存在各种条件的局限性矛盾之状况,而在另一方面又不免呈现不断产生新问题的状态。此种课程改革推进过程相互交错的状况,自然增加了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的改革难度。

(二)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结合点难以掌控

当前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主要采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教学过程相互分离的教学形式。虽然理论与实践分离可达到“专项教学”的目的,但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指导预备警务执法人员可以懂法、用法,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法律概念进行概念考核,为此,学员在进行课程学习后往往会出现两极化的状态,课程开设的价值被降低。[10]同时,公安院校中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他们对于行政法学课程的理解往往仅仅停留在表层,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后很难切实的体会课程学习的价值,从而对于行政法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严重不足,此种状态也增加了行政法学课程改革的难度。

(三)课程改革缺乏计划,改革工作无法长效推行

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实践战略,它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取得良好的实践成绩。但从当前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状态而言,公安院校主要采取阶段性课程改革实践方式开展工作,且对于如何进行长期性的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实施大多缺乏长远的计划。比如,公安院校进行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期间,依旧以传统的应试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指标,对于如何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改革工作却无可行的计划,这些均是公安院校日常课程改革工作无法长效推行的体现。

(四)管理者与实践者认知趋向不同,改革操作存在矛盾

公安院校中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实践困境重重,与高校管理者与教学改革实践者对于行政法学课程改革认知趋向不同也有着一定的关联。[11]其一,高校管理层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成效进行把握,而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详细实施部分的分析相对弱化。而一线教师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实践角度上进行探究,更注重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期间所产生的详细变化,而对于大方向层面的理论探索则相对较少;其二,课程改革工作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衔接上,存在着管理因素错位的情况,这必然会对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冲击。这样的行政法学课程改革的实践状态,自然也无法保障其课程改革成效。

三、基于“金课”标准的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路径

(一)课程内容纵向整理,打造混合式“金课”

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虽然前期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后续课程探究与分析时,依旧要时时结合我国新时期提出的高校教育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重新进行课程改革系列工作的统筹分析。其一,对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内容分析时,应坚持纵向层面的推进,尽量避免教学内容层面的详细切割。其二,构建线上与线下课程相互结合的课程安排模式,凸显课程改革中内容的立体化特征。[12]

比如,某公安院校在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所采取的课程改革方案为:第一,借助网络新媒体资源,将行政法学课程进行“微视频”转换。例如每一小节中各种类型的“行政行为”等关键性知识点,均采用视频资料精简处理法进行授课。行政法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除了针对知识点拍摄的“微视频”外,还包括相配套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课件、练习题、测试题以及相关网络学习资源等。此外,还应重点研究如何保证行政法学的网络教学资源被公安专业学生高效的学习和利用。第二,在所设定的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方案中,一方面要对如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内容整理方面寻求和设置相应的要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应按照行政法学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逻辑关系,在局部实验期间设定良好课程知识体系,减少课程改革中的知识体系缺失抑或是课程改革实践受阻等状况。第三,在线下推行课程改革时,教师要坚持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互动的相互承接,逐步打造新时期的线上线下混合性“金课”资源。基于“金课”标准的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得以有序性推进,必须在改革中总体把握课程内容,将线上和线下资源有机融合起来。概言之,解决“以偏概全”的课程改革实践阻塞性问题,是当前“金课”标准环境之下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有序性实施的重要环节。

(二)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适当进行学习难度调节

根据“金课”标准,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创造性、引导性的教学,而不是局限于实践或者是理论单层面之内。因而,公安院校进行行政法学课程改革自然也应针对当前存在的课程授课分离化实践情况和难度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一,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深入落实期间,逐步将理论与实践两者有机融合起来。这里所说的结合,不是单纯的进行某一部分内容合并,而是真正的运用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运用灵活性;其二,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能力特征,适当的进行学习内容的转换,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比如,某公安院校在“金课”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行政法学课程改革期间,为了确保系列工作得以持续性推进,所采取的系列实践要点整合为:第一,授课教师进行理论知识授课部分,着重对“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内部行政关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引导学生对行政法学课程的研究主体内容进行了框架认识。第二,剩余四个主体框架之下包含的行政法應用、行政法应用主体、行政行为方式等多个分支内容的讲解,采用了理论概念融合于经典案例的方式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将行政法学理论与法务实践环节有机承接起来;第三,当遇到“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等理解难度较大的授课内容时,授课教师有时会直接采取在线视频情景互动法进行课堂探讨,有时采取课堂情景模拟还原法进行讲解。此外,授课教师在序列性工作安排时,应当尤为注意结合不同专业学员的群体特征,将教学知识与学员的学习需求承接起来,构建“活跃”的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实践环境。[13]概言之,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化推进,关键在于结合课程实践的实际情况,弥补当前公安行政执法工作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将原有的课程实践要点不够合理的领域进行有序性调节。同时,行政法学课程改革也要求授课教师应不断地创造学生能力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在课程改革优化期间,逐步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形成课程改革计划,实现课程教学周期循环

“金课”标准中的“高阶性”除了突出高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施应凸显社会实践性,还要求在高校课程改革工作具体落实时,应着重体现课程改革中的时代性、预见性特征。[14]其一,公安院校进行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工作分析时,应着重突出课程改革需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开展,进而保障行政法学课程改革的扎实性;其二,公安院校进行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分析时,逐步构建起与课程改革核心相互对应的循环实践性条件。

比如,某公安院校在新时期“金课”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课程改革要点整合如下:第一,以当前公安院校行政法学课程开展的基本状态为向导,形成行政法学线上线下知识学习体系构建、科学在线答疑以及课堂云班课作业交流等快速的课程教学互动沟通体系建设。第二,教师在线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期间,要及时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情况记录。第三,教师除了分析学生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同时也在行政法学课程考察部分进行变革。其中既包括课堂中情景互动考察,又包括行政法学基本概念辨析,其过程进一步增加了行政法学课程改革工作实施的活力。概言之,在“金课”标准的指导之下,对于公安院校中行政法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是关于如何进行课程内容实践形式的持续性变更,彰显课程教学的时代化特征;一方面是针对如何进行课程改革相关环节探讨深入,其核心内容是社会内容综合分析与探索的构成部分。

(四)科学调整参与主体的认知导向,做好改革定位

篇7

关键词:智能楼宇;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建筑楼宇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居住,给人类遮风挡雨,更多的功能已经融入到建筑使用要求内,因此智能楼宇专业应行业和社会要求而产生。而要让楼宇智能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通信网络,如何构建通信网络,如何进行综合布线,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建筑物内部的智能化以及建筑物之间的智能化,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专业的核心课程《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相关实训环境和环节成为一个值得实践和探究的课题。我们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专业《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课程为实践样本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思考。

一、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首先本课程定位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那么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局域网等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最基本的知识,掌握网络综合布线以及智能建筑的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和规范,明晰整个通信网络构建以及综合布线的工程施工管理环节,掌握基本简单的局域网组建和相关操作系统软件的安装这些基本技能,这样能够顺利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让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同时由于职业院校的教育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因此相关行业证书的考评要与教学相结合,用职业的规范和要求来培养职业院校学生[1],与本课程相关的行业考证主要是“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该鉴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其中有专门的“网络与综合布线模块”,因此教学安排必须把职业资格认定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希望能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相关行业的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住宅小区的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方面的系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并且能够具备运行管理能力。

二、课程教学设计

由前面的课程定位可以看到,结合行业需求才是教育出发的根本,而最能体现行业需求的就是相关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需求,我们根据智能楼宇管理师各级别相关的网络与综合布线模块部分的要求可以看到。

初级要求掌握:(1)管槽安装;(2)线缆铺设;(3)机架设备安装;(4)程控交换机的安装以及相关数据的制作;(5)有线电视用户网络的安装以及维护。

中级要求掌握:(1)布线系统线缆端接;(2)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3)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4)局域网、广域网以及城域网的接入;(5)卫星电视天线的安装以及维护。

最高级的智能楼宇管理师要求比较综合性的实践技能:(1)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以及验收;(2)小型程控交换系统的设计与管理;(3)局域网组网与管理。

根据这些行业实践技能要求,我们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体系和实践要求的高低模块化构建,一共分为五大模块:

第一模块:通信技术基础知识,这一模块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介绍基本的智能楼宇通信系统的组成和构建,数字信号传输的原理,模拟信号传输的原理以及他们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有对一个已有通信系统的性能如何进行评估,另外还要介绍一些基本的数据交换方面的知识,希望学生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能了解和掌握数字通信方面的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以及载波调制并且能够具备基本的评估通信息指标好坏的能力。

第二模块: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这一模块由理论知识教学和项目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方面主要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比如传统以太网组网543规则,ip地址的划分与子网掩码的相关知识,学习IEEE802.3的标准和目前业界使用的各种行业规范以及设备,项目化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是通过项目联系单机互联组建局域网以及多机互联组建局域网,网络服务器相关操作系统的安装,具体项目工程的案例分析。

第三模块为计算机网络工程,同样也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部分,理论方面主要学习智能化建筑的网络结构体系和相关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实践主要通过工程的方式自己设计智能建筑物内部或者智能化小区的局域网方案的设计。

第四模块为综合布线系统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综合布线方面的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理论方面重点掌握综合布线系统里的水平子系统的设计,设备间及其管理子系统的设计,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电气方面性能的测试,有线电视网络的构建和器材认知,实践方面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的流程从双绞线制作开始,一步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实际工程的流程和规范。

第五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把前面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一个大的智能建筑或家居项目的方式来让学生练习、掌握和巩固前面所学的通信网络以及综合布线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实践总结与展望

根据课程要求我们设计和构建了300平米左右的实训室,购买了网络设备20套,综合布线实训设备30台,布线工具50套等等实训设备,通过理论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的理实结合更快的实现校企接轨[2],但由于智能楼宇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其包含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市面上缺少比较能够灵活多变同时便于教学开展的设备器材,这也给智能楼宇相关教学的我们的下一步教学科研留下了一定空间,在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结合实际研发跟实际教学相关的模块化教学设备以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近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如何进行培训》一书。该书原版由英国高尔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马汀・奥林治(Martin Orridge)是英国资深培训师,译者之一张震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研究生,现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人力资源管理博士。

《如何进行培训》是为经理人和有志于成为培训师的人写的一本培训的入门书。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充分把握了这一点。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浅显易懂。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的实例、图表。在讲“培训”与“教育”的区别时,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比喻:很愿意让“我”13岁的女儿接受性知识的教育,而不愿意让她接受性知识的培训。而在讲“参与”与“投入”的区别时,又拿一个小猪和小鸡合伙卖早餐的例子来进行比喻。在讲挑选学员要注意的事项时,作者举了一个被迫去参加培训的学员的事例。相信看完那一段之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读者在指派人员去参加培训时,会牢记“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再比如,在本书第一部分“设计成功的培训方案”中,作者谈到最好不要把培训氛围搞得太正式,以免让学员心生畏惧从而影响培训效果。为了强调这一点,作者举出亲历过的一件事,自己怎样用一个游戏来巧妙地模糊处理学员之间的职级差别。就是在这样具体而形象的例子中,作者把抽象的道理活生生地摆给读者看。对培训再不了解的人,也能看得懂。即便是忙得四脚朝天的读者,只要能抽一点空看看这本书,就会兴趣盎然地读下去。这样的写法,在国内作者写的同类图书中,是见不到的。而目前由国外引进的其他讲培训的书籍,又比这本书深奥难懂,如果能在读完这本书后,再深入读其他有关培训的书,效果会更好。

《如何进行培训》的体系很完整。第一部分教读者设计培训方案,第二部分教读者实施培训方案,而第三部分是一些在实际操作中用得到的表格文件。这本书让读者对“培训”的每一个环节有基本的了解,强调了主要细节,而且告诉读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作者认为,作为一名培训师,“你永远不能在没有事先与学员所在组织约定的前提下,就说太多的话”。言多必失,对任何一个行业都很重要。培训师说得“太多”,会打消学员的积极性,甚至让学员对自己产生敌对情绪。“敏于言而慎于行”也是培训师应当铭记在心的格言。本书强调,不要就培训而培训,要学会用工作之外的经历、经验来充实培训内容,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帮助学员消化课程内容。对那些已经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扮演着培训师角色的读者,这本书会强化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也会提醒他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这本书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人力资源管理一一培训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它很系统,也很易懂,是一本不错的启蒙书。

关于“实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系列”丛书的更多详情请垂询010-64919955―4198;发行热线:010-64911190/64929211。

篇9

一、培训目的

本培训管理办法主要针对营销中心各部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业务人员的产品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实现提升业绩目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二、培训对象

营销中心全体员工。

三、培训组织

1、培训组织机构名称:培训中心

2、培训中心主管上级:总经办

3、培训中心主要职责

(1)负责对营销中心各部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汇总、分析与确认;

(2)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考核及资料归档;

(3)负责对营销中心各部的培训工作进行检查与考核;

(4)负责培训讲师队伍的组建及管理工作。

2、培训中心讲师组成:

(1)产品知识:三大研发部各1人;

(2)业务技能:杨X、郭XX、邓XX、李X、涂X、曹X、肖XX

(3)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人力资源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董办、总经办、管理中心

3、培训讲师的聘任及酬劳

(1)培训讲师将颁发《聘任证书》

(2)培训酬劳:100元/1节课(45-60分钟)

三、培训内容

按培训内容设计规划(附表一)

四、培训形式

1、线下培训

(1)授课式培训

(2)讨论式培训

2、线上培训:通过钉钉“视频会议”培训。

五、培训实施步骤及程序

1、制定培训计划

(1)总经办(培训中心)年初将《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附表二)发到营销中心各部,各部负责人组织本部员工进行调查表的填写,于1月20日前将调查表送达总经办。

(2)总经办(培训中心)结合公司发展规划、相关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技能、业务拓展及对培训需求调查表汇总调整,制定《年度员工培训计划表》(详见附表三)实施。

2、培训计划的实施:详见《年度员工培训计划表》。

六、培训的纪律及考核

1、培训纪律要求

(1)培训讲师应提前10分钟到达培训地点作好培训前的各项准备。

(2)受训学员应提前5分钟到达培训地点,并在《员工培训签到表》(详见附表四)上签到。

(3)在培训过程中禁止闲聊、嬉戏、吸烟、随意走动,禁止利用手机上网、游戏,因业务需要不能关闭手机的,将手机调整至静音状态。

(4)培训讲师、受训员工未请假而迟到、早退及违反第(3)条款任何一项规定的,1次罚款50元;未请假缺席1次罚款100元;所罚款项作为总经办活动经费。(通过《培训现场记录表》记录结果执行,附表五)

七、培训效果及考核

1、受训员工的考核:培训讲师不定期对受训员工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分为笔试、口试、实际操作、实践应用或交送作业等方式选择一种实施。

2、培训讲师的考核:总经办对培训讲师的培训效果进行不定期考核,考核方式以调查表的形式或其它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以受训员工为主。

3、根据考核的结果,对于成绩处于前列的受训员工或培训讲师给予50~200元/人的物质或经济奖励。

4、对于考核不及格或表现较差的受训员工,给予补考一次的机会,补考不及格者,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及补考成绩给予50~200元/人的罚款,较严重者给予降薪甚至辞退处罚。

5、对于考核不及格或表现较差的培训讲师,给予50~200元/人的罚款。

八、附则

1、本管理办法由总经办起草、修订、完善,并宣布实施;

2、本管理办法执行日期:2019年5月13日;

3、本管理办法由总经办负责解释。

九、附表

附表一:《培训内容设计规划表》

附表二:《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

附表三:《       年度培训计划表》

附表四:《员工培训签到表》

附表五:《培训现场记录表》

附表一:

培训内容设计规划表

培训内容设计部门

培训内容设计方向

受训部门

一部

二部

三部

四部

五部

六部七部

一部

百度+平台如何进校

二部

自行设计

三部

自行设计

四部

智慧校园/高中一级达标学校

五部

融资租赁

六、七部

渠道拓展

产品中心

产品知识

管理中心

管理制度、人资政策

总经办

企业文化、业务政策、业务制度

董办

法律法规、公司政策

附表二:

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

员工姓名

所属部门

所在岗位

入职时间

     年  月  日

培训需求项目

培训需求满足时间要求

百度+平台如何进校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智慧校园/高中一级达标学校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融资租赁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渠道拓展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产品知识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管理制度、人资政策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企业文化、业务政策、业务制度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法律法规、公司政策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其他业务技能: 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培训、商务礼仪、交际能力培训等

一年内 半年   三个月内

培训时间段安排

工作日晚上  周末白天   周末晚上

不限

培训每周次数

1周1次   1周2次   1周3次

1周4次

注:“培训需求项目”每人最多选择三项,并在相应选项的“”内打√

附表三:

培训内容

培训课程

培训对象

培训方式

培训时间安排

百度+平台如何进校

智慧校园/高中一级达标学校

融资租赁

渠道拓展

产品知识

管理制度

人资政策

企业文化

业务政策

业务制度

法律法规

公司政策

其他业务技能: 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培训、商务礼仪、交际能力培训等

        年度营销中心培训计划表

附件四:

培训签到表

培训时间:2019年  月  日    点   分——    点   分

培训讲师:

培训内容:

序号

参加培训员工签到

序号

参加培训员工签到

1

16

2

17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附件五:

培训日期

培训地点

培训课程名称

参加人数

讲师情况

1、备 课 情 况: 很好   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2、现场讲授效果:很好   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或具体说明:

讲义情况

1、讲义印制质量:很好  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2、讲义数量满足情况:完全满足   基本满足   较少人满足   完全没有

课程纪律

1、迟到情况:      无迟到      较少迟到     较多迟到

2、注意力集中情况:很好        一般         很差

3、早退情况:      无早退      较少早退     较多早退

或具体说明:                       

现场气氛

1、提问与回答:  较多,很活跃    一般     较少,很沉闷 

2、与讲师的交流:很好   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3、现场反应情况:很好   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或具体情况:

其他情况: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网页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15-02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与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站网页已经成为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的主要载体,与此同时也对网页的设计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技术需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思考。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看,高职教育强调知识理论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网页设计”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课程建设相对其他课程来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之际,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整合。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该课程已成为软件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很多院校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只是包括HTML、网页基础元素操作、软件讲解等方面;讲解的软件也主要为Dreamweaver8、FrontPage等相对版本落后的软件;网页布局上还在讲解表格布局,对于目前社会正在广泛应用的技术只是简单带过。学生在设计时也只能局限于眼前的操作,缺乏整体的设计意识、艺术创作意识。

2.课程学时少,无法更好地开展实践操作。很多院校安排此门课程的学时只有48学时或32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再加之高职学生基础理论比较薄弱的特点,所以课上只能给学生安排基础知识的学习,操作实践的时间也较少。而网页设计课程由于其前沿性、综合性、操作性都比较强,我们需要给学生介绍更多实用、前沿的网页设计技能,需要加大学生的操作力度,而这样就必须要求加大课程的学时。

3.课程所安排的学期不够科学合理。网页设计课程虽然不涉及到深层次的程序设计,但网页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一定的编程基础,以便于教学内容的深入。一些学院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在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实在有很多困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常停下来为学生补充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关知识内容,这样课程就很难顺利开展。另外,此门课程要为后续课程“动态网站设计开发”服务,而“动态网站设计开发”课程若安排在第四或五学期,网页设计课程开在第一学期,两者时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巩固应用。课程在安排上一定要紧密且有序,前后课程衔接科学规范。

4.教学形式单一,不合理。网页设计课程在很多院校往往多采用知识点罗列的授课方式,此种方式突出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巩固的过程,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更是不可取的教学方式。还有部分院校利用一些考试系统以进行学生实践的检验与操作,但这种系统只是检验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步骤而忽视了网页的设计部分与整体协调等问题。

针对以上“网页设计”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内容的调整、如何进行教学实施、如何进行考核等问题需要我们积极进行研究。我本人作为一名网页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与总结。

三、“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1.实用的教学内容安排与科学的课程设置。前面已经提出现阶段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单一、落后的现象,因此可以组织课题组骨干教师与企业资深专家多方面的调研分析,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加入网页设计常用的专业技能如网页艺术设计、网页配色、JavaScript编程技能、网页图像处理、网页中Flas等常用内容,并对网站设计开发中的一些前沿技术进行介绍说明如Ajax、JQuery、SEO优化等。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网页设计”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并将学时增加到80学时、96学时或更多一些学时,这个可以根据专业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动态网站开发”课程可以安排在“网页设计”课程之后的下一学期。这样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一定的语言编程基础之上,再学习“网页设计”课程就变得容易接受了,随之再学习之后的“动态网站开发”课程就会易于理解与掌握了。

2.突出能力培养,推进“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网页设计”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再结合高职教育突出实用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得出结论,此课程最适合在网络教室,采用“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教、学、做、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网络教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针对以往班型较大、教师无法一一指导的问题,授课班型不易过大,以30人以内为宜。

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网页设计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下可不定期安排相应的网页设计大赛,大赛可主要从艺术表现、技术水平、功能实现情况、答辩情况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强化项目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完整项目的开发流程,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课程选用目前正在运行或正在开发中的实际项目做为载体,进行项目的综合开发学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同一教研组里的任课教师和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可进行任务的整合和序化,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任务模块,每节课通过相应任务模块的学习与操作,使学生逐步掌握企业急需的实用知识与开发技能,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4.大力推行职场环境下的学生工作室的学习实践方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部分操作能力强且对网页设计又极感兴趣的学生,希望在课后能继续深入学习网页设计的实用技术。这样学院可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机制,成立学生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完全按照校外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相应的管理运行,并可承接校内外真实项目。在工作室中,学生按其分工不同划分为几个组,分别负责业务交流、页面设计、动画制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在每个组中又有严格的分工,通常可以安排上一级的优秀学长作为组长进行组内工作的管理分工与组间的沟通。教师则在工作室中起到企业经理的作用,进行各小组的整体分工、沟通、管理。通过学生工作室的学习实践,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动手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