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4-17 16:0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工商管理学科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工商管理
1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行业成为推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对该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能够有效地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工商管理学科演进过程与前沿热点问题的关键,推动工商管理学科的迅速发展。
2工商管理学科在理论方面演进的可视化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考察,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发现了该学科在理论上的缺陷,从而对该学科理论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清楚地掌握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的演进过程,有利于加深相关从事人员对该行业前景的认识,从而推动相关行业的顺利发展。2.1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框架。在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可视化分析中,应抽取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关键词,并对此进行有效分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对该学科的数据分析,就可以知道某文献被使用的时间和次数,并可以进一步得到以下四个关键节点:第一节点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工商管理学科理论中最常见的关键词,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企业的各方面管理之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众多适用于企业管理的相关软件[1]。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管理者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决策,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成为企业优化管理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科技支持,并有效地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第二节点与第三节点分别是管理科学和运营战略。根据以往的企业管理方式,传统的运营管理只是对产品的生产、上线、销售等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运营管理理论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升级,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对运营系统、战略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第四个节点是供应链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企业运营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为了能够稳固地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之中,对产品的生产、运输还有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向进行了科学性的管理,在此背景下供应链模式逐渐形成。该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能够使企业更清晰地了解到顾客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自身的缺陷进行改善,从而推动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经营者利用信息技术,将产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中间商,在此过程中,经营者和中间商通过科学的运营系统对物流状态进行有效的掌握,一旦出现问题,双方可以进行及时的沟通,提高产品的运输效率[2]。2.2演进的路径。利用可视化技术,对文献的使用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发现工商管理发展的关键节点,由这些关键点可以进一步得知工商管理学科的演进路径。20世纪60年代,为促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运营体系,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企业还要根据内外部环境调整运营策略,顺应时代的发展[3]。20世纪70年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严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各大企业为了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营,对内部管理结构进行了合理的修缮。20世纪80年代,组织理论得到了各企业的重视,并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直到90年代以后,工商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为充分发挥该理论对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的积极性作用,相关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并逐渐扩大其发展体系。2.3战略管理演进的可视化。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影响下,各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模式,国有化企业不断壮大。为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企业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转变经营战略,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促使经营战略逐渐趋于成熟[4]。
3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可视化现状分析
现如今,为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管理行业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工商管理学科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第一,我国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点,并在不断的推行之下又建立了工商管理科学组,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条件。第二,国家一直提倡培养工商管理相关领域的人才,众多学者响应国家的号召,陆续地投入工商管理的研究工作之中,并创造出了大量的理论文献,推动了工商管理行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工商管理行业也会受到工商管理学科负面因素的影响,如较短的发展历程、师资队伍不足、学科理论体系不完善等。工商管理学科的理论成果较少,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借鉴,再加上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导致该学科在学术方面缺乏一定的影响力。此外,由于学校对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方针具有一定的缺陷,影响了教学质量与效率[5]。
4工商管理学科前沿热点的可视化
4.1前沿问题。关于工商管理学科前沿问题的有效分析,在此项研究中前沿是指被引用文献中的主要内容。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得知文献的引用情况,并对工商管理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竞争”与“创新”在前沿问题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如果一个企业想要稳固地占据在某个发展领域之中,就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在某领域之中的竞争力。第二,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形象的重要力量,在前沿问题中企业文化的多样性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第三,企业的团队能力也是前沿问题中的一项重点考察内容。一个企业团队能力的强弱是影响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团队能力涉及人才、管理、文化等各个领域。企业内部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待工作上的问题各抒己见,并提出自己的有效看法,对企业决策提出有利的建议。另外,团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沟通,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贡献,促进企业快速发展[6]。4.2热点问题。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热点问题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被关注的重点内容。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可以总结出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深度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得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根据数据显示得出,这些文献中被引用频率最多的是经济学方面的内容。经济学内容中主要涉及企业发展的过程、资本、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引用频率排在第二位的是企业“吸收能力”方面的内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省与改进,还要结合外界先进的经济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创新,从而将这种经济理论应用于本企业之中,促进企业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问题也受到了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决策与管理具有融通性,企业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而管理模式是决策的重要体现。因此,良好的决策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从而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方式。
5结语
总而言之,利用可视化技术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为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演进与前沿热点问题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数据,并得出相关的发展理论,从而为推进工商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颉茂华,扎力嘎胡,陶娅.中国工商管理学: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历史使命[J].财会月刊,2021(05):114-120.
【2】刘曼.工商管理学科演进与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营销界,2020(12):167-168.
【3】邱雪林.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评《工商管理学》[J].中国高校科技,2019(08):99.
【4】王怡果.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430.
【5】张静,黄超平.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热点和演进历程的可视化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2):45-48.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我认为,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使学生毕业后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但是这恰恰成为许多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毕业生的最大弱项,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工商管理学科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课堂教学研究。而工商管理学科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重视非常不够,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直接导致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困难,正式就业率不断走低。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观念上轻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二是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尚不完善;三是管理学科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比较低;四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五是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六是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工商管理学科各个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对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合理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研究,应该在理论上通过创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分解原则和检验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综合测评实践教学效果,科学地评估学生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上通过创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方法,为实现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和提升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的工作方法。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管理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做到“三懂”和“四会”。“三懂”是指懂财经法规、懂商务礼仪、懂管理业务操作;“四会”是指会表达、会交际、会写作、会用电脑;二是核心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以及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即席发言、系统仿真和辩论等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完成管理者角色扮演的管理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特别是创新竞争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独立承担各项管理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产成品”。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目的是: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高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按照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能力分解,以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单元式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互动式、体验式、模拟式、项目驱动式和自主学习式的多种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将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施上,按照实践教学单元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专项管理能力的训练到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分层次逐步实现管理学实践教学目标。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计划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教材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等子系统的建立,应该具有学科特点明显、科学体系完善、符合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第二,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根据管理学科特点和所属专业课程性质来确定,应从动态性和相关性角度来创建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第三,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能力培养的主线,进而为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提供科学工作方法,突出本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四、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研究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它实现了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重大转变,将会起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把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多层次和多个模块来实现,按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科技竞赛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主要包含三个模块:(1)实验教学模块。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和专业性实验教学,一般包括理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与探究创新性等实验类型。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应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来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管理实务操作能力、管理工作应变能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能力的培养。(2)实训教学模块。实训是指职业技能实际训练,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社会调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情景模拟实践等实训类型。这一模块由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进而在教学功能上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综合训练。(3)实习教学模块。实习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通过实习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管理业务流程和管理工作内容,对学生进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训练,使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促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把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巩固和提高,获得从事管理、经济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向管理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转换。
2.实践教学计划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计划是进行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依据,也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实践性教学作出的总体规划和程序安排。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应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操作程序、实施要求及考核办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实践融会管理理论,并使实践教学融于管理学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3.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材是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它是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实践方法和技能要求,把一些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列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及时引进一些新的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工具。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管理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管理过程的实际要求,使管理学科实践教材涵盖所属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实现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的完整统一。同时,在专业综合实训中,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管理理论,编制专门的实训指导手册和材料,以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岗位要求,系统训练管理技能和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4.实践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实验、实习与实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社会调研与实践及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模拟实践、ERP软件教学法等。
(1)管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案例讨论前期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第二,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学生要积极发言并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第三,案例讨论后的教师在案例讨论后作简要总结,要针对讨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第四,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2)沙盘模拟对抗。沙盘模拟对抗是源自西方军事战争推演,它将军事上指挥作战时模拟战场情景的沙盘移植到财务管理课程之中。沙盘模拟实验课程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即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进行学习。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可以让学生在沙盘模拟对抗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及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一般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一般为4~5人,组成6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制定企业运营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市场划分与准入、销售会议与订单争取、厂房生产设备购买、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融资贷款等方面的约定。第二,对抗阶段。对抗开始后每一个企业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讨论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开展竞争经营,制定重要经营决策,决策的结果会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结果中。几个经营年度完成后,将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比较,效益优异者获胜。第三,评审阶段。每年的经营结果出来后。各方都要对其进行分析,适时调整企业战略。第四,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评审经营效果。
(3)课程实验与实习。实验主要是学生在管理技能实验室中,通过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等方式,完成经营战略、市场营销、商务洽谈、人才招聘、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电子商务、信息开发等实验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管理技术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对管理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4)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往往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是对大学四年学生系统学习的总结。学生通常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到实习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习,就是通过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学生在固定的实训基地完成实习任务,分散实习是在建立相应的考核约束机制以保证学生完成实习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并借此机会使学生能够找到较好的就业单位。
作者:王怡红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2]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8(12)
[3]张冷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及实践[J].文教资料,2009(2)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案例研究;批判;价值;运用
案例研究方法作为一种以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行为和企业结果进行剖析来总结企业管理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决策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当前的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性非常大,尤其是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更是与政治、经济、市场等多种变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企业在每个阶段时期所应该采取的管理方法都各不相同。也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开始提出,以研究案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并不科学,这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误区,使其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照本宣科,给学生带来误导。那么案例研究方法能否被运用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呢?以下本文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1.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一直都未曾中断。并且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越来越激励,人们对其的批判言论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反对将案例研究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主要是说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较多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在批评案例研究方法的过程中,还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外部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也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点。它不宜于通过实证来对其进行研究,只能利用构筑理论以及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其工商管理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
2.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分析
尽管案例研究方法在运用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其还是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的。笔者认为,能否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和教学领域将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发挥出来,主要在于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为了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认识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可以从其发展历程和其工商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
2.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案例研究方法最早的代表就是教学案例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将案例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商业的教育过程当中,效的推动了案例教学理论的发展,并且在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案例管理教学文集,这也为案例教学研究方法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以后的30年中,案例教学研究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直到20世纪中期,在福特基金会的帮助下,案例研究方法才等到了一定的推广。而在我国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高校中教学过程中的广泛的传播。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案例研究方法在我国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开办了许多案例培训机构,来促进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
2.2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
从工商管理发展史来看,当前存在的许多管理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出来的,其中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而来的,因此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当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也如相关学者所说的,在工商管理领域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其中有绝大部分人是学界的权威人物。由于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人们对工商管理领域有着新的认识,而且通过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就必须建立一个该框架系统,通过明确的表述,对组织之间的比较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当的结论,为了企业的工商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依据和实践经验。
3.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建议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研究方法并非是一无是处的,那种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是非主流研究方法的人只是从片面角度来看待案例研究方法,并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上剖析案例研究方法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定位案例研究方法,才能采取正确的案例研究方法来研究工商管理的相关课题。
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在某种程度上讲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研究水平。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不够合理全面。并且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经典案例非常少,即使有对企业管理进行调研的活动,也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走马观花的粗略调研,缺乏真实的求证和调研。这就使得现有的工商管理研究案例所具备的学术价值并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工商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在以后的案例研究方法应用中,应当大力提倡用国际化的视野、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深入企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强调案例研究步骤的规范性,并严格地区分研究案例和教学案例、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的异同,不同于教学案例而撰写出的研究案例是开展案例研究的重要步骤;撰写研究案例时,忌讳用主观判断的、含糊的语言,强调通过调研访谈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要注意案例细节,从细微之处往往可以观察到新事物,新事实。第一手资料如实验室观察的数据一样重要,它必须是真实、客观、可信赖,是研究性论文的立论依据。只有在优秀的研究案例基础上发现研究事实、提出研究结论,其研究成果本身才会有较高的可信度。
4.结语
总之,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只要多采用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作为研究案例,并积极结合实际企业情况和经营环境对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从案例研究方法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和研究结果。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观端正的科研态度,正确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任胜钢.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J].经济师,2005(03).
篇4
关键词:高校本科;工商管理学科;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1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招生规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7.5%,已超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基准线。我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根本原因,但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的是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精英教育的衰退,这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普遍发生了。由于认识的误区和浮躁的心态,本科工商管理学科是大学扩张最快的学科,教育质量和精英教育问题更为严重。但在实际中,很多企业依然对管理精英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如何面对精英教育衰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º特罗认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教育依然会以各种方式存在。
2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因素
培养管理精英是许多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理想,但大学生并非一出校门就成为社会精英。历史地看,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观念的变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历史上形成的教育传统、教育机构的定位等,都会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乃至整个培养模式中反映出来,且始终处在演化之中,以致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工商管理本科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基本影响因素如下。
2.1企业因素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企业,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对管理精英的培养模式具有限定性作用。目前企业对管理精英的理解,往往使用的是“管理人才”,其外延比管理精英更为宽泛。
2.2高校招生与就业环节
与培养模式紧密相关的两个环节是招生和就业。学生的入学条件限定了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如果学生入学前学习成绩很差,就很难适应高水平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就业情况则是培养模式有效性的证明,如果一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都无法找到工作,这种培养模式也就难以为继。2.3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形势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形势在变化:第一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宽口径、厚基础、重通识的培养模式在高水平大学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而一般院校(包括大专层级的管理教育)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却更加强调专业化教育;第二是校际竞争日显激烈,一所大学欲在这种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努力在培养模式中树立起自己的特色,以此来赢得社会的认同;2.4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培养模式必须符合本科生的学习特点,985大学招收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很强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对纯粹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知识则不感兴趣,更愿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
3基于985院校的本科工商管理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思考与研究,基于985的本科工商管理精英人才教育思考为“理想型”培养模式(见图1)。建立面向精英培育的本科工商管理学科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五个方面问题。
3.1坚持四年一贯制的学习体制
我国的大学学制为四年,但在一些学校中,出现了部分学生三年修满学分,然后以实习或其他名义变相离校的现象。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学习,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作为面向精英培育的大学本科培养模式,应该要求学生利用好在校的每一天,努力汲取知识养分,而不能以考托福、考研或找工作为由,随意离开学校。当然,这一问题也说明一些学校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存在漏洞,如一些授课教师有“放水”倾向,对学生赶修学分的行为没有制度约束,等等。我们认为,有志于成为本科工商管理精英教育的机构,应该坚持四年递进式的培养方式,使大学生在四年时间内保持紧张、充实的学习状态。
3.2制定合理本科专业规划
3.2.1合理划分专业,明确培养口径对于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国内外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一种是完全打破专业界限,或者把学生简单地分为文理科两大类,实行大类招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在高年级时再选择若干专业项目,如美国西北大学、哥伦比亚、耶鲁等学校,以及哈斯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都采用这种模式,本科前两年以通识教育为主,第三年开始选择专业并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专业项目(类似我们的专业方向)。另一种模式则是学生在入学时就按专业分类,如日本一桥大学、法国的高等商业学校都属于此类。学生在学习一定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在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或一些专门化课程进行深入学习。比较这两种模式,后者的培养口径比前者略窄一些,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大体相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管理学门类(12)下的工商管理类(1202)作为本科招生和培养的基本专业口径,在本科培养中不再进一步细分专业,而是更灵活的设置更多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3.2.2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通识教育不仅担负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管理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培养计划中,前述学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应该被置于特殊的位置上。(1)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的学科中,选择出若干门基础课程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并为学生深入学习这些学科的知识创造条件。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学校通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通识课程,即使在同一领域中,学生也有充分的选择机会。但限于国内学校的条件,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通识课程,因此可将与工商管理关系密切的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单独列出,如同经济学科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或数学可的运筹学一样,作为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如果学生有深入学习这些专业后续课程的要求,还可为学生创造跨院系选课的条件,使学生在一个方向上打下更深厚的基础。(2)注意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通性,教师在教授专业理论时,应该从理论脉络上,说明这些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关系,使学生们理解专业知识的来源,以及为什么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有一定的应用。我们认为,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要实现“厚基础”,首先要注重这样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在一两个这样的学科领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都会大大提高。这也正是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特点所在。(3)确保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通识教育可以服务于专业教育,但这并不是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还是培养学生以理性思维认知世界的能力。可以学习复旦大学的经验,将通识教育由拓宽知识宽度转向方法论的教育(这里的方法论不是指科研方法论,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比如如何认识某个领域的问题)。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如哲学类课程、逻辑学、生命科学类课程(如进化论),在通识教育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应该作为本科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目标和考核标准,都应该有严格的要求。3.2.3明确工商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也是对大学使命的一种反映。目前国内一些“985”大学的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中,最常见的词汇是“高级人才”、“复合型人才”,如“掌握某类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也有一些学校如北大光华使用“有现代管理知识,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实际工作技能的(某某类)人才”这种朴素的说法。我们认为,前一类说法尽管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也会培养起学生的傲慢气质或如明茨伯格所说的“让思维停滞”。后一种说法的职业导向太过具体,过分局限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陈述,不利于学生未来可能面对的多样化发展,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建议将工商管理类本科的培养目标大致设定为:以理性思维认知世界,以整体意识分析企业,以创新精神和竞争气质面对未来的管理人才。不同的学校可以在这一基调上增加自己的特色化目标。这一培养目标强调了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人文、科学知识,使学生领悟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通性,培养学生的完备人格,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更好地认识复杂的世界。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理性思维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理性思维能力随着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增强。失去这一基础,理性思维的批判性特征就会变成怀疑论,逻辑推理更无从谈起。3.2.4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目前实施的工商管理类教学计划中,各学校的差别很大。有些学校的专业必修课达到70学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达到30学分。有些学校的专业必修课只有50多学分,专业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只有15学分。在一些学校中,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不清,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目的不明。一些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内容重复,而一些专业选修课并不是高度定向的深入学习课程,而更像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专业基础课程。改进课程结构,明确课程目的,理顺不同类别的课程关系,已成为完善工商管理培养模式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明确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的目的。专业必修课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理解企业内部活动及其外部环境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选修课应该是学生在某个方向上深入学习的系列化课程,一个方向可以由3到4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以专业必修课为基础,又不与之重复。一个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个方向进行学习,但选定一个方向后,必须修完这个方向上的全部课程。(2)改进的学分结构,避免为充填学分设置选修课程的现象。(3)在高年级开设一至两门整合型课程,强化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认识。所谓整合型课程,意指学生在选洗过程中,可能会综合运用各种专业课程知识,把企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3.2.5改进实习课程企业实习是工商管理学科培养方案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一定时间的企业实习,可以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可以使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如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使将来一些学生不在企业工作,实习的经历也可以使他们真实感受企业的环境,了解社会现实,丰富其阅历,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目前,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实多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对学生实习缺少明确的计划和指导,对实习疏于管理,对实习成果无法进行评估。一些学生为找工作而实习,偏离了实习的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学科培养质量,需要对实习课程进行扎扎实实的改进。3.2.6大力建设研修式课程所谓研修式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某些问题,一边学习一边研究式的课程。研修式课程与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不同,每个科研项目都有自己的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并且不同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有相同的主题。吸收本科生参加研究课题,固然可以增加学生体验科研活动,从中进行学习的机会,但科研课题时间期限不一,研究内容不同,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甚至容易影响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研修式课程有着大致稳定的方向和主题,学生可以在校内完成,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一些研究课题搭载在研修式课程之下,以求使学生取得更好的研修效果。
3.3建设有特色的教育方式
3.3.1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各具特色的大学并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走向繁荣的标志之一。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作为学校办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反映出各校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自身特色。一所大学的特色往往集中体现在:围绕办学理念形成的学校品格,学校的师生长期秉持的的学风和学校经长期培养而形成的优势学科群。这些特色应该在学校的本科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出来。3.3.2提升国际化的层级对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方式而言,国际化办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和沟通,能够胜任国际企业中管理工作的人才,增强学生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能力。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国际化办学项目,包括与一些海外大学的学生交换项目和“2+2”、“3+1”合作办学项目,已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3.3.3完善本科生的导师制大学生在大学要经历起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从中学到大学,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从以前过分依赖家长的生活方式转向集体生活、独立处事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大量接受教师指导转向主动学习、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方式。他们会受到家庭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品格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并在大学开始寻找职业生涯的起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困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学生的责任。
3.4建设与高水平本科教育相匹配的就业平台
高水平的本科培养体系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就业平台相匹配。所谓高水平的就业平台,是指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其个人发展机会的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大学包括国际知名大学在内,多数设有类似就业指导中心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各种招聘洽谈会,有些机构还有专业人士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我们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和一些在南开大学读博或读MBA的台湾学生作了简单对比,发现一些知名度远低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台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却可以进入很好的企业,获得比国内这些学校本科生更理想的工作机会。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固然与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有关,但也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就业平台来缩小这种差距。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因素是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有效地传授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师的品行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响,其影响程度甚至不亚于课堂教学活动。许多学生在同教师交谈时总会涉及人生观的问题,而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防止学生把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精英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精英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J].徐丹,等,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3).
[2]明茨伯格.管理者,而非MBA[M].杨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1.
[3]姜澎.复旦大学调整通识教育核心课程[N].文汇报,2016-3-16.
篇5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高校的众多学科中,管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具有鲜明的特征。工商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组织改革,其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实践创新,这就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直接进入企业经营一线,面对变幻莫测的组织环境,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各项管理实践的挑战。
近年来,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在国内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次中美两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现状的调研中发现,美国学生的创新性指标明显高于中国学生,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学生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教育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忽视,整个培养过程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塑造。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容易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大学对于教师的管理客观上是一种让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模式,再加上当前教师劳动仍是一种谋生手段,因此高校教师也很难有动力和热情进行教学的革新。
对于高校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社会各界都在进行反思,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是当前高校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教育专家、工商管理类教师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例如改进教育模式、校园文化、教学方法和方式等,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可以选择的方向。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管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怎样培养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需要倾听用人单位的诉求,需要倾听已经毕业学生的反馈,他们在实践一线,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要求,提出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和要求。华侨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国务院侨办所属侨校,上级主管机构及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将其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并在切实执行,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也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11月是华侨大学50周年校庆,工商管理学院借助校庆校友返校这个时机,采用问卷的方式向校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参加此次调研的校友来源比较广泛,他们代表各类用人单位提出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结论不仅对于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对于国内其他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借鉴意义。
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类人才
从调研结果看,按照李克特量表法,校友(代表社会一方)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员的交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非常看重,校友认为这些能力非常重要的比例超过了50%。让校友对各种能力的重要程度按照得票多少进行排序,结果是交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此次调研是有说服力的。有些结论不完全一致,例如,按照李克特量表法,有47.82%的校友认为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即认为非常重要的比重并不太高,处在中等,但按照排序法,它排在第三位。实际上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并不矛盾,原因在于认为专业知识重要的校友往往把它排在极高的位置。工商管理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此次调研也能看出这一点,校友所看重的交际沟通能力、适用能力以及执行能力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校友认为创新能力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重为100%,也是最高比例。调研结果说明,如果将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工商管理学院应该重点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如果将所有工商管理学院定位为培养理论型创新人才,确实要求太高,又有点不切实际;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比较切合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另外,校友认为工商管理学院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比较欠缺的是:抗压能力、创新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兴趣知识。这其中创新能力、抗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又非常重要。这说明创新能力是一种社会需要的重要能力,同时也是工商管理学院目前培养上还比较欠缺的地方,应该重点发展。
三、培养方式的选择
从统计结果看,校友认为,培养方式重要程度的排序依次为:教师带队参加与企业的交流、教师讲授、学生专题讨论、参加创业等计划大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从该结果看,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能看出,校友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方式也非常重视,例如,学生专题讨论、参加创业大赛、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都是校友认为重要的培养方式。教师带队参加与企业的交流排在第一位,并且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培养方式,这一方面说明了校友对培养实用性能力非常重视,都很看重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选择了教师带队这种方式,说明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很看重学院专业教师的参加,这样会提高知识的接受速度,并且有教师指导,与企业交流中获得的知识更有针对性。
四、人才培养需要加强的方向
对于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的项目上,按照急需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名前五位的项目依次为: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交流、创新性课程和实践的锻炼、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其中教师水平和学校的宣传力度,校友认为也有提升空间。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的建议上,归纳起来主要有:注重实践培养,包括培养实践性人才、实践培养要结合职业道德和科技发展、信息管理多上机操作;培养全面型人才,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加强英文教学;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培养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这说明,工商管理学院今后需要在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上增加力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方法、创新性课程和实践安排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五、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
1.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
调研的四个部分都说明实用人才的培养是校友们所看重的。这次在调研问卷设计上,为了获得正确结论,我们并没有特别强调创新性人才培养问题,以防止问卷出现引导校友按照我们要求回答的现象。但从调研结果看,校友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都很看重。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将实用和创新结合,那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重点应该是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的内容、培养的方式及今后的改革都要向这个方向迈进。从调研结果看,校友非常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特别是与企业的交流。今后工商管理学院需要结合企业的要求、与企业进行沟通,同时将企业请进来,让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校课外的实践中,创业、创新等竞赛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进行系统性思考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通过一次课程、几次讲座、一些活动很难实现目标。这种人才的培养要通盘考虑,既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创新,也要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体现创新,还要在实践中体现创新,甚至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创新。因此,学院今后要从多方面加强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篇6
竞争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企业需要拥有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在亲验式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企业人才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形成以亲验式课程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当代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如果不具备教学的艺术性,那么课程结构将是僵化的,教学方法将是陈旧的,教学氛围也必然是枯燥的。只有提高工商管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工商管理亲验教学活动中来,不断激发学生踊跃进行亲验的兴趣。首先,改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强调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来,为学生设置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块。其次,主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在符合学生心理和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热情,并且注重让学生在亲验教学活动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满足工商管理教学的需要。
2.保持动态的亲验教学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传递的社会,各种商业案例层出不穷,新的商业经营和管理模式不断的创造着商业神话,新技术的更新意味着经营管理理念的变化,只有让学生在动态的亲验式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来自时代前沿的冲击,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使工商管理教学由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的拓展到各个领域。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在亲验活动中重视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更加敏锐的神经和头脑。其次,亲验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上,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着力培养学生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策略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主动性。
二、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设定目标原则
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学科亲验教学的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商务能力,应当科学的设定亲验教学的目标。首先,保证亲验教学目标与工商管理教学内容相契合,围绕工商管理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使亲验式教学在合理目标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应当保证亲验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亲验活动难度适中,学生能在各种实际工商管理活动中,不断的获得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2.强化实践训练原则
亲验式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的感受理论的作用,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直观感受,应当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纠正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其次,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机会,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亲验活动中去,能在足够的练习中提高能力,不断满足学生提升能力的需要。
3.必要评价指导原则
在发挥出学生是亲验活动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出教师必要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亲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这样不仅节约教学资源,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亲验活动。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主动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在亲验活动中的效率。其次,对学生的亲验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开展亲验活动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能根据学生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延伸,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探究理论问题。第三,积极的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有效避免负强化给学生带来的错误引导。
三、工商管理学科亲验式教学的主要策略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开展亲验式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成功进行亲验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当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不断解决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参与活动的意识。首先,为学生树立基本的工商管理理念和教会必要的工商管理原理方法,让学生在主观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化自己的理性认识。其次,教师应当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力求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尊重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为学生传递出恰当的信息。第三,不断增强工商管理课程的探索性与合作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各种经典的商业活动案例,并且创新性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活动的策略
为了吸引学生全情投入到商业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可以创新丰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活动。首先,给学生必要的自由,允许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课堂进行模拟商业活动,促进学生共同策划,紧密协作,全面提高商业活动的效果。其次,组织多种社会实践的社团,不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大力丰富学生的业务生活,全面延伸工商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组织学生开展验证性的商业案例分析和亲验式的商业实践锻炼活动,注重角色扮演,以及模拟商战的实际场景,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
作者简介:蒋团标(1964-),男,瑶族,广西富川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鹏(1981-),男,汉族,广西桂林人,桂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经济师,管理学硕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历史性转变,“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完善的工商管理教育是工商管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及其超前的引导性,对于未来工商管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高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未树立起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在专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服务定位模糊,办学方针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一味追“高”求“大”,与现行的我国高等教育指导方针相背离。教育观念陈旧,在教育价值观中重社会需求,轻个人发展;在教学观上,以教师为中心,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学”轻“问”;在教育质量观上,单一化思想严重,唯大规模与硕、博点设置为重,重共性,轻个性;专业教育的人才观还滞留在高深知识的继承性人才观,未能树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观。
2、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趋同,与职业需求差距大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又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工商管理的学科发展、职业实践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均已受到了重大的影响。针对这些变化,我们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实践创新与综合素质维度、个性化教育、学习能力与终生学习意识、创造力、做人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专业院校学生在知识摄取、技能训练、价值取向和职业道德养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方面与职业需求相去甚远,不能适应职业多样化的实际需求。
3、专业发展缓慢、教学和实践脱节,学生适应性差
首先是学科基础仍不够广泛,经济学占主导地位,而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和法律等领域还未成为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其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偏高,工商管理专业深度发展较缓慢,覆盖面狭窄,视野不够广阔。第三,课程体系结构上缺乏弹性,结构固化,方向性、选择性差,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原则相矛盾;以学科的分异而设课,课程间结合差。第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时设置与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及其所固有的突出的综合性、实践性相比,相对不足;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施过程随意性强,指导少,效果差,反映在毕业生对职业岗位适应慢、能力差,甚至出现思想和心理上的落差。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的培养特色取向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而应用型本身又是个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应用型是相对于理论型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管理类基础性人才而言。管理类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市场、发展管理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市场的一般规律的人才;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市场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应当明确,本科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比如,高等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的教学和管理科学专门人才”,对其中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管理学素养,受到应用研究初步训练”;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也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较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种应用型人才,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是不能等同看待的,否则,过分强调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势必降低本科教育的质量。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
1、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采取通识教育加专业特长或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在专业方向设置上采用“一专多向”的设置方式,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主—子模块”的设置形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学科壁垒,采取专业基础与专门化课程“集成联动式”的组合,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
2、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这一点主要反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考虑了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做好到工商管理职业实践中工作的思想准备以及符合新时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毕业生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职业实践的要求,在职业竞争中争得首发优势。此外,由于他们出众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还同时具有较强的转岗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3、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
新时期的工商管理职业实践对企业人才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为此,新时期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爱国、爱岗及敬业精神,追求公平公正和自觉保护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向权利讲述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科学辨证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人文社会知识背景等职业素质;应具备自觉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开创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竞争与合作,外语、计算机等学习和实践工具应用以及书面、口头表达等执业能力。
4、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目前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讲,也可以说是为地方和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和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我国地域辽阔,而且是多民族国家,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结构特征等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当的地域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背景知识,在实践工作中与地方社会文化相融合,并且全面了解和熟练应用这些背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问题。
5、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由于在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对教育主体普遍贯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了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扎根地方、深入职业实践一线的就业思想准备,毕业生在毕业时就业定位明确,不再出现不切实际的就业想法,使就业问题基本能够顺利解决,利于他们轻松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并顺利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此外,应用型人才要明确自己的服务方向定位,对事业发展的期望值适中,再加之他们在校期间接受了更多的岗位实践锻炼,使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三、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1、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首先是人才根本特征的确定,其受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学科专业发展潮流、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三个背景影响,然后确定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和业务培养要求,四者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高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就业走向和基本的专业方向设置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走向主要有:到政府部门协助制定有关公共政策或负责企业管理规划的行政管理工作;到各行业进行经济管理的企业人才,从事企业管理的咨询工作等。但总的就业走向是院校所在的地方和区域的工商管理有关单位和部门。“大专业,多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改革的一种主要趋势,在国家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下,学校根据职业市场变化适时设置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在不同方向上拓展,既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又能够灵活掌握,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学生确定专业方向的时间可灵活掌握。各个方向协同互动,共同保证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培育和促进院校专业办学特色,从而保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
3、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毕业规格的基本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传授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敬业、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素质,而且还需要有辨证的、科学的实践工作方法,需要树立开放、服务、竞争、合作的现代观念和意识,以及需要具备与群众合作,以口头、书面文字等表达方式与社会交往、综合协调等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则更加突出“能力本位”和“一专多能”的规格特点,这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做过相应的解释和论述。在确定培养规格及业务基本要求时,主要是要处理好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知识、能力与职业道德及全面素质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等。
4、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优化
第一,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和院校办学特色、学生个人志趣,精心设置相应层次的课程主、子模块。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其课程体系可以采用主—子模块共同设置的方法,即按不同专业方向特点设置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定向组合,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同时提供个性化发展模块,将同一大类课程的多门小型课组合起来,学生可根据不同志趣要求选择其中的部分课程学习,学校对其在某一大类课程方面所需获得的学分做总量要求,使得在保持课程的弹性和可选择性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
第二,进行课程体系总体优化设计,平衡课时安排和课程体系结构。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尽可能压缩课内总学时数,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学时间。将普通本科教学计划的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向通识、专业两段式设置方式转移,淡化学科性教育,增强专业基础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并做好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课时量的平衡。适当加大选修课学时比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适当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比重,缩小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三,削减、删除或重组课程中重复的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实行“课程集成联动”。要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差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高效、互动的效果,并提高课程的职业针对性。此外,由于主要是针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的,对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不适用。“课程集成联动”的概念是新理论,尚需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实证,但相信作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相关课程的职业针对性,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互联互动,增强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实效性的方法,具有相当的探索价值。
第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突出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特征之一,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增强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来实现的。为此,一方面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另一方面是对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订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设计、实习任务指导书,并对实践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控制。此外,要注意加强与行业部门单位的合作,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
第五,职业定位与职业适应性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自身明确自己将来的职业定位,在学习中主动配合并有针对性地自己参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与此相配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同时展开。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采用专业介绍、思想品德课、岗位实践、专业概论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综合开展。
5、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非教学培养途径的安排
第一,要有针对性地认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工商管理实践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相当完备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应付将来职业岗位实践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企业问题。另外,利用学生假期时间,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要精心设计,做到有任务书、有布置,有指导,有讲评、奖励,使学生获得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和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部分地缓解课时量紧张的矛盾。
第二,开辟第二课堂,丰富隐性课程。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时间上,主课堂在学时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为学生提供开展第二课堂的自主支配权和有利条件;在活动内容上,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格局;在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要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考虑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组合,特别是采用团队活动的形式,既可实现个性互补,协作攻关、模拟现实,又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尽可能地提供多途径的发展和锻炼机会,使学生在共性发展基础上,培养出个性优势和特长。
篇8
1.国外对工商管理的研究过程。工商管理的分析,在国外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而且也形成了较完善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基于数据的调查,国外在对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的研究这方面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一样的,如今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企业如何应在更广泛的地区做到合理配置资源,如何获得更多的成熟稳定的客户,使企业在资本操作的工商管理研究市场及其他问题更具有竞争力,因此理论分析仍然是占主导地位。2.国内对工商管理的研究过程。国内一些工商管理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明,我国对工商管理的研究的活跃度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营销很快在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研究与开发。主要是因为我国近年来,开始由政府作为经济主体向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为主体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需要面对很多不适应的情况,这对于电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来说将是一个主要的管理理念。另外,我国将工商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放在一起,这些数据表明,企业管理已慢慢被社会所认可,正在一步步迈向更成熟的道路上。
二、国内外工商管理方面发展现状的对比
1.在数量上进行对比。国外一些国家对工商管理研究所取得的数据分析,使我们的结果更加清楚明了,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相对完善的体系,但对我国工商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快速的增长情况。在国外,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营销管理、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我们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市场管理所涉及到的企业理论以及财务管理,本文对我国工业和商业的出版管理不仅在数据上改进进行了定量分析,其对关键问题的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与国际水平差不多。虽然现在我们在工业和商业管理方面虽然有一些小的突破,但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异的。2.在重点问题上进行对比。近十年来,社会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不少,对企业这一新的技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集成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变化,供应链管理也需要改变,这就造成了一些与其相关的研究。国内和国外的差距比较大体现在对营销的研究上。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企业必须面对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这部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据统计,在营销和推广方面,国外传统的品牌策略和对广告的研究非常稳定。在我国的市场上研究的是其主要的品牌,广告等,在营销理念上加入新的概念,如网络营销和绿色营销等,但实际应用较少。
三、促进国内工商管理发展的几点建议
1.国内比国外发展慢。例如,在海外第一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是研究和分析市场营销及跨国并购等。在国内,研究者对提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和研究。我国更是对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特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很多的管理理念和认识介绍都是在西方文化及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通常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是首先在国外形成的。2.关注工商管理学科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的影响,是基于信息设计和生产新产品的,还有电子商务与供应管理系统等。3.国内外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的不同。国外在进行工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将理论成果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我国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理论成果,没有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对实践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企业管理研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的研究需要更加重视工商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检验和改进理论。在分析中,处了相对于标准的研究外,我国对工商管理的研究主要还是思辨研究,实验的定量研究较少。4.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论文和作品缺乏实用性。向发达国家吸收先进的管理方式,这表明,我国工业和商业这种管理学科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缺乏将理论与我国工商管理具体实践相联系进行创新。5.实施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应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而进行改变,要进行独立的经济监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单位负责报告,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定期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对本单位实施效果的有效性,并加强对服务监督的改进。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3102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爆炸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最大的专业科学领域之一,自然应当将管理学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创新放在其教学改革的重要位置。同时,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根据其师资力量与生源素质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管理学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改革,以适应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开展的意义
近年来,在全球化加速的趋势下,英语越来越显示出世界语的作用。和一般高校一样,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也面临着新时期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应用化的新要求;同时,基于独立学院生源一般、师资队伍不成熟的实际情况,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本科的教学中适时、足量引进和不断加快管理学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1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是基础英语的应用化升级
一般的,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一至二年级)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后,必须修读应用能力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简称SBE)。
管理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Management Sciences)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一至二年级)后,所必须修读的、使用英语为表述载体的管理学专业知识课程。对该课程应用双语教学模式,不仅是保持大学英语教学连续性的高级阶段,而且是切实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1.2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是对管理学理论的国际化拓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母语和外语的双语人才已经成为人才需求市场的一个热点,管理类人才亦不例外。作为一门一级学科,管理学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尤其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管理及管理人才的标准日益国际化,这要求我们的管理学教学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跨文化管理环境。
因此,管理学专业英语在传统的管理学理论教学基础上,一般通采用相关西方的管理学原版教科书,或以英文为载体编写适应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对于管理基本理论和英语应用能力方面需求的教材。对该课程应用双语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应用英语来学习管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外语的运用能力,这是拓展学生国际化素质的重要手段。
1.3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是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应试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独立学院的生源素质确实逊色于一、二本高校的生源,学生从整体上看在学习的自主性与自控性上不如一、二本高校的同学,这往往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对于基础英语的学习与掌握逊色于一、二本高校的同学(这一差距直接体现在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和考研英语的过线率上)。
因此,一般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的管理学专业英语课程,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对其的学了上述提高应用能力与开拓国际化视野的作用之外,实际上还起着复习巩固基础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该课程几乎是大学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最后的正式课堂英语学习机会了,因此该课程的教授在很大程度上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和考研英语的过线率。
2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的难点
从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至今,我国采用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实践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尽管有相当的师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抱以肯定态度。但是,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是,英文口语难以听懂、课堂缺乏互动、授课节奏拖沓、有些西方管理知识完全不符合中国企业的实情。因此,虽然大多数学生均对双语教学有期待,但亲身经历后往往感觉实际收获与期望有相当差距。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的老师,笔者认为导致这一局面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授课师资能力欠缺
应该说专业英语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全面开展还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作为新生事物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而,成熟的教学经验的缺乏,以及较之普通专业理论课程更复杂的备课、授课要求,都集中导致了现有授课师资队伍的能力缺陷。
第一,教师备课难度大。
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摒弃了那种在高校“教英语的老师只教英语不教相应学科知识,而教相应学科知识的老师不使用英语”的情况,将英语能力培养与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应该广泛研读管理学相关专业书籍、学术专著及文献资料,做到对本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全面与深入的见解。
其次,教师的备课还要注意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创新,不能使专业英语课堂流于基础英语的形式;从而让学生在双语学习环境中彻底掌握对管理学知识的“听、说、读、写、译”这五种综合技能和交际能力。
第二,授课中“中―英”双语难兼顾。
管理学专业英语是一门很特殊的课程,它的双语授课过程不仅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学英语的理论应用延伸学习。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如何把管理学这一门应用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与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一方面不至于如坠云雾般听不懂;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形成“英译中”的课文阅读,对于授课教师的管理学理论功底与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2教学教材存在缺陷
第一,教材编译存在问题误。目前,一部分管理学专业英语教材实际上是由英语专业的专家组织编译的,这些同志在英语翻译水平上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应用能力,但是,由于他们毕竟不具备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的知识理论背景,因此在教材的编译中难免出现因专业知识背景不足而导致的翻译失误。
例如:《管理学英语》(卜玉坤2002年)第12页中谈到“Although workers don`t particularly like such close monitoring, turnover actually dropped when the new system was implemented”,对应在该教材第225页的翻译为“尽管工人并不喜欢这样严密的监控,但在新制度实施时,营业额实际上下降了”。这一翻译中对于“turnover”一词的处理值得商榷,本文认为该词在这一语境中应该翻译为“人员流动率”更加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全句的正确文意应该是“尽管工人并不喜欢这样严密的监控,但在新制度实施时,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实际上下降了”。
第二,教材内容机械,缺乏应用性内容。
目前,国内的管理学专业英语教材在主体内容上一般采用西方经典英文教材的摘编,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教材中阅读理解(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及阅读应用(Reading and Practice)之后的内容往往流于形式。一般教材确实会列出听力训练(Listening Training)、口语训练(Speaking Training)、写作训练(Writing Training)等内容,但是实际上这些教材中的“听力训练”往往就是将四六级英语听力内容的简单附录,“口语训练”成了“技巧描述”,“写作训练”成了一般英语小作文,明显缺乏专业导向或是实践可操作性。
2.3教学方法普遍陈旧
当前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机械照搬基础英语的授课模式。授课时课堂上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将文章从头至尾逐字逐句翻译并讲解单词与语法,和基础英语课程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导致:一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觉得基础英语就没学好,现在又来了专业英语,畏难情绪很大;而另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则认为专业英语课程与基础英语一个味,对考研的英语复习帮助不大,学了也没啥用处。
2.4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偏差
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就停留在四六级过关上。一旦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动力就明显不足,对专业英语课的学习缺乏自觉主动性。同时,又由于专业英语词汇量偏大、文章内容一般较基础英语艰深枯燥,一旦教师讲授方法单一,最终导致许多学生把这门课程看成是为修学分不得不上的课,以至于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三、四年级英语水平不仅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反而出现滑坡下降的趋势。
3创新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建议
针对上述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进行创新改革。
3.1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教材的编写团队应该由高水平英语教师与高水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以保证教材英文翻译的专业与精准。同时,编写团队也应该多参考外文资料或相关专业书籍。
其次,教材的能力拓展内容应该加强专业导向与实操性。可以适当使用“商务英语(BEC)”、“国际商务口语”、“国际商务函”等内容来充实教材中的听力训练(Listening Training)、口语训练(Speaking Training)、写作训练(Writing Training)部分。
再次,管理学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应该跟上国内外最新的发展,涉及相关的前沿热点,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2切实提高教师水平
管理学专业英语双语教学的课堂核心是授课教师。在选择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环节,学校应该注意优先选择有多年海外学习背景或外资公司管理工作经历的教师来讲授,这些教师往往能够根据学生接受能力比较自如地切换两种语言讲授专业知识并组织课堂讨论。
此外,该课程的教授老师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如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力求树立与时俱进教学理念。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去英语语言国家学习、进修或从事研究。
3.3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要明确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围绕专业交流的实际需要,在双语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专业方面的听、说、读、写、译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真正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并熟练地交流信息。
本课题团队的教学实践显示:教师不是“主宰课堂语言活动的惟一权威”,也不是“向学生提供语言知识的惟一源泉”,而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指导者“instructor”、教练员(trainer)、促进者(facilitator)、好老师(good teacher)、好朋友(good friend)。其主要作用是引导、示范、推动、激励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积极进行语言知识学习积累和语言实践运用活动。学生是语言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是课堂的真正“主角”。
同时,基于独立学院生源学习能力偏弱的特点,双语教学也可以适当结合与英语四六级、考研相关的内容(这些考试的阅读文章中有大量的经济管理类文章),从而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学生的英语“再学习”提供帮助。
4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经营理念,实现与国际市场的真正接轨。而所有这一切的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直接用外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商务英语交际的技能。因此,必须将外语教学向专业知识领域扩展和延伸,并在教授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双语教学。同时,我们的研究认为:结合独立学院的生源及师资特点,管理学专业英语的教授过程中也应该适当加入英语四六级、考研相关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倪跃峰.高校本科阶段中英双语教学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2007,(5):226229.
[2]蒋秀凤.管理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体会与探讨[J].海外英语,2011,(4):3839.
[3]鲁淑芳.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充实内容科学评价――管理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2,(3):138140.
篇10
论文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重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专业软件实习、课程设计3个方面设计了物料需求计划实验教学系统,并探讨了教学实验系统的新思路和改进方法。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
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2]何维克,鄢家利.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9-81.
- 上一篇:与语文有关的校本课程
- 下一篇:护理病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