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7 16:0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旅游市场的特点

篇1

(一)主要客源国空间分布集中性分析国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者的来源和空间分布,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G测量[3]16-23,公式为:式中,G为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xi为某年第i个客源国游客量;X为某年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大,说明游客来源越集中,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差;G值越小,说明游客空间分布越分散,旅游经营稳定性越好。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见图1)。总体上,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在波动中变化,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最高值51.1下降到2011年的最低值32.3,说明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渐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渐趋稳定。具体来看,地理集中指数存在明显年际波动变化:1993年地理集中指数最高为51.3,在经历连续三年平稳下降后,1996年地理集中度为43.4;1997年地理集中指数却突降为33.8,主要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致使国际旅游业遭受重创、国际游客减少;2003年受SARS影响,地理集中指数下降明显;2005以来,客源国地理集中指数一直处于持续下降之中,且与理想值[3]54-55差距逐渐缩小,表明辽宁国际客源空间分布日趋分散,国际旅游发展逐渐稳定。(二)主要客源国时间分布集中性分析旅游需求年际集中性可用年际集中指数Y进行分析,表示旅游需求在某一时段中各年度间集中或分散的程度[4],公式为:式中,Y为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xi为某一客源国第i年游客量占某一时间内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x为某一时段内客源国游客量的平均值占这一时段中客源国游客总量百分比;n为某一时间段内所包含的年数。Y值越大,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不稳定;Y值越小,说明客流随时间变化稳定。利用公式(2)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年际集中指数(见表1),其中日本年际集中指数最低,Y值为4.28,说明日本游客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强度不大,客流随时间变化较稳定;英国和新西兰年际变动指数最高,分别为6.35和6.00,两国对旅游需求的时间变化强度较大,客流不稳定;菲律宾、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六国Y值在5以上,也反映出较大的年际差异性。泰国、印度尼西亚、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五国年际指数相近,对旅游需求的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二、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

对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分析,能够深入地把握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对国际客源市场进行定位,为分析研究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供保障,也为科学地进行旅游市场开拓服务。(一)亲景度亲景度是指通过对某客源国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市场占有率与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之比,分析旅游者对某目的地的向往及偏爱程度,以深度透视某时期旅游市场竞争格局和演化机制的一种客源市场分析方法[5],公式为:F=(Pi/P)/(Ci/C)(3)式中,F为客源国亲景度指数,Pi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客源国人数总和,P为到某一目的地旅游的外国游客总和,Ci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客源国人数总和,C为到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外国游客总和。根据亲景度指数的大小,我们可将客源市场进一步细分为强亲景客源国(2≤F≤+∞)、弱亲景客源国(1≤F<2)、弱疏景客源国(0.5≤F<1)和强疏景客源国(0≤F<0.5)。 (二)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偏低,差异不显著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变化情况(见图2),因统计数据不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亲景度从1995年开始计算。1993-2011年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差异不显著,日本游客亲景客源市场,亲景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最大值为2.41(2008年);多年来亲景度最小值为0.09(菲律宾,1995年)。从平均值看,仅日本属强亲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疏景客源国,其中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属弱疏景客源市场,其余国家均属强疏景客源国。可见,辽宁主要客源国亲景度普遍较低,差异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辽宁对许多客源国特别是对强疏景客源国的吸引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反映客源国对辽宁旅游的偏好比较稳定。除日本外,其他市场明显缺乏高峰值,也表明辽宁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三)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平稳从图2看,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亲景度波动表现平稳,日本亲景度指数呈平稳发展趋势,说明日本游客对辽宁选择度较高;德国常年处于弱疏景市场,基本保持平稳状态;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六国常年处于强疏景市场;新加坡、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新西兰、英国在强疏景市场与弱疏景市场中徘徊。可见,辽宁亲景度层次分明,年际波动不大。

三、国际旅游流在辽宁的时空分布特征

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各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逐年增多,但由于国际游客对景点和目的地的选择倾向于“择高原则”,使得国际旅游流在省内的分布不平衡,呈现国际游客空间集聚显著的特点。(一)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各地市旅游接待量逐年攀升辽宁国际旅游市场不断扩大,1990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游客11.4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6870万美元,此后国际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共接待国际游客410.33万人,旅游外汇收入达27.131 4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35.9倍和39.5倍,国际游客年际增长显著,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约为20.37%。从市域层次看,1990年以来辽宁14个地市接待的国际游客量呈上升趋势(1998年、2003年除外),各地市国际旅游市场年均增长率普遍较高,国际旅游发展起步最晚的阜新,其国际游客年均增长率高达98%,居全省之首;年均增长率居于全省末位的大连和沈阳,其市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16%,各地市国际游客规模逐年扩大,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二)国际旅游流向集中,空间分布双核凸显由于国际旅游流具有“趋高性”“向丰性”的特点,使得辽宁国际旅游流表现出很高的集中倾向,1990-2011年全省接待的77%国际游客流向大连、沈阳,两城市多年平均市场占有率分别为全省的47.3%和29.3%,形成国际旅游发展中典型的“双核”结构,一是区域中心城市,一是港口城市,“双核”共同驱动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游客空间集聚会不断缩小,但大连、沈阳仍为主要旅游目的地,这与空港分布以及经贸往来等密切相关。可见,辽宁国际旅游流向集中,游客空间分布“双核”突显。

(三)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辽宁国际旅游流量由“集中垄断式”向“多元分流”式渐趋过渡,国际游客空间分布由“点”向“面”逐渐展开,呈现沿海与内陆并行发展的局面。沿海地区以大连为龙头,依托滨海公路将其与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贯穿起来,形成最富竞争力的辽宁南部滨海旅游区。1990-2011年,六城市国际游客始终占全省的50%以上。内陆地区以沈阳为中心,受其辐射与带动,通过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将本溪水洞、鞍山千山、抚顺赫图阿拉城等周边著名景区整合起来,推动国际旅游空间分布多元化进程,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辽宁中部国际旅游集聚区。

四、辽宁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预测

游客量预测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客源的精确预测能大大提高旅游经济量化水平,有利于旅游地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及时解决旅游中存在的问题[6-7]。GM(1,1)模型具有要求数据量少、原理简单、精度较高等优点,是客流量以及收入预测的常用方法。利用数据处理系统软件(DPS9.50),将2000-2010年原始数据序列输入,选择灰色系统方法GM(1,1)模型,将灰色预测参数进行设置,即残差数列类型为生成数列残差,预测时间长度为6,残差重复建模次数为4,得到相关数据(见表2)。

2011年辽宁国际旅游者为410.33万人次,预测结果441.24万人次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旅游外汇收入为27.13亿美元,预测结果27.70亿美元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预测结果见表3),反映国际旅游市场不受特殊因素干扰下的发展趋势,即国际游客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由于旅游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旅游活动的预测往往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预测结果仍需等待实践的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篇2

论文关键词:四川旅游;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营梢战略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数亿年的地质运动,沧桑巨变,造就了四川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色;四川省历史文化悠远,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堪与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化媲美;四川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四方游客来到天府之国旅游。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四川在中国旅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旅游资源多样性、品味高的形象闻名中外,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号称“风景省”。但是作为全国资源大省的四川,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发展不平衡,人境旅游市场尤其薄弱,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研究四川国际旅游市场,特别是各国政府列为优先发展战略的人境旅游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划和营销战略,是发展四川旅游、提高四川旅游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外汇收人比重小

与全国旅游市场相比,四川省人境旅游外汇收人占旅游总收入的比例很小。2005年,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总收人721. 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但是四川省旅游外汇收人仅有3.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4%亿元,占总收人的3.46%。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5年全国人境旅游外汇收人293亿美元,占旅游总收人30.5 %,由此可见,四川国际旅游收人在其旅游总收人的比重很小,国际旅游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国内外游客比重失衡

四川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也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2005年四川省接待游客总量1. 3亿多人次,比上年增长15%,但接待人境旅游者仅有106. 28万人次,占四川省游客总人次的0.8%;而全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与人境旅游人次数比例约为10:l,四川省的比例高达124;1,悬殊之大,可见一斑。

以上数据表明,四川作为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役有得到充分利用,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与其应有的旅游市场容量远远不符,旅游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四川省人境旅游不仅不能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国际旅游强市、强省相比,而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了四川旅游的综合竞争实力。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四川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1月,四川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人境旅游发展的通知”,并制定了发展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相关政策,要求四川省、市、地、州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强四川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和市场营销的力度。

二、四川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分析

四川省人境旅游市场可分为香港、台湾市场、周边国家旅游市场和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三部分。其中,周边国家的东北亚市场主要有日本和韩国,东南亚市场则有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主要是欧美客源市场,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远距离国际旅游市场。其他国际客源市场有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但人数较少,暂时还未能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一)香港、台湾市场分析

在我国的旅游统计中,港、澳、台虽然是我国的省和特别行政区,但由于其办理相关旅行手续符合国际游客的特征,港、澳、台来大陆旅行的游客,习惯上被统计为国际游客中的人境旅游者,其旅游消费记人外汇收人,因此我国将港、澳、台地区定位为人境旅游市场或国际旅游客源地区。

香港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1年来川旅游的香港游客人次数为8. 0万,较2000年增长了113.3%,涨幅很大,但2002年下降了31.3%,_ 2003年,香港来川的旅游人次数并没有受到“非典”的影响,反而上涨29.3%,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1万。2004年,香港游客来川人次数继续增涨,旅游人次数为13. 0万,涨幅高达82.5 % 0 2005年,来川人数较2004年有所下降,下降了2. 6%,但来川旅游者人数仍然有12.7万之多。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香港来川旅游人流呈不稳定态势,起伏较大,但总体来讲,香港来川游客流量仍然呈增长上升趋势。从历史文化渊源和区位分析来看,香港居民多为广东人后裔,加上广东距离香港很近,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多数香港居民将广东作为首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四川省观光型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与广东省相比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四川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对香港居民仍然有很大的吸引力,实际上,四川已经成为香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香港则是四川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香港旅游人次数名第二。

台湾是四川省另一个重要的客源市场。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5年五年间,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呈波动增长态势。2001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为20. 5万,2002年旅游人次数为19. 4万,2003年“非典,,期间降至最低,为13.1万。“非典”之后,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迅速回升,2004年旅游人数达到25. 4万人。2005年来川台湾游客较2004年的旅游人数有所下降,增长率为一5.5%,但仍有24. 0万之多。总的来说,除“非典”影响外,台湾来川旅游的人数相对比较稳定。2000年到2005年,台湾来川旅游人次数总计达124.2万人次。台湾地区经济发达,人均收人高,与大陆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台湾同胞在四川有大量投资,建有海峡两岸科技园,解放前有不少的四川人和其他地区的人从四川前往台湾谋生。因此四川省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关系较为密切,许多台湾人怀念故土,将四川省作为在大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旅游局统计表明,台湾地区已经成为四川省最大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多年来来川旅游人次数名列第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二)外国客源市场分析

国外游客是四川省重要的客源。四川省客源国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周边国家,主要是由东北亚和东南亚构成的国际近距离客源市场;二是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四川国际近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拉西亚、泰国等国;国际远距离客源国主要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我国周边国家是四川省主要的国际人境旅游客源国,市场规模相对较大,总体增长趋势明显。

日本是四川省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亚洲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居民可自由支配收人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多,出行能力较强,与中国不仅距离近,两国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和丰富多村、品位很高的自然景观符合日本人的旅游偏好。长期以来,日本始终是四川省重要的人境旅游客源市场。2000年到2002年三年间,日本游客来川数量一直持续上涨0 2003年受“非典”影响,日本来川游客为6. 5万,下降了57.7%,但是数量仍然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2004年“非典”过后,日本来川的人数迅速上涨,有15. 0万来川旅游,比上年增长了131.2% 0。2005年,日本来川旅游人数达到15.5万人次,高出排名第二的新加坡的100% 。

转贴于

韩国自1991年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便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之一。除1998年韩国由于金融危机而导致出国旅游人数大幅度减少外,韩国到中国旅游的人次数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1991年韩国旅华人数近8. 1万人,2005年达到了354. 5万人次,增加了43倍之多,超过了日本。但是,韩国来川旅游人次数与日本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韩国到四川旅游人次数为6. 3万人次,仅相当于日本来川旅游人次数的40.8 %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韩国人境旅游市场,因为韩国游客来川旅游的增长速度增幅很快,超过日本,同比增长了66.0%。随着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韩国无疑将成为四川最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除了日本和韩国而外,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是四川重要的客源市场。新加坡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7. 4万人次,同比增长巧8%,是四川省第二大客源市场。马来西亚2005年来川旅游人次数为6. 8万,但增长率很快,增长速度为40.8%,近期很有可能超过新加坡,成为四川省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客源市场。泰国2005年来川旅游的人次数为5. 8万,不及马来西亚,而且增长速度仅为5. 8%,这主要是泰国政治和经济动荡对出境旅游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泰国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之泰国距离四川较近,泰国游客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东盟国家与我国交通便利,有大量华侨和华人,与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联系。他们的收人较高,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追溯和认同感。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外,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盟国家游客来川的旅游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东盟国家是四川省不可忽视的新兴国际游客客源市场。

在国际远距离客源市场中,美国是四川最重要的人境旅游市场。2000年到2005年间,美国市场比较稳定,除受“非典”影响之外,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2005年,美国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次数为7.0万人次,居四川外国客源国第三位,而且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增长23.0%。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来川旅游人次数不多,各国约有2万人次数到四川观光旅游,但同比增长率较高(英国增长率为14.4%,加拿大为39.0%,法国为32.6%,德国为63.4%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欧洲国家人境旅游市场含金量较高,欧美游客可自由支配收人高,购买力强,超过亚洲其他国家.对四川省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与美国旅游市场一样,也是四川发展入境旅游的重要目标市场。

三、入境旅游者在川旅游时空分布和消费分析

(一)境外游客时间分布

通常情况下,每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到四川观光旅游的人境旅游者人数相对较少,是四川人境旅游的淡季。从四月份开始,人境人数逐渐增多。从八月到十月,人境人数增长率较高,十月份人数达到顶峰。.2005年,十月份来川人境人数占全年总人数的19.1%,而一月份仅占1.4%,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省相比,作为内陆省份的四川人境旅游,旅游的季节性更为明显。人境旅游季节性的产生通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假期以及客源地的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旅游倾向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出游会付出时间和经济成本,国际旅游,尤其是远距离国际旅游,可自由支配时间更是至关重要的川。(表3)

(二)境外游客地域分布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来川旅游的入境游客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阿坝州、绵阳市、乐山市、甘孜州,其中成都市和阿坝州是香港、台湾和外国游客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2005年成都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总人次数的46.6%,阿坝州接待的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次数的30.4%,两地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接待量的77.0% 0 2005年,乐山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11.2% ;绵阳市接待人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4.3%;甘孜州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占全省的占5. 4%。三个地市州共接待人境旅游人数占全省的20.9%,其余城市所占比例仅为2.1 %。由此可见,四川省人境旅游者在省内的分布情况的特点是旅游流的空间流向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成都口岸城市、成都一乐山旅游黄金通道和成都一九寨沟旅游环线景区。这些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人境旅游流的聚集效应”。

(三)境外游客消费特点

四川省人境旅游人均消费高于全国人均消费,但是从2001年到2005年增长速度较慢,而全国的人均消费由2000年的137美元人增长到2005年的154. 2美元人,增长速度较快。四川人境旅游者人均停留时间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从2001年开始,四川境外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始终保持在1.8天左右,而全国的平均停留天数在6天左右。影响国际游客停留时间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游客的出行目的、游客的经济收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质量等。四川国际游客在川停留时间较短,说明来川旅游的游客多为观光客,而不是度假旅游者。旅游者停留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旅游者在目的地活动规模的大小,也决定了消费支出的多少,这就是为什么国际游客在川消费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旅游创汇却远不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市,仅名列全国第11位的原因。

四、四川省入境旅游市场的营销战略

(一)人境旅游客源市场目标定位

首先,四川人境旅游市场应当巩固传统的香港和台湾市场。由于香港和台湾在四川人境旅游市场中占的份额很大,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是四川省重要而稳定的人境旅游市场,也是重要的出境旅游市场,市场联动关系很强。

其次,应当加强韩国、日本、东盟国家市场的营销。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较快,居民出行能力不断增强,来川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优越的地缘优势使这些国家成为四川省人境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这也符合近距离出国旅游先于远程出国旅游发展的国际旅游一般规律。

第三,在巩固和发展香港和台湾市场和周边国家市场的同时,四川省也应当加强距离较远的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市场的开发力度,包括英国、德国、法国、荷兰、美国和加拿大。这些国家是世界主要的旅游支出国,旅游的含金量较高。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大大削减境外游客长距离旅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四川省相对于其他省份不利的距离劣势会逐渐弱化。

(二)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四川省旅游产品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国外游客基础消费所占比例较高,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国际上规定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最低警戒线为30%,低于30%表明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研究表明,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60%以上,而四川省2005年人境旅游者的非基础消费所占比例仅29. 4%,这表明四川人境旅游消费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针对境外游客在川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一弱点,四川省应该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引导游客消费,使国际游客在旅游的消费结构有利于四川省外汇收人的增长。现代旅游者越来越追求旅游消费方式的娱乐性、趣味性、综合性,娱乐的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省,要根据国际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发展适合国际游客需求的新产品。

篇3

一、当前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旅游业还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阶段,自然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发育,国内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由于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我们在迎接国内旅游发展时可以说是准备不够,仓促上阵。各地旅游部门对国内旅游认识的滞后致使行业无章可循,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手段来规范和培育国内旅游市场。除对三类旅行社有较强的市场准人管理手段外,对其他从事国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没有法律和规章环境的国内旅游市场是滋生一切不正当行业行为的土壤。这就导致了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价格竞争和价格混乱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业已实施,但在行业的经营中还未成为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普遍准则。而且一部分素质低劣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2.匮乏的人力资源使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潜伏着危机。中国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这个社会的劳动大军总体上没有在工业大生产中和流水线上锤炼出严密的工作纪律,自觉遵守工作规范的风气没有广泛流传。而旅游业恰是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行业纪律和行业素质。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和国际旅游一样,国内旅游行业的自身发展已超过了行业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业者都在摸索着适合国情的路子,而谁又能保证在这种没有规范的经营中道德胸威力能随时战胜金钱的诱惑力?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门成立三类社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增设一个方便自如的小金库而已,因此在经理和其他人员配备上也就按照自己“实用主义”的标准进行设置。

3.“交通瓶颈”问题仍是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发展中的中国交通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迅猛增长的人流问题还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局面使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巨大的现实市场,旅游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中西部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交通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关联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旅游旺季因为不能满足旅游者交通票务问题而出现的投诉时有发生,这对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极为有害的。二是交通问题的存在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构成了障碍,许多本来可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产品皆因为交通问题而夭折。可以想见,没有交通作为纽带的旅游产品是极难在市场上立住脚的。

4.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中国旅游者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但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总体投入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支付长途旅行,这使得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紧迫感。

二、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看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199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5石亿人次,收入可达1170亿元人民币,其总额分别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贬斥国际旅游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旅游对于单体的企业来说应是拓展其市场,增强其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企业的最终结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币市制后,以前外汇额度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已不复存在,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而且政府现在也不提倡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来实现创汇,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不再把创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趋势对旅游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1.国内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历史过程。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国内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历史进程。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相异甚远,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统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国这样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为建立旅游业的序曲,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而确立的战略步骤。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确切地说是入境旅游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现在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业仍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1993年外国旅游者的消费为790亿美元,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为3040亿美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79%。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国内旅游和国际游游应是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不可偏废的动力。

2.国内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的存在。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和可支配时间(dispos。abletime)的不断增长为发展国内旅游业预示了广阔的前景。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700美元时,国民便有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可能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过这个最低标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大连等地国内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的蓝图使我们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准备迎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时期。“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到200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内旅游的发展预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12亿多人口的中国有50%的人在“九五”期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这个市场的潜力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双休日大周未的实施将全面改变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关系认识,也必将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人们重新构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难圆的梦,而将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3.旅游业内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引导旅游业持速、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动选择。尽管国内旅游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潮流势不可挡。问题总是在发展中可逐步得到解决的。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这标志着国家对国内旅游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一手抓国际旅游,一手抓国内旅游”的发展总方针。旅游业是极为“敏感”或“脆弱”的产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休戚相关。而且中国国际航线的缓慢发展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障碍。为了保证旅游业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只押在国际旅游业上,而应该全方位地开拓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89年中国的动乱和1994年“千岛湖事件”给旅游业造成的伤害应成为我们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长鸣警钟。激烈的世界旅游业竞争也要求我们寻找旅游业的新增长点。三、国内旅游业在未来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扩大行业规模,奠定旅游业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总体供给。一是旅游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以前从事国际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场、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将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把国内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使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从旅行社来看,我国现有一二类旅行社1040家,而三类旅行社已达到3855家。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市场化。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全社会兴办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国内旅游者相对于成熟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其要求更易满足一些,所以旅游项目的开发便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规划,正确引导,我们便可建立一个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决就业问题。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将大批就业者从传统的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社会便面临着重新组织他们生产和强大市场压力的两难境地。国内旅游市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对相关行业年产生的带动作用远胜过旅游业自身的直观经济效益。许多劳动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可进入旅游行业大军,因此,国内旅游业为吸收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结构纷繁、布局开阔,加上南北气温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便是政府部门在运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课题。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产生的各类需求使旅游产品不会太受地域或季节的影响。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可减弱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4.国内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学家预言,旅游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且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那么如今发展国内旅游业引导国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战线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5.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方针。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地发展国内旅游,人们对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内涵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养了“国民旅游意识”。发展国内旅游对发展国际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规模,锻炼了一批旅游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对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1.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旅游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可管理和可调控的轨道,以纠正目前的无序状态,保证国内旅游质量。要实现行业规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据当地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人手,防止不正当行为在行业内的滋生。目前应侧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及市场准人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搞国内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并逐步将此项措施与旅游涉外定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定点制度,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旅游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做准备。

2.加快国内旅游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励竞争机制。我国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体制极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准改革的模式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但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的更新。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门还应引导建立规模性的行业组织,尽可能使行业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创造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

3.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人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正由散客独自旅行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方向发展(而入境旅游正从组团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发展),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直接面向公众促销,沟通旅游者与旅行社间的联系。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远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较多的市场开发经验。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篇4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 规划特点 创新性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实验区区域背景

海南省是中国七大旅游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和生态旅游资源,但是旅游国际化化程度不高;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具有世界影响力项目少;旅游服务产品带动作用不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难以匹配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2011年,省委省政府设立并启动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建设,旨在围绕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在特殊支持政策、开发模式、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等5个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着力建设规模宏大、高程度开放、国际一流的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把国际旅游岛的构想变成现实成果,积极推进海南旅游快速增长。

二、先行实验区景区规划

海南省将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总要求,加快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建设,新建一座中等规模的滨海新城。

其中,3年内,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要完成园区规划、安置、市政交通、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城市主体骨架全部形成,一批大型项目全部建成。5年内,强化城市功能、交通设施,园区规模集聚,使其中心区基本成形,慢慢扩大影响力,成为世界瞩目的区域。10年内,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体系,以水、绿、城、文主题凸显,打造一座低碳节能、绿色宜居、人民富庶、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时尚滨海新城,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成为海南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示范区。

三、先行试验区的发展条件

(一)海南省旅游发展状况

目前,海南省旅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海南省的度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欢迎。2010年年接待过夜游客约3097万人次,2011年海南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300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24.04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25.8%,并形成了以“港澳”、“韩日俄”和“欧美”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境外客源地态势,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海南旅业发展有着重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海水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温和的气候,使海南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而海南国际旅游先行试验区位于海南的南端毗邻三亚,集合了山、海、湖、河、林、湾、岛等等自然美丽要素。

(二)先行实验区发展swot分析

S(strength)指竞争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新的旅游项目,有一定的吸引行和新颖性,易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要求;海南省特殊政策的支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等等。

W(weakness)指竞争劣势: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和不确定性,缺少经验的探索;世界影响性且带动旅游产品服务的项目较少,硬件措施措达不到国际化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海南整体人文素质跟不上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要求等。

O(opportunity)指机会: 选择了旅游市场的“空隙”发展,有充分的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在旅游市场同类竞争产品较少;海南政府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开发的大力支持,满足景区所处位置的独特性和旅游发展的需求。

T(threat)指威胁:由于是先行试验区,其探索性问题较多,未知的摸索会影响到预想中发展的效果,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建设规划大,利益回收期限长等问题。

四、旅游项目的创新性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首先景点区域分明,再细化规划各区域的景点项目明细,避免游客过度聚集、游玩踩踏等不良旅游突况。其次,旅游项目与时俱进,开创试验区建设的新局面,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更持续的发展效应,探索国际旅游岛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力争把先行试验区打造成以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产业新城,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形象窗口。

(一) 项目注重选择科技含量高和高附加值,并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创造先行试验区项目建设和发展的新高度和新水平。

(二) 先行试验区将以文化产业为重点,探索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规模大、国际一流的国家级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且将先行试验区建设成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先导区、滨海城市示范区及世界一流的度假胜地。

(三) 从营销市场的角度,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建设策略为选择定位,产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与其他旅游产品有明显的消费区别及优势。发现市场“空隙”,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迅速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并在消费者的心中尽快树立起一定形象。

(四)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选择了情感营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抓住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打造一个唯一一个国际旅游区,建设舒适奢华的旅游项目,从中重视感情价值高过生理满足,给予消费者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

篇5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

旅游服务国际贸易在旅游收入中占很大比重。三亚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国内外人口的涌入,同时旅游业作为三亚的主导产业而受到特别重视,加之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推进,从而加快了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本文将针对近年来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力求揭示三亚旅游服务出口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三亚旅游服务出口的建议对策。这将对国际旅游岛建设下,促进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的结构优化、提高三亚旅游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三亚外向型旅游层次、促进三亚经济发展等具体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理论渊源及演化

西方学者对服务贸易概念的探讨是从“服务”本身的概念开始的。早在1977年,霍尔(T.P.Hill)提出了为理论界所公认的服务概念。霍尔指出:“服务是指人或隶属于一定经济单位的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经济单位的活动所发生的变化。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J.N.Bhagwatti)(1984年)及桑普森(G.Sampson)和斯内普(R.Snape)(1985年)相继扩展了霍尔的“服务”概念1987年,格鲁伯(H.G.Grubel)则直接把服务贸易定义为人或物的国际流动。1982年,萨皮尔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后,验证了比较优势对于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并描绘了由比较优势决定的现实服务贸易格局。1992年,豪克曼和卡森迪(G.Karsenty)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在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按照他们的分析,收入水平越高,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越大,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拥有较大优势。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的变动,主要从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进行研究。关于国外旅游需求方面对出口流量变动的研究现状,莫克和艾弗森(Mok&Ivcrson,2000)以游客消费为变量,用百分位制对到达关岛的台湾游客市场圈进行划分;莫里森等人(Morrison,Jang&O’Leary,2002)运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将到访北美的日本游客市场进行细分;格罗威(Galloway,2002)用主成分分析和K值聚类运算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公园游客市场进行细分。而从旅游供给方面对出口流量变动的研究现状,因瑞克(J.EnriqueBign,2001)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质量、旅游者满意度以及购后行为(二次旅游意愿、旅游宣传)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的评价变量与行为变量都有着积极影响,包括旅游目的地总体形象的改善既可以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质量感知及其满意度,也有助于增强旅游者的重游和推荐意愿;李崇可(Choong-KiLee,2005)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做过类似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个方面(吸引物、舒适程度、价有所值、异域风情)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满意度及其进一步行动意图(二次旅游意愿、旅游宣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4个方面对旅游者的旅游经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吸引物既影响认知形象又影响情感形象,舒适程度和价有所值仅作用于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中的一方,而异域风情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对其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对重游或推荐意愿的影响不显著;旅游者的满意度与推荐意愿之间呈正相关。

3、国内研究现状

李彦勇、郭昌欣(2006)利用RCA指数分析研究我国国际旅游的竞争力状况;董小麟、庞小霞(2007)采用三组数据分析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状况;陈洁(2008)同样采用三组数据分析2000-2005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状况,结论指出中国国际旅游处于中游位置,贸易竞争力波动中有上升的态势,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属于国际旅游大国,而非国际旅游强国。陈凯(2006)以人力资本说为理论基础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流量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重视人力资本积累的关键在于我国如何构建承接国际较先进服务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生延超(2006)从旅游需求的角度,运用协整方法以及OLS方法实证分析旅游消费需求倾向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增长的影响,结论指出亚洲居民来华旅游消费需求倾向高于其它地区,其原因来自文化同源性及近年来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李承斌(2007)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中国实际汇率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时序数据,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结论指出从长期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而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有抑制作用。罗富民(2007)立足于日本在华旅游,应用OLS方法定量分析汇率变动对我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结论表明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日本居民对我国旅游需求,而日本居民余暇时间的增加和收入的增长可以促进旅游需求,但国内物价指数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不显著。郭为(2007)利用传统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采用合理的面板数据,在国外引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于入境旅游的引力模型,为了研究的方便,克服固定效应模型中距离数据不变不宜使用的缺点,模型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除此以外,论文为了研究的方便,加入了三个虚拟变量(是否接壤、文化语言、入境免签证)。论文重点考察研究了入境人数对GDP、距离、文化、免签证的响应路径,指出这些因子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程度。泽武(2007)运用回归模型,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实际汇率与我国入境旅游之间的关系,结论指出从长期来看,高经济增长水平是推动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在短期内,我国入境旅游业的增长又受到实际汇率和突发事件冲击的影响。张华初(2007)利用自回归模型预测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中国国际旅游收支状况,结论预测中国旅游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呈现季节性变动的特征。庞丽、王铮、刘清春(2006)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考察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论表明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而中西部乃至全国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李娜、孙虎、吴成基(2007)利用竞争态势模型,定量分析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目的地市场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的竞争态势进行动态分析,结论指出山西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发育不成熟,仅少数近程客源地市场份额较大,入境旅游市场不平衡,市场范围有待扩大,而入境旅游市场地位逐渐上升。周世国、齐祥来、张建民(2008)利用曲线拟合法与回归分析法,依据1997年以来河南省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增长态势、入境旅游市场的构成特点、旅游消费者消费结构变化对河南省入境旅游的趋势进行预测。

综上所述,目前国外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国内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也在日益完善。虽然实证研究的方法越来越成熟,测算指标体系也越来越丰富和全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但是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国内外对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研究中,偏向于研究旅游供求作为影响因素对出口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对于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中产生的负效应没有进行足够的关注,在中国当前入境旅游研究中则更多地关注其顺差的正效应作用,而忽视潜在福利恶化型增长相关问题。

(2)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的理论很丰富,但是在与每个具体国家(地区)相结合运用时,往往出现很大的偏差,在研究我国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流量变化中,很少涉及我国旅游生产要素的产业地位以及我国旅游企业的价格问题。

(3)研究产业呈现福利恶化型增长问题一般更多地介入货物贸易中,由于服务贸易中的贸易条件测算计量难度很少涉及研究,因此对如何防范旅游服务贸易福利恶化倾向,有可借鉴的建议几乎没有。

三、本文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是从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下,通过对近几年三亚旅游服务出口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三亚旅游服务出口的特点、优势、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第二章三亚的基本概况

一、三亚的地理环境概况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全市面积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市区面积37平方公里。在国际地理位置上拥有独特的从三亚向东经菲律宾至西太平洋,向南经澳大利亚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是祖国真正的南大门,三亚东西长91.6公里,南北宽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临大海,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境内海岸线长209.1公里,有大小港湾19个。三亚历史悠久,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三亚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十大风景资源。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三亚的气候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全年日照时间约2563小时,三亚是旅游客人海滨活动的绝佳选择。

二、三亚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三亚市多民族聚居,有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支柱产业是旅游服务业,全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三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国际旅游岛建设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三亚市梳理出的166个项目的陆续落实,推动了三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三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79亿元,高于全省15.8%的增长水平。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6.3%,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37亿元,同比增长22.5%,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0.42亿元,同比增长23%,拉动GDP增长14.2个百分点。其中旅游业实现旅游总收入139.64亿元,同比增长34.7%。总的来说:农业生产实现增长稳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金融环境稳定,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保持较快的增长经济。经济运行活跃,稳健增长将成为三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三、三亚旅游发展概况

三亚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深厚

三亚古称崖州,也称鹿城,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在汉代被设立为珠崖郡治,隋朝时设为临振郡,唐代又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所以三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2.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三亚拥有“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的美誉,因为三亚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海水湛蓝适宜居住,绿色植被、洁净空气适合休闲、少数民族聚居蕴含风情,丰富海鲜打造美食胜地,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8公里长的亚龙湾海滩宽阔平缓,沙粒洁白细腻,自然资源国内绝无仅有,可与国际上任何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相媲美,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等十大风景资源,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资源,三亚是海南省风景名胜最多而又最密集的地方。

3.旅游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强势开发

三亚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环境资源,成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旅游特色得到全面的开发,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市升格为地级市,是全国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是三亚的城市名片,也是三亚20年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2007年北京奥组委宣布三亚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境内火炬传递的第一站。旅游购物从无到有,三亚国际购物中心、解放路步行街、三亚免税店、夏日百货、一方百货、天鸿商场、明珠广场、天成货仓、旺豪超市、解放路步行街,创新五楼等多处购物中心,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将在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第三章近年来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3.1三亚旅游服务出口基本现状分析

2005年,《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全球招标,上海奇创机构竞标胜出,提出了“突出三亚魅力凤凰文化”、“建设国际旅游特区”、“开发海棠湾”等一系列三亚旅游发展的创新思路,并在相应的建设中得到了落实,这对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定位的重要作用。随后,围绕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在新的规划中重点挖掘海洋度假旅游资源、整合三亚滨海与腹地的均衡发展,并以文化为核心,实现三亚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的转变,提出了加速三亚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体制和保障,保障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3.1.1出口不断增长,服务效益不断提升

在“十一五”以来,三亚市委、市政府立足自身区位、资源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拓展客源市场,国际国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呈现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三亚市入境旅游人次从2005年的21.2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31.78万人次,年均增长10.6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51.2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75亿元,年均增长18.39%。2010年,三亚市接待过夜入境游客41.51万人次,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139.64亿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23.01亿元,增长36.0%;旅游外汇收入2.45亿美元,增长25.5%。旅游饭店开房率63.1%,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每年在三亚举办的赛事活动、企业会议、工作会议、文化展览、销售展览等活动吸引前来度假与观光的游客。三亚近年举办的高档奢侈品展示、豪华邮艇体验等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入境游客。三亚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会展行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旅游服务出口的发展,三亚会议每年的人数和场次都在大量的增加。

政府倡导的三亚“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通过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提高良好的生态、经济、文化、政策环境的服务,使得滨海旅游的国外游客在三亚滨海旅游能获得良好的生活及身心感受,这也充分体现了三亚滨海旅游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水平。

3.1.2旅游服务出口对GDP增长具有较高的贡献率

三亚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目前三亚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比例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9%,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25.5%,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6%。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31亿元、49.4亿元、150.4亿元,分别拉动GDP增长1个、5个、14.2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当于全市GDP的40%以上。这说明旅游业已成为三亚影响力最大、拉动力最强、贡献率最高的产业。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三亚的旅游服务出口对GDP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3.1.4旅游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项目多元化

三亚的商业市场狭小,经济发展条件有限,为了推动三亚成为全球的旅游度假理想目的地,三亚不断拓展旅游服务贸易的范围,开展多方位的旅游服务项目,如依托三亚固有的旅游资源,举办国际会展,发展休闲度假游中的会展业,链接与旅游消费服务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增加公司年会、会奖旅游、庆祝活动等多种观光度假休闲会展服务,例如“美丽之冠“曾多次承办了世界小姐等赛事活动,另外创设完善便捷的展会物流业,建立旅游服务设施和产品的运输、保管、配送、包装、拆卸、搬运、回收的物资流通体系等等。

3.1.5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

为了将三亚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社会祥和的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旅游特色的世界一流休闲度假目的地,三亚市政府和旅游发展局以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重要的保障,逐步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交通管理体制、出入境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通过完善政府规划、监管、服务等宏观管理职能,进一步提高三亚旅游服务的经济运行效率,为三亚对外贸旅游易出口的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3.1.5旅游服务出口扩大了三亚市的就业规模

3.2与国内主要城市旅游服务出口状况的比较分析(挑出国内比较典型的十个城市进行对比,列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3.2.1客源国概况比较分析

三亚旅游传统的客源市场得到巩固,新的客源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客源地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向西南、华北、东北地区拓展;境外客源地由近邻的港澳台地区和周边的俄、韩、日向中远距离的西欧、北欧地区拓展。

1、客源国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三亚以其丰富的热带滨海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据近年来入境统计资料,三亚海外客源市场形成了以港澳台、俄韩日为主,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三亚客源国和地区数量已经达到50多个,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这主要得益于三亚整体城市形象宣传营销力度不断加大,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2、港澳台、俄韩日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港澳台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入境客源地。由于地缘因素,三亚致力于港澳台市场的开发。尽管近年来港澳台市场增长情况不理想,但仍是三亚最大的入境客源市场。

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作为我国近邻国家,已经成为三亚最大的入境客源国,占据了三亚2010年入境客源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三亚最大的国际客源市场;韩国,位列俄罗斯之后;日本游客入境市场总份额的一成。

3、北欧、西欧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北欧、西欧靠近北极圈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且这些国家都有很好的休假制度,因此北欧和西欧的国民偏好选择到热带滨海城市度假,是三亚极具潜力的客源市场。近几年,三亚采取请进来、走出来的方式,通过参加专业国际旅游展销会,邀请途易、MyTravel等国际旅游运营商到三亚考察,与这些国际旅游运营商建立起了合作关系。目前,以德国、英国为主的西欧和北欧四国已经成为我市的新兴客源地区。随着对北欧和西欧持续的营销活动,北欧和西欧必将成为三亚客源市场新的增长极。

3.2.2接待情况比较分析

入境游市场不断扩大,1996年,三亚的入境旅游者仅为7.23万人次。从2004年开始,三亚入境接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见图1)。2008月,三亚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9.67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6.17%;旅游外汇收入1.25亿美元,同期相比增长121.54%。2010年全市旅游饭店接待国际游客超过4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87%,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比,三亚海外客源市场总体规模较小(见表一)。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一):可以看出,目前国外旅游人数主要还是大城市占据主要优势,特别是上海和广东,由于世博会和亚运会的举办,入境游人数大大增加,分别达到了5931211人次和8147900在首都、其他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旅游人数也达到一定的比率,达到上百万人次的有北京、天津、大连、南京、苏州、杭州、厦门、青岛、深圳、珠海,但是根据同比上涨来看,三亚达到了30.87%,仅次于武汉和上海的同比上涨率,原因主要是武汉高铁线路的开通和集成,上海世博的举办,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三亚旅游发展潜力的巨大。从表二可以看出,三亚的旅游接待人数逐年上升,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有相当大的联系,也有三亚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有关系。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旅游市场的需求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产业运行角度来看:旅游市场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旅游接待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齐头并进;国内境外两个市场同步高速增长,旅游需求保持旺盛;入境游提速,境外游客增幅高于国内游客的增幅,客源结构继续呈优化态势。

3.2.2旅游服务出口创汇比较分析

3.2.4旅游服务国际贸易市场占有率指数比较分析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0.8亿元,同比增长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2亿元,增长44.4%;其中,全市107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87.3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亿元,增长25%。全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297万美元,增长12%;其中,出口5147万美元,增长10.7%。全市游客接待量特别是入境游客接待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882.7万人次,其中旅游饭店接待过夜游客751.1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全市接待过夜入境游客41.5万人次,增长30.6%。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39.6亿元,按旅游饭店统计口径同比增长22.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5亿美元,增长25.5%。旅游产业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

3.3提升三亚旅游服务出口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三亚滨海旅游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要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步伐相统一,提高旅游服务出口的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三亚的旅游服务缺乏整体性,区域间缺乏联动。区域旅游合作是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三亚偏安国界的最南端,与国际营销组织之间合作力度不足,在旅游规划、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交流协作有待加强。第二,三亚的旅游服务缺乏环境的支持力度,三亚的大多数旅游饭店都建立在离海边较近的位置,在我国滨海旅游旺季到来之时,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物排放到海洋中,,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超过了滨海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影响境外游客的度假休闲,从而产生负面的效应。第三是以市场主体的三亚旅游产品开发机制尚不成熟,旅游企业扩张力不强,对于对本地文化特色的挖掘不够,旅游产品缺乏个性和创新,缺乏品牌产品引领旅游消费趋势。

旅游服务业是一个行业关联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在旅游市场发展日趋个性化和散客化的形势下,要发展三亚的旅游产业,要将国际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范围进一步的扩大,服务内容包括往来路程、住宿、用餐、运动、娱乐,通过人、财、物等全方位资源整合,使旅游经营从旅游景点走向旅游综合服务整体,让旅客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与休闲,对旅游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作出更多地考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三亚滨海旅游目的地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份额。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4.1、对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现状分析的总结

当前社会条件下,旅游需求尤其是滨海度假旅游需求日趋旺盛,目前,三亚旅游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了三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三亚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要将三亚在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中真正的排头兵,对于三亚市旅游发展现状而言,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区位条件及人力资源等是影响三亚旅游服务出口潜在竞争力源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在分析了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要凸显三亚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的排头兵作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的核心,对于面向国际的旅游服务的标准,要实现服务出口的人才国际化、资源国际化、金融国际化、市场国际化,才能有效的提高三亚滨海旅游的竞争力。

4.2对三亚旅游服务国际贸易的发展前景做出分析与展望

4.2.1加强旅游服务特色的开发

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如夏威夷、巴厘岛、马尔代夫、法国蓝色海岸、希腊罗得岛、克里特岛等都因完美结合了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与地区历史文化特色而享誉全球,三亚建立特有的城市特色,加强与地区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生态物种、建筑景观、地区特色餐饮、传统手工艺、地方风俗风情的结合,才能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三亚国际旅游名片。

4.2.2加强旅游服务的综合化和连锁化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对整个国际旅游影响非常深远,首先世界滨海旅游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快捷的直达国际航线和“公交化”的国内航线,使得世界各地的能够方便的来到目的地,其次旅游信息平台统一化,旅游服务标准化促进国际旅游服务的合理化,政府、私营机构、国际机构、与媒体之间的联通合作化使得国际旅游的形象更加开放化,世界其他国家滨海旅游发展对区域整体协作发展的重视,如东南亚各国滨海旅游、美国夏威夷旅游开发,无不重视特色差异与区域协作,使得旅游服务与商务、会展等结合共同构筑城市经济高级化、国际化平台。因此,三亚的国际旅游服务要加强服务的综合化和连锁化。

4.2.3治理改善旅游服务的人文环境建设

对于三亚的滨海旅游发展来说,优势的是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弱势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相融的综合旅游环境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监督检查,创办高水准的旅游学校和高水平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培训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树立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在加强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方面,发展旅游就需要整治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减少旅游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目前三亚旅游产业的增长仍属速度型而非效益型,旅游经营也是粗放型而非质量型,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和游客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旅游服务之路

篇6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 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 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 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 273人次,净增长为195 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 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ta.com/index.asp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 000人次。

二、 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 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 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著,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 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 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 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 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 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 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 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 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 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 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篇7

关键词 旅游服务贸易 竞争力 策略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既包括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游(国际收入游),又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境游(国际支出游)。鉴于本文的考察对象是一国(相对于他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自然特指的是旅游“出口”,即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游这一部分。

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因此不同于出售矿产等自然资源,异国旅游者最终获得的并非价值重大的物质收获,而只是固着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旅游经历。这样,虽然他们为使用这些资源作了支付,却不会拥有其所有权,在国际资产负债表上就不会呈现负数(当然也可能有环境质量的下降,不过这种影响不是必然的,有效的管理控制可使其消除或大大减弱)。在这个意义上,旅游服务贸易较之于一般的货物贸易,具有天然的创汇优势,可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特殊贡献。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国的众多服务贸易之中,旅游服务贸易恰恰是发展得最好和开发程度最高的。总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293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110倍。从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中,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均超过28%。因此,研究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这一课题对于我国整体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重要性和示范指导意义。

一、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

(一)衡量指标

在衡量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及其行业竞争力时,通常会应用的三大指标是: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可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又称贸易专业化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反映了一国该产业或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指数为正,说明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在世界市场中是此类产业或产品的净供应国;指数为负,则表明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为净进口国。从出口角度讲,该指标值越接近1,则国际竞争力越强。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lat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份额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产业或产品所占份额之比。其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一般地,对于服务贸易,若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指数介于2.5~1.25区间内,表明国际竞争力很强;指数介于1.25~0.8区间内,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强;指数小于0.8,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指标值分析

指标值显示: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受“非典”影响,2004年又迅速回升到4%的水平),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整体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已成为世界旅游贸易大国之一。

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指数上,我国的指标值一直为正,说明我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发展入境旅游获得了净收益。但是,其值域范围始终在0.2之下,与1相差较远,而且涨落形势不稳定(1997年最高,为0.195,此后几年逐年下降,到2000年已降为接近0.1的水平,2001年起又开始回升,但到2005年时始终还没有达到1997年的水平)。这表明,虽然我国是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受惠者,但净出口的规模不大,不具备突出的优势地位和稳健的收益水平。

再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该指标值波动更大(自2003年起始终维持在0.7以下,与1999年0.97的水平相差很大)。同时,根据服务贸易领域的常规判断,若该指标值低于0.8就被认为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我国2003年至2005年都还不到0.7,即便是1999年的0.97,与表明国际竞争力很强的值域(大于等于1.25)也有较大差距。可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讲水平不高,仅称得上是旅游业中等发达的国家。

最后,与同年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各指标的最高值相对照,进一步印证了目前我国只是旅游大国而非旅游强国的论断。只有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的指标值还算接近;而在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两个指标上,与其相差甚远(九年来我国旅游贸易竞争指数最高值为0.195,而同期旅游发达国家该指标最高值中最低的一年为0.511,约为前者的3倍;同样,作为世界旅游业中的佼佼者,九年来西班牙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皆在2.5以上,而我国的最高值还不到1)。多指标的联合分析,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个层面,并透过数据来把握目前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质水平。我国距离世界旅游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增大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全方位提升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的优劣势分析

在一般的理论研究中,对一国/地区特定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可遵循两种不同的方向:(1)构成该国/地区比较优势的基本要素;(2)构成该国/地区竞争优势的占先要素。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一国/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假定这种不同国家/地区在继承性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对其国家或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波特(Porter,1990)将奠定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划分为五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Brent Ritchie和GeoffreyCrouch(2003)又在其中增添了历史和文化资源以及旅游上层设施。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的是一国/地

区在有效利用其继承性资源方面能力的不同,认为这是形成竞争力差异的主导因素,即关注基本要素的价值增值。世界经济论坛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对竞争力的理解就是这种典型的竞争优势论,其用来测量竞争力的八项因素中不包括自然资源这一继承性资产。不过,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这种继承性资源无涉竞争力的观点并不适用。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吸引力的基本源泉。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竞争力观点来综合探讨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在培育其竞争力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一)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的优势

在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我国占据了构成竞争力比较优势的一部分要素禀赋,这也正是一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旅游业而言意义非凡,“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的论断在旅游业中是最为适用的。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拥有许多独特的、价值意义重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资源目前大多已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对国内外旅游者皆具较大吸引力。

其次,旅游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作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多年来为酒店、餐饮、交通、商业零售、导游服务等旅游相关行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保证并维持了我国在此领域内的比较优势。

最后,我国在部分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上具有传统优势。这主要是源于我国在一些传统贸易领域中已然具备的优势地位,如服装制造、小商品制造、劳务输出等。目前,我国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旅游服务人员的劳务输出也在逐年增加。

(二)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的劣势

当然,我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上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我国在部分基本要素方面的欠缺和对资源要素整体利用的水平不高,即在竞争力的培育上,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既缺乏部分比较优势,又不具备潜在的竞争优势。具体劣势表现如下:

在企业经营方面,长期以来国内的旅游市场处于被保护状态,我国的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并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缺乏创新能力、管理体制落后等弊端。

在产品方面,我国的旅游产品类型单调,主要为城市观光产品,且产品层次不高、体验性不强,与国际旅游市场细分度高、多样化等消费特点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海外游客多方位的需求。

在旅游设施方面,我国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干线与旅游区内连接不畅的情况较多,且一些旅游区内的环保与卫生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

在市场运行方面,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还不规范,亟待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按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引导企业间竞争朝着有序的良性竞争方向发展。

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方的开发理念有失科学,致使当地的旅游商业化现象严重,使旅游资源和文化的“本真性”受到损害,同时也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

三、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根据我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上的优劣势情况,对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总体指导思路可以形象地拟定为:“使长腿更长,使短腿不短”,即充分发挥已有的比较优势,填补欠缺的比较优势,并全方位促进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形成。结合当前旅游服务贸易优劣势的具体体现点,现提出如下几条提升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一)整合利用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和提升基于资源本身的优势

丰富奇特的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一张“王牌”,它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若要使其竞争潜力得以完全实现,今后必须在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上下功夫,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结合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对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可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是共生整合。对那些存在和发展共同依附于某一环境载体的“共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契约关系,调整开发行为,限制开发力度,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主题整合。根据区域内资源总体特点、市场状况和产业发展方向来确立本区域的旅游主题形象,借此整合各旅游资源,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同一主题,以树立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三是产品整合。将区域内某些小、散、弱,尚未形成成熟旅游产品的单体旅游资源按照某种产品开发理念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产品,以改善市场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是龙头整合。发挥区域内或游线中已开发成熟的龙头旅游资源的带动作用,挖掘和整合其辐射范围内的其他旅游资源:一方面服务于龙头旅游资源,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借力开发,实现旅游线路的充实、丰满和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

五是市场整合。根据区域内各旅游资源的核心目标市场定位情况,将定位一致的资源进行捆绑开发,打造整体线路中的多类型旅游产品,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实现客源的充分利用。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为了适应国际游客多元分层的需求特点,我国旅游业发展在继续依靠传统观光旅游项目创造优势的同时,必须在整体上对旅游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优化思路如下:

一是促进旅游产品类型的多元化,加快发展各种非观光旅游产品。要大力开发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相配适的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体育旅游、娱乐休闲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拓展来华旅游的吸引力要素。

二是增加动态化的旅游产品项目,提高其参与性和体验性。在我国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中,游客大多处于被动和观望的位置,极少参与其中。体验经济的兴起重新塑造了我们对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理念,对此提供能真正使游客获得难忘体验经历的旅游产品已是必要之举。

三是实现旅游产品的层次“升级”。即将初级化、低层次的旅游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其消费档次和品位。可在深度挖掘资源文化内涵、精心包装产品、提供附加值、树立独特主题和创意线路编排等方面着手。

四是构建区域性产品模块,强调区域特色。根据资源的地理和文化分布特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主体旅游产品,引导海外游客进行分块旅游,有助于提升其重游率。

(三)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长期以来,实施政府主导型

战略被视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其本质特点为: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力量,使旅游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有序繁荣和稳定增长。今后,为提升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还需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一是制定和严格执行法规。目前,我国的旅游法规建设还比较薄弱,政府应抓紧完善旅游相关法规体系;同时避免在立法、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判决不统一、执法不透明等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对旅游市场秩序的动态监督和管理,抓住突出的市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维持旅游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和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我国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严重,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某些非合理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要改善这种状况,政府应加快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系统和强化旅游企业纰漏真实信息的义务。

三是提供公共物品。主要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承担起重点旅游项目工程和旅游线路的开发职责,从中统筹规划,科学指导。

四是对国家整体形象和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进行海外宣传。目前,我国的国际旅游市场宣传在营销力度上还远远不够,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符。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并强化国家政府在旅游宣传中的“统合”作用,防止出现各地方旅游局、旅游企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

(四)组建品牌企业集团,提高服务质量,推进跨国经营步伐

企业是构成一国产业发展的单体元素,其竞争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旅游企业长期以来小、散、弱、差的发展状况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瓶颈。为打破这一僵局,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总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是促进规模化经营,组建品牌企业集团。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根本途径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联结纽带,学习借鉴国外旅游企业资本运作的经验,通过兼并、购买、参股、控股、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组建大型品牌集团,理顺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

二是切实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宣传促销只是辅助之举,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根本。企业可针对附加服务、“无接缝”服务、主题服务、定制化服务等先进服务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服务技巧和服务热情。

三是推进我国旅游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企业涌入国内市场,国内一些具备资金、市场条件的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企业集团)也应充分利用贸易自由化提供的机遇,主动走跨国经营的道路。通过跨国经营,一方面可更为便利地在客源地直接进行入境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又可尽量争取我国公民的出境游市场,在境外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形成“影子经济”,以减少“旅游外汇漏损”。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可持续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缺乏可持续性的竞争力称不上真正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开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必须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整个产业的长久发展和繁荣。在某种意义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因为这一过程常常会使资源的原生态风貌发生改变,所以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性矛盾。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必须始终牢记的一个理念是:旅游资源,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自然或人文价值的遗产性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将不复存在或大大减弱。所以,我们应特别关注景区接待承载力、新旧景观的融合、传统民俗活动的“舞台化”、世遗景区门票经营权的转让等一系列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传导机制; 分析与预测指标

1引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对其影响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的指标是什么?其影响的状况与特点是什么?其影响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又是什么?

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基本概念: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国际旅游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世界经济、世界贸易额和国际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长率水平。

1.1国际金融危机

本文研究的国际金融危机是指正在经历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2007年美国住宅业次级贷款的局部危机(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09),以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产生信贷紧缩和资产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影响,通过银行系统快速传递至全球经济的所有部门和各个国家,包括先进经济体(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并加剧了消费者和商业信心的崩溃(何建民,2009),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高峰,导致全球产出与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收缩,2009年下半年见底后发生转折,目前正进入缓慢与曲折的复苏阶段。如果以占世界经济总量50%以上的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即2007年的水平为标志,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到2016年才能逐步恢复。据预测,2016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2.7%,比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2.8%尚低1%;世界经济增长率到2016年为4.9%,比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5.4%还要低0.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1.2世界国际旅游业

国际旅游业站在一国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入境旅游业与出境旅游业。站在世界角度分析,一国的入境旅游可能就是另一国的出境旅游。因此,可以分别从入境(出口)或出境(进口)总量来研究国际旅游业。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从世界出口总量角度研究世界货物与服务的国际贸易,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也从各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次与收入,即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角度研究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在上述意义上,世界国际旅游业也可理解为列入统计范围的世界各国入境旅游业的总和。本文从上述视角开展研究,参照UNWTO的统计惯例,选取接待的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与外汇收入(一般以美元表达)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与外汇收入增长率变动现象,发现两者年度增减的变动方向相同,上下差异幅度在1%~2%之间:在经济繁荣时期,外汇收入增长率往往高于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的1%~2%;在经济衰退时期,外汇收入下降率往往高于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下降率的1%~2%(UNWTOb,2010)。

1.3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

本文研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是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通过哪些经济变量(指标)的先后变化传递影响到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增长率,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分析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科学指标。

1.4世界经济、世界贸易额和国际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长率水平

考虑到科学性与统计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定义的世界经济、世界贸易额和国际旅游人次的正常增长率水平是指受国际金融危机显著影响前,即2007年的增长率水平,或者指在1990~2000年期间年均增长率水平。本文衡量判断某一年度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高或低,是将该年度的增长率水平与2007年的或1990~2000年期间相应的年平均增长率水平作比较,高于上述水平判断为高,低于上述水平判断为低。

2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与分析预测指标的构建

2.1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关文献梳理(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c,2009;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0),以及对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滨江大酒店(又名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和如家酒店连锁集团的重点调查研究,作者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表现为:世界先进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下降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世界各国特别是先进经济体失业率上升世界可支配收入下降世界生产要素与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下降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下跌商务与度假国际旅游需求减少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降。

2.2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分析与预测指标

依据2.1所述的传导机制,我们找出了分析与预测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主要变量(指标):世界经济增长率、相关国家的失业率、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上述变量中,尤其注重作为世界主要进口国与国际旅游客源输出国的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

上述分析预测变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世界经济增长率下跌,导致失业率上升,特别是其中作为世界主要进口国与国际旅游客源国的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下跌与失业率上升,进一步导致包括物品与服务在内的世界贸易增长率下跌,由此导致国际商务与度假旅游市场需求下跌,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跌。

由上可知,分析与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就需要分析与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这两个关键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总结了1975年至2000年期间以GDP实际增长率表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出下列结论: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低于2%,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将低于世界经济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等于3.5%,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4%,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将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见图1)(UNWTOa,2010)。

历史统计数据已经证明了上述关系的成立。长期以来,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计算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3%,同期的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以上。例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1年到2000年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计算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1%,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1年到2000年的全球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4.6%,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1.48倍;1990年到2000年亚太地区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0%,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2.25倍;中国大陆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8.3%,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2.67倍。

2.3影响传导机制与分析预测指标的验证及影响状况和特点研究

依据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分析与预测指标,作者系统收集了世界经济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并编制了反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与国际旅游业相关变量(指标)变化的统计表(见表1)。

①本表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当时2010年及以后数据都属于预测数据。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1月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0年与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5.2%和3.8%。参阅: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R].Washington:IMF,2012(1).

通过深入分析表1所反映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与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影响状况,我们得出下列结论。

2.3.1验证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与分析预测指标

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由此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投资的信贷资金来源与居民收入减少,商业与消费信心下降,世界生产要素市场与消费服务市场的有效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世界生产要素市场的价格与消费市场价格的下跌。 表1显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由2007年的5.2%下跌到2008年的3.0%和2009年的-0.9%。2008年与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都低于1991年到2000年间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3.1%。其中,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由2007年的2.7%,下跌到2008年的0.5%,进一步下跌到2009年的-3.2%,2007年到2009年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都要低于1991年到2000年间它们的年均增长率2.8%。相应的,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由2007年的5.4%,上升到2008年的5.8%与2009年的8.2%。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在2009年下半年已经见底,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预计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3.9%,但是,由于失业率具有滞后于经济增长率变动的规律,因此,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在2010年还将上升到9.3%。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1%,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为8.3%,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还是要比2009年的8.2%高了0.1 个百分点(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2011)。

相应地,作为重要和敏感的生产要素价格代表的石油价格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波动。石油价格2007年的增长率为10.7%,在未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8年上升了36.4%,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急剧下跌了36.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预计在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石油价格增长率将达到22.6%。上述石油价格变动率都要高于1991年到2000年期间石油价格的平均变动率2.1%。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石油价格增长率为27.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先进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增长率由2007年的2.2%,上升到未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8年的3.4%,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时急剧下降为0.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预计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先进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增长率为1.3%。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先进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增长率为1.6%(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二,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特别是其中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与失业率上升,导致世界贸易额下降。由表1可知:包括货物与服务的世界贸易增长率由2007年的7.3%,下降为2008年的2.8%和2009年的-1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预计,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在2010年将恢复到5.8%,2011年将恢复到6.3%。即便如此,2011年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仍将低于1991年到200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7.1%。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分析,2010年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为12.8%。但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是世界各国采用宏观刺激政策干预的短期结果,刺激政策退出后增长率会下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与2012年世界贸易额的增长率分别为7.5%和5.8%(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三,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特别是其中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率上升,可支配收入下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降,由此导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降。值得关注的是,世界贸易额的下降率要高于同期的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下降率,这说明国际旅游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的力量要比国际贸易强。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下跌而下跌:2007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为6.4%,2008年为2%,2009年为-4.3%。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0年1月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复苏,2010年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增长率为3%~4%。事实上,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1年10月统计,随着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5.1%,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增长率达到6.6%( UNWTOb,2011)。

与2007年的增长率相比,2008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的下降幅度为4.5%(2.8%-7.3%=-4.5%),与2008年的增长率相比,2009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的下降幅度为15.1%(-12.3%-2.8%=-15.1%);然而,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下降幅度为4.4%(2%-6.4%=-4.4%),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下降幅度为6.3%(-4.3%-2%=-6.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时,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下降的幅度要超过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下降的幅度。对产生这种现象原因的解释是:国际旅游人次包括商务会展旅游者,也包括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医疗旅游等其它目的的旅游者,国际金融危机会导致商务会展旅游者数量减少,但对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医疗旅游等具有其它目的的旅游者而言,其影响没有像商务会展旅游者那么大,特别是对洲内近距离的国际旅游者而言。

2.3.2验证了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2007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为6.4%,为同年世界经济增长率5.2%的1.23倍;2009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为-4.3%,较同年世界经济增长率-0.9%低3.5%(见表1)。数据显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2011),世界国际过夜旅游人次增长率为6.6%(UNWTO,2011),为同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左右。上述验证结果说明,世界旅游组织总结的1975年至2000年期间以GDP实际增长率表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在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4%时,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将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3倍”的效应――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依然成立。但是,上述统计数据也说明:在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3.5%以上,如果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话,对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的扩大效应会降低。在上述效应明显的1991年到2000年期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1%,先进经济体的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是2.8%,两者的差距仅为0.3%(见表1)。而在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2%,同年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7%,差距为2.5%;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1%,同年先进经济体的增长率为3.1%,差距为2%(见表1),弱化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总结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与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增长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2.3.3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别

表1显示,按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小从低到高对世界各地区排序,在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初始影响时,其排序为:欧洲(0.3%),亚太地区(1.1%),美洲(3.0%),非洲(3.8%),中东(18.2%);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影响时,其排序为:欧洲(-5.6%),中东(-5.6%),美洲(-5.1%),亚太地区(-1.9%),非洲(5.1%);在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2010年1月预测其排序是:欧洲(1%~3%),美洲(2%~4%),非洲(4%~7%),亚太地区(5%~7%),中东(5%~9%)。事实上,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1年10月统计,2010年世界各地区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是:欧洲(3.1%),美洲(6.4%),非洲(6.8%),亚太地区(12.8%),中东(15.1%),与预测的排序相同(UNWTO,2011)。 决定上述排序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表1相关指标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有:

第一,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不同。各地区经济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基本与各地区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相一致。按经济增长率低到高对上述不同地区排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初始影响时的排序是:美洲(美国为0.4%),欧洲(欧元区为0.6%),非洲(5.2%),中东(5.3%),亚太地区(发展中的亚洲为7.9%);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时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3.9%),美洲(美国为-2.5%),非洲(1.9%),亚太地区(2.1%),中东(2.2%)。在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10月对其排位的预测是:欧洲(欧元区为1.0%),美洲(美国为2.7%),非洲(4.3%),中东(4.5%),亚洲地区(8.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统计,上述地区2010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1.8%),美洲(美国为3.0%),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5.4%),中东和北非(4.4%),亚洲地区(9.5%),基本与预测排序相同(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

第二,各地区的失业率不同。各地区失业率从高到低的排序基本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和各地区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从低到高的排序相一致。 我们以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为例进行分析,按失业率高到低对上述不同地区排序,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初始影响时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7.6%),美洲(美国为5.8%),亚太地区(中国台湾为4.1%,日本为4.0%,中国香港为3.5%,韩国为3.2%);在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时的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9.9%),美洲(美国为9.3%),亚太地区(中国台湾为6.1%,中国香港为6.0%,日本为5.4%,韩国为3.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预测,在2010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时其排序是:欧洲(欧元区为11.7%),美洲(美国为10.1%),亚太地区(中国香港为6.5%,日本为6.1%,中国台湾为5.9%,韩国为3.6%)(见表1)。

第三,各地区国际旅游业与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阶段或成熟程度不同。欧美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自20世纪50年代末大型商用喷气飞机诞生开始发展,其发展时间较长,基数较大,已经进入了成熟期的低速增长阶段。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世界旅游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预测,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欧洲地区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为3.1%。同期,美洲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为3.8%。上述两个地区的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的年均增长率都要低于同期的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年均增长率4.1%(见表2)。亚太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以中国为例,自1978年开始发展,发展时间较短,基数较小,目前仍然处在成长期的高速发展阶段。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亚太地区的国际过夜旅游者接待人次年均增长率为6.5%,要高于同期的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长率4.1%(见表2)。

第四,国际旅游市场主要是一个世界各大洲区域内各经济体客源互相访问的市场,各洲区域内的客源要占该区域入境过夜旅游者总量的70%以上。因此,某个洲的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状况对该区域国际旅游市场增长率具有较大影响。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世界旅游业2020年展望》报告中分析:在1995年到2020年期间,跨洲的长距离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5.4 %,而洲内的国际过夜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是3.8 %。结果,会使在洲内旅游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与跨洲的长距离旅游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的比例,从1995年的82∶18,发展到2020年的76∶24

UNWTO.Tourism 2020 Vision:Global Forecasts and Profiles of Market Segments[EB/OL].[2001].http∥省略.

。值得关注的是洲内的国际过夜旅游者人次仍然占国际过夜旅游者总人次的绝大部分。同时,各大洲区域内各经济体客源的互相访问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4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运用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与预测指标,基于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状况与特点的分析,并且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短期(2012年)与中期(2016年)发展的预测,本部分研究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主要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4.1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趋势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趋势分析涉及两个问题:趋势分析的主要依据;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

4.1.1趋势分析的主要依据

世界经济增长率,特别是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恢复状况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趋势分析的主要依据。原因在于:

第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亚洲大部分地区的资产泡沫破灭,以及区内许多经济体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的,危机波及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亚洲,除亚洲经济体系外,全球经济仍继续处于扩张阶段。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是先进经济体过度借贷,导致金融海啸和需求急挫,国际贸易剧减,全球经济出现逆转,经济衰退由美国、欧盟等先进经济体扩展到全世界。

第二,先进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很高。虽然它们只拥有33个国家(地区),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1%,但它们分别占2008年世界GDP总量的55.1%,世界货物与服务出口额的65.0%,是世界国际商务与度假旅游者的重要输出国(地区)。新兴和发展中的经济体虽然拥有149个国家(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4.9%,但它们只占2008年世界GDP总量的44.9%与世界货物与服务出口额的35.0%(见表3)。

第三,世界先进经济体是主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国(地区),这些经济体的国际旅游开支名列世界国际旅游开支最高的前50个国家(地区)中的主要部分。在2008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额最高的前10个国家中,作为先进经济体的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荷兰八国的国际旅游支出额,就高达3,627亿美元,占同年世界国际旅游支出总额的41.18%(见表4)。

4.1.2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国际旅游业影响的主要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是缓慢的,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其原因在于先进经济体需要经历一个对目前经济失衡结构进行重大的调整过程,其一是从低储蓄、透支消费导致的收支失衡,向合理消费与储蓄方向调整。其二是从高进口、低出口导致的贸易赤字,向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方向调整。其三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采用反危机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这些政策适时退出调整。

第二,2012年是世界国际旅游业逐渐恢复增长时期。由于先进经济体从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3.1%下降到2011年经济增长率的1.6%,预计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9%,进入了一个曲折的缓慢恢复过程(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2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增长率是3%~4%(UNWTO,2011)。2010年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维持在8.3%的高位,而2011年与2012年预计都在7.9%的较高位置(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2011)。相应的,因为家庭旅游计划一般要滞后于就业率恢复半年到一年时间,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相应地要等先进经济体的失业率显著下降半年到一年后才可能完全恢复。

第三,2012年到2016年仍然是世界国际旅游业逐步恢复增长时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预测,到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9%,接近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前2007年的5%左右;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2.7%,也接近于国际金融危机前2007年2.8%。由此可见,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长率已经进入了较低的增长水平阶段。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11年10月预测,2010年到2030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的年均增长率为3.3%,低于1990年到2000年之间世界国际过夜旅游者年均增长率4%的水平(UNWTO,2011)。原因在于: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进程遇到了先进经济体的各种危机,如欧盟债务危机和美国财政危机等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其次,先进经济体三大失衡关系的调整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文化、制度与消费行为变革,这是一个充满着社会冲突的缓慢过程。再次,虽然预测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到4.9%,先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可达到2.7%,接近它们各自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即2007年的水平,但是世界经济增长率与先进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在1991年到2000年期间,差距为0.3%(见表1),而预测在2016年,差距将扩大至1.2%。因此,会弱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总结出的并经本文验证的“在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4%时,国际旅游人次增长率将大于其1.3倍”的效应。

4.2我国旅游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对策

基于上述判断,我国旅游业制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时需要考虑短期与中长期两种状况,以及调节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两大变量。由于在短期内我国旅游业的供给比较稳定,难以有很大调整,因此在短期需求下降情况下,关键对策是要努力开发旅游市场,增加旅游需求,提高由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下降产生的闲置旅游资源与设施的利用率;同时在长时期里,我国既可以不断培育开发旅游市场,又可以调整优化我国旅游业的供给类型、档次、布局和数量,因此长期的对策是需要同时注重旅游市场开发与旅游供给的优化调整两个方面。在国际旅游市场开拓方面,要重视开发亚太地区市场,该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特别需要注意防止出现因国际金融危机恢复缓慢导致短期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下降,产生了过度低估2012年后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潜力的倾向。

中国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旅游市场的开发要求邵琪伟.在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01-08].省略: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主要市场发展指标为:(1)到2015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6630万人次,较2010年的5570万人次增加106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3.54%;(2)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较2010年的21亿人次增加12亿人次,年均增长率9.46%;(3)到2015年出境旅游人数达8375万人次,较2010年的5739万人次增加2636万人次,年均增长率7.85%。 在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缓慢恢复导致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率较低的背景下,重点开发国内旅游市场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是,对表5中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陆2008年、2009年、2010年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要比同期我国香港地区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低得多。2008年香港入境过夜旅游者的增长率为1.0%,大陆为-3.1%,相差4.1%;2009年香港入境过夜旅游者的增长率为-2.3%,大陆为-4.1%,相差1.8%。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的增长率也要显著高于我国整个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这说明我国大陆在开发入境过夜旅游者市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由作者参考下列资料编制.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0(1):15;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1(8):9;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2(1):8;国家旅游局.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2008-9-10].省略;国家旅游局.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2009-9-28].省略;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EB/OL].[2010-10-20].省略;国家旅游局.2010年中国旅游统计公报[EB/OL].[2011-11-19].省略;邵琪伟.在201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1-12].省略;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7[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8(7);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8[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9(6);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9[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0(8);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10[R].Hong Kong: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1(7);Hong Kong Tourism Board.Visitor Arrivals in Hong Kong Surpass 41Million[EB/OL].[2012-1-29] http:∥partnernet.省略/pnweb/jsp/comm/index.jsp?charset=en&pageContent=/jsp/rso/rso_news.jsp.;上海统计局.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2-4].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2-1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2-1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1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3-3].http:∥statssh.省略;上海统计局.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2-4].http:∥statssh.省略;上海市政府召开2012年上海市旅游工作会议[EB/OL].[2010-2-10].http:∥lyw.sh.省略.

参照香港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增长率,须推进我国旅游市场推广与旅游供给优化方式的转型升级。在旅游市场开发方面,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1)提倡各省、市、自治区学习香港在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首先,设立专门负责旅游推广工作的机构,如香港设立了旅游发展局专门负责旅游推广工作;其次,加大推广资金的投入,如香港旅游发展局每年的推广经费在7亿港元左右;再次考虑在海外主要客源地设立负责旅游推广工作的办事处,如香港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0个旅游推广办事处,可考虑对各省、市、自治区在海外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进行试点,如允许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0亿美元的省、市、自治区到海外主要客源地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或者允许长江三角洲旅游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区和环渤海旅游区的省市联合到海外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同时,对海外旅游推广办事处设立的数量进行合理限制。可以参照香港制定在海外设立旅游推广办事处数量的标准(2010年香港旅游外汇收入约230亿美元,香港在海外设立旅游办事处20个,即平均每11.5亿美元的旅游外汇收入可设一个海外旅游办事处)。(2)参考西方国家利用“情人节”、“圣诞节”全面渗透式推广西方旅游文化形象的方式,由国家旅游局与国家文化部和外交部联合,将中国“中秋节”、“春节”像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一样进行深化与美化设计,提升为一个具有丰富中华文化元素的世界性“团圆节”与“欢乐节”。如,可参考圣诞大餐设计中国春节美食大餐,可参考圣诞礼物设计中国春节礼品等,再加上中国春节联欢晚会等经典的表演节目,向全球推广,以提高中国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在旅游供给方面,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特别像北京、上海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需要从比较单一的商务旅游目的地或观光旅游目的地,向未来融商务、会展、观光、休闲、度假、盛事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发展。以上海为例,与香港比较,存在较大差距与发展潜力。2008年上海入境旅游者来沪旅游目的的构成是:商务活动占39.6%,参加会议占9.9%,上述两者实质都是商务活动,总计为49.5%,观光游览占26.3%,休闲度假占13.8%,上述两者实质都是度假活动,总计为40.1%,其他占10.4%(上海市旅游局,2009)。2008年香港入境旅游者旅游目的的构成是:商务为21%,度假为55%。显然,香港具有度假目的的入境游客的比重要比上海高14.9%(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09)。由此可见,上海为比较单一的商务、会展与观光旅游城市,而香港则是一个融商务、会展、观光、休闲、度假、盛事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因此,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商务会展活动减少时,上海旅游业受到的影响就较大。由表5可知,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要高于同期的香港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增长率,其中很大原因是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的基数低。例如,2010年上海在举办世博会的背景下,入境过夜旅游者的接待人次是733.72万人次(上海统计局,2011),同年香港是2009万人次(Hong Kong Tourism Board,2011)。然而,2011年1月到10月份,上海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次是556.94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下降10.27%资料来源:上海旅游局.上海旅游统计资料[EB/OL].[2011-10].http:∥lyw.sh.省略/,香港入境过夜旅游人次为1824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上涨10.9%资料来源:http:∥partnernet.省略/pnweb/jsp/doc/listDoc.jsp?charset=en&doc_id=140735:Visitor Arrivals to Hong Kong,29 November 2011。这说明,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挑战,就上海与全国主要旅游目的地而言,从单一观光或商务旅游目的地,转型为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既潜力巨大,又任重道远。

致谢:感谢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滨江大酒店、上海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上海如家酒店连锁集团与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有限公司为本课题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的帮助,感谢课题组成员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10[R].Hong Kong:HTKB,2011(7).

[2]Hong Kong Tourism Board.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8[R].Hong Kong:HTKB,2008(6):19.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nual Report 2009[R].Washinton:IMF,2009:45.

[4]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09(8).

[5]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c.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Asia & Pacific[R].Washinton:IMF,2009(10).

[6]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An update of key WEO projections[R].Washinton:IMF,2010(1).

[7]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a.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11:178.

[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b.World Economic Outlook[R].Washinton:IMF,2011(9):2,9,75.

[9]UNWTOa.Tourism and World Economy[R].Madrid:UNWTO,2010:1.

[10]UNWTOb.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0(1):1.

[11]UNWTO.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R].Madrid:UNWTO,2011(8):9.

[12]何建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策略[J].旅游科学,2009(1):715.

[13]上海市旅游局.2009上海旅游统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World

HE Jianm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What is the impact transferr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What are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What are the status and features of the impact? What are the trends and our countermeasures? This thesis applie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ourism Economics principles with the collected data of world economy and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to survey the representative hotels and travel agencies and scenery sports,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Hong Kong, and explored into the following issues: (1) the impact transferring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the design of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the impact; (2)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 and studies of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indicators for analyzing and forecasting the impact; (3) studies of the trends of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orld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

篇9

一、旅游市场的涵义

所谓旅游市场,实际是指旅游经济活动的交易场所,也可称之为旅游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市场类似,旅游市场同样需要对生产力进行细化,进而生产出相应的旅游产品,通过交易方式完成旅游经济活动,这一系列行为的综合体现就是旅游市场,包括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同样属于旅游市场中的一部分。

二、旅游市场的特点分析

1、客源异地性

旅游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同,旅游市场客源存在异地性,简单来说即是,本地旅游企业所接待的旅游客人大多外地客人,一般不会出现当地游客。这种特性是其他市场不具备的,因为其他市场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通常是由当地客人流向外地市场,客源同地。正是因为旅游市场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才极容易导致客人或游客在接触到真正资源,从潜在客户转变为现实消费者时,会出现更多不可控事故,如货币汇率浮动不定、旅游政策临时改变、旅游目的地和游客所在地存在较大经济距离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对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大大降低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力。

2、经营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都只能通过网络或纸质形式对产品进行交易,所以造成二者在经济活动期间存在信息部对称特点。详细概述为,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地,参考旅游信息时只能纸质资料或网络宣传资料对旅游产品进行了解,不能到现场对旅游产品进行真实感受,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浅显认识;而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是相当困难的,且能够流传到旅游市场,供旅游消费者选择参考的旅游信息数量很少,这无形之中增大了旅游经营者的风险。正是因为这一特性的存在,旅游经营者在实际经营时可能会仗着旅游信息无法马上查实而对消费者进行诈骗,让旅游消费者对半真半假的旅游信息进行选择,导致消费者判断错误而上当受骗。

3、旅游市场风险性较大

旅游行业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旅游产品较为脆弱等缺陷,因此各种情况均容易激发旅游市场的风险。首先,由于旅游活动并非是完全室内的行为,天气异常、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旅游市场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与核泄漏事件,给日本乃至全东亚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次,旅游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实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此过程当中,任何意外状况都可能导致旅游产品交换的失败。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与构成的多样性,旅游产品常常随着其构成成分的变化、旅游消费者假期的变化和旅游目的地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旅游产品本身较为脆弱,因而决定了旅游市场的风险性。

三、游市场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

1、旅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树立旅游品牌

在大范围内举行旅游宣传活动已经成为了现代国际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这种整体性活动能够克服旅游行业在资金、人力方面匮乏的缺点,便于打开国际旅游市场。以东南亚联盟为例,为了打开欧美旅游市场,东南亚联盟各国联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

2、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政治隐患也愈见明显。因此,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促使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行业带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首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起手来,共同发展旅游业,逐渐形成了关系密切的经济区域,共同发展商务旅游、红色旅游、银色旅游等旅游项目,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的积极性,为了组成旅游经济的共同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制定政策时同心同德,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还巩固了社会稳定。

3、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刺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旅游消费者在挑选旅游目的地时常常遵循效率最大化原则,即当一个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越丰富、与客源地人文差异越大、其民俗风情越有特色,就越能够吸引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如果当地旅游路线只有一条,旅游消费者就只能欣赏沿线的个别景区,这样的旅游区呈现出线性关系;但是如果当地的旅游区包括若干个旅游路线和风格迥异的景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可以调动旅游消费者游完所有景区的欲望。

篇10

【关键词】旅游业 国家战略 大产业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综合性大产业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以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旅游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发展,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日本更是响亮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韩国也提出了“全体国民观光职业化,全部国土观光资源化,观光设施国际标准化”的口号。随着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快速增加,港澳台地区、世界许多国家都把争取我国旅游客源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许多吸引措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也把发展振兴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美国制定旅游促进法,设立旅游促进基金,以带动经济增长。西班牙政府通过旅游促进计划,决定每年投入15亿欧元用于促进旅游业发展。韩国提出到2012年访韩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实现韩国成为旅游先进国家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大量增加,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目标。

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消费潜力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旅游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间接从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旅游业,对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整合全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战略地位的认识,实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旅游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局的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制定和实施我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以此推动我国旅游业快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制定发展大旅游的规划,建立大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范围,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包括民航、铁路、公路、餐饮、住宿、商业、通信、会展、博览、娱乐、文化、体育等,随着众多新的旅游形态的出现,旅游又广泛扩展到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环境、建筑、海洋等领域。旅游业涉及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具有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比如像航天领域,也开始有太空旅游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业是创造出来的,旅游消费是创造出来的。正像美国创造出的迪斯尼乐园一样,创造了一个旅游的大市场,创造出无数的消费商机。所谓大旅游,就是要把旅游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综合性大产业,作为与各个行业和产业密切相关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看待。以新的思路研究制定发展大旅游的规划,建立健全发展大旅游的体制机制,形成我国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第三,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要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加快完善旅游自身产业体系,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和交叉产业,延长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产业集群,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实力,引领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体系,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更大程度地扩大旅游对外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接轨步伐,全面提高我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旅游大国和旅游强国。促进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协调发展,形成三大旅游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增加供给,优化结构”的要求,发展创造更大规模、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优化旅游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形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统一规范有序的旅游区域发展新局面。

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我国乃至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国旅游业发展总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大旅游、大产业、大战略。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国要优先发展的综合性大产业,实施旅游业发展国家战略。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产业关联度和产业带动力等方面看,它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按照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一定位,来加快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引领产业。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由于其产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广泛渗透性,影响到许多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引擎。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大发展。要高度重视旅游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像重视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一样,把促进旅游消费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旅游消费,带动整个社会消费发展。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和“绿色产业”,要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旅游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旅游业不仅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大产业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重要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民生功能和外交功能。概括起来说,旅游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开展民间外交、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第一,把旅游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作为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充实和丰富旅游的文化之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在不断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旅游消费的层次和品位,把旅游注入文化之魄,深入发掘和创新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培育和创建社会精神文明。

第二,把旅游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旅游民生工程,发展国民旅游,建设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把旅游作为民生的重要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和支持国民旅游,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使旅游成为国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

第三,把旅游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国际旅游,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发展入境旅游,鼓励发展出境旅游,通过旅游交流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学习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建设一个更加开放的现代化中国。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和谋划,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广泛研究和借鉴国外旅游大国把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深入总结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作为我国制定旅游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据,力争形成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旅游发展国家战略规划,以指导我国旅游业全面发展。

实施国际旅游宣传推广计划。为鼓励居民旅游消费,吸引国外游客来中国观光,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研究制定“旅游宣传推广方案”。每年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可以考虑在国内设立中国旅游节,举办宣传推介活动。中央电视台可以设立旅游频道或旅游栏目,向国内外广泛深入地推介中国旅游。还可以建立专门的中国旅游网,宣传和服务中外游客。

广泛开展国民旅游休闲行动。我国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发展。2000年实行“五一”、“十一”长假制度,带来了“旅游黄金周”现象。现在,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要进一步启动旅游消费,研究制定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所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根据国家规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合理安排职工休假时间。实行弹性休假制度,职工的年假可以在一年内灵活安排,错开集中休假时间,发展常年性旅游消费。高度重视旅游黄金周的作用,做好一年中几个黄金周的旅游工作,这对扩大消费效果明显,老百姓和社会各方面都有热切期盼。

加快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要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要方面。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旅游线路、旅游景区以及相关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建设。在全国建设一批旅游重点景区、大型旅游项目,以及旅游综合服务设施。

积极开发适合大众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针对城市居民双休日的特点,着力开发建设城市周边旅游,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带。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购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发展老年旅游、学生旅游、农民旅游等旅游类型。要通过创造旅游需求刺激和拉动旅游消费发展。

加快形成旅游产业体系。适应旅游便利化、舒适化的要求,紧紧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大力发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产业,针对城乡、国内外不同旅游消费者,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按照发展大旅游的理念,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积极探索发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交叉产业。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娱乐业和会展业,促进旅游业与这些产业的融合发展。

全面提高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发展国际旅游,促进旅游业对外开放。与更多国家签订双向旅游协议,相互提供旅游便利。积极组织国际旅游推介活动,针对国外客人需求和特点,开发和创造更多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吸引国(境)外游客到国内旅游。同时,积极开展我国居民出国游活动,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制定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对旅游企业、旅行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扶持中小型旅游企业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和开发旅游产品,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为吸引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有必要采取更多的鼓励消费政策,如降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减免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门票。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旅游服务网络,方便居民旅游消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质量监督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作者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

未来10年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