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7 16:0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
二、开展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三、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篇2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当前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只有在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到语文学习中去,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1. 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的教态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小红旗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创设游戏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身心的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3. 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篇3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一个学生在好的课堂气氛下学习,他就会学习得轻松愉快,也就会学得更快、更好。反之,学习则会比较枯燥无味,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塑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呢?我认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下面几点,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塑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最终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那门课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不仅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提高教学水平,还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教师一定不能用压制的办法来管理学生,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仅只有知识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学习兴趣与情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在学习活动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则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千万不要总是板着一张脸,每堂课都训斥学生,让学生讨厌自己,从而讨厌这门学科。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俗话说:“十次说教不如一次表扬。” 我个人认为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良性循环中。因为学得好而受到表扬,然后因为受到表扬,而更乐意去学,就更容易学得好,这就是学习的良性循环。
如果一位学生经常被老师批评,他肯定会产生自卑感,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样,如果一位学生经常被老师表扬,他肯定会对自己越来越自信,他一定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力表现自已。所以不要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如果你因为分数对学生进行批评,那么必然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他更加丧失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要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我们就应该大力的对他予以称赞、表扬以及鼓励。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 “Good!”、“Very good!”、“Great!”、“Wonderful!”、“Excellent!”、“Not bad!”、“Well done!”这些表扬的话语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在课堂上这些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让他们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当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第三,平常教学中多渗透一些有趣的学习技巧和解题技巧,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在平常教学中,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要多向学生渗透一些有趣又有效的学习技巧和解题技巧,使他们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例如编一些口诀去记忆一些难记忆的短语或语法知识点。再例如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去解答选择题。再例如用单词读音去背单词,使学生能更好地背诵所要记忆的单词。只有这样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太记得清pick up和make up这两个短语的意思,于是我给这两个短语分别想了一个口诀。pick up的口诀是“偶会捡到车”,这里的偶代表“偶然学会、得到”;会代表“恢复健康”;捡代表“捡起”;到代表“收到信号”;车代表“开车接某人”。make up的口诀是“补妆造成你”,这里的补代表“弥补”,妆代表“化妆”,造代表“编造”,成代表“组成”,你代表“整理”。
可想而知,当我在班级说出这两个口诀的时候,课堂气氛是多么的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这两个小口诀完全地调动了起来。最重要的是,以后再也没有同学记不清这两个短语的意思了,而且每当以后提到这两个短语,所有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两个口诀,课堂气氛就再一次活跃起来。我觉得在这两个短语的学习上,学生真的做到了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多点这些小口诀、小技巧,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了。
第四,将课堂设计得丰富多彩,经常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小组竞赛,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刻学习的愿望。”很多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都是因为上课内容及形式枯燥单调。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将每堂课设计得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就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们教师可以多给学生创造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去学习,也就能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了,当然也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
[参考文献]
[1]刘春莲.激发职教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1).
[2]李荣.浅谈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成才之路,2009(32).
篇4
当前,高等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养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大多数是由通识公共课、专业课及教育实习等构成,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又细分为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众多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设想和改革措施,特别具有典型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该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拥有言语听觉康复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龄前儿童概念获得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实验室、0~3岁早期儿童教养与潜能开发实验室、儿童游戏功能与玩具开发实验室、儿童综合艺术教育多媒体实验室等六个实验中心和38个实习基地。然而,作为众多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从生源、资金来源、受重视程度、师资配比、影响力等方面,与重点院校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作为服务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地方幼儿教师的生力军,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进一步地深入解决。学前教育所需求的幼儿教师素养及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对于0~3岁幼儿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为多见。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缺乏、早教人才培养缺失的现状,在借鉴国外先进早教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相关课程,成了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
一 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早教课程的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课程目标是人才目标的具体化,课程内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素质构成,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所差异。与重点师范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在其他有关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管理的相关工作。
以四川省为例,地方二本高等师范院校共有六所。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成都师范学院。较有代表性的是成都师范学院。该校教育科学学院开设了早期教育专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有特色的是“三块”。第一是基础模块,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第二是发展模块,强调培养专业的上岗技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第三是拓展模块,强调培养学生在未来五年的行业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了大量的婴儿教育课程,其中0~3岁婴儿的保育和教育成为了全国精品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该校力求达成0~6岁贯通、院园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除该校以外,川内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虽各有侧重,但也存在众多相同之处。以四川师范大学和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为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幼儿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作为地方的二本院校,内江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程、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在专业课程中,又具体分为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和专业发展选修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由美术与手工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舞蹈创编、键盘器乐、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家庭教育咨询、学前卫生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游戏概论等16门课程组成。比较各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大致相同。然而,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早期教育方向,在课程中也鲜有涉及早教课程。
随着对学前教育的深入研究,以及市场对早教人才需求量的增大。作为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和完善课程建设,以设置早教方向或者增加早教课程的方式,进一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 早教课程设置的依据
在学科建设中,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任意而为的,必须要有其可遵循的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的设置,既有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的需求,同时也应考虑社会对早教人才素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以我们的服务对象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主要的设计依据。
1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世界学前教育学科的深入发展,逐渐意识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开端。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索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规律,探索0~3岁与3~6岁两个学前年龄段保育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3岁前婴幼儿及家长接受指导率,成为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大环节。国外的研究成果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美国在 0~3 岁早期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很多,涉及早期教育对儿童今后成长的影响,早期教育方案、早教的内容与方法,婴幼儿游戏、早期教育方案、早期教育指导方案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见表1)。
大量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已经表明,0~3岁的幼儿早期教育已经成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这一学科研究发展进程的实践需求。
2 社会对早教人才的需求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出生率的降低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重视0~3岁婴儿的早期教育。然而,在国内作为新生事物的早教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理论指导,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早教机构的教师缺乏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能力。虽然早教教师基本来自学前教育专业,但是只有极少数教师在课程学习中涉及0~3岁婴幼儿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很难区分0~3岁和3~6岁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差距,即使大部分教师在上岗前会接受在职培训,但培训仍然体现了零散性和临时性的特点。早教机构教师培养婴幼儿素质的缺乏,成为了大量亲子园等早教机构运营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众多早教机构管理者对合格早教教师的需求以及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场现状,要求高师院校学前教育必须培养大量的适用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 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
德国的学前教育学者福禄贝尔说过:“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候,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取决于他在这一阶段的生活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0~3岁的婴幼儿作为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早期教育中也应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早教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了解0~3岁婴幼儿的体格发展规律,了解各阶段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如何创设合理的早教环境,联合家庭、社区、幼儿园,做好婴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工作。
三 学前教育专业早教课程的设置和评价
早教课程的设置主要依据学前教育学科的逻辑顺序、社会的需求以及婴幼儿发展的特点。在高校,早教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一)早教课程的设置
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能满足专业学生对培育3~6岁幼儿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对于大多数当下开办早期教育专业条件不成熟的地方高师院校而言,开设早教方向,进行早期教育课程的选修,是比较理想的改革方式。早教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和课外见习、教育实习这两大环节中。
1 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早教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早教教师的合格素质。因此,了解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针对其特点开设保育和教育的课程,如婴幼儿生理发展、婴儿心理学、0~3岁婴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等,应该是早教教育专业方向选修的重点课程。此外针对地方特色,还可以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早教课程,如婴幼儿游戏活动课程。以四川省为例,川内各州市虽然语言上存在细微差异,但“大四川”语言基本在省内通行,因此,编撰富有四川特色的语言游戏活动,一方面使学习内容与生活贴近,引起婴幼儿的亲切感,同时也成为传承乡土语言文化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中,一定要注意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注意先设课程和后开课程的前后衔接,使得0~6岁的儿童课程得以有效衔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获得整体性发展。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即是为了让学生了解0~3岁婴幼儿教养工作的规律,实现0~3岁与3~6岁两个学前年龄段保育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提高3岁前婴幼儿教养工作水平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3岁前婴幼儿及家长的接受指导率。
2 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早教课程较之于其他课程而言,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由于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8岁到22岁的青年群体,缺乏对0~3岁幼儿的感性认识,空中楼阁的理论构建必须落到实处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在早教机构见习,参观亲子园的教学,体验早教工作人员的社会角色等,就成为了早教课程实施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教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比重上应基本做到“”分。
这两种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模式并不是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单向度方式,而应该采用循环模式,在实践中践行理论,在理论中提升实践能力。
(二)早教课程的评价
早教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既包括学科发展的标准,即0~3岁早教课程必须与3~6岁幼儿园课程进行自然的沟通和衔接,使整个学前教育课程实现一体化。另外还包括学生发展的标准,学前教育者除了是幼儿园师资,还应具备社会工作者的责任,0~3岁的早期教育以它的灵活性、社会性、指导性,形成了不同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在早教机构,教师要学会如何面对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要有较强的亲和力、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深入家庭指导时,要有丰富的婴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儿童的表现做出判断,使家长产生信服感。早教机构对人才的满意度同样也是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评价标准。
应该说,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顺利开展有赖于一个有着共同教育价值和理念的共同体的建立。政府、社区、幼儿园(早教机构、亲子园)、家庭、教研部门等,都是其有效运行的主体。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培养合格早教师资的教研主体,增加学前教育专业中早教课程的设置,强化早教课程的实践环节,本身就是教研部门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进行的适时、有效的课程调整,这不仅对完善学科课程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助于早期教育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推动地方早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兴.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D].三峡大学,2012:20.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入学准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9-0001-03
一、入学准备问题的提出
当前,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是确保教育公平,进而推动社会公平的基础。目前研究者多从均衡发展的内涵、原则、实施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角度来探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应该说,这些探讨意义重大,并且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于推动教育公平的热情和努力,但是同时也透露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只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包括设备、经费、师资等方面大致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我们认为,虽然资源配置因素确实是保证儿童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仅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讨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倾向还是有它的不足。因为大量的国际研究证明,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入学准备上的差异不仅直接影响他们入学之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影响到公共财政投入的收益,进而使得政府通过实施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望大打折扣。为此,不少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儿童自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儿童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儿童入学准备的问题,即: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有准备的社会服务+有准备的学校(主要指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有准备的儿童。也就是说,儿童的入学准备是由以上几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有准备的系统来完成的。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国家的儿童公共服务走过了一条从慈善性向福利性再向教育性发展的道路,而事业的主体也经历了一个从私人行为向公众责任过渡的历程。目前大部分欧洲国家早期教育的资助方式是公共财政投入,而美国在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渴望学习》中认为美国是比较晚才开始普及学前教育的。但是我们从这些年美国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中又可以看出他们奋起直追的势头。比如,美国与许多西方国家一样,比较早地把5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当然这里的义务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准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它虽然强调早期教育的免费性,但是并不强迫所有儿童都要接受公共早期教育。这是为了尊重美国社会在早期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传统。但是只要家长有需求,愿意让儿童接受公共早期教育,政府为5岁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完全是免费的。另外,美国政府率先实施了面向贫困家庭3~4岁儿童的早期教育补偿计划,即“提前开端计划”,而且近几年逐步将免费学前教育服务普及到全体3~4岁儿童。美国政府还推广了以提高0~5岁儿童家长保育教育能力为目的的家庭教育方案,建立健全了儿童福利和保育教育法规,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美国学前教育被逐渐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政府来承担主要责任。
值得强调的是,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颁布的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对政府责任都有实质性的规定。比如,由美国国会通过并经总统批准的“提前开端计划”,它是“经济机会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被纳入每年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到2008年,这项预算已经达到了73.5亿美元,比1965年计划刚开始实施时的预算数额增加了76倍。又如,1979年通过的《儿童保育法》、1990年颁布的《儿童早期教育法》和《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都明确界定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责任,甚至明确规定了联邦政府每年向州政府拨款这一守则,以此来弥补州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的经费不足。而1988年和1990年两次修订的《生命保障法》也增添了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儿童入学补助的条款。
联邦政府下拨的发展社会服务事业的经费中,大约有20%被用于支持早期保育和教育。上述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面向弱势群体的早期补偿教育政策,帮助家长提高早期养育能力的措施等,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儿童,特别是社会处境不利的儿童在正式进入小学时能与其他儿童拥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起点。1994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到2000年所有美国儿童都要做好入学准备的目标赫然列在首位。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美国政府把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视为一项国家任务。
二、我国儿童都做好入学准备了吗
我国历来有重视早期教育的传统。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长对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这是否足以保证我国儿童在进入小学时都做好了入学准备呢?我们的学前教育是否能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某城市做了一项规模较小的调查。很遗憾,调查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们以某市三类6所生源不同的小学作为调查单位,在小学生进入一年级后的两周内进行调查。由于时间关系,调查实际上在三周之内完成。我们为什么要以小学作为调查单位?不能否认,实际上政府也承认优质教育资源少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照资源优质与否将学校分类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调查了三类小学,这三类小学在生源上确实有很大不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在每所小学的一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再从这个班中随机抽取25名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了150位调查对象。这三类学校的主要生源分别是:A类以农民和打工者子女为主,B类以工人和市民子女为主,C类是企业经理、干部、知识分子等的子女。这三类学校的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明显的差别。我们采用个别测试和在测试过程中进行观察的方法,调查儿童的数学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性发展和学习品质。我们以150位调查对象的测试成绩为因变量,以学校分类为自变量,采用单一式放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三类学校学生的入学准备状况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在数学准备方面。数学准备测试包括数理计算、量、时间与空间、关系与模式、统计共五部分21项内容。在三组小学生之间,仅有4项内容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其余17个项目或者是三组两两之间,或者是A组与C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4项没有显著差异的内容中,有一项内容的情况有点像心理学中所说的天花板效应。在幼儿园中,对估数的教育相对来讲是比较弱的,所以不管哪一类学生来做这个题目都有难度。而另外3项内容的情况又有点像所谓的地板效应,要求相对来讲比较低,三类学生都能完成。
在语言准备方面,语言准备测试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技能、前阅读和前书写共13项任务。除了方位知觉、图形观察、控制笔的动作等3项内容外,其余10项任务也像数学准备那样,或者是两两之间,或者是A组与C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学习品质方面,在学习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好奇和探索、想象与创造五个方面,A组与B组、C组差异显著。但是在计划性、坚持性、独立性等三个方面,三组的差异表现并不一致。比如计划性和独立性,三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显示出差异,而坚持性则相反,在语言活动中差异比较显著。因为我们主要采用现场观察法,观察儿童在完成语言和数学测试任务中的表现,所以这种表现可能跟任务本身在一定关系。
社会性准备测试包括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社会行为规则三方面内容。三组的自我接纳总分差异显著,其中认知接纳一项,A组与C组差异显著。人际交往中,理解他人一项,A、C两组差异显著;交往技能中,在交往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上,A组和B组、C组之间差异显著,在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上,C组和A组、B组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行为规则中的独立自主意识方面,A组和C组差异显著;在规则意识上,三组两两之间均呈显著差异。
均值比较的结果表明,凡是差异显著的项目,除社会性准备中的独立自主意识、维持交往时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两项A组占优势,数学准备中B组显优势外,其余项目均为C组最优,A组最差。
三、入学准备的明显差异对义务教育的挑战
美国早期儿童发展综合科学委员会在报告中讲到:“入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时幼儿所知道的和所能做的之间的个体差异开始预示着他们学习和成就的长期模式。”我们的研究虽然规模较小,而且也仅仅局限在某个城市,我们的调查对象也不包含一些来自特别远的农村地区的打工者子女,但调查结果依然让我们感到不同儿童的早期学习机会存在着显著的不平等,这就成了我们深深为之担忧的一个理由。或许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决策者心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当小学面对一大批由于早期教育机会不均等而造成的在入学准备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新生时,义务教育的巩固、质量的提高是否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如果学校的生源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差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仅仅靠我们改善小学自身的办学条件就能实现吗?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1985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如果国家让儿童在早期失去了机会,那么以后的教育投资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美国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美国将无法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胜。”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是以美国一些大的企业家和有关的一些经济学者组成的,从他们对早期教育的这种评价中可以看到,西方学前教育政策变化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是不让自己的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个家长都知道的口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这同样是一项严峻的考验。面对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走向,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我国的政策。作为学者,我们有必要问问自己,学前教育难道仅仅是学前教育吗?难道它仅仅关系着儿童个人和他家庭的幸福吗?我国的下一代会不会因此而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学前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这些问题,并向社会发出呼吁,引起最高领导层面的重视。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School Entry Preparation
Feng Xiaoxia
(College of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篇6
开创公私合作的学前教育模式
记者:亲子教育计划在推动学前教育这方面是怎么做的,这一计划希望实现哪些目标?
Ayla Goksel:亲子教育计划是一项可在家中开展的低成本培训计划,培训时间为25周,面向5至6岁的儿童及其母亲,旨在让那些不能获得学前教育的儿童受益。参与项目的家长需要在家中使用项目专用教材,帮助孩子提高认知和社交能力。在计划开展过程中,专门的培训人员将与家长举行讨论会议。另外,培训人员还会进行家访,了解亲子互动情况以及每周课程的实施情况。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做好上学前的各种准备,在促进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帮助母亲获取相关技能并树立恰当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
记者:听说WISE大奖是以奖励教育创新著称的,而且从几百份申请中仅评出6个获胜者。亲子教育计划是怎样体现创新的?
Ayla Goksel:WISE大奖不仅要求创新,而且要求这种创新切合实际需要,对教育影响深远。概括来说,土耳其亲子教育计划在两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方面打破了学前教育必须采用正规的集中机构模式的狭隘定义;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对早期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加了公共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自1993年以来,该计划与土耳其教育部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到今天已经制度化,正规集中式的学前教育和家庭早期教育这两种模式已得到土耳其政府的重视并作为国家的优先政策,广泛影响到数百万儿童的生活。
母亲角色扮演体会孩子学习需求
记者:参与亲子教育计划的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做些什么?
Ayla Goksel:母亲应每周参加MOCEP课程,课后在家中开展亲子训练。每周的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在培训人员的引导下进行“母亲支持计划”分组讨论,每周一个话题。这部分内容丰富,通过提问、做示范和母亲参与体验等形式进行,持续时间为75分钟到90分钟。第二部分,培训人员引导参与者针对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进行讨论,主要涉及女性生殖健康和避孕方面的知识,历时15分钟。最后一个部分是“认知教育计划”,母亲被分成不同小组,每组4至5人,围坐在圆桌前,每组选出一名助理员。该部分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即一名母亲扮演妈妈,另一名母亲扮演孩子,共同完成一项课程布置的任务,并且填写表格。这部分内容持续大约一个小时。随后母亲回到家里再与孩子按照表格,重新完成这个课程任务。此外,培训人员在25周的培训周期内还将定期进行家访,为母亲提供咨询帮助。
亲子教育计划的课程通常在孩子入学的前一年开始,主要是根据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制定相关练习内容,例如,给孩子念故事书、帮助孩子辨别形状颜色等物体特征、开发语言能力,等等。此外,母亲和孩子通过互动,每天亲密接触,也能够增进母子感情。这样,母亲作为第一任老师,使孩子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因素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同时,母亲也能够以“教育者”的身份,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亲子教育计划已覆盖90%贫困社区
记者:亲子教育计划取得的效果如何?给项目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帮助?
Ayla Goksel:本着为所有人提供“公平起跑线”的原则,亲子教育计划将服务对象设定为低收入家庭的母亲以及可能无法接受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存在边缘化风险的孩子。该计划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方式,对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能够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成效。与未参与计划的儿童相比,参与计划的儿童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在步入青少年阶段的过程中在认知和社交方面的发展更为顺利。目前,这个计划在超过90% 的贫困社区均有覆盖。
我在此引用一些这几年参与过亲子教育计划的母亲所说的话。这些直接来自母亲的声音反映了其子女在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进步:
“我给他讲故事,然后问问题,他能够理解我给他讲的内容,但在此之前他的注意力很不集中。”
“教会他如何在公共场合守规矩――举例来说,如果他无意中碰到朋友就会道歉。每次我给他东西他都会说:‘谢谢妈妈。’”
“以前,在我有工作要做的时候,有客人要来的时候和我在厨房里忙的时候,如果孩子想跟我说话,我会让他安静,说我这会儿没有时间管他。现在,我认识到这样做不对,并且改变了做法。如果我有工作要做,我会说:‘我等会儿听你说’,然后我一有空,就会去找他,听他讲。孩子放学回来后,我会关注他,并热情欢迎他回家。每当他想跟我说什么的时候,我都会认真听他说。”
“我变得更加能体谅别人,更有耐心。在参加计划之前,我不让孩子使用剪刀或者画油彩画,我认为他会把事情弄糟。不过现在我让他做了,因为我认识到这些动作可以帮助儿童锻炼手部肌肉,对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启示:学前教育不局限于集中办学
篇7
关键词 美国 儿童 早期教育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早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政策。
首先,美国政府提出要加强启蒙教育支持项目。美国卫生和福利部(HHS)开发了一个旨在评估儿童早期识字、语言和算术能力的新的责任体系。同时,它还培训了大量的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教师。
其次,各州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美国政府建议在提高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质量方面,联邦和州政府必须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同时要求各个州为儿童早期教育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 。联邦政府为了帮助各州达到这些标准,允许各州在使用联邦儿童照料资金时具有灵活性。
再次,把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及时提供给父母、教师和儿童照料人员。为了使儿童早期教育能够得到最新研究成果,美国教育部需同儿童的父母等有关人员建立其合作关系,以开发儿童早期阅读和语言能力的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早期教育的质量。
(二)早期教育教师。
美国相关研究证明发现,通过对早期教育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可提高儿童的早期教育质量,增强对儿童需求的敏感性及回应力。当早期教育教师至少获得与儿童发展相关的肄业证书时,整体教育质量、效果的得分很有可能会提高。 与那些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的教师相比,接受过正式教育与培训的儿童教师,他们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经验。一般认为,教师的受教育和培训经历反映了教师对儿童发展需要能否准确理解,以及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和善和技能。相关研究(Ashton,1996)证明,那些经过专业教育的教师在促进学龄儿童成绩方面具有优势 ,那些选择儿童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更加积极更加有效(Layzer等,1993) 。
(三)班级规模及师生比例。
史密斯(1999)发现小班教学还与儿童的主动性有关,可以提供机会让教师进一步延伸儿童的语言学习,协调儿童的社会交往,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提出最优化的学前教育机构班级规模普通班为15名儿童,特殊教育班应少于15名儿童。Lambert eta1(2005)指出,班级规模越小对儿童教学和成长越有用。
(四)家长参与。
弗雷德(1998)提出,家长参与早期教育可以增强与孩子的互动,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开展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美国相关的实践研究也证明,家长直接参与早期教育,要比单独为家长培训影响更大。可见家长参与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早期良好表现影响深刻。因此,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美国儿童早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政策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保障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为保障早期教育质量,颁布与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其不仅为早期教育立法,而且在教师培养、家长参与方面的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而我国早期教育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却相当薄弱。我们既没有制定高层次、高起点的教育法律法规制度,比如《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也没有为早期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家长参与作出相应的规章制度,而缺失的法律法规制度又难以保障儿童早期教育的顺利实施。可见,我国应尽快制定早期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障早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早期教育教师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儿童早期接受成人影响最大就是父母和教师,因此早期教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儿童接受早期质量的好坏。可见,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素质的早期教师。首先,要做好早期教师的特有素质培训,要培养教师热爱儿童、善于社交的心理特质。其次,要加强对早期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让其亲自参与他人指导的教学和实习,从指导教师得到指导和反馈信息。
(三)班级人数及师生比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提出早期教育的最佳班级人数,但是小班教学及高师生比却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可是,目前全世界能够达到1:7师生比的国家几乎空白。 班级人数多、师生比低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我国也不例外。因此,减少班级人数、提高师生比是我国早期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要使用闲置校舍改建、扩建幼儿园,增加幼儿园及班级数量,减少班级人数,二要提高早期教师的工资待遇,容纳吸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加强培训,增加早期教育教师人数,提高师生比。
(四)家长参与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可以增长家长在科学育儿方面的大量知识。因而,我国也应加强改善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措施。一是家长要在家庭内部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与早期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和奖惩要恰当,在比较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二是幼儿园要定期邀请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活动,与家长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以提高早期整体教育质量。
(作者:秦皇岛山海关南园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立新.美国政府对儿童早期教育资助概况.教育导刊,2007,(1)
[2]芭芭拉·鲍曼.吴亦东等,译.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一、政府对机构建设增加投入
学前教育是争取教育权利的教育民主化的一部分内容,许多国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增加投入。
1.关注处境不利的儿童
许多国家纷纷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机制和提供了较大的财政支持。如英国1966年颁布《普洛登报告》,指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设立“教育优先区域”;2003年颁发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为了孩子的变化》,2004年颁发《儿童法》,进一步强调每个孩子都不能被忽视,缩小处境不利儿童与其他儿童的差距。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建立多项补偿教育方案,如著名的“提前开始”与“追随到底”方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把子女送入托幼机构,为幼儿提供补偿教育。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增添了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孩子入托补贴的条款,1992年这方面经费支出已达15亿美元;美国从1998年开始,“国家开端教育计划”所有教育方案的年度预算超过44亿美元,为794000个低收入的儿童与家庭提供服务。在瑞典,所有0~6岁幼儿的教育是完全免费的。韩国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可享受一年的幼儿教育。德、法两国幼儿园根据父母的收入情况来收费,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儿童的人园问题,也保证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
2.鼓励机构的多元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供给途径有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区、教会、慈善团体、学校、企业、私人等。如德国的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其中私人办园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1975~1990年间,世界私立幼儿园入园率平均增长了74%,并呈增长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国政府对私立幼儿园采取的扶助、支持和加强管理的办法。美国相继颁布了《儿童保育法》(1979年)、《儿童早期教育法》(1990年)、《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1990年)、《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1994年)等法律、法令,日本也颁布了《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1899年)、《幼儿园令》(1926年)、《学校教育法》(1947年)、《幼儿园教育大纲》(1955年)、《幼儿园设置标准》(1956年)、《幼儿园教育要领》(1964年)、《新幼儿园教育要领》(1990年)等法令、法规,使私立幼儿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美、日等国也通过经费资助和税收优惠对私立幼儿园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了美、日私立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二、机构适应更高的教育需求
随着整个社会和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在种类、功能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1.种类要多样
从适应家长不同需要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在园时间的长短,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寄宿制、全日制、半日制、计时制等。加拿大为方便临时外出办事的家长的需要,开办了临时托儿所。印度政府的一项法规根据建筑工人流动性强的特点,要求印度每一建筑工地都要为建筑工人子女专门开办“流动幼儿园”。美国则为双职工子女设立了供午餐和午休的日托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及年龄的不同特点,除了为一般儿童开办的托儿所、幼儿园外,还有专门为照顾、教育和治疗残疾儿童开办的特殊“残疾儿童中心”(如在加拿大),为弱智或聋哑儿童开办的特殊幼儿园(如在西德),以及为适应低幼年龄儿童发展的需要,法国试办的“温和过渡”
(该机构招收16个月至5岁的儿童,目的是使儿童逐渐习惯离开家庭到幼儿小集体中来。)和“小小俱乐部”等机构。
2.功能要完善
一是要实行保教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托幼机构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仅限于保育发展成为集保育和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例如,法国招收2~6岁儿童的托幼机构“母育学校”,在历史上以贫穷家庭子女的健康与安全照料为主,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社会性、教育性与补偿性三种功能并重的机构。日本的“幼保一体化”综合机构(又称为“认可的儿童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还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弹性环境。在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综合机构发展较快,到2007年8月,全国已设立100所综合机构。日本政府拟在2008年度设立1000所类似的综合机构。
二是要做好幼小衔接。学前教育除了注重幼儿身心发展,也注重为幼儿进入初等教育阶段做准备,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力图解决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近年来,欧美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为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美国政府在1989年就提出了“到2000年所有的美国儿童都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准备”,而学校应该是“有准备的学校”。为实现“有准备的学校”,各国最普遍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小学预备班”,或称“小学幼儿班”(英国),其主要特点是将5岁左右幼儿的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最初一级,即初等教育。一些国家则试图通过改革学制,设置跨越儿童期与幼儿期的教育机构,以实现幼小的教育衔接,如日本正试行“四・四・六”体制的改革试验计划,儿童4岁进入幼儿学校(4~8岁),而后再接受4年小学和6年中学的基础教育;荷兰目前也计划设置专门的机构,将4~7岁儿童的教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三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成为托幼机构的追求目标。美国早期教育协会颁布了一个关于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的认证标准(1984年颁布,1991年修改),这个标准以及作为这个标准的核心概念――发展适宜性教育在全世界影响相当广泛。在此推动下,各国都加强了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研究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决定了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也会提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对师资的要求一般都比较高。美国幼儿园一般要求教师具有大学学历,不少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些州规定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并形成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师资由省级师范学校培养学制已由2年延长为3年,并且对在职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很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制度。英国教育法规定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是读完教育学的学士学位获得者,同时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且要求入学前有半年以上从事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机构发展呈一体化趋势
托幼一体化应当是托儿所、幼儿园两类教育机
构在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和托幼机构的资源,整合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0~6岁婴幼儿实施全面的保育和教育。
1.加强0~3婴幼儿教育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西兰1993年启动了3岁前婴幼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又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英国1997年开始实施“良好开端”计划。美国1995年将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延伸到3岁之前的婴儿、学步儿童及怀孕妇女,成立了开端计划早期项目,2001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提出教育要从婴幼儿抓起,2002年又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致力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培训启蒙教育师资,制定婴幼儿早期教育质量标准,为父母、教师和婴幼儿照料人员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
2.密切家、园、社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幼儿园和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第三章指出,“幼儿园要十分注意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各国的幼教机构都重视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通过“家长开放日”,使用“家长手册”和“家长布告栏”,定期发放“幼儿园通讯”等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美国“开端计划”的参与人员既有教师、保育员、大学生,又有家长、医生、护士,还有营养专家、社会事业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但以教师和保育员为主。《家长手册》(ParentHandbook)是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第一条通道。
3.形成一体化管理
学前教育机构的一体化管理涉及政府、机构、行政以及教育。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是俄罗斯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确立了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教育原则,对儿童实行统一、一致的教育影响;在行政体制和办学体制的管理上,兼取托幼之长,形成综合性的管理体系,实行联邦、共和国和地区的三级管理,并对各自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做了规定,将宏观管理、具体管理和微观管理紧密结合起来。2007年初美国参众两院分别提出了新的立法修订案,即《开端计划入学法》和《2007年改进开端计划法》,将针对美国0~5岁儿童的保育体系与早期教育体系相互独立、目标不够统一的体制问题,对开端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在联邦政府层面,既要保持联邦政府的责任,也要强化州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责任。联邦政府还曾提出把开端计划纳入各个州的学前教育体系,由州政府统一协调发展的建议。如2003年美国布什总统就提出在维持目前标准的前提下,经美国教育部和健康与福利部批准;可以由州负责开端计划。
一些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如英国有“早期儿童优质服务中心”,澳大利亚有“新型儿童服务中心”、“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心策略”和“家庭和社区振兴策略”,日本有“社区育儿支援中心”、“幼儿教育网”和“幼儿教育中心”。这些机构以社区为基础、整合运行、早期儿童服务功能、指向儿童及其家庭和社区。这种整合性的早期教育服务模式也是学前教育机构一体化发展的产物。
参考文献:
[1][美]乔治・s.莫里森著,王全志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9.
[2]曹 杰.周 燕.国外学前教育补偿功能的发挥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4):9~10.
[3]谷忠玉.张文玲.王琪.美日发展私立幼儿园的策略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3):86~88.
[4][7]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26~228.
[5]曹能秀.学前比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9~90.
[6]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8]刘 霞.国外托幼机构的发展概况及趋势[J].教育导刊,2000(4):40.
[9]呙永会.国外学前教育师资的要求及培养[J].幼儿教育,2000(7/8):44.
[10]吴 琼.我国托幼一体化研究现状述评[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6(12):3-4.
[11]张民生,0~3岁婴幼儿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1.
[12]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4.
[13]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家长手册的特点及启示》.218.61.37.85:8080/newchild/detaiLjsp?id=321.
[14]冯永刚.托儿所一幼儿园联合体:深受家长欢迎的学前教育机构叫.教育导刊,2007(7):60-61.
篇9
一、构建社区早期教育管理网络,提供保障
以幼儿园为基地,以社区、家庭为依托,以建构早期教育管理网络为切入点,逐步建立和完善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点面结合”的社区学前教育网络和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即:社区学前教育领导小组、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早教专家指导小组等等;实行“早期教育四纳入” 即把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各镇学前教育十五规划和教育现代化行动计划,纳入园长年终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园所等级评估和学前教育规范乡镇建设标准,纳入幼儿教师聘用和奖惩范畴。同时下发开展社区早期教育活动的相关规定,对早期教育的活动形式、内容、教师来源、活动频率、玩具设备和档案资料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开展社区居民的孕期保健、优生优育、婴幼儿养育创造了条件,为社区婴幼儿潜能开发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另外,社区早教中心等机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包括许多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玩具的添置、教师待遇等等,都必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到位。
二、开发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引导家长主动参与
以幼儿园为基地的早期教育活动中心。对村落分布比较集中、居住地距离幼儿园(班)较近的地区,采用这一形式。幼儿园教师利用周六、日时间,每两周组织儿童及家长来园活动一次。其次,以社区为依托的早期教育中心。对居住地距离幼儿园较远,村里人口较多的地区,争取各村委会的支持,利用村支部、学校及家庭闲置房舍,建立社区早期教育中心和亲子活动站。另外,以邻里为背景的家庭联合活动站。对于居住分散、人口稀少的村落,利用邻近居住的3~5户家庭建立活动站。活动周期一般是1~2周。教师多数由幼儿园教师兼任。
(一)开设了全日制的托班,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社区内中心幼儿园应该面向社会招收2~3岁的托班,以集体、小组教育与亲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家园合力开展早期教育。并专门派教师参加由杭州市组织的托班教师上岗培训,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习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探索、研究针对该年龄段的婴幼儿的教育策略,初步形成了有自己幼儿园特色的课程体系;注重该年龄段婴幼儿发展与家庭的关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来提高该年龄段婴幼儿家庭的教养水平。
(二)系统开设双休日的“宝宝亲子园”
每年举办两期双休日的亲子园,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按照不同月龄编班,每班不超出10户家庭,以便于个别指导。招收对象是0~3周岁的社区散居婴幼儿及其家长,通过每周六的亲子活动,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的同时,帮助年轻父母们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教养能力,通过良好的亲子互动,润泽家庭关系。提供一个适合0~3岁幼儿学习、探索、一起游戏的机会和环境,开发婴幼儿的潜能。
(三)举办“0~3岁家教指导专题讲座、咨询会”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面向社区以专家讲座、咨询等方式,向社区家庭宣传早期教养的理念。
我们由社区早教指导站联络,向社区发放0~3岁家长发放邀请函,在社区早教中心内,开展早教讲座和咨询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和教授做家庭教养观念的指导讲座并为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大家一起游戏,亲自动手操作,学会了许多材料简单、玩法多样的亲子游戏,还分享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科学教育方法。
(四)开设“准妈妈准爸爸早教指导班”
招收对象是孕期准妈妈的“准妈妈早教指导班”,以互动、多样的方式,让准妈妈们树立正确的生育教育观、了解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提高我区人口的整体素质。延伸到0岁教育的“准爸爸准妈妈班”活动,以互动的形式进行了早期的胎教培训。准爸爸妈妈们先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通过图像看到了自己肚子里的宝宝现在是什么样子,了解了这个阶段的胎教应该如何开展,了解了情绪胎教、音乐胎教、触觉胎教、感光胎教等方法,而后在优美舒缓的胎教音乐配合下,准爸爸妈妈们还可亲身体验如何胎教,共同练习胎儿操、孕妇健身操。
(五)建立“社区早教指导站”
为了能融合社会各方面教育、保健资源,为社区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提供环境氛围;让家长和看护人得到科学的智慧训练、得到科学早教的方法启迪;让家长和家长交流分享教育经验;让家长和专家交流以解决育儿难题;让孩子和家长交流以增进亲子感情。辖区幼儿园必须与社区联系,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推动社区早教工作的展开,宣传普及科学育婴知识,提高广大婴幼儿家长育儿水平、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早教指导站还应成为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联络口,不定期地为居住在社区的0~3岁的婴幼儿父母和看护人员、准备怀孕和已经怀孕以及孕产期家庭提供便捷有效的咨询与培训等服务,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组织开展亲子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网络。
(六)入户指导
启动了“入户指导”工作,从亲子园中宝宝家庭和早教指导站的家庭入手,尝试开展了入户指导工作,从小处着手:比如指导家长利用家庭里现有的材料开展亲子游戏、如何促进宝宝动作发展、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让早期教育变得轻松实在。通过示范性活动引导家长掌握教养方法和技能;发动家长利用自然资源,制作、充实玩具材料等。着眼家长困惑和问题,挖掘拓展活动内容。可以采取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形式与家长交流座谈,关注家长的困惑和问题,了解近期孩子发展情况和家长教育子女遇到的困难,及时纳入和挖掘活动内容。如针对围绕家长共同关注的“怎样让孩子大胆讲话”“孩子应该学什么”“孩子喜欢玩什么”“哪些食品有营养”“为什么孩子喜欢吃手指”等问题,组织研讨会、交流会,并在家教专栏上选登有价值的家长经验和做法。
三、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早期教育指导策略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进一步明确妇联、卫生、计划生育等部门和乡镇、村基层政府职能,协调各部门,使早期教育走进社区、家喻户晓。以促进家长“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掌握方法”为目的,以“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生活中的早期教育、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婴幼儿营养保健、卫生防病、科学喂养、优生优育”等为重点内容,通过媒体宣传、印发资料、开动员会、发调查问卷、家长讨论交流、专家培训讲座、现场咨询答疑等形式,向家长广泛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并在路边、村口、街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告示牌,营造全社会重视早期教育的氛围。
(二)着眼需求,设计活动
依据婴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我们重点从培养婴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生活卫生习惯、初步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几方面选择活动内容。在设计早期教育活动时力求做到“四化”,即兴趣化、游戏化、生活化和系列化。
(三)完善档案资料,积累经验成果
早教中心、活动站和入户指导都应建立不同年龄段的花名册、出勤记录和指导记录,还为每个婴幼儿建立了成长档案,更便于家长和指导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交流。同时采取图文并茂法记录案例,并分别按不同内容和年龄阶段归纳整理,用文字注明活动名称、目标、玩具材料、玩法规则、指导重点、效果分析和家长指导建议等内容,再按年龄阶段分别归档,以便其他教师参考查阅。此外,还分别汇集整理适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婴幼儿卫生保健、膳食营养、疾病防治等相关内容,正逐步开发适合我县实际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乡土教材。
(四)挖潜力、整资源,共享双赢
篇10
6月的青岛,迎来了一次教育领域的盛会――构建尊重幼儿主动发展的课程国际研讨会。研讨会聚集了国内外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学前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虞永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任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冯晓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华爱华,全球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发现并宣传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思想的第一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第一作者、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卡洛琳-爱德华兹,日本广岛大学博士生导师、广岛县幼儿保育推进协会会长、广岛县教委广岛市巡回教育咨询员、东广岛市第二代保育事业推动协会会长七木田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附属Ruth Staples实验幼儿园园长珍妮弗・米勒,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
“尊重、主动、国际”,体现了对幼儿发展的尊重与开放理念。三天的会议,学前教育的瑞吉欧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青岛模式,各自将儿童成长的好故事娓娓道来,充分彰显尊重儿童的兴趣与个性――这样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交流分享给人希望、令人振奋,成果显著的国际学前教育发展,本土学前教育模式的成长与探究,都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而所有教育机构的教育实践都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只有以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为基础,以高品质的家园互动共同合作为日常,才能令学前教育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一个家庭最关注的头等大事,也是全社会的头等大事。而何谓起跑线,正解却并非人人皆知,漠视尤其是误解起跑线的人不在少数,诚如不少教育专家大声疾呼:比起教育孩子,最先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宝贵的学前教育阶段都是稍纵即逝,不可重来。学前教育认知上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现实里比比皆是。
学前教育专家对起跑线的科学解析与理性态度值得向全社会科普。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学何以立?实在是家长与全社会的入门级必修课。
以成长为方向,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
据会议组织方的数据,美国、日本和全国各地学前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一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计80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卡洛琳・爱德华兹就瑞吉欧学校的研究成果分享的两个半小时演讲中,整个会场沉浸在记录与拍照的全神贯注中。
瑞吉欧学校将老师定位为研究者而非知识灌输者。在瑞吉欧,老师们俯下身,让学习过程慢下来,在日常的教学中,克制自己、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又适时介入帮助孩子们,他们不断创新发现研究项目,并进行记录,已经形成非常主动化、创新式的教学方式。著名的狮子画像的教学案例,生动显示了老师对孩子自主选择性的尊重,和在老师渐进式引导下孩子们深入探究的学习过程。没有浮夸式的教学,有的是需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尊重与谨慎。老师们的思考始终贯穿在日常,令人惊喜的创新也时常来敲门,已经是一种达到良性循环的引导启迪式学习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育是个独特的领域,它与地区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却又不具备必然关系,它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实践发起者的用心与持续程度,意大利瑞吉欧因学前教育崛起,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瑞吉欧的创新精神值得敬佩。成立之初的瑞吉欧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专家外援团,所有的只是几本从国外过来的教科书,包括美国杜威的一些写作课本,或是来自瑞士皮亚杰的一些书籍。创建者们抱定开辟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让每个人变得更加美好也让社会更具希望、更加和平的信念,立足于开发自己的大脑,利用自己的资源,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全新的教育开发。以不断的探究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帮助他们成长,是瑞吉欧教育理念的精华。
卡洛琳的演讲结束,有参会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在中国建起一座瑞吉欧幼儿园?卡洛琳的回答开放而点睛:
“虽然一个传统的幼儿园要在一年中变成一家瑞吉欧式的幼儿园是很难的,但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可以踏上成长之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多去倾听孩子,更多去和父母结伴合作,让老师多多观察,基于自己的观察去问问题,去做出变化。
“我非常乐观,任何背景、任何学校的老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教学方法当中作出深度的变化,只要他们觉得这对自己的教学有好处,对孩子有好处,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很容易就能看到效果,你会看到孩子更快乐了,更多地在进行互动讲话,家长和老师交流加强了,诸如此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迹象是很多的。看到这样的迹象就可以去加强了,但是我不知道改造要多长时间,每一个学校都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正是卡洛琳所说的有自己故事的学校。卡洛琳在参观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时评价说,在这里,她找到了当年发现瑞吉欧时的那种激动。从一个以研究瑞吉欧教育思想而闻名于世的专家这里得到这样的评价,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认为这是最高的褒奖。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是本次研讨会的协办方,宁征非常重视和珍惜这次国际交流的机会,她以全身心投入到研讨会中,珍惜与每一个专家做交流的机会,善于学习与吸收是她多年来保有的―大习惯,“放眼世界,向一切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学习借鉴”是她对自己的生动写照。她分享的开放教育的园本课程令人振奋,始于1993年的开放教育,基于宁征自身朴素的成长经历,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不断积累与吸收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学前教育的示范。在双语特色、国外背景成为流行取向的社会风潮中,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以植根于生活的开放教育引领了家长。
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学前专家也分享了他们的教学故事,那些细致入微的好故事,深刻彰显了教育者有多么尊重孩子的兴趣点与个性,令人感动与深思。但就如卡洛琳所言,学习不是为了完全复制别人,而是受了启发之后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国家实施那些先进的理念。全然照搬这样一种处于不断累积与不断创新中的教学方式,显然没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调动自己的资源,讲好自己的故事,生成自己的积累与创新才是发展的正道。
起跑线处更需要好故事
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一点,即抛去先天因素,因为家庭养育程度的不同,孩子在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之时,已经差异显著。虽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是一句每个家庭都在喊的口号,但是孩子身上显露的种种问题表明,喊得越响的地方可能认知越缺乏。
很多研究表明,那些天才的故事大多都是由起跑线处开始书写的。对早期教育的忽略,让多少家庭错失孩子的起跑线。不少父母以工作忙为因由将孩子交由祖父母或者保姆养育,宁征很痛心地指出,很多母亲以事业为先的价值观将使她们错失孩子的黄金发育期,并且无可挽回,孩子的语言能力弱,不自信,不交往都跟在早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实验幼儿园每年三八妇女节的好妈妈主题活动中,老师会引导孩子们为妈妈制作一份礼物,表达对妈妈的爱。但是近两年,这个主题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一些孩子的不配合,这些孩子说自己并不爱妈妈,因为妈妈极少陪伴自己,即使在身边也是手机不离手。“要想办法让妈妈爱孩子。”宁征说。
就如同老卡尔・威特所言,只有人类才将孩子交由他人抚养,除此之外在动物界找不到不亲自抚养孩子的父母。根据他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个详细的、有系统的计划。等他出生后,就按计划教育、抚养他,把他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生养无数个平庸无能的人,不如培养一个天才。这对人类的贡献更大。”“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到来而做充分的准备。远在古希腊时代,雅典人就奉行早期教育了,而雅典出现许多天才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就有―个生动的反面案例,卡尔・威特的堂兄婚后生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却没有担当起做母亲的责任,把孩子扔给了保姆,自己仍是整天忙于梳妆打扮,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非但不照顾孩子,反而认为孩子耽误了她的时间,影响了她的生活。由于她跟孩子相处时间很少,关心孩子不够,根本不去教育孩子,孩子对她也没有感情,十分陌生。孩子父亲则整天忙于工作,更是很少照顾孩子。3个孩子就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无人照料的环境中成长。在幼儿时期,孩子们没有得到父母的亲近、和教育,智力得不到及时的开发,没有^教他们学习各种知识。最终的结局是一个孩子因病早天,一个进了监狱,一个赌博输光了全部家产。父母意识到犯了大错却已经难以挽回。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而孩子的早期教育却是一旦错过难以弥补。
而就如虞永平所指出的,在中国的教育中,学前教育这一段并未被充分重视,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知存在缺失:不知道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一个阶段没有充分地发展好是会影响未来一个阶段的。他援引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张雪门的观点指出,孩子的学习就包含在生活里,学前教育不是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要给孩子提供机会,即提供丰富适宜的内外环境让孩子运用感官。张雪门先生当年就指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的错误之一就是,所谓为将来做准备,不注重孩子的现在,却把眼睛看到遥远的将来。早在20世纪初,张雪门先生的早教理念就已经相当科学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时过经年,时至今日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仍然参差不齐。忽略孩子,不亲自投入精力教养孩子;溺爱孩子,不放手让孩子在真正的生活里获得发展的机会;枉顾孩子的兴趣,以各种才艺学习扼杀孩子真正的天分。这些因认知偏差而施行的早教方式,让孩子错失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为以后的种种教育问题埋下最初的伏笔。
木村久一是日本早期教育的鼻祖,一生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与智力开发研究,日本皇室给他授勋盛赞:“木村先生成功提升了一代日本国民的素质”。他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被教育界奉为“家教圣经”。在1917年出版此书时,木村久一写道:“其实教育是一门艺术,这些年来,国人普遍接受了早期教育这一理念,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孩子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潜能而最终成了碌碌无为的普通人呢?我认为是教育方式的问题,在国人,特别是许多父母的误解下,早期教育反而成了孩子破坏自然成长的工具,成了父母的负担和扼杀孩子们天分的恶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按父母的意愿被动选择生活,他们中许多人虽从小就具有超强的创造力,却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心理却非常脆弱,有的甚至根本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能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他的一生也绝不会幸福。
- 上一篇:新兴数字化技术
- 下一篇:高中历史柏拉图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