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工作要求和流程范文
时间:2024-04-17 16:0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政服务工作要求和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政;家政学;家政实务;家庭服务业
一、家政学与家庭服务业
家政(Home Economics)的原意是强调以生活为基础而理家。家政从理论上看应是一个“族”的概念,并非仅限目前社会存在的某“工种”。家政“族”中最具有学术核心的部分是家政学。按美国《新时代百科全书》(1980)对家政学的解释:这一知识领域所关注的,主要是通过种种努力来改善家庭生活:一是对个人进行家庭生活教育;二是对家庭所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改进;三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中各种不断变化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四、促进社会、国家、国际状况的发展以利于改进家庭生活。该解释使家政从日常生活经验提升为专门知识,从家政学的研究对象和价值体系等角度界定了其学科身份。
家政学是研究家庭生活规律的一门学问,它包括家庭生活价值、家庭生活内容、家庭生活方式与技术、家庭生活环境等知识和范围。家政学既有对家庭生活自研性的发展要求,也有与社会同步发展的要求,相比其他学科,家政学对社会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更为敏感,因而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以家庭的价值为核心理念,基于家庭生活的规律、体系和需求,积极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应用于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从家庭这一微观领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因此,家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科学。因为家庭的独特性,家政学主要通过预防、教育、发展的方式发挥作用,而不过多采取补救、治疗或危机干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这一点看,家政学与临近学科社会工作有互补的作用。
家政的社会结构应包括家政研究、家政教育、家政实务三大组成。其中家政实务,指利用家政的专门学问和能力从事专门职业或劳动的组织和群体。以职业化为主要领域,家政实务由服务于家庭政策与家庭社会管理的家政事业和满足家庭及家庭生活需求的家政产业两大部分构成,我们统称其为家政业,家政业也包括以家政研究和家政教育为职业的组织和群体。家政业的范围十分广泛,以家庭生活之饮食烹饪内容为例,与之相关的营养与热量指导、烹饪器具改进、食材选择与实验、饮食环境设计以及集体餐饮营养政策制定等服务、产品与职业,都可计入家政业,其范围之广可涉及三大产业,职业范围的区分在于:家政实务必须基于家政学追求的家庭价值作为职业介入的前提。
家政业是以职业为分界的家政事业与家政产业的集合,范围十分广泛。我国现阶段,由于家政研究的严重落后和家政教育的基本停滞,家政事业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家政产业基本受控于市场经济与经验知识,仅是自发地形成了家庭服务业,成为家政业之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存在。在中国,家政学是在家庭服务业的推动下实现其不尽全面的价值的。
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主要的服务场所,满足家务劳动社会化后提出的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年轻产业。家庭服务业是家政产业的一个阶段性的限定性产品,因面临工作场所的私人性、雇佣关系的复杂性、职业标准的模糊性、维权依据的稀缺性等各种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回答和解决,家庭服务业从名称上强化了场所概念和产业提供方式,以限定的场所概念同时限定了服务的内容及责任――比如家庭服务业的职业规定不可以涉及雇主家庭的内政,这与家政的主旨相悖,却达到双方利益维护――基于社会支撑不足,从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以及从业者的基本保障的角度,这样的限定是有利于目前我国家政业的发展的。
关于家庭服务业与家政业的词语辨析,在2002年有个争论点,笔者也参与其中。起源是劳动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于家务劳动服务之工种冠以《家政服务员》的称呼,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建议应该提为“家庭服务员”,政府有关部门随之做出了积极响应。专家们的联名写信建议书,一方面表达了学者们谨慎的治学态度和对家政业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十年来“家政服务”和“家庭服务”的混合称呼共存。
二、我国家庭服务业形成的条件
第一,基于经济发展成果在人们追求家庭生活品质中的分享,提出了大量的家庭服务刚性需求,是家庭服务业形成和大范围涌现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9年仍然继续保持9.1%的增长速度,人均实际GDP为6914美元。发展成果如何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和分享,成为一种强大的需求提出。
杭州2006年人均GDP6500美元,接近2009年的全国人均GDP。笔者曾经在2006年受政府委托对杭州家庭服务业现状开展过大规模调研,结果显示,有53%的被调查人员使用过家政服务,28.1%表示将来肯定会使用家政服务,14.5%表示不清楚将来是否会使用家政服务,只有4.4%表示将来肯定不会使用家政服务。经济发展与家政服务需求具有同步性,由此推算,在全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的城市中,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正在使用家政服务。需求造就产业,这一巨大市场给家政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
当然,我国现阶段对家庭服务提出的旺盛需求,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对薄弱、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是直接相关的。比如对家庭中老人、病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不足,成为家庭服务业刚性需求的内容之一。GDP的快速增加与商品售后服务、物流业、物业管理等服务业的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在家庭生活中也得以突出的反映,促使了家庭服务业跨入了这一大片服务内容,使我国家庭服务业更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
第二,基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二元体制产生的城乡差距,提供了大量的粗放型劳动力,是家庭服务业初级阶段可以生存的主要保证。粗放型劳动力,是指低成本、低文化、低维权意识、体力型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中较低就业竞争力的“40、50”人员。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范围有限,家庭服务业成为他们重要选择。从杭州家政从业人员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一线家政从业人员中60%以上来自外地农村,15%左右来自我国中西部城镇地区,本地下岗人员也是家政行业的构成部分,同时,75%的一线家政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另外,在调查中还反映出,家政从业者对工作的胜任度较为自信(与消费者对从业者的评价不一致);他们向往城市生活的内心愿望、通过家政服务工作融入城市家庭生活并获得经济上的立足,以及从业者家庭成员对其工作的支持,都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职业信心;消费者家庭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从业者热爱工作的因素,60%的消费者家庭能尊重他们,平等对待,18.8%的消费者家庭还把他们当作家庭成员之一。
以上数据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是家政从业人员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家庭服务业提供了低就业竞争力人员增收的平台;二是家政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很低,对家政知识体系基本没有能力接受,对劳动价值判断以及保障权益争取等方面很少思考;三是家政从业人员的盲目自信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以及需大于供的无奈;四是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城市对家政从业人员有较大的吸引力,城市中形成家政企业集聚并促成品牌规模的可能性大。
如前所述,我国家庭服务业目前是家政产业的一个阶段性的限定性产品,我国家政研究与家政教育的不足,家庭服务业仅为需求的简单满足而草莽地成长,家政从业人员依据自己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从事了这一职业,这些直接经验从理论上是不能满足追求生活品质家庭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的,但由于提供的唯一性,消费者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家庭服务业也尴尬地希求消费者家庭对其支付的服务间接地指导员工的技能和服务水平。基于我国具体的国情环境,大量具备中国传统美德且低廉的劳动力存在,保证了家庭服务业现阶段的生存。
三、家庭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家庭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工作场所的私人性:家庭服务业中除了极少的机构服务外,大部分的服务场所是在消费者的家庭,这是十分特殊、与其他职业截然不同的工作场所。那么,消费者对于家庭服务员的工作,是以家庭成员对待还是以职场的要求对待?
第二,雇佣关系的复杂性:家庭服务员受雇于家政企业,也同时受雇于消费者,由于目前家政企业给予家庭服务的附加值不高,家庭服务员劳务报酬占消费者总支付的80%或者更高,因此,消费者也成为了服务员实际上的雇主。
第三,职业标准的模糊性:笔者从事家政课题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调研与制定服务标准,在编写、颁布了近十个标准的同时,也更深刻地了解了家庭服务业现状。标准规范了服务流程和技术要求,帮助企业、消费者和员工各施其职、各尽所能,但也同时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涉及家庭成员服务的标准是不可能刻板标准的;基于私人性工作场所、复杂性雇佣关系的服务是否标准由谁裁定?
第四,维权依据的稀缺性:家庭服务业中的企业、员工、消费者在维权方面都是弱势,涉及家庭生活的服务,极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但针对庞大的家庭服务产业,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依据或者是强制性政策给予的风险保护等,却是极少的。
企业扩张是其本能,为了生存需求,家庭服务业还向其他产业无序蔓延,越发增强其风险性,引发新的问题和隐患。
家庭服务业阶段性发展的本质问题,还是我国整个社会家政学的缺失,没有学术引导、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产业,是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另外,这些问题产生,与消费者的家政知识缺乏也不无关系。因此,发展家庭服务业,标本兼治的要务是发展我国的家政学、家政研究与家政教育。
(二)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家政研究,集体攻关提供关键支撑。日益发展的社会科学领域,让更多跨学科的学者们集中注意力来有体系地整理、阐释、研究、回复这些问题并非难事。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将家政学从边缘的、零散的分布推至学术中心,以关键性的论题立项,促成一批研究成果。
第二,家政教育,高起点分层次建设人才队伍。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水平研究性高校(特别是具有社会科学优势的高校)首先设置家政学专业或方向,为师资及研究力量作准备;积累家政研究的成果以及提供的人才资源,结合社会实践的师资,在应用型本专科以及职高、高职学校,培养面向家政实务以及家庭服务业的专门人才,分层、分类教育。
第三,家政实务,积极导入新型职业体系。为了更积极地将学科要求贯彻在社会实践中,建议建立NGO性质的家政职业平台,来实现这两者的有效对接,家政NGO职业平台,应兼具家庭服务业协会组织功能、信息服务与监督保障功能、标准管理及维权的组织功能、培训及政策服务的功能等,也就是说,这一平台提供了家政实践的智库,也是人力资源成长的产业孵化园区,这将有效而积极地推进我国家庭服务业的发展。
篇2
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促进就业再就业
一、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惠及广大群众的民生工程。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劳动力职业素质技能直接与收系。据调查一个中小县城县农业人口约计45-55万人,农村劳动力在3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约10余万人左右,其中县内转移6.5万人,县外转移3.5万人,年实现转移收入6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3563元)的32%。务工人员收入成为县域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手段,劳动力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收入,提高劳动力职业素养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二,劳动力职业素质技能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目前,单纯的简单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只有经过合理和科学的培训,就业人员和用工者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而“定向”、“定单”式培训,使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使培训更有目的性、方向性。用工单位在技能操作上为培训的人员提供了实习条件,保证了培训学员的技能素质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就业人员通过培训也能掌握一技之长,更能提高个人的价值感,更能开拓发展空间,使全社会就业形势进入良性循环。
第三,职业技能培训本身能够带动相关培训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群团组织、技工院校、职业学校的作用,及时培训项目、培训机构、教学师资、培训设备等方面的信息,既为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又为职业培训学校提供了资源,开拓了培训业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问题
第一,培训意识有待加强。许多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忙于及早工作挣钱不参加学习,进城务工人员忙于工作不愿挤时间学习。有的对培训工作的有关政策不了解,对培训的意义不认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舍得投入培训经费,不为职工提供学习的条件,仅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缺乏创新和适应新技术能力,缺乏“复合型人才。
第二,政策制约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在政策上缺乏有效地制约和激励手段,企业普遍没有落实高技能人才补贴。职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近年来,尽管国家对职业培训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资金仍显不足。政府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层次和规模有待扩大,培训费补贴标准偏低,满足不了培训需要。另外,由于缺乏对学员的制约措施,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不符合文件要求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学时达不到教学计划的要求的现象存在。
第三,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劳动者参与。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是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适应工作岗位。他们希望能够接受到对提升自己技能水平有切实效果的培训,而不愿接受低效的培训。二是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培训教师容易忽略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不能周全的考虑学员的知识水平、生活习俗、接受能力的差异,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学员培训往往进行学,不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三是培训科目设置比较单调,无法完全适应学员的要求。再就业培训机构每年开设的培训工种单一,培训科目较少,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完全适应,无法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
三、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一是人社部门加强组织和调研,定期对城乡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本着方便群众,就近培训的原则,对县区劳动力分布情况进行划片分类,分期分批组织技能培训,召开培训工作动员会,宣传实施培训工程的重要意义,就培训工作进行部署动员,同时就政策措施、先进经验等进行交流,提高广大求职者对实施培训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有效促进各类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氛围。二是强化企业培训责任。企业要制定职工培训教育计划,完善企业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重点加强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职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职工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第二,确保培训资金投入到位。一是各级政府要按规定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培训资金,合理确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措”培训投入机制,拓宽培训资金来源渠道,要制定激励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民间机构和个人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兴办农民职业教育。要积极鼓励县内外的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和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企业的培训投资与利润增长呈正比关系,逐步扩大在多元投入机制中的份额;发动企业及其他力量,筹资参与职业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投资体系。同时,企业还应通过提高待遇、提供相关服务等措施减少人员流动,以降低培训投资风险。
第三,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实绩,狠抓培训质量。一是确定培训工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出培训工种,开展“定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向企业和用人单位输送高素质人员。例如,蒙阴县2012年加大了家政服务专业的培训,一开设了3期培训班,210人取得家政服务业职业资格证书。银桥职业学校培训的月嫂被北京知名家政公司聘用了8名,被济南、临沂聘用了7名,月工资5000元以上,有的达到一万多。二是翻新培训形式。尽可能开展滚动式培训教学、现场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使教学计划得到更好的实施。例如满足下岗失业人员时间很难集中授课的情况,采取全天三次滚动教学、随到随学,尽可能为培训学员和用人单位提供极大方便。三是培训内容以社会需要和学员使用为标准,真正让学员学以致用,不浪费国家优惠政策。四是狠抓培训过程管理。制订培训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实行培训报名签到制度,在培训场地张贴学员守则,公布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确保“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不断加强对培训机构在培训中的考勤督查,实行开班审批制度和培训过程巡视制度,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培训机构及时处理和整改。
在培训对象上,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方面,更要突出培训重点,要紧紧围绕加快转移抓培训,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培训方式。突出以被征地农民和农村男50岁、女4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为重点。在培训内容上要以专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创业经商实务等为重点,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增加政策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知识、文明礼仪常识等培训内容,提高农民的生存意识、道德水平和文化层次。积极创新培训载体。
职业技能培训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就业率,要想搭建就业平台,就要多措并举,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坚持培训同就业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为培训学员提供就业服务。一是要通过组织劳务供需见面会、送岗位下乡、劳务推介会、人才交流大会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劳务输出。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农村来料加工业、农业龙头企业、超市经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二是鼓励学员积极自谋职业和创业。为更多的就业再就业人员添加新饭碗,增加收入,要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贯彻始终,努力为就业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功法.蒙阴县农村劳动力三大助推工程工作情况报告.
篇3
一、工作任务
2019年至2021年,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35万人次以上,其中2019年培训0.45万人次以上;
力争到2021年底全市技能劳动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达30%以上。
二、培训人员
(一)培训对象
全市各类企业职工,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
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称“两后生”)等青年、下岗失业人员(含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下同)、退役军人、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下同)、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下同)、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距刑满释放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含强制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下同)等就业重点群体;
确有培训需求、不具有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的人员。培训次数,同一人不同工种不同层次培训不受限制,分别计算人次。同时,总工会、妇联、残联等相关单位具有专项培训资金,在开展本部门服务对象培训的,可以纳入全市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总数进行计算。
(二)培训种类
1.企业职工。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职工开展培训,其中对我市热点产业塑料加工、亚麻产业、林木加工、森工林业等行业组织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严格执行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保证培训合格后上岗。
2.重点产业。坚持以企业用工需求为主导的培训政策,对园区企业、重点工业项目新吸纳的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重点企业职工开展技能提升、转业转岗、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加大对煤炭、食用菌、种植、养殖业等重点产业的培训力度,以满足用工需求。
3.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双创培训”。对本年度毕业生就业重点群体新吸纳的劳动者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本年度毕业的大学生,要结合其专业背景,组织其参加相关领域的技能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能力;
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
4.电子商务。大力推广网络创业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手段,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加大电子商务应用和实际操作培训力度,实现技能带动创业就业。
5.农民工创业。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对失去工作返回家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根据其转移就业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紧密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产业项目的需求,重点围绕国家支持的铁路、交通、建设、电力等领域以及劳务输出的订单需求,组织相应的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
三、培训主体、内容
(一)培训主体
1.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主体包括具有培训能力的企业、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高中、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等。
2.充分发挥我市公共培训机构的作用,如:石管家、晨辉、洪伟等培训机构专业涉及面广,其中包含育婴员、保育员、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保健按摩师、中式面点、中式烹调培训、电子商务等相关培训内容,积极鼓励公共培训机构承办职业技能培训。
3.针对开发区重点企业如林木加工业、矿产业、绿色食品等用工需求,本着储备人才的原则,支持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根据本产业的需求培养定向型技能人才,为企业长久发展积蓄力量。
4.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总工会、市城乡社区工作局等相关部门要联合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根据不同部门掌握的人群需求开展不同的技能培训,确保覆盖面更广,满足更多人群需求,激励引导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二)培训内容
1、以增强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为目的开展综合性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实用技术知识、消防安全生产知识、企业文化等。
2、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开展突出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工种和项目按省人社厅、财政厅公布的《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确定,主要培训机械操作、机械维修、煤炭、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及网络、钳工、焊工、纺织、亚麻、塑编、阀门、冶炼、木材加工、石墨、食品加工、建筑工、种植业、养殖业、绿色食品、商贸餐饮服务等工种。本着实用、实效为原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参训企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
四、培训补贴政策
(一)免费培训
1.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劳动力、“两后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自主选择培训主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培训主体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合格后按收费标准给予个人或培训主体补贴。
2.贫困劳动力、去产能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参加项目制培训的,培训费拨付承担项目制培训的主体。
3.距刑满释放不足一年的服刑人员、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由管理部门自主选择培训主体,培训合格后按收费标准给予培训主体补贴。
(二)培训补贴
1.对企业职工参加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的,分别给予企业1000元/人、1500元/人、2000元/人、2500元/人、3000元/人培训补贴;
对企业职工参加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的,分别给予企业1200元/人、1800元/人、2500元/人、3500元/人、4500元/人培训补贴;
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给予企业每人每年6000元以上的培训补贴。
2.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含安全技能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的,分别给予企业1000元/人、1500元/人培训补贴。
3.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以及参保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上述生产经营主体和参保企业每人每月500元培训补贴,最长不超过6个月。
(三)生活费补贴
对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两后生”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在培训期间给予个人15元/天生活费补贴。
(四)完善补贴政策
1.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含不具有按月领取养老金资格的人员)在户籍地、常住地、求职就业地参加培训后取得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的,原则上每人每年可享受不超过3次职业培训补贴,但同一职业同一等级不可重复享受。
2.对培训主体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承担项目制培训的,可向其先行拨付不低于50%的培训补贴资金。
3.对就业重点群体参加培训后6个月内,由培训主体推荐在省内实现就业的,给予培训主体200元/人的就业服务补助。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年9月11—11月20日)
成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专班,制定出台《穆棱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及配套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开展培训需求预测分析,摸清培训主体底数,分解落实培训任务。召开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协调推进会议,部署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对培训主体进行政策宣讲解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9年11月21日—2021年12月31日)
各责任部门按分工各负其责抓好《方案》贯彻落实培训任务。市人社局负责市职教中心、域外中高职院校、市直企业培训中心、两个森工林业局和市域各培训机构等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市人社局工作专班对培训过程、培训质量依法实施监管,每半月汇总培训统计表,每月上报培训和任务完成情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1月1日—1月15日)
市直各相关部门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形成总结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制度、办法、流程,研究制定2020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方案,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六、保障措施
1.各乡镇、开发区、市直相关部门、八面通林业局劳动局、穆棱林业局劳动局、要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承担主体责任,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参与同步实施、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严格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明确资金申领程序、拨付方式等。加强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要依法依规主动接受配合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强化责任追究问责,对以虚假培训等套取、骗取资金的行为,一经查实将依法依纪予以严惩,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益。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先行先试或探索试验开展培训过程中,因缺乏经验、无意过失的行为按规定给予宽容。
3.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放管服”改革。对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公布培训项目(课时)目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培训和评价机构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加大培训主体和培训质量监管力度,健全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积极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可采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购买培训和评价服务,评估工作所需经费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和培训“全程写实”制度,依托市“金保工程”平台,通过建立培训服务和补贴申领告知承诺制,简化流程,减少证明材料,提高服务效率。
4.实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半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各市直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确保年度任务顺利完成。
5.各成员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三进三送”活动(政策宣讲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提升行动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提升政策知晓度,帮助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熟悉了解、用足用好政策,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大力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强化技能人才激励,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营造技能成才的深厚氛围。
七、加强组织领导
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健全有效的目标管理考核和运行协调机制,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明确分工,制定工作措施,完善考核办法。分解下达就业技能培训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成立穆棱市职业技能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此次培训工作。
组长:王俭雄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刘昌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工作,按照率先打造城乡一体先行之地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促进体系,全面落实积极的扩大就业和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基本实现我县城乡平等充分就业的目标,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59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嘉政发[2009]34号)和县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善委[20*]31号),结合我县实际,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确立就业工作优先地位
(一)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实现城乡平等充分就业和创业促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将促进就业增长和素质就业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素质明显提高。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坚持创业扩大就业,努力打造公平就业环境。要把控制失业率、新增城乡就业、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建立责任体系,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全面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以UNDP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农民工及其家庭融入社会的能力建设)为内容,整合资源,按职责、人员、制度、工作、经费和场地“六到位”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全县基层劳动保障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所力量,在就业平台、就业信息网络和人员组织延伸到社区、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落实工作和人员经费,同级财政应予以保障。到2*2年,实现创建70%的充分就业社区(村)的目标,并对达到充分就业的社区、村当年给予1万元的创建工作经费奖励。以后每二年复检一次,复检继续保持的给予0.5万元的工作经费奖励。要对全县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动态调查管理,及时掌握各类人群就业需要。要依托社区(村)健全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要有针对性地为求职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培训申报、劳动保障事务等各种服务。强化就业信息对培训的引导和服务,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提升就业素质。
(三)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加强失业管理,控制失业周期,将失业人员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容量。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功能的作用,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本县籍城乡居民企业职工同比例缴纳失业保险费,享受同等失业保险待遇。在确保失业保险基金正常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当年筹措的失业保险基金,按有关规定,用于就业支出。探索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四)继续做好被征地居民转移就业工作。落实被征地居民“先保后征”的安置政策。被征地居民的就业安置费用,从国有土地使用及出让收入中解决,社会保障不落实、补偿资金不到位的,不得批准征地。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未就业被征地居民,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五)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大中专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大中专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和创业,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本县籍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未就业的,可申请失业登记,纳入就业整体规划。毕业后6个月未就业的,根据本人申请,可实行不超过6个月见习培训,见习期间,由见习基地给见习学员发放不低于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经劳动、财政核准,按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见习基地资金补贴,最长不超过6个月。各镇(街道)在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中,要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在社区(村)管理服务工作岗位上就业。切实落实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免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重点帮助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有关部门要对离校后回原籍的低保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未就业毕业生进行逐户逐人登记,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帮助。
二、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
(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综合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和创业服务。各镇(街道)、社区(村)都要设立服务窗口,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七)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在保持现行《再就业优惠证》持证人员凭证享受优惠政策直到期满的基础上,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县实行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本地人员免费办理《就业和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对就业困难人员发放《就业援助证》,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分别凭《登记证》、《就业援助证》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相应就业扶持政策。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就业援助证发放管理,由劳动保障部门另行制定。
(八)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信息制度。按照覆盖全县城乡的要求,整体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实行县、镇(街道)、社区(村)就业信息联网管理。要建立好公益性人力资源招聘市场,各镇(街道)在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所建设中,设立人力资源招聘交流场所,形成以县人力资源中心市场为龙头,各镇(街道)市场为骨干,社区(村)就业服务网络信息为基础的覆盖全县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各单位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建设统一纳入城乡规划,在用地、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
(九)强化创业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县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各镇(街道)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创业技术指导,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完善服务内容,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健全促进创业目标责任制,把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工作指标,列入就业工作考核内容。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
(十)实施素质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加强各类技能人才引进,建立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等机制。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引导职业培训院校和企业与中西部院校对接,做好服务工作。
组织技能比武。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主体,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培养一支具有鲜明经济特色,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方面业绩突出的高技能职业技术工人队伍,形成一支与我县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格的劳动力大军,在全社会形成“学技术光荣,当蓝领光荣”的良好氛围。每年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职业和工种,开展技能大比武,推动各行各业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对县级职业技能大比武中的每项职业、工种的优胜团体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对获得县级以上职业技能大比武优胜个人,经资格条件审定后,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抓住省、市对县扩权的有利时机,开展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等工作,并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重点,不断拓宽工作范围。
(十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以职业能力(上岗就业能力、从业工作能力、转换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培训。完善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加强职业指导培训,对未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以及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须知、维权事项、安全生产常识等进行就业指导性培训,按每人5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本县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居民、失水渔民等就业困难人员经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按实际参加培训人数,一般工种给予最高不超过400元培训补贴,重点工种给予最高不超过600元培训补贴;对在我县企业就业的外省务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补贴;技能培训补贴每人只能享受一次。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人最高不超过180元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和政府招投标制度,明确项目监管人及监管措施,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职业技能培训工种及补贴标准、操作办法由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十二)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在做好城乡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退伍军人、残疾人创业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地区劳动者的创业培训。要在职业院校设置创业课程,配备师资力量,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创业培训机构要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技术标准组织教学。上述对象参加创业培训,取得国家统一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补贴。
(十三)加强和提升农村劳动力继续培训工作。农村劳动力继续培训重点是提高职业能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能力总体上与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继续从事第一产业的,要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培训力度,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通过公平竞争和有效激励,调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并落实对培训机构的审批、培训补贴审核程序的监管,建立完善培训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
(十四)建立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对城镇居民和被征地居民中的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取得国家统一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一次性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3-5万元;合伙经营的和创业培训学员结业后自主创业并吸纳失业人员3人以上的,贷款额度根据人数适当增加,最多不超过2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借款人提出展期申请的,贷款银行可以按规定展期1次。对上述人员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的服务业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完善创建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良性互动机制。小额担保贷款利率、贷款担保服务及贷款发放等具体操作办法由人行*支行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十五)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登记失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实现就业,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职工社会保险的,按每人5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介绍补贴;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本地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帮助其实现就业,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职工社会保险的,按每人30元标准,一次性给予职业介绍补助。
(十六)落实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失业人员、残疾人自主创业的,以及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的企业、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居民、取得国家统一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学员和残疾人从事创业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免收涉及公安、工商、卫生、民政、环保、城建、农经、残联等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鼓励各类创业经营的实体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适当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给予扶助。
四、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实施重点帮扶措施
(十七)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进一步拓展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范围。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城镇居民和被征地居民中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4050”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城乡居民“低保家庭”、城乡低保标准1.5倍的边缘户人员中,在劳动年龄段内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农村复退军人中的“4050”人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低保边缘户人员由县民政部门认定,重大疾病按医疗保险中重大疾病目录,由县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就业困难人员需根据有关政策向户籍所在地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登记,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发放《就业援助证》,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就业困难人员要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及时提供就业服务。
(十八)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用人单位新招用城镇原国有(集体)企业“4050”失业人员、被征地居民中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经所在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审核,县劳动保障部门核定,按企业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之和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自享受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其它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十九)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从事个体经营。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城镇原国有(集体)企业“4050”失业人员、被征地居民中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申报就业交纳职工社会保险费,凭《就业援助证》和社会保险费缴纳凭证,填报《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费补贴审批表》,经县劳动保障部门审定,财政部门核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补贴期限按第十八条执行。
(二十)加强公益性岗位的规划和开发。县、镇(街道)两级政府要合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开发公益性岗位的规划并落实到年度计划,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就业援助方案。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政府投资开发的“三保”(保洁、保绿、保安)、“三托”(托老、托幼、托护)、“三服”(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和“三管”(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公共管理),以及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等岗位,就近就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各镇(街道)要切实履行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安排相应经费,落实就业援助措施,采取出资向用人单位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办法,用于对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安置,用人单位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用人单位最低工资标准50%公益性岗位补贴。同时,用人单位为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困难人员缴纳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医疗按“低、小、保”费率补贴)的,也给予补助(个人缴纳部分由个人缴纳);经营性单位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需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安置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并为其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用人单位按100%的标准补助核拨上述三项社会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由个人缴纳);农村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新安置“低保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用人单位最低工资标准50%补贴。具体操作办法按善政办[20*]149号文件执行。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促进就业保障机制
(二十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促进城乡平等充分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巩固和加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各镇(街道)要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促进就业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十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机制。要逐步增加财政预算中的就业专项资金,为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提供资金支持。要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管,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体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制定。
(二十三)做好就业、创业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宣传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的典型经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篇5
浙江省的“双证制”教育培训初始于2003年,勃兴于2008年。2003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总工会联合下发了浙教职成(2003)9号“关于组织开展百万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促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一次。当时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青壮年职工,目的是提高广大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
2008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为扩大城乡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覆盖面,加快延长城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推出了浙政办发(2008)72号“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紧接着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8)250号文件,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学分制管理制订了具体标准,并在全省做了教育培训工作布置。为有效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在全省的普及开展,后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财政厅联署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浙教职成(2009)133号文件。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助推“双证制”教育培训。
“双证制”教育培训规定,以浙江省籍成年居民为主要对象,以农(渔、林)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培训重点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为目标,通过建立成年居民“学分银行”,鼓励和吸引广大成年居民参加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努力使成年居民在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就业创业技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争取全省每年有10万名左右的城乡成年居民通过“双证制”教育培训,提高学历层次。为此,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建立教育、农办、财政、农业、劳动、经贸、建设、统计、科协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总结和部署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县政府承担,列入市、县财政年度预算。此外,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文化课辅导教材已经正式出版使用,“双证制”培训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至此,双证制教育培训从对象、任务、目标到教育培训经费、教育培训教材等都有了落实。
从2008年起,各地政府部门、各类教育培训组织,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按照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各类“双证制”教育培训。至此形成了双证制教育培训在浙江的第二次。
所谓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是一种把文化科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成人教育培训形式,是我省农民素质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民工培训、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的深化与完善,是提高浙江城乡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双证制”教育培训包括技能培训与文化课学习、文化考核、学分管理、学历认定等基本内容,其中文化课学习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公民道德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采用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由教育部门负责为2004年以后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的本地常住成年居民设立“学分银行”,建立培训档案,登记培训信息和考核成绩,并按照一定方法将参加技能培训和文化课面授的课时、技能鉴定等级、文化考核成绩等统一折算为学分,以全面反映城乡成年居民的教育培训情况。城乡成人居民参加“双证制”教育培训,文化考核合格、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的,经审核由教育部门颁发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成人教育学历。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省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地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地区己经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
2浙江省"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总揽浙江,双证制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经验。
U)加强领导,建立层层联动机制,双证制教育培训扎实有效。据调查,全省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局、人劳局、新农办、财政局、经贸局等部门组成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培训经费,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教育培训机构,至上而下建立起层层联动机制,教育培训覆盖率达百分之百。为扎实有效开展双证制培训提供了组织保证、经费保证、人员保证。
(2)创新育人方式,创建多元化培训模式,双证制教育培训极具特色。针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对象是城乡成人这个特点,为了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各地创造了许多办学模式,灵活组班教学;有的采取送教下乡、下企业、下部队;有的或在本地集中办班或委托邻近乡镇,有的依托市、区教育培训机构或职业技术学校;有的将教育培训安排在工余时间,为培训学员提供方便;多元化培训模式保证了学员的报名率、开课率、到课率。
(3)规范管理,建立质量约束机制,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质量。一是多方引力,聘请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及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技师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和鉴定考评员;二是建章立制,根据培训特点和需要,建立各类管理制度,如考勤、签到、请假制度,课堂、考试管理制度,成绩和学分审定制度;三是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学员名册、学籍卡及各类培训档案;四是开展教学研究,定期研讨双证制培训的组织及教学管理情况,邀请相关组织领导检查督导等,并根据培训进展情况,提出整改措施;五是建立“双证”资质认证的鉴定机制,高标准做好文化课、技能课的课程考核工作。
(4)双证制教育培训取得的主要经验。
①建立双证制教育培训机制。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组织开展了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为工作目标,以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宣传发动和招生、“双证”鉴定认定、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培训经费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为抓手,以渔农民、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及相对稳定流动人口为重点培训对象,大力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一是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由市新农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市里还成立由市新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渔农民参训学员实际,制订相应的培训补贴政策,免费向学员发放培训教材,各县区配套经费也己初步到位。三是建立宣传发动和招生工作机制;深入乡镇社区做好培训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本地应培训渔农民信息库,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渔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截止2009年底,已有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广播电视大学等“双证制”学习培训教学点62个,共有3907人报名参加。四是建立“双证”鉴定认定机制;深入做好技能课考证工作,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及8个较大乡镇成校己设立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所),同时由教育行政部门分级组织实施文化课考核工作。五是建立职成联手的教学培训协作机制;整合全市五大职教培训中心、基地、市蓉浦学院、各县区成教中心和41个乡镇成教点资源,搭建双证制教育培训协作平台,选定学习培训教学点,组建双证制教育培训讲师团送教下乡。2009年9月7日,全省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舟山市朱家尖召开,来自全省各个地市农办、教育部门的120名与会人员围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交流探讨,舟山市及杭州、嘉兴、台州等地市在大会上发言,与会人员还现场参观了普陀朱家尖成校和舟山市渔农民培训技能比武。
②开展“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六结合”培训一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广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咨询、培训、推广;二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三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民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相结合,针对本地产业特色及农民工的要求,重点推出领带服饰、针织服装、机械电机、钳工车床、家政服务、嵊州小笼包等十多个培训工种,并主动与有关企业、乡镇(街道)、村联系合作,开展送培训设备、送培训教师、送培训技术的“送培训下乡”活动;四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相结合,针对一乡一镇难以单独举办双证制培训班的实际,实行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办班,专门开辟了培训基地;五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相结合,举办服装领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六是成人“双证制”培训与家政服务员培训相结合,投入了70万元资金,开辟了家庭清洁卫生、家庭烹饪、衣物洗涤、家电使用、家庭护理、宠物植物养护等6个实训教室。
③创建“三到位”“两把关”“一创新”的双证制教育培训体系。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三到位”即做到认识到位、宣传到位和组织到位。该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学习相关政策精神,提高认识。各镇通过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向本镇居民宣传这项惠民政策。各镇成校都派出教师下农村、走企业进行宣传,通过印发《招生通知》、农村广播等途径大力宣传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在组织教育培训方面,一方面是与2〇〇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相结合,列入乡镇考核,另一方面纳入社区教育工作计划。目前,该县11个镇全部开班并组织了教育培训。农民、社区居民报名踊跃,2009年共注册成人“双证制”学员1219名,远远超过计划数810名,许多镇出现“开后门”想进入成人“双证制”班学习的现象。
“两把关”,即把握好教育培训质量关和服务关。面对城乡居民踊跃报名的学习热情,该县确定的教育培训目标是: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精选教师、自编教材。针对学员文化程度不同、差异较大的特点,各成校有针对性地选聘教师,优先聘任那些能适应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师,并在开学典礼上现场颁发聘任证书。在南北两片的师资库中精挑教师,根据“贴近实际、贴近学员”的原则编写教材,让学员学有所用。各成校相应地制定教育培训的规章制度,端正学员的学习态度,提高教育培训的严肃性。以人为本、提高教育培训效率,各成校都充分认识到该服务的重要性,在开班典礼上,都进行服务方面的承诺。
“一创新”,即创新教育培训模式。首先是把教育培训办在农民、社区居民的家门口;魏塘成校为方便学员就读,在全镇分5个教学点组织教育培训。其次是文化课的辅导因地制宜;各镇根据本地学员的情况,有的把文化课的学科分批次辅导,有的是全部铺开;为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大部分镇把教育培训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第三是提升技能培训层次;技能培训作为成人“双证制”重要内容,该县的天凝、惠民等镇把招进来的学员进行分类,对已经获得初级技能证书的学员统一编班辅导,争取由初级提升到中级水平,为学员早日拿到“双证”奠定基础。第四是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与“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相结合。目前,该县大部分成校都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嘉善学院进行了合作,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成人“双证制”学员继续进行文化学习打通了渠道。
3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出现“上热下冷”现象。政府热,农民不热,市里急,镇、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任务重、内容杂、经费紧、困难多,加上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有的抱着任务观点来对待这项工作,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人数为目的,而不是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农民需求出发,组织开展培训,既无镇、村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居民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足,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持怀疑、观望态度,在还没有真正切身感受到培训带来的甜头和实惠之前,很难表现出对培训的热情。
(2)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管理体制不完善。以遂昌县为例:目前,全县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归属当地中心小学管理,县教育局的相关科室负责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下,成教专干在完成了“扫盲、两基验收”等阶段性的任务后,转而成为学校后期管理人员的角色,或是乡镇中心工作的配合者,逐渐丧失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开创性。
(3)成人基层学校的基础薄弱,人、财、物严重不足。乡镇(街道)的成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而现在多数成人学校还无力单独有效承担当地培训任务。以台州市为例,目前全市只有8所成校在镇区内有合格校舍,其它大多数的成校仍处在借场地办学的“打游击”阶段。培训设施和教学设备普遍缺乏,全市成校中可用于技术培训的设施几乎空白,农村成校甚至缺少最起码的教学设施。成校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成人教育力量分散,形不成整体效益。由于现在农村成人教育普遍还依托在中小学没有独立出来,许多成校校长和专干在中小学兼职工作量太重,对成校的工作精力还无法到位。有的乡镇成立的双证制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合力,存在培训机构独当一面或互相推脱的现象。如遂昌县的20个乡镇,除少数乡镇经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有空余场地供成技校使用外,大部分乡镇成技校没有专门的办公场地。零散的人员和场地,不具备承担各种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条件和能力。双证制教育培训缺乏相对固定的渠道和途径。再加上管理体制、人员队伍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镇农村双证制教育培训的组织和开展。
(4)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发展缓慢。当前,虽然双证制教育培训由省财政拨款,免费培训,但因近些年农村成人教育缺乏教育投入,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软硬件设施欠佳,有的成人学校没有校舍,以租用场地办公;有的乡镇成人学校没有教学设施,以借用场地进行教学活动;有的乡镇成人学校师资不齐,以招用临时工参与日常管理;有的乡镇有校舍也有教学设施,但都过于陈旧,基本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
(5)成人教育培训内容陈旧,与农民和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有差距。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居民和农民群体是一个年龄跨度大、生活水准差别大、知识结构区别大的群体,家庭状况不一,就业观和生活观各有不同,参加教育培训学习的目的也各有所不同,因而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以衢州市为例,由于产业特色明显,市场需求也多样,如化工、机械、服装、旅游休闲用品等行业企业都需要大量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各级政府和办学单位虽为之努力,但“双证制”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实际仍存有差距。学非所需,学非所用的现象在全省仍普遍存在。
(6)成人教育政策配套及执行缺失,农民转移就业难。社会和企业对于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缺少优惠政策。一是各级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后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子女就学等缺少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和接纳本地农民工多的企业缺乏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二是用工企业农民录用率较低。近几年许多地区劳动就业主要靠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由于本身的经济承受力和业主的生产经营理念的局限,普遍存在劳动报酬偏低、劳动强度较高等情况,对本地求职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些企业在招工时片面追求高素质、年轻化,造成相当一部分本地适用劳动力被排斥于合适的岗位之外。(7)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部分地区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培训机构基础能力薄弱。加之由于农村化技术学校独立建制、编制、人员、经费、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数萎缩,培训能力弱化。据统计,全国2009年与2008年相比,各类成人学校共减少了8384所,其中乡镇成校减少了1577所,学校占地面积共减少了2800亩,固定资产总值减少了24.22亿元,其中教学、实习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减少了6.66亿元。我省各类成人学校也有减少的趋势。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力投入总量不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率偏低,人员配置不合理,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8)有的成人培训机构不能正确处理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存在套利和骗取政府教育培训经费的倾向。4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做法浙江化工技工学校地处衢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附近,为充分发挥国家级化工实训基地优势,推进衢州工业立市战略,2008年以来,以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定位双证制教育培训,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工业技术园区,共开办化工类专业培训班25个,1242人报名学习,1165人取证,毕业率达到94%。
(1)校乡联动,广开生源。学校在认真总结前几年新型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就业市场形势和农民就业需求调查,将培训工作重点放在衝州高新工业技术园区周边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这两个区域。学校领导及培训处人员多次到上述两地政府有关部门宣传和协商办班事宜。经过努力,两地政府专门发了公函,要求辖区内各行政村务必协助配合浙江化工技工学校招生。该校也组织招生小组,成天走村串户与村干部和农民交朋友,宣传参加双证制培训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吸引了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的1000名返乡农民工前来报名参加化工专业双证培训。
(2)订单培训,冠名培养。为了方便企业和城乡居民参与培训,提高培训合格率、有效率。学校一是采用订单培训和与企业联合办冠名班的方法,主动登门.把培训班办到企业里。2009年以来,该校为市高新工业技术园区的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九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天氟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顺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鹏化工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举办了企业冠名班,培训后90%以上学员在冠名企业就业;二是送教到农村,把双证培训办在农民的家门口。该校在生源较为集中的廿里镇和黄家街道租赁教室,先后共举办了二十一个班;三是实行错时教学计划;针对成人的生活和工作特点,该校不惜培训成本的增大,专门安排了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平行班,错开上课时间重复上课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由于学员在家门口上课,能够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生源更广了,有效缓解了农民到课率的问题。
(3)择师选课,提高质量。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前提,课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实践则是教学质量的检验。为此,该校通过四个环节确保教学培训质量。①精选优秀任课教师;学校专门在《巨化报》刊登广告,招聘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企业化工工艺员、化工机械员、化工安全员担任授课教师。做到教学方法更加贴近职工和城乡居民。②科学设置课程;在充分听取用工企业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突出课程设置基础化、专业化和实用化的特点,还视企业需求增设了《员工规范》、《应用文写作》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具体课目章节的增删则由任课教师和用工企业总工程师协商决定。③加强教学管理;为了把握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力求在管理上以人为本,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在培训中开拓创新,千方百计加强教学管理,实行班主任班头课尾两次点名制度、任课教师每课填写教学情况表制度、培训学员考勤奖惩制度、任课教师津贴与学员到课率挂钩制度。④加强实践操作;文化理论课结束后,学校依托巨化集团公司得天独厚的实习实训条件,有针对性地安排学员到企业生产一线定岗进行实习实训,着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校企合作,促进就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促进培训学员就业。在办班之初先与有用工需求的化工企业洽谈招工培训事宜,签订培训用工协议。例如:衢州海顺化工医药有限公司在该校举行的第三期双证制教育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就郑重承诺将从该期培训班中选招120名优秀学员。又如该校与浙江华晶氟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衢州富士特黑白炭有限公司联办的冠名为“华晶班”、“富士特班”,学员一毕业,就被招聘在企业就业。目前,衢州市工业技术园区的元立钢铁公司、中宁氟化公司、建华化工公司、凯圣氟公司、国光公司、建橙公司、九洲化工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都接纳了双证制培训学员就业,有的达成了用工的意向。校企间的合作,给学员吃了“定心丸”,有力的促进了培训和就业工作。
(5)依托区域经济政策,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杭州市政府出台以发放教育培训券统一考试的政策,帮助劳动年龄段市民和外地来杭务工人员提高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发放教育培训券的形式进行“双证制”教育。“双证制”学员参加由培训机构组织的教学,并达到一定的课时,通过市教育局和市劳动局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者,可取得由市教育局颁发的成人职业高中文凭和由市劳动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杭州市各校举办的“双证制”教学班,经过系统的教学,学员们统一参加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文化课考试。考试由杭州市教育局派人巡考,考试严格按照考试程序进行,考风良好,学员们考出了真实水平。自2009年3月杭州市开始推进成人“双证制”学历教育,至2010年10月底,杭州市城区共有4.68万人先后到市教育局认定的122家定点机构中参加培训,其中18320人取得毕业证书,文化课培训共兑付经费2282.14万元。
借鉴成人高中“双证制”教育操作及成功的经验,浙江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教改探索创新,在成人大专层面上铺开“双证制”教育培训;并以车工、铣工、钳工、焊工、电工、化工工艺为主要领域。实践证明,成人高中“双证制”向高学历“双证制”教育培训拓展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年实践,社会反响甚佳,取得了四项成效:一是开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为教学改革的推进打开探索之门;二是更大程度满足了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三是为政府提供文、技双精,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之道;四是学员在取得“双证”后,增加了就业和再就业的本领,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5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1)实施“三并重”战略。从2011年起,在开展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中,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与规范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战略。具体做法:一是要从扩大培训规模、注重质量转变到培训质量第一,兼顾培训规模;二是总结经验教训,规范教育培训标准;做到发展与规范并重,做到发展中有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三是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到更加突出社会效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服务。
(2)以“五个抓”为对策,推进城乡居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
①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精品工程。根据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返乡农民重点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组织技能重点培训项目,做好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双证制教育培训。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工业、农业优势产业现状组织几个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对转移效果好,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②以培训质量为目的,实施城乡居民就业转移工程。就业转移工程要突出技能培训,要以“1+1”为目标,即培训对象取得一份证书,一份工作合同。为此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使接受培训者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各培训机构一要抓好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各级政府、办学机构要做好教练员、推荐员、宣传员多种角色,为失地、富余、失业、低收入人员就业多跑腿,多做说服工作。
③以财政扶持为措施,实施农民培训创业工程。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面的扩大,培训质量要求的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培训资金应进一步加大。一是加大对重点培训基地的财政扶持力度;建设特色明显、功能配套的区域性重点培训基地。二是加大对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招用农村劳动力(含农民工)并签订一定期限合同的企业,按录用数量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三是加大对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尤其是失地农民应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同等优惠政策,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
④以培训特色为抓手,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重点工程。“双证制”教育培训要有特色有亮点有效果,积极探索推进城乡居民素质教育及转移培训的新途径、新办法。各地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发展要求,积极组织特色培训,开展订单培训、冠名培养,采用夜校、技能实训、参观取经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抓重点、抓亮点、抓特色、抓典型,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⑤以培训规范为途径,实施“双证制”教育培训满意工程。各镇乡街道培训机构要做到:有完善培训的基地和教育培训计划;有专职、有专业、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有规范健全的工作台账,名册、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齐全;有严格的考试鉴定制度和标准。要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镇乡街道除上级政府拨给的经费外,还须投入配套资经,要确保教育培训课时、内容到位,杜绝以会代训等形式主义;要加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检查,监督功能,确保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3)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要突出“三个结合”,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做好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扩大招生规模上有新的突破。随着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深入,必须充分利用好社会的各种资源,扬长避短,走自主办学和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依托联合办学的优势,拓展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要把联合办学的文章做深、做透。农业部计划用10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人才以及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农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千力量。双证制教育培训要主动参与和贴近“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争取有所作为,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二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文章,力求在拓宽培训领域和提高培训质量上有新的突破。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将进一步拓宽城乡成校和农广校工作的新领域,扩大农民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农民进城、外出务工日渐增多,对文化、技能培训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要认真研究措施,争取工作主动,把加强农民文化、技能培训作为推进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增长点,在学历提高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系统培训。根据就业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实行“订单”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三是做好学历教育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文章,力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上有新的突破。在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农”战略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城乡居民中结合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形成学校的特色。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直接,最有发展活力,理应让社会更加满意。建设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形成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对一般职校产生辐射作用,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最终大幅度提升职业①加强队伍建设,向履职能力要质量。以“管理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专家队伍”建设为重点,在提高队伍的“履职能力”上动脑筋,想办法,从而提升“双证制”教育培训人员的管理水平、从教水平、综合能力和社会形象。
②加强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责管理的作用,引导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以“比”找差距;以“学”蓄能量;以“赶”寻突破;以“超”谋发展。制定规范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办学和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严格执行教学标准和评估办法。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对照管理办法,加强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度。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制定“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服务规范和必须具备的硬件、软件条件;要做好教育培训管理过程的制度建设,保证档案完整管理;要注重加强师资方面培训内容上的教学研究、实操技能传授的经验交流。做到从培训到取证的全过程“教学培训有计划、教学过稈有组织、实训场地有使用、鉴定流程有记录”。
③创新思路,与时俱进,推动“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我省的“双证
制”教育培训实现了快速发展,全省考核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管理服务方式越来越丰富。2009年“双证制”教育培训人数突破12万大关,完成了省政府规定的目标计划;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双证制教育培训达16.5万人。为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必须谋求科学发展。
④做好职业培训教材编写与省级试题库的建设,完善职业考核评价标准,推行企业评价模式中的一些好的方法,有效推进“双证制’’教育培训的考培分开的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⑤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增强乡镇成人学校的培训能力。乡镇成校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阵地,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在保留乡镇成人学校的同时,将条件好的成人血校建设延伸到乡镇,实行联办,或可以办流动的成人学校;将城市教育培训的优质资源向乡镇延伸,增强乡镇成校培训活力、效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家政服务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