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备的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必备的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必备的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素质教育;考试改革

现状分析

教育涉及到考核方式,不同的考试及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培养,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笔者对湖南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学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做过一次关于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考试主要存在三个不足:内容结构单一,主要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考试方式保守,一张试卷考之大吉;考试评价不公平,学生的语文成绩仅靠一张试卷便一锤定音,这是不科学的。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种考试索然寡味,既没有趣味性,更没有开放性,大部分学生对考试内容不感兴趣,对考试形式不满意,认为语文考试忽略了他们语文能力的考核与人文素质的检测,更没有发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如此尴尬状况,高职语文课程如何实施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就是摆在高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只有对现状进行改革,才能还高职语文课程考试一个崭新而又鲜活的面貌。

改革原则

高职语文课程考试要实现改革,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

同其他课程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语文学科赋予他们更多的是其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只有在考试命题、考试操作上努力体现这些特点,才能做到以课程为核心,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考试内容来源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应由教室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导引学生走进社会、关注人生,感受时代气息,使课内与课外相通、基础与能力互现。这是大语文观所倡导的,也是素质教育在语文学科的体现。考试方式也需要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现欲,如采取朗诵、辩论赛、调查报告、职业角色模拟等活动方式。

(三)体现专业培养的需要

高职语文课程担负着使学生适应社会、满足职业需要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须直面现实,调整考试结构,优化考试内容,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教学特点,考虑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也就是说,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一定的专业特点,真正为专业教学服务。比如,进行语文能力考核,文秘专业应重在口才和写作能力;美术专业、服装专业等应重在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模具专业应重在说明书写作而非法律文书写作。

(四)体现评价的科学性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我们关注较多的是教与学的过程,而对语文教学效果评价的探讨却很少。其实,教学效果评价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励、调节、诊断的作用。何为考试评价?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一种活动。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毫无疑问应有相应的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来保证。因为:第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其评价内容由片面走向全面;第二,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决定了其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第三,语文学习的渐时性决定了其评价运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总而言之,语文考试改革在试题设计、考试过程、考试结果分析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测量统计和评价的科学性。

改革构想

针对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不足,其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考试内容的改革

考试内容的组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内容应包括:(1)语文基础知识。一般地把语文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等称为语文基础知识。之所以突出“基础”二字,是因为这些知识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而言是最基本的。现在,有人忽略语文基础知识对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素质中可有可无的部分,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一般不是很好,考基础知识有正面导向作用。但在考试命题时要注意基础题在试卷中的比例不宜太高。语文基础知识检测的目标重在帮助学生将积累的知识加以整理,使之序列化、结构化和熟练化。(2)语文能力。一般认为语文基本能力即是人们所说的也是学生必备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拓宽,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语文能力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还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湖南师大程大琥教授提出,学生在加强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具备“录”、“译”两种能力。所谓“录”的能力,是指记录文字的能力,包括笔录和机录两种,尤其是后者。学生要提高使用电脑记录文字的速度和准确度。所谓“译”的能力,主要是指对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雅俗对译、古今对译、中英对译。雅俗对译主要是指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转化;古今对译主要是指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转化;中英对译主要是指中文与英文之间的转化。(3)文学鉴赏。人在不同阶段的语文学习有不同的重点,婴幼儿主要是口语模仿;小学生重在字、词、句、篇的学习;中学生强调文章分析。而大学生的语文学习重点则应放在文学鉴赏和文化体味,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这是由大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决定的,此时强调的是思维的宏观性、联系性、思辩性,达到对人学、文学、社会学的个人体悟和深刻理解。这应成为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一个重点。(4)人文修养。这里所说的人文修养主要是指语文人格要素,也就是情感、意志、习惯、性格、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内容。其实,语文考试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要有一种系统思维。转贴于

考试内容的转变现在的语文考试过分地依赖教材,为考试而考试,导致学生为了追求学分而死记硬背;考试重点偏颇,不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缺乏综合性,也缺乏时代感,更缺乏训练学生应对生活的准备的内容。从被调查的几所学校的现行语文试卷来看,仍然重在识记题、静态题,缺乏知识运用与理解的题目,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进一步激发。这样的考试单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总而言之,高职语文课程考试在试卷内容上要实现两个转变:由知识题为主转变为能力题为主;由识记型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

(二)考试方式的改革

考试形式的改革语文考试的方法,既取决于考试内容,又取决于考试目的。我们可以摒弃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考查与阶段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用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考试形式的改革是符合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要求的。

考试类型的改革职业类院校语文课程考试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概括为两种,即单一型和综合型。所谓单一型考试,是指每次考试的内容只有单项,专门考查学生的某一项语文能力或语文知识,可以是文书处理,也可以是演讲比赛。这种考试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进度进行的,而且一个学期可以多次进行。这样的单项考试要求学生全部参加,并将成绩记录在案,并允许考得不好的学生自愿多次补考,一直考到满意为止。所谓综合型考试,是指期末的考试,这种考试要求考试内容既要有基础知识又要有能力题目,尤其是综合性的主观题目,以考综合题为主。

(三)考试评价的改革

语文考试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励、调节、导向作用,怎样评价学生成绩是关键所在。恰当的、合适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成就感;反之,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评价原则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面性原则;第二,过程性原则;第三,个体差异性原则;第四,多主体参与原则;第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评价途径在进行评价时,要拓宽评价渠道,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为既有教师评价、又有学生互评,还有学生自我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模式。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评价范围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评价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平时考查、观察并记录;(2)期末考试;(3)课外学习。我们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在学生语文成绩的评定中,突出平时成绩的价值。对学生平时语文成绩的考核评价,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学习努力情况的不可测性及思维的多样性,宜粗不宜精,以模糊为主。同时,课外知识有助于深化课堂语文学习,所以语文成绩评价中不能忽略课外知识学习。课外语文学习指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查阅工具书、上网查阅资料、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等等。

成绩计算(1)成绩计算的基本原则是“两结合”,即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课内成绩与课外成绩相结合。(2)具体方法。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30%,课外成绩占30%;具体操作就是:学期成绩=平时以能力与活动为主的单一型考试成绩+期末综合性考试成绩+课外成绩(若有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获奖等情况可以加分或免试,课外学习检测可口试,也可笔试,如“课外知识抢答赛”)。这种成绩计算方法,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发展,从而让学生注意语文的多元性,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学习自信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能力。

采取以上所述的考试方法,可以达到以下教学效果:第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语文能力的分项考核,使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练习,将“平时不翻书,考前要恶补”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平时常翻书,考前不忙乎”。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口语练习等方面的学习热情。第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项考核中,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自控的机会,比如,听、说题目可以自拟;读、写篇数可以自定;活动奖励分数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等。在这种考试中,学生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而教师所起的作用也由控制变为引导、帮助。第三,密切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这种考试方法改过去一贯以课堂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为兼顾课内与课外的多种评价形式,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让他们关注、分析、思考各种自然、社会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总之,这种语文课程考试改革使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得以强化,增强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传勋.考试改革与语文素质教育[J]学科教育,1998,(10).

[2]周正逵.论语文考试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