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型教学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一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性强的课程体系。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得到良好的实践,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符,就业竞争力不高等。新型多方面教学课程大致划分: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六个学期,一二学期为基础课程,在课程涉及方面包含:经济、管理、政治等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扎实且全面的知识基础,从而引导学生萌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三学期伊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具体专业的选择。这一模式可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企业管理相关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对各个专业有所了解后再结合自身情况、职业规划后进行专业的选择,可避免专业选择时的盲目,使得学生更好的完善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推行“三阶段式”实训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可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内进行模式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本文由浅入深,将实训分为三阶段,依次为:理论转为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训阶段。(1)理论转为实践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后,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业务工作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学工具、模拟软件等资源进行企业生产活动的模拟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从“传授者”的身份分转化为“引导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实训。例如: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通过一周的实践实训会计手工帐、会计电算化。在第三学期完成后,学校可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增加从业经验。(2)专业综合实习阶段在教学的第五学期可开设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中以工作过程为线、工作任务为分支,并在其中设立多个障碍,使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障碍,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引导学生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应急处理等。学校可设置真是的工作场景和人员岗位设置,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业务关系等,提高对管理的认识。(3)企业顶岗实训阶段在第六学期时是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使学生明白此时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毕业生也是企业的见习员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应及时记录并记牢。此时,学生在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后,便完成学生生涯后,身份便从学生转化为正式员工。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篇2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来帮助自身实现经济目标,事业单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帮助自身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现状 研究
为了满足现代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对于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工商管理专业,同时也借鉴欧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
国内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统一的专业教学措施,使得人才的培养出现大一统的状态,严重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因为高校更新教材的周期较长,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偏弱,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表现为实践能力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严重匮乏。另外,我国教育“严进宽出”的特点,导致国内工商管理人才能力基本相同,不能满足市场人才需求,造成难就业,不利于工商管理人才未来的职业规划。
国外工商管理侧重于教学实践。大多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每位学生能够在毕业时顺利找到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和个性。国外的先进教学方式包含三个主要环节:课内、课外与校外的实践。课内主要侧重拓展本科学生知识面,课外则侧重在学术研究,而校外大多数是为了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类问题
1.培养缺乏特色。众多高校有着相似的专业,相似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与相关课程,有的高校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因此专业服务层面指向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混淆与宽泛,缺乏自身专业特色,很难达到市场需要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要求。
2.培养途径过分单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多采取学分制度,可是多数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缺乏经验,很少有学校开展选修课程方面的工作。此外,各学校不能充分利用远程网络,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互补优势,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
三、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来制定一个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着该目标,具体设计安排专业课程,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目标制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缺乏基础管理型人才,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培养,进行更为专业的教学,通过这样,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用人,让学生毕业入职变得更为顺利。
2.找准自身定位,根据特色办学。为了突出工商管理的特色,学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各方面人才,重视基础,应用方面重视实践,科研则需要着眼于创新性这一个特点。
3.提高学生对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不仅学校存在自身理论较缺乏,学生自身也不能完全明白该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毕业前的实习,学生就职于工商管理岗位,在实习过程中,着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检验自身不足,增长工商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使自己更适应于该岗位。在增长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实习中找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完善和强化,真正成为可以为社会所用的工商管理人才。
四、改革创新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走向
1.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专业的基础技能和培养出众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当然为了该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学生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且在学习与实践之后可以自主选择留下或回校。这个模式目前广泛运用在全国大多数高校,这样做好处是不仅解决企业招收员工困难,而且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无法得到社会实践这一缺陷。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了工作经验,以便于毕业后能够顺利地进入企业工作。
2.“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学习加拿大的高校以“围绕学生,课内外结合,科学与人结合,创新与教学研究结合”所形成的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这种协同式培养模式下融合,两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形成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并且,这种体系呼吁全民全方面的参与,它的核心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相同,是以人为本,这种体系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综上所述,现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快了全国各高校该专业的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补充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弥补自身缺陷与不足,培养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使其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获得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认可,并因此促进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嘉豪.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J].市场管理,2011(2)
篇3
关键词 专业对口率 专业认可度 层次分析法 多元回归模型
一、引言
专业对口指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在学校或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有极大的相关性。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数据显示:在专业对口这一问题上,54.69%的受访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90后”人群中这一比例则超过了60%。可见,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关于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影响因素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例如赵婷婷,2005;郭丽虹2008;周光礼、庞慧2010;刘扬2010;何春华2011)。尽管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文献都是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而且绝大部分文献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鉴于此,本研究旨在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进一步探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的影响因素,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近两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实证检验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专业对口率的关系。本文对专业认可度的界定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的某种特定职业的主观态度,常与个人对职业的认同和角色的投入(如时间、精力等)有关。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方法
(1)通过全面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建立了专业认可度指标体系,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得出专业认可度指标权重,将专业认可度进行个性化和数量化。
2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我院2011~2012年药事专业、药企专业、卫管专业、信管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计160,其中实际回收问卷70份,收回率是43.75%。有效问卷为60份,有效率是85.71%。鉴于此,为了达到理想研究效果,将四个专业整合为工商管理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各专业人数分别为28、32。其中2011年、2012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4、36。男生17人,占28.33%,女生43人,占71.67%(被调查男女生比例与该专业招生时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
3问卷的编制
此问卷是封闭式(选择式)、结构型问卷,由个人信息、专业认可度量表、 就业对口率量表三部分组成。其中(1)基本个人信息,包含年级、专业、性别、年龄、就职单位、职位等;(2)毕业生专业认可度量表,问卷属自陈式量表,主要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要求被调查者在“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选项中选择,依次计分为5、4、3、2、1分。(3)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量表,采用Likert7点计分,1表示学时或频率极少,7表示极多。该部分按专业工商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分为两种不同结构表。在实际操作中,问卷问题不宜用量表评分,有些疑难问题只能是多重选择题,有些问题只能用“是”,“否”进行回答,如:“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就业指导”,“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并由大到小排序”等。
4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调研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专业认可度测评方法研究
(1)专业认可度指标体系建立。国内外学者对专业认同度研究很多,而对专业认可度的研究较少,目前对专业认可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专业的高校群体(张婷,2006;魏慧,2008;林振涛,2009;陈群,2010;魏敏,2012)。国内关于专业认可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调查工具一般采用的是自编的专业认可度调查问卷。多数学者基于对相关专业认可度概念的理解和现有理论等都提出了关于专业认可度的若干维度。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专业认可度测评指标体系,共包括一级指标4个(包括专业就业信心、兴趣和动机、专业学习与专业能力、专业环境满意程度),二级指标14个,包括专业个人能力提升满意度、专业发展前景认可度、专业地位满意度、选择专业意愿、专业课程学习兴趣、专业对口相关职业的兴趣、专业技能学习重视程度、专业课程学习重视程度、课余时间利用程度、学习环境满意度、师资整体水平满意度、管理体系满意度。
(2)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专业认可度指标权重。为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每级指标重要性程度的确定是通过对10位相关专家(含学院院长、系主任、心理学专家学者、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学者等)进行调查,对每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打分,得到数据,计算出指标权重,每一个判断矩阵已通过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2、毕业生专业认可度现状特点分析
以自编的毕业生专业认可度调查问卷为调研工具,对管理学院毕业生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学院毕业生专业认可度的总体平均值M=2.9774,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公管专业认可度均值为3.0660,被调查者中大于3的占72%,小于3大于2.5的占16%,而工商专业认可度均值为2.8283,被调查者中大于3的只有18%,小于3大于2.5的占71%,说明我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认可度比工商管理专业高。究其原因,大多数管理学院学生都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且无法再调换,学生对专业本身缺乏兴趣。作为文科专业,学习内容广而泛,所学知识技能很难被量化,对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缺乏信心,这是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中医药院校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大多数对本专业在学校的地位感到不满意,就业工作稳定性不及学校其他专业学生,导致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认可度比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低。
3、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现状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均专业对口率为0.5333(53.3%),工商管理专业平均专业对口率为0.5144(51.44%),说明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的整体水平不高。公管就业专业对口率高于60%的占44% ,低于50%的占28%,而工商就业专业对口率高于60%占29%,低于50%的也是占28%,这说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较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专业对口率略高。
4、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专业对口率的关系研究
(3)回归方程显著性F检验及系数显著性T检验。从表2方差分析表中得知:F统计量为81.760,系统自动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回归模型通过方程显著性F检验,X5、X6、X7、X8能够建立与Y之间较为理想的线性回归模型。同时,方程通过系数显著性T检验,X5、X6、X7、X8的系数较为显著。
四、结论
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实证研究得出,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为中等水平,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通过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得出,专业认可度、期望的起始月薪、家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影响就业专业对口率的重要因素,而其他因素没有影响。
毕业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专业对口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要提高就业对口率,首先应该提高学生专业认可度,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其次,期望的起始月薪的重要性在这四个因素中排名第一位,这表明毕业生在进行职业的选择时对起始薪酬比较看重,这与现在物价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有一定联系。同时,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社会声望和职业的稳定性。另外,毕业生职业生涯有无规划也影响到就业专业对口率,学校注重学术氛围的熏陶,尽管现在实行了大学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开设课程的年级过低,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尚不清楚,对未来职业没有清晰认识。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结合学生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学生以后竞争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良性发展都至关重要。
当然,因初次设计科研调查,设计问卷周密性和详细度尚不够,同时本研究的样本量和类型十分有限,对研究的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还需作深层次地挖掘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郭丽虹.关于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问题的思考[J].凯里学院报,2008,26(5):76-78.
[2]何春华,张梦丽,陈辉.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与分析[M].人力资源管理,2011,(6).
[3]庞慧,周光礼.文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的原因探析——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赵婷婷.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
[5]刘扬.大学专业与工作匹配研究: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
[6]聂文明.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成因与解决对策[J].就业指导,2011.
[7]贺伟,龙立荣.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8]张婷,杜丹丹,任艳香.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可度及毕业意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1).
[9]魏慧,臧渝梨,娄凤兰.护士专业认可度量表适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11).
[10]林振涛,于泽秋,张奉梅,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可度与就业前景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10).
[11]陈群.护士专业认可度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1)
篇4
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篇5
一、执政理念――体现以科学的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观为出发点,以“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建设、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商行政管理人才建设”为基本框架的执政思路
执政理念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取向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导者的全局意识,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政思路和工作方向,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怎样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指导下,正确选择和确定自身建设的重点内容和主导方向,是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们能否贯彻上级精神。体现工作实际的首要标准。当前,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各项工作的主导思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科学地判断工商行政管理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放在有利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上。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观的基础上,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统筹谋划长远发展目标和总体工作思路,体现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把握的中心和重点,确实能够切实指导工作实践的执政思路。一是从社会发展的大局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三个第一”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首要标准,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也应该围绕“三个第一”的理论分析做出选择,体现“发展、科技和人才”这三个重点。二是从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看。树立科学的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观,主要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把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灵魂;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激发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动力;要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打牢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要以人为本,从严治队,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这四方面的工作,让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有作为的是“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和从严治队”三个方面。三是从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践看。我们面临的重点和大量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水平,增强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刚性和力度:依托计算机等信息现代化手段,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执法规范、作风优良”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综合以上的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依法行政的进程上,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上,人才资源主要是培养适应工商行政管理发展需要的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以,现阶段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法治、信息化和人才建设,以这三项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二、执政方式――建立以依法行政为目标。以科技加管理为手段的工作能力为主体的依法行政能力
依法行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按照这一精神和“三项建设”的理论分析,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政方式的本质体现,是进一步加强以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进行工商行政管理管理的过程,是通过科技加管理的手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工作。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树立法治观念。我国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根本大法。实现工商行政管理法治化,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既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工商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灵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正确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二是规范执法。对行政相对人,执行法律要公平公正,要符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的程序要求,严格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不随意简化、省略。对工商行政管理干部,要按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进行严格要求。要按照行政执法透明化的要求,大力建设“阳光工商”,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的公开、公正、公平。三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我们要牢固树立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学习管理,研究管理,着力从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两个方面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全面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员制度,按照“定岗定责、全程监控、精细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员在经济户口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的作用,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要把市场监管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管理的首要任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场监管职责,完善重点市场监管分级监控网络,拓展行政执法信息来源渠道,定期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信息的综合分析。要建立市场监管数据指标体系和市场监管分析的数学模型,按照地区、行业、企业等对所辖监管对象进行分析监控,侧重对影响本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相关指标及其增减变化进行分析,主动为行政执法评估提供信息反馈。四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要逐步发挥科技手段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科技手段分析、制约行政相对人,通过信息科技手段监督、约束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要运用好工商行政管理监管信息综合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做好系统初始化的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则操作,通过软件的规范设计带动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规范工作,完善执法程序,减少执法弹性和自由裁量权。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全员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应用技能,注重信息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技术提高培训和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
三、执政基础――夯实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线,以发挥队伍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标准的内在基础
执政基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根本所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基础和条件。我们有一支积极进取、廉洁奉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是工商行政管理事业蓬勃向上的基础。所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就是加强我们的执政基础建设,是提高我们执政能力的根本。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使各级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
的理论思维、科学决策和组织协调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加强人才建设。要创建学习型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创新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奋发有为、能打硬仗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培养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良好氛围,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三是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要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和“两个务必”的教育活动,督促和帮助广大干部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做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模范。积极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要加大对、执法犯法等行政违法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重点查处干部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的行为。
四、执政使命――增强以树立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发展观为方向,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服务经济为特征的外在本领
执政使命,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对象,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开展、实施的指向物和作用物,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存在和产生的源泉,也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终目标。工商行政管理来源于经济,经济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政使命无疑是与工商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以及经济的具体附着物――行政相对人。明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政使命,是要发挥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经济的水平。一是进一步树立工商行政管理经济发展观。经济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商行政管理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全面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要自觉地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放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为己任,使工商行政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工商管理部门要综合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政策、信息资源,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要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按照吴仪副总理“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不断提高六个方面能力”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工商”的原则,不断推动工商行政管理执政能力上台阶、上水平。二是用足用好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工商行政管理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将“三农”、下岗职工再就业、吸引外资等各项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切实抓好“三农”、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的落实,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主动地促进地方经济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工商行政管理优惠政策的使用,体现国家的经济导向和产业政策,体现工商行政管理的调控监管能力,使更多的人得到实惠,进而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搞好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要达到服务设施人性化、服务制度规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内容全面化的标准,制订更加完善的制度。实施更加优质的服务。要牢固树立以服务对象为本的观念,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利益,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管理,积极推广网上登记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减少服务对象时间。降低服务对象费用。减轻服务对象的负担。要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质量监控和考核考评机制,推行细微化服务,将服务内容进行细化量化,增强干部优化服务的责任感,把工商行政管理服务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双方利益的有机统一。要将行政执法、服务等工作自觉地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加大公开力度,增加与群众的交流渠道,尊重广大行政相对人和服务的合理建议。要利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多、沟通广、业务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扶持力度。
篇6
关键词:大类招生;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塔里木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4-03
一、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
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刚性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建立新型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样面临学生非一志愿录取、就业困难、学非所用、师资紧张等一系列教育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面临极大挑战。鉴于此,笔者立足于“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从2011年7月开始对经管类本科专业新生优化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2.大类招生改革。塔里木大学在2011夏季招生时已经开始按照经管大类进行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目前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六个汉本专业,三年招生人数共计1095人,以学科大类统一制定教学计划。
3.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经管类专业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三个平台构成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构成选修课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课程”要实现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整体的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是精简专业课程,打通学科基础课程,扩大选修课程比重,提高选修课程质量。
4.专业分流工作。从2013年3月开始,第一批大类招生的经管类学生进入第4学期的学习,按照一、二、三学期的综合成绩排名,双向选择,择优分配,进行专业分流。专业班规模最低人数标准25人,最高40人,不足人数专业按照录取原则调整,各教研室、学生办公室及导师做好指导,组织填报《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分流申请表》,最后由学院、系进行分配公示。
5.教学管理改革。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顺利实施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目前已经配套推行的教学管理方式包括学分制、导师制和选修制等,此外还构建了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以学分制改革为例,将学分制与选修制结合,所有课程均分为选修和必修两类,必修课一般不可调整,但学生可以选择教学班、公共和学科选修课,每个学期均提供3~5门,学生在上课时间、地点和教师方面有较大选择空间,甚至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课程。
6.学生管理改革。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实施的是三段式复合型学生管理方式。第一阶段(1~3学期),施行班主任制,以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为主,班级有较强的集体凝聚力,便于班主任在班级中有效地开展工作;第二阶段(4~5学期),施行导师制和学长制,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学长制能起到带动作用,并弥补学院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第三阶段(6~8学期),施行导师制,此时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时期,有必要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此外,辅导员制贯穿整个学生培养的始终,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和指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正负效应分析
自2011年7月至今,塔里木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已经推行了两年,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通过对参与此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相应调查,对此次改革的正负效应进行了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正效应分析
1.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第一意向专业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占66%,了解程度一般的占6%,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不到30%,说明学生对所选专业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专业意向也不再过多倾向于某一两个专业,专业分流时更加理性和均衡,结果见表2。
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各类因素中,自己对专业感兴趣占34%,居首位,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接下来是成绩所迫占14%,个人职业规划的一步(包括就业、创业、考研、出国等计划)因素排名第三,其他依次是父母希望学习该专业(占比11%)、从众心理(4%)、其他等因素。在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六个本科专业的自我兴趣、发展前景、就业前景和学科实力进行主观评分时,自我兴趣以2880分位居榜首,而各专业的综合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农经、旅管、工管、财管、国贸、人资。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是兴趣,在前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加大院系的开放程度,让各类信息能够在课堂内外有效传达到学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对大类培养模式的了解和认识。经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大类培养模式比较了解或一般,相对于“专业招生、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受学生青睐,结果见图2。34%的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基础更扎实,有利于培养通才,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24%的人认为增大了录取率且有助于缓解一考定终身的问题。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31%的人认为有利于在专业分流中掌握主动权,20%人认为增加了解专业的机会,找到兴趣所在。
3.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对比大类培养前后的教学计划后发现,基础课程的学时数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压缩了基础课程内容,增强实用性,为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选择提供了学习空间。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负效应分析
1.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负面认知。调查发现,学生对以下两个问题:(1)你认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大类培养模式有哪些亟待改善的地方,(2)你认为大类培养的模式对后期专业分流会产生何种影响,给予的评价较低(见图3),其中36%的人认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专业课程不突出,25%的人认为由于成绩关系选不到理想专业,27%的人认为专业课时间短,并不能达到了解专业的预期目标。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类培养中的教学计划是全方位的改革,会容纳很多相近专业甚至有差异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密切程度、设置的合理性都需要实践来检验,并在后期的人才培养中逐步调整和优化。此外学生的专业意愿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矛盾较为突出,按成绩分流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选择意愿,这可能使部分学生进入自认为的冷门专业,缺乏学习兴趣,甚至自暴自弃。
2.大类培养信息传递受阻。调查中学生对大类培养信息不足的问题反映较多,这与学校和学院的宣传工作密切相关,在对专业信息了解程度的评分中,给予7~10分(满分10分)的人仅占39.6%,对教学培养方案了解程度占43.5%,对信息公开透明程度占45.5%,对上述信息的传递评分在1~5分的比例分别是47.4%、44.2%、43.5%,平均评分都未超过5分,此外学生获取该类信息的渠道多为高年级学生,专业教师、辅导员及院系组织均缺位,这必然影响信息传递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宣传方式。
3.学生管理弊端。在专业分流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般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和寝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分流后学生面临以往的人际关系、成绩档案的重整,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学生管理的连续性都面临考验,辅导员制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心理引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衔接等方面需要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四、结语
篇7
教学质量与改革以及启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立足铜陵学院的奋斗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实际,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厘清铜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进而从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六个方面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关键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物流管理 铜陵学院 方案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02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011年,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 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具体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根据通知精神和要求,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发展,积极申报,进一步确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目标、拟定翔实的建设方案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拟立足铜陵学院实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现状,探讨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是当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铜陵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学院“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内涵丰富的知名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基本知识,具备处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相关业务的技能,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采购、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运输操作、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服务销售等物流业务运作及管理、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及物流咨询等工作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目标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为手段,以优秀教师为引领,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烈、队伍结构(职称、学历、学缘、年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目标明确的优秀教学团队。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改革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知识面宽、专业基础实、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力争进入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三)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重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获得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市场经济和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自主编写和完善系列专业教材,在《现代物流管理》教材的基础上新编2-3部教材,并积极申报省级规划教材。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工作,提高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加强与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单位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新增2-3个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双师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五)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的互补作用;第二,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第三,在授课过程上,注重“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分层次”教学;第四,在教学考核上,注重考试考查相结合,力求形式多样化。
(六)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决策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的新局面[2]。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全过程监控,发挥二级学院督导对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的引导功能。
三、基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视角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依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材建设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实施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兼职教师提供强力的实验技能实训,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和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积极建设教学团队
综合考虑优化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以教学团队负责人为引领,以重点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校、院质量监控为保证,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打造采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实现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多赢;实施科学管理,明确各方责任与利益,通过建设和运行科学的监督考核制度,保证团队的持续发展。
3.积极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依据《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团结向上、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随着学校管理中心下移,深化二级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内专职教师学习进修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3]。同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并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积极聘请校外相关单位与物流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完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加强与铜冠物流、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和中国邮政铜陵分公司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共同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加强合作单位质量建设,选定1-2个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长期合作;二是共建“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三是改革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四是继续实行指导教师双向互动式交流,外面的教师能进来内面的教师能出去的灵活模式。具体建设内容如下:第一,共建双方负责基地的共同建设与维护;第二,实习实训基地每年负责接收学生开展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第三,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承担的相关课题的研究;第四,学校根据培养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基地遴选一批研究人员作为学校研究生兼职导师,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实习结束后进校进行实习培养工作的总结交流,学校负责安排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基地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2.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已与中国邮政管理局铜陵分局、中国电信铜陵分公司初步达成联合培养人才意向,接下来要加强与这两家实习实训基地及有关单位深度合作,尝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关键点,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1.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学校“八百工程”为契机,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尝试开始“物流管理系列大讲堂”、学术竞赛和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且由相关教师担任导师在课外给予指导。改变教学方式,尽快改变传统的口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做到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堂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讨课程整合、衔接、更新与提高的方式与方法,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以系列精品课程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借鉴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的经验,在2013-15年建成包括《物流管理基础》在内的1-2门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参与省级精品课程申报,力争取得突破。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专业建设不可缺少的内
容[4]。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材都选用精品教材,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尽量选用既有理论深度,同时又注重实践操作性的教材,选用获奖教材、推荐教材和原版教材比重占100%。同时,组织教师立项编写或参编高质量教材;自编配套辅导教材和讲义,制作和充实各类声像教学资料,积极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CAI课件,录制网络教学视频。拟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期间主编教材1-2部,如《供应链管理》等。
(四)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根本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实施并提升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更加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力争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开设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其中专业类课程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达到40%以上。定期开展“三期实习”,积极探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认知实习以加深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为主;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基本能力为主,主要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以上三个阶段构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体系。
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了两个实习实训基地。今后3-5年根据各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积极探讨和完善实践教学的模式,形成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示范和参考作用。
2.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考评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积极探索良好有效的考评体系,对实验实习的各个环节实行良好的管理,以保证实验实习达到预期效果,逐渐改革仅采用简单的实习报告评分的制度,强调动手和启发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
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例如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物流市场调研、物流系统设计等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由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等,并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学习小组。改革首先以《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为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他主干课程。
(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着眼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1.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依托该专业师资力量,整合联盟高校力量,积极开展社会研究,在申报纵向课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园区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铜陵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等方面组织申报横向课题,为安徽省、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研、人才支撑,为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奠定基础。同时,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融入到课堂,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2.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是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时间安排、教师指导方式、实验内容、实验地点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一是积极开展模拟化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建立常规固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与知名企业展开长期友好的学术和实践交流,扩大专业影响。三是建立寒暑假社会实践制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市场,加深对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六)以教学效果评价为突破点,强化教学目标管理
1.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评机制
将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5]。在现有评价(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基础上,增加随堂听课考核环节,并加入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申报与建设贡献等考核环节,力求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
2.学生实习评价体系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该专业将更加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继续加强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采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反映,通过分析研究后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3.教研室建设与管理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和创新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
以院级重点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转变教学观念在课题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能力,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勇于教学改革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彭小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36-38.
[2]李浩文.基于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湖南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46-48.
[3]方波,白政民,张元敏.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以许昌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50-152.
[4]易荣华,乐为,周立军.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的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7):22-24.
[5]郭晓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2):38-39.
基金项目:本文是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经济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铜陵学院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jyxm220)阶段性成果;铜陵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jy13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动力机制
Abstract: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competition,is the competition for talent in the final analysis,therefore,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raises and the accomplishment vigorously new has the modern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the skill talented person,is in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y core question.Therefore,we must utilize the advanced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unifies our country national condition,discusses our country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the effective driving mechanism,by useful talented person who raises the new time well quickly.
Keywords: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ing mechanism
现代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如何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的重要课题。面对国际竞争的潮流,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教育,大力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努力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以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企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智能,提高人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
1.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已提出。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英、美、德等西方大国纷纷探讨人力资源开发,促使本国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人力资源中指出:作为经济大国,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研究人的潜能,合理配置人员,通过教育和科技,培养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直把人力开发作为普通的人事工作,用人方式都为计划分配,没有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人类社会上存在着四种基本资源,即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生产力。是人,创造了社会财富,创造了这美好的世界。如果人力资源不及时利用和开发,人的才智就会退化和消亡。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2.人力资源开发与科学创新
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源于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智慧资本。即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领导能力+智慧资本+公司文化价值+社会认可程度)=智慧资本。
智慧资本的核心,主要指特定人才和技术的结合所拥有的创造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持久性。美国微软公司,最值钱的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在软件产品中所体现的人的创造力和依靠的技术,靠的就是智慧资本。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不仅仅是力量,而且可获得巨大的利润。而智慧的开发,来源于人力资源开发。美国IBM公司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世界领先的设备和信息,而更主要的是他们拥有大批知识广博的高级人才,在知识经济中,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已不再是传统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
企业的发展,不只是以有形资产的投入为主要方式,而应以无形资本、智慧资本、人力资本为更重要的管理因素,因为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因此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才能,积累智慧资本,将人的智慧转化为财富,促进企业发展进步。
3.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
3.1注重职务分析方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职务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五大要素(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中的核心要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
职务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职务的管理活动,是对该项职务的工作内容和职务规范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职务分析不同于传统的岗位责任制,它将涉及某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工作职责及个体操作程序、工作质量分析、工作反馈信息等内容,充分体现工作的全过程及工作效率。职务分析应该注重对工作六要素进行分析即,工作内容(What)、责任者(Who)、工作岗位(Where)、怎样操作(How)以及为何这样做(Why)。职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企业各岗位必须具有明确的职责和范围,从而合理招聘、选拔和使用所需人才。在管理中必须遵循严格的考核制度,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从而打破平均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职务分析工作一般每月进行一次,及时掌握各岗位人员的工作绩效,按劳取酬。比如,中国平安
保险公司,每月严格按效考核,按贡献大小定工资,以激励员工奋发上进,为企业争创效益。
3.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管理方法,是开发人的智慧才能的重要手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一次员工激励调查中发现,员工若获得按时计酬,只要发挥能力的20%~30%就行了,而如果采取更多的激励方式,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以上。事实证明,企业管理中,仅仅依靠先进的设备,并不能完全增加效率,而只有注重人的才识和能力,运用科学的激励方式,才能更好地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及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使管理者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管理氛围。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国情,探索企业有效的激励机制,结合我国企业职工专业素质特点,进行有效的职工培训,不断提高人的智商和情商。更好地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3.2.1确定学历激励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应确立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学历标准、技术标准及能力标准。如美国大型企业厂长经理都必须获得“MBA”工商硕士学位,才能从事公司高层管理,进入决策层。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要求国有大型企业厂长经理学习工商管理课程,以取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对中层管理人员应达到硕士及本科水平。同时高、中层管理人员还应学习法律、金融、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以更好地胜任现代企业管理工作。
3.2.2建立科研奖励机制。企业人事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奖励制度,重奖学业有成和自学成才者,激励人们发奋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对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员工,特别是自费成才的员工,企业应在晋级、加工资、职称评定上给予优惠政策。做到知识才能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使职工看到企业的优越性和实惠性,激励职工忠诚于企业,忠诚于事业。目前,温州正泰公司对科技人才和攻读在职研究生颁布了有关奖励条例,有力地调动了正泰人敬业爱岗的积极性,促进职工不断学习,不断拼搏,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需求。
3.2.3建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①职称评定上,应重点向中青年技术骨干倾斜,一方面注重人的人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应受指标的限制,以解决企业技术断层矛盾。②培养“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企业应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条件,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和技能竞赛,鼓励职工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允许职工申报及取得多种专业职称资格。③加强政绩考核,公示政绩。根据绩效,公平竞争,择优上岗,进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的动态管理。④用人制度上,应改革过去单一的、委任制为主的干部选拔制度。应采取公开聘任制、招标聘任、选举聘任、考试聘任等多种用人方式,不拘一格选人才,任人为贤,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让真正具有真才实学,品学兼优,富有工作激情的人从事各项管理工作及专业技术工作。温州红晴蜒集团在选拔干部中,以员工绩效为导向,以品行兼优为基础,通过层层选拔,公开招聘,考试聘用等多种动态管理方式,破格选拔了一批年青有为的中层管理干部,极大地调动了青年职工自强不息,努力争先的工作干劲及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创造人才竞争机遇,才能使真正具有开拓性的人才脱颖而出,在各岗位上大显身手,为职工实现个人价值而创造人生大舞台。
3.3注重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人的智慧才能。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担负的工作职业、职务的发展道路。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这种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事业生涯设计,应以企业人事部门正确指导和职工个人意愿相结合,应结合员工的专业能力及性格特征,为职工设计人生成长发展路线。事业生涯一般按照人的需要、价值观、学识和技术能力等不同特征而划分为早期生涯、中期生涯和晚期生涯。当然个人事业生涯,还应尊重个人的发展意向及心理需求。使员工在组织的正确引导下,充分显现个人的才华和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为企业的发展而竭尽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人的事业生涯主要在中期生涯,25~50岁之间。当然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特征不同,经历也不会完全一致。因此作为企业人事部门,应积极研究本企业职工的工作性质、个人能力、工作发展前途、及性格特征为所有职工的事业生涯发展创造有力条件。让人的才华得以充分显现,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人生价值及事业成就感。
第一,企业应引导和帮助职工制定职工事业生涯设计。在制定职工生涯中要留有余地,具有灵活性和发展性;第二,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中,要给予职工相应的权力和权益;第三,企业应为所有员工提供平等就业和就职的机遇;第四、企业要结合员工的能力和性格,引导员工正视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合理的、可行的成长发展路线,使所有职工各尽其才,各尽所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企业人事部门应从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心理需求、能力特长等方面,培养员工或从行政上或从业务上发展。积极培养企业所需的管理型、技术型、营销型等市场经济中急需的各类人才。
事业生涯的设计,能为企业带来增强企业凝聚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管理效果。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某一银行通过进行事业生涯设计,而使工作绩效提高85%,职工流走率降低65%,该银行每年节约经费195万美元。事实证明,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 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康奈集团,在招聘员工中,进行三个月的上岗培训,学习专业知识、法律、规章,进行技能训练,在培训中观察和发现员工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特点,根据员工的专业素质的不同层次,分配不同类别的岗位,以达到合理使用人才,使人才资源达到最佳化的功效性,也使员工能有效地发挥自我的才干,愉悦地工作着。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才能,科学合理使用人才,才能有效地避免企业人力资源浪费,达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之功效。
3.4注重绩效考评、进行科学管理。绩效考核又称绩效评估,是对员工工作表现、工作过程进行鉴定和评价、分析和考核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率,这是一种科学的动态管理方式。绩效考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管理依据,掌握员工实际业绩,为科学决策和正确使用人才提供有效依据。
现代管理中绩效考评有两大标准。一是工作效度,二是工作信度。
3.4.1工作效度是指考绩所获信息与待测评的真正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程度。通过对工作性质各因素比例的分析,来掌握某员工的工作行为与效果。譬如对教师工作,比例为教学工作量60%,科研成果30%,工作责任心10%。那么在全年工作绩效考评中,便通过各项数据来考核分析某位教师工作绩效。工作效度的考评,体现对员工工作的中肯评定,通过运用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真实的工作绩效,以掌握员工的真实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给以相应的工作报酬和工作奖励。
3.4.2工作信度是指对一个测试量多次测量结构一致性的程度。即运用各种方式或多个成员对某一员工进行考评,而得出考绩结果的一致性。工作信度能更真实地反映某一员工真实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不受人员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而反映出工作绩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考绩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哈罗偏差,即不要因局部信息而代替全部信息,避免一人说好众人都说好的主观现象,而要确实体现绩效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改革以来,东风汽车集团十分注重员工绩效考评,每月进行绩效工作考评,按工作成效以确定工资等级和升用资格,定位星级员工并张榜公布,以激发员工士气。
绩效考评制度,能使员工工作行为于组织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与组织价值观保持一致,真实地反映工作动态和工作效果,以培养人的忠实感和成就感,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的管理方式。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和探索具有新时期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开发人的智慧和才能,打破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革非.《战略管理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2月
[2]美·杰恩.《市场营销策划与战略案例》,中信出版社,2003年3月
篇9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
[摘要] 选取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从创业意向、创业原因、创业知识的掌握、创业能力等角度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归纳出结论,由调查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
关键词]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构想;创业动机;创业策划实训;创业咨询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83?04
[收稿日期] 2014-06-24;[修回日期] 2014-06-25
[基金项目] 云浮市2013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 云社研[29 号])[作者简介] 张权(1971-),男,广东罗定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刘禄琼(1984-),女,贵州兴仁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和图书管理.
地级职院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提升创业教育质量,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我们对云浮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试图探索激励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相关对策,从而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一、调查的实施与资料收集过程
(一)样本的选择
考虑到大一的学生有很多专业课程没有学习,所以本次调查主要选取了管理类专业大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0 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问卷回收率达98%。问卷分布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40 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19 份、行政管理专业20 份、旅游管理19 份、物流管理19 份,其中男生60 人,女生80 人。女生比男生人数多,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女生总数比男生多。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打算、企业运营和市场的知识及技能、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等方面的调查。涉及的子问题达43 个,调查内容非常全面,为了便于分析,整个问卷主要以为封闭式问题为主。
(三)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于2014 年5 月初到6 月15 日展开,之所以选择此段时间进行调查,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大二学生学习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相关课程,二是学生已开展过市场调查的实训。调查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操作是每个课题组成员负责一个或者两个专业的调查,调查前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然后分发问卷,并对问卷中不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对问卷的填写规范进行了辅导。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创业原因分析
1. 创业构想的产生
学生创业的想法来源丰富,有65%的创业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影响,7%的想法来自于传媒影响,28%的创业想法来源于其它因素,包括教师的影响、亲戚的影响以及早年发家致富思想的影响等等。可见,家庭和朋友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其他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以上情况与河北大学生创业情况不同,河北大学生的创业想法主要来自于公众媒体,有60%来自于报刊、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有19%来自于父母或亲戚,有13%来自于同学和朋友,有8%来自于教师[1]。
2. 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
在大学生创业的外在动因中,有82%的渴望有自己的实业,有81%表示如果有机会就创业,有52%愿意放弃眼前利益而换取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有61%的希望把学到的创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有35%的同学创业是为了赚钱,30%的人创业是为了积累经验;有3%的同学不想拥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不想创业,有2%的同学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想创业。可见,多数大学生是想创业的,而且创业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是总的来看,多数学生创业的原因主要是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创业内在动因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因比较复杂,这不同于外在动因,经过调查,81%的学生有在创业中接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强烈愿望;有64%的学生认为他们愿意从创业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有57%的学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进行创新活动;有7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创业中能够争取别人的支持并妥善解决创业中的各种管理问题;有4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取得成功。可见,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创业意向
在创业打算方面有86%的学生考虑过创业,已经创业的学生有3%,有15%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有创业意向。关于创业领域的选择,有9.6%的学生准备在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有52.4%计划在零售业创业,有22%打算在旅游行业创业,18.5%打算在金融服务业创业。可见,大多数学生均愿意选择在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少数学生打算在高科技行业创业。关于创业的形式,有41%的学生打算选择合伙创业,43%准备自主创业,有10%准备加盟连锁店,6%的打算选择家庭创业。在创业地域选择中,60%的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15%选择在大城市,15%选择在农村,10%选择在小城镇创业。通过回访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多数学生认为在中等城市创业有很多优越性,比大城市成本低,比小城市条件好,并有较多的商业机会,购房压力不会太大。大部分学生不愿去小城镇和农村创业,因为农村创业机会少、资源条件差、市场潜力小、创业领域狭窄,只有来自农村的学生愿意在农村创业,他们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
(三)对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于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差别比较大,在会计与财务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27%的学生理解比较深刻,48%有一定理解,25%不太理解。对公司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38%的学生有深刻理解,41%有一定了解,21%不太了解。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法知识的理解方面,有17%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了解,38%有一定理解,5%基本不了解。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只有11%的学生理解深刻,41%比较理解,41%有一定理解,其他学生基本不理解公共关系。在公司战略选择与制定技能的理解方面,有9%的学生理解深刻,35%比较了解,47%有一定理解,9%基本不理解。对公司生产运作方面,有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4%比较理解,48%有一定理解,12%基本不理解。对质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解,有13%的学生理解深刻,31%比较理解,43%有一定理解,13%基本不了解。在市场调查与营销知识与技能方面,16%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9%比较理解,39%有一定了解,6%基本不理解。在风险防范与控制知识方面,3%的学生有深刻理解,33%比较理解,50%比较了解,14%基本不了解。
(四)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数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创业管理类课程,包括创业管理和创业策划实训课程,课题组就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了调查。通过调查,在创业策划实训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统筹能力、洞察力、市场调查能力、战略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公司运营管理、财务预算和投资及融资的能力、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2]。
1. 市场调查能力的培养
对创业策划实训课程的调查发现,2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非常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8%认为该课程有利于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3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认为该课程对市场调查能力的提高不是很大(见表1)。因此,共有58%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
2. 战略分析能力的培养
调查发现有14.5%的学生认为完全掌握了战略制定的方法和技能并认为能提高战略规划能力,39.7%认为该课程能够较好地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38.2%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有一定帮助,只有7.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帮助不大(见表1)。因此,共有54.2%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
3.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有14.7%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非常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36.4%认为该课程较有利于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41%认为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只有6.2%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大。在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29.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利于自己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42.5%认为比较有利,24.2%认为有一定的帮助,认为没有多大帮助和纯粹没有帮助的学生分别占3.3%和0.8%(见表1)。因此,共有51.1%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共有71.6%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
4. 融资和投资能力培养
调查显示,有10%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非常有帮助,有35.4%认为有较大帮助,43.8%认为有一定帮助,10%认为帮助不大,只有0.8%的认为没有任何帮助(见表1)。因此,共有45.4%的学生认为创业策划实训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
三、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的思考
通过调查,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想法来源多,但绝大多数想法来自家庭影响和朋友的影响。在创业的外在动因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想拥有自己的产业,一旦有机会就创业,说明同学们创业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这与广东这个“经济巨人”有紧密的联系。在创业内在动因中,大多数同学是创业的内在动机相当强烈,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在创业过程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创业意向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考虑过创业,并且选择进入壁垒低的零售与服务业,相当大比例的同学考虑合伙创业和自主创业,多数学生选择在中等城市创业。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对各种创业知识有深刻掌握的比例相当低,总体上不到30%,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总体上占40%左右,对创业知识仅仅有一些基本认识的比例近30%,只有少数学生对创业知识没有任何认识。专业课程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课题组以创业策划实训课程为例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创业策划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有多方面的影响,有58%的同学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市场调查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4.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提高战略分析能力相当有帮助。有51.1%认为该课程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相当有帮助,有71.6%认为该课程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相当有帮助,45.4%认为该课程对提高融资和投资能力相当有帮助[3]。
为加强地级职院创业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 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创业动机
建议系部要求老师在专业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特别是与创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另外各专业负责人在进行专业介绍的时候也要适当介绍本专业多年来创业成功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创业动机;教研室在组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应建议各专业开设创业的相关课程,使学生学习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
2. 选派精干老师专门承担创业管理课程
创业管理课程,涉及到很多知识和学科,比如涉及到经济法、会计、财务、生产运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很多课程,因此在安排授课教师的时候最好安排经验丰富,具有多专业多学科背景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授课。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带领本专业团队制订创业管理的教学大纲,相近专业可以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设置应该遵循理论够用,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加大教学过程中“练与训”方面的课时,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教研室必须督促专业负责人拟订好本门课程的检查制度,及时了解教学进度和授课质量,对于不合格情况严重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鼓励授课老师及时提出,教研室统一给予解决或者向系部汇报。
3. 各专业必须认真组织好本专业的创业策划实训
创业策划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的重要课程,是创业管理课程的具体应用,精心设计创业策划实训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专业负责人必须精心设计实训方案,包括整体实训要求、实训小组的划分、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评分细则的制定、实训应完成的任务等等。其次,建立实训的奖惩措施。一是要从所在系部经费中划出一笔经费作为实训的专项运作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学生展开调查的一些基本费用、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小组的奖品或者奖金;二是专业负责人必须严格指导教师的考勤制度,对违规严重的教师,今后不安排参与实训,并对其进行批评,以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三是督促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凡是不参加实训或者严重旷课的学生一律取消实训成绩,实训指导老师应该制定考勤表,交由所指导的实训小组长考勤,定期汇报,专业负责人可以随机抽查各实训小组的考勤情况。再次,加强专业团队老师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指导素养和能力,通过他们的思想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他们的实际指导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专业负责人在实训方案设计时,应该召开实训筹备大会,由所有实习指导老师组成,会议主要讨论实训方案的设计问题、小组分工、通报相关的实训奖惩制度、考勤制度、激励制度、评分细则等问题。此外,对于个别知识水平或者素质欠佳的老师,专业负责人必须加强培训,让老师们掌握实训的相关技能[4]。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创业相关的竞赛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历来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下,管理类专业学生可以参加市场调研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各种赛事。其后学院职业生涯发展协会借鉴了经济管理系的比赛规则,开设了学院级的创业大赛和模拟招聘大赛;学院职业技能考试中心还开设了创业培训班。这些形式多样的赛事和培训班大大提高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经济管理系常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并建议学校开设校级的比赛,并设法邀请相关企业对这些比赛进行赞助,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引起相关企业的关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条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打下基础。
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学院举行的各种创业大赛之外,我们还积极组队参加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各种创业创意大赛,对于在创业策划中获奖的优秀作品,我们将推荐参加广东省的甚至国家级的比赛。近四年来,经济管理系管理教研室推荐的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创意大赛的获奖作品已达八项,积极参与各种创业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增强他们的创业动机[5]。
5. 建议成立创业咨询中心
要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学院应该建立创业咨询中心,该中心应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服务。首先,创业咨询中心应该提供企业注册方面的各种咨询,如注册资金咨询、企业法律组织形式咨询、企业注册所需材料咨询、注册流程和费用咨询等等。其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包括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政策,考虑到不同的省份和城市相应的政策会有差别,因此创业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有针对性地收集广东省内各个城市以及我院学生常去的外省城市的相关创业政策。通过创业中心的建立,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必将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动机,且能有助于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河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10(10):96-98.
[2] 张志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及其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97-99.
[3] 张权,胡志权.基于创业策划实训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类专业实训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75-78.
[4] 李勇,洪倩,赵雅甜.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4(3):186-188.
篇10
创业创新教育;民办高校;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指导
十召开后我国进入深层次的各项改革,财政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转型,企业面对竞争,在产品创新上压力递增,这种情况势必造成企业对创新人才需求上。同时,因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每年增加,加上原来未就业的毕业生,从而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虽然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毕业生数量也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在学业成绩方面和公办高校相比他们不一定是优胜者,但是这个层面的学生,家庭条件层次不齐,由于动手能力强且敢于尝试,对于创业创新有较强的欲望,如在校期间能较好地引导并提供平台与机会,在创新创业方面可能会有不同于公办高校的情况发生。基于这一背景,选取了笔者所在的河南省较有代表性的郑州科技学院这所民办本科院校。笔者结合学院科研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的研究,分专业随机对学生进行了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走访和座谈不同专业的学生480名;发出调查问卷380份,收回360份问卷,回收率为94.74%,其中有效问卷350,有效率为97.22%。下面是根据走访和座谈、问卷调查结果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在平时所开展的创业创新实践教育,得出本研究该课题初步成果。
一、现状分析――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从学校层面上。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显示超过8成的学生肯定了所在学校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的不同年级,比较重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基本上与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所形成的良好氛围,以及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另外所在的高校是民办高校出于自身长远的发展需要,也想通过学生在创业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力来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从学生层面上。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显示,60.90%的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创新的意向和着手开始创业,而且创业创新的理由非常简单,很多学生都想通过创业创新来锻炼自己,提升创业创新实践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目的是为自己的将来就业、创业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诚然,在校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想在学校创业创新或者是没有创业创新的愿望,在个人理念上认为自己上学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创业创新的,只有自己好好学习,等到毕业以后各方面的条件到位具备了,才开始创业创新。譬如在资金来源上父母的支持、社会经验丰富和人际关系都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想尝试创业创新,以此提高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从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认识上看,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想在校期间,在创业创新能力方面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这种想法为郑州科技学院这所民办高校按计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实践铺垫了坚实的基础。
二、能力分析――在校大学生创业创新上亟待提高和解决的问题
在人际沟通能力方面。96.66%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是解决创业创新和未来就业的关键所在,从而把自己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作为在创业创新能力方面的重中之重,也作为很紧迫的能力要求,这恰巧迎合了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虚拟化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很发达,在社交领域大部分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在网上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显示了很强的与在网上的人交流能力。加上社会上独生子女现实状况,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人际社交圈子很小,周围仅仅是父母、老师和同学。现实生活中与人实际沟通、相处、交往等方面,这种与社会接轨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要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要采取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各项有益工作、教学计划生产实习实训、暑期和节假日社会实践以及学校和年级开展的第二课堂相关活动,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和参加学生自主组建的各种社团和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譬如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大型演讲、国家省市级各种比赛、参加社团等活动,就是一个锻炼的很好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扩大了学生们的人际交流圈,提升了人际交流能力,也为自己积累了人脉,为将来的创业创新打下基础。
在经营管理能力方面。68.66%的学生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亟待提高,因自己没有参与过实际的企业经营有巨大的关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很难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来实现,在与学生的座谈、走访中,从中发现有经商背景家庭同学,部分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思想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较务实,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能力强。为此,要提高同学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其关键点是加强从思想上引导同学们尽可能的多接触市场,鼓励同学们利用节假日多参与企业咨询公司和商业企业的市场调查的客户走访工作,从而能够使同学们深入一线接触和了解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和心态,其外加强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方面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节假日社会实践,从企业角度出发掌握企业和顾客的实际需求和嗜好。为其未来积累拓展市场的丰富经验和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升创业创新的成功率,减少失败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63.16%的学生认为创业创新的成功在于提高个人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对在校创业创新成功的项目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同学们都把成功创业创新归结于一个优秀团队,该团队是由充满活力、和谐协作组成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创业创新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创立一个企业,关键是有一个好的项目,好项目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的来源要从银行或者风险投资公司来融资,对于新设项目是否得到注资,主要看这个好项目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是否在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有多大;同时也重点关注项目人的因素,团队间创业创新的能力是否很强的互补性,成员间关系是否很融洽;在共享利益机制上、风险承担上是否责任义务很明确。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上同学们的需求很迫切,可以反映出部分同学在平时以往的学习与实践中,参加各种项目活动的团体协作不多,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这方面学校在原有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利用业余和第二课堂可以通过素养提升和素质拓展训练,以及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有很强挑战性的团队竞技活动项目,从而让同学们在身临其境的实际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倍感团队力量的强大,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团队协作精神。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积极性方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创业创新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创新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创新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良好的创业创新动机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走访、座谈和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82.20%的想通过创业创新积累实践经验,有80.60%的想通过创业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另有58.36%的学生是由于当前的就业状况担心未来就业有困难,想通过创业创新给自己多提供一个选择机会。这说明民办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创新实习实训实践的活动动机是非常简单的,也是很主动、积极和正面的,同时这部分学生定位很准确,其身份很清楚,很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学生的动机加以引导,使同学们认清创业创新是自己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从而更加使同学们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创业创新紧密结合,这为同学们主动参与创业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种良好的气氛可以在校园内形成主动学习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氛围。
四、民办高校开展创业创新实践中学生顺利实现的制约因素
在创业创新资金的融资上。新企业的建立,新项目的上马,启动资金是关键因素,要想使一个企业获得成功,没有充裕的资金流是不行的,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更不例外,没有项目启动所需的资金,再好的创业创新想法也是空中楼阁。创业资金的融资更成了民办高校学生顺利开展创业创新实践的首要困难,88.28%的同学认为因自己是学生,在项目启动资金融资上很难筹到所需的创业创新资金。我们从在校摆地摊创业创新的同学中了解到,他们所需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自己父母或亲朋友好友支持,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利用校内勤工俭学、节假日和寒暑假打工或者自己省吃俭用所积攒的零花钱等,以此可以反映出同学们创业创新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
在创业创新项目的选择上。创业创新项目如何选择,是大学生成功创业创新的基础,创业创新动机和创业创新激情的激发上,关键选择了好的项目,更是充分发挥了大学生这个灵活的知识群体在专业上所占的优势,也更加说明了在创业创新的落实和实施过程所取得的不同效果。但是通过走访、座谈和调查显示78.16%的同学认为一个好的创业创新项目不好找,而且这部分同学认为当前自己所从事的创业创新项目主要以散发广告、简易商业贸易、销售类为主,很难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相适应,无法和专业对口。
在获得创业创新的指导上。在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要科学引导,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区别于普通人创业创新的特征。因为在科学的指导下,同学们的创业创新很少走弯路,使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创业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的组织上。不过有41.22%的同学认为对于创业创新的指导上获得专业性的指导太少,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过创业创新实践指导,如果有创业创新上的研究,大多数是在理论上的汇总,根本没有参与创业创新的体验和心理感受以及系统的学习。由此产生对学生在创业创新指导的实际指导课时,不能与专业和现实相结合,更不能考虑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要在创业创新的每一个阶段,给予同学们较为客观、实际、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五、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设立虚拟的创业创新实训平台,让学生透过模拟仿真企业管理经营积累经验。对创业创新教育在大学生中如何更好的普及,以此全面提高和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当前民办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工作之一。同学们除了从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外,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聘请校外成功的企业创业人士给同学们传授自身创业创新的体会和经验,利用这种校企共建的课堂让同学们在真正创业创新前接收到好的创业创新的经验,再通过学校所建的虚拟实践平台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得以体验。笔者所在民办高校所开设的企业经营管理虚拟创业创新平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利用建立校园小型跳骚销售市场和专业性的实际操作的活动实践类,二是以网上企业经营管理实战的网络操作类。活动实践类主要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参加多次举办的全国性“学创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地方企业提供企业咨询、模拟公司设计大赛、举办亲手组装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为依托,利用实例和体验激发同学们对自己专业感兴趣的创业创新项目进行前瞻性思考和实践,从而使同学们更具体了解到创业创新的概念和细节,利用这种活动使同学们对自己的角色得到基本准确定位和认可。网络实操类则主要通过学校所建的ERP企业经营管理实习实训的网络虚拟实际操作,使同学们感受到犹如身临企业的角色扮演,以此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的专业实训实践,通过网上企业经营运行的模拟情景,有效地锻炼了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供扶持基金,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实际帮助。民办高校学生的创业项目要得到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的认可,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资金匮缺的确又是摆在大学生创业创新前进路上的一道门槛,同学们缺乏一些好的创意和概念,但碍于启动资金无法到位而不得不搁浅,这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使学校很难营造起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设立创业创新扶持基金需要学校来牵头落实,需要学校拿出一笔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启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积极向企业推广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项目,以使一些可以转换成生产力的项目能够得到企业的青睐和认可,不断吸引更多企业来参与。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良性的资金再生机制,与创业创新学生通过约定协议的形式,要求创业创新成功的学生要反哺基金,不断壮大基金的实力和扩充基金的来源。
建设实践园区,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锻炼的场所。创业创新实践园区是在校大学生在校内参与实际创业创新的真实而亲身体验的良好平台,让大学生在创业创新实践园区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经营管理实体,是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综合提升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学校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而校企共建的旅游管理专业 “蓝海班”、市场营销专业 “优德班”、财务管理专业 “百业班”和创业创新园区这种运营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其具体做法是由学校在科技中心这一区域内建设创业创新以学生创办实体为主的实践中心园区,成立学生自主组建创业创新管理公司,由管理公司面向全校学生选拔创业创新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团优中选优选出入驻的创业创新项目。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前期的项目以食品糕点加工、营销类、电器维修类等服务型项目为主,这样作的优势是使率先创业创新的同学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实现所创办实体的可持续经营,而创业创新管理公司也因而获得了租金收入,稳定了管理公司的正常经营管理,同时学校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强扶持,以此引入与专业结合较紧密的创新型创业项目,在校内营造这种便利而良好创业氛围,逐步形成优秀的管理机制。通过走访、座谈和追踪凡是在创业创新园区里实训实习和实践过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很快显现出卓越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部分毕业生在企业得到重用和提拔,也有部分毕业生将自己在创业园区获得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得以在社会施展才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成功之路。
设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专业咨询和引导。由于在校大学生或是对于创业创新无处下手,或是创业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或是无法遴选到好的创业创新项目,或是把校园的零售类的跳骚市场作为创业创新项目,总是徘徊在低层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在校学生没有进行专业而系统的引导和教育,想创业创新的很大一部分学生或是模仿马路市场,或是以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实体为参照项目,或者通过父母和亲友的建议,这种所实施的创业创新项目从实际出发没有新颖性和亮点,从市场运行的角度出发没有一点竞争优势和独特性。笔者所在学校目前认识到这种情况,在原有成立校企合作办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机构,该机构的组成人员是聘请具有创业创新教育和实习实训实践经历的专业老师担任专任项目咨询师,聘请已合作创业创新成功的企业人士担任项目咨询老师,定期为同学们开展创业创新讲座,接受学生的咨询,使创业创新指导彰显出学生的个性化,这种指导和咨询不仅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的灵感而且减少弯路和挫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紧密结合,尤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为以后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以后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上寻找到自主创业创新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既能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长,又能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更有益于激发学生向新颖的创业创新项目努力,为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和素养得到可靠保障。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附录:
作者简介:袁春林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英文对应:Yuan chun lin
(ZHENGZHOUKEJIXUEYUAN HeNanZhengZhou 450064)
作者信息:袁春林,男(1971.2――),河南省郑州市人,汉族,研究生,讲师,
从事工作和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和教学管理工作、管理学方向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学院路1号郑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电话:15670635636
- 上一篇:番茄种植技术与栽培技术
- 下一篇:小学生必备的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