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姜的种植方法及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姜的种植方法及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黄姜的种植方法及栽培技术

篇1

[关键词] 黄姜 栽培技术 病虫害 防治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 俗称火头根,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多年生草质缠绕性藤本植物,是世界上薯蓣皂苷元含量最高的植物种类。世界上薯蓣科共有10属650种,其中我国现有富含薯蓣皂苷元的黄姜17种,其横生根茎中薯蓣皂甙含量高达2~5%,最高可达16.5%。黄姜的栽培以及其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对其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黄姜栽培技术

1.选地及整地

1.1选地

选择排灌方便、肥沃的沙质壤土地块,下湿地不宜种植黄姜。

1.2整地

整地环节对于黄姜的栽培以及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播种黄姜种子之前,应先将土壤深翻25cm以上,粉碎土块至平均粒径3cm以下,最大限度捡除土壤里面的石头和杂草。

1.3培肥土壤

翻地过程中伴以施肥,尿素5kg/亩、草木灰30kg/亩、磷肥50kg/亩,另外需要优质腐熟农家肥1500kg/亩用作底肥进行起垄种植。

1.4土壤处理

播种时,用敌克松按照3kg/亩的用量对土壤进行处理。

2.选种及种子处理

2.1选种

所选的黄姜种子应是无霉烂、无冻害、有芽头、生命力强、萌发力强的一年生的黄姜。

2.2种子处理

将选出的黄姜切成3~5cm长的小块,每块保留2~3个健壮潜伏芽,制成黄姜种子。在切块的同时,及时用草木灰对分蔸掰下后的断面进行涂抹消毒。播种之前将黄姜种子置于20℃室温条件下,摊开晾置1~2天,等到黄姜种子切开断面初步愈合后,用稀释2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20min后晾干,再用生物钾肥或生物菌肥按照0.5kg/亩进行拌种,完成种子的预处理,保存待用。

3.播种

3.1播种时间

播种可选择春播(3月上旬)或秋播(9~11月),以秋播为最佳播种时间。

3.2播种技术

播种一般应选在晴天进行,采用开沟条播技术。种植深度8~10cm,种植密度12000~15000株/亩。

3.3种植模式

采用垄作种植,按135cm的行距进行开沟做垄。垄高15cm,垄面宽度120cm。每垄种植5行,行距20cm、株距20cm,呈三角形不对称放置种植。

4.田间管理

4.1除草

除草技术一般分为两种:人工除草和药物除草。

4.1.1人工除草在黄姜播种之前、生长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人工除草第一年需进行5~6次,第二年则可减至3~4次。

4.1.2物除草,主要用于黄姜出苗之前,每亩地用10%草甘磷水剂0.75kg, 50%丁草胺乳油200ml,兑水50kg混匀,进行喷雾即可;另外,在黄姜生长旺季,每亩地用10.8%高效盖草能10ml,兑水40kg进行喷雾,既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又有利于黄姜增产。黄姜生长过程中每年一般要进行3~4次除草过程。

4.2搭架

为了增加光照面积、加强通风透气、提高产量,在黄姜株高30cm左右时要进行人工搭架。所搭架的高度为1~1.2m,3~4株黄姜为一组进行搭架,称之为一个窝架,支杆顶部固定于一起。每2~3窝架上部放置1个架杆,相互固定在一起。搭架后黄姜可以增产25~35%。

4.3追肥

实践证明,合理追肥是黄姜增产和高产的有效手段。具体作法是:①每年在黄姜萌发出苗期,各追施20~25%氮肥作提苗肥,促进地上茎叶的后续生长;②在每年黄姜根茎膨大期(7~9月),分别追施20~25%的钾肥,以促进地上部分的营养物质向根状茎转移。

4.4灌溉排水

黄姜根状茎含有75%左右的水分,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但生育期内缺水会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干旱时应及时灌溉,特别是在黄姜花期和根状茎膨大期等需水临界期要加强水分的管理,但黄姜不耐积水,长期积水会引起根茎腐烂,从而导致整株死亡。要根据生长的不同时期,适时给予灌溉和排水。

4.5中耕培土

黄姜为浅根系作物,根茎入土不深,在土壤浅层蔓延,纵横交错,常年的雨水冲刷,造成根茎,影响生根出芽。在生产上,结合中耕施用客土法进行培土壅蔸,以掩埋根状茎为宜。培土不仅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而且还能防止冬季过度低温引起根状茎冻害。

5.收获

人工栽培黄姜在种植3年后进入收获期,一般以秋末(11月份)及时收获为宜,此时收获的黄姜产量高、品质好、商品性好,且耐储藏。

二、黄姜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根腐病和疫病等。

1.炭疽病

炭疽病是植物常见而重要的病害,黄姜生长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此类病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大小的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带。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病斑扩大后可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病斑呈深褐色至灰白色,有轮状斑纹,边缘黑褐色,稍隆起,病部中央散生或轮生褐黑色小点潮湿的天气出现粉红色胶状物,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最后病叶发黄而脱落。

黄姜生长过程中,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炭疽病发病初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为高峰期。

防治方法:可以使用“可杀得2000”35~40g/亩,兑水50-60kg,混合均匀进行喷雾,连续喷雾3次;或者使用“小叶敌”100ml/亩,兑水50-60kg进行喷雾,喷雾3次;还可以使用“重茬剂”150g/亩,适量兑水,灌溉与黄姜植株根部或者对其生长土壤进行处理,均可达到除病效果。

2.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危害植物幼苗,部分植物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染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染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之后根部腐烂程度逐渐加剧,病情严重时,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黄姜一般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出现病状,6月下旬是其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使用根腐灵25g/亩,进行灌根或者喷雾;或者使用“可杀得2000”25~40g/亩,兑水50-60kg喷雾,连续使用3次;还可以使用“重茬剂”150g/亩进行土壤处理或灌根,均可达到除病效果。

3.疫病

黄姜疫病,主要指由疫霉属真菌引起的。植物染病后表现为叶斑、幼苗猝倒、根茎腐、冠腐、枝干溃疡和腐烂等,植株受害部位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黑褐色水渍状病斑,可迅速引起病部的坏死和腐烂,潮湿时,病部尤其是叶背面产生疏松的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疫病可导致对植物的毁灭性破坏。

黄姜疫病一般在5月中旬见病,6月下旬为高峰期,7月基本稳定。

篇2

关键词:生姜;栽培密度;品种;产量

生姜是家庭常年必备的餐饮佐料,是宾馆、饭店常用的香辛调料,也是凯里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00 hm2。目前凯里生姜的栽培密度较小,仅有4 000~5 000株/667 m2,产量偏低。目前关于生姜栽培密度试验的相关报道较少,为了发展我市生姜产业,探索本地姜的适宜种植密度,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本地小黄姜。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安排在旁海镇猴场村(海拔550 m)凯里市贤鑫生姜合作社的生姜基地,试验田面积800 m2,前茬为油菜,砂壤土,肥力中等,播种时间统一为2012年4月19日,采用平播法(按一定的株距将姜块平放在沟内,使幼芽方向一致)。采用高厢栽培,前期用地膜覆盖保温出苗,厢宽2 m(包沟)、厢长

5 m,每厢种4行,单株栽培,姜种控制在80~90 g,

667 m2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复合肥50 kg作基肥,施腐熟人畜粪尿1 000 kg作追肥。

试验行距均为50 cm,株距设6个处理,分别为 33,27,22,19,16.7,14.8 cm,对应667 m2种植密度分别为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0株,分别用处理A、B、C、D、E、F表示,以处理A为对照。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两头设保护行,小区面积为20 m2。

各处理田间管理水平等同。生姜出苗后,苗与地膜接触时,及时揭膜,以防止高温烧苗,生姜长至2~5叶时,及时中耕除草,并每667 m2施腐熟清粪水500 kg对尿素10 kg作提苗肥,膨大期施复合肥1次。及时预防姜瘟病,用5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3 000倍液喷施和灌蔸,7~10 d 1次进行防治;用阿维菌素防治姜螟(蛀心虫)。在生长期间观察各处理生姜的生产性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10月19日,分别从各小区随机抽取120株作为调查对象,对生姜病虫害进行调查。11月13日统一收获,并从各处理中随机抽取10株,测量商品姜的相关商品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及植物学性状比较

从表1看出,各处理中处理E和F出苗最早,为5月27日,处理A最晚,为5月31日,较处理E和F晚4 d,分析原因是植物发芽、生长有群体效应,种植密度大的发芽较密度小的早;株高以处理B最高,为75.2 cm,以处理F最矮,仅为69 cm;各处理的生根茎次数相差不大,为4.2~4.8次,处理B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2.2 商品性比较

从表2中看出,各处理的种姜质量相差不大,在59.3~67.28 g,姜种损耗在20%~30%;新姜单株质量,以处理B为最大,为323.27 g,处理A第2,为273.14 g,处理F最小,为211.86 g。在新姜总质量中,母姜生长量不多,占新姜总生长量的10.15%~18.69%;子姜生长量较多,占新姜总生长量的29.55%~41.74%;子、孙姜是生姜的主要产量,占新姜总生长量的75.41%~82.63%。

2.3 抗病性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6个处理都出现了姜瘟病,病情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发病率在2.50%~7.50%;叶斑病发生较重,发病率27.50%~35.00%,原因一是2012年雨水较多,田间温度大;二是连续2 a种植生姜所致。其病情也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在虫害方面,在生长期间用阿维菌素进行了3次防治,虫害较轻,只有3.33%~5.00%的姜螟为害。

2.4 不同栽植密度对生姜分枝数、产量的影响

从表4看出,单株分枝数随着密度的增加有减少趋势,从9.8条降到6.8条,但每667 m2总株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从43 200株增加到70 200株,每667 m2产量也随密度增加而明显增加,从925.42 kg增加到1 684.84 kg,产量名次依次为处理F、E、D、C、B、A,其中处理F、E产量最高,处理D、C次之,四者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处理B、A,而处理F、E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D、C,处理B、A,处理D、C,处理F、E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经试验可知,生姜叶直立,根茎分生能力虽强,但较集中,适宜密植。6个处理中以栽培密度为

5 000株/667 m2的单株质量最大,姜块肥大,商品性好,但产量较低,不能达到高产目的;以密度为

9 000株/667 m2的产量最高,但单株质量较小,姜块瘦小,商品性较差。通过综合比较分析,适宜种植密度为8 000株/667 m2,该密度下生姜产量高,外形美观、品质良好、商品性好。

生姜行距不宜低于50 cm,生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培土,行距太小不利于培土,密度以调整株距为宜。在密度增加的同时增施基肥,合理追施根外肥,这样才能获得优质高产。

生姜不宜连作,连作病虫害严重;随着密度的增加,生姜病害有加重的趋势,所以加大密度后,应加强病害的防治。

本试验仅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进行,上等和下等肥力土壤上的最佳栽培密度还需进一步试验。

参考文献

[1] 李曙轩.蔬菜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374-280.

[2] 上海市蔬菜经济研究会.优质蔬菜栽培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7-279.

[3] 林德清.蔬菜栽培技术[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102-106.

[4] 曾国平.如何播种生姜?怎样确定生姜的种植密度[EB/OL].http:///web/2004-08/24843.htm,2004-08-11.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Ginger

TAN Guangxian, YANG Xianfan, ZHANG Jinxiang

(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for Economic Crops, Kaili Agricultural Bureau, Guizhou 55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