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由贸易的利弊分析

篇1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产品受到的贸易救济措施也呈不断增多趋势。将生产转移至第三国成为许多中国企业规避贸易救济措施的有效手段之一。塞尔维亚与欧盟签有自由贸易协定,且具有区位、成本以及扶持政策等一系列优势,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转移生产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选项之一。本文即对塞欧自由贸易协定情况及塞尔维亚具有的有关优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塞尔维亚;对华贸易;救济措施

据商务部数据,过去四年,我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328起,涉案金额531亿美元。同时,贸易救济措施手段不断升级,从单纯反倾销发展到“双反”(反倾销+反补贴),且连锁影响愈发明显,不仅美、欧等发达国家针对我同一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而且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也跟随启动调查程序。我国已成为贸易救济措施主要受害国之一。

为了规避上述措施的影响,国内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向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并取得了实在的效果,证明了这一规避手段的有效性。

塞尔维亚地处欧洲边缘,虽属欧洲国家,但又与俄罗斯、中国等有着传统友谊和良好政治渊源。近年来,塞受欧盟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内经济始终在低谷徘徊,迫切希望得到吸引外国投资。同时,塞已成为欧盟候选成员国,与欧盟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在塞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对欧出口并最终随着塞入盟而立足欧盟市场,是我企业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最佳手段之一。

1 塞尔维亚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情况

1.1 自由贸易协定的含义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关税主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区域性贸易安排。

FTA的法律依据主要是WTO法律框架内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第24条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第5条。根据上述规定,FTA在满足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所有贸易障碍、不增加对区域外关税主体的贸易障碍以及全部谈判10年内完成等三个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作为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而成立。一旦由于FTA的成立,导致针对区域外关税主体的贸易障碍有所增加,则该FTA将被视为违反WTO规则。

FTA绕开了WTO多边协议的困难,另辟途径推动贸易自由化,与WTO倡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形成良性互补关系。

1.2 塞欧自由贸易协定简介

2008年4月,塞尔维亚与欧盟签署《临时贸易协定》(Interim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rade-Related Matters),其内容实质上即属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目前已正式生效(2009年9月对塞生效,2010年2月对欧生效),根据协定规定,除对塞尔维亚葡萄酒、小牛肉等个别产品出口欧盟设有年度配额外,双方互免其他产品的关税等措施。

同时,协定对各类产品的原产地认证进行了详细规定,有关产品必须满足原产地认证条款中关于本地增加值比重、等一系列要求,才能被认可为原产地产品。

2 通过塞尔维亚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的优势

根据塞欧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条款的规定,有关产品必须满足50%以上的本地增加值,才能被认可为塞原产地产品并适用该协定免关税出口至欧盟。因此,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塞尔维亚,是有关产品利用塞欧自由贸易协定对欧出口的必然选择。而塞本身具有一系列优势条件,更适合作为对欧出口的产品生产地。

2.1 区位位置优越

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路上枢纽之一,区位战略优势十分明显。塞与匈牙利、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多个欧盟国家接壤,泛欧10号、11号走廊(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沿多瑙河的泛欧7号水运走廊在塞交汇,铁路、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齐备,使塞尔维亚与欧盟成员国的物流交通极为便利。

2.2 生产成本相对低廉

前南时期,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塞作为加盟共和国之一,也有着大量制造工厂。但受上世纪科索沃战争、前南解体以及2006年塞黑(塞尔维亚和黑山)分离等一系列消极因素影响,塞产业链断裂,消费市场缩小,大量工厂濒临倒闭,技术工人失业。此后,又受到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塞经济始终未能有明显起色。这直接导致了塞熟练工人资源丰富且工资相对低廉的局面,据塞国家统计局数据,塞劳动者月平均净工资仅约500美元左右,绝大部分工人仅需简单培训适应机器设备即可上岗工作,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塞水电气价格也极为便宜,工业用水价格1.29美元/吨,工业用电价格6.6美分/度,工业用气价格45美分/立方米,不仅大幅低于西欧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周边的黑山、波黑等发展中国家,是欧洲水电气价格的低谷。

2.3 引资政策较为优惠

塞政府引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税收优惠政策:财产税税率为0.4%,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0%,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均为欧洲最低水平;因其主营业务需要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达800万欧元,可新增就业100人以上的企业,10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因主营业务需要而进行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业,可享受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20%的企业所得税税收抵扣,其中主营业务包括农业、渔业、纺织纱线及织物生产、服装生产、皮毛加工和染色、皮革加工和皮革产品生产、金属产品生产、办公用品生产、电机生产和无线电设备、电视和通讯设备、医疗、精密和光学仪器生产、机动车辆、拖车和半拖车生产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生产、废品回收、电影、视频制作等其中一项的,可享受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80%的税收抵扣,未使用部分的税收抵扣可留用10年;在经济欠发展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万欧元的企业,若投资期间聘请超过5名长期雇员,80%以上的长期雇员来自当地,则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是财政奖励政策: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如果投资额超过2亿欧元,10年内创造至少1000个工作岗位,塞政府将以投资额的17%为上限进行奖励;对于大型投资项目,如果投资额超过5000万欧元,10年内创造至少300个工作岗位,塞政府将以投资额的20%为上限进行奖励;对于中型投资项目,如果投资额超过5000万欧元,10年内创造至少150个工作岗位,塞政府将以投资额的10%为上限进行奖励;对于小型投资项目,如果在制造业领域投资于塞经济欠发达地区金额超过50万欧元,或投资于塞其他地区金额超过100万欧元,或在旅游业领域投资额超过500万欧元,并在3年内创造至少50个就业岗位,塞政府将对每个新增的就业岗位奖励4000-10000欧元;如果在出口服务业领域投资额超过50万欧元,3年内创造至少10个就业岗位,塞政府将对每个新增的就业岗位奖励4000-10000欧元。

此外,塞政府规定,从2011年3月31日开始,企业雇佣的新职工超过6个月,且在6个月中总职工人数没有减少的,可获得新职工30%工资所得税及全部养老金和残疾人保险金补贴。上述新职工如果年龄低于30岁或者高于45岁的,企业可获得全部工资所得税及全部养老金和残疾人保险金补贴。

2.4 塞自贸区建设相对完善,政策十分优惠

塞境内共设有十余个规模不一的自贸区,在普通保税区基础上进一步为进驻企业提供更多税收、服务等优惠。每个自贸区内均设有专门的海关事务办公室,提供快速通关服务。具体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第一,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不受任何配额限制;第二,免征进驻企业生产原材料、设备等的关税和其他进口税;第三,进驻企业将用于测试、评估、维修及市场推广的货物带出或引进园区,短期内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第四,允许进驻企业在进口货物售出后再缴纳增值税;第五,免征生产型企业所耗能源的增值税;第六,免征进驻企业生产活动所获利润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同时,进驻自贸区的企业还享受塞中央政府给予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有关地方政府给予的不同优惠措施。

3 结论

目前,塞尔维亚已成为欧盟候选成员国之一,未来入盟几成定局。抓住当前战略机遇期,将生产线转移至塞尔维亚,不仅能规避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能借塞入盟东风最终立足欧盟的统一大市场。同时,这也是我企业“走出去”,融入国际市场的可行之选。

此外,除欧盟外,塞尔维亚还与俄白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关税同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EFTA)以及土耳其等关税主体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塞也是中欧自由贸易区(Central Europ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EFTA)成员国之一,并享有美国给予的普惠制待遇。塞与上述关税主体之间的贸易均享有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将生产线转移至塞尔维亚,既能更好的面向欧盟市场,也有利于开拓更广泛的其他市场。

【参考文献】

篇2

在国际贸易经济理论中,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分别通过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国家应该进行分工,分别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别发展不同的产业,然后进行行业间的贸易,从而实现最大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有许多贸易都是发生在行业内的。例如英国出口汽车的同时也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化国家进口汽车。对于国家间为什么会发生行业内贸易,有学者认为行业内贸易能减少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此外在垄断的情况下,产业内贸易能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就一个国家而言,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他不仅会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同时他也会力图保护自己的劣势行业,从而使得不同的国家会发展相同行业并产生行业内贸易。如美国按照分工理论,应该放弃纺织行业,而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实中他却对自己的纺织行业进行保护,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美国。正是因为行业内贸易在现实中是广泛存在的,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布兰德(Brander)、布兰德和克鲁格曼(BranderandKrugman)、布兰德和斯宾塞(BranderandSpencer)、奈文和菲利普斯(NevenandPhlips)将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的基本模型用于开放的经济世界中,发现即使只有一种完全相同的产品,国家间也会发生贸易。

在现实中,发生贸易的国家政府会处于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的目的通过关税调节本国企业及外国企业的利润,产生利润转移效应并同时影响本国的福利。本文通过一个相同产品的双寡头竞争市场模型,讨论政府的最佳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

2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建立

有两个相似的国家,国家1和国家2,作为博弈方确定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的税率。为了讨论的方便,假设国家征收的是从量税。假设两个国家各有一个企业生产既内销又出口的相互竞争的商品我们称他们为企业1和企业2。两国的消费者分别在各自国内的市场上购买企业1或企业2的产品。用Qi记在国家i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则市场出清价格Pi为Qi的函数Pi=Pi(Qi)=a-Qi,i=1,2。企业i生产数量为hi的产品供内销,数量为ei的产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当i=1时,j=2;当i=2时,j=1。再设两企业的边际产生成本同为常数c,且无固定成本,则企业i的生产总成本为c(hi+ei)。当企业出口时,因为进口国征收的关税也计入成本,设国家j的关税为tj时,企业i的出口产品成本为(c+tj)ei,因此企业i的总成本为c(hi+ei)+tjei。以此假设构造一个两阶段都有同时选择的四方动态博弈。

此模型的第一阶段,先由两国政府同时制定关税税率t1和t2;然后企业1和企业2根据t1和t2同时决定各自的内销量和出口量(hi,ei)。

在此博弈中,企业关心的是它的利润:

πi=πi(ti,tj,hi,hj,ei,ej)

=Pihi+Pjei-c(hi+ei)-tjei

=[a-(hi+ej)]hi+[a-(ei+hj)]ei-c(hi+ei)-tjei

国家作为博弈方所关心的是社会总福利,包括消费者剩余,本国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关税收入三部分,

wi=wi(ti,tj,hi,hj,ei,ej)=(hi+ej)2+πi+tiej

其中,i=1,2,(hi+ej)2是国家i国内消费者剩余。

3需求成本无差异条件下的关税及社会福利

3.1非合作竞争时的最优关税及福利

下面用逆推归纳法来求解本博弈。先从第二阶段开始,假设两国已选择的关税分别为t1和t2,则如果(h1*,e1*,h2*,e2*)是在设定t1,t2情况下两企业之间的一个纳什均衡,那么(hi*,ei*)必须是满足下列最大值问题的解:

πi(ti,tj,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利润和国外市场的利润两部分之和,且国内市场的利润取决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下列两个最大值问题:

{hi[a-(hi+ej*)-c]}(1)

{ei[a-(ei+hj*)-c]-tjei}(2)

假设(1):ejhi*=(a-ej*-c)(3)

假设(2):hj*ei*=(a-hj*-c-tj)(4)

求出的hi*和ei*都满足各自的假设(1)和(2)

由于(3)和(4)对i=1,2都成立,联立方程(3)、(4)、(3)′、(4)′解得:

hi*=(5)ei*=(6)

i=1,2。这就是在设定ti,tj情况下两企业间的博弈纳什均衡。

结论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来,如果国家提高进口关税,可以使本国企业的国内产量提高而进口量下降。这说明国家能通过关税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这是世界各国普遍设置关税并想提高本国关税的主要原因。

现在回到第一阶段两个国家间的博弈,两国同时做出关于t1和t2的决策。

对于国家i来说,它要选择ti*满足:

wi(ti,tj*)

将(5)(6)式的结果代入wi得到

wi(ti,tj)=+++(7)

对i=1,2都成立,因此我们令上式对ti的一阶导数在t=ti*时为0,可得两联立方程组,解之得:ti*=(i=1,2)

在本博弈中,关税t1=t2=为两国的最优选择。将它代入(5)(6)式

hi*=,ei*=(i=1,2)

结论2:此结果说明,在两国自由博弈,即没有贸易协定的情况下,政府会制定t1=t2=的关税税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而企业则会内销hi=外销ei=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

此时,企业利润πi=(a-c)2,社会总福利为wi=(a-c)2。

在此博弈中,企业和政府都通过最优反应策略最大化了自己的利益,但这是否是最优安排呢?下面分析一下自由贸易下的情况。

3.2两国自由贸易时的社会福利

在两国自由贸易时,即关税税率ti=0,此时由(5)(6)得hi*=,ei*=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润为πi=(a-c)2,社会福利为wi=(a-c)2

与最优关税相比,在自由贸易时,企业的内销产量有所下降,外销产量有所上升,企业总产量上升。虽然自由贸易下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但是总的社会福利大幅度上升。这很好的解释了国家间为什么需要双边贸易谈判相互减免关税以增加两国的福利。但遗憾的是,这种自由贸易政策并非是纳什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国政府都有提高关税而限制对方企业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福利的动机。于是各国会变相地使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进口配额等来限制对方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的福利。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是以对方国家同样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单方面实施自由贸易只能提高对方国家的总福利而降低本国的总福利。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间需要进行双边贸易谈判,相互承诺降低关税水平,而不会单边降低关税进行自由贸易。

双边贸易谈判的本质是双方对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益的分配的问题,双方都试图使对方多降低一些关税而自己少降低一些关税以在关税减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为根据(7)式:

=[-3ti+(a-c)]

当ti<(a-c)时大于0,即ti<(a-c)时wi(ti,tj)是ti的递增函数。

=[tj-(a-c)]

当tj<(a-c)时大于0,即tj<(a-c)时wi(ti,tj)是tj的递减函数。

因此在关税减让中,增加减让的越少,对方减让的越多,国家得到的福利也就越大。所以在双边贸易谈判中,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也就是很常见的事情了。

篇3

1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 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 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1]。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 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2]。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 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 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 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

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 Box)政策等等。

3.2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 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 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篇4

1 从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看贸易政策的保护性

世界范围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般分为5个阶段: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 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 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主要4点:一是在gatt前的各国贸易政策无多边贸易协议的束缚,各国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完全依据本国利益,这样极易产生贸易保护的做法;二是历史上尽管若干次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相互交替,但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在时间上占主导地位;三是保护性是贯穿国际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一条“红线”,即使历史上自由化占主导的时期也仍然有贸易保护的影子;四是20世纪50年代倡导自由贸易,并订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以约束各国的保护措施,但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没有因为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而改变。2002年3月,美国对钢铁启动201条款,对来自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的钢材进口征收关税最高达30%,就是典型的例子。

2 对保护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解释

2.1 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

徐建斌、尹翔硕在“贸易条件恶化与比较优势战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自由贸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战略的有效性。并用扩展后的李嘉图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现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扩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虽然确实对贸易双方都有好处,但贸易双方因自由贸易得到的好处是不均等的。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中,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比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好处要多。这样,发展中国家想追赶发达国家,实现本国复兴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于是,国家之间在对贸易利益的争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行。而且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一直极力鼓吹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也采取了高关税的保护政策。gatt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纠正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说明了国家间贸易得益分配不均是产生保护贸易的主要渊源。但是,为什么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呢?

2.2 国家内部各行业因自由贸易带来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贸易保护的又一压力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以美国的钢铁产业为例。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在自由贸易中其得到的利益应该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贸易利益。那么为什么美国布什政府还要挥舞201条款的大棒,不惜引发一场世界性的钢铁大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各行业在自由贸易体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门是负的利益。资料显示,由于在自由贸易下的国际钢铁供应商的竞争,1990~1999年,美国钢铁制造工业每年有大约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国总共有18家钢铁公司破产,有23500多工人失业。按照国际贸易的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论,像美国之类资本量较多的国家,应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以获取国际分工的好处。现在的问题出在美国出于国内政治和社会的考虑,既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又要维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这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熊掌与鱼都要。毕竟美国的钢铁业曾经是他的支柱产业,并有60万的钢铁工人,将他们转变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就业,是需要时间、非常困难的。出于国内政治压力,布什政府权衡各方利弊,最终决定启用201条款提高关税。可见贸易利益对国内各行业的不同影响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2.3 贸易政策国际协调不能改变贸易政策的保护性质

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促进了贸易政策的国际趋同化。自二战以来,双边贸易政策的协调,区域性的政策协调,尤其是致力于国际贸易体制的多边贸易政策的协调,使各国贸易政策趋于统一,体现了全球经济关系的秩序化,给各参加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无论是哪种协调,贸易政策的本质始终具有保护性,即贸易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积累资本或资金,维护本国对外的经济、政治关系,没有根本改变。就拿wto这一多边贸易的最高成就来说,仍然改变不了各个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本性。

(1)自由贸易是个谎言 wto规则的制定,形式上是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回合(mtn)的协商产生,实质上依据国家贸易实力决定分量,由于历史原因和贸易实力,基本上是美国一手把持。贸易谈判(贸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贸易保护)才是贸易谈判的实质。

(2)wto的例外条款和规则,为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据 由于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围内保护本国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国利益。因此,国家贸易政策的目的(在没有一个足够有约束力的国际组织的约束条件下),决定了这种例外条款和规则就会必然成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开的高度保护的行业农业、纺织业,便是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开的保护产业。但这些产业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发达国家中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

3 wto条件下国家贸易政策保护性的表现

3.1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

“公开型”的贸易保护,是指在关贸总协定和wto下的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的谈判过程中还未涉及的领域,或是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再加上谈判达成协议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以及协议中的一些规则的例外而引起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的领域,指某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暂时把某些行业的自由化搁置起来不予谈判;还未完全展开和达成协议的谈判的领域,是指某些“敏感行业”,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差悬殊,如果完全放开会导致本国产业的“严重损害”,故在多边谈判中暂时将这些行业的自由化程度放低、放慢;谈判后还没有履行的承诺,指根据承诺减让表现在还未兑现的部分;谈判达成的协议规则的例外,是指协议中一般都是作了自由化的规定的,但无论哪项协议,都是由一些规则和规则的例外拼凑起来的,这些规则的例外实际上就是承认这些方面的适当保护。这些保护都是公开的,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实力较量的结果。

一般认为,在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敏感行业”,是自由化较缓慢和最不彻底的行业。如农业、纺织业、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各主要发达国家“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的领域,在wto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开型”贸易保护的手段有两种:一是运用高关税限制进口;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的价格支持就是常见的公开型保护措施之一。国内支持的名目繁多,例如国内补贴、价格管理、出口补贴和绿箱(GREenbox)政策等等。

3.2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

在wto框架下,除了“公开型”贸易保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隐蔽型”贸易保护。“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是与“公开型”的贸易保护相对应的,以“反倾销壁垒”为代表,还包括“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这类壁垒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本着人类的共同利益的原则制定出来的,一般包括了“公平原则”、“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等原则,这些原则本意确实是好的,但现实情况则是它往往会成为某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事实上这种“隐蔽型”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已经成了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工具。

“隐蔽型”的贸易保护的手段包括两类:一是征收高额关税,如加征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二是禁止进口甚至就地销毁,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的检验检疫标准、环保标准等而采取的措施。

4 构建中国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性贸易政策措施

4.1 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的必然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贸易利益相对较小。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wto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不能幻想wto会真正无私地给中国一个稳定的、自由的贸易环境。wto下的保护更具进攻性、系统化、法律化,更加难以对付。

加入wto后的中国,首先,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应该好好地向发达国家学习,制定出中国的一套有利于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对中国国内各产业来讲,加入wto对它们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协调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入世承诺,而忽视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协调,必将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而要协调入世对各行业带来的利益不对等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律措施,在wto框架下采取适当保护措施,而且这也是各个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

4.2 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体系的可能性

首先,wto规则的例外给各个国家制定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因此中国加入wto后,是有可能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政策的。

其次,wto中的很多协议和规则并不十分严密,存在漏洞。这使得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存在漏洞的协议制定本国的很容易成为保护措施的贸易法律,如反倾销协议的模糊性漏洞,就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工具。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些协议的不完善来制定符合中国利益的贸易法律法规。

第三,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标准、绿色壁垒、技术标准壁垒等),我们的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前些年中国肉鸡产业受到外国的极大冲击,当时就有人提出要对肉鸡的进口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例如,可以根据规定每只肉鸡的鸡毛渣平均不能多于500根,因为中国采用的是人工拔毛,剩下的鸡毛渣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用机器拔毛后剩下的鸡毛渣要少,这样的规定对我们是有利的。

总之,wto不是一个贸易自由化的天堂,相反,它允许“合法”地保护,而且它使贸易保护更加系统化、法律化。

4.3 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在wto条件下,关税手段和“传统”的非关税保护措施,是要受到限制并最终要取消的,于是各国纷纷转向“新型”(“隐蔽型”)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的中国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按wto的原则和“例外”条款构造中国“隐蔽型、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体系。

(1)以加强和提高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建设的核心 在利用“新型”的非关税壁垒(ntb)作为保护措施方面,发达国家早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侧重点早已转向以反倾销为代表的“新型”的、隐蔽性强的ntb。根据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进口招标这3种传统ntb的大部分已在中国正式加入wto之日取消,剩余部分也将在2004或2005年1月1日取消。因此,在利用ntb方面应以加强反倾销能力建设为核心。从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对反倾销的规定,到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再到最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应该说,中国在反倾销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中国的反倾销队伍还有待加强。

反补贴也是比较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也成为各发达国家保护国内产业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1989~1993年期间发起的反补贴案数目占全球反补贴总数的比重高达93.2%。中国最近也颁布了《反补贴条例》,但是,至今中国的反补贴尚无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篇5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经济全球化;标准

一、贸易保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行高关税政策进行贸易保护的主张。他的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并通过经济发展与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抗衡的保护贸易学说。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主张。

李斯特1841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进一步发展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学说,建立了一套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保护关税制度为核心、为后进国家服务的保护贸易理论。他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面临国际竞争的条件下,如何运用保护贸易的政策与措施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

应当分清正当的保护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二者都认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虽然二者的政策主张相悖,其目的都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当代,发展中国家为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维护民族经济的平稳发展而采取的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也许不能说是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专指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而采取的损人利己贸易政策,称之为超贸易保护政策或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以区别于以保护幼稚产业为主要目的的保护政策。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急剧上升,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工业国家争夺市场份额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强烈的冲击,有关国家出于经济利益的相关性,都认识到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十分必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20世纪相比,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范围愈加广泛。这有其深层原因:首先,全球经济趋于疲软,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其次,传统工业产品一向是国家保护的重点。再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销售价格偏低,而出口数量猛增,必然促使进口国家对之加以设限。最后,WTO在反倾销与反补贴方面的措施不力。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加强了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的活动;非关税措施中的技术和环境壁垒不断增高。

(三)新旧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

在以往的贸易保护理论中,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经济问题,重点是产业的发展。但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其关注的焦点已扩展到社会问题,转向了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力,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由于新贸易保护关注焦点的变化,从而导致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SA8000)、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等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

(四)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在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框架下,由于保护关注的焦点变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局限,新贸易保护的手段发生了变化:

1、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或者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2000年10月美国通过的《伯德修正案》,明确规定,美国财政部将海关征收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抵消款”的形式发给提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申请的国内生产商。

2、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日本规定,2003年后,日本进口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禁止销售。

3、以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全球200多家跨国公司制定并推行了公司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供应商和合约工厂遵守劳工标准。由于劳工标准涉及工人的年龄、加班时间、宿舍条件等人权问题,技术标准涉及一国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水平等问题,从而贸易保护的手段也由关税等贸易政策转向了劳工标准和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政策。

(五)新贸易保护的影响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中,贸易保护的对象或者是国内幼稚产业、衰退产业,或者是国内战略性产业。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此不同,新贸易保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而要使产品符合上述标准出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等,因此新贸易保护还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

重视环境保护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劳工标准也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但是无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及劳动条件方面的较大差距,将其与贸易挂钩,纳入WTO框架,不仅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而且必将影响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

(六)理论评价

新保护贸易主义可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但它大大的扭曲了对外贸易公平、公正、平等原则。新保护贸易理论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更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使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受挫。而且,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受非关税壁垒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由于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加重。繁重的债务负担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进口萎缩,进而发达国家的出口遭到冲击。如此下去将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贸易各方都无法获得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利益。

三、中国与贸易保护政策

(一)“中国”

日前,商务部公布了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报告》称: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中国央行针对国内外汇市场进行了货币掉期操作。美国的交易员们将此举看作是中国政府将允许人民币在未来一年小幅升值的一个信号。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问题一前一后的两个“示好”举动,表现出一种难得的默契。而在这种默契背后,重要的还是中美之间共同的经贸利益。为了保护这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者必受到遏制。一直以来,美国财政部官员最大的担心在于,若正式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将会激起国会更强烈的贸易保护情绪。世界银行在今年8月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崛起并未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反而对促进国际贸易的活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据外电报道,自1978年以来,欧盟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增加了40多倍,2002年达到了1100亿欧元的规模。欧洲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方面的贸易顺差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中国的贸易壁垒和人民币汇率。当前,改头换面的“中国”又以新的形式出现,目的在于利用中国产品和人民币汇率做文章,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兴师问罪。

(二)贸易保护给我国的启示

1、以史为鉴,认清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从规律上看,只有强大的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倡导自由贸易,而且往往是口头高喊只有贸易,暗中搞贸易保护。事实上,没有超国家的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必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2、学会驾驭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一些国家配合国际经济发展变化,不断创造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壁垒。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创新。

3、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妥协中求保护。必要的自由贸易有利于竞争和企业的发展。相对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推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改革十分必要,只有把企业放在更开放、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展。为了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国际规则,但当国家和整体民族利益受到迫害和不公平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

四、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对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实施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说我们中国遭遇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是中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参与全球化。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出口增加很多,量很大,但是真正遭受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的也不过在2003年只占了中国整个贸易量的0.5%。具体措施来讲,对外交涉要硬,我们应该明确的告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再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的出口要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纺织品出口,在配额取消以后要实施一些自我限制,增加一些进口关税,进行出口数量的限制的原因了。

最后,在对待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要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

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我们一是要认真对待,第二是重在防范,这是最好的策略。

五、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采用贸易保护的措施。从实践效果来看,保护政策和开放政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地区、时间、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但无论什么样的保护措施,本质上都是对市场的不信任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从长远来讲都不利于增进效率和发展经济。保护措施只能是权宜之计,战术手段,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制度。而且,任何保护措施都是强制消费者和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因而实际上都具有收入转移效应。许多研究的结果显示,从全社会来看,这样的收入转移往往得不偿失。因此,在保护措施的运用上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

另外,不少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导致保护主义政策历久不衰的原因中,政治因素多于经济因素,保护措施往往是政治强势群体操纵国家决策机制的产物。在多数情况下,保护主义措施在全社会造成的成本往往大于其带来的效益。而保护成本的分摊方式较之其他转移收入和产业补贴方式更难以被一般保护成本的负担者察觉,所以也更难以引起政治决策者的重视。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发展是成功的,但这种成功的缺陷也十分突出。日本经济的战后五十余年中,1945至1955年期间是战后的经济恢复期,20世纪80年代是泡沫翻飞的病态繁荣期,90年代是泡沫破灭后的持续萧条期,真正的经济增长期只有中间的二十几年。但这二十几年的高增长却带来了近十年的高烧狂乱和逾十年不治的经济衰退,代价不小。究竟贸易保护是有利还是有弊,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2、赵伟.国际贸易――政策与现实问题[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蔡芝芳.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中国家[J].兰州学刊,2002(1).

篇6

关键词:CEPA;服务贸易,完善对策

1CEPA服务贸易的内容

1.1CEPA的内容

为促进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于2003年6月29日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概括地说,CEPA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方面的内容。

1.2服务贸易是CEPA推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内容

在CEPA三方面的内容中,服务贸易方面的安排最为值得关注。它作出了比GATS更为优惠的规定:内容更全、条件要求更低、对自然人流动这一服务贸易形式放得更宽。同时,CEPA其他方面的内容也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零关税不仅带来了商品由香港向内地的流动,而且引起了由商流带动的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增大;而贸易投资便利化则促进了香港向内地服务业的资金注入。CEPA为两地服务业的合作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使得两地的服务贸易合作进入了制度性实践的全新阶段。

1.3CEPA对两地服务业的影响

CEPA对两地的服务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一方面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内地服务业提高行业效率、调整业态结构、改进管理方式、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内地企业以香港为平台走向世界。概括来讲,CEPA的实施为进一步加强两地的服务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两地资金、服务、技术、人员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两地的服务业带来了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机会。

2CEPA服务贸易规定中的缺陷

2.1原产地规则存在缺陷

CEPA服务贸易主要规定在其附件四和附件五中。其中。附件四主要规定承诺开放的具体领域;而附件五主要解决哪些服务提供者可享受CEPA下的优惠。根据附件五第2条,除另有规定外,可享受CEPA服务贸易优惠的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服务的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其中。CEPA下的“法人”是指“根据内地或香港特别行政区适用法律适当组建或设立的任何法律实体,无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无论属私有还是政府所有,包括任何公司、基金、合伙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或协会(商会)”。此外,CEPA还规定了当香港服务提供者以法人形式提供服务时。确定“香港法人”的标准:对于非法律服务部门的香港法人。一是必须根据香港《公司条例》或其他有关条例注册或登记设立,并取得有效商业登记证;二是应该在香港从事实质性商业经营。对于法律服务部门的香港律师事务所(行)。CEPA规定了更严格的认定标准。可见,CEPA对香港法人服务提供者采用的是注册成立地标准和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这两种标准对股东或经营者身份都没有限定。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就完全有可能利用法律漏洞,“搭便车”成为符合CEPA要求的服务提供者,并借此获得CEPA给予的各种特殊优惠,这就是所谓的“滋出效应”问题。

2.2服务贸易开放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开放模式主要有积极列表模式和消极列表模式。前者中,其成员的开放承诺以积极列表的形式列出,即只有当某成员在其减让表中列出外国服务提供者所可以享受的市场准人机会和国民待遇时,外国服务提供者才可遵循规定,进人该国市场。但是对于那些现存的歧视性措施。东道国却没有义务一一列出,更没有义务向他国开放市场或给予国民待遇。而后者,其成员的承诺则是以消极列表的形式列出,即除非成员就某项涉及服务贸易的措施作出特别保留外,所有服务部门都应开放,因此不论是在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远胜积极列表模式,CEPA采用的是积极列表模式,在实践中不利于两地服务贸易的深层次合作与发展。

2.3贸易纠纷解决方面的不完善之处

CEPA第19条规定“双方将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协商解决,CEPA在解释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委员会采取协商一致的方式作出决定。”可见CEPA中没有明确设立争端解决机制,贸易争端解决的唯一方式是协商一致,可诉诸的解决机构是由双方高层代表或指定的官员组成的联合指导委员会。该条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协商并非是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在面对具体而又复杂的利益纠纷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漫长的协商过程势必增加双方执行CEPA的成本,当所涉及的问题属于法律等技术性问题时,这一方法不见得有效。此外,CEPA也没有规定如双方无法就争议问题协商一致时应如何处理。目前可利用的争端解决方式包括WTO争端解决机制和两地原有的争端解决方式,但两者均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相关纠纷。因此。CEPA如果不能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要求的争端解决机制,将会严重阻碍其实效。

2.4CEPA在贸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迈不过的市场准入门槛、不明朗的具体操作程序。目前。CEPA中仍有许多服务部门的准入门槛较高,不利于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此外,相当一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和具体操作程序模糊不清,也给CEPA的实施带来了许多障碍。

(2)政府服务效率低、税收和收费过高。CEPA项下的服务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时间长、费用高,大大挫伤了香港服务业人才北上拓业的积极性。此外,税收和收费过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3)差异较大的法律制度、专业环境和营商环境。对港商来说,拓展内地市场所遇到的困难,首先来自两地市场模式及法规的差异,加之内地营商环境复杂,香港服务提供者难以按照预期在内地大展拳脚。同时,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市场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内地较低的服务收费和薪酬待遇也难以吸引香港专业服务人才。

(4)暗藏产权纷争和经营风险的“挂壳”北拓。在CEPA实施前,不少香港服务业通过地下渠道以“挂壳”方式进入内地。CEPA实施后,按照正规程序,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手续较为繁琐。为避过复杂的审批程序,许多香港的服务业机构和人员仍以“挂壳”方式进入内地。在商业经营中,引起了许多矛盾和纷争。

3完善CEPA服务贸易规定的对策与建议

3.1CEPA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的完善

在界定法人身份时,除注册成立地标准和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外,经常采用的还有资本控制标准。该标准是指公司的实际资本受哪国居民控制,此公司即为该国公司,由该国行使管辖权。它可有效防止协议中的优惠为第三方不当利用。在实践中,注册成立地标准会使大量国外服务提供者以香港为跳板,取得CEPA市场准入的优惠待遇;但另一方面。它亦可吸引国外的服务提供者在港投资。有鉴于此,在综合考虑两方面利弊的基础上,笔者倾向于有限制地使用资本控制标准。并完善与其配套的程序等其他规则,即在保证维护CEPA区内利益、防止区外服务提供者不适当的“搭便车”的前提下,采用条件相对宽松的资本控制标准。循序渐进地开放服务业市场。

3.2在开放模式方面,可采用消极列表的方式

消极列表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成员所允许保留的歧视性措施仅限于现行措施。并不得提高其中所列明的歧视水平-从而保证了将来的服务贸易壁垒不会比现行水平更高;再者任何歧视性措施均需列明。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对于服务管制措施的透明度。

3.3争端解决机制的补充完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在吸收借鉴包括WTO、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制定出来的。它很好的融合了实用主义与法治主义,既含硬法特征又体现灵活性。CEPA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性质相同、规则依据相同、内容范围相同、目的相同。这使两者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参考。因此,CEPA可依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设立自己的争端解决机制。

3.4贸易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1)简化审批程序,消除贸易壁垒,增加营商法规透明度。CEPA实施以来,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成效未如预期。其重要原因是服务贸易投资审批程序繁杂、内地营商法规透明度不够和区域贸易壁垒仍广泛存在。据此,建议把一些不影响宏观经济的项目审批权下放。同时,统一各省市对服务业的要求,增加营商法规透明度,加强香港与内地的沟通,方便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

(2)建立两地商务往来快速批核机制,积极改善过境交通拥堵状况。香港与内地的跨境交通存在很多问题,未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商贸人流需要,妨碍了两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因此,应尽快设立方便两地商务往来的快速商务批核机制,为内地和香港商务人员往来提供实时商务签证服务。

(3)香港服务业者应调整心态,进行服务业重新定位。目前,香港服务业者存在的问题是不了解内地市场,且以拥有上百年专业服务经验自居,不愿到内地去开拓业务,从而错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因而香港服务业者应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和了解内地市场,把握机会,寻求最佳的市场切入点。

篇7

 

一、韩美fta的主要内容 

 

韩美fta是一个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蓝本的具有广泛内容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内容涉及农产品、纺织品、原产地、海关清关制度、卫生检疫制度、技术壁垒、投资、服务、金融、电子商务、竞争性政策、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制度、劳工问题、环境和透明度问题等19个领域。韩美fta是美国15年来签署的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与亚洲国家签署的最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韩美fta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是不完整的、均衡的协定。依双方谈判代表所述,双方都实现了自身的目标,但却都没有实现自己的全部要求。在多轮谈判中,农业、汽车、纺织品等领域的开放问题一直是谈判的焦点。 

在农业方面,美国迫切希望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韩国则要求将部分农产品排除在贸易自由化之外。直到谈判结束,双方才相互让步达成协议:美国同意将大米排除在外,允许韩国保持进口配额限制;韩国则宣布只要国际兽疫局(oie)承认美国是控制风险国家,就恢复进口美国牛肉。其他农产品谈判双方也各有让步。在汽车领域,美国希望韩国废除所有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韩国则要求美国立即废除轿车关税,并在5年内废除小型货车关税。双方最终敲定,汽车零部件和小于3 000co的汽车立即取消关税,大于3 000co的汽车在未来3年内取消关税,小型货车在lo年内取消关税。韩国同意改变针对美国大型车的税制,并在3年内将汽车特许权税从10%降低到5%。在纺织品领域,韩美fta最终将执行“yarnforward”规定,即:fta下的纺织品必须在美国或韩国境内制造。这样,美韩贸易中就有61%的纺织品被取消关税。但作为特殊安全机制,对可能使相关行业受冲击的纺织品进口,2年内仍可征收关税。 

 

二、韩美fta的战略意图 

 

(一)促使韩国扩大开放范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韩国在工业化后期开始转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政策,持续推行自由开放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超过70%,服务贸易比重达13.5%,超出其他主要国家。但wto多边贸易体系作用并不明显,相反,许多大国也纷纷加入到原本以中小国家为主的双边自由贸易体系,区域主义呈高速扩散态势。韩美fra不仅意味韩国继续适应经济区域化趋势,也意味韩国要继续扩大开放,在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促使服务业及部分薄弱产业积极面对世界经济自由化浪潮。此前,韩美各自缔结的fta规模较小,不足以承担经济增长点的重任,而此次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第十大经济体的fta,会给双方提供更广阔的贸易平台和经济增长契机,每年会增加多达200亿美元的贸易额。有研究表明,韩美fta可使韩国对美出口增加12%~17%,gdp增长2%左右。届时,gdp最高可增加135亿美元,创造10万余就业岗位。另外,非关税壁垒的撤销和公平竞争条件的形成及透明度的提高,还可增加投资和技术转移,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建立透明的会计制度,形成灵活的劳动市场,进而推进韩国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分散韩国的对外依存度,摆脱其对中国市场的严重依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韩国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美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40.1%降至2006年的13.3%,而对华出口比重则由5.2%增加至27.2%。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以零配件、原材料为主的对华出口成为韩国经济的支柱。而且,韩国制造业海外投资50%以上集中在中国。虽然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拯救了后工业化时期的韩国经济,但由于对中国依赖程度过高,致使中国经济变动对韩国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韩国需要以韩美fta为契机,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美国市场份额,在出口市场上进行多样化规划。 

 

(三)使韩国摆脱“三明治”的被动局面,寻找东亚之外的平衡点。韩美fta能在最后期限内迅速达成,除美国政府“促进贸易权限”(tpa)即将到期的原因外,更主要还是韩国政府出于“严肃的政治判断”。韩国近年来一直担心自己沦为东北亚的“三明治夹心”,害怕埋没在日本与中国之间。韩国迫切希望扭转竞争力上的颓势,希望从这种“夹心饼干”状态中挣脱出来,希望通过缔结亚洲最大规模的fta来扭转局面。韩美fta有助于韩国重新调整贸易关系,减少因对美贸易顺差而频繁引发的贸易摩擦,降低韩国对日本商品的依赖和逆差状态。今后在美国市场上,韩国所享有的优惠将有利于与日本产品竞争。 

 

(四)有利于韩国与中国争夺美国市场,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美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每年进口规模高达1.7万亿美元。因此,在美国能通行的商品,在全世界也能通行。但韩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韩国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已从1995年的3.3%降到现在的2.6%。而中国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1995年只有6.1%,但2005年已达14.6%,10年间上升1倍多。韩国认为,中国的急剧增长,压缩了韩国在美的市场空间,这种趋势今后仍有可能继续。韩国正处于必须寻找新突破口的十字路口,而与美国签署fta,正是为增强其竞争力,届时韩国商品就无须再惧怕“中国价格”。韩国对美出口预计会增加353至462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韩国对美出口额(438亿美元)。特别是汽车、纤维、电子等主要出口产品的对美出口将会大幅增加。 

 

(五)形成韩美同盟,牵制中韩的融合。韩美fta除经济上的考虑外,还包含复杂的政治因素。其一,韩国在长远战略上想做中美之间的“势力均衡者”,以便在东北亚地区求得良好的生存发展。其二,美国在长远战略上要牵制中国,牵制中韩融合。因而需要利用韩国的“平衡战略”,以达到“更深介入亚洲”的目的。对韩国而言,作为唯一与美国缔结fta的东北亚国家,韩美fta 将使双方在已有军事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同盟,从而形成“整体同盟”,提升自身“东北亚平衡者”的地位。对美国而言,韩美fta的经济含义与政治含义也同等重要。防范与牵制中国是美国与韩国签署fta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日渐增强,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受到影响。因此,美国希望通过美韩fta加强同东亚的联系,牵制韩国进入中国经济圈,削弱中国对东亚的影响。 

(六)主导东亚via进程,掌握via标准的话语权。韩美via通过争夺东亚via进程的主导权,掌握via标准的话语权,形成对中国的无形压力,迫使中国在今后fta谈判中做出让步。近年来,为争夺东亚贸易主导权,美欧都在加速实施亚洲fta战略。韩美fta标志着美国以亚太经合组织为舞台的via战略已拉开帷幕。欧盟与韩国的via谈判也已开始启动。美欧2007年5月与东盟就开始via谈判达成协议。美欧之所以在亚洲加速via战略,是担心中国在东亚的话语权过于强大。美国认为,东盟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加强了中国的领导地位,削弱了美日的地位,并促使其他国家与之进行via谈判。相反,美国在亚洲的via谈判处于陷入僵局的危险,布什总统在贸易方面的“快速审批权”也将到期。如果欧盟现在开始进行自己的fta计划,美国在亚洲及广泛多边体系中的地位可能进一步被削弱。韩国via战略也有类似考虑。韩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三步走”战略,即先是美国,然后是欧盟,最后是中日。

韩国认为这是掌握主动、扩大影响的重大举措,通过与最大经济体美国签订fta,韩国将首先掌握fta标准的话语权,继之与欧盟、加拿大的谈判也都不会很难,进而在东亚via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韩美via达成后,中国和日本都表现出一些急迫情绪,欧盟也称要在年内结束谈判。这使韩国意识到先同美欧谈判就可以“要挟”邻国对自己做出让步。

三、韩美via对中国的影响

(一)使中国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局面。韩美fta意图削弱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韩国成功走出“10+3”框架的束缚,摆脱中日夹击下的“三明治”尴尬局面,实现经济上的“平衡外交”,在东亚via进程中为韩国赢得话语权。如果韩国与欧盟via谈判成功,那么韩国就几乎掌握了全部主动权。这意味着中国不得不考虑“10+3”框架之外更广泛的via战略,扩大中国的选择范围,以赢得东亚via进程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韩美via将对中国对外经济战略产生影响,促使中国形成并实施自己的fta战略。

(二)可能造成部分贸易转移损失。韩美大部分产品实现零关税后,对中国可能造成的贸易转移主要有三方面:中韩产品在美国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美农产品在韩国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华投资的转移。中国与韩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部分产品重叠,由于韩国产品关税降低甚至取消,相应地提高了其产品竞争力,中国这部分产品的出口市场可能被韩国挤占。同时,由于美国农产品物美价廉,竞争力较强,可能威胁到中国农产品对韩国的出口。在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中,农产品占重要地位。目前,韩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农产品近30亿美元,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不过中国与韩国有地缘便利优势,加之中国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方面的影响不会太大。另外,韩美间的零关税,不仅会使韩美间相互投资增加,也会使试图进入美国市场和韩国市场的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增加对韩投资。

(三)中韩fta谈判将更加艰难。韩美via为韩国与中国、欧盟via谈判增加了筹码,可能效仿韩美via模式,如,在与欧盟的谈判中也提出把大米排除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之外,并要求继续维持对谷物、蔬菜和水果的保护性关税;或在与中国进行via谈判时也持此强硬立场。所以,农业问题肯定是中韩fta谈判的焦点和难点。如果欧盟在农业问题上对韩国让步,将对中国更不利。在这方面,中国须作好充分准备和谋划。韩美fta使中韩和日韩via谈判产生压力。日本表示随时可以谈,中国也显示出可在农业方面退让一步以尽快开始谈判的姿态。但韩国在与美国的谈判取得成功后,并继续与欧盟谈判的情况下,对中国的谈判势必要价过高,谈判将更加困难。

韩美fra对我国的影响也不都是负面的,贸易转移对调整中韩贸易结构、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总之,韩美签署via,对中国利弊兼有,重要的是认真分析,采取对策,减少负面影响。

四、中国的对策

目前,中韩via尚处于联合研究阶段,虽取得初步成果,但中韩fta的建立还存在一定难度。韩美fta给中国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中国fta战略和中韩fta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

一是不必急于签署中韩fta。鉴于韩美via的诸多“折扣性”条款和例外条款,中国的态度应是不温不火、不急于与韩国达成协定。这与韩国对待中韩fta的态度是一致的。二是中国应更积极稳妥地让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应显现出来,提高中国的谈判筹码。借鉴韩美fta的战略指向,在“10+3”框架之外发展与发达国家的fta。正如今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的fta一样,完善和坚持自己的fta战略,掌握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主动权。三是保护和利用好本国市场。韩美fta谈判的历程显示,市场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尤其是对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如果过于开放市场,别国就会失去与之进行fta谈判的动力和积极性。

对未来中韩fta谈判,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从战略高度坚持均衡原则。韩美fta的谈判过程始终贯穿着从战略高度坚持均衡的原则。为尽快达成协议,韩国在汽车、牛肉上作出让步,美国在农产品和开城工业园产品原产地认证上作出让步。中韩fta最大的障碍仍是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及开放程度问题。目前,韩国以高额关税阻挡中国农产品进口,一旦fta谈判开始,农产品将成为双方争论的最大焦点。为能促成中韩fta,需要双方从战略高度坚持均衡原则,各自有所让步。

(二)对敏感产业采取例外与分阶段推进方式。fta具有阶段性推进特征,可采取分期逐渐的方式来取消关税,并把双方较敏感的领域作为例外处理。在对待敏感产业问题上,应采取韩、美fta中的过渡期安排,以缓解短期冲击,获得双方国民的支持。在双方可承受的程度下,以几年到十几年不等的时间作为缓冲期限,以达到既保护民族产业又促进双边贸易的双赢目的。双方可根据本国国情,找出最薄弱的产业部门作为例外产品,待到较为成熟时再对外开放。

篇8

关键词:补贴;反补贴;福利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74-04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尽快走出危机,各国政府加大了促进出口的力度,出口补贴与反补贴有所抬头,全球贸易摩擦有不断升级的趋势。本文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出口补贴政策对进口国与出口国国民福利的影响,通过政府补贴与反补贴动因分析,有助于人们重新考虑新形势下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

从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年度报告中反补贴措施的统计中看出,中国从2004年开始遭受反补贴调查,短短的六年时间,被诉总数已经列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反补贴被诉国家世界排名的第二位,从2007―2009年的被诉数量和采取的反补贴措施两项统计均占世界第一位,被诉29起,被裁定采取措施的17起采取措施占立案调查比是58%。2007年、2008年、2009年按年增速加快。2009年,调查多达30余起,采取措施的10余起。其中与反倾销合并的双反调查占多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被更多国家承认,可预见的趋势表明,中国将面临更频繁的反补贴调查。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SCM国际协议规定用法律的手段对国际贸易中的政府措施进行适当的规制,以遏制成员方政府大量以补贴措施干预国际贸易,造成贸易扭曲,破坏公平竞争关系。虽然不排除各国政府在处理反补贴问题上的过渡救济,但在产品大量出口的今天,面对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不得不促使我们认真审视出口补贴的利弊;审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慎重思考政府补贴措施的目的、对象、方式和程度,政府要在福利和效率、收入和分配的平衡上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出口补贴是本国出口商受到政府及政府授权的单位在财务上、税收上和产品上的资助,得以在生产出口产品的成本方面低于在本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成本,使得企业在生产出口产品上的成本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成本,从而达到鼓励出口、扩大出口数量的目的。在具体做法上,补贴可以分为对出口产业的补贴与对出口产品的补贴。对出口产业的补贴是指对所有出口行业的生产都进行补贴,而不论其是否出口。例如政府对所有的汽车生产厂商规定,为鼓励汽车的生产,在汽车生产商购买用于汽车生产的钢材时,每吨由政府代为支付若干元,这样在国内市场上,汽车厂商生产的会计成本就会低于实际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鼓励了产业的发展。对出口产品的补贴是指仅仅对出口的产品进行补贴,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产品不享受此项优惠。例如,出口退税,只有出口到国外市场上的产品,才可以享受退税。两种补贴方法对于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是有差别的,我们在这里主要分析对出口产品进行补贴,而非出口产业补贴。

世界贸易组织WTO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附件一》中列举的补贴措施有十多项包括:

(1)政府直接为企业或者行业提供的与出口业绩挂钩的补贴;(2)货币留存或类似包含了出口奖励的措施;(3)对出口产品国内运输由政府定价,费用明显比其他产品运输有利;(4)由政府提供或者通过政府直接或间接通过政府计划获得用于出口生产中的产品或服务,其条件优惠于在竞争性市场上为国内消费所进行的生产,这些条件也优于世界市场上的其他出口商;(5)对于出口产品,完全或者部分减免或者延期直接税、社会福利费用或对其他工商企业的应付款;(6)允许与出口挂钩的特殊减免,这些减免优于为国内生产的企业;(7)对于出口产品的生产与分销所给予的减免优于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同类产品;(8)对于出口产品前期各工序累积的间接税所给予的减免;(9)对于在出口产品中所使用的进口部分给予减免税;(10)政府对出口信贷提供担保,获只收取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保险费;(11)政府(或者政府控制的特殊机构)给予的出口信贷利率低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相同条件贷款的利率。

一、从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看补贴政策对国民福利的影响

当政府提供出口补贴时,被补贴的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价格是不同的。补贴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都会造成扭曲效应,使资源配置无效率,具体对市场各方的利弊影响可以通过模型表达。

局部均衡分析是在不考虑其他市场的情况下,某一特定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过程。从本国市场看,当政府提供出口补贴时,出口商会尽量出口产品直到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的差额正好等于补贴额时为止。

假如本国该出口量不会影响该产品的国际价格,我们分析时使用小国模型(如图1所示):直线BE是国内厂商的供给曲线,AE是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没有贸易时,在国内市场上,国内市场的价格为P0;此时国际市场价格为P1。当自由贸易时,由于国际市场价格较高,国内厂商会在国际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产品,假如该国是服装出口国,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按照国际价格,我们看到该国的需求量是Q2,供给量是Q3,因此出口量将是Q2Q3。

图1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小国)

现在政府对每单位服装的出口给予补贴S,由于出口企业出口单位产品可以从政府得到S,并且从外国进口商上得到价格PI,所以,生产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定价必然为PS=S+PI。面对新的价格,国内的需求将下降为Q1,国内供给上升为Q4,出口由自由贸易时的Q2Q3增加到Q1Q4。

我们看出口补贴对于国家的福利影响,由于补贴提高了国内市场价格,国内消费者剩余减少了梯形PSPIDA,由于价格提高,生产者剩余增加了梯形PSPICB,私人部门总福利水平提高了梯形ABCD。但是为了获得私人部门的福利水平提高,政府需要拿出矩形AA1B1B的补贴。可以看到私人部门的福利改善小于政府部门的支出,国民总福利水平由于补贴下降了。可以进一步对于总福利水平下降的原因作出分析,图1中的三角形AA1C、BB1D构成了经济学中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其中三角形AA1C是由于价格提高,A1D本来消费者可以满足的消费,再行的价格条件下,不可能了,因此补贴产生的消费扭曲降低了总福利水平。三角形BB1D是由于生产者的实际成本高于支付的成本,因此本国的一部分低效率生产代替了国外的高效率生产,产生了生产扭曲。

当提供补贴的国家是贸易大国时,由于出口补贴改变了贸易条件,补贴对国民经济总福利水平的不利影响将更大。(如图2所示),由于出口国提供了补贴,增加了商品的世界市场供给,世界市场价格由PI下降为PII,对于贸易大国来说,除了消费扭曲和生产扭曲的无谓损失以外,还产生了贸易条件的损失。

图2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分析(贸易大国)

两条国际价格线之间的面积(图中蓝色部分)是新增加的福利损失(由于补贴恶化了贸易条件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可见出口补贴的成本明显超过了收益。出口补贴使出口国的消费者受损,政府补贴损失,社会福利损失,贸易条件恶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出口补贴对于出口国来说,会造成福利水平的下降,对于贸易大国福利损失要比贸易小国更大。而且,受出口补贴的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出口国的市场份额越大,补贴的损失越大。出口补贴的局部均衡分析表明,出口补贴提高了补贴产品在出口国价格,降低了该产品进口国的价格,补贴成本明显超过收益。

二、从出口补贴的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看补贴政策的福利效应

一般性均衡分析是考虑到相关市场之间的反馈效应,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一种分析方法。出口补贴不仅影响出口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而且由于改变了出口产品与其他产品的相对价格,会引起整个生产、消费结构的变化。我们有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来看出口补贴会对国民经济福利产生什么具体影响。

我们仍然从大国和小国两种模型分析,假如本国该产品出口量不会影响的国际价格,我们分析时使用小国模型(如下页图3所示),曲线P0P1P表示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robility Frontier,关于PPF的性质与特点请参阅相关书籍),为简便起见我们将被补贴的产品列为X产品,其他所有产品为Y产品。最初国际价格为直线P0C0的斜率。为实现价值极大化,国内最优生产点为P0,效用极大化时的最优消费点为C0,因此出口商品X的数量为E0P0,进口商品Y的数量为E0C0,自由贸易使得该国可以满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上方。C0点越远离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自由贸易的利益越大。

图3出口补贴的一般均衡分析(贸易小国模型)

由于政府对出口产品提供了补贴,国内市场上X产品的价格提高,国内价格线将更为陡峭,变为PP0,在新的价格条件下,厂商会将更多的生产要素投入增加X的生产,新的生产均衡点位P1。过P1点,做P0C0(国际价格线,贸易小国对国际市场价格没有影响)的平行线P1C1,直线P1C1及两坐标轴之间的面积为补贴以后,整个国家的消费可行域。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条线之间的面积,就是由于补贴所损失掉的可能消费组合。在新的价格条件下,国内消费的最优组合在点C1,此时商品X的出口量为E1P1,商品Y的进口量为C1E1,因此,贸易量扩大了。对比C0、C1,可以发现,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可以消费的两种产品都减少了,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下降了,因而福利水平降低了。

对于贸易大国来说,由于贸易条件的不利变化,在政府提供补贴以后,福利水平下降的更大(如图4所示)。由于补贴增加了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的供给,造成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下降,反映在图4中,P1C1比图3中的P1C1平缓,福利损失更大。

图4出口补贴的一般均衡分析(贸易大国模型)

可见,出口补贴的贸易条件效应是使补贴国受损,进口国收益,从国家整体角度来说,出口补贴无意义。出口国政府应避免补贴政策,而外国的出口补贴应该受到欢迎,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三、反补贴政策对于进口国的影响

图5所示:AE为进口国国内供给线、BE没有贸易时,国内均衡价格为Pd;出口国提供补贴时,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等为Pi;国内的产量为OQ1,消费量为OQ2,进口量为Q1Q2。政府对于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以后,国内价格上涨为Pit,面对新的价格,国内生产增加为OQ3、消费减少为OQ4、进口量减为Q3Q4。从图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剩余损失了梯形PiPitDB,生产者剩余增加了PiPitCA,私人部门的福利净损失为梯形ABDC。政府税收为C1CDD1,国民福利净损失为三角形ACC1与三角形BDD1,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构成了征收反补贴税的无谓损失(Dead Weight Loss)。我们看到通过征收反补贴税,外国低效率的生产被排除在市场以外,从世界范围看,纠正了由于补贴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但对于进口国来说,福利水平是净下降的。在对国内福利的影响上,反补贴税与关税的效果是相同的。关于关税的福利影响,大家都知道,对于贸易小国来说,最优的福利水平就是不征收税,或者最优税率为0;对于贸易大国来说情况不确定,如果贸易条件变化很大的话,例如价格下降很多,或者进口商品的供给没有弹性时,征收反补贴税有可能提高其总体福利水平。

图5征收反补贴税的经济效果

四、补贴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当中我们看到,政府的出口补贴会使本国的一部分人受益(生产者),让更多人(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进口国的对外反补贴措施同样会使同类产品的国内生产者收益,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现实中出口补贴对出口国整体福利不利,政府为什么要采取出口补贴政策?外国补贴对进口国的消费者有利应该受到欢迎,为什么要进行制裁呢?这是因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使国民经济福利极大化的政策在政治上不一定可行。

补贴与反补贴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现代民主政体下公共选择的结果。Mancur Olson(1965年)指出代表一群人的政治行为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行为的受益者是全体,而非实施行为的个人,例如汽车厂商行业协会可以游说政府,或者用某种方式向政府施压,要求对汽车出口进行补贴,当补贴给生产企业带来巨大利益时,企业有能力投入成本这样做,但是消费者群体虽然整体利益损失大,但是平摊到每个人的损失小,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消费者整体利益去说服政府,因为联合所有的消费者共同抵制的成本投入太大,而个体收益太小,用Olson的话来说就是存在集体行动的困难,当施加压力以谋求某种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政策时,如果仅仅从个人利益出发,没有人会这样做。在规模较小的群体(群体中每个人都能从有利的政策中获取一份较大的收益)中或在组织良好的群体中(组织中的成员能够被动员去维护集体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难题容易解决。生产者数量小、规模大,他们之间容易形成一个组织良好的团体,而且每个成员非常清楚可以获得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生产厂商可以做到,而消费者做不到,消费者无法发出反对的声音,广大消费者甚至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因此,集体行动的困难可以解释为什么补贴这种得不偿失的政策――而且受害人的数量远远超过收益人的数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大行其道。

反之亦然,进口国的同类产品生产商为其集体的利益,可以投入成本。受其他国家出口补贴威胁的厂商,说服政府采取反补贴措施,而受到利益损害的消费者对其利益损失全然不知,不会发出反对声音,政府从保护生产厂商(包括厂商雇员)的利益出发,做出可能有损多数人利益的反补贴措施,而受到广泛的欢迎之声。有时反补贴措施不一定起到保护到产业工人的作用,只不过被商业垄断集团利用。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出口补贴作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目的是为了改变某个产业或某些企业的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特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这些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

政治决策的公共产品特征会意味着总量很大的损失如果分散在每一个个体上很小就不会遇到有效的反对。集体行动的困难使得分散的多数人利益最易受到损害,最难得到保护。这就是导致国家总福利水平下降的贸易政策得以通过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如何善用公共权力,政府的执政关注点和在经济生活中角色定位以及政府的社会责任就值得人们一再的思考。

参考文献:

[1]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Z].(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2]贸易摩擦形势分析(二一年第一季度)[EB/OL].贸易救济网,cacs.省略.

[3]中国贸易摩擦数据和案例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官方贸易救济网,cacs.省略.

[4]陈爱蓓.国际反补贴调查的动态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11).

[5]Paul Krugman and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t and Policy,7th edition,Addison Wesley,2006.

[6]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ion,The Economic Effects of Significant US Import Restrains,Washington,2004.

[7]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1996.

[8]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1965.

[9]Gene 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Protection for Sal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September ,1994).

[10]Robert M. Stern,Trade Policies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MIT Press,1987.

Welfare Effects of Subsidy and Contervailing

WU Wei1,ZHANG Zhi-ge2

(1.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Economics Department,Guangzhou 510300,China;

2.Lingnan College,Sun Yat 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China)

篇9

【关键词】著作权 平行进口

一、著作权平行进口概述

平行进口,亦称灰色市场进口,是指在国际货物买卖中, 一国未被授权的进口商在某项知识产权已获进口国法律保护, 且知识产权人已在该国自己或授权他人制造或销售其知识产权商品的情形下,从国外知识产权所有人或其被许可人手中购得该种商品并输入该国销售的行为。

著作权平行进口的特点有:⑴著作权的平行进口可以是有形的产品, 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⑵平行进口的商品是已在进口国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 ⑶进口商获得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的途径是合法的, 但其进口行为未得到知识产权人的同意或授权; ⑷平行进口的商品与进口国的同一知识产权的产品在价格上存在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 平行进口产品价格较低;⑸平行进口的主体包括两个:合法进口商和知识产权人或其授权的人。

二、著作权平行进口争议的理论基础

1.权利的国际用尽原则,又称权利穷竭的普遍性, 是指著作权人的发行权一次用尽, 效力遍及全世界。即对于经过著作权人许可而投放市场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复制品, 著作权人无权再控制它们的进一步转销、分销等活动。

2.权利的国内用尽原则, 即权利穷竭的地域性, 是指著作权人的发行权穷竭的效力仅及于其权利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准据法律的效力范围内, 权利在一国的穷竭, 并不导致它在国际市场上穷竭, 在其他国家仍旧处于未曾行使的状态。

支持平行进口的观点认为平行进口并未侵犯著作权所持的理由正是权利国际用尽原则;反对平行进口所依据的主要理由则是著作权的权利国内用尽原则。

三、国际公约及各国对著作权领域平行进口的相关规定

1.国际条约

《伯尔尼公约》第5 条以及《世界版权公约》第7 条虽然分别规定了作者所享有经济权利,但两个公约都没有明确规定进口权。《罗马公约》第85、86 条明确要求各成员国“不准以任何方式限制商品在共同体国家内自由流通”。《罗马公约》将权利用尽的范围从一个成员国国内扩大到整个共同体成员国范围, 当一件作品在一个成员国合法销售后, 其著作权人无权控制该作品在共同体市场以及与共同体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内的进一步销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协议)第6 条规定:“在依照本协议而进行的争端解决中, 不得借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去涉及知识产权的权利用尽问题。”可见, TRIPS 协议留给各国广阔的自由裁量空间。

2.发达国家

⑴美国。美国1976 年版权法禁止一切未经版权人许可的进动。但在1998年美国最高法院的一则判决中,确定了“首次销售原则”,对著作权平行进口开了绿灯, 根据该案,美国对国内生产销售的著作权制品出口到国外后再进口到美国已被允许, 并不违反美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⑵日本。日本在修订后的《版权法》第26条的规定,作者有权将其著作物的原件或复制件转让以提供给观众。但是,如果拥有相关权利的人或获得授权的人已经向公众转让了的著作物的原件或复制件, 或者在本法施行地以外的地区, 不损害已有的权利的前提下,经相关权利人或获得许可的人转让了的著作物的原件或复制件后,作者便无权再将其著作物原件或复印件转让以提供给其他人。可见,日本著作权法亦允许平行进口。

四、我国的立法现状及建议

1.我国的立法现状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均没有关于平行进口的规定。仅仅规定了禁止来自对作品不予保护的国家的复制品的进口行为, 但对于来自对作品提供保护的国家的、具有合法来源或合法授权的复制品并未进行限制, 也就是说对来自向作品提供保护的国家的著作权产品的平行进口行为不加禁止。

2.著作权的平行进口的利弊

⑴著作权的平行进口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助于贸易的自由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 允许著作权产品的平行进口成为各国共同的呼声。允许著作权的平行进口有利于取消关税壁垒。其次,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平行进口的产品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国内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 消费者可以通过竞争价格购买到自己中意的产品。再次,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平行进口在进口商和著作权利人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也可以防止外国的著作权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最后,符合我国的贸易利益。我国属于低价位国家, 著作权产品在价格上具有优势,因此, 平行进口合法化有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

⑵著作权平行进口的消极作用

首先,著作权人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平行进口商的“搭便车”行为。平行进口商可能会利用著作权人先期投资和宣传所创下的商业信誉, 进而获得利益, 甚至可能因为进口商在售后服务等方面不好的服务而影响到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信赖和喜爱程度, 从而影响该权利人的商业信誉以及商业利益。其次, 平行进口使进口商的产品与著作权人的产品产生竞争, 这种竞争会对国内著作权人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可能造成市场利益的损失, 严重影响著作权人创作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我国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允许平行进口带来的益处要远大于它带来的弊端。为此, 我国应当允许著作权产品平行进口。但我国也重视允许平行进口所带来的弊端。对这一问题,我国可以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规制。首先,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为我国借鉴。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平行进口问题上已经采用竞争法对此进行规范。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 传统的著作权理论已经不能解决平行进口所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冲突的问题。运用竞争法规制著作权产品的平行进口, 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其次, 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考虑, 允许平行进口, 并用竞争法来规制不公平的平行进口行为, 使之更加合理, 更能够兼顾权利人的利益和进口商的利益, 这也解决了国家货物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之间的相互冲突。

综上,平行进口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防止市场垄断的同时又冲击着国内著作权业的发展。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和国家总的经济政策,从协调著作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平衡出发,允许著作权的平行进口,保证消费者低价享受正版产品, 繁荣版权产品市场。同时,采取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方式对版权领域的平行进口进行一定的限制,防止市场垄断等限制竞争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曲三强.平行进口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J] .法学, 2002(8):74.

篇10

4月2日,经过近十个月的谈判,美国与韩国最终在韩国首都首尔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对韩国而言,这是其有史以来最大的FTA;对美国来讲,则是自1992年签署北美FTA以来规模最大的FTA,同时也是美国首次与亚洲主要经济体签署此类协定。美韩两国谈判代表对此评价很高:美方认为,美韩FTA的达成将进一步巩固两国间的经济和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消除双边贸易和投资壁垒;韩方认为,韩美FTA是一项互利的双赢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

根据这项协定,美韩两国在协定生效后将立即取消双边贸易中85%的工业品关税,其余15%的工业品关税将在3~15年内逐步取消。协定主要内容包括:在汽车领域,同意立即废除排气量小于3.0升的汽车关税,其他关税逐步废除,韩国同意改变针对美国大型车的税制;美国不再要求韩国立即废除猪肉、鸡肉、橙子等农牧产品关税,双方最终决定在今后5~10年内逐渐废除这方面的关税;美国取消对韩国纺织品和衣物的关税;双方同意相互开放政府采购、电子商务交易、医药品、服务和投资等众多领域的市场。

但是,在韩国最敏感的大米市场开放问题上,美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韩国谈判代表、贸易部长金铉宗4月2日在结束会谈后说,大米不在FTA框架内。至于谈判焦点之一的美国牛肉进口问题虽然最终没有纳入协定,但韩国总统卢武铉在“韩美FTA谈判达成妥协时对国民谈话”中,承诺对美国牛肉合理开放。

协定能被批准吗

美国之所以抢在4月2日与韩国达成协定,是出于以下考虑:美国总统布什在2001年获得国会授权,在签订贸易协定上可以走“快速通道”(fast-track),即对总统提出的贸易协定,美国国会仅能进行接受与否的表决,无权修改,但同时要求总统必须在表决前的90天通知国会。2006年11月的中期选举,重新夺取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反对自由贸易的许多人进入了国会,布什意识到今年6月延续该授权的希望很渺茫,因而最终与韩国相互妥协,搭上授权结束前的末班车。

应该说,签署协定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两国立法机构的批准并由两国总统签署后方能生效。从两国目前的政治情况来看,想要尽快完成该协定的批准有一定难度。美国国会已被对自由贸易持保留态度的人所控制。美韩达成协定后,布什立即写信通知国会并称该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美韩的伙伴合作关系”,但一批反对自由贸易的议员却随即“炮轰”白宫,某些议员甚至明确表示会尽其所能阻止该协定的通过。同样,韩国总统卢武铉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因为卢武铉是靠左翼支持上台的,如果想要该协定获得批准,也得依靠曾弹劾过他的右翼势力,而韩国总统和国会选举将分别在今年12月和明年举行,因此,协定最终是否会被批准尚有变数。

实际上,从谈判开始韩国国内的抗议示威就没断过。去年7月有2.5万名抗议者举行示威;今年3月末又有7000人参加在美国使馆前举行的示威活动;就在美韩签署FTA前的4月1日清晨,一名56岁的韩国男子突然在举行谈判的饭店外高喊“制止韩美FTA”的口号,引火自焚,伤势严重;4月7日,大批韩国民众再次走上首尔街头游行示威,要求取消韩国与美国刚刚达成的FTA。

最强烈的反对声音来自韩国农民。据韩国有关方面研究,开放农产品市场可能给韩国农民造成约20亿美元的损失,并导致数万人失业。同时,韩美FTA也受到部分韩国工人的强烈反对。

对美韩双方的好处

美韩最终签署协定的重要原因是认为FTA可以给双方带来好处。首先,双方贸易额将会大幅度增加。目前,美国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是美国的第七大贸易伙伴,根据韩国海关统计,两国2006年的贸易额为704亿美元。预计达成FTA的几年后,双方贸易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其次,美国看重的是韩国农产品与汽车市场的开放,一旦协定获得批准,美国价值10亿多美元的农产品可以立即免关税出口到韩国,未来预计美国对韩国的出口额每年增加190亿美元,这有助于美韩双边贸易趋于平衡,因为美国现在每年对韩国有近100亿美元的逆差。第三,韩国的汽车、纺织、钢铁与造船等对美国出口将增加,预计每年增加约100亿美元,相应会促进韩国经济发展。根据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的预测,韩美FTA将使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42%至1.99%(29亿至135亿美元),外国对韩国直接投资最多有望增加404亿美元,这可以使韩国在未来的7~10年内,经济成长率每年保持在7%。从长期看,韩国获得的经济利益远不止这些。因为1994年北美FTA生效后,墨西哥对美国出口增长率由每年的6%增加到12%,因此,预计韩国对美国的出口将会持续增加。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美国企业到韩国投资,有助于提高韩国的技术水平。

对中国的弊与利

防范并牵制中国是美国与韩国签署FTA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日渐增强,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力受到了影响。因此,美国希望通过美韩FTA牵制韩国进入中国经济圈,消弱中国对东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加强自身同东亚市场的联系。法新社对美韩FTA的评价是,这份协定将增进美韩间经济纽带关系,甚至有望成为进一步加强双方军事安保同盟的催化剂,并使包括经济、外交、安保领域在内的美韩同盟关系发展到更高层次。因此,美韩FTA将对比较复杂的东北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面临的压力陡然增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同意韩国在朝鲜的经济园区制造的产品可以标注为“韩国制造”出口美国,这是否是美国的一个计谋尚不得而知。

对韩国而言,中国与韩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部分产品重叠,由于韩国产品关税降低甚至取消,相应地提高了其产品竞争力,这部分产品出口市场可能被韩国挤占。但是,中韩两国在很多领域的出口产品有差别,韩国主要集中在电子工业、钢铁工业、造船工业、中高档服装工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上。韩国认为,如果纺织品都获得零关税,其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都将超过中国产品,但实际未必如此。这是因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棉纺织品,而韩国的竞争优势是高档化纤产品,因此,双方更有可能产生差别竞争。当然,对美韩FTA也不能掉以轻心,根据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会社对182名美国采购商进行的调查,在与韩国进行过贸易往来的采购商中,69%表示将在FTA签订后扩大从韩国的进口。1/3以上被调查的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采购商表示,要将其采购方向由中国转向韩国,或扩大从韩国的进口。

同时,由于美国农产品价廉物美,竞争力较强,可能会威胁中国农产品对韩国出口。因为在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中,农产品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韩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农产品近30亿美元,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中国农产品进口国。不过,中国与韩国有地缘便利的优势,加上中国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这方面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