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诊科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篇1

【关键词】医疗质量管理现状,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7-02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为时间性、不可预见性、多样性、复杂性、协调性和条件性。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几乎涉及了医学的各个领域。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一定地区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服务工作。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医院急诊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群体性医疗卫生事件等发生时,更是需要急诊科快速应急,有效地开展工作。

1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

1983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在我国医院急诊急救科的模式各不相同,目前,急诊急救科大致可分为通道型模式,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和内外科共同发展的自主型模式三种。全国所有医院急诊急救科全部实行“首诊负责制”,多数存在三级医生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急诊会诊制、急诊病历书写规范等规章制度,但仍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急诊急救工作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因此,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开展这些工作,是急诊管理的新趋势。

2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医院急诊运行过程中常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医院急诊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现行急诊质量管理体系只注重终末质量,而忽视了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具体环节控制和及时纠错、持续改进的有效监督制度等问题。因此,医院急诊急救工作中常会出现效率较低,造成急诊不急的现象,甚至造成了延误抢救,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2.2简陋的抢救设备

现阶段急诊设备条件陈旧落后、设备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要求。医院对急诊科的经济投入和支持不足,导致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是目前多数急诊科所面临的现状,还有很多急诊科没有设立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急诊只停留在分诊和临时处理的水平上,这导致了急诊急救工作中出现因设备落后而延误救治病人生命的问题。

2.3急诊队伍人员配备不齐全

急诊患者疾病牵涉到很多学科,但现实中高素质的具备多学科急诊知识扎实的急诊专业医师数量极其缺乏。急诊急救科长期没有自己固定的医师队伍。事实上,急诊急救科已经成为了很多医院院青年医生的急诊培训中心,这是造成队伍人员配备不齐体制上的原因。由于各个大型医院就诊患者多,急诊工作量非常大,使得急诊医务工作者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工作时间超时,生活无规律。然而,长期如此的工作状态,导致了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

3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3.1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急诊急救工作因危急性、突发性、时限性等特点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才能促使急诊急救工作有章可循地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监督、控制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才能保证救治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必须承认是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地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的理念和医疗行为准则。各医院急诊科建设也应根据本院病种特点,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派急救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第一线。只有以“制度”为保障,即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急诊“时效”、“救命”、“质量”原则的实现。

3.2完善急诊配套医疗设施

加强急诊队伍业务培训是急救工作的前提,配备先进急救器材是抢救成功的保证。重视和加强对急救中心建设的经济投入,不断地完善基础建设,更新医疗设备,使其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不仅是急诊科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条件,也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重要举措。各级医院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应优先考虑急诊急救装备器材,使得达到抢救设备齐全,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时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经过几年努力,使各地急救网络布局合理、急诊设施完善配套,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担负起繁重的急救任务。急诊医疗工作也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发掘新的功能。

3.3建设强有力的急诊医疗队伍

在急诊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需要具有较全面急诊医学知识的急诊医师队伍,制定统一的急诊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标准,急诊的医护人员也最好相对固定,仍可使用年资高的医师,并且应有长远的人员使用计划,初步形成人才梯队。由热爱急诊专业并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专家担任,负责专业管理和继续教育。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开设急诊医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对毕业后的医师进行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在部分高校设立急诊医学硕士学位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人才,从而使急诊急救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结语:医院的急诊部门作为急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急诊医学事业发展的主要功能组织,正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急诊科的建设不但反映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还间接关系到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通过本文的分析,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建立适合我国医院发展的急诊急救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刘强晖,徐鑫荣.江苏省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48-550

篇2

关键词:集束化治疗;危重症患者;急救\

急诊科是医院中危重症患者最集中、急救任务最为繁重、疾病种类最多的科室。对于入院的危重症患者,急诊科有效的急救措施是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1]。大多数危重症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处于昏迷状态,丧失了语言能力,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影响了正常的治疗效率,医疗拥堵现象严重[2-3]。本研究对给予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临床更有效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治疗的2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13年9月我院开始引入集束化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休克、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心律异常、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其中2012年10月~2013年9月的10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63例、女37例;年龄在16~86岁,平均年龄(57.4±2.5)岁。研究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在17~89岁,平均年龄(59.1±2.3)岁。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等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医院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应在电脑HIS系统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影像学等急诊实验室检查组套以及疾病种类药物治疗组套。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中,应迅速接诊、评估病情,在4~6h内对患者完成检查、治疗等措施。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包括留观时间(h)、住院时间(d);②两组治疗效果情况:包括漏诊、误诊率,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每组漏诊患者例数+误诊患者例数)/每组总患者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的死亡率,漏诊、误诊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接触患者的第一科室,可直接观察患者的病情,是抢救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科室,因此在急诊科需要合理适当的治疗措施,从而达到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5]。经验丰富的医生可在抢救黄金期间对急诊患者做好初步的急救处理,为其他科室的进一步讲究鉴定良好基础为患者的存活率提供一定保障。因此,对于急诊科室危重患者的急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以往的临床治疗中,针对危重患者的治疗仅采用基础的治疗方式,如给予患者基本的抗感染药物,吸氧,输液等,但对于个别患者并不能有效缓解病情,因此,对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显得尤为重要[7-8]。有研究表明其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并且临床应用显示其具有正确判断,利用HIS系统可快速制定相应的方案,整体操作性强[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且研究组患者死亡率与漏诊、误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针对急诊科危重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整体而言集束化治疗的目的是在针对患者采用基础的临床治疗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研究个体化治疗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患者病死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患有危重症的患者采用集束化治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又可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率,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丽娟.优质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住院护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3):88-90.

[2]郭亚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4):1026-1027.

[3]易力华,刘小琴.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33-135.

[4]张华萍.全程优质服务在急诊中的应用及效果[J].全科护理,2012,10(3):842-843.

[5]Dellinger RP,Carlet JM,Masur H.Early bundle therapy improve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septic shock[J].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2012,20(7):619-621.

[6]巩越丽,刘春艳,赵淑玲.质量控制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55.

[7]孙蕾艳.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预防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误吸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7):239-241.

[8]高明榕,成守珍,张妙音,等.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01):12-14.

篇3

关键词: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安全转运

中图分类号:R542.2+2;R4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5-0716-03

AMI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AMI并发心室颤动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据WHO资料统计,AMI患者40%~60%在起病后1h内死亡。我院早期进行电除颤,有预见性的对患者实施院内转运并进行持续质量监测及改进,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把急诊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院内转运303例AMI患者作为改进前的A组;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院内转运290例AMI患者作为改进后的B组。

1.2方法

1.2.1A组 男性112例,女性191例。转运过程:护士接到送住院医嘱,通知病区,携带氧气枕及监护仪器由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同护送。

1.2.2B组 男性109例,女性181例。转运过程:①护士接到送住院医嘱,通知后勤部门保证通道、电梯畅通,告知病区做好抢救准备,向家属做好知情告白。②转运前病情评估并记录:呼吸系统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氧合、气道通畅、影响呼吸的危险因素、通气方式、误吸的可能;循环系统评估血压、心率、心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有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观察意识、瞳孔、有无烦躁;心理反应评估患者有无精神紧张、恐惧等及家属心理反应。③转运前预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有人工气道者予充分湿化吸痰,导管固定牢靠,备充足的氧气,必要时携简易呼吸机;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必要时备带电池微量泵,保证特殊药物良好控制。④心理护理:AMI患者常由于严重憋闷,难以忍受的压榨样胸痛而有濒死感,并由此引起恐惧、精神紧张及烦躁不安,医护人员要充分表现出镇静自信的态度,动作忙而不乱,迅速、轻柔,技术熟练,使患者有安全感,同时表情、眼神、语言要亲切、恰当,帮助患者维持最佳状态。⑤抢救器械、药物准备:氧气、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呼吸囊、吸痰用物、除颤仪器及导电糊,抢救箱(备常规急救药并根据病情临时增加)。⑥护送人员要求:由1名医生及护士护送,护士应有3年以上监护室工作经验并接受过危重患者程序化转运培训与考核。⑦确定途中可能发生险情的处理方案(预见性护理),途中全程监测心电、心律、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等变化,整个过程嘱咐患者勿用力,推车要平稳,要安全舒适。⑧与病区做好交接班,保证过床安全。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A组途中出现意外共22例,其中室颤5例,心跳呼吸停止3例,室速3例,静脉通道故障5例,SpO2下降6例;B组途中发生室颤1例,现场立即予电除颤,患者脱险,成功送到病区。B组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详见表1。

从表1可见,改进后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降低6.92%,成功率上升6.92%。

2.2B组接收病区满意率,交接时病区监护设备、呼吸支持设备、液体及药物的准备完成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4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篇5

【摘要】

通过对医院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具体实践,探讨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方式方法和内容,对加强综合性医院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疗质量环节质量质量管理

【Abstract】The medical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modern hospital,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medical activities. 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By specifically practicing, the essay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medical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It ha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s to go by in 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link quality management in comprehensive hospital.?

【Key words】 Medical quality, Link quality, Quality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30 PRC?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6.049

同济医院作为一所具有110余年悠久历史,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培干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医疗质量管理,尤其是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每年均确立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多年来先后提出了“医疗质量年”,“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细节管理” 等质量管理主题,在实践中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方法。

1健全环节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1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五层结构?

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是对医疗活动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管理,包括病人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全部医疗过程??[1]?,需要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参与,共同进行管理。我院环节医疗质量管理分为五层结构,质量决策层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各相关专业委员会组成,主要负责医院总体质量管理目标、方案、计划、措施的制定、体系建设及重大问题决策;指挥协调层由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组成,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督促考核及结果使用;质量控制层由医疗质量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文明优质服务办公室等组成,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环节医疗质量监督、考核和评价等工作;科室层由科室医疗副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等组成科室质控组构成,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确保医疗质量,杜绝安全隐患;操作层包括各医疗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医生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是决定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医疗组及医务人员的自我控制,是做好环节医疗质量的基本点。?

1.2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各专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和我院组织编写的临床诊疗丛书;结合医院的实际现况,系统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的制度、流程、标准等,如医疗管理制度及医务人员岗位职责汇编、病历书写质量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汇编、医疗应急预案及管理制度汇编、病历书写质量要求及相关规章制度汇编。?

2规范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手段?

制定系统的医疗质量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方案,从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方面规范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方式方法,综合采用关键性环节、流程和重点对象的管理,全面检查、抽样检查、现场检查相结合,电子系统自动控制与人工实时抽查相结合等方式落实环节质量管理。

3环节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做法?

3.1流程优化再造?

梳理医疗流程,查找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因素,进行流程优化再造,提高工作效率。医院聘请专业公司对门诊流程进行全面诊断,并根据建议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全面升级门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公共区域导医导诊服务,增加大厅引导地标,开通门诊医师工作站,实施分诊叫号系统,努力做到小细节、小流程、大促进。?

3.2关键流程、环节监管?

医院重点针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关键流程及薄弱环节,如急危重症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特殊有创诊疗操作等和医疗安全的高危科室,如急诊科、手术室、血液净化中心、消化内镜中心、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制定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重点监管,有效保障医疗安全。此外,医院在全国创造性地实施手术总监制,成立专门的手术总监部,重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严格首台手术划刀时间和急诊手术医师到位时间,切实保障手术安全。同时,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一直将新生儿科、血液净化中心、消化内镜中心、手术室等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监测对象,每月进行监管。?

3.3临床路径管理及单病种质控?

医院结合电子病历系统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对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实行电子化管理,将每日医嘱自动整合到电子医嘱系统,有效地减少了医务人员的记录工作量,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规范了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减少诊疗活动的随意性??[2-3]?,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医疗管理部门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对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的相关质量监测指标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进行监管,保障实效。 ?

3.4强化医疗安全管理?

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前移医疗安全管理工作重心,重在预防。坚持重点科室、重点人员和重点环节的防范,提前发现、处置可能诱发医疗纠纷的风险要素,努力减少或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加强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和处理,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系统、非正常二次手术报备系统、重大手术审批系统,实现电子报备与书面报备双保险。?

3.5标准化管理?

引进JCI咨询,系统梳理医院管理及医疗管理的各个流程环节。引入德国KTQ质量认证理念,开展认证评审,将其与“医疗质量荆楚行”、“优质医院评审”及“创建国际一流医院”等相结合,按照PDCA基本理念,从“以病人为中心”、“以员工为导向”、“安全”、“沟通与信息管理”、“医院领导”、“质量管理”等六个方面完善医院质量体系建设,经过德国专家前后两轮严格的评审,我院医疗质量、病人安全与员工个体发展得到德国同行的高度认可,顺利通过KTQ评审,成为亚洲第一家。同时在各个专科大力推行行业标准化认证和操作流程,检验科是全国第一家全面通过ISO15189认证的医院,积极参加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临床检验项目归口管理。?

3.6强化科内质控?

健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规范医疗组配置,实行医疗组长授权管理;编制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手册,明确科内质控的具体工作要求和内容;加强对医疗副主任和科室质控员的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科主任、护士长、医疗主任每月绩效考核挂钩;统计指标细化到专科、医疗组及个人,每月公布科内质控管理工作完成情况。?

3.7定期现场实时督查?

医务处定期到临床医技科室检查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查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手册、医生交接班记录本、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本、临床危急值登记本等,每周组织人员检查医生值班情况,院感人员定期下病区抽查Ⅰ类切口手术的用药和感染情况等,各部门对于现场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沟通、表彰或惩处,重点强调整改落实。?

3.8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

建立电子病历自动评分系统,每月对所有运行病历进行批量自动评分;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质量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结构化病历模板的建设,规范文书格式,自动提醒医生病历书写错误、流程逻辑控制、手术申请前必须有术前小结或讨论、知情同意等,杜绝矛盾错误;重点做好手术分级管理系统、手术风险评估系统、临床危急值自动预警系统、住院超过30天管理系统、院内会诊管理系统、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傅雅丽等??[4]? 通过信息化质控,实现了116个质控点的实时环节全程监控,达到了事前预警、检查缺陷、统计分析等目的,对医院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4成效与体会?

我院通过上述措施加强了对医疗环节、医疗行为过程的控制,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医疗秩序逐步改善,医疗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上半年各项医疗质量安全监测指标明显改善,病床周转次同期增长0?72次,平均住院日同期缩短1?06天,住院CT检查时间同期缩短1?09天,住院MRI检查时间同期缩短1?19天,出院患者诊断符合率同期提高0?4%,甲级病历率同期提高1?03%,患者满意度同期增长0?53%,而且每百床医疗纠纷发生例数持续下降,医院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

同时,虽然上述举措是做好环节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持续改进。如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不断进行流程优化再造,建立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完善的医疗风险监测体系;如何做到日常现场检查和信息化实时监控相结合,努力做到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弥补现有环节质量控制手段的局限,提高整体医疗质量水平??[5]?。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张和医疗需求市场的急速改变,做好环节医疗质量离不开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决心与指导,离不开医院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需要持续强化职工培训、规范医疗行为,需要各级员工共同参与,也即必须抓住关键制度、关键环节、关键时间、关键患者、关键科室和关键人员,才能提升医疗质量??[6]?,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完善考评细则和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患者安全的目标。只有不断强化医疗质量控制的内涵建设,丰富和改进相关制度及内容,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杜绝医疗差错,和谐医患关系??[7]?。?

参考文献?

葛建忠,王凯红.浅谈医疗质量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09,7(4):25-27.?

[2]魏威,何革,邵征洋,等.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质量环节中控制的体会[J].中国医院,2013,17(6):42-44.?

[3]李彬,樊光辉.数字化医院医疗质量管控流程及特征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2):183-185.?

[4]傅雅丽,陆敏,罗毅,等.基于信息化医疗质量控制的初步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114-115.?

[5]李玉明,张瑞军,韩晨光.军队医院环节管理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1):1059-1060.?

篇6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静脉输液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静脉输液,工作量非常的大,有时还会引发医患纠纷。具不完全统计,护患纠纷中发生最多的就是静脉输液治疗的过程。将追踪方法学应用到静脉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预防在护理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的事件,提高静脉治疗的效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三乙医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ICU等21个临床科

室,开放床位800张。护理人员360人,其中男5名、女355名,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是(33.87±10.19)岁。学历:本科58名,大专222名,中专80名;职称:主任护5名,副主任护师15名,主管护师120名,护师90名,护士130名。

1.2 方法

首先,建立静脉治疗护理质量追踪检查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组员有:护理部副主任、护理部主任助理、科护士长等;小组的成员都要接受追踪方法学知识的培训,做到分工明确。追踪方法学质量考核方案由组长负责制定、督查方案实施、考核,同时,与其他的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获取医院领导的支持。组员的工作是资料查阅、现场访谈、实地访视、案例追踪、数据整理等。

其次,对现状进行调查,依据医院静脉输液现状调查表,由护士长带队,对病区静脉输液现状进行有效的调查,发现了现存的问题是:静脉输液存在相关并发症、导管维护欠佳、贴膜维护欠佳、穿刺部位不正确、敷贴固定不规范等。

最后,追踪方法,分为个案追踪法与系统追踪法,①个案追踪:对参与研究患者的病例、病情进行详细的查阅。追踪责任护士对患者行静脉治疗操作全过程,与患者交流、沟通、普及健康等情况。采访护士,了解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寻找潜在的问题,并给予准确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访谈,了解患者在行输液的过程中的舒适度与满意度,对护士工作的评价等。追踪相关科室,例如:患者留置针由急诊科带入,根据存在问题,到急诊科了解护士留置针使用、维护常规及流程执行情况。②系统追踪:基于个案追踪发现的问题,分析是个人问题或是系统问题。例如:追查到1例PILL维护不规范问题,询问责任护士PILL维护相关知识(回答不全而)一查看询问科室有无PILL维护流程(有)一科内有无相关培训(有)一查实训考核记录本(有培训记录、无考核记录)一查看有无PILL维护质量控制记录(无),追究其原因是:科室有培训无考核,质控把关不严,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佳。

护理部在每月护理质量管理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讨论对策,调整追踪路线。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计算机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

2 结果

使用追踪方法学管理静脉治疗护理质量前输液工具管理比较混乱,通过追踪方法学管理以后,医院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导管维护欠佳、贴膜维护欠佳、穿刺部位不正确、敷贴固定不规范等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首先,要加强对静脉治疗输液工具合理选择的培训与宣传,依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标准程序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操作。既要降低患者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预防穿刺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降低护理工作的强度。

其次,使用追踪方法学管理,提高静脉治疗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追踪方法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法,转变了护理管理工作人员的理念,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静脉输液治疗的全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给患者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篇7

方法:在血液病区将医生和护士分发成两个治疗护理组,制定治疗护理组的职责,实施医生、护士共同负责本组病人的治疗护理组模式,通过质控检查比,较实施前后的病人满意度有明显差异(P

结论:在儿科血液病区管理过程中,实施治疗护理组模式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治疗护理组模式血液病区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04-01

儿科血液病区在我院是集血液、普通病人为一体的综合病房,血液科危重患儿较多,治疗护理工作任务繁重,而近年由于医护人员的人力不足,科室护理队伍趋于年轻化,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治疗护理质量难以保障。为提高治疗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自2012年11月开始,在科主任、护士长领导下推行治疗护理组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血液病区共有床位28张,抢救床位3张,护理人员10名,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7.5岁。其中,本科4名,大专5名,中专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6名,医生相对固定2名管床医师。

2方法

2.1培训学习,转变思想观念,医生、护士达成共识。2012年11月以前血液病区是采用传统的责任制护理模式,一个责任护士要分管10~15张病床,工作压力大、护理要求高,难以对病人做到“十知道”,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职责不明确,辅助护士不能主动协助配合,安全隐患多,针对存在的问题,决定开展治疗护理组模式,组织科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治疗护理组模式的意义和目的,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积极主动参与。

2.2根据医护人员不同的资历和能力水平分为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医生分区长、主治医师、管床医生。实施科主任-区长-主治医师管床医生-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的管理模式。

2.3调整上班时间,实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采取弹性排班,将病区分成2个治疗护理组,4名责任护士,从中选出2名责任组长,每个护理小组分管12~14张病床,与医生分管床位基本对合。责任组长实行全白班,轮休时工作由相当资历的辅助护士代替,保证节假日有一位责任组长当班;另外2名责任护士每周调换班次。根据工作量及危重病人的多少弹性排班,如晚夜班治疗任务多、危重病人多时及时增加辅助护士。

2.4明确制定岗位职责:责任组长要求具备护师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专科护理技术熟练,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除完成责任护士的职责以外,还负责协助护士长处理当班责任大组的事务;责任护士与医生一起实行管床制,负责一组患儿治疗、护理全过程,医护对患儿的治疗或护理有不同的意见时,医、护共同协商,找出最佳方案,完成患儿自入院到出院期间各项护理和治疗、健康教育,书写、整理并检查护理病历,检查护理效果,担任教学,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辅助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各项临时治疗工作和配合抢救工作,负责技术含量较低的护理工作,如基础护理等。

2.5治疗护理组的组员每两周组织一次讨论,总结两周内本组治疗、护理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治疗、护理质量。

2.6效果评价。观察指标:于实施前和实施后由护理部质量控制小组对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同时,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2.7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4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

实施治疗护理组模式管理后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见表2)。

4讨论

4.1实施治疗护理组模式治融洽了医、护关系及护患关系,有效提高了病人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护理和相关的健康知识。责任组长分组负责病房管理后,与患者主动沟通增加,改变了服务意识,更加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能够更加全面地为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责任组长同时承担起科室的组织、协调及患者的安抚工作,将问题有效化解,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4.2实施治疗护理组模式,促进了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实施治疗护理组模式管理后,在科室内形成管床医生-责任组长的二级质量控制模式,使管床医生、责任组长承担部分管理责任,负责督促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1],每天晨会交接班时护士长组织大家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好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处理经过、改进措施组织学习,避免再次发生同类问题,促进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2]。

4.3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应用,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小组内同事合作性加强,责任组长掌握新理论、新技术并认真指导组员,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其改正,及时与组员进行有效沟通,在科室内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4.4加强医、护之间的合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医疗和护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的体系,在临床医疗过程中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不协调的医护关系也会引起护患纠纷。在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下,医嘱由不同班次的护士执行,不便医护之间沟通和协调。治疗护理组模式,责任护士与医生所管病人基本相同,为医、护、患三者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责任护士掌握了病人的病情,在医嘱处理时,护士起到执行、督促、检查、反馈的作用;与医生沟通时,责任护士能提供准确医疗数据,取得了医生的信任,因此,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我科自开展治疗护理组模式以来,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加强了医、护的合作,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为了更好地开展治疗护理组模式,护理人员在专科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人文知识、沟通技巧需要更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洪燕,王丽等.小组负责制在血液内科护理病房管理中的应用,廖全全,邹红梅,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创新医学网,2013.3.27

[2]廖全全,邹红梅,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A):3

篇8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院前急救907例,内科系统居首位(51.64%),骨科居第2位(23.89%),外科居第3位(13.91%),妇产科居第4位(9.06%),其他儿、眼、耳鼻喉科(1.5%)。疾病分类按病例数量排前几位的依次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交通事故、外伤、呼吸系统疾病、产科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疾病(自伤、中毒、溺水、自杀等)。院前死亡病例是指救护车到达之前死亡或经抢救无效的病例60例(院前急救患者的12.45%),其中内科系统院前病死率最高,其次为骨伤科。由于我院地处乡镇,平均每天出车3次。而冬春两季又是一年中疾病高发季节,且节假日最多,所以出车频率要明显多于夏秋两季。

讨 论

院前急救需要良好的护理医德:院前急救不是一般的出诊,而是要求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配合下,迅速赶到现场,对患者施行应急有效的综合抢救措施,以便于患者暂时脱离生命危险,有尽可能的时间接受进一步治疗,尤其在突发性事件现场,院前急救更需如此。所以院前急救尤其要求护理人员在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更具备良好的护理医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储备:每天的车辆、人员、抢救药品及器械,保证24小时完好备用。②快速: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出车方向、地点、患者简单情况、科别、需要携带的物品、器材箱等内容,并迅速通知司机,接诊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出发,从而缩短抢救时间。③救治:根据现场的病情需要,准确做出判断,结合医生口头医嘱,迅速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④耐心: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数为病情确实危重或行动不便者,且家属一般心情比较紧张焦虑,所以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遇事冷静、耐心,以容忍、宽让的态度对待患者及家属,而且还应耐心地配合医生,以保证在抢救时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四方配合,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⑤灵活:在院前急救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根据病情灵活机智地处理,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处置。

院前急救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急救技术也较前有了迅猛的提高。而且由于急救技术医用水平的的高低直接影响急救成功率,所以院前急救除了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之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因为抢救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1],所以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护理部实行“三定三不定”[2]质量控制方法,对急诊护理技术进行检查,培养一专多能的快速反应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院前急救记录需要及时、准确、客观: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3]。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不符。

院前急救要严格岗位责任制:因为院前急救突出一个“急”字,急诊科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护理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24小时通畅无阻。

参考文献

1 黄子通.急诊抢救指南[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9.

篇9

人才培养和临医学教育成绩显著开展了彩超、介入治疗两项新业务,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一项;在临床教学方面,全年接受实习生20人,接受基层卫生院医生、护士进修人员4人。为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储备急诊科骨干力量,保持和发扬县级综合性教学医院的优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达56人次;组织院内业务讲课12次,邀请省级医院专家、教授来院查房、讲课、指导手术22次,全年参加学术活动48次;参加学历教育35人。五、硬件建设著有成效为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就医需求,改善就医环境,经院领导努力争取,我院门诊楼项目顺利实施,并于年终投入使用。对综合楼墙体进行全面维修,使之与新建门诊楼相协调,从整体上让医院外观焕然一新。3号住宅楼工程也于年内交付使用,从而解决了年轻职工住房困难的问题。对医院库房、13间小平房安装了暖气,从而改善了总务科、药械科、防保科的办公环境,也为单身职工提供了住宿条件。投资10余万元修建了25立方米化粪池一个。年内医院先后投资120余万元购置了丹麦产新型高档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一套、心电监护仪两台、心电监护、起搏、除颤仪一台、多功能母婴监护仪一台、创伤治疗仪一台、麻醉机一台、急诊科抢救床10张等,使得医院的诊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急诊科成立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六、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健全今年,坚持对xx镇各村卫生工作人员开展每月一次的例会,做到上情下传,下情上报;预防接种工作中,四苗接种率达96%,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8%,顺利完成两次全省糖丸强化工作,接种率达98;发现结核病人24例,转诊18例,进行督导治疗10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顺利,xx地区参保率达85.9%。

一体化管理工作中,按六个统一的要求,促使各村卫生组织迈入了规范化轨道,今年全镇卫生室按一体化管理指定医药公司购进药品170万元,确保了药品质量,降低了虚高药价。为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防保科同志与村卫生人员紧密协作,摸底、调查、动员孕产妇住院分娩,筛查孕妇651人,高危孕妇49人,全年住院分娩632人,高危住院分娩率达96%,住院分娩率达95.6%;七、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富有成效继续推行“病人选择医生”、“病人选择医疗小组”的服务模式,让病患者通过医院简介、科室简介、医生护士简介等材料了解医院,了解就诊科室及主治大夫,从而选择自己信赖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坚持医患谈话制度,促进医患沟通,使病人及家属在就诊过程中与医护人员相互协助,有益于病人康复和医护人员工作。建立并完善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使各级质控组织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对医护质量进行指导、监督、改进,激发了医务人员之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保护了患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改善了医患关系和医院形象。八、进一步规范了医疗管理行为和院务公开制度根据卫生部《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规范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若干规定》,对医院存在的不规范医疗行为做了认真的自查自纠,经认真整改,妥善处理,纠正了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各级领导的政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加大了院务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涉及职工住房分配、药品采购、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以及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决策的出台和实施。公开的方法,除以职代会为主要载体外,以院周会、交班会、座谈会、公示栏等多种形式互补,同时注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使院务公开逐步走向一个较为完整的运行体系。

以卫生厅关于《开展创建“百姓放心医院”活动方案》为依据,以创建文明科室为目标,以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为重点,从教育入手,从患者满意的事情做起,从患者不满意的的地方改起,突出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这一主题,坚持纠建并举,坚持把推行“病人选择医生”与行风建设结合起来,解决行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我院行业作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篇10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孕产妇系统管理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4-01

孕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MMR)是衡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1],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联合国将其列为全球八项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卫生工作的三大指标之一[2]。通过对我区2007-2013年孕产妇死亡情况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我区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死亡率,为实施有效干预,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人群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2013年小店区11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孕产妇死亡监测季度报表、孕产妇死亡调查表及附卷、孕产妇死亡医院原始病历,以及小店区孕产妇死亡评审记录。调查对象为小店区居住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

1.2方法

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逐级上报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死亡个案卡、孕产妇死亡调查表计附卷,逐级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2007-2013年孕产妇死亡个案及评审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2007-2013年小店区本地人产数71643人,本地人口孕产妇死亡1,平均孕产妇死亡率1.40/10万;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3人。

2.1 2007-2013年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见表1)

2.2 2007-2013年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城市农村比较(见表2)

2.3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与全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比较(见表3和图1)

3 小店区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2007-2013年我区评审本地孕产妇死亡1例,流动孕产妇死亡病例3例,评审结如下:

3.1孕产妇死因分类及构成(见表5)

4讨论

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是政府部门进行妇幼卫生计划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3]。本资料显示,小店区孕产妇死亡率2007-2013年间,除2010年为13.52/10万外,均为0。提前完成了国家《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中,到201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0万的目标[4]要求。

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有机结合,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下沉后,通过孕妇到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孕产妇保健手册和居民健康档案,使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掌握了辖区孕妇的基本情况,能够及时督促孕妇规范产检,并对高危孕产妇及时发现,及时管理,按时随访,提高了孕期管理质量。

加强孕产妇死亡监测信息管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实施后,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下沉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体制问题,妇保人员不专业,不固定、人员配置不够,以致他们对育龄妇女婚育情况不是很了解,孕产妇信息掌握不全面,易造成活产数及孕产妇死亡数的漏报;我区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工作大多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有限,工作量大,管理难以到位,也易造成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做好流动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工作。我区4例孕产妇死亡中,有3例为非本地人口来我区就医,说明我区流动人口的孕前、孕期保健工作亟待加强。由于我国现行的人口管理制度仍是以户籍管理为主,长期以来对外来人员的卫生保健管理非常薄弱,[5]我区流动人口多,她们自我保健意识差,而且每日早出晚归,管理难度大,尤其因近年商业区发展及商品房新建迅速,市中学人口南移,富士康工业区外来打工人员众多等诸多原因,给孕产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保健意识,以做到早孕及时建册、孕期规范管理、住院持册分娩、产后及时回册,提高流动孕产妇孕期健康管理比例。

基层医院急救能力仍需加强。从我区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来看,有2例死亡地点在县级医院,存在县级医院医疗处理延误。在县级医院死亡的1例异位妊娠及1例产后出血,最终均死于失血性休克,说明我区县级医疗机构在产科急症的识别、处理,失血性休克的抢救等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

加强妇幼卫生三级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要充分发挥三级底网的作用,深入基层,认真摸底,及时掌握育龄妇女信息及孕育情况,并与当地分管计划生育、妇女工作的人员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分娩信息,发现孕产妇死亡及时上报,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努力解决基层妇幼人员待遇,保持妇幼队伍的稳定。

提高医疗机构急救能力。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要提高各科室尤其是产科、急诊科对产科危急重症孕产妇的识别与救治能力,院内急诊科、内科、麻醉科等科室与产科要密切配合,同时健全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争取抢救时机,减少孕产妇死亡。

参考文献

[1]WHO.2005年世界卫生日-活动组织者工具手册[EB/OL].2005-04-07[2] 王珍.衡阳市2005-2012年孕产妇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4(6):31-32[3]陈锦萍.开平市孕产妇死亡监测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04,19(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