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就给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运作、财务会计和人力资源等企业活动进行的规范管理,而工商管理则是企业综合管理的重中之重,是管理人员进行规范化企业管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企业的综合运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是统筹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企业管理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策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方面内容。工商管理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为依据,指导企业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高效管理和经营运作决策。它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另外,为顺应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工商管理还应掌握会计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专业方面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合理运用到企业管理和经营中来,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可见,工商管理的涉及领域广泛,几乎涵盖企业全部部门的管理。健全的工商管理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强大后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确保企业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工商管理能促进企业管理高效进行。企业管理是以整个企业为对象,包含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管理工作。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专业工商管理技能的管理人员能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决策谋略,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向和途径,为企业发展指明道路。其次,企业管理的终极服务对象是企业,服务目标是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为企业运作提供保障。而工商管理几乎涉及企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工商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对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工商管理能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指导,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意义
工商管理是利用金融、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知识与企业状况相结合,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管理手段。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管理体系,这就要求工商管理发挥其强大的策动能力和管理方式手段,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对经营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工商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能向企业输入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以增强企业应对目前激烈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改革和转变之中,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相对应的改革不可避免。而工商管理正是实现企业良好转变的重要有效方式。国家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政策时以工商管理内容为理论基础,工商管理能向企业领导者输送最新的现代管理信息,使企业能够在快速的政策变动之中平稳转变,为企业之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四、工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管理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这些问题对企业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一是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工商管理的涉及范围不断加大,工商管理相比以前承担了更大的责任,然而我国的企业管理手段仍然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系,不仅满足不了新时期对工商管理的要求,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企业管理中工商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有些企业面对复杂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在工商管理执行方面力不从心,力度不足以使工商管理很好的实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隐患。三是企业管理中工商管理内部系统混乱。部分企业工商管理部门机构混乱,职责职权不清晰,部门间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互助关系,造成企业管理漏洞频出。另外,有些企业监管不严,使企业工商管理工作随意性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五、优化工商管理工作的措施
首先,增强企业工商管理意识。树立良好的工商管理意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将工商管理的思想积极投入到实践中,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根据国家政策变化和企业发展状况及时对工商管理思想和工作方法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
其次,按照工商管理原则行使职能。工商管理工作要按照工商管理的原则行使,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杜绝违法犯罪,加强对自身管理工作的监管,为工商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
最后,明确工商管理职能。企业应对工商管理各部门进行定责定权,明确企业管理中各个部分的责任和义务,并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激发企业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和部门件的互助合作,优化工商管理部门结构,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企业的进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不断更新中。工商管理是一门现代化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它综合了企业管理各方面内容,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国家和企业应高度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工商管理在企业中的巨大作用,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本文对工商管理做了概述,同时分析了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最后探析了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企业建设提供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范鸣. 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 经营管理者. 2013(9):57-58
篇2
论文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校企联合;实践教学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性功能。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水平
1.引言
企业在对人才进行综合素质的管理培训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团队管理在企业运作中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经常进行管理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能让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得到提升。经济全球化的运作模式让企业迎接的机会和挑战变得更多,所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就必须审时度势地注重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管理力度。
2.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企业间的竞争呈白热化状态。企业管理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提高经济效益,还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企业管理团队以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进行管理的载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在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进而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
3.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3.1 正确的工商管理培训意识没有得到树立
如果说人是构成企业基础框架的一个个小细胞,那么管理就是支撑企业发展重要组织结构。只有人才与企业实施的管理办法相配套,才能让企业的发展更为强劲有力,但是事实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对人才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企业中工商管理培训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很小,所以在学习、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经常认识的较为片面,这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人才管理上不应耗费大量经济资源,将这些经济成本花费在产品开发与盈利运作上会更为有价值,很多企业仍然在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下采用原有的督促管理办法。这种传统的管理办法不仅收获的经济效益不令人满意,也会将企业的运作效率拖慢,但是由于这种副作用显现占用时间长,短期内也不会让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很多企业在这上面放置的精力总是少之又少。其实,无论是外部的人才引进,还是企业内部管理培训,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获得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企业如果的在发展规划中忽略这部分内容,就是在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埋下隐患。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实际运转中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不仅没有给企业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培训系统建立也同样匮乏。
3.2 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储备认识不足
工商管理培是提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企业在聘请培训讲师时,其具备的专业素养必须达到相应水平才行,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管理知识还要在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只有时间经验才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这些实践经验被人才掌握以后,可以对人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启示,让企业运作中的阻碍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段内得到解决。同时企业在聘请讲师时,绝不能为了节省成本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方面的讲师进行分类请教,这种做法不仅不科学,也相当不负责,因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体系中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一旦分开就会导致知识体系不完整。不同的讲师在问题处理方法以及讲解方式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一旦将这两个部分分开整理就会让参与培训的人才一头雾水,导致建立出的体系混乱不堪,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最快的速度将问题解决好。
4.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建议
4.1 让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得到提升
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加强培训力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想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首先,要将员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进行提升,清晰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宣传等手段的使用强化员工的意识,让员工可以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对培训的片面性认识。最后,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好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宣传引导工作中去,协助转变员工对培训工作落实的偏见。企业只有保持住高速的运转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员工只有不断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新才能适应时展潮流,随时掌握市场时刻变化的信息与动态。让员工切身感受到紧迫感与责任感可以有效激发出员工的潜在能力,让企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4.2 重视培训师综合能力测评
工商管理培训效果的优与劣与培训师的基础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企业想要管理培训的目标可以更为迅速的达成,就需要对培训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要求,而此时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水平更高培训师就成为整个工作中的重点了。首先,企业的管理层应重视管理培训师资格认证系统构建,严格按照资质认证系统的筛选过程对培训师的能力进行测评,并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等多个方面开展考察工作。其次,重点培养本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让企业自身也可以储备出一些高质量的培训人才,防止管理问题发生时因为人才缺失导致处理工作迟迟不能开展。最后,扩大培训师的来源,企业因规模、发展方向、发展理念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内部结构上会有较大差异,但是企业发展的路线与准则还是大致相似的。所以加强企业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各个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融会贯通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还能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的发展总体水平。
5.结语
工商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专业知识的覆盖面也很大,所以这项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工作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及时且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管理培训活动,一方面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对企业的转型与管理革新及时做好准备。
篇4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谋取胜,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谋略、政策、经济、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内容,它所包含的思想广博精深、观点严谨,可供企业管理借鉴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思想十分丰富的。企业在竞争中应该运用兵法阐释的各条战略战术,脱离恶性竞争,发挥本企业优势,赢得全面胜利。
关键词:孙子兵法企业竞争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国外500强大企业的名次年年都发生变化,有些企业从中消失了,又有一些企业挤进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21世纪,又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促使我们必须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从国际上来说,高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冲击着我国传统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市场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对于世界范围在经济、政治、技术、金融、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现在已没有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能完全置身事外。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竞争可以促进产业的优化与重组,使社会资源得以合理的配置;竞争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有利的市场位置,是企业获利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企业存在,竞争就不会消失。”优胜劣汰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企业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不能仅赁以往的经验和直觉判断行事,而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并领会和运用一些竞争规则,借助与参考一些克敌制胜的经营之道。
而《孙子兵法》是享有“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之美誉,是我国璀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谋取胜,它所包含的思想广博精深、观点严谨,是智慧的结晶,其社会功能早已突破了兵法的限制,在当今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领域,备受青睐。尤其是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孙子的思想为众多的企业家所认识和运用,被誉为“现代商战中的指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竞争的规律是与战争规律相通的。人们通常把市场竞争称之为“商战”,兵战的进行是战场,而商战的进行则在市场。最本质的区别是:兵战中,两军对垒以击垮乃至击毙对方为胜;而商战中,竞争对手之间则以能否获得顾客更多青睐来决定胜负。虽然两者性质不同,进行的场地不同,但其用兵之道与经营之道都是为了决定胜负这一目标则是相同的,其求胜的要求与途径也有极多类似之处。因此作为企业,深入领会与运用兵战的克敌制胜艺术,对商战而言有许多可资借鉴与得益之处。我们要在市场竞争中运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规律和哲理,这对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的企业与企业家来说,当会有许多新的体会与新的感悟。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首先是要知已知彼,不仅清楚企业的现状,还必须注重分析客观条件;尊重客观规律。
1、认真理解并切实贯彻有关政策法令,以及产品销售地的风俗民情。
从中看到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机遇,又存在哪些制约。特别是现在和国际经济接轨,更要熟悉有关的国际法规、国际金融,诸如保护知识产权、反倾销、环保的规定等等;即约束自己遵纪守法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从本企业实际出发,结合所在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向,研究“进退”、“可为不可为”,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战略符合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2、深入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竞争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企业能否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取决于其产品和服务能否为用户或顾客所接受,因此使顾客满意是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对用户的需求只有比他们想得更周到,才能抓住用户的潜在需求作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思想来源,才能真正掌握经营和竞争的主动权。
3、客观地了解企业自己。
任何企业所拥有的与可以运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机很多,但不是每个商机都能为本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企业要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清醒了解自身优势,劣势,在竞争中扬长避短,把自己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4、认真分析竞争对手。
必须分清谁是对企业威胁最大的主要竞争对手,深刻了解和分析你的竞争对手,才能“以已之长,攻人之短”,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要像对自己企业那样把对方的每一个环节都摸透,并与自己企业进行对比,看清双方优势劣势,善于针对竞争对手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市场的国际化促使竞争的国际化,现在企业的竞争对手已不局限于国内而是对着全世界,要了解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范围也扩大到了全世界。企业要把所在产业的最先进的同行所制订的和达到的标准,拿来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要看到自己的现状与已达到的最高标准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并把这个标准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去奋斗。
5、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大环境的重大变化
国内国际市场是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实际上是由政治、经济、技术、金融、管理等所导致的,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两者变化之间有一段时间差。所以,重要的是要关注大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且分析这些变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哪些是带有倾向性的,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估计经济大气候对企业的影响,并考虑对策。企业才能先人一步争取到时间和商机。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战略已变得日益重要。
二、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待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一种门类的产业及其产品或服务,都在为企业提供新的商机,因此很多企业从一种产品的经营向着多门类、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经营得当,可为企业提供创利和发展的机会。但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四面出击而陷于四面楚歌,甚至走向破落。
对企业来说,扩展经营范围首先必须考虑企业原有基础,特别是不能脱离企业原有的优势所依。很多成功企业正是利用其原有技术的延伸,而不是插手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长的新领域盲目扩展。如果企业只看到市场上有利可图的机会,而不清醒地分析自己究竟有无掌握它的实力,就贸然把它作为自己扩展经营的新领域,这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风险。
珠海巨人集团创始人史玉柱是位电子技术的专家,他在汉卡研究上成绩卓著,并在实现产业化的头几年获利丰厚;接着巨人涉足生物技术的“脑黄金”,并用大量广告投入来扩大知名度,这是一个与原产品毫不相干的新领域;之后又再跨入当时火爆的房地产业,建巨人大厦,从原打算的20多层加码到70层楼,想成为城市标志。可惜资金无法到位,最后大厦盖到一半财源枯竭,集团就从此一蹶不振,昔日的辉煌只留下回忆与惋惜。
这正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的区别所在。如果以为资金雄厚便可以进击任何产业,却不问自己到底对此新产业的业务与发展前景有多少把握,那么决策本身就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企业要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多元化经营,不能不首先研究如何使所拥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集中有限的力量使之用到刀刃上,决不能把战线拉得太长,结果顾此失彼,样样落空。
三、区分竞争对手,避免恶性竞争
孙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出了胜负取决于客观实现条件,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在辩证的胜负观,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告诉现代企业,“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在竞争中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从长期来看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可能对我构成或大或小的威胁,但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有些竞争对手非但不是敌人而是“盟友”,因为合适的竞争领域和竞争对手能够加强而不削弱企业的竞争地位。
竞争对手有“好”有“坏”。“好”的竞争对手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可以增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改善所处行业的结构。只有“坏”的竞争对手才对本企业构成实际的威胁。
企业的实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对竞争对手加以区分,把它们统统作为进攻对象,那么企业会感到力不从心,也会破坏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有选择地进行竞争,集中力量,就等于增强了自己的实力,竞争“势”能积聚也更强,获胜的可能性就大。
另外,企业要尽量避免与竞争对手在正面对抗,避免过度的竞争,力求胜于无形。
“同行是冤家”这话一直是在形容企业间的竞争。美国梅瑞公司为协调自己与其他同行的关系,缓和彼此的矛盾,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一间“咨询服务亭”。此亭的宗旨是:顾客如在本公司没有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它负责指引顾客到有此类商品的公司去购买,即:把顾客推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咨询服务亭”的开设不仅没有把顾客逐走,反而引来更多的顾客。而且公司与同行们的关系也大为好转。梅瑞公司也因此得到更多同行的信息帮助,实现公司的进步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这一点,许多企业间建立了战略同盟,在技术、信息情报等资源上互相提供帮助。
四、出奇制胜,防不胜防
《孙子兵法》强调:“夫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经过十多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我国洗衣机市场早就饱和,许多企业都已被淘汰出局。因为洗衣机市场卖的都是大容量、耗电量高的产品,春秋和冬季好销,而夏季却相对成了淡季。海尔先人一步抓住了这个商机,开发了容量只有1.5公斤又省电的小型洗衣机“小神童”,推出后立即在市场畅销,在推出后的20个月内,销售了100万台,并且经过了六次改进。
当然各企业的产业性质、产品、所处内外环境均有不同,所以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并非都行,重要的是企业的经营思路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有新的思路,发现新的机遇,这就是“出奇”。
现在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大力提倡实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要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挑战固然严峻,但机遇同样无限,一叶障目是看不到这些新的机遇的,企业要先改变思想方式,真正“独立”进行思考,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才会豁然开朗,发现原来机遇就在眼前。否则思想观念不转变,机遇站到人面前,也只会是视而不见,坐失良机。
要想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就要注意三个实话要点:
1、现代企业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应该做到“兵不厌诈”,才能面对凶猛的强敌,避开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方法各个击破。
日本佳能公司的英国市场上与施乐公司竞争时,就运用了这一战术。他们避开施乐公司严密控制的伦敦市场,先集中兵力争夺苏格兰,后又进攻英国其他地区市场,最后才以优势力量对伦敦市场发起攻击,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把施乐公司赶出了整个英国市场。
2、商场如战场。为了做到出奇制胜,企业要极力隐藏自己的实力,让竞争对手看不清真实情况,企业应采取各种手段迷惑和“愚弄”竞争对手,使竞争对手麻痹大意,放松防备心理,此时企业趁机出击,那么取得竞争胜利的概率非常大。
3、当竞争对手在某一市场上具有强于自己的优势,应想办法“引诱”其到有利于自己的别的市场上去竞争;当竞争对手的力量非常强时,要另辟蹊径,使其在某一方面弱于自己,以此取胜。
五、争取主动,“致人而不至于人”
市场是由顾客组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也就存在了顾客的潜在需求。如果你只看到现实市场,那么竞争对手已先你一步“先处战地”,你即使挤了进去也已成为“后处战地”的有利地位,可以“致人”而不是“至于人”,就可以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企业必须事先仔细调查分析,认真选择认定和尽力争取的、属于你自己的目标顾客。集中注意力到这种潜在需求上,“以顾客之心为心”,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想得比顾客自己更细致,更超前。把顾客的潜在需求变成了现实需求,潜在的顾客成为现实的顾客,而潜在的市场也就成为你开拓的现实市场了。企业都要以市场为依托,走到顾客中间去,把顾客潜在的希望、愿望、欲望作为向企业提出的课题,加以仔细琢磨,认真分析,打到新的经营思路,而这正是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灵感的源泉。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指关键技术和技术),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致人”,而不“至于人”。
但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构建核心能力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针对竞争对手的对策放在首位,而不积极去争夺属于自己的目标顾客,这样怎么能在竞争中取胜呢?
六、造势与“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流水、圆石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当它们从高山流下、滚下时,“形势”就不得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些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奖金、充足的人力与领先的技术等资源,在市场上声势浩大,别的企业害怕与之正面冲突,或知难而退或避让再三,因而大企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形势”所造成就的“不战而胜”,它对竞争的进程与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企业在竞争之前可以扬长避短地大力宣传自己的优势,或人才济济或技术超群或管理先进,从气垫上压倒竞争对手。这样,就有可能使竞争对手“不战而退”,从而牢牢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如果企业还成不了气候,没有任何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就无势可造。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后,需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才能广开销路。提高其知名度就是“造势”。企业在市场的舞台上,通过各种营销宣传方式在市场上宣传自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杭州娃哈哈公司自八十年代后期推出儿童营养液而在江南一带打开市场后,销路很快扩大,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但产品却还没有打进中原市场。如果能开拓这个新市场?企业采取了一项“以迂为直”的战略。他们在郑州送给每位小学生一顶黄色帽子。黄帽子我们早期就用以提醒来往机动车司机与骑自行车人群注意来往行人安全,但当时郑州小学生还没有采用这个办法来保护孩子闪的行路安全。娃哈哈在免费赠送的全市小学生的帽子上印上自己企业名字。这样一个早晨全市一下子出现了孩子们都戴上了同样的黄色帽子。这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乐于接受的效应。这就是在一个城市中“造势”的一次意味深长的案例。
七、匡时事来贵知人
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对朝臣们道他成功的原因:“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这,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还不忘嘲笑项羽,“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看来睿智的领导者并非本身十项全能,而是确知如何整合众人的智能以为已用。一个人再会跑也跑不过一匹千里马,但是只要懂得驾御千里马,千里马就会成他效力。
时至今日,企业与企业之间“策略联盟”皆着眼于“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任势。”善于指挥的将帅,其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言,一个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最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扬其所长,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长,用其所短,则成庸才。倘若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就是对人才的催残,也是对事业的摧残。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德大才者。在实际用人中,常常因为在思维上存在盲点而不能量才使用、择人任势。人的才能愈大,特长愈突出,显露的缺点也往往越多,越明显,殊不如,一个人的最大的长处在数量上可能只有一个,但其产生的价值效益却可大得无可估量。
参考文献:
邱明生《活用孙子兵法十大基本经营原理》
许晓明《企业市场竞争的“势”》《经济管理》(2001年第16期)
宁养琰、陈鸣《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程美秀《〈孙子兵法〉中的企业领导艺术和方法》
马全勇《解说〈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战略》
篇5
1.1工商管理的水平
在市场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企业管理质量之间的问题,也就存在本质上的问题,在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以评比。在目前我国的管理水平上出现很多的的漏洞,在企业的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比较僵硬,生产后动没有开放,这些都是现在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然而这些问题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严重影响的企业生产运作,也导致企业不能更好地发展。
1.2企业在管理模式
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很多企业都采用了零库存的策略,对企业本身经营模式的需求没有深入了解,没有很好的结合企业本身市场的有机结合。如果企业的每个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的发展,那么在企业中也就不能和好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也就在一定程度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就会使生产的产品积累在库,这也就是没有掌握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前提条件,这对企业是非常不利。
1.3工商管理的目标
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中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一为的追求高额的利润,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没有加以重视。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1.4企业工商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工商管理也就存在地域性的束缚,在这些问题下也就一步步的将地域性的差异逐渐减弱。这要求管理者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国际化意识严重欠缺。
二、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的探索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就是企业深思的问题,也有很多的企业不断的呈现创新发展趋势,对工商企业的发展创新也就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知识的全面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核心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管理的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动力,这也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这种管理理念也就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完善,把之前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转变为现在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平台。从之前的控制经营生产到现在的自由生产,这也就发展企业经济的再生,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知识管理也就增加企业之间的协作能力,也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交流,给现在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把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加了,这种竞争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
2.2模糊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的到来,企业工商管理在现在的市场中也就存在经营管理的模糊,很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导致开发商、经营商和零售商变得模糊,这是很多企业也就开始及时生产和零库存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管理,也就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经济的运转,这也就有效的解决了结构经济的危害,避免了市场经济的损失。企业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理念进行研究,让企业管理走在最前沿,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2.3工商管理制度的规范
我国企业发展的前提就是企业人才,在每个企业中主要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制度的人性化,这样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所以人才是企业的原动力。在对企业人员管理方面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制定各项管理要求,保证企业各个工作有序的进行。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进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进而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人性化,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促使企业工商管理的人性化。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伤病休假员工有效管理
一、加强对伤病休假员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伤病休假员工的管理和教育,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规范劳动者职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法律法规也日益健全,这不仅对企业劳动用工的约束愈来愈强,对劳动者职业行为的约束也愈来愈强。这就要求企业要依法用工,规范管理,劳动者也要遵法守规,服从管理。
近年来,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的企业放松了对伤病休假员工的管理,个别员工也利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借伤病名义长期脱岗,造成伤病休假员工逐年增多,这不仅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干扰了企业内部的用工秩序,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企业要从依法维护企业利益和员工权益出发,认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伤病休假员工管理的必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和依法依规管理的意识,切实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伤病休假员工的管理工作。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伤病休假员工进行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掌握和了解伤病休假的政策规定,增强他们依法、依规享受权益的意识,争得他们对企业进一步加强伤病休假员工管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二、加强伤病休假员工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伤病休假员工的停工留薪期和医疗期管理。
员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企业应在接到劳动保障部门下达的工伤认定结论后,向有管辖权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停工留薪期确认。工伤员工停工留薪期满,不能恢复工作仍需治疗的,企业应在停工留薪期满前向有管辖权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停工留薪期延长。工伤员工停工留薪期确认结论或停工留薪期延长结论下达后,企业应及时与工伤员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在停工留薪期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超过30日的(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企业应根据员工本人或亲属提出的申请,为其办理医疗期确认手续。对患有特殊疾病(如癌症、血液病、精神病、瘫痪等)的员工,在24个月内不能痊愈的,企业应根据员工本人或亲属提出的申请,为其办理医疗期确认手续。在办理伤病员工停工留薪期手续和医疗期手续时,应向员工如实告知其在伤医疗期间的待遇、医疗期的计算办法、劳动能力鉴定事宜、休假期间的管理规定及其它相关事项。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不超过30日的,可直接享受医疗期待遇。
2.认真做好伤病休假员工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组织伤病休假员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是妥善安置伤病休假员工的重要依据,也是加强伤病休假员工管理的基础。企业应本着维护伤病员工利益、对伤病员工负责的原则,对停工留薪期已满的工伤员工和医疗期已满的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员工,按以下程序认真地组织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工作。
(1)在查体基础上确定鉴定人选。由伤病员工本人所在单位组织进行身体状况检查。在查体基础上确定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人选。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既可由伤病员工本人提出,也可由伤病员工所在单位提出。
(2)上报鉴定人员。企业将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员工分伤病两类登记造册连同劳动能力鉴定材料及时汇总后统一上报有管辖权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3)组织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企业按照有管辖权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要求,对申请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人员作出安排,组织本企业需鉴定的员工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3.积极稳妥地做好伤病休假员工的安置工作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下达后,企业应依据鉴定结论和有关政策规定及时做好伤病休假员工的安置工作。
(1)员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与企业的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月享受伤残津贴。
(2)员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保留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由企业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企业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3)员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被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如果符合提前退休和退职条件,应按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在上报审批期间,借支发给生活费;如果不符合提前退休或退职条件,由企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变更协议,退出工作岗位,由企业按月发给生活费。
(4)员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被鉴定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由企业安排适当的工作。
(5)员工因工致残经鉴定达不到六级伤残的员工,以及因病或非因工负伤经鉴定达不到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由企业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岗位安排工作。
参考文献:
[1]姬增胜:也谈“对确定为1-4级病残的患病职工”如何处理.中国劳动,2001年,9期、50页
[2]张月晓: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伤职工在用人单位终止后如何安置处理.中国劳动.2002年,4期,19页
篇7
1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之一,在培养高校工商管理学生实践技能方面发挥着建设的作用,但是深入分析当前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会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校企合作肤浅化,未能真正有效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从2005年国务院开始积极鼓励校企合作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期间校企合作的机制不断健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推助力亦越来越明显,但是纵观目前工商管理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还主要集中在如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教师培训等较为“表浅”的模式上,未能真正发挥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2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深度机制及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从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双方――高校和企业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双方自愿或者某种关系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属于短期的、不稳定的合作,高校往往热情较高而企业则态度较为冷淡,积极性不高,不能以更高的姿态和热情去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去,校企合作的主动权往往也掌握在企业手中,高校和企业之间基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效。
1.3政府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促进机制和相关的保障体系
随着校企合作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的进一步凸显,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国家应该出台专门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将校企合作真正上升到国家和政府层面,从而有力促进校企合作向着深度融合发展,然而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仅由企业和高校双方进行相关机制的建立,政府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的第三方在此过程中仅仅局限于“提倡”“鼓励”作用,而未能真正从制度上明确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各项保障体系,使得校企合作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较为薄弱,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的路径探寻
深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需要高校和企业通力合作,从区域发展及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探索出适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2.1以合作互惠理念为指导,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新模式
随着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培养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正成为市场发展的现实需要,因而高校和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要着力以“互利共赢”理念为指导,切实加快探索新的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新模式,如校企合作共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课程及教材共同研发,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试点特色办班合作,为企业定向培养新型的现代工商管理人才,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相关人员进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课题交流,校企合作开发科研项目研究等,切实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校企合作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坚持互惠共赢原则,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完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需要高校及企业之间坚持互惠共赢原则和双向互动原则。高校及企业应合作建立相关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以及利益共享机制,为校企合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尤其是明确高校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共享机制,高校应积极立足于自身科研优势,利用自身充足的教学资源,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企业提供企业发展、人才引进、相关科研研发等方面的帮助,从而让企业感受到校企合作给其自身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以便使企业积极投入到校企合作中,以其自身优势如新技术、新理念等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支持,推进工学融合,提高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3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应积极出台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提供战略推动作用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健全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应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台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实施意见及相关的激励机制,积极促进校企合作深入融合发展,例如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措施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办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校企合作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发挥政府的资源整合作用,深入协调整合企业和相关高校资源,牵头组织相关的校企合作等,有效保障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合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4校企合作共建合作机构
合作机构是高校及相关企业基于互惠共赢原则而共同出资建立的校企合作新平台,也是当前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相关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及企业的各自比较优势,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力地深化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可谓是目前校企合作办学的最高模式,在这方面,有不少企业及高校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湖北兴发集团自2003年以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先后同武汉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3个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大学及三峡大学共同建立了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了湖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平台的建立有力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也有力地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向建设、管理等社会领域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区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与探究都应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并熟悉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企业运营脉络,还应具备能担负起企业基层管理的职能。针对这一专业的特色,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认知力与技能。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中出现了明显的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主要定位过低,且狭窄。在人才的培养中也缺乏目标的明确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其二,人才的培养方向没有明确为中小企业;其三是人才的培养中缺乏凸显出专业能力;其四,没有彰显出专业的特色,高职院校在开设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模式,导致这一专业缺乏教学的特色化。
2.教学内容理论化且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与内容主要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仍然着重突出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则微乎其微,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有的教师则完全集中对企业管理的理论讲解,当理论讲解完了再进行实践操练,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通过人为的因素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完全的分割开来了。近几年,工商企业管理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所用的教材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内容的更新,所以目前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内容都较为老化,高职院校的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岗位完全的脱离了。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存在严重的教学弊端,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应该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辅助理论与技能教学的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主要是前往机关、企事业单位、营销、管理等社会领域中,这就促使在高职的理论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协调好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学生的就业的基本需求和够用为根本,再要求学生对重点、实用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工具主要是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进行,通过启发式、传授式等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来突破对传统教育的钳制。具体运用于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等。理论教学的手段主要是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通过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并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另外,在职业技能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的为学生创设锻炼与实践的机会,或者是通过对日常工作场景的模拟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流程的认知。同时还应着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技能,根据这个专业的特征来确定学生面向社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技术性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理论课堂和校外实训相结合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应该把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除却要求学生应该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还应勇于突破课程的限制,通过例举出当前工商管理中的热点话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发现问题,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角度不同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另外,教师还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深入校外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多增加学生的实训教学,与学生一起操作,并有目的的培养自主解决问题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真正的通入到企业课堂中,学生才会把自己当做是企业中的一员,从而认真求实的工作,通过在实际的企业工作岗位中,学生也有可能遇到从来没有发生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去解开疑惑,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学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但是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改革仍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革新。因此,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出发,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向社会输入一批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与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勇于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并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教师应创新在课堂中的理论教学方法,并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到企业课堂中增长见识,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国内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对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进行根本的改变,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直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根据行业和合作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创新教学模,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实施项目课程开发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项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培养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项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做”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在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并且明确指出预期学生“能够(会)做什么”,更加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课程开发会带动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一系列改革,并且项目本身意味着设计、意味着选择,意味着对特色的追求,校企合作的项目课程开发是对原有学科课程开发模式更新,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选择理论知识的范围和难易程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一体化的目标,也将为形成自己特有的专业课程体系提供重要基础。
3.整合资源实现“多赢”
首先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发项目课程,学校可以更好了解企业一线的要求,学校可以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和顶岗,了解相关岗位(岗位群)需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这样可以增强课程开发的实用性,有助于课程内容紧密与实际岗位内容相关联,同时可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摆脱教师单独开发课程脱离职业岗位需求,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成果与企业实际要求不相符的矛盾,从而降低学校课程开发成本,提高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其次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背景下开发项目课程,企业通过新员工培训期前置,解决了人才梯队建设脱节的问题,减少了员工在岗培训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企业用工风险,减少人才流失比率,提高竞争力,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参与项目课程开发对其自身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最后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项目课程面向行业、企业,操作性强,、注重实用性,能让学生获得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所需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实践机会的增多在某种程度上能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在合作企业现场实训环境下完成真实的实践项目,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企业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整训练出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与素质。
4.项目课程开发有利于校企合作进入更深的层面
校企合作实施项目课程模式后,教师和学生可直接了解企业经营流程和管理规范,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真正接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能真正落实到细节,即学校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提供服务,企业获得真正需要的人才,如企业与学校教研结合,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指导教师和学生操作、接收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安排学生就业等。企业不仅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还为学校教师进行岗位培训,负责学生就业,学校与企业全面合作,长期而稳定,双方会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项目课程模式下教学场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指导教师专业能力等同企业能工巧匠,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实际要求,项目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技能整合学习,学生作业是完成工作任务或制作产品,这些项目课程模式的特点全部符合深层校企合作发展趋势,项目课程模式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加深。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学校、企业及课程专家为主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基本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发流程可以概括为:教师企业顶岗或调研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单元设计。在项目课程开发实践中,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设计和项目活动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
1.岗位工作分析
结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我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同时瞄准商贸服务行业,职业岗位面向商贸服务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基层管理岗位,包括零售终端门店管理、营销项目策划、客户服务管理、行政人事管理等,这些都是需求量大,而且很缺乏人才的基层管理岗位。
明确产业、行业及企业岗位定位后,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先后与东莞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长沙通程商业公司展开全面的校企合作,签订“都市丽人店长班”、“通程商业经理班”订单班培养。针对管理职位零散性、非规模性的特点,积极深入湖南拓维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运达实业有限公司等一些的行业标杆企业调研,探索如何针对企业需求量大的某一基层管理岗位,例如客服管理岗位、市场开发与策划岗位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已逐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校企合作项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技术型人才,因此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邀请了多位企业一线的运营经理、大区经理、购物中心店长针对零售终端门店管理、品类管理、楼面管理位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同时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回访毕业生及召开专家研讨会,共确定了零售终端品类主管、零售终端门店店长、客户主管3个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依据零售行业职业标准和典型的工作过程,梳理筛选出必要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系统有效的工作任务分析,统一意见后形成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并确定销售终端门店运营与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开店准备、货品管理、运营管理、客户管理、打烊业务管理等。
2.项目课程结构的构建
在学科性课程体系中,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现代企业管理》、《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经营管理实务》四门课时共256课时。每门课程按照各自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进行组织,学生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的是和每门课程相对应的相对独立系统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一般分进行,在湖南凯源珊珊便利店顶岗实习3个月时间,一般只能在普通店员岗位,学生毕业时并不具备门店运营管理的综合能力,这就和岗位工作分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在项目课程中,为了使学生具有门店运营管理能力和楼面经营管理能力,我们按照岗位工作分析获得的工作内容来构建8个项目35个项目活动(任务),项目之间的结构根据具体课程来确定。为了便于教学实施,项目分解为若干项目活动(任务),任务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顺序设置。确定课程设置后,再按照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规律设置课程,以课程结构图的形式来表达这些课程的逻辑关系,如表1。
3.编制课程标准
确定课程的设计思路后,依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分析确定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是先确定技能要求,然后按照技能要求确定知识的内容及要求,再按照标准体例进行编制。依据工作任务进行知识和技能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按工作过程序化知识,把知识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工作任务中去,以各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项目活动的划分载体。以商品盘点作业管理课程为例,基于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设计出召开盘点会议、商品归位与整理、库存控制与防损、损益计算、差异处理等五个项目活动情景。
4.项目活动设计
项目课程的基本构成单位,即项目活动是基于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设计的,每一个项目活动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其特点是体现工作任务的、设计严密的、旨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项目课程实施的具体教学载体。其特点表现在:项目活动设计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应作为引导者,并把自己和学生视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项目活动设计强调在更少的内容中达到更深的程度,根据项目课程的内在要求,项目活动设计要求用各学科间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项目活动设计强调与实际岗位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把他们的理解运用到现实工作中。由此我们认为在实施项目活动中,应该由教师现提供框架,帮助学生学习新观点和新技能;以颁发项目任务书的方式组织、引导项目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合作,理解并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项目任务,提交以检验所学知识、技能的产品。
5.项目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校企合作项目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完成实际项目活动的质量为依据,采用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方式。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角度多元化。实施现场评价、作品评价、仿真软件虚拟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建立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由任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学习小组等组成的教学评价队伍。通过完成项目活动对专业技能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当前企业最为关注的职业素质的评价,增加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抗压能力、对待工作任务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吃苦精神等。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大中型企业 供应商管理
在大中型企业物资采购业务中,供应商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基本的工作,良好的供应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利用市场资源、加强与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企业采购成本。供应商管理主要包括供应商准入管理、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供应商更新管理。供应商准入管理是指对供应商基本信息的注册、资质的考察和准入申请的审核管理。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是指根据企业预先设定好的关键绩效指标对供应商的日常表现进行打分、等级评定,从而实现对供应商的定期监控。供应商更新管理是指当供应商地址、联系方式、税号等基本信息发生变化时,或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供应商等级进行更新或交易冻结时,实现对供应商数据的修改和更新。
在对多个大中型企业的采购业务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企业在供应商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
(1)企业范围内缺少统一的供应商分类标准。
(2)未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体系,缺乏统一的供应商选择规范。
(3)供应商考核评估体系缺失。
(4)与供应商仅是单向的交易关系,缺少深层次的双向沟通、协作。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建议采取的解决方案如下:
一、基于战略影响的供应商分类集中管理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逐渐被现代企业认可并践行,它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演进为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趋势下,企业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分类,采取区别化的管理策略,以便合理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保证物资供应稳定的同时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我们可以从供应风险和成本价值两个维度,将供应商分为战略合作型、长期合作型、竞争合作型和一般交易型四类。针对不同类型供应商所具有的特点,按照差异性原则,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包括与供应商的关系、采购方式、供应分析、保证供应等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与关键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合作
世界领先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已经由企业与供应商的竞争性关系转为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做为企业采购业务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得稳定的优质产品供应,还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改善信息环境,实现节点企业间的长期双赢,所以已成为大中型集团级企业的必然选择。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基于供应商分类以识别出关键供应商,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开发对象;利用供应链新思维重新定位与供应商关系,与其形成对利益共同体的理念认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信任监督机制、双向激励机制以及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共同的质量认知;利用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支持,逐步培养在物流、计划、企业需求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能力;对战略合作关系进行定期闭环评价,检讨不足与改进方法,以促进、巩固这一战略合作关系。
三、基于KPI由信息系统支撑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与评估
在加强供应商准入控制这一静态管理的同时,还应通过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实现对现有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基于这一考核体系,并参考历史交易记录和市场变化情况,对供应商做出公平、公正的考评,促使供应商自我改进,淘汰不合格供应商,逐步培养长期合作的稳定供应商、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并持续地优化供应商结构,从而保证供应质量,降低供应风险,减少企业采购成本。
供应商的考评结果需要有相应的数据来表现,一系列量化的、可操作的指标即成为必然。对于供应商绩效管理,应基于企业采购业务目标和供应商管理策略,建立起与之相符合的、清晰的KPI指标考核体系,以此作为对供应商的考核依据和汰换参考;并可针对每一种供应商类型,制定不同的KPI标准以及考核策略,严格控制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的关键供应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丹,谷小倩,刘俊琼.浅论供应商管理模式[J].商品储运与
养护,2007,(1)
[2]綦振法,程钧谟,徐福缘.供应链中供应商模型的评价与构
建及优化选择[J].山东工程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