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程计划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课程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及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国画国画牡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国画山水国画网,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国画山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字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国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中高年级学生对学国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特长学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国画视频字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中国国画,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国画山水,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国画字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视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国画山水,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国画欣赏国画牡丹,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字画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中国国画,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字画,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国画梅花国画牡丹,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与教学目标。
篇2
1、乒乓球是一项趣味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充满情感的比赛,欢乐与绝望,喜悦与悲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每一场比赛,魅力无限的乒乓球早已进入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当中。它深深地吸引着热爱运动的人们,经常练习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增强大脑的灵活性及应急性。
2、乒乓球校本课是以乒乓球项目(乒乓球入门技术及结合技术、提高技术、基本战术)为练习的主要手段。通过乒乓球选修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乒乓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该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提高对乒乓球运动的鉴赏水平,推进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3、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使其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比赛方法,通过基本技术学习和裁判实践,使学生具备组织一般性比赛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泰微课;版画教学;校本课程
版画是以“版”为载体的一种绘画技术,也是工艺和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小学阶段性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结构形式进行分析,考虑到课程变化形式要求,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到实处。泰微课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实践阶段,要发挥技术的最大化作用,对技术形式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效率。
一、泰微课技术概述
“泰微课”是“泰州市中小学微课程”的简称,包含微教学视频和微测试视频,主要面向学生自主学习。以下将对泰微课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1.教学时间短
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的心理比较强,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变化,采用泰微课教学,能有效缩短当前教学时间。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相比,泰微课技术是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一个泰微课程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技能点,分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题目,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时长一般在3~5分钟,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知识。
2.实现实时搜索
泰微课平台还拥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提供题库和知识点检测,支持网络虚拟实验,提供强劲的网络交互,记载学生学习过程和进行个体及整体学习分析,具有学习引导和主动推送功能,真正实现“按需推送”“私人订制”。泰微课教育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环节,其针对性比较强。在版画教育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审核,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变化,及时对教学环境进行重新设定,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3.覆盖面广
按照计划,这些专家组成员按照各自所属学科,对版画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课标和学科系统性要求,梳理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学生的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制作成教学微视频及检测题,形成“泰微课”学习资源库。在学习阶段,可以更直观地对知识进行了解。
二、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
针对泰微课技术的重要性,在小学版画教育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具体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进行分析。
1.强化泰微课平台的构建
平台建设需要以学生自身为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泰微课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在日常设计阶段,可以适当增设功能模块,构建统一有效的服务环境,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例如,在苏教版版画校本教材中学到《版画与生活》,针对具体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可以通过欣赏、回忆等形式,了解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师可以构建泰微课教学平台,将各类知识采用PPT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将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春天来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河水融化了,草木绿了,学生可以根据泰微课平台提供的信息,自主构思,将构图落实到实践中,构造出完善的图画。
2.优化内容规划
在泰微课开展过程中,针对课程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等指标要求,需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做好泰微课设计工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版画校本中学到《自然现象》,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指标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及时对其引起重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包括: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化学现象等几大类。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案例为基础,以白天黑夜为例,可以让学生结合白天和夜晚的变化,对版画进行构思。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规划,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
3.完善评价体系
泰微课技术教育属于新型教育形式,在实践阶段要对评断标准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艺术标准、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等,要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改善,结合用户的具体要求,做好基础评价工作。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可以实现最优选择和评价。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相比,完善评价体系对提升教学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了解泰微课组织形式,结合版画学科的特点采用分类指导的形式,满足具体教学形式的整体要求。
总之,基于泰微课技术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应用阶段,需要教师对泰微课教育形式进行有效的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泰微课教育形式本身比较复杂,发挥已有教学机制的最大化作用,提升小学版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1.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即单纯开设国际课程阶段,如设立“世界历史”、“国际经济”、“东方文明”、“欧洲法律”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实际上可能仍然采用中文教材,但它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学科的特点;二是课程国际化发展阶段,课程讲授中以比较视野增加对国际背景、异域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深入诠释,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等多种手段,将课程国际化内容融入其中;三是课程国际化成熟阶段,即国际课程本土化阶段,开设国际课程以及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去,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国际导向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如通过模拟动态教学、远程跨域授课等开放课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课程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已经把国际化理念运用到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而且在多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适应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常态化国际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已经推进到第三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国际化兴盛于欧美研究型大学,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得以加快,从目前看来,上千所普通本科院校只有数十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在课程国际化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推进,现已推进到上述的第二或第三阶段。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研究型高校,不仅早已进行课程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措施。而对于我国新办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尚未有这类课程开设的要求、受限于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师对这类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学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课时所限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其中绝大多数刚刚完成从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到课程国际化形成阶段的跨越。
2.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国际化理念的贯彻有待加强。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浙江外国语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上述高校100%认为课程理念国际化的核心是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并合理实现中外课程的交叉融合。这一调研结果体现了国内高校对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理念的实用化倾向,也说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课程国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引进国外教材、开设双语课程等实践手段。课程国际化理念应贯穿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材运用、教学组织等整个教学过程与各个培养环节之中,而这恰恰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薄弱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国际化理念是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前哨,课程国际化意识与观念贯彻不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进程中的首要障碍。
(2)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还是课程管理、课程评价,都没有真正确立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如果我国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明确课程国际化战略的基本依据,要真正实现课程国际化就变得相当困难。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除了能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某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操作能力等两项内容达成一致外,选择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强调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能力、与国际对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课程国际化目标选项的高校仍占一定比例。可见,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关键。然而就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本课题组2013年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归纳的九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中,其中有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等三类课程至今仍然停留在尚未起步或初步规划,其存在落差的原因在于师资不足,特别是不仅具备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能够接轨世界和洞察前沿的国际化师资尤其欠缺。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相对不多,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偏少,而聘请国外专家、教授的比例更低,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建设。
(4)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亟待加深。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和课程设计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内容仍然难以反映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和最新动态,从而形成其最显著缺陷。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外某个或某些区域相关的研究课程已经稳定成熟,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基本处于执行发展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国际职业素质的课程、培养跨文化交流与交际能力的课程正在进行从执行发展向稳定成熟的阶段性跨越,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亦基本处于从初步规划向执行发展的跨越阶段;而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高校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仍居于较低水平。
(5)课程输入和输出的严重不平衡。课程交流的对等性是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注重课程输入和输出的均衡,因而在向其他国家输入先进课程的同时,也向外输出本国优秀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在接纳外来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或短期交换生等方式,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譬如成立至今不到30年的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可以为海内外学生量身定制地开辟国际班,开设“国际企业与贸易”等国际化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新办本科院校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所高校的调研,认为既要保持本国的特色与优势,又要吸收其他国家高校课程中的精华的比例高达100%,而其中仅有50%的高校认为不能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之中,应该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针对全国而言,相当多的新建本科高校仅仅为了招生的需要,盲目地输入国际课程,生搬硬套地引进国外教材,却全然脱离了自身特色和实际。外来课程吸纳过多,而合作交流相对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所有课程框架中所占比重过低,国际留学生招收工作刚刚起步,课程的输出和输入严重不平衡。
二、推进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对策思考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在课程国际化观念、课程国际化战略、课程国际化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课程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提升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水平,要从以下五大方面着手:
1.根据新建本科校情,走特色化的课程国际化道路特色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这一点对新建本科高校更是如此。纵观世界大学发展历程,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是许多低起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譬如坐落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一跃进入世界大学100强之列,并获2012美国大学表现评估中心美国大学排名第3名和2011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排名第19名。威斯康星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于:自建校开始一直坚持走面向实际且注重实用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可见特色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尽管世界各国课程国际化理念有着很大差别,国际化形式和途径也有较多不同,但坚持自身特色是其共同点。譬如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历史悠久,到目前几乎全美高校都在实施课程国际化,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课程国际化规模,并特别注重课程国际化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澳大利亚,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24%,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18.4%,构成其高校课程国际化的鲜明特点。因此,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和新建本科校情,探索并制定出一条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国际化发展道路,是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确立课程国际化战略目标学科是新课程的重要依托,课程的国际化发展始终与学科紧密相联。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所有学科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对部分优势学科实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以加快其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步伐,让一部分学科及相关课程先“走出去”,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课程领域,从而带动高校课程的全面国际化。可以说,“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始终是一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法宝。譬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还只是一所二流大学,课程国际化程度非常低。面对极其严峻的发展形势,斯坦福大学依然打破学科平衡发展的传统,实施“学科冒尖”发展战略。如今的斯坦福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著名大学,也正因其具有浓厚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学生前来深造。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依托本校优势和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形成发展重点,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政策、课程建设资金、课程建设资源等方面对优势学科进行扶持,有效加大对先行课程国际化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势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国际化,带动其他与其相关的学科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实现所有学科课程的国际化,从而全面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发展。
3.做好本土化批判性吸收,建立科学的课程国际化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国际化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之后,就能够解决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产生的隔阂和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全球通人才”。但课程国际化并非抛弃本土课程或者与本土课程相背离,本土化支撑着国际化,而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的升华和发扬,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使本土课程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共同发展。在分析、比较、筛选和鉴别的基础上,课程国际化逐步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科技精粹融入到本土学科专业设置和国内课程教学实践中来。它不仅强调民族经济文化和全球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体现在国家民族精华和国际有益知识的兼收并蓄。简而言之,国际化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狭隘的爱国情感,而重点在于培养其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引进与输出之间的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模式设置上,而且表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多地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标杆,通过学习、借鉴和引进他国的优秀课程资源,甚至不少高校直接运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在吸收引进过程中,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应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这一点无可非议。但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新建本科院校校情的不同以及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差异。在课程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路上,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该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国际化模式,从而使课程真正实现国际化。
4.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规模,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者的质量。教师不仅主导课程设置、传授课程内容,而且直接参与课程实施,因而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锋力量。要真正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而国际化课程内容的讲授,又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各高校对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已经开始重视,但与发达国家和研究型高校相比仍远远不够。由于国际化师资不足或教师对很多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课程国际化的进程受到诸多阻碍。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课程的考核上,仍采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课程论文、大作业或自主学习考核方面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师资水平、师资结构和师资数量的制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充分的保障措施,鼓励本校教师海外留学和进修,更新教师课程国际化理念,熟悉国外高校的课程规划和课程设置,在扩大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增添课程国际化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和待遇吸引海外学者,重点引进和聘请海外高端人才,从而有效充实本校教师队伍。坚持“送出去培养”与“赴海外引进”双管齐下,大力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篇5
关键词:装饰图案;海南岛;本土图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7-02
一、装饰图案课程现状
“图案是在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的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装饰图案课程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老一辈图案家从日欧引进的、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经过国内近一个世纪的设计教学实践与发展,在与中华传统图案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成为我国艺术院校设计教学的基础。80年代,随着“三大构成”的引进,艺术院校的基础图案课程所走的路越来越窄,以至成为从“搜集素材、写生变化”起,画到植物、动物、人物为止,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学科来说,未免过于片面。
装饰图案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装饰图案课程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图案记录模式和创作经验,总结了装饰图案的概念、内涵以及进化发展,对使用不同的工艺、不同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征,以及图案的形成法则、绘画的方法、造型规律以及有色系与无色系的不同表现方法等方面作了分门别类的了解与学习,并手绘大量图例。
近年来,国内艺术机构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传统图案作为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知识,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装饰图案教学作为一个培养当代艺术设计师的重要课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有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应随着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初探海南岛本土图案
装饰图案是民族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轨迹,每个民族的传统装饰图案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装饰图案,可以用来显示某些特性,承载历史记录,或作为一个特定的象征。图腾远古崇拜、神话和传说、历史传统、现实意义,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浪漫民族装饰图案。本土装饰图案是识别各民族外部形象的图形符号,与图腾崇拜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神话传说和历史的记录,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其意义是吉祥、平安、勇敢,民族传统图案反映生产劳动中的审美意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
海南本土图案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或中国的少数民族当中数量最多最丰富的,也是最原始最传统的,图案纹画是对民族祖先的颂扬,以及对真、善、美心灵的真诚记录,祭祖是土生土长的海南民族自古以来的习俗。艺术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记录家庭环境、劳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风情的图案设计的艺术,是一部完整的海岛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海岛本土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祖先经历了文本创作的演化阶段,即“刻木为契”,从“刻木为契”到“装饰图案”,海岛本土民族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
具有文化色彩的本土图案的涵意,乃是天人合一,保佑平安。他们坚持将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艺术进行传承发展,进而保存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图案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如此巧妙地构思,构图、色彩及工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又是那么的合适,既是一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又是团结和和谐的艺术语言,能表达思想,并显示出其特殊的形式美。
在本土图案中,图腾崇拜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图腾”一词最早为清代学者严复所用,而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家”、“标记”。在原始的信仰中,本族人是来自一个特定的物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和动物有亲缘关系,如此,图腾崇拜与祭祖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他们的祖先来自植物或动物,或是与这些植物或动物发生关系,因此,这些植物和动物,成为先民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在以蛙图腾为主的海岛文化中,青蛙图案在本土图案的每个支系中随处可见。从深层意义上讲,海南本地图案的本质是图腾崇拜的内容观念向艺术形式演变中积累的结果。到现代,海南本土民众仍有许多保留图腾崇拜的遗迹,一些现有的服饰、器皿,无论是色彩、图案、款式,都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意识。
在海南岛本土图案选择的主题上,因为人们追求的祖先和自然物崇拜传统,所以图案中多引用人物、动物和植物。这些人物纹、动物纹和植物纹图案,在制作手法上不单纯模拟自然景物,而且通过族人的经验,通过精湛的工艺,改变图案形状、性质,反映在服饰、器皿中。这些图案夸张、大胆设想,使用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线性几何形式使纹样整齐,富有装饰风格,图案美观大方,有知名度和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海南本土图案约160种,归纳起来,可分为6种类型:第一类是人形纹;第二类是动物纹;第三类是植物纹;第四类是日常生活生产工具纹;第五类是由线性几何组成的图案,例如直线、曲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第六类是汉文字所组成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是黎族服饰、器皿中最常用的。从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中可以看出,本土图案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渗透。海南本地图案,既是地方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是该岛本土的历史传统、民间风格的写照。
三、海岛图案与现代图案课程融合初探
上面的两点介绍,是笔者工作几年来对于图案课程和海岛本土图案的一些粗浅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立足于海南岛,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我们在大陆所学的、所思的、所看的、所了解的,还有课本上要求我们教授的,一股脑地全部倾到学生身上,也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吃透与了解这门装饰图案课的真谛。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在海南岛生活学习了4年,却没有接受到海南岛的优秀文化信息。我们要把海岛民族的元素带给学生,也让学生把海岛民族的元素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海南岛当地的居民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们在海南岛地区的学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附近,但学校的培养方案和办学的目标与内陆基本是一样的,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在装饰图案课程内容中缺乏民族文化。现在的一些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很少有民族文化课,学生虽然在学校四年,但对当地文化知之甚少,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尤其是在目前经济文化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艺术专业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展自身,值得深入探讨。作者认为,艺术这门学科,无论是纯粹的绘画或设计,都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看法,也就是说,是思想的问题,绘画和设计是表达设计者思想的手段。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需要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了解艺术的基本问题,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这样才可能创造一个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如何提高认识?除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欣赏,审美能力,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环节,因为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底蕴,是装饰图案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唯一标准”。海岛本土图案,是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图案的表面似乎是自然图像的简单组合,却是本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本土文化的精髓,是本土文化的视觉反映,反映了当地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本土图案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储存了可贵的知识情感和科学技术,其中包含古人创造的最原始的精神与审美。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有继承海南文化精髓的权利和义务,将这些经典文化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去。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在严格按照课程大纲安排的前提下,首先提高学生的理论文化和艺术修养,因为艺术修养是当代设计构成的重要元素;其次,深化了解地域文化,因为地域文化将给我们带来艺术的创作灵感;最后,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可以把中国博大的文化融汇贯通。对于装饰图案课程,可以建立一个大比重的黎锦图案的章节,把本土设计理论和现代装饰图案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对图案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到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海南岛本土图案的基本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海南岛本土图案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重新认识到本地图案与现代装饰图案的结合意义。将图案赋予现代社会所蕴含的意义,将重新组合的图案使用新的绘画载体(非纸质材料)重新表现出来,设计出符合新时期的艺术创作形式。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又能被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设计的精神。最后,使之迅速成为可以转化的旅游纪念产品,此实乃一举多得。
四、结论
在几千年文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在每个时期创建了不同的成就,风格各异却精彩纷呈的异域特色在保持本土性的基础上不断升华,为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民族文化的代表、本土民族图案丰富直接的表现形式,将民族服饰耀眼的光芒发挥得淋漓尽致。现代设计专业大多数只注重技巧,轻理论,同时,他们不重视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必须重视开发和使用海南本土图案,将本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对历史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装饰图案设计需要有民族文化为其支撑,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将海南本土图案应用于现代图案课程中,严格来说,学生学的不是一门常见的装饰图案课程,而是海南历史和文化变化的标尺,具有相当的价值。海南本土图案文化享誉中外,自古以来都是相当受欢迎和尊重的,并已深入人心;同时,本土图案寓意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令普通大众喜爱有加。在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与海南岛传统文化相结合,敏锐捕捉时代的精神,洞察时代的步伐,将会是传统的审美体验和当代审美的新结合,将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的图案设计,图案设计应用于海岛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深层次也成为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明.图案基础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2]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M].桂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吕娜.平面设计专业开设黎锦图案课的必要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11).
[4]张翠真.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装饰图案课的教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5]曹春楠.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服饰图案艺术比较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1.
[6]彭佳丽.装饰图案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J].美术大观,2012(3).
篇6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新办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
作者简介:付达院(1979-),男,湖北黄梅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副主任,讲师;单胜江(1963-),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教授。(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浙江省教科规划研究课题“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问题的探究”(项目编号:SCG325)、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及实施战略的探究”(项目编号:12YJA8800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6-03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国际化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起步,包括中国、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世界高教发展潮流。针对进入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不再仅仅是研究型院校或重点院校的战略考量,它更需要我国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及全球化视野整合至其高等教育目标、功能和过程之中。而在其中,新办本科院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或缺。
一、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课程国际化(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高校课程适应信息社会变革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与实现目标的有机结合体。作为实施过程而言,它不仅表现在高校课程对外来文化和科技精华的吸收融合,而且表现在本国优秀文化和实践成果的对外推广;作为实现目标而言,它主要体现在通过课程国际化的体系构建和规范设置,从而使本国课程体系在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充当本科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国际化通过课程与国际之间的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了高等人才培养质量。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扩招政策。为满足扩招的需求,全国有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学校一般被称为新建本科院校。据统计,2010年全国总共有792所普通本科高校,其中新建本科高校有261所,新建本科高校的数量占全国同期普通本科高校的32.95%。2010年之后,这一发展趋势丝毫未减,譬如包括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湖南长沙师范学校等筹备新建本科院校在内,教育部列入2013年考察升格本科的高校多达39所。由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新建本科院校都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持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消除新建本科院校“成长的烦恼”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而新办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建设,也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新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国际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国内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且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走向世界人才市场。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能够立足生存之根本。
二、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即单纯开设国际课程阶段,如设立“世界历史”、“国际经济”、“东方文明”、“欧洲法律”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实际上可能仍然采用中文教材,但它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学科的特点;二是课程国际化发展阶段,课程讲授中以比较视野增加对国际背景、异域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深入诠释,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等多种手段,将课程国际化内容融入其中;三是课程国际化成熟阶段,即国际课程本土化阶段,开设国际课程以及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去,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国际导向成为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如通过模拟动态教学、远程跨域授课等开放课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推动课程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不仅已经把国际化理念运用到高校课程体系构建中,而且在多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适应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常态化国际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已经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已经推进到第三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国际化兴盛于欧美研究型大学,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得以加快,从目前看来,上千所普通本科院校只有数十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在课程国际化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推进,现已推进到上述的第二或第三阶段。譬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多所研究型高校,不仅早已进行课程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措施。[1]
而对于我国新办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尚未有这类课程开设的要求、受限于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师对这类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学生对这类课程不感兴趣、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经费不足、师资不足、课时所限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其中绝大多数刚刚完成从课程国际化初始阶段到课程国际化形成阶段的跨越。
2.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以及我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建设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课程国际化理念的贯彻有待加强。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浙江外国语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等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上述高校100%认为课程理念国际化的核心是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国际应用型人才,并合理实现中外课程的交叉融合。这一调研结果体现了国内高校对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理念的实用化倾向,也说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已有很大提高。但课程国际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引进国外教材、开设双语课程等实践手段。课程国际化理念应贯穿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材运用、教学组织等整个教学过程与各个培养环节之中,而这恰恰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薄弱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国际化理念是高校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前哨,课程国际化意识与观念贯彻不力是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进程中的首要障碍。
(2)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还是课程管理、课程评价,都没有真正确立相应的国际化战略。如果我国许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明确课程国际化战略的基本依据,要真正实现课程国际化就变得相当困难。根据课程国际化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大高校的调研,除了能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某门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操作能力等两项内容达成一致外,选择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强调适应全球化发展需要的能力、与国际对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课程国际化目标选项的高校仍占一定比例。可见,我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关键。然而就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现状不容乐观。根据本课题组2013年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归纳的九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中,其中有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等三类课程至今仍然停留在尚未起步或初步规划,其存在落差的原因在于师资不足,特别是不仅具备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能够接轨世界和洞察前沿的国际化师资尤其欠缺。由于受到资金和政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教师出国研修的机会相对不多,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偏少,而聘请国外专家、教授的比例更低,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建设。[2]
(4)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亟待加深。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反映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观和课程设计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深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内容仍然难以反映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和最新动态,从而形成其最显著缺陷。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6所普通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国际化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外某个或某些区域相关的研究课程已经稳定成熟,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基本处于执行发展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国际职业素质的课程、培养跨文化交流与交际能力的课程正在进行从执行发展向稳定成熟的阶段性跨越,专门针对海外学生或国际留学生设计的课程亦基本处于从初步规划向执行发展的跨越阶段;而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高校课程内容国际化的发展水平仍居于较低水平。
(5)课程输入和输出的严重不平衡。课程交流的对等性是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注重课程输入和输出的均衡,因而在向其他国家输入先进课程的同时,也向外输出本国优秀课程及其相关内容;在接纳外来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同时,也通过招收国际留学生或短期交换生等方式,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并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譬如成立至今不到30年的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可以为海内外学生量身定制地开辟国际班,开设“国际企业与贸易”等国际化课程。而相比之下,我国新办本科院校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根据课题组对泛长三角地区6所高校的调研,认为既要保持本国的特色与优势,又要吸收其他国家高校课程中的精华的比例高达100%,而其中仅有50%的高校认为不能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之中,应该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针对全国而言,相当多的新建本科高校仅仅为了招生的需要,盲目地输入国际课程,生搬硬套地引进国外教材,却全然脱离了自身特色和实际。外来课程吸纳过多,而合作交流相对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所有课程框架中所占比重过低,国际留学生招收工作刚刚起步,课程的输出和输入严重不平衡。
三、推进新办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的对策思考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在课程国际化观念、课程国际化战略、课程国际化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课程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提升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水平,要从以下五大方面着手:
1.根据新建本科校情,走特色化的课程国际化道路
特色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正确选择,这一点对新建本科高校更是如此。纵观世界大学发展历程,坚持走特色化道路是许多低起点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譬如坐落在威斯康星州首府麦迪逊市的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在美国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一跃进入世界大学100强之列,并获2012美国大学表现评估中心美国大学排名第3名和2011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大学排名第19名。威斯康星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于:自建校开始一直坚持走面向实际且注重实用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可见特色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尽管世界各国课程国际化理念有着很大差别,国际化形式和途径也有较多不同,但坚持自身特色是其共同点。譬如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历史悠久,到目前几乎全美高校都在实施课程国际化,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课程国际化规模,并特别注重课程国际化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澳大利亚,体现国际学科特征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24%,通过国际比较和借鉴使得传统课程内容得以延伸的课程占课程总量的18.4%,构成其高校课程国际化的鲜明特点。因此,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和新建本科校情,探索并制定出一条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课程国际化发展道路,是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以本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确立课程国际化战略目标
学科是新课程的重要依托,课程的国际化发展始终与学科紧密相联。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所有学科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对部分优势学科实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以加快其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步伐,让一部分学科及相关课程先“走出去”,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课程领域,从而带动高校课程的全面国际化。可以说,“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始终是一条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法宝。譬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还只是一所二流大学,课程国际化程度非常低。面对极其严峻的发展形势,斯坦福大学依然打破学科平衡发展的传统,实施“学科冒尖”发展战略。如今的斯坦福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国际著名大学,也正因其具有浓厚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学生前来深造。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依托本校优势和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形成发展重点,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政策、课程建设资金、课程建设资源等方面对优势学科进行扶持,有效加大对先行课程国际化的支持力度。通过优势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国际化,带动其他与其相关的学科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实现所有学科课程的国际化,从而全面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国际化发展。
3.做好本土化批判性吸收,建立科学的课程国际化模式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国际化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之后,就能够解决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产生的隔阂和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全球通人才”。但课程国际化并非抛弃本土课程或者与本土课程相背离,本土化支撑着国际化,而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的升华和发扬,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使本土课程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真正实现交叉融合,,共同发展。在分析、比较、筛选和鉴别的基础上,课程国际化逐步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和科技精粹融入到本土学科专业设置和国内课程教学实践中来。它不仅强调民族经济文化和全球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体现在国家民族精华和国际有益知识的兼收并蓄。简而言之,国际化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狭隘的爱国情感,而重点在于培养其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引进与输出之间的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课程模式设置上,而且表现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多地是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标杆,通过学习、借鉴和引进他国的优秀课程资源,甚至不少高校直接运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在吸收引进过程中,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应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去,这一点无可非议。但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新建本科院校校情的不同以及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差异。在课程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路上,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充分意识到该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国际化模式,从而使课程真正实现国际化。
4.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
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规模,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者的质量。[3]教师不仅主导课程设置、传授课程内容,而且直接参与课程实施,因而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先锋力量。要真正地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课程内容不可或缺;而国际化课程内容的讲授,又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各高校对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已经开始重视,但与发达国家和研究型高校相比仍远远不够。由于国际化师资不足或教师对很多课程的国际化意愿不高,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课程国际化的进程受到诸多阻碍。
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课程的考核上,仍采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课程论文、大作业或自主学习考核方面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师资水平、师资结构和师资数量的制约。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国际化培养和引进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方面各高校应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充分的保障措施,鼓励本校教师海外留学和进修,更新教师课程国际化理念,熟悉国外高校的课程规划和课程设置,在扩大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增添课程国际化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和待遇吸引海外学者,重点引进和聘请海外高端人才,从而有效充实本校教师队伍。坚持“送出去培养”与“赴海外引进”双管齐下,大力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5.融入应用型国际化高校评价标准,建立课程国际化评价体系
课程管理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课程评价则是课程优化的重要基础。课程国际化不仅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国际化,也包括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国际化。世界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目标取向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评价和主体取向评价所超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的评价方略。其二,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的应有之义,许多发达国家高校从多个角度并运用不同策略对课程体系进程合理评价。而尝试着与其他国家高校或国际组织联合实施对本国课程的综合评价,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课程评价策略。其三,课程设置最终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等在内的学生发展评价,已成为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4]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质量必须按国际上通行并能够接受的标准改革课程,除了要得到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承认和共同尊重外,还应该融入到各国应用型高校课程之间共同的条例规定和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去。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改革方向应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课程论文、大作业、实验操作等考核形式都应融入到新建本科院校的考试体系中来。融入应用型国际化高校评价标准,建立课程国际化评价体系,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毕晓玉.我国重点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尤丽.浙江省高校国际化课程设置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7
关键词:现状及问题;课程建设;课型实施;建议方式
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和西部大都市,越来越开放和国际化,多元文化的浸入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儿童的视野,但是对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哪里?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西方的文化?文化意识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如何把握这个时代下文化教育的契机,给孩子们更好的观念引领,并奠定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
时展的现状和课表的要求,都让现代的小学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以什么为载体,用什么方式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背后又应该有着怎样的理念支撑?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在“文化教育”逐渐成为热点的今天,一些学区和学校都在建设相应的课程或开展相应的活动,然而,教学资源的匮乏,对教师本身文化内涵和底蕴的要求,都使文化课作为常规课走进课堂的路上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只能以主题活动的方式点缀在基础课
程中。
如何将文化课建立成一门课程,在资源提供、教学材料和教学建议上都要求老师有明确的操作性,使文化课程具有长效性呢?如何使文化课不仅是一个个活动,而是长期走进常规课堂,在一节节鲜活的课堂中给学生以引领和滋养呢?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资源包的建设
文化课最缺乏的就是资源,对于异国文化,很多老师都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如果每一堂课都需要老师去寻找、整理、归纳大量的资源信息再实施教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要解决文化课程的系统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源的问题。
在文化课资源的建构中,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建构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式,以国家为单位有丰富而鲜活的资料可供重组,而在资源的形式上,视频方式更加生动,也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基于这两点,在文化课程资源包的建设上,课题组采取“以国家为单位的视频教学片”的方式呈现。在教学片内容组织上符合两个原则:
第一,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且充满趣味性。
第二,符合文化认知的层次: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基于这两个原则,课题组从图书馆、互联网、专题片、旅游局、专题图册中进行了大量信息的筛选和重组,再在后期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加工编辑,形成一部部15~30分钟的国家专题片,并把这个系列命名为“玩转地球”校本文化课程专题资料片。
完成了资源包建设,解决了最大的课程资源的问题,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安排才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呢?
2.课程设置的构想
由于小学生跨越了6-12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可以上文化课,但是,认知水平和特点、思维特点和水平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文化课的设置上应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同样一个主题国家,在小学阶段学习两次。低段的文化课目标要求和高段文化课要求不同,螺旋上升。
基于这种“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结构,课题组把文化课安排为两轮,一共筛选了15个代表性国家(或城市)。“1~3年级”第一轮,4~6年级第二轮。虽然两轮中学习的都是这15个国家(或城
市),但是目标、策略和教学方式都不同。
在具体的国家(或城市)设置上,遵循由远到近,由熟悉到陌生的规律,一个学年设置5个国家(城市),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年一个轮回下来,学校便集中了15个城市(国家)的1~6年级的教案初稿,每一个城市(国家)都有6个年级的教案,供下一年自己的年级升高时参考使用。
3.文化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我们将校本文化课程的总体目标设置为:在教学片的辅助
下,用体验、比较、讨论、思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异同,建立文化间“”的观念。既热爱本国文化,又接纳和尊重异国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国际视野和胸怀。
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再结合不同年段孩子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和水平,低段文化课围绕文化体验、参与和简单感知为主;高段文化课以文化比较、讨论、思辨为主,设计课堂教学。
三、不同课型的实施建议和方式
同样一个文化课资源,在低段和高段目标和实施方式各有侧重,现在以“法国”为例,阐述同一资源在不同年段的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视频材料和再构文本,感知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法国和中国文化的比较,初步形成“兼容并包”的国际意识。
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依托的是校本文化课的视频所提供的资源,并依据资源和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合孩子学情的文本再构。学生能够在视频资料和文本资料的帮助下,进行文化感知、比较和思考。
本课行进的主线是文化的比较,从对上一课时的国家标志物复习,到本课的国旗和宫殿建筑,都以两国进行对应比较,最后上升到“We love our palace of museum, but we like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too. because they are both good architectures.”“They are treasures of our humanbeings”的国际意识。
学法分析:
本课尤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培养,多次运用讨论等方式产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注重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表达自己独有的看法,力求在课堂中对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所体现。
教学过程:
1.warmer:greeting
2.revision:In last culture class,we went to a country,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things,there is Triumphal arch(凯旋门),there is
perfume,what country is it?
France(板书)
3.presentation:
symbol:
France is famous for its perfume and Triumphal arch,what else?what is France famous for? Watch the video and answer:what is France famous for.
(1)What is China famous for? Discuss in pairs. (板书)
(2)Practice in pairs:
A:France is famous for...
B:China is famous for...
National flag:
(1)Look at our national flag,what shape is it?what colour is it?what is on it?
(2)How about the national flag of France? Let’s watch.
(3)try to describe the national flag of France.
Palace:there is Forbidden city in China ,there is Buckingham Palace in England,there is a a beautiful palace in France,too. What is it?
(1)Let’s watch and answer:what palace is i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lace?
激励机制:两大组PK,the more,the better,说得越多,得分越多。
(2)let’s read the text and answer:who built it?When is it built?Which part is the most beautiful?学生自读材料后找出相关信息
回答。
(3)Watch the video again,learn sentence by sentence,在此过程中扫清障碍,逐句理解大意。不做扩展,达到泛读的理解层面即可。
(4)Read it by yourselves,circle what you don’t understand.
(5)Check their understanding. T or F.
4.Show some pictures of the forbidden city
Which do you like ,the forbidden city or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why?
Discuss in four and tell us.
Summary:we love our palace of museum,but we like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 ,too. because they are both good architectures.
5.Pair work:Compare France and China,what are the same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t,fill in the blanks.
过渡:China and France are different,but they have many common points. Look,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o to France and China.Why?
6.Summary:They are both ancient and splendid country.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o to France and China to enjoy their special culture.
Whatever the forbidden city or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whatever the food or the drinks,these treasure belongs to all the human beings.
So,enjoy different culture,protect all the tresures.(板书)
Feed back:
1.这节课试讲之后,感觉学生的思维被调动得很活,真正在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说的,如China is famous for,学生说到了China is famous for china,China is famous for firework,China is famous for painting,for paper,for Sichuan dishes,思维之活跃,知识面之宽让人惊喜。
2.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当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alace,运用激励机制时。两大组的学生说出了很多东西,一直到时间到都还源源不断。
3.讨论这种合作学习策略非常有效,困难的问题讨论之后马上就有生命力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
4.遗憾的是没有上到最后的比较和提升部分。
5.Famous for,build 等需要产出的词,学生因为之前没有学过,产出显得困难些,但不是很影响他们思维的表达。
6.国旗的介绍应该在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中,视频部分出来的顺序是在标志物之后,不符合文化课的认知层次。
7.今天进行了第二次试讲,这个班的思维活跃程度和语言基础比上次的班级稍微弱一些,但是也非常正常。
但是,在文化比较的主线中,今天明显感到最后的提升还不够,没有提升到“人类共同的财富”这个角度去,要在最后的提升部分再进行童趣化的设计,让一些观点以儿童的角度说出,教师再进行有效总结和提升,同时,要配合板书的两国共同点的归纳。
另外,在文本处理上,要采取泛读的方式,今天在文本处理上很像阅读课、自读、勾画生词、检查理解等,这些步骤可以简化,学生理解即可。
最后,文本的架构要变,减去长繁难的句子,增加可以描述两国的句子架构,学生在学习了法国文本后就可以根据句子架构来描述中国的基本情况。
总之,在地球越来越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具有“国际理解”和“国际意识”已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在这样一个时期,构建一个系统的文化课程并在日常教学中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校希望通过文化课程资源包、课程结构及实施建议,解决文化课从资源到操作上的问题,最终让学生在鲜活的日常课堂中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开阔国际视野,形成初步的国际公民的意识和观念。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流.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10-27.
[2]杨小玲.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
篇8
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素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誉,有“沂蒙泉乡”之美称,这里群泉争辉,灿若明珠,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铜井十八泉。有诗赞曰:“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除了有名的金波、玉液、大河、响鼓、竹泉、温泉六大名泉,因泉立村,村泉相依的还有龙泉、马泉、辉泉、南泉、曹家泉、两泉,等等,铜井泉出如筛,山河为之生色,人民受其惠泽。目前,积极打造魅力铜井,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山东逍遥游示范基地,铜井镇被定名为“沂蒙泉乡”来作为品牌来打造。结合泉乡文化,以沂蒙泉乡本土“泉”的特色,以“泉乡泉水”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学校建成以泉乡文化为特色的农村学校,提高教师的本土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内涵、有品位、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一、具有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设计
基于以上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注重对镇域泉乡泉水文化和学校本色等两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将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基于乡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成书系统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采用了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
1.关于沂蒙泉乡品牌资源。其一,以沂蒙泉乡的历史底蕴为内容,开发出“泉乡史话”单元。沂南县志载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誉,铜井镇亦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沂蒙泉乡”的品牌特色而闻名于世。此单元收录的文章,将用不同体裁,从不同方面来描述泉乡繁荣、历史变迁及风土人情。其二,以铜井名人、名人与铜井为题材设计“名人泉乡”单元。铜井人杰地灵,以泉著称。有不少名人雅士留恋此地,引发了对铜井由衷的赞美。本主题单元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从中让他们感受到活泼、晶莹的铜井三泉,欣赏到西汉元凤的凤凰石刻,领略到雄伟、壮丽的八角墓……其三,以“泉乡泉韵”为主线,开发泉乡“泉”的文化。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正是这山山水水,一村一石,为诸多的文人骚客提供了素材,写出了优美的诗篇。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正是有了这甘美的泉水,才使得铜井人生活得滋润、幸福。让学生走进铜井,走近铜井的泉水,和他们的心灵相约,一起聆听她那优美的乐章,可以从中启迪他们的心灵。
2.关于学校资源。其一,将学校的本色进行充分挖掘,以学校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学校发展、变迁、风貌为内容,开发相应的“本色校园”单元。其二,根据教师的不同能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单元——“书香杏坛”。其三,针对丰富的学校师生资源,开发体现生生、师生之情的“师生依依”单元。实践证明,教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校特色,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和师生的真正融合,从中让他们充分了解课程、了解本土特色。
二、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应用影响及创新
1.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基于镇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在目标定位问题上,结合镇域内泉乡文化的大背景,开发《泉乡杏坛》校本课程,实现了学校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各自互补,填补了镇域校本课程的空白。其内容主要立足镇域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根据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都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从而达到以校本课程辅助国家课程实现育人的目的。
2.校本课程形式体系上的创新。校本课程《泉乡杏坛》纳入学校课程表,确定开设各年级课程的名称和开设时间,编写校本教材《泉乡杏坛》,做到人手一册。在教材编写体系上,编辑出版低中高三册:低年级开设拼音版,中高年级开设普通版,每册共分四个单元,其中低段22篇,中段20篇,高段20篇,然后按四个单元共装订出一本综合样本。其内容以泉乡文化为背景,以“泉乡—校园—社区—自然”为主线,分层逐步渗透和实施主题教育,充分展示区域性、生活性、活动性、层次性、渐进性等编排特点。
3.校本课程应用评价形式上的创新。调查发现,建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评价多元化,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实现协调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具体日常考核与评估由专人负责,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评分,每学期期末由教研室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最后以评语的形式体现在《素质报告书》中。同时,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加强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态度,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而对学生研修的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则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笔者认为,要在学习活动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4.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体系上的创新。学校确定了一系列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题目、研究编写校本课程、探究新课程改革下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同时调整、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实验,对校本课程实施综合评价体系策略研究,并研究确立实施推广的方案及校本课程指导用书材料的编写。在编写组织实施过程中,以“课例研讨”明晰开发内容,以实践活动拓展研究主题,以“实践应用、改进补充、形成系列”的思路,逐步完善教材的开发工作,促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总结、反思,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探索、确立并比较、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模式,使之趋于完整而又合理、具体并行之有效。
5.校本课程研究对学校核心文化的影响。借助沂蒙泉乡的品牌优势和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以泉乡文化为背景,以校本课程《泉乡杏坛》为依托,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泉乡文化氛围,同时充分挖掘校本资源,让生态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农村生态学校,在校园文化上力争旧貌换新颜,建立了以泉乡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楼文化长廊,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科学家画像、名人名言,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潜移默化地受到泉乡文化的熏陶,达到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目的。放眼望去:“树泉乡形象,创杏坛品牌”;近处着眼,墙壁上点缀着一些精致的“铜井三泉”的诗句,在“红花绿叶”的簇拥下格外引人注目。“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玉液奇泉何所从,暗河一现闪明眸”、“秦时幽境汉时村,有凤来仪说到今”、“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垂柳碧波映山哨,香山湖畔乐垂钓”——活泼、晶莹的铜井三泉,西汉元凤的凤凰石刻,徜徉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品味着这些真诚而富有人文思想的诗句,学生定会为铜井小学塑造泉乡校园文化的绚丽多彩而陶醉。学校在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时,专家评审团对有关本课题与形成的“泉乡”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有机结合的研究与实施中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赏。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还只是外在的表象,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髓,让这“泉乡校园文化和经典管理文化”嵌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是根本。如校徽(周中亮设计)、校训、校歌(李克风、张清华词,李克风、张志刚曲)、教师之歌(周中亮词,贺俊福、周中亮曲)等都依托校本课程研究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与实施。可以说,以基于镇域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依托,开展“打造泉乡校园文化”的实践,逐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也正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内在动力。当然,在这期间,笔者也有许多困惑和迷茫,比如:教师现有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课改要求的标准?自编的教材其科学性、系统性到底如何?校本课程的评价如何能突出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如何进一步研究、确立实施推广的方案及校本课程指导用书材料的编写研究,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篇9
一、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缩影,广大农村物产丰富、文化厚重,各异的民族习惯,独特的地域风情孕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民风。了解多彩的人文风情,学会注目脚下的土地,学会回味已被湮灭的岁月,学生们宛如置身于一个时空隧道,穿越了历史,透视过去,审视现在,t望未来。于是就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自身力量的充盈,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学生们就会心生自然的情感,倾注更大的爱心去关注这块赖以生存的大地,及其这大地上的生灵万物,有感于心就会用手中的笔去主动描绘,自然表达。
本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乡土文化最真实、可感知、可体验。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它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学生带着兴趣去关心脚下的土地,去领悟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既为他挖掘了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又为他夯实一个丰厚坚实的精神底子。这种亲身亲近自然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他国风情,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学习本土文化是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本土文化中把许多伦理道德、教化礼仪、为人处世之法都包容了进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春风化雨般润泽于灵魂深处。年轻的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海量的信息,多彩的活动,美丽的自然,深邃的知识对他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处理好课内外的延伸,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放松身心,亲近乡土文化,会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个体的发展起到有很大帮助作用的。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是围绕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而展开,其出发点与落脚点也离不开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所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校本教材开发,其本身就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挑战,其一,唤醒并激活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教材的选择,老师一直以来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执行者,而教师也被称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但是,校本教材的开发,会让教师转变课程理念,并改变课程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其二,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会让教师走出课本、走出校园,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民风民俗,并把了解到的东西整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以主人翁的态度和身份传承地方文化,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全方位地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不仅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校本教材应该以学生的需要而不断地调整,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单向选择,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冲突、整合的双向磨合过程,是一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再实践――再改进”的循环开发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建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传承本土文化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地球一天天地缩小,跨时空的信息传递和密切联系,“全球化”和“地球村”既已形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文化的全球化正是以这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因为只有多样性的存在才要求交流和融合,才要求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亦是全球文化的一分子,而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土文化进入语文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正是发展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融合的同时,一些原有的本土文化也在社会的进程中悄无声息地淡化甚至消失,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尤其像时下许多人才外流严重,经济后盾不强的农耕边地,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一些原有的村落正在慢慢消失,那些曾经的沧桑岁月和光辉历史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另外,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想法设法脱离农村,涌入大城市,家乡的本土文化亦在渐行渐远的脚步下,被日益淡漠。这样,把当地的优秀文化搜集整合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也是保持和传承本文化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完善语文教材体系
乡土文化注入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利用,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为不同的地域其课程资源与众不同,千姿百态的地方课程资源大大活化并补充了单一的国家课程的内容,拓宽了课程资源的范围与种类,有效地改善了课程资源的品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语文校本课程,亦是众多地方课程中的一朵浪花,它将学生从静态的书本场景引向动态的生活场景,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体现生活,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也使语文课程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
篇10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科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科教学服务的特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有利补充,在内容选取上应使学生充分体会信息技术教学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它能够动态地展现出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运行变化规律,为“数形结合”创造一条便捷的通道,它不仅能为几何模型的绘制提供信息,同时也可通过图形变换的动感,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在学校理科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普及。目前,国内许多高中将其开设成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二、设计概述
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澳大利亚教师Maltin Dougiamas在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软件。该平台界面简单、精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界面,增减内容。
本课程在Moodle平台下进行,利用平台中的资源模块、程序教学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讨论模块、评价互动模块等功能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理论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程重点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通过独立探索、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环节完成几何画板课程学习所需知识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期分析
1 内容分析。课程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几何画板》,要求学生能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几何画板制作方法;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
Moodle平台对课程中概念性知识及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呈现更具有独特的优势,概念性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网页、文本等形式呈现,并可通过增加一些与几何画板知识相关的站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技能操作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可通过程序教学模块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使用几何画板,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添加视频、Flas等学习资源到平台中,直观地让学习者掌握几何画板作品的制作方法,并了解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2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熟悉几何画板窗口组成;②掌握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的方法;③了解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几何画板中相关工具的使用,熟悉软件的基本作图方法;②通过构造、参数、度量等菜单的使用,画出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及相关带参数方程图形,完成三角形面积公式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参与实际操作的态度;②树立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协作、互相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点:使用几何画板制作相关几何图形的方法。
(3)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制作不同的几何画板作品。
3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学生通过先修课程《信息技术基础》必选修内容,其自身已具备了一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4 教学策略。本课程的教学策略选择的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主要环节为搭建脚手架、进人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
(二)教学过程
1 搭脚手架。(1)教师活动:围绕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学习目的及步骤;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学习资源。(2)学生活动:通过平台查阅学习目的及步骤。(3)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4)具体资源及环境:Moodle文本编写页;PPT文档:Word文档。
2 进入情境。(1)教师活动:让学生回忆数学、物理课的教学情境,观看案例,讨论使用几何画板制作几何图形及用于教学的优势;布置学习任务,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学生活动:进入几何画板优势讨论区发表观点:应用所提供资源完成点、线、圆等基础操作学习。(3)设计意图:将学生引入情境。(4)具体资源及环境:几何画板优势在线讨论;Word文档。
3 独立探索。(1)教师活动:教师演示――构造、度量、参数等菜单的操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制作方法、验证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带参数方程Y=KX+B的图像制作;让学生分析其构造菜单应用方法、构造原理:布置任务,并对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失误作适当的提醒,学生独立探索图形构造方法。(2)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学习图形构造操作、思考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验证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带参数的抛物线方程图像的操作。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帮助文件、讨论区、老师获取指导。(3)设计意图: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适当提示。(4)具体资源及环境:PPT文档;Word文档;探索问题讨论区。
4 协作学习。(1)教师活动:根据上一环节布置的三个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速度不同,教师在学生制作时进行巡视,在不打扰其他同学的情况下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布置课外任务:利用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加强对构造、度量及计算、参数图像的学习,完成图形变换内容学习以及了解几何画板在不同实践学科的具体应用。(2)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方式(3人一组,每人完成一个任务)完成作品,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完成后小组间利用作品讨论区,相互交流各自的制作心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度量及计算、函数图像的学习与制作[制作一动画按钮,画正弦曲线,验证勾股定理,实现函数图像的绘制及完成利用图形变换,绘制车轮在平面上滚动中,轮上一固定点的轨迹(摆线)]。(3)设计意图: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具体资源及环境:PPT文档:Word文档;作品讨论区;作业区。
5 效果评价。(1)教师活动:学生以小组提交作品后,教师利用互动评价模块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的作业等级并给出反馈意见(由于时间关系,教师随机抽取两个组进行评价,其他作品评价待课后完成),进行教学总结。(2)学生活动:学生进行作品自评及互评,也可对作品写出评价反馈意见。(3)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4)具体资源及环境:互动评价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