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三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其发展是世界性趋势,澳洲一些大型综合医院既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服务,同时也承担该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1]。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对维护公共健康安全,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改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具有积极的作用。三级医院利用自身的优势,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以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如何走适合我国自己社区卫生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1社区卫生人员基本素质不齐 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大多为各医疗机构分流出来或原有人员,仅受过中等医学教育,这些人员部分政治思想素质不强,业务技术水平较差,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理解,不具备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据资料显示辽宁省城区以下卫生机构主要由中专和少量大专学历人员组成,职称结构以初级职称为主,年龄结构以中年为主。沈阳目前参与卫生服务的2154各医务人员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20名,占4.77%,具备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有526名,占20.92%,初中以下学历的有1868名,占74.31%[2]。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胜任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这“六位一体”任务。在知识、工作能力方面尚需要较长的时间培训方能达到全科医生的标准,难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高水准,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效,影响社区的发展。

1.2敬业精神的缺失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进取心,平时不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凭旧知识混日子,应付日常医疗工作,遇到危急重症病人毫无信心可言,一推了之。在患者心目中不能留下良好的印象,得不到居民的理解和认可,势必又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3房屋陈旧、设备落后 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破旧,多年无法修缮,医疗设备全部为早年的心电图机,分辨率低下的超声,老式的X光机,资金入不敷出,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患者进社区像进入70年代的卫生院,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其信任感也无从建立,宁愿花冤枉钱去大医院治感冒,也不愿在社区不花钱治病。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医疗质量的可靠保证。

1.4缺少继续教育及培训的条件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资金相对短缺,维持日常开销已捉襟见肘,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继续教育及培训费用。相对于大的医疗机构,他们的知识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学术和职称晋升方向远远落后他人。

1.5不是医疗定点机构,居民报销难题 目前还有很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纳入居民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存在费用报销障碍,给居民看病带来不便,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6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产品质量偏低,无法满足居民的要求 因社区就诊环境、基础设施、医疗报销限制,不能适应居民基本要求,而医护人员的技能、学历、态度、解决问题的效果与三级医院差别较大,无法提供相同的服务产品,而社区卫生机构大多不具备全天24小时开诊的条件,诸多因素造成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信誉评价较低。

1.7管理相对混乱,各种体制并存 各种卫生机构转型进入社区,管理及资金投入不明确,机构设置不符合实际,生搬硬套国外、省外模式,有形式而无内容。各地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投入各不相同,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

2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2.1三级医院具备较大的人才团队,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弥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框架,使医疗服务从医院走向社区,由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医院的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3]。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医院选择具有丰富知识经验、高级技术专家进入社区,是将门诊有效延伸到居民的门前,将小病解决在社区,大病确诊在医院外,能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社区居民得到有效、快捷、方便、超值服务的同时,也赢得居民的信任。

2.2三级医院的高精尖设备,给居民与医院相同的服务质量保证。医疗服务质量除与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关外,和科技检查手段密切相关,利用医院的相关设备,可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医院的设备作为社区医疗的补充和扩展,使居民除享受专家的服务外,也得到医院先进设备质量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等于三级医院服务。优质医疗服务进社区,缓解门诊的压力,便于居民习惯于有病先进社区。

2.3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工作,对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专家的带教。培养全科工作能力和素养,定期的继续教育培养,逐步改变基层医院医生普遍水平及学历较低、能力较差,难以获得居民信任[3]的状态,三甲医院人才储备丰富,人员学历高、能力强、素质好、转型快,通过培训容易获得居民的认可[4]。

2.4建立病源的正常流向,双向转诊可落到实处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85%的疾病都是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给予解决,全科医生承担着社会医疗保险系统“守门人”的角色。有统计表明,我国大医院中有有80%的门诊量只需要在小医院就诊[5]。人群中80%-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解决[6]。由于人们的观念追求名医名院,导致本应在社区解决的小问题,成为流向大医院的主流人群,结果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载,浪费了医院的资源,加重了医院的压力,而三级医院借助技术实力、人员结构、诊疗设备、服务水平、急救能力的优势,可迅速转变社区居民的观念,使病源流向社区,缓解三级医院的超载负荷。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可将双向转诊变为现实,能有效的解决医疗上的标准不统一,社区与三级医院之间无联系纽带,缺乏标准流程及管理监督机制,在经济利益上不能协调的问题。三级医院和社区要各有侧重,两套机构统一管理,利益一致,利于病人健康保健在社区,患病治疗在医院,病后康复回社区的模式。小病、慢病不出社区,危重急症通过绿色通道进医院。摸索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

2.5有利于三级医院的发展

三级医院工作模式以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教学为三大主业,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三级医院单一临床医疗模式,赋予医院新的功能,进入了大卫生服务的范畴,变以疾病为中心为以健康为中心,增加三级医院发展的空间,是在新起点上的一个飞跃,对医院的经济效益、扩大市场的占有度,提升竞争力均有着促进作用。

2.6 利于科研工作,便于病人追踪,病历收集,资料统计,大型队列的研究。

3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构想

3.1直接投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医院抽精兵强将,改变陈旧落后的医疗环境和设施,组成结构优化的科室,可迅速开展日常的医疗工作。通过加强培训学习,使专科医生能及早熟悉全科医生工作的特点。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社区。这种模式便于管理,经济利益和医院一致,可视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出现问题的几率最小。

转贴于

3.2兼并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原有的一、二级医院,在地域上占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一定数量的社区人群。三级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是一二级医院所无法相比的,也是进一步可以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优势资源,满足广大病人的需求,解决一二级医院无病人的问题,利用一二级医院现有的病房、床位,使三级医院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这种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三级医院地域上的外延,扩大了三级医院的覆盖范围,选派业务骨干进入社区,改变原来医生业务水平及学历偏低、工作能力较差的状态,提升服务质量。医生的培训、继续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重点。

3.3联盟模式 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医疗联盟,社区依托三级医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共享;在社区医务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病人双向转诊、社区行政管理制定相应规则,建立目标责任。三级医院通过专家出诊、医疗设备对社区开发,为医生培训、继续教育制定计划并实施,建立双向转诊的快捷通道等,最终获得双赢结局。

3.4托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由三级医院负责,其隶属关系不变。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就管理目标及各项事宜达到一致。借助自身的优势,各科医生定期到社区服务,帮助开展业务工作,保证病人能够规范的完成各项治疗,使双向转诊工作易于开展。无需投入的情况下,扩大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服务产品的销售范围。

4 可能出现的问题

4.1我国卫生体制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条块分割,三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在管理上各有隶属关系,人财物的管理渠道错综复杂,在不同利益诉讼下,经济利益难以协调一致,导致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不能形成理想的合作关系。涉及到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等不同层面的政策措施与工作协调问题。

4.2三级医院管理层可能存在的重医院,轻社区的管理的方式,出现把社区卫生服当成了医院富余人员分流渠道之一[7]。医务人员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真正的医疗骨干没有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医院现行的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带入社区卫生工作中,医院扩大规模为出发点,把社区卫生服务变成医院的门诊,改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

4.3过于偏重临床医疗而忽略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临床医生多关注临床工作,医疗骨干不愿进社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获得政策、经济上的支持,引导居民在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实现“进医院,小病在大病社区”的就医模式。

4.4社区卫生服务尚未全部纳入到职工医疗保险,对康复期需要恢复健康的病人会产生费用的负担,不愿转入社区继续康复,一来增加医院床位的压力,二来浪费了医疗资源。医疗双向转诊有效的建立及开展工作,必须有社区基础工作先行,保证其无障碍接受医院转回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转诊的范围,使得职工双向转诊成为可能。

4.5社区卫生工作的法规制度缺陷,工作程序规范尚需要制定,存在着医疗隐患。尽早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人员严格教育培训,制定规范的医疗流程操作,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4.6社区卫生服务缺乏激励机制,补偿机制。政府对此应该拨出专款用于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对医生的补偿,同时在激励政策上采用优惠的措施,开展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越多,服务内容越广,服务对象越多,服务质量越好,获得的经费就越多。

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利于城市居民享受高质量的卫生服务,也利于拓展自身经济增长,对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就医格局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韩方群.中、社区卫生服务的比较启示.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06-1507.

[2] 张迅.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1999,(5):395-396.

[3] 孔抗美.依托三级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508-509.

[4] 黄涛,等.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86-187.

[5] 社区医疗悄悄改变社会健康模式.嘹望新闻周刊.2003,1,27.

篇2

[关键词]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人员;认知;态度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64-02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类服务人员是提供高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在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背景下[1],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影响到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这也是决定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成效的重要问题。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服务人员具有自身特点[2-3],因此,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也有别于普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在当前教育与卫生体制双重改革的背景下,针对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可以为提升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政策依据,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9月,在我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开展较为成熟的北京与济南两市按学校组织机构代码随机抽取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高校10所,按照机构规模每机构抽取工作人员8~15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为探讨和分析影响工作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和态度的深层次因素,选取部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服务人员进行深入访谈。

1.2 方法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阅读文献、小组讨论与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服务人员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与方式的认知与态度。并通过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定性研究主要使用个人深入访谈法。

1.3 统计方法

定量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定性资料主要通过阅读过录文本、编码、属性归类、进行解释等一系列步骤对资料进行解读。

2 结果

2.1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的态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92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对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持赞成和较赞成态度的有59名(64.1%);持一般态度的有26名(28.3%);不赞同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仅7名(7.6%);在经历由校医院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53名服务人员中,对转变持满意态度的占77.4%。可见,大多数服务人员支持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但也有个别服务人员不支持,访谈发现,不支持的原因是习惯传统服务模式的惯性思维以及对社区卫生卫生服务的不熟悉、不了解。

2.2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服务内容与方式的认知与态度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应开展的项目首先是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疗和健康教育,选择人数皆为73名(79.3%),心理咨询67名(72.8%)、健康体检65名(70.7%)、慢性病管理62名(67.4%)和传染病防控59名(64.1%)。可见服务人员除了基本医疗外,对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视程度也很高,在应提供项目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选择率较高,尤其是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访谈结果发现,服务人员认为由于大学封闭性较强,所以要加强诊疗能力;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健康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这有助于良好健康行为和健全人格的养成,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也应重点提供。

对于当前开展的服务,有54名(58.7%)认为现在开展的服务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38名(41.3%)认为一般或者不符合需求。在不符合需求的项目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健康体检、社区康复和学校卫生监管。可见当前大多数服务人员意识到了预防保健的重要性,但受资源、人力和习惯的而影响,当前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仍然不足。

在服务方式方面,访谈结果发现,服务人员认为应立足高校实际,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课程、争取学生管理部门配合等方式,提升服务的主动性。

2.3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范围的认知与态度

对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有56名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除了服务高校师生外,还应服务社会人群,占应答人数(86名)的65.1%。其理由:①可扩大机构的影响力,提升服务能力,增加服务收入;②可以使高校周边人群享受到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对优质的基层卫生服务资源。22名(25.6%)服务对象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手紧张,不应扩大服务范围,从而造成额外的负担。总之,大多数服务人员支持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服务高校师生外,是可以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

2.4 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当前问题与发展策略的认知与建议

问卷开放性题目与定性访谈的结果显示,服务人员对当前高校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非常关注,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对于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服务人员认为:①体制与机制的问题,由于机构隶属于学校,而业务指导为卫生行政部门,在此体制下许多制度性的问题未能解决,如学校和卫生行政部门双方责任与投入不清晰,与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的体制壁垒使服务人员培训少,服务人员参照教师的管理模式与身份不符合等;②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弱,人手不够、设备少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问题;③服务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程度低,不理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服务人员提出相关部门必须要理顺体制、配置相应资源、加大宣传,从而促进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快发展。

3 讨论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是高校基本诊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态度决定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模式与水平。调查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的支持率较高,有64.1%的服务人员持支持态度,不赞同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仅占7.6%;而在经历由校医院转变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53名服务人员中,对转变持满意态度的占77.4%。可见大多数服务人员意识到社区卫生服务对学校卫生工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持支持态度,但也有个别服务人员受惯性思维和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理解程度不够的问题,持不赞成态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服务人员都能理解社区卫生服务,支持在高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而促进工作的开展。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具有较好的理解,认为高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两条腿走路”,即同时重视基本医疗与预防保健,诊疗服务应加强,预防保健服务也要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健康体检与心理咨询服务,这既符合大学生健康的具体情况[4-6],又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保持一致[7]。但受资源和传统习惯影响,当前高校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不足,尤其是健康体检与社区康复,相关部门应协调责任,加大投入,尤其是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一步做好高校预防保健工作。在服务方式上,要根据高校特点,联合学生管理部门,深入课堂、宿舍,采取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提升服务的主动性。在服务范围上,除了服务辖区师生外,可适当向邻近社会人群延伸和扩展。

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机构的发展较为关心,从体制、资源和宣传等方面提出了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高校管理部门和属地卫生行政部门应进一步理顺体制,明确责权利关系[8];加大宣传,提升服务对象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与理解;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根据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身份管理与薪酬政策,从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加强对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与素质,保证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梅,唐少秋,李英奇,等.我国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758-759.

[2] 杲强.开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形式内容及具体做法[J].卫生软科学,2003,17(4):14-15.

[3] 郭洪伟,尹文强,李伟,等.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72.

[4] 潘传德.某高校大学生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529.

[5] 王琼波,石晓,魏永义,等.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常见疾病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121.

[6] 黄玉山,陈南生,陈宝玲,等.中国大学生健康状态与生活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74-75.

[7] 刘磊,褚金花.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成效与挑战[J].社区医学杂志,2010,8(4):1.

篇3

重我国国情、整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基础上,探索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卫生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家庭,具备大医院不可能有的优势,能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

三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白碱滩区政府的非营利性公益卫生事业单位。自成立以来,中心秉承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性化卫生医疗服务的宗旨,在区卫生局党工委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努力强化设施建设、机制建设、内涵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思路,转变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模式,拓展业务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成为集社区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机构。

1.三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带动基本医疗的发展。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药品种类少、病员数量下降的情况下,三平中心成立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医务人员下社区服务团队走街串户,开展健康宣教,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筛查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通过面对面宣教、访视跟踪服务等形式,主动找出病人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同时加强了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报告及处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工作。

2.三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真组织开展专项工作,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技术,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讲医疗技术课。我中心多次组织全中心职工开展各种专题培训学习,以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中心服务内容及服务项目,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

例如:2011年8月18日下午,在白碱滩区三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倪文峰的带领下,与六位工作人员一同前来白碱滩区为老服务中心慰问老人。

在服务中心,他们进行了《老年健康知识讲座》、《测血压》、《做心电图》等内容的讲座活动。生动讲解了老化的概念、如何正确搭配膳食及五种天天都可以吃的食物。特别在老人饮食上做了“十要”要求,如:适量运动、注意安全防摔到、心理平衡等内容。老人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心里默默的记着,当老人还在意犹未尽时,一场丰富多样的讲座就在精彩中落下尾声。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在新的一年,我中心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心服务特色,将预防与康复作为侧重点,期待通过预防措施逐步减少各类慢性病的发病率,社区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7):669

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市直属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强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救治水平,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直属医院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以需求导向为原则。针对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开展符合社区需求、多种形式并存的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二)以帮助提高为原则。公立医院应以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为根本原则,加强人才培养,而不是替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

(三)以注重实效为原则。积极探索适宜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支援前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工作效果和慢性病管理水平的实际绩效评价,考核对口支援工作的成效,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工作任务

(一)市直属医院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派出具有相应工作资历的有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受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开展适宜技术、免费培训和接受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等。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需要支持的执业科目及协作计划,有效利用支持资源,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要为公立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支援活动提供工作条件。

(三)市直属医院要与受援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积极探索建立双向转诊信息沟通渠道,制订双向转诊管理办法。

四、具体要求

(一)确定支援关系。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与三家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市妇女儿童医院、市骨科医院分别与二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红十字会医院分别与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支援关系,第二人民医院负责本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具体结对单位名单见附件)。

(二)签订支援协议。市直属医院应到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察和调研,在双方共同讨论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提出具体工作任务,签订援助协议,建立长期定点协作关系。

(三)派驻医师。根据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要,选派主治医师以上的临床技术骨干轮流到社区驻点服务,并与责任医师建立帮扶指导关系,帮助并参与社区门诊、会诊、巡回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愿选派。晋升职称时,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时间可与支农服务时间合并计算。鼓励离退休卫技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医院要保证其原待遇不变。

(四)人员培训。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要轮流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支援医院每年至少接受2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到本医疗机构免费进修学习;在举办学术讲座、交流会、专家讲座时应通知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员参加。

(五)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明确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转诊程序和保障措施。市直属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优先提供科室选择、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服务,同时将适宜社区诊疗的患者及其有关病情资料及时转回社区,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六)启动时间。支援医院、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在20*年3月中旬之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3月底全面组织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支援医院、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高度重视本项对口支援工作,要建立组织,班子成员牵头,并确定相应的职能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市直属医院和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和工作交流制度,制订中长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取得成效。

篇5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中医药 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20-05

Analysis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ghai

ZHAO Xinping, LI Wenhua, HUANG Bin, CHU Jue

(1.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and Social Medicine of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2. Beiz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CM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ways, the community TCM service capabiliti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llecting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8 national TCM characteristic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demonstrative districts, 33 TCM demonstrat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160 TCM community services demonstrative stations in Shanghai, and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held in the f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extracted.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Shanghai, the number of services and home beds, service contents and forms were all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s general better. But there is a gap compared with the country’s capac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bility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社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中医药的需求亦日益扩大。由于中医诊疗技术简便、方法灵活,中医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适合进行社区医疗活动。将中医药的适宜技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符合低收入、高效益、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加强基层社区中医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财政可持续的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社区中医服务的现有资料和定性访谈,了解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达标建设点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和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定量资料搜集

常规资料搜集:搜集1997-2012年的相关国家和上海市相关社区和中医药管理政策文件,以及上海市相关卫生统计资料。

专项调查资料:收集2009-2012年参加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达标建设的1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点相关的中医药卫生服务资料。

1.1.2 定性调查

通过目的抽样,选取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性访谈,对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药房负责人和中医科医生开展半结构式定性访谈。其中3家来自中心城区(分别由A、B、C表示),2家来自郊区(分别由D、E表示)。共计访问1位区卫生局中医药负责人,4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4位药房负责人,7位医生和6位患者。

1.2 研究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状况及中医药卫生资源服务提供状况:中医药“六位一体”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数量(包括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中医健康教育、中医计划生育指导)等;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中医健康档案等;相关人员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及工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3 资料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Excel 2007进行录入,用SPSS 18.0进行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定性资料:输入Word文档,采用分层分析,以引语、图表等方式进行描述和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1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面积平均为22.79 km2,中心城区为3.79 km2,郊区县为33.02 km2;服务人口平均为10.59万,中心城区为10.05万,郊区县为10.88万;辖区内≥60岁人口平均为2.10万,占平均人口数的19.83%,其中中心城区为2.06万人(20.50%),郊区县为1.55万人(14.25%)。

2.2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2.1 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利用情况

160家达标建设单位达标前门诊总服务量达8 502 687人次,其中中医诊疗服务量为1 272 542人次,占14.97%;达标后门诊总服务量达11 014 154人次,中医诊疗服务量为1 929 003人次,占17.51%(表1)。

2.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中医、中西医结合家庭病床工作。达标前家庭病床建床总数27 573张,其中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建床14 805张,占家庭病床建床总数的53.69%,达标后家庭病床建床总数减少为23 317张,其中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建床14 855张,占63.71%,上升了10.02%,但是床位的绝对数中心城区有所减少,以郊区床位的增加为主(表2)。

根据定性访谈的结果,得知在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家床的医师并不相同。例如E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专人负责,而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门诊医生兼任。

2.2.3 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

100.0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了专科专病和6种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根据资料,达标后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总计502 437人次,其中中心城区总计219 619人次,郊区县总计282 818人次。前6位分别是针灸、敷贴、火罐、推拿、穴位注射、熏洗(表3)。

2.2.4 中医药上门服务及慢性病防治一体化菜单式服务情况

100.0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6项上门服务,63.93%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8项中医药上门服务;98.75%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高血压中医药防治一体化服务,85.50%的达标建设单位开展糖尿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服务(表4)。

2.2.5 中医药提供服务内容、能力和方式情况

160家中医药达标建设单位均开展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相对而言,中医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医预防和中医康复开设的较低(表5)。

160家单位达标后开展的康复服务达310 457人次,其中院内康复服务占总人次的81.33%,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服务占总人次的15.77%(表6),居家康复仅极少数。

2.3 中医药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情况

160家单位100.00%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在健康档案中增加了中医药的内容。100.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中医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是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免费发放宣传品、健康讲座、健康咨询、播放录像和口头教育与咨询,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根据定性访谈,各居委都能主动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而中心开展的学打太极、做颈椎操、中医营养与养生讲座等,也因形式多样而深受欢迎。但是中医的健康档案,大部分仍为纸质档案,如未及时输入电脑和更新,极有可能成为死档(表7)。

3 讨论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多样、费用较为低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城乡居民的欢迎。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均有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的基层服务机构中75.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0%的乡镇卫生院、51.6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0%的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群众看中医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了初步改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将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医服务,推广适宜技术,必须要让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通过本次调查旨在分析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服务能力上的问题和不足。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提供和利用的数量明显提升,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仍然以医疗为主,未来应该更多体现预防保健,康复的功能。中心可以尝试信息化建设,例如C社区将舌苔成像记录在病史档案中,可成为以后治疗的依据。要不断更新健康档案的内容,将“死档”变“活档”,真正做到及时跟踪,及时干预。

3.2 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

近年来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逐渐增多,作为医疗项目需要一套严格的标准加以规范。中医受欢迎的原因归结于疗效,很多患者因为口碑效应前来就诊,但社区普遍存在中医技术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和完善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质控标准,对提高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3.3 中医开展服务的可持续性问题

社区中医康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躯体、心理、精神和社会的功能,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根据访谈,某些达标单位刚开始有残疾人康复项目,但开展两年后参与康复的人数越来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觉得不方便,也有因为疗效甚微。所以在确定中医康复项目时,最好先进行调研,选择优势病种和最佳康复措施,尤其在家庭也能进行自我康复训练的项目,探索适合社区的最佳康复治疗途径。

3.4 与国家制定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在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力争在95.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服务,70.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而上海的站点的中医服务比例普遍较低,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提升上海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配备和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服务内容的拓展以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让上海社区的中医药服务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海东. 新形势下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之研究[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1-3

[2] 黄燕, 王倩, 李昌琪.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14): 2795-2800.

[3] 顾竞春. 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单位机构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19): 1589-1591.

[4] 陆超娣, 施永兴, 严非. 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附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日门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21): 1786-1788.

[5] 施永兴, 季伟苹, 王光荣, 等. 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2009年版(试行)编写过程的研究[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9): 804-807, 810.

[6] 王峥, 鞠丹丹, 施永兴, 等. 上海市22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现状调查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9(12): 608-610.

[7] 施永兴, 孙行军, 季晓颖, 等. 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上海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总报告[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17): 1442-1446.

篇6

1.1政府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缺乏政府要给予重视。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中医药发展政策,加大财政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投入,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政府思想观念需要转变。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文化缺少支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适宜技术将大幅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实践性理解不够深刻,对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广泛,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不够全面。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利用率不高,主要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仅有部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范围。中医药基础设备、专业人员、药品、技术的准入标准不够严格。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不够均衡,而且发展比较缓慢。

1.2中医药人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结构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药人才数量极度短缺。由于医学院校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而且当前国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医药人才都不愿意到社区服务。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学历总体偏低,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西医人员为主。社区中医药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中医药人才培训和再教育机会短缺,并且中医药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目前对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的措施。

1.3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缺少系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药项目严重缺少行政管理和系统管理,尚未形成体系。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对慢性病、老年病等疾病没有开展。以中医内科为主,中医药适宜技术利用率较低,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备。中医药诊疗服务基础差,很多项目没有纳入到医保范畴。中医药适宜技术还未完全覆盖整个社区,满足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行政管理缺乏系统性,不能满足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发展。

2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的建议

2.1政府加大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的支持和经济保障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规范。政府应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率,普及中医在诊疗过程中的简、便、廉、验的特色。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社区配置相应的中医药人员、设备、药品。政府加大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医疗保障投入,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

2.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准入标准,建立高效中医人才队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中,中医药卫生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严重偏低,是影响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中医药人才的准入机制,要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完善考评体系。提高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鼓励中医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培养中医药人才到社区定期义诊,发挥专业和岗位特点,定期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加大轮岗培训机制力度,规范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推广、系统管理研究。对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的引进、配备、教育等相关内容进行改善,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篇7

当前,正是我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的补偿机制,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预防性作用,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社区卫生工作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综合性医院具有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要的雄厚物质基础和技术优势。并有着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积极意义,可采取开办分院、建立社区门诊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支援双向转诊机制,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1 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1 是经济发展及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随着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正在逐渐形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提前有效地占领医疗卫生市场,积累竞争资本,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2 是新时期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利于充分利用和优化卫生资源大力开展社区服务:综合性医院可以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建立社区医院、门诊部、站、所等为政府减轻负担,为社区群众提供规范、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1.3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多,人民群众对就近看病及获得全面健康保健知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适应了新时期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综合性医院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完全具备提供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条件。

2 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我国的社区医院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于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服务站。它体现为公共卫生服务范畴,是国家的公益性事务,同时在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满足了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卫生服务要求。然而我国医疗行业一面是大医院不断扩张,医生越来越忙,小医院、社区医院则不断萎缩;另一面是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其原因主要是,社区医院对自身的定位不准,政府对公共事业一味简单市场化。第一,社区医院没有充分体现出其贴近居民,方便、快捷和价格低廉的优势,不少社区医院的门诊程序与大医院没有实质差异,收费方面也没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人力资源医疗设施相对薄弱,老百姓不能充分信任;第三,社区医院担负着重要的公共卫生预防保障功能,未得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走的还是以医养防的模式,使得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整个部门的最高目标。要改变这一现状,发展好社区医院这一公益事业,首先必须解决定位问题,采用绩效管理,其次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公民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

3 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困惑

3.1 社区卫生服务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未被确立:当前,我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重心偏上,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尚不健全,服务能力低,二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远未形成。

3.2 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地方仍没有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则,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常性的经费投入。

3.3 人才问题仍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称、福利待遇、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缺乏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没有畅通大中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技术指导、信息反馈与人才交流的渠道。

4 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解决业务用房的扶持政策未能有效落实

4.1 开办分院:综合性医院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及技术优势,通过自建、兼并等方式在社区建立分院,为群众提供较为全面、层次较高的卫生服务。

4.2 建立社区门诊部或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门诊投资小,需要的医疗设备相对较少,建立起来比较容易。开办配置齐全的社区门诊部,设有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临床科室和心电图、化验室、B超室、注射室等辅助检查治疗科室,除了固定的管理和护理人员外,门诊部全部由医院本部的资深专家轮流坐诊,极大地解决了新城区大医院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4.3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支援双向转诊机制:这种方式不需要医院额外投资,但有利于医院建立良好的外部社区环境。近年以我院重新明确了晋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医师必须有到社区或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半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从去年医院与6个社建立了医生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关系,并不断推出社区卫生服务新举措,如在街道、派出所、居委会的协助下,通过固定地点,约定时间,针对社区群众的不同需求,定期开展专家讲课、健康教育宣传,举办社区居民健康学校等,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4.4 开展特色的康复医疗:特色是贴近社区,服务以团队形式进行,全面保证病人和社区的医疗、预防、康复以及健康促进任务的完成。对病人治疗时不仅关注其躯体疾病,全方位思考病人发病原因,并协调家庭和社会支持力量,从整体上给予照顾。服务持续性贯穿人的一生,体现在对疾病发生前、疾病发作时和疾病发生后各个阶段,表现为对健康责任的持续。

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观念上要从你是我的病人向我是你的私人医生转变。追求无缝式社区卫生服务,以门诊、出诊、巡诊等方式对辖区慢性病病人进行持续性管理。改进内部运行机制,注重宣传,在社区居民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社区居民信任并接纳从而产生良好的服务效果,形成品牌效应,以满意的服务形成固定的医患关系。

5 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法探讨

5.1 人员配备应合理:培养和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是“全科医生”。因此,在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时,应选配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对其进行全科培训。

5.2 服务行为要规范:综合性医院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时,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把开办的分院、社区门诊部等看成医院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的建立、人员考核管理等方面保持较高的标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院坚持“优质服务树品牌,严格管理保质量”的宗旨,使社区卫生服务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延伸了我院文化精神,在社区居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5.3 服务项目要科学: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基础提供综合服务。社区卫生工作在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及服务创新方面应针对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卫生服务。综合性大医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服务项目的开发创新方面做足文章,如健康体检、心理咨询、专家会诊、建立家庭保健医生制度、家庭健康档案、分级收费服务等。

5.4 服务方式要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是服务产业的组成部分,具有商品属性。综合性医院面向社区,必须转变服务方式,建立市场的意识,适应市场的需求。(1)服务场所从门诊扩大到社区、家庭;(2)服务时间从8小时扩展到24小时;(3)服务对象从就诊的病人扩大到辖区内的全体居民;(4)服务内容从以医疗为主扩展到“六位一体”、防治结合;(5)服务形式从间断扩展到持续,提供从发病到治愈全过程的服务;(6)服务责任从对疾病负责转变为对人的健康负责;(7)通过提供规范的社区服务,从而加深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同和理解。

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建议;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也高。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人们不仅要求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更希望能够享受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预防保健等医疗综合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对方便群众就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1.1社区卫生服务是指政府主导、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

1.2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内容

1.2.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代替了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开展系列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发放健康处方、进行社区、家庭和个人行为的干预。

1.2.2健康档案建立 建立健康档案是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全程真实的记录,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如检验报告、超声报告等)的系统化记录文件,是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体现形式。

1.2.3社区康复 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经过临床治疗后,由社区继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使他们从心理上和生理功能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2.4社区医疗 通过在服务中心诊治患者和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就医诊疗;慢性病的筛查、行为干预及管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补偿机制不健全 从2007年开始,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随后国家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做为了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为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而社区服务机构的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随访管理等均为无偿服务,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得不到有效的补偿。国家只考虑到居民得到实惠,享受卫生民生成果,却忽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

2.2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有的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组织领导与推动力不够,群众认知度不高。造成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随访管理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拒绝接受服务,拒听电话、拒绝调查、冷言冷语对工作人员。

2.3社区卫生人才匮乏,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 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机构,相当多的社区服务机构管理者观念还有待转变,年龄偏大的、职称、学历偏低的都往这个部门送,而且大部分人都未经过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培训,不懂电脑操作,现在的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现代化,都离不开网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社区公共卫生发展需求。加之绩效工资等福利待遇问题还未完善,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3 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议及对策[1]

3.1从实际出发,理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职称偏低,仪器设备欠缺,造成服务质量不高,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现象。政府应加快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尤其是我区正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可通过现有人口居住情况重新合理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择优招聘工作人员,或者将个体诊所转型。

3.2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人员配置[2]

3.2.1加强对社区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培训和定期考核,建立健全规范化培训制度 目前制度已日趋健全,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大,比如我市重大公卫卫生项目培训含急诊急救、健康教育、康复医疗技术培训等社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及全科医师培训、岗前培训等能定期开展。

3.2.2转变各级管理者对社区工作的认识 一个合格的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必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执著的科学精神。不能将一线上年龄大的,业务技能不好的职工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应通过竞聘上岗等形式,主动择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3.2.3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化 职工所得的绩效工资应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考核分配,多劳多得,防止高职称、高级别、低能力的人高收入、大锅饭现象出现。

未来几年,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将会一定程度的增长。因此,必须针对关键环节,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健全体制,逐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完善机构、人员、技术等社区卫生服务要素的管理及技术规范。尤其是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篇9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改变了过去的单纯医疗模式,转变到六位一体功能,开始发挥其特有的服务职能。

1 概况

平谷镇卫生院和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部分城区及周边农村,在编职工154人,医务人员130人,两个单位辖10个行政村,15个居民小区,服务人口10万人。其中平谷镇设编制床位20张,医院科室设置24个,至2007年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其中城区站10个,农村站3个),2007年底由于行政化分,其中6个城区站归滨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52人,经北京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试合格22人,具有主治医师资格18人,医师资格10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社区护理13人,聘用副高级职称2人。

2 走进社区开拓市场

城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一是解决该小区居民看病不方便的问题,改变坐等患者上门的行医理念,主动到社区居民中去服务。很多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特别是老年行动不便的患者,需要走好几里路到卫生院或区医院,非常麻烦;二是开发人力资源,解决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进入居民小区,拓展居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更直观的贴近社区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指导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三是解决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保健服务。

3 社区卫生服务站监督与管理

(1)卫生院和中心对社区生服务站实行统一管理,人财物实行统一作帐,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实行微机管理,不搞承包经营和独立核算;(2)所需药品由卫生局集中采购配送,避免出现和使用假冒伪劣药物;(3)财务、收支等均由卫生院统一管理和支付,定期或不定期清点药品,做到一人一处方一张发票,每周两次对各站配送药物收取现金并核对处方;(4)社区站的各项工作数据每月统计,上报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5)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医用垃圾处理、消毒、各项制度纪律等工作每月检查一次,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4 发展现状

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优质、高效、价廉的服务深受广大居民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居民中扎了根,得到了街道、居委会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居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政策,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体现。家庭式的、综合性、连续性的社区卫生服务已深入人心,社区“六位一体”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经我区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考核,连年排列第一位,并多次代表我区进行北京市检查验收,受到专家和上级的好评。

目前社区卫生工作已纳入政府管理,所需经费由财政支出,实行收支两条线,不再是以药养医,统一执行社区卫生药品零差率销售,使虚高的药品价格降到最低,真正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公共卫生管理等项工作逐步落在了实处。

5 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几个方面

篇10

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一直得到了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连续多年被列为政府为民众办的实事之一。到2009年底,全市的CHS机构总数已近70家,中心覆盖五个区近百万人口,将街道和镇级医院全部纳入CHS机构,服务覆盖人口近两百万,约占公布总人口的80%以上,CHS服务网络系统初步形成。这也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提供了条件。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探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通过全面、科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效益和公平性,为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正确评价和总结黄石CHS 的经验。

1、研究目标

本文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程,分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置现状,深入了解社康中心卫生服务功能完成情况,比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常见病种的诊疗费用,调查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益、效果和公平性,总结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亮点,为推广其成功经验提出政策性建议,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收集资料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2、研究思路

文思路来源于WHO对卫生系统的绩效评价构想,主要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方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做综合评价,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评价、效率评价、效益评价、公平性评价和效果评价。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黄石市一、二、三级医院的效率、效益和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等作出评判,评估社区卫生服务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通过绩效评价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而且可通过改善和营造内部、外部的公共关系,使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健康公平地、有序地、充满活力地、持续高速地发展。本研究最终产出是形成一套科学的、相对完整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见图1。

3、内容

3.1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国家和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制度、总结等相关材料,并与黄石市社区卫生工作者、社区居民、卫生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讨论,总结分析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过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政策与实施情况、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与卫生投入构成的变化、社区卫生组织建设与服务网络系统的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与整个卫生服务模式的变化等。

3.2社区居民家庭健康调查

根据黄石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分别在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随机抽取26个目标社区,确定调查户数,由当地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把调查员带入随机确定的住户,由调查员亲自询问完成调查表规定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为抽样住户的实际人口,是指本住户的15岁及以上成员和虽无常住户口但在本住户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虽有户口但离家半年以上的人口。本次调查抽取了26个生活社区,调查968户,总计1850人,实际有效问卷1841份,有效率为99.67%。

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需求情况,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的主要社会经济学、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两周就诊情况和未就诊情况,择医行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情况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意愿等;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利用情况,着重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居民的就医流向,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与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3.3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发展现状

根据黄石市行政区域划分的特点,通过对四个行政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1年7月1日以前成立的所有社康中心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大部分社康中心分布在两个老城区,与黄石市人口分布相匹配。

社康中心发展现状主要包括社康中心的所有制情况、地域分布情况、房屋来源、科室设置、设备构成情况及人力资源构成情况,着重探讨黄石市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3.4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服务功能

根据黄石市社康中心分布特点和社康中心的数量情况,在五个区按比例随机抽取28个社康中心进行六大服务功能的登记,调查表配有详细的登记表和填表说明,登记时间为两个周,要求对所有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的服务功能(包括每天的服务工作量和每种工作的服务时间)进行登记。

通过对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现场调查,主要分析每种功能的每天平均服务量(人次)和每种功能占用的平均时间,以判断社康中心六大服务功能完成情况的偏废程度,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5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与费用

按照黄石市社康中心布局特点,在五个区共抽取28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参加病例登记,登记时间为两周,要求对所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者都进行登记,并进行费用统计。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7866例,有效例数为7644例,有效率为97.18%。选择了在医院及社康中心就诊的6个常见门诊病种(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皮炎、急性支气管哮喘、急性尿道炎)和4个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登记。本次调查实际登记例数为2401例,剔除无效登记,有效例数为2210例,有效率为92.04%。

黄石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与费用情况,主要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单病种费用,并与各级医院的单病种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的就诊病人的疾病类型、疾病轻重程度,了解病人流向情况;探讨就诊费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3.6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和反应性

本次研究对随机抽取的16个社康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进行调查,其中黄石港区3个、西塞山区5个、下陆区3个、铁山区1个、开发区4个。接受反应性问卷调查者共848人,实际有效问卷832份,有效率为98.11%;接受满意度问卷调查者1101人,实际有效问卷1073份,有效率为97.45%。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评价包括社区居民在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时,在个人尊重和以顾客为中心两个方面的内容上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出的评判。患者满意度评价主要包括患者对诊疗技术、服务态度、诊疗价格,服务程序,就诊环境等方面满意情况;

4、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卫生工作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访谈、现场调查等方法进行,借助卫生服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结合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国际和国内比较,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评价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绩效,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的方法。

4.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询期刊和INTERNET网络文献,检索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献,重点检索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发展模式、配置状况、评价体系的文献。同时,查阅了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和会议材料,收集近年来黄石市统计年鉴和卫生统计年鉴等资料,以便深入了解研究主题和黄石市的卫生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

4.2现场调查法:通过家庭健康问卷调查,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和社区居民的健康和需求情况。通过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重点了解利用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和反应性。

4.3描述性分析法:本研究对频数分布、率、构成比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把黄石市的统计数据与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黄石市居民的健康问题。

4.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分析:洛伦茨曲线是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1]。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茨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评价[2]。

4.5因素分析法:主要采取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分析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时,进行了χ2分析。在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中,应用了Spearman相关分析的方法。由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是目前处理二分类变量中比较成熟的方法[3],因此本研究用来建立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元回归模型,找出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分析就诊费用的影响因素。

4.6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将模糊信息通过模糊判断的手段,求得明确评价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由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体验并无明确的界限,含义的外延比较模糊,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性进行评价。

4.7 TOPSIS法:是系统工程中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4]。由于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势和归一化处理,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排序结果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单元的优劣程度,直观、可靠。本研究采取这种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满意度。

5、结论

5.1以社康中心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二级网”服务模式已经形成。该模式与黄石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种二元格局网络健构存在一些优势,第一,有利于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第二,有利于加强医院和社区的联系。

5.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较高,但形式多样。总得看来,黄石市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服务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5]。目前社区居民最感兴趣的社区卫生服务有:健康指导、医疗预防、定期体检、24小时应诊、就近医疗和老年人保健等。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做的,就是要积极创新,改变服务模式,适应买方市场的要求,来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5.3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综合利用率为35.9%。从全国范围来看,黄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还是较高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初步认同。社康中心的布局、可及性和居民的认识水平是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5.4社康中心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较好,服务内涵丰富,“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已经形成。黄石市社康中心实行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主办,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效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得以综合全面地发展。社康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内容基本到位,并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社区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社区妇幼保健、社区健康教育都取得了成效。

5.5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格局。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服务费用的低廉上,把“小病”解决在社区之内,从而达到降低卫生费用的目的。总得来说,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费用是比较经济的,在合理分流病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社康中心平均就诊费用为36.00元。对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来说,在形成合理的“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病人流向模式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和满意度较高,仍存在提升空间。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与否,是体现社区卫生服务 “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敏感指标[6]。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反应性较高,表明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已初步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

6、社区卫生服务绩的思考

本研究立足于从社区卫生服务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出发,率先对社区卫生服务做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研究的创新思路:

6.1本研究首次从医院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面来对比分析社区卫生服务绩效。黄石市卫生服务主要由医院的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组成。在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时,从卫生服务模式、病人的就诊意愿、病人流向、就诊病种和就诊费用等方面与医院服务进行比较,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6.2采用多角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绩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本研究基于WHO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思想,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利用、效益、效率、效果和公平性做出综合评价,更能全面系统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绩效。

6.3将反应性第一次用于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效果。反应性仅指卫生系统的非医疗方面的因素,而满意度明显包含了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反应性是一种恒定指标,比满意度更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效果[7]。

6.4 将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焦点由“过程评价”转向“综合评价”。我国前一段时间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服务质量、资源利用程度、功能合理程度以及服务效果等单方面地评价。但迄今为止,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对现行社区卫生服务的不同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把综合评价思路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资源配置、病人流向、费用控制、服务多样性和病人反应性等方面的作用,确立社区卫生服务不同于医院服务的格局。

参考文献

[1]Eaves D.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equity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olicy if equity is re-asserted as one of the key government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J Nurs Manag. 1998 ,6(4):215-21.

[2]Paul F.Hogan,et al.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workforce study: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physiatrists.Arch Phys Med Rehabil,1996.

[3]饶克勤,李青.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患者就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99,16(2):72-75

[4]刘玉秀,徐少青.TOPSIS法用于医院工作质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国卫生统计,1993,10(2):12-15

[5]Janie Percy-Smith.Introduction :Assessing Needs Theory and

Practice.In: Janie Percy-Smith.Needs Assessments in Public Policy.Open 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