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级课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级课程管理

篇1

【关 键 词】课程管理;班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37-03

一、班级课程管理的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各国在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现代管理理论及管理模式在企业和商业组织的成功应用,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到,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课程管理问题,并指出课程管理理论与课程设计理论、课程评价理论一样是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课程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至于课程管理,迄今仍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研究尚属空白。[1]国家既有的课程管理研究,其兴奋点也是放在学校管理这一层面上。

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纲要》还明确规定了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这与我国以往的历次改革相比可谓是一个创举。从2001年启动到实验及后来的推广,迄今11年。在这11年的课程实施中,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在课程管理中以它独特的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不免会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层面“松控”与“紧控”失衡;地方层面把教材编写等同于课程管理;学校层面以应试要求裁剪新课程的实施。[2]三级课程管理之所以在各个层面都出现问题,笔者认为就是课程管理没有关注真正发生教育的现场――班级。班级是教育真正发生的现场,所以课程计划只有到课堂这一特定场所才能真正落实,所以只有班级一级的课程管理才能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课程管理是从管理中推演出来的。因此,笔者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做了一个延伸与补充,并从管理层面上提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让课程管理能真正落实到微观层面,真正走进教育发生的现场。

班级课程管理相对于学校课程管理,关注的层面更微观,虽然学校课程管理也涉及到班级这一层次,但大都是一种应然的逻辑推演,班级课程管理才是在真正教育现场对课程的一种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而班级课程管理是从管理的层面考虑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校长,而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主体只能是教师;学校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要落实在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实施上。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班级课程管理是指班级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的要求,结合学校和本班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开发与评价的组织活动。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把“书面类课程”转化为“施教类课程”。课程类型有七种:建议类课程、书面类课程、施教类课程、支持类课程、评量类课程、习得类课程和潜在类课程。[3]这七种课程发生的现场都是班级,而教师更是这七种类型课程的联结者,尤其是施教类课程与习得类课程。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即制定班级学期学习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和评价课程。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提出非常必要,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

二、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与具体职责

班级课程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开发课程与充实课程;三是评价课程并进行补救教学。班级是教学发生的现场,班级课程管理首先必须得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开发去进一步充实书面课程,使施教类课程更易于学生接受。另外,班级课程管理要通过对学生习得类课程的检测对课程进行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而查漏补缺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

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是在班级课程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此笔者并没有像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那样分别针对性的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班级课程管理只是从管理层面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一个延伸,并没有相应的提出班级课程,而是只指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的职责。笔者沿用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的体例,[4]尝试厘出班级课程管理主要的具体职责:

1. 根据教育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班级课程实施年度或学期计划,并报教务处备案。

2.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管理计划与指南,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3. 反映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实课程。

4. 建立班级内部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之后进行补救教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便于区分出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笔者在三级课程管理的主要具体职责表的基础上加入班级课程管理职责形成了下表:[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班级课程管理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一脉相承,班级课程管理关注的更微观,是从实践的层面上对课程进行的管理。也因此,班级课程管理与三级课程管理形成了四级课程管理体系。

三、教师担负班级课程管理的具体职责

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的主体,担负着班级课程管理得具体职责,主要表现在:

1. 制定学期计划与编拟学习单元。学期计划是一种文件的形式,经常以事例的方式呈现。学期计划一般包括本学期教师授课时数,各单元进度,国家、学区及学校可能影响教学进度的重要记事等。首先,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基本资料(例如学期周别、校运动会等影响教学重要的大事)计算出可使用的总教学时数。其次,依据教材确认教学单元的主题,并排列出各单元的教学顺序。然后评估各单元实际所需教学时数,依据各单元的难易程度将教学时数分配到各单元。最后,将上述提及的各类信息均记载到学期计划的行事历上。

随着学期计划行事历的拟定完成以后,教师就要进入到下个阶段――编拟学习单元。首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每一个单元都应明确地指出1~4个主要学习目标。其次,就本单元去确定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并对先前所列出的单元目标加以反思。第三,决定所学的知识以及取得的途径。学生要能妥善地解决问题,就得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就要考虑学生该学会哪些知识、掌握哪些学习策略。第四,草拟课时计划。随着单元计划的完成,接下来就是进入课时这一层次,但在这里并不需要教师编拟详细的课时计划。

2. 充实课程与补救教学。此处所指的充实是指超越或扩展既有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由国家设计的,要求在课堂上必须实施的课程。但是核心课程一般占80%~85%左右,其余课程就需要教师根据地方和学校学生的特色来充实课程或进行补救教学。由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所在,教师在讲授核心课程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殊兴趣、核心课程的主题、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对课程进行充实,让学生更为轻松活泼地学习,同时也为课程增添些许情趣。教师应该明白,仅是忠实地执行标准的课程是不够的,教学的过程也是课程动态生成的过程。

实施课程时,教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核心课程内容,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得进行补救教学。补救教学既包括每堂课后的辅导,也包括阶段性系统复习与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持续地观察学生的学习,并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在合适的时机进行补救教学。

3. 评价课程。课程应该在每个阶段中受到评价,教师是真正的课程实施者,评价课程当然教师最有发言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底实施情况如何,能否符合发展的原理,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些也都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习得类课程进行评价。

教师担负起班级课程管理的职责,还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整合等能力。

总之,班级课程管理是与三级课程管理一体的管理体系,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延伸与有效补充,与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构成四级课程管理体系。教师作为班级课程管理主体,应担负起具体职责,把课程真正地与课堂和学生联结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1.

[2]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3][美]Allan A.Glatthorn.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5-96.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多用户;三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4968-02

The Design of Multi-user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System Based on Three-tier Application

WANG Da-q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dong Wanjie Medical College, Zibo 255213, 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is the network displaying and teaching platform of excellent cours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excellent course, the author developed a multi-user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system by using + SQLSERVER2005 and three-tier application. The system has realized functions of online filing, auto-generation and producing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The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system's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 website; multi-user; three-tier application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资源上网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方法。目前,各大高校都建立的自己的精品课程网,但是由于大部分精品课程教师为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困难,所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也大多为单用户系统和静态网站,功能比较单一,资源分散,维护和更新也不方便,对学校来言也无法实现多门课程的集中管理。本文从广大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使用+SQLSERVER2005开发多用户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方法。教师只要在该系统中进行注册,并按照系统的提示信息和导航来操作,就可以顺利的建成本门课的精品课程网站,同时学校也可以对多门课程及其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大大的提高了效率,解决了教师在网站建设上的技术困难,使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去。

1 系统的需求及功能模块

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由精品课程总站和各门精品课程子站组成。管理员分为总站管理员和子站管理员。总站管理员负责所有子站的管理,子站管理员负责本门课网站的各项管理。总站和子站都由前台和后台组成,管理员登陆后台可对网站进行管理。整个网站采用三层架构的模式。

1.1 总站管理功能模块

总站管理系统主要有五大模块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模块、新闻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模板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在线注册和用户管理两大功能,用户在线注册后,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对注册的用户进行审核,并设置相关等级。对一些非法注册的用户,不予审核通过并予以删除。通过审核的教师用户可以登录系统创建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

新闻管理模块主要是和管理新闻资讯,包括新闻的、修改和删除。

资源管理模块可以对通过审核的用户上传的所有教案,课件、习题和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管理。

用户模板管理模块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需求和特色,添加,修改和删除模板,使子站的前台样式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

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网站留言的管理、数据库备份、管理账号和密码的设置和修改,版权信息的设置等。

1.2 子站管理功能模块

子站管理系统主要有6大模块构成,分别是:课程设置模块、课程动态管理模块、课程资源模块、提问应答模块、模板设置模块、系统设置模块。

课程设置模块的功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文档,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申报表,教学大纲,教学队伍,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材料。

课程动态管理模块主要是和管理本门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新闻动态。

课程资源模块的功能是:本门课的教学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习题试卷的教育教学资源。

提问应答模块的功能是对学生在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学习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指导学生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探究式学习。

模板设置模块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板,使精品课程网站前台页面更加美观,更能突出课程本身特色。

系统设置模块主要包括:教师登录账号和密码的修改,网站的名称,版权信息的设置等功能。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 开发技术及运行环境

本系统采用的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2005+SQLSERVER2005开发,采用三层架构。是建立在微软新一代.Net平台架构上的,利用通用语言运行时在服务器后端为用户建立Web应用服务的编程框架,其功能强大,适应性好。通用语言的基本库,消息机制,数据接口的处理都能无缝的整合到的Web应用中。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自底向上分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采用三层架构可以让每层实现自己独立的功能,互不干涉,一旦哪一层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就只需要更改相应的层中的代码而不会影响到其它层中的代码。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开发中的分工,有利于组件的重用。

3 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3.1 三层架构

1) 数据访问层DAL:使用了一个强类型的DataSet作为数据访问层,只提供单纯的使用SQL语句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询和判断存在等较通用的数据访问方法,不进行事务处理。

2) 业务逻辑层BLL:业务逻辑层是在数据访问层和表示层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桥梁,按业务需求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方法组合,集合了各种业务规则,业务逻辑层以类库的形式来实现的。

3) 表示层PL:表示层是为用户提供用于交互的应用服务图形界面,帮助用户理解和高效地定位应用服务,呈现业务逻辑层中传递的数据,用页面来实现。

3.2 册及身份认证

用户要使用本系统生成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必须先进行注册,注册后用户的个人信息将进入数据库的User表中,生成唯一的UserId。然后用户登录,登录的时候,将在User表中进行查询,如果用户存在,并且用户的登陆名和密码正确,就根据用户的UserId,生成用户的Session信息,用以区别不同用户的身份。如果不存在该用户或用户名密码错误,则返回注册登录页,提示用户进行注册或重新输入用户名密码。

3.3 台模板的选择与更换

主要通过调用不同的层叠样式表来实现。数据库中moban表保存了用户的UserId和对应的MobanId,以及每个模板对应的CSS文件。用户登录后,根据用户的Session信息得到用户的UserId,当用户选择新模板进行更新时,对模板表中的记录进行更新,改变UserId所对应的MobanId和CSS文件,从而实现模板的选择和更换功能。

3.4 库的备份

数据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所有的数据都以记录的形式存储的数据库的各个表中。一旦数据损坏和丢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数据库的备份功能十分重要。实现数据库的备份,主要是通过Server对象读取数据库备份文件夹的物理路径,然后再将数据库文件以备份的形式存入其中。

4 统安装与维护

系统的安装前首先要配置好服务器运行环境。服务器上首先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然后装好IIS、.NET Framewok 2.0 和Sqlserver2005。安装完成后在IIS中设置多用户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所在的目录为虚拟目录,并设定的版本为2.0.50727,在SqlServer2005中附加数据库,修改Web.config文件中数据库的连接字符串,用浏览器访问系统即可。

5 结束语

多用户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解决了广大精品课程教师制作网站存在的技术上的困难,也解决了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分散,难以管理的状况。该系统安装在山东万杰医学院的校园服务器上,在2010年的精品课程评审中,运行稳定,使用效果良好,得到了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推进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S].教育部,2008.

[2] 斯琴巴图,张利峰,胡其吐.SQL技术与网络数据库开发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廖君.利用ASP_NET技术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平台[J].经济师,2006(9).

篇3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成都市三甲医院急诊科不同人口学特征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现状,为护理管理者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对纳入研究的10家医院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护理人员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不同人口特征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满意度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结论提高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应该关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影响。维持并促进急诊护理人员不同维度工作满意度仍应是护理管理者关心的重要问题。

【论文关键词】工作满意度;急诊科;护理人员;调查

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一直是组织管理者及员工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同时也是组织行为学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大量针对医院整体护理人员的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与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也影响着临床工作质量。近些年虽有很多人针对不同的工作科室进行了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但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还相对很少。作为医疗机构的特殊科室,急诊科护理人员长期面临各种突发事件,身心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各种不良因素都会影响她们的工作满意度。因此,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现状及相关的某些影响因素,对于医院管理者制定相应管理措施,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继而保证患者及护理人员的身心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成都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工作的护理人员。纳人标准:急诊科抢救室及分诊台工作的在职人员;持有护理人员执业执照;三级甲等医院。排除标准:急诊科护士长;急诊进修人员;未取得执业执照的新进人员;急诊科的转科人员;急诊观察室、监护室人员。

1.2研究工具:采用调查量表进行横断面抽样调查,该量表包括两部分:护理人员一般特征量表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量表。护理人员一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工龄、职称、编制、学历等方面情况。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量表系参照吴静吉、廖素华(1978年)根据“明尼苏达满意问卷”短题本翻译编修的l9题量表修改而来,分为3个维度共25题,分别是:领导能力满意度(9个)、工作成就满意度(10个)、社会性满意度(6个)。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非常满意”计1分,“满意”计2分,“一般”计3分,“不满意”计4分,“非常不满意”计5分,总分是125分,得分越低表示满意度越高。总分25~38分表示“总体非常满意”,38—63分表示“总体满意”,63~88分表示“总体满意度一般”,88—113分表示“总体不满意”,113—125表示“总体非常不满意”。

1.3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成都市14家三甲医院中抽取10所医院,将其急诊科符合研究标准的护理人员全部纳入,发放问卷之前与急诊科护士长进行沟通,讲解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并详细介绍问卷的填写方法。采用现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36份,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89.8%。剔除不合格问卷后获得合格问卷203份,合格率95.8%。

1.4统计学方法:采用双人双输,并采用SPSS13.0的Frequency、Explore过程对所输人数据进行检测,然后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构成比等描述数据特征,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203例护理人员人口学特征:性别:男16例(7.9%),女187例(9Zl%);婚姻状况:已婚l11例(7%),未婚92例(45.3%);年龄:45岁16例(7.9%),缺失1例(0.5%);32龄:21年27例(13.3%),缺失1例(0.5%);教育程度:高中以下2例(1.0%),高中或中专21)例(9.9%),大专133例(65.5%),本科43例(21.2%),硕士及以上3例(1.5%),缺失2例(1%);职称:护士96例(47.3%);护师61例(30%),主管护师45(2%),副主任及以上1例(O.5%);编制:正式编制112例(55.2%),非正式编制9l例(8%)。

2.2不同婚姻状况的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1。

2.3不同编制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2。

2.4不同工龄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3。

2.5不同职称状况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见表4。

3讨论

3.1急诊护理人员一般特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三甲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女性占总体的92.1%;年龄以25—35岁为主(占总体的41.9%),

3.2急诊护理人员总体满意度分析:急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总体得分在25—63分之间者占总体的65.5%,说明成都市区三甲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总体处于满意的水平。得分在88~125分之间的护理人员仅6人,说明对于急诊工作总体不满意的护理人员数目相当少。

3.3急诊护理人员领导能力满意度情况分析:首先,表1、2的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不同编制的急诊护理人员的领导能力满意度不同,并且已婚人员领导能力满意度低于未婚人员,非正式编制护理人员领导能力满意度高于正式编制护理人员。已婚人员领导能力满意度低于未婚人员是因为已婚人员除了每天面对繁重的工作之外,还要负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工作与家庭生活发生冲突的时候更多。未婚人员一般没有家庭负担,工作家庭干扰相对较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并争取和珍惜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和晋升、进修机会,对领导的各种安排及工作能力的认可也就更高。非正式编制急诊护理人员的领导能力满意度高于正式编制人员是因为非正式人员相对于正式人员面临着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三甲医院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相对较好,是很多人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单位。在这些单位工作的非正式人员更希望能通过努力工作而稳定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其它方面的考虑相对较少。其次,表3的结果表明不同工龄的护理人员的领导能力满意度不同。通过进一步的SNK检验发现:工龄21年者在领导能力满意度上存在差异(与前者相比P=0.O04,与后者比P=O.001),而且前者高于后者,这与国内的调查结果相同而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同。工龄12年)在较长时期的工作中对科室管理者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都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能更清楚的发现她们在工作中的问题,这也可能影响工龄长护理人员对领导能力的满意度。再次,表4的结果表明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在领导能力满意度这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4

1.1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入学资格要求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主要面向具备物流职业教育二级资格或物流职业教育一级工作满三年以上通过入学考试的人员招生,学制两年,通过物流管理职业三级教育后学员等同于获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并等同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水平。物流职业教育一级人员入学考试以职教二级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采用理论考试+技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学员是否已具备物流职业教育二级的知识、能力、素质,如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的入学资格。

1.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职业面向及培养目标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各类主管类岗位如班组长、仓储主管、销售主管、运输主管、运营主管等,主要培养服务物流行业以及生产、商贸流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具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和货运等物流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物流配送、运输组织、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物流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的物流操作及基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员招生的要求,此类人员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流程及知识、熟悉物流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规范、会电脑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物流管理软件、有叉车证或驾照。

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课题组以任务为导向,从物流职业的职业能力出发,按照“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四个部分组织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各级人才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开发课程教学模块,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与评价体系。职业素养课培养学员具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必须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是指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如表3:

3建立多元化的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评价体系

篇5

2012年4月至7月间,课题组先后三次组织召开全国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由职教课程专家徐国庆博士和来自行业的专家引领全国二十所示范学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开展课程研究。目前,我校已完成154个动画脚本和83个视频脚本的撰写并全部通过验收。10月,《茶艺与茶文化》和《酒水知识与服务技能》两门课程的教学视频拍摄工作由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组织顺利拍摄;11月,其他五门课程的教学视频由我校组织拍摄。所有视频拍摄的场景、服装、用具全部来自真实的职场,情境动画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拍摄将大大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开发扎实地走好了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材料开发的每一步。通过一年的研究与开发,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将努力反映中国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

在专家的引领下,我校以项目教学理念为引领,重构精品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确立了“模块化呈现、精细化教学、多样化适应”三条基本建设思路,以“学习情境”的开发为整个资源平台开发的突破口。“学习情境”完全按照项目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路进行开发,并加入职场安全及教学评价的相关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在学习情境的开发基础上,课程还开发了延伸阅读、实训方案、教学案例、考核试题、动画视频等配套资源来实现“助学”;开发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行业标准、竞赛方案等资源来实现“助教”,大大加强了课程的实用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仅如此,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网络课程在国内中职教学中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课题的研发工作多次受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褒奖,并受其委托拟定了全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期验收表。

(二)产教结合实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

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项目重视企业的参与,邀请数十家企业以顾问团队的身份全程参与课程开发,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岗位、行业的对接,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行业培训,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锻造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真实的服务与管理,学以致用。在课程资源试用的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课程的理念先进、任务明确、形式新颖,教学效果良好。

(三)三级验收制度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更好地规范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开发,确保开发质量,课题组制定了三级验收制度,即子课题组长验收为一级,课题组长验收为二级,专家团队验收为三级,对开发步骤和开发质量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课题组组织的三次研讨会上,全体骨干教师现场编写并审核验收。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88-03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对影响质量的有关因素和过程, 以及产出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判断。如果要科学地评价特定的学校或地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 就应该基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 构建和规划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整体项目和宏观方面。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宏观方面, 即一级指标上必须要有高度的统一性, 以便评价主体对其有一个总体的判断, 从而更好地划分次级指标和揭示质量的客观水平[1]。指标体系一般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及时性原则。

本文在已有的评价体系基础上遵循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以常用的五个一级指标为基础,选取了一系列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二级评价指标和三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一个三级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例,结合因子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另外,本文也对各个三级指标给出了详细的打分方法。

一、统计方法概述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研究如何用少数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较好地解释众多原始变量的相关性, 从而达到降低维数的目的。其模型通常可表示成 ,

式中aij, i=1,…,p;j=1,…,k为第i个原始变量对第j个因子变量的荷载值, Fj为原始变量X =(X1,…,Xp)的公共因子, 表示公共因子Fj对Xi,i=1,…,p 所提供的方差贡献率的总和, 常用以度量公共因子的相对重要性。εi称为特殊因子, 常假定εi∽N(0,σ2)。由因子综合得分函数Sl=w1fl1+w2fl2+…+wkflk,可得第l观测个体在多个因素作用下的综合得分,其中wj为第j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选的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2]。

(二)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是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看作一个大系统,根据系统所涉及的因素和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对系统内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给出能够刻画各个因素重要性的权重。通过请有关专家对每一层次中的各因素进行较客观的逐对比较和判断后,给出A―V判断矩阵,其中,A表示目标,vi,vj(i,j=1,2,…,k)表示评价指标因素,vij表示vi对v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根据判断矩阵给出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即为各因素的权重,分别记为w1,w2,…,wk[3]。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文献中使用的五个一级指标:管理教育因素、研究生因素、导师因素、物质条件和外部评价为基础[4],进一步选取一系列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体系(见图1)。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统计分析

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某综合性大学的34个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评分。首先, 通过整理原始数据给出各个三级指标的得分;其次, 基于已获得的三级指标的得分, 应用因子分析或层次分析得到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得分;最后,根据文献中赋予的五个一级指标的权重[5], 计算出各个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综合得分(U)。

若综合得分7≤U<9, 则某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优;若5≤U<7, 则其培养质量为良;若3≤U<5, 则其培养质量一般;若1≤U<3, 则其培养质量为差;若U≤1, 则其培养质量很差[6]。

(一)数据资料

本文的原始数据为某大学34个专业的学生和导师的相关数据:学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 学生、申请专利和参与项目情况及就业情况;导师职称结构, 导师的规模及导师、科研项目情况。

(二)统计分析

1.管理教育因素分析。本文利用针对该大学的调查问卷数据来计算一级指标“管理教育因素”的得分。该问卷中有17个问题与管理教育因素有关,每个问题均分为五个等级: “很好”,“较好”,“一般”, “较差”, “差”, 对应的得分依次为9, 7, 5, 3, 1。针对每个专业, 令

为第i个问题对应的得分。其中n为该专业总的参评人数,ni,i=1,…,5为第i

个等级对应的人数。

由于一些三级指标间可能包含公共信息, 并且指标间的相互重要程度不一致。因此使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来确定二级指标的得分。对二级指标“专业课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和“课外学术氛围”所包含的三级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最终的因子得分视为这三个二级指标的得分。由于二级指标“专业课开设情况”仅包含一个三级指标, 故该三级指标得分即为“专业课开设情况”。

通过咨询确定“专业课课程设置”比“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重要, “专业课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开设情况”同等重要, “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和“课外学术氛围”同等重要。用三标度法建立比较矩阵P[7], 得到四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0.45,0.05,0.45,0.05, 从而得到“管理教育因素”得分。

2.研究生因素分析。本文利用该大学研究生的专业课成绩、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和项目参与情况来确定研究生因素中三级指标的得分。对于二级指标“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 用研究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来衡量, 将平均成绩分为以下五个等级:“92-100”,“85-92”,“80-85”,“75-80”,“小于75”,对应的得分依次为9, 7, 5, 3, 1。对于每个专业, 以每个等级对应人数占该专业总人数的比值为权重, 计算该专业加权得分, 并将其视为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得分。

二级指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用三级指标“”和“申请专利”来衡量。由于专业性质不同, 其和专利申请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 有必要消除非创造能力因素对评分结果的影响。该指标的具体打分步骤如下:

(1)统计各专业的最大论文数和专利数,并计算各个专业的人均论文数和人均项目数,分别记为nimax,pmax,mi和pi(i=1,…,34)。

(2)按专业难易程度进行调整。记 ,

,分别为第i个专业和申请专利难易程度的修正因子。则令mi(1)=mi×wi,pi(1)=pi×wi1分别表示修正后的人均论文数和人均专利数。若wi≤1, 说明第i个专业相对容易;若wi>1,说明相对较难。

(3)基数调整。为了使指标间具有可比性,需要使指标具有相同的取值范围。令 ,

为三级指标“”和“申请专利”的得分。

(4)计算二级指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分。通过权衡三级指标“”和“申请专利”对创新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赋予两者的权重分别为0.75, 0.25 , 从而得到创新能力得分。

利用研究生参与的项目情况来刻画其实践能力。计算出各专业的人均项目数,并对其取值水平进行调整, 将调整后的人均项目数作为“研究生的实践能”的得分。

基于以上得到的三个二级指标得分, 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获得一级指标“研究生因素”得分。给定三个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比“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稍微重要,“研究生专业知识水平”比“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稍微重要,“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比“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明显重要, 得到对应的权重依次为0.258, 0.637, 0.1065。从而得到“研究生因素”的得分。

3.导师因素分析。“导师因素”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科研情况”。“导师队伍建设”利用三级指标“导师职称结构”和“导师规模”来衡量。计算各个专业导师中教授占比, 并按前面基数调整方式对该比例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比例视为该专业导师职称结构的得分。将导师的总人数分为五个等级:“大于10人”,“7-10人”,“4-6人”,“2-3人”,“1人”,对应的得分为9, 7, 5, 3, 1,并将其视为各专业的导师规模的得分。由于“导师职称结构”和“导师规模”的重要性相当, 我们将其平均视为“导师队伍建设”的得分。

二级指标“导师的科研情况”用三级指标“导师情况”和“导师科研项目情况”来衡量。本文在评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的难易程度及论文的级别的高低。对于理工科类,将专业期刊分为五个等级:SCI,EI,ISTP,核心期刊,公开期刊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期刊的五个等级为:国家级重要期刊, 国家级一般期刊, 省级重要期刊, 省级一般期刊, 其他期刊。赋予每个等级相应的权重为0.30, 0.25, 0.20, 0.15, 0.10。并按此权重计算加权的人均论文数,同上对各个专业按难易程度和基数进行调整,将调整后的加权人均论文数视为“导师情况”。同理, 将导师的科研项目按其来源分为国家级, 省部级, 厅局级。并以此赋予权重0.5, 0.33, 0.17计算加权人均项目数, 并按申请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基数进行调整, 将调整后的值视为“导师科研项目情况” 的得分。

一般认为,对于二级指标“导师科研项目情况”, 上述两个三级指标的重要性相当, 故将两者的均值视为“导师科研项目情况”得分。

4.外部评价分析。社会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受用对象,对研究生教育产品的质量最有发言权。选取二级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来衡量一级评价指标“外部评价”, 而二级评价指标“社会评价”则由三级评价指标“研究生就业率” 来衡量。本文将按基数调整后的研究生就业率视为一级指标“外部评价”的得分。

5.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得分。

表1文科类的综合得分排名

由于本文所分析的所有专业来源同一所大学,为简便起见认为各专业的物质条件是相当的。基于四个一级指标:标管理教育因素, 研究生因素,导师因素和外部评价的得分,分别为U1,U2,U3和U4,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得分(U)。这四个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根据文献[2]中专家评定给出,即认为管理教育因素比导师因素重要,导师因素比研究生因素重要,研究生因素比外部评价因素重要。四个指标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5486,0.1268,0.2637和0.0609,故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得分U=0.5486*U1+0.1268*U2+ 0.263*U3+0.0609*U4。将34个专业按文科、理科和工科分开, 并按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综合得分分别进行排名, 排名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从分析结果来看, 本文得到的各专业综合得分均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即3<U<7。但部分专业与优等水平相差较远,如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俄语语言文学。具体到各个评价指标的结果上,会发现有些专业存在问题,例如新闻学对管理教育工作重视不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等。还会发现有些专业的得分结果与事实不符,说明本文构建的体系可能缺少一些因素, 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演变与发展战略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04,(9).

[2]高惠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朱茵,孟志勇,阚叔愚.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9,(23).

[4][5]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6]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3-10-13

篇7

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传播文化的重要枢纽,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个学校对图书馆的态度取决于这个学校对教育的态度。要发展一个学校的文化,中小学要做到学校的文化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首先要从图书馆的管理抓起。

1.百家争鸣需融合。中国文化在春秋时就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全球的文化就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各自争鸣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冲突,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融合,势必会出现一枝独秀或者混战的后果,所以学校文化的发展,首先要在图书管理的方向上要有规划。(1)文化融合需要确定目标。学校文化的发展要提倡百家争鸣,在百家争鸣的同时需要融合百家的长处,而不是只扬一家之长。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图书馆是一个个巨大的资源库,要倡百家,多元发展,要成为展示百家文化的大舞台。(2)文化融合需要培养学生根的素养。作为中华民族要培养中国学生具有根的素养,要学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图书馆要守根固本,成为滋养根的源泉。(3)在文化融合的同时要坚持“”和“和而不同”的原则。“”的“同”就是在不同文化并存的环境中追求和谐、保留文化差异而不是强求消除差异;“和而不同”的“同”则是指同化,也就是消除不同文化的差异。“和而不同”是以个人和民族的自由选择为基础的,因此“和而不同”是要反对强制同化。中小学图书馆要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使不同的文化和谐共生。

2.文化整合促融合。文化的整合需要将古今中外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各流派的文化进行整合,把多样的文化放入大熔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何应对文化整合,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论”。他指出,“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而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小学图书馆则可以成为文化整合的加工厂,一个操作台,文化整合了,自然就促进了文化的互相融合。

3.三级管理易融合。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区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课程方面这种三级管理的模式非常成功,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文化的融合上来,为使国家、地区和学校的文化容易融合,实行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以国家文化、地区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形式出现的文化,纳入到整个文化体系中,加强学生对这三级文化的密切联系,还可再细化到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三级管理,中小学图书馆的管理也可以实行学校、班级和学生的三级管理,可以由上而下逐级进行文化的传播,进行立体式的文化融合,文化也就更容易融合。

4.一体化管理保融合。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问题的出现需要国际间的密切合作去共同努力解决,客观上必须推进全球的教育一体化,“多元”与“一体”教育相辅相成。正如教授所说的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多元一体化教育是未来民族教育的必然走向。全球教育的一体化当然需要管理的一体化与之相适应。一体化的管理大到全球各国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变得更易操作,小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之间管理的一体化,各个部门尤其是以中小学的图书馆为首,可以分享资源,整合衔接,互通有无,共同商讨和交流,共同解决难题,保证文化融合的顺利开展。

二、小结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 SaaS 网站建设

从国家级,到省级,到校级,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课程网站布局合理,制作精美,而有些课程网站内容与课程主题不符,简单的课程资源堆砌,在导航设计,页面布局上面也不专业。这是因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来自各个专业,他们对本专业的知识相当了解精通,但精品课程上网需要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能就不甚了解。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他们往往因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就是基于解决精品课程上网这个需求,通过引入SaaS(软件即服务)这一系统应用模式,以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发为例 ,论述了以SaaS为目标的系统设计原理和思路。

1 SaaS架构介绍

SaaS是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通过互联网直接提供软件服务,取代传统的软件购买与本地安装。服务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到服务器上,用户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通过网络按需购买和使用软件系统,也就是用户租用系统,成为租户。租户不用关心软件系统的开发,升级与维护,甚至安全问题也交给服务厂商来考虑。

要使设计的软件系统具有SaaS的特性,就必须注意以下三大要素:可扩展(Scalable)、多租户支持(Multi-Tenant-Efficient)、可配置性(Configurable)。根据SaaS应用平台是否具有以上三个特性,SaaS成熟度模型被分成四级。每一级都比前一级增加三种特性中的一种。

第一级是定制开发级,每个系统使用者都是软件提供者为其单独开发。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应用的代码可能都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编写,相当于多次开发。

第二级是可配置级,这个级别的系统不需要单独为用户开发,但每个用户都运行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通过系统配置的修改来达到为不同用户服务的目的,相当于一次开发多次部署。

第三级是高性能的多租户架构,这个级别的系统真正做到了SaaS,一次开发一次部署,多人租用。

第四级是可伸缩性的多租户架构,在第三级的基础上,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使各个租户之间的应用性能按需提供,实现用户最多,服务最优。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系统设计实用性原则,由于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设计主要是给校内教师提供精品课程资源管理与展示的平台,因此达到SaaS系统成熟度第三级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我们设计目标是让各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在系统上实现通过后台单独管理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

系统使用者包括两大类用户,第一类是系统管理者,负责系统的维护,包括网站模板管理,数据库备份和缓存数据管理,网站日志管理,课程与课程负责人的管理。 第二类是课程团队,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他的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整个课程网站的配置管理,团队成员管理与权限分配,网站栏目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如图1所示。

2.2 系统的功能实现

整个系统采用4.0+SqlServer2008开发。系统结构采用三层设计(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其中为了实现能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站界面风格,页面显示我们采用模板技术。在模板中我们使用Razor模板引擎,我们可以让网站开发者设计多套不同风格的课程网站模板供老师使用。

为了应对精品课程中课程资源较多较大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资源采用FlashUpload控件上传。使用Flash控件上传,不会产生因上传资源过大而连接超时问题。

在数据库设计上,为了保证组用户(也就是课程团队)之间的数据隔离,确保不同课程在同一平台下管理,却不互相影响。我们以课程的主键为核心,关联与整个课程及课程网站相关的数据。如图2所示。

3 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优势

使用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来管理和课程资源解决了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与资源共享的问题,让精品课程团队专注于课程本身建设,其具体优势如下:

(1)建设成本低,周期短。精品课程团队只要在该系统上注册帐户后,就可以使用课程管理平台了,无需购买硬件,开发网站

(2)维护成本低,数据安全无需担心。系统更新维护由专业人员来维护,无需自己动手,只要把课程资源按要求传上去就行。

(3)课程资源集中管理,便于以后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扩展。

4 结语

本文以服务的理念来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在系统设计中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选择SaaS模型成熟度的第三级为目标,在同一系统平台上为不同的精品课程团队提供课程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网站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卫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155-160.

[2]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J].苏州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1):31-33.

[3]王舜燕,黄芬,刘万春.基于SaaS模式的软件设计方法探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10:102-105.

作者简介

肖群(1978-),男,湖北省荆门市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算法设计。

焦慧华(1985-) ,男,江西省浮梁县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图像处理。

李湘一(1984-),女,山西省应县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篇9

1顶岗实习监控的组织

构建“校企双线监控、三级管理、四方评价”的学生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校企共建顶岗实习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内成员:系领导、教务科负责人、专业教学部负责人、辅导员、指导教师;企业成员: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车间主任、技术总监、班组长、维修技师等。校企双方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过程监控与考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运转有序,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实习资源,保证顶岗实习质量。“三级管理”一般分为学院、系及专业教研室三级,企业一般分为企业部门、车间及班组三级,按照全员质量的理念,学校监控主体可分为学院、系及专业教研室三级,企业监控主体可分为企业部门、车间及班组三级。“四方监控”,即学生顶岗实习实施学校、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四方监控。学校及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监控,及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不断总结经验,促进顶岗实习管理持续运行机制,保证顶岗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企业部门应以监控顶岗实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专业教研室应以监控课程教学效果为主,车间及班组应以监控学生的典型工作任务胜任能力为主。

2顶岗实习监控的方式

企业部门主要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监控,因而应以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对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进行监控,可通过观测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进行监控。车间主要负责对学生胜任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进行监控,因而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情况进行监控,可通过考核学生的工作绩效进行监控。顶岗实习前的组织与管理的考核。各教学单位顶岗实习组织机构齐全,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可行,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动员、安全教育等材料的收集顶岗实习工作是否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指导、有记录、有成果、有总结。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监控,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全程追踪学生顶岗实习情况,保证顶岗实习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实现顶岗实习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方式及实习现场实地检查等方法,对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进行指导。教师在指导实习中发现典型,搜集相关佐证材料。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完成顶岗实习教学指导日志,学校、企业做好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考核及监控,以便于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和评选优秀指导教师[3]。顶岗实结,学生实习周记、实习报告、企业鉴定表及顶岗实习成绩的评定;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表彰及就业情况的统计;相关材料的归档、档案的整理等。

3顶岗实习监控的依据

篇10

一、目前基层部队三级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武警三级网已逐步深入部队执勤、管理、教育和训练等各个方面,但从基层对三级网的实际应用来看,其应有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甚至在部分基层部队一谈起网络还以设备的先进程度来衡量三级网建设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基层部队对三级网的认识和使用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一)有效资源不足

目前,三级网资源库的标准制定的还不全面,资源库也缺乏有效的更新,对三级网的运行环境、表现形式以及素材的格式无具体要求,阻碍了三级网资源库的建设水平,很多管理人员只是将资料放在服务器上,没有定期更新和维护,这样给基层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二)实质内容缺乏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基层官兵对现有的三级网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利用得较为充分,这方面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创新,但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的分类还十分笼统,让官兵很难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二是部分子网的链接窗口,仅仅是为了搭配主页页面,而并没有真正的内容;三是由于部队强调高度统一,部分的设计都是利用模板,在形式上没有创新,各单位没有凸显出自己的特色。

(三)各类机制不健全

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造成三级网部分功能闲置和使用不当的主要原因。各单位在管理和使用上一直存在着不少困惑,导致部分单位不能有效和正确地使用三级网,甚至有的单位三级网当成上传下达和游戏平台。由于机制的不健全,在使用中也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二、提高基层部队三级网使用效能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基层中队作为执行和落实各项任务的终端,要把三级网提升到关系部队长远建设发展的高度来对待,应树立三种认识:网络建设是一项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系统工程,利用三级网推动部队全面建设,是基层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依托三级网平台实施管理,提高部队教育训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科技练兵,代表着训练手段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提高训练质量和提升战斗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全面加强三级网建设

1.加强三级网硬件建设

目前,三级网的硬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充和加强,尤其是网络中心要有专用的大型服务器来存放和管理各类资源库。三级网的安全要求高、时间跨度长以及要求使用寿命也长,在选择的指标上要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

2.加强三级网资源建设

三级网资源建设应该以提高使用效率为目标,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不能是“一次性”工程,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设过程。

一是调动基层官兵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三级网资源建设要与基层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使三级网为基层更好的服务。除了三级网管理的专业人员,也应让基层官兵参与进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三级网平台建设的想法,以基层官兵乐于接受的方式,增进各级之间的交流。

二是保持资源的有效性。各级向资源库提供的资源既要具有可持续性,又要注重资源的不断更新和补充;不但要在数量上有所扩充,而且要注重资源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以高质量的资源服务于基层。

三是优化三级网资源库使用。要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和查询平台,能分门别类的为基层官兵提供模块化的服务,要有效避免平台设计不合理带来的繁琐操作及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3.加强三级网网站建设

三级网不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层各级之间互动的很好渠道。要利用三级网的交互性、开、适时性特点,把网上的虚拟与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基层官兵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凝聚人心、潜移默化传播文明的作用。在建立优秀网站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特色网页,则三级网功能的效益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对于三级网网站来说,风格应是独特的,即在色彩、技术、交互方式上能让浏览者明确感受到这是网站独有的,其风格符合部队的特色。由于基层官兵的特殊性,网页中不应有过多的呈现文字内容,除了使用有意义的图片外,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传递给官兵更多的信息。

(三)建立健全各类机制

1.规范网络资源标准

资源的标准是武警三级网正常工作持续开展的保证。要规范三级网资源,其建设应该在部队三级网技术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由专门的部门提供资源建设的标准,由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和培训基层部队官兵,使其参与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弄清怎样的标准才能算是三级网资源,为基层官兵提供合格的资源。

2.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三级网人才培养要与三级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重点建好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队伍、终端网络管理员队伍和网络使用队伍这“三支队伍”。各支队要培养三级网专业人才队伍,要以有专业特长的地方入伍大学生为主体,通过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法,使他们达到懂专业、会培训、善管理、能维修的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标准和要求。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岗位实践等方法,确保每个基层单位至少有2-3名精通网络的管理人员。同时,要把计算机三级网的学习和操作作为广大官兵特别是干部必训的课程,不断培养以广大官兵为主体的三级网使用和维护队伍。

3.强化安全防护措施

一要严格自律。在三级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管理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是非常重要的。三级网网站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务必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有损部队形象的信息。在信息资源的提供环节上,更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时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处理,从是弃非,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使大家养成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