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的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类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类的培养目标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苗雨君(1970-),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重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和重要课题。

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1998年4月份印发)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高[2012]4号)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从理论上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人才“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2]。应用型人才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符合“理论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把成熟的工商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解决专业人才“怎么样培养”的知识结构架构和运行组织方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技术和理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强调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应用和科学创造能力;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和开发[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学者对美国、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着重研究校企合作的内涵、模式、优势以及必然性等方面:《对国外发达国家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引导的培养模式和企业人才需求形式出发,分析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分析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等等。以美国为例,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技术教育的大学和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工程教育,这些已构成了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系统分析的课程体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结合科技发展要求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自主权,并结合科技发展、企业现场应用技术和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适用、最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技能;在学生实习实践方面,使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力求使学生熟悉工商企业发展进程,掌握职业技能要求[4]。目前,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刘东江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中心,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要建立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潘琦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理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一是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自我定位;二是将高智商、高情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三是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提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四是建设与完善大学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徐辉认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注重培养技能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5]。

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特点,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专业的发展建设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2.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缺乏特色

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依据地方需求、自身优势和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大学还没形成与高职院校“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6]。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特色。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以及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但是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方面没有清晰的设计和表述,整体上感觉目标空泛。各级各类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般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采取校企合作的“3+1”或“3.5+0.5”模式,在具体实施方面受困于传统的、僵化的教育理念的限制。如“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对原有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形式调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而校企合作的“3+1”或“3.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因为培养方案中缺少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相应学分的设定,或者缺少实践应用能力考核的办法,而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评定学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往往对学生的培养考核也束手无策,目前进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一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企业实践课程,甚至一些学校出现因人设课或者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程的现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

2.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是造材的平台、流程和工具需要把关。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忽视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应用导向和实践导向,但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学注重系统性知识的传授,教师成了教书匠,而不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另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理论的机会和能力,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被动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2.4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考核方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胜任将来从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体工作。然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多数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是该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较落后,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缺乏科学指导和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制约着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仍然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来评定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缺乏对实践教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实践途径

3.1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工商管理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二是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不同层次教育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位层次带;三是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都对人才有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的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驱动作用[7]。因此科学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3.2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制订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就难以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3)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课程体系,注重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课程体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按照“厚理论基础、强应用能力、高综合素质、广适应工作”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广、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平台+模块+实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就是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等五级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设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和“实践”课程可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需要做动态调整。4)将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纳入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旨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3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首先,打破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壁垒”,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把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或理论与实务关联紧密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重组,使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其次,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安排与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本着“以教学为中心”理念,科学设计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要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要努力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虚拟游戏法、社会调查法、学生“小讲课”、模拟实训、创新创业训练、企业参观考察等方法与手段,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人才需求的标准也不断提升。企业要求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实践素养,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要高,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要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要求学校能够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积极进行工商管理学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通过教育创新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要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应用型较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能够通过管理学知识教育,培养能够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够有效创造效益的高级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主要是需要到企业一线去从事管理工作,这样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要能够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具体而言,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同时还需要能够具有一定的特长,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发展的潜能。第三,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执业能力。第四,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了解地区社会文化特点,能够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管理工作。第五,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能够努力工作并能够不断实现创新。学校只有立足这几方面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障高素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工商管理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要能够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能够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定位,用科学的目标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功效。但目前,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1.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为目标进行定位的,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理论性的人才或者是学术研究性人才,但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素养和应用能力不足。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企业更多地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2.人才培养雷同情况严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多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情况。在人才培养中,多数院校所遵循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普遍重视研究性理论性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所选用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相似性,这样,所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并且学生能力水平相当,人才雷同情况严重,所培养的人才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1.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科学,多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应用能力不强,市场针对性不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要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能够针对市场需要,针对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的创新发展的需要的是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管理知识与方法,同时又能够应用所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就需要基于企业的这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中,既需要设置理论教育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置实践教育目标,能够重视人才实践素养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能够掌握经济,法律和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市场经营活动中存的各种问题。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要突出培养具有一定实务研究和创新素养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保障工商管理专业高素养人才的成功培养。

2.突出特色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要能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地区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突出特色教育。要能够建立起系统化的工行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科学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指导课程建设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第一,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能够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工商管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思路进行课程建设。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这方面的内容要突出出来,并且这方面课程内容要做到精练。而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履行自己专业职能的能力,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应用和操作能力,要实现这种人才培养,必须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因此,在完善理论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加强实践课程内容建设,不仅如此,现在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课程构建中,还需要能够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课程教育,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目前,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工商管理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加强交叉学科教育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能够研究市场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工作,能够研究工商管理人才技能种类,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关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第三,加强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重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按照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需要根据相关工商管理人员能力目标要求,进行知识技能分类,依据这个分类进行模块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建设。相关研究人员要能够在模块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人才培养计划指导模块课程建设工作,使之能够体现出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模块化课程建设中,要能够研究不同岗位的不同技能要求,能够针对职业群需要,科学设置系统化的模块化教育任务,安排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3.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多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讲的多,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的机会少,教育中普遍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忽略教育创新问题,忽略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他们也多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工作创新动力不足,工作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4.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加强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如果工商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必然会有一些新问题是难以得到创造性的解决,因此,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中,才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才能真正助推企业进步,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引领市场。因此,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学校教育阶段,教育者就需要能够创新工商管理课程教育工作,能够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创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保障能够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在企业人才培养中,也必须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能够为工商管理人员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并鼓励工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能够注意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样,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凭借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能够不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策略,工商管理人员的应用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梓良.试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6,(11):78-79.

篇3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专业教学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重点部分,导致教学活动脱离社会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太少,课堂上照本宣科,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较弱。虽然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仅为一些管理软件的模拟,与真实企业运作相差甚远。而且,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与其办学定位不切合,多为引用国外教材或是重点大学编写,教材的理论和案例与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另外,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应用型定位的特点,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双师型素质,但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师资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的“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强调其应用性,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形成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丰富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力稳步提升的区域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基地。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直接为教育、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构成,共同构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五个子系统。公共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课系统设计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专业主干课系统设计目的是为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选修课“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理论素养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在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应加大各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要求;在专业主干课系统中增设一定学时的专业方向实验实训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中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时数和学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淘汰旧知识,补充新知识。注意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和配合,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精化课程门数,精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

(三)建设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职业化与应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职业化培养为导向,建立起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实践设计中,应统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架,保证本科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总课程中所占比例不低于20%,在大多数课程中都进行课程实践的硬性要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地考察、调研分析等多种形式。校内实训的设计应结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运用实验室相关设施,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仿真的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建立以综合性、职业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校外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创业活动。

(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状态,同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的、动态的和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对时空的超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4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根据管理学、经济学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来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决策。一是培养目标: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就业方向:适应国家和地方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涉外公司经营管理、金融、商贸企业等领域的工作。三是发展前景:就业范围也是很广,可以从事会计、金融(银行和证券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就业过程当中,雇主更看重实际操作训练,更看重能否给企业迅速带来实用价值,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本课题着重解决学校应该通过怎样的课程讲座设置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工商管理专业因为学习的内容比较杂,因此学生就业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这个专业相对来说专业性不强,缺乏专业壁垒性,就业质量不是很高,一般都是集中在销售、文员、行政助理等岗位居多,相对专业性较强的医生、律师、翻译等人才,就业质量相对较低。如何创新性地构建有效和合理的课程讲座体系,帮助学生毕业后得到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不但是铸就学校品牌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此项目对学生、专业建设和学校品牌和口碑建设都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2研究综述

2.1关于提升就业质量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在中国知网搜索,关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文献没有,关于就业质量这一话题只有杨帆,朱定秀,程晓丽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一文中使用过就业质量提升这一概念,该文中提到了确立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等策略。但是这一研究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而提出的。本项目所要解决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课程设置。

2.2关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关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文献资料有很多,直接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很多,主要是分析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对其提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如:刘中艳、陈佳文、朱睿东、田丹在《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及提升策略》一文中提出政府鼓励“双轨制”教学;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提高软实力等策略,在学校提供全方位培养中提到了专业课程设置应当灵活处理等观点。蒋天颖,程聪在《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到了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加强专业实习与实践,增强工商管理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观点。

2.3关于课程讲座设置的研究

通常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大多会有一个较大的方向,比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者以方便学生就业为导向。目前国内没有文献资料是关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质量的课程讲座设置,但是在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文献当中,一般会提到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被界定为一个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如蒋天颖,程聪在《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到“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但是这些文献当中对于就业竞争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一般比较笼统,或者观点比较分散,没有从系统、全盘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本课题主要针对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课程设置的研究显得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3进行就业质量讲座设置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讲座设置研究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方式一般通过就业质量来客观反映和衡量,就业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因而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就业并且优质就业具有现实的意义,学校的就业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和名声,专业的就业质量决定着考生的专业选择。这个任务促使学校和老师从课程讲座设置出发,去研究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后高效地转化为雇主所看重的能力,进而提高就业质量。

3.2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讲座设置研究的可行性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来进行的,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是根据特定的课程传授来执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学生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学生的形象素质、人际技能素质、专业技能等都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设置来帮助学生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都是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步骤有方法的手段去设置课程和讲座。这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研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为了主动适应地方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坚持以转换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要满足地方各类产业、行业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

结合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基于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基础薄弱的局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应围绕市场的需求定位在各行业的基层管理岗位。

二、围绕能力的培养创新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要围绕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培养这个主线,把普通高等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学校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相结合,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基本原则应当是:重视工商管理理论的基础性和先进性,强调工商管理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理论课程体系结合社会的需求与专业特点,根据课程的地位,采用阶梯化设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向选修课程四个阶梯组成。理论课程阶梯化设计能体现知识积累与提升能力的层次结构与能力培养的递进规律,即理论课程体系能够符合“底层宽基础能力、中层厚专业应用能力、顶层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围绕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必须突出应用性,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坚持开放性。

(一)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的安排应当与理论课程联系密切,按照理论课程体系的不同阶段进行设置,要能够凸显专业知识、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要能够体现从认识到深入,从见习到实践,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课堂到企业逐层递进的过程。

(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应采用“学、用、创”相结合的形式。基础能力训练以师教和生学的方式为主,以启蒙为目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以生用和师导的方式为主,以启智为目的;设计创新能力训练以生创和师评的方式为主,以启能为目的。

(三)注重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专题讲座、校企合作课程的方式,把行业或企业的专家请进来,让师生接触更多的行业企业新形势;二是通过学生的校外实习,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师生走出去,从而补充师生的企业实践管理经验的不足。

(四)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实训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提供仿真实训条件,实现贴近实际的实训效果。如长春科技学院开设的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的,该课程实现了把企业搬进校园,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手工业务操作,使学生的实践业务能力迅速提升;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训类型,采用灵活多样化的实训方法。

四、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形式和考核方法

(一)重视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业相关理论课程、创业实训课程、创业模拟课程、创业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大赛等;利用学校创业园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创业实践、注册实体公司,真实体验经营管理的内涵和职业人角色,真实体验市场环境与规则,真实体验创业风险,培养创业经验。

(二)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协调育人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讲求实践教学的成效,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不仅应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有关实习形成常态,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双向培养,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来自行业、企业专家成为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形成一批稳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兼职教师,学校专职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定岗履责,丰富了实践经历。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不仅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保障作用,而且完善了双师型结构,学科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明显增强。

(三)改革考核方式,引入能力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教育效果的反馈,是认定教学质量、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手段。首先要做到评价内容全方位,这样不但能够检验教学效果,更能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其次,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第三,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做到以“一条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始终”;能够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体系,坚持理实一体、强化实践的教学体系;能够实施专业教育同职业认证相结合、同学科技能竞赛相结合、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关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王立平,贾欣宇,裴英凡.现代经济信息.2017(17)

篇6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企业为实现稳定、快速发展,有必要重视工商管理作用。传统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只是注重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利于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此类工商管理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为此,有必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有效提高工商管理水平,从而使得工商管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意义”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企业建设发展规模得到有效的扩大,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有必要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但是现如今的工商管理人才具有诸多不足,现对其一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的重要性。为此,企业高层工商管理人员全部归置高级管理人才,专门负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就是由于企业将工商管理人才全部归置为高级管理人才,并没有对人才加以类型区分,实际情况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应该包括两种类型人才,分别是理论型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型管理人才。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管理较为混乱,导致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并不能有效落实[1]。此外,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扩大了招生,使得高等教育并不是十分“高等”,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是注重理论培养,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使得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实际发展需求。

(二)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

对于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不足,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1、在上述分析中,从中可以了解到企业将工商管理人才全部归置为高级管理人才,如此一来,在组织管理人才培训时,并不会进行针对性培养,从而导致理论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毫无区别,不利于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相同目标基础上,两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课程体系总体看起来,相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人才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培训理论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并不能提升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2、在上述理论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之外,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又是一大不足之处。对于企业工商管理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工商管理十分注重实用性。如此一来,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有必要引入实践性课程[2]。但是现阶段的高校课程体系中,严重缺乏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的实践性课程,即使安排了相当的社会实践课程,同时安排了一定量的实习课程,但是并没有对实践性课程进行系统的计划设计,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空有满肚的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极差,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3、在课程设置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是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促使工商管理人才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原先的说教式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生的说教为主,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促使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3]。此外,在说教式的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人才并不会深入思考问题,只是单纯的接受管理理论知识,在不发动思维思考问题的情况下,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

在上述分析中,现阶段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有必要加强其管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工商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现对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分为技术型人才以及理论型人才。为此,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需要加以针对性培养。对于理论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对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引导管理人才能够使用自身的管理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工商管理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对于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其主要是需要工商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同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才能有效解决实践操作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才能有效解决问题[4]。因此,在明确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时,企业有必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制定相对应的培养目标。面对现阶段的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培养出一个能够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又有较好的外语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5]。

(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对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培养目标以及基本思路,需要对现阶段的市场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同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课程的工商管理课程以及管理要求,针对市场所需,设置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与此同时,针对现阶段企业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必要在设置课程时,加入一些实践教学内容。此外,为了使得管理人才能够发挥专业职能作用,就需要在管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二是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满足现代市场发展需求,为此,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时,有必要对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从而在学科专业融入企业管理知识。此外,为使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就需要增加工商管理人员相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培训。总之建立学科交叉培养计划,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性工商管理人才。其三是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工商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此,企业需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主要采取模块教学方式,对不同能力的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6]。此外,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有必要与企业经营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

(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同样在不断发展,工商管理人才只有拥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为此,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需要对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培养的主要措施为企业高层领导需要不断具有企业长远发展的眼光,从而不断学习国外企业发展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有必要加强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培养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一些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的教学模块,从而能够对管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最为主要的是不断地实践当中,将较为陈旧的理论加以创新。此外,在制定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结合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改变,同时对应的培训思路需要加以创新,需要以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管理职业技能为主导,不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工商管理人才。此外,为满足现代工商管理需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时,需要对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而言之,只有以上人才培养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就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有必要在管理专业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对其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小青.基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5).

[2]陈军,张韵君.以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07).

[3]李彦锦.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4]李志.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探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01).

[5]邹记龙.关于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6(15).

[6]卫民堂,王小青,冀祥,许玮玮.基于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01).

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着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第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新鲜的血液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的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只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管理上的规范化,还需要对其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篇8

形成性考核是区别于总结性考核的一种重要教育评价方式。一直以来,我国教育评价模式中,注重“一考定终身”,以总结性、综合性期末考试为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这是导致“应试教育”的重要原因。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考核,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双向信息反馈,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技巧、能力等的综合培养,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塑造,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非常吻合。因此,形成性考核的教育评价思想理念具有普遍而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及其与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工商管理类课程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活动性。工商管理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工自然科学类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类锞程。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对成千上万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都是最具实际活动性的课程。正是因为来源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实际,使得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知识虽然是理论,但又不是一般的纯理论或纯学术问题,而是与实际情况存在极其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理论。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挙要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点、基本原理等的识记理解,也不是如计算机、测绘、画图等一样的某一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该注重其实际活动性,主要是注重与课程的理论应用性相关联的、工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诸如专业阅读能力、专业信息收集能力、专业分析提炼归纳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专业表达沟通说服能力、专业策划能力、专业组织能力、专业人际能力等等。一般学生和不少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乏工商企业实际锻炼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不少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比较务虚和空泛,虽然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很多,但大多变成了讲故事,忽视或没有认识到该类课程教学需要达成的正是培养切合工商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素质,也没有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性的扩展学生上述诸多方面专业能力素养的层面。

2.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与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工商企业实际所需的诸多种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这些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采用实时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训练。另一方面,形成性考核的特点正是注重过程、注重参与,注重过程参与中知识、技巧、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商管理类课程具备的特点、同这一特点相适应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形成性考核的特点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一天然契合性为我们探索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示了有益的方向。

三、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从注重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出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基于形成性考核的非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阅读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会议纪要、公司方针政策、调研分析报告、市场信息文献等各种材料。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能力尤其是专业阅读能力的训练是极其必要的。要运用广泛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慢嚼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主阅读、任务阅读、专业阅读、业余阅读、精深阅读、泛览阅读、专门专题阅读、博闻广看阅读、教材阅读、专着阅读、学术论文阅读、财经评论阅读等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阅读训练,培养锻炼学生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提炼、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能力。

2. 注重表达的教学方法。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大量面对的是开放式、非结构化、动态性、人际谈判型的企业工作环境与沟通模式,具备较强的表达说服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提倡多问“为什么”。要通过采用提问回答、案例讨论、观点发表、三分钟演讲、五分钟辩论、谈判情景模拟、招聘面试实训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演绎、归纳总结、概念抽象等能力,锻炼经管类学生提出观点、收集论据、进行说服论证的专业表达能力。

3. 注重写作的教学方法。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想提升或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层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必然要面对不少专业写作活动。因此,仅只训练会阅读、会表达还不够,还要具备一定的形成文字、形成理论的专业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心得体会、专业财经短评等,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写作能力。

4. 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和髙度专业化分工的工作环境中,工商企业的大多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各部门、各项目团队、各科室小组的团队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但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强调个性和自我,对团队合作的观念比较模糊。通过团队论文写作、团队调研报告、团队情景表演、团队困难解决等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形成团队观念意识、明白如何在一个团队中提升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利共赢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5. 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学方法。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表现出优良的职业素养,是需要经过大量和长期训练的。比如办事严谨,原则性与灵活性恰当平衡,工作与说话有条不紊,事情安排轻重缓急,职业形象明朗干练,精神风貌灵敏有主张等,都是工商企业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而当代大学生实际上有不少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比较自由散漫,或者粗心大意,或者“差不多就好”,有时候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精益求精的职业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在注重过程参与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不仅是让学生具备工商管理类专业所需的一些基本职业素养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也都是极其有益的。

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2012版专业目录)中规定,管理学为12个学科门类之一。其中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共有10个专业。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设有工商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一般包括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等专业。目前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虽然各有特色,但其内容基本与2012版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一致。

(二)课程设置

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1.课程模块趋同。大部分高校在课程模块设置上均由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和毕业论文、选修课等模块组成。其中必修课程占70%左右,选修课程占25%左右,实践和毕业论文占5%左右。2.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大多数高校在基础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方面,主要设置大学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体育、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市场营销等。3.核心课程各有侧重。许多高校在核心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校所在地域和师资具体情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高校侧重于运营管理,一些高校则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或市场营销等。4.实践课程比重逐年增加。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从最初的传统理论教育,逐渐向实践型转变;从最初的全理论教育,逐渐转变为以理论教育为主、技能教育为补充的培养模式。纵观近几年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技能的实践类课程比例逐渐增加。

(三)教学安排

近几年,部分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安排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网络课程等。但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方式,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也广泛应用,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并且多数高校提出的目标没有自身特色。培养目标大体描述为:培养具备管理、营销、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科研方面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应领域的管理工作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课程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与实践紧密结合。但由于教材的实践性不强、课程内容陈旧或完全照搬国外教材等原因,导致学生学量理论知识,却很难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2.课程关联性不强。关联性强的课程,先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时,能够加深对先修课程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群。而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考虑课程间的关联性,只是课程的简单堆砌。

(三)实践教学薄弱

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仍比较低,居于从属地位。大多数学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大多数院校由于专业实验室过少,实验教学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软件落后等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薄弱还体现在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少而且与专业匹配度不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大量实践才能锻炼其应用能力,但企业出于自身经营考虑很少接纳实习生,这使得高校很难建立满足自己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强,也是实践教学薄弱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开展。如今,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就更无从谈起。

(四)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单一

多数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也采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多数高校一般采用期末笔试考试方式,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实践证明,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训实验课程不应采取这种方式考核,但目前尚未有普遍通行的实训实验课程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诉求,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来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企业培养具有计算机和外语基础,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经济管理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中基层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

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体系。包括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专业实训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的。设有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数学、计算机、外语、大学语文、体育、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社会人文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模块,包括经济学、高等数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和市场营销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必修课程为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为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实训课程模块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各类实训实验课程和企业见习实习课程。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以实验室实验、实训为基础的模拟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见习为拓展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实验通过ERP沙盘实验、企业经营模拟实验,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教学。专业实训通过VBSE综合实训平台,进行岗位专业实训。通过企业实习见习,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熟悉企业管理模式。并通过各类学科竞赛,如ERP沙盘大赛、会计手工大赛以及营销策划大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兴趣。

(四)丰富教学手段及评价方法

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区分为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两个方面。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以掌握基础理论为主,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专业技能教学方面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教学方法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强调授课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授课时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教师由“讲课老师”转变成“辅导师”和“培训师”。在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方法方面,应加强对课程学习过程的控制和检验。采用包括课后作业、案例讨论、平时测验、平时出勤、期末测试在内的全过程考核方案。在课程的每个重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不是期末一次性的笔试考试。

作者:李福生 韩 东 孟祥霞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措施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首先,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专门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解,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毕业的流向来看,这一定位目标值得商榷。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准确使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课程体系僵化雷同,缺乏柔性,导致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特色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缺乏竞争优势。

(2)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缺乏。

(3)对实习实训教学的忽视。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应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缺乏整体设计,设置针对性差,实训效果差,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职业岗位适应缓慢。其三,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是长期以来的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创造性的才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技工,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专业来说,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或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专业,其可操作性就比较难,即便是同一行业,随着企业规模大小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学科为依据,就是在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及相关课程时,仍然应参照普通本科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结构体系,这是因为:①普通本科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功能本身就内含着职业性的要求,所以各个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下大功夫;②用型本科的教学水平应达到普通本科的水平,应明显高于高职高专教育水平;③要考虑部分学生后继发展,报考研究生的需求。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就是在调查和分析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管理岗位群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按其要求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学科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学了什么,会干什么。第三,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就是按照典型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岗位群(职能部门系统)的功能为主并参照社会相关职业群体的业务范围,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合一的教学模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组合,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以进行动态调整。第四,专门设置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作为必修课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