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背景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教育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背景音乐;教育教学;应用
一、背景音乐的分类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
不同的音乐风格具有不同的听觉效果,因而不同的背景音乐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效用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背景音乐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按表演形式可分为:器乐类、人声类
(2)按音乐性格可分为:柔和舒缓类、热情激烈类、活泼欢快类、风趣讽刺类
(3)按功能作用可分为:休闲娱乐类、学习教育类、日常生活类、促进生产类、影视配乐类、养生治疗类、 陶冶性情类、礼仪交际类等、诗歌配乐朗诵类。
背景音乐具有音乐美的本质特征,根据它不同的类别及各自的音乐风格特征,背景音乐的挑选和使用应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决定的。它的播放使其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情况下对所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辅助作用。挑选背景音乐必须与背景环境和谐一致,即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的环境及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播放不同的音乐。合适得当的背景音乐不仅能调节和烘托气氛,而且能起到对正在进行的事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但如果滥用乱用的话,则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一)调整状态
课前运用音乐来吸引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音乐中自我调整学习状态,可消除课前的疲劳,静心投入学习之中。民族乐里的古筝、琵琶演奏曲的镇静效果特别明显。古筝曲灵动悠远,扣人心弦,用这些古朴的华夏音乐陶治情操,感染学生,既能让学生及时调整状态,又使学生更加热爱炎黄文化。
(二)创设情境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使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恰当使用背景音乐,将有利于情境的创设。
(三)渲染作用
比如学习语文课文《月光曲》采用流畅的钢琴曲作为背景;《十里长街送总理》播放哀乐;小音乐家扬科悲惨地死去,“拉”起《二泉映月》,等等。较好地运用背景音乐,能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甚至可以达到录像、多媒体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想象作用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生富于想象,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诱发。“音乐能够改变课堂气氛,它似乎能够在缺乏省略处补充活力,在学生抱怨无以下笔时激发想象。”背景音乐就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的手段。事实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是无止境的。
二、背景音乐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项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有天壤之别。这就意味着:如果希望通过背景音乐让孩子学习得更好,那么首先必须对背景音乐严作选择。在音乐教育中有句很重要的话:“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因此,多元课程融合中音乐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忘却的,即以背景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作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它在内容的选定、时间的安排甚至在教学环节的切入点上都应十分慎重,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的现象,最终导致:“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同样,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样,对学生的大脑认知机构具有积极作用,相反有消极作用。这提醒我们:为学生的学习环境选择一种合适的背景音乐至关重要,要是选不到合适的,那不妨就干脆不要任何音乐。
通过对BGM运用于中学教育教学所做的尝试,我逐步意识到:
1、运用BGM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可以把BGM用于课前老师与学生短暂的谈话时,也可用于老师不在时的学生自习时间。
2、运用BGM要有想像力和开拓精神。总的来说,学生对新事物是不抱怀疑态度的。相反,他们倒愿意诸事有一些变化。他们完全有能力在短时期内使自己适应新的方法,所以对此不必过分怀疑与担心。
3、必须充分重视BGM运用效果的反馈。对于常规课程以及新的尝试,我们都需要来自学生的反馈。反馈信息可以鉴别优缺点,而且可以为加强或是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反馈信息可以从调查表、个别采访、对话或日记中得到。同时也需要来自教师同事的反馈信息,可以从中得到有关课堂气氛的有价值信息,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共享新观点、新方法。
4、要进一步拓宽BGM的来源。到音像书店也可以得到有关BGM的有价值信息。许多CD及磁带都是为阅读和学习设计的。也可以请学生或同行教师推荐BGM,或学生把BGM磁带带到课堂上放也很好,因为他们了解同龄人的音乐爱好,而这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5、所选BGM与教学活动相吻合。总的来讲,轻松、恬静、舒缓的音乐适合于默读,而令人兴奋、欢快的音乐则适合于两人成对活动或讨论活动。运用BGM并不意味着脱离其他教学技巧而独立存在。它是动态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因此,考虑使用BGM时应与其他教学技巧相联系。
6、放BGM的时间长度很重要,连续放BGM是无效的。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原理》姜俊红主编 2003年12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华剑.《艺术课堂》济南出版社 2000。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似乎没有出现“人喊马嘶”的热闹场面。作者认为,数学教育急需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本文分析了目前数学教育存在的弊端,立足长远,在数学基本素质之外还需注意那些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从理论角度提出了一些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目标的。“素质”一词包涵了更多内容,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的、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和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地方。应试教育更关注眼前利益,完全为一张试卷而努力,往往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无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从数学这一学科来看,素质教育更容易被人忽视,以为数学本来就是机械的、无关情感的学科,谈不上什么素质不素质。持这一观点的人,大多是远离数学的人,不懂得数学素质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重要。本文拟从当前数学教育的弊端谈起,就数学素质的提高在理论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何为数学素质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需立足长远。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矛盾,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与照顾个别学生的教育也不矛盾,它们是有机的整体,互为前提。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能在考试中拿高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丰饶的成长土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有人认为,所谓的数学素质是一个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在处理数形规律、逻辑关系以及相关矛盾时的悟性和潜能,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数学品质的和谐统一,而数学思想和方法则是数学素质的精髓。论者认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表现在四个特征上:第一,数学意识。用数学的眼光、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世界;第二,数学语言。它是一种科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第三,数学技能。不仅包括基本技能,还包括“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解决,形成数学建模的技能”;第四,数学逻辑。数学是逻辑的体操,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①
在我看来,这些是数学素质的显性素质,其隐在的情感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
二、数学教育的弊端
据新华社马德里2008年7月21日的报道,在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总分217分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三名获得满分的选手中有两位来自中国,②可谓成绩斐然,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数学家丘成桐到杭州与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说:“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目前,在中学数学教育方便存在多种弊端,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1.缺乏对非智力因素的足够认识。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总觉得数学学习与文科学习无关。诚然,从短期效果来看,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对数学学习是没有直接效果的。然而,这些学科对于培养个人情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越是优秀的科学家越是离不开情感力量的支持。
以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为例,他在追求和探索数学的至美境界时,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数学一个方面。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史记》,他在接受《东方之子》的采访时谈及数学和文史的关系:“因为我和朋友在做数学的时候,看一些问题看得很微小,看得很微观,单做一个很小的问题,一点点地做,没有一个很宏观的看法,我觉得看历史对我宏观训练(有帮助),……所以我看问题的方法跟很多我的朋友不是一样,跟我的学生也不是一样,我想跟我看文学的看法有一点点相同。”而文学则是他在情绪低潮时候排泄感情的一种方法。③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学习。
2.在教材安排和课堂教学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论者指出,目前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重应用而轻原理,常以实用与否来取舍教科书的内容,对原因和原理解释不够,其实,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原理是培养数学素质、能力和思维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教材的开放性不够,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衔接不够。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更重视题型,往往把眼光放在习题的解答上,努力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让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概念、定理、公式等等,而疏忽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没有把数学的魅力展现出来。
3.单一的评价体系。对于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只在那一张试卷上。它不能考查出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潜能,也不能考察出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能考查出学生对数学文化和价值的体会和认识。这个评价体系——不过是评价标尺,也不能称之为体系,仅是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看待,缺乏对数学这一极具魅力的科学的充足认识。这表现了对数学的集体的普遍的误解。这个评价标尺更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落后。
三、如何提高数学素质教育
首先在于端正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树立长远的教育观念,自觉抵制着眼于应试能力培养的做法。鼓励数学特长班的开设,但必须避免走向一个极端,不能减少、割裂或者剥夺了学生文史方面的学习和熏陶。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学习奥林匹克数学的做法已遭到了专家的批评,它的副作用也渐渐的显露了出来。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这里的丰富是指:1.为学生多提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许多时候,学习思维的练习远比得到一个固有的答案要重要得多;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到某一种思路上。正确固然正确了,但如果打压学生的“怪想法”,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他们的思维会僵化和固定,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关注想象和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是思维的舞蹈,在数学思维中,想象推演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获得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在数学领域中,许多高深的问题都是以“假想”“猜想”的形式出现的,这正是想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注释:
①韩学锋.《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科技资讯》.2009.03.
②材料出自:chinamil.com.cn/site1/big5/xwpdxw/2008-07/22/content_1374106.htm。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并且相关的人生观、世界观并没有形成,对于一些事情的好坏、善恶以及美丑分辨不清,这种现实情况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也直接使得学校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日益突显。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多数学校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的标准,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却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基础上,实际的德育进展非常缓慢,在中小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要让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有的甚至直接被搁置到了一旁。
2.社会中各种消极思想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
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年龄以及社会阅历的不足,使得中小学生自身对事物的判断以及抵制能力较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事物和思想引诱,从而无法辨别好与坏、对与错,更有甚者将一些哗众取宠、腐败堕落的不良思想当作一种正确的人生观,这就直接导致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中一些模范人物和事迹不再被中小学生所认可和学习,有的学生受学校的影响,将各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当作一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主义。另外,社会中人们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支持不够,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
当前很多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很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育教材中的内容与当前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不相符,比如说新课改要求的“中小学生要形成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在现实中,这也只是停留在口号的层面上,实际取得的效果非常有限。另外,有的中小学在开展德育,欠缺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各个学校之间独自开展德育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也使得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优化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对策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中小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一个告诉发展的阶段,这时候是人一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利用那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或事作为教学的实例,也可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或电影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投身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体会身边现实中发生的思想品德事件,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还能够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消除隔阂,彼此充分交流,进而形成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才能够进一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也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纳思想品德教育,明确自我的发展目标的增强辨别能力。
2.思想品德教育要和各科教学相结合
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思想品德课来实现,应该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学科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它们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语文课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来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对错,比如说在小学语文《东郭先生和狼》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狼的虚伪和凶残、东郭先生的迂腐和仁慈以及农夫的胆识和智慧,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的生活中,对狼一样的坏人绝不能心慈手软,遇到事情应该善于思考,从而也对学生进行一次无形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历史课中,老师可以在讲解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
3.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学习,完善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老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因此,老师应该注重自身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并培养出一批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内心树立起教书育人、培养合格国家公民的思想,改变原来那种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教育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老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以提高思想品德水平为目的,教育工作才会取得相应的收效。
4.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
新课改后,对老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老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也需要不断加强,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内容和方法,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将这些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具体到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说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主,这时老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真实实例,再结合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形成一种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些真实的教学内容也会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进而使学生的各种价值观念得到良好的塑造。
5.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布置讨论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给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的作业,是使学生深入领会和反复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这一作业较其他作业有以下特点:(1)可以把教材所讲内容系统地理解。(2)可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每月开展影评和观后感征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班级内开展演讲、演唱活动,引导大家阅读爱国主义书刊,大唱爱国主义歌曲,弘扬正气,抵制邪气。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参观纪念馆等活动。召开学习英雄、爱祖国、做新人主题班会,以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总之,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而一定程度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因素和工作,这样才可使得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对保.中小学教育的灵魂: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读与写:下旬,2010.
[2]刘文周.浅谈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成才之路,2008.
篇4
一是在激励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道德标准评价人们的言行、事件时产生的一种情感。它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从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允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取激励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们对其中的道德榜样具有好感,发生热爱时,道德原则和要求便触发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他们会从内心渴望仿道德榜样,进行自我激励。这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而且强化了道德情感的深刻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念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提问,在争辩中对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有一点点新意,都应该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如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相应革命和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可以在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实现,这与认为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不一致,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通过设疑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创新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对所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独特想法。而这种想法是非常有推理的、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甚至有灵感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在中学政治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国成功的实践了“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这些都是伟大的创举。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解放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生政治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一些政治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已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于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科学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如社会的公平、价值伦理等。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中学政治考试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本本”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使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8-04
一、问题提出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平。一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二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新疆南疆是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挑战。继续教育是教师面对挑战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来分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对象及特征
问卷对象的教师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两所重点中学:喀什民族完全中学和汉族完全中学;三所普通中学:一所市属中学、一所师院附属中学和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8%。
(二)问卷方法及数据处理
问卷设计关注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基本情况和学源结构;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包括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数学学科素养;第三,教师接受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培训的基本情况;第四,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第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为避免问卷设计的片面性,并减少在实施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获取客观数据,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座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关注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结构及基本情况
五所学校基本情况显示,在教师学源结构中,90%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西部师范类与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结构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教师99.15%,青年教师85.08%。其中,教龄为1―3年占43.28%,4―8年占29.85%,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9.85%,且较均匀地分布于中学各年级段。数据分析表明:其一,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其二,凸显了师资学源结构单一,阻碍了教师与其他地区和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互通和交流;其三,虽然师资队伍学历达标,但教师呈现年轻、教龄短、职称低的特征,存在各分类层次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56.52%的教师近三年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且75.41%的文章发表非核心和省级期刊。但86.36%的教师认为职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或基本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82.61%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且访谈中从教3年左右的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做起。“教育是一项丰富复杂困难,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无论初期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如何,认为这已足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在能力发展中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以上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化能力不限于教师上好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而应具备课程意识,成为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因此,帮助中学教师认同和深刻理解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已接受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地涉及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等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继续教育又增开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研究、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等基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仍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包括数学教学课件制作、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等。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采用多样化实施方式,并互为补充,如系统数学教育理论讲授、教学实践问题专题讨论、数学教学艺术专题讲座、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见表1)呈单一化而非多样化,其中:47.17%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方式;71.11%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实地参观访问”方式。
(四)教师对所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41.79%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32.8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评价偏大,31.35%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教师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只有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主动的自我建构。访谈表明,教师评价继续教育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存在实现“学习一学用一指导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对继续教育占用寒暑假时间、施加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强制性,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
数据表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性质问题,有72.73%与18.18%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实践性与创新性上。在知识结构上,58.33%的教师对数学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25.00%的教师认为知识面太窄。对于教师继续教育重点问题(见表2),分别有75.00%、59.01%、79.66%和82.54%的教师认为是拓宽数学学科领域知识、提高综合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教育研究能力和发展数学教学能力。设置数学教学技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的制作及运用技能和开发课程资源技能,教师认可度(见表3)分别为67.21%、63.93%、61.90%、76.36%和57.41%。调查可知,教师关注自身综合数学素养、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期,66.67%的教师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意愿。
(六)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审视
研究表明,新疆南疆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必然。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数据显示(见表4、表5、表6),多数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表现在:43.54%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5.48%的教师认为学生文化背景对中学数学教学是挑战;72.59%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检视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或偏见。针对民族地区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52%的教师认为现行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对于民族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视的;77.42%的教师认可学校有必要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或开发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知识、方法、理念和能力等方面合力的结果。调查表明,56.45%的教师不了解所教班级里学生的文化背景;69.35%的教师有意将本地不同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但在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不知怎样做。在访谈中,在民族中学执教四年的汉族教师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与民族学生搞好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获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在与“双语”实验班教师的座谈中,教师关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师的教育需求体现在:第一,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计划的变更、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教学的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新的互动等);面对教育的诸多发展及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新的不同的多元异质化的教学对象,确保不同学段学习的连贯性、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需要。第二,个人因素需求。新人职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在自我身份的转变上存在困难,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数学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
四、课程设置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实现多元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MPCK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教育技术知识(TK)。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初步探求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多元文化课程
1.多元文化理论课程
多元文化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加深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并消除个人的偏见,积极与其他民族群体进行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文化多元性。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使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否存在民族偏见,重新认识在社会中角色以及改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人际关系等专题。
2.多元文化实践课程
多元文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及教材的审视态度,使他们在教室中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助有关多元文化数学教育典范和概念知识、主要族群团体的数学文化知识,平衡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吸收和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所面对文化、班级的沟通方式。多元文化实践作为物质一时空特点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家长、社区的充分参与,以及学校环境、图书资源、课外活动的相应配合。
(二)数学专业知识
1.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题目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能够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数学(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模糊数学、数值分析、分形几何等发展动态、基本内容、重要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概览;经典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的结构与思想)专题;数学思想发展史精讲;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导读;数学方法论选讲等。
2.数学教育类课程
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认识数学教育发展历史趋势,具备合理的数学教育基础理论结构、基本技能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会思考研究的科研型教师。课程设置包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讨;近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哲学专题;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与学法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中学数学习题理论与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学业测试与评估;中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与个性发展研究)等。
(三)教育与教研课程
教育与教研课程设置的目的:增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从整体上了解教育现象,加强中学教育的纵横联系能力,加深对于学科教育的理解,拓宽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实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自觉。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生态学或教育环境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具备传统教学媒体的知识以及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实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会用软件展示平面和空间图形,表达并探究函数关系、无限现象,表达并探究数学建模,利用软件探究几何构造,作为启发式工具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或反思批判其应用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听觉、视觉,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专题(几何画板的制作、z+z智能平台);数学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五)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师。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类(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类(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科学技术类(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技能类(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体育类(运动、美学)和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政治 教学模式
我国正在步入新时代,在这种时代的驱使下,各行各业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在校学生是社会中的新鲜血液,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中国学生人才是近年来教育教学事业研究的热点话题。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在被时代所淘汰,改革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1]
一、改革中学政治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学生一味听,师生之间没有互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逐渐对政治课程失去兴趣,觉得政治课程枯燥无味。所以改革政治教育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这句话中也能够看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想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创设有效的政治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心得到充分的调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在这种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深刻,在这个过程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中学政治的教学水平。[2]
二、鼓励学生进行政治课外读物阅读
国家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学重点,传统的教育方式因为其诸多问题已经被社会所淘汰,现代社会注重的是对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对中学政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阅读不需要特定的环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中学教师应该引导中学生大量阅读政治课外读物,丰富的政治读物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增长学生的见识。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利用网络平台,查找更多的政治理论知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一些政治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解决掉这些问题。政治课外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政治实际作用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应该带着一定的政治问题进行阅读,从阅读中找到答案,不要盲目的去阅读,要注意阅读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大量的政治课外阅读,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3]
三、广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要想提高中学政治课堂学习效率,就要告别枯燥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激发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政治理论知识更具直观性。中学政治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这对中学政治教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上政治这门学科,创造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政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对感兴趣的政治问题进行相关查阅,便于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中学政治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有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就随之跟上来了。
四、对中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加大培训力度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政治教学的整体质量是有很大关系的。国家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中学政治教学水平,加大对中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培训力度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政治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还要有广阔的知识层面,这些都是作为中学政治教师所必须的硬件条件,再有,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会体现在教学质量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创新教育模式,要注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保证每个学生都受用。[4]
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现代教育教学事业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充分的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5]
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布置课题,让学生们围绕特定的政治课题进行研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知识,最后在小组内进行知识的整合,制定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都有效的提高了中学政治的教学质量。
结语: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我国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后,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了教学重点。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以新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教师应该不断的对教学问题进行总结,改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我国中学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威学.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129.
[2]张芳,苏楠.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课对话式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0,01:33-34.
[3]王乐乐.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心理调查 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约束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甚至是全社会的重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并未缓解,同时独生子女较多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识
目前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观念认识错误。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干预时,更多地是针对一些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而对全体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不足的,许多教育者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存在缺失。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教师才会主动干预。这就导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预见性与防范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匮乏
根据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外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大概是每400人有一个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许多学校,尤其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学校,心理教育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并不多,而且专职教师也相对较少。有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或者专业资格,或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也较为落后,许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还主要借鉴的外国的理论或者较为陈旧的理论,知识的更新换代严重不足。因此,在较为陈旧的理论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专业性人才与目前中学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脱轨的情况。
而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并没有真正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让中学心理课程较好地发挥作用。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策略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鉴于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学心理教育的迫切性,师生之间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初中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方面,知识的难度与密度都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并且一些原来成绩优异的同学,可能到了一中这样一个环境,发现周围许多学生的成绩都比自己优异,这样就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因此,在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那么学生的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其次,许多初中学生没有住校的经历,到了高中以后,就要过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可能处理不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或者不习惯学校有规律的作息生活。这样无疑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或者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而学生自己又找不到一个妥善的处理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心理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的心理落差在较短地时间内获得较好地调整。同时心理教育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接受与适应全新的环境,要针对新环境及时作出适当地调整,用一个积极地心态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2.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每天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在当下社会,有些教师面临各种压力,就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并在无意中把这些负面情绪带入了课堂,无疑对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生的观点或者情绪都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要把生活中的情绪或者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突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外,一个大的班级,几十名学生也是性格迥异的。教师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不要因为个人好恶而对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认识,并在心理上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教师作为教书育人者,既要教书,传递知识,同时也要育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不同的学生,成绩是不同的,每个班级也都有一些调皮生事的学生,但是从总体而言,学生的心理毕竟还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更高的高度,给学生满满地爱,对学生多关心,多从正面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问题学生才会越来越少,最终学校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加的明显。
3.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生理心理引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与生理都处于成长期,在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一点不成熟。尤其是心理成熟的相对缓慢些,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并不是均衡的,容易让学生的心理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学习上困难以及男女生之间的交往都会让学生的心理产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最终让自己的心理发生一定的扭曲,最终就走向了歧途。
篇8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背景;基于资源;高中学习环境设计
在现代技术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已经得到了成熟、完备的发展,学习模式的形式、作用与特点也显现出了新的特性,同时,现代社会也改变了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构建模式,数字化资源呈现出几何倍的增长趋势,获取资源的渠道了越来越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的将这些学习资源利用起来,让这些资源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辅助。
一、基于资源学习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一)基于资源学习环境的概念
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即利用学习资源、支持性策略、支持性工具来构建一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环境,该种学习环境可以支持个性化的查找、分析、解释与处理,能够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资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的开发出潜在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教学框架不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工具,为他们任务的完成来提供决策性支持。
(二)基于资源学习环境的特征
关于基于资源学习环境的构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资源学习环境共同的三个特征已经形成了共识:第一,资源丰富性;第二,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与目的性,参与该种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并非偶然与附加结果;第三,该种模式强调学习者参与到资源的编辑与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以学习者认知为基础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基于资源高中学习环境的组成要素与设计方式
(一)情境设计方式
情境由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两种组成,情境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情境目标来分析,情境化形式能够分为学习生成式、外部指导式与协商式三种。
1. 学习生成式情境。在学习生成式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寻找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需要外部的指导,这种指导是需要进行预先设计的。
2. 外部指导式情境。在外部指导式情境中,外部人员需要创建好资源集中点,确定学习顺序,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为其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为此,外部人员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
3. 协商式情境。协商式情境兼具学习生成式与外部指导式情境的优势,与学习者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外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中,情境的设计需要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情境解释,解释能够帮助学习者确定出具体的学习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解决方式。
(二)资源设计方式
基于资源学习环境的资源能够分为静态资源与动态资源两种形式,内容的涵盖面十分的广泛,包括电子资源、人力资源、非印刷资源与印刷资源四种,具体的设计方式如下:
1. 静态资源。杂志、报纸、百科全书、教科书都属于典型的静态资源,这种资源具有特定性的特征,对于信息标准化有着明确的要求,这种信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快的过时,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出版时间的问题,因此,在应用静态资源时,必须要再三谨慎。
2. 动态资源。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大多数都是动态资源,其中代表性的就是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呈现出的是一种周期性变化;而人力资源即可使是学科领域专家,也能够是学习伙伴,在学科领域专家与学习伙伴提升学习者理解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学习者的综合水平就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支持/支架方式
基于资源学习环境设计机制有元认知支持、策略支持、概念支持、过程支持几个内容,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1. 元认知支持。元认知支持的核心是评价,元认知支持能够科学的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元认知支持既可以是一种的模式,也能够是精致、复杂的模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来组织相关知识,为他们引导认知道路,在元认知的支持下,学习者能够投入到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
2. 策略支持。策略支持可以为任务的完成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这些支持可以来自于相关学界的专家,也能够来自于学习软件,他们能够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出科学的建议,也能够在学习者思考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一种方法与观点。
3. 概念支持。概念支持可以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先后顺序与重点解决的问题,概念支持需要以大纲形式来出现,这种大纲能够解决信息的陈述问题,也能够帮助学习者来理清各个主题的层次。
4. 过程支持。过程支持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利用资源的效率,也可以为学习者指明道路,让他们能够围绕具体的学习目的来制定任务。
(四)工具
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取与处理资源,也能够实现对资源的解释与评价,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工具包括处理工具、搜索工具、交流工具、操作工具几个内容:
1. 处理工具。处理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收集、组织和生成信息,为他们提供完善的认知支持。
2. 搜索工具。搜索工具的范围十分的广泛,媒体专家、图书馆管理员、专业性的搜索服务都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搜索支持,学习者可以用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来获取资源。
3. 交流工具。交流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充分的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资源利用起来,科学的交流工具能够有效优化远程开放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4. 操作工具。操作工具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检验观点、检验观念与检验理论,操作工具可以有效简化信息生成程序,让学习者可以更加简便的操作系统,从而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
三、远程开放教育背景下基于资源学习环境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关注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能够应用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既能够用在开放式环境中,也能够用在指导式教学环境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环境设计难度,基于这一因素,基于资源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的工具、情境以及支持都是不同的,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动态变化因素,设计出与教学方法一致的需求与环境。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一向被作为德育教育的手段而广泛应用,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早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能力上面,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等,简单地应归结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与学会做人。历史教师应抓住课改和青少年成长的有利时机,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应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
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及教学方法滞后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沉醉于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中,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方法来测评学生,而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就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影响到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服务学生人生
历史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长久发展。“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历史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立一套新的、可行性强的有关学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2.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历史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历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历史课德育的实效性。
3.拓展历史德育资源,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历史课是一门社会学科,应发挥在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阵地基础上,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把历史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利用并整合存在学生周围、课堂内外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们应知道省市县的历史是很好的乡土资源,要充分挖掘。另外把活生生的社会事件、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内容,利用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往往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现在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与历史上很多经济危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很好的素材,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自己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因此,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等。创设情景,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等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历史的认识和素养。历史是现在的过去,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可以说离我们很远,但也可以说离我们很近。我们老师要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篇10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参加了这次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行动。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把课堂作为载体,既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有关政策,贯彻有关精神,又认真谦虚地向各兄弟学校学习取经,也注意到自身观点的转变和对知识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是新课改最核心、最富战略价值的元素。而对各种客观条件都还不够成熟的农村中学来说,要真正使语文教育成为创新教育,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课标》精神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阐述课程目标时强调,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获得五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第五点就是“发现和创新”。足见,“创新”在新课改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反过来说,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革命。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近三年,但是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很难做到“创新”。要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创新教育,关键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严格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决策,树立语文创新教育观,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确立新的语文教育目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创新者。
二、因地制宜,有机利用现有资源
第一,重点利用好教材资源。在农村中学,如果要说语文课堂上什么是最珍贵的资源,那就只能数教材了。教材本来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图书教材和视听教材等,但这里所说的,只是特指师生可用的课本。首先,要把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对教材思考和研究,充分利用好教材作为例子的功能,“走进教材”,让学生学好牢固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把教材当成一个载体,“走出教材”,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第二,巧妙利用文化资源。这里的文化资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校园文化资源,学校是学生集中接受教育、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主阵地,因此,要注意挖掘和捕捉校园文化的可利用元素,为语文创新教育服务。二是指校外文化资源: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体验,书写性情;可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去劳动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可带领学生游览人文景点,与历史对话和交流。
第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已成了不可缺少的语文教学资源,它的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育人目标
语文教育要做到真正创新,必须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育人目标。而要实现育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
第一,重视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的价值。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习惯,为语文教育成为创新教育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