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特色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各个院校愈发重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同样,我校也紧追时展步伐,在水乡特色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资源,有效补充国家通用教材。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既属于一种课程类型,也是课程管理,它在小学课程计划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可或缺。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资料,但不是唯一参考,美术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性资源,可针对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标准中清晰指出,在美术教学中应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应单纯地局限于校内资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据相关调查可知,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种类多样、城市建设水平较高、自然风光优美宜人、文化活动多姿多彩、地方物产丰富,这为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水乡特色文化,合理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首先,开发的课程内容应个性鲜明,这是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世界观以及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然而,美术活动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标准趋于成熟,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与年龄特征相符;其次,科学设定活动主题。美术教师应认真观察周边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美术能力,科学设定活动主题,可以围绕“我爱家乡”开展美术校本活动。同时,还应将我爱家乡这一主题细化成自然风光、文化设施、水乡服饰等多个活动,活动内容应贴近日常生活;最后,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在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积极向上、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素材。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当地美食”这一课程,让学生结合当地美食,通过橡皮泥进行制作,突显水乡特色。
三、美术校本课程的利用策略
1.深入挖掘课程资源
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理论知识不健全、数据缺少真实性等问题,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美术教师应加强学习,注重日常积累。通过网络平台、报刊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积累教学资源,全面学习水乡文化。待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可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与教学目标,合理挑选校本课程内容。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课程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以水乡特色文化为基础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创造,有效结合校内与校外资源,父母应带领学生去认识与接触水乡文化,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之旅,可到古镇等重要场所,开展实地创作。另外,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着重培养基本技能、学习态度、逻辑思维以及价值观念。可以采用因材施教法,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认知能力各异,教师应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当地美食”教学中,教师可扮作厨师,并借助多媒体展现当地美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借助废旧材料进行制作。还可采用自主探究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效发挥自身个性。
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可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并能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习积极性,深入认识文化艺术,有助于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加大在以水乡特色文化为基础的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
篇2
关键词:课程引领;数学教育;接地气.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5个统筹。旨在依靠各方力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有独立个性,有综合素养,有办事能力,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课程建设是文化的载体。提高教育质量,组织是保障,课题是标杆,专家是先导,课堂是主阵地。
一、正确引领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一)组织引领建立健全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相应的办公室;明确学校学科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学校智慧、课程建设体系以及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抓手和动力保障。学校在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开足开齐开好课程的基础上,“落实国家课程,融合地方课程,创新闪光课程”,把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培养目标、尊重生命成长、开发区域资源有效整合;采用“课程中心招标、自我推荐接榜”的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校本课程及开发负责人,提升课程建设的领导力、研究力和执行力。学校对校本课程实行合同化项目管理,与各成员签订“课程研究自愿合作书”及“课程开发协议书”,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责任人职责,实施常规化考核管理与评价同步并与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挂钩。
(二)课题引领以课题强化设计,以研究深化设计,以实践优化设计。通过数学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明晰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智慧,抓好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寻找优化校本课程和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形成有本校特色和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三)专家引领聘请市内外、县域内外的行政领导、知名专家及学术资深人士,组建学校课程建设顾问团、导师团、咨询团、策划组、指导组,负责破解校本课程建设的疑难与瓶颈。
二、创新课堂让数学教育接地气
(一)夯实基础课程抓理念更新促基础课程夯实。一是明确学科特色目标,强化教学核心任务,以扎实的教风,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学有所长,从而使所有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二是明确课堂建设思想,践行课堂上老师目中有“人”,眼中要有“光”的理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课堂研究上,主要从“如何教”到“指导学”,在课堂关注上,主要体现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倡导积极体验;在课堂实现上,主要让老师会导、能演、善演,孩子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性学,从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课堂效益的有效提升。(二)研究人文课程抓资源优势促人文课程研发。结合巫山县是重庆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优势,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以开发“三名教材”即《闪光巫山?名诗集?名人集?名曲集》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引领孩子励志,增强走出巫峡、走出大山和减载人口意识,把学校建设成“具有本地文化特点的靓点学校”。(三)研发活动课程抓传统优势促活动课程研发。注重“主题性、趣味性、灵动性、成长性”原则,重点落实好“五项课程活动”即,一抓传统活动。扎实落实好每学年“校园五节”传统活动,做到主题鲜明,活动创意实。二抓选修活动。全面落实好每周的“班队”、“社团”等订单式、走班式、自由式选修活动,做到教材编好、教师配好、课程上好、学生学好,让孩子在各类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成长。
三.抓展演活动
精心组织好每月年级组主题班会展演、每周一朝会“文化早餐”闪光舞台展演。四抓庆典活动。组织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做到主题鲜明有特色,人文创意有靓点。五抓竞赛活动。精心组织好“魅力小制作”、“创新小明星”、“竞赛小状元”等实践竞赛活动。通过电脑制作活动的开展,培育大批“操作能手”,带给孩子们快乐、自信,动手动脑成为他们智慧、品格和幸福的生长点、闪光点。(四)研讨趣味课程抓个性需求促趣味课程研发。将学校环境建设成隐形课程,充分挖掘校内师生及社区资源,开展以闪光教育为平台的智慧课、科技科、创新发明成果展示课。以求让孩子在趣味中开发,在趣味中张扬,在乐学中求知,凸显办学特色。生活处处皆数学。努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激发潜能,以数学课堂为平台去捕捉、挖掘、培育、放大闪光点,感受进步与发展,体验成功与快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也是为教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篇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数学要加强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校小学数学组根据近几年的改革实践,走承载、创新之路,构建具有时代意义的小学数学特色课程体系,一至五年级开设了学生喜爱的动手益智类数学特色校本课程,如七巧板、跳棋、扑克游戏、智力解环扣和魔方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特色课是一种新课型,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并开发多元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基本数学素养形成,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也是我校“保重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教育模式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数学特色课程内容和目标的主要依据
汲取国内外教育理论营养,深入领会数学课标的特点,构建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的数学特色课程,在调查中显示95%的学生喜欢这样的课程。在构建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中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1.要有数学味
构建数学特色课程,把握数学本质问题,开发有趣的内容,在玩中长智慧,以实践活动为阵地,要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问卷调查中,高达92%的学生及其家长认为本次开设的课程,有着浓浓的“数学”韵味。在整体的目标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的水平。
如五年级开设的魔方课程,是一种高级的益智类数学游戏,涉及深奥的数学原理。学生转动魔方,那些不同的色块在变换着位置,直到能还原一面……学生的思维就不断地“数学化”。当同色的方块怎么也转不到一起时,学生的认知冲突就非常强烈,他们不停地翻动着魔方,细细思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视知觉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充满数学味的过程。
2.要有时代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构建的数学特色课程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力求活动内容新颖,在大众中有很高的普及率,在活动中有乐、乐中轻松领会数学原理。
如一年级开设的七巧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曾被誉为“唐图”。它于简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融数学、艺术与操作于一体,无数人为之动容,它以丰盛的内涵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七巧板简单易学,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运动,据调查,日本、美国等国家也开始流行这项游戏,是一项具有较强时代感的游戏。
3.要有趣味性
学校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特色课程的编排,力求课程新颖,数学活力四射,让学生在游戏竞赛活动中获得数学技能。在问卷调查中显示,一至五年级有93.2%学生认为开设的数学特色课程很有趣味。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开设数学特色课程的目标之一。
如三年级开设的扑克游戏中的“巧算24点”,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学游戏,它以独具的数学魅力被人们所接受。即从52张牌中任意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而且往往有多种计算方法,趣味十足,奥妙无穷。
4.要有创造性
数学特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数学活动探究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学生用已有知识,在活动体验中发现新规律,并取得一项项新成果。
如一年级开设的七巧板。是中国早在2000多年发明的一种智力游戏,由七块板子组成,利用七块板子的任意组合,可以拼成图形、人物、数字、汉字、英文字母、动植物等,有1600种以上的拼法……真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人赞叹,创造能力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5.要有渐进性
精心构建的小学数学特色课程,力图较好地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立的课程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及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效改善学习方式等特点,所需知识和能力呈螺旋上升。比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年级的七巧板是从平面的拼图做起,逐步过渡到五年级魔方立体图形的变换,从一阶到多阶,逐级提升空间智力;开设巧算智能班,从移拼火柴杆开始,过渡到以扑克牌为载体的“24点”游戏入门,逐步提升巧算能力,培养数感。
三、实施数学特色课遵循的五大原则
1.实践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让学生做中学。因此,数学特色课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使学生亲身体验,“玩”出智慧,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四年级开设的解智力扣,倡导手脑并用,特别重视学生的独立实践操作。刚开始接触智力解时,孩子们兴奋不已,但大多是无功而返,即使个别能取出智力扣,也是无意识为之。随着学生的不断尝试实践,能取出智力扣的学生越来越多,并分享其中的奥秘。智力扣体积小,携带方便,在校园的路上,随时都可能看到有学生边走边把弄智力扣的情景,说明了智力扣游戏是一项很具实践性的活动。
2.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就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猜测、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活动中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如扑克游戏开展后,处处出现巧算24点的情境。有的和爸爸妈妈玩,有的和亲戚朋友玩,有的和小伙伴们玩;某A生的玩法很有创意,每当在公路上看见汽车的牌号,就不知不觉地用牌号上的数巧算24点;B生为了突出自己的灵活思维,修改了游戏规则:以1分钟为限,每次4张牌,谁算得24点方法多者获胜。扑克游戏等活动让学生获得思维享受,亦体现了数学实践课具有自主性,并用数学方法和思想来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
3.整合性
单独的一门学科,其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总是有限的,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成长。因此学科整合成了当前教育的一个趋势,其优越的互补性能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提供一个更广博的知识背景,受到了学生、家长、教师和专家的普遍认可。数学特色课程恰恰就具备了整合性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思维、情感、道德、交际、竞争、毅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学习方式等因素的投入,是一门很具兼容性的课程。
4.制度性
为了顺利实施数学特色教育,达到预设教学效果,为此,制订了以下教研制度:
(1)特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一学期每班10节;(2)有明晰的学科特色课程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有相对完善的课程类别,益智和动手相结合;(4)安排各年级特色课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5)制订计划,定时教研;(6)建立评价展示等体系。
5.评价性
多元智力理论主张,教育评价要通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种情景进行。为此,采取个人和小组相结合、学生和家长、过程和成果展示等评价,保证评价的激励作用。
引导自我评价。重点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包括学习情感态度、活动体验等,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如调查中9l%的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倡导竞赛展示等评价。如一至五年级分别开展了:“小小七巧板,拼成大世界”创意活动、“跳棋段位”挑战赛、“谁是24点速算小能手”“解智力扣”我最棒、“魔方小高手”擂台赛等。
吸引家长评价。本次活动课程也吸引了家长的广泛参与,认可小孩在特色课程上的收获。如对“七巧板”课程表示支持的占99%,认为七巧板是启发孩子智力的良好伙伴。
四、开展数学特色校本课程的思考
篇4
一、教材元素和校本元素相结合――问题提出时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它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
校本课程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笔者认为可以将教材元素与校本元素进行充分的结合,打造出数学与手工的结合。“乐游”是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其中有一项德育特色项目活动――“我是汤山小导游”。本节课以我校的校本特色课程为教学背景来开展,通过教师提出“为什么要制作手拎袋”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和意义。即制作的手拎袋就是我校小导游们出行的专属辅助工具,同时也代表了我们学校的形象,还为学校的理念和文化起到了宣传作用。这对于制作者来说具有极大的使命感、归属感和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
课堂片段一:
(说明:考虑到一节课的时间无法完成作品制作和展示两个环节,所以笔者决定让学生课前完成手拎袋制作,课中展示制作方法)
师:前期我们开展了自制手拎袋的活动,同学们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手拎袋,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品展示课。根据我们课前协商,我们这节课将分三步来进行,第一步是活动回顾;第二步是作品展示;第三步是交流评价。
师:回顾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制作手拎袋?
生:我们学校有特色活动――我是小导游,小导游们经常出去实地讲解,那他们都需要一个拎袋,那就是可以装材料的。我们学校还没有这样专门的袋子,所以我们想为他们制作一个手拎袋。
师:哇,我真想代表小导游们感谢你。
生:还有,我们自己制作的手拎袋拿出去使用,可以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
师:真不愧是宣传委员,我们班可不能少了你呀!
师:这两个学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用“文化宣传”来概括。
生:手拎袋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些知识我们上学期已经学过了,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知识。
师:真厉害,你能把手工制作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他的观点我们可以用“数学应用”来概括。
二、实践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探究时
小学数学教学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则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以本课为例,笔者选择了制作手拎袋的主题活动,这对于六年?学生来说是有可行性的。首先,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见过各式各样的纸袋,了解纸袋的组成、结构以及样式,他们有能力创造出既美观、实用又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作品;其次,在课前探究制作时,生活味也很浓厚。例如:学生们考虑了袋身承重问题,发现纸质的选择和承重量是有关系的,以及有的手拎袋中设计了插袋,方便大家存放小挂件等等,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能联系实际去思考、探索,真正实现学、做、知、行的统一。
课堂片段二:
师:那我们前期都开展了哪些实践活动呢?
生:一开始我们有点无从下手,苦思冥想后我们决定先去采访一下小导游们,看看他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手拎袋。有了小导游们中肯的建议后,我们大体进行了三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我们设计了袋子大概的图样,还准备了剪刀、胶水、素描纸、包装纸等材料,然后我们采用拼接的方式制作了一个手拎袋,看!我们还引用了一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师:虽然在开始时你们没有快速进入状态,但是从结果上看你们是成功的!
三、数学知识与手工艺术相结合――操作实践时
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看到手工制作出现在数学课堂上,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新颖的课型,这是手工和数学两个元素的结合体,它不仅要有制作成品的汇报展示,还不能偏离数学,反而要重点展现出它的原始基础――数学味;再者,笔者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们充分去操作实践,想办法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除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原了数学的本质,当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时,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教师,又或是学生本人都能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得到或多或少的发展,数学知识也能得到运用或提升。
本节课中笔者研究的数学与手工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纸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还可以是布艺、铁艺、陶艺、木艺等,那么除了数学与手工课型外,笔者还对其他课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如数学与编织、数学与剪纸、数学与制作等。如果我们数学教师愿意尝试并深入研究一些和各种艺术相结合的课例,那不仅可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甚至可以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
课堂片段三:
师:下面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精彩环节――作品展示。
生:我们组采取实物介绍,由于包是无盖的,所以我们选用5块包装纸拼接起来的。其中前后两个面的包装纸一样大,左右两个面一样大,大家看一下这个包装纸是蓝色的,体现出我们汤山山水环绕、风景优美的特点,再看“小行星旅行社”的徽章和“小导游”几个字代表这是汤山小学专用的手拎袋。希望大家喜欢。
师:在他汇报手拎袋的制作方法时,这当中有一些数学知识,你知道吗?(板书:数学知识)
生:长方体的认识,前后两个面完全一样,左右两个面完全一样,还有它是无盖的。
师:你真会倾听和思考!(相机板书)好的,接着介绍。
生:我们组也采取实物介绍。首先,我们组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怎样让这个包形状好看?也就是不知道如何选择长宽高的具体数据,经过小组讨论,最终决定选择市面上包的标准长宽比例,即3:1:4,然后画出图样,再应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实际大小。同样采取拼接的方法去制作,但我们用的是五颜六色的卡纸。我们还在前面加了一个小插袋,用来放其他东西,我们也有专用的徽章和标识,希望大家喜欢我们的小拎包,谢谢!
师:他们组用了哪些其他的数学知识?
生:比例尺。
师:他们一开始还说遇到了问题,是什么?(板书:数学问题)
生:长宽高的具体数据不会选。
师:其实这就是长宽比例的问题。(相机板书)继续介绍。
四、多元评价与审美文化相结合――交流评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课堂评价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的,我们提倡课堂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要将交流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奖励性评价相结合,将师生互评与生生互评相结合。
本节课的交流评价环节中,笔者设计先学生互评,再选举推荐,当学生作品全部介绍完毕后,教师组织每个学生下位欣赏并做出点评。点评出优点和缺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投票选出最佳作品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设计奖,最后请最佳作品奖的获得者将手拎袋推荐给学校校长,希望学校选择我们的手拎袋作为小导游们的专用袋。这样生活化、人文化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让整个课堂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五、结语
数学与手工的“结缘”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活动课中充分采用开放式学习和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身到手拎袋的准备和实施中。
篇5
潘小福,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小学数学学科专家委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编委。曾获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中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优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研个人等荣誉称号。编著了《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数学》等著作。
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实施,是小学数学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途径。但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如何理解小学数学的课程化实施及如何提升课程实施能力也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
问题1:如何理解小学数学的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但很多教师经常将课程实施等同于教学,认为课程实施无非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使得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丰富性、内涵、品质大打折扣,也严重束缚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创新实施。那么,如何理解小学数学的课程实施呢?下面通过两个课例来阐述。
【课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
常规的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探索算法,引出笔算,巩固笔算。既有对算法的创新,又有对学生笔算两位乘法的技能的培养,很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由于课堂教学有着规定的时间,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又需要足够的时间,教学目标的要求较高,因此,实际的教学状况是:要么拖课很长,要么在教学后面的笔算方法时匆匆走过场,学生笔算练习错误较多。如果基于课程实施,完全可以灵活处理,因为,这节课的前半部分是灵活“拆分”其中的一个乘数,进而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算式进行计算,后半部分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从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前半部分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互动启发,创新算法,优化算法;后半部分集中于理解算法,模仿巩固,熟练计算。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两个课时来学习,把每一部分的内容学扎实。这样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灵活确定课时和教法的做法,需要教师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即不拘泥于“一堂好课的标准”,而是立足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课例2:千米的认识】
常规的做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或个人或分成小组讨论1千米有多长,或者借助校园平面图、卫星地图进行想象。这些学习活动是囿于教室的物理环境不得已而选择的方式,但这些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正确建构1千米的意义不够充实和正确。其实,数学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渠道是多元的,不一定非要在教室内完成。如果让学生设计成体验项目,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建立自己的“1千米”的意义,这该多好啊!数学学习,不要局限于课堂内,有时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这就是数学课程实施样式的多样化。
以上两个课例,其实是从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回答了让数学教学走向课程实施的问题。我想,这对大家理解什么是从课程实施的视角来改善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是有帮助的。
问题2: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程实施能力?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明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更要明晰小学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需要教师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要理解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需要教师把握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更要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标准。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教师在系统学习、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的,但同时需要学校教研组互助协作,分享交流,在“成事”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成长。
1.把握实质,提升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相较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是根本。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数学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首先,教师要理解和把握初等数学的体系;其次,要整体把握小学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数学发展的历史及数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关键人物。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发展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鲜活起来,也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结构,形成认知结构,体悟数学思想方法,使数学教学更丰满、鲜活。
2.计划反思,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活。
良好的职业生活方式是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有些教师被批改作业侵蚀着每天的工作时间,以致没有时间很好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练习,因而备课质量不高,又导致第二天的上课效果不好,造成更多的作业错误,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教师职业生活的品质不高。因此,教师要努力明确自己思考的方向(也就是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然后根据思考的方向使阅读有主题,使实践有反思,让自己的职业生活步入良性循环,因而能很好地思考数学课程的整体,使数学课程得到很好的实施。
3.整体设计,丰富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当前很多学校在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时,没能做到定向、系统、序列,因而使得教研活动投入(特别是时间投入)很多,效率不高。校本教研活动要整体设计,即要让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涵盖学校的课程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的发展反思、教学的结构创新等四个方面,整体规划一学期的教研活动,有的需要集体攻关,更多地需要教师自主探索,教研组层面应注意进行知识管理,系统地梳理教师的创新,归纳提炼,形成成果,供大家分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阅读延伸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包含教师课程认知、课程情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提升课程实施能力,需要教师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阅读延伸:
一是了解课程基本理论。知道泰勒的课程理论,知道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要素。请阅读《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是掌握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学校数学课程的建设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开发与实施,在此基础上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策略?主要的思路是什么?需要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与掌握。相关材料请阅读《让课程成就学生――就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规划访崔允教授》(聿石,《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第4期)。
三是提升对数学实质的认识。小学数学的知识虽然浅显,但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发展历史和规律,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数学的实质,会使其课程实施的品位提升。这方面的内容请阅读《小学数学研究》(张奠宙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初等数学简史》(袁小明,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实践建构
儿童的人格发展、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样的一代人,需要让儿童具有稳定的核心素养,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要真正思考的是这些核心素养如何能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落地?如何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滋长?如何将这些文本的要求化为儿童鲜活成长的力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课程无疑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现实力量,学校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目前的学校课程的构建、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基于核心素养观照下的理性思考与系统构建。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反思,需要有上天入地的情怀
(一)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程的现实反思
1.不“上天”:上不接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召唤。
目前许许多多的学校都在开发校本课程,一种是来自教师的开发方式,看教师有怎样的特长就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进行开设,这样开设或许种类很多,但是为什么要开这么多课程?这些课程到底是为学生开设,还是为教师而开设?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来开设。如果学校要成为书法特色学校,那么全校就从各个年级各个层次开设各种门类的书法课程;如果这所学校追求的是诗意课程,那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在写诗,从没有想过到底是儿童适应学校,还是学校适应儿童?课程是为儿童而存在,还是为学校而开发?以上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为什么?开什么?没有基于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视野与要求,显得随意:随教师意、随学校意。
2.不“入地”,下不连本校对于育人目标的落地。
同样,目前学校还非常普遍存在的就是都在做文化规划,有着自己的愿景、目标、哲学、体系;但是文化的系统与课程的体系却是两张皮。如此,学校的文化就停留在墙上、纸上、文本上;却没有落实为师生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将儿童的需求、学校的追求变为现实,那么重要的引擎在于课程。课程的建设需要在国家核心素养要求的观照下确立符合儿童生长需求和学校办学追求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目标的观照下形成学校的核心素养体系,在此基础上思考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确立怎样的课程目标、形成怎样的课程结构等等,让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得以落地生根。
(二)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学校课程的价值追寻
1.向上吸“天气”:把握国家的期待要求。
作为一线的校长,首先要明确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办学愿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通过办学实践、课程课堂、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形成整体的办学行动纲领。尽管国家对于立德树人要求的表达方式在变化和深化(从三维目标,到四基四能,到核心素养),但是教育的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却是不变的。因此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成就儿童,我们需要向上吸“天气”,让学校课程建设成为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
2.向下收“地气”:理解儿童的发展需求。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如我们学校就曾对所有的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意见征集和需求分析,最终“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的办学愿景成了大家的价值认同。“每一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是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小学阶段体现为怎样的状态呢?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我们确定了星河娃培养的价值取向:端行、好学、健美、乐创。根据星河小学学生的需求、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学校价值追求的融合,将星河娃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普适目标与个性目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需要有经天纬地的筹划
学校的课程育人目标体现着学校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追求,融合着国家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1.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课程体系。
学校核心素养的确立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需求,又要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达到甚至高于国家核心素养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自我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我们需要界定学校课程的核心概念。应说基于核心素养观照的校本课程建设有了灵魂,而核心素养要在学生身上落地,不仅要依托校本课程,还需要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国家、地方、校本的层层的叠加,而是基于国家核心素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构建学校课程,达到基于国家标准、学校追求、儿童需求的共生融合,共同达成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2.把握科学合理的温度构建课程结构。
学校课程的结构是基于对国家核心素养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对家长、学生、教师等的调研和专家的多次指导,以活泼的儿童为中心而确定的。学校提出了“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结构。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好学”“健美”“乐创”“负责”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的梳理和统整,根据课程目标,分成了核心课程群、协同课程群、支撑课程群。通过课程结构的创新实施,积极探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当代小学生,我们形象地比喻为“一身国家装,一顶创想帽”。
3.追寻统整融合的向度推进课程实施。
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精准发力在于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堂样态等关键要素上,需要对课程进行融合、契合和联合。星河小学根据学科特点,在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外中寻找相同的基因进行统整。
学科内统整:我们根据学科的本质、规律展开,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如以数学学科为例,我们梳理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梳理了各个年级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让教学围绕素养而展开。
学科间统整:我们将学科间有着相同基因的内容进行统整,如学科规律同质融合,整合语文与英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突出汉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再如我们设计的戏剧课程、读者剧场、大阅读课程内容等等。
跨学科统整:以主题探究樵靥澹各个学科间有机渗透,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机融合,形成相应的创想课程群落。如FSC基地课程,构建以主题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每一次活动中人格教育、智能储备、践行体验、品味收获的序列推进,都为学校教育补充了“有氧”元素。
4.基于多元素养的维度创新课程评价。
评价过程中,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年段化、序列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智能差异和学习风格;根据课程的内容特征、表现形式和涉及领域,我们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评价方式:低年级采用观察记录、面谈采访、表演展示、创想小卡片、游戏闯关等形式;中年级采用问卷调查、问题解决、对话日志、自编报刊、创想档案袋等;高年级采用项目化学习汇报、模拟表演、项目活动、个人网站、课题报告、学习档案等形式。基于素养,促进素养,发展素养,学期创意素养考核让学生们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很好的立体评价,考核评价成为学生奇妙的旅程。星河小学努力将儿童培养成心灵自由、拥有无限创造力的superstar。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落地,需要有顶天立地的践行
(一)看法、想法、办法、做法的实践建构
1.看法到想法的认同。
“价值自觉”的核心是形成对“核心素养”的价值认同。“核心素养”不是“提出一系列要求”那样简单,它是师生一起努力“做”出来的,刻在师生心中的东西,但也要努力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明晰化表述”与“具体化实践”。同样对于核心素养的认同、理解和落实,需要共同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几次沙龙研讨的基础上,大家的观点有了彼此的认同,我们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星河小学核心素养发展12345模式。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表达着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六年影响一生,星河小学以“创想课程”体系作为学校核心素养落地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教育改革。
2.办法到做法的践行。
首先,每个国家都在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那就是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再次,儿童的发展还需要有着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要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心灵。最后,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拥有的良好的思维和能力: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思维、适应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们形成一个简约易懂的核心素养模型,从四个维度驱动、八个着力点培育。
(二)底色、本色、彩色、特色的文化表达
1.底色与本色的坚守。
学校核心素养认同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聚合性、亲和性,其素养结构、课程系统、实践路径和行为模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弥漫和辐射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守的底色就是优化课程体系,促进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国家课程的完善与丰富,进行儿童创想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构建,促进不同学段儿童课程的衔接与过渡,确保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厚实和个性张力的奠基。同时也要重视基于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思想、素养能力、专业情意都是需要坚守的本色。
篇7
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载体,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常规的教研重在抓好教学的备、教、改、辅工作,我校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围绕“学科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具体目标,开展特色教育创建工作,力争三年形成学校特色,五年内把我校建成“合肥市特色学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建特色背景
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育人环境、规范的学校管理、优秀的教师队伍、优质的教育资源、初见端倪的学科特色。
二、创建特色目标
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努力实现“三特”:“学生人人有特长、班级个个有特点、学校科科有特色;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学有所获”。通过五年时间,完成建成“特色学校”目标。
三、创建特色体制
依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本着“精兵简政、职责明晰、务实高效”的原则,学校内设机构也将进行调整,校长室下设“一办四处五部”:1.“一办四处”: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教研处、德育处。办公室:负责日常公文处理、会议安排、来人来访接待、新闻报道、功能室与办公室管理、档案管理、特色办学的宣传报道等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教研的常规管理、校本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特长生的培养、教研部工作的指导等;总务处:负责学校师生的安全、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教育教学与特色发展的后勤保障等;教研处:负责学校常规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等工作;德育处:负责学生的常规管理、德育、心理咨询、班级管理、文明创建、环境卫生、特色发展等工作。2.“五部”:文科部、理科部、外语部、艺体部、信息部,每个部设1~2名主任,享受中层副职待遇,具体负责所在部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发展、日常管理等工作。文科部:负责中小学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等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理科部:负责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综等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外语部:负责中小学外语学科的教学与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艺体部:负责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健康、心理等学科的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特色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信息部:负责中小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教研、学籍管理、校园网管理、特色教育、校本研修、办公数字化等工作。新机构成立后,原有的教研组自动解散。
四、创建特色方案
特色项目:“少年足球队”“少年篮球队”“少年乒乓球队”“少年合唱团”“少年鼓乐团”“少年书画班”“少年啦啦操队”“少年轮滑队”“少年理科实验班”“少年信息技术班”“青少年文学社”“日有所诵”等。
操作平台:通过常规教学、组队训练、参加比赛、课外兴趣小组、举办各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素质、创建特色教育品牌。对所办的特色班进行归类,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管理。所需师资原则上要就地取材,若有必要可外请教师。要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特色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具体要求:第一,家长、教师、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把“文化课成绩”与“特长培养”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第二,在组队活动过程中,既要看学生的天赋、兴趣和特长,又要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第三,学校要多提供场馆、器械和人力资源,家庭要加大教育投入;第四,教学和训练要制度化、常规化、正规化;第五,学校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篇8
生命化校园的建构是一种人与自然宁静融合、享受田园生活的诗意营造,一种人性化的自我重塑,一种提升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的职业化努力。在生命化的校园里,课程是有“有生命”的,与学生的生命体验是相匹配的。采用儿童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有生命”地学习课程。生命化校园有能力发展教师和学生完整、高雅的文化生命。这种文化生命是明敏的、活跃的、蓬勃向上的,对于教师来说。职业文化生命是高度自觉和自由选择的。生命化校园建构,倡导通过嬉戏来释放生命,通过丰富文化来丰富生命,通过流淌情思来流淌生命,通过激荡创造来激荡智慧。
在几年的探索中,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设计操作性模型,为生命化校园建构生成驱动力――提高构建的科学性
从人文关怀和全人教育的视阈出发,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明晰了校园生命化建构的理想与路径:生命化校园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给每一个生命个体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浓化校园文化的熏染:必须引领学生去珍爱生命,关切个体生命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拥有敬畏生命的情怀;必须引领学生去欣赏生命,让学生体味到人的生命的精彩和自然生命的绚丽;必须引领学生去放歌生命,搭建没有天花板的舞台,让学生展示才华,放飞心曲,走进生命的林子。
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建构了“构建生命化校园”的理论模型(详见图1)和操作框架(详见图2),力图通过理论的建构,来进一步提升生命化校园构建的内涵,生成生命化校园构建的驱动力。
我校生命化校园的构建根植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和理想追求。其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最终保证每一个生命个体得以自由舒展地生发,达到放歌生命的理想目标。而要达此境界,必须要有教师的理念和素质作强有力的支撑,就像一棵树那样,只有根植于肥沃的土壤、拥有粗壮的树干,才能枝繁叶茂。此外,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保障体系,如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这样才能给生命的舒展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
理论模型和操作框架体系的建立,为我校生命化校园的构建注入了驱动力,使得构建工程得以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二、匹配童年化活动,为学生的童年生命注入活力――提高童年的丰富性
我校将童年视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与方法。借助“生命语文”“江海传统型嬉乐作文”这两项省级课题,复生江海传统嬉游活动,将学生葆有昂扬的生命热情、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的合作能力、知书达理的气质、特征鲜明的个性,视为生命化校园构建的应有之义。
1 设计即时型童年活动,让学生享受自然秩序的生活。为了给孩子一方灵动的天空,我们除了教师自主设计、组织的各项小型活动外,每学期都要举行两至三次全校性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如“我与春天的约会”、“小跳蚤市场”等,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彰显了学生的智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校园英语节、读书节、阳光体育节、科技节、戏剧节、校园系列十佳评比、田园诗情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学生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生命的实存性。
2 设计书香型童年活动,让学生享受书香内蕴的生活。用书香熏染每个鲜活的生命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让书香伴随生命的每一天成长。学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图书角,每个图书角图书不少于250本;每天早晨、中午,各安排学生20分钟的读书时间;创办了六个校园阅读CE组织,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读书活动,内容包括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征文活动等等,广泛的阅读促进了学生精神和灵魂的成长。
3 设计特色型童年活动,让学生享受自我选择的生活。我们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努力使每个学生尽展多元智能,尽显个性智慧:学校开设了航模、乒乓球、舞蹈、京剧、独轮车、武术、象棋、声乐、器乐、国画、书法等特色活动,学生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主选择课程,满足了生命个体成长的需要,丰富了童年生活。我校学生与中央电视台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叔叔同台主持,与象棋大师胡荣华对弈,与德德玛、刘欢、毛阿敏等中外艺术家同台献艺;校京剧演员与尚长荣、杨春霞同台,参加了南通国际京剧票友节的演出;校国标舞队参加全国少儿拉丁舞比赛获得13枚金牌;学校航模队组队十年来参加江苏省比赛八次蝉联第一,成为在省市航模赛场独领的航模强队……
三、铺设自成式通道,为教师的专业生命提升动力――提高成长的内源性
我们重视建设自生自成的教师职业发展文化,用学习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用实践充实教师的生命体验,用反思提炼教师的生命智慧,用成功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
1 启动生命化学习,教师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提高人”,是高层次的关心人,是尊重人的发展权和文化权利最重要的体现。我们力图让学习融入教师的生命,让学习滋养教师的人生,我们认为:“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为此,我们提出了“校长要做学校首席学习官”、“领导班子要做学习的先行者”、“全体教师要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习惯”的要求。
听讲座是学习,讨论是学习,案例分析是学习,教学观摩是学习,经验分享、游戏、对话、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都是学习。对教师的培训,我们注重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角色没有主辅,身份没有高低,学科没有边界,讨论没有,实践没有不可逾越的雷池……鼓励大家自由畅想,尽情发散,使教师创新的双翼在自由的天空放飞。
2 关注生命化实践。教师的生命体验得到充实。教育实践是教育的生命。我们将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力推行草根化研究方法,广大教师逐步树立起了“实践即研究”的意识。教师的实践需要同伴的互助,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领导的阳光。为此,学校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搭建了必要的平台。
――“每周一课”,同伴互助。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领导的影响力,将他们合理地分散到各办公室,以一带十,激活办公室的学习氛围。他们每周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和办公室的同仁一起为一位老师做一节课,从备课、上课、评课、再备课、再上课,进行全程协作,互补共生……同伴的互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故事,催人泪下。教师是教育研究的最直接参与者,在他们的教育生涯中,每天都在发生着故事。我校的每位教师每月都要写两篇教育故事,每学期
都要组织一次“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每学期编印一本教育故事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下教师的实践经历。我们常常为他们独到的创意喝彩,为他们拳拳的爱心感动,为他们精彩的文字、伶俐的口齿折服。
3 运行生命化反思,教师的生命智慧得到锻炼。善于反思是科研型教师的本质特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是时代的要求和必然。为了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反思力,我们搭建了如下平台:谈“一言谈”,兴百家言;沙龙争鸣,碰撞思维;网上论坛,针锋相对;教后反思,渐成习惯;反思写作,紧密相连。
4 达成生命化激励,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提升。为了激起更多人对成功的渴望,我们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来成就不同类型的老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名师评比――从教学业务能力特强的教师中每学年评出“十佳名师”;荣誉授衔――为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成绩突出的教师授予“新人”、“新秀”、“新星”、“专家”等荣誉称号;低职高聘――凡任教毕业班的教师无论原有职称如何,一律聘为小学高级教师,工资奖金相应上提;名师工作室――让一个名师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工作室带动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近几年,享受着生命化校园生活,我校教师迅速成长。近三年,我校教师共发表文章600多篇,有多篇在《人民教育》等国家级杂志和教育核心期刊上,有十多篇高质量的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有200多人次获奖,近20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
四、注入发展性因子,为课程的未来生命扩展潜力――提高未来的适应性
关注生命,就要为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我们所实施的生命化课程尽量与未来图景相一致,真正地对学生负责。对于法定课程,我们主要采用溶渗策略,将新课程实施与“生命化校园建设”有机融合,打造充盈着生命活力的课程文化;对于弹性课程,主要采用地域开发策略,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构建满足学生生命个体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1 强化课程意识,提高了课改的自觉性。其一,有计划地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当代课程理论,更新课程观念,建立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过程、教师即课程等思想。其二,逐步理清生命化教育课程的思路。
2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了生命化课程资源。系统性的生命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有:校本课程中生命教育课的开发与研究,学科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发与研究,活动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发与开展,隐性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发与研究。
3 满足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立足学生生存的视角,发现学生学习生活的需求,促进学生生命诗意地发展。充分体现地域性、个别性,大力开发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低年级的主题有“敬畏生命”、“做我真好”,中年级的主题有“生于忧患”、“应变与生存”,高年级的主题有“良心的培养”、“人活在关系中”等。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在进行学科渗透的同时,还结合“科普周”活动,通过看展览、听讲座等形式,让孩子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将孩子带入自然,开展活动,让孩子亲近生命、感受生命,从而激发了孩子热爱生命、生命可贵的意识。
4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打造了活动空间的开放性。我们确保校本活动课程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性,发挥与其他课程的互补性,使得校本活动课程更具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我们开展生命化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目前已编写了《蕊春探寻》《童年写真》《一切为了生命》《习惯成就未来》等校本课程。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在配合国家课程实施方面、在发展学生的地域意识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运用激扬型范式,为课堂的人文生命增添张力――提高学程的人文性
1 确立生命化课堂的标准,课堂上生命化目标明确了。生命化的课堂追求成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生在场的课堂,生命飞扬的课堂,色彩斑斓的课堂,简洁高效的课堂。张弛有度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舒展生命的绿色天地,成为多方精神相遇的共享空间。
2 开展生命化课堂的培训。课堂上生命气息浓郁了。根据生命化课堂的要求,依托“生命语文”课题的研究,我们开展了系列培训。我们结合案例,对生命化课堂的标准进行了一一解读,推举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每周举行“每周三课”教研活动;特级教师等优秀教师通过“走课”等形式,对生命化课堂进行了深入研究。
3 全力推进“课堂诊断”活动,课堂上生命化策略多了。学校要求全体行政组成员、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每周听取“推门课”不少于一节,对教师在落实“生命化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点评跟进。每周五行政例会,我们都要花一个多小时,对本周“推门课”听取情况进行交流,总结共性问题。及时跟进解决。“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异样的风景。近三年,我校教师参加省市级赛课,有六人获省级一等奖,两人获省级二等奖;有十多人次获市级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我校教师参加全国、省市语文、体育等课堂教学比赛屡屡摘金夺银:今年通州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赛课,我校参赛教师全部夺得第一名。而在去年暑期举办的实小说课比赛中,90%的年轻教师达到优秀级。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校教师的课堂已呈现出鲜明的“生命化课堂”的特质。
六、建构诗意化校园。为校园的历时生命蓄积内力――提高园景的文化性
我校素有“花园”学校的美誉。经过多次的校园改造建设,学校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园林风貌,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调。一直以来,我们把创建回归自然灵性的生态文化校园,作为校园建设的目标,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处风景都具有美感和诗意,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每一方空间都能与人交流。
――蕊春园内四季常绿,香飘满园;葫芦池畔,飞亭延月,古木参天;假山洞边,鹅卵小路,蜿蜒曲伸……置身其间,你会感受到亲近自然的美妙。
――学校主色调蓝白相间,蓝天的辽阔,白云的闲适和灵动,给人以宁静,给人以启迪。
――营养餐厅顶上的图画出自孩子之手,学校走廊、墙壁上悬挂的也是学生的作品。一个个奇思妙想,一幅幅精美作品,折射出一定的文化韵味。学生置身其间,不仅得到了美的熏陶,更多地获得了生命的感悟。
――双语墙、昆虫园的每一处点缀。都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默默中丰富着孩子的视野。
――涂鸦天地、心理平衡场的开设,使学生找到了情绪发泄的场地。
我们着力挖掘蕊春资源潜质,彰显校园文化的拓展性。
1 我们以蕊春园为参照,加大绿色校园建设力度:在校园内铺设人工草坪,让校园成为孩子放飞童年的最佳场所;广栽树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让城市孩子体验到农村的田园乐趣;培植花圃草地。造型新颖,为孩子开辟亲近自然的理想田地;改建了绿色操场,青松环绕,绿意浓浓,成为孩子强健体魄的理想去处。
2 我们以蕊春园为背景。加大特色文化建设力度:我们从蕊春园茂盛的大树获取灵感。建成了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站,网站欢迎界面的引领词是“走进生命的林子,绽放生命的精彩”;提取了蕊春园的精髓。定期出版学校内部交流报纸《蕊春报》,放大《蕊春报》的效能,让《蕊春报》成为展示师生风采、交流教育心得、发表家长、老师、学生作品的有效载体;以“蕊春”为学校文化标识,成立了教师蕊春科研协进会、蕊春少儿艺术团。
篇9
我校的教学工作继续以教育局提出的“教育年提高教学质量”为总体思想,以“探究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主线,以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教学的规范意识,实现教育年教学管理规范化。
2、注重教、科研的整合,落实好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努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4、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做好六年毕业统考准备。
5、有序推进课程改革。
三、主要工作措施㈠落实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1、继续完善“校长—教务处—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体制,各部门学期初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并把各项计划贯彻实施到位。2、教务处要发挥上传下达、督导教学工作的职能作用,以“计划(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总结(反思)”的工作方式狠抓教学教研,并逐步完善教学教研的工作制度,特别要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多指导教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教学水平。
3、各科组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科教学教研工作的带头作用,认真制定学科工作计划,并配合教务处把计划落到位,组织各科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多指导教师按《新课标》和学期初我局提出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并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定期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常规工作提出如下要求⑴备课:先进行集体备课,以年组为单位,教学领导参与深入共同探究单元的重点、难点等,保证提前量。基于我校1—3年级是单班,4—6年平行班也只有两个的原因,与上级协商后本学期具体形式如下:在以往的集备上做批改,再每个月整理出一单元的一次集体备课。
在此基础上再书写个案,教案的书写做到五个体现:
一是体现“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理念。
二是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是体现学科特色,如语文学科突出“课例文,优化读写结合”仿写点的设计;四是体现预设的充分,以备精彩的生成;五是体现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训练。
⑵上课:上课前必须复案。课后要写出教学反思(即课后小结),以利于改进教与学的方法。每月检查教案,重点检查教案在使用过程中的修改情况及教学反思记录。继续进行课堂教学考核,落实课堂常规,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会正确摆放物品,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学会认真思考,学会举手发言,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导处将加强巡视和听随堂课的力度。教师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形成学科教学特色,学校提倡积极采用发现式,自主探索式,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⑶作业批改:要求量要适当,质要高,难易搭配,提倡分层次布置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从低中年级起就要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坚持每天做1~2道开放题,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作业要有批有改,并对作业评价大胆创新,提倡严格要求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对后进生应面批面改,并鼓励他们进行纵向比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严格把好作业关。进行学生作业检查。采取期中,期末定期检查和平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⑷辅导:辅导要针对少部分学生进行,不能把辅导当成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力度,以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
⑸成绩考核与质量分析:本学期各学科继续搞好四次单元测试,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任课教师出题,保证试卷的设计质量。包年部领导做好监控工作,测后认真组织做质量分析,以改善后续教学。五月上旬学校要进行一次期中抽测,以检验一个阶段的教学质量。
⑹抓实大量读写。晨读,包括读(读书)和写(写字)两方面内容。按照学校提出的要求(周一、周三先读后写,周二、周四先写后读。读的内容有《英语课文》《金博士一点通》《古诗文》等多方面内容,有学校要求必读的,也有结合本班情况自己选择的,写的内容是统一下发的字卡。以年级组为单位再具体制定早自习读写计划,字每月评比一次,读书做两次阶段汇报;课堂教学,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把每周四的第六、七节课设为“读写”课。并出台相应的计划与措施落实;辅助,新课改的1—5年级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习作课。由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担任此项专职工作。1、2年级还开设了校本课程的写字,为学生起步的写字打好基础。有读、有积累、有指导、有运用,经过这样连续的整和训练,相信学生读写能力一定会再有提高,办出我校读写特色。同时还增设了校园直播间,交流读书体会,读书方法。每月办一次手抄报。等语文实践活动,把大量读写进行到底。继续加强综合实践课的研究,本学期由教学领导直接上课,采取集中与个体上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学期将举办“百字百题赛”“朗读比赛”“学生阅读习作竞赛”等多项学生活动。㈡注重教、科研整合,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科研,尤其是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本学期将继续以《“以问题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课题研究为主线。把科研与校本教研密切结合。本学期重点研究“以问题为中心课堂教学设计”,及校本课程研究“课例文,优化读写结合”。
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的设置不是单独为了教给学生知识,因而首先应让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让他们知道应教好每一堂课。为学生也为自己,苦心经营每一堂课,让课堂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生命的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升华,“树立课堂不精彩、人生就不精彩”的教学观、人生观。
2、加强集体备课。在教务处、各科教研组的组织下,认真学习《新课程》,共同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用活教材,落实教育局提出的三种集体备课方式,同时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保证课堂四十分钟的有效性。并通过学习和钻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进行总结并把总结提升到改进教学方法上。如:上学期校本教研整理出来的《读后感训练手册》《习作审题训练手册》本学期将在读写课上继续应用并进一步完善。
3、使教师认识当前课堂教学理念,认真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不听课不是学生的错,要认识到这是自己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表现,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探索、多钻研,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尽力争取学生爱听自己的课。近而提高教学质量。
4、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是要经过千千万万次实践而得出的,教师要通过校本教研等学习认真充实自己的教学业务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是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用学习重塑自己,每天淘汰自己。㈢抓实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课改进展如何,关键又在于教师,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树立学习意识,把学习和研究成为习惯。学期初每名教师要制定读书计划,学期末要进行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更加鼓励并督促教师注重理论学习,科任教师每周二、周四早下午自己安排40分钟为固定学习时间,班主任教师周一、周三下午自己安排40分钟为固定学习时间。自觉学习教育教学杂志,认真做好摘抄,并加强学校内教师间的相互听课,每学期听本校的课不少于20节,本学期将继续举行教师读书知道竞赛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2、做好年轻教师和典型教师的在岗培训工作。我校的语文典型教师:陈立冬、张丽、常颖;数学典型教师:徐秀华、朱雪红;英语典型教师:马满杰。品德典型教师:孙波、丹。学校多为典型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多为她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多让她们在研讨会上上课、谈课后反思。并且学校也努力为年轻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
3、结合校本教研做好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创造机会给他们压任务,让他们挑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4、本学期仍以校本教研为主,落实教育局提出的三种教研方式。
⑴围绕问题教研,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⑵备课前的教研,为个人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篇10
【关 键 词】 童心教育;学校;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李强,湖北省数学特级教师,武汉市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中小学优秀校长,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副理事长。梁涛,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武汉市教育界名师、武昌名师、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湖北省学术带头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009年组建“武汉市梁涛名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073-06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武汉小学进行了四轮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取得的经验是:(1)学校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童心教育哲学,引领学校变革;(2)扭住课堂40分钟不放松,构建高效轻负的多元化的童心课堂教学范式;(3)以教师为课程建设主体,创建以学科建设为基元的开放、自立、独立的特色学术研究团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团队文化;(4)以“色彩德育纲要”为主线,将德育活动纳入序列化主题课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们以学科重建为主线的高效课堂建设与研究取得进展,但随着课改深入,课改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感到:一是课程分科化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心理需要及生活经验相分离;二是教学的同步性,制约学生个性化、个别化发展;三是教学时空封闭和固化,违背了儿童成长和学习活动规律。以上问题和矛盾只有通过新一轮课改寻求解决。为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童心教育理念下学校建设与实践研究”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通过学校课程整体改革,解决以上问题,进行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
一、重心前移,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
1. 转变职能,明确校长,行政团队,教师的课程领导权责
学校的课程领导首要是校长的课程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和灵魂人物,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发起、推动组织的作用,同时激发和带领学校行政团队成员成为课程的领导者。
学校行政团队的权责是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有效地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并赋予其课程参与的权利,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组成多面的课程领导结构,打破学科课程分块式管理,从统整优化的大课程视域,进行课程执行引领,各自发挥课程领导的权责,有效推进学校课程的实施。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在课程建设与实践中具有自主参与课程规划设计、课程选择、开发课程资源及参与课程评价等权利。学校应倡导教师以课题课程研究和自我发展为宗旨,通过自愿组合而形成非固定化、非行政意义的组织团队,激发教师对课程研究和个人发展的热情和创造智慧及主动性投入,让教师感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在活动指向、内容、方式等方面由教师决定,学校行政组织给予包括活动经费的支持,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和条件。
立足年级教研组学科课程研究,并开展跨学段学科纵向课程研究,以大学科课程观为理论基础,进行课程统整优化,改变学科年级教研组封闭,缺少创新活力的局面,形成大学科、大教研的格局。
2. 创新学校组织,发挥学术团队对课程的引领力和研究力
围绕学校课程变革的改革,学校现行组织中纵向的学科层制式的高重心,自上而下的上下层关系,从功能效率发挥的角度,需要进行横向结构的变革,形成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各组织间关系网络化的新组织结构形态。通过重建学校组织机构,让教师群体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和有效实施中。
(1)成立课程专家指导委员会
基于学校课程建设,学校成立以专家为主体的课程指导委员会,对校本课程建设作指导培训。学校建立专家信息库,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从大学研究机构、教研部门中聘请课程和教学专家、学者和教研员作为校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其职责是,一是负责审议课改方案,进行科学论证;二是负责课程论学习培训;三是参与课程实践指导及实验评价。学校先后聘请华师大陈佑清教授、华科大李伟教授、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教科院李光杰主任来校作专题报告和现场指导。
(2) 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学术委员会
建立“学术引领――学术领导――学科自主”课程管理体制,设立学校课程跨学科学术研究联盟,将学校职能部门、教研组、教师自主性、学术团队以及全体教师有机整合起来。
课程发展学术委员会是课程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研究讨论学校课程总体规划方案,讨论和审议学科课程方案,决定学校课程改革发展方向以及研究成果评选和推举。
(3)巩固已有学术团队,倡导名特优教师组建学科或跨学科的以课程研究实践为主的新教师团队。
学校已有学术团队:语文中心组,数学专家室,名优班主任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童心教育》期刊编辑部等,发挥以教师团队功能和作用进行学校课程建设与开发实践研究。
3. 建立奖励性课程管理机制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研、训”为一体校本研训制度。
(2)建立学校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制度,设立“教师学术”休假制。
(3)制订科研奖励条例。设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教师学术著作、教材、论文等出版和成果奖励。
二、重绘学校课程图:从“学校课程规划”到“行动研究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国家课程政策赋予的权责,以课程理论、学校哲学为背景,以学校现状及发展愿景为基础,我们制订了“武汉小学十二五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 。“课程规划”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课程背景:当下学校课改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课程理解:吸纳中外课程理念,从不同视域理解课程,建构课程的意义,突破同质化、固化课程思维,建立多元的课程理解,即①课程即文化;②课程即经验;③课程即对话;④课程即创造;⑤课程即视界;⑥课程即发展;第三部分,课程建设:规划的主体部分,包括①课程建设目标;②原则;③理论参照;④建设路径;⑤课程设置;⑥课程安排;第四部分,课程领导:创新学校组织架构,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第五部分,课程愿景,即校长、教师、学生、专家,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学校课程建设期待。
学校“十二五”课程发展规划,如何有效实施助推学校发展,我们的做法是将学校课程规划转化并列入“武汉小学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规划指南”中学校重大课题――“小学童心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申报并被纳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在市规划办及专家指导下我们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开题后在广泛吸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方案》中课题核心概念、课程理论依据和学校课程结构以及行动研究策略等方面进行较大的删减、修改甚至重写,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施的可能。
1. 理清课题核心概念
(1) “童心教育”理念
武汉小学将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与学校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相嫁接,创生出学校教育哲学。该哲学理念主张以“尊崇童心”为教育逻辑的起点,让教育回归儿童本真,即尊重儿童天真、纯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创造一个充满爱,富有童趣、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把属于儿童的生活和童年的幸福还给儿童。在教育行动上,我们倡导“珍视童心,崇尚真爱;顺应童心,张扬个性;引导童心,启迪心智;融入童心,教学相长”的理念,并将师生 “童心教育精神家园”的建设作为共同的教育愿景和追求。
(2)童心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
基于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赋予的权责,以“童心教育理念”为贯穿――以“儿童、知识、社会”作为学校课程统整优化的思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课程建设的支柱,以对学科课程的改造与重建和对校本课程自主创建为基本路径策略,以儿童学习力和人格教养发展为课程设计目标,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校本化、生态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改造和创建,以此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文化。
童心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我们采取学科改造和整合的路径和策略进行,这种改造和重建是在一定的国家课程政策的空间下进行的,因而下一步在学科课程校本化改造基础上将向课程生态化改造方向推进。
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校本课程(即童心课程)建设。童心课程建设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自主创建和家长、学生和社会自愿者参与创建相结合的。童心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以童心为课程创建的根,从校本化、生态化、生活化、活动化等特征上,创建不同类型的丰富多彩的童心课程系列。
2. 重构学校课程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一体化重构(图一)
(2)童心课程创建(图二)
3. 课程研究理论参照
(1)建构主义课程观
派纳在其《课程理解》一书中指出:建构主义倡导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表现和教学目标,建构一种师生共同建构,不断发展的“演进式”课程,在这种课程背景下,关于“学习”基本假定是:①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②学习所涉及的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精细化;③学习有主观和个别性;④学习具有情境性和脉络性;⑤学习具有社会性,它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⑥学习具有情意性;⑦学习课题同学习者的发展与需求,具有关联性;⑧学习受到学习者发展程度的影响;⑨学习包含先认知。
(2)基于“学力”中心的课程结构理论。
日本学者佐野良五O根据学力要素构想出精致的学力结构图(图示)
基于这个观点,课程的整个框架可有以下三层结构:生活能力课程、基础学力课程和发展性学力课程。(见图示)
这三层课程又可以区分为“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两大部类。“学力形成”的部类可以区别为培养“发展性学力”课程(个性课程)和培养“基础学力”的课程(个别化课程)。培养“基础学力”课程,同“学力基础”课程(生活能力课程)一起,构成了“人格形成”的部类。其中基础学力课程连接着“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两个方面,起着纽带作用。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具有多元智力,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描述了人类的七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肢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与生存智力。
多元智能理论首先打破了人的认知是一元化的、唯一可量化的理论假设,倡导课程的多元设计,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并相信每位学生具有多种智力;其次,课程设计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发展思考的重要性,而不是机械式记忆;再次,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的单元,采取多学科教师合作教学;最后,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真实评价。
(4)施瓦布探究课程思想
施瓦布探究型课程思想呈现了一个探究型课程的基本范式,这种探究型课程范式要求:①转变实验室功能取向,由传统的实验验证到真正的实验探究,由被动跟随到主动引导课程发展,提供一个处理问题和获得数据的困难的真实的经历;②渗透怀疑的精神;③创建探究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是知识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探究者,教师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成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④原始科学论著作为课程内容;⑤用探究的方式叙述;⑥用探究的方式诱导。
4. 课程研究原则、路径及策略
(1)课程研究原则
① 统整优化原则。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纳入一个动态、统合的整体课程系统中,突显学校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选择以及教师与学生对教材“在学科课程校本化改造重建”中平等互动的创生作用,通过校本课程自主创建彰显学校教育哲学及办学特色。
②适切调控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对课程目标、内容、方式、资源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改造创生以满足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效率。
③民主对话原则。课程建设规划应以民主对话为前提基础,拒绝闭门造车,应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社会人士代表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展开不同层面的广泛深入对话。
④继承创新原则。
(2)课程研究的路径
①学科重建。我校强调以学科为本位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科知识相关联系,对主体教材或各种资源进行取舍、优化、重组、补充,通过内容的选择、对比、整合,达到课程内容及结构的改造和优化。如多种版本教材实验,对教材进行主题性重构研究,跨学段联动学科教研等,建立大学科观。
②学科整合。以社会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以主题性问题为课程建设驱动,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找寻学科课程内容的交集点与整合点,使不同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对相关课程进行实践式,融合式的合作教学。
③自主创建。以儿童为本位的童心课程创建,从儿童的兴趣、生活经验需要和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出发,从学科知识中心课程走向儿童本位的经验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各种拓展和创造。童心课程突出儿童本位是以儿童现实的直接经验、需要和动机、兴趣以及心理发展为核心,强化文明教养和情感教育,促进儿童经验学力生长和人格发展。
(3) 课程教学田野研究策略
“扭住课堂四十分钟不放松”是我校课堂教学“高效轻负”的秘密。而支撑高效课堂的是我校特色常态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师“草根式”研究,即“功在课前,充分预设――探在课堂,大胆实践――思在课后,反思重建”。重建以课程为主的课堂教学文化,使教师实现从“课堂教学观”向“课程教学观”的转变。具体课程教学研究策略归纳如下几种:
①课堂观察:组织教师在既定的专题背景下,置身课堂教学现场,开展有序的课程教学观察活动,在与自我教学实践比照反思过程中,丰富自己课例经验。
②教学重建:与研究的伙伴开展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联构等课程教学实践,为达成教学目标,在课程专家和“伙伴”团队的引领、建议下,对课堂进行二度或多次重建。在教学重建时结合具体的教学课例对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及结构进行调整与重建。
③课例反思:通过观摩课堂现场、课堂录相或课堂实录(文字)等多种形式,对各种课例进行微格分析,并提出诊断性意见,不断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自觉和反思力。
④模拟演课:为验证和检验课程教学预设有效性和操作性,以团队成员或部分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实战性课堂模拟演练,使执教者和受教者获得真实的课堂体验,以增强执教者的教学和课堂应变能力和“受教”教师对“学习中儿童”的角色理解,使以后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⑤动态测评:课题研究期间,学校将针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情态等方面,定期开展动态测评。主要采用笔试、口试、问卷调查、量表评估等多种形式及时诊断评估“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成效。
⑥圆桌对话:围绕课程教学与创建的相关专题,开展由校长、行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多边圆桌对话,听取不同层面人士的意见、感受和建言,寻求推进学校课改的理解和支持,及时调整、改进研究策略,深化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⑦微课设计。
三、重心下移,上下联动,开展多域、多向、多式、多群的学校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1. 倡导开放、多元、生态、田野式的课程实验研究
课题研究的重点直指学校课程教学前沿,研究的重点聚焦“学校课程校本化改造或创建与高效童心课堂重建的实践研究”。开题一年多,我们以“敢为人先,创新超越”的实验精神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创新,使课题研究呈现出多域、多向、多式、多群的校本研究格局。
多域指研究关注的领域和切换的时空场域多。在课程研究中,我们将研究的目标内容课题化、学科课题化、微课题化,最后落实到实验教师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志趣化、个性化的选择、取舍、融合。在校《课题指南》指导下,团队、伙伴及个人主持申请承担各级各类小课题有多个。研究的问题直指课题教学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中,学校作为场域的存在是课程活动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如何对学校课程进行判断和理解?如何解读学校场域中的知识问题?如何关怀学校场域中的儿童的整体生命的存在?这些问题只有在学校场域中,在学科研究的场域或跨学科场域中转换,进行互联互动才能寻找答案。
多向指课程研究的方向路径。“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主张课程研究的路径并非唯一,,鼓励实验教师自探新路。在对学校课程建设和校本化改建中,我们选择的基本路径是学科重建、学科整合和自主创建。
多式指在学校课程校本化改造与创建中,一是借鉴吸纳中外课程研制理论成果,二是从具体操作层面(研制的过程、步骤)引发对学校课程研究实践的审视与思考。通过移植运用和改造创新等多种方式,从而形成学校课程研究经验与模式。在众多的课程研制模式中,我们选择“泰勒原理与目标模式”、“斯滕豪斯的程序原则过程模式”、“劳顿的文化选择与情景模式”、“施瓦布的‘事态意识’与实践模式”、“保罗・弗莱雷为代表‘主体意识’与批判模式”。我们想通过对这5种课程研制模式移植和改造式学习,与学校课改实践相结合,探索出我校课改经验模式。
多群是指学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人群、多群体参与其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和由名特优教师组建的14个学科和跨学科教师学术团队,此外课程专家、家长志愿者、社会人士以及学生也以各自不同方式(个体或群体)参与课程创建中,在学校课改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我们的家长志愿者,投入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奉献了智慧与真情。
2. 基于学校课程校本化改造与创建经验个案举隅
(1) 数学学科课程校本化改造:基于课程目标下的课程资源优化与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数学学科课程校本化改造,主要在“基于学科课程目标下课程资源优化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层面展开。李凯老师在执教《作垂线》一课教学中,对课程的改造经验是:
以教材中教学知识点,引入整合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生活等资源进行加工优化和课程资源的重建,重建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三原则,即直接性陈述课程要素,强调后继内容,以前面内容当基础加强课程内容横向联系。在教学智慧课堂有效重建策略上,基于问题发现与挑战,采取层层推进、分层揭示的策略。将孩子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入比较、操作、发现、内省、自主学习呈现情境,从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整个教学内容在学科课程目标驱动下,重建课程资源,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趣味化、分层化,目标检视评价课程教学,反思总结。
(2) 语文学科课程校本文化改造:基于单元重建的阅读整组教学实践研究
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是语文学科课程校本化改造、重建有效童心课堂的主要方略。对教材的处理采取主线贯穿、内优外连、重建单元结构和逻辑关联,统整优化教学内容。在熊春萍老师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单元教学中,以“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并运用描写方法为主线,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名著片段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优化、重组,体现教材“读中学写,学以致用”的教材编写意图。在教学设计上进行板块式建构,各教学板块间打破教材原有的学科线型封闭编排逻辑,从“学以定教”的认知逻辑对课程教学进行板块式教学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