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计算实验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125-04

1引言

供应链是由负责采购、制造、配送、销售等活动的自治或半自治主体组成的网络,这些主体在市场体制下通过合作博弈与利益协调,自组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宏观层面,国家和地区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需要不断调整产业规划和政策,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金融市场环境;从企业微观层面,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外包非核心业务,需要建立多渠道销售策略以应对电子商务的冲击,需要采用多源采购策略满足供应和需求的巨大不确定性。另外,原有企业倒闭和退出、新企业的进入和成长等。这些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决策行为导致了供应链网络的不断变化和供应链管理的巨大风险性。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如地震)、重大公共事件(如“禽流感”)、社会、产品质量和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增多,对供应链网络产生巨大影响,致使供应链网络成员的效益严重受损。

总的来说,供应链风险日益表现出系统复杂性,对复杂环境下供应链网络风险的研究成为供应链领域的一大热点,吸引了大量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1,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也有学者采用传统的仿真方法,通过约束和政策参数的变化模拟成员主体行为的动力性等。

近年,随着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在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计算实验方法[3,4]。作为一种尝试,计算实验方法被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等众多社会经济管理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与经济效益[4,5]。该方法以计算机建模为手段,充分考虑参与主体学习、偏好、自适应等特点,并能将定量模型与规则模型有机结合,更加方便地从供应链网络的整体出发,架构微观和宏观联系的桥梁,研究供应链网络中管理者关心的重大问题,揭示供应链网络演化过程的本质规律。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对国内外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进行梳理,从微观角度分析供应链网络中个体的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从宏观角度分析现有供应链网络风险及其演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最后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供应链日常风险和协作风险研究

供应链风险源于各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供应链的绩效与预期的收益或管理目标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6]。吴军等[2]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危害性两个维度将其划分为日常风险和突发风险。

日常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中的日常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学者从供应商选择和订单分配角度来研究供应链日常风险管理[7~12]。Tang[7]讨论了一个多阶段序列生产线在最终需求不确定和各阶段产量不确定下的订单分配问题。Tagaras和Lee[8]提出了通过最小化订货成本和质量成本来优化供应商选择。Sedarage等[9]把这一问题扩展到供应商大于2且订单不平均分配的情形。Chen等[10]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层次多标准决策模型来评估和选择供应商,以减少风险。Chan和Kumar[11]考虑协作的风险,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来选择全球供应商。Lin[12]整合网络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规划来进行供应商评估和订单分配。也有许多学者从收益管理、产品管理、信息管理和契约设计的角度对日常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3]。

在供应链中,一方面,各成员的利润(效用)依赖于所有成员的行动,也就是他们的行动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成员又有各自独立的利益。这种利益的独立性和依赖性使他们之间的协作产生风险,并在供应链中传递、累积。协作风险有时又被称为合作风险[14]。韩梅琳和郑建国[15]认为供应链协作风险不同于企业内部风险,在来源、影响范围以及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Choi和Krause[16]研究了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风险,结果发现:少数供应商可能会获得企业的核心技术,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供应商过少,供应遭遇风险时难以在短时间选择其他替代供应商;选择过多时,增大了协作风险,增加了交货成本和不可靠交货可能性。Wu等[17]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伙伴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并从风险分担、信息共享、库存控制模式的变化和供应链柔性的角度概括了减少风险的措施。刘朝刚和马士华[18]指出协作风险(合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信任风险、道德风险、利润分配风险和套牢风险等,并分析了各种形式协作风险的后果,提出了预控对策。

3供应链网络及其风险研究

供应链网络系统是由数目众多的供应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当前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主要包括供应链网络的设计和规划、网络的稳定性和评价、给定网络结构下的订单处理和契约设计等方面[19]。随着供应链风险日益受到重视,针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也开始关注风险内容,形成了供应链网络下风险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在针对不同的风险下供应链网络设计和规划[20~23]、供应链网络的风险分析、评价和管理[24~26]、不同风险下供应链网络的契约设计[27~29]等。研究方法涵盖数理模型、定性分析、计算机仿真等[30]。

供应链网络设计和规划在传统供应链网络设计内容中考虑各种潜在风险,采用数理方法和模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中断风险是供应链风险中常见和影响较大的一类风险,供应链中断有很多种可能,一旦发生对于供应链基础设施来讲很难及时恢复,因此在供应链网络设计阶段应该考虑中断风险。Snyder等[20]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建立了几类中断风险下的设施选址和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Cruz和Wakolbinger[21]则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环境约束、社会网络等加入传统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采用数学建模等手段建立框架,综合考虑了供应链网络中不同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及风险。Georgiadis等[22]针对不确定的短暂变动的市场需求设计了最优供应链网络。Santoso等[23]建立了一个随机规划模型研究不确定条件下供应链网络的设计问题。

供应链网络的风险分析、评价和管理是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研究者从供应、需求、中断等角度对供应链网络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就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Trkman和McCormack[24]认为在供应链网络风险管理中,对具有最大潜在中断风险的供应商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作者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模型以识别和评价供应链网络中的供应风险。Tuncel和Alpan[25]首先通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研究了供应链网络的中断因素,随后采用petri网方法将供应链网络的风险管理过程整合到供应链网络的设计、规划和绩效评价过程。激烈的竞争导致供应链网络的设计、管理和优化变得日益复杂和困难,Wu等[26]建立了离散时间模型用于刻画供应链网络中的不可靠产能,基于此研究了缺货需补和缺货不补等不同条件下单级供应链和多级供应链的绩效。

对风险下供应链网络契约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环境下研究传统契约的适应性以及供应链网络环境下如何设计协调策略以应对风险。Zhao等[27]研究了风险下闭环供应链网络中的协调问题,作者建立了一个单供应商、多零售商、单物流服务商、多市场的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突发事件情况下供应链的协调策略。Wakolbinger和Cruz[28]建立一个框架研究信息共享契约和风险共享契约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战略信息共享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和风险共享契约下的供应链网络绩效。随着供应链网络中成员企业之间交互的日益频繁,企业破产会在供应链网络中进行传播,Xu等[29]选择供应商管理库存和信息共享策略,研究如何设计协调策略来降低破产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播。

4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风险研究

上述对供应链网络的研究,无论是基于风险环境还是基于稳定环境,大多基于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供应链网络结构是静态不变的。然而,实际的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31]。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网上销售的流行都带来了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剧烈变化[32]。

Choi等[33]认为供应链网络是一类复杂自适应系统,因此,很多供应链网络是涌现而成,并非通过有意设计而形成的。管理者必须决定给予供应链网络多大程度的控制和涌现行为。Surana等[34]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供应链变得几乎和生态系统一样复杂,由此,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即要求供应链能够在动态环境中适应性地采取协调策略,以保持供应链的柔性和一致的群体行为。

良好的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成员企业实现目标、提高利润的重要保证。Lee等[35]认为供应链结构决定了供应链在复杂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牛鞭效应和制造延迟等复杂的系统行为。一般来讲,简单的两层供应链有两种结构形式:集中化和分散化。如果不存在战略上的相互作用,制造商偏好于集中化结构而非分散化结构[36]。然而,Mc Guire和Staelin[37]指出在两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存在战略关系的供应链系统中,分散化也有可能成为Nash均衡结构。Moorthy[38]研究了战略关系怎样影响网络结构,并且得到了分散化可以成为Nash均衡结构的条件。后来,Gupta和Loulou[39]分析了一个经济系统中创新对供应链结构的影响。

在实际供应链网络中,企业的日常决策会产生大量的风险,同时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企业的行为。无论是日常风险还是协作风险,他们在供应链网络中是不断传递和演化的。由于某个企业局部决策失误会导致整个网络低效率甚至崩溃,且这一现象会随着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而变得更加不确定。Weisbuch和Battiston[40]建立一个简单的产品网格模型,用仿真手段研究在何种条件下供应链网络中的局部失误会最终导致整个网络产品的急剧短缺直至破产倒闭。Mizgier等[41]借用Weisbuch和Battiston[40]的模型,采用多方法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网络结构,研究局部动态交互如何影响整体的经济行为。Hua等[42]采用多agent方法研究在供应链网络下破产是如何产生和传递的。Xu等[29]则通过建立三级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如何设计协调策略来缓解破产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递。Serrano[43]研究供应链网络中资金支付的风险传播,指出即使下游订单是常量,供应链网络中仍然存在资金支付的动态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剧烈性在上游更加明显。

5总结和展望

近年来,由于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成员和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供应链网络视角,从微观层面综述了供应链网络中个体的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现有供应链网络风险及其演化、供应链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研究现状。

随着供应链成员主体交互、网络结构和环境变化等复杂性以及供应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加剧,对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既需要研究各种风险的形成和传递机理,特别是成员主体的行为和交互对风险的影响,同时还要研究以成员主体微观行为与博弈特征为基础的供应链宏观结构演化及其对风险的影响。根据现有成果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深入:

(1)从微观层面刻画供应链成员的行为及其动态交互过程,研究交互过程中各类协作风险和日常风险的动态演化和传递机理;研究微观层面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协调策略,分析不同契约在动态变化的供应链网络中的适应性。环境突变、结构变化对供应链成员的协作和行为等的影响机制,对协作风险的演化产生的影响。

(2)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动态系统,除了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行为具有动态特性外,企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也是动态变化的。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分别研究内部企业的决策,如外包决策、合同设计等,以及外部竞争加剧,供应链成员的进入和退出、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下供应链网络的演化及其风险;企业微观决策(如订货策略、协调策略设计)对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影响等。

(3)中断风险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更加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更加具有实践意义。扩展传统的两层结构为多层结构、多成员的供应链网络,从整个供应链网络角度研究突发事件的影响机理,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与网络结构及其柔性、供应链成员行为之间的关系,中断风险对供应链的结构性能和供应链成员行为的影响等。

(4)基于计算实验的供应链网络风险研究。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管理认识到不断深入,对供应链的研究除了需要动态的供应链外部环境,更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大量的自主主体行为或心理活动,要综合考虑供应链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动态演化性,以及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系统行为的整体涌现。

参考文献:

[1]Tang C S. 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3(2): 451-488.

[2]吴军, 李健, 汪寿阳. 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J]. 管理科学学报, 2006, 9(6): 1-12.

[3]王飞跃. 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 [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 1(4): 25- 35.

[4] 盛昭瀚, 张维. 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5): 1-10.

[5] 盛昭瀚, 张军, 杜建国. 社会科学计算实验理论与应用[M].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9.

[6] Zsidisin G A. A Grounded Definition of Supply risk [J].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3, 9(5): 217—224

[7]Tang C S. The Impact of Uncertainty on a Production Line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0, 36(12): 1518-1531.

[8]Tagaras G, Lee H. Economic Models for Vendor Evaluation with Quality Cost Analysi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6, 42(11): 1531—1543.

[9]Sedarage D, Fujiwara O, Luong H. Determining Optimal Order Splitting and Reorder Level for N-supplier Inventory System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9, 116(2): 389-404.

[10]Chen C T, Lin C T, Huang S F. A Fuzzy Approach for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2(2): 289-301.

[11]Chan F T S, Kumar N. Global Supplier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Risk Factors Using Fuzzy Extended AHP-based Approach [J]. Omega, 2007, 35(4): 417-431.

[12]Lin R H. An Integrated FANP–MOLP for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Order Allocation [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09, 33(6): 2730-2736.

[13]周艳菊, 邱莞华, 王宗润.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 [J]. 系统工程, 2006, 24(3): 1-7.

[14]刘益, 钱丽萍, 尹健. 供应商专项投资与感知的合作风险: 关系发展阶段与控制机制的调节作用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4(1): 30-36.

[15]韩梅琳, 郑建国.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作风险分析及评估[J]. 商业研究, 2007,10: 57-62.

[16]Choi T Y, Krause D R. The Supply Base and Its Complexity: Implications for Transaction Costs, Risks, Responsiveness, and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24(5): 637-652.

[17]Wu X H, Zhong X B, Song S J, Wu C. Study on Risk 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J].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06, 17(4): 781-787.

[18]刘朝刚, 马士华. 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风险与控制[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8): 66-67.

[19]王建华, 李南, 罗建强, 郭慧. 价格敏感型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及其混合遗传算法[J]. 管理工程学报, 2011, 25(3): 167-171.

[20]Snyder L V, Scaparra M P, Daskin M S, Church R L. Planning for Disruptions in Supply Chain Networks [J]. Tutorial in Operations Research, Informs, 2006: 234-257.

[21]Cruz J M. Wakolbinger T. Multiperiod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Supply Chain Networks, Transaction Costs, Emissions and Ris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6(1): 61-74.

[22]Georgiadis M C, Tsiakis P, Longinidis P. Optimal Design of Supply Chain Networks Under Uncertain Transient Demand Variations [J]. Omeg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39(3): 254-272.

[23]Santoso T, Ahmed S, Goetschalckx M, Shapiro A. 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167(1): 96-115.

[24]Trkman P, McCormack K. Supply Chain Risk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A Conceptual Model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Network Ris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19(2): 247-258.

[25]Tuncel G, Alpan G.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s: A Case Study [J]. Computers in Industry, 2010, 61(3): 250-259.

[26]Wu Y F, Dong M, Tang W,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erial Supply Chain Networks Considering System Disruptions [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010, 21(8): 774-793.

[27] Zhao Lindu, Qu Linibo, Liu Ming. Disruption Coordination of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Network (i) - models and Theorem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2008, 4(11): 2955-2964.

[28]Wakolbinger T, Cruz J M.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Through Strategic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and Risk-sharing Contrac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1, 49(13): 4063-4084.

[29]Xu Xiaoyan, Sun Yanhong, Hua Zhongsheng.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Bankruptcy Through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2010, 40(2): 201-215.

[30]Peidro D, Mula J, Poler R, Lario F C.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Supply Chain Planning Under Uncertainty: A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9, 43(3-4): 400-420.

[31]Simchi Levi D, Kaminsky P, Simchi Levi E.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9.

[32]黄健, 肖条军, 盛昭瀚. 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 [J]. 科研管理, 2009, 30(5): 25-32.

[33]Choi T Y, Dooley K J, Rungtusanatham M. Supply Networks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ontrol versus Emergence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 (19):351–366.

[34]Surana A, Kumara S, Greaves M, et al. Supply-Chain Networks: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Perspectiv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fuction Research, 2005, 43(20): 4235-4265.

[35] Lee H L, So K C, Tang C S.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Two-Level Supply Chai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5): 626-643.

[36] Spengler J.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58: 347-352.

[37] McGuire T W, Staelin R. An Industry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Downstream Vertical Integration [J]. Marketing Science, 1983, 2 (2): 161-191.

[38] Moorthy K S. Strategic Decentralization in Channels [J]. Marketing Science, 1988, 7(4): 335-355.

[39] Gupta S, Loulou R. Process Innov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Channel Structure: Strategical Incentives in a Duopoly [J]. Marketing Science, 1998, 17(4): 301—316.

[40] Weisbuch G, Battiston S. From Production Networks to Geographical Economics [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7, 64(3–4):448–469.

[41] Mizgier K J, Wagner S M, Holyst J A. Modeling Defaults of Companies in Multi-stage Supply Chain Networks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 14–23.

篇2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情报泄密;机理;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

〔Abstract〕The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unterintelligence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constructed the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model from such five parts as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decision center,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counterintelligence center,the network counterintelligence system supported by the honeynet technology,the human intelligence network system and 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combed the security hidden danger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in supply chain;and explored the path of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information leakage to find that the in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governance process caused the leakage of supply chain system information,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y management lags behind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needs of the supply chain system,the feature of the double edged sword of the honeynet technology threatened the security of the network counter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em,the human intelligence network with high maintenance cost and the regulatory difficulties had become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security short board,and the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 in supply chain was the basis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ey words〕supply chain system;information leakage;mechanism;information security;counterintelligence

S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闭环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模式逐步为开放的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管理模式所取代。当供应链成员通过开放的互联网来实现远程交互访问、进行信息共享时,这种开放的网络系统给需要高度保密的敏感情报如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订单、合作企业的生产进度、企业间的资金转帐、招投标信息等,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从而威胁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安全。Sindhuja P N和Anand SKunnathur建议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看,有必要对全球供应链中的各类组织的信息安全纪律进行全覆盖[1];Ramesh Kolluru和Paul HMeredith发现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不同类型的数据共享需求需要不同层次的安全性[2];Peter Finch指出当公司暴露于组织间网络时,开展风险评估以及需要考虑业务连续性规划的重要性[3];Zachary Williams等人通过定性研究,发现存在4个主要的供应链安全的驱动因素,即政府、顾客、竞争者和社会[4];蒋鲁宁认为信息安全供应链的安全涉及4个方面,即信息安全供给基础、信息安全产品(包括信息安全服务)过程,信息安全能力形成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的安全确认[5];刘丹则认为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安全涉及从粗到细的4个层面:系统级安全、程序资源访问控制安全、功能性安全和数据域安全[6];齐源选择了信息共享内容风险、委托-风险、管理风险、成本增加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5大预警指标,构建了基于第三方及GAHP的供应链信息共享风险预警系统[7];董绍辉等认为,供应链信息泄露的途径包括供应链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独立第三方以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等4个方面[8];宋伟等提出通过接入中间件,在内、外系统之间进行必要的安全隔离,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协同系统的鲁棒性和抗攻击能力[9];李剑锋等提出了由信息安全治理、信息安全管理、基础安全服务和架构、第三方信息安全服务与认证机构和供应链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体系5个部分构成的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框架[10]。上述研究表明,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高度关注,从供应链信息安全的内容、影响因素、风险评估、泄密途径、体系框架到防范措施等方面都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在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泄密源排查、泄密原因分析、泄密路径梳理等问题上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供应链反竞争情报技术系统视角构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模型,站在竞争对手的立场上审视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研究供应链系统情报为何泄密、如何泄密、怎样泄密的内在机理,促使供应链系统各参与方高度重视情报泄密的防控问题,避免或减少敏感信息情报的泄密。

1反竞争情报技术系统视角的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模型的构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应重点研究敌意侵害方的竞争情报系统,梳理出供应链系统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从反竞争情报技术系统视角来构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模型。一般而言,敌意侵害方的一个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由竞争情报中心以及组织网络、人际网络和信息网络组成[11]的“一中心三W络”的组织构架。竞争情报中心是整个竞争情报工作的中枢,它是为企业竞争情报决策提供信息资源支持;组织网络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平台,它保障了竞争情报系统的协调一致;人际网络是企业竞争情报重要的隐性情报源,它是收集、分析情报乃至影响对手决策的一个有效路径;信息网络涉及企业的内网与外网平台,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完善企业的竞争情报功能[12]。因此,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构建应充分考虑敌意侵害方的“一中心三网络”的竞争情报系统组织构架,科学设计自身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认为,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应由5部分组成,即信息安全决策中心、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人际情报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

11信息安全决策中心

信息安全决策中心是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中枢,统筹协调涉及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的协调;推动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的制度化建设,不断增强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能力。

信息安全决策中心接收来自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的经过处理的各类信息情报,作为信息安全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制定的信息安全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等经由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具体化为信息安全战术决策,作为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各子系统行动的指南。

12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

反竞争情报中心是企业反竞争情报技术支持系统的中枢,由反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反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和反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等3部分组成,负责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图2所示。

反竞争情报中心对来自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和人际情报网络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进而实施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对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关键信息及其来源开展危害性评估并发出危机预警;对已造成实质性危害的信息安全事件作出应急响应,堵塞信息安全漏洞,努力减轻信息安全事件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的损失;对信息安全方面的例外问题,及时上报信息安全决策中心,由高层决策者们进行非程序化决策。

13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防御技术出现的蜜网(Honeynet)在检测、捕获和控制网络攻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蜜网由数据流重定向器与蜜网环境两部分组成的,该网络置于防火墙系统之后,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都会通过这里,并可以捕获控制这些数据[13],如图3所示。蜜网(Honeynet)包含一个或多个蜜罐(Honey Pot),这种蜜罐(Honey Pot)是专门用来吸引敌意入侵者进行攻击的陷阱。当入侵者试图针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时,往往直奔企业需要高度保密的敏感情报如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订单、合作企业的生产进度、企业间的资金转帐、招投标信息等,而蜜网(Honeynet)中的网络应用程序恰恰以这些敏感情报来命名,这样入侵者就会立刻现行。反竞争情报中心就可以根据这些被捕获的资料来分析判断入侵者所使用的工具、方法及动机,进而建议信息安全决策中心采取反制措施。

14人际情报网络系统

人际情报网络系统是应情报活动的需要而构建的一种人际网络,是情报从业者获取、分析和传播非公开信息和隐性知识的重要平台[14]。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人际情报网络分为节点企业外部人际情报网络和节点企业内部人际情报网络,如图4所示。

节点企业外部人际情报网络主要包括供应商、分销商、包括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物流服务企业、消费者组织、新闻记者等在内的第三方机构、竞争对手、最终消费者等,节点企业内部人际情报网络主要由企业内部各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员工组成。

15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

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是各节点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分销商、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新闻记者等第三方机构)集成起来的一个供应网链,是整个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基础信息平台。供应链各节点通过高速数据专用线连接到Internet骨干网中,通过路由器与自己的Intranet相连,再由Intranet内主机或服务器为其内部各部门提供存取服务,如图5所示。

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是升级版的企业间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提供与外部供应链各节点的很好的接口,它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交互与信息共享,消除了企业间传统的信息隔离状态。除信息集成外,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还可以通过竞争情报的检测,筛选出数据流中的竞争情报信息流,将正常业务流与竞争情报信息流分开,从而实现了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功能集成。

2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隐患梳理

21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安全隐患梳理

作为整个供应链信息安全系统的中枢,信息安全决策中心一旦发生泄密事件,必将对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工作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大体涉及高管泄密以及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两个方面。信息安全决策中心的高管泄密专指参与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工作的高管恶意或非恶意地泄露涉及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治理问题的决策信息。恶意泄密往往发生在对公司不满或有预谋离职的高管身上,非恶意泄露往往因为缺乏责任心、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公司对高管的放任等原因造成的。

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可能发生在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制定信息安全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等的酝酿、起草、征询意见、方案评估、方案试行前的各个阶段。因为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牵涉人员多等原因,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问题更加难以控制。

22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安全隐患梳理

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的安全隐患主要源于反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反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和反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之间业务上的协调不够以及各自功能的发挥不够充分。具体表现为:其一,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各子系统的协调不够,导致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存储以及上报不够及时;其二,反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忽视了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P键信息;第三,反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对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关键信息及其来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第四,反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未能及时就信息安全方面的例外问题上报信息安全决策中心。

23蜜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安全隐患梳理蜜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在收集敌意侵害方的攻击信息、保护供应链信息系统情报、发现内网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蜜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会给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带来安全隐患:其一,使网络反竞争情报系统遭受更多的攻击,交互的程度越高,模拟得越像,供应链系统陷入危险的概率就越大;其二,模拟服务的软件存在问题,也会产生新的漏洞;其三,敌意侵害方若取得Root权限,便可以自由存取目标机上的数据,然后利用已有资源继续攻击其它机器;第四,虚拟蜜网的引入使得架设蜜网的代价大幅降低,便于部署和管理,但同时也带来更大的风险,敌意侵害方有可能识别出虚拟操作系统软件的指纹,也可能攻破虚拟操作系统软件从而获得整个蜜网的控制权。

24人际情报网络系统安全隐患梳理

随着供应链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交互、信息共享水平的不断提升,人际情报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问题愈加突出:首先,供应链共享信息平台为供应链节点企业外部人际情报网络和节点企业内部人际情报网络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沟通平台,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增添了信息情报泄露的可能;其次,敌意竞争情报方可以利用共享信息平台中的人际情报网络,绕开供应链系统的防火墙,进入专用网络内部,更便于其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再者,传统的人际情报网络泄密仍然在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敌意竞争情报方可以利用接待或访问节点企业、欺骗、引诱和拉拢节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及关联人员、通过关联第三方等渠道,获取供应链系统的敏感信息情报。

25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安全隐患梳理

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在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息交互与信息共享的同时,也为敌意侵害方的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机会。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可能存在以下3个环节中:其一,敌意侵害方成功地避开了供应链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竞争情报检测;其二,数据流重定向器未能筛选出数据流中的竞争情报信息流,将竞争情报信息流误认为正常业务流;其三,Intranet内主机或服务器为竞争情报方提供信息存取服务,就会造成供应链系统关键信息情报的泄密。

3供应链系统情报泄密的路径分析

31信息安全治理过程监管不力造成供应链系统情报泄密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安全隐患之一在于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的情报泄密。由于情报泄密可能发生在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制定信息安全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信息安全政策等的酝酿、起草、征询意见、方案评估、方案试行前的各个阶段,因此,信息安全治理工作需要统筹规划,点面结合,齐抓共管。既要制定好信息安全治理工作的总体预案,又要有分阶段的详细应对计划。对参与信息安全治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包括高管在内)实行全流程、全员备案制,从制度上堵塞安全漏洞。

32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工作滞后于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的需要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的安全隐患主要源于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供应链系统信息安全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信息安全反竞争情报中心组织协调工作不够,各子系统不能形成合力,导致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滞后;对可能引起安全事件的关键信息及其来源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出危机预警信号;对已造成实质性危害的信息安全事件未能作出及时响应或应对措施不得力,未能及时堵塞信息安全漏洞,造成信息安全事件对供应链系统损失的扩大;对信息安全方面的例外问题,未能及时上报信息安全决策中心,延缓了高层决策者们非程序化决策工作的开展,以致高层决策者们不能及时调动整个供应链资源来消除信息安全危害。

篇3

目前,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总体来说它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物联网就是利用数据采集设备,如传感器、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实现对物体信息的采集,然后组成一个嵌入式网络,通过异构网络的融合技术,通过通讯接口实现嵌入式网络和互联网的对接,实现对物体的监控。物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对物体、人、设备进行感知,实现无所不在的感知;实现不同网络接入方式、不同应用系统、不同环境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支持信息数据处理和辅助决策实现智能服务。供应链管理与物联网理念一致,通过信息共享,建立协同关系。因此,物联网对供应链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首先,物联网技术帮助物流企业跟踪货物,跟踪运输设备的状态。这些信息共享给上下游后,提高上下游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多赢。其次,供应链上的所有信息在一个平台大集中后,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化运输路线,优化配载,为物流企业带来价值。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智慧物流平台提供感知供应链的能力,可以更智能、更有效地管理物流运输活动的整个过程,帮助企业提高物流过程的可控性,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因此,研究物联网在供应链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

物联网技术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管理更精准、高效、智慧、可控、可知及可视。通过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强化物流精益管理,提高调度智能决策;通过运用摄像头、温湿度和红外线传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全环节可视监控;通过RFID技术,对批次物料进行标识和不中断传递,实现物料全过程质量监控和回溯;通过生产过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加工,实现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决策,实现整个供应链全面覆盖、全面感知、全程控制、全面提升。“传感监控网络”采集捕获的信息,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蓝牙等多种传输技术和通信网络,快速准确地上报监控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分析系统根据预先定义的关于物移、闯入、徘徊、滞留、超速、越界、温/湿/火/水/烟等不同环境异常触控阈值条件,生成不同优先级的警报信息,并以指标、视频、声音、时间等不同维度的信息通报用户。实现对环境、位置、时间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提高物流仓储管理的安全可控性。通过这样的集成,可以方便地实现:在物流中控室随时检查某个工作间的温、湿度传感标签,温、湿度标签在接收到温、湿度数据后,可以定期向远距离阅读器发送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实时传输到监控室的显示屏上。当任何一个监测数据超过事先设置好的警戒线时,就会发出报警提示,监控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确定位置,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快速响应。另外,可以将监控系统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机房出现异常时,利用短消息、邮件、手机或电话振铃等方式进行提醒,充分实现无人值守的远程监控,提高物流现场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智慧供应链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思路,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建立统一的平台多元数据中间件,基于物联网和SOA技术,建立流程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见图2)结构体系,以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强化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供应链提供监控调度手段,提升供应链整体执行效率,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为智能化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4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产品的质量保障。通过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运应物联网技术,如RFID、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对每个物品的流动信息进行采集,保证物品的可追溯性,实时监测产品的动态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查询这些数据信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度,实现价值最大化。(2)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的同步传输,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同步是供应链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只有实现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化管理,才能有效发挥供应链协同化管理的价值。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及时发送信息平台,及时共享,减少数据采集的失真现象。快速有效的数据流动,可以有效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大大减少库存量,降低企业成本。(3)实现供应链的智慧管理。通过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实现自动化控制,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节约成本,减少出错率。智慧的物流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进行智能化处理,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将结果回传到设备采集器和节点,实现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遇到紧急情况,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自动启动防护预案,实现多系统联动,全面提升灾害自动修复水平,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管理。

5结论

篇4

(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指物料或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美国物流管理学会(CouncliofLogisticsManagement,CLM)1998年对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中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的功能有:运输功能、存储功能、装卸功能、包装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流通加工功能。物流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商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产出点到消费点的合理、有效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物流管理的任务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可以概括成R7(RightCost、RightTime、RightPlace、RightCondition、RightQuality、RightProduct、RightCustomer)。即以适当的成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条件,将良好的质量、合适的产品送到适合的顾客手中。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的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内涵是企业通过计划运输、生产、存储、分销、服务等活动和电子商务的手段,把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分销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连接起来所构成最有效的供、产、销网络系统,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效益。网络中节点除物理连接外,还有通过因特网的连接表达了相应合作的企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协调与合作关系。特别是随着企业协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这个供应链网络可能会包括世界各国众多的供应商、厂家和销售商,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供应到服务的大型全球供应链网络。

二、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

从上述关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可知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企业经营中从原料起点至消费终端的所有商业环节。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随着物流管理的发展而提出和逐步获得完善的,但是发展至今,物流管理己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它们都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组成的,都是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都是跨越企业、部门甚至是国别的,等等。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因此,它最关键的是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库存则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变化的缓冲手段。

2.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和实物分销之外,供应链管理还包括:战略性供应商和用户合作伙伴的关系管理;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全球节点企业、资源、设备等的评价、选择和定位);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供应与需求管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生产集成化计划、跟踪和控制;企业间资金流管理(汇率、成本);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与物流(运输、库存、包装等)管理;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等。供应链管理不但涵盖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全部内容,而且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解决物流管理问题。

3.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核心竞争能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企业中非核心业务交给合作企业来完成。而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调配、成品的销售到包装物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的有效性。

4.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因此,它可以利用信息共享(透明性)、服务支持(协作性)、并行工程(同步性)、群体决策(集智性)、柔性与敏捷性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的流程再造。

5.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具有自己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还有自己的理论模型、设计原则以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它是比现代物流涉及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

6.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整个供应链上的交易成本最低。而现代工业物流管理是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达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优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任务仍然是管理库存和运输。

三、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过程模型研究

(一)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过程模型

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环境的改变,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许多不同点。传统的物流模型如图1所示。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纵向一体化,供需信息不稳定,缺乏合作,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资源和信息利用率低,无法共享,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速度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严重扭曲。其次,分析一下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过程模型。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模型以信息共享为平台,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等不是逐级传递的,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Intenet/Intranet或是EDI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市场信息等信息,信息的共享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信息共享,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二)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型主要内容

基于供应链进行的物流管理主要有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顾客响应管理、物流渠道管理和网络设计。

(1)运输管理:运输是物流作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材料和货物都要通过运输来实现空间上的转移,正确的进行运输管理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绩效,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益。运输管理主要包括对运输方式和运输承运人的选择;规划路线和计划运输设备的使用时间;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使车辆和人员的使用效率最高;设计合理的运输网络并进行优化等工作,在运输管理中要用到的信息技术,如GPS、GIS、电子商务、运输分析技术(如试错方法、精确方法、迭代方法和组合方法)等。

(2)库存管理:面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供应链中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协调、不确定问题,企业往往通过设置库存来缓和矛盾。在供应链中,存在需求放大效应,即牛鞭效应,这种现象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供应链中库存的波动,所以,好的库存管理模式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能否很好实施起着关键作用,库存管理策略有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这种管理思想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联合库存管理策略(JointManagementInventory,JMI):联合库存管理策略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是为了解决供应链体系中的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而提出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多级库存优化:联合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单级局部优化管理模式,而多级库存优化则是全局性的库存管理优化模式,强调供应链资源的全局优化;工作流管理:工作流管理是针对企业战略性库存决策问题提出的库存管理策略,这种策略认为库存是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无缝连接的结果,库存管理本质上不是针对物料的管理,而是针对企业业务过程的调整来解决库存问题。这种库存策略强调了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与协调。

(3)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中,采购管理模式是用户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的产生,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的产生,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降低整体库存水平;在供应链中采购管理由传统的采购控制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化,在长期的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具体的作法包括采购方向供应方提供质量管理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参与供应方的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协调供应商资源,改善供应商网络的层次结构等;采购管理用的一般策略是准时采购策略,基本思路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其目的就是通过持续改进来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准时采购策略模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

(4)顾客响应:在激烈的竞争中,顾客的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大,如何改善与客户的界面关系,将客户整合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成为提高客户响应和客户满意的关键,一般做法是通过在销售终端采集顾客的直接消费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整理客户需求的特点,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系统在供应链各个企业共享,从而使供应链的各个企业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和行为。同时,客户与供应链间的交互能力变强,客户可以将自己的需求直接通过网络方便地传递给供应链系统,同时有可能实时地掌握产品的进度情况,这样把客户整合到了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来了,整个供应链的客户响应度和提品的客户满意度都大大提高了。

(5)物流渠道:物流渠道是指供应链系统物品运送的途径和方式。物流渠道的合理性和运送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合的物流管理系统中,物流渠道管理与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客户服务是密切相关的。要进行物流渠道设计,在战略性考虑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分析,优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包括制造工厂、分销中心、仓库等)的位置和数量,使物流系统优化,获得较低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其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用户成本和用户响应度的综合最优。

(6)网络设计: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的核心就是供应链设施决策,包括生产、存储或运输相关设施的区位及每样设备的容量和功能,它包括设施功能,即每一项设施有何作用,在每一设施中将进行哪些作业流程;设施区位是设施如何布局;容量配置,是每一设施应服务于哪些市场,每一设施由哪些供给源供货。

四、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意义

(一)资源共享

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事业部和企业外部各个企业在经验、设备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上各自优势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形成企业一体化的和社会化的网络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提高本部门和本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埋没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节约企业在弱势资源方面的新投入,降低转置成本,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用于培育和维持核心力量,以获得整体的竞争优势。

(二)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合理运用是企业取得效益的主要支撑,而这些新东西的运用常常受到自身能力、投入不足、信息不完全、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制约而存在很大的风险。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的企业根据各自的核心力量进行分工,承担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任务,在适当的时候利用适当的资源完成应用、开发和总结。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降低了每个项目的经营风险,使竞争具有差异化,完成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快速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降低冗余库存,降低运作成本

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基于共同利益(如为了赢得某一市场机遇)形成无缝连接,企业间通过信任机制、共享在库资源等,就可以建立可靠的连续JIT库存补充,实现低库存水平,大大降低冗余库存。物流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大大降低运作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包括原来个体企业的市场搜寻成本、讨价还价成本、拟定和监督合同成本等。最终使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最小化。

(四)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目前公司流行的项目承包、个人股权投资等外部整合策略以及企业自身的扩展都是通过巨大的投入、扩充企业边界和市场内部化来进行的,这往往出现由于组织膨胀而带来的“大企业”病:规模扩大、管理层次增加、协调成本上升、使企业的行政效率低下、决策缓慢、根本无法做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做出灵活反应,反而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管理的每个企业着重发展自己的核心力量,而且核心力量之间是通过网状结构而不是科层结构来维系的、不涉及组织的膨胀,因而可有效避免“大企业病”的出现。

篇5

关键词:供应链 信息共享 激励机制 研究现状

供应链、信息流内涵诠释

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

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是以资源外用为特征的集成企业网络(马士华,2000) 。

信息流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然而,现实中的供应链往往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构成的合作型系统,各个子系统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均衡以及企业间信息共享系统的限制等,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共享存在着巨大障碍。同时,供应链中的信息种类繁多且各自的作用不同,上下游合作伙伴间又存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其合作及信息共享的目的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将是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中心问题。

自从Forrester 研究发现需求信息从供应链下游传递到上游过程中发生波动、放大现象之后, 有大量文献对此做出进一步分析研究。如Sterman的“ 啤酒游戏”(Beer Distribution Game)生动揭示了决策方信息不沟通,是造成订单量和节点企业库存量放大现象的重要原因。Lee深入研究了这种现象,将其定义为“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 ,并进一步分析了“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通过深入研究牛鞭效应, 许多学者继续探究如何减弱、消除牛鞭效应,信息共享是众多学者提出可以减弱牛鞭效应的办法之一。

国内学者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在信息共享的价值、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模式以及信息共享的技术实现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就从这几方面着手,对我国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并对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信息共享的价值研究

信息共享价值通常被定义为信息共享前与共享后的利润增量或成本差量。对信息共享价值的研究主要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信息共享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进行比较来确定信息共享的价值;二是研究如何分析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分析影响信息共享的各种因素及各种因素影响信息共享的途径(罗英,2008)。

罗英认为,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成员获得了更为充分和准确的信息,一方面能够减少供应链成员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经济效益。万莉等则在信息有共享和信息无共享的假设下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相关参数进行对比,证明在有信息共享的情况下“牛鞭效应”明显小于信息无共享时的情况。

在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时间价值研究方面,陈畴镛等人通过对一个外部需求处于简单自相关的二级供应链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信息共享的价值与需求和时间的相关性有关,而且相关性越大或者供货提前期越长,信息共享带来的价值越大。刘念则结合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实际特点与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提出信息共享时间价值体现在决策过程与改变流程与流程之间的依赖关系两个方面,论述了信息共享时间价值的概念与形成机理,定性分析了影响该价值大小的相关因素,指出相应的改善途径。徐光灿等以一个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分销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为背景,研究了因信息共享而带来的响应时间缩短对供应链整体及其成员收益的影响。用数理逻辑证明了供应链和其成员因信息共享而实现了价值增值。

在供应链信息共享对成本的影响方面,白世贞等在一个制造商和N个零售商的简单供应链系统中,建立了一个零售商需求的AR(I) 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明确了需求信息在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共享时所产生的价值:信息共享可以降低制造商的库存水平和库存成本。

黄梦醒等人针对包括一个制造商、一个分销中心和多个零售商的三级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研究了共享需求信息对制造商目标库存量和库存成本的影响,仿真分析显示,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降低制造商或供应商的库存量和库存成本,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市场反应速度和竞争力。

郭葆春等人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多级复杂供应链系统的信息价值共享问题,建立了该供应链系统库存成本模型,导出了各个企业信息共享价值的计算公式,并和信息不共享方式进行了对比,其结果表明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可显著降低供应链的平均成本。侯世旺等考虑了一个两阶段串行供应链,1个生产商,N个零售商的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发现影响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因素有需求相关系数、需求波动大小、供货提前期、库存成本、缺货损失费用等,其中需求相关系数、需求波动大小影响最大,前者对库存成本的节约幅度最大可达60%。

此外,经怀明等人通过研究两阶段供应链库存信息共享发现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稳定性得到加强,供应链价值的改善程度依赖于计划服务水平和不同需求情况下的方差与均值之比。

信息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

供应链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毕竟不是单个企业的简单迭加,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既具有一般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地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目标是强调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互相信任,信息共享,每个成员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势,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双赢”,甚至是“多赢”,最终增加供应链企业的总效益。

陈国庆等人在对信息不共享的原因、信息共享的协同效应、技术支撑体系,以及如何对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进行激励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惠激励、信息激励、团队信任激励以及克服文化差异等四种激励策略。杨国栋等通过对障碍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共享原因分析,提出了信息共享的六条激励策略:对供应商实行价格激励、减少零售商前置时间、风险防范措施、提高沉没成本、建立利益再分配机制和文化差异的克服。

严建援等人认为,在供应链中,由于合作类型以及合作目标的不同,彼此信息共享的目标也存在差异。对于小额交易型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的目标为降低交易成本,应采取价格激励的信息共享激励策略;对于大额交易型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的目标是减少“牛鞭效应”,增加运作效率,应采取订单激励、淘汰激励、提高沉没成本以及建立利益再分配等激励策略;对于战略性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的目标则是提高顾客满意度,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应采用协商与激励、共同研发激励、提高沉没成本以及建立利益再分配等激励手段。

樊敏等人运用两任务委托―模型研究了强化零售商信息共享努力水平的激励和监督问题,提出作为核心企业的制造商需要有效激励零售商与其信息共享,要强化零售商信息共享的意愿,就必须使整个系统的利润增大,从而使零售商分享的利润也增大。马新安等以一个两阶段的多任务委托―模型来研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对其供应商进行供应活动和信息共享活动的最优激励问题,并用它来解释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持续改善过程。

申悦等人通过对Bertrand 竞争下的供应链成本信息共享价值的分析,指出供应商总能从成本信息共享中获益,但成本信息共享使零售商的收益减少,零售商并不能自愿地向供应商共享其成本信息,然而完全的信息共享在一些条件下可以通过一定的合同机制,即供应商向零售商付一定的费用来实现。曾东红通过啤酒游戏的结果定性地比较分析信息共享对供应链中牛鞭效应影响,认为信息共享能够减少供应链中信息的波动和放大,但并不能消除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而且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上游比下游更为有利,因此供应链的上游应采取激励措施来促进信息的共享。

另外,关于各种激励机制中进行激励的手段也有很多,最早比较受关注的是支付激励。如张毅等人提出由信息共享受益的制造商向信息共享后不受益的零售商进行补贴,以此来促进零售商愿意共享其需求信息;朱敏茹等人提出对进行信息共享的零售商提供比不进行信息共享的零售商更低的批发价格,来激励零售商进行信息共享;杨浩雄提出根据参与方队信息共享的协同努力程度来分配信息共享后的收益;盛方正提出基于Shapley值法进行收益分配。此外,也有文献研究指出,不仅零售商拥有私人信息,制造商拥有的私人信息也应考虑进来。如侯琳琳等研究了激励制造商共享其库存信息、生产信息的激励机制。

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研究成果综述

供应链对共享信息的不同需求要求有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与之适应。在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模式方面,我国学者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沈峰、洪筠等人按共享的信息内容划分信息共享的模式为:订单信息共享、需求信息共享、库存信息共享;发运出货信息共享。另外,洪筠等还对基于信息共享的访问控制模型进行了设计,建立了共享信息的层次结构模型,设计出共享信息的逻辑结构。

梁静等人以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为背景,对比分析了在没有和引入第三方物流两种情况下供应链运作中信息共享的作用,设计了基于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运作的4 个信息共享区,分析了4个区域的信息共享需求,设计了点对点信息共享模式、信息集中管理模式以及综合信息共享模式3 种共享信息模式。

孟园在阐述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内容和共享范围的基础上,结合梁静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模式划分为供应链点对点信息共享、信息中心共享和协同决策信息共享三种模式的结构,并对三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严建援等人根据合作伙伴间不同合作类型, 从信息共享内容、信息共享激励策略、信息共享系统以及信息共享实现方式几个方面构建了合作伙伴信息共享模式。

张修志在对信息传递模式、第三方企业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式等三种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及其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基于EIP(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 ,企业信息门户)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

马士华等人在考虑时间竞争对供应链的影响基础之上,提出信息共享模式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共享信息内容,共享信息范围以及信息共享的结构模型,并提出支持协同决策的信息共享模式。该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决策是一种协同决策,各个节点通过由核心企业提供的具有商务功能的集中数据平台, 进行数据交换与协同决策。

结论

本文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我国供应链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信息共享能够为供应链带来很大的利益。但实现信息共享的利益依赖于公司在它们的业务过程中利用所共享信息的能力,简单的交换信息并不能带来利益。同时,信息共享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如何确保在制定决策时信息的有效性;如何保证信息准确性以确保正确的决策;如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信息共享的范围;信息共享与供应链协调等问题。

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全球化供应链网络、供应链网络安全、需求链、绿色供应链。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环境,供应链也是全球的,全球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问题将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配送;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096-02

企业合理的物流配送结构设计,应首先在生产企业附近建立物流中心,在中心内合理地保管和处理生产企业的各种产品,再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实施干线运输至配送中心,对于某些合适的销售点,可由配送中心的直达运输满足其要求,这样既发挥了物流的规模经济效益,使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得以降低,而且可以有效地抑制社会成本的上升;其次,在销售点集聚地附近建立配送中心,干线运输的产品运送至配送中心后统一管理,再安排合适的车辆进行配送,实施门到门运输,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物流的效率。

1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将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个功能网链结构的集成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中,主要包含与物流管理相关的库存决策、运输决策和选址决策,以及与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整合决策、物流决策和关系决策等基本决策,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决策在供应链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配送网络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是实际的配送网络,另一方面是和信息直接相关的配送网络。

1.1实体配送网络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网络是由节点和线路两部分组成,其相互交织联结,就成了配送网络。配送结点设施的设置是确定进行存货、交付及运输能力的主要因素。实体配送网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仓库数目减少,库存集中化。配送与JIT的运用已使某些企业实现了零库存生产,将来由于物流业会成为制造业的仓库与用户的实物供应者,工厂、商场等都会实现零库存,自然也不会再设仓库了。配送中心的库存将取代社会上千家万户的零散库存。二是配送中心是配送结点的主要形式。仓库的专业分工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货物的流转为主要功能的流通仓库,另一类是以长期贮藏为主要功能的保管仓库。在未来的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以时间为基础,货物流转更快,制造业都实现零库存,仓库又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所经营,这些都决定了保管仓库进一步减少,而流通仓库将发展为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已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其选址应处于市区边缘和交通枢纽结点。三是综合物流中心将与大型配送中心合而为一。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都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功能相似都具有完善的物流配送功能以及信息网络。配送中心是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2]而物流中心是从事物流活动的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以下要求:主要面向社会服务;物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大;少品种、大批量;储存/吞吐能力强;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

1.2配送网络信息化

物流配送网络信息化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组织的网络,即Intranet;二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供应商或制造商与物流配送中心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其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物流的网络信息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因特网等全球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为物流的网络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配送网络的设计需要确定承担物流工作所需的各类设施的地点和数量。它还必须确定每一种设施储备多少存货和怎样进行存货作业,以及安排在哪里对顾客订货进行交付。物流设施的网络形成了进行物流作业的一种结构,其中融合进了运输能力和信息,还包括了与材料搬运、维持存货以及订货处理等有关的具体工作。

2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优化

2.1配送线路优化

通过对需要的配送需求点、位置及接收服务时间范围的确定,把配送中的每辆车的时间、容量和行车的线路进行具体规划,安排车辆数量及车辆的流程,让每个需求点都能得到规定的服务,即使每辆车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对需求点作一次访问后回到配送中心,满足时间约束的前提下,让物流配送总费用最少。对复杂路线的配送也需要留有一定的余量。让车辆的闲置时间、行驶距离、总配送车辆数都达到最优值。

2.2配送中心的选址

近年来计算机的应用,则进一步促进了物流系统选址理论的发展,并为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选址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专家选择法,以专家为信息索取的对象,运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考虑选址对象的社会环境和客观背景,直观地对选址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寻求其特性和发展规律,并进行选择的一种方法。二是解析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以求得最优选址方案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基于成本的模型和基于效益的模型两类,基于成本的模型,主要考虑总成本最小化,而基于效益的模型则主要是考虑总收益最大。三是模拟法,是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和逻辑关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模拟计算机逻辑推理确定最佳布局方案。四是启发式法,针对模型的求解而言,是一种逐次逼近法,对这种方法反复判断,实践修正,直到满意为止。[3]

2.3配送网络结构优化

配送网络结构是指物品从生产区域到消费区域的空间转移过程中移动和静止的控制策略与组织方式。配送结构决定了不同层次的节点在整个配送网络中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功能不同,其设施条件也必然存在一定区别。反映在对选址的要求:层次越高的节点,所承担的中转任务越多,承担运距越远;集货、分货、配货单位越大,不同层次间的衔接常常通过不同运输方式的转换完成,从而,高层次的节点在选址上更加靠近交通运输枢纽[4];反之,最低层节点主要承担周期库存,进出库运输设备基本上都是卡车,适应范围广,选址时主要考虑地价等固定成本。

2.4运输优化

运输优化主要包括运输方式和商品搭载的优化,按类别、品种分门别类地存放到指定的位置。进行配送时为了充分利用载货车辆的容量和提高运输效率,配送中心常把一条送货线路上不同用户的货物组合,配装在同一辆载货车上,这样不但能降低送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交通流量、改变交通拥挤状况。因此,有必要对配送的产品合理分拣、配载。

3结论

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效率直接受限和依赖于其配送网络结构,因此需要对配送网络构造优化,对配送中心的功能与定位,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的现状,从实体配送网络和配送网络信息化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下物流配送的优化方法,从配送线路优化、配送中心选址、配送网络结构优化和运输优化四个方面研究了配送优化方案,对建立快速、高效的配送方案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卫华,欧国立.从公共物品供给看政府在综合物流体系发展中的作用[J].物流技术,2011(4).

[2]苗云飞.物流供应链管理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9).

[3]黄荔.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20).

[4]许胜礼,王世卿,毕战科.基于GIS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架构[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6).

篇7

关键词:复杂供应链网络 级联效应 最大连通子图

引言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形态变得越来越复杂,由链条式结构向网络化结构演变。已有文献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链式”供应链,而关于供应链的“网络性”研究相对较少。“网络性”供应链一般是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展开的,因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上下游企业为多个,且在其两边呈扇形网络状,因此称之为“网络”。随着供应链中各个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供应链形态逐渐由链条型演变为网络型,进而形成复杂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张昕瑞、王恒山,2009)。本文所研究的复杂供应链网络是指,由多个“以某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的单个供应链网络”所组成的复杂供应链网络,即不仅在这些核心企业周围形成上下游企业网络,而且不同的单个供应链网络之间存在各种联系。

复杂网络中的一些节点或边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节点或边不能再发挥应有的功能,由此整个网络中的“流”就会在其他节点或边上重新分布,从而造成新的节点或边上的“流”负载过大而崩溃,节点或边的崩溃就会沿供应链链路在整个网络上传播开来,造成对供应链网络功能的严重影响(Hills A,2005)。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供应商的失效是一个很典型的级联效应现象,因此,确定复杂供应链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加强对重要节点的管理和保护,对供应链网络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Shooman H,Padhraic S.(2002)计算了单供应链网络在个别边失效后网络的连接概率。Church R,Scaparra M.(2005)建立了供应链网络防御模型,能识别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并对该节点进行防御。朱冰心、胡一 (2007)提出使用节点删除前后网络效率值的变化来识别关键节点。韩梅琳、樊瑞满(2007)提出了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以上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的研究,涉及复杂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评价的文献很少。

复杂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

(一)考虑级联效应的动态评价

网络效率可以用来计算节点的重要性值。具体表示如下:

Ik=1-Ek/E0 (1)

式中Ik为节点重要性值;E0为网络正常运转时的网络效率;Ek为级联效应结束后网络效率。本文对Ik进行标准化即得到各节点的权重。

通过评价网络的效率,可以通过改善网络的构造从而优化网络的效率,使网络具备更强的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Latora S,Marchiori A(2001)提出了网络效率的定义,建立了一个网络模型G=(V,E),其中V是点集合,E是边集合。假设节点i与节点j的连通效率eij与最短路径dij成反比,即eij=1/dij,对任意的i、j,若它们之间无连通,则dij趋于正无穷大,而eij趋于0。具体公式如下:

(2)

式中E(G)为网络效率,N为网络中节点数目。

1.正常运行。供应链网络正常运行时效率用E0表示,采用式(2)计算网络效率。此时,N表示网络正常运行时所有节点的数目,dij为网络中所有任意节点对之间的距离。本文使用最短路径的程序来计算dij。

2.级联失效。级联失效后供应链网络效率用Ek表示,它是第k个节点引起级联效应结束后网络的效率,同样可以采用式(2)计算。此时,N表示网络中剩余节点的数目,而dij是剩余节点中任意节点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了得到N和Ek,需要对级联效应的过程进行仿真,仿真中需引入两项指标,即节点负载和节点能力。

节点负载是指供应链网络中不相邻节点j和k之间的通信主要依赖于连接节点j和k的路径所经过的节点,如果某个节点被其他许多路径经过,则表示该节点在网络中的负载量很大。定量地描述某个节点在网络中的负载可以使用介数,它是指最短路径经过某个节点的次数,可表示为:

(3)

式中σst表示节点s和t之间最短路径的总数;σst(v)表示节点s和t之间最短路径经过节点v的数量。节点v和s或t不重复,网络边缘节点的介数为0;介数为0并不意味着负载为0,只表示此类节点不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节点能力是指该节点能处理的最大负载量,在供应链网络中,节点能力受成本限制,假设节点k的能力和它的初始负载Lk(0)成正比,可以表示为:

Ck=Lk(0)(1+α) (4)

式中α为容忍参数,α≥0。根据实际情况,本文取α=0.3。

(二)级联效应的破坏程度

一个网络总是存在一个最大连通子图(Bao Z,Cao Y.,2008),最大连通子图内所包含的节点比网络其他子图所包含的节点都要多,并且任意2个节点之间都存在通路。级联失效的破坏程度由失效后网络的最大连通子图的规模G来衡量,可表示为:

G=N`/N (5)

式中N和N`是网络失效前后最大连通子图的节点数。当G≈1时网络趋近于完整网络,G≈0时网络几乎全部崩溃。

复杂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本文以汇源集团供应链网络为例来说明该方法的原理。汇源的原材料来源主要有:一部分来自大型供应基地农场,另一部分来自散户果农。一般情况下,供应基地和散户的原材料经过收购站集中初加工,经测检合格后,送到加工厂进行杀菌和加工,制成各种不同的果汁饮料,通过配送中心,送至各大经销商和超市,直至最终消费者,因此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得到汇源供应链网络拓扑结构。

(一)供应链网络结构

汇源集团供应链网络结构包括6层主要链接,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农场(1,2,3节点),收购站(4,5,6节点),加工厂(7,8,9节点),配送中心(10,11,12节点),零售商(13,14,15节点)和消费者(16节点)。原料从农场出发,依次经过各层级,最终到达消费者。本文以汇源集团供应链网络来说明考虑级联效应的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二)数据结果分析

单个节点4~14的失效均能引起供应链网络的级联效应,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由于引起级联效应的节点均能引起该节点所在层的全部断裂。本文只从引发级联效应规模的大小,即Ik值来评价节点的重要性。由表1可知,节点4中Ik=1,为最重要节点,即该点失效会引起整个网络的崩溃。排名居2、3位的是节点10和9。它们的失效会引起相应5个节点的失效,Ik分别为0.786和0.733。节点1、2、3、11和15的失效不能引起级联效应,它们的重要性也相对较弱。

最大连通子图是衡量网络受破坏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和网络遭受的攻击方式有关。本文采取两种攻击方式:攻击度数最高的点;攻击负载最大的点。通过计算可得,网络中各点的度数和负载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节点5和8分别是度数与负载最高的点。对这两点分别进行攻击,计算容忍系数α为0~1.0时,两种攻击方式的级联失效过程,网络剩余节点数和最大连通子图的规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第1种攻击方式(攻击度数最高点)在α∈(0,0.9)的情况下都会引起级联效应,即节点5失效从而导致节点4、6失效。第2种攻击方式(攻击负载量最大点)在α∈(0,0.2)的情况下,也会引起级联效应,即节点8失效导致节点4、7、9、10的失效。该表同时反映出,采用第2种攻击方式时,剩余网络最大连通子图的节点相对较少,规模相对较小,说明第2种攻击方式同第1种相比对网络的破坏性更大。通常情况下攻击负载大的点要比攻击度数高的点破坏性更大。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复杂供应链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可以在设计和运营策略上考虑失效事件的存在,通过对供应链关键节点实施事前保护,使供应链网络在失效事件发生后能够保持正常运作。与事后针对失效事件改变运作计划相比,通过节点重要性评估,识别出重要节点,加强对其管理与保护,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网络的弹性和安全性。考虑供应链网络权重进行重要节点的评价将是今后更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昕瑞,王恒山.供应链网络的价值增值博弈决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213(7)

2.Hills A.Insidious environments: Creeping dependencies and urban vulnerabilities [J].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05,13(1)

3.Shooman H, Padhraic S. Algorithms for estimating relative importance in networks [J].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2002,45(7)

4.Church R,Scaparra M. Protecting critical assets: Astochastic model for risk management in global supply chain networks[J]. Eur J Oper Res, 2005,69(3)

5.朱冰心,胡一.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1)

6.韩梅琳,樊瑞满.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协调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0(3)

篇8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双核心;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9-0036-03

[作者简介] 杨耀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副总经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供应链管理。

(河南 郑州 450011)

供应链管理是从制造行业起源并得到广泛成功应用的管理概念,其主要管理理念是:系统、集成的思想,互信合作,信息共享。在工程建设领域,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竞争,当工程项目从竞争环境转向竞争合作环境时,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必然结果。本文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出发,研究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性和设计策略。

一、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双核心特征分析

借助制造业以制造企业为供应链核心的特点,许多学者认为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施工承包商,应围绕承包商构建工程项目供应链。但是,仅仅把承包商作为工程供应链的核心是片面的,虽然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项目业主在工程项目供应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并未认识到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核心。实际上,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征。

(一)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项目业主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是从项目产生到报废的全过程。从项目运行角度来说,整个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包括:项目需求产生阶段、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项目施工(或采购)阶段、项目竣工移交阶段、工程运行和维护阶段、工程报废阶段。工程项目的六个阶段是相互联系、逐级推进的,形成了一条寿命周期链条。在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直接参与和控制。项目需求需要项目业主调研和分析;项目规划决策需要项目业主做出判断和决策;项目施工需要项目业主的整体控制;项目的竣工移交使项目业主获得工程实物;运行管理需要项目业主负责;工程报废处理也需要项目业主来处理。所以,项目业主是工程管理的主体,工程整个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2.项目业主采购方式决定了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工程项目供应链是典型的用户驱动供应链,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受项目业主的控制,项目业主的采购模式不同,供应链的结构就不同。

目前,项目业主采购方式的变化趋势是: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逐步转向最终服务的采购。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意即不再分别采购设计服务、工程产品、运行服务等,而是把所有的服务和产品一起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转变到最终服务的采购,即突破传统的采购工程产品的概念,转向采购最终的服务,真正实现由项目业主到项目用户的转变。这种采购模式,以传统的采购中心施工承包商为中心,沿着工程供应链,沿着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逐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图1表示了三种扩展的结果,随着采购范围的扩展,分别出现了DB、BOT、BOO等方式。

3.工程项目施工过程需要与项目业主直接接触。工程项目施工是现场进行,不同于制造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所以受外界尤其是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工程项目的供应链是汇聚式的供应链,所有的材料和服务送到施工现场用于工程施工;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工期长、技术含量高、涉及的专业多;工程项目供应链构成系统众多,涉及的部门包括: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监理公司、设计公司、业主、政府部门、银行、保险公司等,供应链管理比较困难。从产品特征来说,工程产品为不动产,不需要产品的物流配送。所以,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离不开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4.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受益者。有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工程建设各方的信息共享和互信、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实施绩效,表现为工程项目工期短,成本低,质量好。工程项目工期短,可以使工程项目尽早投入运行,使项目业主尽快获得正的现金流,提高项目业主的收益;工程成本低,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使项目的效益更加显著;工程质量好,可以提高工程运行保证率,保证工程的顺利运行,保证工程的预期产出,保证项目业主的正现金流的实现。同时,良好的工程质量也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降低了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提高了工程运行效益。

(二)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正如许多学者的观点,承包商也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若以项目业主为中心来看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项目业主的供应商则包括贷款银行、设计方、监理方、运输商和施工承包商等。在项目业主的所有供应商中,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整个工程项目产品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生产的,施工承包商是最直接的产品供应商,所以,他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

2.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一方面,工程施工过程比较复杂,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空间跨度较大,尤其是大型的引水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等,线路一般较长,建筑物类型多,对施工企业的要求过高,所以,这些工程的实施需要分成许多标段,由多个承包商分别进行施工。对于每个标段,又包含大量的施工作业内容,该标段的承包商需要大量分包商的支持。同时,承包商和分包商又需要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劳务供应商等的支持,而每个支持方又需要其上游供应商的支持,并可能在下游同时是几个分包商的供应商。所以,工程项目施工供应链是一个包含大量交叉链条的复杂网络。另一方面,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无论项目业主采用何种工程采购模式,围绕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都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施工承包商的上游供应链比较长,而且复杂。因为,为了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承包商需要大量供应商的支持,如图2所示。

3.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大。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绩效影响非常大,因为在整个工程供应链的总成本中,施工承包商的成本占了大部分,所以,直接影响着工程供应链的成本绩效。另外,工程的完工时间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的施工作业进度来确定,因此,施工承包商对工程供应链的时间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施工承包商的作业质量直接影响供应链最终工程产品的质量,影响工程的运行。再者,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主要是由承包商来实施的,承包商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供应链,并和项目业主以及项目业主的其他供应商很好的协调合作,决定着工程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影响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三)两个核心的比较分析。由上述论证可知,不同于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单核心的观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具有双核心特性,下面把两个核心进行比较。

从对供应链结构的影响来说,由上述的论证分析可知,项目业主的采购和管理模式,决定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采购模式的不同,必然使供应链结构不同。而供应链的结构是供应链的根本特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流动,包括其流向、流量等,影响着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而施工承包商仅是项目业主供应链中的一个供应商,虽然其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较大,但是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结构没有决定作用。

从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来说,虽然工程施工主要由承包商来完成,施工承包商的绩效对供应链管理整体绩效影响较大,但是,项目业主在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业主驱动型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由项目业主进行决策和控制;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其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完成。而对于工程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来说,由于地位和能力的限制,施工承包商无法完成对整个供应链所有节点的协调工作,只有工程项目业主才能完成这些协调工作。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项目供应链可以认为是:整个供应链网络以项目业主为主核心,同时在该主网络中,包含着以施工承包商为核心的次网络。

二、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策略分析

由于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性,所以其设计策略不同于具有单核心特性的制造业供应链的设计策略。一些学者认为,工程项目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困难是项目的临时性和单件性致使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难以达到长期稳定高效。临时性和单件性是项目的根本特征,是无法改变的,但并不是说不能建立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认识到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性,就可以有效消除项目单件性带来的障碍,实施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根据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征,基于上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思想,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独特的设计策略为:

(一)供应链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均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于供应链中的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商、设备生产商、物流商、劳务供应商、监理公司、设计公司、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等节点,都要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培养、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分包商应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注重核心能力建设,比如可以专注于基础处理施工,形成专业的基础处理公司,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基础处理施工,如大型地下连续墙施工、深度基础灌浆等。

(二)形成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功能齐全的总承包商次供应链。总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次核心,围绕总承包商形成的次供应链是构成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通过总承包商和自己的供应商建立跨项目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围绕施工承包商相对稳定的次供应链,该次供应链的功能齐全,能力强大,能够为工程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该次供应链是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面向的是供应链的能力建设,准备为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全面服务。

(三)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形成围绕项目业主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网络。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主核心,所以,项目业主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性和最终用户的需求,确定具体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并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构建高效的具体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网络,以达到提高工程项目总体实施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伟,赵振宇,朱营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2003,(5).

[2] Koskela 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R]. Technical Report 71. CIFE, Standford University., CA. 1992.

[3] Akintoye A., McIntosh G., Fitzgerald E.A survey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 159-168.

[4]London K.A., Kenley R..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supply chain approach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review[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1, 19: 777-788.

[5] Saad M., Jones M., James P..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towards the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2, 8: 173-183

[6] Cox A.,Townsend M. Strategic Procurement in Con-struction: Towards better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C], London:Thomas Telford. 1998.

篇9

摘要: 本文通过使用一个全局变量来刻画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并假定只有制造商承担因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分别分析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定价以及社会责任绩效决策。结果表明:在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中,最优直销价格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最优零售价格则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中,当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最优批发价格与最优直销价格相等;如果实现社会责任绩效的单位成本越低,顾客对直销渠道的偏好程度越强,那么制造商的最优社会责任绩效水平越高;零售商的最优利润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实现社会责任绩效的单位成本的增大而减小;而制造商的最优利润则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实现社会责任绩效的单位成本的增大而减小。

关键词:供应链;双渠道;企业社会责任;定价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黄松(1982-),男,武汉人,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71301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C63005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项目编号:S2013040016248。一、引言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企业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可以借助Internet提供的平台有效地处理顾客订单,而第三方物流公司强大的物流配送网络则可以使顾客订购的产品能够更加快捷地送到顾客手中。于是很多制造商开始在已有的零售渠道的基础上增加了直销渠道。直销渠道的引入对产品的分销渠道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直销渠道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实现市场渗透;另一方面,直销渠道的存在使得制造商与下游零售商成为了竞争对手,从而导致渠道冲突[1]。

由于渠道定价是解决渠道冲突的有效方法,很多研究者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定价与协调机制设计问题,通过提高双方的利润来缓解渠道冲突。其中,一类文献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的价格竞争问题,如文献[2]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基于Bertrand博弈和Stackelberg博弈的两种价格竞争模型;文献[3]研究了需求突变条件下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定价决策问题。另一类文献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问题,如文献[4]研究了分散式供应链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的建立;文献[5]研究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双渠道供应链中的最优契约设计问题;文献[6]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基于改进的收入分享契约的协调问题;文献[7]研究了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协调问题。此外,还有一类文献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定价与其他一些影响需求的相关因素的联合决策问题,如文献[8]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定价与提前期的联合决策问题;文献[9]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定价与合作广告联合决策问题;文献[10-11]研究了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定价与零售服务联合决策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CSR)及企业形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2]。尽管很多文献从人权、环境保护、慈善事业、安全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价值,但是在供应链环境中建模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则相对较少。文献[13]通过引入一个动态多准则决策制定框架来建模分析考虑社会责任时的供应链网络均衡问题,他们假定社会责任对市场需求没有直接影响,并且没有考虑社会责任的分配问题。文献[14]提出了一个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的决策支持框架。文献[15]研究了由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网络,分别分析了分散式供应链网络、集中式供应链网络和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网络三种情形下的利润,提出了基于CSR分配的协调策略。文献[16]使用一个全局变量来刻画供应链的CSR绩效,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六种不同的博弈结构下的均衡策略以及最优社会责任分配。文献[17]分析了考虑社会责任时的两部定价问题。文献[18]研究了在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下由单供应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的协作、定价与利润分享问题。文献[19]研究了分散式闭环供应链中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时的网络均衡模型,并分析了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行为。

总第445期黄松:双渠道供应链中定价与社会责任决策模型研究••••商 业 研 究2014/05上述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在供应链中考虑了企业社会责任,但是研究背景主要是基于传统的零售渠道,没有考虑双渠道供应链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供应链定价决策的影响。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双渠道结构,因此有必要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的影响。为此,本文研究需求受渠道价格和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下的双渠道供应链中的定价与社会责任绩效决策问题。与文献[16]类似,本文通过一个全局变量来刻画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并假定社会责任绩效对于市场需求具有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集中式和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中的最优定价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决策。

二、问题背景与模型

考虑由单制造商和单零售商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其中,制造商将产品以批发价格销售给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将产品销售给终端顾客的渠道称为传统的零售渠道;而制造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终端顾客的渠道称为直销渠道。假定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的需求都是价格敏感的,每种渠道的需求都是关于自身渠道价格的减函数,同时也受到替代渠道价格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于顾客的购买意向具有正向的作用,制造商可以通过改善社会责任绩效来提高顾客的支付意愿,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20]。由于顾客对于负责任的企业及其产品的认同是一种心理上的感知,而销售渠道对于需求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因此可以认为在不同渠道中社会责任对于需求的影响是相同的。基于上述原因,假定零售渠道和直销渠道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Dr=ρ(a0+μs)-α1pr+βpm(1)

Dd=(1-ρ)(a0+μs)-α2pm+βpr(2)

其中,下标r表示零售渠道,下标d表示直销渠道;a0表示当价格和社会责任绩效水平均为零时的市场规模,ρ表示当产品的价格和社会责任绩效水平均为零时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0

(1)-(2)式中的需求函数表明,每种渠道的需求都是关于自身渠道价格的减函数,是关于替代渠道价格的增函数。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制造商的利润函数和供应链的总利润函数分别为:

πr=(pr-w)[ρ(a0+μs)-α1pr+βpm](3)

πm=(w-c)[ρ(a0+μs)-α1pr+βpm]+(pm-c)[(1-ρ)(a0+μs)-α2pm+βpr]-12ks2(4)

πsc=(pr-c)[ρ(a0+μs)-α1pr+βpm]+(pm-c)[(1-ρ)(a0+μs)-α2pm+βpr]-12ks2(5)

三、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

假定制造商和零售商是垂直集成的,存在一个集中的决策者同时确定零售价格、直销价格以及社会责任绩效。如下的定理1说明了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总利润函数πsc的有关性质。

定理1 :集中式供应链的总利润函数πsc是关于pr和pm的联合凹函数,也是关于s的凹函数,但不是关于pr,pm和s的联合凹函数。

证明:分别计算πsc关于pr,pm和s的二阶偏导数,得到Hessian矩阵为:

H=2πscp2r2πscprpm2πscprs

2πscpmpr2πscp2m2πscpms

2πscspr2πscspm2πscs2=-2α12βρμ

2β-2α2(1-ρ)μ

ρμ(1-ρ)μ-k

由于-2α10,表明πsc是关于pr和pm的联合凹函数;同时,由于-k

由于πsc不是关于pr,pm和s的联合凹函数,但对于任意给定的s,πsc是关于pr和pm的联合凹函数,因此可以利用如下的两阶段优化技术来求解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首先,计算给定s时的零售价格pr(s)和直销价格pm(s),然后将得到的pr(s)和pm(s)代入到总利润函数πsc中,计算得到最优的社会责任绩效s*,最后将s*代回可得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零售价格p*r(s*)和最优直销价格p*(s*)。

为了表述方便,令ρ0=(α1β)/(α1+α22β)。如下的定理2(证明略)给出了当社会责任绩效s给定时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

定理2 :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责任绩效s,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零售价格和直销价格分别为:

pr(s)=α2ρ+β(1-ρ)2(α1α2-β2)(a0+μs)+c2

pm(s)=α1(1-ρ)+βρ2(α1α2-β2)(a0+μs)+c2

由定理1和定理2可得性质1。

性质1:在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中,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责任绩效s,

(1)当ρ0≤ρpm(s)>c,pr(s)/s>pm(s)/s>0;

(2)当0c,pm(s)/s>pr(s)/s>0;

(3)pr(s)/ρ>0,pm(s)/ρ

性质1中的(1)和(2)表明:(1)零售价格pr(s)和直销价格pd(s)关于s的变化率依赖于顾客对渠道的偏好程度。如果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ρ超过临界值ρ0,那么零售价格pr(s)关于s的变化率大于直销价格pd(s)关于s的变化率,零售价格高于直销价格;反之,直销价格pd(s)关于s的变化率大于零售价格pr(s)关于s的变化率,直销价格高于零售价格。(2)零售价格pr(s)和直销价格pd(s)都会随着社会责任绩效s的提高而增大,因为提高社会责任绩效可以增大顾客的支付意愿,从而集中式供应链的决策者可以提高零售价格和直销价格。性质1中的(3)意味着零售价格pr(s)随着ρ的增大而增大,直销价格pd(s)随着ρ的增大而减小,表明顾客对于某种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加会对该渠道的销售价格产生正向的作用,而对相对应的渠道价格产生负向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增加,那么零售商会相应提高零售渠道的价格,而制造商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从直销渠道购买,不得不降低直销价格;如果顾客对于直销渠道的偏好程度增加,那么制造商将会提高直销渠道的价格,而零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从零售渠道购买,不得不降低零售价格。

由定理1可知,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责任绩效s,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πsc(s)=α2ρ2+2βρ(1-ρ)+α1(1-ρ)24(α1α2-β2)(a0+μs)2-12ks2-12(a0+μs)c+14(α1+α2-2β)c2

为了表述方便,令k0=α2ρ2+2βρ(1-ρ)+α1(1-ρ)2μ22(α1α2-β2),s0=2a0k0-μ2c2(k-k0)μ,容易验证k0>0。当0,集中式供应链的最优社会责任绩效s*=;若s0≤,集中式供应链的最优社会责任绩效则为s*=s0。

四、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

假定制造商和零售商是独立的决策主体,制造商和零售商分别是Stackelberg博弈的主动方和跟从方,其中制造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首先确定直销价格pm、批发价格w和社会责任绩效s,而零售商在观察到制造商的决策后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零售价格pr。

(一)零售商的决策

首先分析第二阶段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当制造商作为Stackelberg博弈的主动方确定了直销价格pm、批发价格w和社会责任绩效s后,零售商将作为Stackelberg博弈的跟从方确定零售价格pr。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πdr=(pdr-w)[ρ(a0+μs)-α1pdr+βpdm](6)

其中,上标d表示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下标r表示零售渠道,下标m表示直销渠道。容易验证分散式决策下零售商的利润函数πdr是关于零售价格pdr的严格凹函数。利用一阶最优条件可以得到零售商的最优反应定价决策为:

pdr(pdm,w,s)=12α1[ρ(a0+μs)+βpdm+α1w](7)

此时,零售商的最优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πdr(pdm,w,s)=14α1[ρ(a0+μs)+βpdm-α1w]2(8)

(二)制造商的决策

接下来分析第一阶段制造商的决策问题。假定直销价格pdm必须不小于批发价格w,即pdm≥w,这是因为如果直销价格pdm小于批发价格w,零售渠道将难以生存,即便可以生存,零售商也将伪装成终端顾客从直销渠道购买产品,然后再将产品销售给终端顾客,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将第二阶段零售商的最优反应定价决策(7)式代入制造商的利润函数(4)式,简化整理可得制造商的决策问题为:

maxpdm≥wπdm(pdm,w,s)=12(w-c)[ρ(a0+μs)+βpdm-α1w]+12α1(pdm-c)•{[2α1(1-ρ)+βρ](a0+μs)-(2α1α2-β2)pdm+α1βw}-12ks2(9)

由于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dm(w,pdm,s)是关于直销价格pdm、批发价格w和社会责任绩效s的非线性函数,如下的定理3说明了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dm(w,pdm,s)的相关性质。

定理3: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dm(w,pdm,s)是关于直销价格pdm和批发价格w的联合凹函数,也是关于社会责任绩效s的凹函数,但不是关于直销价格pdm、批发价格w和社会责任绩效s的联合凹函数。

证明:计算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dm(w,pdm,s)关于直销价格pdm、批发价格w和社会责任绩效s的二阶偏导数,得到Hessian矩阵:

=2πdmpd2m2πdmpdmw2πdmpdms

2πdmwpdm2πdmw22πdmws

2πdmspdm2πdmsw2πdms2=-(2α1α2-β2)/α1β[2α1(1-ρ)+βρ]μ/(2α1)

β-α1ρμ/2

[2α1(1-ρ)+βρ]μ/(2α1)ρμ/2-k

因为-(2α1α2-β2)/α10,所以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dm(w,pdm,s)是关于直销价格pdm和批发价格w的联合凹函数;2πdms2=-k

定理3表明,虽然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dm(w,pdm,s)不是关于直销价格pdm、批发价格w和社会责任绩效s的联合凹函数,但是πdm(w,pdm,s)是关于直销价格pdm和批发价格w的联合凹函数,所以可以使用两阶段优化技术。首先,对于任意给定的社会责任绩效s,计算制造商的最优直销价格pdm和批发价格w,然后将得到的最优直销价格和批发价格代入(9)式,求解制造商的最优社会责任绩效决策。

如下的定理4给出了当社会责任绩效s给定时的制造商最优定价决策:

定理4: 当给定社会责任绩效s时,制造商的最优批发价格和直销价格分别为:

w*(s)=α2ρ+β(1-ρ)2(α1α2-β2)(a0+μs)+c20

2α1-(α1-β)ρ2(α21-β2+2α1α2-2α1β)(a0+μs)+c2ρ0

pd*m(s)=α1(1-ρ)+βρ2(α1α2-β2)(a0+μs)+c20

2α1-(α1-β)ρ2(α21-β2+2α1α2-2α1β)(a0+μs)+c2ρ0

证明:对约束条件pdm≥w引入相应的拉格朗日乘子λ0,则制造商决策问题的Kuhn-Tucker条件为:

[2α1(1-ρ)+βρ](a0+μs)+(2α1α2-α1β-β2)c-2(2α1α2-β2)pdm+2α1βw+2α1λ=0(10)

ρ(a0+μs)+(α1-β)c+2βpdm-2α1w-2λ=0(11)

λ(pdm-w)=0(12)

λ≥0(13)

利用K-T条件容易证明定理4成立。

定理4表明,如果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ρ不超过临界值ρ0时,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的最优批发价格等于集中式决策下的最优零售价格,分散式决策下制造商的直销价格等于集中式决策下的最优直销价格,这是因为如果顾客对于直销渠道的偏好程度较大时,制造商将会把零售商看做是终端顾客,从而使批发价格等于集中式决策下的零售价格;如果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ρ超过了临界值ρ0,那么制造商将会使批发价格和直销价格相等,这是因为如果顾客更加偏好零售渠道,那么制造商将不得不降低直销价格,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到直销渠道来购买产品。

将定理4中的结果代入制造商的利润函数(9)式,简化整理可得:

πdm(s)=2α21(1-ρ)2+4α1βρ(1-ρ)+(α1α2+β2)ρ28α1(α1α2-β2)(a0+μs)2-2α1-(α1-β)ρ4α1(a0+μs)c

+α21-β2+2α1α2-2α1β8α1c2-ks220

{[2α1-(α1-β)ρ](a0+μs)-(α21-β2+2α1α2-2α1β)c}28α1(α21-β2+2α1α2-2α1β)-ks22ρ0

如下的定理5(证明略)给出了制造商的最优社会责任绩效决策:

定理5:(1)当0

=2α21(1-ρ)2+4α1βρ(1-ρ)+(α1α2+β2)ρ2μ24α1(α1α2-β2),=4α1a0-[2α1-(α1-β)ρ]μ2c4α1μ(k-);

(2)当ρ0

=[2α1-(α1-β)ρ]2μ24α1(α21-β2+2α1α2-2α1β),=4α1a0-[2α1-(α1-β)ρ]μ2c4α1μ(k-)。

定理5定义了关于边际成本k的两个关键的临界值。当0

如下的定理6(证明略)给出了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和利润:

定理6: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和最优利润分别为:

pd*r=(3α1α2-β2)ρ+2α1β(1-ρ)4α1(α1α2-β2)(a0+μs*)+α1+β4α1c0

2α1(α1+β)+[α21-β2+4(α1α2-α1β)]ρ4α1(α21-β2+2α1α2-2α1β)(a0+μs*)+α1+β4α1cρ0

πd*r=116α1ρ(a0+μs*)-(α1-β)c20

116α1(3α21-β2+4α1α2-6α1β)ρ-2α1(α1-β)α21-β2+2α1α2-2α1β(a0+μs*)-(α1-β)c2ρ0

五、算例分析

首先分析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与社会责任绩效决策。假定模型中的参数取值如下:a0=120,c=3,μ=16,=60,α1=30,α2=25,β=20。当参数ρ在区间(0,1)之间变化时,参数k=0.8和k=1.0两种情形下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定价、最优社会责任绩效以及供应链的总利润如表1所示。

表1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决策与最优利润ρk=0.8k=1.0Pr*(s)Pm*(s)s*π*sc(s)Pr*(s)Pm*(s)s*π*sc(s)0.140.2656.3460.0032 05140.2656.3460.0031 6910.241.2154.4560.0032 05141.2154.4560.0031 6910.342.1552.5660.0032 05141.9652.3158.7831 4480.443.1050.6660.0032 05142.4449.8955.8830 8730.544.0548.7760.0032 05143.0547.6753.8430 4870.645.0046.8860.0032 05143.8045.6452.9130 2810.745.9445.0060.0032 05144.7043.7852.7630 2520.846.8843.1060.0032 05145.7542.0653.5030 3990.947.8241.2160.0032 05146.9640.4755.1330 724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参数k不变时,最优零售价格随着参数ρ的增大而增大,而最优直销价格则随着参数ρ的增大而减小,与性质1中的(3)的结果一致。进一步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当0

图1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定价图2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社会责任绩效

接下来分析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与社会责任绩效决策。(1)假定模型中其他参数不变,k=10,当参数ρ在区间(0,1)之间变化时,制造商的最优批发价格和直销价格、零售商的最优零售价格的变化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最优零售价格随着参数ρ的增大而增大,最优直销价格随着ρ的增大而减小。当0

图3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中零售商的最优利润图4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的最优利润六、结语

本文通过使用一个全局变量来刻画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并且假定只有制造商承担因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而产生的相关成本,分别分析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的最优定价以及社会责任绩效决策,结果表明:在集中式双渠道供应链中,最优直销价格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最优零售价格则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分散式双渠道供应链中,当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最优批发价格与最优直销价格相等;如果实现社会责任绩效的单位成本越低,顾客对直销渠道的偏好程度越强,那么制造商的最优社会责任绩效水平越高;零售商的最优利润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实现社会责任绩效的单位成本的增大而减小;而制造商的最优利润则随着顾客对于零售渠道的偏好程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实现社会责任绩效的单位成本的增大而减小。

参考文献:

[1]Tsay A A, Agrawal N. 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1):93-110.

[2]Yao D Q, Liu J J. Competitive pricing of mixed retail and e-tail distribution channels [J].Omega, 2005, 33(3):235-247.

[3]Huang S, Yang C, Zhang X. Pricing and production decisions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s with demand disruptions [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2, 62(1):70-83.

[4]Seifert R W, Thonemann U W, Sieke M A. Integrating direct an indirect sales channel under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6, 103(1):209-229.

[5]Mukhopadhyay S K, Zhu X, Yue X. Optimal Contract design for mixed channels under information asymmetry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17(6):641-650.

[6]徐广业, 但斌, 肖剑.基于改进收益分享契约的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0, 18(6):59-64.

[7]Chen J, Zhang H, Sun Y. Implementing 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a manufacturer Stackelberg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J].Omega, 2012, 40(5):571-583.

[8]Hua G, Wang S, Cheng T C E. Price and lead time decisions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5(1):113-126.

[9]Xie J, Wei J. Coordinating advertising and pricing in a manufacturer-retailer channel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7(2):785-791.

[10]Yan R, Pei Z. Retail services and firm profit in a dual-channel market [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09, 16(4):306-314.

[11]罗美玲, 李刚, 孙林岩.具有服务溢出效应的双渠道供应链竞争[J].系统管理学报, 2011, 20(6):648-657.

[12]Lin J D, Klassen R, Jayaraman V.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An introduction [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6):1075-1082.

[13]Cruz J M. Dynamics of supply chain networks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4(3):1005-1031.

[14]Cruz J M.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9, 48(1):224-236.

[15]Hsueh C F, Chang M S.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90(1):116-129.

[16]Ni D, Li K W, Tang X. Social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in two-echelon supply chains:Insights from wholesale price contract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7(3):1269-1279.

[17]Goering G 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rketing channel coordination [J].Research in Economics, 2012, 66(2):142-148.

[18]郭春香,李旭升,郭耀煌.社会责任环境下供应链的协作与利润分享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11,25(2):103-108.

[19]杨玉香,周根贵,刘文东.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闭环供应链网络协调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17(9):1997- 2004.

[20]Mohr L A, Webb D J. 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n consumer response [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05, 39(1):121-147.

Research on Pric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cisions Models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HUANG S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竞争;博弈;供应链竞争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C931.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供应链的竞争力。如何在新型的商业竞争模式下,设计有效地竞争策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和绩效是供应链竞争问题研究重点。

目前,供应链竞争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供应链竞争研究的重要性。Lakhal等指出如今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属的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形式不再局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Boyaci等在其文章开篇就引用了Deloitte Consulting的调查报告,该报告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超过200家大型制造和分销企业的调查,得出了“现在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的结论。Rice等利用德尔菲法对超过30位来自经济、学术和咨询行业的供应链专家调查,发现大多数的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专家(超过70%)都认同未来的竞争形式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竞争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本文试图对供应链的竞争模型作全面地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供应链竞争问题中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1.供应链竞争的研究

目前供应链竞争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由两条供应链构成的供应链(每条供应链多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分销商构成)系统,如图1所示,研究内容包含:①供应链结构选择问题;②供应链内部协调策略的选择问题;③制造商以及零售商的最优决策问题。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阐述供应链竞争问题的研究现状。

(1)供应链结构选择问题。此类研究主要是在供应链的竞争背景下,利用博弈理论研究供应链内部的占优结构选择问题。该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到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McGuire等在确定的线性需求函数假设条件下,针对两个制造商、两个排他性零售商组成的纵向供应链,分析了产品替代率对两条供应链均衡分销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散化结构从战略上使制造商之间避开可能残酷的价格竞争。该文献也被认为是最早涉及供应链竞争问题的研究工作。随后,Coughlan在受McGuire等研究工作的启发下,将需求函数扩展为一般的需求函数。该工作是对McGuire等研究工作的延续和扩展。Wu等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了,分析了供应链竞争的均衡结构。Edward研究了多条由一个制造商以及一个零售商构成的竞争供应链系统,分别讨论了集中式和分布决策下供应链系统的结构选择问题,但他们的研究并未考虑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以及供应链间的合作问题。国内学者对该问题也做了深入的研究,肖迪等在由两条相互排他的供应链构成的的竞争环境下,分析了均衡的供应链结构。艾兴政等对不同讨价还价能力和产品差异的竞争供应链渠道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产品与零售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差异对竞争渠道结构选择的影响。艾兴政等利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和博弈理论分析市场风险、竞争强度对供应链纵向控制结构绩效的影响。

(2)供应链内部协调策略的选择问题。此类研究主要是在供应链的竞争背景下,利用博弈理论分析供应链内部的均衡占优协调策略。该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供应链竞争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Boyaci等研究了两条供应链中顾客服务的竞争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的均衡服务策略,发现协调是两条供应链的占优策略。与上述研究的视角不同,Shou等在假设供应不确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比较三种情景(协调、部分协调以及不协调)下的均衡行为,分析了供应不确定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协调契约选择以及供应链利润的影响情况。Ha等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的竞争问题,针对由两条拥有不对称信息并且横向竞争的供应链构成的特殊系统,研究了如何在企业之间设计契约并且实现信息共享的问题。在该项研究的基础之上,Ha还进一步在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的情况下,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垂直信息共享的动因问题。Zhang等利用自回归和移动平均模型,在两条供应链竞争背景下研究了外部需求信息对于需求交互的平行供应链需求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国内学者对该问题也做了深入的研究,艾兴政等利用博弈理论从链与链竞争角度研究了退货政策对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各方收益的影响,分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退货政策的影响。此外,艾兴政等针对链与链的价格竞争模型,识别了纵向联盟的形成机制及制造商与零售商收益分享合同的选择范围,分析了产品竞争、价格风险对联盟及收益分享合同选择的影响。鲁其辉等研究了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两方竞争的供应链竞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对于每条供应链而言协调策略都是一个占优策略。李娟和肖迪等还分别基于品牌竞争和需求不确定研究了供应链之间竞争的库存策略。徐兵等利用均衡方法研究了两条供应链在货架展示量与价格方面的竞争,分析了供应链的占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