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篇1

4月23日,北京戴尔全球商用渠道事业部与医疗业界专家及行业IT解决方案渠道商共聚一堂,探讨医疗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需求。

数据整合是趋势

“最近两三年,从国家政策到各个区域性的医疗机构,大家都在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戴尔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看到的是医疗行业信息化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陈杰认为,医疗行业信息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医院信息化、数据安全和数据连续可用性等。在区域医疗的推进过程中,医疗数据的整合越来越急迫。例如病人去医院看病时,医院需要查看病人之前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这就需要各医院之间电子病历共享。

“从计算资源和信息传输资源管理,到信息的存储、访问、保护、安全,戴尔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可以将各类信息进行匹配。在很多厂商的支撑平台上,都需要配合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共享,但是戴尔的解决方案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完全开放的。尽管业内很多厂商也号称是开放的,但是很多它自己内部的东西跟其他厂商不兼容,戴尔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戴尔以效率著称,它的系统性能和性价比都比较高。另外,戴尔对市场的反应很快,并且可以进行很好的定制化。”陈杰介绍,“对于区域医疗市场的变化,我们将在6月份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将为县、乡、镇乃至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帮助。”

建设广泛的渠道优势

戴尔遵照原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提出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了医疗领域战略咨询和转型、应用系统建设、基础架构设计以及运维外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医疗行业里的绝大部分信息化问题可以通过戴尔相应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解决。“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最根本的是顶层的架构设计,戴尔在这些架构设计上具有领先技术和丰富经验。2009年戴尔收购美国佩罗公司,增强了戴尔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佩罗公司是做顶层设计起家的,它是美国医疗行业中的第一大IT咨询服务供应商。” 陈杰向记者介绍。

“戴尔在医疗行业有明显的优势。一个是解决方案,另一个是合作伙伴。戴尔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除了开放、高性能、性价比高、服务的快速响应这些优势外,其覆盖范围也很广,基本上覆盖了医疗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在业界中很难找到和戴尔一样全面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此外,戴尔的合作伙伴众多,目前我们正在和很多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深度合作,开发出很多定制化的东西。”陈杰说。

篇2

和信息服务业

杰出贡献企业奖

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服务历程中,明基逐鹿服务了大量的各行业的领导企业,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快速消费品、零售连锁、酒店服务、金融服务、高新技术、房地产、公用事业、传媒及网络等数十个行业及领域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知识分享体系。

明基逐鹿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明基全球信息技术服务与研发中心,在全球1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有营运据点,提供IT服务的软件系统开发和支持团队。明基逐鹿拥有近20年软件系统研发营运经验,将明基集团20年以上全球营运管理经验与数百家知名企业客户累积的导入经验,透过HCM、BPM、SRM、MES规划导入及IT Service、ITO业务分享给追求卓越的企业客户,提供横跨两岸领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以BenQ国际品牌营运经验为基础,提供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明基逐鹿是明基友达集团旗下公司。明基友达集团由十余家独立公司组成,横跨信息科技、消费电子与医疗电子等领域。各集团公司分别深入产业布局,不仅是各行业内的创新领导者,同时也形成了高度整合的价值链。

跨越的业务布局:明基逐鹿的业务区域覆盖中国华东、华南、华北及台湾地区,公司总部位于苏州。布局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深圳、台北等各大城市的分支机构, 持续为企业提供包括IT管理咨询服务、管理软件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为客户提供及时优秀的全方位管理及信息化服务。

专业的顾问团队,拥有国际化管理理念与实战经验:明基逐鹿是由明基集团企业e化服务团队和具有多年HCM、BPM、SCM、MES等经验的专家所组成,在十几年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成功地完成了明基集团全球营运的信息系统规划、建置及维护,累积了众多跨国、跨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经验。公司成立至今,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有四百多位各领域的专业咨询顾问及软件研发工程师。

专业源自实践,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服务专家: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服务历程中,明基逐鹿服务了大量的各行业的领导企业,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快速消费品、零售连锁、酒店服务、金融服务、高新技术、房地产、公用事业、传媒及网络等数十个行业及领域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知识分享体系。

篇3

重庆亚德长期专注于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目前已在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三个面向”的全产业链布局,即面向政府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面向医院的医院信息化产品、面向公众的医事通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以国家“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三级平台、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为基础,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工作需求,利用现代云信息技术,提出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平台(卫生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建设目标,是构建区域内架构清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同时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公信度,且安全可靠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行业机构、服务于政府与社会监督的、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医疗健康网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为:

面向政府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整合、利用医疗卫生与计生资源,实现医卫领域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充分挖掘医疗大数据的价值,为新医改提供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面向医疗机构:整合、利用医疗资源,共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供医疗协同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同时降低医疗风险。

面向公众:建立医疗云数据中心,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生与健康信息云服务新模式,通过提供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公卫提醒等协同服务和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在线支付、健康一卡通等服务,让包括挂号、交费、取药、检查等在内的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快捷。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承建者,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为重庆市卫计主管部门建设的卫生信息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卫计主管部门的验收,获得了高度认可,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卫生成功应用的标杆。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不仅是国内率先通过3A评测的省级平台,还被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201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重庆市区域平台整合了重庆市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覆盖重庆38个区县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为重庆市3300万居民提供了反映各个生命阶段的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的管理、调阅、存储服务;以医疗卫生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双向转诊服务、远程会诊服务和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为基础实现了医疗业务协同和卫生业务联动,同时还使得远郊区县的病人80%基本不出本区县即可完成诊疗,减少了小病大看情况的发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放,降低了就医成本,实现了跨区域的医疗服务协同,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篇4

作为中央企业,中国普天始终主动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管理创新,使企业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中国普天加快在信息通信、智慧城市、低碳绿色能源等主导产业领域的发展步伐,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通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在政府、产业、民生等关键领域抢占制高点,引领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 ”和制造业的双向融合,实现互动发展,中国普天也将通信、芯片、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和应用向各个领域延伸,在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互联网+”是普天创新最强劲的驱动力

中国普天作为较早进入充分竞争市场的中央企业之一,始终把建设创新型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出以“创新、集成、资本”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指导原则,发挥创新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加强全产业链运营,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不断推进企业由传统通信设备制造商向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

中国普天抓住国家“两化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宽带中国”等战略机遇,凭借在通信产业积累的深厚经验和技术优势,积极拓展产业辐射面,提高技术的利用率和贡献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中国普天的产业已经覆盖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绿色低碳能源以及工业自动化重大装备等领域,涵盖27个产业链,涉及320余项产品与服务。公司在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地区均建立了重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制造基地。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中国普天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政府、产业、民生、低碳、信息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创新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关键领域,结合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加快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突破,着力提升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打造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和平台,积极探索面向行业与服务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引领示范效应。

积极融入“互联网+”基因的行业应用领域

“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依靠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

在政府领域,中国普天通过融合LTE、TETRA/PDT核心技术,业内首创宽窄带集群融合一体化专网解决方案,将4G宽带多媒体集群的高清视频、多媒体指挥调度、高速数据下载等优势与窄带集群的大区制覆盖、网络抗毁性强、频谱需求低等优势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宽带集群和窄带集群融合互通,有效保护了用户窄带集群投资,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效率。该方案对于公共安全、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政府、公安、武警以及军队等都十分适用。

目前,中国普天宽窄带融合解决方案已正式商用,成功应用于北京政务物联数据专网、银川政务专网等智慧城市建设,并在福州、沈阳、成都等地建设试验网。近期,由中国普天设计建设的银川市政务信息网暨银川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荣获由国家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颁发的“2014年度智慧城市与宽带集群最佳应用奖”,成为国内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典范。中国普天还将继续打造数字集群系统宽窄带差异化发展优势,形成行业领先、契合用户需求、有强大竞争力的普天特色系统。

在产业领域,中国普天针对行业物联网应用的无线通信需求,基于LTE核心技术,采用全IP网络架构,使用各行业230MHz频段的离散频谱资源,深度定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TE230无线宽带通信系统,具有广覆盖、安全性高、可靠性强、频谱适应性强等优势。普天LTE230系统已经在浙江、广东、新疆、河北、江苏、内蒙古、宁夏、青海、江西、湖南、福建等17个省区市的电网企业开展4G试点应用,得到了行业用户的良好反馈。

近期,中国普天与南瑞智芯联合申报的“基于TD-LTE230的电力无线通信基带芯片”在“2014年度中关村十大系列推介活动”中成功入选“2014年度中关村十大创新成果”。这一成果已在江苏昆山电网经过外场实测,对其性能、功耗均进行了验证。该芯片设计具备国内领先和行业领先水平,不仅能够满足电力行业应用要求,同时填补了我国在电力无线通信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空白,实现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突破。

在民生领域,中国普天基于医疗“云”的远程医疗云平台提供包括脑卒中远程救治、远程医疗培训、医院信息化系统、患者跟踪、母婴安全等医疗信息化管理服务,还可应用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其中,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普天与北京宣武医院合作,将远程医疗技术应用于脑卒中紧急救治,共同建设了国家远程卒中中心,搭建了覆盖京津冀并辐射全国的脑卒中远程救治指导网络,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

此外,中国普天还与上海中福会养老院、山东有线电视台健康服务平台合作,在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方面,推出了涵盖安全监护、健康管理、康复保健的智能监护系统,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管理和服务。

篇5

【关键词】医院 数字化 信息化 信息系统 建设

【Abstract】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s a must for the global operation of the hospital provides comprehensive, automate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urrent hospit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elaborate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suggestions of digital hospital,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hospital, modernization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Hospital; Digit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引 言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是医院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工作中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1]。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但在步入数字化医院的快车道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对国内一些地区的医院接触和了解,目前这些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在门诊部分应用,包括了挂号、收费、药房等模块的多个站点和其它一些单机运行系统。目前这些信息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系统应用范围狭窄。作为综合性医院,全院只有几十个工作站点运行,医院的主要业务运营体系几乎没有得到信息系统介入和帮助。

2、系统应用深度不足。目前在用的系统是典型的简单收费软件,属于第一代HIS系统的范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医院的临床管理和核心业务管理,效能很低。

3、系统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即使是上述简单的应用也经常出现数据不准确、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正常使用。

4、系统售后问题严重。原HIS项目承建方没有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导致系统调试、个性化修改、培训、项目实施文档、产品技术文档等工作均出现较多问题;医院难以得到持续及时的服务。

5、系统总体规划不足。系统只是简单的应用实施,没有对医院的未来发展予以充分的考虑,在软件的技术体系以及应用设计上缺少前瞻性的考量和分析。

综上而言,很多医院当前的信息化应用状况是与自身的地位和情况不相称的,当前的信息应用无论从应用的广度还是深度上,从应用的技术水平还是最终效能上,都与医院的实际业务和管理需求相差甚远,更难以满足医院未来的长远发展需求。当前国内大型医院已经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千张床位以上的特大型知名综合医院,更是纷纷加大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力求早日建成新一代的数字化医院。因此,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需求了。

二、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和建议

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课题,而当前国内也正在掀起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热潮,作为医院来讲这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个必然趋势。但究竟什么是数字化医院?如何理解、进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医院却是众说纷纭,医疗行业内也出现了不少将原来的HIS实施就简单对应为数字化医院的情况,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并不能为医院带来真正的帮助。理解一个数字化医院,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看:

首先,数字化医院是一个物理构架,是一种将医院的主要运营业务及管理工作建立在基于现代网络结构的、将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予以集成的物理构架;

其次,数字化医院更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优势来对现有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予以持续改进优化的行为模式; 最终,数字化医院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用更低的管理成本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并且能够快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是一个多纬度共同进行的长期的建设项目。物理上的准备是首要的,是基础建设,但同时也更要注重在物理体系发生变革和改进后的相关配套管理措施和思维模式的更新。

从物理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医院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和应用组合,总体上将数字化医院的应用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实现医院的运营管理为目标的信息系统应用,典型的系统如:HIS,CRM,OA,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数据挖掘,RIS 等;

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对临床诊疗行为的支持和管理为目标的系统应用,典型的系统如:PACS,LIS,配伍禁忌系统,电子病历EMR,床临路径等;

数字化医疗设备及仪器:是指一些将原本非数字化的诊疗或管理信息转化为数字格式的相关仪器设备,典型的如:数字监护仪,CT ,MR等。

整个数字化医院系统在总体需求上可以概括为:将传统的以人、财、物管理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向面向管理、面向医疗、面向病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以病人就诊信息为主线,以电子病历为目标、以经济核算为核心,并与医院人、财、物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型信息系统,为医院提供更好、更实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使医疗过程更加高效、有序、规范,使医院有序、健康性地发展,给患者带来全新的就诊环境和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还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教学、科研活动[2]。

结 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建议医院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先解决主要矛盾再力求稳步提高。医院一定要注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因为这是整个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底层平台,好比一栋楼房的承重墙,一旦建成再修改成本和风险巨大。而且多数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也必须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否则成效难以提高。因此可以说,HIS然虽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但依然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医院数字化整体建设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 易利华 赵阳. 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展望[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148-149

[2] 姚伟华 朱旭阳 端妮. 医疗信息整合研究概述[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3,23( 12) : 1334-1337

篇6

在厂商群雄并起的今天,北京八亿时空集团将目光锁定在了专业化的社区网络上,并能在全国‘数字民政““便民工程”和社区医疗网络中一路先行成为中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厂商。可以说这是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产物.也是中国社区信息化市场成熟的标志。八亿未来社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占明介绍,2000年初.八亿时空集团公司的战略重点转向软件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以产品为龙头.以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和管理系统为核心,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八亿未来社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结合民政系统’‘社区信息化’‘行业理念精心打造八亿未来社区网络科技的品牌2002年,八亿未来正式踏上了引领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征程。

新社区新网络新生活过去社会通过单位管人,而今单位的管理功能要释放到社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区都部分地承担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的工作是繁重的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社区管理者感到了困难所在往大的方面说这也是城市管理所必须面对的瓶颈。因而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把信息化融入到社区服务中,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才是建设新社区的根本大法。

2002年,八亿未来承担建设武汉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以社区呼叫中心和服务网站为基础,通过电脑、电话、传真等多种接入方式,全方位满足武汉市居民的多种多样的社区服务需求。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各种政务、商务和公益服务将千家万户对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与服务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几年来,由八亿未来承建的长春市、太原市、天津市、郑州市、银川市、深圳市、临汾市等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也相继启动。长春市5181890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被列为长春市朝阳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它的成功建设对长春市、吉林省乃至全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八亿未来承建的太原市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一直通车’‘成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一助推器’成为为民办实事的”绿色通道”。

杜占明介绍一城市在线”是八亿未来社区服务网络解决方案的核心产品。它面对大中城市集民政事务与业务管理便民信息查询投诉和建议受理社区服务于一体同时积极推动社区服务的标准化扁平化落地实施使过去沉淀在政府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的信息资源的价值凸现出来。

根据国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八亿未来还自主开发了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杜占明对记者说: ”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对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流程进行整理、优化整合和管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实现社区事务的‘网格化‘管理,使社区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社区实施有效的服务和信息管理。

八亿未来之所以高投入地做社区信息化是因为社区服务平台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专业化打造核心竟争力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在建设市、区、街、居四级社区服务框架体系的过程中八亿未来找到了自己创建社区信息化专业品牌的使命和责任。

武汉市社区信息中心主任孙国武认为从全国来看社区服务的需求非常之大社区服务市场潜力远远大于人们的想象这与杜占明的观点如出一辙。虽然社区服务市场潜力很大但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却是千头万绪如何高效地、低成本地、实用地搭建一个整体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是每一个企业和用户都密切关注的焦点所在。

杜占明感叹“国内众多厂商很少是专门做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只有我们是把社区信息化当成事业来做的这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专业的项目团队是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基础。从悉心引导到项目设计规划、立项、集成、培训和售后服务八亿未来能以专业精神来推动国内社区信息化的发展劣势在于一个企业的力量和呼声对于全国而言太有了。

社区信息化从全国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在管理、思路、意识上等存在的问题参与社区信息化的政府、企业、社区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磨合。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杜占明很是感慨尽管已经承建了很多社区信息化项目但仍然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时候,各地用户因时因人因势而异很难按我们的意志执行做出来了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当然这不是那一个人的原因它需要。

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对民政工作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八亿未来通过参与武汉、郑州等十几个市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行业经验。他们对呼叫系统的规划、运营模式的设计、对软硬件系统的开发、集成以及项目的实施都有一套完整的成功经验可供参考.特别是在以往成功的建设中积累的关于呼叫中运营、培训等方面的经验不仅为呼叫中心的建设而且为今后的运营提供了保障。杜占明进一步介绍.“我们常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话不假。特别是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是标准的但管理和运营确是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其中机制是障碍、人是瓶颈财力支撑是关键“。此外.专业的技术队伍.不仅要精通社区业务.又要有过硬的软硬件知识.他们既是技术开发力量.也是技术支持和维护力量。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和优势.八亿未来在深圳等城市的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标中脱颖而出。正如杜占明所说的.做完武汉项目再接着给郑州、天津、深圳做的时候不仅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而且一个项目中好的经验可以带到下一个地区.一个项目中的教训也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很好地克服解决。

八亿未来承建的社区呼叫中心是“落地式电子商务“.虽然不能人人身旁一台电脑但人人家里有电话却不是一件难事.接入端可以普及到很多人。武汉的96596长春的5181890、太原市的8181890.尽管仍处于不断地升级完善中.但已经显现出了相当广泛的社会效益。

参与社区信息化的企业需要有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敏锐的行业眼光。结合适当的软件技术.形成最优化的行业解决方案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帮助解决相关行业发展上出现的“瓶颈“.是八亿未来的优势。

质是生命之门服务是生命之源“社区信息化会给老百姓会带来利益.但真正把它落到实处.并不像修路、建大厦那样轻车熟路会达到什么效果.会收到什么样的效益。从立项到做推广都需要把好关.服好务。质量是生命之门.不是在门内就是在门外.服务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服务企业也就枯竭了。“杜占明坦言。

社区服务网络系统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八亿未来根据项目管理的有关规范来控制项目的实施在贯穿项目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注意工程的质量保证。

随着国际国内系统集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八亿未来凭借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已经在社区信息化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中成功推行了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资格认证制度。

一个全面的项目管理通常包括: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合同/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等九个方面。

项目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过程的控制和支持。在纵向上.八亿未来建立了从社区信息化行业领域技术专家一项目经理一项目组的控制层次:在横向上.产品研发部、市场部、产品与技术支持部等分别在质量、商务、环境方面对项目组进行监督和支持。

杜占明介绍“从与客户的初次沟通开始.一直到项目的完工和试运行.每一个项目都有严格的立项审查和项目过程控制通过各种文档和资料的管理实现对项目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和反馈“。而在每一个项目的关键过程.例如编程、测试等阶段.也制定了严格的策划、实施、评估和反馈的闭环系统。

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提高.八亿未来对项目管理有了自己的一套成熟方法.对于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软件开发商和行业系统集成商.八亿未来有能力正确评价自身在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价值。用户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有比较模糊的需求.我们能够引导、帮助他们明确细化这种需求.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 案。“杜占明认为要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好对不同地区社区信息化的服务。技术领先、服务领先、意识领先.归根结底就是要领先满足客户的需求.领先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领先给客户提供关怀。八亿未来在几年的社区信息化实践中.注重跟踪客户的发展向客户学习.通过服务来完善软件的满意度和成熟度.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快速地满足客户变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篇7

1.1传统社区面临的问题

社区是城市构成的基层单元,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我国的社区基本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协管功能、民主自治功能、监督功能和文化功能,这些功能都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社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与品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的生产,也带来了城市生活对资源的更大需求和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传统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在应对越来越突出的社区安全问题、邻里关系问题以及社区服务质量问题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1.2智慧社区的概念

区别于传统社区,“智慧社区”是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集家庭无线宽带覆盖、家居安防、家居智能、家庭娱乐和小区智能化为一体的理想社区[4]。智慧社区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全面感知、充分融合、协同运作和智能处理。目前,全国各地已陆续开始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的探索,截止到2013年3月,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已开展了智慧社区探索试点。上海市目前已有16个街镇开展了试点,北京市已出台《“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信息化工作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期间社区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力争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在北京市建设约1500个智慧社区。

1.3智慧社区面临的问题

目前,各地的智慧社区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建设运营和服务各有特色。但是由于缺少最核心的架构平台,智慧社区仿佛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缺少了互通互联的氛围,建立一个标准化、开放的综合平台成为智慧社区的“阿喀硫斯之踝”[5]。从上海、北京等地的智慧社区试点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存在如下问题:(1)高花费、低利用。在花费巨资采购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同时,又有很多的计算资源闲置;而资金有限的地区或部门却无法获得必要资源。(2)信息孤立。海量数据被孤立于所属的部门,综合数据的应用受到限制,缺少相应的共享机制。(3)难应用。由于分布、异构、多样和动态变化的环境,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应用系统复杂程度高、开发时间长,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应用。(4)难维护。应用系统的部署、运行和维护费用高,由于计算机和软件系统的频繁升级换代,各个部门不得不维持一支专门的技术队伍,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系统的升级维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开放、成熟的云计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为客户实现面向应用的协同共享,运用新技术形成适应整合资源需求的软件平台,提供全过程的集成化服务。

2基于云平台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2.1云平台概述

云平台能管理由多个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组成的资源池,将物理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虚拟化成虚拟机和存储卷,并提供弹性负载均衡、动态规模调整、智能虚拟机恢复和平滑虚拟机迁移等功能,广泛用于构建智慧社区的核心平台。

2.2体系架构

云平台能为智慧社区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并让社区数据活化,在各应用中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图2所示为基于云平台的智慧社区架构。图中,云平台提供了“3+2”底层架构,即3个数据仓库和两个基础平台。该底层架构充分打通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壁垒,让业务跑在统一的数据云、服务云之上。在此架构之上,提供智慧物业、智慧家居、智慧政务、智慧医疗和智慧商务等五大板块的应用。由于云平台提供的底层架构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更多的应用可以在未来方便地加入到该智慧社区架构中。在最上层,该解决方案提供统一且安全的用户服务门户,社区居民、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通过认证和授权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智能终端访问该服务门户,享用智慧社区带来的无穷便利。

2.3云平台带来的提升

(1)可扩展硬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由于云平台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原来部署在物理服务器上的应用迁移到虚拟机上来,可以大大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而动态资源池架构可以让用户方便地调整计算和存储资源池大小,应对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在武汉市某智慧小区的视频监控项目中,经过烽火云平台升级,原30台服务器的应用服务器组缩减到5台服务器,并且性能较以前略有提升。物理服务器的减少会降低电力的消耗,机房的面积也可以减小,顺应了环保低碳和绿色机房的大趋势。(2)统一平台快速部署云平台为智慧社区提供两个基础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政务管理平台。两个平台都基于云计算和主流JavaEE技术搭建,两个平台共享下层3个数据仓库(社区居民基础数据、政务管理基础数据和社区服务数据)提供的数据服务。对上层提供统一的API(应用编程接口)调用。基于这两个平台,应用开发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开发接口,快速开发出智慧社区相关应用,并通过云平台的虚拟化技术快速部署上线。(3)智能负载云平台为智慧社区的各种应用提供了基于软件的负载均衡服务。平台会动态感知应用的负载量,当负载低时,减少虚拟机,以减少资源消耗;当负载高时,增加虚拟机,并将这些虚拟机加入到负载均衡组中以分担负载。这样一来,业务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能为用户提供快速的响应。(4)数据共享与互通云平台通过建设社区内智慧物业、智慧家居、智慧政务和智慧医疗等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降低接口的复杂性,有效实现数据中心与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5)可视化管理维护简便云平台增强了虚拟机环境可视化功能,通过对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如配置管理、能源管理和容量管理等有效地提升了管理员的管理效率,同时还支持对多个虚拟机进行批量创建、参数配置等工作,进一步简化了操作复杂度。(6)高稳定性、高安全性云平台可提供对业务系统与硬件系统的联动。当系统发生挂起、网卡故障时,烽火云平台的HA(高可用性)功能对软件系统进行自动迁移,保证服务器运行的连续性,实现用户业务无中断。高安全性是通过保证云平台整体系统安全,来保证云中数据安全,使得用户只关注业务应用,无需在系统安全上花费精力。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第四方物流;内陆开放;供应链管理

《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对河南郑州的战略定位是“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内陆对外开放高地。这些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物流平台体系的支撑。郑州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交通枢纽,但突破口是建设第四方物流平台体系。郑州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抢先发展第四方物流,统筹各种要素资源,加快形成推动内陆开放的战略枢纽。

一、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内涵及特点

美国Accenture管理顾问公司最早提出了“第四方物流”的概念,他们认为:“第四方物流(4PL)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出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作为供应链集成商,第四方物流能够提供物流信息、交易匹配、合同签订、支付结算、信用评价、整体物流等六大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优化和集成。“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合约中的第三方,它以人身份为生产商提供库存管理、商品运送等物流服务,是实际物流的供应者,要承担人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方物流是为车源、货源和物流服务等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匹配、互联共享服务的平台体系。它基于信息平台优势,与生产商、消费者、运输商达成物流服务合约,并由第三方提供实际的运输、仓储、拼装、加工等物流服务,第四方并不承担人法律责任。简而言之,第四方是物流供应链的整合者和物流信息的集成商,第三方才是专业物流服务的实际供应商。

第四方物流平台具有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特点。作为一种专业化物流联盟协作机制,第四方物流平台体系主要以物流设施配套体系、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和物流技术保障体系为支撑,具有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特点。集约化主要体现在第四方物流平台对生产、采购、储运、配送、销售及售后等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消费者和专业物流提供商搭建互联互动互通的平台;标准化主要体现在第四方对物流对全供应链物流运作方案的设计,如载具标准化、包装编码标准化、流程标准化等。其目的是通过物流配送标准互认,提高供应链协作关系,实现流通综合效率的最大化。第四方物流平台的信息化是指通过对配套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实现物流信息的高效匹配。如智能提货终端、电子结算、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第四方物流是推动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手段。第四方物流是协调国际、国内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自由高效流动的平台体系。建设第四方物流平台,能够破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动境内外物流信息公开共享,促进生产、供应、服务环节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形成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推进郑州“大枢纽、大产业、大都市和建设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实施。

二、打造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随着河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郑州)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河南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同时,河南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东部沿海产业向内陆中原转移,打造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体系,成为河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关键所在。

扩大开放的形势需要。重庆、成都、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西安、贵阳等城市均已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畅通贸易流通渠道,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已成为内陆省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共识。第四方物流平台体系是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制高点,只有优化整合国内外物流资源,提高进出口货物的集散能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河南郑州才能在新一轮高改革开放中抢占先机,形成比较优势。

物流枢纽的优势凸显。依托郑欧班列、郑州航空港、郑州国际物流园及指定口岸等平台,郑州打造第四方物流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郑欧班列集货半径超过1500公里,辐射地域达到2000公里,分拨目的地覆盖欧洲、中亚地区108个城市;郑州航空港开通客运航线133条、货运航线32条,客货运通航城市覆盖全国和东南亚主要城市及欧盟货运枢纽;郑州相继获批肉类、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汽车整车、粮食、澳大利亚供宰活牛、种子苗木等内陆指定口岸,郑州已成为我国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内陆城市,其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优势正逐步显现。

国际物流的需求旺盛。河南外贸发展势头良好,亟需打造连通境内外的国际物流平台体系,扩大郑州物流分拨半径。手机制造与维修是河南外贸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2015年,河南手机出口1639.7亿元,增长27.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1.1%;全球苹果手机维修进口已达106亿元,增长761.2倍。此外,河南跨境电商业务增长明显。2015年,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累计包裹量突破5000万包,货值41.04亿元,均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持续增长的外贸需求,对郑州的集货能力、配送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打造第四方物流平台的建议

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高级形式,通过系统优化分解物流任务,交由若干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但第四方物流不能替代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物流,而应从信用、标准、监管等方面着眼,特别是应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工商、交管等部门的沟通,推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做好物流节点与业务监管流程的有效对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节约物流成本,从而提供更优质、更快捷的物流服务。

首先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消除制度,促进要素流动,从而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此,打造第四方物流平台,首先应当突破传统体制机制的约束,优化运营监管流程,使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监管流程顺应物流;创新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方式,采取股权投资、PPP等模式,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避免投资与运营分离,提高平台的利用率;鼓励校企合作、商学合作,采取实训式、公司式等模式,培养适应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是要加强物流配套设施建设。第四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要素的统筹协调,其平台功能、服务系统的完善需要循序渐进。当前需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依托菜鸟国际转运中心、国际快递物流港、顺丰航空快件集散中心、唯品会电商物流基地等项目,整合物流监管、金融、运输等政府部门信息,建立全省物流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采集、网络竞价、市场营销、支付结算、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服务;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河南的产业优势,优先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第四方物流平台。如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人发制品、农产品等产业。围绕商品集散地、批发市场、产业聚区,培育一批具有全国行业影响力的物流集成商。

第三是要科学规划现代物流产业。政府应当建立统筹内河、公路、铁路、航空及关检等部门在内的协作机制,推动部门信息互认共享,实现多式联运无缝对接;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融合运输、仓储、货代等行业的桥梁作用,配合政府、服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打造物流园区联盟、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物流产业集聚发展;领军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推广行业标准,加快实施物流设施信息化、标准化改造,主动参与第四方物流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立滨.基于第四方物流在青岛港口物流中的应用研究.物流科技[J],2011年(6).

[2]孙静,何有世,桑群峰.中国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建设分析与研究.江苏商论[J],2006(7).

[3]毛光烈.以第四方物流带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以宁波市为例.中国软科学[J],2010(4).

作者简介:

篇9

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成是城市建设发展史,优秀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会被借鉴和学习。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诸多实际操作与管理相融合协调的问题,智慧城市将改变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使之达到一个新的管理层面,会带来几个方面的转变:一,科学地规划我国的城市建设体系;二,智慧中枢的建立可以第一时间管理城市发生问题;三,智慧应用会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到城市配套系统的便捷,极大地促进城市的高效管理和循环再生。

(一)国内发展的实际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近几年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城市化让一切变得皆有可能,城市功能的完善,让公共设施更加便捷地服务于人民,城市设施的承载能力也日趋加强,城市建设中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慢慢变成了一个最基础的重要设施。

(二)我国智慧型城市发展现存问题

近几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相应地产生饿了一些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出行拥堵、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信息网络不公开透明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正日益严重。

二、共性和个性的融合创新,科学地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和现在的城市建设互相融合,也要注重其自身的特点,找到好的可行的办法去实施。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城市都可以发挥城市自身优势,在此基础上做出智慧的方针和设计,找到可行性发展方针。

(一)智慧城市跨领域发展及新兴产业集群凸显

搞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智慧型产业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各大城市已经纷纷进行了跨界的产业调整,以及互相融合的产业模式来开展智慧型城市建议,如智能公交系统、智能电网设计、智能在线教育、智能医疗救助等,并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来更新这些系统。新技术新产业比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产业有待孵化,可以先抓重点的应用示范设施,比如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一些民生领域的应用。通过这些应用的实施,再来争取一些大型的企业投产,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来带动本地其他产业的有效发展。

(二)坚持中枢平台化控制、集成模块化发展

在产业链结构复杂、行业众多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首要就是抓重点抓关键。方案解决商和运营商都在解决问题,目前无法实现平台信息的交换,只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作业,这就必须通过城市管理者来协调,让这些领域实现真正的信息交换,打破交流屏障,实现跨系统的综合应用发展、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这样就可以避免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城市建设。

三、技术与课程的交互实施

本项目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进行应用型探讨,培养出具备工程实践和艺术设计能力,符合社会需求,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一重要选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智慧型城市中智慧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

城市的健康循环发展必定会变成一个智慧循环的系统,这是发展趋势、要有崭新的资源整合理念、新的产业结构、要发展智慧产业、要有信息化整合能力、要有新理念规划智慧城市,这就需要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对此作出融合,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包括了室内和室外,但是现阶段单一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宏观城市规划下的需求,很多设计一拥而上,各搞各的,结果只能是能源过剩,不整体规划就总有一天需要推倒重来,很多城市建设了没多久,因为地铁建设和新的环境建设,不得已又要把还是很新的建筑景观重新修筑,这是一个资源的浪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在以前单纯做基础上应该做一些交互和转变,让智慧型设计融入进课堂来。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内容的融合创新这个新的产业必定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一个大的融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充以新目标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生产力,真正做到“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提升现有的生活环境。引进这个教学内容,是设计与智慧产业的基础,从整体设计出发,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管理完善、信息快捷、应用便利、生活便捷、公共服务完备的智慧城市。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新学科的融合方法与实践

在艺术设计课程里环境艺术设计一直是核心的专业课程。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审美品位的可塑性强,有分析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帮助学生联系一些社会的项目来让学生参与设计,与企业和公司合作,根据实际的课题,来进行课程教学以及动手操作。在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下,来进行课题设计,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与市场的大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动脉保持一定的联系。本课题的研究,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的历史阶段,但我们必须还要居安思危,好的市场前景带给我们好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资源整合或者进行创新,一个再好的专业也会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在这个情况下必须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环境艺术除了有环境设计的专业学科外对于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也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让环境艺术设计不再只是室内外的界面设计,更是一个系统的设计,这个系统涉及到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环保问题、绿色能源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今世界首待解决的具体的问题。智慧型城市建设课程的实施,将突出以下创新特性:智慧城市的基础首先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什么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有序的交通、绿色的楼宇、良好的水处理技术以及智能化供电系统,能让城市化进程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借助适当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相关成本,这里可作出深入的课程研究。通过环境艺术专业的系统的设计为绿色楼宇、水处理、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系统以及医疗等领域定制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创建拥有新面貌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设计让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信息设施建设有了一个长远的整合,积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艺术设计中智慧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前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和目标就是“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研究室内外环境的学科,在做功能性设计的基础上,去研究智慧型的设计,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

(一)发展趋于科学模块化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转变设计建设方式,并以此来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智慧型也是低能耗型产业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智慧城市设计等专业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的研究。

(二)中枢系统下的统一管理

城市系统的有效循环,必需有一个中枢的管理系统来做统一的管理。通过物联网的技术、空间地理控制等手段,对环境,道路、地设施、管网等基础的城市设施进行有效的编排设计用于以后的定期维修;对生活物品、医疗物品、战争储备等重要的物品进行有效的管控并有可视的监测系统;对于人口的进出和流动有一个有效的监测以用来反映城市人口现状问题。通过有效的中枢管理系统来实现智慧的交通枢纽、智慧的清洁管理、智慧的城市应急系统、智慧的城市配套设施、智慧的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智慧的政务便民系统。

(三)生活更美好

信息环境和基础环境的完善,让市民在任何地点、时间、渠道下都可以随时得到想要的24小时服务,这将是非常便捷的一个事情;强大的基础设计的智慧建设,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美好,心理上获得认同感,体会到便捷与关怀。地理上的位置再也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简便,不论是来自哪里的人都会被这样一座智能的城市所吸引从而留下来继续发展,这是城市建设的美好目标。

五、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

篇10

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演进和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交汇,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材料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物流、医疗、建筑、环境、社区等方面的深化应用催生一大批新生业态。

2011年,《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时值2013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开幕之际,当下上海智慧城市工作进展如何,值得一一盘点。

信息基础设施:要跑车,先修路

徐家汇商圈里人流如织,但排队侯位的“吃货”们却笃悠悠地刷着微博,他们可不担心刷爆流量,因为随着上海在国内率先推出公共场所WLAN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后,市民在有“i-Shanghai”无线网络覆盖场所就可以通过统一登录认证后获得每天两小时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作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上海信息通信基础环境不断优化,“信息跑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真正实现飞驰。目前本市在光纤到户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WLAN覆盖密度和规模、城域网出口带宽、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数、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用户规模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稳定高效的城市宽带网络是消灭信息孤岛的基础,截至2013年6月,全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约为730万户,光纤接入使用用户超过270万户,光纤用户占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比超过60%。光纤网络覆盖能力和用户规模提前一年完成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并完成450万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完成郊区195万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成为国内首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示范城市。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也带动实现了网络核心设备、终端以及业务平台的产业化。第三方专业维护工作目前也已初见成效,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创新网络入户运营模式,成立上海市建筑通信网络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协调网络入户前的“最后一公里”争端,让各家网络运营商有机会在小区网络接入上打破垄断,实现了公平竞争。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无线网络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信息服务。截至2013年6月,WLAN覆盖场所总量已达1.8万处,AP数近14万个。所推行的统一公共服务“i-Shanghai”已完成全部450处场所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同时,上海正积极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优化工作,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中心镇3Mbps以上覆盖。自2011年至今,共计完成约1500处移动通信宏基站站点和800处室内覆盖站点建设。随着4G时代临近,在TD-LTE试验网建设等方面上海正加快脚步,现已基本完成700个室外宏基站和300个室内分布系统建设,覆盖面积190平方公里,约占中心城区的30%。

在通信枢纽和功能设施建设领域,本市国际互联网出口宽带超过600G,城域网出口宽带达到3000G,集约化基础信息管线长度超过8000沟公里,接入楼宇超过4800栋。全市IDC机架数已超过30000个,并已基本完成上海超算中心四期建设预研工作。

自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理念,至今,上海全市IPTV用户达184万,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92万。全市高清电视和高清IPTV用户已达135万户。

合理规划是上海信息基础设施下一步发展的保证,《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专项规划》、《外高桥保税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上海市闵行区马桥旗忠大型居住社区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等一批重点区域以及郊区新城的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专业规划和落实工作正有序开展。高速公路、部分重点产业园区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建设方案也正逐步落实。

电子政务:审批“瘦身”更“塑形”

过去注册企业,即便经工商审批通过已核发营业执照,企业到其他部门办审批还需提供相同的数据、信息。但目前,本市已确定可供共享的审批信息2152类,将极大地减少企业提交重复材料,减轻企业负担。这得益于近年政府对审批流程的“瘦身”,更是推广实施的行政审批标准化及信息共享平台为流程“塑形”的结果。上海在推进网上并联审批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网上审批平台为依托,以着力推进单部门审批事项规范上网为抓手,以全力打造网上政务大厅一门式网上服务功能为目标,实现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程上网,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形成统一的城市管理平台。

网上行政审批平台自2010年上线至今,全市17个区县全部完成区级平台部署并实现市、区两级业务联动,为全市跨部门协同应用和单部门应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支持。网上政务大厅于2010年9月1日开通运行,截至2013年6月底,累计访问量超过162万。具体包括6大功能板块,共汇聚了658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7个区县网上办事平台,1313项政府网上办事服务项目。收录了92个市政府部门、21个区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205个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窗口信息,以方便申请人查询办理点信息,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前期准备与研究实施方案,2012年12月初,确定了市质监局、市建设交通委、市环保局三家试点单位共6个行政审批事项以“双轨制”模式进行试点工作,系统于2013年3月1日正式上线试运行。截至6月底,三家试点部门共6个审批事项总办件数为6833条,实现了部门审批信息实时交换,试点初见成效。

“法人一证通”作为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要信息化应用项目,以法人数字证书为载体,通过统一证书应用标识和接口,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证书互认。至2013年末,将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证书互认,为各类法人在不同政府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在线办事提供统一数字认证服务,使大多数行政许可、证照年检、资质管理、信息申报、资格认定、招标采购、项目申报、统计申报、费用缴纳等均可在线办理。截止2012年12月,全年累计发放法人一证通10.2万张,推动了各部门网上办事业务的全面发展。在基础信息库建设方面,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一期)现已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组织和其它等五大类法人主体,累计入库法人信息达147万户,为20个委办局提供了法人数据的查询应用。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二期)建设,完善进一步入库信息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法人基础库的支撑作用。

诚信是公民在社会的立足之本,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关系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一轮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平台主要采集来自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公用事业单位3个方面与自然人、法人相关的公共信用信息。2013年6月3日,平台已面向政府部门开通试运行,可提供查询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信息已达2.8亿余条。

卫生信息化:联动医疗惠及基层

在闵行区的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居民只需轻轻一刷手中的卡片,按照提示简单操作,就能实现自助挂号、取药、缴费、预约,同时可在闵行健康网上随时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而闵行区任一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在需要时按规定读取患者的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信息化医疗方法在上海已不是个例,在闵行、闸北等区开展的区域检验联动工作使社区医院所做诊疗结果通过信息网传输到三级医院,由专家进行会诊,极大地提高了诊断质量和效率,居民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提升了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的辐射能力。

这种医疗便利得益于2011年启动的“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即“健康信息网”工程),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并通过新建的市、区二级平台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交换,建立全体市民的健康档案,并进一步促进健康档案在各项卫生服务的利用。“健康信息网工程”经过两年的建设,已网络覆盖全市近600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同时,已完成上海卫生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动态采集、动态维护,初步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目前,上海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已经建立了3000多万份动态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中已经采集24亿多条个人诊疗记录,每天新增1600万条诊疗记录。2012年,“健康网先期试点项目”还当选了年度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医改新举措。

此外,“医联工程”作为上海市有关部门为解决看病难问题而实施的大型医疗改革工程,致力于建设一个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以此帮助医生提高诊治水平,帮助患者降低医疗费用。目前,基于医联平台的统一医疗预约服务系统已开通运行,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大大方便市民就诊。

智能交通:城市脉络“疏通剂”

宝山区友谊路东段,10个公交站点的电子站牌正途径的13条公交线路、共227辆公交车辆离停靠站点的距离信息,让市民对路面情况一目了然,能准确把控自己的出行时间。而这只是上海“智能公交”系统的一个缩影。上海市基于物联网的公交基础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包括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车电子营运证系统和电子标签等系统都在逐步完善。2012年底,基于集群调度线路的“掌上公交”手机系统开通,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辆到站信息,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和欢迎。除了公交运营管理和调度信息化,轨道与公交换乘信息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这些都为上海城市交通脉络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撑。

对于广大自驾车主,一款名为“智行者”的软件已实现用户对上海市路况的整体了解,方便用户及时掌握市内主要区域的道路状况,根据不同的路况优化行车路线,节约旅行成本。当驾车驶入指定区域时,会提前弹出该区域的交通路况简图,并对事件、施工、阻断等信息进行语音提示,使用户可以提前掌握该区域路况,随时变更行车路线。

自2008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开通运行以来,本市已建成184条ETC车道,分布在19个主线收费站和64个匝道收费站。同时,为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于2012年7月底完成沪浙间ETC系统联网测试,8月正式实现泛长三角区域ETC系统联网运行。

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安排停车,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和附加的交通量及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浦区深化2012年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及LED节能改造的建设成果,扩展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运用。2013年4月,原卢湾区域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一期项目已正式通过验收。杨浦区则通过停车诱导三期工程改造9块二级诱导屏,新增10块三级停车诱导屏,使得诱导覆盖面涵盖17个停车场,6838个停车泊位,缓解了交通压力。

智能交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车联网技术革新,国产化汽车电子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本市汽车电子产业成为国内产业门类中最为齐全、配套规模最大的市场。2012年,全市汽车电子产值达83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30%。本市企业运营服务的车载信息服务用户数已达到百万级规模,实现服务收入突破8亿元。

电子口岸:助力港口“大通关”

自从有了“一单两报”试点,专职从事企业报关的工作人员们都舒心了不少,多个部门排队敲章成了历史,现在进出口货物报检、报关信息只需一次录入,即可分别报送检验检疫与海关两个部门。这种以申报信息的兼容共享减少申报信息重复录入的实施方案由市口岸办会同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相关业务部门联手开展,目前试点企业逐步扩大到23家,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促进口岸贸易便利化进程。电子口岸“大通关”提高了口岸工作效率,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更合理、规范、畅通且成本更低的物流交接。

除了“一单两报”,上海电子口岸支持推动的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完成在全国关区的推广工作,从2013年开始网上支付系统及上海EDI电子支付系统均切换到全国版系统。目前,累计用户36641家,2013年累计交易金额达5102.47亿元。同时,集中汇总征税系统、全国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系统、特殊区域业务新版系统都已完成,并进入了稳定运行期。

检验检疫业务电子一体化监管相关系统经过三年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覆盖企业申报、货物检验检疫审核、放行等环节的全程电子化。相关系统自推广运行后,实现了空港、海港口岸入境货物的全申报,加快了货物在检验检疫的放行速度。

邮政快件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是由铁路检验检疫局、邮政单位以现有空运业务为参考模型,在2013年5月完成应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目前正就统计分析方面的需求做深化开发,待邮政单位接口对接到位后正式启动运转。

中国海事数据备份中心于2012年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2013年,交通部海事局正式将备份中心升格为“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2013年上半年,基于“全国海事船舶动态监控中心数据中心”,完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船舶动态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该报告已送市发改委评审。

电子商务:“双推”得共赢

上海灯具城在本地市场已打拼多年,随着电子商务兴起,上海灯具城顺应照明行业分工精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建立照明快车网,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融合,全力打造整合产业链功能的服务型平台,在研发设计、品牌销售等方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照明快车网只是众多小微企业触“电”中的一个案例,近年来,本市电子商务一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年交易额从“十一五”末的425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815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5%,其中B2B交易额占交易总额比重持续保持在9成左右。电子商务正向本市国民经济各领域加速渗透,成为提升上海企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为顺应电子商务应用与市场发展的需要,自2010年起,上海连续组织实施电子商务“双推”工程,取得初步成效。4年来,从市信息化发展专项中累计安排4000万元“双推”资金,遴选“双推”工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35家,采用“政府贴一点、平台企业让一点、中小企业出一点”的资金支持方式运作。“双推”工程契合了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门槛,同时助推了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市场拓展,极大激发了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的创新精神,带动电子商务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

“两化融合”:制造变身“智造”

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里,全球协同设计、以数字化设备提升飞机制造水平已是常态,“两化融合”使商飞集团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节能减排能力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目前,上海“两化融合”渐入佳境,信息化时代的“制造”正逐步变身“智造”。

按照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2012年,上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已达到75.53。随着典型示范效应不断显现,“电梯制造和服务全过程的信息化集成”、“船用大功率柴油机数字化协同设计”、“大型海工装备协同研发与制造”等一批业务协同和集成性信息化项目不断涌现,“多维产销一体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时尚产业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一批平台服务类项目投入运用。2012年,上电科“新一代智能配电与监控系统开发与产业化”等5个项目获得工信部“两化融合”专项支持,上海电气、上汽等13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规范通用规范》,上海提出智慧园区建设通用要求。在临港产业园区提出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列表,实现园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全覆盖。浦东等5个“两化融合”实践区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新兴技术应用推进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复旦等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中国商飞等10个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一批项目建设。

同时,“两化”深度融合“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系列宣传培训活动也获得进展,通过开展小型展览、专题讲座、政策宣讲、企业诊断、参观交流、信息化体验等形式,为上海继续“两化融合”之路提供了保障。

信息产业:好案例引领新实践

“让碧云大管家查一查。”这句话现在经常挂在金桥镇居民的嘴边。这位“大管家”何许人也?原来“碧云大管家”智能家庭终端是在上海浦东新区推出的社区服务平台,上至医疗、交通,下至家政、垃圾管理,“他”能提供的服务一应俱全,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才是“大管家”真正的智囊。作为上海大力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最有力的支撑。至2013年,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达6791亿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势下,为实体经济企稳起到支柱作用。

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源地之一,2012年,上海物联网产业在全国率先达到千亿元规模,相关企业数超过300家。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上海企业拥有的MEMS传感器芯片、工业实时数据库、海量实时图像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应用示范层面,政府搭建公共平台和建设示范工程助推物联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在RFID、手机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产生多个百万数量级终端的规模工程,特别在民生领域,这些规模化示范工程为市民构建起便捷高效的出行网、安全网和健康网。

云计算是被认为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上海在推动云计算发展和应用上有颇多举措。如推动东方有线等电子政务云平台项目加快实施,已完成首批设备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组织各类信息服务业企业与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对接;组织银联、盛大等国家云计算示范工程项目中期检查,进一步争取国家专项支持;组织开展《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云计算”专项工程实施方案》的媒体宣传;征集编写《上海云计算应用示范案例》。

在TD-LTE技术制造业领域,上海核心芯片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进度继续领跑国内厂商,测试仪器的研发在国内率先取得突破。在2011年,获工信部科技司支持成立TD联盟上海分会、上海TD-LTE产业联盟。在2012年深圳高新技术展上,上海专题馆“TD-LTE从上海起航”获得工信部和重大专项组的认可。

在经受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半导体市场低迷的背景下,本市集成电路产业仍然保持逆势增长,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产业整体实现利润总额42.8亿元,产业销售规模占全球的比例提升到4.0%。在技术层面,2012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开发成功的集成电路产品近120款。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上,上海不断引进或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在装备材料业方面,中微半导体自主研发生产的90nm/65nm和45nm/22nm等离子体介质刻蚀机的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也同步推进。2013年一季度,上海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975.89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2013年可实现经营收入4300亿元,将同比增长18%;而在“十二五”末可实现6000亿元的收入预期。为扶植高端软件建设,上海制订《上海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软件”专项工程实施方案》(送审稿);在推进正版软件使用方面,签订微软Office365和Windows Azure的部署协议,目前Windows Azure中国运营已正式上线;征集国产基础软件优秀解决方案,对200多家市级预算单位开展国产基础软件宣传与培训;编撰《2013年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新兴业态方面,上海提前布局大数据产业,组织企业召开上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研讨会;积极跟踪了解信息消费,开展扩大信息消费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专题研究;指导网络信贷联盟加强媒体宣传;指导举办首届金融信息服务业论坛,探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