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概念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概念教学体系

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改革;教学细节;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7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85-1

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做的是在教学细节体现改革创新理念。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笔者主要从以下细节贯彻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

一、爱是起点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其神圣的职责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国家、行业、区域培养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热爱教育事业的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关心爱护学生。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是人人平等的,学生的学习有优、良、中、差之别,但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在人格上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有偏见,更不能用不良的语言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要慢慢尝试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都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独立思考,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增强记忆,兴趣可以更长久地保持记忆,兴趣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学习汲取知识要比被动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关注学生的成长: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学生为本,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就已具备必要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以后学习和发展作奠定了一定基础,为国家造就的是优秀的、会终身继续学习的、适应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变革需要的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应用性的人才。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尽量将备课的重点从备教材转向备学生,根据国家的要求、职业素质的要求等开展教学。

(一)因“才”施教:即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施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因“材”施教:作为职业技能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还应及时补充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方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因材施教的任务来得更加艰巨,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理论教学不仅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适度够用,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选择好的教材、吃透教材并进行二次创作加工及浓缩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师这一教学主体的重要职责。

(三)因专业所需施教: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层次施教。同样一门课,同样的内容,专业不同,重要性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把专业必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因培养方案施教:根据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规格的具体要求实施有效的教育,保证所传授的知识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社会需求及学生的需要同步,这也是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三、注重课堂教学细节

(一)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这包括难点的突破时机与时间,重点的讲解时间与强调的程度,知识巩固练习的方法与时间,各知识点的联系与总结归纳的方式方法与时间。

(二)知识点和难点不要太集中,并且需要定期清理已掌握的知识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新知识点与已掌握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点串接成线,联线成网,网络化的知识记忆深刻,便于应用。

(三)将知识点提纲化:每个知识点最好能用简短的几个字代替。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的也可以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四)精心设计板书: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理 、简明、清晰、抓住要点、标注重点,板书要成为教师教学思路的一个缩影,更是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的大纲。

(五)锤炼课堂语言:课学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师通过声音传授,语言就显得格外重要。

(六)抓好课堂引伸:教师要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职业技术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的教学中应及时补充本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还要指明尚未解决的问题及难点所在,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

总之,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职业教育,就应当因材施教,注重课堂教学细节。这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也是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作的良好知识储备方式。有了扎实职业技能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工作需要。这也是学校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的根本区别所在。

参考文献:

[1]夏峥.案例教学法在医药商品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22-123.

篇2

关键词: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96-02

《新概念武器原理》是一门专门介绍新概念武器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现状与趋势,以及新技术在未来武器装备中转化应用前景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面向我院本科生和国防生开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让学员了解最新的武器装备前沿技术和未来武器装备发展趋势,拓展学员思维能力,开阔学员视野,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奠定基础。由于新概念武器是一类范围非常宽泛的武器装备,它的内涵决定了其研究的范围和包含的种类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新概念武器概论》课程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以提高授课质量、强化教学效果。

一、新概念武器的特点

《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新概念武器,因此要分析课程特点,首先要了解新概念武器的特点。总体上,新概念武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原理概念新。新概念武器一般指尚没有装备部队,还处于研制或探索中的武器装备。有的新概念武器甚至还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并没有进入事实研制阶段。因此,新概念武器在工作原理、设计思想、杀伤机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新颖性或前瞻性。

2.威慑力大。新概念武器由于采用了新的工作原理、新的杀伤机制,其杀伤破坏效应可能更强,或是对敌方人员造成的心理影响更大,具有现役常规武器装备无法比拟的威慑能力。比如高能激光武器,通过激光反卫、激光反导,能给对方的通信侦察卫星、洲际弹道导弹带来严重威胁,从战略上显著提高我国的威慑能力。

3.时代性强。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和科研人员的认知水平,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目前,装备部队的各种新型武器装备,在多年前就曾作为一种新概念武器被提出;而如今提出的新概念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多年以后就可能研制成功,列装部队而成为现役装备。因此,新概念武器是相对当时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历史条件而言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带动性强。任何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涉及多种技术、多个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新概念武器也不例外。新概念武器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它的出现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引领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向的武器发展方向,同时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整体科技实力和水平。

二、《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特点及现状

新概念武器自身的特点,要求《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体系要与之相适应,才能提高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武器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为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总体上,《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覆盖面广。新概念武器包括高能激光武器、电磁发射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环境武器、特效毁伤武器等,种类繁多,相关技术涉及材料、化学、电子、机械等多个学科,因此,《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在介绍新概念武器的工作原理、杀伤机制时,也同样会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对授课教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注重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同时又要牢牢把握概论课程的性质,不能过于追求精深,要把握好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平衡。

2.教材体系滞后。新概念武器的内容新、技术新,所以授课内容应该比较新颖,具有前沿性。但是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使用的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在时间上很难和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做到完全一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教学手段受限。由于新概念武器仍然处于研制或探索研究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采用实装教学;同时由于新概念武器的技术复杂度和系统集成度都较高,许多新概念武器还只是一个概念构想,因此也不可能制作各种教学模型或原理模型进行模拟教学,所以,《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手段比较有限。而作为专业选修课,“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员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内容体系

新概念武器的内涵非常广泛,任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都可能催生新概念武器的出现,有些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可能在未来得以实现军事应用。为此,在构建《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内容体系时,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尽可能包罗万象,真正起到开拓学员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的作用。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需求,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化学能超高速发射武器、电热发射武器、电磁发射武器、电磁装甲武器、定向能武器、非致命武器等六大内容模块,每个内容模块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内容,构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对于图1中的每一类新概念武器,还可以按照内容进一步细分,比如对于电磁线圈炮,可以分为同步感应线圈炮、异步感应线圈炮、磁阻线圈炮等,对于每一种线圈炮,重点介绍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优势、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比如对于电磁轨道炮,可结合其研制发展的历程,分析相关技术进步对电磁轨道炮研制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其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能源小型化技术、轨道的抗刨削和烧蚀技术、一体化电枢技术等;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体会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两者的相互影响,认识武器装备从概念到型号的发展过程与规律,从而提高授课和学习效果,真正起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美国的研究现状和制定的发展路线图进行分析,从而科学把握电磁轨道炮的未来走向和新的军事应用前景。

四、《新概念武器原理》教学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要针对《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构建适应新概念武器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

1.动态更新教材体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新概念、新原理、新技术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并对种类繁多的新概念武器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同时,课程教学组针对不同类别的新概念武器,分别开展章节编写和修订,最终完成《新概念武器》教材的编写。对于动态更新的新概念武器,由课程组每半年组织一次讲义编写,及时将新的内容以讲义形式和教材同步下发给学员,实现对教材体系的良好补充,尽可能做到装备发展和课程建设同步。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尽管新概念武器概论课程的授课不能借助实装完成,但是对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说,通过多媒体示教系统、动画演示等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补充。课题组利用动画制作软件,构建新概念武器的原理模型,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新概念武器作用原理;同时可以制作示教板,演示新概念武器的工作流程。对于电磁发射武器,可以制作简易的缩比教学模型,提升教学效果。

3.开放式的考核模式。《新概念武器原理》课程的考核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程考试或课外作业,而应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模式。比如课程学习后,学员撰写的小论文、制作的新概念武器演示动画或教学模型、构建的三维模型等,都可以作为课程结课成绩的评价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教员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了其动手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新概念武器原理》是一门拓展学员思维、激发学员创新意识、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专业课程,因此要积极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趋势,深入研究课程特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新概念武器特色的教学规律,为提高授课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实现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敬和.21世纪新概念武器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6(2):136-139.

[2]吕信明.关于新概念武器的发展[J].国防科技,2011,(3):36-38.

篇3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教科书上一般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给出。现行高中教师上课主要是“以教为主”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通过练习来掌握概念,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恰恰违背了数学学习过程。形成上述数学教学概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形成:

一是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的是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是重视结论轻视过程,由于在考试解题中我们用到的基本是结论,而不是过程,所以教师包括学生认为知道结论,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练习巩固。

三是学校计划安排不合理,现在几乎所有的高中都是两年学完三年的所有知识,导致教师大都注重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四是教师工作量的制约,现在教师经常是听课、评课,教案的反复抄写,教师工作量大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教学过程。

二、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1.数据概念概念和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它的基础就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主要揭示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的本质,基本特征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总和。

2.数学原则

(1)多角度揭示概念内涵,在概念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

(2)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每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某些数学概念之间必定存在一些特定关系。

(3)加强应用,概念的应用分为不同的层次,一个是知觉水平的应用,一个是思维水平的应用。知觉水平应用主要是对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内涵的理解,而思维水平的应用是要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意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主要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由原来的研究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如何学,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由原来的追求学会了转变为会学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是数学教学的发展要求。

四、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设计

1.数学概念的学习内容及形式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概念的例子和概念的属性。

(2)学习形式

①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的形成从现实背景出发,对同一类事物加以比较分析,进而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实例加以验证和修改,最后得出概念。

②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已经知道的概念去学习新的概念,要求新的概念要有逻辑意义和学生具备同化新概念基础知识。只有教师了解学了生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原概念理解越透彻,新概念的同化也就更容易。

2. 概念形成教学过程设计

(1)提供概念例证。可以用日常的经验或事物或典型事例为学生提供熟悉的例证,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概念的属性。例如,学习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可以先提供太阳东升西落、守株待兔、掷骰子等具体事例。

(2)抽象本质,初步形成概念。通过对每个例子的分析、比较,进而概括出本质属性,初步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分析上述例子学生可以得出,太阳东升西落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守株待兔这件事有可能发生。

(3)概念深化。步形成概念后还要对概念进行深化认识。可以通过正反例,来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的含义来深化概念。

(4)概念应用。概念的应用要注意帮助学生完成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上的应用。设计练习题要注意循序渐进。

(5)形成概念体系。概念运用后,要引导学生把概念加入对应的概念体系中。概念体系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相邻概念形成;b.由相反概念形成;c.并列概念形成;d.由从属概念形成。

3.概念同化教学过程设计

概念同化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步骤:1)提供定义。首先给出概念的名称、定义以及数学符号,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2)解释定义。对概念中的词语、符号、式子做出解释,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准确理解;3)辨别例证。促进迁移。给出实例让学生辨认正例和反例,确认本质属性,使新旧概念分化;4)概念运用。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学习过程中必经的一步,通过练习达到概念的运用;5)形成概念体系。将新概念和旧概念建立联系,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4.在APOS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APOS理论由美国教育家杜?e斯基等人提出。APOS也就是action(操作)、process(过程)、object(对象)、schema(图式,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思维的操作、过程、对象阶段,形成概念图式的过程这四个阶段。

(1)操作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学生通过选择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材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型的使用、对图形进行观察、利用图标计算、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操作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过程阶段设计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之后,就要对操作的对象进行分析,获得共同属性,再通过比较、归纳等方式形成数学概念。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1)反思操作活动,反思操作经历的体会、反思自己的收获、反思和他人交流的内容;2)组织属性语言,将反思的结果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对自然语言提炼加工转变为数学语言;3)获得数学概念,将所组织的数学语言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数学概念。

(3)对象阶段设计

这个阶段就是要将获得的概念进一步巩固,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理解。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辨析比较,通过正例、反例对概念进行辨析,加深理解;2)模仿训练,教师同时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来掌握概念;3)变式训练,找一下同类型的问题加以训练,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巩固。

(4)图式阶段设计

概念理解的最后阶段就是要形成图式。图式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来不断完善的。图式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形成概念体系。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学习,概念体系也会不断扩大与完善。

篇4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通过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知识点的含义.与此同时,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比较教学法可以将将物理知识和物理知识涉及的基本原理进行比较研究,更加高效的突出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物理知识应用能力.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进行初中的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物理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改革老旧的初中的物理教学模式,探索出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满足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综上所述,进行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1.通过新概念的引进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物理教师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性内容,有针对性的引进物理知识新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比较,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1.进行新概念和旧概念的比较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物理新概念和旧概念的比较研究.例如,教学“功”和“功率”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功”是早于“功率”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对于“功”的概念的一定了解.与此同时,“功”和“功率”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比较教学法的实际特点,合理的进行习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于“功”和“功率”的概念的了解,进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2.合理选择新概念插入方式

其次,根据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了解的实际需要,合理的选择新概念的插入方式,并选择好比较教学方法的应用模式,进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相应的比较教学方法的引进.比如,“浮力”和“压强”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物理应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物理学科的知识,假设在水中存在一个水泡,并以这个实例作为新概念的插入关键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可以将“浮力”和“压强”的关系更加深刻的展示给学生,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了解.

3.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干介绍新概念

通过新概念的引进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要和物理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物理基础知识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教学方的引进过程离不开物理主干知识的支撑.例如,可以在进行物理基础性知识的讲述过程中,不断地利用比较教学法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不断地促进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学生实际特点为比较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往往只重视对于抽象的物理知识理论的传授.随着社会对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要求的逐步提升,在比较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应用策略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初中的物理教学体系的桎梏,不断优化初中物理教学体系,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1.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比较教学方法设计

进行比较教学方法研究过程之中,要围绕着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具体的来说,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重视对于基本的物理知识的教学.例如,在进行电的相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对相关的物理基本原理的记忆,让学生通过对物理基本原理的记忆,并在形成的记忆的基础上,对“电压”、“电流”、“电阻”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解读,将对物理知识的了解运用于物理实践,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2.围绕学生实际特点进行比较教学方法设计

篇5

关键词:新概念 教育模式 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我国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推动力。新概念教学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初中语文教育应该在坚持教育体制改革的理念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坚持新概念的教学方法,实现在理念与实践上的突破,本文从基本理论出发,在各种层面上对新概念教育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新概念教育体制下的初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基本理论分析

1.新概念的基本含义

所谓的新概念是指人的一种思维与逻辑的宗臣,这种思维与逻辑在客观上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能够在感性上实现想理性判断的飞跃,起到一种桥梁作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把所有的感官上的东西进行描述并加以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有效分类。同样在处理问题上也能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遴选、分类、概括,这样就自然形成一种逻辑,在理论上称之为新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新概念的理论的应用随处可见,但是却缺少总结、缺少新的发现。知识简单机械的总结,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就有必要进行必要的逻辑分类,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实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概念教学模式。

2.初中语文教学推行新概念方法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知识构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见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方面来看

我们知道,我国长期以来都坚持的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一切以学生的成绩为根本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此过程中无限地强调智慧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建立和发展,禁锢了先进思维的演进,这在较大程度上对语文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同时,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2)从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研究方面看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注重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往往忽视对教学新理念的指导或提炼,缺乏新意和创意因而收效甚微。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多停留在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研究上,且各学校大多处于分散的自发状态,许多教改重复进行,忽略了整体的联系性和相关性,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从初中语文教学理论方面来看

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较多的,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问题是缺乏正确的语文理论的指导,早期的语文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众多的教学工作者每天面对的是学生的升学率以及教学的应试性,忽略了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加深,同时就缺乏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概念语文教学方法的诞生,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弥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上的缺乏,也同样能够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的教学理论体系。

3.新概念语文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制,各个学科都能够在自身的发展路径上实现飞跃。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已经存在,这为新概念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新鲜的土壤;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组织在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适合新概念教学方法得到落实的保障机制,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得到了有效的实验。此外,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为学生能够更早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保障,这种探索是较为切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同时也是在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之内,种种情况表明,新概念教育体制下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新模式已经具备了发展的空间结构,在推广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其现实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切实推行初中语文新概念教学模式的基本措施分析

在新概念情境下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应该与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理论和发展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极大推动作用。经过教学实践以及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分析:

1.建设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模式

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是承担了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相对单调,并且发展不自然,而现代教学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获得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应为学服务。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突出,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语文是学生接触社会必然会应用到的知识。在认识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摒弃,实行新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要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

3.实现教学手段上的更新

篇6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论为概念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化论的主要观点: 1.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学习过程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情况,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学习。他用同化论阐述知识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指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一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应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二是学习的材料本身应有逻辑意义,是人类的共同认识成果;三是学生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动机。 2. 知识的最小单位是命题,命题又是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可以说概念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核心。 3.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同化是从概念学习概念。新概念的获得,依赖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即新旧意义的同化,使新的概念获得得以实现。概念同化有3种基本模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应用同化论指导生物概念教学,用同化论指导概念教学,不仅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而且为教师提高概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途径。1 .同化论为生物概念教学提供了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概念的类型和在教材中呈现的次序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恰当地选择同化模式,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生物概念。 (1)运用上位学习模式教学。 上位概念一般概括性高,较抽象。教学中如直接切入上位概念,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无性生殖是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的上位概念,概括性较高,教学中可以先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的概念,然后从中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样就得出无性生殖的概念。再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稻田、竹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池塘里的植物是生产者,各种鱼虾、浮游动物是不同级别的消费者,分解动植物残体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共同组成生物群落。阳光、水、氧气和其他一些化学元素组成非生物环境,并与生物群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2)运用下位学习模式教学。当学生要学习的概念是已掌握的某个概念的下位概念就可采用这种模式,找出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相关联的有关部分,借助于已有概念的固定作用,把新概念纳入认知结构中相应的概念体系。如学习生物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时,同化作用是自养型和异养型两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异化作用是需氧型和厌氧型两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学生已掌握了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这两个上位概念,所以教学中只需抓住同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概念中“合成物质”这一相关联部分,对比自养型和异养型的本质属性――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抓住异化作用、需氧型、厌氧型概念中“分解物质”这一相关联部分,对比需氧型和厌氧型的本质属性――以对氧的需求来同化新概念。这样通过原有上位概念对新学习的下位概念的同化,使学生对概念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记忆。(3)运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教学。当新学习的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不产生上、下位关系,而存在某些本质区别,但彼此有着共同的关键特征,这时的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2. 同化论要求教师掌握生物概念的体系框架,弄清概念的类别及其关系,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有效进行概念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生物概念。3. 同化论对教材的概念编排体系提供了指导。

同化论认为只有当教材中概念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组织层次一致时,概念才能顺利地同化。例如,新陈代谢这一抽象的概念放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之后出现,让学生通过上位学习获得,然后再通过下位学习掌握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概念,在下位概念的学习中又深化了新陈代谢这一上位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同化模式教学,对提高生物概念的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数学之本、解题之源。然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恰恰就是因为对数学概念的一知半解,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而没有深入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数学概念教学工作呢?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

(1)用实际事例或实物模型引入概念。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注意创设情境,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数学经验去解决问题。

(2)在旧概念基础上引入新概念。任何数学概念都有与之相关的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探求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在引入偶函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函数f(x)=x2,g(x)=|x|的图像,学生很容易看出图像关于Y对称。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数的角度说明它为什么关于Y对称吗?学生根据初中对对称的认识,利用自变量x的值对称取值,观察他们的函数值。于是,学生计算了f(1)、f(-1)、f(2)、f(-2)、f(3)、f(-3),学生猜想,x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值,它们的函数值相等。教师追问:是对所有的x都成立吗?于是,学生计算f(-x)与f(x),发现相等,然后教师给出这类函数的名字为偶函数。

二、数学概念掌握和理解

数学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相近的或学生易于混淆的数学概念搜集整理,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其联系和差异,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概念。如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函数、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在教学中要尝试引导学生去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从历史上看,初中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它可用图像、表格、解析式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

三、概念的巩固

正确的概念形成之后,往往记忆不牢,理解不透,这就要求采取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巩固,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两种方法巩固概念。

其一,利用变式巩固概念。在引导学生着重正面理解概念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反例以及容易引起对概念发生误解的问题,通过设问和变式来正确地把握概念。

其二,利用旧概念巩固新概念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

四、新概念的应用

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为了理解概念,需要有一个应用概念的过程,即通过运用概念去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在学习任何一个概念之后,我们都会完成教材中的例题练习,来巩固概念,而这一环节实质上就是学生课前自学质疑、课堂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过程,也就是解题教学过程。学习了一个新概念后,一定要把它与相关的概念建立联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新概念纳入概念体系中,即在概念体系中进行概念教学,对于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前面应用概念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巩固概念这一条,还应该科学地整理来自于例题习题训练中所生成的感性的理解,借助典型示例,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挖掘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分析应用概念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不只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一切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搞好了概念教学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因此,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认真对待概念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够为以后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萍.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究.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2).

篇8

【关键词】概念概念图教学策略

1.人教课标版概念的编写特点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学科知识实际上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他们的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块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1.1概念的呈现方式

1.1.1直接定义

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提示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如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直接在括号内给出了种群和群落的定义,旨在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名词,形成初步的概念,并在必修3中具体阐述其内涵。这种方式简便易行,效率较高,有助于提高学习进度,但同时也存在死记硬背之类的弊端,所以在新教材中大大减少了这样的呈现方式。

1.1.2归纳抽取

从大量具体的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概念,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可以看出,人教课标版恢复了“自下而上”的概念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在实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那些重要的而又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编写中注重先从具体现象入手,自下而上逐层推进概念内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那些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而非简单地记忆概念的书面定义。

1.1.3核心提示

新教材在每节内容的编写上,对一些关键的概念或要点以黑体字的形式突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点理解。如“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核酸”、“细胞代谢”、“活化能”、“酶”等等。这一处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1.1.4概念图式

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边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这种方式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

1.2概念体系的构建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概念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概念体系。一个良好的概念体系对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人教课标版中,也明显表现出这一特点。

1.2.1课文中概念体系的构建

在人教课标版具体内容讲解中,首先确立核心概念,并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下级概念,从而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如在右图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架构形式。

1.2.2课后练习中概念体系的构建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概念体系,人教课标版在本章小结之后的自我检测部分,编写了许多要求学生完善或直接绘制概念图的作业,一共有近20处,进一步凸显了对概念体系的重视。具体内容附后。

2.教学策略

概念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概念图作为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图实现了概念之间联系隐性关系的显性化,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构建个人认知体系,为所有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概念和概念图的教学。

2.1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引入概念

原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②”在生物学教学中,感性材料主要有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材料、教具(模型、标本)等的图像观察和联系实际(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生产实践等)。如学习DNA的结构时,先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模型(物理模型),去分析其组成元素、组成部分、基本单位及相关联系,形成一定的直观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为后续遗传信息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对概念的感觉轻松、自然、有趣。

2.2迁移与矫正前概念从而同化概念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儿,学生已知的内容,即我们所说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即前概念。前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由于生物学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当新概念与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

正确的前概念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③。如在学习植物的向光性时,利用“一枝红杏出墙来”、“朵朵葵花向太阳”、“根向地茎背地”、“倒伏的麦子会弯腰”等这些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珍奥核酸的广告在社会上形成了“吃核酸补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等方面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有时,教师在讲解时也可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发现,从而强化科学概念,摒弃错误的前概念。

2.3补充课外资料从而深化概念

人教课标版教材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和图片等,但有些内容由于编写的出发点不同,有些概念涉及极少,使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如人教课标版课后练习中出现了有关“人工选择”的内容,但教材中并未提及。因此,可以借鉴北师大版教材中“人工选择的启示”这一内容,适当补充“多个品种金鱼、的培育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加深了对人工选择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理论。

2.4构建概念图从而涵盖概念

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课本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作业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工具逐步完善概念,建构知识网络。在平时训练中,我常以一个关键词(如DNA、染色体、蛋白质、细胞分裂等)为核心,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向外拓展延伸,利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工具模式构建概念图,把所学概念有机地组织起来,逐渐达到纵横高中生物学所有概念,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这使得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认识达到较高的境界,收效甚好。

还可以使用概念图来突出核心概念,或通过概念图来比较概念或实现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应用。这儿不一一介绍。

2.5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活化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人教课标版教材《分子与细胞》,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将细胞看做基本的生命系统,按照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来建构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一册,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构建本册知识体系(如下图④)。

这样,通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建构“活”细胞的概念,避免支离破碎地认识细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助于在微观层面深和地理解生命系统的特征,建立细胞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田,《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概念及概念体系的编写特点》,学业评价网,2007-9-17

[2]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扉页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只有很好的理解并掌握概念,才能运用自如。由于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必须认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已有的知识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使小学生掌握小学数学概念的目的。

一、从具体事物入手,由表及里建立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很强的特点。由于它反映了同一类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而舍弃了其它方面的属性,所以是抽象的。同时数学概念往往又都是用很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这对于表达能力还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无疑又增加了抽象难度。其次,数学概念是从本质上刻画了一类事物,也就是它具体性的一面。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就必须遵循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那种认为小学数学概念只需加以简单的机械记忆和背诵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在教学“直线”时,就必须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对概念有所体会,然后再把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概念加以区别,从而抽象出直线的概念。再如“面积”这个概念,先通过对具体事物——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大小的比较,再借助平面图像——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大小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然后再明确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这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面积的概念就变得十分容易了,而且也会比较准确。

二、直观形象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所以,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应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概念,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就利用铅笔做教具,巩固“平均分”的概念。把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成三堆,分别是1块、2块、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学生都能正确的回答。这时,再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把他们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均是3块,明确“3”是新得到的数,这就是三堆木块的“平均数”。那么“平均数”是如何得到的呢?于是把原来的三堆合起来成一堆,再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不仅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还渗透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把木块按照原来的样子摆好让学生观察,把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在练习中设计游戏,考查对概念理解程度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数学好玩!”因此,在练习中设计游戏化练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是一种活动,既能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再次深化本课概念。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参考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最快猜出画的就得分最高。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有一道题是只露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把它设计成一个猜谜游戏,用三个三角形,分别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然后露一个角给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猜中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到如果知道了一个角是钝角或是直角就能准确的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而如果只知道一个锐角却不能判断,对三个三角形的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了知识。

四、利用概念内在逻辑,逐步形成概念体系

数学概念逻辑性强,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概念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概念认知结构。首先,教师要根据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知识体系;其次,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具体的知识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以及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表示某个数的一半,可以用小数0.5来表示,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用百分数表示就是50%,也可以通过对折来表示。同一数量关系可以计算题、文字题或应用题来表述。又如分数线这个概念,在初步认识这个概念时是把它作为平均分来认识。当学习了除法后,就可以把分数线看作运算符号。在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分数线就可以当作比号。所以,通过对概念系统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概念的组成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结构。我们要在具体的练习中让它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

五、引导学生比较概念,深化对概念的认知

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基本认知巩固后,概念教学的任务并没有结束。还需要弄清概念彼此间的区别与联系,让概念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引导,把原有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新概念进行比较,充分去感悟和理解新概念,把新概念与原有知识整合,逐渐缩小原有知识结构与新概念的差距,建立新的融合的知识结构。例如:掌握百分数含义后,就要求学生比较百分数与分数间的异同点。为什么百分数不能带单位,而分数既可以带单位也可以不带单位?在何种情况时二者可以互换?再如学生基本认知数轴后,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出数与数轴的关系。可以这样的提问:任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那么是否数轴上的任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数?数轴上的点如何表示数的大小?以上方式,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交叉,但是也要注意时机的把握,过早地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反而容易让学生混淆概念含义,使学生迷糊不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概念的教学,一要结合概念的特点;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三要灵活设计不同的内容,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好小学数学的概念,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燕萍.让小学数学概念“动”起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2).

篇10

教材中,关于函数概念的表述有很多文字,但是“函数”这个词以及形形的具体函数和抽象函数的研究和谈论,教材中却是几乎处处可见。因此,我们对于函数这个既基本又重要的概念,决不能是简单的仅仅根据这段文字向学生作些诠释和强调就能奏效的,必须按上述的方方面面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

1.根据教材对“函数”这个概念所给出的定义,作为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知道:函数研究的对象是两个有着主从依赖互相制约的确定关系的变量。在客观世界中,广泛存在着这样的变量。

2.从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着眼建立函数概念的关键不是研究变量自身或者自身变化的特点,而是注重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数集A和B)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

3.在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数学名词和术语要酌情区别对待。对于那些以前接触过的概念,需要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作必要的复习,有时候还需要赋以新的含义;而对于那些新概念,则不但要把它们的意义讲清楚,而且还应采取一些强化记忆的措施。

4.教材中关于函数概念的两种定义,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以后知道:两个定义的描述方式不一样,但两个定义是定价的,前一个定义是从变量关系出发的,而后者是从集合间的映射关系出发的,比较抽象,但更确切,更为深刻,更加有利于对函数概念进行延拓和扩展。

5.函数研究的是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因而讨论函数的性质时,一定要突出一个“变”字,围绕自变量、因变量的变化特征来界定。

6.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关系,可采用多种方式,因而表示函数的方法也有多种,其中以解析法和图象法为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7.函数与函数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进行四则运算和淞康拇换、复合;在一定条件下,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地位互相调转,又可以产生反函数。这时,条件的规定和结论的产生,都是以原来函数的定义为依据的,对此,在教学中也要强调指出。

8.最后,满足一般函数定义的各种具体函数,按其自身特点还会派生出各自的性质和研究方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它们仍将适合函数的一般概念和性质。因而,函数的一般概念和性质应是教学中贯穿始终的脉络。

以上,我们以“函数”概念为例,从总体上介绍了概念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 把这个全过程可归结划分为三个阶段介绍如下:

一、引进概念的途径

新概念的引入, 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于原始概念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应通过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来引入,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看得见, 摸得着”;有些概念,则可借助于生动形象的直观模型和教具,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清晰的概念;对于那些从旧概念深化、发展而来的新概念,一般应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来引入新概念。

二、形成概念的方法

教学中,引入概念、并使学生初步把握了概念的定义以后,还不等于形成了概念,还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深化过程,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作辩证的分析, 用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揭示不同概念的本质属性。

1.在正面闻明了概念的本质属性之后,应安排学生作一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通过回答问题,特别是说明理由,可以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作简单判断的能力。同时,每做一次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就会在头脑里重现一次。因而,对于促进概念的形成是行之有效的。

2.通过变式或变式图形,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抓住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形成正确的概念。

数学知识则是由概念和原理组成的体系,每一个概念总要与其他概念发生联系,每一个概念都包含于一定的体系之中。当学生领会了所学概念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后, 才能深刻地理解、牢固的记忆、灵活的运用。

4.概念引入后,继续引导学生去分析概念的矛盾运动, 引号学生对概念所属对象进行分类,以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含义和实质的认识。

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在社会实践中,在数学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充实并逐步完备起来。在教学中, 应将概念纳入它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去进行分析,要把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5.概念引入后,有时候还要从反面区消除一些容易出现的模糊认识,帮助学生严格区分那些相近易混的概念

三、巩固、发展、深化概念的方法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尤其是那些重要概念,牵涉面广, 联系着诸多知识,这些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二节课就能完成的。同时根据认知的规律性,也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不能摘一次性成功。所以,在概念形成以后,还需要采取一些巩固、发展、深化概念的措施:

1.抓住重点,分散难点,有计划地安排概念的形成、巩固、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要做到有计划的安排,必须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弄清有关概念在相应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重点、分散难点。

2.把概念教学与定理、公式以及解题教学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