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学情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学情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小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引起了学校管理的重视,在学校若干的管理问题中,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自然是最为重要的管理问题。结合近一年多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活动,本文试就农村小学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谈以下五点实践要求。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基于学校课程育人现状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瓶颈,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与要求,涉及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干部教师的积极参与,并认真分析学校的课程育人现状。通过对部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校情分析,我们认为学校课程育人现状,主要应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校依托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质量的情况分析,综合而言就是学校的办学水平或是办学实力的分析;二是学校课程开设的门类或区分的学习领域,其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密切联系程度的分析;三是学校对于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手段与评价效果的情况分析。一般来讲,对学校的课程育人现状进行校情分析,可以结合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开设、质量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校情分析或课程育人现状分析,是农村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说是一种素材的收集与心理的准备工作。
二、农村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应放到社会实践能力上
近年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已有的培养举措更多侧重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来进行,而很少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去探求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现行的农村小学开设的课程,在价值取向上不是以应用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课程,而主要或仅仅只是从知识掌握和认知发展的角度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为此,农村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我们主张应放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以此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农村小学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突出校本课程建设管理
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级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又对优化国家课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学习的课程有新的要求。而作为其中的校本课程,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最灵活、最具有学校特色与资源开发性的课程。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课程体系最富有生命力的课程建设。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农村学校教师而言,是一个提高课程建设能力,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推动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管理者或校长,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充实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正是课程体系建设管理的关键性问题。目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高,校本课程的形式化、运动化现象较为严重,凑数量,无质量,所开出的课程往往效果欠佳,能真正给学生有所收获的并不多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开展培训,确定校本课程标准,组织研讨,分阶段组织实施,广泛征求完善意见,评价效果等,是管理者实在的工作内容。
四、提高学校教师课程建设力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新课程本身是一种学习型和开放型的课程,是以与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合作、探究为基础,并要求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正在开展的课程,它改变了传统课程编制强调“三中心”(以学科、知识和书本为中心)的做法,从社会和科技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等角度来组织材料和精选内容,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与条件。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建设者、课程的改变者、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的评价者,教师作用的发挥,成为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动力与最大的资源。在农村学校,如果有几位有教育改革热情,有一定个性特长的教师,则课程建设的落实,特别是教师课程建设作用的发挥就会很具有示范引领性,就会让学校呈现出课程体系建设的最大资源开发性。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中,都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实践问题放到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研究者、课程计划者及反省的实践者。现在流行的课程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反省式探究研究,教师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个别地或合作地、系统地批判性的与反思性实践,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专业知识与各方面的能力。课程行动研究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为课程行动而研究。对课程行动的研究,在课程行动中研究,农村小学课程改革要取得实效,最有效的方式是组织教师开展课程行动研究,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篇2
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是以研究型的教师合作团队为基础,是以教师自主研究为主要途径,通过具体的研究活动促使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从学校管理的层面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形成一个合作型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应该是一个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团队,是行动研究组织,同时也是学习型的合作组织。我校以“教师在教学行动中成长”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了让老师们能参与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行动中去,我校通过“项目引领”的教师培养策略,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设计“研究性学习项目”,引领教师在理念转变中发展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
本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要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转变,需要让教师经历一个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过程。我校借鉴上海一些学校“主题活动课程”的经验,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和省教科院专家组成“研究性学习项目”指导团队。以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索”的课题研究为抓手,成立多个子课题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明确研究目标和实施策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实施中注意收集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定期召开教师、专家互动研讨活动,及时解决教师的困惑,明确下一步实施的策略。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在国内首创了“师生共同启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经过全校教师三年多的艰苦探索,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省教育厅在我校举办了“全省重点高中研究性学习培训班”,吸引了全省300余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及各地市教育行政领导参加,会上我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为大会作了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介绍和课题汇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省教育厅领导高度赞扬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对我校的实践经验作出了“对相当多的一批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的评价。《成材导报》、《光明日报》和《上海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专题介绍了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我校的经验受到了全国教育界包括港澳台教育同行的关注,有1200多所学校的3300多人次来我校学习交流,我校近30人次领导和教师应邀到全国各地乃至香港讲学,听讲者超过10000人次。由我校教师撰写的研究性学习丛书《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几经再版发行全国,成为教育部推荐的教师继续教育畅销书之一,同时由我校教师撰写的近50篇论文在国家级和省市级发表获奖。
“师生共同启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模式的研究,不仅使我校教师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项目引领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设计“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引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
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校本课程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为了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准备工作,学校组织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前期评估小组,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研究、分析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评估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调查、分析学生的需求。在校情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整体开发做出方案,通过学生、教师、开发领导小组三方共同努力,确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要有专家的引领,学校聘请课程专家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主要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目标和程序。使每一位参与开发的老师掌握如何确定校本课程,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的纲要、教材,以及如何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等。
校本课程要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地位,学校要求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原则,对校本课程按学科进行分解,针对我校学生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申报课程计划。计划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涉及学科、课时数、考核方式、第一课时的讲稿等。学校组织同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开发教师进行相互交流,由专家小组对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再由教师个人或小组进行修改,使每一个开发的校本课程都能达到较高的要求。 为了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管理,经专家组审定的校本课程,学校予以编号建档,颁发立项证书。组建由专家组成的开发领导组、学科协作组和教师开发组三级管理网络。每个教师开发组由课程立项人领导,并主持日常事务。在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明确分工,紧密协作,共同编写教学大纲,编纂教学材料,拟定实施方案等。同时专家组对每一个校本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成果、学情调查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教育性、启发性、实效性”为依据,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达成率等因素,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使编写的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创新性的校本特色。
目前学校校本课程按学科开发的数量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0个,物理、化学各6个,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技术各4个共70个,这样的开发数量使我校每一位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样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自主反思的过程,也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发展的过程。
三、设计“教法研究项目”,引领教师在学科特色上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材也呈现出多元化局面.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有许多版本的教材。与以前全国只有统一的教材相比,教材的多元化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百花齐放,也改变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各种版本的教材并存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每种版本的教材都在努力做好教材的相应配套工作,我校物理组设计的“教法研究项目”适应了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也使我校物理组成为有特色的强势学科。
新课程的实施对一线教师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面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我们转变理念,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更重要的是教法研究能给广大教师最直接的实践指导,同时也能提升研究教师的知名度,提高学科的影响力。从2006年起,我校物理组以“教法研究项目”为引领,组建研究团队参与教材开发与教法研究,主要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人教版《高中物理》是全国最有影响的高中教材,全国所有的省份都使用这套教材,其教学参考资料是指导高中老师进行教学的最具权威的教参。高中物理《选修3-2》教学参考资料改变了原来由大学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侧重于教材分析的写法,从教学的实践需要出发,侧重于实际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指导极具针对性,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该书对教材中每一节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详细的建议、针对性的策略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是一本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有效实施、有助于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学参考资料。
2. 组织和参与人教版物理全国的新课程培训工作。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人教社组成了专家培训团,我校物理组“教法研究项目”研究团队在教师指导用书编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新课程与科学探究”“教材新增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等研究成果得到人教社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有五人入选为培训团专家,这些成果做到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的有效结合,有效帮助了教师解决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时出现的一般问题,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
篇3
[关键词]课程管理;学校课程规划;学校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36-05
新课程改革中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使学校具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和开发权,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是学校课程规划问题。在以往高度统一的集权式课程管理下,学校主要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要求学校必须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必须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这是学校以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因此,对学校课程规划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动力:课程政策与学校价值实现的整合
学校开展课程规划既是课程政策变革的要求,也是学校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驱动力。学校课程规划不只是简单实施国家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它要求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和设计,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特色。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所学校的课程规划是否合理有效,更取决于两者的合力效应。
(一)学校课程规划是课程管理制度变革的要求和结果
三级课程管理将原来过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权力下放,赋予学校部分课程决策权,要求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与实施。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国家、地方和学校意志的生效需要经过学校课程规划来实现,学校通过规划课程,使三种课程权力趋于和谐。因此,学校课程规划是课程管理体制变革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二)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要求
从国家到地方,课程实施可以被视为将一个具体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从地方到学校,课程实施可以被视为将变革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在学校,课程实施可以被视为一个缩短现存实践与创新所建议的实践之间差异的过程;在课堂,课程实施可以被视为教学。国家课程政策只是规定了宏观层面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框架,不可能顾及学校层面具体行为细节上的操作。学校课程规划能够尊重国家课程难以企及的具体学校、社区环境和师生之间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弥补了国家课程实施的局限性。国家的课程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定的师生身上,关键取决于学校在课程规划中的组织和管理。也就是说,学校课程规划使得学校在统观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处理三者间的关系,更好地发展学校的特色。
(三)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允许的范围内,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成员为主体,充分利用当地社区以及本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突出学生特点和学校特色。学校要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必须对学校课程整体进行规划,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构架进行分析,否则其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就有可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内容、时间、空间乃至资源等方面产生重复甚至冲突,进而使学校的课程管理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四)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实现整体特色价值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的高度统一。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权力的赋予为学校特色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契机。学校要利用好这种契机,关键是合理规划学校课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规划将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并制约着学校的整体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发展特色。它不仅涉及静态的文本方案,涵盖动态的操作过程以及相关管理工作,而且强调对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考。进一步而言,学校课程规划会促进学校以学校课程与教学工作为抓手,统筹规划其他工作。正如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骆玲芳校长所说,对于学校与教师来说,没有课程规划,我们可能会在一些点上做得亮,有能力的教师个体会做得好,而课程规划使工作整体得以协调,进而确保了全体教师都有了底线标准。正是学校课程规划对学校特色价值实现的生动反映。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向度:学校课程从理想到现实的方略谋划
学校课程规划是对学校课程蓝图的勾勒,是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内容。它体现在制订、实施和评价学校课程的一系列活动与过程中,旨在将学校课程的愿景一步步转化为现实。学校进行课程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编制课程方案,为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提供总的蓝图。但学校课程规划并非只是课程方案的编排,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落实课程方案,确保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课程,让课程能够成就所有学生。另外,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和使命也应该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尽管不同学校的课程规划内容可能存在差异,但一个系统、全面的学校课程规划大体上应包括以下三个向度:学校课程发展愿景的确立、学校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一)学校课程发展愿景的确立
学校课程发展愿景就是根据学校现状对学校课程未来发展的一种有远见的预设或期待,是课程规划的灵魂,也是学校课程的归宿,通俗地说就是学校的课程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要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任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确定反映学校自身特色的课程愿景或理想。所以,学校的课程愿景不是个别校长、教师或其他人的愿景,而是整个学校组织的愿景,是被学校大多数人认可的、充分理解的愿景。因此,学校课程愿景的确立应是集体对话和协商的结果:一方面,通过对话、协商来概括、总结、提炼乃至提升学校的课程愿景;另一方面,使学校成员集体认同这样的课程愿景,便于实施与执行。学校课程愿景的拟订,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学校课程规划者可以根据学校行政人员的领导风格、教师的经验与意愿、学生的成熟度、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情形等因素采取不同的研制方式。
(二)学校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
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整体性地规划学校课程体系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并直接决定着学校课程规划的质量与实施水平。学校课程方案是一个由宏
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内容构成的系统,涉及到学校课程诸多内容的设计,其大致包括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的校本化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以及校本教研方案等。在设计过程中,不同方案所关注的具体问题不同。
课程标准的校本化方案主要关注如何以国家课程的要求为底线,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学情分析,使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要求进一步细化,以便合理调适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层面的有效落实,确保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最大化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在开发课程时各种课程方案的统称,是学校课程标准的配套方案,主要包括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两个层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是学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的概括性描述,一般包括课程规划的基础、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校本课程的结构是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校本课程的门数、课时要求以及限制性条件等。课程纲要是由教师个体或小组合作设计,并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方案。它完整地呈现了课程的各种要素,包括课程目标、学生背景与资源情况分析、学习主题或活动安排、相应课时以及评价建议等。
课程设置方案主要关注学校课程的科目、课程表(课时安排)以及各学科的性质等。学校课程规划工作者要在认真研读新课程方案的前提下,把握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学校必须统筹各领域、各学科的必修课、选修课开设事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将它们协调一致后形成本校的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实施方案主要关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排课与学生选课指导、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与进程以及考查标准等。课程评价方案主要关注课程实施的效果,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校本教研方案主要关注对学校课程实施的反思策略,包括学校课题的拟订、教研团队的组织等。
(三)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过程实质是在规划好的学校课程方案与学校现实间的一种调适过程。学校课程规划对学校的影响最终依赖于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课程方案的实施有赖于课程共同体对课程规划的理解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动和一系列保障措施。因此,学校课程规划工作还要考虑课程方案的实施与保障问题。
1.观念转变
课程改革的过程首先是观念变革的过程,观念不变革,任何改革措施都难以推行。有学者认为,新课程需要树立的观念有: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教材是范例,教室是实验室,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创生的活动,教师即研究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家长是教育伙伴。所以,学校课程规划必须反思植根于学校成员思想中的传统观念,分析它们与新课程变革所确立的新观念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教育观念转变的途径和保障机制。
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素养是课程方案得以落实的直接因素,课程发展、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学校课程规划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进行了彻底变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改变教学行为,重新定位角色。学校课程规划也为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学校课程成功落实的重要支撑。为此,学校必须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会。
3.革新的学校课程领导
革新的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下,课程领导者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动机,提升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促成学校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文化,达到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革新的学校课程领导为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事保障和制度保障。他们不再仅是单一的执行主体,而要致力于学校课程方案的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事务。学校课程规划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发展不同,它强调学校的实际环境,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综合运用课程与教学各方面的因素,旨在使学生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课程规划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理念,有着对学校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方式进行转型性变革的要求。学校课程方案的有效落实要求学校课程领导者转变自己的管理观念,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建立一个和谐、合作的专业发展团体,创造一种团结、民主的文化氛围,以便实现学校课程规划发展的理念,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课程领导”是相对于“课程管理”而言的,前者是指做正确的事,后者强调把事情做正确。“课程管理”较为注重自上而下式的领导模式,而“课程领导”相对崇尚一种平等民主、互动协商式的领导形态。学校课程领导并非仅限于传统学校中的行政人员,它是一个通过组织重建后形成的多层级的动态运行系统。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的学校课程规划中,革新的课程领导的作用遍布于学校各个层次课程项目的发展与落实中。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路径:学校课程愿景与学校现实的调适之旅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工作的具体落实和完成,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在课程规划中既体现出学校的课程愿景,又能紧密结合学校的传统和实际。所以,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实质就是在学校课程愿景和学校实际之间不断调适的过程,它需要课程规划者的精心谋划。
(一)建立学校课程规划组织
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是为统筹规划学校课程的一系列活动而设置的专业组织。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制订高质量学校课程方案的基本保障。它不仅是制订学校课程方案的各项工作的组织者,而且是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课程规划组织成员应通过自荐或推荐等方式民主产生。一般来讲,学校应选取那些具有课程规划能力和协调性的人员。
(二)研究学校课程的特色、问题与发展方向
学校课程规划并不是指学校可以对整个国家计划、地方计划进行任意的增删调换,而是具有很强的政策制约性和理论指导性。同时,‘学校课程规划工作者一定要遵循客观、全面的原则,研究学校课程的特色、问题与发展方向。
1.分析政策
学校课程规划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学校必须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允许的范围内,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机遇和挑战、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寻找基点
在制订学校课程规划时,课程规划者首先要对学校的办学历程、实践经验、师生状况、课程发展的传统现状以及学校的整体生态环境等作出全面、客观的检视。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找到政策与学校课程的结合点,进而提出学校课程规划发展和改进的策略。
3.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制约学校课程规划有效实施的瓶颈。学校课程规划者可以利用教师发展状况分析工――FAPO(即feelings、at-tention、promoting、organization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来分析教师在学校内的生存际遇和内心体验,以便了解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并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4.学校课程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即strengths(强势)、weaknesses(弱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组合。SWOT分析,即通过访谈、座谈、民主调查等方式,把与学校课程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强势因素与弱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客观、全面、有次序地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后加以分析,并从中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系列过程。
(三)拟订学校课程规划草案
拟订学校课程规划草案是指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由学校课程共同体起草制订的关于本校课程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学校课程规划草案是学校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依据,也是学校管理和评价学校课程的基础性文件,它为学校各层人员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方针路线。与此同时,该文件也可以得到持续不断的调整与改善。
学校课程规划草案一般包括学校发展现状、办学特色与学校愿景、指导思想、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估设想、组织体系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一,学校发展现状。学校发展现状即课程规划的背景,涉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发展需要等学校课程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在拟订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学校要详细分析本校发展以及课程发展的传统、优势与面临的困难,通过对学校课程相关因素的全面、客观分析增强课程方案的可行性。
第二,办学特色与学校愿景。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沉淀出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较为稳定的倾向性特质。学校愿景则是学校对于课程所形成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它既反映了学校对课程发展的认识程度,又能引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对学校课程的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学校拟订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学校设置课程结构体系的依据。
第四,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的课程类型、科目以及模块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在学校课程发展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学校首先要制订学校课程发展的总体思路,然后详细拟订本校的课程框架结构,并对学校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作出详细规定。
第五,课程实施。学校课程实施主要包括重新整合学科知识、构建综合选修课程的结构体系、开发和建设综合选修课程以及拓展延伸研究型学习课程等步骤。
第六,组织体系与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包括学校课程组织机构的运营以及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时间进程等;保障措施包括课程发展的激励机制,课程开发的投入等发展环境的创造。
(四)多方征求意见
学校课程规划是基于学校内部的一种全新探索。同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牵涉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家以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这就决定了学校课程规划的广泛性和艰巨性。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拟订以及实施活动必须征求多方意见,使他们了解本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进而给予热情的支持。
I.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教师作为学校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主体,是影响学校课程改进的重要因素,因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对课程规划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行动。只有当教师理解了课程规划,并产生了行动的意愿时,学校课程才有发展的契机。在课程规划的制订过程中,学校要听取教师的意见,设计激励机制,开通“成果展示”“过程记录和体会”等多种渠道倾听教师的声音,并作出及时的反馈。
2.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
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依赖于个人的经验与习惯,在理论层面,他们的知识相对欠缺,所作的理论思考也比较有限。因此,专业人士的支持,可以使教师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另外,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不长,学校行使自主规划的权力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求学校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学校课程规划还不太现实。在拟订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征求多方意见,尤其应借助专家力量的帮助,这样才能保证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遵循课程发展的规律,保证课程发展的领先性。
(五)学校课程规划的不断改进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变革、教师专业技能的成长、学生身心状态的变化以及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的发展总是处于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中,不可能一次性拟订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学校课程规划。学校必须在课程发展的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检验中不断改进,在否定之否定中攀登新的高峰,让学校课程体系更切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期待。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8-114.
[2]赵小雅,从课程规划入手突破课改“迷雾”:走近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课程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6-11-17(5).
[3]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创新与教育观念转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48-51.
篇4
关键词: 高校金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信息反馈
当今高校金融教学改革多数局限于学校内部,以在校生的信息反馈作为依据,而对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则重视不够。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不仅使高校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改革方向,而且使本科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而毕业生离校后,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各类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其工作情况的评价,等等,都蕴含了大量有效信息,可作为高校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依据。
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各种渠道,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以及毕业生对金融教学的意见进行了调查,取得了宝贵的资料,为构建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机制,推进金融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一、对毕业生反馈信息的分析
(一)以用人单位为对象,针对毕业生表现的调查。
通过对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反馈结果显示:企业对学生在思想觉悟、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满意程度为85%;对学生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满意程度为85%;对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创新能力满意程度为80%。总体情况相对较好,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基本满意的。
(二)以毕业生为对象,针对金融教学情况的调查。
我校采用座谈、电话咨询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连续三届近百名金融专业往届毕业生,在金融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征求意见。对毕业生意见统计的结果如下:(1)在课程设置方面,92%以上的同学提出,实践课程比重太小,无法对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深刻了解。部分在人民银行及管理部门工作同学提出,金融应用文的写作训练相对偏少,使毕业生不能将金融理论娴熟地应用于实际分析。(2)在实践教学方面,80%以上的学生认为,金融专业的综合试验应该加强,应改变校外实习相对偏少的情况。(3)对于师资方面,85%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授课认真,也有学生认为教师的学历层次还有待提高,实践经验相对较少。
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分析和提炼出对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有用信息,以此为依据,推进我校的金融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要求。
二、从信息反馈折射出我校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滞后于市场需求。
1.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
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
2.教学内容老化。
目前一些传统专业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二)实践教学比重较小。
我校对实践教学一直比较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有专门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初步建立了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虽然这些做法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条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实验室模拟教学为主;第二,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金融综合实验的开展受到限制,且实践教学工作烦琐,而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流失的问题逐步得到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就金融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教学方面也缺乏扎实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三、利用毕业生信息反馈推动金融教学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对人才的需要和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交叉化等的发展趋势,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教学目标定位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从偏重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体现本校特色和优势。
1.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
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学、金融创新学、金融效率学等。强化数学、法律、英语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技能。大力引进兄弟院校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名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
2.提高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比重,开设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其实质是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指学校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金融学教学中,有关金融学教学原理的讲授一般涉及运用图形解释或数理推导,因此,应该加大应用计量经济学在金融教学中的分量,加深对金融理论的理解。
对我校而言,金融和统计专业同在一个系部,统计专业的资源可以为金融教学提供各类统计工具和方法,对于开设《金融工程》、《保险精算》这样的课程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校金融教学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向金融的计量分析和风险管理方向转化。当然,要使校本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并为形成学校特色服务,还必须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相一致,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丰富金融前沿知识,开展金融专题讲座。
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的手段,还要有创新的思维,这对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及时更新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印刷出版,往往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其中一些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要让学生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更新知识外,还应与研究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请专家学者或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通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及时补充本专业或和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把握最新的学科动态,让学生熟悉我国及国际金融政策法规和惯例准则、金融机构新业务和管理创新的动态,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增强分析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本校金融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应有可操作性,又应保证实施的效果。首先,从教学模式看,应构建将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仅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完成,还必须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商业银行、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金融综合实验室,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我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实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验室应该有完整的实验课资料及实验室相关的制度。应鼓励教师从事高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并把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相关教学人员的实验教学研讨活动,摸索出适合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
3.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必须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环境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我校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基地。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学校与上述金融中介的合作力度,促使其与学校良性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教学的专业性很强,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切实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高教师的金融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通过鼓励中青年教师以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力求使师资队伍达到“三高”:高水平、高学历、高师德。
其次,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部分教师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却不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只能动口不能动手。他们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对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学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学校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金融学教师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金融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安心高等教育岗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金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置于坚实的基础上。
广泛采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信息,使其更好地应用于金融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金融人才达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焦方义,杨忠海.对金融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13).
[3]卢珍菊.合作培养造就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明[J].高教论坛,2006,(5).
[4]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
[5]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6]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张在宁.试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9,(6).
篇5
绵竹市汉旺温州加园栋梁中学
初一(4班)
绵竹市汉旺温州加园栋梁中学:张永和
体育与健康课的设计
班级:初一(4) 人数:40人上课教师:张永和
一、指导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新课程标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各项素质能力,让学生在乐中练在趣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对象:初一年级(4)
三、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对体育运动有良好的参与意识,尤其是篮球运动,但部分同学对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运动却羞于出手或心存顾虑,但他们都有较强的学习理解能力,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少讲解,多提示,降低难度,让学生多参与、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体会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材选择与分析:
(一)教材的选择: 篮球原地运球(高低运球、左右手交替运球)
(二)教材的分析:
篮球运球是《新课标》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他是学会复杂篮球技术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灵敏、速度、协调等素质的基本方法,在课的练习安排上,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性发展,注意运动安全,并采用小组练习的形式保证课的目标的实现。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腕柔和用力,迎球缓冲,掌心空出。
难点:两眼平视前方,全身协调发力控制球的方向。
六、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和重要性。
(2)技能目标:使80%学生初步掌握篮球原地高低运球和左右手交替运球的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身体的灵敏性,尝试原地变向运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成功乐趣,激发兴趣。
七、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本部分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部分提供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因此设计了课堂常规、篮球小知识和韵律球操来达到热身的效果。
2、基本部分:展示原地运球的几种形式讲解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学习原地高运球示范动作并组织练习讲解低运球示范低运球组织练习低运球尝试练习单手变向运球组织各种形式的原地运球练习找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组织游戏“原地运球接力比赛”
3、结束部分:
(1)、通过意念、冥想、到达放松的目的。
(2)、教师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情况。
(二)组织形式:分组不轮换。
(三)教学方法:讲解示范法、完整示范法、游戏比赛法
八、安全措施:
1、对场地进行观察,排除安全隐患和干扰因素。
篇6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 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也可以理解为教案,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合理、有针对性的准备教学设计,满足学生普遍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
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具体对比如下表所示:
表1 传统教学设计和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对比
以往 现在
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 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 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
教师必备的资料 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新课改教学下的教学设计应在课标中去寻找答案。如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其中第二板块“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性学习
每一个板块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可以认真阅读,心领神会,并把它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实际上,中考命题的要求、思路、题型都包含在其中。
二、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作为一堂课亟待完成的任务,是一堂课的上课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
(一)教学目标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中存在三个维度系统,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可以归类如下三类:
(1)字词方面:识记重点词语、品位关键词语、积累文言词语等;
(2)句子方面: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赏析语言特色;
(3)整篇方面:感知、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以上就是新课标三个维度的体现,每一点均可以从属于这三点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学目标制定四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它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具体学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分析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等。各个班级,个体在这个上面表现出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积极关注、科学分析。
(四)班级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也就提纲挈领地把握了重点与难点了,包括文章的内容、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诸多方面。
五、教具
多年以来,由于缺乏对语文教学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师往往“一支粉笔打天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语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的增强,这种局面必将得到彻底地改变。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加入关于课文的实物、照片,图片,有声读物,活动的图像视频等等,有条件的可以多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在新形势下应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条件在可以借鉴如下教学法:
(一)情境教学法――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意义
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的情绪长期贯穿于课堂学习之中,必将会形成学生好学、乐学的积极学习情绪感,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自主性学习教学法――“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是集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与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自己的自学成才能力。
(三)合作性教学法――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四)探究性学习教学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大行其道,正源于其作用: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活动式体验教学法――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育不是压抑人,而是发展人;不是让学生死守着三尺讲台,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因感悟生活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篇7
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专门为中小学生开发的、简易的图形化编程软件,它不涉及代码编写,而是通过像搭积木一样的方法来做出动画或游戏。它不仅易于学生使用,而且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尝试在七年级上学期开设校本课程“Scratch趣味程序设计”,旨在通过图形化的编程软件,让学生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动画或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巧妙的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味编程之美。
本节课,学生学习了Scratch传感板、数学建模、编程等方面的知识,涉及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方面的内容,它们的首字母S、T、E、M(STEM)所代表的,正是未来将会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教育思潮,这种教育思潮倡导学生在综合学科的环境下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学校在七年级上学期完成广东省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后,增加了校本课程“Scratch趣味程序设计”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学期又引入了传感板这一Scratch的硬件内容(本节为硬件引入第一课时),学生的编程从完全虚拟的环境走向实体环境,并通过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激发对虚实结合编程的求知欲。本节内容涉及数学计算及坐标等内容,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能融会贯通地应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将问题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思维过程,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特点,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放弃的情绪,所以我尽量做到让他们的探究和学习活动从易到难、分层推进,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达成教学目标。此前,学生已熟悉了Scratch的界面和编程操作,制作出“舞台小猫”、“幸运转盘”、“神秘花园”、“大鱼捉小鱼”、“桌面弹球”等经典案例,这个时候引入Scratch传感板,一是让学生的创造力更有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二是可以通过传感板、数学建模等内容,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学习也进入一种新的状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与滑杆传感器相关的积木调用;了解滑杆传感器的参数范围;掌握通过数值变换,将滑杆传感器适用于特定角色的精确控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难度不同的任务挑战,体会从易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完成分层设计的任务,学有所获;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懂得习得技能和学会知识的延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在从易到难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逐渐养成与同学协作互助,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
教学环境与准备
电子教室互动教学系统、Scratch传感板、学习资源包。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请一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操控传感板上相应的传感器,控制Scratch案例中角色和场景的动作:光感传感器将卧室光线调暗,主人准备休息;老鼠出现;声音传感器控制小猫角色,使其身体变大吓退老鼠;滑杆传感器精确移动小猫的身体,使它能够接到主人奖励的更多小鱼。
其他学生观察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传感板上相应传感器的关系,大胆猜测所使用传感器的功能。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过传感板,对其非常好奇。因此,对传感板的使用跃跃欲试。这时引入有趣的故事案例,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探究互动
学生对照图片与实物,结合故事案例,与前面学习过的机器人的传感器作对比,从而了解传感板的基本组成部分,引出本课主题。
在编程界面中,学生要找出与滑杆传感器有关的积木“藏”在哪个模块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例子,了解滑杆传感器积木使用在不同的角色或脚本中,产生的不同效果。
①滑杆传感器改变飞机飞行轨迹的颜色;
②滑杆传感器让大叔随意变胖或变瘦;
③滑杆传感器推到一定的位置后小猫开始移动,否则小猫保持静止;
④滑杆传感器控制渔网的动作,使其能捕到更多的鱼(此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滑杆值进行多重计算的过程,以及它经过计算后精确控制渔网在舞台的Y轴方向上下移动的方法)。
学生参照学习资源包中的学案,打开传感板在舞台上的监视面板,推动滑杆传感器,记录滑杆传感器的参数范围(0~100)。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几个例子,使其了解积木的几种基本使用方法。然后观察这几个例子在编程过程中,滑杆积木是如何“嵌”入到角色脚本中的,既让他们对原来陌生的积木使用有了一定的信心,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接着在学案的帮助下,学生动手检验和记录,找出滑杆传感器的参数范围。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学习滑杆传感器的相关基础知识。
3.任务挑战
挑战一:宝剑出鞘
学生打开学习包中的半成品案例,做相应的“填空”练习,用滑杆传感器控制剑身的颜色特效。用滑杆传感器控制宝剑的方向从0度旋转到360度。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直接使用滑杆传感器的值来填入方向值可以吗?为什么?如果不行的话,要经过怎样运算才可以呢?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动手实践和探索,得出答案。
挑战二:用滑杆改造自己的游戏――桌面弹球
教师要求学生用滑杆改造自己的桌面弹球作品,即将作品中的“弹球板”角色改为用滑杆控制,要求滑杆在X坐标方向上精确移动(如图1)。改造前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舞台坐标与滑杆参数范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经过怎样运算,才能将控制角色的范围从(0~100)扩大到X坐标范围(-200~200)?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计算、检验。
请成功的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改造方法,看看谁的方法更容易理解,并准确实现。
设计意图:挑战的任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由将滑杆值直接填空,到对滑杆值进行简单计算,再到最后的任务涉及多重运算,每个任务都在解决上个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学生通过手中的传感板能立刻检验自己的挑战成果,获得极大的成功感,同时小组讨论能开拓思路,擦出火花,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任务拓展
已完成任务挑战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试着用滑杆改造接球游戏。游戏要求以滑杆中点(滑杆传感器的值为50)为基准,向左移动滑杆,男孩向左走;向右移动滑杆,男孩向右走,这样灵活移动能接到更多的球。
设计意图:此任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让他们在完成挑战任务之余,能够将本课知识点与原来学习过的条件判断等知识相融合来解决问题,促使他们进一步巩固和内化知识。
5.课堂小结
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一边学生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或完成的任务,一边教师引出内容回顾的概念图(如图2)。
课堂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设计,能较为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对本节内容知识点的再次回顾和梳理。
学生说一说,与自己平时使用的游戏手柄对比,滑杆在控制角色上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通过教师引导语言,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归纳,本节课知识的线索和脉络清晰地再现给学生,使其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梳理,从而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
教学反思
1.实体参与,全新体验
本节课首次引入Scratch传感板,通过探索―检验的过程,学生不但学习到与滑杆传感器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通过直接或间接使用传感器的值,使滑杆能真正按要求适用于角色的精确控制。学生通过一边改造,一边检验的学习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从易到难,层层推进
挑战任务遵循从易到难、层层推进的原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个突破,打开思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使用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协作,思维碰撞
本节内容特意设计为两位学生使用同一块传感板,四位学生为一个互助小组。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小组的形式来共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讨论、协作的过程中,能发现实现同一目标的多个方法,从而使其打破独自完成任务的僵化思维。实践证明,这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4.学科整合,融会贯通
本节内容涉及数学坐标及计算、科学、工程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但能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能使用综合学科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多赢的学习局面。
点评
本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了引导学生首次进入软、硬件结合的编程环境,教师采用了许多有趣的案例,不仅有课堂导入环节,如光线减弱,主人准备休息;小猫随着声音变大而身体变大,从而吓跑了老鼠等,还有大叔随意变胖变瘦、捕鱼游戏、接球游戏等,这些案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由浅入深的多个学习任务,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传感器的取值范围和实际取值范围间的映射关系,如第二个任务,即如何将0~100的取值范围映射到0~360度的旋转角度等,需要学生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课堂特意让两位学生共用一个传感板进行编程,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这节课运用传感板上的滑杆传感器,结合数学中的范围缩放与建模知识,控制角色在舞台上的移动、转向和色彩变换,编写出富有个性的有趣互动游戏,呈现了Scratch除编写游戏、动画、数字音乐绘画作品外的更丰富的教学应用。每个任务都涉及Scratch编程、传感板的传感器应用、数学映射等知识,真正体现了STEM教育的多学科融合精神。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电子商务 校本教材 教材开发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教材又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一条道路。针对现存的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如:教材内容不符培养目标、不适应教学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等,从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不便。 因此,中职学校搞好校本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笔者编写过〈〈网店运营与管理〉〉和〈〈企业模拟综合实训〉〉两本校教材,在体会中对中职校本教材开发进行新视角探索,旨在探索校本教材建设的新途径。
一、行业需求分析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一旦时机成熟,将呈现大规模、全方位、加速度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将体现以下特征:
1.需求量大
一种全新的、涉及所有企业的商务方式的兴起自然需要大量人才。
2.需要受过专门电子商务教育的人才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有着很大区别,有自身的理论、规律、方法,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需要高素质人才
电子商务要求员工具有较好的素质,既有较强的分析、判断与创新能力,又有善于实际操作、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善于与人沟通,几者缺一不可。
4.要求有较高品德素养的人才
包括民族意识、开拓进取、敬业务实、团结友善等。
二、学生学情分析
1.基础太薄弱,因此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中职学校能够招收到的学生文化素质还是依然很薄弱。
2.缺乏学习兴趣。从初中或者小学开始,一次又一次挫败感造成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差难。
3.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学习的自制力差。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很少做到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低下,容易放弃学习。
三、目前部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对职业教育理论认识不清,未能体现职业特色。
中职教育理论认识不到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仍有部分教师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教育类型存在模糊认识。不仅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充分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而且在校本教材编写中未能彰显中职特色,校本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个性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合格人才的输出。
2.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校本教材定位不明。
编写中职教材要在科学教材观的指导下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进行综合研究产生的结果。一本好的校本教材,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前提,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知识体系的综合性、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培养生产、 建设、 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为立足点和出发点。
3.校本教材内容与相关资格证书缺乏必要的衔接。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 “蓝领”人才,教材中应对学生如何获得双证提供帮助和保障。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路和理念
校本教材是指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充分考虑本校的传统及相关行业特色,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研究,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共同开发和研究出适合该校专业教学的教学材料。
目前使用的中职 教材较大一部分沿袭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编写,教材中涉及讲解性的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技能编写得又不足,理实结合不够。特别是随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全面推动,以“章节体”形式编写的传统教材内容与新课程体系缺乏配套,因此中职校本教材应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开发与编写,以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
1.新教材开发的理念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因此新教材的开发必须打破以“章节体”形式编写的传统模式,突出要完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来划分知识,针对职业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组织编写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2.注重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编写思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来划分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最终形成了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在教学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安排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既符合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又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逻辑顺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是教材开发编写的关键,编写者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积极到企业一线调研,并召开有企业现场技术专家参与的研讨会等途径来确定教材编写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与分类等。我们在〈〈网店运营与管理〉〉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按经营网店的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课程内容。这一课程开发模式有效地将网店经营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融合到了工作任务中。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部分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教学整体。在与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开店创业项目的综合设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编写思路。
当前一些新的技术、方法被企业一线吸收应用,加上我国教材修订周期较长,造成了现有的教材普遍存在着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进入企业后在短时间内很难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有差距。因此在编写新教材时,应加强与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在教材中及时体现企业现场的一些新技术、新动态。我们在〈〈网店运营与管理〉〉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模块式课程结构。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机融合成一体,根据“三位一体,能力为本”的原则,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具有针对性、技术性和综合性。每个模块内容由若干学习情境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又由若干工作任务组成,任务围绕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围绕某一实际情境实施教学任务,通过将实训项目引入课堂的形式,进行企业现场教学和实训基地实际操作,通过学生全程参与职业过程,如〈〈企业模拟综合实训〉〉校本教材更好地结合学生情况,使学生在6年的经营活动中更好地总结和提高。学生在任务中学习、在任务中提高、在任务中收获,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结合的诸多优势,形成了课程建设的特色与优势。
四、体会
通过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教师的课程观念得到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学生更好地与本地化结合,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收集、处理信息与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http://.cn/dvbbs/中专学生学习的特点
作者简介:
篇9
一、校情分析及办学理念和文化
慈溪市宗汉街道新界学校创建于2006年9月,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为18个教学班的省标准化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教职员工43人,学生482人。
学校以“文化润教,怀揣感恩”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发展,以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乐学从善,尚中贵和”为校训,以“和美、勤思、自信、智慧”为教风,以“和悦、勤奋、自信、聪慧”为学风,以“和谐、尚德、博学、践行”为校风,注重培养师生的综合素养,以人为本,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塑造成“美丽温馨的花园,教学相长的学园,平等和睦的家园”。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办校,民主管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几年来,先后被评上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宁波市五星级消防学校”“宁波市示范食堂”“波市5A级平安校园”“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达标学校”“慈溪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慈溪市师德师风示范学校”“慈溪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慈溪市卫生先进单位”“慈溪市文明单位”等。让流动人口子女平等享受当地优质教育资源,让流动人口子女和当地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正在逐步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新界学校人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本着勤恳踏实的精神,正以矫健的步伐,豪迈的气度踏上新时代的教育之路,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升级。
二、课程目标与设置
(一)课程构想
1.课程目标基础化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学校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以期达到“人人参与、体验快乐、提升素养”的基础化为目标,再依循个人的实际,争取更高目标的发展,最后实现学校每一位成员“乐学从善、尚中贵和”的育人目标。
2.课程内容特色化
“和乐”课程规划的设置,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设计规划学校特色化的拓展课程,学校拓展性课程包括四大课程群,分别为:“童乐课程群”、“学乐课程群”、“禾乐课程群”,“特色课程群”开设了24门课程。
所有课程的设置,都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展开,是推动学校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发展的窗台,是师生生活的平台。它寄予了学校“美丽温馨的花园,教学相长的学园,平等和睦的家园”的办学愿景,实现它,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需要专业探索的精神,也需要脚踏实地亲吻泥土的躬耕品质。
3.课堂模式生本化
根据学校生源的实际,依据学为中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生本教育理念,确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范式为学为中心“五学”课堂范式,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循环往复。课堂上力求达到打造合作为主的学习小组活动,推进课堂作业单使用,保障学生10分钟以上的主动参与学习训练等主要特征,努力实现课堂范式的生本化,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最大效益。
4.课程评价体系化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把学校所有涉及到学生层面的评价都统整到“新界之星”评价系统,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知晓,每一个人都参与,每一次活动都融入“新界之星”评价系统,最终成为学校的特色评价。
5.课程管理规范化
通过课程的规划和设置,提升学校课程团队的领导力和教师课程的执行力,以制度和规范为保障,让学校课程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提高管理的效益。
(二)课程目标
1.中长期目标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依据学校现有的资源,逐步完善新界学校特色的“和乐”课程体系建设。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保质保量完成基础性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好拓展性课程建设,落实15%的走班制选学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全面实施学为中心的“五学”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改进教育评价范式,完善“新界之星”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素养、树立自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让新界学校成为一所校园文化特色鲜明,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水平,在此基础上逐年提升,硬件条件一流,社会口碑良好,具有丰富办学内涵的现代化学校。
2.近三年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课程改革实践,基本完成学校“和乐”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成为一所硬件条件一流,文化氛围浓厚,质量处于全市同类学校领先,社会口碑良好,具有明显办学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1)编制学校课程体系。秉承“乐学从善、尚中贵和”的办学理念,依据新界学校“和”文化主题, 2016年5月完成构建课程体系结构,2016年9月启动学校课程改革。
(2)组建学校课改机构。2016学年开始改革学校内设机构,成立课程发展处,主抓学校课程改革。建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改革。
(3)编写学校校本教材。组建学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明确分工,在借助他人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分头着手编写校本课程“童乐课程群”、“学乐课程群”、“禾乐课程群”,完善学校的拓展课程教材体系。
(4)打造学校教学模式。在前期骨干教师研究的基础上,以学校教研项目实施为载体,2016学年起,点面结合,在学校语数英科青年教师中全面铺开“五学”课堂,落实实验研究,做成学校课堂教学品牌,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
(5)落实拓展课程开设。在完善学校社团建设的基础上,以“童乐”作为特色,2016学年起,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和乐星期五),学校开设“走读式”拓展课程。提供课程菜单,实施教师选课,自行摸索教材,实施学生走读选课的方式,研制编写学校拓展性课程规范,完成学校拓展课程的开设。
(6)完善学校评价体系。以激励性评价为原则,采用多维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单一的评价项目,研制学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编制学校评价手册,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服务。
在目前“新界之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校“新界之星”评价的操作规范,依托少先队做好“星级中队”的评价,依托“五学”课堂完善“良好班级”的评价,依托学生处,做好“新界之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步设计形成学生档案袋评价要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依托学校工会组织,开展“最美”教师评价,最终完善学校评价体系
三、课程设置
(一)拓展课程群的内容范围
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之下,以学校“乐学从善、尚中贵和”育人目标指引下,立足学校的学情设置的四大课程群。
“童乐课程群”的设置基于儿童自身成长的需求,在“学中玩,玩中学”的理念指导下,设置针对教师个人特长类的体艺竞技、航模、实验等课程,连接课堂与生活,释放童趣与灵动,让学生在玩乐中爱上学校生活,爱上学习。
“学乐课程群”从学校学生以民工子弟的现实,从我们学生阅读薄弱的实际,开发经典阅读、经典国学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积淀丰厚的人生文化底蕴,做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时代阳光少年。
“禾乐课程群”结合当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开展健康教育,时政教育,活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做到知行合一,助力新界禾苗健康快乐成长。
“特色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针对自身特色条件开设的学校特色课程。我校特色课程是依托体育课程开设的武术课程,旨在让学生强生健体,少年强则国强。
(二)拓展课程教材建设
学校的拓展课程,采用自主编制教材和选用他人优秀教材两种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筛选使用,逐步形成汇编,作为学校的拓展课程教材。
四、课程实施与建设
(一)基础性课程的实施
学校课程的实施是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实际,生源为民工子弟;学校管理实际,既有在编教师又有招聘教师;学校教师实际,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学科配比不均衡,这些情况下的特殊安排。
1.学校作息时间安排表
2.课堂教学范式
针对学校目前班额40人以内的实际,依据“以人为本,发展教育”的教育理念,今后将开展“五学”教学范式的研究。
(1)小组建设
依据“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确定小组长,组内进行任务分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课内、外小M学习活动,指导合作学习技能,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培育合作、互助、富有活力的学习小组。
(2)小组促学
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为主要学习活动,通过“先学―合学―展学―拓学―测学”五环节组织教学,促进小组成员互学共进。
(3)分层落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进行动态分层。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差异,强化个别辅导,实现人人达标。
(4)评价激学
因班制宜建立组内、组际评价机制,全程实施多元化评价,做到“堂堂有评价、组组有激励、人人有动力”。
(5)学习单研制使用
课堂学习单,整合学生作业的设计,还应包含学习的方法、组织的形式等辅助自主学习的引导,是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也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要求老师在公开课上全部使用,平时个人常态课上鼓励使用,也可以结合作业本,简单使用。经过实践,让学生即使课堂上没有老师,也可以自主学习。
(6)教学流程
先学:
即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先学”要求(或提供“先学卡” ),学生根据“先学”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并完成有关练习。教师在“合学”环节前必须准确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合学
即组内互学促学:小组长带领组内同学根据“合学”要求进行组内学习、交流,解难释疑,做好“展学”准备。教师巡回参与、知道小组合学,进一步了解学情。
展学:
即组际交流展示:学习小组或小组代表将组内学习所得、所思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破解学习难点,突破学习重点,实现各层次学生人人达成学习目标。
拓学:
即拓展性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生成紧张拓展导学,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有余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测学:
即检测学习成效:学生独立完成分层检测性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并面批、评价、辅导。教师对检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查漏补缺。
(二)拓展性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要求
(1)早上8点前实施诵读课,采用自由式(时间不作强制要求),学生随到随读。诵读内容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目录》内容,并结合《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的相关内容,教师做好课件,由小老师点击组织背诵。并对学生的坐姿、声调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2)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中午休息的时间段,利用好学校的场地设施,设计学生的写字练习及自由阅读时间,前面10分钟练字,后面30分钟读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
(3)周五下午设计为“和乐星期五”时间,第二、三节开设童乐课程及乐学课程,实施走班选读,由学校特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开设体艺特长、科学实践、基础数学、经典阅读、经典国学等课程,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进行选课学习。
(4)此外一至六年级基础性课程中其中一节体育课为特色课程武术课;一节美术课为特色课程书法课。
(5)周三下午第三节作为和乐课程时间,交叉安排少先队活动课程和综合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6)每天设置两个课间活动时间,上午为广播操、跑操加武术运动,下午为班级单位的器械运动,具体见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五、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评价
学校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不同实施方式,通过巡课听课、教学计划学案检查、主题调研问卷、查阅资料、教学效果检测、成功展示等方式对教师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依据课程实施逐步制定学校的考核方法,结合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法的修订完善,制定课程建设配套的管理、监督、激励、评价、奖励等一系列制度,对教进行分层奖励,促进课程的有效落实,确保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1.学生评价体系图
2.课程评价操作办法
(1)基础课程学习评价
依据不同的学科,采用学业考察、素质检测、作业情况和课堂观察等评价方式,整合学籍评价系统中各学科评价用表,研制学校学生素质评价记录表,每学期一份学生学业评价单。
改革低年级学业评价方法,使用非纸笔化的模块化学业评价方法,研制考试内容,以“学乐会”的活动式的考试方式,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现场确定评价等级。
篇10
《循环结构》案例是广东省佛山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研究活动之“计算思维的培养”的一节公开课。教材内容取材于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二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4节第一课时,并结合石门高级中学机器人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学时为1课时。《循环结构》一课将STEM教学理念融入课堂。STEM教育理念源于美国,其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计算思维,即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程序的顺序和分支结构,对机器人仿真编程软件的使用基本熟悉。这节课较之顺序、分支结构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只上了几节程序基础课,大部分学生用代码编写程序的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难度,笔者对循环结构这一章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用流程图的编程模式进行教学,暂时忽略具体代码,关注算法本质,希望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学习编程的成就感。高中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化非常突出,教师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编程任务,让学生们都能在课堂上“吃饱”。教师在课件上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供他们进一步学习,如提供自主学习的微视频导学材料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循环结构的概念、作用、分类及其在编程中的广泛应用。掌握循环结构中的多次循环(固定次数循环)、永远循环(死循环)和条件循环的区别和应用。学会综合利用循环结合顺序和分支三大结构编写机器人行走等一系列的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类比的方法去应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能正确运用循环结构去解决机器人行走等一系列应用问题。初步体验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程序设计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编程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循环结构中条件循环的执行流程及编程应用。
难点:循环结构的灵活应用。
整体思路
本课先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机器人问题出发,教师演示灭火机器人灭火和扫地机器人回家充电的情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机器人是如何搜索到火源和充电器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教师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将循环结构的知识,按照“什么是循环结构――为什么要用循环结构――循环结构分类――循环结构应用”一步一步地循渐推进。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机器人叫醒程序“闻光起叫”、机器人灭火程序等,让学生体验完成机器人编程项目的成功感。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两段视频,一是我校学生在美国参加国际中学生机器人灭火比赛获得冠军的比赛视频;二是家庭扫地机器人扫完地回家充电的视频。学生看后既感到新鲜又充满疑惑。例如,灭火机器人它是如何自动搜索到火源的?扫地机器人是如何找到充电器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机器人是由程序驱动的,灭火机器人在找到火源前,它不停地重复行走以搜索火源目标;而扫地机器人快没电了,在找到充电器前,它都在不停地重复行走以搜索充电器目标。因此,看似它们在做不同的任务,但程序本质是一样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重复执行行走和搜索目标的动作。而描述这种重复的算法步骤的程序结构,就是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循环结构。
设计意图:机器人问题情境让学生倍感新鲜,富有时代感。机器人的各种走路算法是一个个灵活应用循环结构编程的典型案例。通过机器人仿真编程环境,驱动机器人按学生的意图做出各种反应,呈现效果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学习程序的兴趣。
2.循环结构概念
教师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描述重复执行某段算法的程序结构。它和顺序、分支结构一起组成程序的三大类型结构。教师讲解循环结构的执行流程。
学生聆听并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阅读流程图掌握循环结构的执行流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储备循环结构的知识为后续编程解决问题夯实基础。用流程图的方法讲解循环结构执行流程。通过对比教学法,让学生理解循环与分支、顺序结构的区别。
3.循环结构作用与分类
教师通过分别用循环结构和顺序结构实现机器人走正方形的两个程序的对比演示,引导学生归纳循环结构的作用,它可以极大地减少程序重复书写的工作量。
学生对比分别用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编程实现机器人走正方形的例子,感悟采用循环结构的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形成简练和繁冗的强烈反差,让学生感悟循环结构的优点。
4.循环结构的应用
(1)多次循环
教师讲解多次循环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布置机器人走正六边形的编程练习任务。
学生计算走正六边形转弯的角度(如图1),动手编写和调试程序。学生总结并掌握多次循环结构的编程方法。
设计意图:机器人走正六边形轨迹的程序是走正方形程序的进阶,需要灵活求解转弯的角度,也通过任务的稍微改变考察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梯度,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规律。同时,这里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惯性思维陷阱,很多学生误认为机器人转弯角度是内角,其实是内角的补角。
(2)永远循环
教师演示机器人不停发出叫声并眨眼睛的编程例子的实现方法。
学生观看演示,掌握永远循环结构的编程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编程例子为下面完成的“闻光起叫”机器人叫人起床程序作铺垫。由相对容易理解的永远循环知识点过渡到下面难度相对高的条件循环知识点,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符合其心理认知发展规律。
(3)条件循环
教师讲解条件循环的概念和应用场景,布置学生练习机器人“闻光起叫”编程。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检查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两人分组协作动手编写和调试程序,上交作业。学生观看同学演示。学生归纳掌握条件循环结构的编程方法。
设计意图:机器人“闻光起叫”让学生和“闻鸡起舞”相联系,觉得幽默有趣,学习热情高涨。该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因为条件循环的循环体是否执行涉及循环条件表达式是否成立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会忽略循环条件变量是否改变的问题。学生的整体算法思路没错,但循环体里面常常忘记给循环变量进行重新赋值,以致循环条件在程序执行自始至终都是原来的初值,导致变成死循环或者没有执行循环体的错误。因此,本环节教师先不提醒学生,采用在他们动手实践的时候,允许部分学生犯错,然后通过他们运行程序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再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问题的根源。从犯错中得到经验教训,从而深刻体会到循环条件编程的关键点,也就更好地突破了循环条件应用的教学难点。
5.解决问题――机器人搜索火源问题
教师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的编程方法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算法,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机器人搜索火源的算法。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让学生用游戏表演的方式展示机器人搜索火源的行走算法。
教师展示仿真环境的程序测试效果。
学生阅读课件获得解决问题的算法,观看同学表演机器人行走算法,加深理解。
学生完善教师提供的半成品程序,调试程序和仿真环境测试,提交作业。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综合利用本节课的知识点,解决新课导入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学习成功感。通过游戏模拟机器人行走,加深学生对机器人搜索火源的“S”形行走算法的理解。
6.回顾和拓展
(1)回顾梳理
教师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循环结构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的编程方法。师生一起浏览网络课件学习社区中学生提出的典型疑难问题并进行解答。
(2)拓展提升
教师简单介绍循环结构在其他编程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阅读拓展材料,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课件,及时搜集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开拓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视野,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通过课堂小结和评价,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感悟和提升。
教学评价
为了获得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效果的评估数据,课件设计了学生学习自我评价反馈环节(如图2)。让学生学完这节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评估,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对学生提交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侧面地了解学生哪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从而改进教学环节。教师争取从学生的反馈获得改进建议,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 上一篇:餐厅收银员的工作要求
-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