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宽松氛围;创新活动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只有在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积极思维、大胆探讨、主动解答,激烈讨论和实践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弊病,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保护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敢发言、想发言。如有一道求未知数X的例题:一个数除以4,商为502,求这个数。一般的解题方法是:设这个数为X,则X÷4=502,所以X=2008。而有一位学生却列出了这样的算式:X÷502=4。同学们有的不同意,认为题目的条件已经定好了,4是除数;有的则认为这样列式方法虽然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完全可以的。老师就顺势让大家对之进行讨论,学生在各抒己见中统一了思想,原先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也点头同意了。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宽松、民主,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动脑、争辩的机会,并虚心听取了学生的解析,随后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表扬,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教师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尊重,以及创新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兴趣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单纯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创新的生长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要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甚至萌发创意的想法。

教师采取的主要方法应该是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可以适当使用教具、学具以及媒体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把自己的创新品质带入课堂学习中来。

三、组织动手实践,重视创新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的。数学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不易被学生理解,而要解决这种数学知识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应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做中想,在想中做,以作促想,以想导做。学生通过大胆猜测、提出假设、充分验证,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也发展了自身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注意的是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选的实践活动内容应该是符合小学生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儿童生活的数学问题。

四、确定主体地位,保障创造空间

篇2

一、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树立创新意识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在《新课标》标准下,更重要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更加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积累有用的教学经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一是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观为以学生发展和创新为本的教学观。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发展的能力,要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广阔的空间。如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发现那些数字信息”、“你认为呢”、“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有别的想法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等这些提高学生思维效益的提问,进一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充分、全面的发展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二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扭转“唯师独尊”的不正确观点。素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一种适应所有儿童的教育。教师应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掌握与人的心境、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处于压抑中学习,其内因的门是闭合的,无论你传授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往往是无动于衷,思维是僵硬的,对于知识是半知半解的。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把温暖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随时改变教法,用一切办法使学生处于学习状态之中。

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对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或做,可以独立掌握的,应尽量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对一些较难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逐步获得知识。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点拨、解疑、总结提高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具体情况,通过周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隐蔽的错误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并要求学生根据客观标准,细心权衡一切意见,达到明辨是非之目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深刻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等。另外,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学习钻研,努力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存在,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正确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思维,循循善诱,鼓励创新,让创新思维火花燃烧起来。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方法是兴趣。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更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方式,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维,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是引导的有效性。主动参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是质疑。学起于思,由于小学生是不太成熟的正在成长的群体,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习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例如: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厘米和2厘米后,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在组内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在上述基础上,延伸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长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宽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每一位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为21世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冒国平.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有效教学[J].吉林教育,2010,(06).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切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隧道、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决策,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得爽,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至今教了16年书,但是从出生到现在(2000年)只过了10个生日。大家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一问完,就有学生说:“10岁。”可是又产生了怀疑:老师已经当老师16年了,才10岁,自己都10岁了,老师才10岁,不会吧?究竟老师多少岁呢?正当全班同学都怀着期盼的心情等待老师揭开谜底时,我引入了新课,和他们共同学习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这样教,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快乐中探索新问题、掌握新知识。

二、潜心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教师要更新观念,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微笑面对学生,良言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如教学中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一些激励语言:“你真行!这个见解很独特……”这些尊重、期盼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良言一句终身受益。又如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可激发兴趣、开拓思路。

三、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小学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仍不失为“新发现”,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创造过程,能形成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还给学生“自”,为学生创造一点思考时间、活动余地。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先让学生计算一个圆柱的体积,然后提问:1.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猜出它的体积大约是多少?2.上述的估计究竟对不对呢?请学生根据已准备的材料验证一下。结果实验得出:一个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因为学生已掌握了V圆柱=sh,所以很快推出V圆锥=1/3sh。这个知识是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发现再创造出来的,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不断优化练习设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篇4

摘要:创新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开端,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科技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科技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智能,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科技活动中,必须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科技活动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技活动;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1创新愈识培养的特点

1.1求新

就是“荀日新、日日新、再日新”。求新是创新意识的首要特点,科技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新颖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涌现,求新也是对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1.2求变

创新就要变,变质、变量、变数、变位、变场所、变方向、变方法、变生死、变温度、变形态、变速度、变功能、变软硬、变厚薄、变工艺,无穷无尽,更广宽地开展想象。“变”是学生创新意识活动中最容易体现出来的思维,“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也是科技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变”要遵循合理原则。

1.3求巧

在解题方法上有意识地求巧,巧妙是创造发明永恒的主题。“巧”是创新意识水平的反映,同时往往又是个性素质的反应,科技活动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个性科学素养。

1.4求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奇不有,永不停止地探求世界的奥妙”,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出现。吸引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展,兴趣性是首要动力,科技活动在此方面有专长。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感、问题意识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

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教会学生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学生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评价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要提倡从身边做起,提倡学生科学评价自己和别人,教给学生从独创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角度评价,激励学生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及时评价与调整自己的意识活动进程。 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师扎实地进行教学,丰富学生间接知识经验;开展广泛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直接知识经验。

3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的有小方法

3.1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3.2创新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简称“STS”教育,目前这套教育理论正由国外传入国内,并在一些城市学校中推广。即:尊重学生意愿,重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多样化;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课堂培养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强调价值取向;重视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重视学生科学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3.3创设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3.4l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只局限于在科技活动中才能进行。但这项系统工程的实施却是一个迫在眉急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我国教育的成败和国力的昌盛。

参考文献:

[1]闫小凤.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问题与教育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5

1 营造氛囤

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刨造力。创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成果。也就是说,创造活动既是一种智力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如学生想出一道数学题新解法或提出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创造的成绩,无论大小、正错都要费一番思考,因此。对学生正确的创造.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不正确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更不能说出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可采用延缓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2 提供机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如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时。给学生每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的图形,要求他们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有的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擐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列式时。有的列(长+宽)X2。有的列长X2+宽X2。较多的是把四条访顺次相加。这时可引导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进行相互交流秘讨论,在分析和比较中选出最适合的方法。从而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活的教学知识。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r数学。 欣赏另U人的创造成果.可以刺激学生产生刨新的设想。因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共享他的创造成果。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如学习完乘法的初步知识后,老师出了这样一遵题;4+.4+3.4-4+3,让学生审题和恩考。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很快想出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1)4×3+3+3=18,(2)4 X3+3×2=18,(3)3×5+l x3=18。这时,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受第(3)种方法的启发。又想出了另外的一种方法:(4)4 X 5—1 X2=18。这正是引导学生分析他人的创造时,从中受到启发丽创造的新成果。

3 鼓励求异

研究表明,创造往往是按照集中思维一发散总维一再集中一再发散……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方式进行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集中思维,更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把=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找出最佳方案。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下题:把两个边长为1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一般能做出下列两种解答:(1)(15×2+15)×2=90(厘米);(2)15+15=30(:厘米),l5+30+15+30=90(厘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3)15×2+(15+15)×20从这种解法中:一个学生又想出一种新解法:l5 x6=90(厘米),并说明长方形的长是原两个IE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正方形的宽。最后教师评出最优解法。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傲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立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引导质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百个问题,往往比解决F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需要的只是一些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则是思维活动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逝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教“角的初步认识”时,有的学生认为“角的大小学边的长短无关”。这种说法显然不妥.可以提出疑问:“角的边是两条射线,射线不能度量,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怎么说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呢?”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有的学生提出“大于l800的角是什么“角”?这种勇于思考。提出独立见解的问题,其中蕴含着学生勇于探索和创造的学习精神。

篇6

一、建立快乐和谐的创新氛围

1.师生关系民主

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往,教师由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师者,又是朋友,学生才能感到自己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因而使学生达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望高,思维活跃,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做到表情自然轻松,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群体中,利用体态语言,如赞许的点头、期待的目光、和蔼的态度、赞美的手势等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真挚情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要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很高兴,我同某某的意见基本相同”等等,话虽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小学生中的一员。其次要特别留心班上的学困生,为他们创造能够获得成功与自尊的机会,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设计问题并引导操作

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求异创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与提问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其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任其在自我探索的活动中,激活学生创新的灵感。教师要善于设悬念、置疑问,使学生以疑生趣,以疑激思。引导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亲身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受,体验到获取知识、创造发现、迈向成功的欢乐。

儿童天生好奇,喜欢好问,他们都有那种对问题敏锐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尊重学生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智慧潜力和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充分表现、相互交流、敢于质疑、敢于争论;鼓励个性和独特,包容小学生探索中的错误。教师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将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在宽松民主的精神环境中,自由思考,大胆实践,把学生一时的求新、探索、冲动转化为稳定的心理趋向。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就应努力进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上,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用科学的规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激情引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情感趋向。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关系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一个学生如果对某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追根究底。所以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上课后我用做游戏的方法引出了课题,先让学生说出几个相同的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算结果,两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只算出了两三个题,剩下的题我只瞅了一眼就马上说出了得数,这时孩子又高兴又着急,急切地想知道我是用什么方法算的。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点拨,传统的教学是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创设一定的疑难情境,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独立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更好地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策略

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而对于国家教育而言,也应该实现创新,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是其主要学科之一,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看,教师并未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发挥教育优势。为此,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而提出系列策略建议,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性。首先,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创新,而且敢于接触新事物,对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有利。其次,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培养其养成创新思维,并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对抽象复杂的数学教学知识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如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作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而着手: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其更好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借助互联网,查找名师数学授课的视频,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将新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新鲜感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小学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尽管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固定的,但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针对学生的“1+1为什么等于2”的问题作出有效解答,而并非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能够动脑思考问题,经过思维过程,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深刻,同时有利于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与学生沟通,利用学生的方式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学习,并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思考,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敢于面对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如在数学问题“张红有25元,李丽有27元,共有多少元”中,许多学生的解答方式是25+27=52,但某生却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25×2+2=52”。对此,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用于面对学生的质疑,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同时必须对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表扬。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如在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创建“模拟商店”,对各种物品进行标价,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思维能力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可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正所谓,创新来源于思维活动,而学生头脑处于思维状态下,也可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计算知识内容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出题:35+35+35=?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算法进行计算。如此,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在此过程中,不仅引导小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式而解答数学问题,而且可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培养其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增强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师有必要组织动手实践活动,既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所以,教师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是必要的,如,课堂小练习,课堂互动、益智小游戏等。在“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教具在黑板上画角,并标识角的类型;或者通过小组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角,使学生对其进行测量,看哪个小组以最快速度完成且准确率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便是“玩”的过程,在“学中玩”和“玩中学”,可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因而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有利。

三、结语

小W数学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与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而且可推动教育进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过程中,作者认为,教师可从上述方面着手,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小学数学学科看,为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可能性,教师应抓住机会,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刘富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柳升超.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 创新意识 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

一、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创新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将爱心播撒在学生中间,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感染学生,以优美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唯其如此,才能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民主和谐气氛。

其次,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很多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猜想,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去思考,那么学生就会萌发创新的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只要是思考了,错误也是美丽的,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以宽容的心善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操作,让每个同学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很多同学都是先阅读课文,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要求怎么做的,然后根据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最后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这些同学,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给予其肯定。此时,一位同学提出自己展开的是一个正方形。我随之提问:“这位同学肯动脑筋,不一味相信别人,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么,同学们想想,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同学们马上又动手操作起来,思维也异常活跃起来,积极讨论,纷纷举手作答,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

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到了答案: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动自由,主体意识强,在兴趣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为以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在这种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而且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体验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了自主创新意识。所以说,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摇篮,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挖掘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智力因素,着眼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否有更简便、更快捷、更方便的,答案是不是唯一的,等等。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好可以围成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围成一个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如果按一般方法做题,学生也能够列出式子,得出答案:(8×4-6×2)÷2=10(厘米)。这种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有更巧妙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呢?教师可以从拓宽解题思路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解法,比如试着让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入手去解答。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到另外三种解法:

(1)8×4÷2-6=10(厘米)。

(2)8×2-6=10(厘米)。

(3)8+(8-6)=10(厘米)。

这三种方法解题思路巧妙,应用了长方形、正方形对边相等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不要限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应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提高。

三、适时进行鼓励,增强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业的成功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特别强烈。这种欲望和需求,也是小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的萌发。针对这一点,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和交流的场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应进行延时性评价,不要轻易对学生不同的认识给予否定。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切忌讽刺挖苦,使学生处于学习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之中,保持乐学的心态,在探索研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篇9

教育制度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在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数学的客观规律,挖掘学生潜力,以此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原则

1.兴趣的培养

兴趣培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极为重要,这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折纸,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观察展开后的图形,这时学生自己设计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引出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2.质疑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是从问题的质疑开始的,这种质疑能够让人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感和兴趣,从而激励人为此去探究、解惑。在寻根究底的过程中学习并发散思维,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客观规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教师的疑问情境设置,在课堂中充分地提供答问机会,让学生敢于讨论问题和质疑问题。

3.思考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向去看待问题,所以对思考的培养是数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方向来对同一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

4.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对新鲜事物极为好奇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极为敏感,加上小学生的思维都比较单一,所以在加强培养学生思维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我在讲“升和毫升”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1毫升和1升的量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实际测量,不仅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抽象概念的理解以及换算进率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相关内容

1.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对于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取向,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取向。例如我在讲“观察物体”这一部分内容时,先播放了“盲人摸象”的视频,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得出了盲人所摸到的只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从而引出课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情境创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能够产生足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思考、创新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即使学生的想法异想天开也不要批评和讥笑,反而更应对这种行为给予高度的赞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还要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班上分成几组来进行数学竞赛,胜者给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去体会学习的乐趣。

3.创新意识的培养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已从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现在更讲究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将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以适应目前的教育情况。应将曾经的填鸭式教学转换为细小型教学,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部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将这些细小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想象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的想象力有直接的关系,创新意识强的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比较丰富的。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只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无法有效的提高创新意识培养的效率,根据学生的单纯思维和好奇特点,可以将逻辑思维培养和想象力培养同时进行。如小学中的乘法是在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从而有了乘法口诀表。再培养学生从加法向乘法转变的逻辑思维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除法的想象,是否可以利用减法来进行等,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教师情感教育和创新教育

1.情感教育

每个人都具有自尊心,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对于小学生幼小心灵来说,他们更需要教育者的照顾和温暖,在教育中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和滋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多采取鼓励措施,给予学生更多的呵护和照顾,让他们在爱的课堂中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只有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才能进行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2.创新教育

上文中描述到要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其实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不仅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模式上和教学理念上都应进行创新,以满足目前的教育需求,这样才能根本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或者聘请知名的专家来校进行友好学术上交流等,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在各个方面同时进行努力,才能让小学数学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四、结束语

从上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努力,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教育工作。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个层次齐心协力才能够达到。对于老师来说,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泽仁卓嘎.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意识[J].民营科技,2010,(10):52.

[2]王剑平.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科海故事博览,2011,(9):61.

[3]李海娟.营造积极参与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探讨[J].读写算,2010,(23):64-65.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面临严峻挑战的世纪,各行业在新时代下都需要创新。教育行业也包括在内,只有改革教育形式,创新课程模式,将素质教育推向各层次的教育之中,才是教育发展的最好出路。由于小学生好趣、好奇、好异,蕴藏着极强的创新潜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合适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否则也是一种伤害。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发展智力的主要时期,经调查分析,人脑从开始发育开始,到6、7岁左右时会达到1.28kg,到12、13岁时会发展到1.4kg,几乎成为成人的脑种类,并且大脑的容量也几乎达到成熟阶段。若从人的思维分析,根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调查表明,人的思维和心理发展一般划分几个阶段,而处于小学阶段即7至12岁的儿童是具体运算阶段,且该阶段的儿童处于思维过渡阶段,从形象化开始向抽象画过渡,因此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脑和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

2.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中有关素质方面的教育重点内容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即利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导向,采用最科学的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发展学生的创新实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用不同的思维理念得出创新的想法和结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对教育学生学会形成自我意识,学生只有对事物有着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才会有所创新和不同。有了意识,思维就会在任何可能的时间和地点去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大脑综合判断而得出新的成果。

二、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1.培养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教育仍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着,即教师依靠传统教育理念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教育以教师为主,教师好比知识的代表和权威,学生只有靠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自我意识,只有得到和教师一致的结论和答案才算合格,学生好比是教师和书本的奴隶。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完全扼杀掉了,学生没有自我学习和创新意识,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对教师和课本唯命是从,教师和课本如同学习的一切。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得不让人担忧和顾虑,并且这样的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只有将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对教育方式和方针进行转变,让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给学生以新型的学习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国家新一代的人才和栋梁,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新时代下的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明确教学目标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创新意识并不否定原来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给予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科目之一,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便是创新能力,只有将创新理念深化到小学教学理念之中,才会有助于完善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明确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理念,并根据此项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创新的内涵制定新型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如下表1-1所示。

项目 目标

创新意识

好奇心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求知欲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

质疑精神 敢于质疑问题题

批判精神 敢于逾越常规,对结论或结果敢于想象、猜测测

表1-1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目标计划表

3.激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此项标准进行适当的开放性授课,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和思考,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的锻炼和形成。比如在讲解有关圆面积的课题时,笔者设计一道练习题如下:给定一个正方形,其面积为10cm ,问题:试求圆半径为该正方形边长的面积。一般学生都会利用惯性思维,先求出所求圆的半径,再进行求面积的过程。但是给出半径的平方即正方形面积为10cm ,若从这里求圆半径的话,是超纲内容,这也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求出答案。但对于个别思维独特的学生,则会根据求圆面积公式思考,直接将正方形面积作为半径平方带入求圆面积公式,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的练习题就会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直觉思维。

4.将生活带进数学课堂

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的应用,比如水电费的比例分配、购物等问题,我们在购物、旅游以及工作中都包括这数学知识,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刺激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小 结

当代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思维理念,拥有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理念,以培养出经得起新时代考验的新型复合人才,才是小学教师所应做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当代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13

[2] 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