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专业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技术专业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篇2

作者:马超 蒋一婷 徐桂娟 郑彩霞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为两翼,以第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第1课堂与第2课堂2个渠道的融合,以及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3个层次为一体。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2个班,在校生人数维持在每年260人左右;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质量逐渐下滑、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大环境下,仍然保持了招生录取分数位居全校前3名和95%以上的就业率。但是,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增加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仍应成为生物技术专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笔者在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进一步明确、细化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大学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的体现[2]。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林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林业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工作的龙头,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建设特色学科是林业高等院校加强办学特色建设的关键;而建设有林业特色的学科就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抢占学科制高点,注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3]。目前,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几百所,如果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缺乏自己的特色、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侧重点,那么所培养的毕业生就难以在众多的相同的专业人才中占得就业先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主,另外还设置了一些专业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基本上是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普遍采用的模式,没有体现出林业行业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与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相比,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环节等方面,均大同小异,差异不超过15%。因此,建设体现林业行业特色和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应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树木花卉育种生物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同时还拥有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5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和细胞生物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可见,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具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并有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把“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方向能够充分反映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研特色和行业特色。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细分为“林地资源培育”和“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2个专业方向,其中“林地资源培育”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遗传育种相关的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培育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以与林地食用和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为主,如开设药用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药剂学、生物药物学、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化学等,侧重于培养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实用技术的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特色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选修课程,并尽可能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系统化,切实体现行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例如,可以借鉴复旦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选修课体系,其系统地开设了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制药、药物分析方法与应用、新药研发概论、药物遗传学、药事管理学、药学文献检索、药用微生物学等30多门与药学相关的选修课,充分体现了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药学”特色。

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重点课程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4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自然科学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生物技术专业规范而设定的,各个高校基本大同小异,所以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成为体现专业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由于没有确立明确的特色培养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度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且不断地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希望课程体系能够涵盖本科毕业生就业、考研可能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例如,由于生物制药领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所以为学生开设了生物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分析技术、药政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参考药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对“如何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背景相融合”“如何体现出与药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区别”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显然,单纯地开设生物制药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完全照搬药学院等其他院校相同课程的教学大纲,是不可取的,也无法体现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目前,林业系统,尤其是林业基层单位,对林地药用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缺乏具有林业知识背景、熟悉林地药用资源、具有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制药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将生物制药技术方面的课程,如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化学等课程,与“林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专业方向紧密结合,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与生物制药技术相结合,才能使生物制药技术落到实处,并使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充分体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除了精简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要突出重点课程。选修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而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被压缩。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大学3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学时就达414学时,再加上选修课的学时,总学时可达500学时。这意味着1个学期的开课数量超过10门,学生每天至少要进行6学时的课程学习,由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所开课程往往存在内容重复或相互重叠的现象。例如,生物制药课程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等课程就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基因工程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细胞工程课程与细胞生物学课程之间也存在部分内容的重复。因此,笔者建议,要精简课程体系,协调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突出重点课程和课程重点内容,强调课程特色,以降低课时总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

加强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衔接为了强调化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对这类课程的修读学分做了硬性规定,如化学类课程不少于13学分,数学、物理不少于8学分,计算机类不少于6学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基础学科尤其是化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20学分的化学类课程(含实验)、8学分的数学类课程;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4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2学分的数学类课程。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规定学生需修读18学分的化学类课程、11.5学分的数学类课程,且学生修读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全部学分需达到37.5分,占全部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4%。这使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学第1、2学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了。但是,遗憾的是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似乎正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死角。由于这部分课程均由理学院等外院教师负责讲授,而授课教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需求缺乏了解,教学内容大多拘泥于讲“试题”和“公式推导”,侧重于推理、原理讲解和逻辑分析,缺乏案例分析和应用,更缺乏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课程(共计11.5学分),学习时间分别安排在3个学期,但最后的结果是当在专业试验课程中面对简单的试验数据时,却鲜有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统计学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t检验和F检验都不知如何运用。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应该加强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这些课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内容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布局由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占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所以很多高校将这2类课程放在大学第1、2学年集中开设,而把专业课主要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然而,在大学第3、4学年,学生面临着来自考研、出国深造、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就业、毕业设计和科研实践等方面的压力,难以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因此,笔者建议,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要打破目前的这种条块化课程分配格局,将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分散安排在大学的4个学年里;将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以及专业引导性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的第1学年,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大学第2学年;同时将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尽可能安排在其他选修课之前。这样,学生既可以尽早接触专业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可以提高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第3学年专业课学习的压力,提高对专业知识尤其是其他选修课程内容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此外,在课程安排的细节上,应该认真考虑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例如,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就有些不妥,应予以适当调整。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工程类课程的“工”科内容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的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工程类必修课以及蛋白质与酶工程、生物制药等选修课程。然而从课程教学大纲来看,这些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适当搭配了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但几乎没有工科方面的教学内容。这势必造成学生对生产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试和生产车间实际操作环节中缺乏相应的生产设备维护、维修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对现有的工程类课程,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增加工艺学、设备、化工原理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讲授比例;同时开设1~2门工科类基础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工科基础知识。

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规范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因此,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科研素质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均采用撰写论文或者综述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如何查阅文献、引用文献、撰写论文,有些学生到毕业都没有真正了解和掌握。在很多学生头脑里,撰写论文似乎就是百度、谷歌搜索外加复制、粘贴的过程;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不是全文照搬,经过适当拼凑加工就不算论文抄袭,更谈不上对论文所引用、参考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入校之初,高校就应该开设“文献检索”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中英文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文献的引用规则以及撰写科技论文的专业规范和学术道德。例如,浙江大学开设的“生物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复旦大学开设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都颇有实用价值,值得借鉴。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查阅文献的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生物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集合为一个模块,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在大学第2学年开设。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合并、联合办学、共建等已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主题。过去条块分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在被条块结合的体制所取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林业行业性高校,做好行业性与综合性的融合工作将有利于丰富林业高等院校的内涵、增强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力、提高林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4]。2010年,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2006级)考研率达41.82%、就业率达94.55%,应该说又是成绩卓著的一年。但是,挑战依然存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仍不容忽视。通过明确、细化专业培养特色,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布局,加强课程间的衔接,适度调整理科、工科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加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术道德的规范,可以使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为科学、特色更为突出;可以进一步突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林地资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领域的专业特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为我国林业领域培养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生物技术实践技能的林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篇3

一、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一)开展专业现状调研,找准各环节切入点

从生物技术专业定位现状、培养方案开发现状、课程建设现状以及校企合作四方面展开调研,每项调查由专人负责,撰写详实的调查分析报告,找准每一环节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见图 1)。

(二)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制定专业建设目标

建设思路: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分析入手面向地方,立足学校资源优势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群及所需技能与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所需知识技能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建设的设计体现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目标以专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学习情景以企业环境再现为基础,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多方评价。达到目标:以利用生物技术提升改良传统畜牧养殖业为方向,校企共同开发与构建适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需求重组优化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组织教学,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机制,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以此推动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质量高,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强辐射和示范作用的专业。

二、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定位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6]。经过广泛的专业调研,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定位为:立足河南省畜牧业资源优势,依托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环境优势,利用生物技术提升改良传统畜牧养殖业,培养具有分离纯化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生物制品生产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四大专业核心技术,能够面向动物生物制品生产和动物疾病生物诊断等岗位生产一线就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构建“44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在一定的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怎样培养人才”两个根本性的问题[7]。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职业素养形成规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构建了“44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4”是指四层接轨,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接轨、技能培养与岗位标准接轨、素质培养与岗位素养要求接轨;第二个“4”是指品德培养四阶递进,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从感恩教育、诚信与敬业教育、责任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四层次逐步展开;“2”是指双向互动,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见图 2)。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8]。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

1.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分析

基于调研的成果,分析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剖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方法等信息;对所需知识进行优化、序化,确定专业岗位所需技能(见图 3)。

2.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具体载体。确定课程内容、研究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9 ]。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以“公共基础 + 专业基础 + 专业能力 + 品德培养 + 能力拓展”五教育模块课程体系(见表 1)。

(三)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与抓手,我们始终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课程体系趋于动态、多元。

1.开发课程教学内容

与企业合作,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构建课程学习情境,下设若干工作任务,围绕岗位技能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学指导书的编写。

2.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组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导,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引入企业培训形式和竞争机制、模拟再现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探讨、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召开工作反馈会,进行小组间、成员间的自评与互评,形成竞争机制;以课程学习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成立课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

3. 建立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就业的专业共享资源库

建设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网站,包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专业技能模块,实践知识问答,视频、图片资料及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内容;建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建设了“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动物生物制品技术”2 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免疫学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建设了毕业生资源库,可以帮助生物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网上进行咨询、交流;以建立学校合作发展联盟为契机,加强行业企业资源库建设,为充分利用校外办学资源、加强产学合作提供信息保证,实现了技术教育的网络互动。

4.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模式

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载体,更是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作为课程基本考核标准;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本位,考核模式体现“四个结合”,即技能评价与品德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四)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10]。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企业、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为理念,多元化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了校企合作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一,针对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分别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 5 家企业建立实质性订单培养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管理;合作开发课程、共同授课,有效破解了学生实习就业难题。第二,针对学生品德培养,与郑州天宇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天宇品德班”,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第三,灵活调整教学时空,结合企业季节生产,给学生搭建生产实习锻炼平台,2009 年生物技术专业 110 名学生参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期 5 个月的甲流疫苗生产;同时与行业企业结合,针对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专题调研活动等。第四,学校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校企互聘互派,创建了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12 个。第五,与郑州天一高科、广州瑞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动物疾病生物诊断实验室,提升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专业定位明晰,立足地方、依托校情,围绕动物生物制品生产和动物疾病生物诊断展开教学改革,形成学校办学集群优势;把学生品德培养分层次、分阶段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彰显专业品德培养特色;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开发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彰显专业职业特色。

(二)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生物制品技术”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开发了《生物检测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实训教程》《动物生物制品技术》等校企合作教材 5 部;获得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7 项;发表教研论文 13 篇;2010 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被遴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层次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06 级、07 级、08 级三届 9 个班 516 名学生中试点,同时把形成的经验及时在本专业 09 级、10 级、11 级学生中试推广。实践效果表明: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一次性对口就业率由 61.5%增至81.6%,订单培养学生企业录用率达 92.3%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由 72.8%增至 95.1%,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四)成果的应用推广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应邀先后在全国高职生物技术专业研讨会、全国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做专题报告,同时也应邀到部分兄弟院校开展成果经验交流。此外,成果所形成的教研论文、校企合作教材、共享性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展了应用的范围,使该成果不仅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了辐射和示范作用,而且对其他类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38-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这已经成为地方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风向标。学生就业状况好坏也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品牌创立的高度与创新的深度。因此,如何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的规格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我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和产业规划支持生物技术的发展。面对机遇,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

然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范围不断向多领域扩展,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专业设置上,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调研论证不够深入,专业定位不准确,涉及领域过宽;学校间缺乏特色与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效益不高;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实际严重不符;学生职业素养较低,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等问题。企业缺乏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又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总之,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对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山东职业学院2005年开始设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011年被遴选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点建设专业。在深入调研分析区域生物技术行业背景的基础上,以服务地方经济、对接产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开发课程体系构建为突破口,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内容如下:

1 继续开展“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与产业对接,遵循教育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将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三个阶段。通过深化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使学生由“新手”转变为“职业人”。

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按照生物制造行业职业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同时以项目、任务等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实施教学做一体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岗位有所认知,使其成为基本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新手。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多岗位轮岗,工学交替,配合多学期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工学有效融合。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教”,强化专业理论,提升专项技能,对课程中的综合实训模块和部分需使用高档仪器的实训项目则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由基地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职业素养,使专业技能“熟练”,使学生实现新手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学生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做“师傅”,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学生在校外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按企业流程和标准完成岗位工作,工学融为一体,重点强化学生解决生产现场问题和优化生产过程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实现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2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学训交互,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推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实施任务式实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在仿真的教学环境,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根据学生顶岗岗位特点,做学一体、做教一体,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与三个不同阶段对应的教学模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3 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中心,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为了适应“学训交互,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轮岗和顶岗,根据合作企业生产周期及企业兼职教师工作特点,灵活设计学生校内学习时间和企业生产性实训时间。在企业生产旺季组织轮岗实训,淡季集中进行校内课程教学。

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学习,并进入实训室,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为主,渗透专业核心能力;第3、4学期完成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模块的学习,并进入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以专业核心能力强化为主;第5、6学期安排学生到紧密合作企业进行10个月以上的顶岗,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养职业素养,在学生岗位能力实现阶段式增长的同时,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利于企业选择优秀学生就业。

4 对接行业企业,构建符合岗位任职要求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研讨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生物技术人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内容与实训项目,编写特色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使专业与产业对接。

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生物产业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同和专业课程。例如,济南高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生物医药确立为主导产业,以龙头医药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为满足生物医药人才需要,我们增加了生物制药技术等课程;并及时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实训项目,为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奠定基础。

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按照“企业调研-专业定位-岗位分析-归纳岗位任务-提炼岗位能力-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的步骤,以生物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为导向,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参照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设计十多个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基本素质培养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模块”的课程体系。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强化了能力培养,开发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共育人、共发展,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变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与社会需要,不断积淀凝练专业特色,提升了办学竞争力,彰显差异化办学,全面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2] 王永芬.就业导向下高职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3):75-79.

[3] 王金洛.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20-22.

[4] 葛郢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5):23-24.

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技术是一门宽领域、基础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除生物学外还与食品学、医学、药物学等相关的学科联系密切。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专业[1]。培养体系已较成熟[2]。但由于毕业生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限制了该专业的发展。衡水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对原有模式进行更新和完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科专业始建于2003年,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现设置了食品营养与检测和发酵工艺2个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地域优势,围绕服务面向地方定位,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和实习教学的方式及内容,探索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1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依据地方经济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色课程。如与衡水老白干相关的课程,《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大实验》、《发酵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和《酿酒工艺学》,与衡水湖相关的课程《湿地植物资源学》、《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湿地生态学》、《水质监测与评价》等,在第二学期增加了行业市场调研见习课,同时加大课程群的建设力度,丰富课程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并开发网络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为主,理论课向讨论式、案例式转变[3]。

1.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2.1实验教学实验课增加创新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在制度保障上,除了确保教学经费外,还须在教学计划制订上保证足够的学分,建立适合的考核制度,避免实际操作形式化。1.2.2开放实验室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开放,其他实验室根据学生预约情况定时开放。本专业不断加强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保证充足的实验条件、实验时间和实验经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4]。1.2.3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生物技术的专业设置为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每学期末都有1周的实践教学,第七学期为专业实习。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在实践过程中,独立完成任务。根据地域优势,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如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葵花药业集团(衡水)得菲尔有限公司、衡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根据各单位管理的不同特点及对工作人员的需求,建立短期与长期两种实习基地,聘请基地人员参加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1.3考核导向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考察应注重对能力的考核,是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结合。比如学生实习期间,应由所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评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习日志、报告按比例综合打分。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要发展,加大以学科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根据学科的发展,我系积极从国内外招聘优秀博士、博士后充实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现生物技术专业共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百人计划教师1名,省级青年拔尖人才1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4名,具有副高职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1.2%,博士占23.3%,硕士占62.8%。

2.构建“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基于本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改革,形成了“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一中心”———以创新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善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创新能力,能在相关领域的生产和管理岗位上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2.2“两轨道”———理论学习和实验、实习、实践学习双轨并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在坚持基础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术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并构建不同的选修模块。实验课程更多地围绕衡水老白干和衡水湖、养元饮品等地域特色增加专业实验内容,将实验与科研、生产等密切联系。双轨并行强调的是理论课和实验、实习、实践课两轨之间强大的互融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单轨独立运行,就割裂了理论与应用的联系,就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3“闭环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环节都一直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理论教育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及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限选模块。实践教育包括生物技术行业市场调研、衡水湖动植物资源调查、烟台海滨动植物实习,生物技术专业见习,生物技术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作品等。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闭环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大一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依托实验室开放的平台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训练,还依托第二学期的行业市场调研见习课进行行业市场调研,首先建立了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感性认识,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边理论学习,边实践。最后通过专业实习,让学生深入工厂的实际工作环境,巩固学过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就业奠定基础。

3.结语

衡水学院正处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历史时期,生物技术专业“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更符合衡水学院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服务区域经济的定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不断充实和延展“一中心、两轨道、闭环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模式,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明显增长,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明顺,柴军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52.

[2]徐彪,张海燕,王建明,等.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4):81-83.

[3]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篇6

一、实验教学形式的选择

随着生物技术实验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验教学形式也要跟紧改革,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也要进行实时更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验内容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增设综合性实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分篇章进行的,各个知识点相对来说仅仅横向或者纵向学习,缺乏系统性综合联系。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理论知识纵向与横向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系统、灵活地掌握实验技术与手段,如在基因工程实验中选择DNA重组技术实验,该实验的动手操作特别多,涉及的方面也较广。如合成DNA链变性、退火形成双链,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DNA,琼脂糖凝胶分离大、小片段,凝胶回收,连接成重组体,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筛选等,通过学生的自学及动手操作充分了解、掌握DNA重组技术的意义及应用。2.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设计性实验的设置,在系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涉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出当前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思路,把自己已掌握的实验原理与技能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方案,经导师及相关专家认定可行后,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对于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科学面前没有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学会尊重实验结果,客观的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是一个研究人员基本的素养,通过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培养,改变当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认识,在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希望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得以突破。3.增加专业实验课。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专业课程在农、牧、渔、园林、工业、环保、医药、食品等众多行业中广泛应用,然而当前很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如蛋白质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导致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脱节。为此,需要足够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因工程的应用可谓是“处处留痕”。现代临床中许多药物如生长素、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等都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同时在农业方面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应用,比如抗虫棉、抗高温水稻。而我们食用的多年传统的酸法水解工艺的味精也是利用酶工程中的双酶法糖化工艺取代。我们日常所食用的饮料、酱油、乳酸、啤酒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的产物。在实验课程设计中应尽量包含以上工艺,甚至开展兴趣小组,激发学生深入研究以上工程技术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拓宽实验原理理论知识。尽管操作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环节,但掌握实验原理的理论知识是正确操作的保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引导的方式讲解实验原理,让学生明白实验的主要内容以及结合原理,让学生理解及掌握实验操作的设计思路,并能预测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杜绝“灌输式”和“绑架式”教学,学生的操作和结果不能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和认定方式给予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求知欲望,学生积极的思考状态是我们要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始终维护的精髓。通过拓宽实验原理,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思考,维护协商积极的思考状态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2.创造实验操作机会多分组。每次实验的开展所用到的仪器设备为2~3种,但实验室的人数却有25人左右,因为实验学时的限制,往往不能保证学生一人组进行实验,需要多人合作,而此时有些学生借此可以不做或者少做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主动培养。生物技术真是一个“烧钱”的专业,所用实验仪器设备价格高、器材耗损大、试剂昂贵,为增加每生的动手机会,除了现有的实验室把整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使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外,还单独增设了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充分、认真、仔细地自主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尽可能提高锻炼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放实验室管理

篇7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6岁(1989年6月16日)

居住地:贵州

电 话:187********(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

公 司:XX制药集团

行 业:制药/生物工程

职 位:项目负责人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植物生物技术专业

学 校:贵州师范大学

自我评价

熟悉生物新药开发流程,精通基因克隆,文库构建等分子克隆技术,以及常规蛋白检测手段;熟悉蛋白纯化和细胞培养相关技术。熟练查阅相关专业资料,熟练应用电脑办公软件以及生物相关的软件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及试验能力,善于独立思考、钻研。本人愿意可从事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检测工作、食品检测工作,亦可从事生物技术和显微技术的工作。希望能通过相关的工作更好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制药/生物工程

目标地点: 江苏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项目负责人

工作经验

2012/11—至今:XXX制药集团[ 2年]

所属行业:制药/生物工程

企业技术中心 项目负责人

1. 负责XX抗体的人源化改造,包括抗体XX文库的设计、文库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菌株筛选;

2. 作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XX抗体人源化改造”项目,包括上游策略设计、抗体XX的亲和力成熟、构建XX表达文库及筛选;

3. 负责XX和XX两种仿制药的XX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构建多种调控体系下的表达载体;

4. 进行项目研究报告的书写,以及项目负责人的定期项目报告与项目小组讨论;

5. 实验涉及DNA提取,XX,XX,转化,测序结果分析等;

2011/7—2012/11: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年4个月]

所属行业:制药/生物工程

技术支持 生物试剂技术支持

1. XX抗体人源化改造项目中,目前已成功筛选到高亲和力的人源化抗体,亲和力相对XX提高两个数量级,专利在申请中;

2. 作为项目负责人,在“XX抗体人源化改造”项目中,成功完成抗体XX区亲和力成熟,得到独有的XX序列,亲和力相对于XX提高两个数量级;

3. 仿制药项目中,目前已确定较高表达量的调控体系掌握officeproject软件的使用,实现项目规范化管理;

4. 协助解决公司其他同事的项目难题,保证项目进度按计划进行。

教育经历

2007/9 --2011 /7 贵州师范大学 植物生物技术专业 本科

证书

2009/6 大学英语六级

2008/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8

关键词:超市;零售业;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创新

一、中国连锁超市零售业人才的缺失及原因

连锁超市零售业市场捋城掠地,而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但目前,中国零售业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专业化人才极度匮乏。业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只占3%,大大低于其他行业水平,其中熟悉采购、陈列、配送和生鲜食品(经营)管理等中层管理的人才更为缺乏。连锁超市零售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尚处于摸索阶段,不少管理人员从其他行业转过来,不太熟悉国际连锁超市零售业通行的管理方式,虽然经过近10年的实践,许多连锁超市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营运体系,积累了许多适合于中国特点的经验,并培养和造就了一些连锁超市的管理人才,但是对于整个连锁超市零售业对连锁管理人才的需求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在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下,很多连锁超市企业采取“强挖”的方式解决人才缺乏的燃眉之急,导致零售业企业管理人员每年流动率在20%左右,零售业人才市场硝烟弥漫,国内外零售连锁企业陷入人才之困。

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开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经验丰富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及高素质员工的严重缺乏影响了我国连锁超市企业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连锁超市零售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造成目前中国零售业人才紧缺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外,关键在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明显的滞后,人才的培养也滞后且不配套。迄今为止,我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仍然没有开设与零售业对口的连锁经营管理等相关专业,在高职高专尚有几家院校仅举办订单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且多数高校商学院、经济学院熟悉连锁超市零售业的师资缺乏,教学内容陈旧,使现行各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一般还需要3年左右时间重新培训,熟悉业务流程,并花费该员工年薪的1/2的培训费。可见,现有的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不太适应当今超市零售业的发展需要。

二、基于现代超市零售业的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的创新

生鲜(经营)管理是超市的立业之本,是超市竞争力的核心,是超市发展的灵魂。超市生鲜食品(经营)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极度匮乏,是影响超市生存及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超市生鲜食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现代超市零售业需要的,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具有职业意识和团队精神,忠诚于企业的熟悉采购、陈列、配送和生鲜食品(经营)管理等的应用型中层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原因,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遵循“紧贴市场,培植特色,服务地方,适应社会”的指导思想拓展专业空间,基于超市零售业发展需求,从2005年起与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为“中百仓储”订单培养“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次年,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公司、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IGA中国三方合作深化,共同创办IGA中国零售学院,通过引进IGA优质课程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零售业人才,满足IGA中国成员在快速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学生在获得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证书的同时,可以获得IGA中国零售学院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方合作订单打造“中百仓储”人才梯队;学生从进入中百仓储订单班的第一天起,即成为“中百仓储”的准员工,提前获得就业“准人证”。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学院、行业、企业三方合作及IGA中国零售学院的诞生,基于现代超市零售业的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创办,其宗旨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零售业人才”;是根据市场需求、行业特征、经济规律培养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后援团队;是发挥和共享资源优势,创建“校企连姻,订单教育”的新型育人模式。

三、基于现代超市零售业的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

基于现代超市零售业的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订单人才的培养,学院与订单企业――武汉中百仓储密切合作,从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共同监控教学质量方面实行了“四个共同”,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方法及其运行机制。

成立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食品生鲜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的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把超市零售业生鲜管理岗位的职业素质、技能要求、工作过程与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将生鲜管理职业的入门和概念性知识、职业关联性知识、职业功能性知识、专业系统化知识融合在公共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模块中,增设企业课程模块,如《中百企业文化》、《中百员工手册》、《职业道德》等。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纳入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将现代零售企业优秀管理理念和企业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生鲜管理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型教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订单培养的那天起,就建立现代零售企业概念,了解、认识、学习中百仓储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行为等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学习中百仓储企业家精神,将校园文化与中百仓储企业文化相融合,使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必然选择,它也为订单人才培养、校企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基于现代超市零售业的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的创办是一项崭新工作,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走出去、请进来”,从连锁协会、中百仓储企业聘请技术、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求专任骨干教师深入中百仓储,

了解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专业订单培养所对应的职业,必须进行“企业调查”、“职业调查”,到中百仓储参加专业实践,了解职业岗位能力,熟悉工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能力。与中百仓储企业联合培训专业课教师和专任课程教师,建设特色鲜明、技能突出、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校企融合、产学互动、工学结合”开展食品生物技术(生鲜管理)订单培养教学模式改革。“中百仓储”的老总亲自参加开学典礼,主讲企业《中百创业之路》,人力部门经理讲授《中百员工手册》、《热忱待客》等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百仓储”的企业价值观、“中百仓储”的企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中百仓储”企业的社会责任、“中百仓储”企业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创新、“中百仓储”企业行为规范与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等;使他们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诚实做人,踏实做事,锻炼自己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实验教学体系 培养模式 探讨前言

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1998年才正式列入教育部专业目录。由于它与人类的生老病死、日常生活、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成果产业化发展均息息相关,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从生物技术专业设立之初,社会即对该专业寄予了空前的热忱,高校也表现出极大的办学积极性。如今生物技术专业设立已有十几年了,该专业的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对于普通高校,如何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如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要求的演变,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我们急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2]。

生物技术专业的多门专业学位课程均为生命学科的主干课程,因此,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随着生物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被打破,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急需探索出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3,4]。我校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的复合性、创新性能力为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是一个以理科为主的研究教学型学院,成立于2004年3月,目前仅浙江省就有15所院校招收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如何通过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来突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使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就成为我们专业办学的基本出发点。学院以“高起点、高素质、培养高端人才”为建院原则,科研教学力量比较雄厚。依托于我院比较雄厚的科研力量,建院至今,我们一直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主要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通过了七年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对我校生科院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一下初步的探讨和总结。

1.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院的主要人才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和全面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学现代实验原理及技术;具有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生物技术及相关基础学科的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在工业、医药卫生、食品、农、林、牧、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模式

2.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增加综合性实验比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始终坚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独立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原有的重复性和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在教学培养计划中的比重。例如:我们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去掉了验证性实验“细胞膜的通透性”、“植物细胞骨架的观察”等传统的实验内容,将“细胞的传代培养”、“细胞融合”、“细胞的冻存和复苏”和“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等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大实验,该实验综合了多个知识点,不但让学生从细胞复苏、传代开始学习细胞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验技能,并将学生自己培养的细胞用于下一步的细胞凋亡检测实验中。改变以往实验材料完全由教师准备充分后、学生简单重复验证的状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同时我们在实验安排上,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除了注重高效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外,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保证实验开出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科生科研活动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举措,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充实和完善了学校既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行动计划活动体系,又对充分提高学生科研兴趣,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良好的学术之风、学习风气,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应用型的人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5]。

2.2.1结合我院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自2004年建院开始,就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计划的构想,并付诸了实践。我院在师资力量、科研和设施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师生比例较低,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学生的培养需求。在实施过程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形成了教学与科研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用“3+1”和“4+4”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一年级就可以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通过与老师之间的双向选择进入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的天然药物、生物制药、肿瘤治疗和重大疾病相关蛋白质等专业方向实验室,并针对个人的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用准研究生方式培养应用研究人才。即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文献查找、阅读和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起,直至能够自主立题、设计、实施和完成毕业论文相关的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缜密的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不断提高,达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突出人才专业特色的目的。

2.2.2通过科研项目立项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

“挑战杯”是我院本科生科研实践中最关键的活动之一,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科研精神。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答辩。我院作为全校性的科研发展重点优势学院,为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浙江省科技厅、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了“新苗人才计划”,每个项目可得到5000元至8000元的科研扶持经费。在参与这样的科技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意义重大。此外,为营造学院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学院特设立学生科研立项基金。目前已有多项本科生课题给予立项并资助。

目前我院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已有五年的时间,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科研人才不断涌现和科研竞赛屡创佳绩上。2008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上我院获得二等奖一项。2006年开展新苗人才计划至今,我们学院已经有10多个项目获得5项经费资助。在浙江省首届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技能大赛中,我院派出的4位学生均获佳绩。此外,我院还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辅助措施,例如:全面开放实验室,配备专用实验办公室、实验设备;安排一批科研骨干、学科带头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科研兴趣,以科研促进良好的学术之风、学习风气的建设,使学生成为受欢迎的应用型的人才。

3.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校专业实验室和本科生基础实验室对本科实践教学全面开放,这无疑在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实验教师的指导等方面增加了负担。为了鼓励相关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积极性,学院除了保证教师在本科实验教学方面的教学基本工作量外,在教学工作量年度考核中,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在工作量认定方面也给予了适当的补偿。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指导教师在精力和研究经费方面的负担,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教师自己从事的科研课题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题,然后以教师指导为主,研究生指导为辅的方式作为主要的运行模式,这样将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本科生在教师科研课题中所从事的基础性实验工作对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结语

在普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中采用新模式是革新传统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目前这一尝试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尽管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于今后我们进一步完善,但该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优秀的生物专业人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索和尝试。

项目基金:本文由浙江理工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JPKC1016)和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项目(YKC-Z10008)共同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王世贵.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34-35

[2] 鄢高翔.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规模与质量关系的研究[J].生产率系统,2002,3:35-37

[3] 曾虹燕,刘跃进,张小云,冯波,张继红.地方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274-276

[4] 卢碧林,张敏,毛治超,赵红静.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06,(4):59-61

[5] 郭祥群,洪艺敏.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3:5-7

篇10

1.生物技术引领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

生物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具体而言,生物技术包括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人类染色体破译、水稻基因组测序、破译老鼠基因组、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干细胞研究、生物技术在病毒检测及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克隆技术等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保、食品、化工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1997年为150亿美元,2000年为300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800多亿美元。在农业方面,尽管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存有疑虑,但从1996年商业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然增长了30多倍,2001年已达5260万公顷。据分析家预测,转基因食品的销售额201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生物经济的另一基础是人类基因。由于绘出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基因药物可以使几千种基因病症预防、缓解和治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此有人说,一条基因就能形成一个产业。到2020年,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的新药可能会达到3000种。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是在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将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历史经验证明,这一时期是发展中国家把握历史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正是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中国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技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

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新兴战略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生物产业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首先,生物医药稳步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增加。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抗风险能力表现突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25.52%。中国生物产业总规模超过万亿元,生物产业正在成为中国高技术领域新的增长点。生物技术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中国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现代生物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3.河南省生物产业地方特色突出和发展优势明显

河南省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在部分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化、产业化、集聚化的总体要求之下迅速做大做强河南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将其打造为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对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河南省生物资源丰富,粮食年产量突破1000亿斤,拥有植物3830余种,动物418种,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1963种,拥有焦作四大怀药、新乡金银花、济源冬凌草、南阳山茱萸等特色地道中药材享誉海内外。初步测算,2008年我省生物及新医药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600亿元,其中全省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84亿元和150亿元,同比增长35%和27%,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0个和9.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27%,是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我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已从2000年居全国第14位,2005年全国第9位,跃升至2008年的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1位。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带动河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

根据《河南省生物及新医药产业(2009-2020年)发展规划》,河南省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能源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业、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等。紧紧抓住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物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巩固和加强生物农业的优势地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转型升级,把生物化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国前3位,使我省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农业基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的生物化工基地。

二、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的规划,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充分认识生物产业发展的急需,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1)根据对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分析,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为指导,通过广泛调研,围绕如何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工作等综合素质,提出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2)强化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适当增设拓展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增加生命科学学科前沿知识介绍,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科学、合理。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增设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从而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较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了解国内外生物技术研究及发展动向,能适应生物技术教学、科研、开发及管理等岗位的工作。(3)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市场对生物科学类人才的需求,整合相关课程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知识内容的衔接,将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实纲及生产(教育)实纲。增设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市场需求。选修课有生物制药工艺学、天然产物制备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育种、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等。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系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多选课拓宽专业基础,淡化专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4)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河南省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完善,实践能力和业务技能明显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整体发展,具有优势市场竞争力”的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计划、有重点的吸纳所有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生产实践和教学实习单位骨干等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对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学科专业概论、入学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学科专业专题讲座等环节,强化专业思想,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构建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综合概括的能力。(2)积极倡导并尝试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实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课程论文、课程讨论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学生读书论坛、演讲比赛、实验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

(1)积极完善梯队结构,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加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完善生物技术系活动制度,通过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形成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氛围。(3)建立专业课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通过老教师的指导,扶持青年教师尽快走上教学和科研轨道。通过建设,形成学科齐全、发展均衡、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学术竞争力的教学团队。

4.加强实践教学

(1)依托郑州大学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中心的筹建,结合本专业较强的科研实力,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2)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提高实验课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建设生物学实验技能实训平台及实践技能实训实验室,2年级选择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各个科研实验室,加强科研、生产实践锻炼及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科研、实践操作能力。(4)充分利用郑州市的动植物资源及规模化的生物技术企业,建立1~3个专业课程实习基地。通过课程实习,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5)借助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及学院较强的科研势力,为本科生搭建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建立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

1.立足前瞻性,紧紧把握生命科学前沿,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物产业带来巨大推动作用,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主要方面包括:人类基因组测序、人类染色体破译、水稻基因组测序、破译老鼠基因组、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干细胞研究、生物技术在病毒检测及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克隆技术。因此,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将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历史经验证明,这一时期是发展中国家把握历史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正是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突出先进性,发挥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建设与发展

河南省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中药材资源丰富、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在部分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带动河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力争将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国前3位,使我省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农业基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的生物化工基地。广泛与省内科研机构科研联合,创建一批生产实习基地,克服造成产学研脱节,创造有利于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满足产业发展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以及具备管理、技术和营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急需。

3.发挥示范性,抓住机遇,形成特色,培养生物高技术产业急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