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学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师学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师学期总结

篇1

一、“必修”“选修”教学现状

对于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情况,各学校各任课教师做法是不大一样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任课教师对“必修”宠爱有加,教学仔细,应试技能指导详实、到位。对“选修”教学多是只“选”不“修”,即便“修”,也多是纯“必修”的复制,甚至有的是简单的专题讲座,有的则成了放羊式的所谓自主活动。总之,方法不一。

以人教版选修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共五个系列15个选修模块,笔者给学生选修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五个模块。为什么选修这五个模块呢?因为它们与高考最接近。教学中,教师多遵循“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即“必修”各模块的教学一律放在“选修”各模块之前。这样,就显得高一上下学期“必修”课时太紧,到了高二上下学期时,又出现课时太松的现象。

二、“必修”“选修”同步整合

为了让“必修”“选修”两个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教学体系的价值凸显出来,使“必修”“选修”学段安排更趋合理,教学中,笔者在基本遵循新课标的规定和学校教学安排的情况下,尝试着“必修”“选修”交叉同步整合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必修”“选修”教学齐头并进的同步整合教学。

笔者是怎样进行“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呢?方法是适度延长“必修”学段,下移“选修”学段,让“必修”“选修”课程教学同步进行。

具体操作步骤是:高一上学期教学“必修一”和“选修”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一下学期教学“必修二”和“选修”中的《语言文字应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高二上学期教学“必修三、必修四”和“选修”中的《外国小说欣赏》;高二下学期教学“必修五”和“选修”中的《文章写作与修改》。这样进行“必修”和“选修”系列的教学安排,教学课时重难点突出,张弛有度。教学既有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方法,从整体上看,“必修”延至高二下学期上完,“选修”从高一上学期就开始上了。这样教学不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使学生在学好“必修”的同时,也学完学好了“选修”,这是一种一举两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方法。

三、“必修”“选修”同步整合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既体现了高中语文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真正实现了“必修”“选修”齐头并进和“教”“学”的双赢。反思这种“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要讲究教法。“必修”“选修”是两门不同的课程,各有侧重。语文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立足于自己“用教材来教”和让学生“用课文来学”的现代教学观。面对“必修”中的每一个单元,要有所教有所不教,面对“选修”中的每一个专题,要有所取有所舍。

2.要讲究策略。一是“必修”“选修”课程内容都很丰富,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学会取舍和整合,找到取舍和整合的“契合点”。二是“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方式方法要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等方式,也可以是点拨与讨论、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等方式。无论如何,策略一定要切合实际。三是教师对“必修”“选修”要学会调整、增减、重组。

3.要注重反思。“必修”“选修”同步整合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教学反思。教师要反思教学中较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应该改进的地方等,以更好地促进今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努力做到“必修”以教师“讲”为主,“选修”以学生“学”为主,要有所区别,要有针对性。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合理选择;集体备课;扬长避短

高中语文新课程安排了选修课,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检测中,语文试卷也体现了对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现就我们在语文选修开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思索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通盘考虑五个系列,合理选择选修模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选修的五个系列,推荐了一些模块专题,人教版选修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教学中如何确定选修模块?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与必修接轨,有利于传承和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立足于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立足于体现选修课主要内容与目标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学习个性化选择。由此,选修课的模块选择延续了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在五个系列中分别选择开设五个模块课程:“中国古代诗歌诗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语言文字应用”。

二、选修提前介入,与必修适当并行

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开设顺序如何安排,《意见》提供了两种方案。我们在方案二的基础上做了一点调整。我们认为:选修课开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要,选修课开设的科目、时间顺序必修适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时间不宜过早,但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把原先跨度为3学年的必修课压缩为1.25学年,若先开完必修再开选修,也就意味着高中三年时间,六个学期,有三个半学期都在选修课里“泡”着。必修课课时少,容量小,时间集中,选修分量的加大和教学时间的相对集中,再加上每学年春学期不能保证两个必修模块共72个学时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必须接受的“必修”受到影响,造成必修课的学习难以圆满。

在进行了必修三个模块的教学后,我们从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开始开设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必修四在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必修五在高二下学期第一学段),到了高二再开四个选修模块,其余的选修模块在高三上学期开设。

通过实践,我们感到,这样的编排更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对学生来说,选修课渐入佳境,必修课余音绕梁;对教师来说,提前摸索选修课教学方式方法,沉稳应对选修课所带来的教学挑战。

三、教师扬长教学个性,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高中新教材的特点是容量大。选修模块也是一样,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6个单元,每单元赏析示例加上自主赏析以及推荐作品至少六篇作品。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材仅是一个学习的平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在教材处理上,要“学完”,未必是“教完”。这是在开设选修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要认识到选修课应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这里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更多。对必修内容我们要求“精读不嫌细”,而选修内容则“宽泛不怕粗”,“读读议议加背背,书面练习几近无;重在多读多感受,触类旁通底不薄”。由“必修”范例的“举一”,到“选修”扩展之“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新领域。

在开设课程之前,我们认真地研究了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计划。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个单元包含“赏析事例”“推荐作品”和“自主赏析”三个板块,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大胆的取舍,有的篇目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流派与风格,并精读一些重要篇目使学生获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在情感上的熏陶,对那些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篇目,也通过作业、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完成。例如,对“散文之部”先进行一个总的梳理,让学生自己选择,问他们喜欢哪些散文,于是我们就重点欣赏这些作品,其他的就让学生自己备课、讨论,通过随笔、作文和提问题的形式解决了。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导而不牵,注重学生鉴赏方法的掌握。抓课程目标,这是选修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修课教学,我们认为,上选修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其次,要看学生有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这样的选修课无疑是失败的;最后,要注意方法;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长,不要把必修课的教法套用在选修课上,因为它们的侧重点不同。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故事法内涵;故事法优势;故事法主角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57-02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中外五千年的文化材料可谓丰富至极,而在这些材料中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而学生又对故事有着独特的情结,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妨从这一点出发,将故事法运用于自身的教学,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对此法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故事法的内涵

故事法,就是针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故事来进行生动形象的讲授的教学法。

二、故事法的优势所在

1.高中语文运用故事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高中生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科目的加深,他们的学习日渐呈现理性、逻辑和推理等特性,这也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沉闷而缺少快乐。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特意在课上、课中或课后安排一个小小的故事情节,以缓解这种沉闷的气氛,渐渐地笔者发现,每当讲故事的时候,学生的兴致特别高涨,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今年夏天,我在上下午的作文课时,布置好作文题目“爱如网”让大家写作,结果很多学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于是,笔者灵机一动,随口说道:“这个作文题包含故事特别多,老师为大家先讲个故事再写作吧!”一听要讲故事,学生们马上来了兴致。笔者就讲了一个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故事。大家都发出了感慨,很多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拿起笔开始迅速作文。有时在讲单元练习之前,学生总是以为这些题简单至极,但又极容易出错,所以,笔者就用一些“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来提醒他们,越简单的越要细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其良好的做题习惯。

2.高中语文运用故事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上高中语文课的时候,总会讲到一些文学常识,课本上没有,学生一时也难以找到。此时,笔者就会用故事法来帮助其解除疑惑。比如在讲《鸿门宴》时,有大量的背景需要学生去了解,从而才能明白课文所节选的内容。于是,我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娓娓道来,学生听得是津津有味,对一些人物的性格也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再来看“鸿门宴”这个故事,一波三折,迭起,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本文中心思想,提高了当堂课的教学效率。

3.高中语文运用故事法要为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而讲授。班主任总是会在上课时,没收一些学生偷偷看的“课外书”。课外书值得读吗?当然值得读,但是要看读什么书了。如果读得太滥、太杂,就必须要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刚开始时,笔者把没收的书翻看一遍,为其中的暴力倾向和低俗场景所震惊,所以会经常跟学生说这些书的坏处,提醒他们要少看或别看,最好是能看看中外经典。但是话是说了不少遍,但效果却非常不好。后来,当笔者讲课时,总是从课本中引申一些名著来推荐,并把其中的精彩故事放在课堂上讲,结果倒是有不少学生借阅来读。尤其是一些才子的书较受欢迎,如苏轼、徐志摩等。

4.高中语文课运用故事法可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高中语文的课外阅读量是15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阅读量,怎样来完成呢?笔者就作了一个除法。150万字,看似庞大,其实算起来并不那么吓人。高中三年,我们用两年时间来计算(高一、高二),两年共4个学期,按每学期按20周计算,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只需完成18750字即可。意味着每天的课外阅读量只不过是2679字。如果以每分钟600字的阅读速度来算,每天只要四五分钟即可。所以,为了循序渐进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笔者就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还经常为学生印发一些经典作品,把一些作品写作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习惯养成了,课外阅读量完成起来也不再非常困难。

5.高中语文课运用故事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教育作了如下阐述: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阅读和写作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写作教学是语文情感教育的落脚点;最后,尽快建立明确的中学语文情感教育评价体系,这是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保障。

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授课时,经常结合所讲授的内容为学生讲一些陶冶性情的小故事,或是告诉其为人处事的道理,或是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品格。如在讲授《劝学》时,笔者给学生讲了苏秦头悬粱的故事,以此来勉励其刻苦学习;笔者在讲授韩愈的《师说》时,用程门立雪的故事来告诉学生要尊师重道……经过大量的故事的渗透,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很深的触动,他们也比以前懂事了很多。另外,讲授这些故事,也大大提高了笔者的阅读量和表达水平,每一次讲故事,笔者都力求生动而不失科学,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一个故事。

三、故事法的主角所在

既然故事法是教师上课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故事法的主角肯定是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讲也比较灵活,但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虽然讲故事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故事讲得太多,或者不分时间、场合来讲的话,那只能让学生迷恋于故事,而忽视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另外,故事可以是复述古今中外已有的素材,也可以原创一些哲理深刻的故事来启迪学生。

篇4

【关键词】 传承文化;高中语文教育;国粹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作为基础教学任务,将焦点放在人才的终身学习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论述了自身的一些看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树立扎实的传承文化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在培养人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应引起全体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当前,语文教学多关注课程改革的形式,大多数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方法越流行就越好,如果不使用所说的现代化的技术方法似乎就无法进行语文教学。这种观念是狭隘、偏激的。语文教学的重心不应在于表面的形式,而是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国粹的宣扬。高中教师应把宣扬国粹、传承文化作为责任,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过程,将传统文化及国粹变成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思想及观念都处于发展时期,价值观及人生观都在逐步形成,可塑性及求知欲极强。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生活十分简单,从学校到家庭;思想十分简单,努力学习;经历十分简单,上课、放学,因此,学生需要正确的思想教育,情感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在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略文学的底蕴,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教育,就会导致教学过程死板、没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所以,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精神基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品格,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综合型人才。

二、创建适应时展的大局观

日常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语文也相当于生活的延伸。所以,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挣脱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的束缚,面向社会、面向自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获取文学体会,磨练自身意志、陶冶文学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利用调查、参观、探访、旅游等多种形式进行语文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书摊、市场,感受生活中的细节及点滴;在节假日同亲人一起旅行,感受景区的优美风景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将现实中的感受利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语文的学习。社会是一个大的家庭,人同人之间的沟通及交往都能够使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过程,使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完善自身成长,教师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承文化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思想品格。这也就标志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的境界。将文化素养及素质教育放在的首要位置。所以,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品德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将传承文化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从文化的层面理解教材

高中语文教材是由多为专业及学者经过多年整合编制而成的,包含了大量经典的文章,是语文文化的精华。假如教师无法发掘其包含的文化价值,不能全面探索其文化底蕴,那么,教材的价值及功能就无法充分展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从文化的层面解析课文内容,利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索课文中的文学性,传承文化特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一文时,就应从古代文化的风土人情、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态度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进而增强教学成果,传承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三)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

深入探索课外文化资源,扩充学生的学习范围,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又一要求。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不应只局限在课本中的文章,而是要深入探索区域的文化,以此丰富学生的见闻,传承民族文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索家乡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清楚家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听取老人们将的故事来了解家乡的传说及名人故事,再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家乡,充实自身文化储存,进入形成民族文化精神。

四、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教导学生成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积累写作的材料。经典文章的阅读及学习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师重点应指导学生掌握名著的阅读及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其一,挑选经典的名著。教师可以每学期为学生指定两本文学名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取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学底蕴的积累,从而完善自身成长;其二,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进行阅读。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语文阅读,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定期开展阅读讨论会、举办相应的阅读讲座等,从而使学生更主动的进行文章阅读。另外,教师应定期为学生制定一些写作的小计划,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收获语文学习的快乐。

五、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应将传承文化、宣扬国粹作为教育的责任,利用树立文化信念、创建大局观、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宣扬国粹,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罗墅森.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1(87).

篇5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给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严峻的挑战以及全新的机遇。新课程带来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极为深刻地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变上。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需求。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人格素养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答案是:教书育人。是的,教师的职责的确是教书育人。但是长久以来,在许多教师眼里,教书的地位远远高于育人的地位,即使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没有特别强调育人的功能。倒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强调知识传授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就是“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新课改最核心的价值。要做到这些,除了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人文性,教学方法应注意人文关怀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的精神是不可教的,心灵只能用心灵去唤醒,精神只能用精神去陶冶。教师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说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那么教师的人格素养就应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和责任上。爱是从教者首要的素质,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优秀教师热爱教育,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对教学保持一种强烈的激情。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才会心甘情愿为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付出毕生的精力。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 “生命与事业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的血液,永不衰竭的激情。”

优秀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学生的表面行为,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的明天。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师深厚的教育思想、广博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教育思想以及广博的人文情怀,教育将变得苍白无力。

二、专业素养

人们是否注意到在鲜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下面,总会有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并日夜不停地汲取着营养和水分?

教学成功与否,同样取决于教师的“根系”。这个根系就是他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持续不断的学习。

一位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善读、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四种能力素养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会写,势必会读;不会写,也就不会读。语文教师如果能经常与学生交换阅读和写作心得,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坦诚地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倾听学生的心声,长此以往,学生会喜欢上阅读和写作,并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和提高写作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固然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止步不前,则如一辆人力车,不仅速度慢,而且一旦没有了外力,车子也就止步不前了。许多教师落伍,就是因为放弃了专业上的继续学习。翻开名师的资料,我们会发现他们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读书,最享受的事情还是读书。几乎所有的名师都非常重视个人积累和沉淀,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不断学习,并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形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要想成为适应未来发展成就卓著的优秀教师,就需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探索、进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追求教学的卓越与完美。

三、教学素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不但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还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艺术性。能读、会说、会写,不一定会教。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理解、懂得教学规律、深谙学生心理、善于驾驭教学过程、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无论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是美好情感的传递,都得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体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亦不是以往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这样的语文教师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也不预设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有时甚至不作任何评价,不下最终的结论,而是导向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思想上的自由,使学生的潜能和生命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张扬。

一位特级教师说:“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就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学科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使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一次有意义的旅程,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常常有意外的美丽发现。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求教师必须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和超群的教学艺术。

四、科研素养

未来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要从实践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和盲区,我们总觉得研究是专家的事,实践才是我们教师的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有大教育的视野。一位能真正担当时代责任的优秀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教育学家。而教育科研是一位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途。

担负着言语生命意识使命的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育科研活动,便意味着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是时代教育精神的建设者。教师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在不久的将来,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高低,势必成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普遍性的教学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相关实践和研究表明,反思性、批判性教学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教师随手记下自己对教育论著研读的心得,每天写下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学上的得失,经常揣摩其中的规律和道理,日积月累,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航程里直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学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琼,巴拉茨-斯诺顿著,葛雪,雷王军译.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篇6

科学小课题开题报告范文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时间:20XX年8月10日上午9时 地点:XXX中学会议室 参与人员:校长XXX、副校长XXX、教务主任XXX及XXX中学语文教研组老师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一)、课题的提出

20XX年,语文新课改在启动,新课程理念如雨后春笋,遍布语文教学百花园,语文课堂从此尝试力改一言堂、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广大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社会舆论责难声中进入更新一层的学习、实践、总结。于不断深刻的反思中丰富着新课程改革之理念,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专家因此脱颖而出,他们以炽热的激情诠释着语文教学的理论、实践,书写着语文教学的华美篇章。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广大语文工作者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有建树而具有实践性的成果仍不多,故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也鉴于目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情势,我们课题组同仁觉得有必要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效率之一系列途径,构建师生之间知识的良性互动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而尤为重要之处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喜爱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在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科学组织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实验假设

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使教师找到了在新课程教学中自己的位置,自觉地转变教师角色,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系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并通过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迁移作用,促进其它学科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为培养学生“大语文观”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三)、理论依据

(1)“纲要信号”教学法体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倡导的“纲要信号”教学法认为,知识是由关键的字、词、句,醒目的图示(或图表)、符号(箭头)组成的教学信号系统,调动学生视觉这个分析器,加工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较与鉴别。这种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重点难点知识以简练的语言表述,列成纲目,教学中研究问题的思路由图示、箭头的指向深入展开,充分体现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信息集中、思维对号”的教学特色。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研究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认知框架的不断变革和重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成、完善和发展,让学生体验自身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及获得新知识的愉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应该进行全面教育,开发每个人身上的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这一理论也最终促使了美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教育变革。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实验目标和主要内容

1、实验目标

(1)通过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并找到适合本校特点的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

(2)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并学得轻松愉快有兴趣。

(3)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

(4)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语文学科学业成绩,并促进其他学科学业成绩的提高。

(5)使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明确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2、实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求研究者首先要广泛阅读有关新课改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论著,熟悉目前所有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全面分析了解已经实行新课改省市语文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然后进行合理分工,进行分类研究。准备从单个研究和集体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单个研究就是研究者根据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各自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及经验教训记录下来;集体研究就是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由课题组负责人召集所有成员根据以往有关同类问题的处理范例,集体研究一个可行性方案,然后予以实施,并对处理的情况跟踪调查,写出评价报告。本课题研究具体分以下四大部分: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和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研究。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教学的的有效性研究。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说和应用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力求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从宏观策略的研究到微观领域的实际操作,形成整体结构。

2、实践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探索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因此必须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为基础。

3、实效性原则: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体现为学生科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形成,初步落实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最终体现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中。

4、规范性原则:课题研究按研究规范操作,包括课题立项、研究方案、教学观摩活动、阶段成果交流、原始资料积累与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结题报告等。

(六)、实验方法

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对比法、教育观察法。

(七)、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申请课题、确定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

2、教学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11月):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在自己负责的研究的子课题范围内先采用一些新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后通过和学生座谈、问卷、考查等方式,确定一些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考试成绩分析、问卷调查等了解教学效果,如果效果不够理想,课题组负责人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写出经验教训,并向报刊投稿。

3、总结阶段(20XX年XX月-20XX年3月)参加研究的教师将自己研究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写出各自所承担的模块的实验报告,然后转交负责人,负责人根据所有材料,写出综合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结集投稿,并编出研究集。

(八)、实验的阶段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 2、教学叙事 3、研究论文

(九)、实验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

学术顾问:XXX XXX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2、分工情况:

XXX XXX:负责整个科研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协调工作,不定期地对研究工作给予督查,同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将研究成果在全校加以推广。

XXX XXX:负责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研究,及时召集有关会议,处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拟订课题研究计划、报告等。

以下为课题分工研究方向(第一位为负责者):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诗歌和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研究:xxx xxx xxx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教学的的有效性研究:xxx xxx xxx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说和应用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xxx xxx xxx

(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XXX XXX

3、学校:XXX中学

4、实验管理

(1)建立实验管理制度,实验材料实行档案管理。

(2)对实验教师每学期培训一次,培训有计划、有落实。

(3)实验校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

篇7

【关键词】高中 语文知识 教学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26-01

一、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知识的局限性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高中语文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老师的教学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比较死板,主要是讲课本知识,没有跟实际联系,教学没有生动性、创新性;二是表现在教育局方面。教育局在编写课本时主要是针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还有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一个课本能够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轨,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知识和总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都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能找到的;三是表现在学生方面。由于高中生受到高考的压力很大,主要是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机械性的教学、学生机械性的学习,这样下去学生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感觉。因此,现在的高中语文知识严重跟现实断轨,影响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也影响了语文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差。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主要是针对高考而教学,教学的方法比较传统、落后,没有什么创新性。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老师在讲课时基本上就是一块黑板、粉笔,一本语文课本从开始讲到最后,就是那种非常机械性的教学,老师在讲课时起到主要地位,而且涉及到的语文知识完全是课本上的知识,甚至有些高中只讲高考所需要的知识,对现实生活中所运用到的语文知识根本不涉及,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严重不相符,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纯粹是应试性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根本无法将语文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二、高中语文知识教学融于生活的措施

(一)拓宽语文教学的资源

我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能学到最真实的东西,而且有研究表明,一个高中学生两个学期在课堂上说的所有话才跟他在生活中一天说的话一样多,可见生活中的知识是多么的重要。由此可见,将语文教学知识融于生活是多么的重要。生活是一片无限大的“肥土”,只要我们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知识充分融于其中,才能使高中语文教学知识茁壮生长,充分发挥它的真正价值,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就会兴趣大增,语文知识也就会越来越多。

语文教学的资源不能只存在课本上,它的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我们生活中周围环境、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时事要闻等等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将语文知识融于日常生活,教会学生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语文知识中,在生活中学会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游览名山古迹、访问名人雅士来将自己的胸怀彻底的抒发出来,可以观察现实的人生百态、生活习惯来加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从黄岩岛、问题中,思考中菲、中日之间的关系,从北方四岛问题中可以看出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国际复杂关系,等等这些都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的,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一定能够提高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改变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听课的地位,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授课方式,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不平等关系,而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价值观,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存在一种朋友的关系在里面,甚至是亲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老师跟学生之间还要学会相互尊重,学生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辛勤汗水,老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想法、创新等等,使老师和学生真正做到相互尊重,只要这样才能使老师跟学生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说出来,认真投入到学习语文知识中,然后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将语文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将生活中的元素引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学生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可以说生活的边界跟教育的边界是一样的,生活在什么样的范围你所学的课程也就在什么样的范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知识中,一定要有生活中的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立生活中情景,将实际生活跟高中的语文教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高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语文的真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将生活中元素引用进来,使学生的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死板课堂,而是跟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使教学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真正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质量以体现生活化为最终评价标准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标准,不应再是单纯一节课讲多少语文知识作为评价这节课堂质量的标准,而是将这节课堂所运用的生活化比率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生活化在评价课堂质量时是站在最实际的角度去评价的,是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利因素。在实际评价中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目标具有统一性,评价非常公平;.二是评价标准多元化,注重人性的的发展。

三、结论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将高中语文进行生活化,使学生们在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学到语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二)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三)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二)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四)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

篇9

关键词:创新教育 高中语文 写作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地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要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10

第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论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狰指出高中语文教学: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这三点要求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的“育人功能”、鼓励个性发展以及实施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关于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2 关于“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应用能力就是要求高中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生活中不仅能准确领会他人的意思,而且能够恰当、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外,应用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高中语文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情感美等等。要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追求美的意识,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会识别和抵制低劣丑恶的文化产品和现象,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小养成探究意识,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科技要发展,我们的国家要强盛,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当然,培养提高探究能力,也是人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高中生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当发展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创造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文化,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要下功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它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这种学习注重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 关于“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

共同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都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多样选择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提出来的,教学要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发展创造条件。

二 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需求

1 教师的需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具体要求是:  ①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②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刊,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卡日长。

③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则,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 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践者。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完成以下任务:

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一学期(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必修课程的五个模块的学习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3 资源的需求。  最起码得有教室。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还得配备阅览室、资料室,供学生探究时查找资料所用。

计算机是学生探究问题时所必须选择的先进工具,学校应建没计算机学习室。

根据学生选择的需要,学校还应该建设用于表演和实习的活动场所。

三 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语文高效课堂的理沦是划时代的,它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果确实依据理论去操作,那么,新的课程改革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现实如何呢?现实的师资,现实的学校建没能够满足课改的需要吗?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

1国家应该适当加大对教育的投人,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2地方政府也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态势适当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新课改的迫切需求。

3鼓励多方吸纳资金,满足教育的优先发展。

第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一语文高效课堂的形式探对

1 接受性学习。即学生完全听老师的讲解,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其日的只是为了考试。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

2 研究性学习。这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布置研究专题,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研究々题。在确定研究专题的基础上,要提出研究的程序、形式和研究的目标,以引导学生进行顺利地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个人选择一个研究专题,也吖以三个五个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共

同研究一个专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也可以分工查找资料。可以到图书室阅览室,也可以到计算机室在网上查找资料。除此之外,研究性学习还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走进社区,走进人群,深入特定的环境,收集并整理第一手资料,为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唯一的。1提倡研究出成果。成果包括研究程序、形式和目的的制定,查找的各种资料,调查走访日记或调查报告,研究学习阶段性小结或研究成果报告等等。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展示,有的成果可以在橱窗板报上展示,有的开办研究专题墙报,有的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报道,有的可以刊登在校报校刊上,有的还可以利用研究成果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向报刊杂志投稿。2注重研究的过程。不管研究的成果如何,只要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并且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应该给予认可,因为通过研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爿惯和提高学生健康的研究品质。3最近推行的xx省xx中学的课案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要分出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着几张课桌,进行学习。每小组负责一个由老师事先布置的研究题目进行讨论,然后由各小组的组长在班上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老师只是在一旁引导。这种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相比,只不过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锥形,或日一种简单尝试而已,它大量的工作隐藏在幕后老师的指点上,学生只是扮演了老师的台前替身。

二 语文高效课堂的内容需求

1 对老师的需求。是的,如前文所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语文科而言,语文老师非是一个“杂家”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的。你看,语文科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五册,包含“阅读与鉴赏”(包括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表达与交流”(包括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对以上内容知之甚少或全然无知,那么他能够胜任这一学科的教学吗?

2 对学生的需求。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就某一节课而言,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初步的探求能力。面对教材,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有疑才有利于探究,无疑则不会有进步。高效课堂还需要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学会应用现有的工具进行探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展示。要提倡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要尊重他人的成果,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谨、求实的学风。

3对条件的需求。

对条件的需求,主要指语文高效课堂提供给学生的探究条件。1要有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和思考;2要有资料库(包括计算机室)供学生查找资料;3要有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活动场所,比如训论辩论场所,演讲竞赛场所,排练表演场所等等;4要为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进行社会调查提供多方保障;5要为学生研究成果的展示提供便利条件。

三如何处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形式要求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的;没有哪一种形式可以作为样板供人们模仿。因为新课改是一场全新的变革,不是三年五年就结束得了的,各地也都是在摸索实验,所以,高效课堂的形式不可强制推行任何一种模式。只要我们的实验让学生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我们的实验就是可行的。  怎么处理这一矛盾?  1 教育行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要了解和关心学校的教学情况,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实验。而不能一味地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条件。

2 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养。要明白,教师教学生,不是教学生学什么,而是教学生怎么学。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样,教学生,就像教小孩学走路那样,一边牵着小孩的手,却又随时准备松开手让他自己走。

第三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一 语文高效课堂的继承功能

语文高效课堂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对旧课堂的继承之上,才能谋求它的发展和创新,尽管它是全新的事物。

20世纪20年代后期,语文学科教育的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发展期的探索呈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尝试构建“知识――传授”的教学体系;第二个阶段是探索并进而构建“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

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适应了当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发展的走向相吻合。但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以适应科技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往往忽视了人的内在发展需要,或者是把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放在次要地位,具有的只是工具性价值。”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6)这种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动物”、“机器人”,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次新课改,把语文课程的目标设计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称为“三维目标”),把语文新课程模式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养成”则是指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一模式是对过去课程模式中部分内容、目标实施方式的扬弃,但更多地是包容和整合。

我们新课改下的语文高效课堂,一定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而不能单纯地顾及某一个方面。

二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功能

1课堂形式的创新。 (前文有述,此不赘言)  2教学理念的创新。  3课堂模式的创新。凡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模式都可以大胆尝试,还要体现“大语文观”,即语文光靠课堂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才称得上创新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试验。  4课堂目标的创新。课堂不能只是单一的灌输知识,也不能简单地训练能力,更不能一味地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或缺。

5课堂评价的创新。一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他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二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其所有创新的地方,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之问的矛盾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创新。

1 首先是继承。扎扎实实地传授知识,扎扎实实地训练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 其次是创新。高效课堂的创新重点体现在课堂目标的创新上,必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才符合新课改的创新要求。

3 创新评价机制,鼓励个性发展。

对高效课堂的评价,一是阶段性评价,二是选拔性评价(就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