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果,包括一切认知活动,行为方式和物质创造,以及潜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内籍此引导行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其他观念形态。文化体现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中。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 Tylor,1871)对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文化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产生一整套解释、理解和描述人类行为或社会特性的理论和原则。
本文试从文化视角来审视课堂中几种常见的现象,从课堂中一些教学现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挖掘背后隐藏的真正文化本质,进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改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二、 几种常见的课堂现象及分析
(一)课堂上,教师喜欢高高站在讲台上
在我们的课堂上,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喜欢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一种威严的姿态,居高临下,审视着下面的学生。
分析:这一现象是与我国古代传统一直推崇的重师道尊严的文化是一致的。荀子把君,师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天生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事业出?无君师恶治?”[3]家庭本位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牢固的思想文化保证,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受命于天子为家长的最大的家-国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各小家的期望。作为教学活动具体参与者的教师与学生,其主体方位感会消散在家庭中,主体自我意识淡泊,一切听命于家庭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信任,交流都要以家庭为指向,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沟通,即便有的话,在宏观上也要以家庭为基准线,而不是以师生为出发点。在家庭本位的笼罩下,具体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又存在教师本位现象,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根据社会,家庭的要求,具体执行对学生塑造,打磨的工作,学生则惟命是从。[4]
(二)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倾向于鼓励学生 “七嘴八舌”地回答。
在我国,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回答同一个问题,以显示课堂气氛的活跃。
分析:不同的文化群体有着自已的时间取向,对时间的态度和解释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也曾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已的语言一样,拥有自已的“时间语言”。“时间语言”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得来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中“习得的”。时间取向是在社会实践中自然而产生的,是无意识,不为人所察觉的。[5]根据美国人类学家E.T. Hall的观点,单向记时制和多向记时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者为特征的国家里,人们在一个时间内只集中做一件事情,并严格地遵循时间表;后者,人们习惯于在一个时间内同时做好几件事,并且在遵守时间上灵活性较大。我国就是属于后者,多向记时制。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让一个学生在座位上读课文,自已却在黑板上不停地写着自已的教学内容。
(三)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但是学生却不愿意表达自已的看法。
当教师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时,大多数学生宁愿低下头,放弃自已的发言权,不愿表达自已的意见。
分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与 天”、“地”、“君”、“亲”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和绝对的权威,是知识、礼仪的化身。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一开始就受到伦理等级的影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惯习”,这种“惯习”的产生从学生接受教育时便开始得到培养,当此种惯习完全融入到传统课堂中,他们就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即“就像在自己家方式所建构的法律制度赋予教师以权威的一种形一样”。[6]历朝统治者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宗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古语云:“人有师而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法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者,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7]
三、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未曾停步,教学改革对我们的教师、学生和课堂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以下笔者针对以上分析的几种课堂现象提出了自已的建议:
(一)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取知过程的一部分。”[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改变高中语文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的内在交流过程。是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是情绪,情感相互濡染的过程,是思想精神相互贯通的过程。[9]
高中课堂应该打破师生之间单向、一维的知识授受关系,更多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走下高高的象征着权威的讲台,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中国教师喜欢课堂气氛“和谐”,其实过于和谐的气氛不利于双方的交流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要专注倾听学生的“声音”
高中学生是有主见、有思想、有表现力的群体,他们期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已的声音,希望得到尊重。课堂气氛活跃是我们课堂所提倡和向往的学习氛围,但是这种“活跃”有可能是假活跃,这种热闹的气氛没有产生预想的学习效果。课堂气氛的过于“活跃”让学生失去了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教师也失去了倾听学生声音的机会,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走下讲台,来到学生面前,同一个问题,可以多听取几个学生的意见,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师生之间多一点对话与眼神的交流,多给他们一点话语权,多给他们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教师要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
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10]中国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把持话语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一状况虽有所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占领着话语的制高点,控制着整个话语空间和话语情境的展现,学生的话语受到教师话语的指令,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教师有时也刻意在课堂中制造出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的热闹场面,看似学生有了话语权,而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话语权”。
而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发表观点,学生总是宁可低下头,保持沉默。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5―01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呢?笔者围绕“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这两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探究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试图通过“诵读课文,选词造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尝试表达,万虑归诗”的“四段式”现代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段:诵读课文,选词造段。(课外完成)
学生用普通话放声朗读课文2遍以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自己J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个词语,然后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再围绕一个中心,用这些词语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
设计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
第一,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新课程实施后,语文学科的周课时数明显减少,高一、高二只有4课时,这还包括作文在内,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读能力要加强训练。高中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必须加强训练。
第三,解词、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有效途径。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词语;不能准确地用词造句,就不可能联词成段;不能写好语段,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是空谈。
二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8-10分钟)
这一环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所选择的8-10个词语,并简要解说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语文学习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与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欣赏各自围绕中心用所选词语写成的150左右的语段。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三,教师指名或小组推荐优秀语段全班交流,教师精要点评。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或同学的选词和语段写作的优劣,从而提高鉴别欣赏词语和语段的能力。
第四,教师展示自己所选词语和所写语段。语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把教师的选词标准告知学生,并通过语段的展示,教师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三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25分钟左右)
第一,语言赏析。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文本赏析首先应该从语言赏析开始。语言赏析,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整体赏析。学生面对的文本,通常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这个整体,赏析活动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赏析应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在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然后是综合的印象后,再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课文要点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则,文本赏析只能是苍白、干瘪的。
第三,探究赏析。高中学生对现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
四段:尝试表达,万虑归诗。(10分钟左右)
- 上一篇:智慧医疗项目建设解决方案
- 下一篇:外国文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