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篇1

(一)工作目标

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甲型H1N1流感病例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1、充分准备

医疗机构要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医疗救治设备和专业队伍的准备工作,做好相关设施、药品、消毒药剂和个人防护用品等的储备。

2、分级收治

区卫生局确定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我区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增加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必要时,动用宾馆等社会资源,建立和启用临时医疗救治点。

3、突出重症

各医疗机构对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以及学校、托幼机构流感样病例要严密观察病情,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向区卫生局报告,由区防控办医疗救治组根据病情请区、市级专家组会诊,重症病例、高危病例一律转至市南山医院统一收治,做到重症病例的早发现、早救治。

4、统筹资源

各医疗机构要树立大局意识,坚决服从区政府和区卫生局对医疗救治资源的统一调度。

二、组织体系

(一)区卫生局成立*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指挥、协调全市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中楼605会议室,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人员:*,电话(传真):*。

*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区卫生局局长

常务副组长:*区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医院院长

张婉如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成员:***医院副院长

易巧玲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

林萍区妇幼保健所书记

徐智胜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吴胜利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崔益富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邱梓怀市第一医院南院综合管理办副主任

李宏大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二)成立*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与会诊专家组,负责我区甲型H1N1流感病例会诊、医疗救治工作指导培训和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等工作。

*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与会诊专家组名单如下:

北片专家组(市第一医院南院、区中西医结合等医院专家组):

组长:*内科副主任医师*

副组长:*呼吸科主任医师*(转)

成员:*内科主治医师*

*副主任中医师*

*内科主治医师*

*儿科主治医师*

*检验科主任*

*放射科主任*

北片专家组负责铁心桥、赛虹桥、宁南、雨花新村街道发现病例的会诊及医疗救治指导工作。

南片专家组(**、市胸科等医院专家组):

组长:*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副组长:*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成员:*

南片专家组负责*、西善桥、板桥街道、板桥新城、开发区管委会发现病例的会诊及医疗救治指导工作,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医疗救治技术指导工作。

三、实施病人分类处置

(一)定点收治

1、我区定点收治医院为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治在我区发现的外地非高危病例与重症病例、居家治疗病例中病情变化需在院观察的病人,需收治到定点收治医疗机构的病例由区卫生局确定,区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会诊与指导,必要时请市卫生局组织市专家组会诊。转为重症病例的应转入南山医院治疗。

2、符合收治南京市第二医院南山医院的收治对象,由市卫生局组织市级专家会诊确定,并指定市急救中心负责病人转运。特殊情况必须居家隔离治疗时,区卫生局应密切监测病情,市专家组负责会诊指导。

(二)居家治疗

甲型H1N1流感病例多数病情较轻,临床转归明确,出现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后,由区医疗救治专家组参照《江苏省甲型H1N1流感轻症病例居家隔离治疗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南京市卫生局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区甲型H1N1流感轻症确诊及疑似病例居家隔离治疗与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病例进行分类,对轻症病例原则上实施居家治疗。居家治疗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与疑似病例。所有病例一经确诊,立即由区医疗救治和会诊专家组上门区分轻、重症,一旦诊为重症立即请市医疗救治和会诊专家组会诊,确为重症者,转市南山医院治疗;轻症患者中病情稳定的病例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进行居家观察治疗;轻症患者中病情不稳定、仍有轻、中度发热、呼吸道症状等非轻症病例,由区医疗救治和会诊专家组会诊后确定是否收治定点医疗机构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轻症病例一律由区医疗救治专家组每日查房,确定治疗方案,交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执行。

隔离治疗期间,患者病情一旦出现省卫生厅《指南》明确的情况之一时,责任医师应及时上报区卫生局,由区卫生局统一安排,将患者及时转至定点收治医疗机构诊治。

(三)防止重症甲型H1N1病例的发生

1、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居家观察治疗工作。对新发生的病例一律由区防控办医疗救治组专家进行轻、重症判别,重症病例一律转至市南山医院进一步治疗,轻症病例在居家隔离观察治疗期间,责任医生一定要每日两次随访其病情,一旦发现轻症病例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孕妇、肥胖者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出现高热不退、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由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救护车接至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并立即上报区防控办医疗救治组,由医疗救治组立即组织区内专家会诊,确定进一步处置措施。

2、发热门诊、发热病人就诊点一定要严密监测重症流感样病例,一旦发现重症流感样病例,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孕妇、肥胖者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一定要立即通知区疾病控制中心采集咽拭子进行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并对病例进行积极治疗。各医疗机构建立重症流感样病例日报告制度,一旦发现流感样病例出现并发症或高热不退应立即上报区防控办医疗救治组。

3、各医疗机构对学校、幼儿园中因病缺课的发热、流感样病例要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建立重症病例日报告制度,对出现并发症或高热不退者要立即通知其到医院进行观察治疗;并将患者病情上报区防控办医疗救治组。

四、严格病人交接与转运

实施居家治疗病例需到区定点收治医疗机构治疗的病人由居家地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转运;需转市定点收治医院治疗的病人,由市急救中心负责转运。从病人家中或学校、单位接运病人的,分别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学校、单位将病人交给转运救护车,做好病历、检查报告等资料的交接工作。转运工作要求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执行。

五、加强院感控制,严防交叉感染

1、严格预检分诊

各医疗机构要严格规范预检分诊工作,开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要将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病人分流到发热门诊进行诊治;其他医疗机构要对有呼吸症状的发热病人相对隔离接诊,对有明确流行病学史的流感样症状病人分流到隔离诊室诊治。

2、落实个人防护与消毒隔离措施

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较强,各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规范要求落实个人防护与消毒隔离措施,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对来院就诊的有呼吸症状的发热病人发放口罩,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从事无菌操作、手术等岗位的工作人员、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的工作人员,以及与有呼吸道症状的发热病人诊疗有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需戴外科口罩,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由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特殊岗位人员按照规范要求落实个人防护措施。

3、居家治疗的防护与消毒隔离

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有关规定执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一定要告知轻症居家隔离患者应在家中单间隔离,加强开窗通风,不宜外出,尽量减少与高危人群的接触;离开隔离房间时应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注意洗手及其他个人卫生措施,多饮水,注意休息,并根据医嘱按时服药。

4、严防院内感染发生

各医疗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警惕和防止出现甲型H1N1流感的院内传播,要从入院患者、来院访视者、医院内职工等途径严防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院内播散。尤其是要做好妇产科、儿科、老年科、呼吸科、肿瘤科等高危人群的院内感染防范工作;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

六、社会资源的动员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定点医院不能满足收治需要时,在区政府的领导下,动用宾馆等社会资源进行收治,主要收治非重症病例和高危人群病例。工作机制和流程如下:

1、卫生部门提出征用宾馆的建议。

2、同级人民政府甲型H1N1流感防控领导小组代表政府作出征用决定。

3、卫生部门建立管理团队,组建由呼吸科、传染科等专业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医疗小组进驻相应宾馆,组织收治。

选择征用宾馆的标准:(1)远离人口密集区;(2)独立建筑或院落;(3)房间自然通风良好;(4)地面、墙面、卫生间等常用设施利于消毒;(5)废异物便于统一管理;(6)水、电、气供应有保障;(7)环境及餐饮卫生管理工作达标。

七、保障措施

1、培训演练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全员培训和实战演练工作,区防控办近期将组织全区性的培训、演练;通过培训、模拟演练,提高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救治能力,定点收治医疗机构要进行腾空、病例分流转运、医院感染防控等工作的演练,全面提升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能力。

2、物资储备

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对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院感控制设施、设备、药品、消毒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尽快进行补充,做好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3、信息管理

各医疗机构要严格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按规定程序和方法报告病例及病例病情观察情况,不得瞒报、缓报、谎报。要严格执行传染病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得擅自向社会甲型H1N1流感疫情和病例救治信息,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由区卫生局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管理,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篇2

本刊讯为加强中医药系统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救治能力和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制定了《全国中医药系统应对突发公卫事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包括指导原则和目标、中医医疗救治机构、应急救治队伍、科研工作、应急反应和保障措施 6个方面的内容。《方案》的制定,旨在通过3年左右时间建设,使中医药系统应急救治基础条件与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基本要求相适应,中医药应急机制基本完善,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保证中医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强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建设。县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要组建本单位的应急救治队伍。省、市(地)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组建本地区的应急救治中医药专家组,省级专家组一般不少于30人,地级专家组一般不少于15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国家应急救治中医药专家库。省、市(地)中医药管理部门争取在2~3年内,负责组织开展并完成中医医疗机构应急救治队伍的全员培训,并将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将从四个方面加强科研工作,一是建立科研协作网络;二是建立临床研究基地;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四是加强组织培训。

《方案》指出,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发生突发事件的中医药机构,以及执行职务的中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个体开业中医医生为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一旦发现突发事件,应当在 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医药领导小组在全国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国中医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在全国指挥部有关部门内设立中医药工作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当地的指挥部工作,成立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医药工作小组,并将该工作小组纳入本地的指挥部中,成为其组成单位之一,负责指挥、协调本地区的突发事件中医药防治工作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

篇3

一、指导思想

通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疗救助和医疗机构减免等相关制度的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补助和支付办法,在保持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为尿毒症困难患者实施免费血透治疗,进一步缓解城乡居民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愿救治。保证城乡困难居民公平享有,患者自愿救治,实行疾病风险告知和同意制度。

坚持统一方案。全县统一补助模式、统一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统一补助标准、统一补助办法等。

坚持合力保障。通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城乡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减免和慈善机构救助等合理分担医疗费用,对尿毒症困难患者实施免费血透救治。

坚持分级负责。省协调办负责全省尿毒症困难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包括综合协调、制定方案、确定定点医疗机构、主要设备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工作督导、评估及总结等工作。市、县协调办负责辖区内免费救治工作日常管理,包括组织人员培训、病种筛查、身份认定、实施救治、登记、信息报告等工作。

三、救治对象

对持有我县常住户口的尿毒症需维持性血透的困难患者(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福利院供养孤儿、新增四类优抚对象和低保边缘户)实施免费血透救治,预防和治疗尿毒症血透相关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和其他尿毒症患者血透费用按照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有关规定核报,不列入本方案补助范围。

四、定点救治

按照安全、有效、优质、方便的原则,经医疗机构申请,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评审,报省卫生厅同意,确定我县定点医疗机构,并向社会公布。定点医疗机构由可独立开展血透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组成。定点医疗机构对具有血透治疗指征的患者,严格按照诊疗规范和诊疗常规实施治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尿毒症困难患者按照属地就近原则,经县救治协调办公室同意后,在县定点医疗机构(名单详见附件1)中选定一家作为本人血透治疗的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一经选定,原则上一个年度内不得更换。

五、筛查确诊

由县协调办牵头组织,县卫生局负责,走村入户对所有人群进行初筛并做好信息登记工作。将初筛的患者集中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确诊。经民政部门对确诊患者身份认定后,由县救治协调办公室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统筹安排到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同时,做好患者的筛查信息上报工作。

六、人员培训

由省协调办组织专家统一编印教材,实行分级培训。省协调办负责培训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人员、设区市专家组和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市协调办负责培训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和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县协调办负责培训乡镇、村和社区筛查人员。

七、设备耗材采购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主要设备(血透机、水处理机、除颤仪)和主要耗材(透析器、浓缩透析液、透析管路、穿刺针等)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采取委托具备资质的招标机构进行公开招标,确定设备和每个耗材品目的中标厂商、型号规格及中标单价。省财政按照需要及填平补齐的原则,统筹相关资金,为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配置血透机、水处理机、除颤仪。此外,各定点医疗机构根据设备和耗材需求直接与中标供应商联系,由供货商统一配送。

八、经费安排

(一)治疗经费来源

已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困难救治患者,由城镇医疗保障、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按比例进行补助,定点医疗机构实行部分医疗费用减免,鼓励慈善机构对患者救治费用进行补助。

(二)补助标准

1、根据《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血液透析收费标准为:三级医院400元/次、二级医院360元/次、一级医院320元/次。每人每周免费做2次血液透析,每年按52周计算。门诊与住院血透治疗的患者采用统一标准核报经费。

2、尿毒症困难患者按照属地就近原则,在定点医疗机构中选定一家作为本人血透治疗的医疗机构。如到上级或非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血透治疗,差额费用由患者个人承担。

(三)结算办法

属于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困难患者,由县医保局按收费标准的85%报销;县政部门按收费标准的10%给予医疗救助;剩余5%救治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减免。属于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困难患者,由县医保、新农合经办机构按收费标准的70%报销;县民政部门按收费标准的20%给予医疗救助;剩余10%救治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减免。救治费用报销按照现行医保、新农合及医疗救助核报程序进行。

(四)经费管理

要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骗保、挤占和挪用。发现有不符合规定使用经费的,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全县统一部署,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卫生、宣传、发改、财政、人保、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协调小组(见附件2),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卫生局,办公室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等日常工作。同时,县卫生局成立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专家组(见附件3),负责对全县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要积极争取白求恩基金会等慈善救助组织对疾病补助工作的支持,在医疗救治、资金筹措、经费补助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共同提高保障水平。

定点医疗机构应成立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对困难患者的确诊、血透治疗、信息报送等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

1、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救治工作,会同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制定救治工作方案,整合医疗资源,建立区域协作网络,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组建专家组,组织筛查及人员培训,整理保存资料信息,开展督查、评估,完善新农合支付、结算服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和推广典型。

2、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把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纳入医改内容。

3、财政部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相关政策,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根据城镇参保居民和职工相关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规范,按比例核报医疗费用,并实施监督管理。

5、民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相关医疗救助政策,按比例核报医疗救助经费;做好救治患者的身份认定,并建立救助台账。

6、宣传部门负责免费救治工作的宣传报道。

(三)积极宣传引导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宣传工作,特别要注重发挥医务人员熟悉业务、直接接触、群众信任的优势,广泛宣传尿毒症免费血透救治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社会预期,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自愿参加救治,为做好救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四)规范资料管理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思想,以“救死扶伤、服务人民健康”为理念,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以提供安全、文明、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环境为目标,积极创建平安医院。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使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加强内部管理,自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切实解决医疗单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创建人民满意的“平安医院”。经过努力,力争达到“平安医院”的目标。

三、创建内容

1、组织机构健全。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制。

2、医疗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规范执业行为,不超范围开展医疗项目,不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不刊发违法违规医疗广告,不雇用“医托”,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3、医患关系和谐。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探索建立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平台,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自觉遵守卫生部规定的卫生行业纪律“八不准”。医疗纠纷明显减少并能及时妥善得以化解,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得到有效制止。群众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秩序、环境等综合满意率达85%以上。

4、职能有效发挥。充分发挥医院在“平安沙雅”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有效承担我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救治任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健全急诊抢救制度,切实做好艾滋病、性病监测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按照规定及时报送医疗信息。

篇5

一、目标与原则

(一)任务与目标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监测网络报告,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部门间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非典疫情蔓延,防止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二)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管理,科学防治。

二、监测与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1、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要求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非典病例,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2、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发现疑似或实验室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按照《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管理方案》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3、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发现流行性感冒病例或暴发疫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4、二级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非典预警病例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监测病例定义的,按照卫生部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二)监测

1、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发现疑似或确认的动物禽流感疫情时,要及时报告,按照规定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监测。

2、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单位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异常增加时,要及时报告区疾病控制中心。

三、预防与控制

(一)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SARS、流感和禽流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鼓励群众自觉报告疾病、举报疫情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疫点消毒处理

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及时对非典和人禽流感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工作参照《非典防治消毒技术指导原则》和《禽流感消毒技术方案》执行。

(三)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捕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动物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进行个人防护。

从事非典、人禽流感病例和非典、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四)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

按照卫生部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根据流感流行的高峰季节或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预测,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遵循自愿的原则,推荐重点人群,例如65岁及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等接种流感疫苗,以减少此类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和感染流感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降低流感相关住院率、死亡率。

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地的病、死禽密切接触者及现场处理疫情的工作人员,可应急接种本流行季节的流感疫苗,也可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家禽暴露人群的防治工作,加大对居民健康教育的宣传,禁止宰杀、烹饪、销售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病禽,提倡文明的饮食习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不良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加强对饲养、贩卖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禽流感患病动物暴露人群的健康状况监测。

六、保障措施与应急准备

(一)分析疫情趋势,制定工作方案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认真总结非典和今年年初动物禽流感防治工作经验和教训,对今冬明春的疫情趋势作出预测,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建议;充分论证,调整、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工作方案。

篇6

目前,我市尚未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但我市现处于禽流感等动物流感的高发季节,也是候鸟迁徙活跃期,因候鸟等野生鸟类传播疫情几率较高,不排除该病毒传入我市的可能。为切实做好我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湘政办明电〔20xx〕3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把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按照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和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控方针,强化禽流感免疫工作,加强疫情排查监测,加强检疫监管,加强医疗救治应对,加强部门信息互通和协调联动,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

二、职责分工

市卫生局:负责指导全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制定预防和控制预案及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和卫生知识宣传。做好疫情监测、信息报送和,一旦发现疑似病例,按程序及时报告,并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疫情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做好应急物资、疫情处置和医疗救治的先期准备工作,特别是抗病毒药物、疾病预防控制、医院床位、医疗设施、药品和防护用品等物资、人员准备和调配工作。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执法监督管理等工作。一旦发生人间疫情,立即启动《郴州市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规范疫情报告和处置,加强病例救治,全力提高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早期识别、重症与危重症救治能力,确保最大限度地减少禽流感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的危害。

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将动物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暂时纳入一类动物疫病管理。对辖区内动物流感疫情进行一次全面排查,认真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对鸽子、种禽、水禽及活禽交易市场、水网地区、候鸟密集活动区等进行监测。对禽类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的,及时报告和送检,特别是对禽流感临床疑似病例的,要高度敏感,控制家禽移动,一旦发现H7N9病毒或发生家禽疫情,立即启动《郴州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果断处置,防止疫情扩散。严格产地检疫,确保患病动物不出场(户)。强化对畜禽交易市场、规模养殖场等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督促活禽经营市场严格执行产销分离和定期休市消毒制度。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完善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设施,坚决杜绝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或乱丢乱弃,切断疫病源头,维护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阻断病毒向人传播。

市公安局: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负责依法做好疫点、疫区、定点医院、重大传染性疾病事件现场封锁和治安管理工作。加强交通疏导,保障疫情处理车辆、人员迅速抵达疫区。对病人隔离治疗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依法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措施。

市交通运输局、广铁(集团)郴州车务段:负责协助做好出入郴州旅客和跨省(区、市)出行旅客的疫情监测和检疫工作。必要时对上下车旅客进行健康登记和健康检查,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可疑病人进行留验和隔离观察,对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并做好司乘人员的防治知识培训。

市教育局:负责做好学校、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托幼机构内的各项防治措施。根据紧急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落实学校、托幼机构封闭、半封闭管理等措施。

市旅游外事侨务局:负责协调在郴外籍人员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工作,保障在郴外籍人员的健康。负责做好旅游人员的健康教育,对游客进行健康观察,对来自疫区的游客进行跟踪观察和做好涉外宾馆游客的健康登记及宾馆、旅游景点等有关场所的消毒工作。

市住建局:负责对建设工地农民工的宣传、防护、监测工作,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

市文广新局:负责对网吧、电游室等场所的卫生管理和公共娱乐场所人员健康监测工作。

市委宣传部:宣传、普及科学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防治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保持健康心态,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开展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市财政局:负责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及时调度落实防治工作经费,配合相关部门安排重大防控项目和装备建设。

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按照各自的职责划分,加强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物资质量监督和食品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制止借机倾销物品,哄抬物价,严格控制相关药品涨价,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对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环境卫生及流动人口的管理。

市城管和行政执法局、市爱卫办:负责组织全社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运、处理城区垃圾,消除四害,消灭卫生死角,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市民政局: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负责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并负责死亡病例尸体的消毒处理及火化。

市监察局等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疫情防控要求,制定完善相关预案和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

(二)联防联控,形成合力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防控职责,密切配合,强化部门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形成及时会商、协同行动的长效合作机制,全面落实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经费落实、市场监管、疫情监测、病人救治、宣传教育等工作措施,努力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实现有序、有力、有效、有度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目标。

(三)加强值守,正确引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卫生、农业、畜牧兽医水产等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疫情,要迅速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紧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各地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及时准确规范疫情信息和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宣传普及科学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保持健康心态,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指导医务人员和畜禽饲养、贩运、屠宰加工、动物防疫等职业人群做好自身防护。要加强舆情监测,统一信息,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篇7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区卫生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推动我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卫生保健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中发13号、发24号文件精神,以“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为核心,以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模式为目标,求真务实,综合平衡,稳步实施,促进发展,努力做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全区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二是有利于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就医质量和健康水平;四是有利于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三、组织领导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下进行,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卫生、人社、财政、经发、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具体负责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上划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营、社会保障机制等情况在原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澄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按照编内和编外、专业和非专业等进行分类并造册登记。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有资产进行清查和登记。

(二)宣传发动

利用灵活有效的宣传形式,宣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央、省、市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明确权利和义务,提高全区上下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组织实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管理工作同步进行,整体推进,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上划管理工作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逐一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工作。

五、有关要求

(一)凡经人社、编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在编、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全部划归区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二)区卫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查的基础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一清产核资,并按有关规定移交给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后,乡镇(办)要继续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责,负责制定本辖区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和措施,加大对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债权、债务继续由该单位承担,并通过综合改革,调整资本构成,尽快解决不良债权、债务问题。

六、加强领导,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一)强化领导,高度重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及保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严密组织,积极实施,确保落实。

(二)强化责任,明确职责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实施方案,摸底统计相关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资产情况,并提供给有关部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划管理后,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力度,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我区医改工作。

2、区财政局负责按上级有关医改要求制定我区财政补偿机制,并按照受益人口制定区乡(镇办)两级财政分担方案。

3、区人社局会同区卫生局、区编办、区财政局按上级有关医改要求制定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4、区审计局负责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清产核资中,做好审计工作。

5、各乡镇(办)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资金的摸底统计工作。

篇8

1.1编制目的

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方案》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制定本方案。

1.3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生命威胁、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按照《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1.4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分级管理。

(2)属地管理,明确职责。突发公共事件由事件发生地的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领导和指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有关工作。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科研和技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工作制度。

(4)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事件要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有效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5)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借助现有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6)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组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制定各种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方案,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7)加强协作,公众参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

2医疗卫生救援的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Ш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2.1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2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市(州)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3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2.4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出现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3医疗卫生救援组织体系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应急主责部门,要在同级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医疗卫生救援组织机构包括: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的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医疗卫生救援机构、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包括医疗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3.1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

市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领导、组织、协调、部署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负责日常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3.2专家组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组建专家组,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

3.3医疗卫生救援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各级医疗急救中心(站)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送。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根据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的指令,负责救援和转送伤病员所需医务人员和救护车辆的统一调度;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承担突发公共事件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3.4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由现场的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4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分级响应

4.1.1Ⅰ级响应

(1)I级响应的启动

本市境内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按国家方案的规定,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Ⅰ级响应。

(2)I级响应行动

市卫生行政部门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政府的指挥和领导下,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

4.1.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的启动

本市境内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按省方案的规定,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Ⅱ级响应。

(2)Ⅱ级响应行动

市卫生行政部门在省卫生行政部门和市政府的指挥和领导下,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

4.1.3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Ⅲ级响应:

①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启动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市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及时向市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市级应急方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的处理情况。接受省卫生厅对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督导,必要时请求其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4.1.4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的启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启动医疗卫生救援应急的Ⅳ级响应:

①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县市区人民政府启动县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关于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工作,组织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本级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处理情况。凡属启动县级应急方案的响应,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启动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的处理情况。市卫生局接到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报告后,要对事件发生地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进行督导,必要时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进行技术指导。

4.2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或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的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面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要注意现场确认(包括现场的划分、现场的性质),并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确保安全。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事发现场设置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主要或分管领导同志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要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工作,使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要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4.2.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护送危重伤病员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4.2.2转送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至医疗机构,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能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4.3医疗救治

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要迅速做好以下工作:

(1)成立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和抢救专班。

(2)必要时,动员轻病人出院或转院,腾出住院空床。

(3)开设绿色通道,接诊、接收转运来的伤病员。

4.4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大力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4.5信息报告和

医疗急救中心(站)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随时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每日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情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工作。

4.6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政府或同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或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5医疗卫生救援保障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5.1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5.2急救机构

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承担全市医疗紧急救援的日常工作,并结合城区情况建立相适应的医疗急救站。各县(市,含夷陵区)可根据辖区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建立一个相应规模的医疗急救中心(站),并完善急救网络。

5.3应急队伍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建综合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如化学中毒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等)。市级不少于60人,县级不少于30人。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队伍的稳定,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医疗卫生救援演练所需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经本级政府同意。

5.4血液储备

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卫生救援血液储备建议,市中心血站负责储备,紧急情况下,政府号召部队官兵、大专院校学生、机关干部无偿献血。

5.5物资储备

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卫生救援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运,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医药储备物资的动用,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医药储备应急方案》要求执行。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5.6经费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各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医疗急救中心(站)或相关医疗机构支付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各级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本级政府的决定对医疗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5.7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铁路、交通、民航、公安(交通管理)等有关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情况特别紧急时,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5.8其他保障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技部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技术研究方案,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及药物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海关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急需进口特殊药品、试剂、器材的优先进关验收工作。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

红十字会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向市内外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合法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军分区后勤部负责协调军队有关部门,组织军队有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力量,支持和配合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6医疗卫生救援的公众参与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知识普及的组织工作;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卫生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7附则

7.1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2方案制定与修订

本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实施,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和本方案的规定,制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方案,报市政府备案。

县市区政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参照本方案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方案。

7.3方案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9

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市医院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全院各部门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切实解决重点部门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有效防范和谐的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

消防安全

医院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是消防重点单位,做好医院的消防安全工作,预防火灾的发生是安全生产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项,医院认真执行消防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确保单位消防。

1、

制度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2、

制度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制度演练。

3、

事项防火安全责任制,确定本单位和所属部门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4、

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对职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5、

组织消防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6、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查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

7、

建立健全医院消防档案,统一保管。

8、

有效。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无障碍。

二、

特种设备和危险品

1、

医院对本单位的治疗仪器设备:氧气瓶、消毒压力容器、配电室、电梯等水、电、气设备都制定了严格各项安全管理规律制度。

2、

特殊药品的管理方面:本院严格遵守毒、麻药品、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按全省统一身份识别卡进行网上采购,走人送货各科室均安装保险柜,认真落实“五走”管理制度。

3、

所有的特种设备和危险品管理,我院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严格执行保管使用,登记,检查、维护等各项规定及时排查各类事故隐患。

三、

规范管理,落实措施,全面深入做好医疗安全生产工作

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医疗安全措施。我院进一步加强了医疗安全警示教育及医疗质量管理由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定期安排医疗护理质量及医疗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通报限期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及时处理。此外,我院坚决杜绝无证上岗,全院所有有处分权及单独上班的医务人员均符合上岗条件,对不符合或未达到上岗资格人员采取换岗或执业医师指导下工作,同时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我院的医护人员救治能力,配合有力的管理措施,我院从未发生大的医疗争议和事故。

四、

强化监督,注重整改,努力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宁愿多点时间检查安全排除隐患,也不能违章作业,我院主动接受地方各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无论是内部查处隐患还是外部查处的隐患,一律认真进行整改,努力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篇10

全县35个流行乡(镇、办事处),402个流行村,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4%,家畜感染率为0.16%;在册晚期血吸虫病人338人;钉螺总面积为16508.12万㎡,其中垸内钉螺面积为25.6万㎡;垸外易感地带长度为142.2千米,垸外易感地带面积为6415.11万㎡。

二、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工作方针,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能源、卫生等部门联动,改善自然环境,压缩钉螺面积;加强人畜查病治病和粪便管理,控制传染源;加强群众性和区域性防治工作,建立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确保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目标的实现。

三、工作目标

1、今年底,全县所有流行乡流行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2、1个乡镇14个行政村在2014年11月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3、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的发生,维持零“急血”状态。

4、完善已达标行政村的档案资料,确保省级传播控制达标验收顺利通过。

四、年度工作重点

1、做好查灭螺、查治病工作。

加大查灭螺工作力度,完成查螺7100万㎡,药物灭螺灭蚴1380万㎡,压缩垸内钉螺面积25.6万㎡,灭净垸内外感染性钉螺。大力开展人畜同步化疗,完成人群查病91370人次,人群化疗69000人次。全县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4%以内,家畜感染率控制在0.16%以内。

2、落实急性血吸虫病感染防控措施。

制定和完善“急血”防控预案,严格执行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落实重点人群管理、易感环境灭螺灭蚴,重点抓好哨卡巡查和渔船民监测点工作,对接触疫水人群进行排查服药、责任到人等工作措施,严防“急血”病例发生,维持全县零“急血”状态。

3、血吸虫病流行乡、村达标。根据血防“十二·五”规划,今年我县有1个乡14个村计划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按照《省血吸虫病流行乡、流行村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考核办法》,认真做好查病和以村为单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全县传播控制达标顺利验收。

4、结合省部联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对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控制。对已完成的省部联动项目加强管理和维护,重点搞好杨林寨乡的围栏封洲项目,并实施部分重点乡镇淘汰耕牛的方案。

5、加大血防宣传力度。按照省、市继续开展“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宣传周活动”的要求,加大对《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血防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培训,重点提高乡村血防医生、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和水上流动人员的血防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6、加强疫情监测,强化渔船民和水上作业人员防治。今年,我县有一个国家级疫情监测点和一个渔船民固定检测点,要按照部颁标准和省所要求,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对人畜病情、螺情、水体安全性及其他流行因素进行监测。为渔船民等水上作业人员提供检测、化疗、咨询等血防服务,在渔船民习惯性聚集点设季节性检测点,掌握疫情动态,为评价防治措施和效果提供依据。

7、坚持化疗“十六字”原则,保质保量完成化疗工作。化疗是降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避免新晚期血吸虫病发生,控制传染源,减少或消除血吸虫病对有螺地带新感染和重复感染的重要办法。按照化疗方案,做到“送药到手、饭后再服、签字再走、回访到户”的原则,开展免费的秋季同步化疗。对防汛人员,龙舟队员等开展应急性化疗,对水上作业人员、渔船民、牧民等高危人群给予二次化疗。

8、加强晚期血吸虫病人救治工作。强化对定点医院救治工作的规划管理,严格按照晚血工作管理流程核查、审批晚血救助对象,建立健全制度,积极开展救治工作。

9、做好联防联控工作。按照省血防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省际、市际、县际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六同步”的工作要求,继续做好、汨罗、屈原三县(市、场)的联防联控工作,围绕控制传染源,相互配合、协同防治,确保工作创新与突破。

10、垸内钉螺面积的压缩。按照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防治目标,确定垸内压缩钉螺面积为25.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