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英美文化, 初中英语,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 引言
长久以来,关于英语学习,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学好英语就是掌握一门工具。实际上, 在承认英语实用论有其价值的同时,语言学家更推崇一种内涵更广的理论:英语文化学习论。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中曾说:“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与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Lado,1964: 12)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使用规则,更要学习隐藏在背后的文化知识。如果英语教学停留在简单实用的准则上,学生只能学到语言技巧本身。他们很难融入到英语氛围中,更不能从全球化的视野和高度来利用英语服务自身的发展。因此,笔者通过探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知识的意义和方法,力求可以让初中英语课堂更丰富,让英语学习更有效率。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普及英美文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惯了母语思维后,学习外语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对学习者的毅力是一种挑战。因此,很多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中生,在对英语的新鲜感过去后,面对每天枯燥乏味的记单词,背课文,对英语产生了无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在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教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普遍低下。相反,如果教师能将知识点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便能意会所学内容,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二)扩展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当今世界急速发展.英语对国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首次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纳入中学英语教育的基础目标中。它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渗透英美文化知识是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三)英美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占据很大比重。很多学生阅读题丢分,主要原因是无法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向学生普及英美文化知识。这样,做题时,他们才能调动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 让学生能从本质上理解英语语言本身,增强语感。
语感是指在对语言熟悉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它依托于传统的语法架构,却又脱离了语法的局限。
三、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情况分析。
(一)文化知识的渗透量不足,质不高。
教学模式单一,教材编写中式化等历史因素导致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量不足。课程设置中,教师基本是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对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也只是一语带过。
(二)缺乏文化的对比,传播方式单一。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与语言学习的本质严重偏离。在升学压力下,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只能单一的介绍英美文化,忽略了本国文化和两者的对比分析。加之中考题目涉及文化知识的比例较低。因此,学生只能对仅有的文化知识点死记硬背。
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普及英美文学的操作方法
(一)在日常教学中巧妙融入对英美文学知识的介绍。
文学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从每天的教育日常抓起。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吃透教材,挖掘可以切入文化知识的点,设计好引入,过程,操练和反馈。讲解的时候,多让学生主动思考,对比,分析,总结。
(二) 利用形式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兴趣。
课堂上,老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兴趣。比如说,值日报告时可以要求值日生介绍英美国家的政治,经历,历史,音乐,文学等,再尽量引导学生找找国内相似的或相对的内容。再比如,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表演话剧,适时给他们播放一些好的影视作品,组织英美文化知识抢答赛,歌曲比赛等。
(三) 开展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英美文学文化。
对于一些和中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教师可以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对开阔学生的国籍视野大有好处。比如说,现在出国留学是一大趋势并且呈现年龄越来越年轻的状况。教师便可以针对中西方教育的制度,模式不同给学生做专题介绍。
(四) 布置英美文学文化阅读任务。
教师在教学任务中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进行关于西方文化方面的阅读积累。除了《21世纪报》,教师还应该积极向学生推挤诸如“书虫”,“床头灯”等系列英语读物。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西方文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还能扩展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灵。
五、结语
文化是语言的深层内涵,是所有的一切,也包含一切。笔者提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是因为面对一个急速发展的世界,英语学习者需要通过英语这门语言与西方世界做更深更广的交流。这种交流是超越语言本身的,包含潜意识的有内涵的交流。其次,文化知识也不是一下就能渗透的,需要耳濡目染,日记月累,所以从初中就接触英美文化是有必要的。当然,在渗透英美文化知识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保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同时开放心态,欢迎学生质疑发问。通过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技巧,打开与英语世界的交流之门,更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为走向世界,服务中国做更好的准备。
参考目录:
[1] 车文博. 教学原则概论[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2] Edward Spaire 著,陆元平译. 语言论---言语研究讨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 Lado, R. 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 [M]. New York, 1964: 12.
[4] 刘玮. 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09 (12): 56-58
篇2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思想观念及教学观念所限,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总是作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少直接和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很少表达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如何,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教师在实际接触学生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思维和行为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现在的世界正处于社会主义低潮时期,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冲击着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接受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笔者在教学开始前和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交流等教学方法,或问卷调查,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理论疑难;或通过主题谈话,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进行各种思想的交流;或课后利用网络论坛、邮件和QQ等形式,师生双向讨论交流,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摸清学生所思所想。通过了解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有以下特点:一方面,他们思想积极敏锐、健康向上、崇尚奋斗、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有较强的自尊心、自我表现欲、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有较强的自学和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喜欢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碰到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均有一定思考,能够试着去分析和理解;只要理论具有说服力,他们愿意去学习和接受,也就是说不存在与之间的天然隔阂。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法制、纪律、诚信观念不强;价值目标取向错位,趋实用化、短期化、直观表面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不少大学生对基本原理课有厌学和抵触情绪。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是在摸清学生所思所想基础上,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将传统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小老师”讲堂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课程辩论赛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结合起来,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与思维参与的空间,让学生愉快地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在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小老师”讲堂教学法
此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在三尺讲台上分享见解和感悟的平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学生讲堂开始之前,笔者从教材中挑出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内容让学生选择,并对主讲人进行了培训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进行大量阅读,查找资料,完成知识重构,提前准备好讲稿内容和多媒体制作,在保证其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订正错误的知识点,增加准确度和趣味性,保证内容的可接受性,体现学生的中心作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例及所学专业出发,运用适量典型的影视资料,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多媒体的展示时机一般是在突破难点、阐释重点的时候,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和思维抑制的时候。在“讲堂”中,主讲人不是纯粹地讲授,他需要结合其它教学方法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辩论,相互学习,杂取百家,互为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小老师”讲堂因主讲人是学生,所讲内容大多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俗易懂,所以学生很爱听,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探索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推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2.专题讨论教学法
笔者在运用此教学法教学时,首先把基本原理某一部分的核心内容按照内在逻辑组成一个专题。然后提前一周把上课的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让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围绕专题阅读文献、准备资料、写好发言提纲或讲稿,制作好PPT。选举一名代表到台上进行8分钟左右演讲,小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补充,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或是能够讲得头头是道都是回答正确。对于抽象性和概括性强的内容,为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引导同学们通过案例,让学生听得懂,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可让小组外的同学为本小组同学打分,同学代表和教师分别点评。每个小组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尽可能创造让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课程辩论赛教学法
课程辩论赛与通常意义上的辩论赛不同,它主要体现了课程和教学特点,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所以我们将课程辩论赛简化为三个环节:立论陈词、自由辩论、总结陈词。每位辩手需遵守“重在辩”的精神,赛前做好充分准备,辩论过程中要求每位辩手均发言,发言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尽量脱稿。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课程辩论赛正式队伍由六人组成,可以有两名替补队员,报名采取学生自愿的原则。教师鼓励班级其他同学为自己所在“方”收集相关资料,依据提供资料的价值大小为学生打平时分,这样可以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将整场课程辩论赛的组织服务工作交给班级学生自己承担,由教师在班上指定一名班干部负责,其他同学协助,主要负责比赛计时计分统分以及比赛的影像资料留存、宣传报道等工作。如果条件允许,教研室各位老师所带班级之间也可以进行课程辩论比赛,成为全校学生参与的活动。实践证明,课程辩论赛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团队配合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同时,锻炼了大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4.实践教学法
此教学法是通过读书小组、社会调查或与学生党团活动结合等形式完成的。在教师指导下组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读书小组,给学生列一些相关的参考书,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读书,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或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或社会调查,低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一些参观活动、服务活动,中高年级同学可以开展一些社会调查、难点问题调查等活动;或把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学生党团活动的主题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结束后,可让学生写论文或实践报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原理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增加说服力和吸引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同时,可促进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实施的保障
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但不能少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原理”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保障条件在于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一是教师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应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新教材的课程内容经过了高度整合,其理论容量之庞大、任务之艰巨都是空前的,所以要求教师具有广博而系统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研究能力,一专多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尽量脱稿讲授,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述深奥的基本原理,熟练地把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二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相比承载着更加重大的育人使命,在教学当中更应该关爱、体贴和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情理交融的学习氛围。“亲其师”然后“信其道”,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就可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组织、协调工作做得好,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感觉很自信,就乐于参加教学。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做好学期的整体准备和每节课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如人格激励、分数激励等,或把高年级较好的做法展示给他们,用好班干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善于总结,在每次课上完后总结,针对课堂讲授后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现场感受,找出不足之处,记录下来,下次予以改正;一个学期结束后也要总结,对反响好的部分继续保留,对教师讲授时“底气不足”、学生反馈平平的部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更换教学方法和内容,重新修订与完善。
“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是既定的,但其教学法的研究却是无穷的、动态的。不断拓展、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国炎,等.中国化与大众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2] 冯刚.高校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 陈占安.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2004,(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