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

篇1

对策一:慢起床莫慌张

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冠心病人睡眠醒来后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待“醒透”后再起床,避免心绞痛、中风等发作。

对策二:及时增加衣物

“春捂秋冻”的老话要因人而异,中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还是及时加减衣服为好。温度骤降就会引起机体的强烈反应。温度下降3℃~5℃,人体通过轻微的反应就适应了,大部分人不难受也不会患病。一旦降温10℃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保持37℃体温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衣服如果穿得不够,人体为了保温,反应会很强烈。首先是末梢循环血量降低以减少热量往外散发,脸色、嘴唇发白、发紫。机体在应激反应时体内肾上腺素会升高,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对策三:及时监控血压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高血压患者更要加强自我监控,增加测量血压的次数,了解血压在一天里的变化。早晨清醒后即刻测量最重要,测量后马上服药(冬天第一次服药一定要在晨起时服,不要吃完早饭再服)。6~9点出现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最大,中午12点以后的可能性减小。最好在运动后即刻或外出回家后先量血压,此时血压如超过正常标准,可能活动量过大或药物量不够。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的种类、量与服药时间等。

对策四:运动锻炼要科学

生命在于运动,合理的运动锻炼既是延缓机体衰老过程的良方,也是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手段。就心血管系统来说,通过运动锻炼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可以改善和加强对血管的调节作用,使动脉痉挛得以缓解,预防血压升高。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可使血压有所下降。但运动锻炼要讲科学。

1 防止运动过度。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锻炼,每天有氧运动不少于30分钟,注意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的运动项目,可以酌情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柔性有氧运动。同时,运动锻炼要有一定的强度,能持之以恒,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量以不增加心率为宜,或心率虽明显增加,但休息片刻后,便逐渐恢复正常,且不伴有胸闷、气短、咳嗽、胸痛等,自我感觉良好。

2 避开早晚气温过低的时间。秋冬季早晚温差较大,老年人晨练时应有适宜的“温度缓冲”,不要过早。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到户外活动,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的合成和吸收。上午7~10点,下午2~5点为宜。

3 注意增减衣服。出门时可多穿一些,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再脱,做整理活动时赶快穿上。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尤其要重视面部、手部和头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

4 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由于人的肌肉韧带在低气温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明显地降低,关节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5 在气温骤降时运动量应该减少。有运动基础的高血压患者在此时增加活动量,或没有运动基础的在秋冬季节突然剧烈运动,都有可能引起血压的过度升高或脑血管意外。从不运动的高血压患者安静时血压已经很高,还去爬山看红叶,再加上情绪激动就更容易导致脑血管意外。

对策五:摄入足够的水分

在秋冬吸入干燥空气,呼出湿润的废气,无形中带走人体的大量水分,造成血黏度增高,加上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摄入足够的水分。保证每天半斤水果和1~2斤蔬菜,而且进餐时有汤和粥类,满足每日人体需要水的一半。另一半在晚睡前、起床后、晨练中、洗热水澡后,尤其在运动有出汗的情况时,各喝300毫升水,总量大约1500~2000毫升。在运动中补充水以少量、多次、缓饮为佳。还可在每次锻炼后或进餐前半小时吃点有滋阴、润肺、补液生津作用的保健品。

篇2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预测,从2010年12月下旬开始,到2011年1月上旬的一个月间,北京将进入三种流感病毒的传播高峰期。据了解,今年流感将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混合流行。专家指出,季节性流感对人体危害很大,儿童,老年人,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要提高警惕,最好能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症状不相同

流感病毒能够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患者打喷嚏的飞沫和带病毒的呼吸道分泌物是病毒最好的传播媒介,人们会因为直接接触了患者而被感染。大多数的流感病毒感染症状都很相似,患者一般会先出现发烧,然后有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喉痛、全身乏力等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又和普通感冒极为相似,很容易被当做普通感冒来对待。今年冬季流行的这3种流感病毒有一些特殊的症状,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甲型HINI流感病毒:会在2~3天内出现发烧症状,体温可以达到39℃以上,而且一般会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同时有鼻涕、鼻塞、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是病情比较严重,还可能并发肺炎。

甲型H3N2流感病毒:它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类型。它引起的甲型流感的症状与H1N1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相似,也会出现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症状。但它的特点是发热一般是持续性的,而且下午温度要比其他时间高。

乙型流感病毒:更多地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流感横行预防为先

对于预防流感,应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提高免疫能力,预防感染。还可以通过通风、消毒等措施达到预防目的。

预防妙招:

1.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在流感流行季到来之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尤其是老人、儿童、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呼吸系统病的人群,更应该及时接种。

2.中药调补效果佳

适当服用一些膏方进行调补,以提高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在中成药中,“莲花清瘟”胶囊对预防、治疗流感效果也很好。此外,在流感可能流行的冬季,每天用9~15克野泡茶饮用,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篇3

警惕冠心病

很多人日常的规律作息在过年期间会被打乱。对于本身就有心血管慢性病的人来说,过年时的热闹、兴奋的情绪、不注意饮食控制和戒烟限酒,以及过度娱乐带来的疲劳,加上有些患者不能像平时那样规律服药,都可能导致冠心病发作。

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首先要远离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戒烟限酒 吸烟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年轻人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甚至是唯一危险因素。一般来说,戒烟20分钟后血压降到平常水平,脉搏恢复正常;戒烟8小时后血中一氧化碳浓度降低,氧含量升高到正常浓度;戒烟24小时后心肌梗死危险性降低。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控制血脂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合理膳食营养对血脂水平的调控则十分重要。有利控制血脂水平的膳食因素包括控制膳食脂肪总量、提高膳食脂肪酸质量、限制膳食胆固醇摄入量、限制酒及精制食物摄取。

控制血糖 糖尿病使心血管病的死亡增加1.5~4.5倍,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是在春节期间,为了个人健康,也要注意讲究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而且运动要长期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春节期间人们的情绪容易过度兴奋,这时更要注意保持心理平衡。研究表明,在所有的保健措施中,保持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一项。

如果病人已经出现疾病加重的情况,在夜间熟睡时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而被憋醒、喘息、口唇青紫、不能平卧,甚至可以咳出血性泡沫痰,这是冠心病最常见的急性表现之一,必须及时抢救。

上述症状常在夜间突然发生,如能正确、及时地进行现场或家庭救助,可有效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首先,要将病人扶起,在病人背后垫些衣物等,使之呈半卧位或坐位,双腿自然下垂,这样可减少回心血量,有利于有效减轻心脏负担;同时使肺活量增加,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此时不要慌忙把病人往医院送,也不要随意搬运病人,因为搬运和送医院途中的颠簸可以增加患者心脏的负担,使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易并发或加重肺水肿,甚至会因此而造成病人的死亡。第二,家中如备有氧气,可立即给病人吸氧。第三,这类病人往往神情紧张、烦躁不安,可给予小剂量镇静剂(如安定),以减轻其焦虑。第四,可给病人舌下含服一粒硝酸甘油或消心痛,以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第五,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应将病人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途中要让病人采取端坐位、两腿下垂,绝不能让病人勉强步行去医院。搬运动作宜轻巧平稳,避免大幅度颠簸。

严防脑中风

和冠心病一样,脑中风也是节日期间容易来给人添堵的疾病之一。脑中风是指脑血管堵塞或脑血管破裂,血液不能在脑内顺利流通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疾病。脑血管堵塞导致的脑中风称为脑梗塞,脑血管破裂称为脑内出血。

老年人由于本身的衰老,血管出现硬化,弹性变差,寒冷、劳累、情绪变化都可能使血管突然收缩,导致供血不足,大脑出现缺氧状况,发生脑出血或脑栓塞。一般来说,缺血性中风的早期症状有突发眩晕、突然间半侧脸、身体麻木、无力等,也有患者看东西重影,频繁打哈欠。有的患者这些症状会在24小时内消失,医生称其为“小中风”。出血性中风表现为突然的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患者血压也会很快升高。

春节期间要防范脑中风,一是外出时要注意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寒冷天气尽量少出门;二是生活要有规律,适量运动并注意健康饮食,春节期间也不要大鱼大肉、烟酒无度,最好戒烟限酒,低盐饮食,还要保持心态平和。

此外,还要留神中风发生的“信号”,包括复视,单侧肢体无力或笨拙、麻木,讲话不利索、含糊不清,语言理解力差,以及记忆丧失、眩晕或头晕、走路不平衡等。

干燥别上火

吃喝是人们过节时不变的主旋律之一,在春节长假期间,人们很难做到膳食平衡,往往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让身体不堪重负,除了可能导致胃肠炎甚至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外,还可能导致中医常说的“上火”。

这时常说的“上火”最多的是胃火。胃火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烦躁易怒、大便没有规律、口中有异味、慢性胃疼等。一旦出现这些上火的表现,就说明不堪重负的胃肠道该调理了。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来说,上火的调理方法也是有区别的。对平时体质还不错而且不感觉胃疼的人来说,首先要管住嘴,少吃大鱼大肉,少喝酒,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含水量比较多的水果,如苹果、梨,而香蕉也有助于大便干燥的人们解决问题。同时要少吃辛辣食物,还要远离寒凉食物,注意调整生活规律,多运动。

呼吸道疾病易多发

春节期间天气寒冷,而且空气干燥,如果开窗通风少,在人员往来比较多的室内,病毒和细菌就会活跃起来;室内如果有人吸烟,二手烟也会对人的呼吸道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尤其是老人和体弱多病者的呼吸道黏膜很容易受刺激,抵御细菌的能力下降,因此,很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哮喘、流感等。

春节期间要尽量少到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室内如果比较密闭,一定要注意通风换气,最好在中午温度相对高时开窗通风。其次,恰当的湿度有助保护人的呼吸道健康,因此,有条件的家庭最好使用加湿器,室内空气湿度最好保持在40%左右。注意多喝水,给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另外,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最好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适当到户外活动,活动不要太剧烈,适宜选择快步走、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

听力损伤莫忽视

我们习惯在鞭炮声中辞旧迎新,不过鞭炮在增添节日喜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如被鞭炮烧伤、炸伤的病人多了,有人还会出现耳鸣,甚至头晕、头疼……

春节期间放鞭炮除了要注意购买合格产品、防止鞭炮伤人外,还要注意减少响亮的鞭炮声对耳部的伤害。人的听力有个正常的“阈值”,鼓膜对一定范围内的噪音是可以承受的。但当声音大到超过了这个正常的阈值时,或是声音过大过快,鼓膜来不及反应或是超出了鼓膜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导致耳鸣,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鼓膜穿孔、听力受损。因此,放鞭炮时除了外伤要及时就诊外,感觉到耳鸣甚至是耳朵疼、眩晕、头疼等时也要到医院就诊,进行听力学检查。一般来说,大部分耳鸣都是暂时性损伤,休息后就可以恢复。严重些的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后也可好转。不过幼儿家长要注意,放鞭炮时最好给孩子捂住耳朵,尽量让孩子远离鞭炮。

面瘫莫大意

冬季人们走亲访友,如果在外出途中不注意保暖而受寒,很可能发生面瘫。

面瘫是风吹受寒后发生的神经炎症,患者表现为眼斜、嘴歪,有的还流口水。面瘫还和冬季感冒患者增多有关,感冒是面部神经一个主要诱因。少数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面部酸、麻、刺痛、头痛、耳后痛等症状。

预防面瘫要注意面部保暖,乘车时应注意将车窗关闭,以免受凉,还要尽可能少到人多的地方去,减少感冒发生的几率。

肠梗阻不可小觑

肠梗阻如今是外科的常见病,尤其在每年的春节长假后,就诊的人数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其中最多见的就是粘连性肠梗阻。一般来说,这类病人往往表现为肚子疼得厉害,肚子发胀,有的还会呕吐,有的甚至几天不排大便。

肠梗阻发病和人们在节日期间饮食不注意有关。节日里人们往往肠胃负担比较重,如果吃纤维过长的食物,制作时一定要剁碎,防止食物在肠道内打卷。饮食还要注意不要过饱,以免增加肠胃负担,降低消化吸收能力。元宵、汤圆不宜多吃。柿子里鞣酸比较多,容易造成胃结石,进而堵塞消化道、形成肠梗阻,因此,也要控制进食量。最好选择容易消化的、熟透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如果患者出现呕吐、腹部疼痛、几天不排大便等症状,而过去从未发生过肠梗阻,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

饮酒过量酿祸端

国人过节时往往少不了饮酒,然而饮酒过量,不但可能因为醉酒而导致头晕头疼,还可能导致胃肠不适。因此,推杯换盏之时也要注意一些健康事项,如不宜空腹饮酒、不宜先酒后饭、不宜烟酒同进等,尤其是以下两点更应注意:

饮酒宜暖忌凉 喝酒尤其是喝白酒时要热着喝,而且不仅要注意酒本身的温度,还要注意饮酒场所的温度及自身的保暖。酒精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但大量饮酒后,人体的敏感度降低,扩张的血管不能及时收缩,致使人体的热量大量丢失,所以饮酒过多的人反而会感到皮肤四肢发凉。春节期间,气温很低,尤其是室内和室外温差特别大。如果饮酒时不注意保暖,觉得身上发热就脱衣服,反而很容易着凉感冒。

饮酒忌混 长期饮酒的人都知道啤酒和白酒不宜混着喝,其实,很多酒都不宜混着喝。人们常说的酒主要指白酒、啤酒和红酒,其实,酒的种类很多,比如说,南方人有饮米酒的习惯。一个人长期饮用某一种酒后,由于身体的耐受,酒量会逐渐增多,但这并不代表他对其他的酒类也有着同样的耐受性,如果同时饮用多种酒,由于身体耐受性较差的原因,很容易喝醉。饮酒忌混,不仅指一次饮酒忌混,还指一定时间内饮酒忌混。春节期间,亲朋聚会,往往是早上一顿、晚上一顿,由于喝酒的朋友不同,喝酒的种类也会有所差别,进入人体的酒精要完全代谢掉需要一定的时间,往往晚上喝酒时,早上摄入的酒精还没有被完全代谢掉,此时摄入不同种类的酒,也容易导致醉酒。

除了饮酒时应注意之外,过量饮酒后也应当注意一些事情,尤其是注意对胃的保护。比如说过量饮酒后,意识清楚者可刺激咽部,以引起呕吐,将胃内残留的酒吐出,从而减少酒精的吸收。再比如过量饮酒后,往往食欲不振,没什么胃口,这时应当注意饮食清淡,可以多喝点粥、牛奶之类,既有丰富的营养,又易于吸收,对胃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意外摔倒几率增多

进入冬季以来随着天气逐渐变得寒冷、雨雪天气增多,而春节期间人们往来拜年,老年人受伤、骨折的几率也逐渐增多。

骨折是对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质量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老年人骨折常为低暴力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常为平地摔倒所致,常见部位为手腕、肩部、脊柱及髋部骨折,最常见的是髋部骨折,这种骨折痛苦大,是老年人骨折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根据北京医院多年的统计,老年髋部骨折后第一年的死亡率能达到20%。

老年人骨折后及时就诊,而且治疗方法得当,坚持康复治疗,治疗效果最好。因此,提醒老年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如果出现了外伤、骨折,不要惊慌,应尽快就近就医或到有老年病治疗经验的医院就诊,以获得及时和最有效的治疗。

不同患者各有“忌”

高血压患者忌“闹” 节日期间,家人欢聚,亲朋好友相会,人多热闹,大喜大乐,可使大脑过于兴奋,血流加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溢血。

冠心病患者忌“累” 节日操劳过度,或玩乐放纵无度,心脏负担加重,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感冒患者忌“聚” 节日期间,少不了走亲访友,团聚一番,但若患了感冒,则最好在家休息,这样既有利于疾病康复,又可避免将病传染给他人。

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熬” 我国民间有除夕之夜“守岁”的习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也同家人一起熬夜,或通宵看电视,或整夜搓麻将,使身体过于疲劳或睡眠不足,就易引起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

胰腺病患者忌“酒” 节日里,美味佳肴丰盛可口,如过量进食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如果再同时又大量饮酒,就会致使胰管上皮破裂,诱发急性胰腺炎。

篇4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开始表现为怕寒、发热,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咳嗽、喷嚏、流涕、鼻塞。有的可见胃肠道症状,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并可人传染人。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最明显症状是体温突然超过39度,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伴随有眩晕、头疼、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其中部分症状。如果个体素质不是很好,加上自身免疫力低的话,患者一旦感染,会直接引发很多并发症,甚至于危及生命。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发病急,同时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除上述一般症状外,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张口或者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

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传染水痘病毒后,要经过2-3周的潜伏期后才出现症状。一般是先发烧一天,伴有头痛、厌食、哭闹、烦躁不安、全身不适或咳嗽,然后有皮疹出现,多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腋下,呈向心性分布,很少出现在四肢、手掌、足底。发病时眼结膜、口腔与咽部粘膜、阴道粘膜皆可发生损害。水痘结痂后病毒消失。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措施。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等现象,有时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发病2-3天后,口腔黏膜会有改变,口腔内两侧臼齿旁的颊黏膜上,可以看到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点,称“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继而开始出皮疹。皮疹会按照耳后、颈部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心、脚心的顺序出现。出疹一般持续3-5天,这期间持续高烧,常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疹子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并逐渐恢复正常,症状也随之减轻。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发热后1-2天出疹,皮疹初见于面部,可一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手掌心、足心一般无疹,出疹持续1-5天,一般3天。病人是传染源,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患儿口、鼻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好发于1-5岁小儿,除1岁以内婴儿不容易感染外,其余年龄越小,发病比例越高,成人偶见感染。与饮食、药物、虫咬或肠道寄生虫等因素有关。

肺炎:多由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婴幼儿的主要肺炎病原体是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成人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病人是传染源,大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免疫力低下者或患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肝病,糖尿病,肾病,脾切除或功能障碍等)以及老年人等易感。

甲型肝炎:以粪便和饮食为主要传播渠道,病人的粪便、尿、呕吐物污染周围环境,食物、食具、水源或人的手染上病毒后未经消毒,很容易传染给他人。临床上表现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

痢疾:是由感染痢疾杆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伴全身中毒等症状。痢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高。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轻型、慢性痢疾和健康带菌者易被忽视。传播途径以粪、口感染为主,卫生习惯不良的小儿易患本病。

预防秋冬季传染病有妙招:

1、搞好室内外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室外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四害”。

2、搞好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食物;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蒸透;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生吃瓜果要削皮,喝开水不喝生水,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

3、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家和拿钱钞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勤洗澡、常刷牙,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4、加强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尽可能避免与确诊的呼吸道患者接触;随时留意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避免淋雨、受凉;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户外锻炼,如晨跑、散步、游泳、健身操等。平时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补充营养: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解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每天适量的蛋白质、淀粉、脂肪、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多喝温开水或茶水,保持鼻黏膜和咽喉部的湿润。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助于预防秋冬季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