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偿献血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建立固定团体无偿献血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性。
1.1 建立固定团体无偿献血队伍,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必然需要
突发事件是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分为三类[1]。建立固定无偿献血队伍在出现下列情况时能及时组织血源献血,保证伤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减少因血液不足而出现的后期死亡。主要体现在一是水旱火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中出现的自然灾害;二是工矿、商贸、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各类安全事故灾难;等;三是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
1.2 突发事件时,正常的宣传及献血者行为受到严重影响,突显出建立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重要性。
正常采供血业务活动中,出现血液库存至警戒线时,仅通过电话短信从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中进行招幕或媒体宣传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突然事件及特殊气候环境影响下,短时间内用血量剧增,献血人员大幅减少,采血量不足,这就需要启用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献血,从而有效应对突然出现的灾害。
2 建立固定团体无偿献血体系的优势
2.1 固定团体无偿献血具有主动性和较强的计划性。采供血机构已对每个无偿献血团体进行献血人次、采血量及献血周期的统计和资料储存,掌握了每个固定献血团体的适应性,能及时、快捷组织动员。在日常血液采集或应急状态下可机动灵活地主动选择。
2.2 固定无偿献血团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献血者属于同一个组织(单位),工作性质和管理具有一致性,可以充分利用内部管理的组织力量实现招募献血。
2.3 固定无偿献血团体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无偿献血团体通过志愿者的宣传招幕可扩大群体,无论本单位的人员怎样调整总会保持一定比例的献血人数,而且不断壮大,相对持续稳定。
3 建立固定无偿献血团体的途径
3.1 组织无偿献血志愿者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献血宣传。通过献血者自已的亲身感受向适龄公民介绍、交流“献血救人、利人利己”的社会文明行为,带动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并成为固定献血者成员之一。
3.2 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和红十字会等组织的相关宣传活动,采供血机构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乡镇农村进行无偿献血知识及政策法规的宣传普及;利用特定纪念意义的 “5.8”红十字日、“6.14”国际献血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无偿献血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为建立固定无偿献血队伍奠定群众基础。
3.3 在能及时组织、动员的特殊群体中建立固定无偿献血队伍。对驻境的职业学校、大专院校、部队,公、检、法系统和一些大的单位进行血型筛查和健康体检,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使之成为固定献血队伍成员单位。
4 固定团体无偿献血体系的保持
4.1 加强采供血机构员工及无偿献血志愿者自身素质培养采供血机构对全员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献血知识、礼仪服务、招幕技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保证献血团体及献血者得到优质满意的服务。
4.2 增强无偿献血团体的荣誉感。采供血机构的性质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卫生机构,无偿献血是不图任何回报的奉献行为。血站有责任和义务使献血团休及献血者的高尚行为得以体现。通过对无偿献血先进团体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大张旗鼓的宣传,使他们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誉。适时通过短信问候,举办多种形式联谊会,加强与献血团体沟通,及时发现固定献血团体和献血者的思想状态和倾听他们的诉求,有利于调整组织、宣传方法方式,不断持续改进工作,让献血者满意而主动为之宣传。
篇2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心理指导;饮食调理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 在无偿献血实际工作中, 献血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随机调查18~50岁无偿献血者55名, 其中男30名, 女25名,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名, 高中文化程度25名, 高中文化程度以下10名。均无语言、理解和智力障碍, 能配合测试[1]。
1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不良心理因素及心理指导
1. 1 献血前的恐惧感 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缺乏, 如果出现紧张、不安、恐惧[2]等会引起血输出量骤减, 出现一般性脑供血不足, 甚至会出现晕厥、抽搐等现象。可提前告诉他们一次献血400 ml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再就是给予心理调控及心理支持。
1. 2 献血时穿刺的疼痛感 采血针头一般是很粗的, 疼痛敏感的人会有强烈的惧怕感, 容易引起动脉血压突然下降, 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要对献血者给予适当的穿刺操作程序解释, 动作应迅速, 娴熟, 做到一次静脉穿刺成功, 使献血者对给自已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有信任感。
1. 3 献血前有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也可增加献血反应。工作人员应对献血者予以关怀、体贴。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使其感到温暖、心情舒畅。
1. 4 献血环境的不适应 有的献血环境空气不流通, 声音噪杂, 献血者会感到烦燥, 引起献血反应。应改变献血环境, 比如放一些轻柔的音乐, 室内保持整洁, 使空气新鲜。让献血者感到安全。
2 无偿献血者献血后饮食调理
2. 1 献血后不能饮酒, 不能多吃, 适当吃些瘦肉、鸡蛋、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可促进血液成分更快恢复。
2. 2 献血后不能喝浓茶, 在献血后的一个月内最好与茶暂时保持距离, 喝点果汁(如猕猴桃汁、橙汁等), 既可解茶瘾, 又可补充维生素和叶酸, 以促进血细胞的再生。
2. 3 献血后多饮水及休息, 献血后还应该增加饮水量, 以补充流失的体液;也可喝些红糖水, 以达到补铁、补血的目的。
2. 4 献血后多吃造血的食物, 造血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身体尽快吸收这些物质, 能达到快速补血的目的。炒菜时可用铁锅。
2. 5 献血后也可吃一些药粥, 如, ①山药龙眼粥:龙眼肉20 g, 山药40 g, 大米75 g。将大米淘洗干净与龙眼肉、山药同入锅中, 加适量冷水文火煮至烂熟, 根据个人口味调味后食用, 1次/d。②猪肝参枣汤:党参10~15 g, 大枣15~20枚, 猪肝50~100 g。将党参和大枣洗净, 加温水浸泡20 min, 再加适量冷水, 文火煎煮30 min后滗出汁液。然后, 加适量水煮20 min取汁。两次汁液混合在一起, 与洗净的猪肝一同入砂锅中煮熟, 调味后分两次服用, 1剂/d。③猪血汤:猪血500 g冲洗干净, 葱、姜、黄酒少量入锅煸炒。然后加入适量水煮沸至熟, 放少量盐、味精即可食用。④红枣花生粥:红枣15枚, 带皮的花生仁50 g, 大米75 g。洗净后同放入锅中, 加水适量, 文火煮至烂熟, 可每日早晚服用。
3 讨论
关注无偿献血者各种心理, 社会因素在无偿献血中的影响。献血者由于对血液生理知识及献血对身体无不利出现对献血的恐惧, 紧张以及对自身和健康问题的担心和顾虑。并且由于无偿献血者文化, 社会环境及处境不同, 在献血前后始终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下[3], 影响了献血者的身心健康。为此, 为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解决献血者的各种心理问题, 并在献血后给予饮食调整, 消除思想顾虑, 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 健康安全, 愉快的献血。对稳定献血队伍, 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育英.无偿献血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1989, 13(12):65.
篇3
1概述
自1998年10曰1日实行《献血法》以来,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血荒危机也悄然产生,在十余年前国内各地就已有发生[1],近年来由于血荒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各类新闻媒体上,目前关于全国各地血液短缺的报道屡见不鲜,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也承认,“血液供应紧张状况在一些地方依然难以缓解,个别地方呈现常态化趋势”[2]。血荒这一危机的出现,不仅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社会公信力,最重要的是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反映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2血荒危机的起因
血荒现象的最直接表现,是采供血机构的采血量无法满足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需求,是由供、需双方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血荒现象的产生原因。
2.1采供血机构方面的因素
2.1.1民众无偿献血意愿下降受“郭美美”事件影响,特别是经过网络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发酵,使民众对公益性事业的信任度降低,直接表现为民众无偿献血的意愿和人数下降。
新浪网曾于2011年11月、2007年11月、2006年6月对民众的无偿献血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不献血意愿、原因的网络调查结果[3]
2011年11月2007年11月2006年6月表示不献血者比例63.5%19.9%11.0%不献血原因1及比例无偿献血被有偿使用,47.6%怕输血感染,61.8%担心感染疾病,46.4%不献血原因2及比例担心献血过程中感染疾病,21.9%不相信血站,24.6%献血不方便,18.6%不献血原因3及比例针对无偿献血者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15.1%怕影响健康,13.5%担心伤害身体,16.5%不献血原因4及比例其他,8.3%主观上不想献,9.8%不献血原因5及比例担心献血会危害身体健康,7.1%怕疼 晕血,8.7%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民众对无偿献血工作有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是目前血荒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1.2无偿献血宣传工作薄弱《献血法》颁布十多年来,民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误区,“无偿献血利人利己”的思想没有深入人心。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民众中担心因献血感染疾病和伤害身体者仍占较大比例,另外还有相当多的民众对《献血法》和血液使用政策不甚了解。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产生应有的说明、说服作用,成为长期制约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1.3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不力长期以来,很多血站的无偿献血来源主要来自于大学生[4],献血队伍结构简单,在学生放假时易产生季节性血荒;另外由于各级血站都基本布局在大中小城市,对农村的覆盖面有限,致使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广大农民阶级在献血队伍中比例偏小[4],成为无偿献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1.4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地区的政府对无偿献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采供血机构所需要的人、财、物难以保证[5];《献血法》第七条提出,“国家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率先献血,为树立社会新风尚作表率。”但有的地区,国家公务员在无偿献血队伍中只占很小的比例[6],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1.5缺乏血液调度和调剂机制各地区血站按照地域划分各自为政,除重大事件和特殊情况外,鲜有血液制品的地区
作者单位:130033吉林省血液中心
性乃至全国性的调剂,“八方支援”仅仅出现在“一方有难”的时候,基层血站平时的工作潜力无法发掘。
2.1.6异地用血难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血费返还标准和全国联网的血站管理系统,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难的窘境日益显现,致使献血者望而生畏,特别是对于那些流动性强、在献血队伍中占主要地位的大学生群体,冰冷了他们再次献血的热情。
2.1.7献血条件设置严格与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无偿献血条件相比,甚至与《献血法》颁布前的献血条件相比,我国《献血法》中规定的献血适宜年龄和间隔时间要严格的多[7],使这部分献血者的再次献血工作受到限制。
2.2医疗机构方面的因素
2.2.1医疗机构业务量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新农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医疗机构的业务量不断攀升[8];同时农村人口用血多献血少[9],致使临床用血量呈现刚性增长,给采供血机构带来沉重的压力。
2.2.2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方面的新技术不断出现,手术不断突破,临床业务量的增长进一步带动临床用血量的攀升。
2.2.3部分医疗机构的临床合理用血工作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2.3.1输血指征掌握过宽一些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掌握输血指征,出现不必要的输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财务负担,还增加了患者出现输血反应、感染疾病的风险,并且浪费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增加了采供血机构的工作压力。据统计,有的医疗机构不合理输血率占50%,其中尤以外科系统为最[9]。
2.2.3.2自体输血工作薄弱自体输血分为3种方式,即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献血法》第十五条指出,“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但有的医疗机构由于自体输血工作开展不力,在血液供应紧张时,很多择期手术的患者不得不反复择期,被动等血。
3血荒危机的应对策略
在血荒危机来临之时,采供血机构固然可以采取临时性的号召、组织和动员工作以解燃眉之急,但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治理血液短缺危机,则必须从供、需两方面入手,从“开源”和“节流”上做文章,着眼于建立起各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3.1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依照《献血法》的规定正确履行职责[10],发挥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计划和政策,发挥政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从全局上把握工作,以保障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实施。
3.2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
3.2.1建立长效机制采供血机构要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将无偿献血的科学知识作为科普知识和健康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血站、做志愿者和宣传员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和奉献精神。
3.2.2强化普及宣传采供血机构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强化普及宣传,让民众充分知晓“无偿献血有益健康”、“无偿献血利人利己”、“一人献血全家受益”,使民众破除恐惧和畏难心理,了解血液使用政策,积极投身于无偿献血事业中来。
3.3加强无偿献血者队伍建设
3.3.1建设农村采血点采供血机构要积极争取政府在经费和编制上的支持,在农村设立固定采血点,扩大农村覆盖面,努力实现献血者队伍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3.3.2发挥志愿者作用采供血机构要积极与志愿者组织建立联系,发挥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争取建立起一支长期相对稳定的、人员素质高、血液质量好的献血者队伍。
3.4加强合理用血的监管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医疗机构中的用血大户抓好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工作,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将临床合理用血内容纳入医疗机构的继续教育体系,将合理用血的理念贯彻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
3.5建立全国联网的血站管理系统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要尽早建立起全国统一联网的血站管理系统,制定全国统一的血费返还规定和标准,为无偿献血者异地用血创造方便条件。凭借网络化的血站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全国血液资源的精准调度和调剂,充分挖掘基层血站的工作潜力。
3.6修订政策法规必要时在适当时机启动《献血法》及其他血液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适当放宽我国无偿献血者的年龄限制和间隔时间,保护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积极性[11]。
参考文献
[1]翟伟,牛纪伟.我们能否远离“血荒”.望新闻周刊,1999,45:11-13.
[2]卫生部2011年12月13日新闻会实录.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1112/53630.htm.
[3]新浪调查.survey.news.省略/.
[4]李咏梅.长沙市无偿献血者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7,9(1):15-17.
[5]孟庆丽,安万新,梁晓华,等.政府在无偿献血工作中重要作用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输血杂志,2010,24(3):185-186.
[6]毛桂平,王玉生.临床用血紧张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10):374-375.
[7]季阳,郑忠伟,蔡辉,等.谈谈解决我国当前“血荒”的策略和措施.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1-2.
[8]宋英华,王桂平,刘金月,等.新农合时期大型定点医院的作用和贡献.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81-3482.
[9]郑旗林.关于农村无偿献血采血点的选择与使用.中国输血杂志,2007,20(6):534-535.
篇4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15-02
1998年献血法施行后,临床用血均来自无偿献血,通过严把血液质量关,确保了医疗用血的安全,满足了临床的需求,保障了献血员的身体健康,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笔者就本站2003~2006年对每个无偿献血员进行ALT、HBsAg、抗-HCV、梅毒项目检测不合格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3~2006年本站无偿献血员共计83 935人次。健康检查符合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年龄18~55周岁,男女献血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均正常。
1.2 试剂
ALT和梅毒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sAg、抗-HCV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以上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仪器
瑞士产ATplus2全自动血清加样系统;瑞士产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奥地利产HT3孵育型酶标仪。
1.4 方法
每个项目都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ALT用赖氏法,先作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吸光度标准曲线查出结果,标本ALT>25 U为不合格;HBsAg、抗-HCV均用ELISA法,把标本加样量、孵育温度、孵育时间、酶液量、显色剂量等程序输入加样系统和FAME分析系统,仪器自动分析。标本OD>Cutoff为阳性,可疑结果重复实验。
2 结果
2.1 献血员筛选情况
2003~2006年ALT不合格率分别为4.29%、5.99%、5.38%、6.81%,均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率分别为2.12%、2.20%、1.79%、1.23%,2003年与2006年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2.32,P<0.01,和其他年份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抗-HCV阳性率分别为0.46%、0.43%、0.45%、0.44%,均无显著性差异;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02%、0.07%、0.12%、0.17%,2003年与2005年相比,χ2=8.24,P<0.01,与2006年相比,χ2=23.78,P<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1。
2.2 阳性献血员一般情况
2003~2006年1 504名HBsAg阳性献血员中,男性占64.6%(971/1 504),女性占35.4%(533/1 504);374名抗-HCV阳性献血员中,男性占56.7%(212/374),女性占43.3%(162/374);87名梅毒献血员中,男性占62.1%(54/87),女性占37.9%(33/87)。
HBsAg阳性献血员18~39周岁阳性率为1.7%(997/58 574),40~55周岁阳性率为2.0%(509/25 361);抗-HCV阳性献血员18~39周岁阳性率0.45%(266/58 574),40~55周岁阳性率0.42%(108/25 361);梅毒18~39周岁阳性率为0.12%(71/58 574),40~55周岁阳性率0.063%(16/25 361),两个年龄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3.21,P<0.01。
2.3 HBsAg、抗-HCV、梅毒与ALT的关系
1 504名HBsAg阳性献血员中,ALT升高97例,占HBsAg阳性的6.4%;374名抗-HCV阳性献血员中,ALT升高165例,占抗-HCV阳性的44.1%;87名梅毒阳性献血员中,ALT升高1例,占梅毒阳性的1.1%。
3 讨论
引起血液中ALT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无偿献血随意性大,首次献血者流动人员较多,加上某些药物、饮酒、剧烈活动、连续工作等因素。感染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和其他肝炎病毒时部分献血员ALT升高,加强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宣传,严格进行体格检查,仔细询问献血者药物史及饮食情况等是有效减少因ALT增高所致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所以ALT是非特异性指标,主要是排除感染甲肝的献血员。
HBsAg阳性率2003年与2004年、2005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2006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这与献血员重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危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增长了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预防知识的认识有关,特别是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预防作用,相当一部分献血员都知道并注射了乙肝疫苗,无疑使感染HBsAg阳性的献血员越来越少;再者,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开展,少部分献血员重复献血,初次献血HBsAg阳性筛选下来的献血员以后就不再献血,这也使HBsAg阳性率逐渐下降。抗-HCV阳性率无显著变化,但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梅毒阳性率2003~2006年上升十分明显。梅毒感染者易患艾滋病,所以应注重对这部分献血员的艾滋病检测,特别是处于窗口期的献血员。献血员来献血时,血站工作人员应义务宣传性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献血员也要洁身自好,还要依赖广大媒体的宣传,通过各种措施把献血员的梅毒阳性率降下来。
上述研究表明,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宣传,详细询问献血者病史,正确引导献血者如实填写《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逐步建立一支健康稳定的献血队伍,是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身体健康,有效减少血液报废的有效措施。
篇5
【关键词】 献血者 献血反应 预防
1 什么是献血反应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综合症。其主要症状是晕厥、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一过性的意识丧失等。可分为(1)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2)中度:除轻型症状外,还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3)重度: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晕厥、抽搐、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悸等[1]。
2 献血反应的原因
2.1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例如我们常见的晕血和晕针。献血者对献血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惧怕感,特别是首次献血者。有研究表明,首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显著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2]。其原因主要是首次献血者对献血的生理知识了解少,在献血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
2.2 空腹献血 空腹献血者多有相对血容量不足,出现一过性血糖过低,而出现低血糖反应。
2.3 献血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
2.4 献血环境和人员拥挤、声音嘈杂、气温较高,使献血者心情烦躁,而诱发献血反应。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采血车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屋的发生率。
2.5 献血者 由于流动采血车空间小,采血场所受限,献血者献血时多采取坐位,致使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降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3]而引起献血反应;献血者献血后起站过急、过猛,以及迅速转换,也容易引起献血反应,其原因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压力感受器反射弧中断不能及时反射调节使血液沉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从而造成脑供血不足而致献血反应[4]。
2.6 采血工作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疼痛、血肿等诱发献血反应。
3 预防措施
3.1 工作中严格对献血者进行体检和询问 凡志愿献血者,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5]体检标准,全面评估献血者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状态,让献血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
3.2 充分做好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开展支持性心理干预 献血者对无偿献血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医护人员应以和蔼、热情、鼓励的语言进行心理引导和解答,在他们感到担忧时使其消除疑虑。
并且做好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知识、献血与健康等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宣传和解释,解释献血的每一步骤,以及这样做的理由,包括病史、基本健康检查、采血的基本过程、献血后护理和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按规定献血不会危害健康,并且科学献血有利于健康。一旦献血宣传有效开展,越来越多的献血者也会相互谈论献血经历,从而对献血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与减少因精神过度紧张、恐惧而引起的献血反应。
3.3 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 保证献血环境清洁、卫生,符合卫生学准则,禁止人员喧哗和其他噪音,冬季做好保温,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营造一种友好、亲切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氛围。实践证明,一个光线充足、安静、整洁、温暖适宜的献血环境可使献血者感到温馨、快乐、身心放松,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6]。
3.4 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医护人员在接待服务上要主动、热情、礼貌。采血护士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术,力求静脉穿刺准确率达到100%,尽可能地一针见血。如没有回血,不可惊慌,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如果针尖不在血管内并且摸不到静脉时应拔出针头,切忌“探索”性进针,减少穿刺疼痛给献血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正确使用止血带,因献血者个体差异、止血带的压力要求有所不同,以免压力不足时则穿刺静脉充盈不佳,压力过高则可使深部静脉回流受阻。采血部位皮肤消毒,待消毒液干后再穿刺以免消毒液经针眼处进入刺激静脉血管,致使局部皮肤变红引起局部疼痛;掌握拔针技巧,采血后拔针时让献血者通过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注意在针头拔出皮肤的瞬间不要用力压迫穿刺部位,应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退出血管腔以避免针尖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切割伤,引起疼痛,并及时放下袖口以利止血;按压部位准确拔针后按压迫穿刺点及其稍上方5~10 min,局部按压不可用力揉搓以防皮下出血引起局部瘀血、血肿。在工作中护士应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因长时间的等候或不必要的拖延而引起的心情烦躁。护士采血前劝导献血者献血前尽量饮水不少于500ml,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7]。因为饮用温开水可有效增加血容量,加快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同时饮用温开水可缓解紧张心情,促进心血管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保证正常血管扩张,避免心输出量下降。在采血的整个过程中采血护士一定要主动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选择不同的话题与献血者交谈以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紧张、恐惧心理,并且告诉其献血后的注意事项。采血完毕,嘱献血者不要急于变换,在原位休息3~5min后再慢慢起来,减少性低血压引起的献血反应。
3.5 献血反应的处理 仔细观察、早期发现献血反应的各种先兆。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不能惊慌失措,以免使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和其他献血者产生恐惧感与疑虑引起连锁反应,而应立即中止献血,对症处理献血反应。对轻度或中度的献血者一般卧床休息一会儿或饮用些糖水即可,休息片刻方可离开;对重度者,应立即中止献血,使其平卧,头低位,头偏向一侧,抬高双脚,松开衣领及腰带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针刺或掐人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和体温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输液,尽快恢复血容量防止或纠正休克,以减少严重献血反应的发生。当献血者的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且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后,医护人员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献血者了解到不会留下后遗症,消除顾虑,另外,有关工作人员及时填写献血反应记录表,做好献血者的回访反馈工作[8],并且以此作为今后是否适宜再献血的参考。总之,献血反应不仅关系到某一个献血者的健康以及他对无偿献血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整个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正确预防与处理献血反应,在献血的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运用医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并消除其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完成献血。
参 考 文 献
[1]刘桂兰.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和预防.中外医学研究,2010,8(6).
[2]杨琼芳,胡小华.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1-132.
[3]王瑞红.减少患者晕针发生率的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8.
[4]郁佃兴.浅议献血反应的预防.中国输血杂志,1997,8(1):8-9.
[5]王培华.输血技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8.
[6]刘春梅,王利华.济宁市5800多名无偿献血者心态调查和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12.
篇6
关键词:ALT;献血者;健康教育;影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临床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能够反映肝脏受损程度,也被列入我国献血者血液的必检项目。为了保障血液安全,防止输血性传播疾病,卫生部规定献血者血液ALT>40U/L即为不合格,不能给病人输注,必须进行报废处理。我们对漳州市中心血站2012年6月-2013年12月130位ALT检验不合格献血者的情况进行调查,给予适当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献血者二次献血的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2年6月-2013年12月130我站ALT检验不合格献血者130人,其中男性103人,占79.2%,女性27人,占20.8%,街头献血97人,团体献血33人。
1.2 方法 进行电话调查,给予适当的献血知识宣教并追踪其二次献血的检测情况。
1.2.1首先把血液检测结果告知献血者,并向献血者解释检测ALT的临床意义以及引起ALT升高的原因, 如肥胖、疲劳、饮酒、睡眠不足、服用某些对肝脏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剧烈运动、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都可以引起ALT升高,仔细询问献血者身体有无不适,献血前是否有疲劳、饮酒、服药、剧烈运动、饱食、连续熬夜等情况;告知献血者只要注意休息或停服酒、药物后,ALT一般会恢复至正常水平;如果献血者体型肥胖,建议其一个月后复查;如果献血者在献血前出现疲乏、胃纳差、黄疸等症状建议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复查正常后献血者可以继续献血。解释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献血者的顾虑。
1.2.2指出血液中ALT升高说明肝细胞受到了损伤,如果ALT持续升高就会对身体产生危害,针对献血者的情况,指导献血者应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经常熬夜,避免长期和大量饮酒,合理用药,饮食清淡等都有利于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强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是对自己身体的爱护,也是对于血液这一宝贵资源的保护。
2 结果
2.1 130位ALT不合格献血者中,献血前有熬夜情况者75人,占57.7%;献血前曾有饮酒者21人,占16.2%;献血前曾有服用药物者14人,占10.8%;献血前曾有饱餐油腻者5人,占3.8%;体型偏胖者5人,占3.8%;无明显原因者10人,占7.7%。电话调查情况见(表1)。
2.2 经过适当的健康宣教指导,间隔期满6个月后再次献血,其中121人合格,9人不合格,合格率为93.1%(表2)。
3 讨论
人体内的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为肾脏、心脏、肌肉和红细胞,其增高的原因除了由病原体感染引起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骨骼肌疾病及某些药物的毒物作用外,一些非病理性原因,如体重增加、运动、饮酒以及疲劳也均可引起ALT增高[1]。从表1中可见130位ALT不合格献血者中,献血前有熬夜、饮酒、服用药物情况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占所有不合格数的84.7%,经过适当的健康宣教指导,间隔期满6个月后再次献血,其中121人合格,9人不合格,合格率为93.1%,表明献血者80%以上的ALT不合格不是由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无关,而是非病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2-4],当消除该非病理性因素后,ALT水平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而且,其中男性献血者有103人,占79.2%,比率远远高于女性献血者,这也可能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如经常熬夜、通宵娱乐及喝酒应酬等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仅凭单项的ALT检测无法直接判断献血者的ALT异常是因病理性因素引起还是非病理性因素引起的,所以ALT异常血液的报废率一直比较高,造成血液资源的损失,也影响献血者的献血热情。适当的健康宣教,可以促使献血者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帮助消除非病理性因素,降低献血者ALT水平,有利于提高献血者二次献血的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
为了在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血源,减少血液浪费,我们还应当把健康教育的环节前移: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无偿献血知识,指导献血者在献血前做好准备工作如保证充足的睡眠、不饮酒、避开生病服药、调整饮食等;对于高校、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大型献血活动,提前一、二周把献血有关的资料发放和张贴,让献血者事先有心理准备并科学调理献血前生活;增强采血护士的责任心,重视献血前征询,在征询时应仔细询问献血者的近期情况(饮食、休息、运动),重点征询是否饮酒、服药、熬夜、强体力活动等,对有以上情况者应暂缓献血并做好解释工作。
参考文献:
1 齐村生,仁会莹,曾凤芹,等。秦皇岛市无偿献血者结构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3):248-249.
2 奚华新,夏卫,李林,等。血站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的思考。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2):152-153.
篇7
[关键词]“血荒”;血站形象;血液管理制度;献血者行为
1.选题的缘起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出现了不用程度的血库库存告急的情况,一些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血荒”。根据2010年的新闻报道,2010年北京、长春、青岛、太原、重庆、昆明、南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血荒”,甚至,在2010秋冬之交的昆明出现了十年来最严重的血荒现象,有八成以上的手术因为血液的缺乏被迫推迟。由此可见,“血荒”,并不是某些地区出现的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严重性的社会问题。
目前中国“血荒”现象的严重性不禁让人咋舌,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当前中国的“血荒”会如此严重?根据查找的文献资料了解到,目前中国“血荒”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一下集中说法:主力群体放假导致季节性“血荒”、献血得到的血液血型分布不均衡导致结构性“血荒”、公民奉献精神的缺失导致人为性“血荒”。然而,这些所谓“血荒”出现原因的分析并不能真正地揭示“血荒”出现的深层次原因。“血荒”的出现,不能仅仅归咎于公民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的缺失,血站形象和血液管理制度也对“血荒”现象的产生负有很大责任。血站的形象可直接影响献血者献血行为,而献血者行为也极易受到血液管理制度影响。所以,本文就从研究血站形象以及血液管理制度对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影响进而研究“血荒”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1.2选题的意义
一方面,我们从血站形象角度出发,研究献血者的献血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血站形象对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影响,了解“血荒”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改变“血荒”现象严重的现状。
另一方面,我们也从血液管理制度角度出发,研究献血者献血行为,有利于我们探究“血荒”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指导我们今后设计更有效的血液管理制度。
3.“血荒”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3.1血站形象对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影响
在对献血者得调查中,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上海市、福州市、大连市等几个城市的300个公民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以献血者献血的原因、未献血者不愿意献血的原因对血站的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经过统计等到以下结果:
表1 献血者献血的原因
献血原因 献血是一种善举 媒体网络对献血的宣传 认为献血有益身体健康 其他
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61.8% 10.5 23.1% 4.6%
表2 不愿意献血的原因
原因 受“郭美美事件”等消息影响 认为献血有害身体健康 献血危害自身安全 其他
人数占总人数百分比 61.3% 21.4% 15.6% 1.7%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超过60%的受访民众表示不愿意献血是因为负面消息导致对血站的不信任。血站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献血者与医院之间的桥梁。血站人员职责是运用正确的被认可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低危的献血者,为临床提供科学、安全采集的血液。血站对中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血站目前的形象却十分令人失望。一方面,随着“医改”失败之后,社会对于医疗机构有着严重的不信任,医患矛盾日益加剧。血站也属于医疗机构的一部分,因此,民众也对于血站产生不信任,甚至产生了诋毁情绪。另一方面,血站对于危机事件的公关处理不恰当也导致了血站形象下降。血站作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组织,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利的负面事件。例如“郭美美事件”、“鲜血浇花事件”、“高薪血站事件”等。有些可能是事实,有些可能是民众的误解,但这些事件毫无疑问都对血站的形象产生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这时血站的危机公关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恰当的危机公关处理能有效地消除这些负事件对血站形象造成的损失。然而,这些事件并没有得到恰当的危机公关处理,造成血站形象的严重损害。此外,血站的卫生条件、工作人员的技术成熟程度以及工作态度都对血站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血站的不良形象,直接导致了献血者对血站的不信任,大大打击了献血者献血积极性,从而导致了血源紧张现象。因此,树立正面良好的血站形象对于“血荒”现象的缓解具有重大意义。
3.2血液管理制度对献血者献血行为的影响
我国的血液管理制度是以无偿献血作为制度基础和前提。血液管理制度主要分为《献血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及《血站管理办法》等国家法律政策制度和社会对于献血的理解两个方面。
虽然中国已经在政策制度上对血液管理做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很多细节方面并未顾及,例如血液的去向和用途方面并未真正做到透明公开,血站点的设置并没有做到方便化、人性化,对于血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并未真正做到规范化,血液的卫生安全性没有充分的保障。此外,对于国家一些献血激励政策以及针对献血者得优惠政策,73%的受访民众表示吸引力不大。
4.改善“血荒”现象的措施
1、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人们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建立一个温情社会。
2、各级政府机关、血液中心、医院等需要加以重视,加大投入,加大献血科学知识宣传力度,拓宽采血渠道,增加硬件设施数量,辐射更大的范围,走进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等,促使便利献血。
3、公务员、医务人员等应做好表率作用,以身作则,赢得群众信任;完善献血用血各项机制,提高采血的安全性和血液整个生产、消费流程透明化运作的透明度,赢得信任,增加激励合保障措施并贯彻落实,提高人们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4、借鉴其他城市或国家的经验,不断改进制度。
5、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政策来鼓励民众积极参加无偿献血。
参考文献
[1]黄聪.血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9.
[2]洪峻岭.国外无偿献血状况简介[J].中国卫生法制,1998.4.
篇8
(ELISA)对患者进行梅毒抗体(抗-TP)检测,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结果:4年间共检测34 252份标本,抗-TP阳性率为3.50%,ELISA法阳性1 274例,TPPA法阳性1 197例。门诊的阳性率最高,为10.95%,女性的阳性率(4.24%)高于男性的阳性率(2.87%),阳性患者年龄主要在31~50岁之间,感染途径以性感染为主,占96.1%。结论: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进行检测,可提高检出率,预防医院感染,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关键词] 抗-TP;患者;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59.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b)-087-0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近年来,梅毒感染在人群中快速增长,如何避免医疗纠纷,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思考的问题。输血和有创伤性检查及治疗是梅毒的传播途径,为避免经血传播疾病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对来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现对本院2007~2010年住院及门诊患者的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本院2007~2010年住院及门诊患者共检测 34 252份血液标本,其中内科 17 351份,外科13 587份,门诊3 314份。所有标本经肝素抗凝,年龄3~86岁,平均45岁,男性18 564份标本,女性15 688份标本。
1.2 试剂与仪器
初筛试剂(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日本富士公司)。所有试剂批检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S-360酶标仪和洗板机(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TL-600D型电控多用恒温水箱和TL-2000Mm-111型微量振荡器(江苏姜堰市天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3 方法
每份标本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用TPPA确认,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抗-TP初筛及阳性情况
34 252份标本中,初筛阳性1 274份,确认阳性1 197份。2009年阳性率最高为3.88%,4年间总阳性率为3.50%。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份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P<0.05)。见表1。
2.2 抗-TP确证阳性患者科室和性别分布
确认抗-TP感染病例数分别为:内科228例,外科606例,门诊363例,阳性率分别为1.31%、4.46%、10.95%,经统计学分析,不同科室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8.8,P<0.05)。男性532例,女性665例;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87%、4.24%,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见表2。
2.3 抗-TP确证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抗-TP确证阳性患者年龄主要在31~50岁之间,占感染总数的63.91%,31~40岁和41~50岁的感染者相差无几,男性患者多在41~50岁,女性患者多在31~40岁。见表3。
2.4 所有感染者的情况
已婚1 011例,占84.46%,未婚186例,占15.54%;职业:工人123例,占10.27%,农民87例,占7.27%,服务人员285例,占23.81%,商人390例,占32.58%,干部165例,占13.78%,自由职业147例,占12.29%;感染途径:异性感染1 081例,同性感染69例,其他感染47例。
3 讨论
从表1结果来看,接受抗-TP检测的患者逐年增多,说明临床对抗-TP检测越来越重视,2007~2009年的抗-TP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下降,总阳性率为3.50%。和正常人群相比,高于和田地区报道的1.45%[1]、包头地区的0.27%[2]、亳州市的0.28%[3]、尹恒报道的0.57%[4]、海南的0.86%[5]、张家港的1.8%[6],也高于王海燕[7]报道的0.99%。这可能是笔者调查的对象是患者所致,可见,对患者治疗前进行抗-TP 检查很有必要。对ELISA法阳性的标本用TPPA法确认,阳性率为94.0%,说明ELISA法灵敏度与TPPA法很接近。比孙家志[8]报道的要高。现在医院普遍使用ELISA法来检测抗-TP,可以减少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造成的漏检、误诊,延误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对健康人群带来危害。
从表2可知,门诊的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外科和内科。门诊的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皮肤科(性病门诊)、泌尿外科、妇科,患者一旦发现有疑似梅毒的症状,大多到这些科室来看,这些科室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科室。调查发现,85.8%的医务人员发生过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9]。要做好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经常对诊室进行消毒,针对梅毒螺旋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对化学药品也很敏感、在体外不易生存的特点对它进行杀灭,防止它的传播,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女性的阳性率比男性高,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性别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分析其原因,本地流动人口的增加及从业复杂化,从事服务、娱乐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尤其是女性)性观念淡薄,导致梅毒人群增多。男性在41~50岁最多,女性在31~40岁最多,这时期的男性,事业有成,经济上比较富有,社交活动、应酬多,接触感染的机会比较多。
1 197例感染者中,职业涉及工人、农民、服务人员、商人、干部、自由职业等,感染途径以性感染为主,职业以商人和服务行业为多,这与现在社会开放,从事服务、娱乐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对梅毒的防治知识缺乏。以及有些中青年性有关[10]。
随着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发生医疗纠纷时医院要进行举证倒置的情况下,除了使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进行检测,做好各种记录,还要预防医院感染,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在安全意识的培养[11]。虽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血源性职业危害和职业暴露难以避免,但有资料评估显示:62%~80%是可以避免的[12]。建立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措施,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对医务人员的伤害,从而保证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安德荣,古丽鲜・阿布拉,张和平.2005-2009年和田地区献血者梅毒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7):520-522.
[2]马波,彭成,王爱萍,等.包头地区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8(12):1024.
[3]谭有为,邓芳,彭杉.亳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3):256.
[4]尹恒,王乃红,卞鹰.中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比较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31-33.
[5]杨先伍,唐秋萍.海南省2002-2008年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874.
[6]吕志军.张家港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学调查[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8(1):48.
[7]王海燕,杨忠思,李延年,等.青岛地区输血前患者与无偿献血者输血相关传染病的流行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1):53-54.
[8]孙家志.2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结果分析[J].医学综述,2008,14(14):2211-2212.
[9]夏娴,王志刚,樊林科,等.113名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接触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2010,20(16):2434-2436.
[10]薛黎坚,王文明,夏岚,等.在押人员HIV感染状况及行为学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7,7(10):1967-1968.
[11]杨西宁,胡美春.154名实习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2008,18(1):83-85.
[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5,第35条.
篇9
【关键词】献血;护理干预;反应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无偿献血已成为精神文明风尚。正常情况下,经体检标准严格筛选并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人都能接受献血,但有个别或少数献血者有时会发生献血反应,献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给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献血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2011年5月―2012年10月献血者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护理干预,在降低献血反应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2年10月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8例。护理干预组男218例,女60例,年龄19―55(32.7)岁,体重51―90(66.9)kg;对照组男225例,女53例,年龄19―55(32.9)岁,体重45―90(66.4)kg。两组献血者均符合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2方法 护理干预组采用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在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三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
1.2.1认知干预:在献血场所循环滚动播放献血相关录像,捐献前向献血者讲解献血相关知识,以及采血耗材的安全可靠性、解释献血的每一步骤,以及这样做的理由,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按规定献血不会危害健康,并且科学献血有利于健康,从而消除献血者的紧张、忧虑、恐惧心理。与此同时对献血者的捐献行为给予认可、鼓励和赞扬,让献血者感受到能参加献血既是自身健康的标志,同时也能感受到拯救患者的荣誉感。
1.2.2心理干预:了解献血者心态,不同的工作性质、文化素质决定着献血者对献血的理解程度和献血过程中的不同心理反应。[1]针对不同年龄、行业、性别的献血者及对献血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心理沟通和交流。对每一位献血者都应热情接待,详细询问饮食、休息等情况,随时对献血者作正面引导,增强荣誉感、被需要感和被尊重感,通过心理干预让献血者感受到献血的安全感。
1.2.3行为干预:采血室布置整洁温馨,物品摆放有序,调整最佳的温湿度。采血室工作人员着装整洁、热情大方,告知采血中的注意事项,保持与献血者的沟通交流,满足其需求,使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密切观察献血者血流情况和自身感受,并配备专业医务人员全程陪护,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献血者的安全。采血护士技术娴熟,杜绝因反复穿刺或穿刺不当对献血者造成心理和生理伤害而产生抵触情绪。采集结束后,指导献血者正确护理穿刺点,对献血后的饮食情况、工作与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对每一位献血者建立个人档案,同时做好回访工作。
1.2.4对照组按一般献血宣教,不进行护理干预。
1.3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紧张焦虑、出现面色苍白并伴有轻度出汗、呼吸心跳加快、眩晕/连续的呵欠、恶心/呕吐;中度:除轻度症状外尚有皮肤湿冷、失去知觉、浅表呼吸、血压下降、脉搏减慢等;重度:除轻、中度症状外,还可出现意识模糊、晕厥、惊厥等症状。[2]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78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分析发生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①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紧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最重要因素。献血者在献血时的心理状态影响着献血过程所发生的反应情况。初次献血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和对献血知识的欠缺有关,精神紧张导致他们对献血存在恐惧心理。还有些人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这多见于文化层次较高者,他们担心采血器材的安全性,思想顾虑较大。有部分农民及生活负担较重者,缺乏血液生理知识,担心献血后会影响健康,使工作能力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献血时心理压力大。②空腹、劳累或睡眠不足。主要见于2次以上献血者,因为工作人员认为他们有献血经历,对献血知识及献血注意事项较了解,且因他们以往献血未出现任何不适,故易产生麻痹大意思想和疏忽,不像询问初次献血者那样仔细,导致这些献血者在空腹、劳累或睡眠不足时献血而发生不良反应。③环境因素。献血环境拥挤,等候时间过长,尤其是天气过冷或过热时更易诱发不良反应。④晕针、晕血。多见于年轻女性。当见到采血的16号针头或血液从自己身体流出时,紧张恐惧感油然而生。⑤血管太细。血管太细导致穿刺困难,使疼痛加重且采血时血流速度慢致采血时间长,当见到其他同时献血的人都先于自己采完血时,容易产生急躁情绪,从而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⑥在献血过程中,工作人员热情不高、操作不熟练,导致献血者产生恐惧和疑虑等消极心态,诱发献血不良反应。
3.2预防措施
3.2.1消除心理因素引发的精神紧张。根据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社会文化背景、职业特点、以往经验、智力水平、健康需求等因素捕捉相关信息,谈一些献血者比较感兴趣的文艺、体育、新闻的话题,或聊聊其职业方面的问题。引导献血者回忆一些比较开心的事情,或提出一些让献血者思考或感兴趣的问题。另外,根据献血者自身状况,可进行简单的健康知识宣教,以分散其注意力,同时表达对其的爱护与关怀。
3.2.2用个性化语言交流及服务预防晕针、晕血。采血前与献血者沟通,对自述有晕针、晕血史的献血者,用关心体贴的语调、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献血者解释晕针、晕血发生的原因,并用诚恳的态度告诉献血者:“我是一名工作时间较长、有经验的护士”、“咱们配合好,晕针是不会发生的”。同时用清洁的一次性肘巾遮挡穿刺手臂,将血袋加以遮挡,减少视觉刺激产生的晕针晕血。运用鼓励、激励的疗法让献血者克服心理障碍。
3.2.3空腹、劳累和睡眠不足等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时间段相关,越接近中午12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5]针对上述情况,为减少此类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继续提高献血热情,一是献血单位充分得用各种喜闻乐见的媒体加大献血知识的宣传;二是尽量安排在上午10点以前献血完毕;三是组织献血人员分批分次采血,每批献血人员不要安排太多,以减少排队及等待时间;四是招募时告知献血者在献血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献血前当天不要安排体能训练,10点以后的献血者在献血前尽量喝些糖水及进食饼干等。
3.2.4加强高峰期献血服务管理,注重献血服务细节。通过多年的献血服务工作,体会到要作好高峰期的献血服务,之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做细。献血高峰期前的准备工作不仅仅是人员和物资方面的准备,更重要的是服务人员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方面的准备。定期培训工作人员,逐步提升服务水平,每月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学习1―2次。培训内容主要与献血服务密切相关。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积极作好献血高峰期前准备,如果大型单位献血,我们会派出1―2部献血车,也会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人员有限,我们还可以发动献血志愿者来配合工作人员。志愿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他们既是固定献血者又很愿意为献血者服务,他们能发挥与市民无利害、无界线、零距离接触、平行交流、现身说法的优势。志愿者详细的告知与人性化的服务加强了献血者与工作人员的沟通,良好的沟通使得献血者充分理解并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这不仅使工作人员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使得献血点(车)的氛围轻松而又融洽。
通过对初次献血者和反复献血者实施有所针对的综合的全面的护理干预,正面引导献血者,有效预防和和减少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在缓解紧张方面有一定作用,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通过护理干预旨在调动献血者的捐献热情,通过良好的沟通、情感的互动给予献血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并在捐献过程中与医护人员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及友情;通过认知干预,有针对性地宣传献血知识,提高献血者的认知程度,使献血者对不可知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积极主动配合,以良好的心态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捐献。
参考文献:
[1] 唐光生.自愿无偿献血干若干问题的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1):84―86.
[2] 高峰.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第一册安全献血[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2.165―168.
[3] 肖顺贞.护理学研究[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
篇10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血护士要承受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高安全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事关重要,笔者就其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采血护士的职业有害因素
1.1生物性危害 生物危害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采血护士主要是完成血液采集和留取样本的工作,与开放性的血液接触机会较多,因锐器、钝器致皮肤、黏膜破损后有可能造成感染,目前已证实有的多种病原体可经破损组织造成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是HBV、HCV、HIV等病毒,给采血护士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统计显示:在卫生行业及相关部门工作时被乙肝、丙肝及其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有上升趋势。因此在血液的采集工作中采血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2物理性危害
1.2.1锐器伤 采血护士工作中要经常接触锐利器械如针头、剪刀等,稍有不甚就有可能穿破表皮组织,增加了感染机会。
1.2.2声光电危害 采血场所常用仪器的噪声,储血冰箱、采血车载发电设备等。噪音等不仅对人听觉系统损害,还会使人烦燥,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出错等。
1.2.3空气消毒设施危害 采血场所消毒后残留臭氧或辐射的光化学反应,会导致暴露部位引起皮炎、色斑、眼灼伤等。
1.3化学性危害 采血场所是一个特殊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常见于室内地面、台面和医疗器械消毒的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1.4生理、心理危害 主要源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精神压力,体力消耗也较大。采血护士工作具有节奏快、责任心大的特点,工作辐射采供血各个环节,操作中必须严谨、细致、有时情绪紧张、生活无规律、是不言而喻的。
1.5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 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心存侥幸,操作不规范。
2 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自身学习,规范操作 戴手套可减少70%~80%的感染,也可减少50%被利器刺伤的几率。操作关键在一个细字,无偿献血关联着生命,关联着诚信,关联着道德,容不得半点粗心大意。
2.2管理上入手 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明确科学规范管理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基础,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进行预防性疫苗注射。建立有针对性规章制度和具体防护措施,定期对采血护士进行预防职业暴露培训,定期督查落实情况,使职业暴露发生率降至最低。
2.3针对性防护措施
2.3.1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采血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减少开放性血液对人和物的污染机会,被血液污染物体要经1/200过氧乙酸擦拭。遇有刺伤、破伤皮肤接触血液,应立即按职业暴露处理办法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关注被污染血液的检验结果,同时做好职业暴露的登记、上报并对防治效果进一步跟踪。
2.3.2物理性危害防护 接触血液时一定要带一次性医用手套,手套对针表面血液有一定阻隔作用,减少刺入深度及进入人体内的血量。手部有创口时局部要加以保护,尽量避免进行与血液接触相关操作。采血场所空气消毒后要留有足够时间,避免皮肤、眼睛损伤。
2.3.3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进行消毒时使用相对低毒、无刺激性、高效的消毒液,配制和消毒过程中要佩带防护用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2.3.4采血环境的防护 无偿献血实施以来,采血车或采血屋成为采血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场所,故对车上或屋内的仪器、设备要做好监测。选择无噪音的空调机及冰箱等设备;紫外线消毒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放在一切工作结束后进行[1-6]。
2.4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采血护士主动学习有关心理知识,注重情商培养,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并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总之,保持愉快心情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前提,是更好为献血者服务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文圣,袁伟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措施[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
[2]成宝玲,李英.影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及应对[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
[3]方瑞峰,孙淑芳,张慧.流动采血车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J] .青岛医药卫生,2011,43(3):211-212.
[4]赵静,徐玉良.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2011,7(5):651-652.
精品范文
10无偿献血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