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口诀范文
时间:2024-04-16 18:1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口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综合变革;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56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23-01
新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结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一、结合课改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阑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改本质性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了"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作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整体结构体系。
三、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景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之原理,关爱学生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四、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五、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习题;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习题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工具,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期中、期末、高考等都是用试卷的形式来检验教学效果的,试卷的结构也正是习题形式。题目的好坏,决定学生做题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决定学生做题方法是否得当,甚至影响学生整个解题的思维习惯。
一、习题的形式
其实,随着课改要求和高考形式的变化,高考历史题型已经逐步简化。主要是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指材料题、问答题)两大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框架式
让学生自己来整理这一部分知识的脉络结构,特别是理清知识的线索,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体系,形成系统化、整体化,又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知识的逻辑性。这部分可以在两个时间段完成:(1)教师未上课之前,作为预习工作完成。(2)在高三最后阶段,对每个考点内容已经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自我构建知识体系,也是对能力的一种提升。
2.表格式
历史学科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相似的或相近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讲一般易产生疑惑,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内容加以组合,借助表格的形式能比较清晰明了。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我们讲到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时,可把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作比较,借助表格形式完成比较式作业,以帮助学生区分这些知识点。用表格的形式展示,比较效果明显,学生也能一目了然。
习题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至于采取哪种形式,应以怎样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但是哪些习题对巩固知识有帮助,哪些习题可做可不做,那就需要教师来逐一精选,比如,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习题就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毕竟专业人士不多,有些习题之间依然是照搬照抄而保留下来。表现在:许多内容过分依赖教材,知识训练密度过高,忽略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习题容量小,不能很好地体现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题型僵化。其结果是重复训练多,拟定答案完全可以照抄课文而不必思考,这样就事倍功半了。
二、习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拓宽习题的内容
(1)应当加强知识的纵、横向联系。不仅是本学科的知识需要理清线索,前后联系,而且学科之间也需要联系。我们经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历史与语文、地理、政治的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联系,选择或设计出有广度的习题。如今高考趋向综合性,单学科知识考核不多,往往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历史知识联系地图比较多,如,许多战争形势示意图,地点、地区分布图等等。在近几年的考试中,越来越注重这方面的联系,有必要时还可以把这种联系的范围延伸到学生的课外阅读、现实生活中,以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悉与理解。
(2)削减纯知识型习题,增加能力型习题。对高一学生以单一型习题为主,文科班学生多设复合型习题,使习题有一定难度和层次感,选择习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对有些历史知识进行单纯的传授不够,如,中英《》可以编成一首记忆歌诀;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可以编成口诀等等,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且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学生自己动了脑筋,印象自然深刻。对于一些能力型习题,我们不仅要注意选择的针对性,而且要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并收到一定的实效。我们还可以注意搜集运用资料、知识的应用迁移理解与发挥等技能技巧的培养。
(3)设计一些思考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领悟能力,强化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讲到《》中香港岛的割让,把它与1997年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感想。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丰富题型
题型要适应教学内容而灵活多变,避免僵化。同样的内容,题型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我们在讲授“的路线”时,可以让学生以填空题的形式记忆路线,也可设计成“路线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来理解,前者比较死板,后者比较宽泛,更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和记忆。长期以来,受标准化试题的影响,习题的题型也趋向“标准化”,变化越来越窄,这就在教学中难以起到其特定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自主设计题目,把“设题权”放松,只作一定的提示和要求。
3.使习题做到少而精,难易适中
如今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并不是说不用做练习,也不是说做得越多越好,不能像应试教育那样大搞题海战。
(1)我们要精选习题,有明确的主攻目标,针对学生弱点有的放矢。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一般有以下几方面:比较、分析、概括、归纳、论证等题型;原因、特点、性质、启示等提问方式;理论、概念、基本观点尤其是新观点的理解与运用;表述的准确性、层次性、逻辑性等等,我们可以搜集或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总结其中的规律,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2)要注意难易顺序。平时的练习不必拘泥于考试时先易后难的顺序,怎么做对解决习题有用,特别是对巩固教学成果有用,可以打破常规,自由安排。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起始教学 初一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是学生一个新的起点,抓好起始教学对学习非常重要,当然历史课也不例外。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起始教学,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一、了解初一学生,由“心”出发
1.面对初一新生,教师应该尽快进入执教角色。
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对中学充满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如历史课在初中阶段成为中考科目,作为主课出现,这是学生之前没有碰到的。历史在初一新生的印象中是“副科”,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
这时,历史教师应尽快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及各方面情况,让学生感到教师很重视自己。于是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主动与教师接近,从而重视这门科目。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历史教学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赖这种和谐的关系上。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指责,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甚至对抗情绪。为此,让学生首先对教师发起攻势。比如询问学生:在小学上社会课的时候,老师的上课方式是怎样的呢?你喜欢这样的方式吗?你希望中学阶段的历史课老师的上课方式有怎样的改变?使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建议及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就使学生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好的建议和要求,并强烈渴求得到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是积极地查漏补缺,为新阶段的学习做准备,而是任其问题成堆,自暴自弃。面对这类学生,历史教师必须有耐心,不急不怒地体谅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中,可按座次抽问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受尊重和重视的,并且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机会。同时,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出现失误时,不能立刻加以指责批评,使学生难堪,而要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学好历史的欲望。
二、指导初一学生,由“方法”出发
对初一新生的历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初一阶段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了如指掌,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应用。对于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一个个有待突破的目标,并具体指导其学习方法。
1.多渠道检测,查找不足。
很多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初一历史教师可通过多渠道检测,并详细记载学生的薄弱环节,掌握学生的动向。如考试,进行分析对比,列出一览表;课堂提问,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记录;作业详批详改,及时让学生订正,不再重犯。加上平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知识。总之,通过多渠道检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漏措施,让学生列出自己的补漏项目和措施,做到师生双方有数,共同配合,一点一点地弥补不足。
2.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障碍是“遗忘”,初一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初一阶段就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一阶段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就是要抓住主要知识点,紧扣关键性字眼,对复杂的材料加以概括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如下几种形式:
(1)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头一字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识记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以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为“长河新,安西大”。
(2)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条、二百、三地、四段、五河、六省”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除了浓缩记忆法之外,对比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等都是非常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最佳时刻。待学生按照记忆的规律实践一段时间后,教师随时进行提问、检测、布置作业等进行督促。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学习适应了,信心更足了。
三、培养初一学生,由“课堂”出发
1.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历史知识是整个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没有历史知识的人绝不是理想的人才。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可以“鉴往知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教师需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纠正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观念。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独揽课堂时间,就会压抑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呆板的学习模式,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许多见解。如南宋的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枯燥干瘪的说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一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展现出来。
3.适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训练。
初一的历史学习,旨在为中考打下基础。为了适应中考的需要,从初一起,就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完一课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开始时也许只有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大胆回答,慢慢地大部分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了。在学生口头表达之后,再布置作业,教师认真批改,及时总结、表扬充分表达了自己见解的学生。另外,可以要求学生写历史小短剧、历史小论文等,并且自导自演或在课堂上交流,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