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旅游市场的形成条件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旅游市场的形成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 学生旅游 市场营销 策略
由于中国经济的大力发展,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尤其是在二胎政策放开前的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的基本条件相对较好;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创业、兼职等,也为其增加了经济来源;尤其是在社会开放性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不断拓展的情况下,高校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与体验生活,并想透过旅游开阔眼界等,所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校学生旅游消费群体;高校扩招政策也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同时,更是拉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因此,应该针对目前高校旅游市场的新特点,分析更为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高校学生旅游需求简述
高校学生的旅游动机主要是自我实现、满足偏好、半价优惠、交友、减轻学生压力、体验时尚等;大多学生主要依靠校园活动、旅行社宣传、网络、朋友组织完成获得信息,设定旅游目标;从行程方面看,多以节假日居多。目前的市场已经有诸多企业进入,但主要是处于不完善的阶段,从旅游产业与市场细分来看,还需要利用产品设计、时尚信息获取、学生心理研究、营销手段等来共同促进其发展。
二、目标市场分析
首先,在目标市场透视方面,应该抓住家庭背景、性别、年级、不同年代学生的总体倾向、文化积淀等基本信息;在这方面,可以利用现在的大数据方法,进行信息收集、旅游消费范围、消费水平、网络调查或问卷调查来实现。
其次,应该以学生作为中心,分析其心理构成要素,比如受到旅行社、文化因素、偏好、性格、心理成熟程度、交往范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小。
第三,对该市场的发展现状要进行明确的认知,具体来说,该市场已经从初级的阶段发展到了过渡阶段,即是说目前的市场正处于各个企业“大显伸手”,进行产业化转型、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
比如,从我国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发展优势来看,潜力大、规模有待拓展、消费特征正在突显;而知识产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高校学生群体更新快;但高校-旅行社间的关联度大,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尤其是学生的认真劲、满意度等还有待旅游消费产品供应方在各方面的完善来树立口碑;关键是体验消费前景无限,正在逐渐的被学生群体所认可,所以,优势显著,有极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作为学生群体的固有限因素,如消费能力、价格接受程度、挑剔性等;因此,劣势也依旧顽固,所以,对于各大想切此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这份“大蛋糕”的企业而言,品质化、多元化、创新性是其必走路径。
三、营销策略
首先,根据对目标市场实事求是的透视,应该认识到营销策略作为学生旅游项目开发的产业化的必要性;也就是说,要将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化的分析,通过运用工业发展路径方面的产业化思路,形成一个闭环经济,从而让营销这一环节获得更多的功能性体现,即要通过产品设计、价格、品质、高质量服务、多元与创新来增加营销的“底气”,吸引到学生的眼球,以整体性来提升部分资源整合与开发能力,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让学生反过来更愿意去旅游。另一方面,体验式消费已经渐渐透过工业品市场向着旅游市场迁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消费,因此,认识到此点非常重要。营销策略的计划部署,需要坚持从其根本要素出发,结合当前消费者行为倾向,并利用这一点来达到营销的目标。
其次,营销手段多样化;具体而言,需要采用诸如拉网式策略,将网络营销、人员促销、销售促进等进行综合应用;比如,建立会员制度与积分制度,进行价格优惠;引入学生、学生组织进行团体、个人促销;将工业品中的分销模式与渠道销售方法合理的引入到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最重要的是网络营销,即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两大途径,结合学生上网习惯,更为创新的去建立新的门户网站与网页,通过个人订购、团购等实现营销;另一个就是借助网络、微信等社交平台,可以建立起数据库,不断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预测,更好的为项目开发、产品设计等提供可靠依据。
第三,服务意识要强,服务要求全面、及时;比如,预定快捷、便利,信息完整,产品组合灵活,互动性强,能够实现信息反馈与及时处理,做到善始善终。在导游方面,应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来制定细致的培训计划,让导游能够在知识方面、组织能力方面、亲和力方面、交往能力、融入能力方面全面提升,以满足市场细分的各项基础。
第四,针对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需要更多的因素融入,因为大学生这个群体,主要体现在人生的理想-现实磨合期,有一半出于理想,有一半来自现实;所以,真正要做好这个市场,就需要一些营销的艺术性、有需要在营销中做出实际的优惠;进一步讲,这个市场的开发,需要旅游企业走出俗套,不断创新,稳扎稳打,将地基打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应该将营销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充分调动起“学生”这个要素,如通过举办创意大赛、网络征求旅游产品创意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旅游前就参与到其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分析,既有利于市场开发,又可以更好的价低营销成本,获得多方面的利益。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破解
“三农”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深远,任何时候都应倍加重视。切实加强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而要让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须优化现有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壮大第三产业,高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农村发展道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致使财富、技术与产业部分从城市流向农村,增加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乡村旅游在众多国家和地区被认为是遏制农业走向衰退与增加农民收入的极佳手段[1]。乡村旅游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开放产业与民生产业,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及共享)紧密相关,在扶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大有作为。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对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与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与创新城镇化的明智之举[2]。这也契合了中央有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构全新农业经营体系”以及“完善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将有力地助推“三农”问题解决。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简评
1.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于19世纪出现在欧洲。1865年“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在意大利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从此诞生。相较而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晚于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兴起,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3]。以200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标志,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了组织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主要有三种[4]:(1)城郊农家乐型。该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利用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乡村差异性资源与城市市场相邻关系,开发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项目。(2)景区农家乐型。此种乡村旅游主要是通过借助风景名胜区的强大吸引力,开发设计各类旅游项目以满足旅游者(包括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需求。这些分布在旅游景区周边的农家旅店(以景区为依托),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旅游的客人提供食宿服务,其产品优势是兼有自然环境与风景名胜。(3)农村农家乐型。该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散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其产品优势在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宜人的气候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并且带薪假期制度不断完善,人们对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的向往与追求,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对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1.2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简述
1.2.1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简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相关研究较为全面深入,国外学者主要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居民态度与居民感知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进行了研究。关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对案例发生地进行分析,在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乡村旅游的认识与感悟。MartinOppermann(1996)[5]通过对德国南部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改变居民传统观念,同时也得出乡村旅游由于规模小且受季节影响致使其贡献较小;RosaMariaYaguePerales(2002)[6]以西班牙为例,深入研究了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差异;ChristopherS.Thompson(2004)[7]指出乡村旅游除了是商业机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当地居民认识乡村生活意义的理想途径。对于乡村旅游中居民态度与感知问题的研究,M.DolorsGarcia-Ramon、GemmaCanoves、NuriaValdovinos(1995)[8]通过对西班牙两个乡村旅游案例发生地进行深入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增强了女性家庭责任,拓宽了居民收入渠道,女性环境保护意识也得以提升;M.JeannieHarvey、JohnHunt、CharlesC.HarrisJr(1995)[9]选取旅游低度发展、旅游中度发展与旅游高度发展三类地区,探索了三类地区女性与男性对旅游感知的差异以及三类地区女性旅游感知的差异;MichaelD.Smith、RichardS.Krannich(1998)[10]则通过收集美国四个乡村旅游地数据,深入探讨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状况。关于乡村文化旅游的研究,MoyaKneafsey(2001)[11]探讨了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以及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RobertMacDonald、LeeJolliffe(2003)[12]通过研究法国Acadian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认为该地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需坚持五个原则(即真实性与质量原则、教育与解说原则、保存与保护原则、当地优先与容量原则、合作原则)才能做到可持续;MaiaLordkipanidze、HanBrezet、MikaelBackman(2005)[13]在研究瑞典Soderslatt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企业合作因素对旅游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2.2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简述。国内学者主要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意义的研究,粟路军、王亮(2007)[14]指出乡村旅游开发对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唐建兵(2007)[15]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直接效应(如实现生产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乡风文明等)明显,而且关联带动效应(如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事业及环境保护发展)亦十分显著;贾红风、李云霞(2009)[16]则认为乡村旅游业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美丽乡村建设。张进伟(2016)[17]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实现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关于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唐建兵(2007)[15]在深入研究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改进措施;曹国新(2008)[18]认为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总体上经历了由“游客之极(强调风格)的规划模式”到“遗产之极(强调趣味)的规划模式”再到“多元互动(强调综合)的规划模式”的演变过程。程哲等(2016)[19]指出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注重产业融合,加强生态环保,创新开发模式,重视社区参与。关于乡村旅游市场方面的研究,李桐、张晓智(2008)[20]指出:基础设施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市场制度建设滞后以及农民的素质偏低等是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卢冲、张晓慧(2008)[21]基于SWOT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发展问题的应对策略;钟晓鹏、陆林(2010)[22]以合肥市民为研究对象,在探索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余兵(2015)[23]对新媒体语境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具体的营销方式。关于乡村旅游开发对策方面的研究,李俊梅(2012)[24]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与政府管理部门主体两个角度研究了基于地方旅游产业促进政策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蒋述东(2012)[25]基于城乡统筹的视角,从乡村旅游规划、资源开发、经营策略、旅游人才、旅游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发展重庆乡村旅游的对策;彭顺生(2016)[26]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早于国内,相关研究也较全面成熟,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态度与居民感知以及乡村文化旅游等方面。相较国外,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相关研究不及国外成熟,但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市场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将起到积极作用。
2发展乡村旅游对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旅游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面广且就业方式灵活多样。根据相关统计,旅游业每提供1个直接就业岗位,便会增加5至7个间接就业岗位。乡村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首先,乡村旅游对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要求较低,而且不存在年龄、性别等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行业就业难度较大,但在技术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乡村旅游中,由于村民对当地文化、环境等较为熟悉,通过一定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便能从事导游接待、卫生、景区管理等工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其次,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可以兼顾旅游与农耕。当进入农忙时节,农民从事农耕操作;进入农闲时节,农民可从事乡村旅游,极大地拓宽了就业渠道[27]。因此,开发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其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据统计,旅游从业部门每增加1元收入,将为社会带来6-7元的综合经济效益[28]。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促进产业链延伸,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的无形资源(如农业生态效益、乡村文化等)转化为经济资源,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投入成本低且收益回报快、经营风险不大、经营方式多样且灵活等特点,因此,特别适合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发。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带动辐射,能大大提高该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由于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农耕生活、民俗民风等,村民可以不离开乡村在家经营乡村旅游。另外,村民也可以选择入股的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增加收入来源。同时,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生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成为广大农民一条强劲的收入源泉。
2.3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产物,其借助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及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体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者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应以市场为导向,变革原有农业结构,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文化景观,大力发展农特产品,提高农业的观赏性,塑造宜人的自然人文环境,为游客提供灵魂的归宿。而这样必然会增大经济作物的比重,有利于农业结构优化,形成区域农产品特色化。乡村旅游的高关联度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如商业、农产品加工业、咨询业、建筑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与渗透,产生诸多新业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乡村旅游突出乡土性与农业特色,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29]。
2.4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众所周知,开发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乡村旅游给农村物质层面带来的变化。精神层面,乡村旅游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乡村居民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城镇旅游者,他们为乡村带来大量信息与先进的理念,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与行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文化交流室等,开办了各种文化补习班与技能培训班,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与专业技能。另外,有许多村民为了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与游客沟通交流,积极学习普通话和外语(通过阅读、网络自学等方式),个人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部分农村还组织村民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乡村居民素质提升,乡风日益文明。
2.5有利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城市居民,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为乡村地区带来富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有力地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资金加速流转,积累农村建设资金,缓解广大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困局,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资金源泉。便捷的交通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与维护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要务。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优化接待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美化村容村貌,形成天蓝、水绿、山清、人和的优美乡村画卷。
2.6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能引导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传向农村,促进乡村居民与城市旅游者物质与文化交流。来自城市的乡村旅游者在价值观念、消费水平等方面处于强势文化地位,会对处于相对弱势文化地位的乡村居民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促使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靠拢,有利于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各乡村旅游目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如集体出资、个人投资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通讯、供电、供水以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提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别日渐缩小,为城市乡村统筹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乡村农业由弱转强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加速乡村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0]。
3发展乡村旅游以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基于我国国情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培育乡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突破口。具体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
3.1政府引导,规范管理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政府应加强引导,在政策层面予以大力支持,以推进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实践证明,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初期,政府主导是取得显著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加强政府引导,规范乡村旅游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乡村旅游发展的理想模式(如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工业企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休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以及畜牧养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型等)[31]。(2)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各地政府应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资源评价、市场调研与科学规划,努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制定出台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以及税收优惠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保障。(3)协调好各方关系。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惠及村民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切实协调好当地政府、旅游投资企业以及乡村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力避消极现象产生,使乡村旅游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3.2科学规划,力避盲目开发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在“农家乐”的基础上自发发展起来的。许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市场调研,致使重复建设严重、项目特色缺乏、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项目整体建设水平低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旅游环境较差。同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民,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低下及技能培训缺乏,其接待服务水平偏低,甚至有的地方时常发生“蒙客”“宰客”现象,严重损害了旅游形象。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道路是其必然选择,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重要保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做到规划先行,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村其它发展规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结合,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持续利用相统一,努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以改善农村环境,制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提升其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1]。
3.3塑造品牌,增强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朔造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强品牌营造。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和营造乡村旅游品牌,挖掘资源特色,形成不同的规模,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迈向健康之路。(2)努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质量是品牌延续的保障,国内外所有著名的品牌都是因为有质量一流的产品,乡村旅游要朔造品牌,增强竞争能力,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为旅游者提供优质、舒适的旅游服务和流连忘返的旅游体验。(3)强化乡村资源特色和文化挖掘。乡村旅游的意蕴在于优美的自然生态风貌与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因此,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应凸显乡村宜人的自然环境资源,挖掘与包装好乡村文化,突出乡村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民俗风情,以此吸引外部资金投向乡村旅游。(4)重视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对于塑造品牌形象意义重大,品牌定位不准确(定位过高、定位过低以及定位模糊等)将对产品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应根据其资源、市场等条件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满足旅游者不同的需求。(5)做好广告宣传。品牌形象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其好坏取决于品牌本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度与忠诚度也对品牌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塑造要以旅游者为中心,加强广告宣传,不断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
3.4挖掘内涵,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线,亦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旅游的特色突出地反映在两个方面:(1)乡村旅游产品的总体特色(乡村旅游区与一般旅游区的差异)。“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而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与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特色,体现“土”、“新”等特点,立足农业本身建设各类设施,避免乡村城镇化而导致自然风貌与民族特色的丢失。(2)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色。目前,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以及经营理念雷同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没有发挥出来,造成“千村一面”的状态。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是游客向往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不同于居住地的多种文化体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也为多样性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条件。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当地资源,深挖其内涵,将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朔造强势旅游地形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自主旅游品牌。
3.5强化参与性,确保旅游者与乡村居民利益
参与性原则包含旅游者参与及社区居民参与两个方面。旅游者参与方面,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开始将目光由观光转向参与及体验。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渴望参与而选择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初级产品(观光农业)将难以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开始转而选择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如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风味、参加农事活动等)。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把握市场需求,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凸显旅游者的参与性需求,在各类旅游产品中丰富参与性内容。在乡村居民参与方面,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是增加其收入、确保其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因此,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应遵循乡村居民参与的原则,因为旅游发展如果只让少数人受益,扶贫与解决“三农”问题将是一句空话,只有农民广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才能真正让乡村居民脱贫致富,“三农”问题才能最终破解。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发展,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一方面,通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能有效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增强乡村特有的文化氛围,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乡村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能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满足其利益诉求,认识到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对发展旅游的重要性,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从而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3.6培训人才,提升服务质量
人才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旅游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在农民进入乡村旅游行业之前,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旅游管理、市场经营、服务技能、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乡村旅游工作,这将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对农民的培训应持续不断,将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努力建设学习型农民旅游服务团队,这样才能达到培训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保障。乡村居民积极参与培训、投身乡村旅游活动,对乡村居民而言,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收入水平;对旅游经营者而言,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7加强环境保护,彰显生态性
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前提。乡村旅游源于人们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负面效益的逃避以及对乡村恬静、温馨、宜人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其基础是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因此,开发乡村旅游应遵循生态性原则,注重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乡村传统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旅游者提供无污染、无危害、让人心旷神怡的健康旅游环境。在具体设计乡村旅游开发时,保护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培养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开展乡村旅游时,能够自觉保护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2)厉行节约。广大农村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提倡节约,这样才能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持续性;(3)建筑材料应与乡村生态环境相适应,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色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力图减少对乡村地区空气的污染;(5)采取措施禁止“视觉污染”(如滥倒垃圾、污水横流等)。
篇3
[关键词]大香格里拉 钻石模型 区域旅游
一、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背景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以喜马拉雅以东藏汉交界区域为原型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梦幻乐园。小说畅销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心目中美丽、安然、闲逸、宁静、和谐的“世外桃源”。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被定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一区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珍贵的生物资源,构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区域内的四川、云南、西藏各州市都在“香格里拉”这一知名品牌利益的驱动下,掀起了一场“香格里拉”争夺的热潮。
2002年5月,首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协调会在拉萨召开,滇、川、藏三省区初步提出了构建大旅游区的整体框架,决定按照“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联合开发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旅游区包括三省9个地州市,总面积为61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分别占到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15,和总人口的1∕100。2003年和2004年,第二、第三届协调会分别在昆明和成都召开,加强了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商定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景区开发项目计划。未来十年,三省将联合投资500亿元,打造“大香格里拉”这一旅游品牌。
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简述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同时,政府和机遇这两个重要变量也可能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四个基本因素犹如钻石的四角,相互影响促进,推动产业发展,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一)。波特的钻石模型现在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是国际商业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香格里拉区域地质结构独特,经济基础薄弱,民族关系复杂,但是具有非常多独特且珍贵的高品质旅游资源,很多地市州都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众生活条件。滇、川、藏三省区合作制定该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统一规划和联合开发,打造“大香格里拉”品牌,势必将该区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通过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三、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投入,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是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大香格里拉的优势生产要素如下:
第一,品牌要素。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香格里拉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原始的生态风貌、独特的自然景观、多姿的民族风情、灿烂的历史文化、神秘的理想之地。这一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一定的普及度,具有很高的市场感召力,也是相关省区区域合作的基础。
第二,资源要素。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大香格里拉拥有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从自然资源看,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过渡的地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景色多样,从白雪皑皑的冰川到四季常青的热带风光,几乎浓缩了我国所有的路上景观。从人文资源看,该区域内生活众多少数民族及其内部的众多支系,每一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音乐舞蹈、饮食、服饰、节庆习俗。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巨大的吸引力。
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是指市场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数量、成熟度、发展趋势等。波特认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动力,需求扩大将刺激企业技术改进创新,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国际竞争。
从现代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看,香格里拉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独特性与神秘性,迎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另类生活的需求,提供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原始生态所需要的场景,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想象。从而形成了对大众市场的潜在吸引力。大香格里拉资源丰富,所以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者可以自由选择旅游方式,比如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科考探险、休闲度假、宗教朝觐等等。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对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需求。
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波特认为对形成某一产业的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和支持产业的配套发展。
民族工艺文化产业。在大香格里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模式,如四川甘孜的白玉藏刀,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云南鹤庆的新华村的铜银工艺等等,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业提供了特色旅游产品,还帮助了当地的民众脱贫致富。
民族歌舞乐文化产业。大香格里拉少数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间歌舞乐资源。很多地方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歌舞乐挖掘出来,通过改编和包装,按照产业化运作推向了市场,取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民族饮食文化产业。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少数民族特色菜肴的用料,从普通的山茅野菜,到多种花鸟鱼虫,再到各种奇珍异兽,应有尽有,且原料大多是无污染,纯天然的有机生态食品,很受食客的欢迎。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状况。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战略、结构状况以及国内同行竞争程度是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比较国内“京津唐”、“沪宁杭”、“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产业竞争力较弱,但是在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以云南省为例,在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批龙头企业,带动了旅游影视业、文化工艺生产业、文艺演出业、会展业、传媒业、高原体育业的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系列群,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形成“1+X”的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随着云南不断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许多旅游企业已开始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通过兼并、控股等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资产的质量及运作效率,形成了企业的资产竞争优势。
5.政府和机遇。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使产业竞争优势形成。滇、川、藏三省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行政上的隔阂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会形成无序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只有建立并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使三省区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大香格里拉”品牌的维护和扩张。
机遇是能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偶然性或突发事件。首先,随着东南亚经济的繁荣和世界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作为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和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大香格里拉区域应当努力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拓展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加快经济的区域化和板块化发展。其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香格里拉区域正好处于中国西南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四、提升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大香格里拉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基本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高级要素还存在不足。
首先,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区域内主要旅游区的交通连接度仍然较低,集散功能不足。景区景点的道路路况较差,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旅游区之间尚未形成环线。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因此,该区域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现有公路设施进行修缮与维护,同时加强支线航空的建设和铁路网的建设;完善无线电话通信网络和电脑通信网络;加强生活休闲设施的建设等。
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产业素质提高的关键,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是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前提。针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建设,制定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待遇和宽松的环境。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为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取得积蓄后备力量和智力支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培训,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满足广大游客需求。在全球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市场营销的支撑。滇、川、藏三省区应加大高新信息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和市场开拓上的应用投资,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努力拓展网络功能空间,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能,使该平台成为国内外游客多角度了解大香格里拉的营销窗口。
在吸引游客,扩大旅游需求方面,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2)在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上,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和总体上不断提高的旅游需求。(3)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4)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行旅游产品纵深化、品牌化,培育精品工程。
3.健全相关辅助产业,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大香格里拉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得民族工艺、民族歌舞、民族饮食等旅游相关特色产业较为发达,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旅游辅助产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餐饮业,这是旅游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该地区在餐饮总类、规模、档次、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就餐环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是以旅游业中的优势企业为链核,以产品、技术、资本等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体验,影响到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因此大香格里拉应当加大投资力度,健全旅游相关辅助产业。
集群化是产业在横向空间上呈现集聚状态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群体竞争的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能够提升集群内单体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集群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多赢,为产业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滇、川、藏三省区应该立足于市场需求,根据客观实际和发展能力,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努力争取把相同类型、相互关联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机整合,着力改善旅游产业营运状况,提高旅游产业经营效益,通过集约化发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打造旅游核心区域,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大香格里拉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因此选取一个空间区位恰当、资源特色明显且组合度较好的“地理点”作为该区域的核心,使之成为大香格里拉的象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云南丽江、四川甘孜、西藏林芝,这些“地理点”能够形成旅游辐射、带动区域整体旅游发展,同时也能摆脱区内各点独自开发、主题混乱、重复建设及内部自我恶性竞争等不利局面。
无障碍旅游区的内涵是:在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地域所构成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保持各地区自主权相对完整的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地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协作,使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共享,实现旅游发展的资金流、技术流、消费流、信息流、客流、人才流等旅游流要素畅通无阻。
5.加大政府投资,加强政府职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香格里拉由于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可能完全由市场主导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所以目前和今后都要重视和加强政府职能。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并不是直接参与其中,而是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企业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其职能包括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宏观调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保护旅游资源,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等。
目前,与长三角、珠江三角洲、黄渤海等旅游区域相比,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区域关联度低,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知名品牌,凭借作为联结南亚的桥头堡和通向东南亚的枢纽,凭借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的优势,大香格里拉一定会在滇、川、藏三省区的共同努力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和自兴.丽江联手构建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504702.htm
[3]李伟,周智生.大香格里拉区域旅游合作及其发展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5期
[4]徐秀美.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方澜.四川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思考.旅游经济,2010年,第5期
篇4
图1为我国甲、乙两特大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空间分布构成(内环为1990年数据,外环为2000年数据),结合提供信息回答1~3题。
1.图中显示,1990―2000年:
A.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最小
B.乙城市远郊区县人口比重增大
C.甲、乙城市远郊区县人口比重仍然接近
D.两城市近郊或新城区人口比重均最大
2.到2010年通过人口普查,两城市得出的共性结论最有可能是:
A.城市人口流动频率降低
B.向外地迁出的人口明显增多
C.老城区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D.流动人口中高学历人口减少
3.进入夏至,甲城市昼长比乙城市昼长约短1小时30分,甲、乙城市分别是:
A.广州、北京 B.重庆、上海
C.深圳、哈尔滨 D.郑州、西安
我国某县(Q)北依燕山,缓坡地分布有由片麻岩发育形成的土壤。该县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境内百年栗树随处可见,是我国著名的板栗生产之乡(图2)。早在20世纪40年代,位于我国东部的某国(R)从Q县采集种栗,并调集专家选择和Q县同一纬度(约40°N)的本土山区进行了栽培试验,其生长出的板栗品质却与Q县板栗相差甚远。据此完成4~5题。
4.同一纬度的山区,R国生长出的板栗品质不及我国Q县板栗,形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自然条件可能是:
A.光热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5.Q县分布在我国的:
A.辽宁 B.河北 C.陕西 D.甘肃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11时,中国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天津港启程,执行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读图3完成6~9题。
6.当中国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从天津港出发时,太阳光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3°30′N,105°E B.5°10′S,125°E
C.11°24′S,135°E D.20°10′S,135°E
7.此次中国南极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要途经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港进行必要的物资补给,该港口城市全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
8.“雪龙号”11月19日离开弗里曼特尔港继续前行,于12月初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航进的这段路程:
A.行驶方向为东南 B.航距超过10 000千米
C.不会遇到狂风巨浪 D.黑夜渐短白昼渐长
9.图中所示经线和纬线的间隔度数相等,其纬线间距为:
A.15° B.20° C.25° D.30°
图4示意以塔里木盆地中的0点分别向四个不同方向约2 000千米的a、b、c、d绘制地形剖面图,其中只显示出一个方向地形剖面图。据此读图完成10~11题。
10.0-X地形剖面与图中0至a、b、c、d的地形基本相符的是:
A.0-a B.0-b
C.0-c D.0-d
11.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a地的纬度最接近:
A.47°N B.55°N C.58°N D.61°N
图5显示的是位于某城市的本初子午线(H)地面标志。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本初子午线(H)的地面标志位于:
A.法国的巴黎
B.希腊的雅典
C.意大利的罗马
D.英国的伦敦
13.当北京在秋季某日的正午时,H线所示的该地可能为:
A.朝霞满天 B.满天星斗 C.夕阳西下 D.骄阳似火
图6为“我国某省区M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产业链模式图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是:
A.粉煤灰与新型建筑材料厂 B.供气与液化气站
C.供水与灌溉农田 D.钢材与轧钢厂
15.下列说法与图示产业链各环节联系相符的是:
A.冬季高效农业大棚光热可直接利用太阳能
B.热电厂供电供热保障多晶硅厂的生产
C.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为热电厂直接冷却的水源
D.太阳能电池板厂的原料来源于工业园区
16.M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最可能分布在:
A.黔 B.桂 C.闽 D.内蒙古
林线是高山垂直自然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通常是指高海拔处树木(针叶林)生长的上限。图7示意为我国局部区域高山林线海拔分布。据此完成17~19题。
17.据图可知,E地与F地的林线海拔高度相差:
A.800m及以下 B.800~1 000m
C.1 000~1 200m D.1 200m及以上
18.F地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林线分布区,最合理的解释是:
A.地处低纬的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
B.地处山地迎风坡地带年降水量大
C.受南部海洋沿河流北上的暖湿气流影响大
D.来自西部的暖湿气流在宽谷地带多云雨
19.多条林线的走向在图示东部区域发生折向变化,其首要影响因素是:
A.河流与盛行风向 B.降水与土壤类型
C.地势与山脉走向 D.气温与纬度位置
在某城市主街道(40°43′N,73°59′W)可看到的旭日或夕阳位于街道正中间的景象。这种“悬日”景观的出现其实是自然与人工建筑的搭配。图8显示的是该街道某年5月28日的日落“悬日”景象,据此完成20~22题。
20.出现这种景观,说明图示街道的走向为:
A.东―西向
B.东南―西北向
C.南―北向
D.东北―西南向
21.该街道出现“悬日”景观,既有日出的时候,也有日落的时候。若天气条件允许,每年5月28日和7月12日会出现日落“悬日”,那么,出现日出“悬日”的日期应为:
A.2月28日和4月15日 B.6月22日和8月30日
C.9月23日和11月29日 D.12月5日和次年1月8日
22.该街道应位于:
A.纽约 B.夏威夷 C.里约热内卢 D.墨西哥城
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图9),回答23~25题。
23.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
A.物质形态的变化 B.物体温度的变化
C.物质密度的变化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4.图中M(平均厚度为105千米左右)是指:
A.岩石圈 B.地壳
C.软流层 D.莫霍面
25.与大气圈的作用不相符的是:
A.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B.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C.减小地球表面昼夜温差
D.提高了地球内部温度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图10所示甲湖,湖底北高南低,水深平均达20多米,湖形口窄内宽,湖口架有大桥沟通东西两岸。该湖是世界上产量高、开采历史较悠久的“石油湖”,湖面及沿岸井架林立、油管密布、油塔成群;湖内水产也十分丰富。湖周围城市居住人口合计在320万人以上。
50多年前人们开始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
近年来,针对湖区环境质量下降,管理部门制定了长远的治理规划。
(1)简述甲湖湖水南部水淡、北部微咸的原因。
(2)指出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的主要目的,并说明此举对湖区水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湖区管理部门在制定长远的环境治理规划中提到:要将湖区的炼油设施及原油的装载点外迁。你认为炼油设施及原油的装载点外迁到何地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2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某大陆中部地表分布着一块巨大的独体岩石(图11),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观。在通往该地的路旁,竖立着特殊意义的路牌。对这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大岩石,至今科学家仍未破解其确凿的出处来源,有说是数亿年前从太空上坠落下来的流星石,其2/3沉入了地下,1/3浮在了地面。有说是一亿两千万年前与所在大陆一起浮出水面的深海沉积物……
(1)根据提供信息,指出这块巨石所在的大陆,并简要说明图示路牌的作用。
(2)有学者就该大陆巨大岩石的形成,用图11-3展示了其过程。若此图示成立,请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对a、b、c、d图示内容加以解释说明。
28.读亚欧大陆草原分布略图(图12),回答问题。
(1)列举平原与高原草原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名称,简要说明平原草原体现的主要自然分异规律及主要成因。
(2)描述山地草原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9.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建成区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图13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扩展过程及海岸线变化图”,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图14是“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表1表示1973年和2007年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 千米2)。
(1)据图13概述1973―2007年该岛建成区的变化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2)城市建设挤占其它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分析表1,简要说明2007年与1973年相比,该岛在城市发展中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变化。
(3)据所提供信息对图示甲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30.选做题
A.[旅游地理]
随着海峡两岸联系的不断增强,台胞游客对大陆旅游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图15为2004年和2007年台胞游客分布示意图。指出台胞游客数量最多省区,并说明该省区吸引台胞旅游的优势条件。
B.[自然灾害与防治]
美国被称为“龙卷风之乡”,每年都会有1 000~2 000起龙卷风产生(图16)。当来自落基山脉的干燥冷空气与来自墨西哥湾沿岸的潮湿热空气相遇,龙卷风便如期而至。指出每年美国龙卷风的多发时期,并简要说明美国多龙卷风产生的相关自然条件。
C.[环境保护]
读下列材料,指出中国城市垃圾的特点,并说明由城市垃圾所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材料一:中国城市垃圾成分的变化(表2,%)。
材料二:中国城市垃圾清运量示意图(图17)。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B 6.C 7.B 8.D 9.A 10.C 11.C 12.D 13.B 14.A 15.B 16.D 17.D 18.C 19.C 20.B 21.D 22.A 23.D 24.A 25.D
二、综合题
26.(1)该湖北部狭窄的水道与海湾相通,海水与湖水交汇使湖水盐类物质有所增加;南部湖宽水深,距海较远,沿岸有众多河流注入(2)目的:便于大吨位的货轮和油轮驶入,加大石油等产品运输量 影响:海水逐渐倒灌湖内(海水侵入量加大),阻碍了整个湖水的自然循环;水质的变化,造成大量水藻和微生物死亡、鱼量减少等(3)移到北部入海口附近 理由:北部入海口附近沿岸地区地势低缓开阔,有可利用的空间;水陆与管道运输可向北延伸;适度分散石油企业利于改善湖区环境。
27.(1)澳大利亚大陆 提示过路司机小心袋鼠会突然穿过公路(2)a在岩石形成的初期,岩层和其上下的结构都是水平状态;b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水平挤压发生褶皱(褶曲)和断裂;c背斜凸出部分风化严重,并且被地质活动破坏(侵蚀)、搬运;d坚硬的岩层风化速度慢,留下凸出于地面的断头,而周围的结构在地质作用下成为水平的地面。
28.(1)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成因:由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2)特点:位于亚洲中部,呈带状分布原因:亚洲中部分布有天山、兴都库什山、昆仑山等高大山脉,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在山上水分适宜的地带形成草原。
29.(1)建成区面积逐步增大 填海造陆(2)林地减少25千米2;耕地减少39千米2;淡水水域减少1千米2;滩涂减少2千米2;填海造陆19千米2;建设用地增加86千米2。(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其理由是甲地为该岛300米以上的土地类型区。
30.A.[旅游地理]广东 距离比较近,并邻近香港、澳门;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交通便利、接待能力强。
B.[自然灾害与防治]每年的4~6月 与美国的海陆位置、中部平原地形广阔、多为大陆性气候区及大气环流条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