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病案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院病案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院病案管理

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九条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十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第十一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运输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或者运往国外的,由出发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后,分别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检疫过程中需要运输病原微生物样本的,由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批准,并同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通过民用航空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除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取得批准外,还应当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关于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即时批准。

第十二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第十三条需要通过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承运单位应当凭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批准文件予以运输。

承运单位应当与护送人共同采取措施,确保所运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安全,严防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第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指定的菌(毒)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以下称保藏机构),承担集中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任务。

保藏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向实验室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保藏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保藏机构储存、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其经费由同级财政在单位预算中予以保障。

保藏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保藏机构应当凭实验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保藏机构接受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予以登记,并开具接收证明。

第十七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或者包装材料,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三章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第十八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第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并依法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二)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三)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五)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前款规定所称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制定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应当召开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听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投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应当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认可;实验室通过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一条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三)具有与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四)工程质量经建筑主管部门依法检测验收合格。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三级、四级实验室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应当向原批准部门报告。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三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在实验室开展检测、诊断工作时,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需要进一步从事这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同意,并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实验室中进行。

专门从事检测、诊断的实验室应当严格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二十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需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实验活动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时起2小时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2小时内未作出决定的,实验室可以从事相应的实验活动。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为申请人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提供方便。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并互相通报实验室数量和实验室设立、分布情况,以及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及其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已经建成并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其他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需要从事前款所指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批准部门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第二十九条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第三十条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第三十一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

第三十二条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三十三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保障实验室及其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有关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每半年将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的情况和实验室运行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实验室应当为其提供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用品并采取其他职业防护措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第三十六条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第三十八条实验室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三十九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第四十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向该实验室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与运行的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咨询、论证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本地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本地区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第四章实验室感染控制

第四十二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承担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用、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应当具有与该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第四十三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接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不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应当依照规定将感染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转诊至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接诊治疗,不得拒绝救治。

第四十四条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报告。

第四十五条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人员接到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人员对该实验室生物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发生实验室感染或者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报告,并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止扩散。

第四十六条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生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者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封闭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场所;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相关人员进行医学检查;

(四)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进行现场消毒;

(六)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

(七)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第四十七条医疗机构或者兽医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由于实验室感染而引起的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或者患有疫病、疑似患有疫病的动物,诊治的医疗机构或者兽医医疗机构应当在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通报实验室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通报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第四十八条发生病原微生物扩散,有可能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理。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分工,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采集、运输、储存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是否符合本条例规定的条件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以及上岗人员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对实验室是否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检查反映实验室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和要求的记录、档案、报告,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需要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五十一条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对实验室认可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文明、高效。

第五十三条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时,应当有2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出示执法证件,并依照规定填写执法文书。

现场检查笔录、采样记录等文书经核对无误后,应当由执法人员和被检查人、被采样人签名。被检查人、被采样人拒绝签名的,执法人员应当在自己签名后注明情况。

第五十四条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执行职务,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不依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十五条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属于下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职责范围内需要处理的事项的,应当及时告知该部门处理;下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及时处理或者不积极履行本部门职责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权直接予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三级、四级实验室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或者已经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但是未经批准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有关活动,监督其将用于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并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资格证书的,应当吊销其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准予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由作出批准决定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撤销原批准决定,责令有关实验室立即停止有关活动,并监督其将用于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违法作出批准决定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作出批准决定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实验室不颁发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或者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检测活动,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批准决定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不符合相应生物安全要求的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停止有关活动,监督其将用于实验活动的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并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实验室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

(一)未依照规定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的;

(二)未向原批准部门报告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的;

(三)未依照规定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或者对所采集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未作详细记录的;

(四)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未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的;

(五)未依照规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工作人员考核不合格允许其上岗,或者批准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员进入实验室的;

(六)实验室工作人员未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

(七)未依照规定建立或者保存实验档案的;

(八)未依照规定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备案的。

第六十一条经依法批准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未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或者未采取安全保卫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导致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被盗、被抢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该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该实验室设立单位的主管部门还应当对该实验室的设立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未经批准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或者承运单位经批准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未履行保护义务,导致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托运单位和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实验室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有关单位立即停止违法活动,监督其将病原微生物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未依照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的;

(二)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未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

(四)在未经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从事在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

(五)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同时从事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的。

第六十四条认可机构对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实验室予以认可,或者对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实验室不予认可的,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认可资格,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该实验室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以及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的专门机构或者人员未依照规定报告,或者未依照规定采取控制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其设立单位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拒绝接受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有关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的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等活动或者依照本条例规定采取有关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以及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有许可证件的,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发生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和实验室的设立单位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报告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实验室的设立单位或者承运单位、保藏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八条保藏机构未依照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菌(毒)种和样本,或者未依照规定提供菌(毒)种和样本的,由其指定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收回违法提供的菌(毒)种和样本,并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监督检查职责的,由有关人民政府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七十条军队实验室由中国人民卫生主管部门参照本条例负责监督管理。

篇2

一、对口支援安排

215医院对口支援马庄中心卫生院,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对口支钓台卫生院,对口单位需签订项目协议。

二、支援项目内容

1、内科常见病于多发病的诊治技术项目。

2、外科下腹部手术技术项目。

三、项目执行时间

时间为一年,即年元月1日至年12月31日

四、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管理

区卫生局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做好支援人员的宣传动员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管和指导。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进行评估。

(二)实施方式

1、支援单位应选派医疗队组成支援队,每个支援队由三人组成。选派人员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

2、支援队人员驻派乡镇卫生院工作时间不应少于10个月,指导卫生院的具体项目工作,定期组织病案讨论或其他业务辅导。

3、加强科学化的管理建设,技术项目的培育可采用培训、带教、进修、帮建等多种形式。指导受援单位和人员在受援单位独立能开展技术培育项目。培育不成功的要无条件的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功。

4、支援单位应切实做到无偿支援,同时要接收受援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进修及培训。

5、支援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受援单位进行医疗设备的援助。

五、几点要求

(一)受援单位

1、受援单位应加强领导,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有会议记录,有文件。

2、受援单位应及时为支援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3、受援单位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理论学习,协调完成各项科教工作。

4、在支援医院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培养及住院医师培训。

5、对口支援工作结束时,开全体职工会议,对驻派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态度、项目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并以书面的形式写出客观的评价内容,做好支援工作总结并报卫生局。

(二)支援单位

篇3

中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县中医科研、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工作。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及县卫生局正确领导下,中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年县中医院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但距离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使创建工作如期达标,今后我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一认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使全院职工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重要性,人人都行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列中。成立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协助卫生局把各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设立齐全,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硬件”尽快达标

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要求标准,中医院基础设施不达标。为此我院计划在两年内筹措资金100万元,用于医院基础建设,基本上达到门诊与住院处相对分开;办公区与病区相对分开;医疗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急诊室、病案室、供应室达到要求标准;病床开放数达到100张,每床设备费达到7000元;争取尽快创造条件建设合格的制剂室和门诊楼。

三、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理论技术水平

为使医务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今后我们将做好院内学习培训及基层培训工作。以科室为单位,每月集中组织一次中医处方、中医病案规范化书写及本学科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讨论;全院医、药、护、技人员都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做好中医温课学习;鼓励在职职工参加中医自学考试,每年参加中医大专、本科专业学习者不少于5人;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医学教育培训班人数不少于20人;每年派出进修人员不少于4人,争取每年院内20%以上业务人员培训不少于150学时。版权所有

中医基层指导科人员下乡对各乡镇卫生院指导中医工作一次;免费为基层培训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开办培训班至少一期,培训对象为乡镇中医人员,培训人数不少于50人。安排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人员对辖区村所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每季度一次,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培训率达到100%。

四、提高中医工作质量,突出中医工作特色

巩固二甲级中医院成果,把抓中医工作质量作为我院工作重点,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以期达到急诊室进一步规范,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病房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病案书写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处方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在原有开设脑血管病专科、腰腿痛专科、痔瘘专科、皮肤病专科、乳腺病专科的基础上,计划增开肝病专科、骨病专科。把脑血管病专科、痔瘘专科作为我院重点中医专科发展,两个专科收入不低于医院总收入的10%。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按照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指导乡镇中医工作和村卫生所中医工作。

五、总结交流工作经验,为科研创造条件

开展学术活动3次以上,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年内争取科研课题立项2项。到2008年争取获得县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

六、开源节流,为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提供经济保障

篇4

重塑行业形象

医疗卫生事业与百姓的安康幸福紧紧相连,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行业形象更是对外第一窗口。沈集镇中心卫生院以人为本,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医疗质量荆楚行”及“三好一满意”活动同时,坚持“重管、严教、关爱”三措并举,行风建设与专项整治工作同步推进,从思想上号召全体医护人员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的服务理念,唤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今年以来,卫生院以“讲党性、守法纪、重医德”活动为主旋,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廉政准则》和《党员处分条例》,对干部职工进行了《执业医师法》、《医院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专题讲座培训。针对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信念不牢、政令不畅、视野不宽、精神不振、作风不实、律己不严等问题,展开作风建设大讨论,认真总结,勇于剖析,边查边纠,剑指“庸懒散”。同时,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考评机制,使医德医风与绩效挂钩,做到有章可循,执纪严明,奖惩分明,规范医疗行为和举止,在人民群众、病人心中树立起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今年第一季度全镇住院813人次,人均住院费用1680.89元。同时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切实维护了广大参合群众利益,为参合农民提供了方便、及时、快捷的服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制定较完备的转诊审批制度和流程,保障参合农民的就诊需求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同时做到了病人出院既能报销,及时得到补偿费用,且手续方便,群众普遍反映良好。

深化医疗改革

新时期党的卫生医疗政策为百姓带来了福音,作为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的其中一支力量,沈集镇中心卫生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凝心聚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管理力度,切实减轻广大人民的医疗负担,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目前,卫生院通过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逐步规范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人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管理均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在管理上,卫生院制订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的防治方案,并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成立了传染病突发事件的防治方案及领导小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规范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免疫监测水平,到目前为止,能对结核病人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肠道门诊登记率100%、检索率达30%以上,传染病的总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强化计免人员培训,实行预防接种制度,儿童建卡率100%,无菌全程免疫接种率达95%。并对高危孕妇筛选,实行跟踪管理,有效的控制了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截止2012年3月底,我院共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0522份,并以100%合格率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提升服务质量

对当前患者就医需求,医院该提供怎样安全优质的服务?这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思考和回答的课题。沈集镇中心卫生院首先从绿化、净化、美化方面入手,不断改善院容院貌。积极创建文明优质服务窗口,患者就诊,问有答声,迎有微笑;病人住院,真诚呵护,无微不至。营建出一个整洁、亲切、自然的如家环境。做到思民所求,解民所需,如为解决住、出院病人交通不便的问题,卫生院坚持24小时开通急救电话;对住、出院病人一律免费用救护车接送;对药品价格、手术价格实行大幅度降价等,深得患者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誉。在医疗质量与管理方面,以制管人管事,建构医患和谐。卫生院成立了质量考评小组,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评价和考核,加强日常考评工作。由院长负责组织各科主任对医疗、护理、药品、医技、病案、院内感染进行监督检查。每月实行效果评价,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向各科室反馈,督促整改落实。同时,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统一在省招标网上采购,所有药品均按进货价格销售。并制定用药制度,正确引导临床医生用药习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了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今年第一季度,我镇住院补偿539人次,补偿费用91.23万元,门诊统筹35465人次,补偿费用36.01万元。与合作医疗开展之前相比,我镇农民患病的就诊率和住院率有了明显提高,就医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参合农民切实感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好处。

创新医疗特色

篇5

2018年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在县医保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及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现将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

为做好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充实调整了以镇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辖区5个村委会成立了相应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管理小组,按要求落实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协办员5人。

二、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度

1、设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及时宣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政策、规章和实施办法;每月公示参保患者住院、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助比例、报销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审核程序;在卫生院门诊大厅醒目位置设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常用药品价格,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扩大群众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知晓度,解除群众的担心,提高群众互助意识、参合意识。

2、让参保群众及时了解全镇补偿情况,看到发生在身边的补偿实例,真正感受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带来的实惠,体会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优越性,从而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加、支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三、加强服务窗口,提供便民服务

在参保群众医疗费用补偿过程中,镇卫生院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积极、耐心、细致地向每一位群众宣传、解释《管理办法》条款和各项管理规定,认真解答参保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到不让一位群众带着不满和疑惑离开,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服务窗口不但是受理参保群众医疗费用补偿之所,更是宣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重要阵地。

四、参保率情况

2018年度县级下达我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标任务人数为18947人,实际完成

19152

人,参保率101%,全镇建档立卡户百分之百参保,卡外重点户参保率也达到100%。

五、强化管理

1、我中心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勐海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镇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管;对各定点卫生室医疗收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相关情况展开督察,发现问题,及时书面反馈。

2、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并建立咨询、投诉与举报制度,实行社会监督和制度监督相结合,确保基金运转安全。

3、监督镇卫生院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诱导参保群众住院治疗;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公示制度,设置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宣传栏及公示栏,公示内容完整、规范、及时更新。

六、存在的问题

1、任务重,时间紧。主要体现在收缴工作方面,由于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卫生院移交到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第一年,启动时间较晚,在收缴过程中,大量存在城镇居民长期在外,房子已转卖等户在人不在无法联系的情况,对收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人手少,经费缺,致使工作很难做到位。由于我中心本身人手少,除了做好其他工作外,又增添了这项新工作,社保中心经费又紧张,依靠现有的人手、现有的办公用品及办公耗材已无法承担现有的工作量,大部分工作都是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来完成,致使工作无法做细做全,从而间接影响了工作的质量。

3、镇卫生院在病历书写、医嘱不够规范,病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和病案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七、下一步工作要点

1、加强宣传发动是基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因此,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正确引导,取信于民,最大限度地取得群众的认可,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自愿参加,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意义、参保的相关程序和所享受的优惠政策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一步扩大政策影响力,提高政策透明度,营造良好與论氛围,才能实现广大群众主动参保、自觉续保。

2、协同配合是保障。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做好沟通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做到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3、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的规章制度,认真对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树立在广大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篇6

第一季度已经过去了。在这过去的三个月中,卫生院在县卫生局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以争创省农村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200强”为契机,医院各项事业继续保持着持续良性的发展势头。全院职工情绪稳定,思想团结,工作态度认真,院内气氛和谐,工作秩序井然。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心和各服务站的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稳定,门诊及住院业务量较上年度同期有明显上升。现将一季度具体工作情况和二季度的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季度工作情况】

一、加快机构建设,发挥公共职能

通过努力建设,卫生服务中心下郎服务站建设工程已经顺利提前竣工。服务站工作人员及各项硬件设施设备正在着手配置,不久即可投入使用。下扇服务站的建设工作正在筹备之中,待时机成熟即可开工建设。

目前卫生服务中心对已建成的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服务站各项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服务站管理制度正逐步建全。在基本医疗业务稳定开展的同时,服务站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正日益凸显。服务站的建立为当地群众就医看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落实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管理

我院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查找不足。要求各社区责任医师要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弥补不足,认真履行好十二项公共卫生职责,落实好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1.我院同辖区各行政村卫生联络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中心、各服务站以及辖区各行政村的健康宣传栏进行了及时的更新。孕妇学校、育儿学校及各种常见病、慢性病、重点疾病的防治知识讲座按计划顺利开展。

2.通过日常诊疗活动,各责任医师对已掌握的辖区群众健康状况及时分析整理,并上报公共卫生服务综合办公室,进行入档登记。同时对辖区内重点人群进行了定期上门随访,对随访内容及时进行了整理登记。

3.第一季度,我院组织医务人员对辖区托儿所及幼儿园进行了儿童入托入园体检工作,累计体检60余人,体检率100%。每月三次的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有序开展,接种率达到100%。

4.严格执行法定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1—3月份辖区内共发现三例新增肺结核病人,其中一例病情处于活动期,正在治疗中;两例病情已经好转。

5.各责任医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的职责,通过网络和传真,每月定期上报各类报表,包括突辖区内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生儿及死亡人口情况等。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管理。一季度卫生院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管理工作开展顺利,共为12人次进行了大病统筹报销,累计给付金额29579.33元。同时从12月1日起,中心门诊小额报销政策全面落实,至今累计共为群众报销了25360.21元,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参合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

三、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医疗安全是卫生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条件。我院长期以来坚持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安全,保证医疗活动顺利开展。一季度我院召开了两次全体职工会议,重点强调了安全医疗问题,要求全体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要谨小慎微,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同时要求我院医疗安全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加强领导,保证院内各项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我院决定从开始,设立年度医疗安全奖。一季度我院未发生医疗安全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

我院十分重视病历及处方的管理,要求各临床医师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按照要求规范门诊病历、住院病案及各类处方的书写与管理。

四、加强收费管理,控制药品价格

秉着“一切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执医为民”的服务理念,我院一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医疗价格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年初实行了划价收费信息化管理后,各项检查收费及药品价格进一步正规化、透明化,基本杜绝了乱收费、乱开药、多开药、重复检查等医疗不正之风,各项检查收费有了明显降低。

在药品采购方面,我院严格执行上级相关政策,严格控制药品进货渠道,严把药品质量关。同时要求药房药库相关人员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认识,保持警惕,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要在源头上控制药品价格,为广大群众提供优惠服务。

五、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

两次会议的动员,要求各医护人员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重视人文建设,要 自学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涵养。特别是强调了住院区的管理,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各医护人员能坚守岗位,相互协助配合,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并做好交接班、会诊、转诊工作。对急重症患者和特殊人群开设绿色通道,优化就医流程,简化了就医手续,实行优先安排就诊。

从二月份开始,我院挂号室、药房、药库实现了计算机联网操作,实行一条龙服务,简化了付费取药流程,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利。

为了保证各科室的持续正常运转和业务开展的连续性,提高服务质量,弥补特殊情况下的人员不足,三月初,我院安排了两位同志进修学习。

六、加强行风建设,保证制度落实

医疗行风建设始终是我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加强行风建设不仅是有利于我院的稳定与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

在一季度的两次职工会议中,重申了加强行风的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医务人员要以职业道德为基点,加强规范医疗行为,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会议要求全体职工端正思想,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实行自纠自查,弥补不足,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共同促进院内院外的和谐建设。

全院职工在思想上对行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了较高的认识,院内风气良好,同事、领导之间团结协作。一季度我院未发现有医务人员收受“红包”、接受礼品、请客吃饭及医疗贿赂等不正常现象。

【二季度工作安排】

第二季度,我院将按照年初计划,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组织全体社区责任医师对辖区农户进行上门访视。

2.组织医务人员下乡,开展农民免费健康体检活动。

3.继续做好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工作,认真落实合作医疗政策,保障参合群众利益。

4.认真履行落十二项公共卫生职责,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切实提高“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

5.加快服务站的建设。已经完成建设的服务站,尽早配备医务人员上岗,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争取早日投入使用。

6.参照省农村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创建标准,逐步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整改和完善。包括布局规化、人员培训、制度建全、职能完善、服务质量等。

7.加强行风建设,杜绝不正之风,控制医药价格,提倡优质服务。

篇7

今年“两会”继续呼吁看病实名制

据记者了解,迟宝荣教授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读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至今始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工作,研究方向为消化内科疾病。她曾多次赴日本北里大学、信州大学、日本病毒研究所、日本国际国立医疗研究中心、日本东芝病院研究部、日本大学医学部、日本横滨DDW-japen、日本东京日美医学协会从事客座研究或任高级访问学者,是吉林省第一位内科博士生导师。当了15年全国政协委员,迟宝荣教授最大的感悟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看问题起点要高,覆盖面要广,关注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建议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更要敢于讲真话、实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迟宝荣教授的多项提案被表彰,并被编入全国政协优秀提案选――《把握人民意愿》。一份提案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为了这一千多字,迟宝荣教授却会访查数千家医院,其中既包括拥有几千张病床的大型医院,也包括只有一个人的乡村卫生所。刚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不久,迟宝荣教授到四川偏远地区搞调研,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听病床上的老人说她做了手术刚拆线就被儿子背回家、听背着孩子在山坡上干农活的儿媳说丈夫接回婆婆就外出打工了、看着在妈妈背上背篓里不停哭闹的小孩子,迟宝荣教授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多年过去,这些不断累积的经历给了她太多的触动,也越发坚定了她“关注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建议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更要敢于讲真话、实话”的信心!

这一点,也是她今年从小处着眼,呼吁“看病就医实名制”的原因。迟宝荣教授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就推出了看病实名制。所谓看病实名制,是指患者在挂号或就医时要向医院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此后的2003年5月26日,北京市卫生局即发出了关于医院看病实行实名制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为了更好地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效地抓住源头、控制传播,请各医院从即日起,在患者就诊挂号时,必须凭病人的有效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驾驶执照、单位介绍信)实行实名挂号,对所有就诊患者都须建立正规的门诊病案。负责挂号的人员必须在门诊首页上认真填写就诊者的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医院的接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病案中的有关项目,诊疗之后由接诊医院按照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统一保存与管理。对于急诊、病情危重的患者,要按照首诊负责制的原则,先进行抢救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核实有效身份证明。”由此,过去那种随便写个名字(甚至故意使用假名)看病,用家人或朋友公费医疗开药、检查,书写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地址、需挂科室等不全或不够准确的患者,都在就医的后续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各类医技检查得重新做、疾病证明医生不能开、医保报销不能实现。6年后,卫生部下发《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自2009年10月起,三级医院须开展实名预约挂号。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卫生部先后在广州和成都举办了两期预约诊疗管理培训班,对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和部分大型医院的主管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在一些全国的会议或其他会议中适时安排了工作情况介绍和经验交流。在建立预约平台、预约方式、预约途径和预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名制预约尚处于“继续推广”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冒用医保用户涉嫌骗保法律不允许外,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实名看病,直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们还可以经常通过报纸和电视看到类似‘就医不用真名引起大麻烦,实名制就医有待普及 ’的新闻,”迟宝荣教授说,“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呼吁看病实名制!”

基层卫生面临人才窘境

说起她的多项提案被表彰,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就谈到了迟宝荣教授在去年“两会”上的提案。

“去年‘两会’,我带来的是关于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提案。”关于这份提案,迟宝荣教授介绍说:建国6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明显改善。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尚需加强,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亟待改善。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有县级医院6111所,乡镇卫生院3.85万所,村卫生室63.28万个。有县级卫生技术人员172.9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7.18万人。有乡镇卫生院人员113.1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41.89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44.09%。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每千人口乡村医生1.18人。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业务水平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只占0.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2%,大学专科学历占20.3%,中专学历占58.7%。乡村医生104.2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仅有15.92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3.99%,中专学历和中专水平占68.95%。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不断弱化,队伍结构失衡,专业知识落后,助理及初级职称多,中高级职称极少,专科及医技人才紧缺。100多万的乡村医生亦农亦医,其中一部分是过去的“赤脚医生”和“老春苗”。

“他们大部分年过半百、体弱多病,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一部分是子承父业的传统中医,还有部分是家住农村的、最近几年毕业于中等医学专科学校的医生。乡村医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是全科医学专业,担负着基础医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康复指导、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计划生育指导。而且,目前我们还没有针对乡村医师的职称考核评定标准,各省自定的考核标准仅限于本省使用。乡村医生工作量大、生活条件艰苦,缺少培训学习的机会,专业水平难以提高。”迟宝荣教授说。

卫生部回复:

多举措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

“人才兴医,人才强医,为了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建立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我建议制定基层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规范考核评定标准,从体制层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水平,提高他们对患病群众的救治能力。”迟宝荣教授介绍说,“这个提案交上去之后,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就收到了卫生部的回复。”

迟宝荣教授介绍说,关于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水平的问题,卫生部的回复是:村卫生室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着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为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岗位培训。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89亿元,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向乡村医生免费开展了传染病、急诊急救、合理用药、中医中药、内儿科、公共卫生、妇产科基本知识技能等培训,累计培训人次达302.18万。通过培训,提高了乡村医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规范了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行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投入资金,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实用岗位技能培训。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通过培训学习,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二是支持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2004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2.4亿元实施了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规划,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三是规范培训工作。为规范乡村医生培训工作,2009年,卫生部印发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经费管理、监督考核等作了明确规定。四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2003年8月,国务院曾经颁布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由此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轨道。2011年7月国务院发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对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政策。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此外各地在推进新农保时,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各地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卫生部还在答复迟宝荣的提案时说,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福建、陕西等省(市)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乡村医生养老政策,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此外,为表彰乡村医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卫生部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评选表彰活动,共有1199名优秀乡村医生受到表彰,每人给予5000元人民币奖励。

篇8

“在2000年之前完成了乡村一体化建设管理后,余姚市又对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完善了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2年,余姚市开始规划市人民医院迁建。2008年,医院搬入新院,余姚市基本完成了县乡村一体化建设。这时,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已经转移到如何提高县乡村业务运行的效率方面,开始着手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诊疗模式。”袁海鸿表示。

不难看出,余姚市完整的卫生发展规划,是其高效整合资源的基础。之后数年,余姚市通过构建强大的城乡医疗服务卫生网,提高了市内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了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与民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间的矛盾。

临检中心起步

由于各家医院的检验质量不一,检验报告在上下级医院甚至同级医院间难以得到互认,患者不得不重复检验的现象已经饱受诟病。同时,临床检验设备低水平的重复投入又造成了闲置,这种检验资源的浪费对政府和患者都是负担。针对这个问题,余姚市卫生局考虑突破原有机制,整合余姚市的临床检验资源。

在摸清全市29家公立医院检验设备的具体数据后,余姚市卫生局发现,拥有全市50%检验设备的市人民医院承担着全市65%的检验业务。恰逢市人民医院迁建,余姚市果断利用这个机会,以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为班底,投资1000万元更新检验设备、改造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信息系统,成立了余姚市临床检验中心。

2009年,市临检中心建立之后,余姚市的的公立医院除了保留急诊检验和三大常规检验外,其他生化、免疫、微生物和血液与体液四大类共400项检验项目统一由市临检中心承担。市临检中心负责派出物流车收集各医院的检验样本,通过网络工作站,实现检验项目报告的查阅打印,并在全市通用。

市临检中心的物流车,每日到乡镇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集一次标本,到市级医院收集三次标本,保证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虽然标本量巨大,但市临检中心新添置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处理标本的速度,是一般县级医院的3.6倍。目前市临检中心的年业务量已从开始时的6000万例达到了1.5亿例,这种规模效益的体现,凭借单独一家医院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的。

袁海鸿表示,市临检中心建立后,原本到余姚市的患者大量回流,“能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血,还能比以往检查更多的项目,更可以在当天取到检验报告,对患者来说非常方便。”

整合了市内医疗机构检验科资源的市临检中心,通过借调原医院的免疫生化技术人员组成了技术小组,由市临检中心发放人员的工资与劳务费用。而在业务分成上,市临检中心与联网的医疗机构各占50%,对联网医疗机构而言,运营成本也得以降低。

各方挖掘集约资源

在市检验中心运行成熟后,余姚市人民医院又启动了医学影像会诊中心的运行。袁海鸿表示,只要配备了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医疗机构,就可通过PACS系统与市人民医院的影像会诊中心联网。因此,建设影像中心的成本大大低于市临检中心。

2010年6月底,余姚市马渚、丈亭两家中心卫生院已率先实现了联网。基层拍摄的X线片存贮于影像会诊中心。基层医生读片的过程中,如需影像会诊中心专家进行阅片会诊,只需填写申请单通过网络发送,会诊中心的值班医生就会收到短信提醒并完成会诊。影像中心统一存储的基层医院X线片,在余姚全市范围内通用,不仅利于联网医院共享信息,也可方便患者换医院就诊时的直接调取,减少了重复检查。

经过数年的运行,联网的各医疗机构对影像会诊中心赞不绝口。通过会诊中心的线上交流平台、专家现场指导等多种渠道的技术支持,基层医疗机构的影像诊断准确率和规范性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为了加强对慢病的规范管理,立足于实现余姚全市慢病诊疗的上下联动转诊,2010年,余姚市人民医院成立了慢病诊疗指导中心。通过与市内近30家医疗机构的联网,市人民医院按病种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并启动了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模式。

篇9

方法:对2002年12月―2012年12月共发生的38起各种医疗纠纷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基层医疗纠纷事件原因,提出相应化解措施。

结果:引发基层医疗纠纷事件原因包括:医务人员因素,患者因素,院方管理因素。

结论:合理有效化解医疗纠纷,实施医疗纠纷防范措施,是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和谐的关键。

关键词:化解基层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28-02

医疗纠纷是医疗活动中较常见的负面事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不断转变,各种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干扰医疗机构正常运行,影响医患关系和谐,合理、有效化解医疗纠纷,是保障碍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医患和谐的关键[1]。我院为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纠纷类型复杂,难度各异,这里就我院10年来发生的医疗纠纷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化解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乡镇中心卫生院,2002年12月―2012年12月共发生各种医疗纠纷事件38起,均成功化解,经济损失12.5万元,其中6起经司法部门调解。

1.2方法。对38起医疗纠纷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基层医疗纠纷事件原因,提出相应化解措施。

2结果

通过对38例医疗纠纷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引发基层医疗纠纷事件原因包括:医务人员因素,患方因素,院方管理因素。

2.1医务人员因素[2]。①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不好,服务态度欠佳。现代医务人员为特殊服务人员,为患者健康服务,且国际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不仅是身体无疾病,心理状态与社会关系等也要达到健康水平。而有些基层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宗旨不明确,多数以经济收入为目标,在进行医疗服务过程中忽略了患者及家属的感受,对患者不尊重,面对患者的咨询与疑问解答不耐心、细致,甚至对患者反复发问表示反感,恶言恶语中伤患者,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患者,形成地位差距,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心理反感,为医疗纠纷提供了先决条件;②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较差。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诊治病种及病人数量相对较少,临床经验不足,且外出继续深造学习机会少,缺乏技能培训及锻炼,不能顺利完成某些治疗操作,延缓了患者康复进程,增加了患者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引发医疗纠纷;③医务人员缺乏交流技巧。面对不同的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患者,尽量选择鼓励性语言,增强其占用疾病的信心。有些基层医护人员未认识到沟通、交流技巧的重要性,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增加了彼此心理距离,易导致患者病情变化被忽视,对患者心理变化掌握不准确,未及时进行救治与心理疏通,引发严重后果,最终导致医疗纠纷;④医护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医务人员法律意识较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医疗活动中,各种书面记录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反复修改出现刮痕、涂改等,使书面记录模糊不清,发生医疗纠纷时,不能作为法律依据,维护卫生院正当权益,在法律面前尤为被动,造成卫生院不必要的经济及名誉损失;⑤医务人员面对紧急情况术前准备不充分,未让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知情同意签字,出现术中意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面对患者及家属的质问,只能自行承担责任。⑥卫生院对治疗过程中费用未公开化,尤其是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时,治疗费用相对增加,患者对医疗费用不明了,认为卫生院乱收费,故意隐瞒患者,套取高额医疗费用,引发医疗纠纷。⑦护理人员工作繁重:基层卫生院多缺乏护理人员,且护理人员工作复杂繁琐,很多不该是护士的工作却交由护士完成,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不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护理,易出现工作失误,或不耐烦情绪,诱发医疗纠纷。

2.2患方因素[3]。①患者对各类检查必要性不了解,尤其是面对新技术、新设备,认为是卫生院为了经济效益故意“小题大做”,从而出现敌对情绪,质问医生,且对医生解释不接纳,坚持己见,引发医疗纠纷;②患者及家属有意坑骗卫生院,制造事端。部分患者及家属有意坑骗卫生院,尤其是外来打工者,故意制造事端,嫁祸于卫生院,以逃避医疗费用,并预期向卫生院索取赔偿;③患者对正常疾病治疗程序不了解,操之过急患者住院后,都盼望早日出院,当治疗周期超过患者估算的日期后,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担心巨额医疗费用,认为卫生院故意拖延治疗,以赚取更多利润;④患者法律意识淡薄,只根据媒体及平素所见所闻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忽略了自身也受法律约束,院方也受法律保护;⑤患者及家属素质低下。基层医疗机构面对的是基层社区、农村居民,这些人经济收入较低,面对高额医药费,无法承受,当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易引发其敌对心理,认为是医生不负责任,当中不乏地痞流氓、素质低下人员,从而出现争执甚至殴打、辱骂医生的行为,严重影响医患关系和谐,使医生不能全心全力尽责,影响正常医疗;⑥患者及其家属期望值太高,当卫生院达不到其期望值时,便认为医疗机构工作出现差错或事故,故而引发医患纠纷。

2.3院方管理因素[4]。①院方管理制度不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科室、人员责任制度不明确,医生为了自身经济效益,易出现抢病人的现象,把非本科病人强拉进来,且出现医务人员相互诋毁现象,影响单位整体形象,且医疗活动多人参与,不能责任到人;②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法律知识未及时普及。医疗活动主体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等,是以疾病治疗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相处,由于医疗费用因素,医患双方又属于“买卖”关系,如果相互之间未达成共识,相互意见不一致时,易产生医疗纠纷,必要时需要法律介入,且医患双方均受法律保护与约束,院方对临床医务人员法律知识普及不全面,对临床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法律依据如书面记录等要求不严格,未定期进行病历书面记录资料检查;③带“关系”就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不良风气也随之泛滥,无关系患者进入卫生院后医务人员按常规处理,包括加入卫生院新引进的药物、设备等,而有关系的则酌情考虑,能采用捷径的尽量避免高额花费,而且可以引荐本院资深或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生,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系户就诊,却花费与其它患者同样的费用,甚至更高,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情绪,激化医患矛盾,引发医疗纠纷;④面对死亡患者,不能妥善处理。基层医疗条件相对不完善,医疗设备相对不齐全,且医务人员数量少,易出现值班人员离岗,对患者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救治,导致患者死亡,引发医疗纠纷。

3讨论

基层卫生院属于地方基础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当地居民最基本的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任务,其不具备大型医院的设备与人员,但接待的病人繁多,类型复杂,面对的是基层社区、农村的人群,该人群多文化水平较低,思想素质较低,且多数是法盲,在进行医疗救治同时易出现各种医疗纠纷,扰乱正常医疗秩序,影响医患关系和谐[5]。

本组就我院2002年12月―2012年12月发生的38起医疗纠纷事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引发医疗纠纷的因素包括医务人员因素、患方因素、院方管理因素,院方管理为医疗卫生活动的指挥核心,卫生院管理制度的建立,医务人员素质、法律观念、面对医疗纠纷的态度等与医院管理密不可分,同时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态度、工作严谨程度、工作纪律等直接关系到医疗纠纷发生率,而患者极其家属是众多医疗纠纷的“原告”,对医疗工作及疾病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的不满等均是引发医疗纠纷的诱因。本文详细分析了三者临床医疗级纠纷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制定以下化解医疗纠纷方法:

3.1勇敢面对医疗纠纷,不逃避,不畏惧,不慌张,冷静沉着对待,不被患者、家属的激动情绪所感染,召集所有与医疗纠纷有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科主任、患者、家属等成员,对纠纷事件进行核实与调查。

3.2安抚患方心理,使对方以平和姿态接受调节[6]。采用合适语言安抚患方,表明态度,告知患方本院并不逃避责任,但要尊重事实,以法律为准绳,如果是院方责任,院方会全权负责,同样微笑告知患者,如果是患方原因,希望患方能够理解,还院方公道,医患乃一家,以身体健康为目标,以疾病治疗为基础,共同努力才会有好结果,共建医患和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最重要。让患方以平和心态接受调解,相信院方秉公处理。

3.3认真倾听患者倾诉,结合病历等资料,对医疗纠纷原因进行分析探讨[7]。综合分析医方与患方供词,站在中立地位,不偏向本院,也不过于同情患者,尊重事实,结合法律规定对纠纷事件进行分析,调查患方病例及其它资料,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查,寻求上级医院技术支持,得出最终结论,归结事件具体原因,落定责任人。

3.4积极处理事件。纠纷事件调查清楚后,若为院方责任,积极向患者表示道歉,并经过法律给予患方一定经济赔偿,若为患方责任,则以温和态向患方讲解其误区所在,详细讲解关于疾病治疗、药物效果、副作用以及预后效果,并进行出院指导,让患方彻底消除误解,解除敌对情绪,指导内心深处接受事实为止,从而提高对本院的支持与信任,建立长期医患合作关系。对于部分有意坑骗院方的患者,在调节无效有故意生事倾向患方,可以请警方介入处理,维护本院正当权益。

3.5完善本院管理机制[8]。制定分级管理制度,逐级进行工作安排,并合理制定工作流程,保证随时有医生在岗,并责任到人,对脱岗行为严格限制,酌情增加部分护理人员,保证本院医疗活动有条不紊进行。

3.6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目前的医疗活动已向服务行业转变,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为患者身体健康负责,同时为患者心理健康努力,达到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不断提高人员素质,认识道健康服务理念的重要性,掌握交流技巧,实行“换位思考”,一切站在患方角度考虑、分析问题,并从患方的切实利益出发,实行临床治疗。

3.7不断提高临床人员专业水平。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原因多数是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与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治疗方案等不接轨,导致医疗水平停滞不前,不能适应目前疾病治疗。故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院方组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接收新的疾病治疗资讯,与其他医院进行技术交流,提高本院技术水平。

3.8提高人员法律意识[9]。邀请法律部门相关人员,对本院医务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普及法律基础知识,针对临床较常出现的法律纠纷事件重点讲解,增强医方法律意识,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3.9完善书面记录[10]。对于临床书面记录资料认真填写,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工整,避免涂改、编造,卫生院职能部门定期对病历及其它临床书写资料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减少医疗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赵春艳.基层医院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262-4262

[2]张玉英.基层医院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07):126-127

[3]任忠怀,黄俊昌,刘泽龙.层医院医疗纠纷特点及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03):63-65

[4]刘振虎.51例医疗纠纷事故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03):22-23

[5]Mkacher R,Bennacnur A,Farace F,et al.Multiple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tribute toradiation sensitivity in mantle cell Lym-phoma[J].Oncogene,2003,22(39):7905-7912

[6]黑蕴红,杜淑英.医疗纠纷主管人员志愿服务实践及其体会[J].中国病案,2012,13(01):69-70

[7]郑雪倩,高树宽,王将军等.我国部分地区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2012,16(07):5-7

[8]郭华峰,杨筱青.医疗纠纷处理的基层医院管理模型思考[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06):封3-封4

篇10

一、落实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情况

*年全省参合人数为4837万人,参合率达到95.4%。扣除农村外迁户和参加其他医保人数,全省目前已有98%的农村人口享有合作医疗保障,大大超过原定参合率的目标。全省贫困人口参合率达97.6%,其中,五保户人口参合率99.7%,高于其他人口的参合水平。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各地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提高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省政府决定,今明两年将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110元以上,*年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达到每人90元以上。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及恩平、台山市的补助标准由上年每人35元提高到61元,市县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15元提高到25元,中央财政每人补助4元。*三角洲地区财政补助不低于这一标准。从落实情况看,接受省财政扶持的14个市,已有12个市确定了市、县两级财政承担的补助标准,其中市级财政达到每人10元以上的有*(20元)、*(15元)、*(12元)、*、*、*、*。*、*尚未确定。*三角洲地区仍有部分县(市、区)财政补助未达到每人90元的标准。

(二)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各地根据全省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统一调整了新农合住院补偿标准,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外医院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60%、50%、30%以上,住院补偿封顶线从2007年的1万元提高到3万元以上。在坚持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基础上,推行普通门诊、特殊病种大额门诊、住院分娩等补偿,努力扩大农民的受益面,切实减轻广大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佛山、东莞在下半年全面实行门诊补偿,广州、珠海、中山等市也开展了试点。在欠发达地区,多数县(市、区)也实行了门诊补偿或医疗机构优惠让利措施。全省实行门诊补偿(包括定额补偿)的县(市、区)已达到70个。

(三)基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省财政厅、卫生厅下发了《*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救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和《会计核算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拨付、使用、核算、报销补偿等进行了规范。为推行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今年5月份,我厅配合省财政厅连续举办三期培训班,共培训市、县财政局、卫生局经办人员800多人。各地按照省的要求,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工作,实行财政专户存储、钱账分离、封闭运行。根据省纪委《关于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7月上旬,省卫生厅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对新农合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新农合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新农合基金报销补偿情况,排查是否存在虚报参合人数、伪造凭证、骗报冒领、截留挪用和贪污合作医疗资金等违规行为。各市普遍组织了检查。

(四)推进住院即时补偿制度。全省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今年上半年实现新农合县内住院即时补偿。目前,全省共有10个地级市、88个县(市、区)全部实行县内住院即时补偿,10个地级市、27个县(市、区)部分实行县内住院即时补偿,有8个县(市、区)还没有开展即时补偿。通过实行即时补偿,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各级新农合主管部门分别与定点医疗机构签定协议,明确定点医疗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讲要求。江门等市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办法。为了规范报销补偿工作,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信息化管理建设。目前完全未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还有28个县(市、区)。

*年上半年,全省新农合共支付补偿资金17.78亿元,其中住院补偿94.94万人次,补偿金额16.96亿元,人均补偿支付1787元。门诊、体检、分娩等补偿360.68万人次,补偿金额0.82亿元。

二、认真审视新农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在工作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去年以来,省卫生厅及有关部门对新农合工作进行了抽查,各地也组织了相关检查,发现不少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的是,随着新农合报销补偿标准提高,产生了不法人员利用假发票骗报新农合资金的情况。一些地方相继发现有人利用管理漏洞,使用假发票、假凭证骗报冒领新农合资金。由于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外地住院的比例较高,社会上也存在不法人员制作假发票、假凭证的现象,而假发票、假凭证与真实票据、凭证较为相似,增加了监审工作的难度。目前新农合尚缺乏系统的报销补偿网络,而县级经办机构对外地医疗机构住院凭证的审核能力较弱,又要方便参合人员住院和办理补偿,因而使社会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对这类问题,有的地方及时查处了,有的地方则不够重视,处理不够坚决,没有及时堵塞制度漏洞。新农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有的是管理经验不足造成的,有的则是没有严格落实工作制度造成的。有些问题已经在省的有关会议上三令五申,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这次会议,我们着重分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没有严格执行新农合报销补偿制度。检查表明,有的地方没有严格执行新农合报销补偿制度的规定,在报销审核过程中,对报销凭证审核把关不认真,报销凭证没有个人身份证明复印件,有的没有住院费用清单;有的没有落实新农合住院报告制度,报销呈批手续不完备;有的地方没有按照用药目录和诊疗范围的规定审核报销费用。

(二)管理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有的地方经办人员对新农合管理制度和报销补偿制度不熟悉,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不能发现报销凭证存在的明显问题,对报销凭证没有认真装订、归档保管。有的地方乡镇经办人员频繁变动,工作连续性不强,直接影响补偿审核工作。

(三)监督、审核和检查制度不落实。有的县级主管部门对乡镇办理报销的情况不审核、不监督、不分析,没有基本的核实程序,盲目拨款。有的市县虽然组织检查,但对违法违规人员查处不力,对管理和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没有认真整改。有的市县主管部门很少对基层进行监督检查,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也较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熟悉新农合的制度规定。

(四)报销补偿情况公示制度不落实。有不少地方没有按照新农合公示制度的规定公布报销补偿情况,报销补偿公示制度不落实,多数县(市、区)没有实行网上公示。

(五)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缺少监督。有的地方没有认真实施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定点医疗机构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以及将门诊病人作住院处理的情况,有的地方住院率和住院费用呈不合理增长趋势。仍有不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没有实行电脑计费,没有向病人出具费用清单,没有使用打印票据。有的地方乡镇卫生院诱导参合群众利用门诊补偿盲目开药。

(六)一些地方对推进即时补偿工作不重视。目前仍有8个县(市、区)完全未开展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即时补偿工作,有27个县(市、区)未全部实行县内即时补偿工作。

(七)部分地方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滞后。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是对管理工作不重视的具体表现。在省扶持信息化建设的74个县(市、区)中,至今仍有8个县(市、区)未全部完成*年的参合人口资料上传工作。*、河源、*、*还有部分县区未完成参合名单录入工作。一些县(市、区)上传的参合人口资料不够准确,资料也不完整,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有的地方甚至连基本的报销补偿情况都不录入电脑,影响了对报销补偿资料的审核,影响了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影响了公示制度的落实。

在检查中,还发现个别地方存在虚报参合人数、帮扶贫困户参合措施不落实、卫生院票据使用不规范、门诊补偿登记不规范等问题。

三、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最近,总理在一份反映新农合基金管理存在问题的材料上批示:要严肃查处,严格规范和执行各项制度。各级新农合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批示精神,把工作的重点放到管理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管理,以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程序规范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管理制度。

(一)严格报销补偿手续,加强监督检查。各地要严格执行新农合报销补偿制度,完善报销凭证审核工作。尤其要完善县外医疗机构住院报销凭证的审核、核对制度,县外住院凭证必须经县(市、区)农村合作医疗办审核后才能报销。实行先付后审的地方,必须由县级经办机构对报销补偿凭证审核后,才能向乡镇经办机构或定点医疗机构拨款。要通过加强审核,防止利用假发票、假凭证骗取新农合基金事件的发生。对利用假发票、假凭证骗取新农合资金的,一经发现要严查到底。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识别假发票、假凭证的能力,增强责任心,防止因工作不认真导致新农合资金被骗取和套取。也要强化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防止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套取合作医疗资金,杜绝在审查、审批和核拨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如果因制度不落实造成新农合资金被骗报冒领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管理责任。要认真落实公开公示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将报销补偿情况在镇、村的政务公开栏上墙公示,同时在政府公众网或卫生网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每月公示一次。还未实现网上公示的县(市、区),要在9月份之前,将*年1月以来报销补偿情况全部上网公布。各市要在9月底将网上公示情况向省卫生厅报告。

(二)健全基金管理制度,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各地要加强新农合基金的监管工作,加强对各县(市、区)的基金管理情况的检查,确保各县(市、区)能够按照省财政厅、卫生厅下发的《*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实行财政专户存储、钱账分离、封闭运行,收入户和支出户的设置、资金的划拨要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要立即纠正。

(三)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实行动态管理。各地应制定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完善医疗费用分析、评估和通报制度,把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新农合制度执行情况等,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范围,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进行评审,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费用拨付挂钩。定点医疗机构要规范住院登记、病案书写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书写病案,管理病案。对出入院病人要进行住院登记,核实身份,保存资料,以备检查。要严格执行省规定的用药范围和诊疗项目,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按照《*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规定的用药目录和《*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诊疗范围,严格控制自付费用的支出。各级经办机构要按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的约定,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重点监控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收费的情况;是否存在将门诊病人转作住院病人或挂床住院的情况;是否存在住院率突升、次均住院费用突长的情况;是否存在不按新农合用药目录和诊疗范围规定进行治疗的情况;是否存在伪造、涂改住院票据、住院凭证的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情况,确保参合人员的知情权。

(四)完善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即时补偿工作。开展即时补偿工作,是简便补偿工作环节、提高补偿时效、方便群众、减少管理漏洞、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要通过推进即时补偿,执行新农合用药目录和诊疗范围的规定,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各地要提高对即时补偿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没有实现新农合县内住院即时补偿地级市,要督促有关县(市、区),尽快落实即时补偿工作,提高补偿时效,减少报销补偿工作环节,规范报销补偿工作,明年要推行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即时补偿工作。

(五)认真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为适应即时补偿工作,我厅委托软件公司开发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在线补偿和监督,目前云浮市各县(市、区)已经使用新系统进行管理。使用新系统,首先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电脑收费,还要求参合人员的资料准确完整,以便定点医疗机构能够在网上审核确定个人身份。不符合要求的县(市、区),要按要求做好有关工作,各县(市、区)最迟于明年上半年完成系统升级工作。各市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对未完成今年参合人员名单录入电脑的县(市、区)要通报批评,限期完成名单录入工作。为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年底前要将2009年度参合名单全部录入电脑。省扶持第三批信息化建设的县(市、区)将直接安装新系统,有关县(市、区)要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今年第四季度完成第三批信息化建设工作。省计划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推进省级平台的建设工作。省级平台的建设,将包括与地级市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数据交换,届时,将有效杜绝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假发票骗取合作医疗资金现象的发生。

(六)加强经办能力建设工作。各地要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工作,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提高人员素质,切实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各市县要保证现有人员编制在岗在位,不得随意抽调和占用编制。暂时无法解决人员编制的,要做好人员的调剂,保证经办部门有足够的人手。主管部门要有“一盘棋”的观点,充分发挥医政、规财等科室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作用,弥补经办机构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

四、抓好新农合各政策措施的落实

(一)落实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还未落实今年财政补助资金的市、县(区),要尽快抓紧落实,务必在9月份前将补助资金划入财政基金专户,并按规定将资金入户情况报送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对今年增加的资金,要通过调整补偿方案,提高补偿水平的方式来合理使用,对今年调整方案前住院、费用超过新的补偿封顶线的参合农民,可进行二次补偿。当年统筹基金结余原则上不超过15%,累计结余不超过年度筹资的25%。未进行计提风险金的县(市、区),在年底前应完成风险金计提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2009年新农合补偿方案。要继续提高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标准。2009年全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10元以上,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将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以上,实际住院总补偿水平不低于总住院费用的40%。参合人员在乡镇、县和县外住院费用补偿比例提高到70%、60%、40%。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县外医院住院起付线一般不低于100元、300元、600元。要将慢性病、地方病、精神病等特殊病种的大额门诊费用、白内障门诊手术、住院分娩费用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没有开展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的县(市、区),必须尽快将其列入补偿范围,并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大额门诊费用补偿封顶限额纳入住院补偿封顶限额内计算。各市要统一2009年度补偿方案,各县(市、区)的方案须报市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才能实施。各市应尽快完成2009年度补偿方案的审核工作。使用全省统一管理软件的县(市、区),补偿项目应与省指导意见内容相同,否则将会影响管理软件的使用。

(三)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制度。实行门诊统筹补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组成部分。通过门诊补偿,可以进一步减轻农民医疗费用的负担,使疾病得到及早治疗,防止小病变大病,从而减少大病的发生数量,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受益面,调动广大农民参合的积极性。2009年新农合普通门诊补偿统一实行门诊统筹制度,不再实行家庭帐户制度。门诊补偿按照“互助共济,因病施治,有病多补,无病不补”的原则,以镇卫生院、村卫生站门诊服务为主体,引导病人就近就医,做到“小病不出村、不出镇”。实行“按比例补偿、单次限额、全年封顶”的补偿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保证基金使用安全。2009年一般地区新农合统筹资金为每人110元,可按当年基金筹资总额的20%预算门诊统筹资金,门诊统筹资金与大病统筹资金合为一个会计科目。欠发达地区每次门诊补偿比例应达到门诊费用的30%以上,单次补偿限额可为5元(村卫生站)至8元(镇卫生院),个人年补偿封顶线达到50元以上,封顶线可以由家庭统一使用。补偿范围限于新农合用药目录和诊疗范围之内,村医按村医用药规定执行,并规定最大处方限额。各县(市、区)必须与村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签订协议,实行协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