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31 01:1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法制建设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篇2
考点一能源的分类
例1(2012年广西来宾中考)下列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A) 石油 (B) 太阳能 (C) 风能 (D) 生物质能
分析:使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使用之后在短时间内无法在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
解: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化石能源是短时间内不能再次产生的,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在短时间内可以再次产生,是可再生能源.故选(A).
点评:要掌握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重点记住化石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风、水能是可再生能源.
例2(2012年福建南平中考)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是( )
(A) 风力发电 (B) 水力发电
(C) 太阳能发电 (D) 核能发电
解: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充,是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可以源源不断的得到,是可再生能源.所以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是核能发电.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要理解.
例3(2012年黑龙江中考)中国南海地区储存大量的天然气和可燃冰.它们属于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黄岩岛事件中,中国派“海监310”前往黄岩岛实施海上执法.船员使用的手机时通过 传递信息的.
分析:(1)像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都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像化石能源、核能等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不可再生能源.(2)手机就是靠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来工作的.
解:(1)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和可燃冰在短时间之内不可再生,所以属于不可再生能源.(2)手机属于移动电话,它传递信息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
答案:(1)不可再生;(2)电磁波.
考点二太阳能的利用
考点三能源消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例5(2012年徐州中考)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煤炭中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化石能源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请举出一个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 .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是能源的分类和评估.化石能源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使用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和室温效应.
答案:煤炭 空气污染
例6(2012年通辽中考)我国于今年6月16日18时37分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试回答下列问题.
(1)飞船通过什么与地面传递信息.
(2)神九运载火箭以液态氢为燃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火箭加速上升时,飞船的机械能是如何变化的?
分析:(1)飞船通过电磁波与地面传递信息;(2)从燃料的燃烧值分析用氢做燃料的原因;(3)分析火箭上升时,动能与势能如何变化,进一步判断机械能如何变化.
解:(1)飞船通过电磁波与地面传递信息.
(2)氢的燃烧值大,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氢和其它燃料相比,氢放出的热量多,所以运载火箭用液态氢为燃料.
(3)火箭加速上升时,火箭的速度变大,动能变大;火箭的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加,火箭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和,即机械能增加.
点评:本题考查了卫星的通信方式、选择氢做燃料的原因、火箭发生过程中势能如何变化,是一道基础题.
考点四开放题
例8(2012年济阳中考)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集热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一种装置,它可以利用太阳能把水加热.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集热板和贮水器两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1)贮水器总比集热板的位置高.请你猜想这样做的原因.
(2)利用相关知识说明并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答案:(1)水在集热板中被加热后,温度升高,热水上升,冷水下降,以便集热板对冷水继续加热(2)说明: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温上升其密度减小,向上流动,冷水密度大向下流动,形成对流,保持集热板中的水温较低,以利于对水继续加热.
实验验证举例:将一桶(或盆)水(要有一定深度)放在太阳光下晒一段时间,用手测试上层和底部的水温,则上层的水温高于底部的,证明热水浮在上层.取一烧杯冷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底部,底部水温升高后热水上升,上层的低温水下降,能观察到水形成的对流.
篇3
1.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很多物理学家对物理学作出的贡献,如:奥斯特发现了___,首次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的电气时代。
2.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因为受到___的作用,当小磁针静止后,小磁针北极实际上指向___(填“地磁北极”或“地磁南极”)。
3.微信是时下流行的一款手机语音聊天软件,语音信息是利用手机通过一定频率的___来传递信息,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m/s。
4.天然气属于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在烧水过程中,大量向外散失的能量不会自动再汇集回来,这说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____的,阴霾天气中。PM2.5含量较高,大气中PM2,5的运动属于(填“机械运动”或“热运动”)。
5.如图1所示是用来描绘某磁体周围磁场的部分磁感线,由磁感线的分布特点可知,b点的磁场比a点的磁场___(填“强”或“弱”),若在b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其S极指向___(填“p”或“Q”)处。
*6.你一定也发现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表1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某些相似之处作了对比,请仿照示例完成该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第7~12题是单项选择题;第13、14题是双项选择题,选对一项得1分,有错误选项不得分)
7.电视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微波炉使用的电磁波波长很短,但比电视机遥控器所用的电磁波波长要长些,下列电磁波成分中波长也比电视机遥控器所用波长长的是()。
A.y射线
B.可见光
C.红外线
D.无线电波
8.关于如图2所示的电和磁知识描述错误的是(),
A.甲图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乙图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丙图是电动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D.丁图是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的插座
9.图3为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构造示意图,以下相关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丁作的
B.电动机工作过程中,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C.使线圈连续不停地转动下去是靠电磁继电器来实现的
D.仅改变磁感线的方向可以改变线圈转动的方向
10.如图4所示,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电磁铁的上端为S极
B.电源左端为“+”极
C.抽去铁芯,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
D.断开开关,弹簧测力计示数为零
11.如图5所示是利用磁悬浮原理浮在空中的盆栽,盆栽底部有磁体,底座内装有电磁铁,给盆栽浇水前后()。
A.盆栽受到的磁力大小不变
B.底座对桌面的压强大小不变
C.要使盆栽与底座之间距离不变,可改变电磁铁线圈内的电流方向
D.要使盆栽与底座之间距离不变,可适当增大电磁铁线圈内的电流
12.科研人员研制的少儿“发电鞋”如图6所示,鞋的内部安装了磁铁和线圈,当少儿走动时,会驱动磁性转子转动,线圈中产生电流,使得彩灯闪烁。提高了安全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鞋是利用电流磁效应原理制成的
B.发电鞋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发电鞋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
D.发电鞋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制成的。
*13.(双选)小明利用光敏电阻受到光照时电阻变小的特性,设计了一个如图7所示的自动控制电路,要求光暗时灯亮,光亮时灯灭,在实际调试时,小明发现灯始终亮,而光敏电阻和其他元件都正常,下列调节能使控制电路达到要求的是()。
A.增加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B.抽出电磁铁中的铁芯
C.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
D.减小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
14.(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在常温下就能发生氢核聚变
B.能量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方向性
C.太阳的能量来自大量的氘核裂变
D.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三、作图题
15.小明自制了一个带有电磁铁的木船模型,将它放人水中漂浮,闭合开关后,船头会向北方偏转,请在图8中画出螺线管的绕线方法。
*16.如D9所示,连接电路,要求:开关S断开时,电铃响,电灯不亮;开关S闭合时,电铃不响,电灯亮,
四、实验探究题6分,第19题8分,共18分)
17.在做“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的实验时,小明在螺线管周围摆放一些小磁针。
(1)实验中小磁针的作用是:___。
(2)通电后小磁针的指向如图10甲所示,由此可看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___磁体的磁场相似。
(3)小明改变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转动180°,南北极所指方向发生了改变,由此可知: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螺线管中的___方向有关。
(4)由安培定则可知乙图中S闭合后,螺线管的下端为___极。
18,如图1l所示是课本中的几个实验:
(1)图___(填“甲”或“乙”)演示的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闭合开关,只有导体向
(填“左右”或“上下”)方向运动才会产生感应电流。
(2)如图丙,要想改变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可采用的措施是:___。
(3)丁图实验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
有关,是通过___反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这是___法。
*19,小阳利用如图12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他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2中,
(1)分析得出:__电路中的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___。
(2)比较实验2、3(或6、7)可知:在磁场方向一定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___有关。
(3)比较实验___可知:在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4)@个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是___。
(5)针对这个实验,小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他提出了“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速度有关”的猜想,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①保持磁场强弱不变,让导体AB以__-(填“相同”或“不同”)的速度沿相同方向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大小,②如果电流表指针偏转幅度不同,说明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速度___(填“有关”或“无关”),你认为感应电流的大小还可能与___有关。
五.综合应用题
20.太阳能热水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给水加热的装置,表3是小明家的太阳能热水器某天在阳光照射下的相关信息,其中太阳辐射功率是指1h内投射到1m2面积上的太阳能,求:
(1)水在10h内吸收的热量,
(2)如果水吸收的热量用天然气来提供,需要完全燃烧多少立方米的天然气,(q天然气=8,4×107J/m3,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利用率为40%)
(3)该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转化效率n
*21,如图13甲所示,这是物理兴趣小组设计的汽车转向指示灯电路模型,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6V,指示灯的规格均为“6V 3W”,Ro。为定值电阻,电磁铁线圈及衔铁的阻值忽略不计,不考虑指示灯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当转向开关与触点“2”和“3”刚接通时,电磁铁中有电流通过,右转指示灯发光较暗,接着,衔铁被吸下,触点A与B接通,电磁铁和电阻Ro被短路,右转指示灯发光较亮:此时,由于电磁铁中没有电流通过,衔铁被弹簧拉上去,触点A与B分离,电磁铁中又有电流通过;随后,电磁铁又将衔铁吸下,如此循环,右转指示灯会较暗、较亮交替闪烁,上述过程中,右转指示灯两端实际电压变化规律如图13乙所示,在转向开关与触点“2”和“3”接通情况下,求:
(1)触点A、B接触时,通过右转指示灯的电流。
(2)定值电阻Ro的阻值,
(3)右转指示灯交替工作1min整个电路消耗的电能。
(注:标“*”者为较难试题)
参考答案
一、1.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2.地磁场 地磁南极 3.电磁波 3×1084.不可 方向性 机械运动 5.强 P6.见表4,
二、7.D 8.C 9.D 10.C 11.D 12.C13.AC 14.BD
三、15.如图14,16,如图15,
四、17.(1)体现磁场的方向 (2)条形(3)电流 (4)S18.(1)甲 左右 (2)改变电流的方向 (3)线圈的匝数 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转换19.(1)闭合感应电流(2)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 (3)2、6(或3、7) (4)发电机 (5)①不同②有关导线匝数和磁场强度
五、20.(1)水在10h内吸收的热量O吸=2.52×107J。
(2)需要完全燃烧的天然气的体积V=0.75m3。
(3)该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转化效率η=60%。
篇4
关键词: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并网;电力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426
一、我国新能源发展成绩突出
近年,我国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提出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达到能源消费15%的目标,将新能源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政策扶持下,凭借资源和制造成本优势,我国迅速成长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大国,实现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和服务体系的突破性进展,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风电装机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长,风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2006-2011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5000万千瓦左右,实现了从200万千瓦到5000万千瓦的巨大跨越,用5年半时间走过了美国、欧洲15年的发展历程。2012年6月,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风电设计、装备制造、建设运行的完整产业链,风机平均造价下降40%左右,风电场建设平均造价下降20%左右,成效十分显著。此外,风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部分风电机组制造企业进入全球前十强。
太阳能装机快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光伏电池制造大国。2000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累计增长110倍,年均增长54%。2011年,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4万千瓦,一年增加7倍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地区。在国际市场拉动下,我国10多年来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快速增加,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0万千瓦,占到全球光伏电池产量的60%以上,形成了从晶体硅提纯、电池生产、组件封装、系统集成等完整的光伏产品制造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电池制造大国。
二、弃风限电使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由于种种原因,新能源并网消纳困难,一些风能、太阳能重点发展区域弃风、弃光、限电现象严重,使我国新能源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当前风电弃风限电严重。自2010年开始,我国风电弃风和上网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2011年,全国风电弃风比例在10%左右,部分风电基地弃风20%左右,个别地区高达40%。除弃风外,一些地区还存在着风电上网难问题,有的项目风机建成后并不了网,有的项目并网后上不了网。风电弃风和上网难问题不仅直接降低了风电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且造成社会投资浪费,并影响到风机设备制造和施工产业。2012年以来,风电弃风现象更加严重,风电企业经营困难进一步加剧,风电行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呼声日趋强烈。
风电后续消纳能力不足。由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甘肃等风电大省本地风电消纳能力不足,外送通道不畅,限电范围和严重程度不断加大,风能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为避免限电形势进一步发展,国家采取了控制“三北”一线地区风电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政策,这导致全国风电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011年以来,国家将风电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山西、陕西、宁夏、河北、辽宁等电网接入相对较好的“三北”二线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内陆低风速地区,预计2014年之前每年尚可维持1500万千瓦左右的新增并网规模。但是,在现有电力市场运行体制下,“三北”二线地区的电网可继续接入的风电容量是有限的,而沿海地区和内陆低风速地区省份受风资源总量、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风电开发成本限制,可经济开发的风电规模也不大。因此,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2014年之前“三北”地区并网与消纳问题处理不好,则“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将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挑战,并将影响我国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
太阳能发电出现弃光现象。2012年以来,随着2011年底建成的大量太阳能光伏电站投入运营,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第一大省青海已出现太阳能弃光现象。但与此同时,仍然有大量太阳能电站在建设过程中,国家还将继续规划开工建设更多的太阳能电站。有理由担忧太阳能发电可能会重蹈风电覆辙。
三、多因素导致我国新能源弃风限电
导致新能源弃风限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发展思路、战略规划、体制、政策、技术等多种因素。
发展思路原因:分散式能源集中式利用的困境。间歇性、随机性和稀薄性的特点决定了风电、太阳能发电宜采用分散开发、分散利用的发展思路,就近接入中低压电网,就地、就近消纳,世界上新能源利用率高的国家莫不如此。例如北欧诸国,风电机组星罗棋布、三三两两,还有许多是单台接入20千伏~10千伏以及电压等级更低的电网,大都直接接到供电系统。德国光伏发电容量2011年底达到2300万千瓦,与我国三峡水电站装机规模相当,基本都分散地建在用电户屋顶,分布式接入系统。我国对新能源采用了“大规模—高集中—远距离—高电压输送”的开发模式,而这种模式必然带来并网和消纳的问题。为远距离输送风电光电,需要层层升高电压而配套新建一系列高压、超高压甚至特高压输变电装置,长距离线损和层层变损对输电经济性影响颇大,对整个大系统,特别是对受端电网安全运行和电能质量也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而目前提出的“风火打捆”输送方式,还需要配套建设大量价格昂贵的抽水蓄能电站。因此,通过建设大规模风电外送通道、进行跨区域消纳面临一系列技术和经济问题。
战略规划原因:新能源电力规划与电网建设脱节。从国际经验看,新能源发展领先的欧盟国家在新能源发展方面都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并以法律或政策的形式明确。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电力的高速发展与电网建设不协调,与调峰电源建设不配套,电力外送通道不畅,电网局部环节产生“卡脖子”现象。黑龙江依兰地区、吉林通榆地区、内蒙古锡盟灰腾梁地区与乌拉特中旗川井地区、甘肃酒泉地区、辽宁北部地区等,受电网网架送出能力影响,风电被限出力。此外,企业、地方政府的风电发展规划与国家规划不协调,项目开局和建设时序调控困难,电网调峰、调频电源建设激励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也导致风电在并网、送出、消纳、安全等方面积累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政策和开发管理模式基本与风电类似,虽处起步阶段,但已显过热苗头,如不及时调整政策,可能重蹈风电覆辙。
管理体制原因:现行电力法和电力体制制约新能源发展。按照我国现行电力法,供电营业区只能有一个供电主体,新能源电力都必须经升压后通过大电网进行统一输送,而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的自发自用式的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小规模风力发电、分布式天然气多联产电站,在我国尚未得到法律和体制上的许可。按照我国现行电力体制,电网企业的收入仍然是全部来自发电环节与终端销售环节之间“价差”。新能源“自发自用”一度电,将直接导致电网企业减少一度电的价差收入。并且,风能、太阳能的发电成本高,上网价格高,却按统一的终端价格销售,也导致电网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因此,在应得收入及其保障机制尚未落实的情况下,电网企业接受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意愿不足。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遭受欧美“双反”调查,海外市场剧烈收缩,启动国内市场势在必行。而国内市场能否启动,关键则在于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体制障碍能否破除。
政策激励原因:补贴政策缺陷带来了新能源投资的不当激励。新能源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补贴,但必须科学适度,讲求效率。2011年,与光伏电池快速降价的市场走向相反的高额补贴政策出台,加上地方政府的项目核准权限,两项因素迭加,引发西部数省区光伏发电脱离中长期规划和电网建设衔接的“”式建设热潮,电网企业措施不及,大量抢建的光伏电站陷入“窝电”的尴尬境地。当前,我国对新能源企业的补贴政策对效率兼顾不够:一是政策显反向激励效果。由于政府部门只按企业申报的成本进行审批,容易造成“高成本高补贴,低成本不补贴”,这不但没有充分体现鼓励先进的政策初衷,反而加大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比如,有的企业不再努力控制成本,“骗补”现象不乏其中,同时也带来了电站寿命短、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二是补贴数额往往跟不上技术进步和市场供需所产生的成本变化,2009年甚至出现过政府补贴金额高于屋顶光伏工程整体造价的失误。这样的补贴方式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很容易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
技术标准原因:新能源电力的系统调峰能力差,接网与调度运行的技术难度大。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的特性,受自然条件如风力、光照变化的影响,不论日内还是短时间内出力曲线变化都非常大,功率预测难度大。大规模集中接入和并网不仅易对电网的电压和频率带来冲击,增大电网调度和运行管理难度,而且需要电网加大调峰调频能力建设,增大电网系统备用和调峰成本。此外,风电并网标准制定工作滞后,标准体系还不完善,也影响了风电的接入并网。
四、深化改革,多策并举,促进我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
优化布局,分散开发和集中开发并举。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的法律规定,科学分析和确定各层级电网接受和消纳风电、光电的比例。按照充分消纳,基本杜绝弃风、弃光,分散和集中并举,大中小型电站同步的原则,确定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局。合理把握各地区风能、太阳能开发节奏,在弃风、弃光现象明显和严重的地区,暂缓核准和建设新的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提高已建成电站的利用小时数,最大限度地提高本地区消纳能力。适当提高太阳能、风能资源条件较好、电网设施坚实的沿海、南方以及内陆的电力负荷区的消纳潜力。
统筹规划,实现新能源与电网协调发展。加强新能源与电网、新能源与调峰电源的统一规划,统筹新能源开发与市场需求,建立新能源基地与电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投产的有效机制,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打通局部地区电网送出瓶颈,针对“卡脖子”的局部地区采取建设风电汇集站、扩容输电线路、扩容主变容量等措施,解决单纯由于电网网架薄弱原因导致的风电限出力问题。
深化改革,破除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体制机制障碍。第一,修改电力法相关规定,鼓励新能源“分散上网,就地消纳”,构建有利于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第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改革电网企业盈利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机制,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第三,尽快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明确地方政府、电网公司、电力开发商开发、利用和消纳新能源的职责和义务,从体制上重点解决电网企业接纳风电的积极性问题。第四,建立分布式能源电力并网技术支撑体系和管理体制,鼓励分布式能源自发自用,探索多余电力向周边用户供电机制。
完善政策,采取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符合效率原则的补贴措施。政府补贴政策必须贯彻效率原则,形成以政府阶段性适度补贴为基础的良性循环,尽可能减少因发展新能源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担。一是在新能源具有一定竞争力后,补贴政策应适时退出。二是要考虑成长性,对商业化新能源项目补贴的对象应是已经具有成长性的技术,且能够通过自身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规模扩大不断降低成本的企业。三是补贴要紧扣实际发电业绩,建议将“事前装机补贴”改为“事后度电补贴”,矫正重建设规模、轻发电量的片面思想。
多面着手,提升我国新能源消纳的技术水平。一是电网企业已推行了低电压穿越、无功补偿等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建议根据实际运行效果,总结完善后加以推广。二是提高系统调峰与消纳能力,加快调峰调频电源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灵活性。三是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为更多地接入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提供技术平台。四是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技术,提高经济性,为多种新能源的综合开发、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打捆外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必. 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9,(12).
[2]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 中国社会科学,2010,(1).
[3]韩文科,李际,等. “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3).
[4]景春梅,王成仁.我国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10,(10).
[5]董小君. 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市场,2010,(37).
[6]韩晓平.发展分布式能源的障碍与解决对策[J].中国石油企业,2011,(1).
[7]杜祥琬,周大地. 中国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J]. 中国工程科学,2011,(6).
[8]王骏.新能源发展探讨[N].中国能源报, 2011-11-21.
[9]详解2012年中国亟需解决的新能源问题[EB/OL].中国能源网,2012-03-16,http:///show.php?contentid=214571.
[10]景春梅.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需要解决五大问题[N].中国能源报,2012-05-28.
[11]景春梅.电力体制改革十年成就及未来政策取向[J].中国经贸导刊,2012,(6).
[12]范必,景春梅. 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2,(7).
[13]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2-07-06.
[14]刘铁男. 探索我国能源科学发展之路[N].经济日报,2012-08-28.
篇5
关键词 金融学科建设;金融资源意识;金融功能;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2-0082-04
一、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曾康霖(1998)就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过较全面的论述。世纪之交,教育部设立了“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项目,项目(张亦春、蒋峰,2000,2001)比较了我国和西方在金融学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在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出了概括性的设想[1]。以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学校的“21 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给出了我国金融专业发展的学科定位,制定了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2005),项目更强调了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在西方,投资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分离理论(Tobin,195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Sharpe, 1964; Lintner,1965; Mossin,1966),金融工程科学(John Fonnerty, 1988; Hayne Leland,1989),行为金融理论(Debondt and Thaler,1985;Statman,1995;Bernstein,1996;Shiller,2000)的不断提出和扩展,使得我国学者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充、转变,更多的考虑教学与实际的衔接,学科发展和国际的接轨。王广谦(2001)[3]、张新(2003)[4]、封思贤(2005)[5]和张文颖(2006)等在各自的文献中都特别强调了这一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李芒环(2007)、佘德容等(2008)和梁玉等(2006)结合各自所处学校的特点,对金融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提供了个案经验。张亦春、蒋峰(2001)[6],何嵬(2009)专门针对金融专业和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改进的思路、方法、经验,为金融教学改革的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一些借鉴手段。
我国现有针对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多是寻找差距,模仿和学习西方金融学的研究范式、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然而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这并不完全符合金融发展规律,而且容易受制于人,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金融资源流失,金融丧失,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黄达(2000)[7]、白钦先(2007)关于金融学科建设、中国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任务等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他们的论述从思想方面提出了独到观点,这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金融发展理论的视角
1.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两年多时间,其造成的影响严重、持久和深远。这场危机不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更是给我国的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和质问:即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金融的结构、金融的功能和金融的发展?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多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且争论颇多,莫衷一是。
要正确、准确地认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需要掌握和理解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知识在内的微观金融体系;而要抓住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本质,以及日后最大限度的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又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微观金融的观察视角,要有金融资源的意识,大金融的意识和具备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
2.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
自20世纪70年代始,以Black-Scholes公式为代表的数理金融理论的创立,西方的金融专业逐步形成了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微观金融的理论体系。金融学科逐渐数学化、模型化和微观化,而且往往将金融专业设在管理类学科之下,这与我国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专业形成了较大反差。
与此同时经济金融学家(以我国学者白钦先(1998、2001)等为代表)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形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契合金融危机的爆发,我们可藉以对金融本质进行更深化的认识。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下,我们能更清楚的知道,对各类金融资源的运用应以金融功能的扩展和提升为基轴,以金融效率、金融安全的实现为归宿,避免简单的金融量性发展观。如果我们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其研究视角来审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对危机的理解及对金融学科教学改革的推进会更加具有指导和针对性。
三、从金融发展理论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框架形成
1.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金融发展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Goldsmith(1969),其最早给出了金融发展的定义,即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对金融发展进行了量性描述。作为对Goldsmith金融发展观念的深化,Shaw(1973)和Mckinnon(1973)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由于两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同一问题,故一般可简称为“金融深化论”。Mckinnon和Shaw所提出的“金融深化论”的理论背景是: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过分干预金融市场,实行管制的金融政策,同时存在着较高的隐形或显性的通货膨胀,使得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生扭曲,致使利率、汇率不足以反映资本的稀缺程度。金融抑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严格的利率管制、高额存款准备金、信贷配给、高估本币汇率等。发展中国家要使其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就应该放弃所奉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实行金融深化改革。金融深化的政策措施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或放开利率、放宽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建立与发展国内统一的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财政和外贸配套改革。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但其在体系上比较粗糙,分析模型过于简单,包括因素较少,不具有动态特征,很多观点还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理论分析尚显不足。更重要的是,根据Mckinnon和Shaw的理论框架,其认为金融部门并不创造财富,金融的发展也只能影响资本的形成,并不影响全要素生产力,这些也都较大地削弱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解释力度。
2.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一些经济学家汲取了内生增长理论的重要成果,在其金融发展理论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等因素,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1)“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Patrick(1966)研究了金融深化对国民财富的构成及使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货币供给带动下的金融发展战略。他强调,贫穷国家应当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在需求产生以前率先发展金融。这种战略要求政府在短期无明显效益的情况下,坚持对金融进行投资和重点发展(陈岱孙、厉以宁,1991)。1996年,帕特里克提出了金融发展中“供给导向法”和“需求导向法”之间的区别。“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实际经济部门发展的结果,这意味着市场的拓展和产品的增长必须更有效地分散风险以及更好地控制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了一个更好地推动作用。此外,“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而对经济增长有着自主的积极影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可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后者对早期的经济发展有着支配作用,一旦经济发展成熟,前者便发生作用。
(2)金融约束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发展中经济或转轨型经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仅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寻找另外一条道路,这便是由Herman, Murdock and Stiglitz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金融约束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金融深化的假定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同时,即使现实中存在这些条件,由于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失灵。金融约束论认为,金融市场失灵本质上是信息失灵,它导致了金融市场交易制度难以有效运行,必须由政府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来保证市场制度的充分发挥。政府可通过金融约束政策为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并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可预测的低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这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如何实施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框架。
金融约束是发展中国家从金融抑制状态走向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它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金融监管不力的缺陷,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作用。因而它并不是与金融深化完全对立的政策,而是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理论把金融因素作为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重要变量,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用与作用机制。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内生金融发展理论从效用函数入手,建立各种具有微观基础的模型、引入了诸如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监督成本之类的与完全竞争相悖的因素,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作了规范性解释。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既放弃了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又坚持了从金融与经济关系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立场,金融学家们试图建立一个一般金融发展理论。它带来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转变,使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令金融发展理论在沉寂了20多年以后重返主流学术界。但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坚持了金融发展研究的机构观,即从现有的机构出发来研究金融功能,导出其产生、发展和作用于经济的机制,依然具有一定局限性。[8][9]
3.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金融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核心性和主导性要素。这一切要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以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学者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现实效应与主流理论不符,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面向21世纪新的金融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金融理论的融合与升华,是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作了比较全面、深刻论述的代表人物是白钦先教授。在其《论金融可持续发展》(1998)中,白钦先教授首先提出了金融资源、金融安全与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发展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体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其他文献(白钦先等,2001)中,白钦先教授及其合作者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切入,从金融发展的一般性出发,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更系统的阐述: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既不是孤立研究金融的发展和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是孤立研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在两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领域,白钦先教授一直关注并持续不断地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的演进和金融总体效应(功能)两个方面同时展开,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并在发展金融学的整体框架内,梳理整合了“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功能为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联结点,以金融功能的扩展与提升为其研究的基轴,而以金融效率为研究的归宿”。[10]
四、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现代金融已成为包括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理论金融与实务金融、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金融观念与金融意识等众多因素,并直接涉及经济与社会、财富与资源、实质经济与虚拟经济及经济风险与经济危机等众多因素的庞大的复杂巨系统。我们在研究金融,进行金融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始终具有这样的大金融意识,始终将金融问题与金融的功能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第一,强化金融资源意识,树立金融与金融安全意识,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发展中的经济体尤其需要有这样一些意识,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措施。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对这些问题没有给出直接回答。而金融发展首先也是一国的金融发展,在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发展中经济体往往处于被动和被掠夺的地位,发展金融和金融发展,就必须给与它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第二,对于我们国家这样正处于发展成熟中的金融体系来说,仍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要形成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的合理的金融结构,在某些市场化改革不利或行不通的行业与部门,我们仍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金融倾斜并非是惟一正确的金融改革方向,其关键是要看改革能否充分的发挥出金融相应的功能性作用,是否实现了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应鼓励创新,鼓励对外开放,但我们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与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完善金融的监管体系同步。
第三,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需要适当转变,凸显人文价值观的认同。包括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的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和大多数经济类学科一样,呈现出研究方法数学化、模型化的现象,这本无可厚非。但在金融这样一个充满风险因素的领域,在金融虚拟化程度不断强化的时代,我们应该,而且也不得不转变我们认识、发展金融理论及其实践的思路,重新审视金融的本来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的人文价值观又是什么?这对维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防止危机的发生都不无裨益。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讲,在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也应发展起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这不是简单的中国特色,而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中国化。[11]
当代金融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货币非中性基础上的金融非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引人金融学研究,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这一研究范式确立了金融学的最终研究目标,在最高层面上给出了我们进行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发展观;在方法论上,这一研究方法注重了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的有机结合,并突出了金融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实现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的真正变革。[12]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 峰. 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69-73.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6-18.
[3]王广谦. 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3-14.
[4]张 新.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 金融研究,2003(8):36-44.
[5]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6]张亦春,蒋 峰.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32-35.
[7]黄 达. 金融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9):1-7.
[8]龚明华. 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及前沿[J]. 国际金融研究,2004(4):4-11.
[9]刘 澄. 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演变简评[J]. 当代财经,2001(1):35-39.
[10]白钦先.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历程[J]. 经济评论,2005(3):39-45.
篇6
【Keywords】commercial bank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83-02
1 引言
随着当前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强盛,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可以在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对后代、对未来产生一定的效益。换言之,目前人口资源、信息资源等的发展能够满足企业、银行未来的发展需求。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特征分析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以长远的眼光、具有前瞻性的角度来利用资源,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通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环境的协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商业银行需要在坚持相应自然规律以及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对经营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调整与优化,使其既能够满足当前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保证长远角度的一个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当增强一定的风险预防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实现市场、产业、政策的协调,从而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 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特殊性及影响因素
在分析与探究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综合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及模式,同时还需要对一般企业的发展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应当将商业银行以及一般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情况、风险控制等进行分析,将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致性发挥出来。
3.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所经营的商品为金融商品,具有特殊性,与货币商品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其资本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非常少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资本都是来源于存款人的存款等。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具有外部性,商业银行作为货币供给机制的核心部分,在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相比于普通的一般工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以及社会效应,一方面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占有率较低的特点使得其风险控制较低。但是商业银行内部具有较强的网络构造,一个商业银行的风险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商业银行。因此,虽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有所特殊,但是依然对于其他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2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银行应当实现对资源以及能力的合理协调与分配,通过战略管理全过程对资源以及能力进行整合,进而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是拥有金融资源以及能力的集合体,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其所拥有的金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对能力、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当前效益与未来效益的统一。因此资源以及能力是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
4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4.1 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资源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收益以及与财务收益有关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商业银行针对财务资源所出台的有关产品包含信贷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固定资产资源等。
4.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数量两个方面。人力?Y源的质量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工作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智力等。劳动力的数量则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劳动力总人数。人力资源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现代化商业银行生产力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因此从目前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能够留住人才,保证人才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因素。
4.3 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金融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频率愈来愈高。银行业不再是简单的资金信贷机构,而是逐渐地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向资金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的产业转型。商业银行所掌握的客户信息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含经营决策、业务处理、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创新等,这些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组织制度资源分析
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资源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根据其组织结构所设定的职能规则以及标准,对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一个规范化的组织结构往往能够保证商业银行更好地实施内部管理,为内部管理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平台。
4.5 技术资源
商业银行的技术资源随着当前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服务产品等都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所提供的差异化产品,针对客户推出的现代化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5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运营能力
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在进行现有资源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来说,其发展速度的快慢、运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效果。商业银行的运营能力使得银行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符合金融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之下,运用规范化的内部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内部的金融资源,创造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因此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能力是观察其运营效果如何。
5.2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其在利润上的赚取效果,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自身的盈利效果如何,只有将利益进行稳定,保证银行的利益最大化,才能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积极变革。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强大的盈利能力是实现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内在条件也是内在动力。[1]
5.3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主要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其经营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的高低,对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商业银行应当重视业务拓宽、增加自身的发展潜力,为应对未来多变的市场以及市场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2]
5.4 学习与创新能力
随着当前多变的社会发展,创新手段以及模式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对于商业银
行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效果,银行在面对外部风险以及内部风险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正确的解决对策,不断在风险、挫折当中认清楚现状,进而不断学习,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法制建设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可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清洁汽车 可持续发展 清洁燃料
清洁汽车是对环境 型一类汽车的统称,与传统燃油车辆相比,清洁汽车的特征在于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按照所使用的燃料和驱动方式不同,清洁汽车可以划分为电动汽车、燃气汽车、改良燃料汽车、醇类汽车以及其他能源汽车。常说的清洁燃料汽车是指以清洁燃料取代传统汽油的环保型汽车,车用清洁燃料的研究在世界上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车用燃料的车辆已经越来越多,其相关技术和设备日益成熟,正逐步走向商品化。清洁汽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采用各类技术,有效地降低汽车的能源消耗和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得汽车在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大为降低,这是多项现代新技术在汽车上综合运用的成果,也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自它出现之日起就广泛地被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理论界所认同,并作为21世纪“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为各国社会 发展规划所采用。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显著特点是将增长、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对立观变为和谐观,它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从自然的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生态持续性,即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之间的平;从社会的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从经济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可将其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人”,即寻求一种“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 发展”;从科技的属性认识可持续发展,可将其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或“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
二、清洁汽车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
清洁汽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一种手段与目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清洁汽车为可持续发展在技术层上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而推广清洁汽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现社会、 和环境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对于该复杂系统而言,交通运输系统只是它的一个功能子系统,而清洁汽车则是该子系统的一个应用层面。
1.清洁汽车的发展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洁汽车的出现和发展正是可持续思想在汽车技术领域的拓展与延伸,从技术角度出发为当前交通运输中存在的能源耗用与污染排放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是实现交通运输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2.清洁汽车自身的发展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内涵在于其“可持续”特性,它要求整个社会发展系统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一种良性递进式的发展。我国清洁汽车的发展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即产品的持续性、技术的持续性和企业的持续性。
三、发展清洁汽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能源结构的一个特点就是多煤少油,已探明的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7,中国从1992年开始,已经由石油输出国转为石油输人国,而汽车使用的石油消耗则占到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清洁汽车的推广应用,不仅对我国能源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城市交通的发展等诸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1.发展清洁汽车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极为重要,这已经是众所周知事实。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着 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而清洁汽车的一个最重要的典型特征就是节能,它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能源消耗,而且由于清洁汽车使用了电能、燃气、醇类等作为汽车燃料,还可以调整能源的消耗结构,降低对短缺的石油资源的耗用。
2.发展清洁汽车是中国汽车行业在21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仍然是发展,尤其对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汽车工业的水平比国外发达国家相差 15年~ 20年。根据国内有关部门的预测分析,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汽车节能和降低污染排放三个方面,这正同清洁汽车的环境 型特征相吻合。清洁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就其关键技术而言,国内外企业基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为我国汽车行业能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平等竞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3.发展清洁汽车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 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汽车进人家庭已经越来越普遍,从发达国家汽车的发展经验来看,如果继续实施传统发展观念下的交通增长,那么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石油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而来。目前,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由于私人汽车发展较快,汽车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日趋严重,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汽车污染在部分非采暖期的排放贡献率已高达60%,如何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当务之急。清洁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而言,在技术及发展概念上都是一种突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我国在交通运输工具发展上跨越或缩短普通燃油汽车大发展阶段,直接应用和推广清洁汽车,实现交通运输工具在技术层面上的跳跃式发展,使得在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城市交通规模成为可能,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准备。
总之,清洁汽车作为汽车领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尚处在成长初期。作为一种环境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的产品,其推广应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另外,目前对于清洁汽车的环境 性的认识还主要集中在其外部使用阶段,没有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对其进行考察,忽视了产品内在的生产制造阶段,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清洁燃料汽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03-27.
[2]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框架的优先领域.
[3]清洁汽车行动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主要成果汇编.
[4]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能源可持续发展;多目标多样性分析法(MDA)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14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059-07
Energy Diversification Scenario Analysis Based on MDA Model
――A Case of Hei Longjiang Province
WANG Si,LIU Lele,YANG Xinca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Abstract: By means of MDA model and AHP method, this paper carries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relevant data in Hei 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4, and uses MATLAB software to carry on further simulation to study the optimal portfolio of energy diversification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energy diversification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changes withδ, which reflects the uncertainty of energy system. When δ is in a lower range, great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the optimal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of energy; when δ is in a higher range, a common trend comes out.
Key words:Hei Longjiang Province;energy diversification;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ulticriteria Diversity Analysis(MDA)
1引言
近年恚能源的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拓展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成为战略层面的发展议题和挑战。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其经济增长会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大幅下滑,近三年GDP从10%以上的增速降至2013年的8%、2014年的56%和2015年的57%;环境问题尤其空气质量问题愈发严重,这主要表现为黑龙江冬季严重雾霾天气明显增多,2015年全省超标天数比例为14%,其中哈尔滨重度污染42天。因此,在积极探索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黑龙江省理应做出因地制宜的探索和开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能源多样化模式。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能源多样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准确界定能源多样化的内涵。Grubb认为能源多样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能源的类型、来源、技术类型等诸多方面[1]。Stirling和Jansen认为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种类(Variety)、均衡
(Balance)和差异性(Disparity)[2,3]。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使用科学的指标来衡量多样性,Stirling梳理了目前用于能源多样化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三种:Shannon-Wiener指数(SW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HH指数)以及综合多样性指数(IMDI)[4]。Bishop提出的综合多样性指数(IMDI)将能源选项间的“差异”引入指标内,并使用欧氏距离来衡量,使得它成为理论上几近完美的多样化评价指标[5]。此外,Stirling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构建了“种类-差异-均衡”三概念多样性指数方法,使用多目标多样性分析方法设计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多样性问题分析方法[6]。总体来说,能源多样化作为未来全球能源的发展趋势,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白泉和佟庆分析了美国能源多元化现状和战略思维,对我国能源多样化提出了政策建议[7]。卞琦娟和孙鹤分析了我国能源多样化的必要性,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多样化的选择,为我国提出了政策建议[8]。韩姝颖从能源安全视角入手,研究了中国能源多样化路径选择[9]。
目前,关于能源多样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国外现有文献大多从国家层面出发,使用定性分析,较少对其结论进行量化实证研究;而国内研究更少,研究重点多为在低碳、雾霾等某一约束条件下的能源结构优化和调整问题,使用综合影响因素来优化能源结构的分析则非常少。鉴于此,在归纳和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为例,尝试引入MDA模型对复杂系统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合理分配各因素贡献比重,研究不同情境下的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最优组合。
2研究方法
21MDA模型
多目标多样性分析法(Multicriteria Diversity Analysis,MDA)由Stirling提出[10],其理论基础源自多样化对能源可持续发展实现条件的推导过程,通过最大化给定能源组合的多样性水平来降低组合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基于最优化的试图覆盖所有形式“不确定性”的多样性分析方法。Stirling梳理了能源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维、二维和三维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和综合,实现了不同维度多样化指数之间的自由转换[4]。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j(i≠j)(dij)α・(pi・pj)β,几种转化关系如表1所示。
MDA采用了综合多样性指数,将差异、种类和均衡在种类划分过程中联系起来,避免了不同能源种类划分引起的多样性测度Y果的不同,理论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V(S)=V(P)+V(D)=∑i∑cpi(ωcsci)+δ∑ij(i≠j)dijpipj(1)
式中,V(S)表示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V(P)表示能源选项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V(D)表示能源组合的多样性水平。V(P)表达式中,pi表示能源i在能源组合中的权重,ωc表示能源选项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c的权重,sci表示能源i在评价指标c上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分;V(D)表达式中,pi、pj分别表示能源消费结构中各能源选项的消费比例,且∑pi=1,∑pj=1。dij表示第i种与第j种能源之间的差异,对于由n个“差异”测量指标组成的n个维度的任意两个向量Xi(x1i,x2i,…,xni)和Xj(x1j,x2j,…,xnj),两者之间的欧式距离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dij=∑nk=1(xki-xkj)2(2)
此模型表明在特定的情景下,V(P)与V(D)之间存在取舍,对δ赋值的高低体现了对能源多样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将δ的取值区间设置在零到无穷,可以计算出一系列最优状态下的能源系统多样化组合模式。
22指标选取
221能源选项可持续发展水平V(P)评价指标选取
(1)资源方面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
①能源禀赋,是能源可持续开发最重要的前提,代表了能源的可开发潜力,是一项反映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指标,文中选择资源储量来衡量能源禀赋。
②能源生产增长速度,反映了能源产业在供给侧的发展潜力,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③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反映了能源产业在需求侧的发展潜力,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常与能源生产增长速度指标一同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④能源供需比,是指某一能源选项的生产量比上消费量。
(2)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
①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
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比上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
③能源利用效率,是一个从需求角度衡量能源产业可持续性的测量指标,考虑能源选项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忽视需求侧情况。文中使用的能源效率衡量指标是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即经济产出量/能源消耗量。
④交通部门消费比例。由于交通部门的能源需求是刚性的,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仍是满通部门大量需求的主要来源,使用交通部门份额作为需求方面的指标可以反映能源的不可或缺性。
(3)环境方面能源选项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
①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
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影响和制约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排放物,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文中选择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来衡量某一能源选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能源足迹
生态经济学家Rees等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11],用来估算维持人类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吸纳废弃物所需的生产性生态空间的面积大小,以此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能源足迹作为生态足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专门用于吸收来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吸收核电厂的辐射以及建设水电站所需的生态面积[12]。
222能源组合多样性水平V(D)中“差异”的衡量指标
在能源多样性测度中,种类和均衡两个维度容易计算,而衡量差异难度最大。从提升能源可持续开发的角度分析,在选取“差异”衡量指标时,应选择能够反映出不同能源选项在不同方面对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差异较大的指标。比如,有些能源选项储量多但环境效益低,而有些能源选项与之相反,此时反映储量与环境效益的指标均应纳入“差异”衡量指标内。基于科学性、有效性、全面性以及数据可得性原则,从能源选项的物理性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衡量“差异”。
(1)能源禀赋
能源禀赋是能源选项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最为基础的一项指标,从供给侧反映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而储量反映了所研究地区的能源禀赋状况,同时从“种类”维度反应出地区的能源多样性与自主性。因此,选择储量来反映各能源选项在物理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是最适合的“差异”衡量指标之一。
(2)不同部门能源消费比例
各能源选项在不同行业的消费比例从需求角度反映了不同能源选项在各行业的使用比例差异情况。从数据可获得性角度考虑,将通过以下六个部门的各能源选项应用情况来衡量各能源选项之间的差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生活消费。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与其他两个维度的指标保持平衡,对各能源选项在六个部门的应用差异按1/6等权重加权平均。
(3)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源消耗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受到相关数据可获取性和计算准确性等方面的限制,同时考虑到CO2作为造成全球气候变化最主要的温室气体,选取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各个能源选项在环境影响维度的差异性。化石能源中的煤碳、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分别为:ε1=269;ε2=214;ε3=145。水电和风电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不显著,可设ε4=ε5=0。单位是kg/MBTU(kg/百万英热单位)。
3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方面,选取2005~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各能源选项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于对《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分行业各能源选项的消费量、能源储量、水利资源保有量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能源/生态足迹转换系数取
自世界自然基金会;其他数据通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整理得到。
31模型设定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风电构成,在MDA模型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能源产业以及各能源选项的发展状况,设定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构建模型如下所示:
Max:V(S)=V(P)+V(D)=∑5i∑3c(ωcsci)pi+δ∑ij(i≠j)dijpipj=ωTsp+δpTdp
s.t.∑5i=1pi=10≤pi≤1(3)
公式中的ωc(其中c=1,2,3)和δ均为可变系数。按照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能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ωc,以此计算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的最优模式pi,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权重ωc来进行不同情境下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最优模式的分析。
32数据处理
该模型需要确定ωc、sci和d以后,借助MATLAB软件优化工具箱中的quadprog函数,将δ的变化范围设置为[1,100],分析对评价标准赋予不同权重时,在δ阈值内,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最优方案的变化情况。
321指标规范化
为了消除不同评价指标间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对指标层采用归一化法进行处理。将越大越好的指标称为正向指标,将越小越好的指标称为逆向指标[16]。计算公式如下:
ci=yci-ymincymaxc-yminc(4)
ci=yci-ymaxcyminc-ymaxc(5)
其中,yci表示能源选项i在评价指标c上的数量值,ymaxc表示各能源选项在指标c上的数量值中的最大值,yminc表示各能源选项在指标c上的数量值中的最小值。能源选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数据的归一化结果如表2所示。
322ωc的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能源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标的权重ωc,结果如表3所示。
323sci的确定
根据表2中各项指标归一化结果与表3中10个三级评价指标权重,进一步确定黑龙江省五种能源选项对应的能源可持续发展二级指标在2005~2014年的得分,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有些能源x项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分在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为了避免某一年数据的特殊性同时兼顾最新数据原则,以2010~2014年得分矩阵的均值作为sci带入模型,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sci=012060115400601003960047401132032870291503070030580000000679011990274802718
324d的确定
将能源选项“差异”衡量指标的数据带入公式(2)中,可以得到五种能源选项间的差异矩阵,为同sci保持数据计算的一致性,选取2010~2014年的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最后,以2010~2014年得分矩阵的均值作为d带入模型,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d=01613913067150991503400125071399013897000084050996600000147000000
33模型应用
对能源可持续发展二级指标的权重ω1、ω2、ω3赋予不同的数值,对被重视的指标赋予更大的权重,然后将ωi、sci和d带入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得到以下三种策略情境下的能源多样化方案。
(1)重视能源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情境
图1显示了重视经济效率的能源多样化最优组合仿真结果。X轴表示在计算能源系统综合水平得分即目标函数V(S)得到最大值时,能源选项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V(P)与能源多样化水平V(D)之间的权衡,并由δ取值的变化来反映这种动态权衡结果;Y轴表示在模型中相应参数变化过程中,使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MDA模型取最大值时五种能源选项消费比例的对应值。不同能源的发展会对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影响,能源的经济效率成为考察能源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如图所示,δ取值较小时,风电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率优势,随着δ的增加,石油和水电的比例出现了比较快速的增长,煤炭和天然气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当δ逐渐接近100时,煤炭和石油成为最重要的两种能源,各项比例均趋于相应的稳定值。
(2)重视能源禀赋的策略情境
能源禀赋作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条件,各项能源的储量是一项关键指标。如图2所示,当δ取值很小时,煤炭和石油在组合中的比例是相对较大的。当δ逐渐增大,各能源选项的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煤炭和石油所占比例逐渐减小,风电的比例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后又略有减小,天然气和水电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总体上形成了煤炭和石油比例减小,风电、天然气、水电比例增大的变化趋势。随着δ的进一步增加,各能源选项的比例均逐渐趋向于相应的稳定值。对比2010~2014年的黑龙江省各能源选项实际消费比例,发现煤炭的消费比例以均值约67%的比例高于最优值的31%,其余四个能源选项的比例均低于最优值,其中石油以平均约25%的比例最接近最优值29%。实践中降低煤炭的消费比例,提升其他四项能源的消费比例能够提升能源系统的综合水平。
(3)重能源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情境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各项能源的环境效应,不同能源的消费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和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良好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重视环境友好的情境下,随着δ取值的变化,各项能源比例的变化十分明显。由于风电具有最好的生态效益,在忽略多样性时,风电在最优组合中占有最高比例。随着对多样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水电所占比例慢慢下降,其他选项均处于上升态势,但速度略有不同,最后均趋于稳定水平。
4结论
以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出发点,构建了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的优化选择模型,并分析了不同价值取向下的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最优组合。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δ在较低取值区间时,不同情境下的能源多样化最优组合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此时确定能源多样化组合就需要首先确定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即首先要明确当前能源资源状况、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最适合黑龙江省为了发展的能源多样化最优组合选择的价值倾向;而当δ在高取值区间时,不同情境下的能源多样化最优组合便具有共同的趋势。因此,黑龙江省在进行能源多样化模式选择时,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大幅下滑、环境问题尤其空气质量问题严重的情景,着重考虑能源的经济效率以及环境的因素,使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组合向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方向发展。为实践这一能源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同样需要采取δ取值较高时的能源多样化策略,此时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的最优组合是煤炭31%左右、石油29%左右、天然气12%左右、水电7%左右、风电21%左右。这一结果反映了在当前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发展趋势。而现实中的黑龙江省能源组合比例是煤炭67%左右、石油25%左右、天然气4%左右、水电1%左右、风电3%左右。通过对比上述三种策略情境下的能源多样化方案可以发现,黑龙江省能源多样化需要优先考虑稳步降低煤炭的消费比例、提高风电消费比例,同时兼顾其他能源选项逐渐向最优组合比例靠拢,以尽可能快速地实现黑龙江省能源系统水平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Grubb Michael,Butler Lucy,Twomey Paul.Diversity and Security in UK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Low-Carbon Objectives[J].Energy Policy ,2006,34(18):4050-4062.
[2]Stirling A.On the Economics and Analysis of Diversity[R].[S.l]:University of Sussex,1998.
[3]Jansen J C,Vanarkel W,Boots M.Designing Indicators of Long-term Energy Supply Security[Z].[S.l]:Energy Research Centre of the Netherlands Ecn,2004:1381-1479.
[4]Stirling Andy.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Diversity i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J].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2007,4(15):707-719.
[5]Bishop J D,Amaratunga G A,Rodriguez C.Using Strong Sustainability to Optimiz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uel Mixes[J].Energy Policy,2008,36(3):971-980.
[6]Andy Stirling.Multicriteria Diversity Analysis:A Novel Heuristic Framework for Appraising Energy Portfolios[J].Energy Policy,2009,38(2010):1622-1634.
[7]白泉,佟庆.美国的能源多样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5,(4):56-58.
[8]卞琦娟,孙鹤.中国能源多样化及政策建议[J].经济论坛,2005,(23):58-59.
[9]韩姝颖.能源安全导向的中国能源多样化路径选择[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Stirling Andy.Diversity and Ignorance in Electricity Supply Investment:Addressing the Solution Rather than the Problem[J].Energy Policy,1994,22(3):195-216.
[11]Rees W,Wackernagel M.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 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6,16(4-6):223 -248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可持续发展;计量经济学
[DOI]10.13939/ki.zgsc.2016.32.091
1 可持续发展与互联网创新
可持续发展最早在1972年被提出,其最初的含义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希望人们从注重眼前、局部、片面的利益转向长期、整体的利益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推动型的发展,从而能够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都能持续、稳定地提升。
当今,互联网正不断改变世界经济的形态,各行各业都深受影响。目前,互联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98年的不足1%迅速增加至2014年的9%,成为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新的生命力来源。互联网创新凭借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不断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产业经济,也赋予治理体系、管理方式以及思维方法等更多的创新内涵。
我国的互联网创新通过一批互联网企业的兴起,正在迅速地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在短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经就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互联网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经济相比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低资源性、高技术性的特点;政府也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鼓励互联网创新,如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总的来说,互联网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 互联网创新促可进持续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创新摆脱了地域、时间等传统因素的桎梏,并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2014年,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超过45%,在全球互联网渗透率中排第五名。在英国,预计到2016年互联网经济的占比将达到GDP的12.4%。可以说,互联网创新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已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信息经济规模超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6%。以阿里巴巴、华为、小米、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互联网创新体系,并使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作为互联网经济发展大国,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几种互联网经济新形式,并通过互联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施加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我国互联网产业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各大互联网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互联网经济比重的不断提升,其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已经具有深远影响。从微观层面看,互联网创新也一直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使我国公民的购买力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一方面,互联网创新不断丰富着我们传统的经济理论,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创新也正渗透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给自身发展发掘新的动力。可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互联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互联网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模型论证
为了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互联网创新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必须科学地选择相关数据作为解释互联网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互联网经济是基于“用户”的经济,用户是互联网经济得到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此选取互联网上网人数(万人)作为衡量互联网发展状况的指标;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一个高效率低消耗的阶段,所以选取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有效指标。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水平可能和其他因素相关,参考郑音等(2015)的研究,选择个人消费水平(元)和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作为控制因子参与回归。考虑到上网人数和个人消费水平数值较大,增长较快,在此采用对数处理,使数据变化较为平缓;互联网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引入上网人数的一阶滞后变量;由于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故考察其变化量,即该年份单位GDP能耗减去上一年的值。
构造模型:
Δenergypergdpt=β0+β1lginternett+β2lginternetd1+β3lgconsumet+β4engpctgtlgini
在该模型中,lginternett、分别表示对2015年、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取对数,一般考虑到互联网经济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2015年和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越多,单位GDP能耗削减量越大,即β1、β2应为正值;lgconsumet表示对人均消费水平取对数,个人消费水平的一味提高会减缓可持续发展进程,单位GDP能耗削减量越小,即β3应为负值;engpctgt表示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一般考虑到煤炭作为传统能源的代表,被新能源替代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即β4应为负值。
对选取变量进行OLS回归,得出结果如下表:
根据上表,本年度互联网上网人数越高,单位GDP能耗的削减量越少,并不符合预期。但这种效应在20%的水平上并不显著,说明本年度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初始可能会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去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越多,单位GDP能耗的削减量越大,去年上网人数每增加1%,单位GDP能耗削减量大约增加0.28吨/万元,并且这种效应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这说明去年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使单位GDP能耗得到更大幅度的降低。此外,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相应地减缓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煤炭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降低对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效果,均符合预期。
综上所述,模型结果基本符合预期,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互联网创新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推动效应。互联网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的新突破口,能够促进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2)同时,互联网创新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只有互联网蓬勃发展,才能推动相关产业积极接入,采用“互联网+”模式进一步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4 互联网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4.1 坚持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关乎所有人的生存、发展,是全人类共同承担和享受的事业。在以互联网经济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加强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实现双赢的唯一选择。中国拥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技术一直是发展的短板。比尔・盖茨在退休后为了缓解全球变暖和能源枯竭的问题,创立泰拉能源,致力于核废料发电的“行波堆”技术。为了实现互利共赢,主席在2015年的访美中就专门与盖茨先生签署中核集团与泰拉能源的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互联互通、互利互惠。
4.2 开创全面协调、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式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提高效率,协调各方资源,从而实现资源优化。互联网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不协调问题而不断发展的,除了互联网打车能有效解决司机与用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有滴滴巴士、神州租车、优信二手车等,它们有着明显的协调、资源节约的特点。同样,互联网也可以通过电力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方式在绿色节能上做出许多创举,从能源上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 倡导线上线下、协作融合的发展路径
德国政府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曾提出“工业4.0”,倡导“智慧制造”,要将信息通信技术、信息物理系统和传统工业结合起来,带来新的工业升级。2015年,总理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互联网+”计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能或可再生能源电力装备,等等,并且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在此背景下,海尔集团重视消费者体验,建设“海尔透明工厂”,成功地实现了转型创新,在管理上也借鉴了互联网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4.4 秉承共商共议、共享共建的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而需要几代人跨越国界的联通合作。云计算、4G通信等都存在着关乎隐私权的安全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共商共议、共享共建。其背后正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布局,不仅是社会利害关系的均衡,也包括对子孙后代利益的考量。因此,无论是基于发展的现实问题,还是为了克服人类短视的天性,保持通畅的沟通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