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校本课程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Moodle平台;教学质量;促进交流

中图分类号:TP3-4

Moodle就是一个互联网课程动态管理软件体系,以构建理论为设计基础,借助网络功能进行教师课程教学,从而方便学生学习。Moodle课程平台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学校都在利用Moodle课程平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解决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费用不够、师资不足等问题。为探究如何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使得校本开发管理活动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总结。

1 简述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按照本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需求,对本校进行全面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地区、学校的课程信息资料,进行多样性课程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颁布课程的构成部分之一,其是对国家所颁布的教育课程的完善[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将学校视为课程构建的场所,教师则是课程构建的主导群体,在国家课程规范标准下,按照本校的教学情况和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条件进行课程构建的持续性优化行为[2]。

2 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下面笔者对Moodle课程平台开发设计的系统结构、开发设计流程以及如何构建Moodle课程平台展开论述。

2.1 简述Moodle的系统结构

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的形式,每个模块所代表的课程开发对象不同。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顺应当前的三层B/S结构,大体上能够完成信息分享、业务管理与用户页面三者的分层构建,该系统结构设计使用较为灵活,并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具体的Moodle课程平台的系统结构表示如表1。

表1 Moodle课程平台系统结构图

图2 Moodle校本课程开发设计流程图

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校本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提炼,因此在Moodle课程的开发上就无需进行教学内容的重复。基于Moodle网络系统的课程开发应当以精炼、科学、高质量为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分析和应对能力,促进学习者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3 如何构建Moodle校本课程平台体系

Moodle能够在各类型支持PHP的课程平台上进行配置,Windows与Lixux系统中都能安装Moodle软件。首先要在Debian-Linux(Debian是能够使计算机运作的基本程序与工具的自由操作系统,Linux是操作系统中心)上安装Moodle系统,并按照命令进行Apache、PHP与PostgreSQL基本软件的安装;其次,对以上基本软件进行合理协调,也就是构建Moodle数据库以及使用者认证程序;接着将debian:~#apt-get install Moodle安装至系统之中,同时告知Moodle数据库的使用者身份以及密码;最后于使用者的浏览器中设置Moodle系统,进行最后一步安装操作[3]。

3 Moodle课程平台的主要管理功能

Moodle课程平台不仅支持课程开发的管理员工作,同时还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网络平台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这是Moodle的主要功能体现。

3.1 Moodle课程平台的管理员功能

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软件、硬件网络氛围,构建课程系统,对使用该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的认证和管理。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调整修改系统相应配置,维护课程和使用者的资料安全,设置站点页面、安装并管理功能模块,还要构建新课程,安排课程进行和教课老师。

3.2 Moodle课程平台的教师教学功能

课程任课教师安排分为主导教师与辅导教师。辅导教师能够管理学生成绩并阅览学生活动报告,参与教师讨论模块,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促进学生学习。主导教师是开发编辑课程信息与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构建教学计划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评价标准等。

3.3 学生课程开发功能模块

学生能够利用Moodle课程平台查阅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等学习活动,也能将教学感想记录成日记的形式,进行课程学习准备,选课,获知教学公告,和同学在线讨论学习,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等。

4 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下文从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阐述Moodle校本课程应用。

4.1 教学目标制定

Moodle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并不是取代网络环境中的课程实施教学和网络教学,而是对其进行完善,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Moodle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课程调节,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对学生思维和技能方面的培养[4]。

4.2 教学方案设计

Moodle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要从课程的教学、促进互动、课程辅导等教学作用出发。注意在Moodle课程的方案设计中坚持以人文本,将教育改革作为教学宗旨,设计多元化的网络教学环境,进行学习资源的分析和教学的评价,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4.3 评教评学设计

Moodle课程的校本课程应用中的各项专题谈论、作业以及测试等评教功能形成了Moodle的评教体系,对课程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给予很大支持。评教评学设计分为形成类评教和总结类的评教。形成类评教指的是任课老师以及管理员在进行网络教学中利用程序实现教学效果,能够动态掌握学生学习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网络教学调整。总结类评价是在教学整体完成后对网络教学操作进行最后评价,是整体网络课程教学价值评估准则。

5 总结

Moodle课程平台是一个成本较低和扩展性强的高技术教学工具,作为一个开放的教育主义课程管理系统,在服务与教育活动中,充分展示了新课改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质量,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分享教育信息。

参考文献:

[1]史文成.初探Moodle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1):21-22.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课型;实验教学;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5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新版国家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对九年级化学教育提出了要求,而在九年级这一年中,学生用来上化学新课的时间只有6个月不到,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完两册书本,并利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去复习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去参加毕业升学考试,这种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围着中考指挥棒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无暇顾及“启蒙性、基础性”,就更不要说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苦,教师也累,学习的知识还难以灵活应用,而导致前边学后边忘。

从三年前开始,我校开始尝试在八年级开设化学探究课(以下简称为“化探课”),目的是延长学生学习化学启蒙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缓解九年级化学学习的压力。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尝试,基本形成了我们学校化探课的教学模式。

我校通常是在八年级下学期开设化探课这一校本课程。课程安排大概15节左右(每周一节),教师开课课型基本为3节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课+7节家庭实验课+4节实验室分组实验课。学期最后一节为布置暑假学习内容而不做探究课要求。

下边从具体的案例来分别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以此与同行共同切磋。

一、教师演示实验课

刚开设化探课,教师演示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通常会安排三节演示实验课,第一周第一节“认识化学”,通过教师演示一些化学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因此,这节课我们放入了三个演示实验,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化学仪器,对化学学科形成初步的概念。在前面几周家庭实验展示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在第9周和第13周安排了“双氧水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领略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化学知识,为即将到来的九年级化学学习打下基础。八年级演示实验的教学和九年级化学课的演示实验会有本质不同。

《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双氧水及其制取氧气的原理。

2. 初步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通过观察比较获得该实验的最佳催化剂。

3.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简单的分析、对比的化学学习能力。

5.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为在九年级系统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二)教师教学准备

视频“《中国新闻》――医用双氧水去鲨,业内多年通行”、10%H2O2溶液、30%H2O2溶液、 各种催化剂(MnO2、土豆块、新鲜猪肝、红砖粉末、铜丝网、CuSO4 溶液、FeCl3 溶液等)、烧杯(500mL)1 只、试管(18×180)10 支等。

(三)教学过程

正式实验开始前,教师依次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仪器,并简单介绍各自的用途用法。

1. 认识双氧水

教师出示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以下简称双氧水),并简述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同时提出问题:双氧水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吗?

2. 引入催化剂

1. 各取10%H2O2溶液2-4mL放入六支试管中,再分别逐次向试管中放入少量的MnO2 、土豆块、新鲜猪肝、红砖粉末、铜丝网、CuSO4 溶液、FeCl3 溶液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各取30%H2O2溶液2-4mL放入六只试管中,再分别逐次向试管中放入少量的MnO2、土豆块、新鲜猪肝、红砖粉末、铜丝网、CuSO4 溶液、FeCl3 溶液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尝试比较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二、家庭实验成果展示课

八年级化探课最主要的探究方式是家庭小实验。由于课程周期是一周,一般都是在上一节课布置家庭实验的内容,下一节课通过多种展示方式进行课堂交流。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我校安排以下几个家庭实验:①神奇的手帕,②自制碳酸饮料,③自制简易净水器,④水变“牛奶”,⑤曼妥思加可乐喷泉实验,⑥鉴别真假黄金,⑦制作“无壳”鸡蛋。

在布置家庭实验的时候通常要交代清楚以下几项内容:1. 实验安全。所有的实验必须是在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很多实验需要家长全程参与,比如帮助录像)。2. 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所用的器材尽可能就地取材,尽量用家中现有的一些工具,药品要现用现买,不要浪费。3. 实验步骤。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功,应该先简单交代一下实验的基本过程,以及每一步骤所要注意事项。4. 实验过程和成果的记录与展示。为了在课堂上交流方便,每位同学应学会对实验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实验录像、实验报告、实验小论文,以备下一节课的展示交流。

下面以《吃曼妥思喝可乐真会致命吗》家庭实验为例,来简述展示课的交流过程。

[课堂引入]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同学们都对“曼妥思加可乐会致命吗”有了真实的认识,有几个同学之前已经将实验录像发到了我的邮箱。下面我们统计一下,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样的实验成果。

(经过统计:录像的同学9人,实验报告37人,实验小论文1人。)

[课堂交流]下面先请写了“实验报告”的同学来给我们说一说他的实验。请同学们在陈述的时候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你用的药品有哪些?你的实验现象有哪些?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好,开始。

尤同学:我用的药品有:可口可乐、非常可乐、雪碧、益达薄荷糖、绿箭口香糖、曼妥思口香糖。通过实验我发现各种口香糖放到可乐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从瓶中喷出,特别是曼妥思,喷出的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口香糖加可乐并不会致人死亡,但在一起食用,会使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袁同学:我用的药品有:可口可乐、雪碧、青岛啤酒、阿尔卑斯薄荷糖、冰糖、曼妥思、食盐,我发现向啤酒中放入这些薄荷糖也可以冒出泡沫,食盐也可以让可乐形成喷泉现象。我建议在喝可乐的时候不要吃口香糖。

......

教师:还有谁要补充?

方同学:我和他们用的药品差不多,但我也做了加巧克力的实验,发现放入一大块巧克力进去基本没有什么现象。

教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同学的实验录像看看他们的实验成果(播放剪辑过的视频)。

播放完毕,请大家讨论:哪位同学的实验做的最好(实验过程紧凑、现象明显、录像清晰)?为什么不同的物品放进可乐中出现的现象却基本相同?为什么巧克力加进去却没有明显的喷泉现象?

(同学回答略)

教师:最后请胡同学来交流他的实验小论文。

(该同学通过基本严谨的语言阐述了该实验内容并对不同的药品所产生的现象进行了对比,并尝试着进行了解释。)

[课堂小结]通过本次家庭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曼妥思一定不要和可乐一起食用,其他薄荷糖尽量不要和可乐一起吃。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食盐、白糖都可以让可乐形成喷泉现象,为什么牛奶巧克力却不行,为什么啤酒也可以等等,而且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冒出来的气泡里主要是什么气体,这些气体都有哪些性质?

三、实验室分组实验课

在教师演示实验和家庭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着进行分组实验,化探课安排了四次分组实验:①走进实验室;②蜡烛的燃烧与熄灭;③粗盐提纯;④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性质与检验。通过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分组实验 蜡烛的燃烧与熄灭(教学简案)

1.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实验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发问以下几个问题)①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②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③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④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3. 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篇3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师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124-03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身边的人和事。为此,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等,一批以“校本”为特色的名词不断映入教师的眼帘。就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如何实现校本的专业发展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理念

“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以及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就农村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指由农村学校教师发起的,立足于农村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实际情况与条件,为解决具体的实践中的难题,由教师所在学校进行的专业方面的计划或活动,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职业态度,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1]其基本特征有:具有较强的目标指向性、清晰而明确的学习经验、教师群体的参与和分享,具有一定的可发展性和连续性等。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很多,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有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两类。

(一)校本培训

1. 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征

按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的界定,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每个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换句话说,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在职培训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性。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的。它与一所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的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灵活性。校本培训它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虽然要由具体的工作日程规范其运行,但却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而调整,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另外,校本培训的内容要针对学校实际,并可以随学校的实际而定,不排除一些内容临时性地进入培训进程。

(3)多样性。校本培训摒弃纯教学的方式,在培训形式上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师徒制等,都在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1)校长重视是校本培训的前提条件

首先,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发展靠教师,教师素质提高需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最有实效的培训形式。其次,校长要研究校本培训的有关问题。第三,校长要全面规划本校的校本培训。第四,校长要领导实施校本培训:要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向实施部门、教研组等提供指导。

(2)建立领导小组是校本培训的关健环节

首先,为了保障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应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制定好每年的培训计划。其次,组织指导好各种培训活动的开展。培训活动的开展有年级组、教研组、学校和教师个人各种层面。第三,要制订、贯彻落实有关制度。第四,要建立教师个人业务培训档案和学校校本培训档案。

(3)教师培训机构是校本培训的专业保障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广泛采用,源自于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源自于对院校培训形式的反思。具体来说,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开展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培训,为学校培养业务骨干;第二,制订县区教师培训规划、年度计划以及指导意见与要求;第三,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指导与支持。

(二)校本教研

1. 校本教研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普遍意义上,校本教研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2]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核心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整个教师群体,主阵地是学校。其方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三种基本方式。其基本特点有:

(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本校的教师,但并不排斥校外专家与教师的参与与支持。本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能够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研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并提出的。

(2)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学校。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对于活动组织者来说,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因为所有的教育教学问题都存在于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

(3)校本教研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校本教研中研究的问题是学校教师自主发现的,问题产生于学校内部,校本教研始终是在不断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这也恰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

(4)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校本教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把改善学校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作为活动的终极目的。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和反思习惯,形成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实现经验共享与共同发展。

2.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1)从关注教师生存状况着手,精心选择教研内容。关注农村校本教研,首先要关注农村教师的生活,也就是要关注教师的需求。“没有任何人比教师自己更清楚教师的生活世界,也没有人比教师自己更了解教师的日常工作;除非教师能够改变自己,愿意改变自己,否则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根本改变教师的价值、信念和教师的实践方式。”[3]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突出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围绕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科研问题邓选择教研内容。

(2)以教师培训为突破口。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途径之一。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教师培养制度中,教师职后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校本教研与教师培训在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将校本教研比做学校内部的“造血系统”,那么教师培训就是将来自学校外部的营养成分进行消化吸收的“消化系统”。只有当“消化系统”运转良好时,机体的“造血系统”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造血功能才能得到不断增强。

(3)以制度建设为支持性条件。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提高校本教研质量的根本保证。以往的校本教研为什么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原因就在于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改变。因此,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不教研”或“偶尔教研”的现状,促使他们“坚持教研”或“定期教研”,必须有制度的支撑与保障。

(4)以校际合作为平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教研组、学科组的缺失与交通的不便给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可以以乡中心校为核心,将周边几所薄弱学校联合起来,通过送教“下乡”、送课下校、观摩教学、听课、说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建立校际校本教研机制,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开展互助研究,这样既不偏离校本教研的本意,又联系了农村实际,可以更好地让校本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趋向

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是英国近年来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改革的新思路,其核心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强调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提高;支持真正产生影响和具有决策权的角色;融于复杂的、变化的课堂情境中;包含个人价值、教育的合理因素和社会的公平性;参与反思性的、相互作用的和革新性的学习经验。[4]从英国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模式五要素中我们可以意识到,这种真正能够把权力的杠杆转向教师与学生,把教师的发展浸入课堂实践的尝试,对于促进我国农村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其基本模式有以下四种:

(一)“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教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教师通过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二)“一课三上”模式

“一课三上”指的是同一个教师负责平行三个班的同一课的教学。后来也被引申到加强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打磨行为。形成一个教师对“一课三上”的认识与体会。

(三)“送课到校”模式

“送课到校”是“送教下乡”基础上聚焦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是城市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以农村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并组织研讨交流的一种教研模式。通过“送课到校”的教研形式,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同事合作”模式

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活动。实践证明,一所好的中小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教师集体。良好的教师集体会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是保证学校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保证。因此,关心教师集体,把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在集体中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自觉维护教师集体利益,是教师在处理与其他教师互相关系时必须遵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2]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篇4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133229.CoM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作业改革;发展题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科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数学作业改革势在必行,历年来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的数学竞赛在同级学校中领先。在现今“减负”的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不再举行数学竞赛,最多也只是期末试卷中出1~2道发展题,不少数学尖子不再有成就感。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沉淀历年来在数学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开拓应答时代要求的新路子,对我校数学学科的课程实施作战略性的规划――即每天让学生做一道数学发展题。这也是以新课标精神为导向的。新课标指出:“上不封顶”;“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每天让学生做一道数学发展题活动,意义十分深远。我校数学教研组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发展题的题目形式

数学发展题的形式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性练习

给出数学背景,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讨论、交流等方式,探索其中有趣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问题。

如:下表是用24分米的铁丝分别折成一些长方形的情况。

(1)请你在表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观察此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写几条就写几条)

2.开放性练习

开放性练习是指解题思路不一,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或条件不充分需要补充的一种练习。这样的练习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找出一个或几个答案。开放性练习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大胆求异创新。

如:(1)在8,12,16,22,24,28,32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数,这个数是几?请你写出5个以上不同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3)超市里的饼干有三种,分别为:每千克2元,每千克4元,每千克5元,聪聪一共带了2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饼干?(20元要正好用完)

3.操作性练习

这种练习以模拟游戏或图示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发挥想象,手脑并用。学生可以通过游戏、画图、找规律、有趣的推理等动手实践活动,来探索其中的奥秘。调查表明,这类练习深受学生的喜爱。

如:(1)将下图中的正六边形分割为6个大小和形状者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并简要写出作图步骤。

(2)一口正方形池塘,四角上各长着一棵大树。有人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且仍为正方形,而又不影响大树生长,你说可能吗?如果可能,请画出扩大后的示意图。

4.表述性练习

学生可用简短、严谨的语言叙述一个数学现象,或进行正确的论述、推证。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有价值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烟草公司近5年缴纳税款情况统计表。

(1)根据这张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你能否对2016年应缴纳税款做一下预测?

(3)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5.应用性练习

即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立简易模型并求得结果。这类练习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问题、学有所用。

如:(1)“六一”儿童节到了,王老师到购书中心买了3本同样的书,送给学生做奖品,这种书从外面量,长20厘米,宽15厘米,厚3厘米,如果王老师想把这些书用包装纸包在一起,则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请你计算并简述你的包装方案)

(2)有50个学生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带队老师,准备怎样租船?

二、发展题的训练方式

我们积极倡导问题―探究的训练方式。反对由教师传授特殊的解题技巧,再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方式方法,而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采用合适的训练材料和训练手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自信心和互助精神。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构建数学发展题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们要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让问题当堂解决。因此,数学发展题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在一般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情境、操作、思考或想象。即:创设问题情境―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反馈评价―练习迁移。例如,教学《灵活数》,先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或顺序数平面图形和简单的未遮掩的立体图形。接着出示两组拼搭起来的立方体问:像这样的图形,你会数吗?学生拿出正方体搭、移、拼。然后,老师组织同桌交流,寻找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组织反馈:一行一行数;一列一列数;前后分别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分开数;拼补后再数等。最后,教师见机组织评价,归纳各种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会一种或几种数小方块的方法。

2.实施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

问题解决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中心课题,也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属于培养创造能力层面。因此,开展数学发展题训练我们采用问题解决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老师取一个大土豆,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它的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的模式,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每天一道发展题的实施策略

1.全体参与

参与发展题练习的对象为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不要求人人都达到同等的要求,但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低起点”,使得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上不封顶”。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他们才华的开放空间。

2.与学科结合

我们所研究的数学发展题源于课程教材(人教版课本),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同时又拓展了思维训练的广度,力求避免脱离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3.习题来源

从习题编制来源来看,我们一方面以教材上的思考题及《现代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有价值的练习题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小学生数学报》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正确导向,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同时我们采取各年级由专人负责制,及时编制好习题,习题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各学科的联系,力求科学性、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4.评价办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通常采用以下一些形式:

(1)教师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解题策略和合情推理能力;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成就感,又不满足现有的成绩。

(2)学生互评。平时要指导学生互相评价,评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思考方法的创造性、结论的正确性、投入的积极性。允许有完全相反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从而暴露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

(3)建立竞赛机制。每学期定期举行数学发展题竞赛,是检测和评价学生比较有效的手段,也是受大部分学生欢迎的举措。通过竞赛,设立团体奖和个人奖,从而肯定各类学生的进步、收获,真正达到“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目的。

5.课时保障

每天一道发展题一般都在课堂中进行,绝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在每节数学课结束前可安排发展题,而且这个题目一定要与本课内容相对应。

为提高数学发展题练习的训练质量,学校在课时安排上特增设了一节趣味数学课,一至三年级实行4+1课时,四至六年级实行5+1课题,通常不准增减,严格按计划授课。这一节“+1”的课作为校本课程,一般是讲评前几天的题目,然后授一些解题窍门和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教研组经过近一年的尝试,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有了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舞台。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并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学习的潜能。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了“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篇6

1. 学生阅读环境不好。我校的生源大都是外来员工子弟,接近一半来自民办小学,家庭经济也决定了家中没有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源,缺少阅读氛围,缺少阅读主动性。

2.家庭藏书贫乏。(问卷调查一:共收问卷480份,三个学段各160人)

你的家庭藏书量如何?

基本没有任何藏书 265份 约占55 %

有一点藏书,数量不多 130份 约占27%

有一点藏书,数量较多 57份 约占12%

有很多书刊,藏书量比较丰富 28份 约占6%

3.阅读理解难度大。(问卷调查二:共收问卷480份,三个学段各160人)

你的名著阅读情况如何?

主题无法把握 57份 约占12%

语言很深 259份 约占54%

读物与自己隔阂 29份 约占6%

其他包括多项问题 135份 约占28%

二、特殊生情背景下阅读指导的实践

(一)落实校本课程阅读课

针对生源情况,早在2002年我校就把“名著阅读”作为学校“四名(名著阅读、名曲、名画、名影视欣赏)校本”研究之首,并在三个学段每周专设一节阅读指导课,对不同学段、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1.重视阅读课

几年来,每学期初学校都高度重视语文组的阅读课计划,要求每一位老师根据生情学情制订本学期阅读课计划,并在专门的时间地点进行集体交流研讨;期末再针对实施情况进行经验总结与反思,从过程与方法、结论等落实阅读的效度。

2.优化阅读课

首先,解开课外阅读教学的镣铐。具体的学情决定了我们语文课堂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思维,重塑对名著教学的评价机制。多渠道地为学生筹措名著阅读资源,使学生处于“我要读名著”与“我有名著可读”的教学环境之中。

其次,培育阅读主体的兴趣。我们的阅读课常常结合生情,善用文本中名著节选章节激趣;活用影视资源激趣;组织学生编导、演出课本剧,开展读书会和朗诵、背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浓厚兴趣等等,尽力使学生明白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实现名著的“悦读”,使阅读课成为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平台。

(二)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要想成就一所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我校特殊的生源,校园文化建设尤显重要。

1.显性的环境文化:根据学校、生源实际,我校因地制宜,利用展板,在南楼和北楼楼底设置“名著导读专栏”,围绕名著赏析、方法指导和心得交流,定时更新;把文化名人图像、事迹简介上墙展示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隐性的精神文化:

(1)读书节的熏陶

一年一度的校园读书节,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丰富外来员工子弟占多数的学生的阅读面。如:

摘抄展览:要求我校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摘抄精彩段落、名句箴言等并进行展览评比,让学生养成自我吸收、自我积累的习惯。

名段朗诵:组织初一学段学生开展“读书会”或“诗文朗诵会”(鼓励优秀学生背诵名著中的名段),通过激励,使学生可获得名著语言的感染以及思想精髓的汲取。

课本剧表演比赛:组织初二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既锻炼了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又能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心得交流:读书节的闭幕式安排“在读书中成长”主题交流会,让我校学生交流读书的内容,畅谈读书的体会(阅读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文学评论等);在交流时营造出宽松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使得语言积累较为薄弱的我校学生在交流中有确实的收获。

现场作文:组织初三学生进行现场命题作文大赛,以读促写,大胆展示我校学生三年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激发我校初一初二学段学生的阅读动力。

(2)营造书香班级

班训入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自己喜欢且能完全理解的话语作班训,这样促使学生去看书读书理解书的内涵,无声的班训又对他们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这样,即便是我们这样的生情,滴水成笋的愿望就不至于可望不可即。

黑板报和学习园地也是抓手。我们在黑板报的内容上开辟了一个名为“阅读之窗”的栏目。主题更换,“阅读之窗”始终敞开,并在每周末及时更新。如“新书介绍”“教你一招”“阅读快递”“优秀读后感”等,使“阅读之窗”给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我校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在学习园地上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并按小组进行“一周一换”,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置身于浓浓的阅读氛围之中。

图书角的建设。积极发动阅读条件较好的学生将家中的名著有选择性地带到班级里来,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就像为我校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假以时日,阅读面不均衡的状态就会得到缓解,班级的读书便会蔚然成风!

(三)发挥课题的引领作用

源于我校具体的生情,乘着区“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规划的东风,2006年3月,语文组申请的课题《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的实验与研究》被区级教育科研规划办立项为重点课题投入研究。我组进行了近四年的实验与研究,取得预期成果。课题的开展,确实为我校学生名著阅读指导铺平一条道路。

问卷调查,摸清情况。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还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在对名著的理解上存在较大问题。所以,我们在阅读指导上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通过名著导读及阅读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制订计划,统筹安排。我们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的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将名著阅读计划纳入整个语文组教学计划之中,从各年级语文训练的要求出发,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全面兼顾;再根据我校学生特殊具体的阅读心理的特点,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进行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安排,做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

(四)各方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讲座

我校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读书的兴趣,家长配合的力度极小。因此结合生情,我们加强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梗概、作品的价值等时,忌作空泛的解说,可把作品所涉及的当时的历史大事、轶闻趣事等有关材料尽量故事化。这样,有利于更贴近他们的实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同学交流

尽量营造出平等的交流氛围。课外阅读水平的不均衡决定了班级学生语感、积累的差异,学生的交流我们总是从优到劣,注意典型的塑造也关注后进的步伐,充分利用班会课、课前三分钟、早读时间等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交流读书的内容,畅谈读书的体会,使日积月累的量变促就语文素养的质变。

(3)利用学校多媒体影视资源

针对家庭实际,我校的学生课外进电影院、看DVD的机会较少,且初一初二学段课业压力较小的情况,每周定时组织他们观看根据名著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如《格列弗游记》《水浒》《三国》等,从视觉上感知名著的魅力。

三、特殊生情背景下阅读指导的思考

笔者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且行且思,力争在生源无法优化的客观现实面前优化心态,优化指导方法,进而优化学生的阅读能力。

1.以课堂教学带课外阅读,继续激发阅读兴趣

一周一节的阅读课毕竟势单力薄,笔者建议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点带面的主要渠道。面对我们这样的生源状况,我们更应该从实在的课堂教学入手,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这样,学生既了解到阅读的基本内容,也能触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愿望,这样就可以解决我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阅读面窄,家庭合力小的弱势。

2.以“读书卡”促“积分卡”

前面提到的《金鸡亭中学学生读书积分卡》因为学生主体阅读环境不好、家庭藏书匮乏、阅读内容较贫乏等,很多老师反映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定难度,这里笔者建议考虑先用“读书卡”再定期汇总“积分卡”。读书卡片既简洁又直观明了,既可以保存又可以方便携带,并且有利分类整理。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笔者认为,基于特殊的生源状况,我校教师应更优化他们的读书氛围,因为我校学生大部分的阅读习惯和能力都只能是在学校形成和培养的,我们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整洁优美、好学成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发展阅读空间。如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固定的阅读课时间,让学生或介绍自己近期的读物给同学或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或复述、背诵部分精彩片断等;又如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较差的同学结对子,共同提高;也可以举行共读一本书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